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物理老师师德

物理老师师德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6 00:14:41

物理老师师德

物理老师师德例1

授业才是:传授知识。本领。人们通过学习来的知识,在正确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建立自己的事业,服务于社会。

我心目中的老师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师长。

我的小学班主任——平老师就是有着这样高尚品德。为人师表的长者。他是我一生尊敬的师长。记得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平老师从别的学校调到我所在的小学。开始的时候平老师并不教我们,而是教毕业班。那一届毕业考试的成绩是最近几届最好的一届。还有三。四个同学考上重点中学一中,既潞河中学。这于平老师担任他们的班主任有很大的关系。平老师不仅教学业务水平高,他的组织能力也很高。他调来后历年的运动会,和其他的活动,他都是主要的组织者。

在我上五年级时,平老师开始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平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给我们讲,学习就是先学做人的道理,我们也从平老师身上看到许多。他就是那种有着高尚品德,为人师表,知识渊博的长者,我一生尊敬的师长。

我心目中的老师应该本领高强。严格要求谆谆教诲,就是我的物理老师——黄老师。

物理老师师德例2

老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书,还在于育人。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提上日程,要切实地进行德育教育。虽然物理是理科,表明上看起来与德育毫不沾边,但是实际上物理中的德育内容是很丰富的。老师要挖掘出其中隐藏的德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物理老师如何能够在日常授课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老师要先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发挥榜样力量

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所以说老师要先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国人,要有极大的爱国热情;要喜欢自己的工作,要乐于奉献自己;要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总之,老师起着带头作用,要言传身教,先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

二、从爱国主义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一)通过对以往中国科技成就的分析,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充满自豪。我国在物理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对于世界物理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实际授课中,我们要多向学生展示我国的科技成就。例如,《梦溪笔谈》等科学著作,就体现了当时时代的先进物理成就。在《天工开物》这一著作中,就有很多物理知识:杠杆原理、磁偏角、指南针以及大气压等等。这都是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都能作为德育教育的案例。

(二)通过对当代的科技成就来激起初中生的爱国精神。我们身边处处都体现着物理知识,因此在日常授课中我们也要向学生渗透物理知识,让学生充满爱国热情。例如,在“速度、加速度”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观看高铁的相关视频,告诉他们京沪高铁是全世界最快的高铁;在“力的相互作用”这一章节中,可以让学生观看神州飞船的发射。通过这些来激起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在物理实验中渗透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欲望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组成,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能将抽象的物理内容具体化。实验中的任何一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需要我们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老师在给学生讲授实验步骤时,也要渗透科学严谨的德育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科学严谨的态度。物理实验教学中老师还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求真精神。

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近年来,各种错误极端的思想越来越猖狂,很多学生都受到了这些思想的不良影响。我们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物理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运动方式以及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言,这刚好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因此,老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多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 ,我们要告诉学生物质是对立统一的;在学习“透镜成像”时,我们要告诉学生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老师在备课时,要懂得如何更好地将物理知识同唯物辩证结合起来,在日常授课时,要帮助学生通过辩证的观念去看待一切事物。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快速地学会物理知识,还能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五、在物理学习中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初中时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老师要抓住这一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好习惯。老师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学生要想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就得自学新知识。在“实验探究”这一模块的教学中,老师要秉承新课标的理念,要真正地将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自学去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明和发现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建设也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团结协作也是良好的精神素养。因此,在“交流与讨论”这一模块的学习中,老师要给学生创造生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要促进他们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另外,物理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六、渗透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科技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人民、和大自然和谐共处。近年来,科技的发展给自然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环境保护与恢复的重担也都会落在这一代年轻学生的身上。因此,老师要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培育。例如,在讲大气时,我们要告诉学生大气被破坏严重,臭氧空洞也在不断地变大,全球气温升高等等。让学生从小就有节能环保的良好观念。

总之,物理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德育教育,教会他们怎么做人。在日常授课中,初中物理老师要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德育内容,要在物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中切实落实德育教育。

物理老师师德例3

一、高中政治课德育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一)从价值理想上来看,师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认可度均很高

针对高中政治课的价值,作为课程学习者的学生和教授者的老师,均更加注重政治课的道德和社会价值,两个选项选择比例不分伯仲,而且加起来占了全部选项的80%的选择比例,另外两项政治和应试价值则只占了约10%,这两方面价值不受普遍承认。在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学生更加重视政治课的社会价值,注重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而教师更加重视政治课的道德价值,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虽然知道道德素质很重要,但是道德的作用相对社会能力而言更为隐性,认可度稍小。对于教师而言,显然是知道道德素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首选道德价值。不管如何,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可度为34.3%,教师对道德价值的认可度为47.3%,从整体上而言,在价值理想上师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的认可度均很高。

表1 对高中政治课的德育价值的认可度

你认为高中政治课的最主要价值 考量方面 学生百分比 教师百分比

A.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成道德培养目标,塑造健全人格 道德 34.3% 47.3%

B.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 5.7% 7.9%

C.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能力 社会

51.4% 39.5%

D.提高政治考试成绩,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 应试 8.6% 5.3%

合计 100% 100%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在“教师是否经常提示某个知识点是‘考试重点’”一题中,42.1%的教师选择了“经常”,39.5%的教师选择了“有时”。而在学生眼中,77.1%的答案是“经常”,20%的答案是“有时”。本题意在考察教师在新课教授中对应试的重视程度。政治新课教学,本应重视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生活体悟、活学活用,并穿插各种有趣的活动和丰富生动的案例;但是,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提示“考试重点”,不仅体现教师自己的智育倾向、应试倾向,也会在有意无意中传递给学生应试的重要性,降低了政治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不幸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不仅自己经常在授课中提示某个知识点是“考试重点”,而且在学生眼中此现象更为严重。因此,高中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价值没有实现。

(三)高中政治新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新授课程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的调查显示,50%的教师选择了“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23.7%的教师选择了“以讲授为主”;而同样的问题,37.1%的学生选择了“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48.6%的学生选择了“以讲授为主”。可见,在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眼里,政治新授课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且,学生眼中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比教师自己认为的更为显著,这就是教学理想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差距。

(四)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一般,师生互动情况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授者,又是学习者,双方应当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进行良好的互动,方能实现既教又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的状况,反映了课堂了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的积极性等情况。而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去质疑问难,能够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内容,加深理解,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内在体悟性,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

因此,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情况进行调查。作为学生发言机会的给予者的老师,“比较多”的比例为55.3%;而作为发言机会的实际拥有者的学生,则反映课堂发言机会“很少”,选择比例为42.9%。显然,学生的答案更具真实性。一方面,直观反映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的机会不好,师生互动情况较差;另一方面,师生的选择倾向的差距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想化倾向和学生对政治课堂不满意的情绪。

(五)课堂讨论机会少、效果差,生生互动情况较差

课堂的教学互动,不仅有师生之间的提问回答活动,也有生生之间的讨论活动。这两个活动共同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讨论的主要形式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分组就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或某一情境一起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大胆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讨论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同思维的碰撞,在德育方面有利于从不同的道德选择倾向中选择正确的道德倾向。

“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情况”的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在“经常讨论,效果一般”这一选项,比例分别为42.1%和48.6%。但是,整体的倾向性两者又出现了分歧。教师选择“基本不讨论,习惯听老师讲”的仅为4.4%,而学生则为22.8%;教师选择“经常讨论,效果很好”的为16.7%,而学生则为2.9%。因此,从整体来看,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频率和效果都一般。

(六)教师理想教学模式偏保守,教学观念较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53.5%的教师选择了“多联系社会生活、时政热点,增加教学的生活性”。在前三个选项中,这个“生活性”的选项偏保守,属于对现有教学模式稍微改进后就可以实现的理想教学模式,而且课堂活动不多,教师只需要在自己教授内容上多联系社会现实即可。其次是30.7%的老师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是8.8%的老师选择“多开展情景模拟、辩论等课堂活动,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两项中,尤其是前者的改革理想更为大胆,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然而,这两项的选择比例加起来也没有第一项多。因此,总体来看,教师的教学理想仍偏保守,对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

二、老子德育思想的解决路径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老子德育思想有相应的解决路径,归纳为道德观、教师教育观、学生学习观这三个方面,分别强调了:道德教育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教学应当“行不言之教”、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学习应当“静观玄览”、注重道德内化和外化、提高自身素质。

(一)道德观:重视道德教育、人格提升

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老子则提出了培养“上士”、“上德之人”的目标,让整个社会在圣人的“无为”治理之下,最终回到原初“尊道贵德”的朴素状态。

首先,老子极为推崇“圣人”,在《道德经》中“圣人”被提及高达12次。他将圣人的本性看作人自然本性的典范,是“道”的具体体现和承担结果。他认为“道”应当是人们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德育应当培养认识、追求、体悟道的人。如此,人的本性才是自然无为、贵柔不争、致虚守静的。因此,在现代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应回归于人性中最本真的品质,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其次,任何德育思想的都应以人为中心,老子追求的是人的个体性存在,倡导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尊重人格独立,反对对人本性的压制。只有人个性纯朴自由,人生和世界才能完满。因此,我们不能将学生固定在书本和教室狭小的空间内,而应该将知识教育与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的自由个性。

(二)教师教学观:行不言之教

1.哲学内核:道法自然

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教学观出自《道德经》的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见,“不言”与“无为”呈现对应关系。其中,“无为”的体现便是因循自然,道法自然,也就是遵从最高的“道”。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言”和“无为”,并非不说话、无所作为,而是不以人为的故意强加于他人、他物,任人、物“自化”,也就是由其本性。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重要观念,强调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和规律。老子认为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这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

2.内涵:因循自然,顺其发展

如何理解“不言之教”?王弼在“行不言之教”旁加注:“智慧自备,为则伪也。”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言”指政教号令,而“不言之教”引申为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老子倡导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行教,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人为地确定起点,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却不自居其功,这是老子教育活动的理想境界。

3.德育现状:空洞说教,违反道德生长规律

在当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道德教育的空洞说教的问题。学生基于教材学习“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更萌生出“做与不做跟我有什么关系”的想法。在授课中,教师将学生视为机械性的学习者、没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这种对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师采用了纯粹简单说教、甚至灌输的方式授课,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德育的效果是有限的。

用“行不言之教”的道理来解决德育问题,就启示我们道德教育要因循自然、顺其发展,按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来施教。道德在学生体内的生长,需要的是体悟的感受过程。而学生是活跃的、好奇的、没有后果感、又容易受鼓动的身心特点。因循学生和道德这两点规律,便能找到德育的解决思路。

4.德育方法:学生主体,自主探究

首先,树立学生的德育主体观。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顺其本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内在的德育需求,使他们能够自由、独立、主动的发展,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体。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确立其主体意识,发挥其内在的固有的潜能,更能实现自我完善。

其次,创建轻松、自然的自主探究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能够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动性,有利于道德体悟,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学生学习观:静观玄览

“行不言之教”是从教师教学观的角度来讲,但是,在老子看来道德的落实最终还是靠学生自我来实现,便提出了“静观玄览”的学生自我教育观。“道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化。”道德修养的最后阶段终归是落实到克服自我,战胜自我,自己思想和行为发生改观,才算真正实现自我。道德不是外教的,而是内生的,与其说是施教的结果,不如说是客体自化、自在生成的。

1.玄览:保持纯粹心灵

“玄览”出自《道德经》第十章中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陈鼓应将其解释为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他认为“玄览”比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张岱年则认为“老子讲为道,于是创立一种直觉法,而主直冥会宇宙本根,玄览是一种直觉。”(《中国哲学大纲》)冯友兰认为“玄览即览玄,览玄即观道,要观道首先就要洗涤心灵,涤除就是把内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这样才可见道,见道就是对道的体验,对于道的体验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2.静观:自在体悟

“静观”来自《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大意为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表面的理解是“静静的观看自己”。陈鼓应认为这是:“形容心境原本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和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要时时做到致虚、守静,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范应元认为:“致虚、守静,非谓绝物而离人也。要想获得心灵的德,最根本的需要自己内心深处去体悟、去追求。因此,老子倡导“静观”的自在体悟法,用心去学习。

3.德育现状:应试知识目的,被动聆听学习

一方面,高中政治课的应试目的过重,学生努力学习政治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忽略了道德品质的提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心灵就不纯粹,内心被外在的欲望沾染,失去了自我提升、自在感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政治课堂仍是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生表达、参与、思考的机会少,处于被动聆听学习状态,没有机会或者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在感悟。学生只是懂得、会背知识,但当面临复杂选择、充满诱惑的社会时,又无从下手,这便是学生没有实现道德自在体悟的后果。

4.德育方法:守静内省法

老子提出了“致虚守静”的守静内省法,也就是道德主体进行自我思考、自我体验和自我完善。所谓“致虚守静”就是要人们拓展精神空间,净化心灵,去除欲念的烦恼,使心安宁沉静。学生应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遵从内在本性,发挥内在潜能,从而通过内化实现其道德自律。学生只有使身心回复到本性的清静状态,才能不被纷繁复杂的外物所扰乱。老子的守静内省法是对主体生命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显示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它可以启示受教者从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世俗社会中超脱出来,以平静乐观的心态去把握现实世界,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物理老师师德例4

随着《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出台,变相体罚、骚扰学生、收受财物、有偿补课等“师德红线”,横亘在人们面前。它像一条高压线,令教师们褒贬不一,有的觉得是一种侮辱,有的觉得尴尬,有的冷眼旁观。

规则总是给最差的人制定的。“师德红线”是为少数人准备的,制定出来并非是让老师受辱的,因为大多数老师并没有这样做。好老师依然是好老师,不好的老师因为有了这个才会有约束。“师德红线”的处理方式,之所以让老师们纠结,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无量化过程,一旦没有量化,就会让老师觉得受到束缚,一旦束缚就会患得患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师德红线”规定不准收受学生财物。收受财物,质和量如何界定?难道,学生送一束鲜花也不行?面对这一模糊的标准,教师都不敢轻举妄动了。“师德红线”是具有制约力和震撼力的,不能用模糊的表述替代严肃的法律。而作为教师,只能为自己的内心注入力量,来应对更加复杂的教育环境。

现在教师的地位很尴尬,一方面,老师的行为模式会对一批或一个时代的学生造成影响,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值高;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将教师职业利益化,于是,就有了收受财物、有偿补课等家长投诉较多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偏见。“师德红线”规定不准老师有偿补课,可现实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有些家长有补课的需求,这种需要是现实存在的。现在一味堵,这些家长的需求还是没法得到满足,他们可能会到社会上去找些散兵游勇来补,也可能继续找名师暗地里补。有关部门要想想其他的疏导的办法,比如引入义工联等,让教师作为城市志愿者参与到无偿奉献中,为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奖罚分明,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则。“师德红线”公布后,很多老师都抱怨说“我们以后只能奖励,不能惩罚,更不能惩戒,否则就落个变相体罚的把柄”。的确,“体罚”与“适当惩罚”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现在的孩子娇气,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可人人都不敢惩罚了,甚至连惩戒教育也免了,这正常吗?我们的教育不能让人不知所措,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孩子的终身发展出发,依法执教,不断为孩子的内心输入正能量,而这,更需要我们教师为自己的精神成长蓄势。

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其道德水平不是在师德一票否决制的威慑下才产生的,更不是建立在师德档案的束缚之下。教师,应为自己的精神成长蓄势,这样才能从拘谨中、从局限中、从约束中走出来,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这也许是我们当前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物理老师师德例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73

课堂教学由三大板块组成:老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要想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三大板块缺一不可。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膨胀的社会,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一要求不仅给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挑战,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乃至教学环境都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发生变化。生物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高中生物的学习与初中阶段基本的生物知识介绍有着明显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本文试从提高老师综合素质的角度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者,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决定了这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我国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而应试教育既是低效的,又是枯燥无味的;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从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着手。

想要有效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老师进行自我充电;另一个途径是对老师进行教育。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老师既应该尽职尽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帮助,同时也要注重进行自我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紧跟时展与专业发展的步伐,使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时展的潮流。老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很重要,政府、教育机构、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受教育机会也很重要,毕竟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见识也是有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很多先进的思想老师可能难以接触到,这就需要对老师进行及时的培训,组织老师参加专题讲座,使老师的知识不断丰富,老师的认识也能及时得以更新。

二、提高老师的教学艺术

现代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要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播,但是知识传播的途径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讲述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而现代课堂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尤其是高中生物这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如果老师没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老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呢?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授课艺术。

这里所说的授课艺术是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很多老师都会明显感觉到,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老师的教学而言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尤其是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要想有效提高老师的授课艺术,关键就在于老师能否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目的性,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涌现出的新的教学方法,都是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新方法,如果老师能够有效掌握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能够有效掌握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应该遵循以下步骤:首先要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目的与操作流程。其次,将教学方法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衡量,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生物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也在以极高的速度进行更新。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发展。随着生物研究的不断进行,很多新的理论被提出,部分理论可能被,如果老师不能有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可能会给学生提供错误的指导。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密切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

老师既要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对基础知识也不能忽视,对于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老师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只有老师真正理解了知识点的含义,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将知识点与实际例子进行有效结合,从更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施教。老师教课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老师个人水平提升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提高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物理老师师德例6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物理老师师德例7

一、财会老师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到: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财会老师作为广大教师中的一个群体,所教育的学生大部分会从事会计及会计管理工作,会计部门是经常与财物打交道的部门,因此对财会老师的师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有利于培养高级财会人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财会人才的需要量也就越大,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也就越迫切,要培养造就高级会计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师德建设,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老师没有良好的师德,学术水平再高,也是不适合做老师的。因此倡导师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财会老师的保证。

2.有利于会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会计行业是有一定风险的行业,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时有出现,会计行业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财会老师的师德教育,财会老师以身作则,在授业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师德教育,将来学生在各行各业从事会计或其他工作,能成为推动会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3.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一条点明了其立法宗旨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条也点明了其立法宗旨是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倡导对财会老师进行师德教育正是为了实现立法目的,使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

4.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近段时间扶起跌倒、摔倒老人的好心人被屡屡诬陷为肇事者的事件不时出现,我们不禁要问:社会公德在哪里?道德底线在哪里?在这样一个社会道德引起广泛关注的时期,大力提倡对财会老师进行师德教育,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目前财会老师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财会老师的师德教育不系统。在财经类院校,绝大部分财会老师都是从财经类院校毕业的,而非师范类院校毕业,一般的财经院校基本不专门开设师德教育课程,导致财会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财会老师在认识教育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运用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欠缺,虽然有教师资格认证,有上岗前的培训,但是毕竟时间短,内容太少,专门针对师德教育的内容就更少了。

2.财会老师自身安于现状,未及时更新知识。部分财会老师长期只上一到两门课,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外,其他的事情能推则推,缺乏工作热情,对新的会计准则、财经法规不及时、主动学习,导致有的新内容学生已经知道,而老师讲的还是旧的,这是一种消极、懈怠的职业态度,必须要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

3.财会老师只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分财会老师认为,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对待工作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关注自己的工作;学生的到课情况,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理解,有什么建议等不怎么关心,更别说结合财会专业知识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了,下了课学生很难联系到老师,同事也很难联系到他(她),这部分老师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教育事业作贡献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财会老师师德教育的建议

1.对财会老师进行系统的师德教育。凡是从其他单位调入和毕业后直接做财会老师的,在做老师的前五年,每年必须安排至少一周时间系统地培训教育学、师德方面的知识,五年以后每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专题讲座、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学生对教师道德的建议等对老师进行师德教育。

2.财会老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会计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关注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并且把这些变化及时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会计知识、政策法规,弥补教材之后的弊病。

3. 财会老师既要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也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财会老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财会老师应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学会计的学生大部分都将进入会计行业从业,会计行业有它自身的特点,经常与钱打交道,经常审核、签字、报销,很容易引起占有金钱的欲望,如果是其他行业这种金钱诱惑要低一些,作为一名财会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

参考文献:

[1] 魏彦,芳李勃等. 重构新时期高校师德规范[J]. 甘肃高师学报 , 2011,(03) :99

物理老师师德例8

敬业是师德的基础,爱岗是师德的关键,奉献是师德的根本,三者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形成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还要努力追求更高的和谐师德境界,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79章)中体悟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8章)中感悟师德的无私性;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2章)中,洞悉师德的旷达性。

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和谐师德境界之平等性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指出,天道对于万物是不分亲疏、没有偏爱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圣人师法天地,同天地一般平等无偏地对待百姓。同样,为人师表的教师也应师法自然之道,平等无偏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正所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49章)也就是说,无论良善的学生还是不良善的学生,为师的善待他,这样做就可使人人向善;无论是诚信的学生还是不诚信的学生,为师的信任他,这样做可使人人趋于诚信。在我们的胸怀中要有一种观念:没有一个学生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一双洞察入微的眼睛,去发现学生之长;教师是否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学生的差异。正所谓“不善人者”也有“善人之资”。教师要像普照的阳光,把温暖带给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要善于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能遗弃任何人,从而有利于每一个体去充分实现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2,“善利万物而不争”――和谐师德境界之无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借用老子讲水性,这里以水的性格比喻师德,因为水有两大善性:“善利万物”就是前面所讲的奉献精神;“处下不争”是指奉献精神之上的一种更高境界――无私,这正是师德的生动写照。为师之利人如水之利物。水利万物,默然奉献,悄无声息地滋养着万物。没有水,草将枯,花将萎,地球将是一片死寂。同样,为师之利人,在于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没有师,人将愚,心将昧,人间将成为没有开化的荒漠。水贵在滋养生命,师贵在提升生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在于塑造灵魂。因此,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深沉的智慧关怀每一个体生命,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教师要“居善地”,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引导学生超越自己。教师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师的不是与学生争胜,而是为其铺路开道。诚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教师只有以真诚无私之心施教,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敬与爱戴,其价值也才能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与延伸。教师愈是无私奉献,其精神收获就愈多,其心理满足就愈大。正因为教师的无私,反而“能成其私”,教师的人生价值也就在无私中得以实现。

物理老师师德例9

一次镇里举行国庆联欢晚会。会上政界献艺频频,大出风头。行至高潮时,一政界吹笛高手上台吹奏了笛子独奏曲《姑苏行》。音色、节奏、旋律都属上乘。吹奏完毕,其洋洋自得,把笛子扛在肩上,竟冒出一句话来:“教育界怕不行吧?”因自己上教师吧,一种被侮辱的感觉直罩心头,血往上冲。“靠!”坐在身旁的德贤老师竟粗鲁地骂了一声,随后也拿起笛子登上了台子。望着一向和蔼的德贤老师,我的眼睛忽然湿润起来。还是那首《姑苏行》。古朴典雅的音乐在德贤老师手指灵巧的起落间流淌出来。笛声如溪水出涧般清澈空灵,时而似珍珠落盘般清脆,时而又如飞絮起舞般轻盈,时而浑厚,时而纤细。吹至快处,仿佛急风骤雨,吹至慢处,又似檐雨滴落,吹至高处,笛声愈发纤细如一根金线扶摇直上深入云霄,吹至低处,若有若无,似断似续,虚无飘渺。人们仿佛看见行云流水的笛声在氤氲的灯光里颤酥酥流动,同时人们的想象在酣畅淋漓的笛声的牵引下游着姑苏园林……。假山池沼,亭台轩榭,藤萝翠树,各具情韵。大厅里静静的,每一处都流溢着婉转的笛声。吹奏完毕,笛的余音在耳畔丝丝袅袅久而不绝。德贤老师在台上站了五分钟,台下掌声响了五分钟。从那以后,不论镇里举行什么名目的联欢,各种乐器演奏应有尽有,惟独没有吹笛子的。德贤老师呢,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对笛子愈加钟爱,时时带在身边用手摩挲着,就如那泛青的隐隐透明的横笛是身上的某一器官。

物理老师师德例10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具体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老师要充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德育融入语文知识教学中,做到德文统一,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接下来,本人将根据德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看待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秉持语文与德育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能接受更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内容常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融入的思想内容与语文形式相互影响,而蕴含的德育因素很少直接显现出来,而是寄寓于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客观事实等。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并总结中心思想,从而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可见,文学素材里的中心和主旨都是对文章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恰恰是对德育的实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传统美德、高尚情操和真挚的情感等内容,都能很直观地体现高中生的德育,因此,老师要注重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凶残,并让他们学习爱国主义者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同时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带着这种悲怆的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游褒禅山记》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尽吾志”和“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并把这些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作者这些优秀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1.高中语文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德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断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与德育知识的结合和统一,及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对古典名篇进行教学时,老师要时常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优良的传统美德教育。

2.要想提升德育在语文中的渗透效果,就要激发学生内心真挚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文学作品,老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爱大自然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例如,在《离骚》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炽热情感;又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在封建统治下自己鲜明的人格和尊严,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三、利用情境教学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情境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获得思想品德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是丰富而优秀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来揣摩人物性格和思想特征,感受当时的现实背景,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想,开展德育渗透。例如,在讲解《雷雨》这节课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同时要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并从中深刻了解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然后在表演^程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心理,进而更好地理解阶级矛盾,认识到应该反对资本主义,支持社会主义,让学生在扮演中有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物理老师师德例11

一、渗透德育要“适度”

渗透德育就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影响、迁移、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之在无意识中演变、接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渗透德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德育教育的“度”过强,将会把数学课堂转变为政治课,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若德育教育“度”过弱,就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失去数学的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也失去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从而有悖新课标有关德育教育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正负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比西方提出正负数概念早了1000多年,并能运用自如。这体现了古代数学家卓越超群的智慧,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项世界冠军。这无疑能激发学生对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些德育教育的渗入,要掌握好量的“度”。倘若,借题发挥、滔滔不绝,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话,就会失去数学课的教学价值。要做到:课堂中渗透德育,既要防“过”,也要防“不及”。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数学知识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

二、落实德育要有“力度”

常有老师抱怨道:“我们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劝说;学生却听得乏味,无动于衷,我行我素。”我常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我想一定是我们的“力度”(方法、方式、适时等)做得不够,没能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的话未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知其根源,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常从调动学生情绪、情感入手,进行德育教育,收效颇丰。

1.动之以情,即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性

老师只有动之以情,方能激生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在“润”字上下工夫,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以满腔的热情地去关爱、信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特殊生的关爱,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细微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用老师的爱心点燃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火花。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抛物线”章节时,我发现班级有位“特殊生”陈钟良,这节课比以往听课认真,我顺势在黑板上画出抛物线的形状,并说道:“今日的陈钟良上课认真,正如抛物线上的点向上爬行,我坚信他一定能坚持不懈地爬到抛物线的顶点。”课后,他找到我说:“老师,今天,我细微的变化,你都能发现,没想到你还给予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后,我一定要像抛物线上的点一样,爬到抛物线的顶点的,不会让老师失望的。”之后,陈钟良上我的课,比以往认真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成绩也得到显著提高。

2.灵活施教,即不拘一格因课设教,因人施教

我们老师就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注重课堂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发扬民主平等的教风,提倡学生竞争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把班级学生按学习成绩不同程度,交错开来编排座位,前后桌4个同学划分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学习好的同学担任“小老师”(小组长)。在课堂上,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讲解,未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稍加分析与引导,然后由小组长们来最终明确答案。

课外作业和单元试卷批改完后,发到各小组长处,由小组长仔细审核组员中存在的问题,并给组员进行补缺补漏,争取小组共同进步。每次单元小测根据各小组总成绩进步的大小,评出若干个的“优秀学习小组”;根据组员个人成绩进步的大小,评出若干个的“个人学习进步之星”和“优秀辅导小老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其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成功的乐趣,还能使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友善待人、合作共赢、互帮互助等多种能力,使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渗透德育注意“结合度”

即要选准数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火力点”,然后从这点喷涌而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了“适度”,加强了“力度”,但只注意这两点是不够的,还要切忌进行德育教育的“说教性”,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要准确而深入地挖掘数学教材中所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水融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也经受德育思想的“洗礼”。

1.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向师性”这一心理特点,加强自身个人修养,以自己处世风格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处处学习老师为人处世的风格。这就给我们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在课堂上,能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对“特殊生”的关心爱护,构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念,师生之间能平等交流,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精心准备好每节课,课堂上,注意自己的仪表,语言的表达,板书的设计等等,让学生产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心里油然而生对老师的敬佩之情,继而学生效仿老师的言谈举止,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数学史料是提高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好素材

在讲解圆的时候,我们会讲到中国的祖冲之是如何利用极限和分割的方法得到的圆周率的;在讲勾股定理时候,我们会讲到我国周朝数学家商高是如何灵活应用这一定律的;在讲正负数时候,我们会讲到我国比西方早提出1000多年;在讲抛物线的时候,我们会讲到中国的赵州桥利用抛物线原理设计……结合这些素材,用我国古今数学的辉煌成就和数学家的动人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为国争光,使学生发愤读书,运用数学来造福社会。

3.结合富有时代脉搏的重大事件进行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