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8:05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1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如今面临着复杂的发展环境。国际金融市场受英国退欧恐慌、美联储加息预期、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等的影响呈现动荡不安的情形;国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经济结构转型致使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不断缩减,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本文选取在中国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招商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分析其业务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市盈率法估计其内在的投资价值,以期为中小投资者提供部分参考。

二、文献综述

我国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傅依,张平(2002)通过对公司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建立了从财务指标分析、经营战略分析和预测发展前景方面来具体评估企业价值的逻辑结构;郑桂娜(2013)采用市盈率法和经济增加值法对招商银行进行投资价值评估,得出了招商银行具有内在投资价值的结论。

三、招商银行的基本概况

1.基本情况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深圳,是我国首家全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2002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其分销网络主要遍布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经济比较繁荣的城市和地区。目前境内外行已有1963家。截至2015年年末,已有资产规模54749.78亿元,股本总额252.20亿元。

2.经营情况

2015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14.71亿元,同比增长21.47%。其中净利息收入1367.29亿元,同比增长16.66%。其增长主要源于存贷规模的扩张。折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额,折人民币境内储蓄存款总额,人民币境内个人消费贷款总额分别占据的中小型银行市场份额为6.79%,6.28%,6.59%,均居于中小型银行的首位;折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占据市场的6.59%,位于第二位,说明招商银行存贷业务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非利息净收入实现647.42亿元,同比增长33.05%。招行几年来坚定实施战略转型,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同业金融为支撑。非利息收入由2010年的143.01亿元发展至2015年的647.42亿元,增长了3.5倍。资产负债结构不断优化,逐渐向轻型银行转变。

四、经营优势

1.金融混业化进程加快

随着客户投资需求的多元化,金融产品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各个领域。产品的综合性加强,使得金融混业化的进程加快。招商银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活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例如金葵花理财和私人银行,掌上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服务,不断扩大优质客户群。

2.一体两翼优势凸显

在对经济形势进行审慎洞察分析后,招商一行形成了“一体两翼“(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同业金融为"两翼")的战略定位,致力于打造轻型银行,力图以更低的资本消耗获取更多的利润。2015年,招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达347.92亿元,占税前总利润的46.34%。其中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实现232.44亿元,同比增长70.32%,带动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公司金融业务税前利润达125.08亿元,占税前总利润的16.66%。同业金融税前利润229.83亿元,同比增长41.9%。在投资出口需求疲软的经济背景下,差异化竞争成为招商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3.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

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下,招商银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便捷性和低成本性,搭建了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联系。目前已与滴滴出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多家互联网企业,运营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客户群,提高客户黏度。

五、经营劣势或威胁

1.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

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使得资金不断外流;英国退欧恐慌,使得投资者开始寻求避险手段,加剧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出口需求疲软,工业增速处于低位,致使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物价持续处于低位;消费需求逐渐企稳。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使得银行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

2.外资银行的竞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放开,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外资银行根据凭借自身的优势能够帮助客户在全球实现资本配置,因而更能吸引高净值人群,使得一部分优质客户和资源流入外资银行,挤压了我国银行的利润空间。

六、财务指标分析

本文选取招商银行2011年至2015年相关数据,从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三个方面分析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1.安全性分析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本文选用资产负债率来分析招商银行的综合偿债能力,通过不良贷款率来了解招商银行资产质量。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差。招商银行2011年至2015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04,0.94,0.93,0.93,0.93,由于招商银行正处于成长期,所以资产负债率偏高,而所有者会得到更高的杠杆利益。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2015年,招商银行总行不良贷款达47.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26%,同比增长0.57%。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分别占不良贷款的3.41%,2.57%,不良贷款率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良贷款率攀升主要与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有关。

2.流动性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但过高的流动性比率,则说明存在过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金。2011年至2015年,招商银行的流动比率均值为45.28%,高于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目前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3.盈利性分析

由于息税前利润不受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选用总资产报酬率来分析招商银行的盈利能力,用非利息收入占比分析招商银行的盈利结构,净利润增长率分析其未来盈利状况。

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2011年至2015年,招商银行息税前利润分别为2.25%,2.83%,2.99%,3.45%,3.77%,3.83%,呈逐年上涨的态势。

非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通过分析看出,我国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较低。2014年,南京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20%,招商银行占比32.47%,仅次于广发银行。2014年,五家国有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为22.5%,低于招商银行约10个百分点。说明招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增长迅速。

2011年至2015年,招行净利润由361.27亿元增长至580.18亿元,同比增长60.59%。由招商银行的盈利结构可以发现,其净利润增长具有很高的可持续性。

七、投资价值评估

由于商业银行受灵活的货币政策及多变的金融环境的影响较大,未来现金流不稳定,本文在对招商银行相关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PE法对招商银行进行投资价值评估。

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收益。一般来说,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对该企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但也应该注意,市盈率过高,该股票则有较高的投资风险。本文选取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这7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盈率作为市盈率参照标准。考虑到各银行的股本和利润规模差异较大,本文将各个银行的股本数作为权数以求得市盈率参照标准PE0。

PE0=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各自的市盈率*各银行股本数占全部7家银行股本数的比重=5.99。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2

一、研究背景

能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为节能减排而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却可以利用节能环保产业对重工业进行节能改造,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行业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二、行业分析

节能环保位于七大新兴产业之首,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行业。被大家称作“朝阳行业”,目前总体产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创阶段。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都注定了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企业分析

中际装备(300308)是国内电机绕组制造装备的领军企业之一,是国内最早从事电机绕组制造装备研发生产的厂家之一。2008年12月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SWOT分析

通过以上SWOT分析,目前中际装备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然而,机会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时机,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三、实证分析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Y本资产定价模型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旨在研究证券市场价格如何决定的模型。表现形式为:E(i)= rf+β(rm―rf)。

(二)数据来源及其变动分析

(1)首先我们通过wind咨询的Beta计算器查出中际装备每年的Beta值;其次通过wind咨询查找并计算出隔夜的上海同业拆借市场SHIBOR的各年平均值作为无风险利率rf;最后通过wind咨询算出每年的深圳成指收益率,即市场期望收益率rm,其计算公式为:(深圳成指一年后收盘价―深圳成指一年前收盘价)*100%/深圳成指一年前收盘价。以此得到表1。

(2)通过wind咨询可以查到中际装备每一年年末的收盘价,通过计算公式:(中际装备一年后收盘价―中际装备一年前收盘价)*100%/中际装备一年前收盘价,可以得到中际装备的每年实际收益率。

(三)实证研究

我们将利用CAPM模型E(i) = rf+β(rm―rf)对中际装备的期望收益率进行计算,并且与实际收益率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2所示,从而判断出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是被高估还是低估。同时,我们将该股票的收益率与大盘(市场期望收益率rm)进行比较,考察该上市公司在市场中的表现如何。

首先通过期望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的比较,实际收益率要远高于期望收益率;其次我们将实际收益率和大盘收益率即rm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际装备的实际收益率也要远高于大盘的收益率,由此表明中际装备在市场中的表现良好,且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

因此我们可知中际装备公司当前的价格并没有发映出公司的内在价值,目前的公司价值处于被明显低估的状态。中际装备作为行业内的龙头公司,其投资价值的偏离度也代表了整个节能环保行业投资价值的偏离度。因此可见目前节能环保行业的投资价值整体是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故中际装备作为节能环保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投资价值,并且可以推断出节能环保行业也同样具有投资价值。

(四)市场检验

接下来我们通过研究β和实际收益率变动率是否正相关来确定CAPM的适用性。

β变动率计算公式:(β2―β1)/β1;

实际收益率变动率计算公式:(EX2―EX1)/EX1。

可以看出2014-2015年β值变动了1.76%>0,同时实际收益率变动率变动了0.05%>0,两者变动率都为正;而2015-2016年β变动率为-0.28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3

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证券分析师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从事股票分析的专业人员,专业的分析能力和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导致分析师能够发现市场中因为偏离内在价值而被低估的股票,并以此向投资者提供盈余预测和投资评级等投资建议。按照供职部门的不同,证券分析师主要分为三类: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供职于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买方分析师以及供职于咨询机构的独立分析师。其中,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分析师群体,也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证券分析咨询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证券公司营业部门负责对散户股民进行投资咨询的证券咨询师和媒体上发表股票评论的股评家,是我国最早的分析师。但因为这个时期市场投机氛围较浓,发展不成熟,导致分析师行业鱼龙混杂,出现许多挖掘内幕信息和帮助特定机构推荐股票的黑嘴和说客分析师。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断成熟和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开始出现,证券分析师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从事证券咨询行业人员的必须具备从业资格。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证券法》,从此我国有了正式法律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运营进行约束。《证券法》明令禁止了券商坐庄操纵市场、拆借资金和内幕信息交易等行为。2002年我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开始要求证券行业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为我国基金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从此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力量开始壮大。基金行业的壮大改变了我国券商原有的业务结构。机构投资者必须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拥有交易资格,租用交易席位需要交纳的大笔交易佣金费用成为券商收入的主要来源,交易佣金收入成为分析师业绩考核的依据,因此,提高券商佣金收入成为券商研究部门分析师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我国修订了《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对分析师的职业道德、行业声誉以及独立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制度规范和要求。

在一系列制度和法律的颁布后,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逐渐走上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成熟发展道路,市场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分析师活动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也日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维护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成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研究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影响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路径

金融学中估值理论认为公司价值由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决定[2]。因此,提升公司价值的途径有两方面:提升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和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其中,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认知是影响公司资本成本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此理论,国内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主要从如何影响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三条路径展开。

(一)分析师活动与公司基本面表现

关于分析师活动是否会提升公司基本面表现的研究并没有一致发现。已有文献给出了两种对立解释:监督解释和压力解释。监督解释认为,分析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对公司的长期跟踪和走访调查导致管理层的任何不当行为都在分析师的关注之下,因此,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治理发挥了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降低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委托成本,有利于公司未来经营表现。压力解释则认为,分析师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当公司公布的真实盈余低于分析师预测盈余时,公司股价会有负面反应,管理层为了避免股价波动而调整盈余与分析师预测一致,因此,分析师跟踪活动给管理层施加了压力,导致其为了短期业绩而牺牲公司长期利益,对公司未来经营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3]。

(二)分析师活动与信息不对称程度

已有文献关于分析师是否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一部分研究认为,通过对公司公开信息的专业解读和私有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师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缓解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不仅如此,分析师还能够帮助投资者提早发掘管理层隐藏的负面消息,有效化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股价暴跌风险[5]。但是另一部分研究认为,早期研究没有控制住盈余公告和其他消息的共同影响,存在对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以及预测评级引起的市场反应作用的夸大解释。即使分析师能够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师可能会将信息有选择性的提供给特定投资者,从而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6]。并且在利益冲突影响下,分析师向市场提供的有偏报告反而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程度[7]。

(三)分析师活动与投资者认知水平

另一个重要但是较少被研究的降低资本成本的路径是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Merton[8]提出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投资者并不知道市场上的所有股票,知道公司股票的人数被定义为投资者认知,投资者认知越低的公司,持有的投资者越少,因为缺乏需求,股票的流动性较差,股价较低。因此,提升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最终提升公司价值。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基于投资者认知理论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师研究报告、进行电话访谈、安排投资者与管理层见面会等活动,能够不断引起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提高了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降低了资本成本,提升了公司价值[9]。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却较少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

三、影响分析师活动与公司

价值关系的因素

(一)利益冲突

存在利益冲突时,分析师有有偏研究报告的动机,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公司股价波动的风险。利益冲突主要来源于券商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自营业务等部门。分析师会为了提升券商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向市场提供乐观报告[10]。不仅如此,分析师倾向于对具有承销关系[11]和券商自营业务关系[12]的利益关联的公司股票有偏研究报告。

(二)声誉机制

声誉机制会缓解利益冲突对分析师发挥信息中介作用的负面影响。虽然乐观倾向的研究报告会为券商带来更多交易佣金收入,但在声誉机制的影响下,分析师倾向提高自身预测准确性,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星分析师的声誉机制能对利益冲突起到抑制作用[13]。

(三)信息披露

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对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当分析师扮演信息解读者角色时,公司信息披露增加会吸引更多分析师跟踪,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公司价值[14];当分析师更多扮演信息提供者角色时,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会替代分析师发挥的信息供给作用,分析师活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上的边际作用降低。

因此,鉴于分析师在缓解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并最终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管理层应该重视分析师活动,不仅仅是分析师预测报告的跟踪活动,分析师事前的电话访谈、投资者交流会议和实地调研等各种尽职调查活动均会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产生影响。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在关注分析师活动的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和声誉机制对其预测分析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更好的解读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并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特别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我国资本市场防火墙机制的建立,保证分析师研究报告的独立性,促进我国分析师发挥更为有效的外部监督作用。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是分析师活动影响公司价值的三条重要途径,而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声誉机制以及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政策,会影响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国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已有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证研究,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影响的经济后果还缺乏探讨,因此,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扩展。

(一)考虑不同资本市场的影响差异

相对于西方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成熟资本市场,我国是以个人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新兴资本市场,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程度更高,投资者认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从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一视角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考虑不同作用路径的影响差异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4

学术界投赞成票

作为证券市场的专业研究人员, 卖方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对上市公司进行跟踪分析、给出盈利预测、撰写研究报告,并对研究覆盖的公司进行评级,最终向所在机构的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和相应的咨询服务。2006年至今,国内卖方机构数量已从71家增至96家,任职其中的分析师们研究覆盖的上市公司数量从924家增至2050家,涵盖了A股市场一大半的上市公司,他们每年的报告从12620份增至近5万份(表1)。

在这些报告中,点评报告和一般报告最多,分别占总报告数量的60.7%和17.1%,其次是调研报告,占11.6%,数量最少的是深度报告,仅占总数的4%(图1)。从各类报告的月度分布看,一般报告和点评报告多是跟踪报告,更倾向于利用上市公司财报信息,因此在3、4、8月和10月的数量远高于其他月份;而深度报告和调研报告倾向于根据公司经营计划对上市公司全年业绩做预测,并且依赖于实地调研,因此,春节过后的3、4、5月是这两类报告的集中期,随后报告数量逐月下降(图2)。

从统计中还可以看出,卖方机构给出买入和增持评级的报告占比达到86%,显示卖方分析师倾向于评级偏乐观的报告(表2)。事实上,由于卖方分析师特定的业态环境造成的利益冲突约束、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时效性挑战、市场有效程度变化带来的增值空间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卖方研究能否对市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否为客户投资带来增量价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术界也不时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梳理近几年国内学界主流杂志针对卖方研究报告的一些代表性文献,可以发现,其研究主题集中于如下几方面:(1)哪些因素影响卖方研究质量?(2)卖方对于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如何?(3)分析师的推荐意见是否能够带来超额收益?(4)卖方研究对于市场的发展是否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体上,这些研究对于卖方研究给出了较为肯定的评价(表3)。

考虑到学术研究视角及分析思路的独特性,我们还可以运用更丰富的市场数据,从投资者认知、投资管理和市场发展角度,在更加贴近市场的层面上分析卖方研究的增量价值及意义。

投资者认知角度:分析师报告

揭示基本面变化,引导市场预期

对于卖方分析师研究价值质疑的焦点之一,是其对上市公司业绩变化的把握能力及判断的独立性。分析师对预测的调整,常常被怀疑主要是根据行情和宏观数据的变化做出的跟随调整,而非独立判断。

为了考察分析师群体是否有相对独立的把握能力,我们使用盈利调整比率(上调盈利预测的公司数/下调盈利预测的公司数)作为盈利增速变化的变量。从盈利调整比率、盈利调整比率趋势(趋势值为HP滤波器提取的趋势成分)与沪深300指数走势的相互关系来看,盈利调整比率会领先或同步于市场对企业盈利变化做出判断,这说明分析师整体上不是单纯的市场行情跟随者(图3)。从盈利调整比率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相互关系来看,在周期变化上,企业盈利调整比率是领先于宏观指标(经季度调整后的趋势值,且忽略滞后公布的影响)的,这说明分析师也不是单纯的宏观数据跟随者(图4)。

从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市场行情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长期变化规律可以看到,分析师群体对企业盈利周期具有相对领先和独立的把握能力,分析师预测总量数据对于宏观基本面及市场行情变化具有较强预示能力。

那么,卖方研究能否促进价值发现?我们通过盈利预测分歧度模型,考察不同卖方机构对于同一家上市公司给出的盈利预测差别与事后股价表现的关系—取过去一个季度内各卖方机构对同一家上市公司下一年度的EPS预测,把预测值的标准差与一致预期EPS的比值作为个股的因子权数,进行行业中性处理后的值作为个股的多空权重。以这种方式在沪深300股票池中构建的模拟组合,从2007年到2009年获得的年化超额收益率为24%,日均夏普(Sharpe)值为11.31%(表4)。

模型模拟测算结果显示,被卖方研究覆盖的公司中,卖方对其远期业绩分歧度越大的股票,股价未来表现相对越强,挖掘的潜力越高;业绩判断趋同的公司价值已经被充分反映,超额收益趋弱,说明研究促进价值发现。

投资管理角度:

发掘投资机会,拓展投资策略

研究显示,分析师报告对于指导投资管理是有价值的:避免机械套用研报结论,区分报告类型、盈利预测变化和研究团队,有选择地深度使用卖方研究成果,可以发掘更多投资机会、拓展新的投资策略,提高资产管理绩效。

—区分报告类型,分享行业趋势盛宴,捕捉个股短线行情。数据显示,在分析师报告前后一个季度的跨度上,所推荐股票相对市场超额收益均持续为正,而相对行业的超额收益在前和后初期为正,而后持续衰减(图5、6),这说明分析师对于行业板块行情趋势具有一定把握能力,其中,深度及调研报告对于提示行业板块投资机会和刺激个股短期表现效果更加明显,标的股在报告后的短期涨速高于报告前的短期涨速。

—区分预测动态变化,辨别相对强弱,明确多空归类。梳理2005年1月到2012年10月间具有有效分析师预期数据的股票样本(数量在172到865之间),分别按照盈利预期调整幅度和一个月后涨跌幅由高到低排序的秩相关系数(IC)均值为0.04,其中68%的月份为正,这说明,依据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数据可以获取超额收益(图7)。

我们进一步对样本股票做10个组,选取盈利调整幅度最大的组作为多头组合,选取调整幅度最小的组作为空头组合,并模拟测算多空组合净值表现。结果显示,多头组合净值表现显著优于空头组合,多空组合可以获取较稳定的绝对收益,从2005年初初始净值1稳步上升到2012年10月初的2.85(图8)。因此,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幅度可以区分股票相对强弱,更好地进行多空归类。

—区分研究团队,评估持续表现,实现稳健制导。优秀分析师团队的荐股能力具有持续性,依据上一年的荐股绩效评估优秀分析师团队,跟踪其上调评级或上调盈利预测的报告、给出买入评级的报告可以获取超额收益。

我们按如下步骤构建模拟策略:(1)在一年结束后,针对每个行业计算每个研究团队在这一年中推荐报告后20个交易日相对于行业的平均超额收益并排序,取前5个研究团队作为“优秀团队”;(2)每个交易日,对每个行业检索前20个交易日内该行业的优秀团队推荐报告的个股;(3)如果一个行业20个交易日内优秀团队没有推荐报告,则复制沪深300在行业中的权重;如果有推荐的个股,则根据这些个股推荐报告篇数加权,总权重为沪深300内该行业的权重;(4)每日更新股票列表。

我们针对上调评级或盈利预测的报告以及买入评级报告的历史测算结果表明:这两个策略表现均显著优于沪深300指数,且由于买入评级报告的数量比上调评级或盈利预测的报告数量多,基于买入评级的策略表现更好。买入评级策略年化收益率为36.1%,平均持股数量为120只,平均持股天数为20天,日均换手率5.2%,最大回撤小于沪深300指数,适合于机构投资者参考(图9)。

市场发展角度:

加快信息传播,提升市场质量

从对市场质量影响的角度来看,卖方研究能够促进信息传播,提升市场效率。

分析2007-2011年年报预增超预期的公司在业绩预告公布前30天到公布后60天的市场相对净值表现(预告日之前的相对净值为该日收盘时买入持有到业绩预告日相对沪深300的净值;预告日之后的相对净值为预告日买入持有到该日收盘时相对沪深300的净值),可以发现:低分析师覆盖度的公司,在业绩预告日之前的超额收益水平低于预增超预期公司总体,而在业绩预告日之后的超额收益水平高于预增超预期公司总体(图10),这说明较高的分析师覆盖促进了信息传播,市场价格更加及时地反映了基本面信息。

正如美国的高等法院和证监会(SEC)所评价的那样:证券分析师能够积极追踪企业信息并形成报告,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扮演传递信息的角色。证券分析师对整个市场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搜寻和加工信息的活动显著提高了市场的定价效率,从而增进了所有投资者的利益(Fernadez,2001)。

海外市场经验:

卖方研究相对优于买方研究

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卖方研究遭受质疑,主要源于研究业务中涉及的利益冲突及其导致的研究偏好。引发利益冲突的因素大致有三类:首先,在不考虑投资潜力的情况下,卖方分析师倾向于推荐当前或潜在客户持有的股票;第二,卖方分析师倾向于给出乐观评级;第三,受行业生态制约,由于卖方分析师依靠与上市公司交流来获取信息,导致他们可能不愿给出负面评级的研究报告。相反,资产管理机构的买方分析师不会面临此类利益冲突,这些公司不参与投行和经纪业务,且报告对外保密,因此,理论上,买方研究相比卖方研究可能更客观、有效。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推演的结论,Healy、Chapman、Shanthikumar and Yang在《Do Buy-Side Analysts Out-Perform the Sell-Side?》(卖方研究胜过买方研究吗,2007)一文中将买方公司中仅依赖买方研究报告的投资组合经理的表现与卖方分析师的推荐股票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买方分析师给出的股票投资建议不如卖方分析师乐观,然而,他们也会做出一些更加乐观的中短期盈利预测,基于同一会计年度和同一预测跨度,他们的盈利预测会比卖方分析师的预测高出17%-27%。

而对分析师增值服务能力的检验显示,买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度和推荐股票的表现均不如卖方分析师。对于短期投资,买方分析师的绝对平均预测误差偏离市场一致预期达27%,而卖方分析师仅为6%,且对所有时间跨度的盈利预测都存在着在预测乐观度和准确性方面的明显差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买方分析师推荐股票的回报,显著低于投资卖方分析师给出买入评级的股票。

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Healy等人针对1997-2005年间平均每年抽取的31家投资公司和340家基金公司样本进行了更大范围和更持久的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前述结果一致,即使用买方研究的人获得的投资表现不如卖方分析师给出的投资建议表现。这种结果或许是由于诸如卖方研究的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买方分析师考核不涉及同业比较、买方分析师由于更关心从投资研究向投资管理升迁而用心不一等多种因素导致,但至少明确地说明了一点:卖方研究是有增值服务贡献的,且买方研究并不优于卖方研究。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5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近些年来的发展完善和投资咨询规范制度的建立,证券分析师正日益成为证券市场重要的影响力量。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报告,对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影响很大,分析师的评级变动往往意味着产生了新的信息。分析师的推荐评级变动对投资者是否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又应怎样有效对待分析师的评级报告及其评级变动?先前的国内学者一般都是在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的证券媒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投资建议作为样本,而且大部分是针对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进行投资价值的研究,关于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得益于数据系统的完善,在新的制度背景和历史环境下,对证券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文献回顾

对分析师评级变动的研究始于1985年,Stickel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当价值线公司改变评级时存在显著的公告效应,这意味着价值线公司具有未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Barber等(2001)研究了如何根据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构建投资策略。他们发现,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买入那些评价最高的主流推荐股票并卖空那些评价最低的主流推荐股票,同时根据推荐变化进行投资组合头寸的日调整,将会得到大于4%的年度异常总收益。调整频率的降低或者对调整变化反应的延迟都会消除该收益,而且他们的交易策略会产生高交易成本,扣除成本后他们的投资策略收益并不能显著为正。Zoran Ivkovic和Narasimhan Jegadeesh(2004)研究了分析师的一个季度前的在相对盈余公告日盈余预测修订和推荐修订的信息含量,发现盈余公布前一周的盈余预测和推荐评级向上修订的信息含量快速增长,但对于向下修订并没有发现类似的增长。

林翔(2000)对中国证券咨询机构的预测作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检验作为信息中介的证券咨询机构是否具有私有信息。朱宝宪、王怡凯(2001)认为分析师对于短线投资建议的股票累计收益率能够超越大市,而对于中长期投资建议的股票累计收益率则几乎都低于大市。肖峻、王宇熹(2006)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增加至买入评级调整的股票基本上在推荐后三个月内跑赢了大盘,也跑赢了同规模和同行业的股票;对从卖出评级中剔除的股票未来盈余增加的预期存在过度乐观主义,该项评级调整对投资者而言无太大意义;增加到买入和增加到卖出推荐方向上存在显著的推荐后股票价格漂移现象。李雪(2007)研究表明,分析师荐股评级报告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但其评级结果具有时效性,短期显著,长期效应不明显。近些年来,随着股指期货、创业板、融资融券等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分析师的推荐评级变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本文将基于完善的数据系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三、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描述。本研究的交易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2012年至2013年两年间证券分析师共评级报告78 033份,本文选取每周一标准化评级为买入和增持的评级报告,剔除重复值,即同一时间推荐同一股票的报告,再剔除公布当周停牌、涉及退市股票以及缺乏评级变动数据的报告,最终得到两组样本:买入评级样本组,共推荐 3 943只股票;增持评级样本组,共推荐5 283只股票。两组样本中均不含B股,最终得到的评级样本见表1。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事件研究法,事件窗口取评级报告前12周至公布后12周,共25周。由于有些股票在这期间有停牌的情况,则向前或向后顺延。

1.超额收益率AR的确定。

(1)规模调整模型(Size-Adjusted Model)。公司规模调整收益的目的主要在于控制小公司效应(Banz,Reimganum,1981)。规模调整模型认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

ARi,tsize=Ri,t-Rsize

其中,ARi,tsize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Ri,t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实际收益率;Rsize表示按公司规模将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十等分组,股票i所属组第t周的等权平均收益率。t= -12,-11,…,-1,0,1,…,12。

(2)行业调整模型(Industry-Adjusted Model)。行业调整模型的计算方法如下:先计算出每一只推荐股票和所有相同行业股票在第t周的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再用推荐股票的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减去所有相同行业股票的平均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即

ARindustryi,t= ARi,tsize-1/m ARi,tsize

其中,m等于推荐股票所处行业的所有股票数目。事件窗口和样本同上。

(3)市场调整模型(Market-Adjusted Model)。市场即指整个A股市场,包括沪深主板和创业板。

ARmarketi,t=Ri,t-Rmarketi,t

其中,ARmarketi,t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Ri,t 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实际收益率;Rmarketi,t表示A股市场所有个股第t周的等权平均收益率。事件窗口和样本同上。

2.组合超额收益率PAR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以每周一标准化评级和评级变动均相同的股票为一组合。组合的超额收益率等于组合内所有股票的等权平均超额收益率。即

PARj,t=1/n■ARi,t

CARj(T)=■PARj,t

其中,n是组合内的股票数目,j表示第j个组合,T=-12,-11,…,-1,0,1,…,12。

3.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和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ACAR。

AARt=1/k PARj,t

CARt=1/k CARj(T)

其中,K代表每个标准化评级―评级变动下的组合数目。

4.AAR、ACAR的显著性检验。本文假设超额收益率是从均值为0的分布中抽取的,这意味着评级报告对被推荐股票的价格没有系统性的影响。假定超额收益率是独立同分布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ACAR的显著性可用单变量T-TEST来检验。统计量为:

T1= AARt/(σPAR■/■)

T2= ACRt/(σCAR■■(T)/■)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规模调整模型计算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如表下页2所示,而行业或市场调整模型计算的结果与之类似,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各组样本在推荐当周均有显著的超额收益,买入和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上调的样本在推荐当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超额收益为3.84%、3.76%、3.93%和3.36%、3.24%、3.31%,明显高于其他评级变动的样本,首次评级的样本对应的当周超额收益率为2.04%、1.91%、2.08%和1.50%、1.41%、1.51%,评级维持的样本对应的当周超额收益率为1.33%、1.26%、1.39%和0.78%、0.77%、0.81%,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当周超额收益率为-1.48%、-1.27%、-1.46%。

买入和增持评级样本组中首次评级的样本在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12.55%、11.05%、14.14%和8.13%、7.10%、8.71%,明显高于其他评级变动的样本,评级上调的样本对应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8.35%、7.84、9.61%和5.85%、5.21%、7.50%,评级维持的样本对应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3.85%、3.14%、5.43%和3.27%、2.49%、4.71%,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7.88%、-6.87%、-6.16%。

评级上调和评级维持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和推荐当周均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但评级公布后并不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首次评级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和推荐周之后都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评级下调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和推荐周之后都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买入和增持样本组中首次评级的样本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3.02%、2.44%、3.81%和2.19%、1.63%、2.38%。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4.07%、-3.34%、-3.52%。

买入和增持评级样本组规模调整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见下页图1和图2。行业和市场调整模型计算出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图类似。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评级上调或维持的报告在推荐之前和推荐当周有显著的超额收益率,其中评级上调的买入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3.8%,评级上调的增持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3.3%,评级维持的买入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1.33%,评级维持的增持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只有0.79%,大量评级维持的报告因为自身的低超额收益而降低了分析师推荐报告的整体投资价值。

第二,首次评级的买入或增持报告,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及之后均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其中首次评级的买入报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2%,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12%,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有约3%的超额收益;首次评级的增持报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1.5%,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约8%,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有约2%的超额收益。

第三,评级下调的增持报告,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及之后均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1.4%,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7%,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超额收益为-3.6%。

根据上述结论,投资者可重点关注首次评级的买入或增持报告以及评级下调的报告,首次评级和评级下调的报告均存在显著的推荐后价格漂移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因信息没有充分反映到股价导致的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投资据此及时买进或卖出,预计未来能够获得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或者避免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评级上调的报告具有一定的短线投资价值,但是并不存在价格漂移,推荐周之后不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同时,以上超额收益率是以一定组合计算的,投资者要注意组合内部存在分化的风险。J

参考文献:

1.Stickel, Scott E.The Effect of 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 Rank Changes on Common Stock Pr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5,(14):121-144.

2.Brad Barber,Reuven Lehavy,Maureen Mcnichols and Brett Trueman. Can investors profit from the prophet? security analyst recommendations and stock retur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1,(56):531-563.

3.Zoran Ivkovic,Narasimhan Jegadeesh.The timing and value of forecast and recommendation revis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73):433-463.

4.林翔.对中国股票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0,(2):56-65.

5.朱宝宪,王怡凯.对中国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1,(1):51-57.

6.王宇熹,陈伟忠,肖峻.国外证券分析师理论研究综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5,(7):32-37.

7.肖俊,王宇熹.我国证券分析师推荐评级调整价值的经验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6): 106-109.

8.李雪.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价值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11):72-74.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6

二、文献综述

(一)综合呈报方式变化影响研究 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出资产变动信息,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但此次政策变动仅是将其他资产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没有完全引入正式综合收益观,导致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无法形成完全勾稽关系,因此会计信息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投资者也很难掌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基于综合收益观提出企业应当在利润表的每股收益科目下增设“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其中,“其他综合收益项”是企业未在所有者权益中确定的扣除所得税的净收益,“综合收益总额”包含了企业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由此可以看出,新政策要求呈报方式变动后,利润表中就包含了未实现的和已实现的损益,提高了损益类信息的对比性和透明度,对投资者估值非常有助。由上述政策背景介绍可以看出,2009年会计政策的变化为我国专家学者研究公允价值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改善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提高投资者估值能力。

(二)财务报告呈报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 国内外针对会计信息有效性的研究普遍以投资者能够充分认知和理解财务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为前提条件,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在呈报方式下都能够关注和理解所有的会计信息,获得会计信息是不存在差异和成本的。但实际上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非理性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投资者的认知能力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国外目前进行了大量关于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Maines和Mcdaniel(2000)以美国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承包方式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的受访者没有关注到利润表中的“其他利得或损失”项目,部分经验丰富的分析师阅读后也没有将此项目纳入估值范围,导致公司管理层成功操纵盈余管理、投资者普遍高估股票价值。Lee和Petron等(2006)在综合收益呈报方式选择的研究中指出,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和利润表呈报其他收益会产生不同的证券利得,不同的综合收益呈报方式会显著影响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国内针对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过度阶段的净盈余变动研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研究和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理论研究等。陈丽蓉和潘芹(2010)通过比较目前国外三种全面收益呈报方式,分析了我国全面收益在定义、内容和列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我国全面收益列报的意见:首先,会计准则需规范全面收益的概念和内容;其次,会计准则规定的呈报方式要具有唯一性;最后,建议采用扩展的全面收益表,制定扩展的全面收益表格式。赵凌(2012)在全面介绍综合收益观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收益呈报列表的多种方式,并且把全面收益报告和传统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找出全面收益报告的优势和当前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上所述,当前多数的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研究中缺少充分的实证研究成果,针对会计信息有用性或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仅仅针对会计信息本身,而缺少对综合收益信息呈报方式、会计信息呈报位置对估值影响等的相关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从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提高投资者认知、完善投资者估值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入手,着重研究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的影响,为会计准则制定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新会计准则(2007)要求在所有者权益表中列出金融资产变化数据,其中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企业应当在利润表的每股收益科目下增设"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意在从理论层面增强利润表的信息价值,投资者和财报使用者可以在利润表中查到金融资产的变动情况,能够了解公司可变现的金融资产规模。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

假设2: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

(二)样本选取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下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出资产变动信息,2009年后才将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因此本次研究选取2007年2012年的持有金融资产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审计意见不标准和所有者权益小于零的企业,最终得到3061组原始数据,按年份分布较为均匀。样本企业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本次研究所有的财务数据均来自于沪深两市交易所网站、新浪财经、腾讯财经等网站。

(三)模型构建 Olhson在建立剩余收益估计模型时曾认为,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不会受到公允价值变动信息披露的影响,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呈报方式不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的计算。在发达的资本市场 上投资者能够便捷、无成本的获得和理解会计数据信息。但会计准则规定将何种会计数据列表却会严重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余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损益类信息不纳入利润表会降低财务报告透明度,投资者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外收集相关的损益类数据,并且加工整理后才能更为准确的判断企业价值和盈余情况,这也就增加了投资者估值成本。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要求,损益类信息直接加入利润表,减少了投资者收集、加工、整理损益信息的工作量,理论上会降低投资者估值成本。相对应的,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为验证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价值相关性模型:

上式中,MVit是企业价值,BVit是企业加入公允价值变动的普通股权益,DIit是分红后的净利润,UNIit是计入净利润的未实现损益, RNIit是计入净利润的已实现损益,是回归项系数,是随即误差项。公式(1)是以利润表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模型,为考察资本市场对未实现收益的定价情况,需要用总股本对价值模型进行平减得到价格模型:上式中,PRit是第i个公司在第t期期末复权后的收盘价,BVPit是企业加入公允价值变动的每股净资产,DIPit是分红后的每股净资产,U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未实现损益,R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已实现损益,是回归项系数,是随即误差项。为了更加准确的验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假设,建立交互影响分析模型:上式中,FMit是指示变量。由于本次研究选取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因此当t=[1,2]时,FMit=0,即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前指示变量取0。当t=[3,6]时,FMit=1,即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后指示变量取1。根据本次研究的假设,若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则应当显著为正。

本文不但从价值相关和价格相关视角验证研究假设,而且从股票价格收益角度验证研究假设。本文构建的收益模型如下:

上式中,RTit是样本企业股票价格收益,DIPit分红后的每股净资产的每年变化值,U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未实现损益的年度变化值,R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已实现损益的年度变化值。根据本次研究的假设,若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和应当显著为正。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可能相互抵消导致研究结果失真,因此本次研究对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DIPit)分组描述,并且对持有利得和损失分别做单一样本T检验得到差异显著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每股净资产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持有损失和持有利得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会带来较大的信息风险。2007年的持有利得均值为0.424元/股,持有损失均值为0.057元/股,到2009年资本市场低迷、宏观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虽然非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比较小,但公允价值变动仍然带来了较大的信息风险。整体上,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综合收益产生了明显影响。非金融业的持有利得均值是0.236元/股,持有损失均值是0.127元/股,表明过去的损失收益呈报方式下,利润表的会计信息提供不完整,产生了信息风险,所以在利润表中列出金融资产损益可以为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详细的收益变化信息,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估值准确度。

(二)相关性分析 为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首先将各个指标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处于[-0.5,0.5]范围内,说明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概率不大,处于相对可以接受的范围,符合研究要求。

(三)回归分析 本文以利润表为基础建立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模型,为考察资本市场对未实现收益的定价情况,用总股本对价值模型进行平减得到价格模型。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非金融类公司在权益变动表呈报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时,UNIPit的估计系数不显著。在利润表呈报时,UNIPit的估计系数是1.156,并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DIPit·FMi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即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价值相关性系数增加了1.727倍,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从权益表呈报的回归结果和利润表呈报的回归对比也可以看出,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呈报损益类信息时投资者的关注度,使得投资者的估值结果偏差大,没有起到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的作用。当在利润表呈报损益类信息时,投资者较为容易的可以将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纳入到企业价值计算范畴内,增强了企业价值估值的准确性。利润表呈报的R2值小于股东权益变动表,主要原因是股东权益变动表呈报时可解释的部分占比较大,而利润表呈报时企业价值的相关变量多,相对的降低了可解释部分占比,但实证研究中三次回归结果的R2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总之,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支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研究假设,即验证了假设1。从表(5)中可以直观看出,本次研究样本的DIPit和DIPit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说明本次研究的结果不能证明在股东权益变动表呈报损益类信息时公允价值变化和金融资产价格有显著相关性,也侧面表明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将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纳入公司业绩计算范围,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不能完全理解利润表外其他方式呈报的金融资产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利润表呈报时RNIPit和RNIPi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利润表列出已实现收益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助于增强公允价值运用。UNIPit和UNIPit的回归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DIPit·FMit稀释了未实现收益的解释作用,但整体回归结果表明,收益模型的检验结果支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研究假设,即验证了假设2。

五、结语

本文在介绍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的制度变化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综合收益观及其对财务报告呈报方式的影响,阐述了财务报告呈报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现状。针对缺少对综合收益信息呈报方式对估 值影响的实证研究等问题,从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提高投资者认知、完善投资者估值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入手,分别构建了价值相关模型和收益相关模型验证政策变化效果。结果显示,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显著降低投资者估值成本,为会计准则制定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邹燕:《全面收益信息及其决策相关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赵凌:《全面收益会计及其列报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2-0096-0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而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必须有高质量的企业内部信息做为决策和控制的保证。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低质量的信息而导致错误决策的成本大大增加,企业内部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弱化等问题在我国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决策和控制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认识到了外部报告信息在经济决策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忽视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一个全面、系统和综合的统一体,忽视了构成会计报告系统的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的关系,特别是忽视了企业内部报告作为会计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理论价值和在经济决策和控制中的应用价值。会计学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于内部报告的需求日益彰显。内部报告是指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编制的,以满足企业战略实现为目标,以决策和控制为核心提供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信息保证的文件。内部报告不仅为企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且帮助企业管理者控制决策的执行。因此,构建内部报告体系是会计学和内部管理控制发展与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对于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决策和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框架

决策和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是贯穿于整个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执行和结果需要控制。内部报告是信息的载体,决策和控制离不开内部报告传递信息。因此,以决策报告和控制报告为核心,构建内部报告两大体系。

1 企业决策与控制的信息需求

管理就是决策,成功的管理,必然是一个需要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需要信息。“谁拥有信息,谁就掌握了制胜的法宝”,“让有用的信息留下来”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科学管理的目标。有用的信息在企业各级组织环节中流动,是企业正确决策和加强控制的重中之重。

(1)信息与决策是一种互动关系。从本质上讲,所有会计信息的取得都是为了帮助有关人员做出决策…。自有信息的概念以来,信息与决策就密不可分。决策通过对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来实现,信息是维持决策活动的依据。决策与信息是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越协调,信息在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这种互动关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决策是对信息的判断和运用。从决策程序的每个环节来看,都和信息紧密相关。科学决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信息输入、处理到输出的过程。决策能力就是对信息做出判断和加以运用的能力,信息在决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为决策提供哪些信息,如何为决策提供信息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信息是控制的前提。决策制定后,关键是实施,因此决策需要控制做保障。而信息是控制决策实施的前提,控制的过程需要信息实时反馈。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随着决策对象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应时时进行信息跟踪,随时收集决策实施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构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脉络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控制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控制标准、根据标准衡量实际执行情况以及针对控制对象偏离标准的程度及时纠正偏差。可见,在控制过程中,控制标准、实际执行以及纠正偏差都需要信息反映和信息反馈。

总之,决策和控制离不开信息,而为决策和控制提供信息需要媒介,内部报告正好起到信息传递的桥梁作用。因此,构建以决策和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报告体系,将更好地发挥管理的职能作用。

2 基于决策和控制的内部报告构建思路

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和控制职能,内部报告为企业管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以决策和控制为主导,参与事前预测与决策、事中控制和监督以及事后分析与评价,主要满足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和控制的信息需求。同时,内部报告涉及的内容多而且复杂,尽管按照管理会计的职能划分,内部报告体系不局限于决策报告和控制报告,但为避免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策报告中包含着预测报告,控制报告中包含着评价报告。因此,笔者选择了管理职能中的两个关键点作为研究的视角。以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和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为核心,构建内部报告两大体系。其中,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包括投资决策报告体系、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包括预算报告体系、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等。

可见,尽管决策和控制体现管理中的不同职能,但决策和控制的对象是一致的,即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同时决策的结果也是控制的对象。决策管理是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制定或执行一次决策的领域,而决策控制则是指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批准或监督一项决策的领域。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最优管理决策,而控制正是对管理问题做出最优管理决策的有利工具,对决策过程的控制是管理中的核心和焦点。决策报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必然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强调结果信息,具有目标性与前瞻性;控制报告强调过程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控制监督决策的结果、决策目标的执行,并进行信息反馈,为决策报告提供保障。决策报告和控制报告并重,一方面提供如何最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信息;另一方面,监督和纠正企业当前的活动,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而推动内部报告信息朝着注重结果与控制过程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

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发展目标与财务目标的转变,为保证企业资本增值目标的实现,必然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决策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本文根据现金流动的不同性质,分别构建投资决策报告体系、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1 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思路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的复杂化,以及现代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内部报告在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内部报告在企业中提供哪些决策信息?其表格如何进行设计和创新?这是理论界和企业管理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但纵观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其对于决策内容的界定大多范围过窄,且主要侧重于短期经营决策

和长期投资决策。其实,管理会计一直是在提供企业内部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如用于生产经营决策的成本信息,特别是作业成本信息、变动成本信息、机会成本信息等,用于投资决策的现金流量信息等。只是这些信息并没有系统化和理论化。国外管理会计教材中,主要围绕成本信息进行决策。

笔者认为,内部报告为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外部报告的“增容”,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根据现金流动的不同性质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划分,可以把企业的活动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因此,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应包括筹资决策报告体系、投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在内部报告体系中,除了主要报告之外,还应对一些报告中的主要项目提供明细资料,或者进行补充说明。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如图1所示。

2 筹资决策报告体系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解决资金问题。筹资决策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相对于投资决策的另一重要决策。筹资决策决定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资金的获取渠道、获取时间以及获取数量等问题,以实现最低资本成本和最佳资本结构。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方式和渠道组合筹资以及筹资的规模如何,是筹资决策报告必须回答的问题。筹资决策报告涉及企业重要筹资事项的信息,以及筹资决策的目标;重要银行贷款和债券的期限、利率、偿还计划、相关的财务费用、预计用途等;股票筹资的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发行方式、承销商、相关的财务费用、预计用途对股权结构的影响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筹资决策的合理性以及资本运营的效率。

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具体包括资本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和利润分配报告等主要报告和筹资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资本成本报告主要提供各类资本成本及其变动信息,特别是负债成本及变动的详细信息。资本结构报告主要提供企业资本结构、财务结构、负债结构、所有者权益结构等方面的信息,以及资本结构优化状况及优化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提供资本结构优化所产生的效果信息。利润分配报告提供企业的利润分配信息,包括计提公积金、支付优先股股息、发放普通股股利、转增资本等内容。这些信息属于企业内部筹资决策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筹资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是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筹资决策报告而对筹资决策报告的主要项目所进行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同时提供筹资决策报告相关的预测信息。

3 投资决策报告体系

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意义深远,投资决策的质量决定着投资活动的成功与否。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投资是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的惟一途径,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投资决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本文根据投资的范围,将投资决策分为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对外投资主要指企业向那些并非直接为本企业使用的财产项目投入资金,以赚取利息、股利或红利等形式获取收益,实现资本增值的行为,包括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或以其他资产投入其他企业的活动。可见,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资产增值、取得收益。对内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企业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得营业利润的投资,包括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厂房设备、无形资产投资等。企业对内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产量、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或者减少流动资产占用。企业对内投资决策通常涉及资本性支出,资金数额较大,未来收益的收回周期长,一旦决策之后,很难进行调整,投资风险大,对保持和提高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投资决策报告体系包括对内投资决策报告和对外投资决策报告等主要报告和投资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对内投资决策报告主要提供企业对内投资情况和结果的信息,包括资本投资项目决策报告和非流动资产结构报告;对外投资决策报告主要提供对外投资结构与投资收益等的明细资料,分别反映企业证券投资、股权投资等各投资类型的投资规模、投资比重和投资收益率等信息,以及单项对外投资的持有收益、出售和资本利得等信息。根据对外投资报告,可以分析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水平和对企业整体收益的贡献。投资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包括重要投资事项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报告和资产损失及不良资产报告等。

4 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经营是盈利的基础,是资本增值的前提。经营决策是指企业等经济组织决定其生产经营目标和达到生产经营目标的策略,即决定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过程。经营决策围绕企业商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其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生产与销售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产品,追求销的衔接和商品的盈利性。经营决策报告为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提供信息。

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包括采购决策报告、生产决策报告、成本决策报告、销售决策报告和经营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采购决策报告提供各种存货类物资采购价格及变化的信息、各类存货供应商的相关信息。生产决策报告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与生产有关的决策信息,以此提供相关业务量、相关成本、相关收入以及相关损益的变化,以实现企业的短期经营目标。成本决策报告是按照责任中心、作业和产品种类分别反映生产成本、产量、产值和产值成本率等数据,为生产决策和销售定价决策提供必要信息的报告,主要包括生产成本报告、作业标准成本报告和变动成本报告。销售决策报告提供与收入、利润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定价决策报告、收入决策报告和利润决策报告等。经营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包括存货报告、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客户信息报告、期间费用报告、营业外收支报告以及所得税报告等。

四、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

决策信息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决策得以实施并取得效果的保障。内部报告从其服务对象及目的来看,提供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特别是提供过程控制信息,这是内部报告区别于外部报告的重要方面。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报告是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已经成为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为管理控制、确保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信息支持。本文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程序人手,分别构建预算报告体系、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

1 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理论及模式演变,结合我国目前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模式框架应由制度控制系统、预算控制系统、内部报告控制系统、评价控制系统和激励控制系统五大模式组成。在管理控制五种系统模式中,每一种模式都离不开内部报告。但由于预算控制系统模式强调过程控制及执行与纠偏,而且在我国企业应用相对广泛。因此,本文采用预算控制系统模式,构建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

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以战略目标分解为起点,制定控制标准,主要为控制过程及时提供信息并提供反馈信息,同时对控制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具体包括预算报告体系、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其中,预算报告体系居于主导地位,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是预算报告体系的延伸和控制环节的进一步深化。在每一类报告体系中,有的主要报告还包括许多需要进一步细化的报告和报

表,比如预算报告。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反映控制标准、实际业务结果、分析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以及业绩评价信息。企业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如图2所示。

2 预算报告体系

预算管理在实践中被许多企业作为内部管理控制的工具。企业必须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以及实际情况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动态地滚动跟踪、反馈和调整。要达到这些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算报告体系。由于企业的预算最终需要通过预算报告传递信息,因此,有多少种预算相应就应该有多少种预算报告,每一种预算都必须通过预算报告来实现。预算报告正是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所进行的信息反馈,在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向前看,它是战略计划执行的反馈;向后看,它是分析评价的依据。也就是说,没有预算报告体系在先,也就没有之后的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可见,预算报告体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备受重视,在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从预算的内容和功能来看,一个完整的预算报告体系应包括财务预算报告、经营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和重要事项补充说明等内容。其中,财务预算报告是企业预算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最终结果和高度概括,具体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和现金收支预算表三大类型。经营预算报告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规划信息的反映,具体包括采购预算表、生产预算表、销售预算表和其他预算表等。资本预算报告是对企业投资活动规划信息的反映,具体包括筹资预算表和投资预算表两大类。财务预算报告的编制需要以经营预算报告和资本预算报告为支撑和基础;经营预算报告和资本预算报告的结果信息,如果最终不汇总编制形成财务预算报告,就难以使经营管理者从战略层面高度把握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就难以全面掌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可见,财务预算报告不仅是预算报告体系的中心环节,而且是预算报告体系的最终反映。

3 分析报告体系

分析报告体系在预算报告体系的基础之上,以差异分析报告体系为核心提供控制差异信息,是评价报告体系的信息保证。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编制的目的在于进行差异分析,从而明确控制的重点;内部报告分析的目的在于进行评价,从而确定业绩和责任。因此,分析报告体系直接为评价报告体系提供信息支持。

分析报告是将实际经营状况与控制标准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一个组织战略执行的实际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评价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的报告。分析报告体系包括差异计量报告、差异程度报告和差异分析报告以及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差异计量报告反映经济业务实际结果与控制标准之间的差异额度信息。差异额度反映差异的具体数额,根据控制标准确定,如果没有控制标准或者控制标准不明确,企业将无法进行差异额度的计量。差异程度报告反映经济业务实际结果与控制标准之间的差异幅度信息。企业根据差异程度确定控制程度是控制过程的重要环节,控制过程采取紧控制还是松控制,要视被控制项目的重要程度及通常差异程度而定。有的差异率超过1%就需要进行修正,而有的差异率超过5%才需要进行纠正。差异分析报告反映企业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差异问题、剖析差异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措施和建议等方面的信息,具体包括差异计量和对差异进行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同时,差异分析报告作为分析报告的总结,还可以作为历史信息,以供今后的分析评价工作参考,丰富了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了分析报告的连续性。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包括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和选择分析方法两方面的内容。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8

(一)货币空间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1、“货币空间价值”的内涵

通过对当前普遍使用的货币时间价值定义的考察,我们认为,“货币空间价值”就投资来说,实质上就是利润,也可以说是利息。在给出“货币空间价值”的严格定义以前,有必要对现实的时间价值概念作深入的剖析。

当前,国内外关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定义学术界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货币时间价值[3]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2)时间价值[4]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其相对数即时间价值率是指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平均资金利润率或平均报酬率;其绝对数即时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资金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

(3)货币的时间价值[5]是指今天的1元钱的价值大于未来的1元钱的价值,其中有三个必须考虑的要素:一是通货膨胀影响的采购能力;二是未来资金收回的不确定因素;三是资金投资的机会成本。

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分析,有以下三个共同点:(1)时间价值都排除了通货膨胀与风险的影响;(2)时间价值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投资的回报,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3)时间价值是一个平均的资金利润率或平均的资金报酬率。因此,投资报酬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K  ——投资报酬率

K* ——纯利率(时间价值率)

IP ——通货膨胀贴水

DRP——违约风险报酬率

LRP——流动性风险报酬率

MRP——到期风险报酬率

RP ——风险报酬率

K*是无通货膨胀、无风险情况下的平均投资报酬率,从财务管理学的角度看,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率”。它表现为由于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价值增值额,排除了一切与时间无关的因素。但是,该投资收益率的内涵与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超出“时间”范围而追求“空间”的价值利益的活动是不相符的。即在平均的剩余资金利润率中还应包括公司改变经营领域所带来的“空间价值”,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平均资金利润率不仅包括时间价值收益、通货膨胀的贴水和风险收益,还应该包括“空间价值”收益。

综上所述,“货币空间价值”应该是指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营领域的变化(包括产品领域和地域领域两个方面)而实现的资金价值增值,从量的规定性上看,其相对数是扣除时间价值、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平均资金利润率或平均报酬率;其绝对数即空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资金与空间价值率的乘积。

对于此定义,给予以下四点说明:

(1)经营领域的变化,指产品领域和地区领域的变化。即“空间”包括“产品空间”和“地区空间”两大方面。产品领域的变化是指公司经营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出现了多样化经营,如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的业务扩张;地区领域的变化是指公司的经营突破了现有地区范围的限制,出现了诸如跨市县、跨省份、跨国界的经营,如跨国公司出现的跨国经营等活动。领域变化的基准是企业的初始业务与初始地域。

(2)时间价值是“纯时间价值”的概念,指公司从建立时起的“稳定经营”(即不改变产品领域和地区领域的持续经营)中所获取的“时间价值”,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其收益中就包含了“空间价值”的因素。

(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对本定义没有影响,因为领域限制的减少并不能否认客观存在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体化的加强更能体现出“空间价值”理论研究的价值性和紧迫性。

(4)本定义没有使用“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概念,因为,时间价值表现的是一种投资收益,不一定是整个社会的投资回报的平均,完全可能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平均回报。

2、“货币空间价值”的外延

 “货币空间价值”的外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公司拟介入的产品领域的平均资金利润率高于现有产品领域的资金利润率的部分,如不同行业的收益率的差额。

(2)公司拟介入的地区领域的平均资金利润率高于现有地区领域的资金利润率的部分,如不同国家的投资收益率的差额。

(3)“双跨”公司,即既跨产品领域又跨地区领域的公司的“空间价值”应包括以上两个方面的差额之和。

其中,“差额”指排除了通货膨胀、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等因素影响后的差额。因为对于特定的领域,这些因素的值可能不一致,在确定差额值时需进一步进行排除,其余值即是领域变化带来的“空间价值”。

(二)分部报告准则中关于“分部”的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和分部报告准则要求企业分别按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编制分部报表。对于业务分部,我国习惯划分为不同的行业。准则定义“业务分部是指企业内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提供单项产品或劳务,或一组相关的产品或劳务,并且承担着不同于其他业务分部所承担的风险和回报。”业务分部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判断。而行业的划分通常是按照国家政策进行的,如工业、农业、商业等,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的区别与利弊见“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分析。

对于地区分部,准则定义“地区分部是指企业内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内提供产品或劳务,并且承担着不同于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组成部分所承担的风险和回报。”

(三)分部报告与空间价值计量的关联性

“货币空间价值”是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营领域的变化而实现的资金价值增值,领域的变化包括产品领域和地域领域两个方面,这两个领域的内涵与分别报告准则中所界定的两个分部是完全一致的。尽管准则认为企业提供分部报告是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估其风险和报酬,以及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但此处并没有点出分部报告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即企业不同经营领域存在收益率差别,提供分部报告就在于让信息使用人弄清楚企业的“领域”价值的差别,并分析这些差别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做出合理的决策。正是在这一点上,为货币空间价值的计量提供了支持,在没有一般的货币空间价值计量方法之前,完全可以借助于企业的分部报告提供的数据,再结合数学、经济学的理论,计算分析企业的货币空间价值。货币空间价值之所以长期被忽视,主要原因就在于“空间价值”的计量非常困难[6],关键是缺乏数据支持。因此,分部报告准则的相关内容为空间价值的计量提供了数据基础,在没有得出一般概念的空间价值计量方法之前,完全可以借助于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计算企业投资的空间价值,并以此作为企业投资分析的重要数据,这就是二者的关联所在。

二、货币空间价值的计量

我们认为,企业的投资利润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其中:K  ——投资报酬率

K* ——“时间价值率”(纯时间价值率)

FP ——“空间价值率”

IP ——通货膨胀贴水

RP ——风险报酬率

计量分析以企业的地区分部为例,符号说明如下:

fpij:空间价值率,FPij:空间价值额,ki:投资利润率(资产收益率),t:企业经营的时间, :分部m第t年的投资额, :分部m第t年的营业利润

(一)单一年份空间价值的计算

地区分部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表1

分部

项目

分部1

分部2

……

分部n

营业利润

 

资产总额

 

 

计算各分部的资产收益率,得下表:

表2

分部

项目

分部1

分部2

……

分部n

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 ,m≤n。收益率的计算本文推荐使用资产收益率指标,而不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各分部的资产代表了企业在本分部的投资份额,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表明企业投入的资产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收益或价值增值,分部报告提供的根本也在于让信息使用人分清企业各分部的盈利能力,评估其风险和报酬,以及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因此,采用此指标比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更合适。另外,对于利润的选择存在“营业利润”、“税前利润”和“净利润”三个指标,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准备中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但笔者认为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宜采用净利润指标,此时 即为资产净利率。

计算各分部间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假设分部1为企业的基准分部即初始地域,并依次以分部2,分部3,……,分部n-1为基准分部。计算过程如下矩阵:

      ………………………………………(矩阵1)

本计算矩阵有以下几个特性:

(1)矩阵左下部为空,属于上三角矩阵,笔者认为本矩阵考察的核心是企业经营地域的改变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a-b与b-a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因此在考虑了分部1为基准分部向延生分部2的投资后,就不再考虑分部2为基准时向分部1的投资,二者之间只存在符号差异;

(2)矩阵的大小为(n-1)×(n-1)矩阵,而非(n-1)×1矩阵,尽管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初始分部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分部也可以作为投资的主体进行投资,对于其他分部来说,它就是初始分部;

(3)本矩阵的实质内容。矩阵值的构成是企业各地区分部资产收益率的差额( ),这个差额剔除了包含时间、风险、投资额等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地域无关的因素,即“空间”因素是矩阵中唯一留下的因素,因此,本矩阵反映的实质内容就是企业经营地域改变所获得的“空间价值”。因此,称矩阵1为“空间价值矩阵”(单一年份),其结构是二维的。

(二)多年份空间价值的计量

如上分析,二维空间价值矩阵反映的仅是单一年份的空间价值情况,如按照此方法计算,各年份均有一份类似的矩阵表,把它们从下到上的叠放就形成了三维立体“空间价值矩阵立体图”,如下图:

图1  空间价值矩阵立体图

此时,各自年份t的空间价值矩阵为:

     ………………………………………(矩阵2)

此矩阵我们称为空间价值一般矩阵,其特性与矩阵1相同。

一般矩阵的得出并不能用于企业投资决策问题,因为各年份空间价值的差异使得企业无法选择合适的空间价值率,因此,在运用于企业决策前,必须归纳出企业的空间价值通用矩阵,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采用了线性回归的方法,将三维结构的空间价值一般矩阵压缩为二维结构的空间价值矩阵表。从空间价值矩阵立体图上可以看出,对于具体分部来说,各年份的空间价值组成了一(n×1)矩阵,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个n维向量,记为:

 

其中,分部m满足2≤m≤n,w为分部m对其他分部的投资,如矩阵1的第二列第一分部对第三分部投资和第二分部对第三分部投资,范围满足1≤w≤m-1。

将该向量的各个分量 组成数组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 为决策时的设定值。

这样,n维向量就压缩成了1维向量,将各分部的1维向量放在一起就重新组成一个二维结构的矩阵,如下:

       ………………………………(矩阵3)

 以上矩阵实质上是各分部回归方程的集合,我们称之为“空间价值方程阵”或“空间价值矩阵表”。由于此表的结构是二维的,并且是回归矩阵,也就是在没有得出普遍适用的空间价值计量模型之前各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计算出的空间价值一般矩阵表,就像现在所通用的“复利终值系数表”等表一样,并具有类似的功能。

(三)货币空间价值一般计量模型

以上的空间价值方程阵尽管可以用于企业的决策,但是隐含着一个假设条件:各个分部的投资是独立的,即分部1对分部2投资,分部1对分部3投资,但不存在分部1通过分部2对分部3投资的三重甚至多重关系。事实是,由于企业业务发展的连续性,企业总是存在相对独立的初始分部,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下发展(如下图2所示),这种情况的出现促使我们必须研究企业一般化的空间价值计量模型。

为便于计算,将“矩阵3”变为如下形式:

………………………………………(矩阵4)

企业分部中无论是业务分部还是企业的地区分部都存在业务的关联性问题,对于业务分部来说,业务之间存在差异性,业务越类似,业务间的关联性越好,分部的发展也越容易;对于地区分部来说,越接近初始分部,相关限制越少的分部发展更容易。因此,企业分部的发展通常是渐进式的逐步线性发展,这就形成了分部发展的链条关系,即 的发展形式。为了计算这种发展模式的投资收益总额,我们需要作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业务分部的发展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即分部1至分部2至分部3的形式,不存在分部1至3的发展模式。

在此假设条件下,将“矩阵4”的分部空间价值作如下的变换处理,重新组合成如下的新矩阵5。

………………………………………(矩阵5)

按照企业业务间的关联性对矩阵5的各个行向量进行排序处理,得到如下的矩阵6。

………………………………………(矩阵6)

很明显向量 是基本向量,其他向量均为向量 的部分内容。因此以下的模型推导以向量 为基准,其他的向量采用相同的方法。

设分部1对分部2的投资额为 ,分部2对分部3的投资额为 ,分部3对分部4的投资额为 ,以此类推。分部的设立即使满足绝对的连续性,但可能存在其他企业对某个分部的投资,因此作如下假设。

假设2:各分部间的投资关系为全资关系,即100%的控股投资关系。

由于分部发展的绝对连续性,因此分部1的投资总价值可以计算如下:

………………………………………(公式1)

公式1也就是一般空间价值的计量模型。若假设:

则有:  

………………………………………(公式3)

上式两边同乘(1+r)得到:

…………………………………(公式4)

公式4减公式3,得到:

 ………………………………………………………(公式5)

变形得到:

 ………………………………………………………(公式6)

所代表的经济含义是初始分部投资I后,经过逐步关联的m-1个分部投资得到的包括空间价值的最终价值,因此,称 为“空间价值系数”(单个空间价值率有 个)。也许你已发现这个系数与“后付年金(年金存在n个)终值系数” 十分相似,实际上,二者之间仅差一个分部的投资额I。在公式1右边加入 ,即公式3的右边加入I,则计算出的“空间价值系数”刚好为 ,加入的 表示分部1对自身投资的投资额,从理论上讲初始分部对其自身的投资空间价值应等于0,即投资后的价值未变。

不谋而合的是,东北财经大学的乔世震教授曾经提出过“资产价值补偿系数”,他以土地估价为例,“通过确定最差空间的资产价值,按照空间价值补偿系数推算非最差空间的资产价值”(空间分块为 个)的方法,计算出“资产价值补偿系数”[7]为 。这个系数与本文的“空间价值系数”十分类似,从空间上看,二者之间恰好差两个空间的距离,即初始分部和最终分部(排序后的最后一个分部),最终分部的含义与初始分部的含义相同。因此,“空间价值系数”、“后付年金终值系数”和“资产价值补偿系数”从空间上看分别相差一个空间的距离。如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资产价值补偿系数”是特定条件下“空间价值系数”的变异特例,“特定条件”是指分部间的投资额相等且分部间的空间价值率相等,“变异”是指二者之间的空间个数差异。

(四)突破假设条件的空间价值计量模型

以上的一般计量模型存在两个假设条件。对于假设条件1要求各分部必须连续,不存在分部1对分部3的投资关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条件是可以突破的,一般计量模型完全适用于如下的分部发展模式:

此时,可以把分部3当作分部2处理,同理,把分部4当作分部3处理。因此,假设条件1突破的情况下,一般计量模型仍然成立。

对于假设条件2要求是100%的投资关系,但通常不是这样,为此需要加入投资比例的成分。假设各分部间的控股比例为 ( ),将公式1变成如下形式:

…………………(公式7)

如此我们就得到了一般空间价值计量模型:

三、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货币空间价值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而且可以计量。在当前分部财务报告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借助于分部财务报告提供的分部数据,计算企业跨行业领域和地区领域的空间价值,并把它运用到企业以后的决策中,尤其是投资分析、筹资分析等。

2.货币空间价值的一般计量模型是: 。其特例形式是: 。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投资额与领域投资收益率的差别上,后者各分部间的收益率与投资额都是相等的,这种情况只是一个特例,近似于时间价值的年金形式。

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借助于分布财务报告提出了货币空间价值的一般计量模型,但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初始的形式,许多的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1.关于空间价值率的正负问题。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没有涉及空间价值率的符号问题,实际上,在模型的得出过程中,我们默认了其符号为正值。这种处理方法与当前财务管理中关于时间价值计量模型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但我们认为,无论是空间价值还是时间价值都存在负值的可能。就时间价值而言,在通货严重紧缩时期,通货膨胀贴水是一个负值,当它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是整个利率为负值,这种情况在时间价值的计量模型中没有给予考虑,在已出版的财务管理刊物中我们所见到的时间价值都是正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就空间价值而言,由于各分部的收益差距很大,在出现巨额亏损时,空间价值率必然是负值,如中国联通2002年度的分部报告显示其CDMA业务出现1.03亿元的巨额亏损[8],其空间价值率为 ,其绝对值还小于1,如大于1,则 就出现负值,此时就会出现一般计量模型的某项为负值,它对整个模型的影响是什么?有多大?如何消除?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2.空间价值方程阵的求取问题。本文采用的是简便的直线回归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不符合经济事实,很明显,回归方法的选取将对空间价值方程阵的数值有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空间价值计量模型的精度。

3.空间价值计量模型的系统分析与应用问题。本文仅从理论上提出了空间价值的一般计量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还有待深入研究,尤其是模型的系统性上,这不是一两篇学术论文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借助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进行专题研究,从而得出更为系统化的空间价值计量模型,本文提出的计量模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另外,空间价值模型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存在。因而必须将其融入财务管理的价值分析中,如投资分析、筹资分析、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相关内容中去,本文作者正尝试进行空间价值的系统研究并把它融入财务管理价值分析中,这个工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唐现杰,陈平.2003.论货币空间价值.理财者.2,8~10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1998.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世震.2000.财务管理专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 唐现杰,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的教学研究工作;黄娟,陈平,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2] 唐现杰、陈平:“论货币空间价值”,理财者,2003年第2期

[3] 中国·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4]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

[5] Robert C. Higgins: Analysis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Fifth Edition) McGraw Hill出版公司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98年8月版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9

现行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向投资者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以及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财务报告的多重目的,造成了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诸多缺陷,理论界和实务界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改进企业财务报告。但对于何谓管理报告,一套完整的管理报告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建立管理报告体系等实际问题感到困惑。本文试图从分析现行财务报告信息和经营管理当局需求信息的差异人手,逐步分析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提出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设想,以及建立管理报告的意义和难点,以期在企业实践中建立其自身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提供帮助,也为财务报告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 现行财务报告信息和经营管理当局需求信息的差异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构成

企业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由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附注(如会计政策、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等)、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有关市场竞争状况、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其他相关内容构成。其中,财务报表、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部分,主要报告受托人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投资者决策所用的信息则包含全部内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其目的在于满足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群体的需要。

(二)经营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

经营管理当局需求的信息复杂多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报告资源受托责任的履行。由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构成,包括财务报表和相关报表附注所反映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基于历史成本基础上完成。(2)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主要分析财务、经营和业绩数据变动的原因主要趋势、特征,以及对未来的影响。(3)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信息,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各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信息。(4)前瞻性信息。主要是机遇和风险信息,包括主要趋势所引起的机遇和风险,管理层的计划,关键性的成功因素,实际的业绩和以前预计的机遇、风险和管理计划之间的比较。(5)公司宏观信息。主要是公司经营目标与预计之检讨,公司战略实现程度,行业竞争和产业结构对公司的影响。(6)内部财务和经营决策信息。主要是投资决策信息、单向产品(服务)盈利能力及其敏感性分析,资产价值及质量信息,组织资本及其优势,绩效评价及控制等。可见,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范围广、内容详细,与企业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相比更具独特性,有其特定的需求目标。许多信息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财务报告信息只是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差异较大。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便成为一种必然但是,由于理论和实务研究多集中于财务报告和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研究管理报告的相关内容很少涉及,管理会计又多注重于研究成本确认、决策分析、最佳激励方式、业绩考核方案的选择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所以,何谓管理报告,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报告,便成了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二、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分析

管理报告的总目标是及时准确地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但经营管理当局所需信息范围较广,现行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其中部分信息,因此,管理报告应该满足其中另外部分,财务报告和管理报告应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形成企业完整的内部管理报告和外部财务报告体系。这里,以单项产品或服务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为例(见图2)来进行分析。

从图2可看出,企业对外提供有关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报告其不同产品或服务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企业在决定经营这些产品或服务以前,首先面临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决策选择净现值、风险因素、报酬率等管理会计指标开始在决策分析中使用;而决定投资后,企业又要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边际贡献、敏感性等进行分析,以选择不同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政策这些构成了企业决策报告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通过对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落实,与各个不同的责任主体签订业绩目标实行管理控制,并定期或不定期的报告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其预算与实际、实际与行业标杆值之间的差异,这些构成了企业责任报告的主要内容。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和差异,企业将传统的产品或服务经营改为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因而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客户对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何种类型(如商业客户、政府客户、个人客户等)或地区的客户是企业的主要价值来源,预计何种类型或地区客户的价值创造,提供给每类客户所耗费的单位成本等信息,以及许多不用或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事项信息(例如客户群体的消费偏好、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等),构成了企业价值报告的主要内容。因此,除对外财务报告外,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决策报告、责任报告和价值报告,三者构成了完整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其中,决策报告的目标是为企业投资决策、财务和经营政策选择提供信息,责任报告则为责任主体的业绩评价提供依据,价值报告为跟踪客户和市场、改变竞争策略提供大量的信息。三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

三、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设想

(一)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应分析的信息

管理报告的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方向,但要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报告体系,还需要分析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这三者的报告基础、报告运行和报告呈报。

1 艮告基础。决策报告面临投资决策选择时,重点关注现金流量、净现值、风险因素、报酬率等指标;面临财务政策和经营政策选择时,则主要报告边际贡献、敏感程度等因素。因此,决策报告以时间价值、本量利要素和成本分摊为基础报告要素。企业通常在评价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的业绩时,需要报告边际贡献、部门经理可控边际、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指标,同时报告这些指标与预算目标、行业标杆值的差异及原因等相关内容,故责任报告是以可控资源和责权利结合为基础报告要素。价值报告则重视客户的价值创造和预计价值创造,以及一些不用或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经济事项,因此主要以历史成本信息结合经济事项为基础报告要素。

2.报告运行。决策报告涉及时间价值、量本利要素和成本分摊,故以价值和非价值为确认标准,并以货币和非货币进行计量;而责任报告关注可控资源在不同主体的受托责任,因此主要以可控贡献边际及其过程为确认标准,并结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价值报告的运行稍稍复杂,其客户的价值创造和预计价值创造将以价值实现及其过程为确认标准,但一些经济事项则不能通过现金进行计量,其所提供的信息可能细致到每一项具体活动,并允许采用多种计量方法来描述这些经济事项的各个方面,以更准确地反映经营活动的全貌,有助于对客户及其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作出整体评价。

3.报告呈报。决策报告主要向企业的决策机构呈报投资、更新改造等资本性支出活动,以及单项产品或服务的贡献边际、敏感程度、安全边际分析等相关决策活动所需的信息;责任报告则需要逐级向责任主体呈报责任人在授权范围内的责任业绩实现程度,并报告实际与预算、实际与行业标杆的差异及其改进措施;价值报告重点向经营管理当局呈报客户创造的价值、价值的实现过程、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例外信息和风险预警机制等。

(二)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程序

通过分析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三种报告的基础、运行和呈报,为构建企业内部完整的管理报告体系奠定了基础。企业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还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以明确各“用户”需求为起点。企业内部各“用户”需求的差异,导致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等三种类型管理报告的内容各异、目标不同,因此,明确各层“用户”的期望和需求,是企业建立管理报告体系的首要任务。从组织的层面上讲,管理报告的最高级“用户”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它承担着为股东创造财富的重任,整个管理报告体系将以此需求为起点进行研究和设计,因此,明确最高管理层的信息需求将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再将相关信息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以保证职能部门、分公司、事业部、子公司等信息需求主体都很清楚自身对管理报告的定位。实际分解和落实各层“用户”信息目标时,需要注意“用户”的权力、责任等因素对管理报告的影响。一般是基层单位的信息尽量详细,最高经营管理当局则只需关注重点和例外事项,各“用户”之间所报告的信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管理报告信息的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整合、评估现行相关报告体系亦很重要。企业通过关注既有报告的种类、制作流程、内部交流途径、信息可使用性与准确性、报告的及时性以及例外和风险事项预警报告渠道,可以确定拟保留使用的管理报告、需要修订和新增的管理报告、新增管理报告与原管理报告的衔接等重大问题,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报告体系,保持管理的延续性,最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确定管理报告的设计原则和报告框架。由于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经营管理当局的信息需求,因此设计这些管理报告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就非常清楚。首先是实用性。同时,管理报告不能像财务报告那样按月份为基本单位,它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应具备随时报告相关信息的功能,因此第二个原则和要求是及时性。由于最高管理当局重点依靠这些管理报告进行决策,因此其信息的质量就要求非常高,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故管理报告的第三个原则和要求是准确性。

至于管理报告的报告框架,尽管因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首先要求报告突出重点事项。由于及时性的要求,管理报告不可能像财务报告那样有固定的报表结构和报表项目,有时候可能是一件事项的描述,有时候可能是一些数据的传递,但并不表明管理报告可以不要自己的架构,我们可以将重点和关键的报告内容列为管理报告的第一项目要素。其次,常规的管理报告框架可以按照决策报告、责任报告、价值报告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比如责任报告的报告框架就可以包括报告要素、预算数、实际数、差异、差异原因、改进措施等内容。第三,具体明细项目的报告框架,可以借助财务报告现成架构或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按照这三项措施的基本要求,企业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报告框架体系。

3.拟订具体的管理报告。根据已明确的信息需求和管理报告基本框架,拟定具体的管理报告便不再是一件难事,只需拟定一个各“用户”对管理报告的需求目录,再制定管理报告的总体要求、编制要求、报送要求、数据来源、例外信息及风险预警报告等相关内容,便可以构建一个具体的管理报告体系。

四、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意义及难点

(一)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意义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10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财务报告的浅析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5日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披露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以及公司的重要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国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出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以满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目前的财务报告出现了虚假信息以及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问题。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从不同角度分析财务报告得出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笔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投资者角度看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投资者最关注的股利以及自己的控制权是否被稀释。投资者要根据上市公司定期出具的财务报告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看投资是否有价值。

1、没有全面正确地反映公司收益以及披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如期货、期权等,这些金融工具由于市场的运作使得他们的价值无限制地扩大,不能真实反映其真实价值,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的剧烈变化,最终导致严重后果,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工具所包含的未实现的利润增加了公司的利润总额,一些老企业持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甚远,将导致未来的利润变化,还有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都会有一些未实现的利润,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而公司财务报表的利润表中没有把这些加于区分,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也没有详细地披露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所可能带来的问题。

2、没有详细地披露股东权益方面的信息。投资者或是为赚钱或是为了控制权,现在的股东经济利益的来源不再仅限于公司的利润,而有很多方面如股票的市差,这就是股东相对的很关心股份的市场价值,公司的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会努力地提高股票的市价,或者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公司用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方式通过降低转换价格来降低债券利息,而这部分利息就转化为公司的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转换价格低于市价,转换之后会使原有的股东利益受到损失。在财务报告中没有反映这种利用可转换债券来增加利润给股东带来的影响。

3、财务报告过于冗长和专业化,以及信息的不及时性。投资者一般是社会公众,他们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除了从事财务工作,大部分投资者不可能理解财务报告中的一些专业名词,这样他们在看报表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而且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越来越冗长,一般的都是几十页,若是大的集团甚至上百页,这样,一般的财务人员要全面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都需要很大的精力,更何况一般的社会公众,不利于投资者做决策,他们有时候做决策都是追随者。另外,一般的年度财务报告要在4月份才陆续的出来,这样造成信息不及时,使投资者错失投资机会。

(二)从债权人角度分析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债权人关心的是能不能收回贷款,公司能不能偿还自己的债务主要看公司的偿债能力以及公司的盈利能力,而这些指标的计算要依赖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1、提供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债权人要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以及营运能力,计算财务指标利用的数据来自报表,而一些数据缺乏准确性,如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由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中的运用,使得其资产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使得资产负债率降低,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中的存货的计量,以及应收账款的计量也是伪造比率掩饰偿债比率的一种方法,存货故意积压和滞销,年终时故意地将借款还清,下年再借入等。在计算利润时,公司把未实现利润,人为地操纵“准备”等来增加利润,从而提高每股盈余,以表示公司具有发展潜力。

2、没有详细地披露担保和抵押以及公司信用状况。债权人要关注股市的担保以及信用等状况,看是否公司担保抵押的对象以及是否具有连带责任等问题,财务报告一般披露了公司的担保抵押情况,但是只是列出了担保的对象、金额等,没有具体的详细的说明所提供担保对象的经营状况,是否具有能力偿还贷款而不连累公司,以及提供担保是否附带有一定的条件;抵押物如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等是否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贬值不能偿还贷款等。而且上市公司报告中一般没有披露公司的信用状况,信用是现代市场一个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开发行业,由于其风险大,需要的资金数额大,公司的信用好就可能在资金紧张时易融通资金,以保证生产的日常经营。

(三)从公司管理者角度看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基于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关系,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而且基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也存在着冲突,因此,为了更好地监督经营者能更好的实现管理者的目标,充分地揭示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财务报告要详细披露与经营者相关的信息。财务报告定时地披露了公司董事会以及监事会报告、管理层的报酬等信息,但不能充分地披露公司的激励机制,使信息进一步的透明化,从而看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是否真正的有效。

(四)从社会角度看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社会是一切企业活动进行的载体,它既是企业创造财务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企业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特别是制造业和加工业。企业与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环境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前提,如果企业不重视环境,一味的索取而不回报,这样会导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进而基于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会计信息就毫无意义。因此,财务报告应重视企业对环境的披露。而目前公司财务报告由于自身的原因对此没有披露太详细。

二、改进财务报告的建议

(一)加强全面收益的信息披露。财务报告要对利润表中的利润进行区分,分别披露已经实现的净利润以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特别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投资性房地产以及生产性固定资产产生的收入要分开记录,充分地披露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资产和负债,以便投资者财务分析,能够使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

(二)要及时全面地披露会计信息,同时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目前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要时刻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会计报告的滞后性影响他们的决策。同时,会计数据不准确,致使财务分析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人力资源信息也要进一步的披露,这都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适当的进行表外披露一些关于企业未来价值的信息,人们会关注企业的发展潜力,人们不可能用过去的经营成果来衡量未来的发展,企业适当地披露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研制的新产品等信息来增强投资者和债券人的信心。

(三)加强公司信用及风险的信息披露。公司信用越来越重要,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同所受到的贷款待遇等不同,公司的信用越好越能有效地筹集资金,以及得到更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赖。同时,由于信用风险会对公司或个人的利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变成很重要的工作,公司常有专门人员,针对各个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作评估来衡量可能的损益以及降低可能的损失。

(四)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加强财务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公司要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国际或国内著名的财务预警模型建立自己的财务预警模型,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利用其数据将企业面临的危机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并分析其原因和隐蔽问题,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也使投资者知道公司处于何种境况之下,便于做出决策。

(五)加强企业对环境的信息披露。企业和环境密不可分,国家也重视绿色会计的发展,因此企业要保护环境,尽量地减少污染,对社会做出贡献,如披露对社会的贡献率,同时揭示企业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看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平衡,这是新经济对会计的一个挑战。

(六)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及风险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创新金融工具,如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金融工具的计量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美国金融危机把原因归结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其美国财政部已经颁布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而且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困难,无论是在技术还是操作中。特别是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完全性,给公允价值的运用以限制,现行会计准则中有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等规定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因此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在报告中具体的披露公允价值的运用情况、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和风险情况,及时地关注公允价值的变动,以保证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潘芳.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粗浅看法.工作研究,2008.8.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例1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08-01

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社会的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为了反映人类社会的投资从非人力资源的投资向人力资源投资的重大转变,就必须确认、记录、报告、评价人力资源投资的成本和人力资源使用的经济效果。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就是适应这个转变的必然要求。

一、对现有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分析

目前,现有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和劳动者权益会计。

1. 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由于对成本的计量和报告方式不同形成两种模型:一是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一是人力资源重置成本会计。前者是以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为基础,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如招募、选拔、安排、培训等)成本,不是像传统会计一样直接费用化,而是集中归类并予以资产化处理的一种会计程序。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历史成本计价的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无法满足重置人力资源所需支出,因此有人主张采用人力资源重置成本会计,即以目前重置人力资源应该作出的牺牲(甚至包括机会成本),来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的信息。这就弥补了历史成本计价不能保全人力资本的缺陷。

2.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分析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利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部门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显然,这种模式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很大不同,它计量和报告的不是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所付出的成本,而是人力资源的价值。它可以人过去创造出的价值为计量的标准,也可以将来能创造的价值为计量的标准。对于这种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准确,而只能用推算的方法。目前常见的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以及非货币计量的方法,如评价法、技能一览表法等。

3.对劳动者权益会计分析劳动者权益会计包括人力资源投资的确认、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的确立及劳动者权益的确立三部分。

(1)对人力资源投资确认的分析人力资源投资确认指对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支出单独计量并资产化处理,是前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程序的继承,但与下述的内容联系,应明确其所有权并不一定仅属于企业所有者。

(2)对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确立的分析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它包含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的现金或其他经济利益的潜力。人力资产与原来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计作人力资产的概念不同,主要是以成为企业的劳动者为标志,以未来收益中视为人力资源产生的部分现值作为计价尺度(人力资产的计价方法可用经济价值法等),在性质上类似无形资产,但其价值不因使用而摊销,性质又接近土地资源。

(3)对劳动者权益确立的分析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它包括两部分: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从动态看,它一般因录用职工以及劳动新创造价值的分配而增加,因职工离开企业或支付给职工而减少;从静态看,是留存于企业内的劳动者所拥有资产的对应权益要素。新产出劳动者权益从基本来源上看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它应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来确定,如工资、职工福利基金、职工教育经费和劳动保险费等。二是少付的工资和社会捐赠等形成的劳动者权益。

二、对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改良

1.改良思路前面介绍的人力资源会计的三种模式有以下两个缺点:一是将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资产化,并将人力资产按使用期限摊销进入费用,人力资产评估价值进入费用,势必要增大费用,减少企业经营期利润,从而减少应上交政府的税收,将不能为政府接受。二是劳动者权益会计阐述了人力资源分享企业剩余成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式,但它并未将人力资产所有者与非人力资产所有者视同企业的所有者对待。

2.人力资源会计账户设置为了正确核算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全面反映人力资源信息,应设置以下几个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本账户核算人力资源的取得、培养、开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收到人力资本投资及人力资本评估增值等。

(2)“实收资本——人力资本”账户本账户属权益性账户,当企业收到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评估增值时记贷方,因转出、退休、死亡脱离企业和评估减值时记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人力资本期末数额。

(3)“累计折旧——人力资产折旧”账户本账户是“人力资产——费用化人力资产”的备抵调整账户。

(4)“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本账户核算企业人员调出、转让时收取的补偿费,转让费与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企业人员因伤亡等原因退出企业时注销的账面净值,意外伤亡事故收到的保险赔款、其他赔款与医疗费用、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之间的差额等。

(5)“应付利润(股利)———应付人力资本利润”账户本账户是负债类账户,当企业按照资本总额对利润进行分配时,按人力资本份额,计提的应付利润记贷方,支付利润时记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支付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