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2 20:58:40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45-03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W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尽早知道及掌握企业文化内涵以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将从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以及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构建融入企业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加快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基于企业需求和企业先进文化基础上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今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教育部“05方案”的规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主要在大一年级开设,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形势与政策主要在大二年级开设。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方面需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要整合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在内容上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高职院校应该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等一线专家共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内容,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比如可以通过开设优秀企业文化选读、企业文化与人的道德和修养、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等选修课程,加强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让他们认识到在校期间不仅要增强职业技能,也要注重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以便他们今后更好、更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整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引入企业文化元素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并无与高职院校教学相结合,缺乏针对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形式和方法。”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的内容,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材、保证课程大纲不变的前提下,需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切实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把企业文化的安全、卫生、效率、质量、竞争、创新、服务、诚信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工作纪律的好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增加就业、创新创业教育等新内容。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高职院校必须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目标,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渗透融入各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尽早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为他们将来顺利实现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此外,还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意识教育功能,融入企业的创新理念,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让学生做好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创业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自身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亲和力。

三是结合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环境的特点,在内容上从高职学生参与的实际工作的需求出发,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加深高职学生对社会和工作环境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岗位认识,使他们能够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做到知行统一,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三、结合企业文化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辅助形式进行,生动直观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生动和形象,有助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以讲授、示范为主,缺乏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融入企业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视频教学法、角色扮演和团队游戏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企业文化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强大魅力。教师要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实例,让高职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观念,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以及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企业调研,要注意搜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实例,可以通过录制他们在岗位的实际工作情景等,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给予讲评和让学生讨论,有效地增强他们对职业的感性认识。

二是采取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的职业情境,让学生扮演某个工作角色,或者布置某项工作任务让学生单独或者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荣誉感等。

三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随着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介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的主要信息交流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价值观、道德观念乃至行为规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微博、微信的传播速度快、参与面广、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以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从而让高职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与内涵,从内心深处接受优秀企业文化。

四、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渗透企业文化教育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国情,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将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流程以及考核方式,对高职学生参与实践进行量化管理,使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逐步规范化。

二是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通过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地安排高职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访问及顶岗实习,使高职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体验工作流程,增强高职学生对企业团队合作以及制度化管理等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按照企业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三是创新实践内容和形式。通过融入企业文化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首先,通过“探究式”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企业生产、管理、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各种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开展调研,在完成调研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者调研报告,通过座谈、演讲、辩论或者沙龙等形式在课堂进行交流和分享。其次,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如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开展企业文化相关讲座;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校园模拟招聘”、校园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向高职学生传递当前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使高职学生能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使其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得以提高,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的能力,从而缩短学生与社会工作的距离。

五、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企业文化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还要结合高教教育的特点,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熟知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所要达到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和职业标准等要求。但目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企业文化方面知识积累比较少,深入企业、行业继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少,对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素质结构了解不多,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素质,加强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以及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形成有计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分期分批组织教师下企业考察、参观、学习和挂职等,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及人才需求标准,了解和熟悉企业工作过程,厂规厂纪等,加强对企业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和纪律观念的理解。此外,还要通过走访实习生、毕业生等,了解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了解不同行业对毕业生在职业中的各种要求,并在日常教学中把先进的企业文化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晓谦.管理学基础教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64-01

会议管理、事务管理和文书拟写与处理是《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对文秘人员的基本要求,其中档案管理是文书拟写与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不论是在任何企事业单位,都需要由文秘负责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这也是文秘工作重要职责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的目,就应该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档案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职业院校,然而文秘专业的教师大多中文或管理出身,即使是档案管理专业的教师,也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此外,多数高职院校已形成了“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和“考试靠背”的考核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被动的学习,难以真正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实处[2];(二)高职院校教材编制缺乏针对性。现行的关于档案管理的教材较少,且大部分是按照国家机关、专业档案管理对文档的管理内容与要求编制的教材,理论化较明显,与实际的企业档案管理差距较大[3]。同时,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注重实践的内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材编制的适用性,因此,高职院校学生难以在课堂中学会如何真正的实际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三)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失衡,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以及教材编制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使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教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致使高职院校丧失了以学为用的教学特点,最终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与操作能力的下降。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仅仅依靠教室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室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档案管理课程教学中可通过与学院的档案室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为文秘专业学生的档案管理实践课程建立实训基地。双方可根据协议制定相应的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和实习考核等。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也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表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学生的实践课与理论课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考核模式上,应加入实践考试并作为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档案管理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然而传统的考试方法却很难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考量,因此,我们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应增加实践考核,以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做出考量。

(二)在教材的编制中应加入实训教材的内容,增加教材的实践性和适用性。由于现有的文秘专业档案管理教材较少,且缺乏针对性,所以仅依靠现有的文秘专业档案管理教材难以完成文秘专业档案管理教学任务。加之档案管理教材多以国家机关、专业档案管理对文档的管理内容与要求编制,实际适用性较低。因此,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教学中应扩展教学范围,将针对性、实践性以及规范性的教学经验融入教学课程之中。同时还应编写实训教材或手册作为对理论教材的补充,从而更好地指导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教学。

(三)在校外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或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提高学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提高学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如通过与校外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样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训环境,且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社会其他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以及实际操作流程,从而提高学生适应以后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5]。此外,如果没有与其它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也可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来提高学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使学生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较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结果,使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的状况。因此,为了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应对专职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教授教师将实践经验更好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确保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采取外聘的方法,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实践指导老师,确保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或做专题报告的形式,邀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与学生面对面的座谈交流,介绍其工作方法以及经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因高职院校在档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坚持科学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高职院校在档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改革教学和考试模式、扩展教材编制,并建设专职教师队伍,使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便可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档案管理实际操作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综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3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4

本刊特稿:国内外职教领域重大活动的深度报道、国家及各地区职教发展状况专题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析、专家访谈等。

理论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职教发展宏观问题研究、相关研究课题成果、其他重要选题研究综述等。

高职专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高职的选题研究等。

中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中职的选题研究等。

师资培养: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职教教师成长问题研究、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其他有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选题研究等。

职教管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学校经营等)、管理理念与管理策略研究、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其他有关管理问题的探讨研究等。

职业咨询:职业分析与职业指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其他相关热点焦点问题的专家透视等。

基础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专业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问题探讨:职业教育与培训及相关领域微观问题研究、问题争鸣与讨论及个人主张。

经验交流:具体经验做法介绍与体会交流。

实验实训: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验课程、实习课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训练方法研究与探讨。

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讨。

海外职业教育: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措施方法、特点特色、发展趋势、相关案例等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职业教育史料:中外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二、稿件要求

内容字数: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作者署名: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全称、单位所在地和邮政编码。(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论文摘要:要用第三人称概括全文主旨,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加评论,也不使用“本人”、“作者”、“我们”等作为文摘陈述的主语,字数在100字左右。

关键词:论文应有3~6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应简练、准确。

章节体例:文内章节层次标题应简练、明确。一级标题不编号,黑体居中,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分别以汉语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不编号,用楷体放在相应的文字段首,题末不加标点符号,正文空两字格接排;四级标题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标题及正文接排不分段。如果文章层次较少,标题可跳级使用。

专用符号:来稿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专业名词、术语、数字、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地名和术语需译成中文,并符合国家标准;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书写清楚,要分清大小写;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符号位置必须明显准确。

图表格式:文中插图与表格放在相应正文之后,分别按出现次序顺次编号。插图的序号、标题及注释居中放置在图的下方;表格的序号及标题置于表格上方,表注置于表格下方。全文只有一个图或表时,图题或表题只标注“图”或“表”而不标序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正文注释:采用尾注形式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正文内顺次编号,并将注释号①、②、③等标在相应正文之后的右上角。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置于全文正文之后,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方括号顺次编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职务、职称、学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作者须注明民族。

基金项目:属于基金项目或立项课题的来稿,请注明项目或课题全称和编号,名称和编号必须真实准确。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5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84-02

五年制高职是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部曾提出,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专科层次的五年制职业教育就已经兴起,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已初具规模,日臻成熟。由于只招收初中毕业生,大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在15至20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高峰期,学习心理困惑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叛逆心理较强,价值观念淡漠。高职院校五年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怎样有效地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怎样“对广大学生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精神”[1],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涉及五年制高职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复杂多样、具体深邃,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概论课所能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现实利益的迫切需要。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概论”课堂教学问题现状

就概论课程本身而言,理论性极强,需要较为扎实的政治基础常识和良好的政治修为,但五年制高职学生政治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学习态度不甚端正。在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更易于采用传统的“物化式”“满堂灌”“限制”等授课方式,但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两课”教学模式,使德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2]。这种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这些五年制高职学生们对概论课教学的可信度、说服力产生质疑。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地位凸显,“概论”课程居于次要从属地位,往往被一些学校领导和其他学科教师群体忽视,其应然地位与实然处境的产生了巨大落差,如概论课授课时间几乎不可能安排在一天的黄金时段,或晚上或周末或连堂或大班教学,无法考虑学生与教师的体能与注意力问题,授课时间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往往成为舍弃对象。

五年制高职学生对“概论”课存在困惑,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为此“概论”课堂旷课现象较为严重,迟到早退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讲台下的同学正昏昏欲睡,很大一部分学生课堂表现五花八门,聊天的、玩手机的、读报的,看其他书籍的,他们的行为与课堂授课内容完全是另类。此外,含“概论”课在内的课程,学生“裸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干脆就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习,部分学生因学习基础差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态度端正、兴趣浓厚的学生,可谓寥寥无几。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概论”课堂教学的对策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为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3]。“概论”课堂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依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概论”课程标准,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传授应用该课程理论知识和提高升华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概论”课教师要不断思考每种教学方法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创新,找到适合自己风格以及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

(一)课堂教学的对策方法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全力解决五年制高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实际问题。在“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依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合理调节和充分地利用他们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付出真情

爱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这些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理论水平,使之成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好的基层医学领域的有用人才。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酿造平等、和谐、合作和公平、民主、正义的和谐课堂氛围,通过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传递价值信念、思维方式和人文关怀的正能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地体现出“概论”课独特的思想因素和政治内涵。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五年制高职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不同意见,熟悉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职业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对于他们的正确意见和合理建议必须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并抓紧落实;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以五年制高职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交给他们自我管理的行为规范、方法技能和善于预测的步骤,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谋善断,制定出学习计划,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策略。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概论”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善用网络交流交流平台,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开展教学工作,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恰当教具,呈现精彩内容,有序组织课堂,科学考评作业,甚至精神饱满的情绪,形象生动的语言等,无不展示概论课教师的综合水平;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善于学会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手段特点各有不同,应扬长避短,博采众长。 (二)课堂教学的对策方法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要“概论”课堂教学中做到事中求理、理中求事、事理相融、理事服人,要实事求是地从事实中剖析理论,归纳理论,从理论中推论演绎事实,彻底弄清楚历史事实和逻辑理论的辩证统一,让五年制高职学生从中领悟到蕴含在事实论据中的思想道理。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4]概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实事求是的理论,其逻辑最为严密。

实事求是就是要处理教学资源,端正教学态度、选择教学手段、探求教学风格,以校园文化为有利载体,进行高品位高质量教学,实事求是地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敬业奉献、开拓创新,业精德诚的高尚品德,他们的思想态度就会严谨求实、行为方式也就会严格规范。

实事求是就是要关注五年制高职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实事求是地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素材典型化,授课方式多样化,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职业性质及时捕捉他们的反馈信息,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来调整教学内容,调取教学素材,整改教学方法,把职业规划、生活要求、利益需要、兴趣爱好、重要关切融入到课堂,实事求是地引导他们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实事求是就是要结合教材吸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信息,新发展,客观地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旁征博引,案例事例实例必须真实可靠,时政热点信息必须丰富新颖,确凿有力,“概论”课教师务必率先知晓,及时涉猎学科前沿知识;实事求是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大量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和自然常识等用作实证,用最大限度的课堂信息量去适应当今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需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搞好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当今时代,没有良好的政治教养,没有牢固的政治知识,要提高道德尊严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不可思议的;“概论”课堂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上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概论”课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对政治知识边学边用,活学活用,才是“概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理性回归。

(三)课堂教学的对策方法要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就是要坚持所学理论与五年制高职学生客观需要和具体实际的辩证统一,与高职院校的目标要求和校园文化的辩证统一,与社会生活和现实现象的辩证统一,与国家路线方针和职业教育政策的辩证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既要让五年制高职学生们学理论,吃透理论,掌握理论,形成理论的逻辑思维,又要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现实生

活中去,帮助五年制高职学生解决生活现实问题。

联系实际就是要了解五年制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授,以旧见新地对专题理论巧做类比,善做提升。在一定条件下,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性与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必要时走出学校去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在课堂实践中领略红色文化,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实际就是要五年制高职学生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能独立分析正确对待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因为很多的社会现象就是政治理论的缩影,如国内社会问题:人民币贬值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如国际社会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分析认识能增强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能及时地理解消化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联系实际就是要“概论”课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增加五年制高职学生课堂信息摄取量,图文并茂地把“概论”课理论与五年制高职学生实际生活现状都形象地展现出来,就是要概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地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理解与认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体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也是培养专业领域中未来的学习和劳动基本思维方法的客观需要,从而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含金量,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2]李丽.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0-92。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7

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是其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这要求人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采用与之匹配的特殊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现一门与之匹配的、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可见,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迫切呼唤理论的指导,但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从提出到现在不到20年。其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学科建设也仍未完成,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活力且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历程

为追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近况,用“职业教育教学论”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1979年至2011年内所有文献进行模糊匹配的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刊登的论文,最终只有18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果表明,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发表三篇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之门,而从那时至今的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引入与介绍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提出等准备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为5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当时德国职业教育致力推广的引导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新理念,倡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价值取向,并萌发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初步研究和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迁移应用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体化的实践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统介绍;二是介绍与引入的过程中,缺乏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造性和针对性研究,如研究中关注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方法的简单移植和直接运用,缺乏对方法本身及其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对职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基本概念、学科结构、理论依据、目标与建构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个阶段为雏形阶段(21世纪初以来),以不同角度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初步试探性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逐步增加,但核心论文共5篇。研究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对专业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和学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多角度探索,这类研究占本阶段论文数量的五分之三,是开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隐性知识管理视野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和整体性学习的职业教学论探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职业教学论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发展前景等;最后是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整体性引入和介绍,包括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对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六大理论模式的探析。

由于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因时间的短暂和研究力度的不够,使研究还称不上全面与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但还不够深入完备,如我国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还停留在理论表层,没有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应用及实践研究;二是进行了对职业教学论体系建设的初探,但是这些建设自成体系,还未达成统一共识,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混沌阶段;三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引入与介绍时不仅介绍学习职业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法等,还介绍学习了其实现形式、反思启示、新视野等;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关系区分不够,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期刊文章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发表的篇名含“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有904篇,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其中占绝对比例的是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以及讨论理论应用的文章。如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文章占13.9%。这些文章几乎超过了整体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数。再回顾我国目前已经历的两个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这些现状都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和理论充实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类理论是否科学化的标准。然而,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结构等的界定不够明确。以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界定为例。虽然我国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的影响下,确认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展演变为“基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公认“职业教育教学论”概念业论述。二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理论成果都是将德国等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学论的思想移植到职业教育得来的,使研究存在理论创新性和移植适应性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从根本上与普通教育教学论分别开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和摸索中,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作为理论基础,其坚实性尚不够。

(二)研究的综合化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研究力量与普通教学论相比是绝对薄弱的。这种力量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的综合化进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对普通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归纳上进行简单运用性研究,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如根据普通教育的各种教学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践情况,将几种有效理论提取出来,直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二是研究内容上,过于片面而忽视了对学科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如我国研究者已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论,它只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内容综合性不够的最好证明。三是研究范围上,就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实践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关因素等的元认识研究还不足够。

(三)研究的规范化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普通教育教学理论与介绍各种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讨论。研究多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鉴的风格,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问题、性质、范式甚至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深入的解决。而开展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定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研究机构,彼此间的研究合作度低下。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规范性不高,规范化程度明显不足。学术研究规范的核心是思维形态上的规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实现规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决问题。

(四)研究的科学化急需提高

各种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向我们告示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事实感知不够真实客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建构的,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材料的客观感知,这种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假设性。二是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三是还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体制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欧洲很多综合大学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或教席,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支持相关研究。目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设计。”,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处女地!”“有志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跟进,有可能也必然会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有效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趋于成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工作,除继续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关注点应置于满足学科发展研究,进行学科本体的建设。即要通过对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学科知识结构、认知实践理论等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元认知进行充分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善,最终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成长。且在学科成长的同时逐步趋于学科成熟,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即在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用中国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彰显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研究实现知识的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

职教教育教学论的学科化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它的科学化程度,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是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进行经验性的积累和总结。这种积累和总结是简单、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着对概念的表述和对知识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简单而直接,常常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为解决这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中,加强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实现理论知识的沉淀,并在科学化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实现理论创新。

(三)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8

据侯怀银博士统计,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学科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些关于学科研究的最早成果涉及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分别如下[2]:教育学方面,雷尧珠的《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年第2期);教学论方面,董远骞的《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编写史略》(《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1期);教育史方面,蔡振生的《近代译介西方教育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教育管理学方面,张济正的《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3期);比较教育学方面,李其龙的《中国比较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外国教育资料》,1983年第1期);教育心理学方面,张爱卿的《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3期)。令人遗憾的是,上个世纪末,教育学界仍没有对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而导致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据笔者掌握的现有文献资料来看,2000年《教育与职业》第7期发表杨绪利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一文,是目前教育学界关于职业教育学科方面最早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相对于教育学其他一些分支学科而言,其研究比较滞后,直到本世纪的头十年才开始有少量的研究涉猎。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概况

笔者阅读发现,搜集到职业教育学科方面的文章,只有8篇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相关,具体分述如下:杨绪利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3]是笔者目前查阅到最早关于职业教育学科方面的文章,他认为20世纪初现代职业教育学科开始逐步形成,我国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一1940)、黄炎培(1878一1965)等代表人物均已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从学理上说明现代职业教育学科的独立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现代性是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李向东的《职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一文追溯职业教育的起源,介绍世界一些著名教育家对早期职业教育的认识。该文认为,19世纪末期至二次世界大战是职业教育学的确立期,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学形成一个学科至少要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两个标志性条件,并指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强调尚需对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和多样化、现代化。作者简明扼要地从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职业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职业教育学的完善和发展来考察职业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李兴军的《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的代表——读何清儒〈职业教育学〉》[5]一文,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者何清儒撰写的第一本以“学”字命名的《职业教育学》的内容从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职业教育的分类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专业(科目)设置、课程、实习、师资这些实践教学问题,职业补习教育方面的内涵、组织、教材、指导、考核问题,特殊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训练与劳工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军队职业教育、残疾职业教育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该书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实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史上典型的著作。

米靖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6]一文,作者首先从近代“职业教育”一词在中国出现到真正取代“实业教育”以及查阅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职业技术教育”的书目来反映这30余年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概况。其次,以朱元善译述的《职业教育真义》、庄泽宣的《职业教育概论》和《职业教育通论》、何清儒的《职业教育学》这四本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原理书籍为文本介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原理的发展脉络。第三,通过中国学者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与引介来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学学科的发展。最后,从重视职业心理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强调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职业补习教育学应为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来探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分化与发展的特点。

宫雪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原理”专著述论》[7]一文是典型的文本研究,作者“选取其中影响较大、体系较为完整、内容较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8本著作”来“对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反思”。首先把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划分为引进、翻译西方职业教育著作(1900-1926)和国人自行编著职业教育著作(1926-1950)这两个历史时期。其次从研究范围的广泛、概论—专题研究”型的结构体系、类型”与“形式”的篇章编排来以及参考文献的统计分析来说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著作既受西方影响极大,但又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这一总体特征。最后就所选的文本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职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安蓉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研究回顾》[8]一文,说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完全移植西方职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状况。作者分别从六方面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首先,以心理学为视角,通过人与职业的优化组合来构建职业心理学基本体系;其次,进一步以职业心理学为视角,对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测量的职业性向、职业的职务研究和工作分析、职业心理健康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职业培训中的学习心理和教育心理这些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职业指导研究是职业心理学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宫雪的《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制度构建研究》[9]一文,首先明晰学科与职业教育学科、学科制度与职业教育学科制度的概念。其次从职业教育思潮兴起,促进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以及政府采取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化这两方面来介绍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背景。接着是从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框架来探讨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内部制度的初步形成。最后从学术团体江苏教育学会成立的职业教育研究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和学术期刊《教育与职业》的创办说明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外部制度的发展。通观全文,作者从学科制度化进程的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反思。马君的《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10]一文回顾了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肇始起步、停滞徘徊、复兴重建、成型发展和成熟反思这五个阶段,并就中国学者对“职业教育学”以及它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探讨进行了梳理,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学独立性学科制度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建设路线的选择以及加强中介研究等学科建设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前瞻与展望。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研究的不足与学术展望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9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文学科,不仅具有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扮演中重要角色。本文结合人文教育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其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一、人文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于人文教育的界定,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文教育理解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可见,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对受教育者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促进其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广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文化氛围、优秀的文化传统及深刻的人生实践。“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模块: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使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对其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能力。”在高职学生的学科体系中,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从学科属性来看,属于人文学科,自然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人文教育是关注人和培养人的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其高尚人格,促进其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科。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能承担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更适合培养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新时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欣欣向荣,虽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却普遍存在一致命的缺点:欠缺人文素养;不能将高素质与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充分结合。究其原因,不少学校大量削减了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重技术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普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情况也正如此,有的工科专业甚至取消相应课程,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流失。如果继续忽视这样的问题,将会制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也会阻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教学工作不够重视

首先,教学学时得不到保障。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呈现出了功利化的趋势,注重专业教学,轻视基础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也出现了课时被缩减,甚至被取消或随意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的现象。

其次,没有针对性的教材。高职院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各大本科院校是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教材针对性不强,以文本为主,吸引力不强,缺乏互动及应用性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加之学时的限制,容易造成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及学生失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兴趣。

再次,实践教学难于开展。校内教学实践独立性不强,表现为和校团委、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掺和在一起;校外实践的服务性不强,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总之,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得不到校内校外的相关支持,开展难度大。

(二)师资建设相对不足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完整,学习进修机会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教学质量相对滞后。因为该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同专业课相比,其学术研究的价值不高,处于劣势。并且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是外校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无法合作创新,忽视了人的发展和对学生精神的陶冶,从而导致学生极其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学生学习不够主动

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想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是满书全是文字,不用老师教都能看懂。学生长期不重视,导致最后也无法用文字表达观点、用理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加之,社会环境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当今互联网贯穿于学习生活中,学生没有把握好度,一有问题不是独立思考而是借助网络,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人文教育影响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是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然而受实用主义教育观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院校狭隘的理解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概念,呈现出“重技术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感慨全民道德滑坡,理想、信念沦丧的同时,仍有一些学生以追求功利为自身价值目标取向。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为了达到更好地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实现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实现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故而,在人文教育影响下,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等问题,帮助学生形成高雅的文化氛围、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开展深刻的人生实践。将人文教育的精髓贯穿课堂,师生共创和谐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人文气息。这样,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能促使学生关注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于掌握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可能导致老师照本宣科式、学生死记硬背,也容易使学生忽略分析理解问题的方法以及知识内容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倡导人文教育,有助于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程价值,让学生学会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所学知识联系,使得身心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态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教师能更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师也能更全面的认识学生、掌握学生的发展。由此,学生也会倍受鼓励,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同时也会在强调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关注到基础学科。

四、结合人文教育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重视人文教育,转变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忽视了其内涵的人文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除《形势与政策》外,其他两门课程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到思想、道德及法律的基本知识,也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法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等学科。这种深刻的理论性,对于学生而言,虽然较为枯燥,但是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运用理论正确分析自身和社会实际,使其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变得更为理性;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其实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可见,这些理论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新时期,教师应根据时代和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重视人文教育,转变教育理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深挖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感染人文气息。

(二)整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如果再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能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学时难于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师教学方法的使用。因而,教师必须整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减少讲解时间,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思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

(三)结合学生实际,编写专门教材

高职院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各大本科院校是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教材针对性不强。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也不例外。教育部曾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也使得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在基础课学时的安排上总是压缩、削减,老师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学不到什么知识。所以,结合学生实际,编写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建立实践基地,增强学习体验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结合当地的人文、社会资源,建立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搭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了解乡情、民情、国情、世情,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独立思维能力;加深对祖国和社会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感受科学力量,从内心深处理解爱国主义、道德、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从而使自身的人文精神得到培育。

(五)建设师资队伍,提升人文素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人文性,也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人文教育难以实行。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等。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驾驭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有能力挖掘出课程体系的人文内涵,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选贤举能,加强培养与学习,建设一支稳定合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院校不是简单生产技术工人的工作坊,而是育人的重要场所。“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既要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又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总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长远的影响,而人文素质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于工作和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重要性,在人文教育的视野下,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381.

[2] 陈荣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教育及其体系构建[D].复旦大学,2008.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10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中职地理教学论文例11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