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英语翻译的论文

英语翻译的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7 03:28:32

英语翻译的论文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1

【论文摘要】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受到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规律和文化特征的制约。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应该把握语用等效原则,准确理解原文的语用含义和交际意图,并将其完全反映到译文中。商务英语语用等效翻译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把握语境,选择对等词语;拆分整合,句子结构重组;礼貌等值,确保表达得体;“拿来主义”,模拟译语表达;恰当切换,尝试文化移植。 【论文关键词】 商务英语 语用含义 语用等效翻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各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商务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商务翻译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课题。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重在交际意图的达成。由于受到具体的交际情景,特殊的语言规律,特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应讲求译文的实际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准确度而不能一昧拘泥于原文形式,生搬硬套。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以语用等效原则指导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质量。 二、翻译的语用等效观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信息发出者)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信息接受者)对发话人(信息发出者)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语用学研究的意义不是词句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通过特定交际情景传达的交际意图或话语的语用含义。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翻译实践即为语用翻译。换言之,语用翻译是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推导出话语的语用含义而进行的一种等效翻译。它近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在其《翻译科学初探》一文中提出该理论,主张翻译中充分考虑语用因素和交际意图,使译文对于译文读者和原文对于原文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效果。因此语用等效翻译讲求的是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力求保存原作内容,用译语中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该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汉语中的“打白条”,如果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对等逐字翻译成“to issue blank paper”, 外国人看了就会不知所云,实际上,英语中应该用”to issue IOUs( I owe you的谐音)”来表达这一意思。 Thomas(1983)认为语用等效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前者指跨越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差异的等效,后者指跨越文化和环境差异的等效,两者的核心概念都是语用意义的对等。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商务英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探讨商务英语的翻译方法不得不考虑商务英语的特点。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不仅在词汇、句法上具有区别于一般语言的独特特征,同时还涉及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 1.词汇特征 商务英语用词较为严谨、正式,还常常涉及专业术语,如FOB(离岸价),B/L(海运提单), counter-offer(还盘),time L/C(远期信用证)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翻译。另外,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很普遍,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order”一词就有订货、订单、指示等多种含义:The company is quick to fill an order. 那家公司交付订货很及时。We’ve received an order for twenty tons of coal.我们收到一份20吨煤的订单。 Order bills of lading are negotiable.指示提单可以转让。 2.句式特征 商务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方面体现在商务英语中主从复合句和被动语态的广泛应用。汉语中主动语态的句式比较普遍,而商务英语文本中因考虑行文的流畅连贯等因素,常用被动语态。翻译时因遵循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过分受制于原文的语序和结构。此外,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复合长句也是商务英语中频繁出现的表达式,尤其是一些正式的商务文体如商务合同中很少使用简单句,而多用主句带从句,从句套从句的“枝状结构”,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例如:Regarding delivery of the machine offered we would say that, although the time stipulat ed is short, yet we can promise you to complete the engine in three months from date of order, and deliver, erect, and test it ready for use, within four months as desired.关于贵公司所需的机器交货一事,交货期虽然短促,我方保证,自订货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生产,并按要求,4个月内交货,并安装调试完毕。如译文所示,此类句式要翻译成顺畅通顺的汉语就必须冲破原文句式表层结构的束缚。 3.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蕴涵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因而商贸双方交流过程中也涉及特定文化信息的传递。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商贸交流活动必然产生影响。例如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蓝鸟“为什么选择”Blue Bird”作为商标呢?这是因为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而中文蓝鸟并不包含这种文化信息。再如中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译为“White Elephant”就难以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无用而累赘之物。 四、商务英语翻译的语用策略 从以上对语用等效原则和商务英语语言文化特征的分析来看,语用等效是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策略。下面从5个方面阐述商务英语语用等效翻译的具体方法。 1.把握语境,选择对等词语 商务英语的词汇体系中,词与词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翻译时往往不能简单地直译,而应该在准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寻找译文中的对等词语把它表达出来。如汉语中的“三角债”不能直接译为“triangle debt”,英文中该含义的正确表述为“chain debt”;英语中的“black economy”也不是“黑色经济”,正确的译法是“地下经济”。 进行商务翻译的时候还要特别留意专业术语的理解及一词多义的辨析。准确翻译专业术语需要积累一定的商务知识。例如:The draft has been presented to the Bank of China for clean collection. 此句中“clean”不是“干净”的意思,“collection”也不作“收集”解释,“clean collection”指“光票托收”。全句译为:汇票已经交给中国银行按光票托收5。上文已经提到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翻译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词语的语用信息,避免误译。例如:There is a tendency for an organization of this type to be rather romantic; this place isn’t romantic——it actually makes money. “romantic”除了“浪漫”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虚夸的、不实的”。联系上下文分析不难看出该词词义应理解为后者。此句译为:这种类型的公司常有浮夸的倾向,而这家公司并非如此——实际上,它是盈利公司。 2.拆分整合,句子结构重组 商务英语文体中经常使用冗长的复合句式,而汉语通常分开表述,句式较短。翻译时有必要进行句式拆分及内容整合,即冲破习惯思维模式和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探寻语言表层结构下的真实意图和信息,并据此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按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出上述意图和信息。例如:The buyer shall pay the seller US$350,000 within 20 days after the Bank of China has received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from the Seller and found them in order, but not earlier than 12(twelve) months after the date the contract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reached 95% of guaranteed capacity of the whole contract plant according to the guara nteed quality Indices as per Annex VI to the Contract of 65 months after the date of signing the contract, whichever is earlier. 该句使用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时间状语,从英文的句式结构看,状语放在句末,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但如果原封不动地译为汉语,译文则会显得拖沓冗长,生硬拗口,且辞不达意。因此翻译这个句子可采用拆分的方法分解时间状语,but后面的时间状语部分用一个句子表达。原句可译成汉语的两个并列句:买方须于中国银行收到卖方下列单据,并经审核证实无误后的20天内向卖方支付350000美元,但此款项的支付不得早于合同工厂第一次达到附件VI所规定的质量保证指标的95%以后的12个月,或本合同签字后的65个月,以早到的日期为准。 3.礼貌等值,确保表达得体 跨文化交际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社交规范、礼貌标准和表达方式,翻译时必须注意使用得体的译文传递原文的礼貌信息,努力实现礼貌的等值转换。商务英语属于一种较正式的文体,措辞礼貌庄重。例如:Should you desire, we would be pleased to send you catalogs together with export prices and estimated shipping costs for these items. 原文采用商务英语写作中典型的you-attitude(对方态度)的书写方式,翻译时宜采用汉语中对等的礼貌用语,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写作者的友好和礼貌。因此该句可译为:若贵方需要,本公司将乐意寄上目录以及这些项目的出口价格和预估的运输费。 4.恰当切换,尝试文化移植 不同语言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来自其他文化的目的语读者则常常觉得不知所云;或者给本族语读者带来愉悦和享受的正面文化象征意义却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反感和排斥。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找寻恰当的切入点,尝试文化移植,争取做到译文和原文的文化信息对等。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权威、吉祥和力量。但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dragon指邪恶的怪物,是罪恶的象征。所以“亚洲四小龙”就不能直译为“Four Asian Dragons”.应该经过文化转换处理,译为“Four Asian Tigers”, 因为tiger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同样上文中提到的“白象”牌电池也不能译为“White Elephant”,鉴于西方文化中狮子是力量威严的象征,可考虑译为“Brown Lion”. 再看下句:Geographical diversification is the key to survive the unsteady world market. It’s no good to “put all our eggs in one basket”, as the saying goes.市场多元化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俗话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此句译文用译语文化中习用的表达方式取代原文中可能令读者看起来费解的原语表达方式,通过“文化移植”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 5.“拿来主义”,模拟译语表达 语用等效翻译追求的是成功传递原文的语用意义。在可能的前提下,商务英语翻译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套用译语中现成的类似表达式,水到渠成地达到语用功能等效。例如:“Tasting is believing.”译为“百闻不如一尝”,就巧妙地套用了汉语谚语“百闻不如一见”。再如:“牡丹香烟 醇味盖冠”模仿Camel牌香烟广告“Camel stands out for taste.”译为“Peony stands out for taste.”9虽然结构和原文不同,但语用功能类似,表达效果一致。译语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倍感亲切。 五、结语 商务英语是一种实用文体。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注重实用效果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商务英语翻译应该遵循语用等效原则,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有效实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J].现代外语,2001,(3) 秦红:商务谈判口译语用失误浅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潘红:商务英语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64 余陈乙: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 顾维勇: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J].上海翻译,2007,(1) 周燕廖瑛:英文商务合同长句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4) 帅建林: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翻译补偿[J]. 第六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2004 贺学耘:论广告文本的语用等效翻译[J].商场现代化,2006,(5)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2

关键词:文化翻译理论;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Key word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tourist English;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244-02

0 引言

随着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已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起来,青海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青旅游。如何将青海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文化信息传递给外国游客,旅游英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国家间旅游沟通的桥梁,更是承载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纵观青海旅游英语翻译,存在问题颇多,主要有语言问题和文化误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出可行性的翻译策略。

1 文化翻译理论综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翻译正是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架起了不同文化传播的桥梁。因此,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翻译的文化论。文化翻译理论强调交际理论在翻译中的渗透,重视文化与翻译的结合。它将翻译上升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苏珊・巴斯奈特可谓是文化翻译论的最初倡导者。在《翻译研究》一书中,她不再局限于语言方面的探讨,而将翻译置身于跨文化交际的大语境之下进行思考。她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等值问题,翻译性质,不可译问题等做了研究,讨论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问题。在与列费维尔合著的《构建文化》一书中,苏珊指出:“翻译过程的研究与具体的翻译实践相结合,可以让我们明白复杂的文本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比如翻译时是如何选择文本的,在选择过程中译者起什么作用,编辑、出版者或赞助者起什么作用,什么标准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译本在目标语系统中是如何被接受的。”[1]在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理论。主要有: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文努提(Laurence Venuti)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主张异化翻译。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家纽马克(New Mark)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指出:“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从文本类型和功能方面来讲,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情文本(expressive text)和祈使文本/召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的结合体,同时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呼唤功能。”[3]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而没有一个理论能试用于所有的翻译文本,在具体地翻译实践中,需要根据各自的特殊情况,将这些理论结合起来,探究合适的翻译策略。

2 旅游英语翻译中汉英语言和文化差异

汉英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也不尽相同。文化的差异不言而喻。

2.1 语言差异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具有分析性,表意性,形与意结合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上的感官认识,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四字格成语,讲究文庄工整对仗,喜欢引经据典。它追求文学色彩的艺术美感,而非事实性的描述。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具有综合性,表音性,重型合的特点。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喜欢分析推理,理性成分起主导。因此,英语旅游文本大多严谨,简约,行文措辞简单明了,不用过多的华丽辞藻,避免描述语言的刻意渲染。因此,在翻译时,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只需要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就行了。

2.2 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反映,文化的传播是靠语言的。旅游资料的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是一种文化的解码。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它的根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文化差异主要是指文化冲突与文化缺省,文化冲突指原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与目标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反矛盾的。文化缺省指原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词在目标语中没有对等词,出现空缺。

3 翻译策略探究

3.1 音译

音译是指在译文中保留原始的发音(即汉语拼音),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适合于音译的有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的概念而本族语中又找不到对应的词语的情形。例如,青海湖景区简介中,将二郎剑翻译为Erlang Sword scenery,二郎音译,剑意译,将原本为一个概念的东西分开译,目的语读者必定不知所云。所以,直接采用音译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Erlangjian scenery即可。

3.2 意译

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使用。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例如一些公示语的翻译。“小草也有情,脚下请留情”,“水边危险,请勿戏水”。这是西宁市海棠公园的两个公示语。它们的翻译分别是:"Small grass also has feelings, please show your mercy.""Waterside is dangerous, do not play with water!"这两句话都是按照字面翻译,看似正确,却忽视了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的差异,殊不知,在国外,草地上是可以走、坐的。所以这里建议使用意译的方法,将两句话翻译为:keep off the grass;No Swimming即可。

3.3 音译加解释

由于频繁使用音译严重影响景点名称的翻译质量,尽失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含义,不能激发游客对景点的兴趣,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可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例如,倒淌河可译为:Daotang River──regorging River,狗浇尿可译为:Goujiaoniao──a kind of deep fried pen-cake。

3.4 增译

增译是指适当地增添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须的背景知识,如介绍人物身份及其历史贡献,介绍相关历史典故等。例如在青海湖景区介绍时,对于福娃迎迎、吉祥四瑞都应做增译,因为他们有特殊的背景与含义,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外国游客必定不知所云,因此可以采用增译的方法,添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将其翻译为:福娃迎迎:Fuwa Yingying(one of the five mascots of Beijing Olympics. Yingying is the Tibetan Antelope and he is a quick-witted and agile boy who represents the yellow Olympic ring);吉祥四瑞:the statue of four Auspicious Animals(A legend says a cuckoo carries a seed, a rabbit digged a hole and sowed the seed, then a monkey enclosed the hole with a fence, at last an elephant watered the seed. Finally, the seed grew up and became a towering tree.The legend means good harvests and longevity of people,auspiciousness and happiness.)。

3.5 减译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体风格上的差异,汉语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四字格成语,讲究文庄工整对仗,喜欢引经据典。它追求文学色彩的艺术美感,而非事实性的描述。相反,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喜欢分析推理。英语旅游文本大多严谨,简约,行文措辞简单明了,不用过多的华丽辞藻,避免描述语言的刻意渲染。因此,在进行汉英旅游文本翻译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地删减或更改,没有必要将描述性词汇一一译出。还是以西宁海棠园翻译为例:在介绍海棠花时,有这样一句话:"The crabapple has the reputation of 'the God of Flowers','flower imperial concubine','Flower dignity' for its natural and unrestrained flower appearance, blossoming like brocade"其汉语意思为”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素有‘花中神仙’,‘华贵妃’,‘花尊贵’之称。这个汉语中看似词汇优美,比喻贴切的句子在外国人眼里"It doesn't make sense."(什么都没有表达)根据适度删减原则,可将其译为:The crabapple is known as 'the God of Flowers','flower imperial concubine and 'flower dignity' for its natural and beautiful blossoming quality.

3.6 类比

类比是一种寻找两种不同事物最佳关联点的译法。“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思维模式就是通过已知的知识借助类比手段推理出尚不为人所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达到认知的目的。”[4]例如,将昆仑神话中的九天玄女比作希腊神话中的Athene(雅典娜),九天玄女是中国神话中的战神,而Athene(雅典娜)则是希腊神话中的代表智慧的战争女神,二者有相似的地方。这种跨文化的类比手法使外国游客将异国陌生的文化与本国熟悉的历史人物或典故联系起来,可以消除陌生感,有效地达到交际和文化传播的目的。

4 结语

跨文化旅游翻译集翻译和文化于一身。它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解码。在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各国翻译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理论,而没有一个理论能试用于所有的翻译文本,在具体地翻译实践中,需要根据各自的特殊情况,将这些理论结合起来,寻找合适的翻译策略。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采用音译、意译、增译、减译、类比等方法可以避免因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123.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3

[5]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6]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1.

[7]Reiss,Katharina&Vermeer.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8]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4.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4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交流活动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盛况。英语文学是西方文化的瑰宝,而翻译在跨文化交际、向国人介绍英语文学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何谓翻译,翻译就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文本材料去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由于中英文学在文化上的差异,使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形成一段障碍,而翻译可以为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沟通途径。而翻译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将原文翻译、表达出来的艺术,需要技巧的帮助,需要技巧对其的润饰,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的不断尝试,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经验总结。翻译工作者所翻译的作品,不可以对原文进行随便地删减,而需将译作保持原意。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将英语复述出来,可以在变化词句的基础上改变原文的表达形式,但是不可以改变原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意义。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在语言把握的高度上,需要深入透彻地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在选词造句与措辞使用方面,需要绝对地遵循原作的意义,并且使译文高度地符合原文的语言形式。换言之,从英语文学作品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不管在语言表达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都必须使其与原文中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英语保持高度的相似,而不可看起来像中文式的英文。英语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其原文的意境和文化内涵,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这是获得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合理归化原则作为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

著名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于1995年发表的名著《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了归化的概念,他提出合理归化是英语文学翻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在西方,归化的翻译传统,是自古代的西塞罗以及随后的贺拉斯、泰特勒等著名学者都比较认可的一翻译原则,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翻译原则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就是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把英语文化中让读者感到陌生的文化因素、成分转化为中文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并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使广大中文读者也能够像英语读者一样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文学艺术成就、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妙趣,并使译文在中文表达上更为符合广大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当代翻译译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知名学者奈达,站在社会语言学一级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必须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他认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真正地起到交际、交流的作用,那么信息将会变得毫无价值。例如,“whit as snow”作为一个普通的英语成语,在翻译时应该如何处理?按着奈达的说法,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读者都没有见过雪,并且其源词中也没有雪这个词汇,如果把其强制性地翻译为“白如雪”,那么很容易形成翻译中的“零位信息”,使对这词汇的翻译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将“whit as snow”翻译为“白如霜”或者“白如蘑菇”,或者与此相似的引申义和喻义。照此类推,也可以将“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译为中文的“雨后春笋”,将“make hay while it is sunshine”翻译为中文的“趁热打铁”。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英语文学中的信息,当对英语文学翻译时,如果译文中的信息不能够很好地起到跨文化的交际作用,那么对英语文化的译作,也就会是一次失败的翻译。因而,衡量英语文学翻译是否成功,其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深入考察当广大中文读者在面对英语文学译作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并对中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一番比较,如果中文读者的反应与英文读者的反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这会是一次成功的英语文学翻译。由此可见,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占有极其高的重要地位,对英语文学翻译的成功起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要想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我们还有必要共同探讨一下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原则就像是孪生兄弟,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配合之下,可以使译文更为自然、透明、通畅,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译作。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之间的区别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过去,因为它们二者与早期的直译和意译有关。异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去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从而保留原发声语中的异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合理异化翻译原则,主要着眼于原文的英语文化,把英语文化成分近似地转换为汉语的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取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它能够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保留原文中所要持有的英语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通过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积极应用,可以指引不懂英语的人去了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和异域人们的情感体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主要持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是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他从解构主要是翻译思想出发,极力反对在英语文学作品仅仅关注译文通顺的翻译原则,极力要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语言上关注译语言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从这个角度去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合理异化”原则,貌似它们二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要求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中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行文流畅译文的帮助之下,读者能够尽量减少发声语中的文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去看,合理归化翻译原则似乎与异化翻译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其实不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都处于殊途同归的境况之中。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据有关翻译专家学者对傅东华先生《飘》译本中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傅东华先生在《飘》中,主要遵循了目的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也就是主要地采取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其中也少许遵守了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运用了合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在傅东华先生《飘》译作中,合理归化与异化翻译原则的遵守,其目的无非是译者傅东华先生为了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合理归化与异化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并无孰优孰劣之别。

三 “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合理归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往往为广大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所采用,它反映出一种英语文化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到译语文化中。在我国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采取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我国著名英语文学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英语名著《飘》时,就严格而恰到好处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使这一英语名著全面而深入到广大中文读者中,是一部典型的成功英语文学翻译代表作。在《飘》的傅译本中,傅东华先生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具有典型中国传统语言气息元素的姓,将主人公翻译为“郝思嘉”、“白瑞德”,并在傅译本《飘》的序言中,对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目的做了具体的阐述: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趣味精神,而不仅仅追求于原文中的一枝一节。

与此同时,我国早期著名翻译理论与实践家钱钟书先生认为,英语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就是合理归化,将英语文学作品从英语文字转化为中文文字的过程中,在不因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而暴露出牵强附会的翻译痕迹的同时,还能够完全地保留原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风味,这就可谓是达到了英语文化翻译的合理归化境界。让我们来看看钱钟书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其译文《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中的运用:

原文:“fie w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

钱译: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的译文中采取了中文传统的古体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彰显出了英语原文的神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合理归化原则的遵循与运用,可以有效地彰显译者的再创造之美,给广大中文读者阅读英语文学大餐时带来理解上的便利,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审美享受,更有利于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此外,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老舍,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成功地翻译了萧伯纳的后期作品《苹果车》。老舍在该翻译作品中,对于称谓的处理,坚持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并巧妙地使用了合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原文中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广大中文读者。例如,《苹果车》中的这句:“has he an audience?/no,maam…”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

王后:(有点不悦)“他有正式接见的通知吗?”

庞菲理亚斯:“没有,姑娘……”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5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选材范围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在文体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却往往又以其结构上潜在的层次感和语言的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语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点,将英语散文译成汉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结构特点,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下文中,笔者将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译文《论读书》为例,简要论述英语散文汉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

总体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与原文是句句对应,有的句子根据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一些句子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而相应调整了语序,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上述译文中,三个介词被译成了三个动词,三个并列的介词短语因此也成了三个动词短语。这样译文符合汉语的层层推进的叙事方法及多用动词的语言特征。又如: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原文前部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sloth”是用不定式做主语。译文照顾到汉语语言习惯,用“读书”作主语。这既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又符合散文的朴素风格和中文简练明快的特点,原文的后部分“is the humor ofa scholar”巧妙地运用“学究故态”将英语的静态特点转化成汉语的动态特点。

下面一句译文也十分精彩:

they pre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gept they be bounded inby experience.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原文中的冒号被译文中的逗号代替,原文中的总分结构也被汉语的连动结构代替。这样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的特点。译文又巧妙地将原文中的“except they be hounded in byexperience”译为主动语态,突出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王佐良先生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

二、英语散文汉译时对原文语言功能的传达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语言功能。因此,在英语散文汉译时,我们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保留原作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且要尽力传达原作的各种语言功能。

1.译文对原文表情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表情功能体现在它能够改变接受者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散文的表情功能就在于它往往能够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翻译中,语言的表情功能的传达致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译文的成败。培根的“ofstudies”是公认的劝学名篇,因此译文也应具有同样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王佐良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作为译者的任务,使《论读书》成了中国所独特的劝学名篇。

2.译文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信息功能即运用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可以更

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散文翻译中,对于原文中晦涩或较难理解的句子,译文应在保持语言顺畅前提下,给予适当解释或说明,从而保证其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如下面“of studies”中的句子:

abeut studia in mores.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原文比较难以理解,王佐良先生将其翻译成汉语推崇的四字结构,既保留了原文古雅的风格,同时也道明了句子潜在的意义,达到了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3.译文对原文美感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语言,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因此,经过再创作的译文也是为读者服务的,应该将读者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作为其生存的依据和标准。散文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文的读者效应,除了考虑其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要注重其语用功能,即语言应能提示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翻译散文时,除应忠实传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如《论读书》中,以下句子的翻译,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功能。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4.译文对原文祈使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祈使功能是指其对接受者行为的影响功能。这一功能可由命令或劝告来达成,但是通常更有效的途径是恰当的解释,有启发的玩笑,或者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它的使用常常暗示某种权威。在翻译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原文的这种语气,也即语言的祈使功能的保留。如在培根的“of studies”中,有如下句子: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ai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文的语气,由此可见,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其《论读书》也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结果。

综上所述,王佐良先生的译文《论读书》以保持原作朴素风格为要,遣词造句通俗简洁,朴素无华,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先后非常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动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完整的意义。译文语言流畅地道,通俗简洁,堪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范例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郭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6

一、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使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等方面达到对等

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要做到文化等值,就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具体体现在译入语中寻找‘时等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须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对文化上的差异做些了解。

(一)对事物认识差异

首先是习俗和信仰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像“春天,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国有一款Zephyr(西风)牌汽车了。我们只有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对比,才能克服母语的干扰,将两种语言转换自如。

其次是颜色的文化差异。在东西方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非常丰富。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西方文化中常说a red battle(血战)、red alert(空袭报警);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用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lie无害的谎言等;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没有经验、妒忌。如in the green wood (在青春旺盛的时代)、a green hand(生手)。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差异。如我国有“肠6”、“999”、“金六福”、“三枪”、“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同样可以看到7-Up. Mild Seven. 7-Eleven等商标

(二)语言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常用lover一词,每每至此外国人都颇为惊讶。因为lover在英语中表示情夫或情妇之意。外国人不理解,怎么一向在这类问题上保守谨慎的中国人会公开声明自己另有隐情呢?其实,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应该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ia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匆。“帆船”牌地毯,是我国的出口产品之一,译成Junk,在英美市场无人问津,后改译成Junco市场才有积极反应。因为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还有“垃圾、破烂;假货、旧货、废货”的意思,如junk bond(垃圾债券)、junkie(废旧品商人)、junk market(旧货市场)等。如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Goats,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商标,无论其产品的质量有多好,有谁会去使用呢?

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汉英民族因所生活的地理位置、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意识形态的不同。自然条件各异.所接触的客观事物也会在种类、数量、与人类的疏密关系等方面有所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也必然各异,而此种物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中外翻译标准其实质上有一致性,即信息对等

美国翻译理论家人奈达Eugene A. Nada认为,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风格、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奈达的翻译标准观对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因为不管原文属于什么文体,关键是信息(语义信息和风格信息)的对等。他在科学分析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中指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作,而且还是一讨科学。奈达认为,翻译的每一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强调再现原语的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奈达还从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实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中心。他强调指出任何信息如起不到交际即思想交流的作用,就会变得毫无价值。此后,他又推出现代翻译标准即“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后来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前者强调的是信息对等,后者指“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说对我国的影响最大。

原文与译文的灵活对等的中心是不能拘泥于形式,对等不是词语的同一。在保证原文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的前提下,译者可以灵活运用译入语,达到语义信息、风格信息和文体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对等。

国内各种翻译标准与国外的大同小异,主要围绕着忠实、等值、达意、传神等展开。关于翻译的标准,尽管有多种不同的提法,最根本的还是“忠实”与“通顺”两条标准。其中“忠实”是第一位的,“通顺”是第二位的。诚然,第二位的“通顺”并非不重要。因为译文不通顺,晦涩难懂,同样会影响或者阻碍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达,甚至完全丧失翻译的意义。所以“忠实”与“通顺”可以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虽有主次,但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规范内容与形式统一,恰当地适应语境以及富有创造性的翻译,毫无疑问可以增加商务活动的声色。译者在翻译时,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表明正确的观点,注意信息的对等。如,不少看到“接待”一词,就立刻想起英语里的receive, receive确可作“接待”解。

(1)对不起,我们总经理不在办公室,他正在接待外宾。Sorry,our manager is not in the office.He is receiving a foreign guest.这句中的“接待”实为“接见,’.“会见”之意。在另一种情况下,汉语中,的“接待”指的是整个接待工作,其中包括安排到访客人的访问日程、迎送、业务拾谈、参观游览等事项。在这种情况下,接待译为receive就欠妥了,译为host较好。

(2)你下次什么时候再到中国来访问?再来的话,我们准备接待你。此句如译为:When are you going to visit China again next time? We would be pleased to receive you on your next visit.不如译为:We would be pleased to host you (act as your host).更为贴切。

三语义信息对等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最基本层面的对等

英国翻译家比特·纽马克根据语言学家布莱尔和雅克布森的语言三大功能,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语义翻译侧重信息内容,交际翻译侧重信息产生的效果。翻译时前者应侧重语义翻译,注重原文语义信息与译文语义信息、原文风格信息与译文风格信息对等;后者应侧重交际翻译,注重效果上的对等,即关注原文读者反应与译文读者反应的对等。

(一)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原文的文化信息与译文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深层面的对等,若原文承载了文化信息,译者必须无条件地设法将原语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入语中去。文学翻译经常遇有夸张、暗喻、换喻等修饰法,用词或概念表达不一定要求十分准确,如:I will be back in a couple of days.译成“我两三天后回来”也行,译成“我几天后回来”也可,译作“我不久就回来”也无妨。然而,商贸汉英翻译是与贸易、合同、保险、投资、货运、金融等领域的文字相联系,所涉及的内容严肃而具体,不容译者在翻译中随便表达。原文的准确变成译文的模糊,或者相反,都是商贸翻译所不允许的。实践证明,英译中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一般来讲,不是大的陈述性条款,而恰恰是一些关键的细目,如金钱,时间,数量等,必须往意所翻的词和原文中的词的含义相对应。例如: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a penny's worth of price.(一分价钱一分货。)

(二)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笔者所指的‘‘风格”,实际上是指不同的文体。风格信息是作为信息的传递载体一语言一所传递的信息之一。风格信息的传递在翻译中不可忽视。翻译中若忽略了原文的风格信息,不仅会使译文信息大量流失,而且使译文显得不得体。国际商务英语涉及到不同文体的语言形式,如公文、法律、广告等。所以,翻译者必须重视不同风格信息的传递。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7

一、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不断增多,社会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各种门类涉外企业公司都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用英语翻译各类资料。然而中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现状,确有急需提高之处。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基本围绕四六级英语水平测试里的五道翻译题展开,即只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这种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表现为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练习。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所谓的“翻译”并不能引导学生获得翻译能力。相反,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乏味,无法获得英语原文带来的文化美感。原传道先生对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曾做出定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传译信息的能力,包括分析传译具体的语言内容和非语言内容,获得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2004)。这种传译能力的获得往往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根据语言的本质特征和外语教学的特点,遵循五个原则:交际原则,文化原则,系统原则,认知原则,情感原则。”(陈淑萍,2004)

其中,文化是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也可能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文化常常为一语言群体所特有,在另一语言群体中常常是空缺或差异。这造成了翻译的困难。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是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翻译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要以文化主线来引导翻译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以翻译技巧或语言的层面为主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本国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1、价值观差异

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集体合作精神。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起源于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比如英语中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cousin,而汉语中同样的亲族关系可表现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2、宗教差异

不同同样会产生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人信仰儒教,承认天和天命,但这种天和天命只是一种抽象的力量,没有主宰的神。它可以是老天爷,也可以是观音菩萨。 基督教则不同,它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同时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主宰。 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人必须绝对地服从上帝。这种的差别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反映得淋漓尽致。汉语中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命不可违”,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语言表达。英语则对应的有 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 天 助),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同时,这种上的差异也带来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英语民族侧重逻辑分析思维,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侧重整体与重形象思维。在英语句子中,其中一个现象就是连接词的使用非常丰富。比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英文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其中 “If”从句的使用让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表明了西方人擅长的逻辑思维。

3、习俗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像“春节” 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清明”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圣诞节,复活节。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另外,英汉词汇中有关颜色、动植物、吉庆语与忌讳语方面也有诸多文化差异,能够凸显出形象色彩的不同。比如结婚时,中国的红色代表喜庆,而西方喜用白色表示圣洁。再看“pine”( 松)与“crane)(鹤),在汉语里比喻“长寿”。“松”又可喻“坚忍不拔”的精神,它们在英文中却没有文化意义。忌讳语方面,中国忌讳数字“4”,因为谐音“死”,所以医院住院部里常常没有四楼。而西方社会习俗中,数字“13”是需要回避的。这来源于“最后的晚餐”中第13个人“犹大”的背叛。

三、文化关联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建议

1、培养文化对比意识。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曾说:“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谭载喜,1999)。由此可见,翻译过程一定会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制约。所以大学翻译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文化导入,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注意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熟悉英语形成和变化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了解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2、拓展背景阅读。大学英语教材在设计上往往偏重于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入介绍。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知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而窄,尤其不太重视课外英语材料的阅读,只注重课内内容以及强化听说能力,造成词汇量难有质的突破。由于知识面狭窄,学生普遍缺少文化修养,而翻译的难点正在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多数学生只能翻译词句,却难以正确翻译出英语原文中大量涉及到英语文化、历史、宗教等背景知识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的目的语语言文化知识,有意识地接触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和报章杂志,多看英美国家原版电影,拓展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

3、重视母语文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任何外语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戴淑云,2010)。在英语交际时,往往存在英美文化中心论,欧洲白人文化中心论及主流文化中心论的误区。重视母语文化,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避免文字句式的欧化倾向,有助于中西文化间的平等互动。

结论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大势所趋。当今的语言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对文字的研究深入到对文化的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顺应形式体现这种变化,帮助学生意识到语言翻译是文化活动,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交流,对不同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原传道.大学英语翻译之我见[J] 教育与职业2004(20)

[2]陈淑萍.翻译教学的原则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 2004(5)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8

    二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

    着名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于1995年发表的名着《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了归化的概念,他提出合理归化是英语文学翻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在西方,归化的翻译传统,是自古代的西塞罗以及随后的贺拉斯、泰特勒等着名学者都比较认可的一翻译原则,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翻译原则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就是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把英语文化中让读者感到陌生的文化因素、成分转化为中文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并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使广大中文读者也能够像英语读者一样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文学艺术成就、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妙趣,并使译文在中文表达上更为符合广大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当代翻译译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知名学者奈达,站在社会语言学一级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必须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他认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真正地起到交际、交流的作用,那么信息将会变得毫无价值。例如,“whit as snow”作为一个普通的英语成语,在翻译时应该如何处理?按着奈达的说法,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读者都没有见过雪,并且其源词中也没有雪这个词汇,如果把其强制性地翻译为“白如雪”,那么很容易形成翻译中的“零位信息”,使对这词汇的翻译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将“whit as snow”翻译为“白如霜”或者“白如蘑菇”,或者与此相似的引申义和喻义。照此类推,也可以将“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译为中文的“雨后春笋”,将“make hay while it is sunshine”翻译为中文的“趁热打铁”。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英语文学中的信息,当对英语文学翻译时,如果译文中的信息不能够很好地起到跨文化的交际作用,那么对英语文化的译作,也就会是一次失败的翻译。因而,衡量英语文学翻译是否成功,其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深入考察当广大中文读者在面对英语文学译作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并对中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一番比较,如果中文读者的反应与英文读者的反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这会是一次成功的英语文学翻译。由此可见,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占有极其高的重要地位,对英语文学翻译的成功起着极其显着的作用。

    要想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我们还有必要共同探讨一下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原则就像是孪生兄弟,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配合之下,可以使译文更为自然、透明、通畅,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译作。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之间的区别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过去,因为它们二者与早期的直译和意译有关。异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去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从而保留原发声语中的异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合理异化翻译原则,主要着眼于原文的英语文化,把英语文化成分近似地转换为汉语的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取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它能够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保留原文中所要持有的英语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通过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积极应用,可以指引不懂英语的人去了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和异域人们的情感体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主要持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是着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他从解构主要是翻译思想出发,极力反对在英语文学作品仅仅关注译文通顺的翻译原则,极力要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语言上关注译语言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从这个角度去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合理异化”原则,貌似它们二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要求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中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行文流畅译文的帮助之下,读者能够尽量减少发声语中的文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去看,合理归化翻译原则似乎与异化翻译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其实不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都处于殊途同归的境况之中。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据有关翻译专家学者对傅东华先生《飘》译本中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傅东华先生在《飘》中,主要遵循了目的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也就是主要地采取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其中也少许遵守了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运用了合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在傅东华先生《飘》译作中,合理归化与异化翻译原则的遵守,其目的无非是译者傅东华先生为了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合理归化与异化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并无孰优孰劣之别。

    三 “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合理归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往往为广大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所采用,它反映出一种英语文化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到译语文化中。在我国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采取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我国着名英语文学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英语名着《飘》时,就严格而恰到好处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使这一英语名着全面而深入到广大中文读者中,是一部典型的成功英语文学翻译代表作。在《飘》的傅译本中,傅东华先生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具有典型中国传统语言气息元素的姓,将主人公翻译为“郝思嘉”、“白瑞德”,并在傅译本《飘》的序言中,对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目的做了具体的阐述: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趣味精神,而不仅仅追求于原文中的一枝一节。

    与此同时,我国早期着名翻译理论与实践家钱钟书先生认为,英语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就是合理归化,将英语文学作品从英语文字转化为中文文字的过程中,在不因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而暴露出牵强附会的翻译痕迹的同时,还能够完全地保留原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风味,这就可谓是达到了英语文化翻译的合理归化境界。让我们来看看钱钟书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其译文《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中的运用:

    原文:“Fie w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

    钱译: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的译文中采取了中文传统的古体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彰显出了英语原文的神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合理归化原则的遵循与运用,可以有效地彰显译者的再创造之美,给广大中文读者阅读英语文学大餐时带来理解上的便利,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审美享受,更有利于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此外,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大师老舍,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成功地翻译了萧伯纳的后期作品《苹果车》。老舍在该翻译作品中,对于称谓的处理,坚持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并巧妙地使用了合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原文中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广大中文读者。例如,《苹果车》中的这句:“Has he an audience?/No,maam…”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

    王后:(有点不悦)“他有正式接见的通知吗?”

    庞菲理亚斯:“没有,姑娘……”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9

【论文摘要】 商务英语是实用性文本,以广告为例,其交际性很强,翻译过程中采用适度的调整,包括增译、减译、转译等灵活方法会实现预期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 商务英语 广告 运用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meer),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和贾斯塔.赫兹.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此前西方多数翻译理论家持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即翻译等值理论,这种理论把翻译看作类似密码转换的过程,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等值理论在实际翻译中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同时在许多情形下也是没有必要的。弗米尔提出了译文功能论,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翻译理论所要求的原文及功能,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随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实”的概念,指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导的功能确定的。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障碍及文化差异,翻译过程中要关注的重要因素是受众。这一理论强调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的行为,但是原语文本只是给译者提供了多源信息的一部分,允许译者选取性地翻译,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决定。诺德为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成分必须根据译文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提供了标准。 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传意,诺德的“功能加忠实” 不是对形式或内容而言的,它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是否对等,就文本功能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领悟原语文本的基础上,以译入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不同语境因素,选择灵活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与目的语发挥同样的传意效果,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较等值翻译理论和极端功能主义表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在应用文体的翻译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国际商务英语 国际商务英语是商务人士在国际商务场合使用的英语,这种英语具有和标准英语不同的特点,它是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的应用性语言。国际商务英语既不同于英式英语也不同于美式英语,它们是被灵活使用的英语,强调语言调适和相互可理解性,国际商务涉及到诸多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因此国际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各个领域的专业英语,如经贸英语、财会英语、金融英语、法学英语、商标及广告英语等。商务英语背后的文化主要是欧美文化,商务英语的翻译受这一文化的制约。这就是说,人们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使用专门用途的英语,人们发现,英语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了变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此,本文作者以广告的翻译为例,探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1)。 三、广告的文体和广告的作用 文本大致可分为两类:实用类文体与文学类文体,毫无疑问,前者重视内容而后者重视形式,前者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后者以美学意义为考量。国际商务英语,无论是商贸信函,合同条款、索赔、仲裁、包装、运输,还是产品说明、商标、广告都属于典型的实用性文体,这类文体的翻译无论在译法上还是在译文形式上都要求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更性,没有办法做到原文与译文完全等值或对等,以商品的广告为例,广告活动不仅是商业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它在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广告话语的交际目的可以用“AIDA”来概括,即吸引注意(attention)、引起兴趣(interest)、激发欲望(desire) 、敦促行动(action)(黄国文 2001,299),广告的作用在于提供信息、争取顾客、扩大市场、促进销量,所以广告翻译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功能,首先广告语言必须大众化、通俗化、富有感召力,诱惑力,符合大众的审美与实用心里,行文力求简洁明快,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同时要充分考虑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回避禁忌,用译入语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侧重交 际翻译,注重效果上的对等。 四、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具体运用例析 目的和功能是实用文体翻译的依据和归点,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原文和译文是两种独立的具有自身价值的文本,在翻译的时候,译者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通过充分理解,正确判断以后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有选择、有策略地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广告语言用词灵活夸张。因此在广告这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翻译中在兼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同时侧重交际翻译,即注重翻译信息产生的效果,关注原文读者反应与译文读者反应的对等。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以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功能为命题,虽然原文的一些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消失,但考虑到广告的文体特点及用途,权衡利弊,这种舍弃是值得的。通过大量研究实用文体的翻译实践和其达到的目的状况,笔者认为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的适当调整、灵活翻译,突破传统翻译观念,即采用增译、减译、转译、或综合等方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1.天上彩虹,人间长虹 Let the rainbow in the sky; Send his twin brother to you —— To keep your spirit high. 这是“长虹”电视机的广告,如果按照字面直译的话应该是:“The rainbow in the sky; Changhong in man’s world”不仅死板僵硬,而且令人费解,很难让人把彩虹和长虹电视机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此译文在翻译的时候明显使用了增译的方式,采用了修辞格,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把“长虹电视机”比作“天上彩虹”并比作两兄弟,彩虹是被世界每一个人所期望看到的神美景观,通过To keep your spirit high.的增补,极大地刺激译文接受者强烈地审美欲望和好奇心,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刺激购买欲望。 2.此旅行箱体积虽小,颇具功效。 Compact and Impact. 这则旅行箱广告的翻译中,摈弃了直译或语义翻译的范式,如果直译,它的译文应该是“Although the volume of the suitcase is small ,it is of quite effect ”,如此冗长而平常的复合句译文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可如果用Compact and Impact这两个押韵词效果就截然不同了,Compact代表旅行箱;Impact表达冲击力和影响力,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颇有感染力和创造性。 3.北京团结湖烤鸭店是全聚德挂炉烤鸭,为保证宾客品尝精美风味,本店烤鸭全部现吃现烤。精选纯北京白鸭,以果木挂炉烤制,只需40分钟就能让您品尝到色泽枣红,香酥脆嫩,浓香四溢的正宗北京烤鸭。 Beijing Tuanjiehu Toast Duck Restaurant uses only the finest Beijing Ducks which are only roasted after you place your order. Preparation takes 40 minutes, after we will serve you with a delicious golden red Beijing Duck with crunchy skin. 显而易见,这是一则遵循功能翻译原理进行的翻译实践,译文注意到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北京全聚德烤鸭的世界闻名度采用了转译、缩译的灵活方式,将“全聚德”和“团结湖”进行了巧妙的并译,目的是为了突出“团结湖烤鸭”,其他专业术语如“果木挂炉”是信息接受者不了解也无须了解的信息,在这则广告说明语中就略去了。这样处理的译文言简意赅,完全达到了其交际功能,效果很好。 综上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德国功能翻译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对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和检验。 五、结语 笔者认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不但对实用文体的翻译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也给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翻译不能随便增减词句,可现实的问题是:商务英语中某些特殊的文体,如广告,只有通过增译、减译、改译等适度的调整性翻译才能准确而有效地将原语信息传达给译语接受 者,也就是说功能翻译理论对一些商务英语的文本翻译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商务英语涉及的面太广,内容太复杂,比如,商务活动中的法律文书文本和商标广告用语就截然不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尚有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JeromePublishing 1997 Wilss Wolfram .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 London Rouledge 1993 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 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 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10

一、引言

成语(set phrases)是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若译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见, 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环境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气氛比较浓厚的国家,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土地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生存发展,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成语,如plains ailing(一帆风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等。

(二)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够从口中喷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恶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三)文化

与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成语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佛教关的成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们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们诅咒一个人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god bless you。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必须纳入到英汉成语翻译的研究范围,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语翻译更应遵循这个原则。奈达说:“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鲁迅先生讲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成语翻译而言,就是能直译的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就意译,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译文读者,达到“文化传真”的目标。实践当中,英汉成语翻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竭泽而渔(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树,后人乘凉(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二)直译加注法

有些成语,其历史典故文化比较浓厚,直译之外,还需加必要的注释。如a don juan 唐磺。 意为风流浪子。don juan是英国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勇敢、风流的骑士。现在,他经常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这类成语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出来,译文读者一般很难理解其寓意。再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译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释语,只译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国读者不知道lu ban 为何许人,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会产生疑惑。

(三)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直译加注释过长,会破坏成语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时,就用意译法,灵活传达原意。如英语成语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亲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况下在英语中难以用直译法体现,也常采用意译法,虽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却能简洁地反映出成语的喻意。如事实胜于雄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锅hold the bag,汉语口语中“背黑锅”的说法意指某人干了坏事而责任却落在未干坏事的人身上。英语中把这种情况说成“捧着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讲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错误的人,也可能是没有牵连的人。

(四)直译加意译法

应注意到,直译和意译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译文畅达,英汉成语可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如成语“东施效颦”,如意译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读者会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许人而无法理解其含义。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译“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这句成语后面,译者会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对应了汉语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五)回译法

有一小部分成语,本来自于源语,翻译时可采用源语的成语,如以眼还眼an eye for eye,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stears,武装到牙齿 armed to the teeth等。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成语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是英汉民族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在翻译成语时,关键是把握好汉语和英语各自的文化,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恰当的译法,尽可能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才能使成语的翻译达到最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 1964

[2] peter newmark.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鲁迅,“题未定”草[a],鲁迅杂文全集[c],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英语翻译的论文例11

翻译工作起源于语言,但是也终止于语言,这一点在各种语言交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人类思维方式的相同处以及差异点是互相制约和促进的,这一点可以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看出,所以语言表达的差异来源于思维方式的的不同。在语言思维方式的表达中,西方国家侧重于数据分析,将事物通过抽象化的方式展现;但是东方的文化则更注重实践探究,讲物体具体化,实物化。只有依据原文实际进行翻译,又要考虑英汉两国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才能翻译出优秀的文章,被广大读者所认同。

一、翻译工作现状

美国语言学教授了一本关于语言的著作《各国语言文化交流》,他在创作这本书时的意愿是为学习语言的人提供一个参考,但是这本书现在已经为各国研究语言文学的人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二十世纪中期语言的发展就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方法理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他们都一致认为语言依赖于文化,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而翻译刚好就是连通这两者的桥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构建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从整体来看,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往翻译遵循的大多是原文分析和原文重现,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知直到本世纪70年代才被提出并引起公众关注,现在文化差异与翻译密不可分,文化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翻译工作中应该考虑文化因素,不然就会失去原有的风采。

二、分析英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差异

1.英汉语言文化重要性。世界文化的特点就是多样化,文化作用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我们想要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就要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慢慢地熟悉它。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绝对的联系,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所以语言的差异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文化的差异。文化不仅仅包括风俗习惯,还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语言的表达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篇幅结构、文化内涵、逻辑思维等。英汉翻译不仅可以促进两国之间语言的沟通,也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是两国交流的桥梁。从文化交流的层面来讲翻译是翻译人员摆脱陈旧的翻译思想与方法,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对两国的文化做出变换与融合,并且使其形成一种全新的、有活力的文本。任何的翻译工作都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只有学习并掌握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以及联系,才能把翻译作品提高一个水平,所以英汉两国的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有很大的作用。

2.方式与语言。思维在语言的表达上也是一项重要的要素。思维是语言的依据,语言表达的工具是思维,两者相辅相成,但是两者的分量却是不均衡的,总的来说思维决定着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思维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它是全人类共享的,语言虽然有国界之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推理想象、结合实践理论的方法进行表达,使翻译人员所传达的意思与原文一致或相似。

3.综合型和分析型。人类的思维方式大致分为分析型和综合型。西方国家注重于分析,他们会把一件事物拆解分析,认清他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但这种思维方式却只注重眼前,不考虑以后;东方国家属于综合型思维方式,他们注重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纵观全局,全面发展。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无论是哪一种思维,单项选择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学会语言的表达与翻译。

三、对政论英语翻译的思考及探究

政论英语翻译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不能容许半点差错,每个单词都要确保转换的准确性。大部分的政论概念不仅与国家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关联,还涉及到国家的领土与问题。首先从国家的经济利益出发,假如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失误,轻则引起两国之间的误解与纠纷,重则影响国家利益,导致经济格局的改变;另外是政论英语与国家文化的关联,一旦在政务英语中出现错误,国家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国家发展格局的表达都会出现偏差,影响国家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最后是对国家及尊严的影响,在面对国外来宾时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旦出现政务英语方面的错误,就会给两国的关系打上问号,或多或少都会对国家的政治格局以及ν夥⒄勾来影响。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