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29 08:02:40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Cultivate Unity and Collaboration Capabilities

of Pupi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AI Jing

(Pinglianglu Primary School, Lanzhou, Gansu 730030)

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eaching system has the func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the students, educational function, but can train students' capacity and awareness in many aspect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help raise students solidarity ability in PE teaching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pupils; unity and collaboration

1 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团结协作精神成为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可是我们的小学生却明显存在这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结合作意识的问题。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作为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素养,是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制胜法宝。团结协作素质作为现代社会一切事业成功的必要元素,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独立成员才能真正超越个体的局限,才更易于有效结合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使个人和集体相加从而产生更大的效果。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城关区抽取的两个小学班级和学校的体育教师。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为91%。(3)归纳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归纳与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现状调查

3.1.1 学生对团结协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对团结协作的了解程度中:12.4%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有40.2%和36.3%的同学选择很了解和了解一点,只有10%的人认为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在对团结协作是否重要的调查中:57.8%认为非常重要,30.3%的人认为很重要,10%的人认为不太重要。但在对生活中是否有意识地与身边的人加强团结协作的回答中,只有20.3%选择常常,69.6%的人只做到偶尔,有5%的人认为基本没有。

3.1.2 造成忽视团结协作的原因值得重视

在调查中,关于造成忽视团结协作的原因比重从大到小分别是:(1)个人性格,是造成学生忽略团结协作的主要因素。(2)成长环境,是导致学生没有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另一原因。(3)教育制度。许多家庭和学校教育都灌输给学生一种独立的处事风格和观念,任何事情都要独立完成,让学生错误地认为与他人协作是一种不独立的表现。(4)观念极端,误把团结协作理解成拖累与负担,拒绝对较差学生进行学习援助,对同学之间和睦相处没有合理的认识,不能正确看待团结协作取得的积极意义。(5)对团队协作的感知不多,团队协作所产生的力量学生感触得太少。没有正确理解团队协作的意义。

3.1.3 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团结协作影响大,但教学投入单一

在学生印象中,最深刻的团体活动是运动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没有参加太多的集体活动,因此体育运动会、体育课成了他们生活中主要的集体活动。但团队协作精神不仅仅在体育活动中才体现,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逐步加强学生在各个方面团结协作的培养。

3.1.4 团结协作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并在参加团体活动后改善人际关系

在对学生觉得团结协作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中,有85.7%的学生认为在参加团体性活动后,和同学相处更融洽,相互帮助,相互信任,身心愉悦。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学生感受到团队协作带来的快乐和意义。

3.2 团结协作的作用和意义

3.2.1 团结协作的内涵

团结协作:是指在共同的规范和目标指引下活动的群体,①齐心协力,相互帮助,从而完成共同的目标和计划,达到成功的过程。

3.2.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作用和意义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重要途径,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例如,通过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胜利而努力拼搏,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的交流,学生间的了解,不仅可以增加师生的友谊,还能使学生学会相互帮助,相互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3.3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方法与措施

3.3.1 应用团结性体育游戏,在快乐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1)通过游戏,精心设计良好团队学习情境;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挖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创设具体而形象的学习情境。例如“世纪列车”游戏,要求全队要听从统一的口号,不能由于个别同学的偷懒,而导致列车脱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慢慢磨合,最后使列车能快速,而且不脱节地向前进,从而为学生营造了合作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发展了团结协作的精神。(2)以游戏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团体活动的积极性。人类自从其懂事之日起就主动要求参与活动与身体锻炼,就是因为觉得乐在其中。③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体育课上安排游戏不仅能改变课程的单调、枯燥乏味,而且能提高练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娱乐的要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

3.3.2 运用比赛、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1)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运用比赛的方法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形式,双方通过具体的比赛形式,在技术、战术和心理品质的较量中,发展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安排的比赛,就其性质来讲是一种游戏,以其娱乐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独特的魅力而深受学生喜爱。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保持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

(2)运用合作学习,在相互配合中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合作学习主要以群体动力为指导,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组内成员的互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培养团结协作意识,促成全体小组成员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④在合作学习中,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3.3.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团队精神融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需要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懂得团结协作的意义,从而明白团结协作对他们个人以及他们所属的集体意味着什么。团队合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动作技术的练习形式,是培养学生交往、合作、团结精神的有效手段。团队组合中,可以让学生互助互评。通过学生间互助,让体育优等生帮助体育学困生,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发展的满足,体会到互助协作、友爱、信赖的愉快,感到温暖的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感受团队的重要性。在团队组合中,让学生合作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探讨,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学生合作探讨,相互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比如在游戏“电网”中,教师让学生先相互探讨,怎么样用最快的速度将小组人员从电网这头穿越到另一头,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机智下,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自然而然地把自我融入到集体之中。

3.3.4 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用言语培养团队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其实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好地运用言语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在体育课上多数采用“三向”交往类型,⑤即是采用分组教学,使学生之间的交往较多,老师又可与各小组学生进行交往,在师生、生生之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调以体育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实行民主教学,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学生由衷尊敬教师,形成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理和意志得到充分的尊重,愿意把真实的想法跟教师交流,有效改进教学效果。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他们个性培养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生之间要营造积极、良性的竞争氛围;差生之间应认识彼此的弱项和缺点,相互鼓励,争取共同进步。

3.3.5 开展评优树先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集体荣誉感逐渐产生并形成。个体和集体荣誉感的产生,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是思想进步的表现。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中,其社会属性逐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当前小学生对团结协作有一定了解,而且团结协作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都有帮助,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2)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团结性体育游戏,运用比赛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语言鼓励及加强师生交流等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取得初步的一定的效果。

4.2 建议

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应大胆创新,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寻求新方法和措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注释

① 祝蓓里,季济.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0.

② 罗竞媛.小议体育游戏教学中人精神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7.7:128.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2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凸显出重要作用,可以说团队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团队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了各层次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几乎渗透每一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的师生集体参与、双边活动等众多特点决定了其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互助、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长久性的过程,通过笔者的探究总结,主要从教学原则、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加以实施。

1、确定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实施的方向指导,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必须以一个系统性的原则为指导。根据教学经验,结合课程标准及中职体育教学纲要,笔者认为中职体育教学中要坚持集体性、针对性、因地制宜性团队精神培养原则。只有通过集体活动才能使学生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领会团队精神的精髓所在,因此,集体性原则是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团队精神的根本,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所在秉持的理念。针对性原则是基于中职学生现实特点、专业特性以及个体差异所提出的,即在体育教学中,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有针对性,着眼于中职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寻求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有针对性地培养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因地制宜性原则考虑到了差异性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团体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即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地理优势、气候条件来开发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如山区可根据地形设计集体登山项目,北方可利用冰雪选择合作滑雪项目等,通过教师的对教学资源的精心创造和合理编排,形成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最佳体育教育形式,来强化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

2、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施的先导,为了提高对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要在积极学习《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和《新课标》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过去体育课只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三基”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着重提高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找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3、丰富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经验和参考国内外先进体育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综合采用合作学练法、游戏法、竞赛法来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

3.1 合作学练法

合作学练法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有助于强化学生团队精神体系各个构成因子。首先,合作学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在体育课合作学练中,小组利益是根本,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每个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相互协作,互相帮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其次,合作学练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自信。在引入合作学练教学后,为了不影响团体成绩,学生必须通过模仿、沟通、交流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不容置疑地会提升他们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同时也就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凝聚力。最后,合作学练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责任感。在合作学练中,学生在小组中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是关键。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采用讨论法让每个小组想出几种能够让自己快速奔跑的方法,这使小组的每个成员能在短时间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献计献策,时时表现出对团队的关心和维护,自然而然提高了他们的团队责任感。

3.2 游戏法

团队体育游戏是中职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有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教学方法。团队体育游戏种类较多,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团队精神较差的现状,有必要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与团队拓展训练的相结合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方法,如“人肉运输”、“瞎子背瘸子”等游戏可以培养中职学生的沟通和配合能力;“瞎子走路”、“信任背摔”等游戏可以增强中职学生对团队的信任感:“搭桥过河”、“穿越电网”等游戏可以让中职学生体验团队成功合作的快乐。

3.3 竞赛法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竞赛法是一种检验和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竞赛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团队合作成功的成就感。团队竞赛中,个人技术虽然重要,但团队的协作配合更是重中之重。如球类比赛中,个人能力在强的学生也离不开集体的互相配合;田径接力赛中,只有每位队员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比赛胜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团队竞赛,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以上体育教学方法对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认知、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需要强调是。这些教学方法不是为了达到某一团队精神培养目标而独立使用的,有必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完善教学评价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3

一、引言

高度的灵敏性与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已日益成为企业在动荡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但单个企业往往限于自身资源与竞争优势而无以适应科学技术与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并快速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市场需求。有鉴于此,基于动态联盟(Dynamic Alliance)的集团竞争优势而寻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逐渐成为众多企业在信息化浪潮高涨与竞争市场瞬息万变中的一种理性的战略选择,隐性企业集团便是在此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动态联盟型的集团化产业组织形式。

隐性企业集团,亦称虚拟企业集团,其直接源于“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共赢的动态联盟理论,它是由多个成员企业在有限的时间与范围内基于相互信任与合作以抓住与利用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而组建的一种松散型组织。具体而言,当某种市场机遇来临之时,这类组织即会以拥有相关的关键信息与核心技术或是首先占有市场的成功企业为核心,其他成员企业则凭借自身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与信誉而被核心企业吸纳,成员企业基于各自的专业分工与其间的相互协作而形成隐性企业集团,并以此迅速高效地集成各成员企业的业务专长、知识、信息与制造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而迅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一旦共同任务完成之后,隐性企业集团即自行解体,其成员企业则又去各行其事,或者作为另一隐性企业的成员企业为新的项目与任务工作。而隐性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则既非同行业企业间那种你死我活的单纯对抗,亦有别于传统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那种刚性结构,而且,隐性企业集团内在地要求其成员企业掌握将效率与柔性相统一的灵捷技术(Agile Technology),以便隐性企业集团将柔性生产技术、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的知识员工与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集成一起,通过建立共同的基础结构而对稍纵即逝或无法预见的消费者需求与市场机遇作出快速反应。

实践证明,隐性企业集团基于新型生产制造与组织管理方式,将不同企业的独立竞争优势整合为一结构严密的系统而获取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效应或集团竞争优势,已使越来越多的大小企业均乐于参入隐性企业集团,隐性企业集团战略亦因此成为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重要路径。

二、隐性企业集团的特征及其竞争优势

作为当今企业之间最好的合作模式之一,隐性企业集团或虚拟企业集团是竞争优势的载体,并具有其鲜明的特征。

1.核心竞争优势与集成效应。隐性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均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隐性企业集团通过建立共同的基础结构与集成管理,将成员企业不同的独立核心竞争优势集成起来,能够形成强大的集团竞争优势。

2.并行工程与技术领先优势。隐性企业集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并行工程技术,把共同的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再依据成员企业各自的技术优势让其承担相应的研制与开发或生产服务工作。在任务——时间——空间位置上三维并行的模块研制开发,改变了按时间先后顺序串行研制的传统开发方式,从而大大缩短了研制开发的周期,隐性企业集团亦因此更易取得并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3.柔性结构与高度的灵捷性。隐性企业集团的设备、技术及其他资源常常以单元的、可变结构与可重组利用的形式出现,隐性企业集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与共同的信息系统基础结构把各地区、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企业快速集成—虚拟整体,强调结构柔性,重视灵捷技术对效率与柔性的统一,并以此保持组织的高度灵捷性。

4.学习型组织与创新的增长。动态联盟的过程亦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创新的过程。隐性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各自在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或信息系统建设等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此成为其他成员企业的学习对象,组织内部因此天然即具有学习增长的需求,而且,隐性企业集团在强调资源的整合与对组织内生产、知识与技术及管理的集成之外,尚强调组织内部的主动相互学习与积极创新,尤其重视对高新技术与灵捷技术的研发。这些都促进了组织内部学习与创新增长的内在机制的形成。

5.组织网络化与动态适应性。不同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隐性企业集团组织的构成是呈扁平化的网络状组织结构,其各结构单元或成员企业以企业战略调整与产品方向转移为中心,通盘考虑市场需求与顾客满意度及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不断进行隐性企业集团组织的动态演化,并以此实现对环境变更的快速适应。而且,隐性企业集团旨在抓住与利用瞬间即逝的市场机遇,一旦共同的组织目标完成,其即自行解体。

6.协同性与合作竞争中共赢。隐性企业集团内部竞争虽然依旧存在,但更注重建立一种“共赢”的合作关系。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市场的稳定性亦愈来愈低,单个企业难以长期与市场同步,为了寻求生存与发展,联合是必由之路。因此,企业之间仅有竞争的时代正在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竞争为基础和以协同为主导的协同竞争模式,这点在隐性企业集团内部具有鲜明的体现。

三、隐性企业集团模式对我国企业的积极意义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集团曾是20世纪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群体形态。就我国而言,既有的2万余家企业集团对于形成规模经济与开展专业化协作很有积极意义,但在基于政府“拉郎配”、“一哄而上”的企业集团中,真正具有竞争优势及适应能力的却相对较少,好在韩、日等国大型企业集团在金融危机中纷纷倒闭的严酷现实对我国盲目求大求全的企业集团组建的热情有所抑制。其实,在寻求我国企业产业组织变革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的过程中,隐性企业集团模式应是一种值得尝试的企业改革方略与路径,因其对我国企业在现行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隐性企业集团模式更能灵活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就管理而言,我国既有的企业集团多因缺乏跨行业集团管理经验而存在较高的经营管理风险,原来的优势企业往往最后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其集团组织的刚性结构更是集团变革的严重羁绊。相反,隐性企业集团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柔性结构与组织的动态适应性,其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基于市场规律作用而自愿结成动态联盟,旨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其高度的灵捷性与集团竞争优势有利于组织管理成本的降低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2.隐性企业集团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行业内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我国即有的企业集团实践中往往存在行业内整体技术水平因缺乏新的技术改造的不断投入而得不到提高的情况,而作为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战略联盟,隐性企业集团内部的模块研制开发、成员企业之间的多向式学习与柔性制造与集成管理等机制,均有利于隐性企业集团内新知识的积累与技术创新的内生及隐性企业集团技术领先优势的确立。因此,以隐性企业集团模式开展集团化经营对于隐性企业集团所在行业或其所跨行业内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均具有促进作用。

3.隐性企业集团模式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一种重要的路径选择。我国企业缺乏名牌是企业难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原因。在竞争日趋激烈与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中,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适应与抓住某一市场机遇的所有资源,通过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是必由之路。隐性企业集团模式能够相对迅速地集成其成员企业的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并形成集团竞争力及其品牌优势,隐性企业集团模式无疑是我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一种重要的路径选择。

4.隐性企业集团模式有助于减少集团经营中的重复建设与产业趋同。作为我国既有企业集团化经营中的普遍现象,重复建设与产业趋同是我国既有企业集团整体上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隐性企业集团模式对集团成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对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培育与塑造是一种重要的导向,而差异化则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内核,因此,作为一种基于成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及其集成效应的动态联盟型的集团化产业组织形式,隐性企业集团模式是一条集约化经营之路,其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与产业趋同,且更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5.隐性企业集团模式是企业之间合作竞争新型关系的一种重要载体。企业之间尤其企业集团之间的恶性竞争是我国既有市场经济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竞争形态,其常常直接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企业竞争力的削弱或下降,由单纯对抗走向合作竞争已日益成为企业之间关系重塑的理性选择,而且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市场多样化的发展亦推进了这一新型企业之间关系塑造的需求增长。作为一种动态联盟型的集团化产业组织形式,隐性企业集团正是旨在基于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而寻求“共赢”,因此,作为企业之间合作竞争新型关系的一种重要载体,隐性企业集团模式对于减少或规避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恶性竞争及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发育均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隐性企业集团构建的必要条件支持

我国历经二十余年的企业改革历史证明,基于一种模式主导的“一哄而上”很难实现企业改革的全面胜利,基于企业自身的特点与经营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则往往会带来企业改革的生机与活力。隐性企业集团模式对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路径与方略之一,但隐性企业集团模式在我国并不完全具备天然的基础,我国隐性企业集团的构建尚须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对其予以必要的条件支持。

1.培育、保持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隐性企业集团旨在谋求基于整合成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集团竞争力。成员企业具有能够协调互补的核心竞争优势则是隐性企业集团构建的必要条件。为此,我国企业在谋求隐性企业集团模式之路之前,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激励与聚积,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与继续教育,使其具备特殊技能,并基于企业自身专有知识体系与其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在企业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目标与价值系统与组织结构系统的某一层面或某几层面培育、保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2.促进并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及其系统建设。隐性企业集团是基于成员企业各自竞争优势的动态联盟,信息技术是其中的沟通桥梁,成员企业通过共同的基础信息系统可以了解企业联盟及其他成员企业的需求,企业联盟亦基于此信息系统加强联盟的管理。就此而言,企业信息化是隐性企业集团运行效能的必要保障,亦是隐性企业集团构建的必要前提。而且,无论隐性企、业集团内部共同的基础信息系统,抑或各成员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均需具有较强的可兼容性及高度的柔性,这亦是隐性企业集团内部信息交流及集成高效的必要条件。因此,促进并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及其系统建设是我国隐性企业集团得以构建的必要前提与条件支持。

3.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及其良性机制。隐性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对未来行为的承诺,但这种承诺既可以是公开的,亦可以是隐含的。事实上,来自不同组织与背景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中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与行为,而习惯性防卫在隐性企业集团内部无疑是一道道无形之墙或深不可测的陷阱,其不仅可能招致企业之间的内耗,亦使合作难以为继。因此,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尊重,消除成员企业之间的习惯性防卫与建立成员企业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及其良性机制是构建我国隐性企业集团的重要环节。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120-04

近年来,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呈现出以下变化趋势:工作目标在转变、工作对象在分化、工作结构在变化、组织功能在革新、工作方式在创新、工作载体在化合。新时期共青团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奋斗目标、基本职能等决定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原则:党带团跟原则、职能协调发展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适应与超越相结合原则、同质教育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原则、固本强基与生机盎然相结合原则、要素协调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根据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变化趋势,当下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特点,以及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视域必须具备多维性。

一、强调意识形态性的主导论向度

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首先是一个具有政治性的群众组织,随着共产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共青团的工作具有政治性。笔者认为,从坚持党带团跟原则、坚持职能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等角度出发充分表明,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强调主导性的意识形态。

1.坚持党带团跟原则是强调意识形态性的主导论向度之一

为什么要坚持党带团跟原则?这里有个政治立场的问题。政治立场问题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问题。坚持“党带团跟原则”才能牢牢把握共青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现在我想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青年团本身领导方面的问题。根据这几年做的和现在肯定的,团的工作无非两部分:一是参加全党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工作,在同级党委领导下面,努力奋斗;一是属于青年团本身的特殊性质的工作,青年团应该有自己的系统领导。对于系统领导这一点,应该说过去讲得不够明确,这一次把它讲明确些。当然,所谓系统领导,比如团中央发一个指示,各级团委在具体执行中,还要跟同级党委商量,同级党委根据当地的条件,什么时候做,如何做,统一加以安排。这样,就把团的系统领导和党的统一领导结合起来了。”[1]党带团跟,一是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之中,以团建的成效服务于党建。二是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整体工作格局,在党建的带动下加强团建。在高校共青团的实际工作中,关键在于全面认识三个问题:一是科学认识带什么?怎么带?二是深刻认识跟什么?怎样跟?三是准确把握带与跟的辩证关系。认识带的内容和方法,核心在于带思想建设,把握团的政治方向;带组织建设,巩固和健全团的基层组织;带班子建设,强化基层团干部的配备管理和培养教育;带队伍建设,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带作风建设,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工作发展,发挥团组织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认识跟的内容和方法,核心在于团跟党走,确定共青团的性质,还在于跟指导思想、跟路线、跟任务、跟目标。“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2]。“青年团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要有自己的系统的工作,同时又要受各级党委的领导。这并不是什么新发明,老早就有了的,马克思主义历来就是这么讲的。这是从实际出发。青年就是青年,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3]善于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工作,开展活动,照顾青年学生的各项特殊要求,关心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问题,准确把握带与跟的辩证关系,核心在于深刻领会党在带的过程中的主导性,准确把握团在跟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在坚持党的主导性的前提下发挥团的主动性,在发扬团的自觉性的基础上积极接受党的引导。

2.坚持职能协调发展原则是强调意识形态性的主导论向度之二

随着时展,共青团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载体、工作时空、工作环境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促使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也相应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不担心团组织不跟党组织走,这是团的性质决定的,担心的是青年学生不跟团组织走。要想青年学生跟团组织走,不仅仅是要组织青年学生、引导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也要代表青年学生,要去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具体利益。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职能是相辅相成的体系。

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全面统筹、科学安排、有机协调共青团的组织、引导、服务、维护职能。[1]

首先,组织青年学生是基础。现在高校共青团工作往往通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变革、青年学生群体结构和青年学生分层分化的特点,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按照有利于联系青年学生、有利于增强团的活力、有利于整合团的资源的原则,切实加大组织创新力度。构建与经济社会结构相协调、与青年学生群体变化相适应的新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上级团组织对下级团组织,团组织对团干部、团员青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努力构建团组织联系、服务、凝聚青年学生的新桥梁、新纽带,不断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其次,引导青年是目的。“没有一些把先锋队和先进阶级群众、把它和劳动群众连结起来的‘传动装置’,就不能实现”[2]。在高校中,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发起者和组织者,坚持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特殊契机举办特别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引导青年学生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引导青年学生做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引导青年学生做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这些都是高校共青团重要的工作目标。

再次,服务青年学生是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将面临新挑战。但是,从实践经验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适应能力很强,工作往往能以非常具有战斗力的方式,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活动特色,打造工作品牌,不断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政治含量、思想含量、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和群众含量,提高团的活动在广大青年学生的市场占有率。比如,在举办各种各样的素质拓展活动、证书活动、科技活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中想方设法为广大青年学生提升素质、成长成才搭建舞台,提供载体,通过服务增强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最后,维护青年学生利益是前提。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群众优势,共青团是党的助手,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最大的危险就是远离青年。危险来自于失职失责。高校共青团组织承担反映青年学生诉求的职责,是青年学生利益的代言人。现在,随着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增强,很多高校共青团组织纷纷设立学生维权组织,并通过学生维权组织切实维护青年学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畅通党与青年学生、青年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渠道。这是保持高校共青团向心力的根本核心。在社会利益整合中始终代表青年学生的根本利益,当好青年学生的代言人,及时反映青年学生的呼声与需求,切实维护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把青年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使团的工作能够贴近青年学生需求,在维护青年学生利益的同时促进青年学生获得自我实现与发展。

3.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是强调意识形态性的主导论向度之三

同志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管什么?怎样管?其实就是要充分认识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组织、引导和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提高主导意识,加强主导性。所谓主导性,是指在整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统领的、导向的地位,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的特性。现在,在很多的高校学生活动中,为了迁就学生的趣味,提高活动吸引力,活动往往忽视主导性,缺乏必要的辅导、引导、领导。所谓多样性,是指事物的发展所呈现的一种多姿多彩的、各不相同的发展态势。“主导性源于多样性,又高于多样性,指导、选择多样性,制约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多样性则以主导性为前提,并丰富主导性,服务主导性,推动主导性发挥主导作用。多样性不能离开主导性的指导和制约,否则多样性就会迷失方向,陷于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其结果不仅冲击主导性发挥主导作用,也必然影响多样性的健康发展。主导性也不能脱离多样性,脱离多样性或限制多样性发展,主导性就会显得孤立、单一,成为不起作用的形式。[5]共青团的性质、功能内在地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一是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坚持主导性前提下的多样性。在开展活动时,坚持主导性是前提,是根本。在坚持主导性的问题上,要有鲜明性、坚定性、一贯性。同时,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也要发展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多样性。二是要坚持多样性发展中的主导性。多样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多样性的社会存在必然决定青年学生的个性化、独特性,决定共青团活动的多样性。但是,“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6]发展选择的多样性更需要主导性的主导,在涉及高校共青团活动的方向性、思想性、价值性方面,尤其需要遵循和体现共青团工作性质的主导性要求。

二、以主体为重心的主体论向度

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担者和建设者,并且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这是历史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就必须从现在起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建设。笔者认为,从针对共青团工作对象的适应与超越需要、针对共青团工作对象的同质教育与多元发展需要等角度出发思考,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突出以青年大学生主体为重心。

1.贯彻适应与超越相结合原则是以主体为重心的主体论向度之一

现在高校既有很多高雅、高尚活动,也有不少学生活动良莠不齐,鱼龙混珠,泥沙俱下。为什么要坚持适应与超越相结合原则?因为高校是人类的良心、良知、良能所在,所以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保持独有的文化品味、精神品格。在工作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工作既要从工作对象的现有素质状况、能力水平和目前的共青团工作环境出发,又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促进共青团工作对象的素质状况不断完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总是与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无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功能或否认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社会适应性,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将难以为继。当然,高校共青团工作在适应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以其着眼于未来的精神,保持应有的独立品格和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进而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航向。这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适应与超越的原则在履行社会责任层面上的体现。高校共青团工作是现实的,必须在适应社会中谋求自身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又是超越的,应成为现实世界的批判者和理想社会的建构力量。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既适应青年这个主体和社会这个主体的需要,同时又必须超越青年这个主体和社会这个主体的现有本质,塑造更好的青年和建构更优的社会。高校共青团工作以真理的探索、文化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为宗旨,以改良世风、泽被人类为目标,以对人类文化精神的传承、批判与创新为其永恒的价值追求。

2.贯彻同质教育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原则是以主体为重心的主体论向度之二

当代青年学生不仅是未来的力量,也是现实的力量;不仅是传承的力量,也是变革的力量;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执政党的希望。我们清醒认识到,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同时,科学性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所系。一个组织的衰败不外乎三类原因:一是失去外部需求;二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内部涣散,归根结底是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强、人心涣散、目标不清、功能丧失。但是,随着青年学生的分化发展,青年学生隐性的异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教育认同、道德认同等问题越来越尖锐化,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同质性受到严重的冲击。什么是组织的同质性?组织的同质性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一般来说,同质性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同质性越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就越高。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实践对象具有多元性和异质性的特点,实践对象的异质性决定实践主体的多元性,实践主体多元性的实质就是实践主体的相对异质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职业分化、收入分化、权力分化、声望分化以及阶层分化对人的影响的深入,社会实践越来越具有异质性,由此决定了实践主体在具有鲜明同质性的基础上分化发展,也就是越来越体现出多元化、异质化发展态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性、异质性的特征。我们必须重视青年这个主体。共青团的性质、任务、工作目标决定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加强群体同质性教育,加强凝聚力、向心力教育,同时为了增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加强个体多元化发展工作,这是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坚持群体同质性教育与个体多元化发展相结合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突出工作方法重要性的方法论向度

随着环境的变化,过去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机制无法全面、有效开展共青团工作。现在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更加尊重青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更加考虑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更加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更加注重青年大学生的评价。因此,突出工作方法重要性的方法论向度必然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战略思考。笔者认为,加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增强团组织活力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共青团工作的要素与方法的辩证关系、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等问题充分表明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1.确立固本强基与生机盎然相结合原则是突出工作方法重要性的方法论向度之一

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各项事业过程中,关于统死放活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社会大环境中关于统死放活的争论也在冲击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各项工作。高校不少基层团组织为了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薄弱,先进不突出,成绩不明显,作风不过硬。其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增强团组织活力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处理共青团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减少主观性,避免片面性。加强高校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增强团组织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竞争与协同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既加强了高校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又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2.确立要素协调原则是突出工作方法重要性的方法论向度之二

共青团工作主体、对象、内容、方法、时空环境是共青团工作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开展共青团工作必须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坚持贯彻要素协调原则,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关系,工作主体与工作对象的关系、工作对象与工作内容的关系、工作对象与工作方法的关系、工作对象与时空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共青团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独立开展活动这条指导思想,促进共青团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确立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是突出工作方法重要性的方法论向度之三

共青团组织是非常讲究继承和创新的。继承与创新的这种质的规定性,提示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两者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改造的提高;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新的高水准的继承,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促进。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既要对传统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优良的传统经验,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时俱进的起点。我们讲继承,目的也是为了把共青团的优良传统同现实相结合,用共青团历史上的好经验解决现实中的新矛盾,把过去的优良共青团传统、优秀经验,变为我们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在继承传统好做法、好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创新不是否定一切,也不是割断历史,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扬弃、一种升华,以一种权变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共青团工作创新与共青团工作发展的关系。因此,无论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是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来看,在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方面共青团必须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概而言之,在新形势下,面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变化趋势,针对当下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特点,根据新时期共青团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奋斗目标、基本职能等对共青团工作基本原则的决定作用,从多维向度思考高校共青团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在实践中,坚持党带团跟原则、职能协调发展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等把握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贯彻适应与超越相结合原则、同质教育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原则等强调了共青团工作对象的主体性;确立固本强基与生机盎然相结合原则、要素协调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等突出了工作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85-286.

[2][3]选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279.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5

一、对高校教学团队内涵的认识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对团队所做的定义被广泛认同,即“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据此,教学团队可定义为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团队。教学团队的价值在于“教学”,它是基于教学目标的一种特定组织,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既育人又育己的专业学习性组织,即通过建立教学团队不仅要提升育人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要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根据上述对教学团队的认识,我们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学团队应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以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机制为保障,由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且人数适度的教师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通过强化团队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实现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依据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高校教学团队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它们同时也是衡量教学团队的基本标准。(1)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理念鲜明、思路务实,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以高校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抓手,以课程(群)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改革措施独特、有效。(2)适度的规模和合理的组成结构。教学团队的成员在年龄、学历、学缘和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在知识技能上有较强的互补性,以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较强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成员规模适度、梯次合理的队伍。(3)鲜明的团队精神。教学团队内部运行有序,规则清晰,成员间责任共担,协作互助,形成团队凝聚力。(4)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效和成果。一是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二是在具体教学建设项目中取得校级、省(市)级或部级标志性成果,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特色或示范专业、教学示范中心(基地)等,或者显示出取得优秀成果的良好趋势。

二、教学团队建设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基础工作

1. 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高校教学团队的工作是围绕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展开的,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成为高校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长期稳定地坚持发展下去。同时,要使教学团队成为最具凝聚力、潜动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教学建设项目,实现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目的,需要高校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需求,按照实效性、长期性与科学性、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学校的专业、课程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并经过充分论证,形成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明确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思路和策略。天津工业大学注重发挥规划工作的引领作用,为确保在较高层面上推进教学改革,在开展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初期,注意摸清现状,挖掘已具有较好教学改革和研究基础的教学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进行扩充、整合和提升,认真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按照分门别类、择优扶强,强化培育、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团队建设层次和水平的思路,形成了分类型、分等级、分批次的教学团队建设方略。即根据课程类别将教学团队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实验实践类课程四种类型;根据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基础条件,结合其预期的建设目标及标志性建设成果的级别和层次,由高到低分为A、B、C三个档次,从而形成四种类型三个档次交叉的矩阵式建设结构,实现不同类型与不同档次的团队建设内容明确、建设目标参差有序并逐步提升,且以点带面、分期分批的渐进式教学团队建设格局,探索建立了按类型和级别进行分级投入、分级指导、分级管理、分级考核、分级激励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2. 做好教学团队立项建设的遴选工作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和开拓性工作,其建设成效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和建设基础,有在教学某一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的潜质。此外,从彰显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角度,还需要有侧重地选拔团队进行建设和扶持。因此,在教学团队的遴选中,天津工业大学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类型和档次的团队设立不同的遴选条件和建设任务。在考量和论证二级教学单位规划及其推荐的教学团队拟定的建设目标,是否与学校的规划和目标契合一致且合理可行的基础上,按照既有教学改革需要,又有工作基础和实现改革任务可能性的原则,针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或重要的建设项目,加强谋划、引导和协调,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布局,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遴选有发展基础、发展潜力,且发展趋势好的团队予以立项建设。此外,对于拟立项建设的团队,要注意对团队带头人、成员规模及结构等关键要素把关,遴选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有影响力的团队带头人,在适度的团队规模下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3. 明确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

从团队的定义可以看出,目标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从组建开始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它是驱动团队及成员工作的原动力。因此,应基于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抓住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捆绑重大重要的教学改革项目,围绕教学精品建设和教学成果培育,制定明确和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不仅成为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要阵地、教师教学合作模式与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功能的示范点,同时成为培育教学精品的孵化器、培育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成果的摇篮,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具体而言,要区别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团队,将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细化为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团队管理机制建设、标志性成果培育与获得等方面的具体建设内容。一方面使不同课程类型教学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使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团队,不断深化对所属课程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地位的认识,形成具有特色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在明确团队建设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将其分解为建设周期内各年度具体的具有相关性、可以衡量、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有明确截止期限的阶段性目标,促使教学团队及其成员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具体工作任务,知晓并分担起自己的职责,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的建设工作,同时也为学校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奠定基础。

三、教学团队建设应强化三方面管理工作

1.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运行的分层管理

教学团队建设实质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因此,教学团队建立后,应遵循教学规律,从学校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性对待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以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按照管理与保障监控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权限下放相结合、加强指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纳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重要范畴,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和稳步发展。天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工作,在学校层面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与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统领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开展教学团队的规划、遴选和立项管理,协调解决涉及学校各部门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指导和咨询,制定了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管理办法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团队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教学单位工作考评范畴,对规范团队建设工作与管理发挥了导向和约束作用。而教学团队所属教学单位则作为学校指导下的管理主体,负责掌控和监管本部门各级各类教学团队的工作状态及进程,协助解决团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任务目标的完成。在教学团队内部,由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日常管理,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与合作,带领团队成员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及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2.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教学团队要正常运行并取得优良的成果,必须以一定的政策和制度、软件和硬件条件以及资金投入作为后盾和保障。天津工业大学广泛宣传和倡导开展团队建设实现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尊重人才,鼓励改革探索和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和理解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积极作用,举全校之力协同一致地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在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更新工作理念和思路,自觉进行角色转换,自觉为团队建设提供周密的指导、支持和服务,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充足的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出台并实施系列政策,赋予团队教学改革实施的决策权和自、建设经费与教学资源的配置权和使用权。在推动教学研究工作中对教学团队成员的研究项目优先立项和资助,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中对教学团队成员给予适当倾斜,为团队成员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开展产学研实践。设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及管理办法,对不同级别的团队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同时按教学绩效奖励标准上浮20%,加大对教学团队取得的成果的奖励力度,强化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团队建设管理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绩效考评

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效,实施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是调动团队建设积极性,提升团队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应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紧密围绕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和目标,以“以评促建”为宗旨,在评价主体上,既要注重管理部门及同行专家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教学与科研互动,兼顾团队业绩与成员个人业绩,既注重对团队的课程教学和改革、教研和科研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注重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自律等隐性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应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自我评价与学校定期检查考核相结合,成果公示和现场汇报交流相结合;在评价环节上,应强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既注重团队建设期满的合格评价,又注重过程的阶段性监督与考核。此外,要维护考评工作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提高考评的严肃性和透明度,建立团队间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绩效考核对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导向、引领、激励和约束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将对教学团队的绩效考评包括年度考核和建设期满后的验收考核。其中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由13个一级指标下设35个二级指标组成,定量评价主要包括团队所属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评教、指导学生获奖和、教学研究项目、教材编写、科研工作等9项一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下按不同档次团队设立不同的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标准;定性评价主要包括团队组织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保障等4项一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下设立主要观测点及具体评价标准。建设期满验收考核以目标考核为主设立考核指标,对建设期满后教学和科研标志性成果的获得情况,分别不同档次级别的团队设立合格的最低标准。以四年为建设周期,达到期满合格标准,同时年度考核合格次数不少于3次的,才能视为最终合格。在这样的绩效考评体系下,学校已对首批立项的34支教学团队进行了两次年度考核,促使教学团队对照指标找差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学校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进展及成效的跟踪管理,发挥了对团队工作的诊断、调控、激励和鞭策作用。

近几年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精品和教学成果的培育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中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团队带头人的培育、团队内部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考核指标体系优化和动态调整等。

参考文献:

[1] 刘勇兵.高校教学团队特征及建设目标分析[J].职教论坛,2009,(6):232-234.

[2] 滕祥东,任伟宁,杨冰.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与管理策略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7):115-119.

[3] 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6

1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概念和内涵

工作团队是由一些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互相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正式群体。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拥有共同的目标,即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是一致的。团队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个人能量的总和。团队在不同的组织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教学团队是工作团队的一种形式,除了具有工作团队的目标性、互补性及合作性等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即教学团队结构的梯次性、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团队结构的梯次性,指教学团队成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的结构,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是指教学成果的滞后性和作用发挥的潜在性。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成员之间互补技巧和经验,加强团队领导人的辐射能力,形成综合实力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

(1)建立合理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用制度保障教学团队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具有一个合理的基础结构:①对团队内专兼职教师的适当培训。②建立一套清晰而合理的测量系统评价总体团队绩效。③合理的报酬分配方案。④具有支持作用的人力资源系统。

(3)教学团队的目标要明确。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要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以专业所在行业、产业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科学制定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高毕业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充分考虑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实际需求,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改变千人一面、缺少特色、同质化人才过剩的问题,培养市场紧缺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3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树立共同目标,培养团队协作创新精神。计算机应用专业团队建设要有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确定学期和年度的教学建设和课程改革目标,设置层次性的教师个人目标,保证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业性和意愿导向,为教师提供各种校内校外的学习进修和研习机会,加强团队成员的资源共享和沟通合作。

(2)引入人才“零库存”理念,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入一批行业和相关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技师作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可以避免教师的冗余和闲置,减少办公和管理费用,降低聘用成本和风险。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7

管理学上对“团队”一词有很多定义,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所给出的概念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而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长特点等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而组建的一种团结合作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科技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单位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要围绕水利特色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以水利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探索契合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促进者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1.国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于资源劣势,高校要想挖掘优秀人才就必须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等手段。同时现行激励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业绩,造成除科研项目组外的教师学术组织松散,而个体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又使得原创性成果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师自身学术组织管理的变革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创新团队产生的必然性。创新团队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使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也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他们一般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高层次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选取一批关键性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坚,争取承担关键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而探索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点。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创新团队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处于探索型阶段,并且基本上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要求,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

2.国外高校的团队建设

国外高校学术组织形式多样,其基本行政组织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学、学院、学系或学部。目前国内高校运行的形式上也大体采取此系列设置基本教学和科研单位。但国外的大学里的教师由于科研的需要,部分学科交叉以形成学部,学部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形成的,而教学主要是在团队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完成。实验室、研究所和项目贯穿于三个行政级别之中,相互融合发展于各个交叉学科。它们性质和目标相同,通过研究课题整合相关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创新型成果。区别就在于行政关系和范围不同。国外成功的创新团队存在于各级实验室、研究所以及项目组的方方面面,充分融合于各个团队中,从而形成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管理模式是PI负责制,即首席专家负责制。PI具有较大的人事和学术权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化团队结构。同时也承担负责课题申报,搞好内部体制管理和改革。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实施团队引进、聘用、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不足。

1.个人和团队的关系不清

目前的岗位聘任和考核体系注重个人短期工作业绩,鼓励教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这就在制度上鼓励个体竞争,对团队建设有利有弊。传统意义上的传帮带脱节,而现行的层级初聘制度也无形中在创新团队中造成竞争的局面。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缺乏高凝聚力,科研模式也是小作坊式、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自身素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成员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整合团队而形成合力的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的科研工作进展以及团队努力方向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思想动态的交流不到位,成员个人的思想没能与团队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致使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缺乏,团队彼此依靠、相互协作的程度不够。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清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此不好定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某种导向。在任职条件中重点是科研能力和业绩为主来体现,教学缺少量化指标或者说相对科研来说不构成竞争力。当团队聘任后势必造成了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团队的凝聚效应无法形成,从而影响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

3.创新团队的责权利不清

科研环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不配合,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导致一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无法有效开展。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种现状是高校目前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术团队内部的合力形成和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很难形成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术团体,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也很难有所提升。另外,团队领导过度重视外联而轻内部体制管理,在团队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没有深入思考和推进,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凝聚力建设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团队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力有限,也是团队建设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方面。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引进、培养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已经磨合成熟的海外或校外创新团队的引入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采用了“成建制引进”的方式。这种引进方式的成功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其优势在于:团队成员在自身素质和工作特长方面很熟悉;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高;在国外科研前沿的基础上易于凝练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引进方式上可采取人才刚性流动或柔性流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但会增加经费的支出;后者虽在人员经费的支出方面占用优势,但很难保证引进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在团队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同时也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密切的协同创新意识。在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上,要提高协同创新的动力。要建立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核心的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机制,开展校内部门之间、二级单位之间深度合作,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设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

2.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随着团队规模扩大,尤其是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要结合团队自身特点,合理制订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不同性质的团队应有各自不同的测评体系。制订时要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建议,要对团队所做工作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等指标体系组成。此外,团队评价体系的高校还要以相关的规章条约作为制度保障,创新团队的参与者要做好自律,降低团队评议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更加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团队定量考评可考虑聘期考核这一方式,主要考评指标包括科研、论文、指导学生等指标。定性考评可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要以团队所在学科的学术专家的指导性评价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参照性评价等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在团队考评中结合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3.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

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或其他相关单位给予创新团队必要的硬件和软环境的支持等。学校和团队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要明确,学校应基于团队承担的任务量,给予适当的资源和权力,不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内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团队自身的文化精神、规章制度等。只有团队内外环境健康和谐,团队才能高效运行,才能体现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获得1+1>2的效果。团队成员也应资源组合,相互信任和尊重,技能互补,要懂得沟通。领导者除了要有协调并处理矛盾的能力外,还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检讨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团队中的内部矛盾,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绩效考核激励队员的工作热情,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8

一、概述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基本的技能、相互的信任、良好的沟通、明智的领导等。团队的个人目标和业绩与团队的目标和业绩是一致的和统一的,即团队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团队不仅需要营造与构建,更需要管理。

而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科研团队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第二,成员之间的能力具有互补性。第三,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第四,团队领队人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协调能力和战略眼光,团队能不断产生科技成果。第五,团队注重学习与探索,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加强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科研院所是以科研和科技创新为主的实体,其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科研实体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靠单兵作战和简单合作已很难实现,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科研活动的内在要求。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实体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科研院所现行的主要科研组织结构是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科研基层实体,其人员相对固定。对于跨学科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科研院所也在探索组建科研团队进行重点攻关,但在组织运行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1)人员层次不尽合理。由于是以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创新为目的组建的科研团队,因此组建时大多数是高学历人员为主,人员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及年龄层次不明显,很多人都愿意去做关键性的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和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工作,导致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无人愿意去做。

(2)人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科研团队是由本学科和本机构人员组成,其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科研经历等都相似,专业结构上无法互补,使团队缺乏交叉学科的融合思维,导致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3)人员类别不尽合理。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同类知识、相同个性的人员较多,善于沟通,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偏少,直接造成学术氛围沉闷,学术思想僵化,相互学习、沟通少,团队缺乏和谐和亲和力,创新能力不够。

(4)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匮乏。由于实验条件、科研发展基础、人员待遇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才引进制度的滞后,团队带头人的选择范围有限,引进高水平的带头人相对较难,导致带头人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有限。

2.学习、沟通与合作不畅

(1)学习与交流障碍。由于团队内部成员的性格特征、观点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共同学习的意愿不够强和知识共享的实现程度较差。

(2)团队合作障碍。由于团队成员的学历层次较高,所拥有的知识较密集,自主科研的能力较强,各自为战的传统意识较深,加之成员的性格迥异,导致了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的意愿不强。

3.科研团队的管理滞后

(1)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现实要求。目前,许多科研机构对创新团队的管理仍然按照科研院所科研室的管理方式进行,其团队的组成、运行方式都是既定式管理,难以跳出固有的模式,缺乏灵活的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

(2)团队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创新团队组建的背景不同,科研院所针对科研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科研创新团队,由于制度的滞后,会导致科研团队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阻碍了团队成员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与管理策略

1.创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关键的因素是团队成员的构成。构建一个人员学历层次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人员类别结构、年龄结构互补和遴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1)合理的科研人员层次结构。这里所说的层次是指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层次或职称层次。在一个创新型和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中,需要各种层次的科研人员。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高学历的博士、硕士理论基础扎实,本科生基础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强,高职称人员、年长者科研工作经验丰富,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因此,科研创新团队组成中,成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层次结构要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和团队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要有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高难度的科研工作和基础科研工作都能够很好地协同完成。

(2)互补的科研人员专业结构。来自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研上有着相同的研究方法、思维习惯,易沟通和建立信任,但专业技能上无法互补,因此,要吸引跨专业人员进入创新团队,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互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研究体。同时,不同学科的成员之间的技术背景,可以使成员的认知结构相互影响,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成员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互补,进一步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团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3)多样的科研人员类别。科研人员的类别包括成员的性格、特长等。科研人员的性格、特长决定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和谐度和认同度以及亲和力,同时也决定了其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借用英国管理大师汉迪的“三叶草组织”说法,创新团队并非垂直的两片叶子,而是圆形的三片叶子:第一片叶子是目标明确且包容他人的管理者,第二片叶子是极具创新精神的怪才,第三片叶子是极具亲和力的人才。因此在创新团队的组成中,需要引进不同性格和特长的成员。多种类别的人员的组合形成具有亲和力、协调力、创新力的综合的科研创新团队。

(4)遴选和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品德高尚、客观公正。在科研院所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相关机制,要根据创新团队的特点及目标,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范围内,不拘一格地选拔团队领军人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带头人负责制;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资源配置权,使责权利相结合,更好地运作创新团队。

2.打造学习进取、沟通合作、和谐高效的创新团队

(1)构建学习交流平台。创建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的平台对创新科研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习促进知识的融合,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学习制度,以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的形式定期开展学习与交流。学习要取得成效,需要注重以下三点:一要进行启发式学习,在交流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触发感应,促进成员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二要进行解决问题式的学习,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成长;三要进行超越式学习,学习要打破已有的知识屏障,实现知识的超越与进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构建平等的合作攻关平台。集体攻关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要进行无障碍合作。一是针对团队成员的性格特征,建立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这种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性格,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融合,发掘不同性格及不同观念所蕴藏的创造力。二是针对成员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在一起进行团队式科研协作,由于成员之间知识类型、知识结构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冲突导致合作障碍,团队需要梳理成员之间知识差异的程度,构建知识互补的结构体系,利用其适当的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激发各成员的知识兴趣,逐步实现异质性知识的共享与传递,形成知识能量集聚,促进科研合作,产生大量基于知识冲突和知识交叉的创新研究成果。三是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的内部环境。科研团队具有协同、挖掘集体知识的优势,要促进团队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创造平等沟通的微观环境。

3.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打造高绩效的创新团队

(1)创新团队是基于科研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而组建的,对其的管理需要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对固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其次,科研院所要加强宏观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部支持,获得所必须的资源、知识和人才。第三,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上,要向柔性化、多样化、扁平化方向发展,拓宽管理幅度,建立“平面化”管理模式。

(2)建立和完善创新团队的管理机制。要在科研院所对其科研室的管理机制的大框架下更加灵活和更有针对性。第一,人才引进机制。科研院所要给予科研团队极大的自,而科研团队内部要根据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又动态开放的系统,成员的引进和退出要充分满足团队创新发展的需要。第二,激励机制。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那些能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尤其是高层次需要的因素,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奖励等机制。其一,考核机制包括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和创新团队的内部成员的考核。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核一定时期内团队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等方面,对团队内部成员的考核评价,在团队考核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团队成员在集体攻关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上来进行评价。其二,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动态的薪酬奖励机制,对科研院所统筹的奖励或团队的科研项目奖励,一方面要考虑整体利益的分享,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成员贡献的差别,对有重大贡献的成员进行特别奖励。其三,科研院所对科研创新团队在岗位津贴的发放,各种奖励、职称晋升、科研环境的改善、科研投入等方面应实行优惠政策。其四,对创新团队成员实行分层次激励。

参考文献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9

管理学上对“团队”一词有很多定义,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所给出的概念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而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长特点等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而组建的一种团结合作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科技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单位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要围绕水利特色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以水利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探索契合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促进者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1.国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于资源劣势,高校要想挖掘优秀人才就必须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等手段。同时现行激励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业绩,造成除科研项目组外的教师学术组织松散,而个体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又使得原创性成果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师自身学术组织管理的变革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创新团队产生的必然性。创新团队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使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也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他们一般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高层次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选取一批关键性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坚,争取承担关键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而探索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点。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创新团队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处于探索型阶段,并且基本上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要求,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

2.国外高校的团队建设

国外高校学术组织形式多样,其基本行政组织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学、学院、学系或学部。目前国内高校运行的形式上也大体采取此系列设置基本教学和科研单位。但国外的大学里的教师由于科研的需要,部分学科交叉以形成学部,学部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形成的,而教学主要是在团队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完成。实验室、研究所和项目贯穿于三个行政级别之中,相互融合发展于各个交叉学科。它们性质和目标相同,通过研究课题整合相关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创新型成果。区别就在于行政关系和范围不同。国外成功的创新团队存在于各级实验室、研究所以及项目组的方方面面,充分融合于各个团队中,从而形成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管理模式是PI负责制,即首席专家负责制。PI具有较大的人事和学术权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化团队结构。同时也承担负责课题申报,搞好内部体制管理和改革。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实施团队引进、聘用、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不足。

1.个人和团队的关系不清

目前的岗位聘任和考核体系注重个人短期工作业绩,鼓励教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这就在制度上鼓励个体竞争,对团队建设有利有弊。传统意义上的传帮带脱节,而现行的层级初聘制度也无形中在创新团队中造成竞争的局面。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缺乏高凝聚力,科研模式也是小作坊式、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自身素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成员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整合团队而形成合力的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的科研工作进展以及团队努力方向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思想动态的交流不到位,成员个人的思想没能与团队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致使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缺乏,团队彼此依靠、相互协作的程度不够。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清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此不好定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某种导向。在任职条件中重点是科研能力和业绩为主来体现,教学缺少量化指标或者说相对科研来说不构成竞争力。当团队聘任后势必造成了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团队的凝聚效应无法形成,从而影响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

3.创新团队的责权利不清

科研环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不配合,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导致一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无法有效开展。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种现状是高校目前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术团队内部的合力形成和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很难形成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术团体,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也很难有所提升。另外,团队领导过度重视外联而轻内部体制管理,在团队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没有深入思考和推进,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凝聚力建设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团队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力有限,也是团队建设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方面。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引进、培养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已经磨合成熟的海外或校外创新团队的引入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采用了“成建制引进”的方式。这种引进方式的成功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其优势在于:团队成员在自身素质和工作特长方面很熟悉;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高;在国外科研前沿的基础上易于凝练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引进方式上可采取人才刚性流动或柔性流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但会增加经费的支出;后者虽在人员经费的支出方面占用优势,但很难保证引进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在团队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同时也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密切的协同创新意识。在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上,要提高协同创新的动力。要建立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核心的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机制,开展校内部门之间、二级单位之间深度合作,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设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

2.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随着团队规模扩大,尤其是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要结合团队自身特点,合理制订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不同性质的团队应有各自不同的测评体系。制订时要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建议,要对团队所做工作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等指标体系组成。此外,团队评价体系的高校还要以相关的规章条约作为制度保障,创新团队的参与者要做好自律,降低团队评议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更加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团队定量考评可考虑聘期考核这一方式,主要考评指标包括科研、论文、指导学生等指标。定性考评可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要以团队所在学科的学术专家的指导性评价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参照性评价等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在团队考评中结合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3.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

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或其他相关单位给予创新团队必要的硬件和软环境的支持等。学校和团队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要明确,学校应基于团队承担的任务量,给予适当的资源和权力,不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内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团队自身的文化精神、规章制度等。只有团队内外环境健康和谐,团队才能高效运行,才能体现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获得1+1>2的效果。团队成员也应资源组合,相互信任和尊重,技能互补,要懂得沟通。领导者除了要有协调并处理矛盾的能力外,还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检讨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团队中的内部矛盾,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绩效考核激励队员的工作热情,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10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18-02

团员青年是一个充满活动力但又骚动不安的群体,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团组织对这一群体进行正确引导,这些宝贵的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发挥,转而变成一盘散沙。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共青团组织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光荣任务。共青团组织一定要适应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和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党的建设的成败。从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团组织能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全面提升青年素质、弘扬优秀文化、继承优秀传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新形势下存在着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基层团组织作用的发挥。结合新形势下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团干部队伍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且多为兼职,造成团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一是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基层共青团干部年龄普遍偏大,长期兼职从事共青团工作,造成了对团的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方式方法陈旧,过于单一。年龄的悬殊造成了与青团员间的代沟,交流沟通存在隔阂;二是多为兼职,疲于应付。因职数限制等原因,很多团干部为兼职团干部,缺乏系统和专业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精力顾及团的工作,对团的日常工作疲于应付,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三是没能形成正常的团干部培养和补充机制。普遍没有建立团干部培养梯队和相应的培养机制,容易造成团干部队伍断层,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2.团员青年对团组织意义不理解、认识不清,缺乏团的纪律观念。团员青年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兴趣爱好广泛、需求个性差异明显、三观在不同程度地建立和形成,普遍对纯政治性的工作不感兴趣,认为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不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能为他们真正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质性困难和问题,对参与团的活动缺乏热情、不够积极主动;许多青年团员的组织观念不强,思想懈怠,认为入不入团无所谓,常以工作忙、没时间等为由,不能主动参与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兼职团干部因忙于其他工作,精力有限而疏于团组织基础工作的完善,造成团组织转接手续没能及时办理等,形成“隐形”团员,造成了团员流失。

3.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不强。随着社会观念的多元化趋向,青年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日趋多元化,对团组织的认同程度各不相同,部分团员青年由于缺乏理论学习,对团组织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又因为团组织的工作方法,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活动的创新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等因素,而未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导致团员青年对团组织活动不热心,参与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

4.团组织活动经费没有来源。团的活动经费因没有固定渠道,造成了团组织活动经费不充足,活动开展困难。

二、加强和改进共青团组织建设探析

1.建立健全共青团组织体系。一是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工作中加强调研,了解掌握新形势下,青年群体分布的有关概况,灵活设置基层团组织,实现由共青团单一组织体系向共青团组织和青年社团组织共存互补的多样化组织体系转变,不断巩固和扩大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逐步做到凡是有团员的地方就有团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凡是有青年聚集的地方就有团组织的服务和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团组织获得充分资源的难度日渐增大。要加强基层团组织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同级工会等群众组织的联系,加强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和沟通,联合党组织和工会群众组织开展活动,取得党组织和相关群众组织的带动和有效支持,实现信息、资源、阵地共享,通过党建带团建,群团组织协同工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是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让党放心、服务青年满意”的基层团干部队伍。一是创新基层团干部的选拔配备方式。探索建立团干部的培养补充常态机制,选优配强团干部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工作中应引入科学的选拔评价方法,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寻求基层团干部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择优的新机制,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把思想好、能力强、有潜力、能干事的年轻干部选拔到团的工作岗位中来,从源头上优化基层团干部队伍结构。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兼职团干部建设,形成专兼职团干部相结合、优势互补的良性团干部队伍发展局面;加强团干部梯队建设,充分考虑青年团员意愿,采取自荐、推荐、选举或竞争等方式,最后由党研究确定,建设一支年轻化、结构合理的团干部队伍,保持基层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稳定和团的工作有序衔接。二是加强培训,用正确的理论思想武装团干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十等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精神,努力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学习型组织。把加强共青团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把加强共青团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作为全面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需要,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来抓出实效。通过落实共青团的团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走访调研制度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各级团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努力提高各级团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三是运用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团干部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重点,以团员青年认可度、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考核要关注青年团员的感受,注重服务对象的评价。对考核中发现团干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反馈给团干部本人,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归档和管理。另外,要关心和爱护基层团干部,倾听团干部呼声,了解团干部诉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层团干部的实际困难,体现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促使团干部队伍形成“一池春水”。

三是要改进团员教育管理方式。针对青年团员组织观念淡薄,团员意识淡化等问题,团组织在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的同时,应探索实行情感化、人性化的引导服务方式。尽量减少共青团工作中行政化、指令性色彩,从满足团员的需求,重视与团员情感交流角度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如开展走访活动、开展茶话会座谈、建立QQ群等交流平台,加强调研,掌握青年团员群体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团员青年喜好的文娱活动,将团员青年引入团的组织中来,通过以团组织为中心向以团员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增强团员组织观念,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团的生活,进而体现团员先进性。

2.加强共青团组织服务能力建设。共青团建设要以加强共青团的能力建设为出发点,进一步增强履行团的各项工作职能的水平。共青团组织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服务:一是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服务青年就要适应青年需求,针对青年教育、就业、健康、权益保护、文化生活、成长成才等各个需求,把服务青年工作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应青年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开辟和完善服务青年团员的新路径。二是作为党组织和青年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引领青年为单位事业发展服务。团的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最需要共青团发挥作用的时候,也是最能考验共青团战斗力的时候。围绕单位党委(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党委(组织)中心工作,在服务和推进中心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

3.树立共青团组织创新意识。第一,活动促团建。组织开展有影响、有实效的活动,是团组织发挥作用,引领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发挥作用、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增长个人才干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活动中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党的要求和青年特点结合起来。共青团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兼顾青年特点,开展独立活动。这是团的性质所决定的。基层团组织开展活动时,要将党的要求和青年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使团的活动既体现党的助手作用,又反映青年的利益和要求。二是把受教育和发挥作用结合起来。共青团组织是青年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学校,这个性质决定了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这种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易于被人接受的。另一方面在开展活动时又要注意发挥引导青年的作用,引导青年围绕党的事业,在经济建设、重要任务中做出贡献。简单地把青年看作被动的受教育客体,而看不到青年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力军作用是错误的。三是把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开展团的活动不是做表面文章,不应成为领导意图的点缀,而应从实际出发,既从有无必要考虑,又要充分估计到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可行性到底如何,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团组织的各项活动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品牌兴团建。品牌就是旗帜。共青团的品牌创建对于团的工作能否取得最大影响和作用至关重要。共青团组织发起和推出了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青年文明号、三年大变样、家乡文化大搜索等在全国富有影响力的活动,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和社会的发展服务。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是一种有效方式,应进一步促进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开拓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更广领域,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络,真正做到应青年需要、应时势发展而开展工作,开创能够吸引青年参加而又符合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服务大局宗旨的工作领域。

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新形势下,青年团员的需求多样化,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都给团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难度,只有通过内强素质,加强团组织自身的完善和提高,才能切实履行好团组织的服务职能,引导青年团员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11

现阶段,大庆油田采油五厂共青团协作区管理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解放思想、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确保团组织的执行力得到有效提高。下面就结合大庆油田采油五厂共青团的协作区管理,具体谈谈如何提高共青团协作区管理执行力建设的问题。

一、加强沟通,团结协作,有效提升团组织的活力

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本原因就是协作区各团组织整体大局意识不强,团结协作的能力不够,所以要充分调动协作区内团组织的积极性,定期召开协作区例会,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多为协作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做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推进协作区工作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分歧,要经常性地进行换位思考和交流意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切实增强协作意识,形成“人人献策,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促进执行力的提高。

二、深入调研,贴近基层,突出服务青年的针对性

强化执行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因此,协作区决策的制定应更注重其可行性和实效性。要确保执行内容的可行性,关键就是在决策之前,深入协作区基层进行充分调研,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再制定决策方案。要确保执行内容的实效性,关键是科学设定共青团协作区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青年对共青团协作区工作的认可度。为此,可以探索协作区内部设立调查点,定期不定期地通过青年员工的呼声了解各团组织的工作绩效,了解青年喜闻乐见的团活方式等等,把青年的需求收集上来,以此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资源共享,发挥优势,有序开展协作区共建活动

为了实现协作区团的工作的优势互补,协作区每个团组织都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使协作区内各单位的共青团工作真正做到物尽其材,人尽其用。可以打破以往“众人齐上阵”的做法,即无论什么决策,所有的基层团组织都照搬执行,没有考虑到其自身情况:有的团员数量不足,难以开展;有的基层团组织力量薄弱,很难达到预计效果;有的团建不够规范,只是敷衍了事等等,可以以协作区为单位承担活动,着重对各单位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发挥资源整合集聚优势,形成共青团工作“实、新、效”的新特色。

四、健全机制,保障执行,依靠制度实现协作区管理

没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不能形成规范、持久的执行力,所以协作区应该建立健全以工作纪律、工作职责、绩效管理为主线的工作制度,同时采取量化考核的办法,抓好制度的落实。从传达工作、执行情况、进度效果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对各项工作按照“周安排、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办法实施考评,真正做到靠制度规范协作区内部管理,靠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完善组织网络,建立联动的工作机制,是保持协作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定期召开协作区工作例会,做到活动有计划、方案有创新、责任有分工、执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