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2 20:52:20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1

自2011年底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来,部分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例如:李季湄、夏如波解读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1];虞永平解读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2];庞丽娟从研制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三个方面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了解读[3];秦金亮探讨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问题[4];郭亦勤则从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了解读[5]。虽然上述解读已经较全面,但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中的地位与价值。

从1903年湖北幼稚园附设的女学开始算起,我国的幼儿教师教育已经有100余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而这与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1950年代,教育部先后颁布《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及《关于组织幼教工作者收集和总结经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广大幼儿园教师在上述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引进的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与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不断探索与改进幼儿教养工作,创造、积累了许多优良经验。这在当时,对改变学前教育观念,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9年颁布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强调幼教工作者应该热爱幼教事业,并对教养员和保育员提出具体要求;1983年颁布的《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村幼儿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即思想品德好、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初中以上教育程度且身体健康;1996年颁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强调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毕业程度或者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合格考试,应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守,身体健康。2001年颁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政策层面充分肯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对儿童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人员。此后先后出台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关于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目标、层次、途径,以及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对上述政策文件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一以贯之的,是对上述文件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总结与深化,是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有更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确立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理念。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漫无目的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一定的科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专业成长过程。在当今价值观日益多元的社会中,确立科学发展的指导理念,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与专业发展。因此,确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理念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就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理念,即“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与“终身学习”。

其中,“幼儿为本”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所应秉持的核心理念,指的是幼儿园教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树立“珍惜幼儿的生命,尊重幼儿的价值,满足幼儿的需要,维护幼儿的权利,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6]”的理念,并用这种理念指导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幼儿为本”理念是在新形势下确立的指导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与落实,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理念更新,并且做到用理性的自觉去面对,不断提高自身对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认识与理解。

“师德为先”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时,将师德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时,牢固树立“师德为先”的指导理念,特别注重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努力做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所要求的“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7]”。

“能力为重”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所应秉持的一个基本理念。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已经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这必然要求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与重点发生相应的改变,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确立“能力为重”的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是指导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理念。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作为对幼儿一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幼儿教师更应努力做到终身学习,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能力。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

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便成为无源之水,成为一种空洞的口号。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对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首先构建了完整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即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及通识性知识。这三种知识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其中,幼儿发展知识是核心,主要包括了解关于幼儿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了解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及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差异等;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是关键,主要包括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基本原则,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方法和知识,0~3岁儿童发展的知识和幼小衔接的知识,掌握了解幼儿的各种方法,以及安全应急知识等;通识性知识是基础,主要包括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幼儿园各领域的特点与基本知识、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关于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的知识等。上述知识共同构成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幼儿园教师在知识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构建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结构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内容。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及反思与发展能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所构建的专业化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该能力结构直接明确了专业化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对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专业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结合不足、游戏实践教学能力差强人意、保教综合能力欠缺等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依据。

由此,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便有了发展的方向和依据,该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既包含对教育行政部门,幼儿教师培养机构,以及幼儿园的要求,又包括对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与完善制度来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通过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以及聘任、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并依此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式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应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不断加强学期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等的变革,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能力素养,进而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幼儿园可以通过园本培训等方式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制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幼儿园教师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通过园本研修的方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自主、主动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应大胆开展保教实践,不断创新;应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这些都是幼儿园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夏如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学前教育研究,2012(8).

[2]虞永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研究,2012(7).

[3]庞丽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学前教育研究,2012(7).

[4]秦金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学前教育研究,2012(8).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2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01-05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发展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省的基础教育实现了两大跨越,即高质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高中三年教育。截至2009年,全省学前教育已高度普及,学前三年户籍儿童入园率为95%,比1999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198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省共有各类幼儿园10067所,在园幼儿167.06万人,园长、专任教师9.68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64%,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为91%。〔1〕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浙江省学前三年教育的高度普及建立在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稳步发展的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省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60年来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浙江省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可以追溯到1916年杭州弘道女学设立的幼稚师范科,但当时浙江省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受教会支配,没有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形成独立体系,迅速发展。

1.改革开放前的幼儿园教师教育(1978年之前)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及《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精神,《师范学校暂行规程》于1952年7月出台。这一文件规定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师范学校称幼儿师范学校,同时要求师范学校附设幼儿师范科,学制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在此背景下,195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以杭州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为基础,成立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该校1956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是一所能容纳24个教学班级,设施较为齐全的新型学校。在1958年开始的“”中,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超常规发展,不断扩大招生。1960年5月,经中共浙江省委批复,该校于秋季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当年招收学生近300名。1960年后,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学校规模急剧缩小,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过程。由于受到“”的冲击,1965~1971年间,学校连续7年未招生。“”期间,全国幼儿师范学校纷纷解散撤消。值得庆幸的是,时任浙江省省长的周建人认为“幼儿教育还是需要的”,不同意撤消,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才幸免夭折,师资队伍未解散,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基本保存完好,为以后的学校发展保存了实力。1971年,学校借“学工学农”之机,在余杭县举办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班,培训学生84名。1973年,全国教育事业全面整顿,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恢复招生,设立幼教、音美两个专业,学制3年,成为“”期间恢复教学最早的幼儿师范学校。〔2〕1976年10月,“”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终于摆脱困境,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下的幼儿园教师教育(1978~2000年)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获得了新生。1978年10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办好幼儿师范学校,为幼儿园培养骨干师资;做到在1980年前每一个地区有一所幼儿师范学校,或在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幼师班;原设有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为各地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师资。这份文件大大促进了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浙江省依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和需求,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幼师培养培训机构,除恢复原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外,还举办了宁波幼儿师范学校和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在有条件的师范学校开办幼师班。当时开办幼师班的中等师范学校有奉化师范、诸暨师范、温岭师范、金华师范等,为浙江省各地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幼儿园教师。1989年12月,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分校改建为宁波幼儿师范学校。1991年1月,宁波幼儿师范学校内设宁波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在职幼儿园教师、园长进行培训。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温州幼儿师范学校,成为浙南唯一一所以培养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科研人员为目标的师范学校。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迈入平稳发展和稳步提高阶段。1993年,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招收了学前教育专业首届大专生,是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师教育史上第一届大专层次的幼师生。首届大专生的招生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中专应届优秀毕业生,共招生80名,大专阶段的学制是2年。这就是后来的“三二分段模式”。“三二分段模式”得到由国家教委组织的华东地区中师联合检查团的高度评价。〔3〕此后,这一模式成为浙江省相当长一个时期幼师办学的主要模式。1998年,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开始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培养模式试验,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毕业时发大专文凭。

“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分别于1993年、1997年建立,浙江省的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大力开展面向全省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历补偿教育及园长入职教育等。

3.深化改革下的幼儿园教师教育(2000年至今)

2001年,国务院下发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各地的中等师范学校(含幼儿师范学校)根据需要和可能或者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专科学历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或者并入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初等教育学院(或学前教育学院);也可以改为教师培训机构或其他中等学校;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地方实际,继续办好一批中等师范学校(含幼儿师范学校)。为贯彻中央精神,浙江省提出了“改革师范教育,到2005年完成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过渡,提高教师培养层次”的目标。早在2000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就下发了《关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的通知》,撤消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建制,成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01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计委下发《关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并入浙江师范大学的通知》。至此,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在组织机制上实现了向一级师范的转型。2000年1月,温州幼儿师范学校与温州师范学院合并。2005年,温州师范学院与温州大学合并,成立温州大学学前教育学院。2006年7月,温州大学将所属初等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合并为教育学院,下设学前教育等系。2000年7月,宁波大学与宁波幼儿师范学校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商定从2000年起在宁波幼儿师范学校设立宁波大学学前教育系与艺术教育系,宁波幼儿师范学校原经费渠道不变,单独核算,人、财、物相对独立。宁波大学与宁波幼儿师范学校成立合作办学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有关问题。2001年7月,宁波幼儿师范学校与宁波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人、财、物由市教委管理,教学业务接受宁波大学师范学院指导。2005年1月,初等教育分院实质性并入宁波大学,并改名为基础教育学院,下设初教系、学前教育系、音乐系、美术系、公共理论部。至此,浙江省的三所幼儿师范学校全部并入大学直接升格为本科院校,实现了组织机制的转型,〔4〕为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使幼儿园教师教育实现了综合素养提升与专业能力提高的有机协调。

二、60年来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1.建立了满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需要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

目前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高师学前教育为骨干,以各类高校学前教育为主体,以中等职业学校为补充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格局,满足了全省幼儿园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需求。

2.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目前浙江省的9万多名幼儿园教师中90%以上由本省院校培养,培养层次与质量不断提高。2002年,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分别招收了浙江省第一届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标志着浙江省开始为幼儿园培养本科学历教师。到2009年,浙江省内已有9所院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年培养量达600多人。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每年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达到230人,超过了“”前中专生的培养量。2005年,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又在浙江省开启了面向幼教一线培养研究生的先河。目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年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30余名。

3.不断探索适合本省发展需要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

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在改革中勇于创新。从最早开展专科层次教育的尝试,到20世纪90年代培养大专生的“三二分段模式”以及五年制大专生培养模式,再到本世纪初面向幼儿园一线的本科四年制培养模式、“三二二”专升本培养模式以及面向幼儿园一线的“4+2”硕士培养模式,均是对建立高品质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的有益探索。

4.办学组织形式实现了三级师范教育向一级师范的转型

浙江省的三所幼儿师范学校没有采取独立升格专科或并入专科类地方高校的方式,而是直接并入师范教育基础较好的三所省属高校,实现了幼儿师范由三级向一级办学组织形式的跨越式转型。在实际操作层面,三所幼师学校在并入大学时保留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原有规模,既满足了社会的相应需求,又保证了教师队伍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合理过渡,实现了渐进式平稳转型。

5.形成了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浙江省分别于1993年、1997年建立了“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这两个中心除举办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幼儿园园长高级研修、幼儿园省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欠发达地区骨干教师进修外,还制定了推进幼儿园教师终身发展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初入职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编写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建设并开通了“浙江幼儿教师教育网”。浙江省还依托全日制地方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地市、县级幼儿园师资培训中心、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形成了完善的培训网络。各培训机构共同承担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初步建立了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三、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尽管走在全国前列,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为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提供优质师资,努力培养农村幼儿园高素质教师等,是今后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的师资素质相比,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目前浙江省中学教师已基本实现本科化,但全省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还是以职业中专(中学)幼师班学历为主,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职业中专幼师班的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毕业生越来越难以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因此,幼儿园师资素质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师资的洼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提升,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其次,同上海等学前教育发达的省市相比,浙江省幼儿园教师中拥有事业编制的人较少,幼儿园教师整体待遇较低,影响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稳定。目前浙江省拥有幼儿园事业编制的教师不足教师总数的15%,而上海则达到70%以上。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浙江省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量流向上海的现象,影响了浙江省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也限制了浙江省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规模。从目前情况看,逐步扩大事业编制数量,通过考核留住优秀教师,并在全省积极推动幼儿园教师整体待遇的提高,是稳定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基础,也是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关键。

再次,同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发展中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更低,全省幼儿园教师队伍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失衡,如杭州、宁波、温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幼儿园中大专毕业生人满为患,而在中南部、中西部等一些欠发达地区,本地生源的大专毕业生都很少回去任教。因此,在一些发展中地区的农村幼儿园和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试行定向生和免费生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是促进全省幼儿园教师区域均衡,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

最后,有必要协同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全省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统一、协调、有序、均衡、公平、高效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根据浙江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可以逐步提高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准入标准,引导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幼师班淡出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让其调整课程结构,转向培养保育员和0~3岁婴幼儿看护员,从而实现幼儿园教师培养高等教育化这一多数发达国家幼儿园教师准入的基本学历标准。与此同时,要加强全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合理布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集中度,加强培养能力建设。目前全省除少数高校外,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小、散、低的现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在地方学院有遍地开花之势。这些地方学院既无长期培养经验积累,又无一定规模的专业教师队伍,更无配套的实践设施。对此必须加强监管,提升其办学水平,提高其专业内涵。

未来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建立起以教师教育基地为依托,以学前教育专科为基础,以学前教育本科、硕士为主体,以学前教育博士为引领,职前与职后相衔接,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行动能力,全方位服务于浙江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

力争全省幼儿园教师中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达90%以上,城市与学前教育强市县的幼儿园教师合格率为100%,同时大幅度提高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其工资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标准。

2.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确保每个乡镇中心幼儿园不少于1名事业编制教师,力争使拥有学前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达10%以上,拥有幼教高级职称的教师达20%以上,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均接受过省市级园长岗位培训且5年内参加过至少1次园长高级研修。

3.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力争使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中80%以上的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其培训费用由省级财政解决,同时争取使90%以上的幼儿园园长接受过园长岗位培训。高等学校面向欠发达地区免费培养定向师范生,并与农村幼儿园关键岗位编制、特设岗计划等相衔接。

4.构建满足全省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

继续推进幼儿园教师培养高等教育化进程,加强14所幼儿园教师培养院校的培养力度,在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中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鼓励各校办出特色,错位发展。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4+2”硕士培养模式,为县市区培养专职培训教师或教研骨干。加强0~3岁早教专业人才培养、玩具游戏专业指导人才培养、幼儿园环境设计及室外游乐设施设计人才培养。合理分工,引导职业高中、高职院校培养合格教保人员、厨师、营养师,引导医护院校培养合格保健员、营养师。

5.加强全省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建设

加强“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建设,为两个中心核定事业编制。加强“浙江省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建设。大力支持各县市区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或“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高校合作组成专业辅导队伍或教研队伍,解决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空壳化问题。

6.启动幼儿教育家培育工程建设

面向各县市区选拔、培育具有远大教育理想、扎实专业基础、丰富一线工作经历、深刻反思能力、卓越创造才能的幼儿教育实践家。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100名,每个县市区各1名;第二层次300名,每个县市区各3名,为第一层次梯队候补人选;第三层次1300名,面向各个乡镇中心幼儿园与省一级幼儿园,为第二层次梯队候补人选。〔5〕

总之,浙江省要建成一支适应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需求、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浙江省近期的目标是努力实现全省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学历高等教育化、专业化,省市级示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新补充骨干教师学历本科化,省级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学历研究生化的目标;省级示范幼儿园园长、省级骨干教师都获取省级研修50个学分以上。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浙江省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正以新的姿态,为满足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需要,从而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创战略”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年报〔R〕.杭州:浙江省教育厅,2009:2-3.

〔2〕吕苹,秦金亮.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百年发展回眸〔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29-430(1-2):77-81.

〔3〕〔4〕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64-334.

〔5〕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子报告(讨论稿)〔R〕.杭州:浙江省教育厅,2010:9-15.

Kindergarten Teacher Educ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60 Years:

Course,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Qin Jinliang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3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4-0034-05

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功的幼儿教育不但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美国教育界诸多机构对影响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为美国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促进了美国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影响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行探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一、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成绩

班级规模及其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是美国公立幼儿教育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一项对1900-1978年美国幼儿教育班级规模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将班级规模缩小到小于等于15名儿童时能极大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田纳西州学生/教师成绩比项目研究显示。缩小班级规模特别有利于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能有效缩小少数民族儿童与主流群体儿童的成绩差距。该项目的另一项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特别是有色人种儿童的学习成绩。该项目的相关研究还发现。早期接受小班化教育的儿童在随后的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成功率相对较高;早期接受小班化教育的儿童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更大。艾伦・B・克鲁吉尔(Alan B,Krueger)的研究资料显示,与早期未接受过小班化教育的儿童相比,早期接受过小班化教育的儿童,特别是有色人种的儿童参加美国学院考试(ACT)或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AT)等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可能性更大。小班化幼儿教育将主流群体与非主流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比率差距缩小了50%以上。与大班化教育相比,接受过小班化幼儿教育的学生更容易在不同教育阶段顺利毕业。高中辍学率相对较小。基于大量的研究成果,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认为,最优化的幼儿园班级规模应该是普通班为15名儿童,特殊教育班少于15名儿童。如果在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内一直保持这样的小班化班级规模。这些儿童在小学阶段就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二、全日制幼教项目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

近年来,全日制幼儿教育已成为美国幼儿教育领域争论的又一焦点。一些研究者指出,绝大多数接受州政府资助的幼儿教育项目每天的开放时间只有2.5-3.5小时,这种半日制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不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对儿童特是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美国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幼儿教育项目的日教学时间长短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对塔尔萨市幼儿成绩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接受半日制幼儿教育的同种族儿童相比,在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中,美籍西班牙裔和非洲裔儿童在字母识、拼读等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在小学一年级时,接受过全日制幼儿园教育的儿童在认知方面的成绩比接受半日制或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要好得多。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主持的“幼童跟踪研究项目”对1998-1999年度幼儿园班级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境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成绩比接受半日制教育的儿童好;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各方面的成绩均能长期优于接受半日制教育的儿童。比如,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学区,曾经接受过全日制幼儿园教育的三年级、五年级和七年级儿童的基本技能测试成绩远远高于接受半日制或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研究者还发现,在全日制幼儿园教育中获益最大的是弱势群体的儿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或少数民族儿童。全日制幼儿园教育能够有效缩小不同群体和家庭背景的儿童的成绩差距,并且在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和技能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半日制项目。全日制在校学习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性、情感、智力的发展,他们有更多时间参与集体活动。另外,许多教师反映,在全日制幼儿园里,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教师的压力明显减小。一些研究者在对费城的1.7万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接受过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顺利升班的可能性是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的两倍。是接受过半日制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的1.26倍。

全日制幼儿教育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全日制幼儿园的儿童比半日制幼儿园的儿童具有更积极的行为表现,如学习的独立性更强,课堂参与度更高,同伴合作积极性更强,更能适应长时间的正规学校生活等,他们也更倾向于接近教师,更少表现出胆怯、愤怒、害羞、辱骂等不良行为。全日制幼儿园可以通过具有连续性的保教措施使儿童的生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稳定。

全日制幼儿教育更有利于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由于儿童在幼儿园生活时间比较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儿童,并与专家合作了解儿童的不同需要、兴趣和技能,与家长一起根据儿童的需要、兴趣和技能制订教育计划。一些研究显示,全日制幼儿园对弱势群体儿童学习成绩影响极大,如全日制幼儿园中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下的儿童的数学和阅读成绩远远高于半日制幼儿园中的同类儿童。早期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全日制幼儿园的贫困儿童在阅读、空间和口语技能、颜色和字母辨别以及数字辨认等方面的测试成绩远高于半日制幼儿园里的同类儿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最近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跟踪项目的研究结果:对于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下家庭的儿童来说,在全日制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的数学成绩比半日制幼儿园儿童高,其成绩比为8.7:7.3;对于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上家庭的儿童来说,全日制幼儿园儿童与半日制幼儿园儿童的成绩比为7.7:7.2。因此,从长远来看,全日制幼儿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儿童成绩的有效途径。

对家长来说。全日制幼儿园是家长的最佳选择。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美国家长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安排越稳定,儿童越能免受打扰,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学习。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入园两年后,100%的全日制幼儿园儿童的家长和72%的半日制幼儿园儿童的家长认为,如果重新选择,他们都将为孩子选择全

日制幼儿园。

三、高素质教师是保障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素质是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课堂教学质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早在1989年,百慕大学院培训项目研究发现,具有四年制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积极交往的指数明显高于不具备四年制本科学历的教师。1990年关于国家儿童托管员工聘任的研究显示,与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相比,具有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育更敏感,对儿童更细心周到。更宽容。1997年一项关于“幼教成本、质量与儿童成绩”。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儿童学习环境与具有学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数量呈明显正相关,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儿童比仅具有高中教育背景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儿童具有更强的词汇学习能力(即能理解更多的单词)。另外,教师对幼儿教育的敏感度也与教师的学历呈正相关。2001年一项开端计划的研究也发现,幼儿园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层次对幼儿园教师教育态度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接受的教师教育层次越高,幼儿园教师越具有高水平教学经验、积极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另外,巴奈特(Bamett)等学者最近对低收入学区幼儿园的调研也发现,质量较高的幼儿教育项目都要求幼儿园教师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最近美国早期教育研究学会对教师教育水平、幼儿教育项目质量和儿童学习成绩的分析研究显示:教师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所教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越强,并且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对儿童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教师单单参与个人专业发展项目培训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参与合作性专业发展计划。美国国家教育协会认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制订明确的教师发展目标,由资深专业人士进行教师教育项目设计和指导,为教师提供幼儿园课程修订和开发的培训,注重教师的探究反思、行动研究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四、教师助手能为儿童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

“教师助手”(teacher aides),又称“辅助教师”(assistant teachers)或“准教师”(paraeducator)。美国大部分幼儿园的班级除了配有正式教师外。还配有一名教师助手,教师助手主要是辅助正式教师开展工作,帮助正式教师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助手一般应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并且应通过地方学区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目前,美国幼儿园教师助手中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凭的约占59%。具有幼儿发展副学士文凭的约占17%,具有副学士及其以上文凭的约占24%。这些教师助手经过相关培训后可以转为正式教师。

幼儿园教师助手对美国幼儿教育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小班化教学和生/师比较小的幼教项目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而教师助手的配备不但能缩小班级规模,而且能减小生/师比。另外。教师助手的素质与儿童在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助手的素质越高,为正式教师提供的帮助越有效,为儿童提供的看护质量越高。另外,公立幼儿园教师助手具有多种职能,如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研究显示,配有专职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比没有配备专职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成绩优异。田纳西州学生/教师成绩比项目研究结果还显示,配有专职教师助手的普通幼儿班儿童的学习表现明显优于没有配备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美国另一项国家幼儿教育追踪研究发现:在配有教师助手的全日制幼儿园就读的美籍非裔儿童比在没有配备教师助手的全日制幼儿园就读的同类儿童的阅读能力要强;拥有少数民族身份或者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助手能有效消除儿童之间、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文化隔阂。南加利福尼亚拉美民族社区的一项相关性研究也显示,拉美裔的教师助手能更积极地参与本民族儿童的活动,并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各方面需求。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幼儿园教师助手能够为正式教师和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来自美国的大量研究成果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幼儿教育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专职幼儿园教师短缺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思考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战略时。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如下启示。

1、缩小幼儿园班级规模

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能够增强幼儿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宜性。然而,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公共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和幼儿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增加的儿童的入学需求,班级规模过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政府相关部门及幼教机构应严格控制幼儿园班级规模,力争实现小班化教学。由于教师助手的配备对于改善师生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控制班级规模方面,可以尝试在幼儿园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师助手。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制订统一的师生比标准,以确保不同幼儿教育机构班级规模之间的可比性。

2、扩大全日制幼教项目规模

美国诸多研究结果显示,全日制幼教项目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同时,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有效提高儿童入学率与在校率以及入学后的学习成绩。我国应该加强全日制幼教项目建设。努力促使幼儿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机会;政府应在财政上为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提供大力支持。还应制订全日制幼儿园日教学时间的最低标准;社区应努力创造条件,为所有学前儿童提供入园机会。另外,地方政府还应该制订全日制幼教项目的综合日程表,采取措施确保半日制幼儿园向全日制幼儿园转型。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4

(一)基本情况。以来,县学前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县城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75%以上,幼儿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新建改建了一批民办幼儿园,撤并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全县现有注册登记幼儿园54所,幼儿看护点69个,在园幼儿1.5万人,幼儿园教职工550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当前我县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民办幼儿园存在不少无证办园现象;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数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待遇偏低,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各类幼儿园整体办园条件较差,管理不够规范,保教质量不高。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发展为本,健全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学前教育规模与内涵同步发展,妥善解决“入园难”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需求,切实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农村为重点、财政投入为支撑,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13所,新建县城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力争完成13个乡镇新建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幼教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努力实现农村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二)年度目标

——年,启动“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农村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4所;新建县城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启动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计划。县级示范性幼儿园达到4所。

——2012年,大力推进“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农村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4所,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大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力度。县级示范性幼儿园达到8所。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2013年,继续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以农村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5所,实现全县十三个乡镇建有一所达标的中心幼儿园。进一步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明显提高。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达到2所,县级示范幼儿园达到13所。办园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发展,多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以财力保障公办幼儿园发展。县人民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将根据未来人口出生状况和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城镇新区教育园区要规划建设公办幼儿园。积极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原则上各乡镇设置一所公办幼儿园。每所幼儿园规模为城镇地区不超过500人,农村地区不超过360人。

鼓励各乡镇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创新办园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名园办分园”、“强园带弱园”、“集团办园”等办园方式,引导、扶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园所建立发展共同体,增强我县学前教育发展活力。

2、以机制推动农村幼儿园发展。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基础和需求,建立灵活多样的推动农村幼儿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逐步实现每个乡镇办好一所财政全额拨款、质量较高、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公共资源举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探索实行乡(镇)村一体化办园模式。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举办分园,实行村镇一体化管理。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管理参照乡镇中心小学模式,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实行剥离,独立建园,并合理配备公办幼儿教师。逐步停办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创造条件,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入园。

3、以政策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购买服务、专项经费支持、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奖励;对办园规范的民办幼儿园,符合税法规定的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民办幼儿园报经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的收费标准范围内收取的教育费、保育费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对民办幼儿园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价格执行;对民办幼儿园新建、扩建用地,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评估指导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权利。

4、以管理促进小区幼儿园发展。各城镇在新城开发、新住宅区建设、旧城改造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建设好配套的幼儿园,优先保障幼儿园建设用地;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不得批准建设规划;已经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限期整改。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产权国有,建成后应移交当地政府,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组织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具备配套幼儿园建设条件的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商应向当地政府上缴幼儿园异地建设经费,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幼儿园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用于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二)加强建设,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科学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县编制部门会同教育、人保、财政等部门按照国家确定的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和编制指导意见,根据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与需要,合理确定幼儿园生师比,在年底前核定并下达各地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编制数额,并统筹考虑幼儿园应配备保育员等工勤人员编制。要按照省定学前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重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满足幼儿园正常保育教育工作需要。

2、拓宽幼教师资来源渠道。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幼儿教师、园长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从年起,将幼儿教师培养列入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通过各级师范院校每年定向培养三年制中师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农村幼儿教师;实施“农村幼儿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选派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资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县教育部门要会同县劳动人事部门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幼儿教师,基本满足新建与改扩建各类幼儿园的师资需求。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

3、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创新幼儿师资培养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幼教师资培训体系。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各乡镇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幼儿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建立每五年一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从年开始,通过省、市、县三级培训,五年内基本完成首轮全县幼儿教师和园长全员培训。每年对10名园长和100名骨干教师进行省级培训,重点打造一批名园长和名教师。从农村中小学校转岗进入幼儿园的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市级示范幼儿园要积极实施园本培训,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保育教育能力。

4、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与待遇。将幼儿园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系列。确保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在专业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享受与当地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建立和完善幼儿教师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聘任制幼儿教师工资保障、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政策,切实维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教师进行表彰。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并参照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民办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加大投入,多渠道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经费

县人民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县、乡两级财政设置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教育费附加中用于学前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达到5%以上。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各地要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居民承受能力,依据幼儿园等级确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核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加强各类幼儿园收费管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快改革,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深化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促使各级各类幼儿园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为儿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注重对儿童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交往与学习能力培养,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不得使用小学低年级教材。将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用书纳入全省中小学教材审查范围,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标准及办法,加强对幼儿园儿童读物、操作材料和玩教具的配备与选用指导,统一编写、使用幼儿教材。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引领各类幼儿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园本教研活动;各地应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交流、互动机制;面向社区积极组织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工作,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2、建立科学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按照普及普惠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幼儿园实际,对幼儿园办园情况进行分类评估与指导。对达标升级的民办幼儿园予以奖励。完善幼儿园教育教学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对幼儿教师培训机构资质和质量的监管。

3、健全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力度。省、市级示范幼儿园要成为当地学前教育资源中心、教学研究中心与保教指导中心。继续深入实施省、市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活动。探索建立城乡幼儿园教师“结对子”和城乡幼儿园园长、教师互派制度。开展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五)加强领导,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明确政府职责。各乡镇政府要认真落实学前教育发展责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建立省级统筹、县级为主、乡镇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2、建立幼儿园监管体系。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省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和相关规定,对辖区内幼儿园在评定等级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每年开展一次年检并向社会公布结果。未取得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园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加强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督管理。

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调查、了解辖区内民办幼儿园基本状况,通过引导、整合,优化民办幼儿园布局。年底前,各地要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省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府厅发〔〕83号)精神,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通过分类治理,基本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对未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逐步规范;对卫生条件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无证园所,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教育、卫生、工商、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通过联合执法予以关停撤销,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5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奠基时期。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的功用,正如培植苗木,实在关系于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推而广之,关系于国家社会。同样,要实现威宁这样一个贫困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好更快地发展,发展幼儿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其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同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而且也离不开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而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师的显性结构高度相关,所谓显性结构系指教师队伍结构中显而易见的、可具体量化的基本要素,如教师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构成等要素。

这是因为幼儿教师专任队伍显性结构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会影响学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质量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保障。而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是否合理?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值得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截至2009年,威宁县幼儿教育职工共75人,其中园长5人,专任教师41人,保育员1人,其他28人,代课教师3人,而41人专任教师全为女性,占专任教师的100%(见表1)。同城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特教女教师占60.3%;而2009年全国幼儿专任教师为985889人,其中女教师967353人,占专任教师的98%。显然,就全国而言,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比例明显失调,但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构成与之相比,其比例失调现象更为严重,同城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比例都较之合理。这种严重失衡的性别结构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中年教师比例偏低据调查,发现41名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年龄构成如表2所示:20岁以下的有5人,占总数的12.2%;20-25岁有的16人,占总数的39%;26-30岁的有10人,占总数的24.3%;31-40岁的有7人,点总数的17%;40岁以上的有3人,占总数的7.3%。从数据可以看出,20-30岁之间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63%左右。可见,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年龄构成中,老中青三代年龄比例不合理,教师年龄总体偏小,年轻教师居多,中年教师比例偏低。虽然年轻教师思维活跃、精力充沛、锐意进取及勇于创新,但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短,其教学经验、了解教材和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方法等教师必备素质较为薄弱。这样的年龄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搞活了课堂氛围,但教学质量未必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3.学历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极度匮乏由表3显示,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的比例为0,本科毕业的比例约占7.3%,19.5%的教师专科毕业,高中及以下毕业的比例约占73.2%。与吉林省的延边州共有专任幼儿教师2153人,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542人,占总数的25.2%,专科学历的1016人,占47.2%[2]相比,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也反映教师队伍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极度匮乏。

4.小学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过半职称结构是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构成,其比例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表4可知,威宁县幼儿教育教师中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比约为7.3%,22%的教师有小学一级职称,12.1%的教师有小学二级职称,无一人有小学三级职称,未评职称的教师比例约为58.6%,这表明威宁县当前幼儿教育教师职称结构分布呈“金字塔型”的特点。由于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且威宁县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客观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就要求从事幼教的教师不仅学历达标,还要求职称结构合理,这是因为教师职称是教师学术水平、成就大小、实践经验等的综合体现。[1]而当前威宁县幼教教师职称结构比例不合理———小学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未评职称人数过半的现状,无疑会影响幼儿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其教育的质量。

5.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不足三分之一由表5可知,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业教师中毕业于幼教专业的仅有10人,占24.4%,75.6%的专任教师毕业于非幼教专业。这一数据反映了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构成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表明了还有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并未或很少掌握能够满足幼儿学习、成长需要的各种知识与能力。显然,威宁县幼儿教育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构成不适合其幼儿的发展之需求,其教育质量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二、解决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显性结构问题之建议造成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显性结构困境的原因很多,包括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落后;教育事业总体滞后;人们关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幼儿教育教师处于人们关注的边缘。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优化当前威宁县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显性结构问题的建议。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宏观调控,制定“教育优先区”政策威宁少数民族自治县缘于自身的自然条件以及人口多的限制,经济和文化的客观滞后性,仅依靠当地的经济实力是很难促使幼儿教师素质发展。要快速地解决威宁县当前幼儿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离不开中央、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指导。制定“教育优先区”政策不失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良策,“教育优先区(ZEP)”政策缘于法国为解决其幼儿合理地接受教育而提出的策略,其意指通过共同行动计划联系起来的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公立中小学教育机构整体,以接纳生活在弱势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学生。[3]这里我们将其理解为政府相关部门为那些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文化相对较落后的地区,采取优先投入资金、政策倾斜和智力支援的制度助其幼儿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威宁少数民族自治县幼儿教育要得以更好地发展,急需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这样的政策。惟有如此,才能为其幼儿教育顺利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物质保障,同时也是优化威宁县幼儿教师队伍结构的前提条件。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6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28-05

压力是有机体面对力所不及或扰乱自身平衡状态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或非特定反应状态。〔1〕刺激事件又称为压力来源,它要求有机体在面对某种内在或外在情景时作出某些行为、情绪、认知层面的适应性反应。行为压力反应包括过度进食,出现攻击等;情绪压力反应包括急躁、愤怒、忧郁、崩溃等;认知压力反应包括注意力范围变窄,思维僵化,判断、记忆及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等。

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就是教师职业压力,〔2〕是因外界赋予教师职业的要求期望和职责所带来的压力。〔3〕也有人称其为“职业紧张”。〔4,5〕还有研究者直接使用“教师压力”一词,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如愤怒焦虑紧张挫折感及沮丧等。〔6〕本文采用“教师工作压力”这一概念,强调教师工作压力是指与教师工作有关的因素引起的教师的一种消极情感反应。对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主要包含教师工作的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方面。压力源是指引起压力的外在客观环境或时间。压力反应则指主观个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反应。

现今,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社会上对此还存在各种偏见,致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逐渐成为高压力人群。虽然每个职业都有压力现象存在,而且并非所有压力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但是压力增大到使人“不能承受”,以及整个职业群体都存在相同的负担加重和压力增大的问题时,将会成为职业发展的阻碍,对职业群体的发展十分不利。〔7〕因此,本研究尝试编制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希望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相关因素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并提出建议,以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高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职业素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鉴并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分为五个维度(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并针对每个维度编写问卷题目,形成“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初始问卷”。研究者请相关专家检验初始问卷的内容效度,并对每道题目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定和筛选,形成了“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预测问卷”。研究者使用“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预测问卷”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删除不符合统计学要求的题目,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卷”。该问卷共有29道题目,分为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五个维度。问卷的信度、效度以及项目区分度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

本研究使用“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卷”,选取大连市9所幼儿园的10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评定。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示范性幼儿园教师25人(26.3%),部队幼儿园教师23人(24.2%),高校附属幼儿园教师24人(25.3%),特色幼儿园教师23人(24.2%);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幼儿园教师23人(24.2%),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54人(56.9%),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18人(18.9%);教龄在10年以下的幼儿园教师36人(37.9%),教龄在10~20年的幼儿园教师43人(45.3%),教龄20年以上的幼儿园教师16人(16.8%);已婚幼儿园教师46人(48.4%),未婚幼儿园教师49人(51.6%)。本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探索我国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0分析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人口变量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

幼儿园教师对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对工作压力状况的总体感受和看法。本次调查发现,74.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自己的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

2.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来源

本研究采用极大方差旋转,得到因素负荷矩阵,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均与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五个维度中的某一因素有较高相关。在工作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包括过分强调幼儿安全问题、班级幼儿数过多、工作量大等方面;家庭及社会因素方面,幼儿园教师主要承受家庭住址与幼儿园距离较远、幼儿家长的要求过高等方面的压力;幼儿园管理方面,幼儿园的聘任制管理、领导频繁的检查、听课等活动加大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经验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会加大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疲劳程度、头疼气闷程度、睡眠状况、焦虑状态、离职倾向、脾气的变化等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

3.人口变量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

通过对问卷总分的均数比较发现,不同幼儿园类型、不同学历、不同教龄和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压力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分析发现,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幼儿园教师,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中专和本科教师,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比未婚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按重要性排序,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依次为工作特征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幼儿园管理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反应明显。

(1)工作特征因素

在工作特征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未婚教师。

(2)家庭及社会因素

在家庭及社会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未婚教师。

(3)幼儿园管理因素

在幼儿园管理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未婚教师。

(4)职业发展因素

在职业发展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中专和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教龄在10年以下或20年以上的教师;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未婚教师。

(5)压力反应因素

在压力反应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反应最高;专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其他学历教师;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反应最高;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反应明显高于未婚教师。

三、讨论与建议

1.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

在我国,幼儿园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这一情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本人的关注。要减轻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者应该给予幼儿园教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轻松的工作环境。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工作压力。

2.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来源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不但要为幼儿传授知识,还要照顾幼儿的安全,承受着幼儿家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幼儿园教师大部分为女性,她们既有工作负担,又有家庭负担,家庭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工作,增加工作压力。幼儿园园长的某些消极管理方式也会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工作上的压力。另外,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社会整体中处于劣势,她们的期望与现实差距很大,这无疑会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

3.人口变量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

(1)工作特征因素

幼儿园的工作性质特殊,幼儿园教师除了承担教育任务外,还要担当父母的角色,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繁琐的工作任务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幼儿园骨干教师,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20年以上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经验丰富,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难题,相对来说,工作压力较小。10年以下教龄的幼儿园教师资历尚浅,工作任务相对较轻,工作压力也不是很大。幼儿园领导应多关心和支持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多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自己应该注意科学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从而减缓因工作量大等工作特征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家庭及社会因素

家庭负担会分散幼儿园教师的精力,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的家庭状况,适当安排工作,有效减轻幼儿园教师因家庭负担造成的工作压力,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长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既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又得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园教师连最低的工作和社会保障都没有。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等因素使得幼儿园教师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也有较高期望。过高的角色期望导致幼儿园教师不堪重负。为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者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给予幼儿园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尊重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不仅是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提高幼教质量的必然要求。

(3)幼儿园管理因素

幼儿园工作“四多”给幼儿园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幼儿园教师案头工作多。许多幼儿园教师反映案头工作花费了他们许多精力,而且许多案头工作内容重复,缺乏针对性,占据了他们思考问题、吸取知识、自由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案头工作多是导致幼儿园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最直接原因。幼儿园教师业务学习也多。按照上级规定,幼儿园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业务进修。这些进修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另外,几乎每个月幼儿园都有对外开课、观摩比赛等活动,尤其是示范性幼儿园,这类活动更多,幼儿园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开课多,比赛多,这进一步加重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幼儿园里普遍存在严重的“超带”现象,班级幼儿人数过多必然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量,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

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加大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体系左右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划一,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时间和数量的积累,将评价结果与幼儿园教师的奖惩挂钩,没有实现评价的真正目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势必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

幼儿园管理方式是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漠视幼儿园教师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出发,发挥管理层的积极作用,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提供各方面便利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对幼儿园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园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4)职业发展因素

在职业发展因素方面,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中专和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学历越高,在业务上发展的要求越高,但是幼儿园又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与机会,无疑会增加这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幼儿园的骨干,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们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时这部分教师还要带领年轻教师成长,因此,和其他教师相比,10~20年教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幼儿园管理者要特别关注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关注高学历教师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机会,减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

(5)压力反应因素

在压力反应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最高,10~20年教龄教师的压力反应最高,已婚教师的压力反应也明显高于未婚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是消极的,在消极的压力反应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会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影响教师的施教水平。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切实解决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减轻幼儿园教师的消极压力反应。

另外,本研究发现,有44.1%的被调查教师的离职倾向较大或很大,这说明幼儿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与关心,以便为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UNRO N.Teacher exodus as stress mounts〔J〕.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1992,30.

〔2〕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王重鸣,王剑杰.职业紧张因素的结构关系分析〔J〕.心理科学,1995,18(5):263-267.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7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6岁儿童的入园率大幅提高。江苏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十五”末的78%上升到了当前“十一五”末的95%,可谓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入园难、入优质园更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幼儿园的数量仍无法满足人园儿童的需求。未来5年,即“十二五”期间,这种状况是否会持续下去,江苏省13个大市是否都是这种情况,需要新增多少幼儿园,需要培养多少幼儿教师,这都是需要进行科学预测和估算的。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江苏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98%以上,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35%;到2020年,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10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60%。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现在起考虑合理配置幼儿教师,特别要重视有计划地培养职前幼儿教师的工作。本研究拟对当前江苏省幼儿教师的规模与学历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在园幼儿人数进行预测,由此推测幼儿园教师需求数、幼儿园教师各学历层次结构需求数,与此同时对苏南、苏中、苏北13个大市幼儿教师规模及需求进行预测研究和分析,最后按照《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定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提出相关发展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十一五”末江苏省幼儿教师规模现状

1、全省幼儿教师规模现状。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12月提供的《江苏教育基本情况》中的有关数据,2008年、2009年、2010年江苏省幼儿在园数分别为177.64、193.22、205.71万人,专职幼儿园教师数分别为65748、71610、81134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本研究按照师生比35/2计算,即用幼儿在园数除以35再乘2,得出这三年分别应配教师数约为10.15、11.04、11.76万人。再与这三年现有教师数相减,即可得出2008年、2009年、2010年江苏省幼儿教师的缺口分别为35750、38795、36419人。可见,尽管幼儿教师数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8.9%,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3%,但是全省依旧缺幼儿教师3万多人(详见表1)。

2、13个市幼儿教师规模现状。

一直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存在贫富差异和不均衡现象,教育事业方面也是如此。通过对全省13个市2008-2010年幼儿教师规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市在幼儿教师规模方面的差异和教师需求的趋势(详见表2)。

从图1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苏北大部分地区如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幼儿教师的缺口数都很大,这也是近几年苏北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逐年大幅增长的结果。其中,淮安市幼儿教师缺口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徐州市和盐城市的幼儿教师缺口数在2010年有所下降。与苏北地区形成较鲜明对比的是,苏南地区如常州、无锡、镇江等市幼儿教师数的缺口相对较小,且相对平稳,但苏州市因流动人口增加,幼儿数逐年增长趋势明显,相比苏南其他城市,苏州幼儿教师的缺口数依然很大。另外,位于苏中地区的扬州市、位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尽管教师缺口数相对较大,但由于近年来幼儿数减少,教师缺口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2010年为例,按照35/2的师生比,全省只有南京市幼儿教师的数量是饱和的(但是如果按照30/2的师生比,专职教师数还是有缺口),其他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幼儿教师。缺口数比较大的城市集中在苏中和苏北地区,其中徐州市缺口幼儿教师约7577人,淮安6541人,盐城、连云港各500C人左右,其他市2000人左右。苏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苏州市缺口教师数也达到2649人(见图2)。

(二)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幼儿教师需求预测

1、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适龄幼儿数及幼儿在园数预测。

要对“十二五”教师需求量进行预测,首先要对适龄幼儿数进行预测。根据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提供的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我们对“十二五”期间的适龄幼儿数进行了统计预测。具体方法是运用倒退的方式计算适龄幼儿数。如2010年的适龄幼儿数是2005年、2006年、2007年出生人数的总和,以此类推计算出2011、2012年的适龄幼儿数。需要说明的是,某年幼儿园入园适龄人数是前面三年1-12个月份出生人数的总和,而幼儿在园数是以头年的9月1日到来年的8月31日的儿童数来计算的,不过在本研究中,这个差距可忽略不计。

根据“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人口出生率的变化趋势,我们推测了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适龄幼儿数。从表3可以看出,2003―2009年江苏省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不明显,出生率均值为9.34%。本研究以此均值来推测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出生人口数,得出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出生人口数约为71万人,以此推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适龄幼儿数,再根据入园率达到98%的要求,推算这3年幼儿在园人数应分别为211.48、211.22、208.7万人。

2、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幼儿教师需求数预测。

根据表3推测出来的幼儿在园数,按照35/2的师生比进行计算,我们预估“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幼儿教师数的需求总量为12万人左右(见表4)。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提供的全省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数,加上2011年预计招收学前专业本科(2015年毕业,可计人当年新增教师人数)1000人,到2015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共计约8000人。2010年全省专任幼儿教师数为81134人,按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规模计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幼儿专任教师数约为89784人,缺口数约为3万人左右。

(三)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幼儿教师学历层次结构需求预测

1、“十一五”末幼儿教师学历层次现状。

2010年,全省专任幼儿教师数为81134人,其中中师学历占24.95%,专科学历占55.20%,本科学历为18.04%,专科及以上学历为73,24%(见表5)。《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15年,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要占到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要达到35%。这一目标与当前江苏省幼儿教师学历层次结构的现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2、“十二五”期间幼儿教师学历结构层次需求。

从表6可知,未来四年即将毕业的幼儿教师总数为7650人,100%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占30.7%。

如果以2010年教师学历达标总数计算,加上目前在校学生数及2011年预期招收的1000名学前专业本科生,2015年我省幼儿教师总数预计为89784人,其中专科学历的教师数为2010年在任专科学历教师数加上目前全省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在校生数,总计为5001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为2010年在任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数加上目前全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在校生数和2011年预期招收的1000名学前专业本科生数,总计为18055人,两项合计68074人,即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将占教师总数的75.82%,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6.52%(见表7)。

依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指标,即“到2015年,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要达到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要达到35%”,可以推算“十二五”期间,需要对20241名在任中专教师进行职后培训,使之提升到专科学历,对13369名在任大专学历教师进行职后培训,使之提升到本科学历。同时,3万缺口教师中至少要新增2.7万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应至少达到1.05万人。

三、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幼儿教师的缺口大约为3万人左右,重点是苏北地区,尤其是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市,占教师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从教师学历层次要求来看,专科以上幼儿教师的缺口为2.7万人左右,需要职后培训提升学历的教师也近4万人左右。可见,要在短短的5年中解决好江苏省幼儿教师的缺口问题,实现江苏省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人,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多渠道、多通道地加强职前与职后幼儿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8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开展,在追求教育公平和谐发展过程中,私立幼儿教师流失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有所缓解,但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现象有增无减。幼儿教师的流失可分为外部流失和内部流失两种情况。外部流失是指幼儿教师在整个社会职业体系中各职业间的流动,即幼儿教师放弃原来的教师职业,脱离幼教工作,选择其他职业;内部流失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机构内部的流动,即幼儿教师从一所幼儿园调到另一所幼儿园。[1]

一、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现状

通过对衡水市大、中、小规模各6所私立幼儿园,共18所幼儿园的调查发现,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现象很普遍,大量私立幼儿园优秀年轻的教师向规模较大的私立幼儿园、公立幼儿园甚至大中城市流动,导致衡水市幼儿园教师资源严重不均衡,私立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无序流动严重影响和制约私立幼儿园管理、教学及教育质量的发展。当前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率逐年增加。

在被调查的18所私立幼儿园中,2007年幼儿教师流失率共计2.1%,2008年幼儿教师流失率约为6.5%, 2009年幼儿教师流失率约为10.8%,2010年幼儿教师流失率达到15.5%。据2011年不完全统计,截止到8月,已经约有10.9%的幼儿教师流失。从被调查的数据看,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率逐年升高,流失现象逐年严重。

(二)专业性幼儿教师较非专业性流失严重。

调查结果发现,流失的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中,所学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流失比例占89.7%,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流失教师中,所学专业为中文、音乐、美术等师范类专业的占7.9%,而其他非师范类专业的流失仅占2.4%。由此可见,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本专业的较非专业的流失显著。而比照18所被调查私立幼儿园的师资情况,由于专业性教师流失严重,专业性教师在师资结构中比例缩小,非专业性教师比例逐渐升高,为私立园的幼儿教师培训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三)中青年骨干幼儿教师流失频繁。

被调查数据中,近五年18所私立幼儿园流失的60多名幼儿教师中,35岁以下流失的占85%,35岁至40岁流失的约占14.5%,仅有约0.5%的流失幼儿教师超过40岁。其中刚入职的私立幼儿教师流失约占总流失人数的58.3%,工作三年以上及担任骨干教师的私立幼儿教师流失人数约占总流失人数的39.2%,其余约占2.5%。可见,衡水市私立幼儿园中青年骨干幼儿教师流失频繁。

(四)私立幼儿园规模越小,幼儿教师流失越多。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8所私立幼儿园中,6所较小规模的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率占64.3%,6所规模居中的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率约占21.6%,6所规模较大的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率约占14.1%。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情况与幼儿园规模有一定相关,即规模越小,幼儿教师流失越多,相反,规模越大,越有助于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二、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我们在获取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深入衡水市私立幼儿园与其管理者、幼儿教师的深度访谈,梳理总结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从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流失教师的个人因素分析看,首先,与个人职业兴趣有关。部分流失的幼儿教师对幼师专业、幼教职业并没有太大兴趣。尤其是本专业流失的幼师,之所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因为就学分数低,学习要求难度低,等等。其次,职业信念较低,职业承诺欠缺。这与其职前教育有关,衡水市私立幼儿教师主要来自衡水、石家庄、保定、沧州等地区的幼儿中等师范院校、部分大中专院校,少数本科类院校,其中以幼儿中等师范类院校为主。传统的幼师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由于重点强调幼师“弹、唱、舞、美、讲”等应用性技能而忽视了对其职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忽视其入职后的适应性培养,导致新入职幼儿教师特别是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现象显著。最后,个人职业倦怠较严重。在与私立幼儿园教师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带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私立幼儿园中超负荷工作。私立幼儿园管理过于要求“关注园所效益”、“注重幼儿安全”、“追求特色教学”、更高效的“服务家长”等,使私立幼儿园教师增加了很多职业重负;私立幼儿园教师在每日高付出与低收入待遇之间的矛盾,在个人追求专业发展与园所现实提供发展环境之间的矛盾中,逐渐产生职业倦怠,进而选择离职。

(二)职业因素。

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失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与私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因素有关,其根源在于学前教师教育体制及私立幼儿园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私立园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一方面,总体看,学前教师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学前教师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体现在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职前培养与继续教育模式等方面,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前专业人才素质结构不完整,特别在职前、初入职及职业高原期等关键时期缺乏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由此导致幼儿教师各个工作期的不适应,工作压力剧增,进而选择离职。另一方面,私立幼儿园管理体制存在不足。虽然国家近年来注重学前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等。”关于私立幼儿园的开办等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但是对民办私立园教师招聘、教师地位和待遇等问题并没有相关法律依据,致使私立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低,在职工作缺乏专业发展意识与动力。

(三)园所因素。

对于幼儿园而言,衡水市私立幼儿园也对幼儿教师流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衡水市属于河北省地级市,城乡经济发展以软实力项目为主,经济欠发达。衡水市私立幼儿园与大中城市的私立幼儿园、衡水市公立幼儿园等相比,在幼儿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待遇,园所规模和园所文化,园所管理制度,以及为幼儿教师提供的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园所发展对幼儿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社会阶层重新分化与整合引起人们价值观的重组与变化。对教师群体而言,经济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实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突出表现为教师价值取向出现二重性:教师在追求社会价值时,开始重视个体价值的定向;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同时,比过去更重视创造个人财富。[2]立足“经商者”的视角,一切向“钱”看的经营管理势必会制约在园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唯有“以儿童为中心,服务儿童、家长与社会”,并辅之以一定的经济地位待遇,才能从根本上坚定私立幼儿园教师对幼教职业的信念。

三、稳定私立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对策

(一)增强对私立幼儿园教师的扶植力度。

首先,落实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积极制定并贯彻相关法律,明确保障幼儿教师特别是私立幼儿园教师经济及法律地位与权益。重视解决私立幼儿园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的解决。不仅仅停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本中,还要结合相关法律与河北省衡水市私立幼儿园实际,制定河北省衡水市私立幼儿园管理制度与监管制度,切实保障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

其次,为私立幼儿园教师提供晋升机会。立足河北省衡水市,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衡水市私立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聘任制度等,全面落实衡水市公私立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的权利,确保其发展权。

(二)建立公私立幼儿园共同体,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在衡水市公私幼儿园中组建衡水市公私立幼儿园区域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通过衡水市学前教育论坛、衡水市公私立幼儿教师优质课评比、公私立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玩教具评比、衡水市幼儿教师沙龙等活动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增进衡水市公私立幼儿园的交流,为衡水市优质学前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三)完善私立幼儿园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幼儿教师流动规范化。

稳定的师资队伍是私立幼儿园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高效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人员稳定的重要因素。衡水市私立幼儿园在管理过程中,应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好的园长是园所成功的一半,私立幼儿园园长应以身作则,激发和增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将园所专业发展要求自觉内化为自我专业成长的内部动力,以有助于幼儿教师个人及园所发展。应为幼儿教师进一步在职发展提供机会,帮助其确立不同阶段职业发展目标,鼓励幼儿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幼儿园园所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幼儿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能与幼儿园组织目标实现达成共识。

幼儿教师流失问题是制约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逐步落实,有关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会受到更广泛关注,并得到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9

一、严格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从业标准),强化幼儿教师的专业特性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这里,顾教授强调了专业化对教师专业地位、社会地位的影响。那么,专业化靠什么来衡量和体现?显然,靠的是专业标准或从业标准。有没有标准和有什么样的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没有明确的从业标准,使幼儿教师队伍鱼龙混杂,幼儿教师被社会上一些人称为“高级保姆”,反映了人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表示怀疑。因此,从政策法规的层面制定严格的幼儿教师从业标准,强化幼儿教师的专业特性,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可资借鉴。如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从事早期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了水平分级,并鼓励各州确立自己的早期教育专业人员的具体的水平分级标准。借鉴美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应在逐步推行幼儿教师注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层次分明、逐级上升的专业化标准,一方面,改变社会上“什么人都可当幼儿教师”的陈旧观念,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也使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目的、自觉地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

二、完善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资格认定制度,强化幼儿教师的职业特性

职业内部有无独立的、可操作性强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资格认定的规范与制度,是该职业有无严格从业标准的一个基本表现。

首先从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来看,我国幼儿园教师没有单独的职称评定体系,而是与中小学混在一起,使用的是小学的职称等级和标准。在《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转发国家教委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文件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编制中不包括幼儿园教师。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职称评定中对幼儿园教师的排斥现象。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幼儿教师未能参加职称评定。这就难怪有人不把幼儿教师当教师看了,甚至连幼儿教师自己都开始怀疑起这份职业的专业性来。

其次从资格认定来看,目前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远不如其他教师严格和规范,不可避免地使大量低素质人员甚至非专业人员进入幼儿教师队伍,这就难免造成“任何人都可以当幼儿教师”的社会印象。

可见,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资格认定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失去了政策依托,弱化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性,这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从教的积极性,浇灭了幼儿教师的职业激情,尤其冲淡了高学历者从事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最终极大地阻碍了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因此,我们理应从政策层面健全和完善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资格认定制度。目前至少应该在制定幼儿教师从业标准的基础上,将幼儿教师在编制、职称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单列,以强化幼儿教师的职业特性。

三、建立幼儿教师福利保障体系,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

幼儿教师专业特性、职业特性的弱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其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低下,进而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福利保障的缺失。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在工资、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均与中小学教师有不小的差距,这也是优秀幼儿教师不断流失、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在民办幼儿园、转制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尤为突出。如针对某市的一项调查表明,民办园教师在经济收入、住房、医疗、工作条件与专业成长、社会支持与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均遭遇到种种“社会排斥”,体现出明显的弱势特征,对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提升形成重大威胁。

勿庸置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健全的福利保障体系作物质支撑,为此各级政府在建立幼儿教师福利保障体系上负有主要责任。然而,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职业生存状态却难以体现政府的公共责任。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幼儿教育责任,应该有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在基本制度层面上缺乏明确认识,这是导致我国幼儿教师福利保障体系缺失的深层原因。因此,建立幼儿教师福利保障体系需要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意识。这就需要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架构的高度考虑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责任和人员编制投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加大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及理顺投入渠道和机制的问题,尤其要注意在幼教体制改革过程中杜绝政府借改制为名减少甚至停止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把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无条件地推向市场。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都非常注重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在这些国家里,幼儿教育被看作是社会融合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则过多地强调了幼儿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造成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公共责任意识的淡漠和对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漠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构建一体化的职前培

养和职后培训体系,实现幼儿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终身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这意味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同等重要,二者应该是一体化的有机整体,而不应该是各自为阵的两套体系。以前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对职后培训重视不够,现在人们虽然也开始重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但与职前培养常常是脱节的,甚至是断裂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从政策、制度层面构建一体化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幼儿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从本质上说,构建一体化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体系,实际上就是构建一体化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幼儿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意思。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实现这种一体化,意味着各种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必须进行整合归并,最终过渡到由大学统一来完成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二是幼儿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实现这种一体化,有助于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同一平台上获得专业发展,改变长期以来人们把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区别对待的错误观念,缩小由此形成的二者在专业发展上的差距;三是幼儿教育理论研究与幼儿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实现这种一体化,意味着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与托幼机构的关系应该是伙伴关系,二者的沟通、合作、交流与碰撞,将极大地提高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总之,一体化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把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幼儿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与物质条件。

五、推进学前教育立法,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应该说,以上我们所讲的四个问题在没有立法保障的情况下,一切政策、制度都可能仅仅是一纸空文、有名无实。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77-03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幼儿园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农村幼儿园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农村幼儿教师现状

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的短缺、素质的偏低是直接影响和严重制约农村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有所提高,工作条件有所改善,待遇有所改善,学历水平有所提升,但从总体来看,状况仍然堪忧。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分析

按照是否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等专科院校、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类教师由于在农村幼儿园工作,缺乏相应的进修机会,导致教育理念和方法陈旧过时,知识结构也趋于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另一类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这类教师教学方法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目标意识淡薄。

(二)农村幼儿教师发展不均衡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公办园与民办园发展不均衡以及公办园编制内外幼儿教师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的公办幼儿园的财产均属公有,园长由教育局任命,建设经费、办公经费、教师及保育员工资均为财政拨付。而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资金压力大,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幼儿教师流失快,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基数大,编制内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差异较大。公办幼儿园编制内外教师收入差距过大,一直是制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编制内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一般依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发放,而编制外的幼儿教师一般是按照合同工来对待,月工资只有千元左右。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编制考试的应考能力方面[1]。随着国家对幼儿教师实行事业编制标准,很多幼儿教师都想通过编制考试来获得编制,改善自身的工资待遇。受过系统学前教育培训的幼儿教师通过学习,能够通过相应编制考试获得事业编制,而对于另外一类幼儿教师,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与技能知识,只有部分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很难通过编制考试。

(三)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的幼儿教育发展也有所差异。目前,各地农村幼儿园大多办园条件不好,甚至有不少农村幼教机构设在偏僻的山村,交通不便,教师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而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幼儿教师不仅要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还需要照顾孩子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安全,事无巨细,劳动强度非常大。在农村幼儿园,大多是一人身兼数职,集园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于一身。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基数大,工资低,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极低的待遇降低职业魅力,一方面使得幼儿教师资源流失,另一方面使得许多青年人不愿意选择到农村从事幼教工作。

(四)职称评定和外出培训机会少

农村幼儿教师基本文化素养较低,能力较差。由于最初的政策影响,正规幼师毕业人数少,多数是小教“嫁接”过来,而合格的小学老师并非合格的幼儿教师,其专业技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逐步重视,职称评定机会和外出培训机会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职称评定、外出培训的机会仍然有待提高,各种评先评优的机会也很难落到他们头上。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似乎是被排挤在教育体制之外,不管怎样优秀,工作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极大地消解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的“隐性流失”。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图书资料较少,幼儿教师很难通过业余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大多数幼儿教师只是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年复一年教下去,其自身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未能得到有效发展。

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原因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受教育政策、幼儿园管理机制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政策的原因

由于幼儿教育尚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专业起点、文化素质都和同期上岗的小学民办教师相比,民办幼儿教师条件是差不多的。但是,小学民办教师相继转正为国家事业单位教师,职称、待遇、医疗保障等问题全部得以解决,而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小学教师,也没有相应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这会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一些教师选择离岗转行。同时,对于民办幼儿园教育部门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也没有明确的监督治理机构,使得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教师享受不到《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基本权利,待遇也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民办幼儿园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专业人才,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更无从谈起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2]。

(二)幼儿园管理机制原因

幼儿园管理机制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园长负责制。目前公办幼儿园的园长由教育局任命,园长大多会具有相应的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主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我国农村大多数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园长的专业水平制约着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民办幼儿园长学历和业务能力普遍偏低。大多数园长并不懂得学前教育,更不了解当前流行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她们开办幼儿园从某种程度上是看中了这一商机。由于自己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有时候为了与其他幼儿园抢夺生源,容易受农村幼儿家长落后思想的影响,一味的满足家长“学知识,看孩子”等不合理的要求,从幼儿小班开始就开始识字,算数等等。每天晚上还要给孩子留家庭作业,比如完成几道算术题。园长没有良好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幼儿教育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自身的原因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也体现在幼儿教师自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有所偏差。由于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基数大,来源也参差不齐,其专业基础差异较大。有些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把自己定位为保育员,忽视了自身对幼儿教育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表现出对幼儿教育工作倦怠。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除了每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多还要担任保育工作。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职业有些倦怠,一些教师每天上班后工作积极性很低,对待工作也就缺乏探索的精神,对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相应的兴趣,导致专业发展滞后。

三、美国农村幼儿教师质量保障经验借鉴

(一)建立科学幼师培养体系,制定教师教育专业标准

美国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形成专门的体系,对于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正规教育机构的培养,这些机构有职业学校、社区学院以及大学。职业学校的学制跟我国一样初中毕业,学制3年,从事幼儿园内保教工作。职业学校幼师教育渐渐被社区学院及大学取代。社区学院的学制为2年,培养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前或早教专业的学生修满30—35个学分的基础课程和20—25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并参加了教育实践后,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毕业后优秀生可以继续选择升入大学,亦可在幼托机构做助理教师。大学的学前或早期教育专业有本科、硕士、博士3种层次的教育,本科的培养主要通过4年让学生掌握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专门的学前教育人才,学制为1—2年,博士是学前教育的最高学位,学制一般为3年及以上,重视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在本领域的高精尖的专门人才。

除了正规机构的培养,美国还有学前教育协会或专业团体建立的专门的幼教培训机构。这是在对正规教育的补充。比较著名的办学机构为专业认证委员会 (the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于1971年创立的儿童发展副学士(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 } CDA)证书计划 [3],随着证书计划的市场化的接轨和完善,逐渐与社区学院和大学挂钩,可获得副学士学位。CDA证书的认定计划是针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培养情感和提升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全面教育。

确保师资教育质量,前提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教师培养标准,这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基本条件。美国通过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来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幼儿教师,用制度来保障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1980年,全儿教育协会制订了一套专门针对早期儿童教育从业者的高等教育计划指南,包括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候选人培养计划指南。之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完成了初级、高级计划和副学士学位计划,这三套计划满足不同专业水平、不同专业需求的幼儿教师的教育和实践的要求,这极大保障了幼教师资质量。

(二)规范教师入职资格,保障师资质量

在美国早在1825年就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低标准到高标准不断完善。目前,美国大约95%的幼师持有早期教育或基础教育,或者两个专业都有的教师资格证书。2004年,美国在原有教师资格标准的基础又做出了新的调整,如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学科知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测评儿童发展以及教学策略研究等。随着新的教师资格证书的推广,各州建立互认和合作,保证了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有力保障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特别指出的是,美国分权地方政府,对幼儿教师入职质量的监控通过各地方政府的严格把关和教育团体的监控完成的。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根据岗位要求条件招聘信息,按照程序筛选和考核,从求职者的资格证书、学历以及综合素质等来审批确定。被确定聘用的幼儿教师并不是最终确认,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聘用期,通过工作中的表现来确定该教师是否完全胜任再教育机构的工作。试用期的考察时新近教师接触实践的过程,每一次的评估能让实习者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提升自己适应环境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最后,由多元评价主体评审和鉴定幼儿教师能力,评价主体包括本专业专家、管理者、家长以及幼儿,从多方面来评估,这样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加强培训,保障在职教师质量提高

教育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来满足社会需求。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技能引领和传输作用。在美国,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和我国一样,是由社区学院、大学教育学院以及专业培训来承担的。培训机构会根据不同层次的师资水平实际需求,来设计出多元的培训项目供老师们选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美国的幼儿教师培训,按照培训机构来说,可分为两部分,专业培训和学术培训。专业培训是由幼儿教育协会来组织承办的,开发的培训项目有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同工作实践相结合。项目设计由三种培训模式组成,分别是在线自定步调的学习、面对面培训,以及光盘式自定步调的学习 [3]。除了之外,教育协会组织实施专门针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和一线幼儿教师适应性实践培训。

学术培训指的是高等院校如大学和社区学院组织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来实施不同类型和特色的培训项目。例如,斑克街学院和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幼儿教师培训以建立坚实的幼儿发展和早期学习知识基础而闻名美国;纽约大学和奥本大学则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倡导自我概念形成、档案袋评定等建构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 [3]。在职培训满足了幼儿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特别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计划,保障了农村幼儿师资质量。

四、改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政府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的途径,逐步完善幼儿教师发展机制,从而达到普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标。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城乡互动的教研机制,为城乡幼儿园教师建立交流平台。农村幼儿园可以到示范园进行观摩实践,与优秀的幼儿教师进行园本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保教经验。示范园的骨干教师也可以到农村幼儿园进行送交下乡活动,将办学理念和经验给予分享和交流。有的幼儿园组织一课两上活动,即在听完示范园教师的授课之后,农村教师在学习名师授课基础上备课上课,让大家在点评和研讨,在大家给出意见之后,再上讲台讲课。这样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找到教师自身的不足,及时修正,不断训练,促进其专业成长。这样的教研活动可以一学期组织5—6次,让农村的幼儿教师都有机会参与互动。其次,改革农村幼儿园管理体制,将其从前乡镇管理体制转变为县区管理,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统筹委派参加市级、省级幼儿教师培训。解决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专业培训。第三,在农村推广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推广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资源、专业资讯等教育资源上传至网站,让农村幼儿教师在网络上分享资源和交流。利用电视台专栏幼教频道开设专业课堂。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能够解决路程远、经费少以及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4]。

(二)强化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

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原因,城乡幼教师资质量还存在着差距。对于农村幼儿师资要不断地加强,以示范集中幼教培训来引领,建立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学历的提高,特别是民办幼儿教师,好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凭借着一些教学经验在上课,幼儿“小学化”倾向严重,通过学历教育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养,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幼儿教育的优秀经验,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名师计划,积极开展幼儿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以骨干带动全面,来提升幼儿教师整体水平。

(三)加大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专项教经费投入,建立同岗同酬机制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平衡城乡幼教水平,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经费要朝着农村倾斜。加强对农村乡镇幼儿园的建设和投入,保证农村幼儿有学上。建立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为继续教育提供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薪酬,也是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激励方式。目前幼儿教育尚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没有核编依据,不仅编外的幼儿园从业人员,其身份、待遇、劳动保障等问题难以解决。

随着国家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发展,目前制定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为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公共财政核拨幼儿园相关经费提供了政策依据,解决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加强了公办园教职工队伍建设,对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建议跟公办教师一个待遇,这样激发农村编外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便于规范幼儿园编制管理,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校地共建和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

首先,加强高校和地方密切联系,将高校的专业知识和办学经验等教学资源以“送教下乡”方式传输地方幼儿园。通过省市级教育行政机构每年定期在学前领域幼教专家、特级教师、一线优秀教师到区县、县镇幼儿园授课,为更新农村幼儿教师交流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提供专业的培训。其次,组织城乡幼儿教师互动活动。城市示范园幼儿教师可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一段时间,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专业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可以交换到名园去观摩学习,从管理模式、保教经验以及课堂技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第三,发掘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资源,加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从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省内招收一定数量的免费师范生,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将来毕业位本土幼儿园提供专门师资。在此基础上,发掘本土资源,寓乐于教,将本土文化传递到课堂里,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琴.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例11

(一)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底,市共有幼儿园695所,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园352所,其他部门办园10所,社会力量办园333所;全市有省等级幼儿园535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6.9%;市标准化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43.3%;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8.4%,在园幼儿138209人,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幼儿占87.4%;教职工10778人,其中专任教师7583人,公办幼儿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9%;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8%(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68.8%),持证率为89.5%,已评上职称的教师比例为81.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我市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公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农村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相对薄弱;幼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待遇偏低,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保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在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全面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使我市学前教育接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二)主要任务。

1.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大力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三年内全市共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160所(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41所),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左右,投入资金约2.2亿元。

——年,全市标准化幼儿园创建率达50%,省等级幼儿园比例达80%,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儿童覆盖率达90%;全市新建幼儿园31所,改扩建幼儿园22所;启动中心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

——年,全市标准化幼儿园创建率达60%左右,省一级幼儿园增加到40所。省等级幼儿园比例达83%,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儿童覆盖率达92%;全市新建幼儿园24所,改扩建幼儿园33所。

——年,全市标准化幼儿园创建率达65%,省一级幼儿园达45所。省等级幼儿园比例达85%以上,在等级幼儿园入园儿童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新建幼儿园21所,改扩建幼儿园29所;完成中心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

2.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到2013年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以上,职称比例达85%以上,全市公办幼儿教师比例达20%以上。

——年,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1%,持证率达93%。

——年,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4%,持证率达95%。

——年,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80%,持证率达96%。

3.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乡镇政府要继续办好办强1所中心幼儿园,到2012年,100%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全面推广农村学前教育“四统一”(经费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教玩具统一配置、办学质量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考核)管理模式。

——年,96%的乡镇中心幼儿园、70%的中心村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60%的乡镇公办幼儿教师配备达到“3﹢X”标准。

——年,100%的乡镇中心幼儿园、75%的中心村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70%的乡镇公办幼儿教师配备达到“3﹢X”标准。

——年,80%的中心村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80%的乡镇公办幼儿教师配备达到“3﹢X”标准。

三、重大工程项目

为实现预定发展目标,三年内重点要实施好六大工程项目:

(一)幼儿园达标升等工程。全面实施幼儿园达标升等工程,推动学前教育上等级。一是设立达标升等专项奖励经费,对升到省二级及以上的幼儿园和评上“市标准化幼儿园”的实行一次性奖励;二是与评优考核挂钩,主要依托“市学前教育先进县(市、区)”、“学前教育先进乡镇”的评比和市对县(市、区)教育局的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把幼儿园达标升等列入评比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工程。城区严格落实公建小区配套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农村实施新一轮乡镇中心幼儿园高标准建设,全面改善中心村幼儿园园舍条件,配足配齐满足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所需经费由县(市、区)、乡镇两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对经济相对薄弱乡镇县级财政给予适当倾斜。

(三)幼儿园园舍安全工程。年启动实施幼儿园园舍安全工程,对园舍全面进行加固改造,达到抗震安全要求。所需经费由县(市、区)、乡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

(四)民办幼儿园扶持发展工程。贯彻落实市委发〔2011〕20号、《市民办教育补助办法》(政办发〔2010〕99号)和《市促进教育发展配套政策》(政办发〔2010〕98号)等文件精神,确保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扶持发展的政策落实到位,补助奖励经费足额到位,进一步健全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的办学机制,促进民办学前教育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的提高。

(五)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公办幼儿教师招聘机制,吸引优秀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设立幼儿教师专项补助经费,提高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收入待遇。全面落实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设立幼儿教师培训经费与奖励政策,全面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

(六)“阳光乐园”工程。经济条件较好、外来人口集中的县(市、区)要率先启动“阳光乐园”建设,满足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入园需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阳光乐园”工程的建设由乡镇(街道)负责,可采用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县(市、区)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确保教育公平。

四、主要举措

(一)构建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1.统筹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各县(市、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制定分步实施方案,制订优化网点布局、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措施。

2.多种形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健全城区以中心小区幼儿园建设为主的小区配套建设移交模式和农村以中心村幼儿园建设为主的“镇村为主、多元筹措、财政补助”模式。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切实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

推动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政策。城区严格按照各地制定的城区幼儿园发展布点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建成后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公建民办公助”为主的建园办园机制。市区新建小区要严格按照《市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政办发〔2011〕11号)以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建设配套幼儿园,教育部门接收后鼓励省一级幼儿园举办分园。各县(市、区)要在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移交机制,必要时进行专项督查,保证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健全完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示范骨干,中心村幼儿园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格局。至年,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31所,建筑面积达76300平方米,财政投入预算17342万元;改扩建中心幼儿园10所,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财政投入预算4730万元。中心村幼儿园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大村独建、小村联建”的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及其他资源,新建、改建、扩建中心村幼儿园。原则上每600户以上配建一所3个班以上的中心村幼儿园,经济条件好、生源充足、办园条件具备的村,鼓励独立办园;生源不足的村,可选择邻村条件较好的幼儿园,进行联合办园,实现资源共享;偏远、贫困地区要采取办中心村教学点或中心幼儿园教学点的形式因地制宜为农村广大适龄幼儿提供规范的学前教育服务。

3.引导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协调发展的办学体制。县(市、区)政府要科学合理确定教育部门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的比例。在政府承担主要办学责任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公益团体、事业法人等举办幼儿园。通过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投入资金,搞活机制,提高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建民办公助”的学前教育办学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

进一步完善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机制。完善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建立民办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健全民办幼儿园年度评估机制和评估结果公告制度,引导民办幼儿园依法、自主、规范办园。

4.部门协作提供科学的早期教育服务。积极构建县(市、区)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人口计生、卫生和妇联等部门协同运作的早教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以社区为依托、以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为基础,向家庭辐射的早教服务体系。建立早教指导中心和优秀早教基地,全面提高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和家长(看护人)科学育儿的指导率。县(市、区)财政对开展公益性、普惠性提供早教服务的机构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二)构建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

1.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各县(市、区)及乡镇每年要确保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到2013年,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5%以上。

2.大幅度增加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全面设立学前教育专项发展经费,用于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和扶持优秀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已经设立的要在原有基础上逐年增长;全面设立幼儿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和培训经费,用于提高全市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专业水平,经费标准要逐年增长。

3.建立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制定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政府、举办者、家庭等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2011年对公办幼儿园和参照同等级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民办等级幼儿园,实行公用经费补助,经考核合格后,市区按每年每生200元,各县(市)不低于每年每生100元标准进行补助,并逐年提高,用于改善办园条件。

4.设立幼儿园达标升等奖励经费。年起,市区对新创建的市级标准化幼儿园,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新评上省一级幼儿园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评上省二级幼儿园一次性奖励5万元。各县(市)的补助金额根据各地财政实际自行确定。

5.建立学前教育帮困助学制度。实行学前教育教育券政策,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的保教费,由财政全额拨付。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免除在园儿童的学前教育保教费。

(三)构建科学长效的师资培训和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1.配齐配足幼儿教师数量。各县(市、区)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幼儿园教职工总数,逐步配齐配足幼儿园教职工。各乡镇中心幼儿园要配备一名专职园长,配备专职幼教干部和幼教辅导员各一名。乡镇中心幼儿园平均每班保教人员至少在2名及以上。健全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

2.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各县(市、区)要设立幼儿教师专项补助经费,2011年实现全覆盖;到2013年全市实现幼儿教师五大参保率的全覆盖。市区对符合条件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提高专项补助标准,年提高到人均每年13500元,2012年起达到人均每年15000元;在此基础上,对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经考核为优良的,每人再增加5000元的奖励。

3.建立完善幼儿教师培训机制。各县(市、区)要设立幼儿教师培训经费,保证市、县两级各类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如期完成。全面实施“名师、名园长工程”,幼儿园园长培训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重点向农村幼儿教师倾斜。设立幼儿教师在职进修奖励政策,鼓励幼儿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提升学历。从2011年起,市区对在幼儿园从教满二年,并继续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新获得大专学历,一次性奖励每人1500元,对新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的,一次性奖励每人3000元。

4.提高幼儿教育教科研水平。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积极探索城乡师资对流机制;进一步推进“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多种方式加强园际联盟教研,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学习贯彻《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四)构建规范有序的学前教育监督引导体系,着力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1.建立学前教育问责机制。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政府为本县(市、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者。乡镇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筹措经费,提供场所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市一级层面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扶持较为薄弱的县(市)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督政督学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查,公布督查结果。对工作要求不能落实到位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实施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