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四年级教案

四年级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3 07:10:49

四年级教案

四年级教案例1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2.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四年级教案例2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2.认读生字词语。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3.理解词语意思。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2.理清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读出小苍蝇的快乐。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读出小苍蝇的放松。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3)松脂继续滴下来。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琥珀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四年级教案例3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请听故事《踢球》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

二、放假了,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一)用电安全

1、学生说说家里有哪些电器?(引起学生兴趣,因他们较熟识。)

(二) 防火安全

1、提出问题讨论:如果你发生火灾或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说做法,对正确的肯定。)

2、根据讨论,结合《安全教育读本》向学生补充一些防火知识。

(三) 防溺水

回忆以前因游泳、钓鱼、玩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结合当前天气寒冷的情况,要求学生不能私自到河滩、水库滑冰。

(四)交通安全

(1) 道路、交通

(2)交通安全

(3)交通法规

(4)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

(5)看图识标志

(五) 引导讨论:

(1)行人为什么要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要靠路边行走?(2)行人横过马路为什么要走人行横道?(3)没有划设人行横道的马路应该注意哪些?(4)为什么不能翻越护栏?(5)为什么不准扒车、追车、强行拦车?(6)为什么走路时不能看书或做其它活动?(7)骑自行车应该注意什么?(8)乘汽车时要注意什么?(9)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五)、食品卫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饮食,可你知道吗?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营养平衡的膳食,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出示图片,师随机讲解:

1、一日三餐,不可偏废,要合理搭配饮食,各类事物都要吃,不能偏食、挑食。

2早餐要吃饱吃好,要多吃鸡蛋、牛奶、豆类食品,不能马马虎虎随便吃一点,或干脆不吃。

3、吃饭前要洗手,生吃的水果、水菜要洗净。

4、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暴饮暴食。

5、吃饭时不要看电视、看书,也不要与别人聊天。

6、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吃饭;应先休息一下,喝点水,然后再吃饭。吃饭后可以散步,做些轻微活动,不要马上进行大运动量的运动。

7、不喝生水,不喝没有热开或没消过毒的牛奶,生豆浆要煮沸10分钟,去沫后再喝。

8、不要常吃甜食、零食,不要吃过咸的食品。

9、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随便吃野菜、野果,不购买、不使用街头小摊贩买的劣质食品。

10、不要自己随便拿药吃,要在大人带领下看病吃药。

11、预防非典型肺炎要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在疾病流行时,外出要带口罩,不去空气不流通和人多的场所,如电影院、商场等。

12、预防禽流感,不要和鸡、鸟等禽类直接接触,万一不小心接触到,一定要马上洗手;不要吃没有煮熟的鸡肉和鸡蛋;去菜场要带口罩。

13、不要玩弄家里存放的各种杀虫剂、鼠药等,以防中毒。

四年级教案例4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及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课程标准: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设计学习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内容标准。

1、学习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三角形的认识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备知识。本节课着重抓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观察—猜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学习者分析

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许多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猜测、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3、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习任务和学情分析,可对内容标准“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如图分析:

根据以上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表述如下: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5、学习重点

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6、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量角器、。

7、学习方法

采用设置情境进行问题驱动

二、学习评价设计

目标⑴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结合电脑演示,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会将知识进行有序的整合和提取,通过课堂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⑵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合作交流,小组成果展示汇报的形式,提升学生动手动脑、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目标⑶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故事情境穿插、小组讨论表现、师生对话交流、学生推理归纳等形式,感受数学魅力,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学习流程设计

4、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5、1、复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知识。

6、生:说出示三角形按角分的几类。

7、2、观察画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争吵什么?

8、3、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9、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1、∠2、∠3来表示。

10、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1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1、∠2、∠3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1+∠2+∠3。

12、【设计意图: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1+∠2+∠3”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13、4、这么看来,三角形的角里一定藏有什么奥秘,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14、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5、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你能肯定吗?

16、

有的同学确定了,有的同学没有把握。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量一量,把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相加得出内角和,板书:量)

17、

量一量、算一算

18、

量一量、算一算不同类型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19、

2、小组合作探究

20、

那我们要对每一种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研究,下面小组合作,请

21、

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哪位同学能声音响亮的读一读?

22、

请同学们按照小组合作要求,开始动手探究吧。

23、

教师巡视,指导测量。

24、

【设计意图:直接测量的方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的理解,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5、

3、学生汇报交流。

26、

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给大家说一说?(每种找两名学生汇报)

27、

师小结: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误差,所以大家求出的三角形

28、

的内角和在180度左右,不够精准,求三角形内角和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考虑问题,180度的角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角?有什么方法能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合并在一起进行验证?

29、

4、用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继续验证。

30、

可以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是不是平角,如果没有剪刀可以直接撕一撕拼起来。还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拼起来。

31、

折一折的方法教师提示:先要找到两条边的中点,用线连接起来,再按这条线折起来。再把另外的两个角折起来就可以了。(板书:拼、折)

32、

小组合作动手探究,学生汇报交流。(每种三角形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演示,板书:拼、折)

33、

汇报时先还原原图,再展示验证过程。

34、

【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无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大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量、折、拼、剪、摆等操作学具活动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35、

验证猜想

36、

刚才同学们用量、拼、折的方法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了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这句话)老师为你们的成功学习感到高兴,请你们用自豪的语气齐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7、

设计意图:要引导学生领悟有了猜测还要去验证,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求实精神。】

38、

进一步感受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说出内角和,你发现了什么?(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怎样,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也就是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9、

解决国王的难题。

回到三种类型的争吵问题,现在可以确定谁说的对?都

不对,应该是一样大

那争吵的问题我们解决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都是180°。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看图,口算未知角的的度数”。(图形题)

2、“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文字题)

【设计意图:1、2两题都是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应用。已知一般三角形两角,求一角的度数。】

3、猜猜三角精灵内角的度数。

等边三角形:一个角也不知道的情况,求三角形的内角。

直角三角形:建议学生选用求直角三角形一锐角度数的最佳方法。

钝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求两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三角形的特点相结合的应用。】

6、把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截去,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⑴过顶点截取,所剩图形是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⑵不过顶点截取,所剩图形是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测量法、辅助线法(最优选择)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多种截法的思考以及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推导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延伸多边形的内角和。】

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通过测量法、剪拼法和折叠法,一起研究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方法的收获就是最大的收获,收获了方法,你就收获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在数学的天地里,在今天的这堂课上,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是我们怎么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

【设计意图: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想:∠1+∠2+∠3=180°?

1

3

2

验证:测量、剪拼、折拼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五、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是否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在测量法中,面对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剪拼法和折拼法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年级教案例5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及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课程标准: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设计学习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内容标准。

1、学习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三角形的认识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备知识。本节课着重抓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观察—猜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学习者分析

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许多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猜测、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3、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习任务和学情分析,可对内容标准“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如图分析:

根据以上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表述如下: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5、学习重点

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6、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量角器、。

7、学习方法

采用设置情境进行问题驱动

二、学习评价设计

目标⑴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结合电脑演示,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会将知识进行有序的整合和提取,通过课堂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⑵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合作交流,小组成果展示汇报的形式,提升学生动手动脑、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目标⑶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故事情境穿插、小组讨论表现、师生对话交流、学生推理归纳等形式,感受数学魅力,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学习流程设计

4、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5、1、复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知识。

6、生:说出示三角形按角分的几类。

7、2、观察画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争吵什么?

8、3、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9、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1、∠2、∠3来表示。

10、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1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1、∠2、∠3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1+∠2+∠3。

12、【设计意图: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1+∠2+∠3”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13、4、这么看来,三角形的角里一定藏有什么奥秘,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14、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5、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你能肯定吗?

16、

有的同学确定了,有的同学没有把握。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量一量,把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相加得出内角和,板书:量)

17、

量一量、算一算

18、

量一量、算一算不同类型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19、

2、小组合作探究

20、

那我们要对每一种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研究,下面小组合作,请

21、

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哪位同学能声音响亮的读一读?

22、

请同学们按照小组合作要求,开始动手探究吧。

23、

教师巡视,指导测量。

24、

【设计意图:直接测量的方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的理解,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5、

3、学生汇报交流。

26、

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给大家说一说?(每种找两名学生汇报)

27、

师小结: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误差,所以大家求出的三角形

28、

的内角和在180度左右,不够精准,求三角形内角和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考虑问题,180度的角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角?有什么方法能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合并在一起进行验证?

29、

4、用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继续验证。

30、

可以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是不是平角,如果没有剪刀可以直接撕一撕拼起来。还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拼起来。

31、

折一折的方法教师提示:先要找到两条边的中点,用线连接起来,再按这条线折起来。再把另外的两个角折起来就可以了。(板书:拼、折)

32、

小组合作动手探究,学生汇报交流。(每种三角形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演示,板书:拼、折)

33、

汇报时先还原原图,再展示验证过程。

34、

【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无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大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量、折、拼、剪、摆等操作学具活动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35、

验证猜想

36、

刚才同学们用量、拼、折的方法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了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这句话)老师为你们的成功学习感到高兴,请你们用自豪的语气齐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7、

设计意图:要引导学生领悟有了猜测还要去验证,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求实精神。】

38、

进一步感受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说出内角和,你发现了什么?(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怎样,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也就是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9、

解决国王的难题。

回到三种类型的争吵问题,现在可以确定谁说的对?都

不对,应该是一样大

那争吵的问题我们解决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都是180°。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看图,口算未知角的的度数”。(图形题)

2、“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文字题)

【设计意图:1、2两题都是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应用。已知一般三角形两角,求一角的度数。】

3、猜猜三角精灵内角的度数。

等边三角形:一个角也不知道的情况,求三角形的内角。

直角三角形:建议学生选用求直角三角形一锐角度数的最佳方法。

钝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求两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三角形的特点相结合的应用。】

6、把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截去,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⑴过顶点截取,所剩图形是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⑵不过顶点截取,所剩图形是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测量法、辅助线法(最优选择)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多种截法的思考以及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推导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延伸多边形的内角和。】

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通过测量法、剪拼法和折叠法,一起研究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方法的收获就是最大的收获,收获了方法,你就收获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在数学的天地里,在今天的这堂课上,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是我们怎么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

【设计意图: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想:∠1+∠2+∠3=180°?

1

3

2

验证:测量、剪拼、折拼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五、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是否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在测量法中,面对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剪拼法和折拼法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年级教案例6

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小学美术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学生在百度中搜索“鸡”在民间文化中的意义以及关于鸡的艺术品。

2、绘画工具

教师准备

:1、互联网搜索关于鸡的图片以及鸡的文化寓意。

2、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河北美术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第6课《大花鸡》

属于

设计应用

三、教材分析:

“鸡”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也是艺术作品中乐于表现的形象。在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中更是多见。这些作品中,鸡的形象已不再是写实的,而是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这样的形象更接近于儿童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稚拙浪漫,也更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

动物装饰绘画,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夸张、变形和花纹装饰处理。本课通过对“鸡”的形象进行加工设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装饰艺术的一般手法。

(1)概括、提炼(2)夸张(3)变形(4)纹样装饰处理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平面构造的一些方法进行装饰美化。

四、教学方法:

本课通过欣赏关于鸡的艺术作品,以鸡的形象为切入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图案的装饰美。

五、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了解形象的特点,在概括、夸张、变形中不失其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各种花纹和表现手法,去添加被装饰的形象,使形象更美丽,更有浪漫色彩。

教学难点: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感受夸张、变形装饰艺术的重要手法,学习简单的装饰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谜语导入

谜语: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一唱万门开。谜底—公鸡

引出课题《大花鸡》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谜语了解鸡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1、师:鸡有什么本领?(吃虫、下蛋、打鸣等)

【通过思考,了解记得习性,有助于在后面的绘画中,能把鸡的动态画的更丰富】

嘿、它们的本领可真不少,咱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它们的风采吧!

欣赏关于鸡吃虫、下蛋、打鸣的图片。

2、认识一下其它的大花鸡:

(1)、锦鸡

(2)、一只芦花公鸡

看一看,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美丽的锦鸡是一种雉科动物,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并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画作----《锦绣前程》,锦鸡代表吉祥、富贵的象征。

3、观察鸡的外形特征

【学生通过欣赏了解鸡的特征。通过几张图片放在一起对比的能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鸡的外形特点。】

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鸡的结构:头、颈、身体、尾巴、脚。)

头:顶上有锯齿状红鸡冠,眼睛圆圆的,嘴尖尖的。

颈:有多重、多层的彩色羽毛,十分漂亮。

身体:两侧长着短短的翅膀,满身披着美丽的羽毛。

尾巴:尾巴上的羽毛特别长,颜色丰富多彩。

脚:两只脚强壮有力,脚趾上还长着尖尖的指甲。

头是圆形,身体大致呈三角形,尾巴弯弯的。)

师:鸡得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欣赏真实的鸡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外形、颜色等方面了解鸡的特征。(红红的鸡冠子、翘起的尾巴、美丽的羽毛等)】

师:在汉语中”鸡”与”吉”谐音,是吉庆、吉祥的象征,所以很多艺术家都喜欢用鸡的形象当做为素材,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寄作品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感受中国民间绘画作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4、探索装饰方法

师:现在我一起来看看艺术家是如何对鸡进行装饰的?

多媒体图片:1、中国画鸡

2、山西布堆画鸡3、陕西布玩偶—寿鸡

真实的鸡和图案鸡做对比,装扮前后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不同作品的欣赏,探索不同的装饰方法。】

(1)、鸡探石榴(农民画)

艺术家眼中的鸡和真实的鸡有什么不同?

农民画上有装饰花朵、而且身上颜色很多。

(2)、金鸡展翅(农民画)

朱光莲(陕西)

(形状变形、颜色夸张)

师: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装饰绘画的基本方法。

总结:

通过欣赏探索装饰方法一:表现结构的花纹,如眼睛、翅膀、羽毛等,画这样的花纹要注意结构的形状特征,可用类似的图形去替换。如树叶和花瓣替换羽毛太阳替换眼睛等。

装饰方法二:可以用有象征意义的花纹,如民间艺术品中,装饰花朵表示大吉大利的意思。(鸡和鱼代表吉庆有余)

5、欣赏不同的材质的鸡的作品

【通过欣赏不同的材质的鸡的作品,探索制作方法不同】

看看他们的作品都是用什么材料来表现的?

①手工剪纸

②泥塑鸡,这个作品跟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③用毛线或者皱纹纸绳创作

④用彩色卡纸、水粉相结合创作

⑤用黑色卡纸、油画棒、皱纹纸球。

⑥黑色记号笔进行创作的鸡

⑦漂亮的彩绘图案大公鸡

好了,我们看了这么多作品,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想大显身手了。选择合适装饰方法和装饰图案装扮一只与众不同的大花鸡。

现在我们一起来创作一幅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作品。

三、

教师示范

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用简笔画鸡的方式让学生一边讨论一边了解鸡的外形和动态变化。

多媒体出示创作提示:

1、画出鸡的外形,注意鸡的外形和动作。

2、进行装饰,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鸡的身上大胆装饰合适的花纹。(注意花纹的色彩搭配)

四、

学生创作

选择合适装饰方法和装饰图案装扮一只与众不同的大花鸡。

五、欣赏评价

学生互评,说一说其他同学作品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六、小结

多媒体图片:中国地图

这张是什么?像什么?

【用像雄鸡的中国地图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我国的民间文化的情感】

四年级教案例7

教材分析:

《小车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3、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教学准备:带线绳的小车、螺母和垫圈(每小组各4个)、秒表、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生活视频,激发兴趣

师:(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看视频,想一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以活动展开,获取新知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假设

师:谁能来说一说,小车的运动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可能与车轮的大小有关系。

生2:可能与车子的自身的重量。

生3:可能与拉力的大小有关系。

师:(在每位同学回答后及时追问)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生进一步猜测。)

2、确定本课研究的任务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板书:假设)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假设都是正确的呢,(生:实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用品:小车,泡沫板当做路面,螺母当做重物放在车厢中,垫圈放在绳子的一端拉动小车,计算器和秒表(介绍用法)。

‚当在一个实验中如果有很多个影响实验的因素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公平性,通常会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都保持不变。

ƒ大家想一想,你认为在实验中哪一个因素需要改变,哪些因素要始终保持不变?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请小组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因素设计实验,制定填写实验方案。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追问,解决问题)

①改变拉力的实验:保持不变的是小车运行的距离,确定起点;小车的载重量;改变的条件是垫圈的数量;逐个增加或减少垫圈的数量。

②改变载重大小的实验: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小车运行的距离,确定起点;改变的条件是载重量的大小,要逐个增加或减少螺母数量。

5、师提出实验要求:

实验时保持距离不变;路面不变

‚不能用手推或拉,保持小车直线行走

ƒ为减小误差,应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保留两位小数。

④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及时填写记录单

三、学生活动、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计来进行实验。(板书: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作好适时地指导。

四、交流汇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同学们已经完成实验,那个小组愿意把实验记录展示给大家。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我们通过得出结论:(板书:结论)(填空)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

载重越重,小车运动得越慢,载重越轻,小车运动得越快。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学生谈收获。主要总结出实验探究的步骤与方法)

六、拓展

师:同学们的学习收获真丰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极限越野的小视频,让我们来看看赛车手是怎样比赛的。(播放视频)小车行使速度的快慢,不仅和拉力、载重量有关,还跟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探究方法继续研究 。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假设:

拉力

载重量

车轮

路面

坡度

摩擦力…

实验

拉力{小

结论

载重量{小

《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单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拉力)有关。

(载重量\拉力)越大,小车越(快\慢),

(载重量\拉力)越小,小车越(快\慢)。

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是:

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实验记录:(注意:螺母是重物,放在小车里)

(螺母\垫圈)

量(个)

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一次

测量

第二次

测量

第三次

测量

平均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实验结论: (载重量\拉力)越大,小车越(

四年级教案例8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用横线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

A动态

B静态

C心理

3.在作者眼里,冬天的美在于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秋天最美是黄昏。

四年级教案例9

1.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  95 %以上,班平均达到  90分 以上 。

(3)基本技能: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2)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正确解答连除的实际问题。。(3)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4)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⑸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⑸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⑺了解角、垂线、平行线的特征,会画角、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1)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要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根据简便计算的过程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像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3)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4)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⑸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⑹理解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充分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向每一节数学课要效率。

(2)与家长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督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3)平日教学实行过关制,做到段段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4)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5)在学生中建立竞争型学习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课 时

备 注

 

1至2

一、升和毫升

4

2至5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5

6

三、观察物体

4

7——8

四、统计

4

9—10

期中复习检测

8

11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2

六、可能性

4

13——16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6

17

八、垂直与平行

6

18——19

九、整理与复习

8

20

期末检测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笔算: 48÷4=      65÷6=    93÷3=

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⒉学习口算方法:

⑴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完成“练一练”。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三、巩固算法练习。

⒈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题)。

120÷20  70÷10  300÷60  320÷40  350÷70  720÷90

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⒉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⒊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什么方法做?如何列式?

⑶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第2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新授。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⑴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⑵笔算出结果。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吗?)

②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要写在商的什么位上?为什么?商的个位是几?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让学生独立进行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⒉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⒊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三组题,让学生一组一组计算。

⑵让学生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

       第3课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8-15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           310÷30=          421÷40=

720÷60=           340÷20=          523÷5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0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道题的联系。

2.练习二的第11题。

⑴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⒈练习二第12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指名四位同学进行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4题。

学生独立审题。提问:卡车要运走哪些水果?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求出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算顺序)

3. 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第8、15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笔算96÷32。

⑴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1.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2.完成练一练。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练习三2-6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小黑板出示口算练习

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学生口算,请生回答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练习。

⒈练习三第5题。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⑷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⒉练习三第2题。

⑴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明确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提问:如何求出儿童剧每天播放的多少分钟?要求多少能播放完,应该怎样列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⒊练习三第3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提问:如何求出每位阿姨每天编织的中国结数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⒋练习三第6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第一种解法:224÷2=112(本)     112÷4=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3.继续讨论交流。

(1)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提高

1.练习三第9题。

依次出示两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最后提出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三第10题。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练习三第12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4.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第7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练习三15-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用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15题。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生小结: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2.练习三第16题。

依次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再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三第17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再结合上一题中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下,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三道题目?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恰当选择计算方法,可以让我们计算更加简便。

4.练习三第18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独立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想法?

5.练习三第19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两道题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做?

(2)交流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6.练习三第20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题。

出示情景图,学生读题、审题。

讨论:抬一个西瓜需要2只小猴,现在只有3只小猴可以怎样分组?根据小猴的分组,说一说怎么分配路程才公平?再算一算平均每只小猴要抬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又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5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⒊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

70÷9    69÷20     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⒉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30×(  )<158

40×(  )<250           20×(  )<98

二、新    授。

⒈引入新课。

⒉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⑵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学生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⑶师归纳概括、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⑷阶段小结

试商过程中,发现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后,有时试商和除数的乘积笔被除数大了,这时我们就要把商改成比初商小1的数,也就是要“调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三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练习四”第4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⑵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

⑶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3题。

第9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6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竖式计算

⑴91÷20   326÷50    280÷30

⑵96÷32   326÷53    200÷43

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二、新授。

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例式?

⑵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年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再提问:商6对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命名余数比除数小。

⑶归纳概括

⑷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相同点:这两题都是把除数整十数试商;这两题都要调商。

不同点:34看作30用的是“四舍”法,36看作40用的是“五入”法;调商的方向不同,用“四舍”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小1,用“五入”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大1。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 “练习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平均每棵猕猴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水蜜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脐橙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7题。

第10课时: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9-13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⒉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如何试商?(四舍五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1题。

⑴先指名说出各题怎样试商。

⑵让学生独立计算。

⑶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9题。

⑴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题目。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说一说每组中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2.练习四第10题。

⑴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⑵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⑷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四、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2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⒉练习四第13题。

⑴出示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骑电动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解答?

⑶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1课时: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练习四14-20题。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⒊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口算:出示练习四第14题。

1.学生口算。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5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练习四第16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9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证下。

⒉练习四第20题。

⑴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⑸全班交流并集体订下。

思考题

⒈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18

⒉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2课时: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7。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快速口算)。

90÷30=       450÷50=       480÷40=       360÷30=   

840÷20=      6000÷1000=    7000÷1000=    400÷200=    

二、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课件演示情境:孙悟空让猪八戒先填写下表,再回答问题。

①猪八戒只会计算第一道,后面几道由同学们帮猪八戒计算。

②孙悟空提问:“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变。”猪八戒不会,同学们帮助他回答。(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没有变。)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探究规律。

教师注意引导““从第一行到第二行,被除数怎么变了,除数怎么变了,商怎么样?”

(1)让同学们任选两行探究“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的。”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先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2)汇报交流。师多指几名学生说,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3)进一步讨论:同时乘的一个数和同时除以的一个数中的这个数是任意数吗?有没有哪些数不可以的吗?为什么?现在你可以有一句话概括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4)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二)模仿练习,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中三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再独立完成,最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2题。

先让学生默算,指名回答时随机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五第3题。

(1)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些题目,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再计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4题。

(1)观察表格,你打算怎样填?有什么技巧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练习五第5题。

(1)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帮猪八戒弄明白课前孙悟空给猪八戒分桃为什么哈哈大笑。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强调“同时”、“相同的数”)。

导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出示例题:队鼓单价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①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结果不变。

③根据学生讨论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0。

④设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

2.出示:队号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

①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说,教师板演。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演的算式,让学生讨论这里的“2”是几?

④引导学生通过验算检验余数是“20”还是“2”?

3.模仿练习,巩固新知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发展,形成技能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汇报时注意让学生比较商和余数的变化规律(特别注意余数的变化规律)。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求什么?

(2)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先求出什么?

四、全课小结,内化知识

设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作业:练习五第8、11题

第14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27-28页整理与练习1-6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   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怎样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请举例说明。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试商?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基本训练。

口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1题。

⒉指名学生口算,随机要求说说口算的方法。

笔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140÷20      147÷21    14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⑷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⒉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集体订正。

四、指导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解决问题

1.练习与应用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练习与应用第5题。

⑴指名读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第6题。

第15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整理与练习第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如何应用这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基本训练、查漏补缺。

⒈整理与练习第7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⒉整理与练习第8题。

⑴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观察每组中的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向学生渗透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计算两个除数的积,再用这个数除以这个积。)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⒈整理与练习第9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

⑶全班交流,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再方法进行解答。

⒉整理与练习第10题。

⑴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解题方法。(先求什么?)

⑶全班组织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四、探索与实践。

⒈整理与练习第12题。

⑴指名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你知道吗?

⑵小组讨论:观察你所填写的表格,有什么发现?

⑶全班组织交流。

2.思考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后提问:⑴这两题的商是几位数?(两位数)根据商是两位数,你能确定被除数的和除数的范围吗?(小组讨论)

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六、作业:28页第11题。

第16课时:简单周期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30页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初步感受规律: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探索发现规律:

(1)你能发现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你能表示出来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盆花的排列规律为: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按盆花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2)汇报交流,方法优化。

画一画: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

排一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蓝花)

计  算:19÷3=6(组)……1(盆)

注意让学生讨论: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1表示什么?(每3盆一组,余下的一盆是蓝花。)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4.独立尝试,巩固新知。

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6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当学生解决第28面彩旗是什么颜色时让学生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什么?

5.小结。

师:像刚才盆花和彩旗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板书:周期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策略是:先确定每组的数量、再计算出组数、最后看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现在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星期、春夏秋冬、红绿灯……)

你能用        这三个图形设计出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吗?在作业本上画一画。

三、全课小结。

回顾探索和发现周期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32-33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三、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五、作业:练习六第4题。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 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 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补充习题。

第3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9练习六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一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

演示: “你知道吗?”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

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

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

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

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

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

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

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 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49—5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

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

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

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图略)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

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

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

(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

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么求出平均数

(先求和,在求平均)

二、练习

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说说理由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4.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四年级教案例10

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鱼由于有其可爱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斑纹,早已成为儿童世界里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观文物、看录像、赏名作及玩游戏、动动手等引导学生尝试用毛笔、中国画颜料、宣纸等表现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小学生在四年级阶段需要学习和了解一些中国画基础笔墨技法,水墨效果和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既画鱼,又要画出鱼儿生活的环境,比较完整的表现出一幅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解鱼的结构特征及用写意形式概括表现的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写意画鱼的笔墨技法,以及画面的构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了解鱼纹在生活中的运用和装饰意义,了解有关鱼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学习用中国画画鱼的基本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特点。

过程方法:通过学习画鱼的方法和步骤,能大胆地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表达色彩的变化效果,尝试用国画的方法表现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鱼的形象,提高创作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用中国画的画法画鱼,进一步认识写意画的形式美感,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学过基本的彩墨知识和表现方法。在前一课又学习了“用彩墨画鸟”,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能够用彩墨技法进行绘画,但用墨用色不够大胆,特别是在造型上比较单一。所以本课重点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认知鱼的特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用笔、用墨表现出具有造型独特又富于彩墨变化的鱼。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教材、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笔洗、报纸。

教师准备: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笔洗、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经典回味(汉乐府,江南)歌曲

1、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谁忽南忽北?

是的鱼,请大家来看我们的教材。好多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这些可爱的鱼。(板书课题《用彩墨画鱼》并齐读课题)鱼是水中的动物,它种类繁多,五颜六色,形态万千,是一种十分漂亮的动物。我们来看一幅图片,白板大图聚焦(五彩鱼藻纹盘)。

《五彩鱼藻纹盆》图)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五彩鱼藻纹盆》七条游鱼造型各异,在水中悠然自得。七条鱼一笔一划画的非常细腻,即使是身上的鳞片,也精细地表达出来。看五彩的水草和小小的荷叶虽然都是衬托,但都精心的描绘,看荷叶未绽放的是淡绿的,绽放的是深绿的,浓淡分明。刚才我们欣赏了这是有关鱼的瓷器。

但是在这之前很多年前就有人类用鱼来作为装饰了,我们再来欣赏一张陶器图片请看白板图片。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国距今大约5000到7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制作的陶器珍品。它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提问,1、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表现了鱼呢?……

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所见并回答问题剪纸、教室的墙壁有鱼的装饰、玩具…………

2、为什么鱼在我国这么受欢迎呢,因为鱼有“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象征,而且鱼的色彩鲜艳,造型各异,讨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古代艺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拓展相关知识,再联系现代生活运用鱼的图案和造型的意义。并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是如何运用鱼的造型,图案来装饰和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认识鱼的结构,欣赏大师作品

1、了解鱼的外在大致形状。(课件出示很多鱼然后用白板笔去标识)

2、认识鱼的结构特征这么多外形奇特的鱼,这些外形各异的鱼其实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课件出示鱼的结构图)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在鱼的身上有很多鳍,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是?这是鳃盖,在鱼的身上布满了?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部分中前两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鱼的结构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在后面自己作业时能注意构图。)

三、

示范讲解(自制微课视频讲解示范)

1、教师示范上面我们欣赏的无论是大师的,还是学生的这些作品,都很精彩,那这些作品是怎样用水墨来表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的两种方法:(课件演示:书中的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色破墨法,先用墨线勾画鱼的轮廓再用彩墨染色或点染装饰。另一种是墨破色法,就是先用彩墨直接染出鱼的形状,再直接点染或画线进行装饰。

下面老师给大家画两条鱼,想看吗?(师示范演示,并讲解绘画方法,提示注意水、墨的运用)知道老师用的那种方法画的吗?

四、练习升华

1、作业要求(课件演示:作业要求)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想亲手画了,创作之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作业要求,一起读一遍吧:

用彩墨的方法表现鱼

可以画真实的鱼也可以画想象的鱼

作品要体现出墨趣、水趣和情趣。

学生欣赏美妙的海底世界学生欣赏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漂亮……

色彩鲜艳,各种图案,姿态优美,造型奇特……

学生回答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鳞片、鱼鳞学生仔细欣赏后回答色彩鲜艳,很多小鱼构成的一条大鱼……

生谈自己喜爱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想学生观察老师的作画方法回答勾染法、泼染法……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海底世界录像,让学生感受鱼的造型、色彩、图案和动态的美,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认识鱼的结构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表现鱼的基本结构。通过欣赏大师和学生的作品,初步解决本课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写意画鱼的笔墨技法,以及画面的构图。激发学生学习用国画的方法表现鱼的积极性。感受写意画的形式美感,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夸张表现和大胆的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注意画面的布局,及控制水的使用。引导学生注意鱼的疏密、大小、前后关系。

3.欣赏展示(

用同屏展示,平板电脑排除学生的作业,上传电脑,并设置循环播放)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教师总体点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互相欣赏,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培养评价能力。策划未来大自然创造了一个很奇妙的世界,给我们人类带来各种动植物朋友,让我们不会寂寞的生活在地球上,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没有很好的去保护我们的环境,很多的动植物即将濒临灭绝。同学们课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国画的形式画一幅海报或者宣传画,我们可以贴在校园里、贴在小区里进行环保宣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享受美的同时还要懂得保护给我们创造美的大自然,并将这种保护意识从自身出发发散到全校、全市……)

五、总结

怎么样,这节课很有趣吧!我们通过两种方式表现了鱼,色破墨或墨破色的方式,如果你对这种表现方法感兴趣,就在课下多去尝试和表现吧。

六、板书设计

用彩墨画鱼

1、

墨破色

四年级教案例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过程与方法: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会画出在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

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

检查方法: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

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

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

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

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找寻规律:

1、教学例3:(初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

(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2、教学例4:(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

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

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

③计算并填空。

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每边长任意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

(2)

讨论。

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解释为什么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种)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景

(1)“啪——”的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勇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配上一块,可是,玻璃已经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死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后,再请学生口答:应该拿哪一块呢?为什么?

学生1:拿第一块,因为那块最大。

学生2:第一块虽然最大,但是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无法确定。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拿只有一个角的这块玻璃去配,其形状大小是不确定的,另外的两个角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学生3: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邻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

2、揭示课题

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角形中两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确定了。说明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中蕴含了某种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新知:

教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1、讨论验证的方法教师:现在我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先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可能有下面的方法)

方法:

(1)量角。

(2)把三个内角对折或剪、撕下来拼合成一个平角。

(3)通过图形的转化得出结论。

(演示:两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我们知道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同学们现在有什么发现?(等于把正方形的内角平均分成2份,360°÷2=180°)

2、学生自主操作,验证猜想(课件出示探究任务)

(1)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验证一下。

(2)

把你的想法和操作过程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当发现学生采用“量”的方法完成后,一定要激励学生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提示:还可以通过折、剪、撕,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进行观察。

4、汇报交流

学生:(量角)量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测量有误差,实际结果可能在180°左右。(板书出三类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加法算式)

教师:为什么要测量3个三角形?(要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而所有的三角形有无数个,三角形按角分,一共有3类,我们就一类一类地进行验证)教师出示3类三角形粘贴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同学采用的是“量”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对折或者撕下三角形的3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及时请该生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直角三角形下面板书:180°),现在请大家也采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其他两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学生验证完后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分别在两类三角形下面板书:180°教师用课件完整地展示三类三角形拼成平角的过程。

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5、取任意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再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

(2)因为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所以右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大于左边三角形的内角和。(

6、知识回顾:

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要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碎玻璃去配”了吗?(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中两个角被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取其中有两个角的碎片,延长两条边得到的三角形就与原来的三角形相同。)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第5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结: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如果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第57~58页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