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6 18:00:48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1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今社会,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污染的现象特别严重,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这些都己经成为了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能有效增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且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1、水利资源供需矛盾杰出,水资源的使用疑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中缺水疑问很严重,农业生产面对很大的威胁,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人员激增和资本的耗费面对严重危机,生态环境面对很大的压力。

2、水资源的使用对立杰出,有用的水资源管理可以处理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的表象,水资源的管理机制需求建立在资源高效使用的基础上,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缺少高效机制,很简单呈现资本浪费。水资源一向处于很紧张的状况,许多区域和职业呈现水资源浪费的表象,需求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因此,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水资源需要量大幅度增加,但在节水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缺乏。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水费收缴起来相当困难,水的价格又偏低,导致水管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困难;水管单位机构臃肿。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管理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弊端。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管单位注重投资新建项目,忽视对已建工程运行、维修的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更无保障,失管失修的现象比较严重。水管单位的这些现象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单位,资产概念不清,配套的制度和体制建设滞后;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2、水价改革不到位,难以使水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国水的价格偏低,水费在家庭收入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根本就无法谈到节水的问题,据专家研究发现,每个家庭的水费支出不足于引起人们在生活中对节水的重视。企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水价只是占到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的很小一部分,难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节水技术的实施和节水设施的安装,无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的积极性。

3、缺乏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人们对节水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而不知道从根本上解决节水问题,认为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永远用不完的,没有必要节约。还由于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对惜水、爱水、节水意识十分淡薄,各企业和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水资源利用率低。

四、加强水资源管理对策措施

1、提高全民节水观念

在节水问题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让人们充分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做到自觉爱惜水、保护水。制定和利用水指标,增强人们在用水中的危机感,切实加强人们的责任感。努力做到人人关心水资源问题;强化计划取水、节约用水。实施计划取水和节约用水,通过对取水户下达年度计划取水,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制定合理的水价,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水价偏低是人们不节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实践证明,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2、发展节水农业

水资源的浪费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农业在灌溉过程中不能节省用水,从而也大面积形成水的浪费,依据如今农业开展需求来看,开展节省用水农业是节省农业用水、减轻全省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农业增加方法、完成农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办法。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水资源缺乏,将会致使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转,水资源缺少是制约农业开展的首要要素,开展节省用水农业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疑问。要以进步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为中心,环绕“开源节流”进行立异,依据各地的资本条件,合理装备水资源,实施工程办法与农艺办法相结合,传统技能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真正进步节省用水农业水平。

3、健全防洪防旱体系,增强抗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

加强江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努力提高抵御洪、涝、旱等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洪工程;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制定防汛政策;提高防汛意识。通过这些,确保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正确度和指挥的科学性。

4、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经济不断上涨,水资源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现如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通过合理开发,适当发展工业,防止工业污染。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要同步或超前防污治污。防治水污染的总原则是污染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划分。设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做好各项节水设施建设,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努力实现污水资源化。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根治农村和农业污染。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以防止农村水环境进一步的恶化。

5、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运作机制

在社会发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水资源,触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在使用过程中,水资源短缺呈现供求矛盾,这就需求节约用水与高效用水,完成水资源一致办理和优化装备,也是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仅有未来。把有限的水资源经过合理装备,高效使用。归纳性地进行流域办理,可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来计划各个区块,防止分疆而治,构成污水的无序化排放和水生态资本的无序化开发,构成村镇之间乃至省市之间的矛盾。一致的计划还有利于推动水资本的进一步使用处理,统筹拟定实施可持续水环境、功用建筑群与环境的使用及维护。

6、发挥森林在改善水资源环境中的作用

在改善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问题上,人们逐渐意识到,治山造林涵养水源是改善水资源的最好途径之一,森林能防止土壤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经历了无数次洪灾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就治水而治水,忽视治山,忽视森林的作用,水是治理不好的。单靠水利工程设施虽可达到暂时蓄水的目的,但阻挡不住泥沙的淤积。因此,走兴林治水之路是实现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仍然是以行政管理作为主导的,所以还不能完全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需求,所以导致了严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造成了水资源的短缺,用水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必须要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能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土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2

现阶段,我国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缓解了水资源缺乏的现象,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开发造成很大的压力。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 南北地区耕地和水资源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所以要加强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主要矛盾如下:

(1)水利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利用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前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缺水问题很严重,面临很大的威胁,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人口激增和资源的消耗面临严重危机,生态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

(2)水资源的利用矛盾突出,水资源的总量与需求之间,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之间,分配水量指标与地区发展之间矛盾尖锐。有效的水资源管理能够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水资源的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 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缺乏高效机制,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 水资源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很多地区和行业出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3)水资源的管理缺乏管理机制,水资源的管理缺乏高效的管理机制,水资源的管理没有一定的激励的作用,很多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浪费的现象。 我国农业水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另外,城市水管的破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且对水质产生了第二次污染。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4)水资源的管理没有有效的节约用水的机制,水资源的管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与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机制, 出现有些管理单位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不高, 灌溉区没有进行有效的法律管理。

2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开采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近年来农业人口开始向城市逐步转移,城市中的用水也逐年增长,城市污染已经造成了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过度开采地下水也造成了城市地面的下陷,水利工程的不合理建设也严重危及着人们的饮水安全。

2.2 水资源保护体制不健全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进行统一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由于水资源产权关系不清,降低了利用效益,又加剧了市场上水资源供需方面的矛盾,所以在水资源的实际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经常形成谁开发谁收益、谁管理的局面,而中央和地方以及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利益调节机制,这就导致了水资源在市场上缺乏统一性和经济权益性。

2.3 水资源的市场分配不健全

虽然中国的水资源市场已经逐步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长久以来一种水资源十分廉价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的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这种情况不仅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节水意识淡薄,水污染防治滞后。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对策

3.1 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动态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水资源主管部门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做好合理的统筹安排,拟定出能够满足长期用水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仔细计算和确定每条河流的污染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保证重大项目的水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3.2 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优化配制水资源水资源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水资源浪费的最主要根源,低廉的水价是难以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瓶颈。因此要加快建立价格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水平,加快出台具有全国性质的水资源收费相关的征收办法以及市场配套措施,使得水资源成为能够反映市场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占有有偿度,实行阶梯水价,征收水资源补偿费,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合理利用。在合理确定水资源价格和收费标准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规划,做好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之间的合理调配,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发挥出最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水资源规划计划管理

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要制定出全面的规划计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各个时间段的用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进行水资源使用的分配,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要做出每年的限制,做到审批严格。在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要保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严格保证优先使用地表水的用水原则,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保证和水资源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齐心协力共同改善水资源使用软环境。

3.4 大力推行节水政策

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属于严重缺水。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用水效率低、浪费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农业用水量大,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的重复利用率低,采取管道输入、喷、滴灌等节水措施,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投资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措施。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耗水量大,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政府在安排农业投资上,向节水灌溉倾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3.5 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废水资源化

水资源保护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达到全面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使水资源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抽离和分解,使得污水和废水能够再次循环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逐步实现废水的再循环和资源化。 3.6 单一的目标向多种目标发展

水资源管理需要从单一的目标向多种目标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利用方式是从水资源自身特性出发的和社会发展利用的环境出发, 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把科学管理做为利用的标志,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把节约用水的行为变成全面的自主行动,建立节水灌溉的激励机制。鼓励用水单位节约供水,杜绝浪费水的现象,按照节约供水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对这些单位进行补偿。完善节约用水体系,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科学的水价体系能够保证水资源朝良性发展。 合理制定水价,防止水价过高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把供水系统列入相关的商品范围,并且进行灵活的市场调节,保证国家的水资源所有权。在地方建立水价控制体系,防止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4 结语

人类社会与水资源的和谐相处,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样,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都是水资源。因此,要树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推广运用新理论实现污水资源化,发展环保事业,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多方位研究确定治理目标和主要对策,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科学研究,充分揭示其自然规律,以便人们遵循这些规律,实现人类社会与水资源使用的和谐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3

关键词:水资源 重要性 管理模式 合理利用

向阳河灌区地处吕梁山东麓,是省注册万亩自流灌区之一。灌区水源为位于汾阳市西北峪道河镇向阳匣口的桃花泉。泉水最大流量0.13m3/s,多年平均流量0.07m3/s。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灌溉范围包括两个乡镇十三个自然村,同时承担下游十五个村庄一万余人的饮用水。灌区自成立运行以来,为汾阳一方经济特别是是农业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近年来,由于爱利益驱使,许多当地村民置生环境和水量锐减于不顾,抱着靠山吃山的想法,在泉源保护范围内大肆开采白云石,灌区方圆几公里,不时可听到炸药爆破的响声。据不完全统计,仅向阳村现有石场八座,其中具备开采资格的仅一家,属地质矿产局发证。就因为私人在泉源放炮采石一事,灌区曾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然收效甚微,但从日渐锐减的水量来看,个中因素却不容忽视。

事实上,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工农业竞相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现象,有的已造成资源难以再恢复。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资源无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其后果难以估量。

1 加强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固然是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的,但足见我国人民早已对水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如今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真是春雨胜如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其它商品相比,水资源有其独特性。

1.1不可替代性

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别的资源代替,生态系统离开水,其连续不断的循环就将终止。

1.2多功能性

水的用途最为广泛,除了供人类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炼钢,造纸,发电,航运,农灌,养殖等,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别的资源无法相比。

1.3有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水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的可开发与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 2 改革水资源管理模式

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自然循环体系,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其独立性,是指它不需要人为的施加外部因素,如大气、环流、风、阳光、生物、土壤等,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管水、治水不能单一化,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要标本兼治,将其溶入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综合治理。

目前,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虽然明确水利部门是水资源的主管部门,但建设部门、地矿部门、环保部门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管水,造成水权分散,各自为政,从而缺乏对水资源浪费,污染及布局不合理现象的有效管理,从管好水、用好水和发挥水的最大效益出发,迫切需要一龙治水管水。把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统一到整个社会资源体系中,统一到维持生态平衡中,统一到环境保护中,把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将乡村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全面规

划,合理调配,平衡供需,使水资源再生成为可能。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逐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管理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使水资源得到总体最佳利用。以色列是一个地处旱区域、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仅17亿,但由于重视科技,因而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北京市高4倍。我国在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学习以色列的经验。

3实现以节水为核心的水资源合理利用。节水是控制一个地区需水量盲目增长的有效

途径,也是区域水资源调配的基础,我国当前节水有巨大潜力可挖。

3.1农业节水在农业生产上应积极提高灌溉效率,防止浪费,建立高效节水农业。我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4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水资源的供给是制约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包括:量少且分布不均、需求量大、污染浪费严重等。如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并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目前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必须仔细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保证措施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由于我国降雨量的分配不均匀,导致南方雨水充沛,北方降雨量少且资源性缺水严重。降雨量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是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南方的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6.5%,,水资源却占全国总量的81%。北方的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63.5%,而水资源仅为全国总量的19%。受典型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时间的分布也不均匀,降雨量最大的时期集中在6至8月份的汛期,由于降水量较大并且较为集中,极易引起洪涝灾害。汛期过后,降雨量明显减少,但农业用水量以及工业用水量的需求却在不断加大,形成严重的季节性缺水,从而造成防洪过后又抗旱的局面。这种水资源供给矛盾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污染严重以及不合理的用水需求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受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工业的不断发展造成污水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高达600亿吨,而其中三分之二的污水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被排入河流湖泊中,从而造成全国众多河段水域污染严重。由于水源被污染,最终造成水资源总量不断地下降。此外,我国北方由于降水量少,因此长期干旱,在严重缺乏水资源情况下,时常出现工业用水占用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占用生态环境用水的情况。由于生态环境用水被长期占用,从而造成植被覆盖率减少以及土地沙漠化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1.3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了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以及工业用水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显现,影响了正常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的用水。此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在广大的农村,人民群众普遍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未能合理的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干旱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民的收入甚至会造成农民的饮水困难。最终给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

近年来,受到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加大。要想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就必须科学的开发以及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确保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要想让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协调,就应该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一定不能过度的开发利用,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合理的规划,确保在合理利用的范围内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一定要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不能只追求目前的经济发展,也要确保未来的经济发展。

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才能确保经济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丰富物资产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加强国家的综合能力。但是在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盲目的追求速度,必须将速度控制在水资源的承载力度范围之内。因为过度的开发水资源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最后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倒退,又要重新做好治理工作。所以,控制好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要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并努力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推动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合理的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必须要在环境资源的承载范围内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才能促进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否则将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综合保障措施

经济措施

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水价相对较低,偏低的水价无法使人民群众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因此,可以运用经济措施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通过适当的提高水价杜绝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价并非一个单纯的价格问题,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民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提高水价的重要标准就是不能增加人们群众的负担,应该将水价控制在合理且在人民群众的承受范围之内。通过这种经济措施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是可行的。

工程措施

由于我国降雨量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从而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南方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则严重缺乏水资源。北方由于缺少降雨,已经造成河流湖泊干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给水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力度,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旱灾,并对水资源供给矛盾的解决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南北地区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我国的南方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因而造成严重的季节性缺水。由于汛期的降雨量较大,极易造成洪涝灾害,而汛期过后降雨量减少,又会造成季节性旱灾。通过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可以在汛期雨水量较大时充分蓄水,用来解决干旱期的灌溉问题,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缓解季节性干旱,还能用于发电、养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法律措施

各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水污染防治法》、《水法》以及《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并加大对全民节约用水意识的普及,要积极地带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水土保持以及水污染防治的过程中。通过依靠法律措施来提高人民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水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和经济发展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实现依法治水,从而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结论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环境资源的承载范围内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才能促进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并且要将经济发展的速度控制在水资源的承载力度范围之内,才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必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推动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罗恭和.吴孝娴.21世纪福建水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A] .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 .1999年

[2]赵承.王立彬.我国水资源稀缺旱灾已普遍持续[N] .北京日报.2000年

[3]秦丽云.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经济的研究[D] .河海大学.2001年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5

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看,能否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蒙古的经济能否保持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势头、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如期实现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对此,我认为,应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多年的实践表明,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根本,也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以完善《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为重点,加快配套法规的建设,形成新时期管理水资源的完整法律法规体系。要重点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各种水资源;要建立健全有效使用水资源的法律法规,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切实制止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应对水资源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抗御特大洪水及风暴潮灾害、特大干旱和应对重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要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水资源供给安全;要建立健全水资源长效投入的法律法规,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强化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严肃法纪,确保各项内容的贯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

从当前内蒙古的水资源使用情况看,表象体现的是水资源短缺,究其根源

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目前,内蒙古的经济结构仍呈“笨、大、重”的特点,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主的粗放式增长阶段,这种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低效益、低水平、低层次。正是这种初级资源性产业及生产手段的落后,致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十分庞大。因此,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内蒙古水资源短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应下更大的力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力争在短期内取得实效。要抓紧制定出台鼓励、限制和禁止用水的行业(项目)目录,明确不同行业(项目)的用水标准。要加快调整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用水结构从农业和农村用水为主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并重,向工业和城市用水倾斜。要加强对煤炭及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积极鼓励支持节约用水的资源深加工;要明确所有新上火电项目必经全部采用空冷技术,严禁使用地表水,坚决杜绝使用地下水。要改进建筑企业施工方式,特别要严格控制抽采地下水打基础的高层建筑,强制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关措施,绝不允许抽采地下水;要加强服务行业用水管理,通过采取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其节约用水;要积极发展用水少或不用水的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改善水资源的发展环境,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水资源,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就在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要选择一部分地区、产业(行业)、企业,开展循环用水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要大力支持企业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再利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积极探索实行分类供水制度,明确不同用途水质及价格要求,鼓励城市、农村牧区、企业和居民按用途使用不同质的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风尚,形成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的意识。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使节约用水知识进课堂、进书本,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节约用水习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人人参与节约用水的氛围和机制,依靠大家促进节水。

四、加强科技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科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目前内蒙古的情况看,由于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水资源的科技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无论是科技人员队伍,还是科技设施设备,都无法满足内蒙古水资源发展要求。因此,要牢固树立科技兴水的思想,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加快水资源科技体系建设。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文站、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等水资源科技平台建设,夯实水资源科技基础。要围绕有效利用“三水”(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防洪抗旱减灾、水环境保护、流域治理开发、重大工程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加快取得一批成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完善水资源监测、预警和质量技术监督、水资源技术标准体系,搞好水资源的宏观调控。要以节约用水为目标,以企业和居民户为重点,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步伐,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造就一大批水利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组织保障。

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society gradually had came into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imes, with all kinds of energy more and more applied into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eing serious polluted and destroyed, the environment issue has become important equally with the population and food. At present, due to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sea levels rising, and the weather conditions deteriorat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energy problem is urgent. Among all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lack of water and water pollution have become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is the bottleneck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gives a superficial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Key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s; rational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P7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世界水资源的数量及其分布

水是一种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都是水资源;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们经常取用的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补给的各种地表水、浅层地下淡水的储量和动态水量。

地球上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固、液、汽态,虽然其形态和分布各不相同,却由水循环在其表面形成一个整体。地球上总水量为13.8亿立方公里,淡水总量仅占总水量的2.53%,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两极冰川、深层地下水还不能被利用,可利用的淡水只有河流水、吞吐湖泊以及参加水循环的浅层地下水,合计约360万立方公里,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由于水资源是流体,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补给的循环性。从全球来看,总水量是平衡的不变的,但由于各地区水文气象条件的差异,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是极不均的,下表为各洲水资源分布情况:

表1

由表中可以看出,世界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匀,南美洲、大洋洲水资源最丰富,欧亚最少,其中亚洲人均径流量仅为4900立方米。

二、我国水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我国年降水量为6.2万亿立方米,平均降水深648mm,相当于全球总降水量的50%,年径流量为2.7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总径流量的5.7%,居世界第五,但于由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径流量仅为27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并不丰富。另外,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受季风影响强烈,降水分布不均,90%的地表径流和70%的地下径流分布在不到全国50%的南方,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

此外,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有明显特点,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雪,夏季降水多。有的地区水量过量集中,造成汛期大量弃水,汛期过后又水量缺乏,总水量不能充分利用。另外,我国的降水和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淡水比年径流量变化大,这种情况也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困难。

三、水资源对经济发展影响

1、水资源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人们日常生活,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中,水和粮食、能源一样,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同属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兴衰存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足够的洁净的水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经能源更重要,它已成为地区开发的中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为了确保工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保护宝贵的水资源。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一方面更要防治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

2、水资源缺少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按1995年的人口计算为2238.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为世界第109位,而人均水量少于2000立方米的,国际上称之为严重缺水边缘。据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将出现用水高峰,全国用水总量将由2000年的7000亿立方米达到8000亿立方米,而我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约为8000到90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达到可利用的极限,人均水资源量将降至1760立方米,成为严重缺水国家。

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并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达400个,严重缺水的108个,其中,北京、天津等32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挠,每年因缺水影响损失的工业产值高达2300亿元。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省市的广大农村,一些地方连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农业灌溉用水更是困难,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据专家估计,到2030年,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工业经济产值影响将达到10000亿元。

3、水资源过量开发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原理,水资源在开采取用后,能够得到大气降水的不断补给,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由于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当某一地区多年平均取水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时,将破坏水资源的平衡,会出现水资源的减少,产生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因此,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但年取水量则是有限的。

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有充足的水用来发展经济,水资源贫乏也需要水来发展经济,没有水怎么办,解决办法有三个:一是修建水库,把河水、雨水拦截、储存下来;埂把富水区的水引过来;三是就地取材,抽取地下水,前两个方法可以解决一个地区,甚至几个省市的用水问题,如“三峡水库”、南水北调等工程,但项目投资巨大,工期太长。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地下,利用打机井这一多快好省的方法来取得水源,由于短期利益所驱,一哄而上,你打你的,我挖我的,造成无计划、无组织、不科学地对地下水进行滥采,结果吃完浅层水,再吃深层水,吃完深层水,再吃岩峰水,把子孙后代的水都采光了、吃光了。同时还造成重复资源,机井报废经济损失。

4、水资源污染对经济的影响

(1)水资源污染现状

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悬浮物、有机物、细菌、重金属等)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了水体原有用途。水体污染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①点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②水源污染:农村污水和农用灌溉水;③扩散污染源:酸雨等。

我国近年来工农业发展迅常迅速,但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受短期利益或地区利益所驱,大量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湖泊、水库中,超过了这些水体的环循容量,破坏了水体本身的自净机能,造成了水体污染。

(2)水资源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的水体污染比较普遍,还相当严重,由于水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每年在2000亿元以上,同时也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水污染对工业的影响,大量有害物质排入水体,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同时,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使江、河、湖泊受到污染,反过来影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甚迫其停产,造成更大的损失,如大连市棉织厂一种名牌色织色织布,因水质污染,水洗工艺达不到要求,42万米色织布中只有2万米达到优质标准,再如蚌埠市因水体污染,造成15个工厂停厂,仅半时间,经济损失就达1亿元以上。由于水质污染,还使工业用水的处理费用增加,主要表现在工业用水交换剂寿命缩短、设备腐蚀、管道堵塞,设备折旧率提高,造成工业产品成本增高。城市供水也因水资源污染不得不重建水厂或净化设施。如镇江自来水,因为湖水水质污染,枯水期不能产水,迫使投巨资新建自来水厂到长江主河道取水。

水体污染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属性,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城市近郊工业区的污水污染农田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有,造成经常性的赔款。

水体污染对渔业的经济影响也非常严重。有害物质被鱼类吸收后,可使鱼体变形、有异味,甚至降低鱼的繁殖能力,使鱼类的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特别是有毒物质进入鱼体,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健康。日本的水俣病事件至今人们记忆忧新,其原因就是水中汞含量过高,鱼类吸收后转化成毒性更强的甲基汞,并富集起来,人食用这种鱼后,轻者双目失明,终身残废,重者伤及性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

四、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物质,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有限的自然资源。联合国早已发出警告,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局部和地区的灾难和对抗,甚至可能引发世界规模的危机。21世纪水比油贵,会发生“水”战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水资源缺少、污染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水资源如何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利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变得刻不容缓。

1、改进生产技术,减少用水量,提高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和农业用水利用率。

我国水资资源浪费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水重复利用率低,农业用水量漫灌现象严重,利用率极低。我国吨钢用耗水50―80m3,循环利用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吨钢耗水仅4―10m3,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发达国家为75%-80%,而我国仅为40%。我国农业用水年约需要5958亿m3,占全国水总用量80%左右,但由于目前大多还采用传统的漫灌,耗水量与取水量之比仅为30%左右,若能普及喷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浇溉方式。达到美国的水平(耗水量)取水量为60%,则每年可节约用水1787亿m3,相当于建库容在20亿m3的大型水库90个。可见提高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可大量减少我国水资源的浪费。

2、“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

国际上近年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而我国由于技术资源量原因,在这方面进展缓慢,目前只能依靠“南水北调”工程来缓解北方缺水现状。苏北地区从长江汲水,从杨州市调至徐州市、连云港市,从2000年2月初至5月底已翻水累计超过60亿m3,相当于两个洪泽湖的正常蓄水量。目前“南水北调”工程经过几代专家的数十年论证,“东线、西线、中线”方案均已实施,基本上解决了华化、苏北等地的缺水现状。

3、对工业废水坚持实行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加大执法力度。

“节能减排”在我国已实施数年,各省、市达标率均在90%以上,成绩是可喜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以后污染设施的正常运转,不要形成“一查一转,不查不转”的局面,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督查力度,加强惩罚手段。

4、加强城市供水系统的改造和管理。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道大部分陈旧老化,漏水率高达50%,大部分水白白地被浪费了。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已是大多城市的当务之急。

5、对城市生活污水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治理。

据《中国环境质量公报(2000)》统计,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达300亿吨,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工业废水治防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在污水排放总量中的比率不断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在我国大中小城市建成履盖率达到了90%以上,逐步使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循环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7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排水规划中的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人们对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认识不足,重现不够。对城市节约用水和城市中水回用的可行性、重要性以及在技术成熟、立用效果好的城市中水回用示范工程经验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使人们对城市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再回用存在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持怀疑的态度。同时,虽然目前人们的节水观念逐渐提升,但是仍然没有从战略高度树立起城市中水回用为超前理念。

(2)技术开发不足

我国目前对城市水的研究和应用并没有超出传统的生物与化学处理范畴,城市中水回收,处理和回收方法、技术和设施还不够完善和科学。因此,城市污水处理率偏低,也很难使城市中水回用成为稳定的城市水资源。同时,城市中水回用技术资金和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不畅,影响了城市供水、节水、排水和污水净化等环节的建设。

(3)中水系统运行不稳定,水价机制不合理

中水系统运行往往不正常,出水水质、水量不稳定,用户难以放心使用。原因主要是有些工艺、设备不过关,达不到预想效果,同时对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不高,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使水质、水量常常发生较大的波动,甚至停产。

(4)城市雨水利用理论和技术滞后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发展相对较晚,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理论及技术相对滞后。虽然国外雨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比较先进可以学习借鉴,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自然条件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内的城市雨水利用的理论和技术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雨水利用学科体系还没有形成,相关专著较少,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对于雨水的经济价值和雨水管理问题,相关管理和政策也应开始研究。

二、城市排水规划中的中水回用规划

(1)保证回用的稳定水源

城市污水数量巨大,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将增加大量的水资源。城市污水的回用是以污水的常规处理为前提的,因此,污水处理率偏低是影响城市污水回用全面启动的最直接原因。优化城市建设规划、对污水处理给予经济上、政策上的支持,尽快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是推动城市污水回用全面推广的基础。

(2)降低城市污水再生水的成本

城市污水再生水的成本是污水回用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减少废水回用的成本,这样才能使再生水在市场上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应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在污水厂设计、管网布置时就应充分考虑污水的回用问题;积极倡导城市污水的分散、分级处理,尽可能对污水实施就地处理,就地回用;加大污水回用技术的开发力度,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开发、研制和应用工艺简单、技术可靠、运行稳定、高效廉价的城市污水回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3)制定水价改革及补偿政策

水价构成不完整、各种用水的比价关系不科学是造成中水回用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应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经济杠杆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让中水用户“有利可图”。同时,通过补贴、专项资金、优惠政策等措施对中水处理的企业和用水单位进行扶持。

(4)建立法制保障及机构保障

完善与城市中水回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要在政策上鼓励中水回用,制定中水回用工程的施工、验收、管理技术规范等,规范中水市场,确保中水产品质量。同时,成立中水回用领导小组,组织环保、建委、水利、执法、市政公用等单位共同协调中水规划的实施。

三、城市排水规划中的雨水利用规划

从社会,经济,生态,科学,技术的不同角度,对城市雨水利用的综合研究,在城市排水规划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尝试,给排水,雨水回收利用,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我国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城市雨水利用可以通过建造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来实现,是使雨水集蓄利用、渗透与园艺水景观等相结合成为整体。通过建筑屋面、绿地、路面、运动场地、停车场等对雨水进行收集。降落到屋顶的雨水,若屋顶有绿化,不仅有效的消减了雨水径流量,还大大净化了雨水的水质,多余的雨水通过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经由雨落管进入雨水调蓄系统;若屋顶无绿化,则雨水的收集应先进行截污弃流。对于下凹式绿地、草坪范围内的雨水,前期主要以渗透地下为主,后期超设计渗透滞纳标准的雨量进入雨水调蓄系统;而非下凹式绿地的雨水一般流入不透水路面。对于不透水路面雨水,由于其水质较差,若考虑收集应首先采取初期弃流,然后通过雨水收集管道进入雨水调蓄系统;若不收集,可考虑入渗或排放。雨水调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过雨水处理系统然后进入杂用水管网进行回用。

对于屋面雨水可以采用以下处理工艺流程:屋面雨水滤网初期雨水弃流景观水面。而当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时,应增加如下的深度处理措施:混凝、混凝过滤、浮选、生物工艺、深度过滤。此外,回用雨水应设有消毒工艺,最常见为氯化消毒。这样处理工艺流程就变为:屋面雨水滤网初期雨水弃流蓄水池自然沉淀混凝过滤消毒供水调节池。

对于路面径流,因其水质较之屋面雨水更差,应进行实地雨水水质调研,在上述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同时,可以考虑通过绿地植被对雨水水质进行净化。在已经建成运行的雨水利用示范工程中证实,以人工土植被净化技术为核心的处理系统既有效又经济,而且自然化,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态处理技术。

而由于城市径流雨水水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且不同的回用用途也要求不同的水质标准和水量,故应根据收集雨水水质和用水水质标准以及相应水量的要求来确定处理工艺,一般可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多种工艺组合。通常,截污、弃流、沉淀、过滤、消毒可以优先考虑,但还应根据现场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四、针对的雨水利用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城市雨水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规划时,在宏观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同时,合理对雨水利用问题加以论证,结合土地利用计划,会对总体上控制解决城市排水规划中的水资源问题带来许多便利。应利用新的思路搞好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城市雨水利用与城市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建设统一考虑。

(2)强化公众教育和参与意识

发动居民群众,鼓励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它是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合理利用项目方案能够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化公众教育和参与意识,才会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市区有明显的效果。公众的教育和参与包括对城市专门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和监督等。对城市居民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宣传和实践,使居民认识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的必要性。

五、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以及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肯定会不断增加,同时,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污染日趋严重,这就要求我们保护好水资源的同时,还要最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城市排水规划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分析我国城市排水规划中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对城市排水规划中的中水回用、雨水利用规划进行认真探讨,对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贡献。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8

    在对天然水能资源利用过程中,水力发电是最重要的利用方式之一。为此而修建的水电站就是为了利用水能来生产电能而修建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先用水利工程,如大坝、水库等将天然状态下分散消耗的水能集中起来,并尽可能的减少无益的损耗,然后再将集中起来的水流引入发电机组,使其带动转轮转动,在机组转动过程中就可以将水能转变为电能,在这个过程中,水流本身并没有消耗,只是将水流蕴含的动能和势能转化为了电能,发电后的水流仍然可以供其他部门利用,增加了利用效率。

    (2)灌溉

    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稳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和调水功能,将雨量较多的时间段的水资源储存起来,在旱季雨水较少时,或在干旱缺水地区将储存的水进行引水灌溉,补充农作物生长必须的水分。而且,蓄存的水流还可以回归到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地下水。

    (3)内河航运

    内河航运主要是利用天然河流、湖泊、水库或运河等陆地内的水域进行船、筏浮运,它既是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内河航运只是利用河道中水体的浮载能力,并不消耗水量,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要利用河、湖航运,则需要一条连续而且畅通的航道。

    (4)水利环境保护

    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而忽视生态的保护,也不能采用穷尽式的开发方式,因此,我们不仅要进行水利开发还要进行水利环境保护,这是整个水利事业的重要领域,从概念上讲,它大体包括了防治水域污染、生态保护以及与水利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合理措施,实现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发展。

    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利工程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除水害,兴水利。在众多的水利部门中,都可以将其划归至这两类里边。然而,不同的水利部门,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为了缓解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同时满足其用水需要,我们将除水害和兴水利结合起来,统筹解决,使得同一河流或者同一地区的水资源同时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这种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就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较少的代价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中,一些具备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条件的水利工程仍然会存在许多不足。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9

1.1缺乏统一管理,直接影响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目前,黄河系统内,“管”水的部门不止一个,比如黄河取水许可、水量调度、水质管理权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水政科、防办、供水处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管理。虽然各口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对水资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工作中难免有所重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有时也轻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推诿,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1.2法律保障办法滞后,影响水资源管理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要求进行水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一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强化和完善水权划分,不断加强管理。就目前情况看,做为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对滞后并且在实际运用和操作上难度很大,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虽然黄河河务部门设置了水政水资源科,负责黄河水资源的执法和保护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单纯的水政执法已难以确保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

1.3经营管理办法不到位

自黄河水利委员会1994年开始在流域管理中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各委属单位向用水户实行了订单供水,协议供水、预缴水费等办法,但是做为黄河部门只管放水,很少真正把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标引水以及用水户的节水办法等。这样的管理方式难以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也难以使用水单位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真正信任和服从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从而使黄河部门的职责和权威无法真正到位。对黄河水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控制和协调用水户的取水,虽然,在实施中实行了“两水分供”的供水办法,但在取水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水工用”现象,同时也给水资源利用管理增加了难度。

1.4节水意识淡薄,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和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二是水费征收机制不健全,水价又偏低,不能通过经济杠杆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节水办法;四是黄河供水部门实施“两水分供”办法难以保障,工农混放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黄河水约有70%用于农业浇灌,但目前大部分灌区由于投资不足,配套很差、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灌水技术落后,有些灌区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然存在,致使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40%,用水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节水浇灌虽得到了世人重视,但因投入资金不足,节水进展仍很缓慢。

2、强化节水办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节水意识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和、理解和支持。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逐步树立水忧患意识,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进一步加大公众法规宣传力度,让人们真正了解水、熟悉水、珍惜水,激发大家共同参与对水资源的治理、利用和保护,此举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2.2合理提高黄河水价,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黄河流域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水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同时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缺乏足够熟悉,对水资源保护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改善供水设施,减少供水环节的渗漏浪费,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等。

2.3加大基础投资,促使节约用水

加大引黄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对灌区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定期对供水渠道进行清淤排障和防渗漏处理,努力提高灌区工程标准和配套能力,减少水量损失。加强田间工程治理,大力推广渗灌、滴灌、喷灌及管道浇灌等节水浇灌技术,降低浇灌用水定额,严禁“滴、漏、跑、冒”现象发生。

2.4强化“两水分供”,杜绝农水工用

强化“两水分供”办法,杜绝农水工用、跑冒滴漏、转嫁供水用途、改变用水性质的事情发生,合理区分农业用水、产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界限,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及时了解把握辖区水库蓄水动态和用水需求信息,改变过往只管渠首,不管渠道,只管放水,不管用水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供水管理由口到线、到片的延伸,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10

一、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取得进展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中国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大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防洪与水资源保障,为解决粮食供给这个历史性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把水资源问题摆到了突出位置,明确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的水利工作方针。近年来,每年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都对水资源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多次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作出重要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治水思路,在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一是严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分水方案,在黄河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了用水定额,实行计划用水。

二是加强农业节水。1998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0多亿元,社会和农民投入600多亿元,重点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全国建设6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1000多个节水示范项目,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3.2亿亩,形成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建立了近300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在近3亿亩农田中推广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全国农田灌溉面积亩均用水量从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三是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出台了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有关政策,原国家经贸委、水利部等六部委于2000年10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业节水的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先后了两批《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技术、设备(产品)目录》,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高效、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国各城市加快了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开展了各类节水示范区建设,城市年节水量约38亿立方米。

四是深化水价改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完善了水价的形成机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达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进了节约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补偿。城市供水初步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征水资源费,60多个城市实行阶梯式水价,300多个城市开征污水处理费。

五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利部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大连、陕西西安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开展了94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市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和体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各项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减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务,实现了当地经济增长和促进下游生态修复的双赢。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水污染防治。“九五”以来,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仅淮河流域1994年以来就先后关停了近5000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生产线。组织开展了“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及东线工程沿线、北京市、环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国共设置了760多个监测断面,组成了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建成了11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在重点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环境应急体系,提高了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变能力。到2003年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的工程项目已完成32%,全国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6626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为42.3%。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重点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二是强化水资源保护。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水法》规定批准实施了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区定期公布水资源质量状况报告。核定了三峡库区、黄河干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及中线水源区等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完成了全国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组织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联防,开展淮河水质监测预报、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

三是采取积极措施,修复生态环境。从1999年起,对黄河流域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在连续5年来水偏枯的情况下,实现干流不断流。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这两个规划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黑河连续几年向下游输水,干涸多年的终端湖泊东居延海出现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断流20多年的下游河道,从2001年起恢复过流,尾闾台特玛湖水域面积最大达200多平方公里,两岸大片胡杨林复苏,两大沙漠中间的绿色走廊重现生机。实施引江(长江)济太(太湖)工程,缓解了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组织实施了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扎龙湿地补水、引察(察尔森水库)济向(向海湿地)、引岳(岳城水库)济淀(白洋淀)等水资源调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组织开展了全国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强化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和超采区的治理。济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实现复涌。苏锡常等超采区实现全面禁采,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显著降低。

(三)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是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国家启动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5年来,中央安排国债资金9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90多亿元,累计解决了5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提前完成“十五”计划中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任务。人民群众把这项工程称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二是加强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完成了甘肃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库、四川大桥水库、宁夏扶贫扬黄等一大批西部地区重点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全国年供水能力达到近6000亿立方米。1998年以来,加强了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长江干堤加固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全面加快了淮河灾后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干工程建设,黄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点海堤、清淤疏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三是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依据《水法》,进一步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职能。各地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龙江、海南实现了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先后9次实施引黄济津,2次实施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等应急措施,保障了连续5年干旱的京、津地区供水安全。针对近年来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各地加强了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抗旱工作,保证了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用水,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是加大了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力度。2003年全国工业循环冷却海水利用量达330亿立方米,海水淡化年产量113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量每年达6亿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普遍加强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通过完善防洪和抗旱调度方案,科学调度,运用河道、洼淀蓄滞洪水,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水。

二、当前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面临的形势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水资源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当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亿亩左右,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北京、天津等许多城市供水频频告急。南方许多地区也因干旱遭受缺水困扰。2004年下半年,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大面积干旱,许多城市用水告急,工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全国用水量持续增长。除农业用水保持基本稳定外,工业和生活用水都不断增加。1980年至2000年,我国用水总量增加了1225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增长745亿立方米和24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和7.2%。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8000亿立方米,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直接导致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间争水矛盾突出,生态用水被挤占,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二)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2/3,城镇生活污水占1/3),比1980年增加了2倍多。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还有大量的未达标处理的废水被偷排、漏排,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污染长期累积,使水环境日趋恶化。

水质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409个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38.1%符合三类以上水质标准,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劣五类水质占30%,属严重污染,基本丧失使用功能。按污染程度由轻到重依次是:珠江、长江、松花江、淮河、黄河、辽河和海河。对全国52个主要湖泊评价的成果显示,5个受到污染,26个严重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滇池、巢湖、太湖最为严重。滇池五类水质占总面积的69%,劣五类水质占总面积的31%。不少湖泊出现藻类爆发,有的藻类产生毒素,长期饮用将影响人体健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出现了因水体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总体水质尚未出现大的变化,但部分支流曾出现“水华”现象。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和东线水污染防治任务也很艰巨。地下水水质恶化,平原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

饮用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目前,全国尚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一些城市的饮用水问题比较突出,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超标,其中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

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的趋势。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而且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安全和人民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

(三)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部分地区用水量已大大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和地下水超采。一些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问题,对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据统计,全国有包括黄河、辽河等大江大河在内的90多条河流发生过断流,河流功能衰减,部分河段功能甚至基本消失。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天然湿地面积减少26%。湖泊和天然湿地的减少和丧失,导致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河流水质的恶化。

全国已形成164个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部分地区已发生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现象。全国地面沉降面积已达到6.4万平方公里,50多个城市地面沉降严重。仅长江三角洲以南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间接损失近3500亿元。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水资源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忽视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等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我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2。受季风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457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近20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进一步减少。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12%,年径流量减少17%。其中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25%,年径流量减少41%。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是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我国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用水浪费。全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单方水粮食增产量不足1公斤,发达国家已达1.6~1.8公斤。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以上。此外,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用水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三是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不够,人水矛盾尖锐。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节约保护的意识淡薄,没有树立起珍惜水、爱惜水的社会风尚。一些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如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2002年高耗水工业取水占工业取水量的比例高达99%(不含火电直流冷却用水)。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一些水资源匮乏地区盲目建设大都市和城市群,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和高耗水种植业。我国工业的结构性污染突出,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物耗大,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城市和工业废污水处理率较低,由于政策和投入不到位、管网不配套等原因,全国大部分城市兴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治理工作滞后,加剧了水污染和水的供需矛盾。在淮河流域,由于对治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业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十年来虽然各地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总体进展仍滞后于水污染防治要求。多年来形成的结构性污染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重点治污工程前期工作不充分,配套资金不落实,重点治污项目进展不快,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计划进度要求,生态环境用水考虑不足等问题。

四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益不明晰,既造成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无序竞争,也使得水资源保护缺乏责任和利益上的主体。《水法》确立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在防洪减灾、城乡供水、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存在诸多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自发的节约、保护水资源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一边是大量投资建设水源工程、治理水污染,另一边是浪费水资源、肆意污染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薄弱。

可见,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能不能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我们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转变发展思路,改变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三、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虽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水资源是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一是目前我国总体用水效率不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通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可以将社会需水量控制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限度内。

二是通过协调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抑制需求的不合理增长,可缓解和改善部分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三是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修复和保护水环境,使得部分已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质量得到改善,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可增加可用水量。

四是开源还有一定的潜力。2000年全国供水量中的一次性供水量相当于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46%,还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北方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或接近其可开发利用的极限,但部分河流还有可供进一步开发的水量。

五是再生水、雨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传统水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目前我国城市废污水处理回用率仅为20%,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增加可用水量的潜力很大。雨水集蓄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和淡化、微咸水改造也有相当的潜力。

总体上看,经过努力,我国水资源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但任务十分艰巨,难度也非常大,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的努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法制、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编制水资源规划。

我国水资源条件十分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水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制新时期水资源规划,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急迫的任务。编制水资源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重视非传统水源的开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当前要抓紧完成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八部委共同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优化配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继续编制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通过制度建设,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要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通过制定水资源规划,要逐级明晰初始用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健全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生产技术。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三)加强污染治理,做好水资源保护。

当前要全面推进水功能区制度的实施,合理确定河流水体的纳污总量,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的总量控制。重点加强行政区界、主要江河湖库引排水口、入河排污口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统一监测,对用水和排污进行有效监控,加强对江河湖泊入河排污口的管理。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限制保护区内的各项开发活动,严禁一切排污行为,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建立河流生态健康指标,制订不同阶段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水应急机制,逐步修复水生态系统。要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启动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保护工程,控制超采、防止污染。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搞好水生态建设,美化城镇人居环境。

保护好水资源,控制污染是关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污染问题。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防治。在重点流域和地区,实行最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措施,逐年削减排污总量,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工业企业实行达标排放。逐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深度处理能力。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改水改厕,加快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按照科学的水资源规划,进一步加强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水水质不合格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力争2010年建成并发挥效益,有效缓解京、津、冀和胶东半岛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继续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逐步构建全国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到2010年实现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500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60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供水标准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鼓励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调度,保障湿地、河流和改善水环境的生态用水。继续加快防洪体系建设,确保大江大河、大型水库、大中城市和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提高雨洪资源利用能力。对已建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调查评价,调整一些功能差、效益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工程设施。新建项目要从立项、规划、建设全过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科学选比,慎重决策,降低不利影响。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强农业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水电、水土保持、牧区水利和预防传染病项目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五)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加快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规体系建设,抓紧开展节约用水、流域管理、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起草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修订的前期工作。完善《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的配套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强化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省际水事矛盾预防和协调,完善突发性水事应急机制。坚决关闭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的严重污染企业,严格监督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场的污染排放,积极化解由于水环境污染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矛盾。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11

一、合理高效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

黄河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淡水资源,占可利用水资源的95%以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黄河己成为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产建设的生命线。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使水资源长期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非常重要。当前,从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的现状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农田灌溉科技含量落后,管理机制和体制滞后,浪费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就整个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的利用而言,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矛盾很突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黄河三角洲要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实现工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利用好、保护好黄河水资源,解决水的利用率问题是关键所在。如果淡水资源象现在这样效率低下的浪费下去,到本世纪中期缺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会严重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与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全面保护和高效利用淡水资源对黄河三角洲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正确认识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人们逐水而居、傍水而聚成就了当今城市的发展空间。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水环境也在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城市水资源基本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面对私有化和极端功利化等行为改变、恶化、毁灭城市水环境的情况,面对水污染损害健康、破坏经济、威胁可持续发展、累及子孙后代背负沉重包袱的挑战,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放在重要地位”;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就正式地确定了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建设不能盲目进行,在合理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黄河河口的长期治理规划;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黄河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符合黄河流路的稳定和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将加强黄河三角州开发与黄河河口的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结合起来,实现黄河三角洲开发、水资源科学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强化全民节水、爱水理念,增强全民水患意识,促进水利事业和黄河三角洲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水利到了该重新认识的时候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推进而变化的,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沉痛地说,看来水利不仅仅是农业的命脉,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而又有专家提出:“水利是基础产业”的论断。写入这样一句话:“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有关“九五”计划和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建设》中,人们注意到关于基础产业又有了排次序的变化。其表述是:今后15年,必须在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这充分说明了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经济的长足发展离开了水那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将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形成共识,必将带来我国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当然,我们目前所面对水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应当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三、影响三角洲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低于成本,政策性亏损得不到足额补偿,水利单位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形成;

(二)用水单位在使用水的过程中即没有计划也没有节水措施,浪费水很严重并没有意识到水也是商品。这主要是因为水也太廉价了,按目前黄河水渠首农业供水水费每立方米1分,最高1.2分,100立方米的水也顶不了一瓶纯净水的价值;工业用水每立方米8.5分。农业水价不足供水成本的20%,工业供水价格只够其供水成本。

(三)在水管单位向灌区供水过程中是按指令性方式供水,没有科学有效的计划措施,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无效浪费。

(四)以无限制的供水,争水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及利用率低下等循环往复并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民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五)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四、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关键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强化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解放以来,国家在农田水利和大型水利工程上投入巨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远未受到合理重视,特别是由于部门分割等原因,节水这个领域的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局面。其结果是农业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一在处于30%的很低的水平,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60%-80%水平的理想值,土渠输水以及沿用了上千年的漫灌式田间浇水是灌水效率低下的两个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不仅实现了输水工程的防渗化与管道化,田间灌水方式不断改进更新,已从全面的喷灌向更高效率的微灌和滴灌过度,而且广泛应用高技术,科学家提出更有实质意义的水的利用指标,毫米农田用水量的单位面积年生产量。具体来说,在这些发达国家,每毫米降水每亩可生产2.5公斤或更多的谷物;而我国北方地区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指标小于0.5公斤。以开源的角度讲,我国没有欧美国家在降水特点和水资源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欧美国家年降水量一般高出我国一倍以上,降水周年分布相当均匀。因此更应强调尽可能地蓄纳有限降水,而我国绝大部分降水都无效蒸发,渗漏损失掉了。我国大面积生产不具备这些条件,应当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创新,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和设备。形成可持续的农业用水管理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影响这种模式形成的障碍主要来自传统观念,扭曲的水价政策以及节水扩源技术的缺口三个方面。农民中普遍存在着水自天来,用之不竭的观念,以大水漫灌的习惯,基本上没有资源紧缺的危机感,加上迄今农业用水受到多方补贴,水价过低,使农民或农业企业无从产生节水的积极性。而农业用水开源节流的高新技术主要面向自我投资能力很弱,文化科技素质较低而又高度分散的农民,研制难度相当大。但是,只要我们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协作攻关,广泛反复地宣传水资源紧迫感和合理用水宣传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水价格和水政策,才能使真正的水利用率提高,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同时,节水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投资。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相对于调水和治污,节水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节水等于减污,城市水源不足和水质问题十分突出,不论枯水年,还是丰水年,不论农业还是工业,都有必要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可以认为,全面建立节水机制、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中国缺水和水污染治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五、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构筑与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必须运用行政、工程、技术、经济手段,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建立健全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形成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指标,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保障。

(一)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配套和更新改造开辟资金渠道,使水利工程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为水利良性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好黄河三角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以水定发展。

(三)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四)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实行市场水价的调控机制,完善水利工程的收费制度,国有水管单位的水费应用于水管方面的开支,以及工程维护改造。现有法律、法规等政府规定的政策性收费,应尽快到位,并足额收取,政府不得无端平调或将水费收入挪作它用。

(六)加快水利管理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通过增加科技收入,加大水利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效益,加强水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使水管人员的文化素质、工作技能得到提高,进行目标管理,是量考核,技术规程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