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6 11:35:34

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例1

2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2.1.1专家咨询,反复论证与各相关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和资深教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论证,多次与各相关教研室讨论课程内容设置,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衔接情况,初步确立了模块内、模块间内容设置和衔接顺序,并拟定合适的病(案)例。

2.1.2开展PBL教学,建设病(案)例库派出骨干教师赴多所高校参加教学改革的学习和观摩。邀请专家开展PBL教学培训,定期开展PBL教学推介会、PBL教学及案例编写经验交流会,并编写了《PBL案例教师手册》及《PBL案例学员手册》。

2.2整合方案结合国际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国家执业医师和军事医学考试大纲,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临床医学专业共开设18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后设6个课程模块,分别为基础医学总论、正常人体形态学、器官系统、细胞与分子基础、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模块。调整前总学时101时,其中理论课655学时,实践课364学时。经过调整,总学时862学时,共精减157学时,精减比例为15%;理论课精减177学时,所占比例由原64%精减至55%;同时增加了76学时的PBL教学。2.2.1“基础医学总论”课程模块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总论内容整合形成。总学时为61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PBL教学3学时。

2.2.2“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2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31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15学时,其中理论7时、实践130学时、PBL教学6学时,共精减16学时(精减比例为7%)。

2.2.3“器官系统”课程模块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各论部分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326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46学时,其中理论101学时、实验42学时、PBL教学31学时、考试8学时,共精简80学时(精简比例为25%)。

2.2.4“细胞与分子基础”课程模块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5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12学时,调整后为177学时,其中理论110学时、实践52学时、PBL教学15学时。共精减35学时(精减比例为17%)。同时将发育生物学(20学时)增设为选修课。

2.2.5“免疫与感染基础”课程模块由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病理学6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190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164学时,其中理论108学时、实验32学时、PBL教学24学时,共精简26学时(精简比例为14%)。

2.2.6“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由教学实验中心、药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4个单位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重点对原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设计性实验学时比例。该模块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验52学时。

2.3整合效果

2.3.1师生反馈满意率高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形式,针对机制改革及运行情况,对学员和教员展开调査。教员中,88.3%对课程整合“非常赞成”,91.2%认为“按需组建教学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利于课程整合,对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98.5%认为教学基本要求评价和精品课教员评审对提高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促进作用很强”;学员中,91.6%感到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96.6%对学校外聘名家讲座和讲课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进一步加强”,88.7%认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90.2%对实验室开放度“表示满意”。此外,师生对整合后的网络信息资源满意度分别为91.7%和90.8%。

2.3.2教员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渐进机制的建立应用,对教员提高教学积极性、主动关心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学、争当名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效果。

2.3.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通过课程整合、资源共享和教学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技能训练更加扎实,开展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校生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科研项目1200多人次,独立完成课外科研项128项,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超过6分(CancerRe-search);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与一等奖、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优秀奖、全国医学院校首届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全国靑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励100多人次。

2.4方案的特点与其他院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整合相比,本课程整合方案有如下的特点:

2.4.1以卫勤保障为着眼,突出军事特色以卫勤需求为牵引,突出军事特色。根据战场卫勤保障需求,突出军事医学特色,针对现代战创伤向多因素、多途径、多处伤发展的特点,强调人体的整体观,按照“模块化、整体化、实用化”的思路,打破学科壁垒,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医学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在组织学生早期接触实践的安排中,利用暑假组织学员下部队当兵锻炼,通过与部队战士“五同”(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同生活),使学员体验部队生活,增进对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军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军人意识,提高军事素质,培养优良作风和适应能力。

2.4.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创新水平着眼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医学人文素质,在前期精简了157个学时,初步缓解了学员的学习压力基础上,开展“三早活动”,即从一年级开始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开展讲座、深入医院、开展主题日活动等帮助学员了解职业要求,增强了学员对医疗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员维护健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从二年级开始早期接触科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增强学员创新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利用寒暑假组织学员开始早期接触实践,寒暑假组织“感触医疗”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社会实践报告会,增强学员对社会医疗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

2.4.3以整合内容为核心,突出整合特点整合方案从学时的压缩到课程的设置,从教师的培训到教材的更新,处处体现整合的特点,着力打破常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将有内在联系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整合覆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总结等各个方面。整合的彻底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使得教师与整合后的教学方式相适应,教材与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相适应,考核与整合后的学习内容相适应。突出整合特点,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2.5方案改进编制更加详细的效果评价量表,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完整评价,找出漏洞和缺陷。通过三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教员-学员-教管人员”、“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际效果,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师资培训,进一步强化整合后教学的师资队伍,深入做好课程整合配套教材的选编工作,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临床医学论文例2

二、循证医学在急诊医学实践中对急诊医疗人才的培养

注重在职急诊医师医疗各学科的能力全面培养,并能掌握一项高、尖、专的专项技术并灵活掌握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中结合经验;加强对本科、硕士循证医学思维和急诊医疗技术的学习,做好临床实践中的带教工作;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加强技能熟练度,定期讲座接受急诊及循证医学的最新前沿动态和技术推广,组织讨论会,对循证医学思维在急诊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相互传授经验等;社区医生应掌握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为基层急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障。

三、循证医学思维在急诊医学诊疗实践中的局限性

循证医学是一种较以往依赖临床经验医学更适合于临床医疗实践的科学决策方法,其要点是将已经发表的文献作为基础指导获得科学的证据应用到具体的急诊临床诊疗问题之中。然而,由于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应用循证医学思维诊疗就突显了其局限性。急诊医学应努力改善用作讨论医疗基础证据的质量,在获取最佳临床证据的同时灵活处理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因为急诊科的诊疗工作的自身特点为病情急、家属情绪急、这样就要求了急诊的诊疗速度要快,而循证医学是以文献为基础获得科学依据的诊疗思维,这就要求了在急诊临床实践工作以外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并结合科学依据做好总结汇总工作。当然,在急诊医疗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还有待逐步完善。

临床医学论文例3

2临床实习与考研问题的影响

2.1对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

考研复习挤占了临床实习的时间,无法保证在各科室按规定轮转。使得实习过程不连贯,不系统,不能将课上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无法熟练掌握口腔常规治疗方法的操作手法、诊疗规范、治疗标准。有的学生甚至放弃临床实习,全脱产复习考研。而当考研结束后,录取结果尚未确定,又开始外出联系工作单位、参加招聘会、到用人单位面试等既而又使实习中断,实习质量大受影响。

2.2对考研复习的影响

2者时间上的不协调,考研复习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有可能导致考研失利。这将是一种沉重的心理打击,从而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削弱积极性,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疾患。

2.3对临床实习工作秩序和带教老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准备考研的学生无法自始至终地依照安排,按时参加医院的值班、查房、病历讨论、学术专题讲座等。会挫伤带教老师工作积极性,将带教视为累赘,形成老师不愿意讲,学生没兴趣听的局面。师生之间不能形成很好的默契和配合,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给医院教学管理带来麻烦,同时也将影响学校和医院间的合作。

3临床实习与考研问题的对策

3.1恰当安排实习的内容

在实习前3个月内,要求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打牢基础,不强调患者的数量。针对各个专业重点操作要点及教学大纲,结合适当临床病例,进行开髓术、充填术、拔牙术、各种修复体预备方法、牙周刮治术等口腔常规治疗方法的操作手法、诊疗规范、治疗标准等方面问题的强化训练。通过实际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同学们更加有效的复习。在考研即将到来的中间3个月,在严格要求治疗效果和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实习同学的临床工作压力,对于心有余力的同学安排适当数量的患者,缓解考研前的紧张情绪,尽最大可能为实习同学创造宽松的备考环境。使考研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有针对性地完成实习。在考研结束后的3个月中,学生心理压力大减,绝大多数可以安心实习,这时要强化前期实习养成的操作规范,安排充足的不同种类的患者给实习同学。同时按照实纲,补足实习计划中欠缺的部分。

3.2尝试调整课程

口腔医学生的现行学制为5年,可以前3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第4年的第1学期到医院实习,实习半年时间,实习结束后返校继续学习1年的理论课程,第5年的第2学期再到医院实习半年,实习时间前后共为1年。另外,在合理安排实习日程的情况下,给予考研学生考试前1个月的集中突击复习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其余时间做好实习工作。这样既缓解了考研和实习的冲突,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3.3完善考核制度

强化临床操作意识学校和教学医院要切实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行政管理工作,强化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意识,着实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考勤、出科考试及评估办法。注重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考核,提高临床实习成绩在毕业总成绩中的比例,对成绩不合格者限期补考或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结合教学大纲,分别请口内、口外、修复教研室培训,在实验室提供仿真头模型进行技能操作练习,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低下的“高分低能”现象,不断改善临床实习现状,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论文例4

参照欧洲、北美的有关模式,开展“标准化病人”项目,培养出60余位标准化病人志愿者,广泛应用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的课程与考试。由于标准化病人胜任“病史与体检提供者”“评估者”和“反馈者”等多重教学角色,对学生临床思维、知识掌握、临床技能、职业化程度、人文关怀素养等能力的教学与评估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医学在线考试与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发与使用

在交大生命学院的帮助下,设计并形成一套利用网络终端的考试与教学系统。学生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测试,并得到反馈。通过对知识掌握的评估,了解自己的程度及对知识盲点的及时提醒。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程度的医学生,均可利用该系统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式学习。

(三)人文类选修课医疗沟通与职业行为等的开设与发展

2006年起,关注医学生特定能力的人文类课程纳入交大医学院的选修课:医疗沟通与职业行为课程在职业礼仪、医疗情景中的沟通、不同医疗阶段的伦理特征、发声和语言技巧等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形体塑造课程则关注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与理解、日常形体姿势等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设置与推广

随着标准化病人项目的建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各模块的出科考试和毕业考试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考试可以根据具体的能力要求设置考站内容与规模,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公平、全面的评估,并且考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都起到了积极的反馈作用。

(五)虚拟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应用

虚拟仿真教学(Virtualreality)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兴教学模式,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点。相较于传统的模具和在线考试系统,虚拟仿真有其明显优势,例如:高仿真可以提高操作的真实感,计算机系统可以记录并统计操作中的所有记录和数据等等。

(六)序贯化教学模式的架构和形成

在原有临床实习模式基础上,增设以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内容(心肺听诊、影像学读片、心电图阅读、化验单阅读)为主的实习前培训,并实施实习前考核;同时,在入科培训后增设实习入科考核。

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效果

(一)评估模式的改变,为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和测量手段

用“结果性评价(OutcomeEvaluation)”逐渐取代“过程性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为医学教育评鉴的主流,关注医学教育“产出”的趋势也进一步导向着对环节质量(即医学生基本能力)的注重。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也指出,要“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样突出了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是临床教学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序贯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符合临床医学教学规律

根据正常的学习遗忘规律和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完成临床课程的医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时,许多在一年多前学习的临床必须的基本知识已经生疏,直接进入病区工作会因无法迅速有效进入角色,从而减少了有效实习时间,也会对临床医疗安全形成一定的隐患。同时,对带教老师而言,只有学生的“基本功”扎实,才能向其传授更多更深入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影响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在临床期间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升实习医师基本能力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进入实习前进行集中培训,符合教学规律中的重复原则;也使学生临床技能明显得到提升,以更高的初始水平开始实习,也必然会实现更迅速、更显著的成长,从而达到更高的程度,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临床医学论文例5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临床医学论文例6

语言学习有着循序渐进的自身特点,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语言首先为通用语言(EGP),日常基本交流的语言,然后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用语。我们培养的是专业人员,但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交流能力,其次才是专门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学生入校之初,我们要引入大学公共英语的内容。由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精英教育,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主,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是经过选拔的,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之上,通过一年的公共英语提高,可以过渡到ESP的层面上来。在第三学期的英语课程设置中,首先引入医学英语常识性质的内容作为辅助。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对医学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总能不断摸索,循序渐进地向ESP专业英语的方向发展。

1.2ESP教师教育ESP教学设计

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许多医学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他们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并未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学英语知之甚少,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解单词和课文分析,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遵循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由于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和ESP教学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难以胜任。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很多医学院校为英语老师开设医学课程的培训,并积极鼓励英语老师跨专业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加大扩充国外访问学者的力度和名额,创造条件为医学院校英语老师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各种医学英语研讨会也逐渐走入各个医学高校的外语部。

1.3结语ESP

作为一种高级的专业语言教学,要将语言技能教育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使ESP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掌握医学英语教育动态,借鉴有益经验,将先进的医学英语教育内容纳入ESP课程体系之中。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型医务工作者为目的,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合理调整ESP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医务人才。理,汇报人的综合表现能力(包括专业态度、自信度、着装、肢体语言)。3 神经外科CBL教学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二、CBL教学更具趣味性

2.1CBL教学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学习过程轻松而且有趣,学生自评结果显示:①CBL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中,并愿意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②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并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③锻炼讨论和演讲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2培养医学生的军队实战思维能力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平时临床的教学内容,由开放性颅脑战创伤清创改编来的讨论病例更贴近战时自然在贴近临床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讨论现场仅提供详尽创伤史、X片以及基本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辅助资料,不提供头颅CT、MRI、DS等,充分模拟战时医疗条件,训练学生的迅速诊断、鉴别诊断、提供诊疗策略能力,并且结合战时环境考虑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将以往的课本知识转变为战时的实用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病情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思维,使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3有助于医学生对神经外科学的学习与其它临床学科相比,神经外科专业性强、概念抽象,且常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神经解剖、生理、病理、急救、耳科、眼科等学科,知识点散且临床病例复杂多变。传统教学中理论授课多而实践机会少,医学生学习方法多为死记硬背,待到真正临床实习时知识点常常已经忘记,而且临床病例千差万别,与课本上描述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完全相符,面对真正的病人,学生容易束手无策。以开放性颅脑战创伤清创改编来的病例既能够锻炼学生战时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更可以通过其对案例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神经外科,覆盖面更为广阔,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助于军队医学生将书本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4培养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鉴于战时特殊的环境,军队医学生必须迅速从海量的医学知识中掌握军队医学的精髓,以适应未来之需要,所以学生的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训练和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是首要的问题。CBL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病例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的学生往往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我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对其以后的医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战时环境严峻,任务艰巨,要求军医高效而迅捷地将伤者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包括手术),而个体难以独立这整个过程。在CBL教学过程中,以组为单位,各成员负责查阅和分析各部分的资料,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最后汇总各方面资料,完成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互补互进,既巩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5CBL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CBL所选病例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CBL是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CBL案例最好根据实际战创伤病例改编,并有相应的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让病例看起来更真实,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并缩小学习范围。军队医学生应当训练自己提炼重点、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将所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化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并且可以目光长远地看到疾病的并发症和预后。在讨论时,将查到的信息未经加工即展示的做法不仅占用宝贵的讨论时间,而且容易使讨论方向偏斜。应该将所查内容化为己用,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临床医学论文例7

1.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1.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1.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临床医学论文例8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三、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四、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临床医学论文例9

2等效性评价

在医学实践上,临床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认为[12],新药的疗效与标准有效药的疗效相当或稍微有所下降(等效性评价;临床上可以接受的范围),然而它在其他方面有标准有效药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毒性低、副作用少、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等,这些优势可以弥补它在疗效上的不足。因此,除了疗效评价外,等效性评价也可以进行安全性评价。由于等效性检验界值(δ)源于相关临床专业,或由统计学估计但被相关临床专业所认可[13],故对于普通假设检验,有作者[14]认为若是P>0.05,样本含量也足够大,检验效能大于80%,表明两总体相同,就可以视为等效。P<0.05可分为2种情况:总体不同,但差别在临床认为的差别范围(δ)之内,仍视为等效。若两总体不同,但差别在临床认为的差别范围(δ)之外,可视为不等效。也有作者研究认为[15],可据其研究结果直接利用传统显著性检验方法作出是否等效的判断。但是,应该明确,等效性检验与差异性检验是不同的,差异性检验的目的是推断两个总体是否相等,其检验假设是针对一个“点”,而等效性检验的目的是推断两个总体的差异是否在某个范围之内,其检验假设是针对一个“区间”[16]。因此,差异性检验并不能完全替代等效检验。除了大力推荐等效检验外,尚应该选择进行非劣效检验和/或优效检验,以满足临床研究及其费效评价的需要。在等效性分析时,针对多疗效观察和评价指标(临床终点),对各临床终点的组间差别分别进行单变量检验的缺点,有研究[17]应用改进的HotellingT检验并结合不等效变量的筛选方法,探讨多临床终点的等效性检验方法,可以对多个临床终点同时进行等效检验,该方法合理且操作。

3贴现率应用

在临床费-效评价(成本-效益、成本-效果等分析)中,应重视贴现率的应用,以确保不同时期发生的费用具有可比性。有作者认为[18],在经济评价中,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是有差别的,即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资金时间价值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不同时间发生的数额相等的资金其价值是不同的,在不同时间发生的数额不等的资金在价值上却可能是相同的,而资金时间价值的大小通过贴现率予以反映,并建议我国从全社会观点出发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应选择的贴现率取值应为我国的社会贴现率,即8%。研究显示[19],我国现有的对于长期慢性病用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中,存在健康收益贴现率选择缺乏理论指导,应该贴现而未贴现等一些问题,建议:①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时,应该列出实施医疗干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清单及干预的各结果信息,以便政策制定者根据其需要和考虑而制定决策。②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时,应对贴现率的取值进行敏感性分析,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另外,研究认为[20],当两个时期的成本效果阈值相同时,成本和效果应该使用相同的贴现率;当两个时期的成本效果阈值不同时,应对成本和效果分别选择不同的贴现率进行计算。

4设计考量

良好设计是研究成功的关键环节,包括统计学设计和专业设计两大部分,应该从研究对象、干预(试验)因素和研究效应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设计。

4.1研究对象

依据研究目的,采用最具权威性的专业性标准选择合适研究对象,注意收集包括人口统计学指标以及遗传、病情、病程、辅助用药、支撑疗法、经济状况、费用承受能力等在内的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由于meta分析的结论是否合理,取决于所依据的资料来源是否可靠及试验条件是否具有一致性,并且不能取代大样本随机化临床试验在评定疗效时的作用[21]。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强调实施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长时)研究;应该注意进行研究设计的伦理自评价,并且按照规定的途径申报伦理审查。任何涉及人体的研究必须事先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严格履行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过程,签订知情同意书,以确保研究对象权益;在确定研究对象时,若纳入和排除标准过严,则研究样本所代表的总体范围较窄,研究结论的外推性较弱;若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过松,则研究样本所代表的总体范围较宽,研究结论的外推性较强。总之,关于纳入和排除标准,必须遵循科学专业原则,充分保护研究对象权益,并且有利于与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交流。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临床研究,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对于研究结果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影响性,可以选用适当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截尾研究数据。但是,对于在研究中发生的“干扰”和/或“沾染”情况,除非研究者能够控制、判别和记录,否则将可能影响研究的结果与结论。另外,关于研究样本估计,有研究认为[22],按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最低样本含量100对,相应的检验效能很低,并建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估计,值得重视。

4.2干预因素

干预(试验、研究)标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干预因素本身的标准化,例如药品成分、剂型、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甚至药品厂家、生产批号等;二是干预过程的标准化,例如基础治疗措施、知情同意、沟通与指导等。

4.3研究效应

根据研究目的,精选客观、特异、敏感、可靠的效应指标。效应指标既要考虑选择好转率、控制率、生存率、治愈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等,也要考虑选择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的评价指标。同时,要观测和记录治疗(方案)的毒副作用等,以便进行全面的费效分析。临床研究中,除干预因素外,研究效应往往受到许多已知或未知非干预因素的影响。原则上要求采用随机化原则进行研究分组,以使不同组别非干预因素分布均衡化,保证组间的可比性。但是,对于难以控制和均衡的非干预因素或临床上需要研究的重要非干预因素,应该将其纳入研究观测的变量之中加以准确、可靠地测量,并选择适宜的多因素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了解和控制非干预因素对于干预因素效应的影响作用,进行有效的组间干预因素效应差别比较或进行等效性评价。

临床医学论文例10

生物医学的无国界属性使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具有迫切性和无法回避的必然性,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是国家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及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卓越医生的必然趋势,虽然此教学模式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或者说进展比较缓慢,甚至有不少争议,但随着我国医学领域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英语作为全球性通用语言必然渗透于临床医学教学之中。这一趋势无论人们主观上喜欢与否,都将无法改变。21世纪的大学生如果不能用英语进行学术层面的交流,可以说与传统意义上的文盲无异。

1.2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顺利开展双语教学要求师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通过对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年级23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4级考试或6级考试,英语基础相对较好;53%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临床部分学科的双语教学,35%的学生愿意尝试双语教学,仅12%的学生不同意尝试双语教学模式;89%的学生认为临床课程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帮助,9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帮助,但也有32%的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信心不足。从教师的角度看,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学历、学位结构有很大改变,近几年一批高学历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室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能满足教师双语授课的需求。

2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新乡医学院是省属地方性医学本科院校,虽然每年生源丰盈,录取分数居高不下,但就实际英语水平来讲,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依然存在,语言应用能力不高,加之医学课程专业性强,行业术语多,疾风骤雨式的全英语教学效果较差。所以,不能追求全英语的教学形式。在内科学双语教学中,作者因地、因人制宜,尝试了中文和英语同时进行,学生适应以后逐渐加大英语比例的渐进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解某些医学定义、概念、诊断程序时主要使用英语讲解,中间插入汉语解释;插图和表格用双语标注,英语讲解。晦涩的医学术语则用汉语讲,显示英语释义。允许学生拷贝教师使用的双语教学课件,以便课后复习。作者认为,以下基本要素和实施模式决定双语教学的最终效果。

3双语教学实施策略

3.1有的放矢,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

作者认为在内科学部分章节开展的英汉双语教学,如消化道疾病,学生认知程度较高,比较易懂,可以从原版英语教科书中选择相应的章节和图表,经过教师的加工整理,制成课件,加注必要的母语来组织教学,其有利方面在于原版教材语言和内容都有保障,关键在于教师有的放矢的操作和编译能力。如果是自编或翻译过来的英语教材,语言和描述的准确性无法保障,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2提高师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语言应用能力指语言输入和语言产出双向能力,而不是英语应试能力。虽然本校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但医学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相对不足,且英语词汇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第8版全国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中各门学科均附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任课教师应及早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讲解必要的构词规律,如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根、前缀和后缀的释义及发音规律,如英语后缀:-itis(inflammation炎症),-osis(ab-normalcondition,disease不正常状况,疾病),-oma(tumor,mass肿瘤,肿块),这些后缀的倒数第2个元音字母带重音,且发元音字母重读开音节读音。掌握了构词法和读音规则可以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词汇的大量积累能够使学生有信心接受,有激情参与双语教学。当然这对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很高要求,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3.3双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必须懂得双语教学绝非是全英语教学,教师使用外语的比例也不一定要达到80%以上,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可以从最初的20%~30%,过渡到50%~70%,逐步达到以英语为主授课;课件以英语为主,可以有汉语注释。教师的语速不能太快,力争音正腔圆,绘影绘声,声情并茂;难读的词汇多读几遍,重点内容可以启发学生参与,比如翻译或复述。双语授课不是双语教学竞赛,只有教师的表演,缺乏学生的互动不是完美的课堂教学。授课是师生双向交流,既要讲得好,学生也要听得懂,涉猎知识的效度高。

3.4配套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措施

双语教学的开展不是教师随意的、基于爱好的个人行为,应置于整个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之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措施,如教师的培训、教材的选用、教学条件的改善等。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应有配套的倾斜政策,比如工作量的计算、优先提供国外进修机会等。双语教学也必须有教学评价的指标,不定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真实反映,做好教学反馈。

临床医学论文例11

以首都医科大学各临床医学院七年制、五年制的大四年级临床专业学生和在校学习的大三年级临床专业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798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按2014年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采集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测量数据。

1.2.2统计法。

使用新《标准》测试数据采集软件生成excel原始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1.2.3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各组数据,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差异性。

1.2.4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与资料,了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部分)的测试项目

2014年是新《标准》试行的第一年,大学生测试内容包含7个项目,分别是BMI(15分),肺活量(15分),50米跑(20分),耐力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20分,附加10分),立定跳远(10分),座位体前屈(10分),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10分,附加10分),合计100分,附加20分。

2.2初下临床与未下临床医学生整体体质情况比较

大四年级初下临床医学生的体质健康整体评价为优秀6人,占1.5%;良好84人,占21.3%;及格281人,占71.1%;不及格24人,占6.1%;平均分74.36,标准差为7.89。大三年级未下临床医学生体质健康整体评价为优秀3人,占0.7%;良好95人,占23.6%;及格284人,占70.5%;不及格21人,占5.2%;平均分74.45,标准差为8.14。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平均分所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87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两个年级的总平均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初下临床的医学生与在校的临床专业医学生相比,体质健康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2.3初下临床与未下临床医学生各单项成绩平均分比较

初下临床医学生的BMI平均得分为95.29,标准差为10.71;肺活量83.65分,标准差11.61;50米跑68.37分,标准差9.13;耐力67.54分,标准差13.59;体前屈81.2分,标准差11.95;立定跳远67.16分,标准差15.44;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54.59分,标准差31.22。未下临床医学生的BMI平均得分为94.49,标准差为11.03;肺活量13.01分,标准差0.712;50米跑68.42分,标准差10.97;耐力68.91分,标准差13.57;体前屈79.21分,标准差11.8;立定跳远67.24分,标准差16.87;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55.78分,标准差31.66。在各个单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仅体前屈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成绩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1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初下临床的医学生在柔韧性方面要明显好于未下临床的医学生,其它项目没有明显差异。临床学生有着共同的体质特征。BMI反应的体重指标为优秀,代表身体机能的肺活量为良好,身体素质方面除了柔韧性略好以外,其它素质均表现不佳,速度、耐力、弹跳素质均在及格档,而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则在不及格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新《标准》测试,初下临床学生与在校临床专业学生的体质整体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各个评价指标方面,身体形态表现最好,身体机能表现良好,身体素质明显偏弱。

3.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