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0 22:54:38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1

2.如何理解“四句话方针”的内在联系是对党忠诚是灵魂、纪律严明是保证、赴汤蹈火是使命、竭诚为民是宗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的根本指引。

3.“两严两准”是严肃的纪律、严密的组织,准现役、准军事化。

4.2020年主题教育内容是“践行训词精神,担当神圣使命,坚持五个不动摇”教育实践活动。

5.“五个不动摇”是始终坚持“四句话方针”不动摇、“两严两准”管理标准不动摇、战斗力建设标准不动摇、24小时战备模式不动摇、走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路子不动摇。

6.教育实践活动的主线是讲政治、守初心、担使命、作奉献。

7.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初心使命永不忘、提质强能敢担当、纪律严明树形象、创新发展谱新篇。

8.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全体指战员,重点是支队级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主官,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消防文员参照落实相关要求。

9.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查、创、评”四项重点措施。

10.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措施“学”中主要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组织政治轮训、学习条令纲要三项活动。

11.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措施“查”中主要开展自查整改突出问题、督查队伍练兵备战、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三项活动。

12.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措施“创”中主要开展创建模范机关、创建正规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和谐温暖内部关系三项活动。

13.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措施“评”中主要开展加强基层群众评议、开展创新成果评比、进行先进模范评选三项活动。

14.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教育的基础教材是应急管理部政治部编印的《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训词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15.教育实践活动共分四个专题学习教育,分别是担当神圣使命,就要对党绝对忠诚;担当神圣使命,就要做到铁纪如山;担当神圣使命,就要练就过硬本领;担当神圣使命,就要心中装着人民。

16.海南总队将“五个不动摇”教育实践活动与“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抗击疫情工作、2020年总队党委扩大会精神和年度重点工作有机结合、整体谋划、一体推进。

17.黄明书记提出的“3个短板、1个不足”是认知上的短板、能力上的短板、制度上的短板和革命精神上的不足(奋勇争先的精神不足,攻坚克难的精神不足,勇于斗争的精神不足)。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2

1.大学生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不仅是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校建设发展以及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还可以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流露国防情感、产生国防意识以及养成国防技能与国防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首先,通过国防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从而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其次,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教育大学生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到未来的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未来的战争不仅只是地面上的对峙,而是陆、海、空、天、电、磁一体的多维战场。国防知识的学习,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跃他们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激励大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最后,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心理上增强大学生的压力承受能力及抗挫能力,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在体魄上塑造出具有军人那种昂首挺胸、富有信心的气质和形象。总之,大学生深入学习国防教育知识,养成相应的日常习惯,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目前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教育又维系着国防的巩固、发展和强大。麻痹祸之首,国盛防为先,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国防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是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虽然现在高校都开展军训活动,但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不了解国防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的教育问题,其背后隐藏的更是意识形态和培养目标的问题,是教育利益和教育方向的问题。

首先,缺乏大学生国防责任意识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主动担当历史重任、不能为国家安危着想的大学生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不能为社会努力学习。但是当代大学生长期在和平环境中生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现在高校的国防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国防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应有的心系国防、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国防意识缺乏。

其次,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缺乏全面认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还是难免,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加明显、恐怖活动十分猖獗,美国重返亚太、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等局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再次,大学生缺乏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虽然各高校都严格按要求开展军训,但是短短的1~2周时间难以让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有深入了解,难以让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军事技能的要领,更难以将国防知识及为国拼搏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国防知识的认识含糊笼统,对军事技能的掌握浮于表面。

最后,大学生国防教育缺乏实践性。对大学生国防知识来源的调查显示,学生的国防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及国防部门宣传等途径的比例偏低,说明学校的国防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并未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缺少国防实践活动,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探索

1.确立合理化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高校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是指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这一特殊教育领域,各级各类目标及其纵横联系构成的具体教育目标体系。它既包括与国防密切相关的知识、能力和品质教育有关的国防教育基本目标,也包括国防纵向目标体系和国防横向目标体系,还包括与大学生国防素质与职业素质相关联的协同目标体系。构建合理化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是组织国防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当前教育目标缺陷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国防教育通过让学生认知和了解国防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防情感,提升学生的国防能力,从而内化成为学生的国防品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实现国防教育基本目标。

国防教育纵向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全民国防教育总体目标、高校国防教育基本目标以及国防课程设置目标。高校国防教育基本目标是在全民国防教育总体目标的框架内,按照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相关工作。设置大学生国防课程,除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外,还应设置与国防相关的选修课、讲座、研讨以及各类国防实践活动等,实现对大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的纵向教育目标。

国防横向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国防理论和国防法规的学习;国防精神的培养;国防历史的回顾;国防科技、国际经济、国防外交、国防战略的认知等。

协同目标体系主要是将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素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旨在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克服困难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完善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完善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等教育基本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南大校长陈峻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在求’真’上花了很大的气力,在求’善’求’美’上则远远不够。"教育注重追求知识,但忽视了对人生、人性的关照,因此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探索〃一轴三足〃的国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作为三足支撑,围绕大学生在校的时间轴,实现国防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协同教育目标。将国防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创新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让大学生心系国防,面对困境不退缩,充满梦想,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理解包容、感恩奉献、责任担当的品质情怀和优良的职业素养。

其次,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备受各高校的重视,从师资选拔培养、后期培训、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但从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则将国防教育边缘化,将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投入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建设大学生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做到老中青相结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教学经验与授课技巧教给年轻教师。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国防教育方向有硕士及以上师资的相对较少,多数教师只接受过来自教育厅组织的国防教育专业培训,因而缺乏教师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思维能力。三是成立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等专门科研机构,让国防教育青年教师参与其中,积极开展研讨和教研等科研活动,并参与国防教育等专项课题研究,增强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最后,完善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加以不断完善。国防教育显性课程通常指高校设置的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军事理论进行36学时的学习,高职院校学习24学时,接受军事技能训练7?15天。该课程的设置虽然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高校在大一就完成了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所学知识及技能难以在大学生涯中巩固和内化。因此须通过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来巩固和强化显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展与国防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在校园国防文化中渗透军事教育,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横向拓展,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3

正如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探讨和建立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体系,是建立国防教育学不可回避的课题。国防教育学作为一个呼之欲出的新兴学科,是关于国防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国防教育活动规律的总体反映。国防教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不但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亦像其他学科一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而且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体系,是国防教育学是否能够成为独立学科的重要条件。所谓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是指探索、发现、揭示国防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以解决国防教育问题,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国防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的总和。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是学科研究方法,而非国防教育问题和现象的研究方法,它作为研究国防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和国防教育活动特点、规律的认识工具,是一个包括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的多层次的方法体系,首先科学认识和解决方法论和一般方法问题,才能为国防教育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和专门的研究方法。

一、关于国防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国防教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即方法论,是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最高层次和基础性的方法体系。“一般来讲,科学研究方法有三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如哲学思想、理论假定、研究原则和分析逻辑等;二是研究方法,如研究程序和操作方式;三是研究技术,如具体方法、工具和手段。”国防教育学既有自己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也承载着指导一个国家全民国防教育的政治责任和战略使命,因而研究国防教育学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为国防教育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国防教育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共同规律和一般特性的方法,是各种科学研究中最高级、最抽象、最普遍的方法,为人们的一切科学研究提供认识框架与思维路线。因而,哲学方法是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括和总结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实现了唯物主義和辩证法的结合,实现了一般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研究一切科学理论带来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国防教育活动和现象及其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我国国防教育科学研究根本的方法论。因而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国防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体系基础之上。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学学科的中国特色,首先就表现在其研究的方法论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作为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但建立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和确立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国防教育学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关系,二者之间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其中,国防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具体的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中的共同性的升华,依照一定的原则、观点和原理对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指导,并且是对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科学抽象而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的科学知识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为国防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国防教育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才能使丰富复杂的国防教育现象和活动规律得到科学的说明和揭示,国防教育研究工作者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才能真正掌握国防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而科学地揭示国防教育现象和国防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国防教育学研究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就会误入歧途,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公式化地照搬照套,国防教育学研究也会误入歧途。

因此,国防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抽象与构建,一方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同时吸取逻辑学、社会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的方法论指导,并从系统方法、控制方法、模型方法、信息方法等科学方法论中汲取有益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必须从当代普遍使用的具体科学方法,尤其是丰富、具体的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中进行抽象和升华,才能形成科学的国防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为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和确立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二)现代哲学方法群是国防教育学方法论的重要理论借鉴

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现代哲学方法群也是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理论借鉴。“哲学思维方法是一切科学最普遍、最高度概括的认识方法,它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当代无限多样性和生动的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提炼和升华出了系统哲学、复杂性哲学、混沌哲学等新的哲学理论,这些哲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也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规律,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意义,因而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论的建立,必须从当代哲学方法群中借鉴有益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例如系统哲学方法,包括“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综合发展的结果。它所提供的如整体系统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原理、反馈原理等,是将哲学方法在各种科学研究之中的具体化,对各种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而其与矛盾辩证法相结合,又把两极辩证法即矛盾辩证法发展为多极辩证法即系统辩证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因而也是指导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思维方法。再比如20世纪下半叶发源并兴起于西方各国的复杂性科学群所产生的复杂性哲学,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即非线性相互作用,因而建立了以简单性和复杂性相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统一、因果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相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为特征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不但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也要求人们用总体性思考、综合的方法、整体的观念来理解宇宙万物。作为非线性科学重要支柱的混沌理论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混沌哲学认为混沌是各种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模糊的复合体,混沌是一种无法预料结局的无序状态,是一种不规则的运动,但混沌无序的背后又有着某种秩序,因而混沌又是一种高级有序的活动。混沌哲学是思维科学的又一次革命,要求人们一方面要从整体、综合、全面、立体的角度去把握事物和运动的全貌和总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把事物看成是一个由无数的“点”组成的动态的立体的“球”,不仅要立体地看问题,还要动态地看问题。不难看出,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这些哲学方法群,既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下,充分吸收和借鉴这些新兴哲学方法,才能突破单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这一制约国防教育学方法论科学化的瓶颈制约,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并进而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论建立的根本指导思想

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立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这是由国防教育实践的根本要求和国防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首先,中国的国防教育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因此,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而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领域中的特点与规律,包括中国特色国防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实践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律,就难以把国防教育实践真正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难以有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要进一步把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实践的特点规律方面的认识上升为国防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并以国防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来指导未来国防教育实践特点和规律的探索,无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才能使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学理论体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要求,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与军事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国防教育学研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更加具体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以党的教育理论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因为党的教育理论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篇”和“军事篇”,如果脱离了党的教育理论和军事指导理论的指导,不遵循教育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不遵循军事科学理论揭示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国防教育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其方法论就难以指导国防教育工作者透过国防教育现象和活动看到国防教育的本质,难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客观而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国防教育的发展变化并揭示其规律。

总之,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实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根本指导思想,这是由国防教育实践的根本要求决定的。而作为这一实践规律科学总结和升华的国防教育学,其研究的方法论的构建,也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军事学说、新时期党的教育理论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观点、立场和方法贯彻到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论之中,这是由国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综上所述,正处于创生期的国防教育学学科,其学科研究的方法论虽然还未完全形成,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必须借鉴当代哲学群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才可能使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逐步提炼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论。

二、关于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国防教育学也有自己独特的一般研究方法。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国防教育研究和构建国防教育学学科理论的方式,是以国防教育现象和实践过程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国防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体系中居于中间层次,既受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又对国防教育学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有指导作用。

由于国防教育学研究区别于教育学、军事学等学科研究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如: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研究周期较长;带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有国防教育实践工作者、国防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全民的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等等。因而,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一般方法体系的建构,除了必须建立在当代科学研究一般方法基础之上,还应着重把握以下问题。

(一)国防教育学研究必须运用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国防教育学主要是教育学与军事科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学科归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因而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首先必须科学运用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基本的研究手段。

我国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存在不同的認识。如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一类研究都需要综合运用思维工具、技术工具和符号工具,都要有一套从发现问题到检验结论正确性所具备的顺序规范,以保证认识、研究活动的有效展开。这些工具、程序、规范的特定结构性组合,可称为‘研究范式’。”教育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它细分起来,可分为两层:一层是以系统科学为代表的横断科学所采用的系统方法;另一层是以对象性质、所属类别做区别的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与科学学方法等。”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两种类型。量的研究即定量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字统计方法等。质的研究即定性研究,研究的思路主要是一种归纳的方法;而根据对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则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理性研究法和自然研究法两大类型。理性研究法以实验法最为典型,它的主要特点是要求严格控制研究过程的各种条件,分解研究对象,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研究对象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得出客观、准确、反映必然性的结论。自然研究法则强调在自然条件下,在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中,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有的教育学研究著作对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例如:从科学原理上可以分为理性思维方法、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辨的方法,逻辑方法、观察方法、调查方法、实验方法等实证方法;按方法使用的主要手段可以分为思辨的方法、实证方法,以及数学的方法(如统计测量的方法、模糊数学方法、模型化方法、计算机处理研究数据的方法等)、符号方法(如课题与假说的表述,研究结果、论文的撰写,列表法与图示法);按方法的内涵可以分为抽样的方法、测量的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观察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实验法与追因法、经验总结法、历史法、比较法、列表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评价分析法,等等。综上所述,教育学的上述一般研究方法,既规定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也为教育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适用于教育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研究和各个分支学科研究。国防教育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必须借鉴和受教育学一般研究方法的指导,而其一般研究方法的构建,也必须以教育学一般研究方法为基础和指导。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国防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借鉴与运用教育学一般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当代其他哲学方法论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通过对国防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对中外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国防教育的比较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通过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实证法和实验法的运用,把国防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学科知识体系,建立起国防教育学理论体系和研究的方法体系,从而指导国防教育研究者对国防教育现象和实践过程的研究。

(二)国防教育学研究必须借鉴军事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国防教育学与军事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国防教育实践,实质上是利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把军事科学理论与军事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从而提高全民国防素质和国防能力的教育实践。因而作为总结这一实践过程规律和知识体系的国防教育学,其研究的一般方法,也必须借鉴和运用军事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军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因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诸如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具体与抽象法、历史与逻辑法、预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数学模拟法、调查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军事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军事科学又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而军事科学还有自身独特的一般研究方法,如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古今中外法、战例分析法、实兵检验法、军事模拟法、虚拟实践法等等。

这些军事科学研究常用的一般方法,既科学运用了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也结合军事科学的特点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一般研究方法。国防教育学作为与军事科学众多学科相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必须借鉴和综合运用军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体系。国防教育学研究,从目的与功能上来看,就是要科学运用军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把握军事科学与军事实践的发展趋势与规律,把握军事科学在国防教育中的特点与规律,进而把军事科学理论与军事技能以特定的目的、方式与方法传授给受教育者,从而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国防能力,服务于国防建设和保卫国防的实践需要。

(三)国防教育学研究必须融合教育学和军事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形成独特的一般方法体系

综上所述,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要运用和借鉴社会科学、教育学及军事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但也不能机械地照搬和套用,必须有自身独特的一般方法体系。因为任何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不但要满足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有较庞大的研究群体、理论成果对于实践要有用等等基本条件与前提外,还必须有自身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这一方法体系,是学科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国防教育学亦是如此。

目前军队院校及普通高校已经出版了多部国防教育学著作,但国防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远未构建起来,甚至国防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也未构建起来。从建国后数十年国防教育实践来看,我国国防教育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从方法运用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和教育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综合运用社会科学、教育学及军事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特殊方法来开展国防教育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防教育学一般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与运用,主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党的创新理论与教育理论为前提,综合运用教育学与军事学一般研究方法,在解决国防教育具体问题中不断实现方法的融合与创新。这方面的实践,需要以《国防教育学方法论》理论论著的形式来进行提炼、概括与综合,从而建立起国防教育学学科方法体系。

另外,国防教育学一般研究方法,也需要在研究工作者具体研究国防教育学及国防教育理论问题中,融合并創新教育学与军事学一般研究方法。因为国防教育及国防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系统性强、变动性大、发展迅速,对于各种问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综合运用当代教育学和军事学研究的最新方法,并借鉴其他学科领域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找到自己所研究问题的最适当的方法与路径。因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所运用的一般方法是不同的,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可能是不同的。但大量的研究实践经验与研究方法经过不断的积累、抽象与积淀,就会抽象和上升为国防教育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这些一般方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构成我国国防教育学研究的独特范式和一般方法体系。

在运用与融合多学科一般研究方法创新国防教育学一般研究方法时,还应当适当注意方法的分类与发展趋势问题。一般而言,我国国防教育学研究一般方法体系建构应当包括两大类型--国防教育研究方法和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一是应当以方法的适用范围,或根据国防教育研究对象的层次与结构,把国防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方法,特殊类型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方法,城市、农村及其他类型国防教育研究方法,等等;二是应当以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分支为基点,建立诸如国防教育心理学、国防教育战略学、国防教育历史学、国防教育文化学、国防教育方法学、国防教育比较学、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等分支学科的各自的一般研究方法,既科学指导国防教育学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也为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也应当专门研究和建立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国防教育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及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方法工具和理论指导。只有这两种类型方法的不断完善,才能建立起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体系。科学把握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也是建构国防教育学一般研究方法体系必须重视的问题。就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共性趋势而言,主要有研究方法范式的不断选择与转型越来越快、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融合越来越强、新兴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出现等趋势,因此,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构建必须注意这些发展趋势,不断吸收科学研究方法带来的观念的转变,不断重构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使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同步。就国防教育学研究方法本身的发展趋势而言,主要有分支学科会随着国防教育实践领域的拓展而不断增加,相应的分支学科都会有自身独特的一般研究方法;教育学和军事学研究方法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会带来国防教育学研究一般方法不断更新;国防教育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会越来越多,等等。因此,国防教育学一般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应当建立在上述发展趋势之上,做到综合反映各个学科分支的一般研究方法,充分借鉴和融合教育学、军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最新方法,使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一般方法由传统的经验归纳与定性研究为主,转变到实证与定量研究同定性研究高度结合上来。

三、结论

毋庸置疑的是,作为正在创生阶段中的国防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定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研究方法体系。这一体系由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组成。由于具体研究方法是方法论和一般方法在研究不同国防教育问题时的具体运用,因而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构建,主要是探讨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和一般方法。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及国防教育活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因而我国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当代哲学方法群作为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学具有教育学和军事学双重属性,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因此,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必须以教育学和军事学一般研究方法为借鉴和指导,综合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而形成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的独特一般研究方法體系;我国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利用教育学与军事学的教育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传授军事科学知识、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行为能力,因而我国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体系构建,又必须在国防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和总结新的方法,使新的方法不断融入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系之中。总之,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必须首先解决好国防教育学学科研究方法问题,而学科方法问题的深入探讨和逐步建立,又必然推动我国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并为国防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为国防教育学研究和国防教育实践提供方法这一重要的实践工具。

参考文献: 

[1]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 

[2]彭健伯:《开发创新能力的思维方法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3]周慧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方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杨新:《军事战略思维研究》,白山出版社,2009. 

[5]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叶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61-02

一、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殊性

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以培养应用性仅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技能培养和实践为主导目标,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有不同的特点:

其一,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更需强化性。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中都对学生的国防教育作出了强制性的规定。原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军训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军事训练要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训练成绩计入学生档案。”对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以国防教育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较本科院校差,在自律、吃苦、意志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更需要加强。实践证明,国防教育是提高学生自律、吃苦、意志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更应该强化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

其二,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应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学习时间一般是2年,后面一年为实习,既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要进行实践实训,国防教育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既有普高生、又有技校生,学生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国防教育开展的多样性。既要进行军事技能、军事理论等方面的教育,又要注重道德、品行、纪律、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鉴于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形式来开展国防教育,使国防教育多样化、经常化。

其三,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应更具实践性。只要国家存在、只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存在、只要一切威胁和平的因素没有消除,那么国防教育就一刻不能停止,国防教育是长期的和终身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能力本位”而非“学术本位”,更注重技能性和实践性,相应地,其国防教育也应该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相适应,注重国防教育的实践性。高职院校在国防教育过程中应当采取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二、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国防教育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军训学员进行军事化编组和军事化管理,以提高军事训练效果。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这些都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军事发展史、当代国际战略布局、军兵种与兵器知识,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结构原理与操作训练、军事法规、军事工程技术、军事教育与心理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教育内容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调整和优化其知识结构。

通过国防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发展。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军事技能有助于战胜紧张和恐惧,保持心理稳定性。另外,通过持久艰苦的军事技能培训,近似实战的实兵实弹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优秀心理品质。国防教育活动既有军事理论讲授,又有军事动作练习,又有近似实战的军事技能性训练,还有野营长途拉练,这在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军训学员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昂扬振奋的精神。

通过国防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防教育中包括有军事训练中的军事技能操作内容,如军事队列训练,轻武器射击、投弹、刺杀、驾驶、通信等技能训练等,这些军事技能操作是在军事教官指导下,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军事技能。军事操作训练是掌握军事动作,形成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军训,可以使大学生熟练操作使用武器、装备、技术器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高职院校加强国防教育的形式

(一)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是军事技能训练。军训是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容易落实,的效果比较好。二是军事理论课。开设国防教育专业课,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掌握国防科技知识,了解我军现代化装备以及各种新技术、高科技在国防上应用与发展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社会、自然、技术科学知识,自觉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国防领域。从而加快大学生熟悉和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的步伐,缩短战斗力形成的时间。三是军事选修课。作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因其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功效。

在上述国防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中,主要的还是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形式较为单一。以学生军训为例,除了队列、射击等教学内容形式,其它辅助教学的形式不外乎是会操、拉练。体能训练多,智能训练少。同时这些教育训练内容,并不能与中学构成梯次,与中学的国防教育内容存在雷同或重复。如此单一、呆板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研究的形式,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关国防知识的兴趣,要想使现代学生培养现代国防意识,树立综合安全观,效能显然不佳。特别是军事理论课,往往因为其传统的教学形式而使学生厌倦,而国防实验、实践、战术容易吸引学生的项目,许多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进行。在这种条件下,拓展国防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技能,了解当前国防形势,以求以点带面,提升全院师生的国防教育观念。

(二)拓展国防教育的新形式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院校和学生的特点来丰富国防教育的形式,努力拓展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具体包括:

1、通过建立协会、社团、兴趣小组增强主动参与意识来提高国防意识。高职院校学生尽管层次比普通院校低,但其来源较广,许多学生多才多艺,社会参与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针对这一特点,高职院校应鼓励在学生中成立国防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开展社团活动的广度,推动国防教育全面发展。如:在全校组织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利用录像、图片宣传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组织大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骨干参观部队高科技装备,加深大学生对军队军人的理解;除此,学校还可利用有线电视播放国防题材的影片、VCD等宣传国防教育。总之,多形式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有利于巩固高校国防教育持久开展。

2、通过模拟战争游戏比赛。模拟战争游戏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战争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全局观和求胜欲望。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结合军训和军事课程,开展国防教育结合军事游戏。如:智夺营垒、巡逻兵、军用卫星、海陆空联合演习等,进行射击动作、战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研究场救护、野外生存、国防体育等方面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在国防意识的熏陶,军事知识的学习,军校生涯的体验以及平时的玩乐中,深化了国防意识,增强了国防观念,初步掌握了一些国防本领。

3、战斗英雄报告会。不管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默默奉献的和平年代,我军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曾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是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学生和英模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英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4、通过举行纪念日活动。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忘记历史就看不到未来,分不清是非。通过历史纪念日,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结合历史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如:“鸦片战争纪念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5、通过参观军事教育基地。利用春游、秋游等形式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院、国防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以此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增强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6、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教育。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教育手段发展国防教育已经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学习内容更新更快,学习过程可多次重复,教学的信息量大,教学互动效果好。因此,各院校国防教育机构可通过建立军事网站,提供网络视频,对国防教育起到辅助作用。网络教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大部分高职类专科学校,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师资不足,课时不足等问题,利用网络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推动军事理论深入的发展,同时可弥补因教学改革军事课的“压缩”而带来的教学时间,内容不足。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自主性国防教育。自主性国防教育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和灌输性。作为当代国防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思潮,自主性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大学生国防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中军.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林伟能.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李敬. 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5

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200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学校根据[2001]48号文件的要求,认真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把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然而,由于高等学校开设军事课程的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仍然还是一门全新课程,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课程应在转变观念,开放思路和理论创新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而有效地实现综合育人的功能。

一、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明确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创新思路

一门课程要创新,必须建立一个与时展需要相适应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在内容体系的建设上既要加强现代军事意识、战争意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包括爱国意识、现代竞争意识、科学意识、自强意识、面向未来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树立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不断克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精神颓靡,克服社会风气的堕落给国家利益造成的危害。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提高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把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重点从“守土戍边”的应急性备战训练转向包括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等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的教育上来;要将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安危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和本阶级的政治理念。

第二,要把国防教育与社会科学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文化、国防经济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把国防教育课程的学习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面向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上来。

第三,要把重军事热点问题与新形势结合起来。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应紧紧跟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趣味性,把一些世界热点、最新的住处和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授给学生,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热情和热爱和平的目的,使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

第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中去。国防教育要与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相结合,要将思想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渗透到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合格人才”这个主题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的教学目标[1]。

二、坚持创新国防教育,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高校国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样,都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从国家的安全稳定看,国防教育具有政治性、宣传性和实用性。从我国现行国防教育的对象、条件看,是依法开展教育活动,具有强制性和针对性。从我国现行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看,正处在依法由试点转入全面推开、深化的转折环节上。这就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具有独特性、综合性,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为充分发挥好国防教育的教育功能,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三个方面搞好工作。

(一)搞好课程设置,让国防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潘懋元在为张坷福主编的《大学课程》所作的序中曾这样说:课程质量的优劣,在总体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目标能否完满实现。所以,要实现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必须十分重视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创新精神,从政治品德、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方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修养,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公道正派、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雷厉风行、顾全大局的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非凡的勇气、必胜的信心和钢铁的意志。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两个方面:国防专业知识和军事技能。并且加大有利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内容的分量。由于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军人一般能力的教育,而非以培养军人为目的,因而,高校国防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反映出同军队国防教育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目的上有所区别。课程的设置就只能讲求包容性而不能追求专业化。对国防教育的内容要精心筛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通过不同层次的学校相应的教学内容,保证国防教育内容系统性,还要注意在各个阶段的国防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力求避免重复设置。笔者认为,高校应以军事思想史、军事哲学、军事新技术、现代战法研究等内容为主干课程。军事地形、国防、军兵种知识、轻武器常识等内容完全可以在高中阶段完成。

(二)强化创新能力教育,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永恒动力。创新教学是实现教学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二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的灵魂是有思想。所谓有思想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敢于开先河、标新立异、永不满足、永不停顿、与时俱进。二是创新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能够拿出改革创新的思路、方案。

学校、教师、学生应该成为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以培养学生国防方面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而施教、学习。要从教学质量入手开展教学改革,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时间上、内容上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学校要从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加强思想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为创新能力教育鸣锣开道,为国防教育呐喊助威。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育人为目的,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创新能力为内容的教学活动,为国防教育的发展尽职尽责。学生应依法接受国防教育,把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能力的提高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任务,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在创新教学别重要。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意识,要改变过去规模小、宣传不够、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做法,建立宣传性、指导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称职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除了敬业、爱业、精心教书育人外,还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如果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照着已有的计划、大纲、教材讲好一门课几门课,而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见解和创造性工作,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只有敢于开先河、标新立异、永不满足、永不停顿、与时俱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为此,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根据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国内外高校国防教育相关动态,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分析新矛盾,推出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新观念、新方法,并及时的将其应运于教学实践,就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国防教育还要考虑到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计划通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国防教育的内容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唯一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国防教育在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比例。按有关规定,军事理论的授课时间仅为36学时。这样,学生要想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就得靠自学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推荐一些优秀的军事课外读物,以满足对军事科学有兴趣的学生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开设军事选修课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实际是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践中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另外,走出校园到军营去感受大学校的生活,也是一种好方法。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与“最可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接触,能达到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它可以消除学生中妄自尊大、好高骛远等非现实主义的思想,把脚踏实地地学习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联系起来,把点滴的知识积累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它可以消除学生中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个人主义思想,把自己的事业成功同社会富裕联系起来,把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同人民服务的宗旨联系起来。事实证明,坚持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防教育课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中,对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思考,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为提出新的改革创新思路提供参考依据和外部活动,使国防教育的改革成果共享,同时也能扩大高校国防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宣传推广国防教育的改革主张,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深刻领会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为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的教师要对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考,以促成其在实践的基础上演绎、归纳、推理,使之理论化,并成为学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减少教学工作的盲目性,缩短教学改革质量转化的周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构架起飞跃的平台,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全民国防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抓住特点,开放思路,全方位加强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

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不完全等同于军事院校的军事课程。我们应变以往军事课程的学习只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军事知识与技能为通过军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顶层设计,形成“整体与模块”间清晰的理论体系

学校在进行国防教育课程设计时,首先,在理论上对国防教育课程要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构架,不能将国防教育课程简化为军训,为军训而军训。可以从整体上将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四个模块进行有区别的设计,即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两个基本模块和巩固养成与深化拓展两个发展模块。

在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中,我们对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部分内容主要在于为适应新情况而及时进行调整,而对于巩固养成和深化拓展两个发展模块,是往往被学校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巩固养成模块是为了将前期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学习的成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学校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将军事课程学习中一些规章制度应用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养成;还可以定期对于军事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等等,使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生活阶段都能体会到军事课程学习的必要性。深化拓展模块是对学生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军事课程学习养成的培养,使学生最初的军事课程的学习深化拓展到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上来。

(二)利用资源,依托外部力量共同开展军事课程理论创新

在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当地部队建立国防教育课程教育基地,共同与部队在实践中完善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国防教育课程学习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善于集体生活。由于大学生总体氛围比较宽松自由,通过校内培养学生的毅力、自理能力、集体感、团队精神的效果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充分利用部队资源,安排学生到部队军训,不仅能够让他们学到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尝到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融入集体,如何与人合作,学会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学生在利用部队的资源优势,依靠并积极创造条件配合部队完成军事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由部队对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总体设计进行实践,是提高军事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构建“一—二—三”的理论创新联动机制

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及课程实践工作,是一种“学生—学校—承训部队”的线性布局,课程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的信息是单向传递,容易赞成各个环节脱节,影响了整体效果。在当前的环境下完成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应对学生、学校、承训部队几个环节进行合理布局。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的理论创新联运机制。

“一”是指下一个主体即国防教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反馈的信息是国防教育课程理论的最好实践总结。在教学工作中,要把学生摆放在首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课程理论,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教学手段。如何以灵活地采用网上模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尽量采用实践教学和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授课等。通过这些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实践军事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及时收集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信息,为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积累经验。

“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形成学生与学校、承训部队与学校两条信息主线,并进行信息反馈,从中找出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完成与国防教育课程主体学生信息交流反馈的同时,更应重视与部队的信息交流,以便收集更全面的实践成果。

“三”是指三维关系即通过对主体与主线的确认后,最终形成学校—部队—学生之间的三维关系,完成一个课程实施与效果反馈的良好结构。要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三维关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保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的畅通,从而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最佳互动模式。

(四)以人为本,完成理论创新与合理实践的和谐发展

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制定的课程学习要求与学生实际承受能力不符。例如,有些学习计划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想要“一步到位”,结果产生学生厌学、畏学的情绪,甚至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生;还有些学习计划又显得过于宽松,学习完成后学生普遍反映“不知所以”,根本未达到真正的教学要求。要避免这两种情况,需要学校根据大学军事课程具有要求高、管理严格、时间短等特点,在形成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及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以往军事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个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实现锻炼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目标的学习计划。当然,在训练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与指导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只有使学生与指导教师真正理解创新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引入奖励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产生兴趣,亲身感受创新的无穷乐趣,才能使创新实践在愉悦、和谐中进行[2]。

总之,我们为了避免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脱节,还应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对计划及时进行调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国防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一切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出发,重新审视、谋划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使国防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6

国防资源,是指可用于国防的物质财富及其来源的统称。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防资源配置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效益和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影响着军事战略的实现和军事斗争任务的完成。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与教育的稳定发展。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调配,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事业。

一、结合实际,界定国防教育的课程资源

要想实现国防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化,必然要搞清楚一个前提国防教育课程资源配置究竟有哪些可用资源。国防教育的有关资源主要被划分为四种类型――人才资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和精神资源。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实际,对开展国防教育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界定: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国防教育不仅要完成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任务,还要肩负着促进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的重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勇敢担当时代重任、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栋梁之才。当代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兴力量,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最具时代感的背景,拥有丰富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科技的竞争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因此人才资源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机构,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技能的重点教育,担当起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担。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放眼于广阔的教育空间,将学校各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机构和省市有关专家紧密联系起来,开展并建立庞大而有效的人才资源库。

2、财力资源

财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组织所实际掌握和支配的物质资料的货币表现。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高校财务应及时转变工作理念,主动适应“转型”要求,以抓好资金统筹、整合财力资源为着力点,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在新形势下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学校的资金相对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要用好这有限的资金,就必须对有限的财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预算是对所有财力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载体,一个编制合理、投向明确、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预算,可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分步实施相协调,能统筹资金数量和时间上的动态平衡。财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总的讲就是广泛地开辟财源,迅速有效地筹集资金,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金,保证财力运动的良性循环。财力资源的整合,既要坚持量力而行,更要着眼于发展的未来,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情况下,集中资金重点尽快解决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规模发展效应。有足够的资金才能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为国防教育提供动力,更好地推动国防教育的重点建设。

3、物力资源

高校物力资源指高等学校使用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资料的总和,是高校货币资金的实物形态。可见物力资源包含在教育资源之内,体现了办学过程中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目前我国高校各种的资源等资产的利用率普遍较低,硬件设备还不齐全,这对学生教育不利,我们必须做到各项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加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为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设施支援。为此,学校应该和社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好现有的一些设施,也能为国防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利资源。学校应扩大物力资源,做好全面接纳学生在教育中所需的所有物资,避免出现要什么少什么局面,否则不仅影响国防教育的全面展开,又打击了学生学习国防教育知识的积极性,一切要做到防范于未然。

4、精神资源

人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持,也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撑。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是要把人培养为“人才”,也就是社会有用的工具,只要安在特定的位子,完成特定的使命。无论是过去为政治需要培养人,还是现在为市场需要培养人,都是典型的工具教育,只是给人实用的知识,传授专门的技术,只是让人驯服地听从于现实的需要,恰恰抹煞了自由人格的成长,独立思维的发展,也就是缺乏健全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的精神建设,在校园内建设大量的精神资源,提高学生的活跃性,让学生不管在学校的哪里都能得到精神资源。如,学校组织大量的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让学生展现自我,使之丰富精神世界,做一个真正健康的青少年,为国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影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还有精神资源共同组建了教育资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由于资源的不可分性,所以在提高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提高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必须对整个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充分重视,合理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运行,尽量避免教育过程中的“零效”与低效现象,切实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化。

二、立足学生,优化与组合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

教育实践,归根结底其成效都由教育对象在该教育实践中的受教育程度来决定。也就是说,但凡真正的教育实践,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必须为教育对象服务。

是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其军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勇敢精神,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办学实践不断证实了学生对军事知识的渴求、对军事活动的兴趣、对军营生活的向往、对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是十分迫切的。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喜好和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以如何优化与组合国防教育课程的各种资源为研究方向,总结出了不少切合实际的有效方法:

1、根据国防教育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国防教育的课程资源纷繁复杂,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一气,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课程资源则成为国防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但如何才能选择恰当的课程资源呢?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我们认为,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必须遵循三大原则:有效性、实用性和渐进性。

(1)有效性。所谓选择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在选择课程资源时,精选出那些对国防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作用的资源。

(2)实用性。所谓选择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原则,即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始终把是否实用作为重要的标准。有些课程资源虽然看起来对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可利用价值,但从操作层面来说,却是难以保障课程顺利实施的,对此,我们坚决不采用。

(3)渐进性。所谓选择课程资源的渐进性原则,即在选择课程资源时,不能急功近利,应选择那些促使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获益的课程资源。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选择那些能循序渐进为综合活动课程实施的资源。

2、注意活动方案的实施,灵活处理实践中变化

合理的活动方案确定以后,活动是否有效,就看实施这一关键环节了。和任何教育活动一样,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措施是国防教育的三要素。但国防教育之所以冠以“综合”二字,说明相对于其它的教育活动而言,活动的各要素颇为复杂,需要组织者认真对待。因此在活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活动方案的实施,灵活处理实践中的各种变化,否则整个国防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将大打折扣。如在军训过程中安排队列操练、内务训练、消防演习、合唱比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身心感受军事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加深了他们的知识的掌握。

国防教育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应该结合科学发展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

3、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开展国防教育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实质是各项工作要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国防观念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学生只有具备与所担负的国防义务相适应的国防素质,才能切实履行好国防义务,也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为此,必须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国防观念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树立一批深入搞好国防教育,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先进典型。也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增强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国防观念,国防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当前又要兼顾长远,使当前建设与未来发展相统一。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能力的主要力量。国防教育不仅提供科学与技术技能,还为追求和应用这些技能提供动力、证明和社会支持。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做出决策的过程。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国防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国防教育要长久的,不能应要求而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因为在学校要学习,而出去后就忘了一干二净。国防教育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必须有保卫国家的责任心。

三、结语

国防教育课程资源优化与配置要切合实际,不能只谈理论,而不从实践出发感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进行一系列的国防教育,做到科学、健康学习,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必将大大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海燕.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优化与配置[D].中南大学,2009.

[2] 李峻峰,李军.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资源整合限制性因素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09).

[3] 马海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指标体系初探.湖南商学院学报[J].2008(04).

[4] 严玉明、吕家兴.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央民族大学,2008.6.

[5] 任民.国防动员学[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4.

[6] 张正明.李科.试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国农业教育,2006(5).

【作者简介】

叶朝忠(1976-)男,副教授,硕士,浙江温州人,汉族,研究方向:国防教育.

(上接第119页)

员,必须是在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工作作风和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是较好的人员,这样才能适应这种机制灵活、内容复杂的高层次管理环境,才能随时做出灵活的反应,使得这种高层次管理工作得以经常开展。

地方普通高校领导班子应率先从自身内部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进行大学文化尤其是研究生文化的建设,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为研究生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和组织保证[14]。科学设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还学术权力于学术团体。营造尊重学术、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氛围,为导师及研究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术空间,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注 释】

[1] 顾云南.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之我见[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统计数据.

[3] 邬力祥.研究生教育论坛[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陟遥.研究生社会适应力培育路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江苏高教,2011(4)89-91.

[5] 徐明敏.浅析“80后”研究生管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273-274.

[6] 葛玉莹.正确评价“80后”大学生[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7] 乔琳,李向军.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J]高教研究,2008(3)69-71.

[8] 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28.

[9] 韦俐俐.试论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J].福建论坛?社会科学版,2007(1)1.

[10] 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构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9(1)77.

[11] 张寿庭,刘韩星,张礼卿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53.

[12] 沈毅,张华.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与有关问题的思索[C].航天学院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13] 刘希山,石磊,房爱理等.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58-160.

[14] 赵长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3-105.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7

由于我校为完全中学,团工作主要侧重高中,并以高中带动初中为主,依托于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组织机构开展,对各职能进行划分,明确职责。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骨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使各项工作的开展由学生完成。学校团总支主要负责对重要活动确立主题,明确思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体指导,具体操作由学生组织完成。

1、学生团总支队伍建设

团总支下设组织部、团宣部、实践部、学工部。其中,组织部主要负责团籍管理、发展团员、每周升旗仪式的组织。团宣部负责学校主题宣传媒介(广播站、校刊编辑部),实践部负责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学工部由 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兼任 (明确了学生会与团总支之间的关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工作,使学生会组织置于团总支管理之下)。

2、校学生会队伍建设

3、广播站队伍建设

二、抓好常规教育管理,发挥教育职能。

充分发挥学校宣传教育资源作用,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橱窗、黑板报、主题海报、宣传板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常规教育宣传和舆论规范引导。

1、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大力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教育活动,帮助团员提高认识,养成良好文明礼仪,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从安全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安全保护意识 。利用团会、班会、等进行宣传教育,开展“防溺水、交通、防火、防盗、饮食”等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围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网络安全等活动,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醒同学们加强安全意识。

3、做好周一的升旗仪式。我校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由各个班级团支部负责,班主任做国旗下讲话,做到每周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常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深化学生素质教育。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当代中学生的时代风尚,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本年度的主题教育,我校团总支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1、植树造林,绿化校园,建设家乡。为贯彻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城子河”做贡献,4月30日,我校团总支在五一劳动节来临前,组织全校共青团员骨干力量,成立青年志愿者队伍,进行义务植树劳动。本次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增强了参与环保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良好品质。

2、丁香花开,香满校园,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我校开展了以“大爱无疆”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会上李校长作了重要讲话。“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各演讲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阐释了自己作为中国人、作为杏花中学的学生,应该树立起伟大的民族热情,用行动践行我们的博爱。

3、注重实践活动。为贯彻落实城子河区及上级区团委“美化城乡环境”的相关指示精神,结合我校绿色校园的特色育人理念,我校团总支先后多次学生会干部、各班级团支书等,在校内外开展了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及校园环境保护。

4、学习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学习经典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和养成教育的形成。通过学习,可以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能唤醒人性、开启智慧;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人格、气质。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校初二、初三学年经典文化诵读展示,2次参加了市、区组织的庆祝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8

一、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能够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科学化及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消防工程专业要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努力促进消防工程专业建设和持续发展,构建与部队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的消防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实现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国家、社会、部队建设发展需求动态、有效对接。

二、加入《华盛顿协议》为我国工程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美国等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旨在建立共同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通过多边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必将助推我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实质等效”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产业变革迅速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互认要求高校按照国际先进理念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认证标准对工程专业建设的启示

学生学习结果是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很重要的一个评估标准。《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大多采取“目标导向”的认证标准,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并以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1]。这一认证标准给我国工程专业建设带来诸多启示:

(一)根据需求导向制定培养目标

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是产出导向理念方向设计原则的出发点,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内外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2]。内部需求取决于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学生、教师等教学主体的需求等。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社会和产业行业、用人单位等主体的需求。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是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主要依据;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主要依据。

(二)根据目标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在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中,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贯穿于培养过程始终,课程体系的设置、软硬件条件的支持、师资队伍的配备等都是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3]。培养目标明确了未来5年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主要就业领域和性质、主要社会竞争优势,关注的是学生“做成什么”。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关注的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能做什么”。然后,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必须逐条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每一门课程都要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有所贡献。

(三)根据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的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才能实现,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融合。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从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向能力达成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与工业界结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持续改进完善质量保障

持续改进的实现,质量监控与评估是基础,反馈机制是核心。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快速响应,有效改进,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改进需要多个闭合回路,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包括课内回路、校内回路和校外回路。课内回路,即课程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校内回路,即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估,根据监控过程发现的问题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结果,改进培养过程与毕业要求;校外回路,即广泛邀请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评估,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用人单位评价制度,校友、家长、行业企业家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等。

四、基于《华盛顿协议》的消防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消防工程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武警学院消防工程专业创办于1999年,是部级特色专业。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消防工程专业建设,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根本,逐步树立起工程教育的目标导向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战化教学训练(实践教学)、服务学生发展、支撑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安全形势和部队快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实战能力培养相对弱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不高等实际问题,构建与部队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的消防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实现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国家、社会、消防部队发展需求动态、有效对接。学院消防工程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研究国家、社会、消防部队、消防行业的需求及学科发展内涵,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的能力”为导向,确定科学合理的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反向构建课程体系并明确课程目标,建设并维持能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各项基本条件,以课程体系为载体实现培养目标,通过动态的评估与反馈,不断实现持续改进。

(一)围绕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是大学本科教育的聚焦点,也是衡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武警学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首次确定了人才培养总目标、人才培养总体标准,以及应用型指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类培养标准,根据不同警种的培养规格差异性,确定了3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每个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培养规格标准,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避免专业同质化。武警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形成了学院总体层面—警种大类层面—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标准体系。消防工程专业以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消防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部队关于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方面表述其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而关于消防警种的共性要求在消防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中予以体现。

(二)坚持目标导向,优化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学院突出消防工程专业教育特点,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依据,确定消防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能力模块化构建思路,根据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厘定学生的学术能力、任职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这三种能力进一步分解为专业核心能力。围绕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三大核心能力,即从事消防监督检查的能力、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的能力、建设工程消防验收的能力。围绕三大核心能力分别确定核心课程,基于核心课程确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在教学计划确定前,通过制定《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知识技能点对应关系表》,系统梳理专业核心能力,论证研究支撑核心能力的子能力,将课程归入不同子能力模块中,用图表的形式厘清了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了“理论教学生成思维能力—实践教学生成任职能力—日常管理生成军政能力—岗位历练生成发展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

(三)坚持战斗力标准,大力推进实战化教学训练改革

学院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军事基础训练、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执法能力训练、岗位任职能力训练递进升级,认识实习、调研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系统衔接,课程实验、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体能技能达标、技能比武贯穿于培养全过程,消防工程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比例由11.8%提升至20.5%。特别是在学生实习、专业综合演练、遂行重大活动任务等环节,开展了系列贴近部队、聚焦实战的专项技能训练和实战练兵活动,创设近似真实的工作情景,组织学生参加“9•3”阅兵、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强化了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和专业化工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在天津消防研究所、沈阳消防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立了联合培养基地,与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常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泰科国际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实验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围绕在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统筹考虑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融合发展,设置了警种通修课程、专业综合演练教学环节,组织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和任职能力培训互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任职教育模块,邀请部队专家开设来自部队一线的指挥技能、管理能力、专业培养训练和系列讲座。

(四)注重个性化培养,全面服务学生发展

1.优化调整选修课程体系。为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扩大学生自我发展空间,学院构建了灵活开放的选修课程体系。保证选修课比重,使选修课学时占计划总学时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不断丰富各专业的选修课程资源;扩大选课自由度,通过降低选修课修课模块数量,取消过多的知识模块限制,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改进选修课修课模式,构建套餐式、组合式的选课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将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学精通、学扎实;创新实践技能选修制度,在公安院校首次提出并实行了实践技能选修课制度,将学生应具备的各种实践操作、专业技能单独设置成若干科目,由学生自主选修,教师适当指导,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2.建立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学年学分制,构建了多元化的修课方式和弹性灵活的学业管理模式,形成了课程学分、绩点学分、奖励学分三合一的学分制学业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前须修满规定的课程总学分;将绩点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质量和奖学金评定等评优评先工作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奖励学分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部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以及担任新训班长等各类专项训练活动。建立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相结合的学历激励机制,培养具有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人才。3.构建适应现代化学习需求的在线学习平台。学院建成了精品课程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案例战例库、教学成果库、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库、专业综合演练预案库等6个特色教学资源库。近年来,为积极顺应“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将慕课等网络优质资源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2014年建成武警学院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引进50余门在线通识课程,建成3门自有慕课课程,全部面向学生开放,按照选修课模式进行管理。

(五)坚持平台支撑,着力加强条件建设

学院建有部级消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消防专业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火灾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火灾物证鉴定中心,以及安全技术与工程实验室、消防基础实验室、防火工程实验室、消防实训演练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为消防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消防工程专业聘请了17位地方科研院所和消防部队一线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每年聘请1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选派教师到美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作为财政部武警部队院校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学院信息化建设近五年有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三横三纵”的信息化总体架构,以及互联网、公安网、校园网三网并行的网络格局。新建和升级了综合实战指挥中心、模拟演练中心、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自主研发了“易燃液体及电气火灾物证鉴定仿真实验系统”等7个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引进了“消防监督管理系统”等6个消防部队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与部队实战训练的等质同步。

(六)坚持持续改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闭合回路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一个中心”———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两个结合”———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三个回路”———课内回路、院内回路、院外回路,“四项检查”———开学教学准备检查、日常教学运行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全程评价、重点环节审查,“四个评估”———部系评估、机关处室评估、教学基层评估、专业与课程评估,“五个反馈”———学生、教员、学院、领导、部队反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模式,从理念落实、质量标准制定、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估、组织和资源支持、信息收集与反馈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其中,“三个回路”是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课内回路改进教学活动,涵盖课程标准建设和课程评价、随堂听课、教学互评、教学信息员监督与反馈等;院内回路改进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涵盖毕业生问卷调查、学院开展的专项评估、院内专业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教学质量报告公开等;院外回路改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涵盖毕业生跟踪调查、部队用人单位评价、消防行业评价等。

五、结语

近年来,武警学院坚持用国家办学标准检验和衡量学院的办学水平。2016年5月,武警学院参加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学院在办学治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消防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今后,武警学院将以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消防工程专业建设,建立满足消防部队实战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力争推动消防工程专业早日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质量认证。

参考文献:

[1]李文.基于质量的工程专业国际互认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9

[作者简介]宋逸成(1963- ),男,江苏兴化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防教育。(江苏 江宁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国防动员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SJMY20130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81-02

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是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更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自身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国防责任意识的教育、对当今世界形势的认识、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的掌握、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和主渠道的作用发挥等方面来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展开调查,发现我们应该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和现状

1.大学生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不仅是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校建设发展以及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还可以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流露国防情感、产生国防意识以及养成国防技能与国防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首先,通过国防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从而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其次,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教育大学生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到未来的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未来的战争不仅只是地面上的对峙,而是陆、海、空、天、电、磁一体的多维战场。国防知识的学习,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跃他们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激励大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最后,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心理上增强大学生的压力承受能力及抗挫能力,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在体魄上塑造出具有军人那种昂首挺胸、富有信心的气质和形象。总之,大学生深入学习国防教育知识,养成相应的日常习惯,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目前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教育又维系着国防的巩固、发展和强大。麻痹祸之首,国盛防为先,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国防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是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虽然现在高校都开展军训活动,但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不了解国防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的教育问题,其背后隐藏的更是意识形态和培养目标的问题,是教育利益和教育方向的问题。

首先,缺乏大学生国防责任意识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主动担当历史重任、不能为国家安危着想的大学生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不能为社会努力学习。但是当代大学生长期在和平环境中生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现在高校的国防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国防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应有的心系国防、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国防意识缺乏。

其次,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缺乏全面认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还是难免,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加明显、恐怖活动十分猖獗,美国重返亚太、争端、南海争端等局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再次,大学生缺乏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虽然各高校都严格按要求开展军训,但是短短的1~2周时间难以让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有深入了解,难以让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军事技能的要领,更难以将国防知识及为国拼搏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国防知识的认识含糊笼统,对军事技能的掌握浮于表面。

最后,大学生国防教育缺乏实践性。对大学生国防知识来源的调查显示,学生的国防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及国防部门宣传等途径的比例偏低,说明学校的国防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并未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缺少国防实践活动,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探索

1.确立合理化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高校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是指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这一特殊教育领域,各级各类目标及其纵横联系构成的具体教育目标体系。它既包括与国防密切相关的知识、能力和品质教育有关的国防教育基本目标,也包括国防纵向目标体系和国防横向目标体系,还包括与大学生国防素质与职业素质相关联的协同目标体系。构建合理化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是组织国防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当前教育目标缺陷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国防教育通过让学生认知和了解国防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防情感,提升学生的国防能力,从而内化成为学生的国防品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实现国防教育基本目标。

国防教育纵向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全民国防教育总体目标、高校国防教育基本目标以及国防课程设置目标。高校国防教育基本目标是在全民国防教育总体目标的框架内,按照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相关工作。设置大学生国防课程,除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外,还应设置与国防相关的选修课、讲座、研讨以及各类国防实践活动等,实现对大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的纵向教育目标。

国防横向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国防理论和国防法规的学习;国防精神的培养;国防历史的回顾;国防科技、国际经济、国防外交、国防战略的认知等。

协同目标体系主要是将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素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旨在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克服困难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完善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完善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等教育基本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南大校长陈峻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在求‘真’上花了很大的气力,在求‘善’求‘美’上则远远不够。”教育注重追求知识,但忽视了对人生、人性的关照,因此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探索“一轴三足”的国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作为三足支撑,围绕大学生在校的时间轴,实现国防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协同教育目标。将国防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创新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让大学生心系国防,面对困境不退缩,充满梦想,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理解包容、感恩奉献、责任担当的品质情怀和优良的职业素养。

其次,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备受各高校的重视,从师资选拔培养、后期培训、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但从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则将国防教育边缘化,将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投入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建设大学生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做到老中青相结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教学经验与授课技巧教给年轻教师。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国防教育方向有硕士及以上师资的相对较少,多数教师只接受过来自教育厅组织的国防教育专业培训,因而缺乏教师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思维能力。三是成立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等专门科研机构,让国防教育青年教师参与其中,积极开展研讨和教研等科研活动,并参与国防教育等专项课题研究,增强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最后,完善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加以不断完善。国防教育显性课程通常指高校设置的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军事理论进行36学时的学习,高职院校学习24学时,接受军事技能训练7~15天。该课程的设置虽然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高校在大一就完成了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所学知识及技能难以在大学生涯中巩固和内化。因此须通过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来巩固和强化显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展与国防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在校园国防文化中渗透军事教育,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横向拓展,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构建多样化的国防教育实践体系。首先,搭建网络化国防教育实践平台。抢占网络上的大学生国防教育阵地,扩大国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网络信息的新闻、资源学习、视频点播、视频直播、互动交流等,引导大学生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热点,加深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的认识,认清国防与国家安危存亡、民族荣辱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思想,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通过了解国家最新的军事研究成果,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实践平台,互动交流,各抒己见。并结合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大赛的经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网上国防教育工作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其次,开展创新性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将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力量。一是举办一系列的主题式军事文化节,如以“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为契机,让大学生明白科技强国、科教兴国的硬道理。二是开展专题教学,邀请国防专家及校内资深教授做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防前沿动态,对军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三是组织国防知识及国防征文竞赛,举办军事图片展,在校园营造居安思危的氛围,激励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四是组织外出实践活动。如参观各类博物馆、瞻仰革命先烈、邀请老红军为大学生讲述革命事迹及英雄壮举等。

[参考文献]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10

中学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建立在初中地理基础上的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属于学习应用地理,共分三个章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防灾与减灾。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基本理念重在“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研读《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活动建议: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收集本地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演习。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们”(或“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地理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分析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教育科学的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恰好可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将课题研究活动渗透于选修教学,能更有效的完成地理选修教学。

二、确立“中小学防灾减灾体系”课题研究活动的载体作用

我国设立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目的是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能力,学校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深入调研当前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编制适合各校的防灾减灾教育读本;收集、整理防灾减灾教育的相关活动案例,并提炼出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体系。

自然而然,“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作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载体,共同承担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任务,对于深化生命教育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取作为地理选修载体的四项子课题,分别是:“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长乐文岭中学);“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福州外国语学校);“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永泰三中);“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福清上苍中学),以实际课题研究活动案例,探讨以“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融课题研究活动的地理选修课有效教学

选修教学体现个性与特色,应该充分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学”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咨询、查阅、走访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通过调查周边环境获得答案,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开拓思路,通过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深入探究。

课题研究活动恰好符合新课标“重实践活动”的宗旨,将选修教学与课题研究活动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地理选修的有效教学依托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融入地理选修教学彰显实践性。

1.灵活运用案例,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选修课程在课标中明确要求“运用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结合实例比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结合刚刚过境的“鲇鱼”台风为案例,全校各班级都开设了一次以“防台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猜谜、知识竞猜、观看实况录像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防台教育,而且在中学地理课的相关章节中也注意渗透讲解传授台风的知识,并告诉学生防台减灾的基本措施。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点,以地震生还案例(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等),编写防震减灾校本教材,融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邀请有关专家把关,在全校进行以防震减灾为内容的校本教育。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通过2008年“凤凰”、2009年“莫拉克”到2010年“莫兰蒂”等强台风案例开展防台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并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明确指出:“有对自然灾害知识的了解作为基础,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难度小的防震减灾常识。”

2.依托研究性学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选修教学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选修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设计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举行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专题班会、避难训练、夏令营活动,通过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和调查、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或调查报告,并提出建议。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组织“追风”活动。每天在学校广播电台对台风及防台风知识进行宣传;通过印制发放宣传资料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台风及防台风知识宣传,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防台风知识宣讲;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天气进行跟踪记录,在台风来临之前,学生在家里对家长和邻居进行防台风知识说明,准备必要防台物资;在台风过境后,对减灾自救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重视开展防震减灾实践活动,使防震减灾教育不断延伸。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讲座、专题广播、班刊、校刊、播放录像、开展逃生演练与救援演练,组织学生上街下村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号召学生制作宣传板报,配合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充分扩大防震减灾的社会影响力。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组织防震自救兴趣小组,成立专门地震救援志愿者活动室,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向有关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收集防震减灾、互助自救的相关知识。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有针对性的组织紧急避震、疏散演练,运用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及紧急应变能力。

3.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开放式学习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跨度广、深度大,教学活动不应仅局限课堂,要多采用开放性学习方式,合理开发校内外丰富资源,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引入“学生的自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台减灾教育体系。学校注意加强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检查工作,加强防汛防台知识宣传和教育,强化组织领导。学校以问题质疑、专家详解、特别提示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防台风教育宣传材料,进行《防台防汛暑期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学校安全协议书》以及《告家长书》)、开家长会、建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防台风知识,让家长参与到防台风教育中,共同搞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例1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落实党的十精神,以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村)“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以社区(村)为重点,以活动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好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好这次少儿暑期活动。

二、组织领导

少儿暑期活动在街道工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妇联主办、团工委、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综治办、司法所协办,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各社区(村)党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好少儿暑期活动,社区(村)妇联、共青团、关工委、居民学校共同把少儿暑期活动安排好、落实好。

三、活动内容

今年少儿暑期活动内容上突出四个主题:(1)认真宣传十精神,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2)老少共话中国梦;(3)宣传亚青会、青奥会,当好东道主;(4)着力帮助困难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帮困助学。在形式上,家长学校与校外辅导站相结合,以校外辅导站为主;学校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学习辅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为主;大活动与小活动相结合,以小活动为主。在内容上,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内容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抓好从党史中感受党的伟大,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二是引导少儿认识、畅想“中国梦”,把实现“中国梦”转化到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实际行动中;三是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少儿从小知恩、学会感恩,并以此作为暑期少儿宣讲比赛的主题;四是进行文化辅导,提高青少年文化知识水平,特别关爱后进生的文化知识提升;五是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少儿多方面的才能;六是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少儿体质;七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少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八是指导文明学电脑,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各关工委动员和吸收更多老同志参与多种形式活动,组织“五老”宣传团深入学校和校外辅导站、社区(村)进行爱党、爱国、爱家和遵纪守法主题教育,促进少儿健康成长。

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