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投资决策理论

投资决策理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5 01:28:25

投资决策理论

投资决策理论例1

一、引言

投资决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投资金额大,影响持续时间长,回收慢,风险多。投资决策是决策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具体运用,是投资主体为了实现效益目标,运用决策的原理与方法,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从可采取的多个投资方案中选取最佳(或最满意)方案的整个过程。

二、投资决策的理论方法

1.动态平衡点分析模型。当经济评价指标税前净现值或净年值(未扣除所得税)为零时,达到盈利平衡。即

NAW税前=P・Q―P・Q・rt一Cv・Q一OCft一(K1+K2)・(A/P,i0,n)+(SV1 +SV2)・(A/F,i0,n) =0

式中:NAW税前为税前净年值;P为产品价格;Q为产品年销售量;r t为销售税税率;Cv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OCf t为固定经营成本,即不包括折旧和利息的固定成本;K1为固定资产投资;K2为流动资金;SV1为回收固定资产余值;SV2为回收流动资金;i0为基准收益率;n为投资项目寿命周期;(A/ P,i0,n)为资金回收系数,等于i0(l+ i0)n/[(1+ i0)n―1];(A/F,i0,n)为资金储存系数或称偿债基金系数,等于i0 /[(l+ i0)n-1]。

平衡点的常用公式:

(1)盈亏平衡点产销量(Q e)

BEP(产销量)= Q e= [OCft+(K1+K2)・(A/P,i0,n)一(SV1+S V2)・(A/ F,i0,n)]÷(P―P・rt―Cv)

(2)保本点开工率(Q e / Q0)

BEP(保本点开工率)= Q e / Q0

其中Q0为设计生产能力。

保本点开工率或称盈亏平衡点生产能力利用率,是反映投资项目抗风险能力和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与安全边际率或称经营安全率互补,即:保本点开工率十安全边际率=1。安全边际率越大,保本点开工率越小,说明亏损的危险越小。

2.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是确定项目盈利能力最敏感因素的一种极为有用的方法.使决策者对投资项目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决策者识别投资机会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投资机会的“盈利能力”对哪些因素最敏感。鉴于投入到投资评价中的信息是非常昂贵的,敏感性分析通过识别那些值得获得更多可靠数据的因素,从而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线索。这样,决策者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获取影响项目“盈利能力”的最重要因素的有关信息。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依次检验净现值计算中使用的每一个数据,从而确定估计值的变动如影响净现值。最重要的是,它指导决策者确定最值得深入研究的因素。但是,采用敏感性分析时考虑到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非常重要。

3.概率分析法。概率分析法是对不确定性因素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及其对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评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假设不确定因素是服从某种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贝塔分布等)的随机变量,因而项目经济效益作为不确定性因素的函数必然也是一个随机变量。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项目经济效益的关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投资方案的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概率分析主要包括期望值分析、(均)方差分析、决策树法。其一般程序是在平衡点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或几个主要的不确定因素;估算不确定因素可能出现的概率或概率分布:计算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期望值、(均)方差以及进行期望值和均方差的综合分析;计算和分析项日经济效益达到某种标准或满足某种要求的概率。

4.仿真模型。仿真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用来模拟财务决策中各种可能的取值。采用仿真法,仅仅估算出每个变量对应的一个现金流量值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明确每个变量各种可能的取值的概率分布,并把数据输入计算机仿真模型。运行仿真模型时,由计算机从每个变量的概率分布中随机选取一个值,并基于选出的这些数字计算出净现值。模型重复运行多次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净现值数据。模型每运行一次又被称为“迭代”,大量迭代的结果又可以用来描绘项目净现值的概率分布图。

三、投资决策的实践

在我国,由于投资主体迟迟不能回归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几乎不能破产的现实,还有金融市场欠发育的情况等等,使得企业的投资预算几乎没有像西方国家企业那样细致和深入。对比西方国家企业投资,我们发现:

1.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深沪两地建立交易所不过才十几年时间,市场发育还不完善,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市场的多种假设基础上的,而这些假设在我国证券市场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例如,该理论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率的,投资者均能平等地得知证券市场多种证券收益和风险的变动及其原因,并理性地根据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选择证券组合。这一点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而日系数的估计很不准确。

2.由管理人员估算的现金流量不同情况下的概率而得出的现金流量的方差较难获得。

3.如采用会计B值,就是从会计收益中估计风险参数。但相对于公司的潜在价值,会计收益会更平滑一些,会计收益也可能受非经营因素的影响,比如折旧或存货计算方法的变化,并且会计收益数据较少,使得回归分析不具说服力。

另外,将资本成本作为贴现率在国外的资本预算中己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方法,而我国由于实际情况这种方法的应用还不普遍。

参考文献:

[1]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2]冯巍:《内部现金流和公司投资》,《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

[3]R・Glenn Hubbard,1998,Capnal,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Investment,Journal of Economic Iiterature.

投资决策理论例2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决策理论例3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色色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 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投资决策理论例4

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关注。但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国内学者大多否认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而从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近年来国外学者却并不完全否认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而是将其与期权理论结合,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本投资决策问题。这种改进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基于期权理论的资本投资决策准则。本文将利用资本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来对投资决策重新进行评估,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 现阶段投资决策的特征分析

1.1 投资的不可逆性

所谓投资不可逆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不可能在不遭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专有性是造成投资不可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资本所形成的资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专有性,而专有性资产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较差。换言之,这些具有某个企业或行业特性的资产很难为其他企业或行业使用,投资后很难收回而变为沉没成本。现阶段投资的不可逆性更加突出,每个企业都想开发出具有市场独占性的产品,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产品往往是以前是市场从未出现的,对其的投资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新产品的开发一旦失败,其投资不可收回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银根紧缩可能使国内外投资者无法出售资产以收回他们的资金。

1.2 投资的可推迟性

所谓投资的可推迟性是指投资项目在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内可以被推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投资机会是可以选择的。多数投资选择并不是那种“now or never”的机遇,即“要么现在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这是说投资者在投资时机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投资者可以推迟行动以获得有关未来的更多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某项投资存在可推迟性,则在面临外生风险的情况下,企业就可能通过推迟现在的投资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

1.3 资本的未来回报是不确定的

理论上,确定性是指投资者知道其投资在将来的所得回报或收益的概率为1的情况。因此,在严格确定的概率意义上,不确定性是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可能发生的价值状态的联合。一般地,不确定性有两个方面:“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就不确定性变量的性质角度而言,可把不确定性分为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的总体运行(产业价格、运行成本)相互关联。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行业的总体运行不存在相互关联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决策过程内生的。不确定性主要产生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在作投资决策时,对投资回报的任何估计总是不精确的。投资的这种不确定性与期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来讲,投资的不确定性越大,期权的价值就越大。

2 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最核心的特点是,期权持有人有选择买或卖的权利,而并非义务。换言之:期权最后是否被执行,完全取决于持有人,如果最后不执行,其最大损失仅以付出的权利金为限。公司得到一个投资机会如同拥有一种购入期权,它拥有可选择在未来某个时间购入一项资产的权利(但不是义务),以求从项目中获得利润流的权利。因而,投资决策权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期权。其中,企业为获取某一投资机会,需先期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资本投入等,这相当于支付的期权费。企业在已获得这一投资机会后,就拥有了选择投资或放弃投资的权利,即相当于拥有了买方期权。企业可以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即相当于行使期权,此时投资机会具有的价值就丧失,转化为投资的成本,而最终获取的投资收益则可能很大。企业也可以在不利的条件下不进行投资,即相当于放弃期权,损失的也只是已支付的期权费。

3 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理念的比较分析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是指以净现值(NPV)法为核心、根据NPV大小判断一项投资计划是否可行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它是目前国内外投资决策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一旦NPV非负,项目即可投资;反之,则投资不可行。

举例说明:假设一个投资项目投资额为110万元,1年后,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有两种可能性:市场向好为180万元,若不景气为60万元,以后一直保持不变。从目前测算,其现金流为100万元。项目的寿命为1年。再假定市场向好、向坏的概率各为50%,无风险利率为8%。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估算出的资金成本为20%。

由传统的NPV法则,可求出:

NPV=E(C1) /(1+k)-I0

=(0.5×180+0.5×60)/(1+0.2)-110

=-10

因为NPV=-10

由期权理论,可以用二项式定价模型求出其价值。因为该项目相当于一个看涨期权,当现金流上升并超过执行价I1时,便执行,否则放弃。在第0年决策时,现金流为100万元,小于I0 =110万元,故放弃并等待。1年后,若市场看好,现金流为180万元,则投资,收入为E+=180-I1=180-110×(1.08)=61.2万元;而向坏时,现金流为60万元,放弃投资,E-=0;S+=180/100=1.8,S-=60/100=0.6。在不严格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连续复利。由二项式期权定价理论可得:

P=[(1+r)-S- ]/( S+-S-)

=[(1+0.08)-0.6]/( 1.8-0.6)=0.4

项目价值为:

C=[P E++(1-P)E-]/(1+r)

=(0.4×61.2+0.6×2)/1.08=22.67(万元)

项目价值C>0,故该项目不能拒绝。

具体做法是期初不能投资,但也不能否决这项目,而应保留该项目的投资权。或者,应该以C=22. 67万元的价值出让该项目的投资权。

启示:由上分析可见,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决策方法忽视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缺陷。而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可弥补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不考虑投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缺陷。资本投资大多具有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这十分类似美式看涨期权的特性。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机会,推迟资本投资的权利就是一种期权——可称为资本投资期权。当一个企业进行一项不可逆的投资时,它就执行了投资期权,也就放弃了等待新的信息的机会,而新信息可能会影响投资效果的好坏和投资时间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即使市场条件发生逆转,该企业也不能不投资。这种期权价值的损失是一种机会成本,应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即是:对一项不可逆的、同时是可推迟的投资而言,推迟投资的权利就是投资期权,且这种期权具有的价值必须在投资决策中予以考虑。

4 对传统资本投资决策准则的改进

4.1 项目的价值构成

任何项目的价值来自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来自项目的盈利价值( in-the-money-value),该值仅为现在(t=0)投资时项目的NPV;其次,来自项目本身所形成的内含的期权价值,如信誉、市场地位等;最后,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因此,在评估投资期权价值和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投资期权的价值。

真实NPV (The True NPV)=项目的基本NPV (The Basic NPV)+(内含的)期权价值+(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价值

4.2 可推迟项目的价值构成

我们知道,考虑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The Value of the Investment-Timing Option, ITOV),推迟投资将增加投资项目的价值。基本NPV按现行(t=0)折现率对项目的所有现金流折现后计算而得。真实NPV与基本NPV之间的差值即为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一个可推迟项目的真实NPV等于考虑了投资时间期权的NPV(The Option Adjusted NPV, OANPV),而OANPV可按美式看涨期权来估价。可用公式表示如下:OANPV=NPV+ITOV。

4.3 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准则的确定

由于项目推迟的不确定性,则无论利率多大,OANPV总不为零。当利率等于OAIRR(The Option Adjusted IRR)时,期权的价值为零,因为此时期权充分盈利,即为了保持期权而推迟投资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执行期权并实现正的NPV在价值上的损失。例如:如果当商品市场价格等于约定价格时,期权的价值为0,此时期权已充分盈利。保持期权而推迟购买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购买而消费商品而有的损失。也就是说如果OAIRR小于IRR(内部收益率)可保证随时执行期权有足够的价值。

这样,对于现行的短期利率r,有OAIRR准则:若rOAIRR,则推迟投资。注意,这一决策准则实际上是执行美式看涨期权的标准准则。当ITOV=0时,OANPV=NPV,这时对于给定的现行短期利率来说,该项目的NPV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此时,如果拥有投资时间期权(ITO)的企业投资该项目,那么该企业就能充分利用项目中隐含的所有期权的价值。这种情况发生在OANPV=NPV时,而此时在ITO的寿命期间内可能不止存在一个利率。这就定义了该项目接受域,即OANPV=NPV时所对应的利率范围。由此,可得到OANPV准则:若ITOV=0,则进行投资;若ITOV>0,则推迟投资。

总之,在给定现行短期利率的基础上,投资项目的NPV能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期权能充分盈利,则进行投资;否则推迟投资。

5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的意义

投资决策理论例5

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关注。但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国内学者大多否认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而从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近年来国外学者却并不完全否认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而是将其与期权理论结合,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本投资决策问题。这种改进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基于期权理论的资本投资决策准则。本文将利用资本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来对投资决策重新进行评估,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 现阶段投资决策的特征分析

1.1 投资的不可逆性

所谓投资不可逆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不可能在不遭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专有性是造成投资不可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资本所形成的资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专有性,而专有性资产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较差。换言之,这些具有某个企业或行业特性的资产很难为其他企业或行业使用,投资后很难收回而变为沉没成本。现阶段投资的不可逆性更加突出,每个企业都想开发出具有市场独占性的产品,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产品往往是以前是市场从未出现的,对其的投资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新产品的开发一旦失败,其投资不可收回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银根紧缩可能使国内外投资者无法出售资产以收回他们的资金。

1.2 投资的可推迟性

所谓投资的可推迟性是指投资项目在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内可以被推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投资机会是可以选择的。多数投资选择并不是那种“now or never”的机遇,即“要么现在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这是说投资者在投资时机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投资者可以推迟行动以获得有关未来的更多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某项投资存在可推迟性,则在面临外生风险的情况下,企业就可能通过推迟现在的投资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

1.3 资本的未来回报是不确定的

理论上,确定性是指投资者知道其投资在将来的所得回报或收益的概率为1的情况。因此,在严格确定的概率意义上,不确定性是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可能发生的价值状态的联合。一般地,不确定性有两个方面:“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就不确定性变量的性质角度而言,可把不确定性分为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的总体运行(产业价格、运行成本)相互关联。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行业的总体运行不存在相互关联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决策过程内生的。不确定性主要产生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在作投资决策时,对投资回报的任何估计总是不精确的。投资的这种不确定性与期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来讲,投资的不确定性越大,期权的价值就越大。

2 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最核心的特点是,期权持有人有选择买或卖的权利,而并非义务。换言之:期权最后是否被执行,完全取决于持有人,如果最后不执行,其最大损失仅以付出的权利金为限。公司得到一个投资机会如同拥有一种购入期权,它拥有可选择在未来某个时间购入一项资产的权利(但不是义务),以求从项目中获得利润流的权利。因而,投资决策权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期权。其中,企业为获取某一投资机会,需先期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资本投入等,这相当于支付的期权费。企业在已获得这一投资机会后,就拥有了选择投资或放弃投资的权利,即相当于拥有了买方期权。企业可以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即相当于行使期权,此时投资机会具有的价值就丧失,转化为投资的成本,而最终获取的投资收益则可能很大。企业也可以在不利的条件下不进行投资,即相当于放弃期权,损失的也只是已支付的期权费。

3 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理念的比较分析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是指以净现值(npv)法为核心、根据npv大小判断一项投资计划是否可行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它是目前国内外投资决策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一旦npv非负,项目即可投资;反之,则投资不可行。

举例说明:假设一个投资项目投资额为110万元,1年后,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有两种可能性:市场向好为180万元,若不景气为60万元,以后一直保持不变。从目前测算,其现金流为100万元。项目的寿命为1年。再假定市场向好、向坏的概率各为50%,无风险利率为8%。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估算出的资金成本为20%。

由传统的npv法则,可求出:

npv=e(c1) /(1+k)-i0

=(0.5×180+0.5×60)/(1+0.2)-110

=-10

因为npv=-10<0,故应拒绝该项目。

由期权理论,可以用二项式定价模型求出其价值。因为该项目相当于一个看涨期权,当现金流上升并超过执行价i1时,便执行,否则放弃。在第0年决策时,现金流为100万元,小于i0 =110万元,故放弃并等待。1年后,若市场看好,现金流为180万元,则投资,收入为e+=180-i1=180-110×(1.08)=61.2万元;而向坏时,现金流为60万元,放弃投资,e-=0;s+=180/100=1.8,s-=60/100=0.6。在不严格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连续复利。由二项式期权定价理论可得:

p=[(1+r)-s- ]/( s+-s-)

=[(1+0.08)-0.6]/( 1.8-0.6)=0.4

项目价值为:

c=[p e++(1-p)e-]/(1+r)

=(0.4×61.2+0.6×2)/1.08=22.67(万元)

项目价值c>0,故该项目不能拒绝。

具体做法是期初不能投资,但也不能否决这项目,而应保留该项目的投资权。或者,应该以c=22. 67万元的价值出让该项目的投资权。

启示:由上分析可见,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决策方法忽视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缺陷。而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可弥补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不考虑投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缺陷。资本投资大多具有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这十分类似美式看涨期权的特性。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机会,推迟资本投资的权利就是一种期权——可称为资本投资期权。当一个企业进行一项不可逆的投资时,它就执行了投资期权,也就放弃了等待新的信息的机会,而新信息可能会影响投资效果的好坏和投资时间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即使市场条件发生逆转,该企业也不能不投资。这种期权价值的损失是一种机会成本,应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即是:对一项不可逆的、同时是可推迟的投资而言,推迟投资的权利就是投资期权,且这种期权具有的价值必须在投资决策中予以考虑。

4 对传统资本投资决策准则的改进

4.1 项目的价值构成

任何项目的价值来自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来自项目的盈利价值( in-the-money-value),该值仅为现在(t=0)投资时项目的npv;其次,来自项目本身所形成的内含的期权价值,如信誉、市场地位等;最后,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因此,在评估投资期权价值和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投资期权的价值。

真实npv (the true npv)=项目的基本npv (the basic npv)+(内含的)期权价值+(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价值

4.2 可推迟项目的价值构成

我们知道,考虑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the value of the investment-timing option, itov),推迟投资将增加投资项目的价值。基本npv按现行(t=0)折现率对项目的所有现金流折现后计算而得。真实npv与基本npv之间的差值即为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一个可推迟项目的真实npv等于考虑了投资时间期权的npv(the option adjusted npv, oanpv),而oanpv可按美式看涨期权来估价。可用公式表示如下:oanpv=npv+itov。

4.3 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准则的确定

由于项目推迟的不确定性,则无论利率多大,oanpv总不为零。当利率等于oairr(the option adjusted irr)时,期权的价值为零,因为此时期权充分盈利,即为了保持期权而推迟投资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执行期权并实现正的npv在价值上的损失。例如:如果当商品市场价格等于约定价格时,期权的价值为0,此时期权已充分盈利。保持期权而推迟购买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购买而消费商品而有的损失。也就是说如果oairr小于irr(内部收益率)可保证随时执行期权有足够的价值。

这样,对于现行的短期利率r,有oairr准则:若roairr,则推迟投资。注意,这一决策准则实际上是执行美式看涨期权的标准准则。当itov=0时,oanpv=npv,这时对于给定的现行短期利率来说,该项目的npv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此时,如果拥有投资时间期权(ito)的企业投资该项目,那么该企业就能充分利用项目中隐含的所有期权的价值。这种情况发生在oanpv=npv时,而此时在ito的寿命期间内可能不止存在一个利率。这就定义了该项目接受域,即oanpv=npv时所对应的利率范围。由此,可得到oanpv准则:若itov=0,则进行投资;若itov>0,则推迟投资。

总之,在给定现行短期利率的基础上,投资项目的npv能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期权能充分盈利,则进行投资;否则推迟投资。

5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的意义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有助于识别更多的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中包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和对增长期权的分析,它通过给不确定性赋值,将那些灵活性价值大于投资现金净损失的项目识别出来,为企业和国家找到了更多的有效投资机会,拉动了有效投资需求。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有助于弥补传统投资决策工具的不足,为项目评枯、决策及经营管理提供更客观有效的分析结果。

总之,期权理论应用于投资决策,不是对传统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保留传统投资分析方法合理内核(货币时间价值等)的基础上,对传统方法固有局限性(忽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重大突破,增加了投资决策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投资决策理论例6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

投资决策理论例7

自Herbert A.Simon于1983年将行为决策理论引入我国后,关于行为的研究一时风靡学术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学等学科。追溯行为决策理论的起源,要从阿莱斯悖论和埃尔斯伯格悖论的提出开始,这两个悖论引发学术领域对人类实际“决策过程”的研究。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被引入到了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之中,使很多谜团得到解释。“行为决策理论”之父Edwards(1961)总结了1954年以后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决策权重”的思想,对后续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行为学研究进展并不大,直到20世纪70年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成果,使行为决策理论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之后,行为决策理论研究视野不断扩大,微观、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决策研究成果丰富,尤其是在证券投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同于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的理性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假设人是“社会人”,面对时间和资源的限制,采取的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寻求满意解。行为决策理论通过研究决策者的认知和心理过程,也就是在传统决策理论中加入行为变量,使其得到修正和完善。即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是行为决策理论的特例。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范围涉及行为科学、认知心理学和管理科学,它将是这些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者已不再研究和批判“理性决策”理论的不足,主要致力于发现各种行为变量,据此修正理性决策模型,而且善于吸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使行为理论的研究外延扩大了很多,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提供更切实际的决策依据。当然,要在实际运用中检验新模型,进一步修正模型,并且寻找该模型的新推论,再论证其对误,如此不断深入。

二、行为决策理论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

行为经济学提出的“多心理账户”投资决策理论,认为在不同心理账户中,人们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如著名经济学家Shefrin和Statman 就在论文中把人们的收入分成三类,即固定的薪酬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并按这些不同收入的现有价值来消费,这就是“多心理账户”决策的体现之一。

本文所说的“行为”指的是投资者的各种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会使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偏离理性。“行为”是行为决策理论需要不断发掘的对象,目前学术界已经有较多的文献提出了各种“行为”。被发现的行为之一就有“损失厌恶”心理,如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若未来财富低于预期,他就觉得遭受了损失,此时投资者的心理主要是要避免损失,故而往往会产生冒险行为,成为风险进取型投资者;反之,就是风险回避型的。“过度乐观”也是一个在投资决策中经常出现的重要的心理特征,大多数投资者习惯于相信自己有超常人的感知、判断和决策能力,从而相信自己的决策优于别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行为中还会表现出“后悔规避”的行为特征。Bernard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对企业的收益没有太大反应,而对其他较好的或熟悉的信息反应较为敏感,至于与自己的预期或判断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回避掉。

目前研究者发现的“行为”还在不断增多,而且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还停留在对“行为”的寻找上。但是,如何将这些“行为”引入投资者的决策过程,研究其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并力图避免其负面影响,这才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但是国内外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一个股票投资组合的行为决策理论分析模型。本文的模型是一个框架模型,而且仅仅涉及股票,属于行为投资组合研究的一个初步探索。

三、股票投资组合的行为决策理论分析模型

在学术界,关于行为决策研究目前主要有两个主流分析模型:一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展开;二是从收益—风险的角度展开,在收益一定情况下追求风险最小,在风险一定情况下追求收益最大。本文采用第一种模型,一般是通过将人类的情感、认知等行为通过数学处理后引入效用函数,力求新的效用函数能更好地描述投资者的行为。比较出名的效用函数有CRRA型效用函数。本文在这个思想的启发下,通过量化“行为因素”对股票投资组合的影响,建立一个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股票投资组合的行为决策理论分析模型。

由于投资者具备各种各样的“行为”,要想把所有行为一起考虑在目前的研究现状下是很难实现的。一般来说,投资者会表现出一种主要行为,而且只有研究好了单种行为的影响,才可能把所有行为一起考虑。因此,本文只研究单种行为对股票投资组合决策的影响。

其一,建立“行为”效用函数。针对每一种典型的“行为因素”,修改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使效用函数能够反映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如新的效用函数可表示成u(c,si)或者u(w,si)的形式,其中w表示财富,c表示消费,si表示一种或多种行为特征。本文用财富的多少和变化来衡量投资者的效用,主要是期末财富的数量和各种“行为投资者”的主观认为即将获得的财富(主观财富)和期末财富的对比,建立期望效用最大化模型为:

其二,描述“行为变量”。研究如何用v(·)表达各种“行为”,即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各种“行为投资者”在财富变量的作用下的效用分布。如Kahneman和Tversky的财富变化价值函数:

其中r'为各种“行为投资者”主观认为即将获得的收益率(主观收益率),所以这一问题转化为如何确定r'。关于r'的确定,本文总结和提出三种方法:

(1)期望收益率。

(2)行为者决策心里模拟法。如“纵向代表性偏差”型投资者的收益确定方法。因为纵向代表性偏差为将某一事物当前的局部特征作历史的比较,在其历史发展轨迹的角度上,判断和预期事物的未来走势。为此,模拟其决策思维为:投资者选取股票过去的历史收益率数据,将与今年某些特征相似的股票选出来作为参考,把股票过去的绩效当作未来的代表,进行错误的趋势预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某一投资组合所含资产的N年历史收益率,表示为r1,r2,...,rn,分别赋予权重η1,η2,...ηn,且η1

四、结论

本文将行为决策理论引入股票投资组合决策的研究领域,研究如何通过考虑投资者的“行为”以建立更符合实际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最终确定投资者对各股票的选择权重。首先,论述了行为决策理论的兴起、发展过程及当前的主流研究模式;其次,总结了现有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行为因素”;再次,在效用最大化分析框架下,建立了一个股票投资组合的行为决策理论分析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建立的仅仅是一个框架模型,后续可在此框架下进一步研究各种“行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而且应当考虑将所有行为变量一起考虑,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参考文献:

[1]普劳斯著,施俊琦、王星译:《决策与判断》,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2]Edwards W.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61,12:473~498

投资决策理论例8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即NPV法)主要包括静态投资决策方法和动态投资决策方法。静态分析法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常见的有投资回收期法,投资收益法,而动态分析法则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常见的有内部收益率法,净现值法,敏感性分析。无论选取何种方法,NPV法的规则是:当NPV>0时,进行投资;当NPV

1、现金流与贴现率预先设定

传统投资决策(即净现值法)要求项目投资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预测是确定的,决策分析中使用单一的数据,结论直观,易懂。但是在风险投资项目中,未来的现金流净值不可能很容易的被估计。风险投资是一项动态的连续波动的环境,而NPV法对未来的现金流预测是在静态或不便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样必定会是预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

为了回避风险,NPV法所选取的折现率往往比一般项目高于很多,主观性很强。这与风险本身具有的价值想违背。高风险性意味着高的折现率和低的现金流,必然导致一些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拒之门外。

2、项目是不可逆的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通常认为投资具有二唯性,要么投资,要么放弃,也就是说一经确定投资此项目,就不能等待,一旦投资,将来也就不能作出调整。例如:投资项目已经开工,如果遇到投资前景不理想时,却不可以轻易中途放弃或终止,而且前期的投入会变为沉没成本,无法收回。

3、投资决策缺乏柔性

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来对项目进行投资决策,适时调整投资决策方案,是投资决策者的基本要求。但是传统项目评价方法总是将投产后的项目按决策的既定程序进行,所使用的模型是静态不变的,缺乏灵活性。

4、忽略了项目的战略价值

大多数的项目投资决策并不是孤立的一次性决策,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而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看到短期价值最大化。在短期可控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决策的,忽略了前后各期的投资决策者有着紧密,相互影响的继承关系。

二、实物期权理论的提出

最近几年来,大部分的理论和实物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已经不能全面提供一个项目价值的信息,仅仅依靠NPV法不可能满足资本预算决策的需要和企业管理者的需求,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1973年在《美国经济学》上Black and Scholes发表了“期权与公司负责定价”文章,首次提出了期权定价方法。之后,两人共同构建欧式看涨期权定价模型即(B-S)模型,引发了理论界和实物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趣。

1977年Stewart Myers最先提出实物期权概念。期权应用于现实资产时称之为实物期权,是指公司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拥有的能根据在决策时还不确定的因素下改变行为的权利。实物期权是把非金融资产当作根本资产的一类期权,实质上是对投资项目所拥有的灵活性的选择。企业可以获得一个权利,在将来某一时间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项实物资产或投资计划,投资者拥有的投资机会或投资项目就像投资者持有的金融期权一样,可以视为是投资者所持有的实物期权,投资者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对该投资机会进行投资,直到投资机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变化对投资者投资有利时就投资,否则等待,直到投资机会消失。

1995年Ross认为项目的价值主要来源于项目的NPV、项目自身内含的期权价值、由资本或价格变动而带来的期权价值。2000年Trigeorgis提出项目的价值是由静态净现值和灵活管理的期权价值两部分构成。

投资决策理论例9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 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 news)和利空消息(bad 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 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 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 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 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 股利 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 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 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 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 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 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 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 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 (-0.08-0.0925) 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 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 r.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 hall in.1997.

投资决策理论例10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

投资决策理论例11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