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防安全论文

国防安全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6 06:16:06

国防安全论文

国防安全论文例1

危机意识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的预期。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有两大类,均涉及国家安全:一类是对内部发展构成潜伏危机的预期;一类是对国际环境可能引发的危机的预期。在这两类危机预期中,后一类更引起人们重视。就目前国际形势而言,尽管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仍潜伏着种种不确定因素,包括:

1.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历史上,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大规模战争的结果,而今要在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和平条件下实现,这是没有先例的。我们在充分认识国际格局可能和平转换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非和平转换的可能性,充分估计转换的复杂性、曲折性。导致转换复杂化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这些因素的作用。例如,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残余,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愿望转化为保守主义目标,因为这中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2.全球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要改变这种失衡,即使有最理想的条件,至少也得在半个世纪以后才能实现,在这期间,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凭着自己的优势,不会放弃建立全球等级体系的欲望。这当然与多极化趋势相背离。美国认为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对美国继续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威胁。美国要迎接挑战,要把可能出现的威胁消除在美国本土之外。由此带来的矛盾与对抗不能排除。NMD与TMD的建立将会大大加剧这种危险的现实性。

3.多极化趋势未必等同于和平与稳定。从历史的经验看,多极化体系是极不稳定的国际体系。从现实来看,由于传统的“实力—权力”逻辑和冷战思维的存在,多极化过程也潜伏着负面效应。预计在21世纪将有近10个国家上升到大国、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国家中不能排除出现新的霸权国家的可能性。霸权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同样也不能排除。与此同时,据估计,世界上将有50—60个新的国家分裂出来。此起彼伏的地区性的局部战争将长期困扰国际社会。

4.新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无论是军事装备、作战方式、打击能力都是史无前例的。历史表明,军事革新总是意味着新的大规模战争。新的、巨大的打击能力对军事强国具有难以自制的诱惑力;仅作为一种威慑力而不投入实战,不仅历史上没有先例,而且现实生活中也难以令人信服。

5.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但由于各自的起点不同、可资利用的机遇及其应对不同,加上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有关国家经济、金融的被动式风险大大增加。尽管国际社会驾驭市场的能力大大加强,但至今还不能免除危机的发生。而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对发达国家可能是伤“筋”,对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是动“骨”,将使它们倒退数十年,其对政治、安全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面对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国际社会在寻求全球和地区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不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产生某些忧患意识或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将稳定国际社会的愿望变为现实的重要前提,也是预防外交赖以产生的重要前提。日益强烈的危机意识,使预防外交得以应运而生。

二、预防外交的战略功能及前景:以中、美为例

“刺激—反应”被认为是传统外交的基本模式。时至今日,这一基本模式未发生根本改变。不管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刺激,不管刺激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依据对刺激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制订对策作出反应,至今依然是外交部门的基本实务。作为对现实刺激作出反应的艺术,外交中的作为或不作为都是艺术性的。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时,投赞成票或反对票,被认为是积极的反应;投弃权票也未必不是积极的反应,它也可能是一种艺术,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策略性相结合的艺术。外交艺术的运用,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把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现代外交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战略层面、整体层面上的反应烈度大大加强。在做好微观领域反应的同时,注重宏观层面上的运筹帷幄,寻求棋局上的总体主动性、主导性和可控性,以便在走对一着棋的同时走活全盘棋。这正是预防外交的战略。

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在外交实务上,这是一种即时反应。但是,中方准备工作立意高,着眼于开拓新中国外交的全局;判断准,把握住日益增多的新独立国家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创意新,亮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外交旗帜。“万隆会议”上的胜利,为中国打开外交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在当时国际敌对势力的重重压制、封锁下,中国通过此次会议求同存异,广交朋友,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友谊。因此,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1947年,美国向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同样也是从一着棋入手走活全盘棋的典型外交案例。当时美国的16个西欧盟国,既遭到二战的严重破坏又遭到经济危机的袭击,气息奄奄,濒临,一再呼吁美国给予经济援助。向其盟国提供经济援助,在美国外交实务上是一种即时反应。但美国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因应措施,而是形成一项计划,作为战后美欧关系的起动器,立意在推进美欧之间的联系。该计划从1948年4月启动起到1951年1月实际结束,共使用100多亿美元。其中,赠予款额用于购入美国剩余农产品和救济物资,借款款额用于购入机械、车辆等生产物资,其结果既有助于美国走出战后经济过剩,又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并为后来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美国确立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美国从欧洲获得的巨大利益是以“马歇尔计划”为开端的。无怪乎有的西方学者会把“马歇尔计划”推崇为预防外交的经典之作。

这些成功案例所显示的效能,不只是地区性的而是全球性的,不只是一时性的而是长期性的,具有综合性收益。这些成功案例尽管没有摆脱“刺激—反应”的传统外交模式,但作出的“反应”却是非传统的,具有新的特征。现代外交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在战略层面上发挥“预防外交”的效果开辟了新的前景。这些前景包括:

1.追求清晰的战略意图。实施预防外交,或者为了争取战略上、全局上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或者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并为进一步发展展示新的前景,驾驭事态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马歇尔计划”后来成了美国对外援助的范例。2000年1月5日公布的一份白宫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报告对此推崇备至:“从以美国为首的动员到战后欧洲的重建,再到最近亚洲、拉美和非洲的经济成功事例,美国的对外援助帮助了新兴民主国家,促进了对人权和法制的尊重,扩大了自由市场,遏制了国际犯罪,抑制了对健康的主要威胁,改善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使人口增长放慢,缓和了人道主义危机。美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促进了工人的权利、自愿计划生育、基本教育、环境保护、民主、法制、宗教自由,提高了公民的经济地位。通过这些计划,危机得到避免,美国的预防性外交得以积极的实施。”

2.追求“最小的代价”,使外交态势具有某种动能,带来滚动效应。外交是需要投入的,这是常识。外交投入包括实务开支、政治或经济上的承诺、某些问题上的妥协与让步。这都是外交的代价。而现代成功的外交却要求“代价”的最小化。这就要尽可能避免外交的静态操作而应追求动态操作,使外交态势始终具有一种动能,带来滚动收益。道理很简单,推动一块静止的巨石走向预定目标,是很累、很费力的。但若推动一块正在滚动的巨石走向预定目标,则仅需花很小的力气就可以实现。外交态势具有某种动能,是寻求“最小代价”的一个重要前提。“因势利导”,没有“势”便难以“利导”。试想,如果中国没有以亚非“万隆会议”为开端,在发展中国家中建立起动态效应,何以能在1971年10月出现把中国一举“抬进”联合国的局面。

3.追求某种协调机制。尽管许多人对90年代后半期国际关系中的种种“伙伴关系”不以为然,但是这些“伙伴关系”的出现却反映了人们,特别是政治家对国家间关系形成某种机制的追求。传统的国际安全靠均势、靠力量均衡;但在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一政策的实施变得越来越困难。各主要国家在追求力量均衡的同时,外交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形成某种机制。“热线”,“透明度”,从频繁的首脑会晤到高密集度的不同级别、层次的交流,信任措施,……凡此种种,显示了各种机制的“生命”运动。机制并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但牵挂着各方的利益需要;机制并不是解决争端的裁判,但却可以提供解决争端的机会;机制并不是利益的天平,但却有助于找到利益的汇合点。机制是各方利益补偿代谢的生命体,只要有关各方都愿意从这里找到获取利益的机会,机制的生命力便不会凋谢。

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承担世界责任方面已经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中国完全有能力在战略层面上实施预防性安排。有许多机会可以发挥中国的作用,诸如提出各式各样的建议和构想,提出解决热点问题的方案,供国际社会选择。充分发挥诸如此类的建设性作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是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重要领域。有所作为才有世界上的地位。这样做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预防外交中进行危机预期的方法

预防外交可作广义理解,涉及国际格局变化趋势、国际体系及其机制可能面临的障碍、战略态势变动等;也可作狭义理解,诸如对付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紧急情况,对付其它国家或国际组织可能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对付可能出现的某项争端、对付安全方面的某种紧急状态等。国际社会所以对“预防外交”产生极大兴趣,主要看中其狭义理解所显示的功能。然而这是相当困难的工作,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难就难在如何及时捕捉到突发事件的前兆。但现代社会的经验也证明,危机、冲突、风险在爆发前是有迹象可以看到的,是可以预测的,“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国际关系中,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潜伏的风险迹象,可以看到潜伏危机中的冲突迹象。问题是如何应对,如何建立必要的危机评估、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及制订各种方案的制度。

对预防外交,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其预防的仅仅是一种危机预期。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预期必须尽可能准确可靠,这是基本的前提,否则就失去预防的意义。为了寻求根据现实动态作出合理延伸的预期,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有:

1.背景推理法。领土、宗教、民族或种族的历史纠纷和怨恨,资源(包括水资源)和能源争夺的历史记录,战争遗留的历史问题处置,等等,都可以成为背景推理的依据。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可能已经随着历史岁月的延伸而沉寂下来,有的可能仍有这样或那样的纠葛,但都有可能在新的特定条件下成为爆发冲突、引发危机的“导火线”。在这里,注意“新的特定条件”的生成是关键。一种“新的特定条件”的生成往往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在欧亚结合部一下子爆发了众多的冲突,至今还未完全平息。又如,苏联解体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非洲推行“民主”、“人权”,引发了非洲一系列部落、种族和民族的权力争斗,其结果导致惨不忍睹的“灭绝性大屠杀”。

2.过程推理法。任何矛盾、冲突的激化都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过程是分为不同阶段的,从前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有条件的,其中关键性条件居于主导地位。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美国数十万大军向海湾地区集结。当时国际社会对美国下一步动作有两种判断:一种认为美国企图以兵临城下、炫耀武力,迫使伊拉克屈服;一种认为美军向伊拉克发动武装攻击势在必行。事实证明后一种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居主导性的条件是,苏联不可能因伊拉克与美国直接对抗,而美国要以高科技军事打击能力证明谁也不能违抗它的意志,以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任何事情的发展过程都有它自己合理的逻辑延伸,但却以条件为转移,在这种条件下会向这个方面延伸,在那种条件下会向那个方向延伸,关键是要搞清楚条件是什么。

3.利益平衡推理法。国家的对外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本国利益,但是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却受不同层次的利益制约。科索沃停战协议签订后,俄罗斯抢先占领了科索沃首府机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为数不多、孤立无援的俄罗斯军队赶走,这可以轻而易举地办到;一种是容忍俄罗斯的行动。美国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虽然符合美国的利益,但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对抗具有更大的利益。美国曾多次企图对朝鲜实施军事打击,摧毁朝鲜的重大军事装备基地。但它会遭致朝鲜对韩国的报复性军事打击,而汉城地区集中了韩国大部分重要的经济设施,它们都在朝鲜大炮的有效射程之内。韩国成了朝鲜阻止美国对其实施军事打击的“抵押品”和“人质”。所以,美国对朝鲜的军事行动首先遭到韩国的反对,韩国难以用民众大量死伤、经济倒退数十年的代价,来接受美国对朝鲜军事打击的胜利。当然,韩国是美国在远东的一个重要前沿基地,韩国受到巨大破坏在根本上也不符合美国利益。基于这种利益掂量,美国不得不接受韩国对朝鲜的“阳光政策”。现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是联在一起的,利益是交织在一起的,善于把各种利益结合起来综合平衡,是寻求合理的危机预期的重要方法。

4.实力对比推理法。实力对比依然是影响国际矛盾、冲突的基本因素。实力的不对称性往往决定了过程、结果的不对称性。仅仅凭南联盟非常有限的军事实力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打击,难度之大完全在意料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实力对比是绝对的。但是,在拥有的实力与可使用的实力、可使用的实力与可使用的限度这个意义上说,实力对比又是相对的。2000年年初,俄罗斯颁布新军事学说,不仅继续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作承诺,而且明确宣布“在俄罗斯及其盟友遭到侵略、以及在依靠常规手段无法制止俄罗斯作为一个国际关系的主体和国家消亡的情况下,俄罗斯将被迫使用核武器”。面对其对手的步步紧逼、挤压,俄罗斯的这种宣示无疑使其对手在可使用的实力与实力可使用的限度方面大打折扣。尽管在观念上,其对手可以认为俄罗斯没有什么优势,但在行动上却不得不想想自己的难处。这种反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俄罗斯与其对手关系的走势,影响潜在危机的发展趋向。就此而言,研究对立双方实力对比的相对态势,对研究危机的预期具有重要价值。

四、预防外交的“刚柔相济”

应付危机、冲突的迹象或预兆,在传统上由于迂回——回旋的余地、可使用的手段有限,国家间相互依存度几乎没有(或者很小),所以通常使用刚性应对,诸如使用外交交涉、军事威胁,并往往在事实上用最终手段(战争)解决问题。一部国际关系史,实际上是一部战争史。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展示战前外交合纵连横的全景,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战争过程中的外交往来,战争结果的处置,诸如此类的往复,充斥着历史的大部分篇章。中国历史上尽管有“预防外交”的先例,诸如采用“和亲”政策、睦邻政策,向对方施以“皇恩”,但边界战争依然不断。两次世界大战的惨重教训,以及二战后多次热战的结果,都表明完全刚性应对无助于把危机、冲突在迹象显露、预兆出现时期得到控制或化解,并没有真正起到预防作用,必须另辟蹊径。

预防外交在不排除“刚性应对”的前提下,更强调“刚柔相济”的作用,这不仅由于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达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而且由于人民的觉悟和对安定、富裕的追求,“刚柔相济”更有了施展的余地,诸如:

1.进行充分的具有亲近感的意见交流。充分地交换意见,这对矛盾双方没有任何害处,只会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只会有助于寻求矛盾的解决。现代交通、通讯的便捷,使相互交流意见、面对面地交换意见变得十分容易。首脑之间互通电话、工作会晤、信函往来以及较低级别外交官之间的穿梭往返,都已相当普遍。“第二管道”的出现更有新意。现在又有“第三管道”、“第四管道”之说,这表明广开交换意见的渠道具有极大的潜力。

2.扩大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多种形式的接触。现代国家间关系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侧面。特别尖锐化的矛盾与冲突仅仅是其中某个侧面,不以某个侧面发生障碍而阻断其它侧面的接触、联系与合作,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样做不仅可以把某个侧面的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还可以利用其它侧面的关系来制约正在激化的那个侧面,甚至作为一种补偿,使双方找到利益的接近点。

经济合作、国际援助、国际贸易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预防外交手段。一个成功的国际援助计划,不仅使受援国得到实惠,而且可以给援助国带来多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教训表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金融方面的依存度日益成为加强相互关系的纽带。通过国际援助发展经济合作,促进贸易、金融、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正成为各国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这也是避免危机和实施预防外交的条件和基础。

3.充分发挥影响对方公众情绪的能力。当今世界,一国的外交行为越来越受到公众情绪的驱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交部门能获得的信息,普通的国内公众极大部分都能得到,情报信息的透明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和能力大大加强。这种公众情绪转化为国内的政治斗争、党派斗争,就会建立起影响政府外交行为的直接通道。如何影响对方国内的公众情绪,已成为现代外交不得不考虑的问题。10多年前,美国媒体一度几乎一无例外地充斥着对中国的谴责声,成篇累牍,无休无止。扭转美国媒体的态度,成了中国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影响美国媒体转向、降温。“取信于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要使民“信”,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和因特网,充分利用对方的信息手段同国外公众和机构对话,宣传自己的原则和政策,提供充分的情报和信息,以增强自己的影响能力。为此,需要一大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评论家。他们具有良好的理论造诣和专业才能,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方式,及时地利用国外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络,向对方公众传递情报和信息,赢得对方公众的支持。现代外交表明,如果乙国不能影响甲国的公众情绪,将会最终失去对甲国政府的影响能力;如果乙国能迅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一旦爆发危机和紧急情况,就等于在对方公众层面上筑起一道阻止“事件”恶化的“防火墙”。也就是说,影响对方公众情绪是预防外交的重要手段。

五、预防外交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预防外交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般外交的功底。例如,为了成功地实现某项国际投票获得对己有利的稳定多数,事前对有关国家做工作可以算为预防外交,但成功与否,则取决于以往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一般外交的良好功底能保证在关键时刻得到国际社会有益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外交的良好功底具有预防。在关键时刻,能否得到国际社会有益支持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般外交功底是否扎实的标志。

但是预防外交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对付冲突和复杂的紧急情况。所以,除了依靠一般外交所积累的功底,在实施操作上需要更大的灵活性。

1.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在紧急情况下,各种意外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双方对峙的无端升级,加速形势的恶性化,造成不必要的、双方都不希望出现的损害。所以,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是避免误会、澄清情报信息的重要条件。

2.抓住适当时机或机会,及时进入官方层面或正式层面上的对话。对话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磋商、谈判总比不磋商、不谈判要好。不拒绝对话,是现代冲突双方通常都具有的基本立场。对话不一定能消除分歧,但它可以使沟通渠道正规化,并为冲突双方寻求共同点开辟新的起点。当然,在何种条件下进入对话,不仅因国而异,而且因事、因时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

3.及时开辟“第二管道”。通过“第二管道”进行坦率的、建设性的交流,可以成为官方交流、对话的前奏与补充,缩小认知上的差距。由于“第二管道”是非官方层面,所以即使在非常紧急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宽松的气氛,非情绪化地讨论对双方都有益的问题。

4.动员“公众外交”的积极作用。及时透过适当的“管道”向国内民众与国外民众传送情报和信息,并将其转化成“公众外交”,转化成公民与组织对外国政府的影响能力,这既需要开放的心态,也需要很高的艺术。如果能把“公众外交”的积极性动员起来,就足以造成庞大的、没有编制的“外交”队伍。

国防安全论文例2

每年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都协同俄罗斯乌德穆尔和国紧急情况总局一起举办消防主题的儿童创作比赛、夏令营防火工作组织竞赛、少年安全人才节。还组织地区和跨地区“少年救援员”野外训练营,定期举办少年消防队消防应用运动会。经过培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实用的安全生活技能,而且对消防救援工作更加尊重,男女青年都愿意加入志愿消防队。在以М.Т.卡拉什尼科夫命名的伊热夫斯克技术大学还建立了名为“乌德穆尔和国教育机构志愿消防队”的社会机构。很多人在志愿消防员、救援人员、志愿者俱乐部学习。

如今在共和国已经有138个志愿队了,共计1675人。这些活动的开展卓有成效地离不开正确和良好的方法。为了引进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乌德穆尔和国紧急情况总局和联邦国有机构“联邦消防总局乌共和国消防局第1消防大队”防火宣传和公共关系中心共同举办了研讨会。参与其中的还有另外两个部———教育与科学部和青年事务部,以及共和国儿童继续教育中心。培训班中有两门讨论课很受欢迎,一门是《为孩子和父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的方法与形式》,另一门是《第112中队》,这主要是为志愿消防队的领导者们开设的。

二、培训效果显著

电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它的出现对传统技术进行了一次革新。白俄罗斯已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体系中,紧急情况部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共和国的大力支持。俄罗斯2011—2015年国家创新发展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紧急情况的安全创新教育中心》项目。并规划逐步建立一系列这样的培训中心,中小学生在那里可以接受紧急情况下行动技能和急救方法的培训。培训方法的基础是将学员置于最大限度模拟紧急情况的虚拟环境中,并通过感知模拟环境深入研究材料。考虑到学员人数,所有的培训都是以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戏剧性的效果、对形势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都激起了学员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寻找逃离困境的方法。当前专家们正在致力于开发一种综合的培训方法,该方法基于以下的场景得以开展:居民住宅火灾、自然灾害和森林里的行为,从充满浓烟的房间撤离,在火场中进行呼救,向灾害救援人员寻求帮助以及如何进行急救护理(使用模拟练习器械)。

国防安全论文例3

清朝前期,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国势强大的国家,领土面积达1300余万平方公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用坚船利炮先后打开了中国海疆和陆疆的大门。而中国历史上某些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无一不与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忽视国防有直接关系。而今,中国的非传统威胁,主要来自恐怖主义的挑战。主席曾多次强调指出:“越是和平时期,越要宣传国防建设的意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增强人民国防观念。”为了我国的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为了使我们的人民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从法律和制度上给国防教育以明确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途径。国防教育时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领域中的系统工程,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现代国防教育是以现代国防建设为基础,以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和关于现代化国防建设的一系列指示为指导,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为目的,从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教育、法律、道德等诸方面,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体公民中灌输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培养国防精神,提高全民国防素质的活动。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角度,认真分析世界局势变化,正视我国国防教育面临的现实,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性国防教育,加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防建设。

强大的国防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保证,也是国家发展经济,进行对外贸易和开展外交的重要支撑,没有强大的国防,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即使目标实现了也难以长久保持。古今中外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维护国家安全长远发展,必须强大国防加以保障,这被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视为立国之本,也是绝大多数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基本国策。因此,为了从容应对国家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尊严与荣誉,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步伐,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富与强军相统一,使中国的国防更加坚强巩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60年给民族复兴提供的基本经验及启示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靠人民群众的路线观点,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任务,改革制度创新。2014年9月28日发生的香港“占中”事件,也关乎我国的国防安全及其教育问题。“占中”是指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是社会部分公众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手段,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甚至导致和社会动荡。由此可见,加强高等院校及国防科技大学的思想政治及国防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观点,有助于克服人们的国防观念淡漠的现象,有助于增强人们巩固国防、保卫国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人们履行国防义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需要国防提供安全保障。国防教育为国防安全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当代有思想有素质的大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才储备,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让类似于香港“占中”事件不再发生,不再妨害国家安全及社会秩序。

由此可见,中华兴衰背后所折射出的国防安全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防,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傅景云,高鸿春.《国防教育论》.军事科技出版社,2003.

[2]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源,刘成军.《新中国国防和军队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姚延进,王传友.《论国防科学发展观》.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张民.《中国不怕:国防安全新威胁与我们的战略应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国防安全论文例4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安全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一个分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推广与普及安全文化,企业可以引导职工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安全价值观与安全理念,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安全生产意识,在生产和经营中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经营活动或生产作业;同时,企业还能在安全文化的引导下使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提升,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而技防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所具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业安全文化

1.概述所谓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为维护自身安全而形成的观念与创造的产品,其产生原因与企业自身的生产、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首先,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保证安全生产,其次,企业还要保障在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自身能够居于不败之地。以上两点得到了保障,企业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员工数量也不断地增多,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员工数量与企业规模的扩大固然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助益,同时也为企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2.国内外的“企业安全文化”定义国外在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上偏向于“狭义”,与国外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相比,国内的认识更加偏向“广义”,而非仅仅针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狭义概念。但是,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由公共组织提出还是由个人提出,在安全文化的定义上,都是存在着些许的共性的,可谓是“大同小异”。总的来说,企业安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文化,其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精神的塑造有着相同的追求。(1)国外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企业安全文化最初诞生于1986年,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基于切尔诺贝利爆炸事故所总结出的安全管理理念,其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中,是一种有关安全问题的态度。随后,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也为“企业安全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定义,即: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综合产物,其囊括了员工与企业的态度、能力、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企业安全文化的实行效果取决于企业和员工在保健安全管理作出的承诺以及员工的工作作风与精通程度。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则是基于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对其加以丰富,在安全文化所囊括的内容中加入了“企业与员工的认知与胜任力”,并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决定企业的风格与效率。著名学者道格拉斯•A等人则认为,企业安全文化需要由企业内各个部门、各个等级的管理者或员工长期保持,是对员工安全与企业安全的价值和有限性的一种认知。(2)国内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徐德蜀认为,安全文化事关人们的身心安全健康,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使人们在舒适、高效的状态下从事任何活动,同时还能预防和规避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的发生。企业在安全文化的引导下,为自身发展及员工安全建立和谐、可靠、安全、协调的运营环境,并形成与之相配的安全体系。工作于其中的员工更加友爱、更加安全,进而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安全精神财富与安全物质财富。曹琦认为,安全价值观加上安全行为准则便是安全文化,对于安全文化来说,安全价值观是作为里层结构而存在的,与之相比,安全行为准则可以被看作是表层结构。罗云认为,安全文化产生于人们的安全活动。例如,企业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行为、观念、精神、物态以及安全生产产品均可以视为是企业安全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最新制定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中,企业安全文化被认识是在企业组织下所有员工所共享的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态度的综合体。

二、技防管理

1.概述在我国,社会治安的总方针乃“打防并举”与“以防为主”,“人防”、“物防”与“技防”三者有机结合,有效给予社会安全以综合治理。对于企业,同样如此,“人防”、“物防”与“技防”均是必不可少的。“人防”是一种传统防范手段,自古即有,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调动自身能力所采取的护卫行为。但是“人防”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为了解放人力,因此人们开始使用“物防”措施来替代“人防”,对某些人员、事物或区域给予忠实的安全巡查。相较于“人防”,“物防”更加固若金汤、难以逾越,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威吓手段,可以有效预防为先的发生,并且即使是最终没有实现威吓的目的,其自有的“坚固性”也可以延缓危险的发生速度,为“人防”提供相应的缓冲时间。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物防过于被动、不够灵活,对于危险活动依然难以有效给予控制。而“技防”既有“人防”的智能性与灵活性,也具有物防的“坚固性”,其借助当前日新月异的现代安全防范技术,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可以实现真正的“固若金汤”、“无可逾越”的技防目标。对于人防与物防来说,技防可谓是二者的进一步延伸,技防不仅为安全防范体系注入了活力,更是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安全防范水平。2.技防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当前乃信息时代,许多企业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目标,因此技防管理的重点除了企业产品贮存所用的库房需要采取技防措施,企业的通信系统也需要接受技防管理,以保障企业的物理安全与通信安全。首先,就库房的物理安全而言,可以使用技防管理来确保其物理安全,所采用的技防管理措施应该以监控系统为主,在某些情况下可酌情以“人防”与“物防”来提高安全管理效果。对于库房的技防来说,技防措施需要具有灵活性与先进性,在面对水、火、地震等灾害事故时,能够通过防雷、防火、接地措施来确保库房的安全。其次,就通信系统的安全而言,技防需要为企业的计算机采取防干扰、防人为误操作以及防辐射等管理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保密以及逻辑安全,以免外部的黑客利用通信技术攻击系统,删改企业的重要数据。3.技防管理的主要形式事实上,无论是库房物理安全,还是通信系统安全,都需要技防管理来发挥其基础功能——安全监控。技防管理应该建立相应的功能系统,并不断进行系统功能延伸,形成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等若干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彼此独立的同时又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每个子系统均负责有各自的职责,但是在运行时却始终处于互通联动的状态,技防系统可以基于“电视监控”子系统来发现问题,在从“入侵报警”子系统中接到通知后借助“电视监控”子系统进行核查,以明确接下来所要采取的处理措施。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其在安全保卫工作上主要采取“回放式”的管理模式,即定期或不定期地回放监控录像,以明确守卫人员的值班状况、门扉开启状况,探明企业重要区域是否实现了有效的技防,发掘技防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并在未来加以完善。

三、技防管理的重要作用

1.技防管理可以巩固安全文化管理的实行效果企业安全文化在物态管理上需要大量的投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自身,都要不断投入进去,可谓是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双重特点。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实际上闹囊括了生活方式、舆论风气以及社会活动等多个昂面的内容,若要使其深入人心,单单依靠企业部门来行使职能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自主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到安全文化管理中来,变“客体”为“主体”,为企业的安全文化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对于企业安全文化来说,参与的员工越多,其未来的发展便越光明,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只有长久的坚持下去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以企业的网络监护系统为例,企业应该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网络技术优势,建设完善的网络监护系统,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安全防范工作,以消除信息泄露或信息被删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然,企业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需要灵活,而不是一味要求其进行机械的工作,只有技术人员掌握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社会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才能基于安全文化的形态获得更加优秀的管理成果。若是情况允许,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开展各种各样的互动安全实践活动,以巩固企业在安全文化管理上所获得的成果。2.技防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安全文化管理能力无论在哪一个行业,企业若要顺利发展,都要满足“安全”这一前提要求。在新时期,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能力,举办“向一流企业努力”的活动,来完善企业自身的技防治理体系,使企业可以无后顾之忧,放心进行改革。可以说技防安全推动了企业安全文化管理,而企业的安全文化管理又为企业自身营造了可靠的发展环境,企业推进自身安全文化管理的同时,员工的自觉性与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激发,进而在企业做大做强中奉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以军工企业为例,这类企业在科研生产活动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一旦其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给国有资产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若能在军工企业中加强整体安全文化建设,将会在源头上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在军工企业中营造出协和稳定的内部环境、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当然,在军工企业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安全文化管理同样可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可以说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安全文化管理都能预防不法分子的入侵,确保军工产品不会失去其保密性。3.技防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客观培养需求就企业安全文化管理而言,其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的文化力量,而对企业文化管理来说,培养人才可谓是必然的需求,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便是“安全文化素质”。当然,由于员工在初始点上有所不同,所以其安全素质的高低也有所差异,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无论是素质低的员工还是素质高的员工,都需要接受安全素质培养。而技防管理的实施可以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企业员工在安全文化管理中可以得到心理的陶冶,其安全素质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规范与指导,进而在最后获得更多更好的能力与技能,更有甚者技防管理可以强化与扩展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有效促进其科研思维的不断创新。

国防安全论文例5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就“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维护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专题做交流发言,经过查阅资料、深入学习,我梳理了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生态文明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

于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在党的会议讲话中再次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提出的“两山”理论,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科学论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给从事林草工作的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十足的信心。

(二)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论述

于2015年12月2日在考察津巴布韦野生动物救助基地时的讲话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工作,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象牙等动物产品非法贸易,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加强宣传教育,民间团体等也积极参与此项工作,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同时,中国认真履行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义务,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

原国家林业局报送的《关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的报告》上,在批示中指出,大熊猫保护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野生种群复壮,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

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表明,野生动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人兽共患病防控重要论述

2013年4月19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以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疫情防控。疫情发生地区要把救治患者作为第一任务,努力减少死亡病例,同时做好流行病学观察、研究,严格控制传染源。要加大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措施的普及落实,增强人民群众自觉防护意识,加快疫苗研发,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全社会科学防治水平。要准确疫情信息,加强舆论引导,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国家林草局是国务院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机制成员单位,在国务院联合督导检查、野鸟H7N9禽流感溯源排查等工作中,也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等重大决策部署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决策部署

于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于2015年5月2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对公共安全,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意义,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二)“防控非洲猪瘟”重大决策部署

一是2018年8月初,非洲猪瘟疫情首次在我国确诊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胡春华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履职尽责,抓好落实,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是国务院应对非洲猪瘟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成员单位,承担着野猪非洲猪瘟监测防控任务。

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8〕10号)明确要求“林业和草原部门要强化野外巡护,对野猪疑似病例要按规定采样送检”。并在任务分工中明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组织做好野外巡护,加强对野猪的巡查,发现野猪疑似病例,要按规定采样送检,会同有关部门快速采取隔离控制等措施;组织开展野猪非洲猪瘟的监测工作。”

国防安全论文例6

Abstract:Prospects of safety management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were discussed involving safety principles, safety legislation, and method and mode of safety management.

Key words:Safety principles Safety legislation Method of safety management Mode of safety management

1 引 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 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 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 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 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 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 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 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 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 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 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 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 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 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国防安全论文例7

在新世纪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涌动下,我国将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更加活跃,由此将伴随着社会的新发展、新调整和新定位。调整过程中增多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火灾致灾因素,消防安全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无疑大力发展以消防技术,消防装备水平和消防部队作战技能为核心的火灾综合防治能力来保护我国的公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消防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在考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消防对策时只考虑科技因素远远不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进行消防体制改革和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也是发展消防事业,提高火灾综合扑救能力的有利补充和必要措施。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

火灾科学研究、灾害事故安全评估体系以及建筑物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理论和方法、救援装备与技术以及救援系统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消防员火场生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特征等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验室支持,是进行消防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而且,在这些领域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小,因此在我国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为实现发展消防科技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消防部队的职业化和社区消防是解决我国当前警力不足,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的消防员是公务员,60岁退休后还可以拿到丰厚的退休金,所以报考消防员的人数年年增加。在美国,尽管消防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也有风险,但消防职业崇高、实惠。因而消防队员的人数充裕而且救灾装备齐全。在加拿大,由于林区消防和护林人员报酬高(每小时15加元),因此护林已成为热门工作,每年都有许多人求职,但由于条件较苛刻,除要有大专文凭、30岁以下男性,体格健壮条件限制外,严格的精神状态检测也难以通过,在求职人员中合格者少。被录用者首先要经6个月基本消防和医护知识培训,还要经过长时间高科技消防知识训练。

社区消防是现阶段提高火灾防治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制度也随之完善起来,火灾的防治社区责无旁贷。通过社区的消防宣传可以提高社区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另外社区义工还可以参与消防安全检查,火灾报警乃至与扑救。总之,社区消防在增强社区人员消防意识,消防监督和管理中能起到消防管理、监督和扑救补充作用。

消防产业中垄断性制约了我国消防技术的发展。消防机构既是监督者,又是生产者,还是受益者,因此行业垄断性使得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等消防产品的利润的空间相当大。再者,地方保护使得一些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充斥着我国消防市场,这严重损害了有信誉和竞争力的消防企业的利益,从而影响到消防技术的创新。我国已经加入WTO,消防产品的竞争从地方逐步发展到全球化,因此消防产品的垄断,只是暂时的,有序良好的市场调节下的竞争即将来临。为此,应该采取政府采购,增加竞争机制,消除消防设备和产品的行业性市场垄断。

3.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

尽管发达国家的消防技术先进且各有所长,但它们全民的消防意识都很高,国家也都重视消防的法制和消防的社会化宣传。消防技术发达的国家尚且非常重视消防安全意识,对消防科技相对落后,扑救能力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作用更是巨大。比如,我们现在还只能依靠人力扑救森林大火,对于,我国现有的设备和消防队员的素质在应对高层建筑火灾时,只能望火兴叹。即使像在2004年2月15日吉林中百商厦发生的普通火灾的扑救工作,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逃生自救),防火于未然非常重要。

消防文化反过来会推动消防技术发展。文化因素是技术发展的“遗传基因”。广义上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形象的技术,技术上都涂抹着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的色彩。技术、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使得技术、文化像科学一样日渐趋同,但文化多样性势必决定技术的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发展具有民族特征技术之路的理论依据。与西方理性文化本位不同,中国自古有人文文化统一天下的传统,对不发达的技术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时候干脆就漠视技术的发展。这与西方只看中技术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技术的人文向度是两个极端。因此,中国要想发展技术就需要文化转型,同时保留对技术人文关怀的传统,就会融合出一种折衷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技术文化。文化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多种多样,就消防技术而言,主要体现在可以依靠特定文化传统唤醒和维持一定的社会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滋生出的消费观念。旺盛的消费观念可以拉动社会内需,对技术、经济的发展都有激发作用。我国尽管在扩大内需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的等级理论,我国的总体现状(消防技术的主要消费场所重要在城市)尽管达到了跃迁到安全需要的等级,但是特定消费文化限制了对消防技术产品的消费。退求其次,国家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强制消费,这种“他主性”的消费模式,只有转变为自主性的消费模式才能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消防技术的发展。因此,扩大消防宣传,增强全民的消防意识,改变人们消防消费观都是文化推动技术发展的内容。

国防安全论文例8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安全原理-安全管理

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安全立法-安全管理

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管理方法-事故预防

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

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国防安全论文例9

国家安全是从古至今永不褪色的研究主题,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是基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基调,各个时期中对国家安全做出过贡献的思想都是构成本国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的基石,并以其时代色彩构建国家安全理论的纵向延展。左宗棠是晚清有作为的政治军事家,在左宗棠看来,国家的每一寸领土以及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和防备都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关于国家安全的思想尤为体现在他有关海防塞防的主张和行为上,对于现代而言,左宗棠国家安全战略中所主张的“海防塞防并重”思想在处理现代我国国防事务上仍可借鉴,同时因为国际情势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展思维,以一种全球地缘分布局势来增强我国国防布局的预见性。

一、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为首要目标

国家安全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左宗棠处于清朝遭受外国列强滋扰的形势之下,更是主张国家的各寸领土都不能为外敌所占,主张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的主权。在当时新疆阿古柏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清廷中力主海防与力主塞防的两派,争论不休。海防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他认为东南局势比新疆局势更为严峻,海防比塞防更重要,同时提出应撤塞防之饷银作海防只用;新疆只需严守现有边界,不需急图进取。塞防派以王文韶为代表,主张全力西征,收复新疆。

在此情形之下,左宗棠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其中指出“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i他认为新疆地位重要,如若不收复将对京师辎重之地造成威胁;塞防经费本来已入不敷出,停饷也于海防无济于事;新疆只有在收复之后才能采取保边界措施,否则则只能落入外敌之口。海防上需要加紧整顿海军及建造军舰,防备外敌大规模入侵。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明白宣称“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向清廷上奏新疆建省,以“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同时将兴办洋务企业的思项运用于西北,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为西北提供军事和生活资料方面的支持。其目的也在于维护西北地区安全,保卫国家的任何一寸领土,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

(二)民生建设和文化认同为保障

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致力于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改善西北地区民生问题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同时重视西北地区的文化建设,增进当地人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民生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作为西北地区稳定与国家西北部安全的保障措施。

1.民生建设

左宗棠认为“为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兴焉”。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感到当地民生艰苦,遂在收复之后,着力从多方面进行建设,以改善民生。首先,水利与屯田并举。左宗棠在西北一直重视兴修水利,把修浚河渠作为“办理新疆善后事宜”;采用多种屯田形式,保证军队粮食供应。一方面为军队提供粮食,一方面保证农民的温饱,从而实现西北边疆的稳定。其次,农牧并举,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再次,参照内地税法改革,开展贸易,发展边疆工业。在这些措施基础上,西北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加强了西北部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方面的联系,使当地人民得到了实利,因而促进了西北稳定,提升了国家的国防实力。

2.文化认同

左宗棠重视人才,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汉语教育,任用各民族、各阶级的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度。当西北局势稳定以后,左宗棠在新疆设立义塾,免费教授当地少数民族子弟汉语。“一从儒教,思想悠同,畛域自泯,以故汉、回相安,至今无异。”iv左宗棠的这些措施提升了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文化认同,也加深了西北边疆与内陆的沟通和联系、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因此,文化上距离的拉近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差距,文化认同的加强进一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三)军事防务为手段

国家安全必须要有强大而全面的军事防备,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左宗棠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在这一方面是极为重视的。他建造福州船政局,注重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技工,强化东南沿海水师。左宗棠还十分重视沿海各战略要地的军事预防,台湾、长江沿海各地的军事防备都很重视。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建成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为西北安全提供了军事武器制造地和资源补给点。军事防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左宗棠的军事防务思想体现了其长远的眼光和深远的智慧,也为我国现代国家安全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中的地缘战略

左宗棠的国家安全思想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从左宗棠的军事策略和主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定西北,阻断外敌入侵企图

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举,他认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收复新疆不仅是评定新疆的叛乱,而且防止了外敌的进一步入侵。当时,新疆阿古柏叛乱时,英俄两国企图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将新疆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左宗棠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力主收复新疆。左宗棠在奏本中指出,首都北京正是有蒙古与新疆的蔽卫才可以避免来自北方的威胁,如若新疆有失,则西北必将备受干扰威胁,北京也将防不胜防,永无安眠之日。稳定新疆就是稳定国家的政治中心,对于全局的国家安全也是有利的。

(二)力主援越抗法,打破列强对西南资源的幻想

在左宗棠任职两江总督之时,中法关系日趋紧张,法国入侵越南,对中国西南边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左宗棠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以军事行动来保卫国家安全。同时还指出法国入侵越南是为了夺取我国滇黔五金矿厂,中国若不出兵,法国人只会反复无常,得寸进尺,不足以断绝法国的“蚕食之谋”。左宗棠站在全局的高度,力主援越抗法,希望打破法国列强侵吞我国西南资源的企图,这种保卫资源的地缘战略在现今社会得到了日益凸现。

(三)主张台湾设省,加强海防

左宗棠还在任闽浙总督之时,就十分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台湾作为海疆的门户,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左宗棠也是台湾建省的首倡者。台湾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当时的台湾还隶属于福建省,在台湾防务上并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左宗棠的思想具有预见性地指出了台湾在海防上即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专防海口,不争大洋的战略

左宗棠的海防思想强调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但重点的海防区域应该在重要的海洋口岸。同时,他认为应该将坚船利炮置于各海防要塞,而不是与其它国家在不可控制的茫茫大海上争夺,只要掌控住海口扼要之地,辅之以强劲装备,必可无患外敌入侵。

三、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战略的现代启示

左宗棠的国家安全思想不仅对清朝时期国家安全与主权的维护有重大的意义,在今天我国国家安全局势下,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国家全面防务,防海口也要争大洋

1.全面部署防务

左宗棠海防塞防并举的主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疆域辽阔的现实情况下,需要加强国家的全面防御,陆疆与海疆的军事防备皆不能放松。左宗棠收复新疆即收复了占中国六分之一的领土范围,而在今天,新疆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更是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西北地区沟通中亚,是我国陆上交通的出口,也是我国广大的战略腹地。西藏南部被印度占领的区域也应该尽快收回,同时加强当地的军事防务。西南边陲以及沿海各地、北部及东北边界地区的防务都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这些地区是我国最的屏障,国家安全应该从全局角度和以战略眼光综合部署,使国家的外部保护圈不留一丝破绽,使不良企图者无机可趁。

2.防海口并争大洋

左宗棠提出的专防海口、不争大洋的思想在当时是符合实情的,清政府无论是从财力还是从军备技术上而言都不可与西方相争,因而,最切合实际的就是严防扼要。但今天,随着人类的触角伸向海洋,“蓝色圈地运动”越演越烈,海洋作为国家安全线和国家发展的资源储备作用日益明显。因此,不能将国家安全的界限定为陆上扼要之海口,还应该伸展到海洋。对于中国而言,南海岛礁的主权不能有丝毫动摇。左宗棠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强调军事作用,他认为,“有必战之心,然后战无不胜;有必胜之势,然后事无不成。”对于今日之中国,尽可能的采用一种军事威慑来维护本国利益,但同时,也需要有一种为了国家主权不惜一战的决心,保卫我国的领土资源丝毫无犯。

(二)重视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民生和文化认同建设

1.以民生安乐促国家安全

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因为其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方面仍落后于内地。西部边疆对于国防安全意义重大,更为基本的是需要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因此,必须重视西部边疆地区的民生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维护区域的安全奠定物质基础和开拓人力信息资源。

国防安全论文例10

    国家安全是从古至今永不褪色的研究主题,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是基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基调,各个时期中对国家安全做出过贡献的思想都是构成本国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的基石,并以其时代色彩构建国家安全理论的纵向延展。左宗棠是晚清有作为的政治军事家,在左宗棠看来,国家的每一寸领土以及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和防备都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关于国家安全的思想尤为体现在他有关海防塞防的主张和行为上,对于现代而言,左宗棠国家安全战略中所主张的“海防塞防并重”思想在处理现代我国国防事务上仍可借鉴,同时因为国际情势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展思维,以一种全球地缘分布局势来增强我国国防布局的预见性。

    一、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为首要目标

    国家安全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左宗棠处于清朝遭受外国列强滋扰的形势之下,更是主张国家的各寸领土都不能为外敌所占,主张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的主权。在当时新疆阿古柏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清廷中力主海防与力主塞防的两派,争论不休。海防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他认为东南局势比新疆局势更为严峻,海防比塞防更重要,同时提出应撤塞防之饷银作海防只用;新疆只需严守现有边界,不需急图进取。塞防派以王文韶为代表,主张全力西征,收复新疆。

    在此情形之下,左宗棠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其中指出“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i他认为新疆地位重要,如若不收复将对京师辎重之地造成威胁;塞防经费本来已入不敷出,停饷也于海防无济于事;新疆只有在收复之后才能采取保边界措施,否则则只能落入外敌之口。海防上需要加紧整顿海军及建造军舰,防备外敌大规模入侵。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明白宣称“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向清廷上奏新疆建省,以“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同时将兴办洋务企业的思项运用于西北,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为西北提供军事和生活资料方面的支持。其目的也在于维护西北地区安全,保卫国家的任何一寸领土,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

    (二)民生建设和文化认同为保障

    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致力于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改善西北地区民生问题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同时重视西北地区的文化建设,增进当地人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民生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作为西北地区稳定与国家西北部安全的保障措施。

    1.民生建设

    左宗棠认为“为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兴焉”。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感到当地民生艰苦,遂在收复之后,着力从多方面进行建设,以改善民生。首先,水利与屯田并举。左宗棠在西北一直重视兴修水利,把修浚河渠作为“办理新疆善后事宜”;采用多种屯田形式,保证军队粮食供应。一方面为军队提供粮食,一方面保证农民的温饱,从而实现西北边疆的稳定。其次,农牧并举,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再次,参照内地税法改革,开展贸易,发展边疆工业。在这些措施基础上,西北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加强了西北部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方面的联系,使当地人民得到了实利,因而促进了西北稳定,提升了国家的国防实力。

    2.文化认同

    左宗棠重视人才,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汉语教育,任用各民族、各阶级的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度。当西北局势稳定以后,左宗棠在新疆设立义塾,免费教授当地少数民族子弟汉语。“一从儒教,思想悠同,畛域自泯,以故汉、回相安,至今无异。”iv左宗棠的这些措施提升了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文化认同,也加深了西北边疆与内陆的沟通和联系、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因此,文化上距离的拉近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差距,文化认同的加强进一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三)军事防务为手段

    国家安全必须要有强大而全面的军事防备,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左宗棠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在这一方面是极为重视的。他建造福州船政局,注重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技工,强化东南沿海水师。左宗棠还十分重视沿海各战略要地的军事预防,台湾、长江沿海各地的军事防备都很重视。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建成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为西北安全提供了军事武器制造地和资源补给点。军事防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左宗棠的军事防务思想体现了其长远的眼光和深远的智慧,也为我国现代国家安全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中的地缘战略

    左宗棠的国家安全思想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从左宗棠的军事策略和主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定西北,阻断外敌入侵企图

    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举,他认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收复新疆不仅是评定新疆的叛乱,而且防止了外敌的进一步入侵。当时,新疆阿古柏叛乱时,英俄两国企图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将新疆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左宗棠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力主收复新疆。左宗棠在奏本中指出,首都北京正是有蒙古与新疆的蔽卫才可以避免来自北方的威胁,如若新疆有失,则西北必将备受干扰威胁,北京也将防不胜防,永无安眠之日。稳定新疆就是稳定国家的政治中心,对于全局的国家安全也是有利的。

    (二)力主援越抗法,打破列强对西南资源的幻想

    在左宗棠任职两江总督之时,中法关系日趋紧张,法国入侵越南,对中国西南边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左宗棠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以军事行动来保卫国家安全。同时还指出法国入侵越南是为了夺取我国滇黔五金矿厂,中国若不出兵,法国人只会反复无常,得寸进尺,不足以断绝法国的“蚕食之谋”。左宗棠站在全局的高度,力主援越抗法,希望打破法国列强侵吞我国西南资源的企图,这种保卫资源的地缘战略在现今社会得到了日益凸现。

    (三)主张台湾设省,加强海防

    左宗棠还在任闽浙总督之时,就十分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台湾作为海疆的门户,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左宗棠也是台湾建省的首倡者。台湾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当时的台湾还隶属于福建省,在台湾防务上并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左宗棠的思想具有预见性地指出了台湾在海防上即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专防海口,不争大洋的战略

    左宗棠的海防思想强调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但重点的海防区域应该在重要的海洋口岸。同时,他认为应该将坚船利炮置于各海防要塞,而不是与其它国家在不可控制的茫茫大海上争夺,只要掌控住海口扼要之地,辅之以强劲装备,必可无患外敌入侵。

    三、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战略的现代启示

    左宗棠的国家安全思想不仅对清朝时期国家安全与主权的维护有重大的意义,在今天我国国家安全局势下,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国家全面防务,防海口也要争大洋

    1.全面部署防务

    左宗棠海防塞防并举的主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疆域辽阔的现实情况下,需要加强国家的全面防御,陆疆与海疆的军事防备皆不能放松。左宗棠收复新疆即收复了占中国六分之一的领土范围,而在今天,新疆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更是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西北地区沟通中亚,是我国陆上交通的出口,也是我国广大的战略腹地。西藏南部被印度占领的区域也应该尽快收回,同时加强当地的军事防务。西南边陲以及沿海各地、北部及东北边界地区的防务都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这些地区是我国最的屏障,国家安全应该从全局角度和以战略眼光综合部署,使国家的外部保护圈不留一丝破绽,使不良企图者无机可趁。

    2.防海口并争大洋

    左宗棠提出的专防海口、不争大洋的思想在当时是符合实情的,清政府无论是从财力还是从军备技术上而言都不可与西方相争,因而,最切合实际的就是严防扼要。但今天,随着人类的触角伸向海洋,“蓝色圈地运动”越演越烈,海洋作为国家安全线和国家发展的资源储备作用日益明显。因此,不能将国家安全的界限定为陆上扼要之海口,还应该伸展到海洋。对于中国而言,南海岛礁的主权不能有丝毫动摇。左宗棠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强调军事作用,他认为,“有必战之心,然后战无不胜;有必胜之势,然后事无不成。”对于今日之中国,尽可能的采用一种军事威慑来维护本国利益,但同时,也需要有一种为了国家主权不惜一战的决心,保卫我国的领土资源丝毫无犯。

    (二)重视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民生和文化认同建设

    1.以民生安乐促国家安全

国防安全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78-02

国防教育是指为捍卫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专项教育活动,以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履行国防义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斗争仍在继续,各国的较量也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强大的国防不仅是一个国家自身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军事素养,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国防建设、国家稳定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项目,涉及的学科较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利于大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历史,了解国家的安全环境,以及各国的军事发展动态,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国防教育教学注重军事科学的学习和军事技能的训练,军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广泛涉及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技术科学等,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在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中,学生“摸爬滚打”,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还强健了体魄,增强了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力。通过国防教育,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国家国防建设和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防的重要潜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大学生们增强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安全意识,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们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当前貌似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斗争的方式在不断演变,由军事斗争逐渐转向和平演变,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渗透加剧。而且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还隐藏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一些不断在我国周边地区和国内挑起事端,企图破坏我国目前和平发展的现状,“、”势力抬头,企图分裂国家,海权争夺愈演愈烈,南海诸岛被严重侵占,战争也许难以避免。这些不安定因素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安全意识,不给敌对分子以可乘之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局。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在国防教育教学的认知上有误区

许多学生、家长都不明白大学生为什么要加强军事理论的教学和军事技能的训练,认为保家卫国那是军人的事情,我们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跟所学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认为那是一种多余的课程。甚至有许多高校的老师都认为,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高校国防教育教学也就摆在了一个从属的地位,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将国防教育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独立的教研室,只是在学生日常教育活动中有所涉及。

(二)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单薄

当前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军事技能训练,一种是军事理论课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严重的师资问题,军事技能训练原来主要由所在地驻军负责训练,但近几年来,各高校面对驻地部队繁重的任务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始尝试由退伍兵来承担一部分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而在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加明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相当多的学校开始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讲授基本的军事知识,如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技术以及信息化战争等内容,但是军事理论教学的师资却严重缺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该课程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没有国防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大部分都不是本专业出身,而且因为专职教师的岗位变动导致教学队伍很不稳定。

(三)教育途径单一,效果不佳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大学生规模快速扩大,大学生参与军事技能训练的人数众多,而参训官兵和老师都非常有限,给日常的训练带来了难度,因此,大部分高校的技能训练停留在稍息、立正、齐步走、正步走、整理内务等简单内容上,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了训练效果。二是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受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的制约和影响,相当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没有成为培养大学生军事理论素质和国防意识的主阵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缺乏理论性、前沿性、吸引力。教师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的说教,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途径单一,再加上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有偏差,学生不重视,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