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通讯系统论文

通讯系统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30 07:33:23

通讯系统论文

通讯系统论文例1

短波通讯系统在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依赖于电磁波,通过天波的传播完成信息的交流,而在传播的过程中,电磁波会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认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但是传播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为电离层参数。日夜交替以及太阳活动的影响都会对电离层参数造成影响,即控制点以及传播反射点的电离层参数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虽然该种变化依照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人们仍旧无法预料其随机起伏。为了能够使得该种变化尽可能的为人们所控制了解,从而更准确地对电离层变化参数予以预报,以此确定其对通讯电路影响,电离层探测环节是频率控制系统的必须组成。在短波通讯系统的频率管理系统中,探测资源的主要依据来自于电离层观测网络,包括垂测站、斜测站、斜向返回探测站和Chirp探测站等。

1.2软件资源

在频率管理中,软件资源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以及辅助决策的过程中数据重要资源,通过软件资源能够实现系统接口功能以及人机交互功能,作为将系统内部资源以及通讯网络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连接的重要纽带,在频率管理系统中,软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所使用的软件资源主要包括通讯频率决策、电磁兼容分析以及点播传播计算、频率预报等软件,其中频率预报依照频率的不同还分为中长期预报软件以及实时预报软件和短期预报软件等。

1.3数据资源

在频率管理系统中,主要的数据资源来自无线电信息系统,除了由该系统提供的数据之外,还可以从电离层观测数据库中获得,而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主要来自通讯空间电离层探测,从而保证数据资源库可以满足各种需求,例如提供电离层的实时数据以及太阳黑子相关数据和电离层的状态等。

1.4网络资源

频率管理系统中,系统需要配套建立起相应的网络资源,这是短波频率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项目。短波通讯网络中为了提高通讯品质,在系统的应用中将动态管理模式引入系统。从而保证实施频率分发可以发挥作用,实现系统频率的动态管理,而这一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网络之上,只有保证频率网络稳定才能实现频率的管理目标。

2关键技术分析

动态管理在短波通讯中的应用主要指实时监控通讯空间电磁环境以及电离层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通讯所能够利用的最佳可通频率,保证通讯站之间的短波通讯,将最佳可通频率指配通讯车队。为了保证在短波通讯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动态管理,就需要对其技术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关注,这里的关键技术主要指频率的分发以及实时选择,另外频率指配以及电磁环境监测也是需要予以关注的重点。

2.1实时监测电磁环境

短波频率管理系统中的无线电监测分系统主要完成对通讯空间电磁信号的监测与测向任务,通过建立各类监测测向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向无线电管理控制中心提供频率指配与管理所需的信息。对各类干扰信号或指定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干扰分析以及测向和定位。无线电监测管理分系统主要由固定监测网(由监测站与一个中心控制计算机组成)和机动监测站(由频谱分析仪与控制计算机组成)两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有:频率时间占用度的测试和统计分析,监测需要的指定频段(频率)信号电平的扫描测试和频率时间占用度、信号电平分布统计分析和无线电信号发射参数的测量。利用监测设备已有的功能和多种算法,可完成信号频率、频偏、信号电平和场强、占有带宽等多种信号质量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无线电信号频谱测量,可完成无线电信号频谱的平滑、存储、重放和查询,提供与频率指配系统的接口,实现与频率指配系统的数据通信和交换。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实时性强、准确性高、机动性好等特点,它能实时提供无线电信号的频谱使用情况,为实时动态调整指配频率提供了实现途径。它能准确测量空中无线信号发射参数的特征,判明不明信号的属性和类别。还可远程遥控测量。

2.2实时选频

在短波通讯中,工作频率不能自由的进行选择,如若不然,通讯的可靠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工频的选择是短波通讯前必须完成的环节。而短波频率选择的实现,需要结合实测以及频率预测,主要的考虑内容包括通讯双方所在位置以及太阳黑子数等相关参数,因而将可通频段通过数据分析出来,利用斜测站以及垂测站和相关探测站等短波探测资源能够实时对可通频段进行探测选频。而在实时探测中不选用全频段的原因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将选频实时性予以提高,并在探测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消除外界环境干扰,实时选频的流程主要为:首先,依照GPS对通讯的车队位置进行确定;其次计算出太阳黑子数并对可通频段进行预测;同时对电离层进行有效的探测;在完成上述步骤后,最终确定最佳可通频率。

2.3指配短波频率

短波波段过窄是短波通讯在发展中受到的主要阻碍因素,加之电台数量过多,短波通讯在传播信号中方向性较差,由于传播范围广、没有针对性,因而电台和电台之间就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另外在短波通讯过程中,电磁环境的影响也会造成通讯的不稳定,由于电磁环境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在短波通讯的过程中,信号极易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而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想要保证通讯频率的可靠安全,就需要保证电台对于电磁环境能够兼容,通过电磁兼容分析结果,有效指配通讯频率。在通讯的过程中需要在指配频段以及受到严重干扰的频率点时,将禁用频率以及保护频率进行区分,区分后向管理中心申请,得到确切的指配频率,完成短波通讯的频率指配。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实时选频系统需要进行频段指配的确定,然后进行频率的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扣除保护频率以及禁用频率,同时也排除分配频率。筛选的依据主要来自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同时在进行筛选的过程中遇到新的信息资源也存入资源库中。完成筛选后需要分析通讯中系统的电磁兼容,分析的主要数据依据为电磁环境检测库中信息以及台站数据库信息和电子设备信息,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进行系统信息的更新,而电磁环境检测库中的信息同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中的信息也应当相互进行交流更新。完成电磁兼容分析后,系统应当向管理中心发送申请,从而确定工频,完成短波通讯的实时选频,并将最终的信息反馈到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中。

2.4分发短波频率

短波频率在进行通讯的过程中通过动态指配进行信号的传递,而短波频率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关键。通过短波频率分发系统,实现同车队的通讯,经过实时选择以及电磁检测和频率指配,从而将工频信号以信令的方式进行传递,实现短波频率的实时管理,确保通讯的可靠安全。其主要的工作流程如下:短波频率指配分系统通过确定短波频率分发决策完成信号的分配,将短波频率至网络中,同时监控电测环境,以此保证车队同控制中心之间的通讯畅通。其中频率网络是实现频率分发的关键。该网络主要包括远程通信站点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和远程通讯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

(1)远程通讯站点间电离层探测

勤务通信信道远程通讯站点间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的主要任务是在通讯站间交换数据,以实现探测数据的共享。它既是电离层探测的勤务通信信道,也可以作为正常的信息通信信道使用。目前,这个信道采用短波自适应技术来实现,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采用卫星通信电路建立这个信道。

(2)远程通讯站间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

频率管理(特别是实时频率管理)的最终结果,是产生一系列指配的通信频率或频率组。这些频率或频率组只有实时、正确地分发到相应的通信节点,才能达到建立可靠短波通信网的目的。因此,建立可靠的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通讯站间通过无线电手段建立这个通道,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装有通讯频管系统的大、中型车队,可以利用其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实现频率指配信息的传输,但对于没有安装这些设备的车队,频率指配信息的传输则需要有专门的通道。可以考虑设立或利用短波通播(广播)网络向车队频率指配信息,而通播网络本身使用的频率则需要通过预先规划,在车队远行之前通知车队。为使在大范围活动的车队都能可靠地接收到频率指配信息,通播必须根据覆盖区域在多个频率上进行。车队则在这些频率上自动扫描,并从信号最好的频率上接收信息。中、长期频率预报系统可以协助频率管理人员规划和选择这些通播频率。当然,要实现自动扫描接收,必须有约定的信号格式、调制方式和传输协议。接收端还需要有符合传输协议的专门信号评估和识别设备,以便在扫描过程中自动识别信号和评估信号质量,确定最佳接收频率。当然,在条件允许时采用卫星电路传输频率指配信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通讯系统论文例2

引言

在我国建设煤矿现代化的过程中,煤矿经历了从单一重要参数单机监控到多参数全方位监控并最终实现综合自动化过程。目前各个地方也根据自己的相应特点开发出了很多适合自己应用的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中的贯穿之处在于各个系统中的通讯子系统。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各个系统中通讯方式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将煤矿安监通讯系统从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

一、有线通讯方式

当前煤矿安监系统中所使用的有线通讯方式集中于现场总线方式(如cAN总线,PROf-bus总线等)、RS232总线方式、RS485总线方式以及当前流行的GEPON通讯方式等。这些方式优点是通信可靠,信号稳定。不足之处在于前期组网比较大,成本较高,易损坏。

现场总线通讯方式特点。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

现场总线使得现场控制设备具有通信功能,通信标准的公开、一致,也使系统具备开放性,设备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功能块与结构的规范会使得相同功能的设备间具有互换性。其在一对双绞线上可挂接多个控制设备,便于节省安装费用;节省维护开销;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从现场总线技术本身来分析,它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是寻求统一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二是IndustrialEthernet走向工业控制网络。

RS485通讯方式特点。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V~+6V表示“0”,6V~-2V表示“1”。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朴结构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以挂接32个结点。在RS485通信网络中一般采用的是主从通信方式,即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很多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时只是简单地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A”、“B”端连接起来。而忽略了信号地的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在许多场合是能正常工作的,但却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有二个原因:(1)共模干扰问题:RS-485接口采用差分方式传输信号方式,并不需要相对于某个参照点来检测信号,系统只需检测两线之间的电位差就可以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收发器有一定的共模电压范围,Rs-485收发器共模电压范围为7~+12V,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整个网络才能正常工作。当网络线路中共模电压超出此范围时就会影响通信的稳定可靠,甚至损坏接口。(2)EMI问题:发送驱动器输出信号中的共模部分需要一个返回通路,如没有一个低阻的返回通道(信号地),就会以辐射的形式返回源端,整个总线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向外辐射电磁波。

GEPON通讯方式特点。GEPON(GigabitEthemetPassiveOpticalNetwork)将以太网(Ethernet,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链路层协议)与无源光网络(PON,接入网的最佳物理层协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能很好适应IP数据业务的接入方式。由IEEES02.3EFM(EthernetfortheFirstMile)提出.已形成标准802.3ah,可以环形,星形,也可以是井下巷道的树形,更利于煤矿现场特殊环境。不但集成了无源光网络的低成本优势,而且与数据网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以太网技术无缝融合,光缆使用少,传输带宽高,后期扩展容易,费用低。可以实现真正的“三网合一”。

综合几种通讯方式特点,可以看出以上单一有线通讯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但是如何合理布局组合,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网络构建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达到要求。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特点。

二、无线通讯方式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越来越多的被用在工业控制网络组建中,他们以低成本,易维护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也存在信号不如有线网络稳定,容易大面积瘫痪等问题。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中存在的方式主要有GPRs移动通信方式,GSM短消息方式、RFID以及Zlgbee等通讯方式。现简单陈述一下特点。GPRS通讯方式。GPRS的英文垒称是:“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译作“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它是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发展起来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所谓“包交换”就是将Data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封包,再将这些封包——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邮局中的寄包裹。其作用在于只有当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可以以传输的资料量计价,这对广大用户来说是较合理的计费方式,因为像Internet这类的数据传输大多数的时间频宽是闲置的。

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对原来GSM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由于使用“分组”技术,用户上网可以免受掉线的麻烦。此外,使用GPRs上网的方法与WAP不同,用WAP上网就如在家中上网,先“拨号连接”,而上网后便不能同时使用该电话线,但GPRs则较优越,下载资料和通话可以同时进行。

通讯系统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TM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163—02

0 引言

智能控制系统中,各单元和部件的运行情况复杂,涉及大量的数据交换和实时处理。CAN控制器局域网络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各部件、各单元稳定、高效、协调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通讯支撑。基于CAN总线的通讯网络在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无论基于高速网络还是多线路网络,多主站可依据优先权进行总线访问、通过接收滤波的多地址帧传送,以及中心控制器可基于优先权进行仲裁等;同时CAN总线具备全系统数据相容性,错误检测和出错信令,暂时错误或者永久性故障节点的判别以及故障节点的自动脱离等优点。很好的满足了现代控制理论对智能控制系统对象分散,处理高速,策略多样的潮流。

1 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控制系统网络结构

整个智能控制系统的双层网络拓扑结构请参照图1,即将智能系统控制分为两层,其中底层为智能控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顶层为智能系统的中心控制器,在底层控制系统中,任意一子系统都有一块微处理器管理该子系统中的各智能仪器,该子系统的微处理器与各智能仪器之间的数据通讯均基于CAN总线,在底层CAN总线网络中各设备的CAN通讯接口和子站控制器CAN通讯接口通过组网构成为底层的CAN总线网络,在顶层系统中,智能系统中心控制器基于CAN总线与各子系统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通讯,完成对整个智能控制系统的数据管理和指令控制。中心控制器的CAN总线通讯接口和各子站控制器的CAN总线通讯接口通过组网构成为顶层CAN总线网络。

2 CAN智能节点硬件设计

CAN的智能节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单片微处理器、总线通信控制器、总线收发器、电气隔离装置等。单片微处理器通过控制指令对总线通信控制器进行操作,单片微处理器通过并行端口与总线通信控制器的并行端口对接,将数据放入总线通信控制器的数据存储单元中或者从存储单元中取走数据,总线通信控制器通过其发数据端口与总线收发器数据端口相连,实现从收发器中接收或发送数据。CAN智能节点的硬件电路图请参照图2,总线控制器的A0~A7与单片微处理器的P0接口连接,片选信号CS连接到STC89C54的P2.7端口,当P2.7为0时STC89C54片外存储器地址可以选中SJA1000,SJA1000的WR,RD和ALE分别接STC89C54的对应WR,RD和ALE管脚,RST接STC89C54的P1.7管脚,STC89C54可以根据片外地址操作SJA1000,通过P1.7管脚复位SJA1000,SJA1000的INT管脚接STC89C54的中断0管脚,在系统中通过中断方式实现数据接收。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是极为重要的系统指标,为了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系统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在选用微处理器芯片应选择高抗静电(ESD),抗快速脉冲干扰的处理器,同时微处理器内部的电源供电系统,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均经过抗干扰的特殊处理;第二,总线控制器的接收和发送管脚需要通过光耦元件进行电气隔离,滤除CAN总线的干扰信号,在系统设计中,为实现电源隔离,光耦元件的VCC和VDD电源端口,分别采用小功率电源隔离模块。第三,高性能总线收发器总线管脚需进行限流作用,避免总线收发器受过流冲击。第四,总线收发器上有收发管脚上可串联电容实现高频干扰信号滤波。第五、对总线管脚进行过压保护,在总线接入端与地之间分别反接保护二极管,当总线上有较高的负电压时,二极管短路,电压拉低。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该智能系统能在电气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实现可靠的数据通信。

在CAN智能节点中,82C250作为CAN总线与物理总线的接口,基于微弱的差动信号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3 CAN总线通讯模式设计

在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控制系统中,系统通讯分为顶层总线通讯和底层总线通讯两部分,两层网络中具有大量的通讯智能节点,为保证系统的通讯稳定性,系统中的各节点必须遵循一种通讯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可以克服总线上的数据堵塞和冲突,在本文阐述的智能控制系统中,就是通过令牌环通讯的机制进行总线网络间的数据通信。

图3 内部通讯令牌环网络图

如图3所示,在CAN总线网络中,每个CAN智能节点在CAN总线网络中顺序进行编址,每个节点在网络中具有唯一的网络地址。在CAN总线网络上由子系统控制器首先发出令牌指令,令牌按网络地址在节点间高速传递,当某个节点需要数据通讯时,首先主动摘取令牌,摘到令牌成功后,该节点就具备了CAN网络的优先使用权,可以向该网络中任意节点发送数据;当该节点数据传输完毕后,该节点主动交出令牌,将令牌传输给下一网络地址的节点,如果该节点没有数据传输任务,则立刻将令牌传给下一网络地址的节点,当令牌在网络中循环一圈后又回到中心控制器。令牌环通讯流程如图4所示:

4 结论

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波特率的调整可以在通讯距离和传输速率方面得到优化,并且其具有稳定的通讯性能,较低的成本费用,以及接入总线方便等优点,在基于数据通讯的造纸工业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造纸工业中涉及大量的实时数据通讯,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控制系统能有效的提高造纸工业过程控制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奇平,龚仕宪.主从式串行通信在汽车装备生产线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7(8).

[2]吴金戍,沈庆阳,郭庭吉.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求是科技.单片机典型器件及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刘乐善.微型机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饶运涛.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通讯系统论文例4

1侨刊乡讯的概念、范围、历史与现状

目前,我国侨史学界及侨务界对“侨刊乡讯”并未形成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指为了满足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了解乡情、思念乡亲的感情需要,由侨乡民间编辑出版、专门向海内外发行或赠送的报纸和刊物。在称谓上,有的称“侨刊乡讯”、有的称“乡刊乡讯”“乡讯”“侨刊”。多习称“侨刊乡讯”。

侨刊乡讯的宗旨为传递乡音,宣传政策,联络侨胞,增进乡谊,建设家乡。族刊则强调敦亲睦族,发展族务”。侨刊乡讯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和支持,有“集体家书”的美誉。

由于侨乡大多分布于广东、福建等省,因而侨刊乡讯首先产生于广东、福建等地的侨乡。最早的侨刊乡讯是广东省新宁县(1914年后改称台山县)的《新宁杂志》,创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侨乡台山县也因此被誉为我国侨刊乡讯的发源地。《新宁杂志》创刊后,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台山县许多宗族在海内外(以海外为主)乡亲的资助下,纷纷办起乡刊、族刊,并带动了邻近的开平、新会、恩平和鹤山等县,并逐步辐射到广东其他侨乡。于是侨刊乡讯在各地侨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国初期,其他省市中,如上海、北京、福建省均出现了侨报侨刊,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至20世纪40年代在广东省有100种以上的侨刊乡讯,其中以台山、开平最多,仅台山一个县,在抗战之前已有侨刊乡讯63种之多。福建省则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侨刊乡讯最多的省份。

近百年来,受国内外时局的影响,侨刊乡讯的发展一波数折,发展很不顺利,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既经历了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也经历了两度被迫停刊的低谷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为全国侨刊乡讯的再复刊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和工作环境。

1978年11月,伪示宁杂志》率先复刊,在《新宁杂志》的影响和带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国各地侨刊乡讯掀起了复刊、创刊高潮。不仅广东、福建两省,广西、浙江、海南、山东、辽宁等沿海省份,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内地省份,甚至云南、宁夏、新疆等边远省、区也办起了侨刊乡讯。全国侨刊乡讯的分布从集中趋向广泛。至1995年,全国侨刊乡讯已有230家,每年发行量约400多万份,其中对外发行约200多万份,覆盖面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侨刊乡讯的工作人员达5000多人。

目前,全国已有逾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约300份侨刊乡讯,其中广东省就有157份,占了半壁江山,且多为期刊。福建省有92份,浙江省有7份.

侨刊的形式大多为16开本或32开本的杂志或4开小报。广东的期刊多,福建报纸种类多。出版周期一般多为季刊,也有周报(刊)、旬报(刊)、半月报(刊)、月报(刊)、双月报(刊)、年刊及不定期的报刊等。

2侨刊乡讯的价值

侨刊内容报道侨乡的各种事物、社会动态、亲族消息,甚至会针对特定的事件加以评论,是华侨家族、社区联系的重要渠道。因为记载了各种讯息,侨刊成为我们了解侨乡社会生活、经济联系、家族组成、教育启蒙、文化价值观、建筑史等主题的重要史料。

以侨刊作为史料的研究论文出现得比较晚,且不多见,最早注意到这批资料的重要性的是郑德华、吴行赐,他们所撰写的K-一批有价值的华侨史资料—台山解放前出版的杂志、族刊评介》一文中介绍了最早的侨刊《新宁杂志》,考察了旧中国侨乡社会状态,探讨了华侨出国的原因以及华侨经济、生活状况,并强调华侨爱国爱乡精神。此后20多年来,我国宣传、侨务和侨史学界对侨刊乡讯的研究工作大大加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术论文、著述和资料整理三大类研究成果均纷纷出现。侨刊乡讯研究逐步成为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性著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由梅伟强教授编著的集体家书连五洲—五邑侨刊乡讯研究(1978 -2005)》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侨刊乡讯产生发展的概况,是侨刊乡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2008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桦侨魂》摄制组来到开平市档案馆,摄制组先后查阅、拍摄了建国前后各类侨刊、地方志、族谱家谱以及南楼七烈士抗日史料等有关华侨文化的各类书籍共77种。

笔者还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参考文献中有某种侨刊的文章进行了简单的统计。以《新宁杂志》为例,仲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9篇文章引用了该刊文章至少一次;《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渤中,有2篇博士论文引用该刊文章至少一次;仲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卿中,有3篇文章至少引用该刊文章一次。虽然相对与其他学术性刊物,引用率显得比较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侨刊乡讯在华侨华人研究、侨乡研究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以及全面系统收集侨刊乡讯工作的重要意义。

3侨刊乡讯的收集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自建立之初,大学就非常重视华侨华人研究,作为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十分注意突出“侨”字特色,针对侨校性质和侨生、境外生众多的特点,重点建设华侨华人文献特色馆藏,并将其列为“完备级”文献收藏。1995年,图书馆成立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以为华侨华人研究服务、为侨务工作服务为宗旨,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中外文华侨华人研究书刊资料,现已初具规模。同时,还建设了华侨华人专题网站,开发了8个华侨华人专题数据库。在文献的收集过程中,不仅注重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对于非正式出版但具有重要价值的侨刊乡讯也重点进行了收集。

我们的搜集方式主要是接受赠送(个人或团体)和交换。首先通过网络,通常是重点侨乡的侨务网站,了解某地区侨刊的出版情况以及其具体的联系方式,然后按图索骥发函要求赠送所出版的侨刊。其次通过联系各地侨务部门,了解侨刊的出版情况。通常情况下,各地的侨刊乡讯均乐意赠送给我们,大部分侨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另外我们中心编印有一种内部文摘刊物《侨情简报》,通过交换的方式我们也获得了一部分侨刊。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侨刊的收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除此之外,借全校院系资料室回收之机,整合本校华侨研究所和东南亚研究所资料室的侨刊。通过整合,补充了侨刊乡讯30余种,700余册。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侨刊乡讯的收藏已初具规模:目前本中心共收集侨刊200多种,其中广东侨刊乡讯147种,达到总数的94%,福建侨刊乡讯46种,达到总数的近58%,另外还有湖北、湖南、四川、山东、浙江、广西、海南等地的侨刊10余种。

4侨刊乡讯的整理

对侨刊乡讯进行系统的整理是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方便读者利用资料,维护馆藏和促进资源共享。日常整理工作主要是侨刊分类编目、装订、建设专题数据库等。

4.1分类编目

多年来,由于是赠送期刊,加上本中心人员紧张等原因,并没有对侨刊乡讯进行系统的分类编目,只是用excel表进行简单的记到,现刊按照刊名首字母的顺序排列,过刊进行装订后,也按照同一方法排列。读者无法通过图书馆目录将它们检索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利用率,只有少数对本中心比较熟悉的老师和学生知道并常来阅览。

从2007年9月开始,本中心组织人力对馆藏侨刊进行了系统的回溯编目,到2008年7月已基本完成。编制书目数据时,除严格按照图书馆的著录规则、力争与图书馆保持一致外,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变动。

如分类方面,本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较大的改动,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而只是将侨刊出版地(省级)的简称首字母与字母Q组合进行区分,如广东侨刊即为YQ,福建侨刊即为MQ,依此类推。种次号则延续了原来的方法,采取了刊名拼音首字母加流水号的方式,如惭宁杂都的索取号即为YQ/X08。

在进行主题标引时,则统一用侨乡一刊物一地理复分(如广东一台山),这样一来,可以让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这一部综合性的文献标引工具,变得具有侨乡特色,满足标引侨乡地方文献的需要。使得这批具有侨乡特色的刊物,分别以“侨乡”与“地理位置”,进行集中,给读者检索带来了方便。

在此基础上,每到一期刊物即在系统中登记,这样读者就可以及时了解侨刊的到刊情况。现刊与过刊的排架号是统一的,侨刊过刊装订回馆,在系统中添加馆藏后即可上架,因而缩短了过刊的编目时间。我们把侨刊与其他刊物分开,设专架放置,开架服务,大大方便了专门阅读这方面文献的读者。

4.2侨刊的开发利用

侨刊乡讯也是我中心数据库建设的重要信息来源。我中心自建有华侨华人研究综合数据库(包括学术论文库、报纸库、研究书目库、图表库等)、华侨华人人物、图片、政策法规、政策咨询问答等专题数据库,而且有专门的主页(hqhr.jnu.edu.cn),设有侨情速递、华人荣誉、社团活动、侨务信息、华文教育、侨乡风采、侨务信息、侨务政策、华人研究等栏目,还编辑了桥情简报》内部刊物,从而达到了多途径、全方位对涉侨信息进行宣传报道。

每到一期侨刊,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记到后,有专人对其内容进行浏览,将与各数据库相关的资料,如论文、图片、图表、侨乡相关报道等,通过摘录、扫描或识别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转换,再进行标引后,追加到数据库或刊登到情简锄上,从而扩大了并丰富了各专题数据库的资料来源。

通讯系统论文例5

关键词职业发展职业发展管理腾讯公司

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系统包括晋升与调动管理系统、报酬系统、激励系统、培训与开发系统、沟通系统这五个子系统。结合腾讯公司的职业发展管理体系,本文主要对其具有典型性的两大系统――晋升与调动管理系统和培训与开发系统进行分析。

一、腾讯公司的晋升与调动管理系统

职业通道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掌握员工的职业需要,帮助员工了解自我,达到组织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职业通道设计通过确立组织内晋升的不同条件和程序,使员工的职业目标和计划有利于满足组织的需要,并且帮助员工胜任工作。

腾讯职业发展体系分为员工职业发展体系与干部领导力体系。公司员工依据所从事职位,必须且只能选择对应的某一职位类作为职业发展通道;同时为保证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除总办领导以及EVP以外的所有管理人员必须同时选择市场族、技术族、专业族的某一职位类作为其专业的发展通道,走双通道发展。这意味着在职业发展体系的支持下,员工可以同时在领导力通道以及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上发展。

正如沙因提出的职业变动理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腾讯公司双重的职业生涯路径管理体系可以让员工自行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员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腾讯公司的培训与开发系统

培训与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升员工的能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现代企业的培训与开发系统设计往往包括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四大环节。其中,两大核心是指在设计基于战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系统模型时有两大核心要点,既要考虑企业战略与经营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又要切实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一)腾讯学院

2007年8月24日,腾讯公司宣布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腾讯学院。围绕着为公司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的核心目标,学院致力于搭建一个有腾讯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学院现拥有超过百人的内部兼职讲师队伍、超过百门的自主研发课程和过千门的网络课程。对外,学院与哈佛、中欧、长江商学院及惠普商学院、爱立信中国学院、摩托罗拉大学等知名企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员工可接触到外部顶尖的专家讲师和顾问。同时引进了全球范围内领导行业标准的培训管理与在线学习系统(内部称Q-learning系统),目前这套系统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腾讯人的学习习惯。

(二)腾讯学院培训体系总览

三、结语

尽管职业发展管理可以以企业为中心,也可以以个人为中心,但事实上,只有将企业职业发展管理与个人职业发展管理有效结合,在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结合点,才能同时实现员工个人发展成就的最大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各自的发展目标。

通讯系统论文例6

信息终端理论具有广博的范畴,笔者则是侧重PSTN网络固化用户来探究如何科学设计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的。主体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通讯平台,借助这一平台信息终端可以丰富信息服务,增加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通过这一平台信息所提供的通讯资源,业内人士能够发明更多新型服务,打破传统简单的普通电话语音服务的局限性,使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多元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PSTN与嵌入式技术分析

(一)PSTN简单介绍

PSNT的全称为:公共电话交换网,主要是以语音服务为主的网络系统,在高端电信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系统的绝大部分都达到了数字化高度,

当前市场上对于PSTN用户提供的服务多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有的服务尚未被整理在同一个信息终端中,嵌入式技术作为一种时下流行的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开发与利用,将其应用于PSTN能够达到IP层的数据传输,这一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功能与优势。

(二)嵌入式系统的简单介绍

嵌入式系统又被称作:微处理器。这一系统目前被广泛利用于多个领域。特别是将其应用于PSTN系统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1.嵌入式系统获得飞快发展,具有功能全、体积小的特点,促进了微型信息系统的发展。2.对于PSTN在信号传播过程中所用到的调制解调芯片,其协议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功能也更为健全,具有良好的开发接口。3.由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持续发展进步,将其同互联网联系起来,有效地克服了internet 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矛盾,极大地降低了应对与解决网络协议时产生的负担,而且伴随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引入,整个系统的功能扩展性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为用户提供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服务项目也更加丰富。

二、嵌入式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设计方法

(一)通讯子系统与嵌入式信息终端系统关系

信息终端中,应用同服务是相互对应的,通过设计来完善服务,也就是说要凭借系统所供应的资源,参照服务特点来对应策划出应用,在利用通讯子系统资源的条件下,应用程序对应提供各种服务,应该根据服务所需要的基本协议来对通讯子系统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操作系统的作用,实现对终端通讯资源的管理,二者的关系图如下所示:

以嵌入式系统为基础构建信息终端系统的通讯子系统,需要引入嵌入式微处理器以及调制解调芯片。

(二)通讯子系统的设计方法:

通常情况,信息系统是从顶端向下来设计的。1、先明确客户的服务需求,再来分析系统的工作流程,进一步对系统的服务流程与结构做出规划,从而抉择出功能模块。2、对功能模块进行集中探究找出其内部流程,在对内部流程科学分析情况下,来决定针对硬件设备操作的底层模块。3、对已经选择的硬件设备做出全面的总结与分析,确保底层模块功能的发挥。

嵌入式信息终端系统的设计的核心所在就是要实现其应用价值,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也是直接针对于服务,然而这些服务的实现,则需要调动通讯子系统功能模块,而且必须有底层模块做支撑。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对服务做好分析,设计需要针对于服务来完成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而根据功能模块完成底层模块的设计。

与此同时,与子系统的设计类似,通讯子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也本着一样的思路,然而,由于不同阶段的预期目标有所差异,需要针对服务展开分析,明确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单个服务的详细定位,其中针对于服务的功能模块的设计就是要提供出与服务相对的功能模块内部程序;针对于功能模块的底层模块设计就是要通过参照通讯子系统中的信号底层模块,达到对底层模块的设计,实质上这其中无非是对设计的编辑与运用。

(三)嵌入式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设计的特点

在PSTN通讯子系统的设计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种方法,然而,几乎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是对应某一特定服务,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兼具新类型的服务,就是说不能够更好地扩展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然而,对应的嵌入式设计方案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一设计方法能够兼容新类型服务。

(四)嵌入式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类型

在嵌入式系统的有效支撑下,通讯子系统的服务类型更加多元化,这些服务类型也更具深刻的意义与典型性特征,以往的普通语音服务得以持续,对应又新增了一系列服务类型,那就是:固网短信服务、互联网网络服务以及远程控制服务等等,大大增加了服务类型,提高了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三、总结

嵌入式设计方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通讯子系统信息终端设计方法,这一设计方法在PSTN中的运用,有效增加了信息服务项目,拓展了服务类型。

参考文献:

[1]梁衍学 基于DSP的VXI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学位论文].2003

通讯系统论文例7

本文对人机对话子系统中的通讯与接口问题进行论述,在CORBA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针对MMI子系统内部的通讯,开发了Flash和Java Servlet及数据库之间的通讯接口,及系统内部的其它接口设计。针对MMI子系统和其它子系统之间的通讯,开发了访问数据库的通讯接口及Java和C之间的通讯接口。

关键词:动态仿真 CORBA 人机对话界面

通讯

接口设计

:28000多字的自动化专业硕士论文 有目录、中英文摘要、图、参考文献

通讯系统论文例8

 

1引言

掌上电脑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s,个人数字助理)以其轻便、廉价、功能强大、便于野外作业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测绘界人士的青睐。在某些领域有逐渐替代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趋势。基于PDA的嵌入式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是目前测绘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已经开发成功的掌上型测绘系统中,大多数是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之所以能在嵌入式系统市场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与其自身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和相似性是分不开的。未来,将PDA用于常规的测量中,实现内、外业一体化、自动化是提高测量效率的必然趋势。

2嵌入式系统研究

2.1 嵌入式系统

根据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devices used to control, monitor, or assist the operation ofequipment, machinery or plants”,即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设备、机器和车间运行的装置。一般而言,整个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分成四部分: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如图1所示。

图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应于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及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1]。嵌入式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架构上以嵌入式处理器为中心,配置存储器、I/O设备、通信模块等必要的外设;软件部分以软件开发平台为核心,向上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I),向下屏蔽具体硬件特性的板级支持包(BSP)。嵌入式系统中,软件和硬件紧密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完成系统预定的功能。从软件方面讲,嵌入式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一般是实时操作系统(RTOS)。目前广泛使用的RTOS有EPOC、Palm、Windows CE、嵌入式linux等。

与其竞争对手相比,Windows CE功能更为强大,尤其是在多媒体应用方面。Windows CE是微软开发的以组件为基础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专门用于手持设备和信息家电。它的模块化设计方式使得软件开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开发产品来自己设计系统。此系统与Windows OS极为相似,尤其是在GUI(即图形用户接口)方面,熟悉Windows OS的用户掌握Windows CE很容易。目前,使用Windows CE的掌上电脑除微软的Handheld PC外,还有CASIO、惠普、NEC和三星等厂家生产的手持设备。

2.2嵌入式开发研究

2.2.1 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

嵌入式应用软件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应用领域(例如:旅游、餐饮、娱乐及本文提到的测绘等),基于某一固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用来达到用户预期目标的计算机软件。本文提到的硬件平台指的是掌上电脑HP iPAQ hx2100,软件平台即HP内置的WinCE操作系统,全站仪可以认为是嵌入式设备。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2.2.2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分析

嵌入式系统通常是一个资源受限的系统,因此直接在嵌入式系统平台上编写软件比较困难,有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一般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在PC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编写程序,然后通过交叉编译环境(即常见的模拟器)部署成目标平台上可以运行的可执行文件,最后再下载到目标平台上的特定位置上安装运行。免费论文参考网。

需要交叉开发环境(CrossDevelopment Environment)的支持是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时的一个显著特点,交叉开发环境是指编译、链接和调试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环境,它与运行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环境有所不同,通常采用宿主机/目标机模式,如图3所示。

RS232/USB链路

图3 交叉开发环境

宿主机(Host)是一台通用计算机(如PC机或者笔记本电脑),它通过串口或者USB接口与目标机通信。宿主机的软硬件资源比较丰富,不但包括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而且还有各种各样优秀的开发工具(Microsoft的Embedded Visual C++或本文提到的VS.NET2005等),能够大大提高嵌入式应用软件的开发速度和效率。目标机(即本文提到的HP PDA)可以是嵌入式应用软件的实际运行环境,也可以是能够替代实际运行环境的仿真系统,但软硬件资源通常都比较有限。

3 开发环境与通讯方式选择

3.1 开发环境

目前,基于PDA的嵌入式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EVC4.0开发WinCE应用程序,另一种方式是基于VS.NET的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前者安装过程和环境配置比较复杂,主要是补丁和汉化包较多,在开发WinCE应用程序之初,用户往往因为软件安装不够齐全或环境配置不当等原因,造成开发环境无法正常使用。而后者可以避免前者的缺点,应用于开发比较方便。

Visual Studio.NET是.NET平台下最为强大的开发工具(目前最高版本为Visual Studio.NET2005),无论是软件服务商,还是企业应用程序的部署与,Visual Studio.NET都可以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4]。Visual Studio.NET提供了包括设计、编码、编译调试、数据库联接操作等基本功能和基于开放架构的服务器组件开发平台、企业开发工具和应用程序重新工具以及性能评测报告等高级功能。随着微软Visual Studio.NET开发平台的推出,在其上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有着EVT(包括EVB和EVC)无法比拟的优点。本文主要用到的是.NET平台下的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免费论文参考网。

3.2通讯方式选择

目前最常见的硬件之间的数据通讯有串口通讯和USB通讯两种方式,而USB通讯常常涉及到驱动问题,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样串口通信常常成为首选的通讯方式,可以设计相应的串口通信程序,完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任务。

大多数计算机应用系统与数据设备之间通讯只需使用3到5根信号线即可工作。这时,除了TXD、RXD以外,还需使用RTS、CTS、DCD、DTR、DSR等信号线[2]。(当然,在程序中也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进行设置。)

图4 发送数据TXD(2号引脚)与接收数据RXD(3号引脚)跳线

采用以上接法,在设计程序时,直接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就可以了,不需要对信号线的状态进行判断或设置。

4 HP PDA与尼康全站仪双向通讯程序实现

4.1 PDA与全站仪通讯协议分析

为了实现PDA控制全站仪、实时的全站仪测量数据上传/下载,必须在PDA与全站仪间实现双工数据通讯。本文以Nikon DTM-352全站仪为例介绍双向通讯问题。凡涉及到通讯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讯协议,表1为Nikon全站仪通讯协议格式[3]。

通讯系统论文例9

所谓的光导纤维通信是指通过利用光导纤维的方式,发射出信息数据传输信号,是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光纤通讯,这种光纤通信方式不仅能够快速的将信息数据传输给接收端,还能充分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稳定性,对于通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光纤通讯技术中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使得光纤通讯技术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本文就以光纤通讯技术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些自身的见解。

1. 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将光作为信息数据的承载者,以光纤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在整个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系统中的光波频率大大超过了电波频率,这时,光缆的损耗程度将会逐渐降低,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实用性。通常情况下,由于光纤的组成大多是以玻璃材料为主,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绝缘性能,可以对接地回路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之光纤通信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严密的保护,从而避免了数据发生泄漏、被盗等情况。此外,光缆的直径很小,占地面积小,很适合在一些地下管道工程中应用。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由于光纤的原材料是一种绝缘性能较高的材料,有着很好的耐腐蚀能力,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光波导能够充分抵抗其他电磁波的干扰,不会轻易受到雷电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是对认为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免疫力,形成非常牢固安全的光缆,这对于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军事领域中,光纤通信技术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电波在进行实际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常常导致电磁波发生泄漏,使得每一个传输管道受到影响,很容易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光纤通讯技术的出现,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光波导结构能够及时将光信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发生泄漏的射线会被光纤包皮迅速吸收,这样就会有效防止了光波的泄漏,从而避免了其他传输管道出现串扰的现象,再加之光缆是处于光纤的外部,无法再对光线中的数据进行窃听,起到了严密的保护作用。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3.1光纤光缆技术。

光纤技术的进步可以从两个方而来说明:一是通信系统所用的光纤;二是特种光纤。早期光纤的传输窗口只有3个,即850nm(第一窗口) 、1310nm(第二窗口)以及1550nm(第三窗口)。近几年相继开发出第四窗口(L波段)、第五窗口(全波光纤)以及s波段窗日。其别重要是无水峰的全波窗日。这些窗日开发成功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从1280nm到1625nm的广阔的光频范围内,都能实现低损耗、低色散传输,使传输容量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这一技术成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2光有源器件。

我国对于光有源器件的研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以往传统的光有源器件已经无法在满足于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要求,这无疑会对光有源器件的活动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超晶格结构材料与量子阱器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光有源器件,相关制造工艺也逐渐完善,得到了通讯行业的广泛应用。

3.3光无源器件。

光无源器件与光有源器件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光纤接入网及全光网络的发展,导致光无源器件的发展空前地热门。常规的常用器件已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品种和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改善。所谓光无源器件就是指光能量消耗型器件、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早期的几种光无源器件已商品化,其中,光纤活动连接器无论在品种和产量方面都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有少量出口。

3.4光复用技术。

光复用技术种类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波分复用技术和光时分复用技术。光复用技术是当今光纤通信技术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它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给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波分复用当前的商业水平是273个或更多的波长,研究水平是1022个波长,近期的潜在水平为几千个波长,理论极限约为15000个波长。

3.5光放大技术。

光放大器的开发成功及其产业化是光纤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它大大地促进了光复用技术、光孤子通信以及全光网络的发展。顾名思义,光放大器就是放大光信号。在此之前,传送信号的放大都是要实现光电变换及电光变换,即O/E/O变换。有了光放大器后就可白接室现光信号放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对光纤通讯技术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现代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具备高效率、低消耗、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传输质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破坏,造成用户的巨大损失,本文也具体论述了光纤通讯技术的优势以及分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光纤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光纤通讯技术,逐步提高光纤通讯技术水平,促进光纤通讯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

通讯系统论文例10

1.引言

我国台湾地区的图书资讯学与大陆地区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同根同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成立。1949年后,两岸图书资讯学发展模式各异,大陆地区参照苏联模式,而台湾地区受美国影响颇深。1955年,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设立图书馆学组,标志台湾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通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验积累,台湾的图书资讯学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具备了扎实的根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国内专门研讨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文章并不多见。邱均平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继续教育5个方面对海峡两岸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周莉娜对台湾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大学课程仿照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图书情报学课程模块设置,建立课程分类框架分析得出台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张华姿从学科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师生情况、教学设备、继续教育等方面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各阶段的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梳理。张云瑾介绍了台湾高等院校图书资讯学教育发展历程及现况,简析办学特色以及面临的问题。宋安莉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三方面介绍了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的现状、特点以及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杨美华等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相关标准和数字学习的认证方面,探讨了台湾图书馆学课程设置的规划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从内容上看,现有的研究多偏向于对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的教育现状进行整体性概括介绍,具体涉及到硕士阶段课程设置模块分析欠缺;从时间上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2010年之前,这对于反映当下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现状与动向缺乏新鲜的信息;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研究以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实际调研获得全面而准确数据的定量研究相对罕见。文章以我国台湾地区目前设有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7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进一步结合师资建设、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对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展开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调查对象与数据搜集

通过访问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官方资讯网,进入大学院校一览表及硕/博士班概况检索系统(http://ulist.moe.gov.tw/),确定台湾地区现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7所高校系所,分别是: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中兴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以及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调查时间上以最新的时间为准,搜集2016年我国台湾地区7所高校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最新动态以及各校在2016年的即时官方网页信息。在数据搜集上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和权威性,以真实地反映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现状。

3.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直接访问台湾地区拥有图书资讯学硕士招生资格的7所高校系所官方网站,获得课程设置相关数据。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参考王知津等学者提出的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分类框架体系,结合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将课程归入四个一级类目,分别是:专业课、专题课、讨论课以及实习课。为使归类课程合理,对所有多元课程进行拆分,例如将多元课程“资讯搜集与组织”拆分成“资讯搜集”与“资讯组织”两个课程小类归入不同类目。

3.1专业课课程模块

通过在一级类目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二级类目和三级类目,形成表1。根据表1所示内容分析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特点。

3.1.1较重视图书资讯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

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把一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课设置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第一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对于大学阶段非图书资讯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先修部分专业课程,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核心知识,为研修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奠下基础。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要求先修参考资源与服务、资讯搜集与组织、图书资讯学等课程;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要求补修资讯征集与组织、资讯资源与服务2门课程;中兴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要求学习读者服务研究前应先修完参考资源与服务,学习技术服务研究前应先修完资讯搜集与组织,学习图书资讯学研究前应先修完图书资讯学导论。第二,图书资讯学专门理论类别下具体课程体现了课程设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特性,如包括学术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等专门理论课程,注重对特定信息机构的研究。第三,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高校皆开设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且种类齐全。如包括统计方法、计量方法、质性研究、引文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3.1.2设置了实践性强、技术性强的课程

由表1可知,7所高校系所皆开设资讯资源管理、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组织/管理与环境的相关课程,且课程开设数量众多,这些课程正是图书资讯学专业领域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如:7所高校系所共开设191门专业课课程,二级类目资讯资源管理下开设课程数量最多,共43门课程,占专业课课程总数的23%,在其资讯搜集类目下,开设的资讯资源类课程涉及到的领域V泛,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技、生物医学、商情资源以及专利资讯等;二级类目下开设课程数量第二的为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类目,共41门课程,占专业课课程总数的21%,其资讯技术类课程不仅开设院校比例为100%,且包含26门相关课程,是专业课中课程开设最多的三级类目,资讯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促进资讯系统、资讯网络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图书资讯学的发展。此外,资讯服务业作为21世纪的热门行业,各级图书馆与资讯服务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之大显而易见。以三级类目资讯服务为例,其课程设置服务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健康资讯、文化创意等,其服务方式既包括线上参考服务又包括线下读者服务。课程设置分类之细、程度之深、涉及之广,旨在满足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图书资讯学专业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

3.1.3忽略了资讯检索、素养与数字图书馆等课程

由表1可知,7所高校系所专业课设置较少的课程模块主要集中在资讯检索、资讯网络、数字图书馆、资讯素养与教育4个三级类目下。在开设院校数量上,仅有2所高校开设资讯检索类课程,而资讯网络、数字图书馆、资讯素养与教育也仅只有3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而这些相关课程知识的培养也正是当下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需予以重视加强的地方。其原因显而易见:首先,具备扎实有效的资讯检索能力是图书资讯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竞争力以及个人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其次,在动态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资讯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对于图书资讯学高级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再者,只有具备高资讯素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与资讯社会、资讯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资讯社会的发展;最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大众需求的不断专深,使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一个时代的智慧成果应运而生,成为图书资讯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因此,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加强以上薄弱环节的专业课程建设。

3.2专题课课程模块

专题课课程归类所参照的分类体系与专业课课程分类框架相同,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的专题课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由于专题课自身特点是对某一专门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专题课数量相比于专业课明显减少,在实际分类中个别三级类目下由于未开设相关课程而没有列入表格之中。

3.2.1保持与专业课设置要点的一致性

专业课课程设置重视图书资讯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同样这也是专题课课程设置的基本要点。如表2所示,专题课课程设置涉及到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资讯资源管理、资讯用户与服务、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组织/管理与环境、相关专业以及其它专业课各个方面。其中,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的课程开设院校的数量为7,即开设率为100%,且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的类目下共开设了11门专题课课程,在所有二级类目中课程开设数量最多。这两项数据从侧面反映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忽视加强教育学生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理解,重在坚持图书资讯学学科专业研究的根本。如以图书资讯学专门理论为例,其专题课程就包括我国传统的目录学专题、四库学专题,以专题课课程深入的互动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图书资讯学学科理论的学习兴趣与研究认识。

3.2.2设置既有深度又有代表性的专题内容

专题课是对专门主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加强学生的研究力度与深度,培养其能够深入研究该领域精髓部分的能力。一方面,设置具有深度的专题课程内容。如表2可见,在三级类目资讯服务下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分别设置了读者资讯服务、技术资讯服务、工商资讯服务、图书馆电子资讯服务、图书馆数位典藏与服务、书目疗法等8门专题课程,强调对特定用户群的研究。另一方面,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课程内容。由表2可知,各个二级类目下皆开设了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课程,资讯技术类目下设置热门的研究领域课程,如数位学习与图书馆、人机互动等专题课程;资讯用户类目下设置代表性的多媒体读者专题、资讯使用专题以及资讯行为专题。这些专题课程设置正体现了iSchool确立的核心要素,即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研究中心。此外,部分高校对于专题课的开设不拘一格,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现在其不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内的专题,还拓展相关学科、其他学科主题的专题研究,开设跨学科的专题内容。如档案学、出版发行、教育学等,既扩宽图书资讯学硕士的知识面,也促使学生广泛汲取各领域的知识。

3.3论课课程模块

讨论课的形式活泼生动,不刻板的追求知识点的讲解,而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价值的传递,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力。7所高校的硕士讨论课与实习课的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

讨论课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讨论课设置范围宽、形式多。讨论课的课程设置涉及到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资讯资源管理、资讯用户与服务以及组织/管理与环境四大二级类目,从对本学科基础理论的讨论到对专业技能的讨论,涉及到图书资讯学众多研究领域与热点内容。各高校讨论课的形式多样,这既能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气氛下吸收知识要点,又能鼓励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传递,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讨论课课题的设置以时下研究热点或具有争议的学术话题为主要讨论对象,如当代技术服务规范专题研讨、当代图书馆问题研讨等讨论课,激发学生密切关注专业动态,掌握最新资讯,与时俱进。

3.4实习课课程模块

在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开设的实习课,不是作为实践环节,而是纳入课程学分之中,作为课程模块中的一项内容,其实习课包含科研实习和教学实习两种类型。由表3可知,总体上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专门的实习课开设院校相对较少,大部分院校提供给硕士的实习类型是工作实习,但也有少量院校给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的机会。其中,工作实习以图书馆单位实习为主。在工作实习中,学校主要安排学生去各种类型的信息机构实习,如档案馆、学校图书馆媒体中心、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其它的专门图书馆或信息组织机构。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各高校还比较注重学生在技术领域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为学生安排关于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等方面的实习内容。通过与校外专业单位合作开设实习课程,增进学生的实务能力。各校合作对象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图书文献馆、出版社、书店、信息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各类型企业、组织等。

4.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启示

4.1聚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系所除了聘任学有专长的专任教师外,也特别聘请图书馆实务界、产业界专家以及学界名誉教授担任兼任教师,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首先,各高校系所师资建设不仅注重师资的高素质水平,同时也重视师资学科背景的多样化。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拥有最多的专任师资,其中,教师博士学历占比100%,教师海外学历背景占比71%;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拥有最多的兼任师资,其聘用的教师专业背景涵盖图书馆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其次,各高校系所师资的海外教育背景众多。如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系所中,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作为台湾地区第一所通过iSchool联盟认证的成员学校,其海外背景的教师数量最多,比例达76%;而根据大陆地区的相关统计显示,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海外背景教师数量最多,但其比例仅为25%,二者相差甚大。因此,大陆地区相关高校系所应当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海外背景建设,把握学科前沿、培育创新型人才、增强国际影响力。

4.2切中时代脉搏与学科特色,培育需求导向型人才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各高校系所硕士培养目标相同之处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多元的培养目标。如武汉大学硕士培养目标为:能从事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培养目标为:知识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学习资源中心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知识管理人才、数字内容管理人才以及图书资讯教学及研究人才。其次,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大陆地区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培养属于兼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教育,如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觉悟;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系所中则鲜有强调通识教育,更加强调专业教育。最后,从个体上看,不同于大陆地区高校趋同化的培养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高校系所结合教师研究的细分化、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化以及本校与所在区域的发展情况,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体现出各高校不同的培育倾向与侧重点。如政治大学培养目标中强调图书资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融合,培育数位资讯时代的高科技专才;中兴大学强化培育学生行政与领导能力等。

4.3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模块化,培养专业竞争力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硕士课程设置方面相比较主要呈现两大特点。第一,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皆设有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大模块。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总数量最多的是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共有73门课程,其专业选修课占总课程数量的比例达90%。据有关调查,我国大陆专业选修课比例最大的为武汉大学,比例达68%,二者相差较大;而在ischool院校中,课程总数量最多的是伊利诺伊大学,共有194门课程;选修课占总课程数量比例最高的是匹兹堡大学,共有63门课程,比例达92.6%,5所学校中比例最低的也达到77.8%。可见,同ischool院校的数据相比,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应当丰富专业选修课程的多样化设置。第二,在课程体系规划方面,我国大陆图书情报学硕士课程相对独立,而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规划之特色在于其更加具体、详细的模块化设计,每一模块下设围绕某一主题紧密相联的若干课程,并说明该模块的核心培养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下规划资讯组织领域、资讯资源与服务领域、资讯管理领域、资讯传播科技领域以及资讯与文献学研究议题五个下属模块,五个模块下共包括50门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进行选修,从而构建和调整个人知识结构,培育个人专业核心技能。

4.4依托“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驱动教学全过程

通讯系统论文例11

核电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火灾是核电厂的重要安全隐患之一,一旦发生火灾,将给核电站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核电站建立了DCS与JDT系统通讯来对火灾进行预警,但这一系统自身存在一定的运行故障,需要核电厂与产商探讨进行解决。

 

1 DCS 与JDT系统通讯故障分析

 

JDT火灾探测系统将收集到的火灾预警信号发送给DCS监控系统,实现对防火阀的控制,从而确保核电站的运行安全。常见的DCS 与JDT系统通讯故障为KIC 浏览日志中出现的单侧链路通讯故障。故障持续时间约为5 秒,发生频率为40~50次/天。为了方便查找故障点及产生原因,可在JDT通讯侧使用总线监听的方式来获取通讯报文,故障诊断为便携式PC 加上一个RS232/RS485 转换器。

 

故障监测原理为:将RS232/RS485 转换器的RS485端D+/D-端子与JDT A侧光电转换器RS485 端的D+/D-端子并联,并将RS232/RS485 转换器的RS232 端接到PC机的串口上。根据DCS与JDT系统通讯连接原则设置系统的起始位、波特率和检验方式,最终实现监听功能,获取火警报文,并将报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储存与同一个文本文件中,在传输和抓取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报文。

 

以某核电厂某一时段主站DCS 系统发出的异常报文[01 03 00 8C 00 01 45 E1]为例,该报文发出后,JDT并未给予反应,而是在串口处出现超时,并且超时长达500ms,DCS进行两次重发后,JDT同样在500ms内未给出应答,说明该链路已经出现故障,并发出了通知链路故障信号,触发KIC 报警。

 

与此同时,DCS 通讯站对该通讯进行初始化,将报文[01 03 00 80 00 02 C5 E3] 发送给监测系统JDT,发送后,JDT 系统并未在规定时间内给与回应,提示故障并未解决。DCS 通讯站将再次以该报文进行重发,此次JDT系统在规定500s内给出了应答,应答结果为 [01 03 02 00 00 B8 44]。

 

根据分析,该应答为之前报文的某条应答,说明故障并未解决,因此DCS通讯站依然判定系统为通讯故障,并在此对其进行初始化,以同样的原理发出请求报文,直到再JDT系统给出正确应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DCS 系统与JDT 出现了2.1s 的无响应时间。

 

除了DCS 使用功能码15向JDT写数据时发生的故障,其余故障原理基本相同,解决办法不受报文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多数故障的原因在于JDT 出现延迟而造成DCS 通讯站无响应,最终判定为故障并引起DCS 通讯站无应答。但是,对于故障发生的原因,目前尚未统一定论,还需要在核电站运行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2 DCS 与JDT系统优化

 

核电厂DCS 与JDT系统主要是来自于JDT系统的延时响应,在规定时间500ms内系统无响应,但对其原因目前尚未定论。但核电厂可以通过对系统优化的方式来减少延迟发生,确保核电厂运行安全。商家要对JDT系统生产技术要进行革新,并帮助核电厂分析可能产生延迟的原因。DCS系统与JDT系统同时完成火警预警过程,提示DCS系统自身可能存在某种问题,因此要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和分析,以找到故障原因和更好的解决办法。具体措施如下:

 

2.1 减少报文数目

 

DCS通讯地址连续才能确保报文的正常接收,而在针对核电站的调查中发现,多数的DCS通讯地址并不连续,这样DCS发出的单次请求通常只能为1-2个字节,无形中增加了请求报文,影响了传输效率,才造成JDT无响应。因此,根据国家消防部门的规定,就要通过减少报文数量来提高预警效率,做到及时防火,通常要求火警预防动作时间不得超过3s。

 

可将通讯点配置文件中的空偏移地址补全,这样在DCS数据刷新周期中的请求报文条数就会减少,并且能够降低周期数据的刷新时间,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根据国家对核电站标Modbus-RTU 帧的规定中指出:“RTU模式的时长要在不少于3.5个字符时间的空闲间隔将报文帧区开,该规定被称为t3.5的约定。

 

也就是说,发送帧时间不能过长,但也不能过短,一旦发送帧低于3.5个字符空间,则会使串行链路存在安全隐患,主要体现为DCS系统会发出更多的报文但无法及时识别,当波特率较低时,t3.5 时间将延长,同样会出现传输故障问题,在核电站调试过程中,此故障十分常见。在系统进行优化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帧间隔时间,以降低减通讯负荷,对JDT 侧无响应具有缓解作用。

 

2.2 增加写指令重试次数

 

根据核电站DCS与JDT系统通讯现状分析,只有在DCS 发出Modbus 写指令后未收到响应时会自动重试,但未写指令则不会。由此可见,设计时,可对系统功能积极性优化,增加写指令可重试次数,条件允许时,还可研究未写指令的重发,以便于为JDT 争取更多的等待时间,减少火警预警通讯中断率。还可以在产品设计时,增加可配置参数,以供使用者参考,为后续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条件。

 

2.3 核电厂DCS与JDT系统通讯优化效果

 

某核电厂的CPR1000核电项目采用了上述故障判断和解决办法,经过JDT 厂家对项目施工项目通讯链路模块的调整,将两条与DCS 通讯的串行链路配置到同一块PLC 通讯模块上,并将两条与火灾探测器通讯的链路配置到另外一块通讯模块上,这样,该故障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