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lpg行业调研报告

lpg行业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9 07:56:50

lpg行业调研报告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1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和离不开水一样重要。据上海市环保部门1994年统计资料介绍,全市小客车122,629辆,年排放co达41,959吨,hc达5893吨;全市大客车18,262辆,年排放co达29,826吨,hc达11,802吨。在城市上空废气中,汽车排放的co占90%,hc占92%。据有关资料介绍,受汽车排放废气污染危害最深的是交通民警。据北京、武汉等13个大城市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交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胃肠病、头痛、恶心、心悸等疾病。工作3年以上的交警发病率占50%,10年以上的交警发病率达100%。据广州市统计,因病死亡的交警平均年龄由1980年的41.3岁,下降到1994年的38.1岁,其中因病死于癌症的占66%。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特别是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污染已刻不容缓,等闲视之。

lpg是汽车理想的清洁燃料。lpg燃料汽车的排污大大低于汽油燃料汽车,其co可减少90%,hc可减少50%,噪声降低40%,而且没有苯、铅等致癌和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大力推广应用lpg燃料汽车有利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二、国外lpg燃料汽车发展状况

几十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lpg的生产和使用量迅速增长。世界煤气会议统计资料反映,1962年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车产和大量进口lpc,用来作为家庭、商业、工业、汽车燃料、化工原料,或掺混城市煤气作为调蜂措施等等。从1976年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lpg的统计数据来看,lpg用来作为汽车燃料的使用量巳占有一定的比例。

治理大汽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早就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lpg燃料汽车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量,而且具有低速性能好的优点,最适宜在车辆拥挤、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使用。由于lpg在常温条件下,在容器中具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在汽车上可以省却燃料泵。同时气态lpg与空气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可以达到完全燃烧,发动机油、发火栓不会沾污,发动机缸体不会结碳,可以久延长其汽车的使用寿命。我们再从能源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世界上石油储量约有100,164乙桶,中东海湾战争以来,1994年世界石油价格已上涨四分之一,而lpg的平均价格是汽油的47%有利于发展应用lpg燃料汽车。参见表二,1994年世界部分国家lpg燃料汽车和汽车加汽站的发展情况。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已极为普遍,发展速度很快。专用lpg燃料汽车装置和lpg汽车加气站的设计、制造、质量检验,早巳形成规范,技术上已相当成熟。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科学实验分为“干式”和“温式”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干式"

用lpg作为燃料在内燃机上做实验,早在1912年就有历史记载。到了1930年美国首次采用干式方法在汽车上做试验。所谓干式方法,是用纯丁烷(c4h10)充装到lpg容器内,直接将气态lpg输送到汽车发动机的方法。由于丁烷(c4h10)的沸点高(-0.5),在常温的条件下依靠自然气化,其供气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需求,设法将lpg容器安装在发动机旁,利用发动机的热量加速气化,而且仅能供给小马力的汽车使用。像这一类汽车在低温条件下发动机的发动便成为大问题,只局限在夏天使用,这项试验始终未能成功。

第二过程--"温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6年德国开始研究混合lpg作为汽车燃料,将干式方法的缺点加以改良:从lpg容器中取出液态lpg,通过输液管道送往发明的二段蒸发调压器,将液态lpg蒸发气化后减压稳压至0.3kg/cm2左右,送往发动机。当液态lpg第一次减压时,气化潜热会结冻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用发动机的对流冷却水采加热,后来称之谓“温式”方法。1940年由solex公司开始销售lpg蒸发调压器,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的方法。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和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lpg一汽油(cln)双燃料汽车阶段;第二是专用lpg燃料汽车阶段。

第一阶段,一旦lpg燃料汽车研究成功后,设计、制造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应用的发展速度,总是比lpc汽车加气站的建设速度来得快,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之谓lpg—glh双燃料汽车阶段。

自lpg容器流出之液态lpg经过过滤器清除杂质后、流至电磁阀及蒸发调压器。于蒸发减压之气态lpg经过混合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发动机,双燃料汽车较机动灵活,一旦lpg燃料用尽离加气站较远,一时上加不到lpg时,可以通过电磁阀切换使用gln燃料继续行驶。

第二阶段。为了满足lpg燃料汽车对燃料的需求,lpg汽车加气站的建设规模发展到像gln加油站那样点多面广,达到供需平衡时,lpg—gln双燃料汽车开始宣告过时,列入淘汰行列,许多这类产品。的制造厂商也逐渐消失,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改良,取而代之的是专用lpg燃料汽车。从小马力的专用lpg燃料轿车,发展到长途行驶的中巴和大巴,大马力的卡车、铲车、拖拉机等。从50年代开始作为成熟的产品进行大量销售,成为低污染、低消耗、低噪音,动力性能接近于gln燃料汽车、安全可靠的专用lpg燃料汽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形成本国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三、国内同行业发展状况和水平。

lpg燃料汽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只刚刚起步, 而且是第一阶段跨出的第一步。尚未形成我国自己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起步最早是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1994年引进韩国的技术试制lpg燃料装置。今年7月18日解放日报登载题为《“绿色”的士驶上哈尔滨街头》一文,哈尔滨市现已建成lpg汽车加气站3座,首批300辆出租汽车改装lpg燃料车,称之为“绿色”的士。哈尔滨市今年内将再建成lpg汽车加气站2座,共计建成5座。

紧接着广东省南海市澳华石油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生产lpg汽车燃料装置,该公司产品先后销售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基本上都是安装在轿车上进行试用。

1995年上海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管理所从日本进口lpg汽车加气站部份设备,利用所属闵行lpg储灌场和浦西江杨南路lpg储灌场部份设备、工艺管道和场地,于1996年初建成lpc汽车加气站2座,设计规模一座lpg汽车加气站日灌装lpg燃料汽车200辆,投产一次成功,投产后设备运转正常。

与此同时先后改装lpg—gln双燃料桑塔纳轿车辆、5吨东风卡车1辆、帕萨塔旅行车10辆,共计14辆。其中:进口日本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1辆,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2辆,5吨东风卡车1辆。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改装帕萨塔旅行车10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列于表三加以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再深入进行分析,日产lpg汽车燃料装置技术上比较成熟,具备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功率性能损失小、安全可靠的优点,唯一的不足在驾驶室没有设液位显示装置,要知液位必须打开后车盖检查。这一套燃料装置价格比较昂贵。

哈尔滨建成公司,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都存在有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

1、哈尔滨建成公司生产的lpc容器无充装限位装置,一不注意就要超量充装;对安全行车会带来威胁。

2、广东省澳华公司生产的蒸发调压器上的怠速调节阀质量不过关,调试好的怠速行驶一段时间,时间长短也没有规律,会发生怠速改变,或是升高,或是降低,普遍的情况怠速下降;驾驶员在行驶中减速时;脚下松开油门甚至会熄火。需要驾驶员经常打开前车盖自行调试

3、广东澳华公司生产的封闭式空气滤清器,由于空气的供给不足造成lpg与空气不能按比例充分混合,使废气排放值难以得到最佳状态,当汽车从低速行驶提速向高速行驶时,感觉能量不够难以提速。

虽然通过对比分析暴露出lpg汽车燃料装置国产化的不少问题,但是在推广应用发展我国lpg燃料汽车国产化道路上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生产出深受客户欢迎的产品。

四、展望我国跨时代的交通工具lpg燃料汽车。

1、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全国各地不少城市引进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的产品进行试用,总结了各国产品的特点,针对我国汽车、气质情况,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生产加工简单的产品,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2、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燃料装置的标准。

之所以国产化lpg汽车燃料装置的产品中存在不少问题,就是缺少这方面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检验标准。例如:汽车用lpg容器、汽车用lpg容器安全装置、lpg汽车蒸发调压器、lpg汽车燃料关闭阀(电磁阀)等等标准,不应一味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产品质量,必须按标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装置在汽车上真正成为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动力性能好、安全可靠的“绿色”汽车

3、尽快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汽车加气站是lpg燃料汽车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现今尚无自行编制1批准颁布的设计规范。 目前还是参照gbj1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计建造lpg汽车加气站,与国外建站占地面积小、投资小、速度快、效益高的特点差距太大。这一问题不解决,对于发展lpg燃料汽车的困难是很大的。 希望政府部门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2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和离不开水一样重要。据上海市环保部门1994年统计资料介绍,全市小客车122,629辆,年排放CO达41,959吨,HC达5893吨;全市大客车18,262辆,年排放CO达29,826吨,HC达11,802吨。在城市上空废气中,汽车排放的CO占90%,HC占92%。据有关资料介绍,受汽车排放废气污染危害最深的是交通民警。据北京、武汉等13个大城市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交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胃肠病、头痛、恶心、心悸等疾病。工作3年以上的交警发病率占50%,10年以上的交警发病率达100%。据广州市统计,因病死亡的交警平均年龄由1980年的41.3岁,下降到1994年的38.1岁,其中因病死于癌症的占66%。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特别是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污染已刻不容缓,等闲视之。

LPG是汽车理想的清洁燃料。LPG燃料汽车的排污大大低于汽油燃料汽车,其CO可减少90%,HC可减少50%,噪声降低40%,而且没有苯、铅等致癌和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大力推广应用LPG燃料汽车有利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二、国外LPG燃料汽车发展状况

几十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LPG的生产和使用量迅速增长。世界煤气会议统计资料反映,1962年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车产和大量进口LPC,用来作为家庭、商业、工业、汽车燃料、化工原料,或掺混城市煤气作为调蜂措施等等。从1976年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LPG的统计数据来看,LPG用来作为汽车燃料的使用量巳占有一定的比例。

治理大汽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早就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LPG燃料汽车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量,而且具有低速性能好的优点,最适宜在车辆拥挤、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使用。由于LPG在常温条件下,在容器中具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在汽车上可以省却燃料泵。同时气态LPG与空气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可以达到完全燃烧,发动机油、发火栓不会沾污,发动机缸体不会结碳,可以久延长其汽车的使用寿命。我们再从能源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世界上石油储量约有100,164乙桶,中东海湾战争以来,1994年世界石油价格已上涨四分之一,而LPG的平均价格是汽油的47%有利于发展应用LPG燃料汽车。参见表二,1994年世界部分国家LPG燃料汽车和汽车加汽站的发展情况。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已极为普遍,发展速度很快。专用LPG燃料汽车装置和LPG汽车加气站的设计、制造、质量检验,早巳形成规范,技术上已相当成熟。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科学实验分为“干式”和“温式”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干式"

用LPG作为燃料在内燃机上做实验,早在1912年就有历史记载。到了1930年美国首次采用干式方法在汽车上做试验。所谓干式方法,是用纯丁烷(C4H10)充装到LPG容器内,直接将气态LPG输送到汽车发动机的方法。由于丁烷(C4H10)的沸点高(-0.5),在常温的条件下依靠自然气化,其供气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需求,设法将LPG容器安装在发动机旁,利用发动机的热量加速气化,而且仅能供给小马力的汽车使用。像这一类汽车在低温条件下发动机的发动便成为大问题,只局限在夏天使用,这项试验始终未能成功。

第二过程--"温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6年德国开始研究混合LPG作为汽车燃料,将干式方法的缺点加以改良:从LPG容器中取出液态LPG,通过输液管道送往发明的二段蒸发调压器,将液态LPG蒸发气化后减压稳压至0.3kg/cm2左右,送往发动机。当液态LPG第一次减压时,气化潜热会结冻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用发动机的对流冷却水采加热,后来称之谓“温式”方法。1940年由SOLEX公司开始销售LPG蒸发调压器,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的方法。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和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LPG一汽油(CLN)双燃料汽车阶段;第二是专用LPG燃料汽车阶段。

第一阶段,一旦LPG燃料汽车研究成功后,设计、制造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应用的发展速度,总是比LPC汽车加气站的建设速度来得快,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之谓LPG—GLH双燃料汽车阶段。

参见LPC-GLN双燃料装置工艺流程图

自LPG容器流出之液态LPG经过过滤器清除杂质后、流至电磁阀及蒸发调压器。于蒸发减压之气态LPG经过混合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发动机,双燃料汽车较机动灵活,一旦LPG燃料用尽离加气站较远,一时上加不到LPG时,可以通过电磁阀切换使用GLN燃料继续行驶。

第二阶段。为了满足LPG燃料汽车对燃料的需求,LPG汽车加气站的建设规模发展到像GLN加油站那样点多面广,达到供需平衡时,LPG—GLN双燃料汽车开始宣告过时,列入淘汰行列,许多这类产品。的制造厂商也逐渐消失,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改良,取而代之的是专用LPG燃料汽车。从小马力的专用LPG燃料轿车,发展到长途行驶的中巴和大巴,大马力的卡车、铲车、拖拉机等。从50年代开始作为成熟的产品进行大量销售,成为低污染、低消耗、低噪音,动力性能接近于GLN燃料汽车、安全可靠的专用LPG燃料汽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形成本国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三、国内同行业发展状况和水平。

LPG燃料汽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只刚刚起步, 而且是第一阶段跨出的第一步。尚未形成我国自己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起步最早是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1994年引进韩国的技术试制LPG燃料装置。今年7月18日解放日报登载题为《“绿色”的士驶上哈尔滨街头》一文,哈尔滨市现已建成LPG汽车加气站3座,首批300辆出租汽车改装LPG燃料车,称之为“绿色”的士。哈尔滨市今年内将再建成LPG汽车加气站2座,共计建成5座。

紧接着广东省南海市澳华石油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生产LPG汽车燃料装置,该公司产品先后销售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基本上都是安装在轿车上进行试用。

1995年上海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管理所从日本进口LPG汽车加气站部份设备,利用所属闵行LPG储灌场和浦西江杨南路LPG储灌场部份设备、工艺管道和场地,于1996年初建成LPC汽车加气站2座,设计规模一座LPG汽车加气站日灌装LPG燃料汽车200辆,投产一次成功,投产后设备运转正常。

与此同时先后改装LPG—GLN双燃料桑塔纳轿车辆、5吨东风卡车1辆、帕萨塔旅行车10辆,共计14辆。其中:进口日本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1辆,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2辆,5吨东风卡车1辆。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改装帕萨塔旅行车10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列于表三加以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再深入进行分析,日产LPG汽车燃料装置技术上比较成熟,具备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功率性能损失小、安全可靠的优点,唯一的不足在驾驶室没有设液位显示装置,要知液位必须打开后车盖检查。这一套燃料装置价格比较昂贵。

哈尔滨建成公司,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都存在有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

1、哈尔滨建成公司生产的LPC容器无充装限位装置,一不注意就要超量充装;对安全行车会带来威胁。

2、广东省澳华公司生产的蒸发调压器上的怠速调节阀质量不过关,调试好的怠速行驶一段时间,时间长短也没有规律,会发生怠速改变,或是升高,或是降低,普遍的情况怠速下降;驾驶员在行驶中减速时;脚下松开油门甚至会熄火。需要驾驶员经常打开前车盖自行调试

3、广东澳华公司生产的封闭式空气滤清器,由于空气的供给不足造成LPG与空气不能按比例充分混合,使废气排放值难以得到最佳状态,当汽车从低速行驶提速向高速行驶时,感觉能量不够难以提速。

虽然通过对比分析暴露出LPG汽车燃料装置国产化的不少问题,但是在推广应用发展我国LPG燃料汽车国产化道路上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生产出深受客户欢迎的产品。

四、展望我国跨时代的交通工具LPG燃料汽车。

1、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全国各地不少城市引进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的产品进行试用,总结了各国产品的特点,针对我国汽车、气质情况,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生产加工简单的产品,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2、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燃料装置的标准。

之所以国产化LPG汽车燃料装置的产品中存在不少问题,就是缺少这方面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检验标准。例如:汽车用LPG容器、汽车用LPG容器安全装置、LPG汽车蒸发调压器、LPG汽车燃料关闭阀(电磁阀)等等标准,不应一味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产品质量,必须按标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装置在汽车上真正成为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动力性能好、安全可靠的“绿色”汽车

3、尽快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汽车加气站是LPG燃料汽车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现今尚无自行编制1批准颁布的设计规范。 目前还是参照GBJ1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计建造LPG汽车加气站,与国外建站占地面积小、投资小、速度快、效益高的特点差距太大。这一问题不解决,对于发展LPG燃料汽车的困难是很大的。 希望政府部门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3

目前由于地价较高,房地产开发商都想向高度要空间,而一般的高层建筑都建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为了节省地上可用面积,业主通常将大厦中央空调的机组设在此处,而深圳市目前只有lpg单一气源,这就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形成了矛盾。在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1998年版)7.2.29条中明确指出"液化石油气管道不应敷设在地下室、半地下室或设备层内",而规范中"不应"的意思是: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这样措词。

虽然深圳市目前使用的是lpg,但是2005年我市即将引入lng,现在使用的lpg只是属于一个过渡性燃料。《深圳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期报告中指出,到2005年深圳市燃气空调预计的供气量(天然气)为6422万m3,占总用气量的16%左右。由于深圳市需与上游公司签定lng用气量的"照付不议"会同,所以从长远考虑,从现在起大力发展燃气空调是解决我市未来天然气市场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但是由于受到现行国家规范限制,在现阶段lpg不能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已成为我市燃气空调推广的瓶颈,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我市未来燃气事业的发展。在此我们共同探讨lpg供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问题。

目前,深圳市已有友谊城为食欢乐城和东门鸿展广场美食世界等几处受条件限制的地下室供应了lpg,根据反馈的信息,运行情况比较好。当时给地下室、半地下室供气的原则是: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供气条件达到甚至超过地上建筑的供气条件。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管理,从而保证向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燃气空调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方面,燃气空调接管比较简单,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管道较短,接头少,因此减少了漏气点,而且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可采取以下的工艺措施来保证供气的安全性:

(1)采用地上调压,低压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的工艺。燃气空调所需供应的燃气压力约为5kpa,已属于低压,由于在地上已将燃气压力由中压调至低压,再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这样减少了泄漏的可能性。

(2)在工程施工时,要求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管道均设置套管保护,并且管道焊缝需100%进行x光探伤。

(3)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内设置燃气泄漏报警探头,报警主机设置在消防值班室,并有专人24小时监控。

(4)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前,在地上总管处设置紧急切断阀,并且与燃气泄漏报警器联动。这样可以保证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地切断供气管道。

(5)设置与燃气泄漏报警联动的强制排风系统,此系统可保证在出现燃气泄漏情况时,迅速将泄漏的燃气排出地下室、半地下室。

(6)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换气次数应达到要求,这是确保供气安全的重要措施。建于地下或者是密封的燃气空调机房内的换气量问题,由于换气的目的未明确,因此对换气量(换气次数)长期以来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这点可参考上海市的做法,上海市在讨论dbj08-74-98技术规程中明确了以下三个观点:

①机房内燃气泄漏是不能允许的,采取合理的提高管道材质防腐措施、施工管理和质量检验等方法,确保燃气管道的气密性和牢固性。同时强调燃烧器的必要性能。

②如果发生意外的突发事故造成燃气泄漏,依靠燃气泄漏警报系统和紧急切断阀在几秒钟以内切断燃气的供应,消除燃气泄漏大量连续的可能。

③机房送排风的目的是:a)为燃气提供足够的助燃空气,使燃气在炉膛内得到完全燃烧。b)转移从炉体及烟道表面散发的热量(设备的热损失)防止室温上升。c)为操作人员提供保持人体卫生所需要的新鲜空气。可根据上述的内容计算出所需的换气次数。

另一方面,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需要业主明确思想:技术只是保证,管理才是根本。我们认为如果加强平时的运行管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指派专人负责管理,而且有了一定的技术做支持,地下室、半地下室供气应该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深圳市几处供lpg的地下室的用户已经通过实践证明了这点。

如果从现在起,lpg可以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我市的燃气空调将有较大的发展,而且对深圳市燃气事业的发展也将有很好的促进,同时可明确未来天然气用气量,为"深圳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与上游公司签定"照付不议"合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参 考 文 献

[1]王明德、陈志贞、殷瑛,发展燃气空调和燃气锅炉扩大天然气的应用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4

一、 中国燃气事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极不 平衡。东、西、南、北、沿海与内地均有很大的差距,因而造成了 中国城市燃气事业起步早,发展晚的状况。中国于公元三世纪在四州就有用竹子做管道输送天然气用于制盐业的记载,做为城市燃气,则从1865年由英商在上海建水平炉生产煤气用于照明设立了最早的煤气公司开始,但发展极为缓慢。到1949年,全国只有上海、大连、沈阳、鞍山、抚顺、长春、锦州、哈尔滨、丹东九个城市有煤制气。

新中国成立以后,燃气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十年代燃气发展主要是改造和兴建小焦炉和利用冶金工业的焦炉余气。六十年代初,四川、东北、华北等地区先后供应部分天然气,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大中城市以LPG和开发重油制气技术为气源。七十年代,由于LPG和天然气受资源和政策限制仅略有发展,较多的还是建设以煤和石油产品为原料的煤气厂。八十年代,国内LPG的供应量逐步增加,做为优质民用燃料进入千家万户。九十年代,由于大量进口国外的LPG和天然气的开采利用使中国城市燃气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己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根据建设部统计公报,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城市668个。非农业人口1.95亿人中,已有1.47亿人用上了各种燃气,普及率达到了75.71%。在燃气构成中,人工煤气呈下降趋势,天然气和LPG呈增加趋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多种气源供应,是中国城市燃气发展的特点。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燃气的发展遵循着“多种气源,多种用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到目前气源资源依 然是煤、石油(轻油或重油)、天然气和LPG,由于能源价格逐步向国际价靠拢,因而产生了各种能源资源(包括电力在内)的替代关系,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使燃气的决策和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煤炭是中国制气的主要原料,煤炭价格上涨使煤制气企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产生了与国际上煤制气衰落的相同情况。近几年来,中国液化石油气用户发展很快,这是因为LPG工程具有投资省、建设快、少污染等优点,加之国内LPG生产量不断增长,沿海地区又可以国际价进口LPG,对城市燃气事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使LPG成为发展城市燃气的一种可替代能源。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比较的对比指标。即凡燃气价格低于LPG项目工程应是可取的。凡高于LPG工程项目的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燃气事业的一个重大进步,为向国际接轨迈近了一步。当然LPG工程的缺点也应考虑。 国际上价格最低的是天然气,但进口LNC受经济规模限制,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有经济价值,因登陆后要配之以管道运输,投资较大,通常都是结合发电和地区性的环保要求来进行论证,这也是LPG所以成为过渡性气源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天然气作为城市气源发展较快,是应该优先使用的一种城市燃气气源,但天然气气源在中国分布不均,由于资源相对分散,大部分就地使用。远距离输送要做到发达国家国内联网、国际联网还有待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天然气资源的发展规模来定。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作城市气源己达到本世纪末一定规模。用气城市己达 50余个。包括一些暂未统计在内的城市约有近70个。广泛地分布于四川、重庆、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

二、 城市燃气发展的前景 中国虽然是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分布极不平衡,加上入口众多,使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因此,国家在发展城市燃气的决策中,针对这一国情及当前国际上良好资源条件,坚持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和综合利用能源的方针,同时贯彻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面临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城市燃气行业的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1、大力发展天然气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优质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碳氢比较小,因而是保护大气环境最理想的燃料。在97年哥本哈根20届世界燃气大会上,认为天然气的储量可供使用200年以上,同年11月在北京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也宣布了“21世纪是一个天然气时代,天然气将以压倒煤炭和石油的优势,坐上能源的头把交椅”,在21世纪来临之际,燃气行业将面临新的形势。

鉴于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1997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4.4亿吨标准煤,其 中煤炭占73.5%,石油占18.60/o,水电占5.7%,天然气只占2.2%,另外还有少量的核电。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领导在去年9月17日召开的全国天然气利用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 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 中国具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从资源来看69个大盆地可采储量为38万亿M3,陆上约为75%,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松辽、华北渤海湾盆地,陕甘宁地区。近海大陆架约占25%,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海域。1997年中国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8万亿的6%约为2.2万亿M’。199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223亿M3(其中最大的生产基地是CNPC四川基地约75亿M3)。近几年建成的陕西一北京一天津,四川五城市环状输气干线,中原一沧州,都善一乌鲁木齐,华北油田一北京,靖边一西宁,靖边一银川等输气管道,今年二月东海平湖油田一上海的输气管道也将投入运行,这些长距离的输气管道的建成对天然气的利用发挥了很大作用。 按照国家的政策,国外的能源利用也应重视,东南沿海,首先是广东的400万吨引进LNG项目已经国家发展计划委批难,并计划于2003年动工,2005年完工。我国一些周边国家资源丰富,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可采储量为38万M3,东西伯利亚还有1万多亿M3,中亚几个国家合在一起约有10万亿M3,目前互相合作研究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并且涉及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项目,投资也大,需各方面仔细研究。

制定天然气利用计划,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天然气的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供给的可 能性,研究近期和远期应用的主要领域和数量,提出目标和任务,规划主要基础设施,包括长输干线和城市管网。确定各地区、各行业的利用方案和重大建设项目,并提出促进天然气资源的主要政策。

为此国家发展计划委领导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要充分论证市场。其次是要认真规划储气、输气和管网设施的建设。中国天然气多在中西部和海上,而最大的市场是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西气东输”将成为基本格局。必须精心规划和建设,各部分建设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三,要认真研究天然气价格问题,用气价过高,用户承担不了,市场难以扩大,要避免用户因气价高而改烧煤的情况。订价既要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也要兼顾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企业。 国家发展计划委要求各省、区计委及有关行业要在明年3月提交本地区、本行业天然气利用规划,明年6月份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完成总报告,国家发展计划委将组织各方面进一步研究。

2、扩大LPG的供应。九十年代,由于LPG经营的种种优点,使其发展极快,成为重要能源,为此东南沿海及沿长江已建成近百个LPG码头和基地。由于世界上IPG量较为充足,近海又有十余艘海上浮仓不间断的作业,中国将继续进口LPG用作城市的补充、过渡与调峰气源。专家预测2000年中国LPG总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届时国内己建成的基地周转能力将可以满足进口的需要,这一点,相信石化部门和广东的业内专家掌握的信息更加权威,这里不多叙述。

3、适当发展人工煤气。中国煤炭年产量为12.3亿吨,占世界 第一位。石油年产量为1.46亿吨,占世界第六位。这为人工煤气生产提供了制气原料,但煤制气存在工艺复杂、污染环境、投资大、成本高等缺点,无法与天然气、LPG竞争,因而只能适当发展具有煤综合利用或矿口气化的煤制气厂。21世纪以石脑油和LPG为原料的制气厂将会进一步加快建设,以发挥洁净制气工艺的优越性。

三、 迎接城市燃气事业发展的思路 为了迎接21世纪城市燃气事业的迅速发展,必需认真对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5

一、中国燃气事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极不平衡。东、西、南、北、沿海与内地均有很大的差距,因而造成了中国城市燃气事业起步早,发展晚的状况。中国于公元三世纪在四州就有用竹子做管道输送天然气用于制盐业的记载,做为城市燃气,则从1865年由英商在上海建水平炉生产煤气用于照明设立了最早的煤气公司开始,但发展极为缓慢。到1949年,全国只有上海、大连、沈阳、鞍山、抚顺、长春、锦州、哈尔滨、丹东九个城市有煤制气。

新中国成立以后,燃气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十年代燃气发展主要是改造和兴建小焦炉和利用冶金工业的焦炉余气。六十年代初,四川、东北、华北等地区先后供应部分天然气,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大中城市以LPG和开发重油制气技术为气源。七十年代,由于LPG和天然气受资源和政策限制仅略有发展,较多的还是建设以煤和石油产品为原料的煤气厂。八十年代,国内LPG的供应量逐步增加,做为优质民用燃料进入千家万户。九十年代,由于大量进口国外的LPG和天然气的开采利用使中国城市燃气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己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根据建设部统计公报,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城市668个。非农业人口1.95亿人中,已有1.47亿人用上了各种燃气,普及率达到了75.71%。在燃气构成中,人工煤气呈下降趋势,天然气和LPG呈增加趋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多种气源供应,是中国城市燃气发展的特点。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燃气的发展遵循着“多种气源,多种用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到目前气源资源依然是煤、石油(轻油或重油)、天然气和LPG,由于能源价格逐步向国际价靠拢,因而产生了各种能源资源(包括电力在内)的替代关系,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使燃气的决策和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煤炭是中国制气的主要原料,煤炭价格上涨使煤制气企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产生了与国际上煤制气衰落的相同情况。近几年来,中国液化石油气用户发展很快,这是因为LPG工程具有投资省、建设快、少污染等优点,加之国内LPG生产量不断增长,沿海地区又可以国际价进口LPG,对城市燃气事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使LPG成为发展城市燃气的一种可替代能源。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比较的对比指标。即凡燃气价格低于LPG项目工程应是可取的。凡高于LPG工程项目的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燃气事业的一个重大进步,为向国际接轨迈近了一步。当然LPG工程的缺点也应考虑。国际上价格最低的是天然气,但进口LNC受经济规模限制,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有经济价值,因登陆后要配之以管道运输,投资较大,通常都是结合发电和地区性的环保要求来进行论证,这也是LPG所以成为过渡性气源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天然气作为城市气源发展较快,是应该优先使用的一种城市燃气气源,但天然气气源在中国分布不均,由于资源相对分散,大部分就地使用。远距离输送要做到发达国家国内联网、国际联网还有待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天然气资源的发展规模来定。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作城市气源己达到本世纪末一定规模。用气城市己达50余个。包括一些暂未统计在内的城市约有近70个。广泛地分布于四川、重庆、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

二、城市燃气发展的前景中国虽然是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分布极不平衡,加上入口众多,使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因此,国家在发展城市燃气的决策中,针对这一国情及当前国际上良好资源条件,坚持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和综合利用能源的方针,同时贯彻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面临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城市燃气行业的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1、大力发展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优质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碳氢比较小,因而是保护大气环境最理想的燃料。在97年哥本哈根20届世界燃气大会上,认为天然气的储量可供使用200年以上,同年11月在北京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也宣布了“21世纪是一个天然气时代,天然气将以压倒煤炭和石油的优势,坐上能源的头把交椅”,在21世纪来临之际,燃气行业将面临新的形势。

鉴于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1997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4.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3.5%,石油占18.60/o,水电占5.7%,天然气只占2.2%,另外还有少量的核电。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领导在去年9月17日召开的全国天然气利用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中国具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从资源来看69个大盆地可采储量为38万亿M3,陆上约为75%,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松辽、华北渤海湾盆地,陕甘宁地区。近海大陆架约占25%,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海域。1997年中国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8万亿的6%约为2.2万亿M’。199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223亿M3(其中最大的生产基地是CNPC四川基地约75亿M3)。近几年建成的陕西一北京一天津,四川五城市环状输气干线,中原一沧州,都善一乌鲁木齐,华北油田一北京,靖边一西宁,靖边一银川等输气管道,今年二月东海平湖油田一上海的输气管道也将投入运行,这些长距离的输气管道的建成对天然气的利用发挥了很大作用。按照国家的政策,国外的能源利用也应重视,东南沿海,首先是广东的400万吨引进LNG项目已经国家发展计划委批难,并计划于2003年动工,2005年完工。我国一些周边国家资源丰富,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可采储量为38万M3,东西伯利亚还有1万多亿M3,中亚几个国家合在一起约有10万亿M3,目前互相合作研究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并且涉及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项目,投资也大,需各方面仔细研究。

制定天然气利用计划,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天然气的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供给的可能性,研究近期和远期应用的主要领域和数量,提出目标和任务,规划主要基础设施,包括长输干线和城市管网。确定各地区、各行业的利用方案和重大建设项目,并提出促进天然气资源的主要政策。

为此国家发展计划委领导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要充分论证市场。其次是要认真规划储气、输气和管网设施的建设。中国天然气多在中西部和海上,而最大的市场是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西气东输”将成为基本格局。必须精心规划和建设,各部分建设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三,要认真研究天然气价格问题,用气价过高,用户承担不了,市场难以扩大,要避免用户因气价高而改烧煤的情况。订价既要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也要兼顾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企业。国家发展计划委要求各省、区计委及有关行业要在明年3月提交本地区、本行业天然气利用规划,明年6月份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完成总报告,国家发展计划委将组织各方面进一步研究。

2、扩大LPG的供应。九十年代,由于LPG经营的种种优点,使其发展极快,成为重要能源,为此东南沿海及沿长江已建成近百个LPG码头和基地。由于世界上IPG量较为充足,近海又有十余艘海上浮仓不间断的作业,中国将继续进口LPG用作城市的补充、过渡与调峰气源。专家预测2000年中国LPG总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届时国内己建成的基地周转能力将可以满足进口的需要,这一点,相信石化部门和广东的业内专家掌握的信息更加权威,这里不多叙述。

3、适当发展人工煤气。中国煤炭年产量为12.3亿吨,占世界第一位。石油年产量为1.46亿吨,占世界第六位。这为人工煤气生产提供了制气原料,但煤制气存在工艺复杂、污染环境、投资大、成本高等缺点,无法与天然气、LPG竞争,因而只能适当发展具有煤综合利用或矿口气化的煤制气厂。21世纪以石脑油和LPG为原料的制气厂将会进一步加快建设,以发挥洁净制气工艺的优越性。

三、迎接城市燃气事业发展的思路为了迎接21世纪城市燃气事业的迅速发展,必需认真对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6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持有量的急剧增加,汽车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它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排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

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改变能源结构、采用低公害的汽车代用燃料的途径。国际上一些大的汽车公司相继开发出电动汽车、醇类汽车、天然气汽车。从技术成熟度、经济性、易普及程度、资源等诸多因素看,天然气汽车优于电动汽车、醇类汽车。因此,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成为首选。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天津市目前也面临着汽车污染这一难题。2012年天津市燃气集团出具了天津市LNG调峰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以着手建造。

一、天然气汽车的发展现状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的主要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产生的温室气体只有煤炭的1/2,是石油的2/3。天然气汽车是一种理想的低污染车,与汽油汽车相比,它的尾气排放中CO下降约90%,NO2下降约30%,SO2下降约70%,CO2下降约23%,微粒排放可降低约40%,铅化物可降低100%。可见,天然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小于石油和煤炭,是一种优良的汽车燃料。

二、天然气汽车的优越性

天然气汽车是以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汽车,按照天然气的化学成分和形态,可分为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和液化天然气(LNG)汽车两种。压缩天然气(CNG),主要成分为甲烷;液化天然气(LNG),采用低温液态,常压存储运输,所携带的有效燃料将比压缩天然气汽车高出2~3倍,可减小燃料系统的尺寸及质量,增大车辆有效载荷及一次加气后的续驶里程。LNG汽车受到行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LNG汽车有几大优势:

1.LNG 能量密度大

同样容积的LNG车用罐装载的天然气是CNG储气瓶的2.5倍,续驶里程长。目前国外大型LNG货车一次加气可连续行驶1000-3000km ,非常适合长途运输的需要。

2.运输方便

液态的LNG 便于经济可靠地远距离运输,建设LNG 汽车加气站不受天然气管网的制约,只要找到LNG 气源就可以建站。

3.LNG 组分比CNG 的组分更纯净

LNG 燃料汽车尾气排放性能优于CNG 燃料汽车。与汽油、柴油车相比,LNG 汽车的有害气体排放量降低约85%,被称为真正的环保汽车。

4.LNG 安全性能好

LNG 着火点为650℃ ,比汽、柴油、LPG 的着火点都要高,LNG 泄漏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5%-15% ,相对密度为空气的一半,稍有泄漏很快会在空气中挥发扩散。而LPG 的爆炸极限为2.4%~9.5% ,着火点为465℃ ,气化后密度大于空气,泄漏后不易挥发扩散;汽油的爆炸极限为1.0%~6% ,燃点为427℃ ;柴油的爆炸极限为0.5%~4.1%,燃点为260。因此,LNG 汽车比LPG 汽车、汽柴油汽车使用起来更安全。

5.LNG 冷能可回收利用

LNG 汽车除了可以为普通汽车夏季提供冷量用于空调外,还可以将其冷量进行回收用于低温冷藏。按冷藏车每小时消耗12~15 kg LNG 算,其制冷能力为2.8kW ,足以提供将预冷后的货物进行中短途的冷藏运输。这样既省去了车载制冷设备的安装,保护了大气臭氧层,又有效地消除了机械制冷的噪声污染,彻底实现了“绿色公交”的环保理念。

6.从推广车型来看

LNG不但适用于城市公交车,同样也适用于出租车和大型货运车辆,尤其是长途车辆。

三、天然气的发展前景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从众多代表议案中可以看出,汽车产业依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版块。来自汽车界的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在今年两会上分别做了《加快全国中小学生都能乘坐专用校车进程的建议》与《推广使用LNG汽车,改善国家能源结构,构建低碳环保新交通》的议案,在分析行业发展及前景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提出了汽车与清洁能源汽车实际推广中的可行性操作建议。 我国发展LNG汽车业已具备良好条件,一是LNG资源有充分保障。根据规划,到2012年末,我国沿海城市将建立12个LNG进口接收站,总量3500万吨,相当于455亿标方天然气,可供150多万辆大型汽车使用。同时,内陆地区已建成或在建有20多个天然气液化厂,年液化总量达500万吨,相当于65亿标方天然气,可供20多万辆大型汽车使用。二是LNG汽车技术成熟,产品已系列化。如在客车领域,我国具有资格和能力生产LNG客车的厂家超过30家,可供销售的LNG产品近千种,产品涵盖了公交、城际、旅游、长途、团体各类客车。

当前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偏低,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差了近20个百分点,这说明天然气利用程度还很低。使用清洁能源替代汽车燃油,是国家能源政策的要求,并且天然气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四、结论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决定了它是确保国家安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大力发展LNG(液化天然气)汽车,是改善能源结构,解决能源危机和汽车排放污染的最佳路径。发展LNG汽车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有利长效节能环保、大幅提高社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我国国际形象。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尽合理。据统计,2010年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占30%,天然气占24%。而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原煤占70%,天然气仅占4%,比世界平均低20个百分点。因此从能源结构发展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来考虑,中国必将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行“少用煤,发展气”的战略。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天然气比重将达到8.3%。使用天然气替代燃油,是国家能源政策的要求,可为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虽然液化天然气汽车是继CNG汽车和LPG汽车之后于近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保汽车,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又颁布了各种大力支持天然气汽车发展的优惠政策,加之LNG汽车具有经济、安全、环保、适用、方便、机动等优势,是未来天然气汽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城市规模化发展天然气汽车的理想途径,这将导致LNG的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7

哥斯达黎加;炼油;市场机遇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8002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西班牙语意为富饶的海岸),国土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地处中美洲,北接尼加拉瓜,东南与巴拿马接壤,西邻太平洋,东靠加勒比海。雨量充沛,40%的国土被原始热带森林覆盖,因此被称为“美洲花园”。该国经济主要是旅游业,农业和电子元件出口,设有高科技企业投资优惠保护区,在保险、电信炼油和电力等领域实行国家专营,2009年电信领域开放私营机构参与竞争。

哥斯达黎加是个非产油国,据考证该国北部和加勒比海区域很可能存在大量油气资源,出于环境保护组织和政治舆论压力,哥国政府一直未开放及开展石油勘探与开发项目。2000年,美国Harken Energy和Mallon Oil公司曾经先后获得哥政府关于近海和陆上油气勘探权,为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地环保组织极力反对勘探作业,并将作业者告上法庭,哥最高法院最终裁决终止两家公司勘探协议的执行。2007年该国政府曾宣布计划2021年哥斯达黎加将建设成为第一个碳平衡国家。

1石油工业现状

哥斯达黎加是个非产油国,成品油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国家设有国家石油公司(缩写:RECOPE),拥有一座120万吨规模炼油厂,以国家垄断经营形式承担原油进口、炼油加工及油品批发等业务(私人企业可以从事零售业务),由国家财政部实行统一预算管理,国家总审计署行使业务管辖和监督审计权,销售价格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挂钩,由国家公共开支管理委员会设立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2012年哥斯达黎加进口油品1803万桶,其中80%以上来自美国。2012年其资产总额约10.3亿美元,销售收入31亿多美元。

哥斯达黎加炼厂位于国家东部MOIN省LIMON港附近,该炼厂始建于1967年,原设计能力为25.000 bbl/day,实际处理量为15.000bbl/day,主要处理低硫原油;境内设有4个主力储罐区,2个压缩站。LIMON港目前最大停靠5万吨级油轮,主要用于接收进口原油和成品油。

此外,哥国还拥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地上和地下输油主管线及多条支线,管线总里程542km。境内设有343个商业加油站,48个小型加油点,其中60%的加油站加入企业联盟,21%为独立个体,20%为外资公司加油站(壳牌占10%,德士古6%和道达尔4%)。

哥斯达黎加境内成品油市场销售价格实行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的市场调整价,通过公共开支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定价公式定期价格信息。销售价格涵盖原油到岸价,炼厂操作费,炼厂合理利润,税费,运输及加油站合理利润。该国税费在拉美地区所占比例较高,其中汽油占出厂价30%以上,柴油占出厂价20%以上(表1)。

来源:根据RECOPE数据整理,2013,汇率1美元=495克朗。

2发展规划

(1)大西洋石油码头扩建及辅助工程:为提高石油码头利用效率,增强船运处理能力,哥油公司于2012年4月启动大西洋石油码头扩建及辅助工程项目。该码头主要用于接收船运进口的原油、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工程完工后该码头能够最大允许8万吨级油轮停靠。目前该项工程已经授标给ICA-MECO联合公司(Ingenieros Civiles Asociados de CV and Constructora Meco S.A),且已经得到哥总审计署批准。该公司将承担包括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物质材料供应,建设,调试和技术转让等各项义务。该项工程计划2014年4月完成,建设期25个月,总投资总额9600万美元。

(2)新建汽柴油储罐设施工程:为增强国家成品油储备能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哥油公司计划新建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三套油罐设施。目前该项目已经与西班牙公司FELGUERA公司签订EPC合同总包,包括基础设计,详细设计、设备采购及安装、建设施工及投料试车等各项工作。2013年9月开展详细设计,建设施工工期大概2年多。工程范围主要包括:汽油罐1.6万立方米(10万桶),柴油罐556万立方米(35万桶),燃料油罐1.6万立方米(10万桶),以及一些辅助工程,如与现有网络对接,防火设施、给排水设施、监控控制实施的扩建,增加储油能力55万桶。建成后国家成品油储存能力分别提高到汽油40万桶,柴油1036万桶,燃料油35万桶。目前该项目于2013年8月23日正式得到哥总审计署批准,预计总投资4300万美元。

(3)LPG储罐扩建工程:为增加国家液化石油气储备,目前哥油公司正在开展两项LPG储罐扩建工程。包括新增储存能力1500立方米(9000桶)的卧式柱形罐6个,以及新增储存能力4000立方米(2.5万桶)球罐设施。工程完工后,国家LPG储存能力将由现在的6.5万桶增加到15.4万桶。这两项工程由西班牙公司FELGUERA I.H.S.A总承包,包括设计,采办和施工。该项目卧式柱形罐投资总额1048万美元,球罐投资总额1207万美元。预计整个工程2013年下半年完工。

(4)利比里亚机场油库建设:该机场是哥斯达黎加国家第二大国际机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适应将来机场改扩建工程对航空燃油的需求,哥油公司决定增加机场油库设施。第一阶段对现有设施进行临时转移清理作业,开展场地准备,土建、电力、机电仪器设计等前期工作,同时二期完成操作和维修维护手册,系统运行调试,现场操作员工培训,交付最终文档等。该项工程总投资额1700万美元。截止到2013年7月工程进度56%,预计将于2014年初完工。

(5)MOIN炼厂改扩建项目:2008年11月中石油与哥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开展MOIN炼厂改扩建工程。该协议为中石油进入中美洲的第一个油气合作项目,合资公司期限25年,将对哥斯达黎加现有年120万吨加工能力的MOIN炼油厂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提高原油加工能力、产品质量和环保指标,项目完成后炼油厂总加工能力将达到年300万吨。同时,双方还将可能开展年1,000万吨炼厂的可行性研究。目前,该项目基础设计已经完成,投资总额预计15亿美元,待哥总审计署审批后正式启动工程建设。

(6)进口和利用天然气工程规划:为进一步保护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哥斯达黎加正在就国家大力进口和利用天然气进行深入研究,预计总投资费用1.81亿美元。根据加拿大咨询公司SNC-Lavalin and Enerchem Tek.所做的课题研究“哥斯达黎加利用天然气潜力远景报告”,为大量使用天然气做准备,哥斯达黎加需在加勒比海区域大力发展LNG进口和港口处理设施,增加气罐设施、气体压缩站,铺设管线等。目标是在2015年开始使用天然气,工程计划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初始投资将达到1亿美元,2019年二期投资达到2560万美元,2026年将达到5560万美元。预计运输业、电力企业及其他工业单位将从中大大受益。

(7)生物燃油计划:为应对不断上涨的国际油价,2008年6月哥斯达黎加宣布要大力发展生物燃油计划,目标包括:实现降低国内温室气体,减少汽柴油二氧化碳排放量75万吨;降低进口油品成本,通过替代10%的汽油和15%的柴油节约进口成本14%;重新振兴农业发展,在经济落后地区,计划开发6.5万公顷土地用于种植农作物和从事畜牧业。但是,据哥环境能源部公告,由于农作物(甘蔗、棕榈)出口价格高于生产乙醇价格,生物原料难以保证,以及调和燃料无法达到汽车交通工具使用标准等原因,生物燃油计划过去5年几乎没有实质进展。自启动生物燃油计划以来,哥油公司仅仅调和销售乙醇1.15万立方米。截止到目前,生物燃油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仍然还在探索之中。

(8)清洁能源计划:目前哥斯达黎加国家电力电信公司(ICE)正在致力于开发地热、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争取到2020年实现停止非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据ICE报道,目前哥斯达黎加电力能源消费中,62%来自水力发电;23%来自燃料油或柴油;8%来自地热;5%来自风能;1.99%来自风能;1.99%来自生物能源;0.01%来自太阳能。2018年ICE还将启动天然气置换燃料油热电站计划。

3市场发展机遇

随着2008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的进入,中国石油多家单位如中国石油工程公司、寰球工程公司,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等一批企业正整装待发,或已经进入相关领域。适逢哥斯达黎加大规模进行国家能源设施规划之际,中国石油企业如能够成功进入,摸清市场,树立品牌,将为拓展中美洲乃至北美和拉美地区业务带来重大机遇。

(1)哥国炼油设施升级改造,带来较大市场机遇。自2008年以来,哥炼厂已经基本停滞改造。目前国家正对现有能源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新建,包括码头、管线、汽柴油罐等,总投资额度预计将超20多亿。哥油公司工程招标透明公开,且受总审计署严格管辖,中国石油工程公司可利用这一市场机遇期,广泛争取项目合作,积累中美及拉美地区工程经验。

(2)炼厂改扩建项目工程属中哥合资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存在市场进入优势。该工程由中哥各占50%合资运作,中方提供技术专家和资金支持(银行贷款),项目融入中国设计、设备制造与安装及施工标准,市场准入占据优势。

(3)天然气和生物燃油工程计划列为该国重大发展计划,存在潜在合作机会。天然气和生物燃油工程作为哥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多年尚未付诸实施。近些年来,随着国际油价不断攀升,以及国内环保压力增大,作为石油替代方案又重新得到重视。二者的投入使用都将带来哥国大批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更新改造,中国石油企业可密切关注,积极参与,探索出一批新的合作项目。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8

香港证监会随即要求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00386.HK/600028.SH,下称中石化)和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2688.HK,下称新奥)作出澄清:上述言论是否构成了双方不提高要约价格的声明。

4月3日,中石化和新奥联合公告,称此前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的有关言论不构成“不提高要约价格”的声明,两家公司保留修改收购要约条款的权利。

这一周内,香港证监会执行人员与中石化多次交涉,要求中石化对傅成玉的言论发出澄清公告。起初,中石化拒绝了这一要求,理由是“如果发出澄清公告,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揣测,让人们以为要约价格会被提高”。

沟通未果的情况下,证监会执行人员将此事转介至香港证监会收购及合并委员会。4月2日,委员会作出裁定,要求中石化发出“清晰、准确及不含糊”的澄清公告。

上市公司发公告对公司一把手的言论作出澄清,这在本次收购案中已是第二次出现。3月7日,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新奥能源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就收购中燃一事对媒体表示,新奥及中石化不可能提高报价。当天下午,两家公司就发出澄清公告:王玉锁的言论仅属其个人意见。

两家公司一把手对媒体针对性提问的回答“仅属个人意见”,这固然有不违反香港《收购守则》的因素,但同时也反映了这桩香港资本市场罕见的敌意收购案和中国燃气行业迄今最大的并购案的复杂性和戏剧性。

价值逾160亿港元的中燃收购案经历了两次延后,正在逼近2012年5月15日这个新的时间节点。在此过程中,博弈各方的明暗较量愈演愈烈。

2011年12月13日,新奥和中石化联合公告,称将以每股3.5港元、总价167亿港元收购中燃全部股份,其中新奥和中石化分别承担收购费用的55%和45%。

2012年2月28日,新奥和中石化组成的收购联合体(下称联合体)刊出公告,将原计划于当日的召开寻求股东批准此项收购的特别股东大会通函,延后至不迟于3月31日。

3月19日,联合体再度公告,称由于收购还没有获得必需的监管层批准,交易的最后截止日期将延长至5月15日,新奥特别股东大会通函也再次压后。

旷日持久的收购战考验着双方的耐心。这是一起香港资本市场上罕见的敌意收购,迄今为止,真正的较量并未展开,但已经充斥着合纵连横、资金进出博弈、疑似白衣骑士抬价等戏码。

目前,双方的前哨战已经告一段落。在过去四个多月里,中燃董事会频频指责收购联合体 “机会主义”、“未获邀请”、“严重低估了公司的价值”;中燃的创始人、前董事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刘明辉、英国上市公司富地石油(Fortune Oil ,102296.LSE)、韩国能源巨头SK集团三大股东密集增持股份,托高股价;收购方则按兵不动,按部就班地履行各种程序,但屡次表示收购价格公允,不会提高报价。

中国燃气收购案将以何种形式收场,目前仍然扑朔迷离,远未到谜底揭晓的时候。

为什么是中燃

数年前,业内人士已开始研究国内燃气市场的整合可能,中燃高层持续的动荡让其成为“五大”中最有可能被整合的对象

2010年12月17日是故事的起点。当日,时任中燃董事总经理及执行主董事刘明辉和执行总裁黄勇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深圳公安带走。

经过一年的酝酿,2011年12月13日,新奥和中石化联合体提出以每股3.5港元、总额167亿港元,最多收购中燃75%的股份。

2011年,中燃管理层动荡不安,在2011年4月26日召开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创始股东之一、国台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在董事会中的代表――李小云、徐鹰被指在刘案中知情不报,并秘密接触有关央企,遭到罢免(相关报道见《财经》2011年第11期“争夺中国燃气”)。

此后中燃的股价连番下挫,特别股东大会结束后的六个月内,股价长期在2港元上下徘徊,最低曾至1.61港元。而刘明辉出事前,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中燃52周均价为4.13港元。

数年前,业内人士已开始研究国内燃气市场的整合可能。除涉及此次收购的新奥和中燃外,国内管道燃气市场还有三个体量相当的大型燃气公司,分别为华润燃气(01193.HK)、昆仑燃气(中石油旗下)和港华燃气(01038.HK)。持续的动荡让中燃成为“五大”之中最有可能被整合的对象。

接近此次交易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起步资金短缺,中燃股权极度分散,而后又引进了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企。成立伊始,中燃凭借其国资背景,采取“先做大再做强”的发展战略,把追求规模效应置于优先地位。

从2006年开始,中燃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值一路攀升,项目数量快速增长,在行业中呈后来居上之势。但由于摊子铺得过大,其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方面的隐患也开始显现,中燃的股价持续低迷,除管理层动荡外,亦与此有关。

管道天然气销售和液化石油气(LPG)销售是中燃的两大核心业务,中燃2010财年年报显示,前者在销售额中占比40.1%,后者占比42%。

在管道天然气业务方面,按照《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城市供气依法实施特许经营。中燃手握153个城(区)项目,位居“五大”之首,优势明显。

对于LPG业务,业内争议颇多。2010财年中燃在该业务上出现大额亏损,拖累整个公司的业绩,而新奥此前也因为LPG业务赢利能力较差而将其剥离。

但是,中石化有相当比重的LPG业务,2011年国内LPG销售量为2365万吨,中石化一家即超过800万吨。管道天然气和LPG被视为中石化上游气源的两大保障。

发起此次收购之前,中石化已持有中燃4.97%的股份,但鉴于缺乏下游行业的管理经验,中石化必须寻找合适的伙伴,共同完成整合。

中燃持续动荡之后,商机已然出现。和以往一样,最先闻到“钱味”的是投资银行。自2011年下半年起,投行人士不断撮合交易,而新奥与中石化的高层早有合作意向,各方一拍即合。

2011年12月7日,新奥与中石化联合体发函给中燃的两位联席董事总经理梁永昌和庞英学,要求停牌并见面磋商。

当日,新奥和中燃双双停牌,前者公告称:停牌是因为涉及“非常重大的收购事项”。12月9日,联合体再次向中燃发出信函,说明了此次收购意图及收购方的构成情况,并建议12月13日双方都公告复牌,但未得到回应。

12月12日晚11点,中燃方面发出公告宣布将于次日复牌。由于此前双方并未有效磋商,联合体对中燃的突然宣布复牌感到意外。12月13日早6点,新奥正式发出公告称,将联合中石化,以每股3.5港元、总价167亿港元收购中燃多数股份,其中新奥和中石化分别承担收购费用的55%和45%。

12月14日,中燃发出回应公告,称新奥与中石化的联合收购未获邀请,属于机会主义行为,并严重低估了公司的价值。接近中燃方面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燃股价低迷,与刘明辉一案有很大关系,但在现任管理团队带领下,公司业绩正在回升,“股东应该有一个很好的预期,公司的资产优质,而且现任的董事会完全有能力并且已经带领中燃走上正轨”。

但接近收购联合体的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向《财经》记者表示:中燃目前的困境源于现任董事会及管理层的组织混乱和管理无方,而新奥凭借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良好的运营业绩,加之中石化可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在完成收购后能够最大程度上释放中燃的潜力。

陷入僵局

过去三个月,新奥/中石化的财务顾问花旗环球银行与中燃的财务顾问麦格理资本曾多次接触,但谁也不愿对3.5港元的收购价格让步

迄今为止,这次收购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由于中燃和新奥2010年的营业额均超过9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审查门槛,3月2日,收购联合体向商务部递报的反垄断审批申请正式立案。

商务部一般会从城市管道燃气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经营者集中(即并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对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审查。

3月上旬,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燃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依据新奥与中燃所拥有的项目数量及其地域分布来考察市场集中度,并购会对部分省份内部的市场结构产生很大影响。”

2010年,新奥销售天然气41.49亿立方米,中燃销售天然气44.52亿立方米,两公司合计销售天然气86.01亿立方米。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国城市天然气销售488亿立方米,以此计算,2010年新奥与中燃合计占有17.63%的市场份额。

但高盛在2011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整体增速远高于新奥和中燃的增速,如按两家公司预测的2012年燃气销售量计算,两家合计销售燃气106亿立方米,仅占2012年全国市场7.1%的份额。

目前燃气市场仍是多元化竞争格局。港华燃气、新奥能源、中燃代表的外资、民营资本,以及昆仑燃气、华润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北京燃气、上海燃气等地方国企平分国内市场,并无绝对的领先者。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认为,城市燃气行业占据多少份额才算形成垄断并无定论。“不到30%的市场份额应该不可能垄断市场。”他同时认为,由于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尚未市场化,这起并购对消费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大。

管道燃气业务供应市场的价格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规制,无论是管道燃气接驳费、还是管道燃气费均以成本加成为原则,需要召开价格听证会并取得当地物价部门的批准。

“因此,即使管道燃气的供应商在特定的相关地域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为100%,获得法律法规赋予的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其也无法通过提高价格等方式侵犯消费者利益。”上述接近新奥的知情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反垄断审查是先决条件,但真正让交易陷入僵局的,是3.5港元/股的收购价格。

2011年12月中旬,中燃的股价为2.8港元/股,收购财团3.5港元的报价溢价25%。然而此后三个月,中燃股东刘明辉、SK和富地石油多次出手增持,中燃的股价一路攀升,截至4月19日收市,已涨至3.76港元/股,涨幅达34.28%。

在多名接近中燃的知情人士看来,联合体当初的报价并不算很高,时至今日,中燃股价持续上涨,股东们更不会将手头股份以3.5港元的价格出售。

但中燃部分股东通过各种渠道发出的提价呼声,并未得到新奥和中石化任何一方的响应,包括王玉锁和傅成玉在内的双方核心人物均在各种场合表示:3.5港元的报价非常公正。

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联合体制定价格不是静态地考虑当时的溢价,当时3.5港元的收购价格,与去年12月要约发出之前六个月的中燃股价平均值相比有50%的溢价,与前四个月平均值相比有40%的溢价”。

3.5港元的报价,相当于22倍的市盈率。知情人士指出,中燃近期的股价上涨受惠于消息面,而非业绩拉动,中燃的每股赢利不足新奥的六分之一,但22倍的市盈率已经高于新奥19倍的市盈率,“鉴于中燃以往管理团队的表现,财团无法给出更高的溢价。”

接近中燃的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中燃在2010年末出现管理层动荡后,股价确实处于低点,不过在新任管理团队的努力下,公司业绩出现较大提升,2011年上半财年公司毛利同比增长31.6%。“2011年底时股价已处于上行通道,但仍未完全反映公司业绩。联合体在未与中燃深度沟通的情况下进行敌意收购,纯属机会主义的投机行为。”

据《财经》记者了解,过去三个月,新奥/中石化的财务顾问花旗环球银行与中燃的财务顾问麦格理资本曾多次接触,但谁也不愿对3.5港元的收购价格让步,导致沟通陷入僵局。联合体方面表示,直至谈判窗口关闭前的最后一刻也不会放弃沟通,力争促成一起获得中燃董事会推荐的善意并购。

“但是,如果在今年6月前无法得到董事会的推荐,从程序上看,联合体会绕开董事会直接面对股东,那就是真正的敌意收购了。”

合纵连横

刘明辉组建的反收购阵营在三个多月里动用资金约15.5亿港元,出手98次,目前持股已近三成,但也让刘本人承担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新奥中石化联合体若想成功入主中燃,必须控制其至少50.1%的股份。而去年12月13日新奥收购公告后,中燃的两大外资股东富地石油和SK E&S Holding Co Lt.(韩国SK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即开始在二级市场收集筹码。

截至今年4月18日, SK E&S 出手33次,富地石油和刘明辉组成的阵营出手65次,双方调动资金共计约15.5亿港元。2月28日最后一次出手后,SK的持股比例已由2010年4月的5.19%涨至10.84%,而富地石油在收购案发生前刚刚入股中燃,但目前和刘明辉一道,持股共达14.81%。

富地石油总部位于香港,在伦敦主板上市,市值约合24亿港元,主营业务是在中国大陆提供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富地石油官方网站公告称,此次大笔买入中燃的股份,旨在深度介入中国天然气市场,并与经验丰富的刘明辉建立合作关系。

2011年12月28日,富地石油公告称,公司此前已经以2400万英镑买入中燃9404万股(约合3.08港元/股),占中燃总股本的2.15%。

同一天,富地石油与刘明辉成立了一个名为China Gas Group Limited(下称CGG)的合资公司,双方各占股50%。刘明辉以2亿股中燃股票入股(每股作价3.5港元),富地则以所持有的中燃股票加部分现金共计7亿港元入股。

此后,CGG在二级市场上开始大量吃进中燃股票,累计出手30次,使用现金4.19亿港元。

2月17日CGG银弹用尽后,富地石油的大股东Daniel Chiu(邱达强)亲自进场,他名下的私人公司Fortune Max Holding Limited(下称FMH)继续在二级市场扫货,然后再以延期付款的形式转让给CGG,根据CGG与FMH签订的协议,待CGG拥有融资能力后,无论中燃股价如何涨跌,CGG必须以FMH买入中燃股票时的价格向FMH偿债。

SK E&S 亦频繁在二级市场上扫货,且反应更快。去年12月13日,新奥收购公告的当天,SK E&S就吃进1200万股中燃股票,在刘明辉和富地石油进场之前,SK E&S 共出手5次,调动资金约1.38亿港元。

今年1月18日,SK E&S甩出大手笔,一天之内即投入资金约1.46亿港元,占当天成交金额总额的56.82%。这是迄今为止反收购阵营在二级市场上的最大动作。

但从2月28日起,SK E&S停止了对中燃的增持。值得注意的是,2月23日,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厂、韩国SK综合化学株式会社(SK综合化学)和英国BP化工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投资70亿元建设一大型化工项目。

但SK E&S方面4月5日在给《财经》记者的复函中强调:3.5港元/股的要约价格并未反映中国燃气的价值,增持行为是SK E&S独立完成的,之前并未接触过其他股东。复函同时表示:SK E&S和中国燃气的合作是以互相信任为基础的。

由于SK E&S和CGG的增持托市,使得中燃股价很快反超公告收购价,接近中燃的市场人士表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散户股东最好的选择是立即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

根据香港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4月18日,刘明辉、富地石油和SK E&S所组成的阵营持股比例约为29.25%。对刘明辉阵营而言美中不足的是,根据中燃的公司章程,由于刘明辉离职已超过六个月,其手中的2.35亿股购股期权已经失效。

中国燃气2011年1月31日公告说,刘明辉担任公司执行董事的职务被终止且自2011年1月25日起生效。根据中燃的期权计划规则,刘明辉可以在其与公司的雇佣合同失效后的六个月内行使购股期权。如果购股期权未在该时间内被行使,会自动失效并被终止。

这种局面意味着,无论是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投票,还是收购财团绕开董事会直接向股东收购股份,刘明辉阵营只须再争取20.75%的股东支持,就可阻击收购。而收购方则需要争取45.13%的股东支持,才可能完成交易。

对于刘明辉不惜代价阻击收购的行为,多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其诉求无非有三,或出于创始人情结试图保住对公司的控制权,或为抬高收购价格,或为搅黄交易。若是第三种情况,那就不是常规的商业逻辑所能解释。

根据香港法规,身涉刑案的刘明辉已不可能担任上市公司高管。而刘明辉作为创始股东,其去年12月13日前的持股成本均在2港元以下,如按3.5港元售出将获利甚巨。但之后他在二级市场购进的绝大多数股票,成本却在3.5港元以上,一旦联合体收购失败或坚持原有报价,中燃股价势必下跌,刘将损失惨重。

同时基于CGG和FMH的协议,无论中燃股价出现何种变动,CGG都将按FMH的买入价向其还款,而刘明辉必须承担CGG50%的债务,这将使他承担极大风险。

代价如此之大却义无返顾,另有隐情的分析便不胫而走。多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刘任董事总经理期间很可能涉嫌关联交易,一旦达成收购协议,收购方即会按程序进入尽职调查,其中隐情势难掩盖。

尾声尚早

守方牌面占优,但其同盟并非牢不可破;攻方看似局面被动,但仍藏有底牌

从目前的牌面上看,刘明辉、富地石油和SK E&S组成阵营持股比例已达29.25%,优势明显。而除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态将支持收购外,收购方并无明显盟友,手中筹码不足10%,局面较为被动。

据中燃方面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去年李、徐离开董事会后,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开始减持,持股比例已从4%下降到2%。

但牌桌之下存在多个不确定因素,只要其中之一发挥作用,足可扭转战局。目前来看,这场收购战可能会向四个方向演进。

方向一,联合体在5月15日正式发出的收购要约中提高收购价格,并且这个价格让中燃董事会满意并将此交易推荐给股东,收购以善意收购告终。接近交易的人士称,利益仍是富地石油和SK E&S首要考虑的因素,如果联合体适当提高报价,他们有可能作出新的选择。

方向二,中燃找到白衣骑士(White Knight,协助被收购方阻击收购方的公司),成功阻止联合体的收购企图。但目前看来,“搅局者”富地石油不具备成为白衣骑士的能力。这家英国上市公司市值只有24亿港元,但已拿出6.19亿港元用于增持中燃。

2月中旬,CGG银弹用尽,其大股东邱达强的私人公司接棒后,扫货频率已明显放缓,疲态尽显。进入3月,FMH共调动4166万港元用于吸筹,这与CGG在1月调动3.82亿港元,2月调动1.88亿港元相比,资金持续能力大为减弱。因此,接近收购方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案中,新奥与中石化联合体是中燃唯一的竞标者。

方向三,如果联合体在5月15日的要约中并未提高收购价格,或未提高至中燃董事会满意的价格,中燃董事将会在14个工作日内给出否定回复。那联合体就将按程序绕开中燃董事会直接要求股东对要约价格作出表态,并力争获得50.1%以上的股东支持以完成收购。就目前的局面来看,刘明辉阵营已经掌握中燃逾29%的股份,胜算较大。但决战时刻,刘阵营是否会出现分化,尚不得而知。

与富地石油相比,SK集团是更有实力的拯救者。增持过程中SK E&S累计出手33次,每次平均投入资金约2593万港元,远高于富地的均值1067万港元。

但是,SK E&S已在2月28日停止增持,此前五日,SK集团与中石化宣布重大合作项目。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SK集团态度暧昧,“他们还需要顾虑在中国市场与中石化的合作关系,另外前期的吸筹已让其有了足够的谈判资本。”

中燃近期的股价走势亦非常关键,一旦持续上涨,大量散户会选择继续在二级市场抛货,让刘明辉阵营继续增持成为可能。而收购方则不会以高于3.5港元的价格在市场上吸货。知情人士解释说:“收购方如果以高于3.5港元的价格在市场上买货,就必须修改其要约价格,使其不低于买货的最高价格,这是收购法规的要求。”

方向四,据一位关注此次并购的资深律师向《财经》记者分析,即使联合体最终未能获得50.1%以上的股东支持,此案仍有颠覆因素存在。

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2011〕6号,下称6号文)。

同年9月,商务部《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商务部发[2011]53号,下称53号文)。

6号文对安全审查的范围及对象有明文规定,城市燃气行业归属于重要能源、资源及基础设施,位于审查范围之列。审查的对象则包括了外国投资者通过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境内企业股权,并导致境内实际控制权转移给外国投资者的情形。

目前,通过不断增持,中国燃气的两大外资股东富地石油和SK E&S 的持股比例已分别达到14.80%和10.84%,远超其他股东。

“中国燃气的两大外资股东的频繁增持很可能会触发53号文发挥效力。”该律师称。53号文显示,对于已经或者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的外资并购行为,商务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终止当事人的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该并购行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9

3.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浙江省的发展前景浅析金富根,JinFugeng

4.煤层气液化装置设计——N2-CH4混合膨胀制冷工艺毕研军,邵云巧,白世武,BiYanjun,ShaoYunqiao,BaiShiwu

5.一种基于管道燃气的农村能源供应模式李振群,秦朝葵,戴万能,郭甲生,LiZhenqun,QinChaokui,DaiWanneng,GuoJiasheng

6.浓墨重彩,改制七载科学发展谱新篇——焦作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改革发展研究隋耀光,SuiYaoguang

7.从气荒现象看天然气的市场发展与供气调峰肖嵩,XiaoSong

8.绍兴市燃气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优化研究尉如根,李德铭,WeiRugen,LiDeming

1.自力式调压器计算开度应用于输配管理的实验研究金永功,JinYonggong

2.天然气过滤器的净化效果分析和改进措施李昌忠,李锐,陈良,LiChangzhong,LiYue,ChenLiang

3.LPG橇装瓶组气化站应用的分析与探讨龚小辉,方大志,李星华,GongXiaohui,FangDazhi,LiXinghua

4.城镇LNG站运行参数及设备状态的设置徐松强,XueSongqiang

5.燃气设备维护管理的探讨武建宾,WuJianbin

6.室内燃气管道泄漏损害事故的责任分析认定陈力,ChenLi

7.浅析我国天然气现状和进口前景宋克农,罗贤成,SongKenong,LuoXianeheng

8.关于如何加快城市燃气业务发展的探讨罗庆华,LuoQinghua

9.湛江市燃气市场发展方向初探余蒙,张越,YuMeng,ZhangYue

10.浅析燃气企业需求侧管理吕淼,LuMiao

11.客户服务质量指数的应用李灿宁,张少珍,LiCanning,ZhangShaozhen

12.赴香港中华煤气公司考察报告城市燃气 吕枫,LuFeng

1.城市燃气系统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张光林,吴云涛,白瑞,魏连海,ZhangGuanglin,WuYuntao,BaiRui,WeiLianhai

2.城市燃气铸铁管道风险评估及应用余硕成,YuShuocheng

3.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现状分析与思考蔡良君,姚安林,CaiLiangjun,YaoAnlin

4.浅谈地下煤气管网巡线管理宋海臣,卢艳,王忠诚,赵彦玉,SongHaichen,LuYan,WangZhongcheng,ZhaoYanyu

5.北京市LPG行业发展前景与政府政策分析颜江,YanJiang

6.城市管道天然气价格机制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赵伟儿,程雯,ZhaoWeier,ChengWen

7.浅谈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张建国,ZhangJianguo

8.城市燃气管网档案系统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曾嵘,李雪娇,ZengRong,LiXuejiao

9.广东大鹏公司进口液化天然气门站和用户销售价格作价办法

1.液化天然气架空管道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张雷,张诚,翟羽,ZhangLei,ZhangCheng,ZhaiYu

2.LPG、LNG运输过程GPS监控调度系统高峰,邢同春,GaoFeng,XingTongchun

G加气站运行状况分析与探讨郭永红,GuoYonghong

4.浅析城市燃气战略储备问题靳立京,JinLijing

5.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与辨识施政,ShiZheng

6.城市天然气场站危险性评价及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叶建国,赵建波,YeJianguo,ZhaoJianbo

7.燃气管理立法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张春田,ZhangChuntian

8.建立适应企业特点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李丽丽,LiLili

9.浅析管道燃气建设配套费的改革江建海,陈桂福,JiangJianhai,ChenGuifu

10.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为燃气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张新安,ZhangXinan

11.民营燃气企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亚阁,冯留森,金玲,LiYage,FengLiusen,JinLing

12.邯郸市煤气公司服务部有支"爱心服务小分队"刘玉梅

1.燃气管道受损、泄漏的检测方法与选择陶志钧,周伟国,TaoZhijun,ZhouWeiguo

2.成都市CNG常规站与子母站的比较柳华,LiuHua

3.大连开发区燃气公司流量计数据远程采集系统马俊功,MaJungong

4.浅析LNG在南京未来供气中的作用方顺银,俞朝阳,FangShunyin,YuChaoyang

5.提高脱硫剂效率的探讨颜士平,付中亚,YanShiping,FuZhongya

6.城市管道供气设施建设亟待打破行业垄断陈力,ChenLi

7.淄博诚信燃气有限公司供气合同研究分析王昭萍,马亮,WangZhaoping,MaLiang

8.燃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刘本禧,武刚,LiuBenxi,WuGang

9.浅论用户系统用气安全的培训与管理贾绍菊,JiaShaoju

10.浅谈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认识李秀玲,LiXiuling

1.城市燃气 预测燃气互换性的各种方法论述李猷嘉

2.建筑软土地基沉降对燃气管道和其配套设施的损害影响治理及实例分析许物王

3.宣传、安检、治理三联动构筑户内燃气安全监管体系康雪梅

4.职位管理探讨张晓春,王志成

5.对城市燃气价格监管的思考吕淼

6.信息

7.城市燃气企业政府关系营销探析颜江

8.降低供销差率提高经济效益——燃气企业管理永远不变的主题刘扬,邹敬博

9."天然气供气短缺,城市燃气企业如何应对供需不平衡矛盾座谈会"会议纪要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企业管理工作委员会

10.亚洲西太平洋地区国际燃气技术交流会暨展览会邀请函中国城市燃气协会

1.燃器具能效评价指标分析研究陈文柳,贾林,ChenWenliu,JiaLin

2.燃料电池商业化对城市天然气供应模式的影响王瑜琦,张兴梅,赵玺灵,WangYuqi,ZhangXingmei,ZhaoXiling

3.区域计量与输差控制研究邓立三,DengLisan

4.北京市应急LNG建设相关问题研究刘燕,陈敏,孙明烨,刘建伟,LiuYan,ChenMin,SunMingye,LiuJianwei

5.法国天然气市场价格体系特点及引出的思考吕淼,LuMiao

6.合肥市天然气应用整合营销宣传的实践及评析章祝,ZhangZhu

7.谈城市燃气供应企业QC小组活动的开展李渊平,袁洪波,许虎,LiYuanping,YuanHongbo,XuHu

8.四个问题三种作用一个体系——发展燃气行业教育事业小议艾建国,徐姜,AiJianguo,XuJiang

9.对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张惠明,ZhangHuimingHttP://

10.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深圳召开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处

11.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企业管理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主任会议会议纪要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企业管理工作委员会

1.《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摘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8年工作要点·摘编·

3.正确处理天然气质量中的燃气互换性问题(第一部分)李猷嘉

4.浅谈季节变动原理在煤气生产预测中的应用

5.唐山燃气管道腐蚀状况检测与评价张增斌,孙卫红,张辉,李夏喜,段蔚,ZhangZengbing,SunWeihong,ZhangHui,LiXiaxi,DuanWei

6.做好燃气管网普查为燃气安全、发展保驾护航城市燃气 胡卫国

7.落实《天然气利用政策》促进城市天然气大发展苏欣

8.打造优质服务强化服务管理陈晓玲

9.如何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丁毓鸿

10.浅谈对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刘仲祥

11.夯实三个基础保障供用气安全李伟

12.依靠服务赢得安全——试析以服务实现用户安全用气陈国栋

13."海恩法则"在燃气企业中的应用高峰

1.城市燃气安全体系的分析李猷嘉,LiYoujia

2.对气体涡轮流量计仪表系数稳定性的分析郑建梅,梁永超,张伟伟,刘正先,ZhengJianmei,LiangYongchao,ZhangWeiwei,LiuZhengxian

3.旋流式燃气燃烧器的污染物排放研究白凤玲,钱申贤,郭全,BaiFengling,QianShenxian,GuoQuan

4.常压流化床水煤气炉的合理应用刘丽平,LiuLiping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

6.关于管道燃气初装费与价格机制问题的探讨王晋,WangJi

7.实行经济分析制度掌控经营运作管理陈国栋,ChenGuodong

8.推行OHSAS18001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推行OHSAS18001管理体系的做法与体会林铭荣,傅占明,LinMingrong,FuZhanming

9.百年港华的文化同化之路张家安,ZhangJiaan

10.各地燃气动态

1.天然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思考李猷嘉,LiYoujia

2.信息

3.无线自动抄表技术探讨张文阁,厉戌吟,ZhanWenge,LiRongyin

4.城市天然气供应系统可靠性的探讨项友谦,高文学,王启,赵自军,XiangYouqian,GaoWenxue,WangQi,ZhaoZijun

5.宝鸡中燃储配站工艺管道系统的改进风广科,王鹏,FengGuangke,WangPeng

6.对燃气经营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管理的探讨林铭荣,王彦馨,肖嵩,LinMingrong,WangYanxin,XiaoSong

7.城市燃气 大口径、长距离燃气管道工程机械顶进用钢筋混凝土管的选择徐永喜,杨炯,XuYongxi,YangJong

8.燃气企业服务投诉与危机管理分析与对策彭知军,PengZhijun

9.浅谈CNG加气站的供销气差率白永锋,BaiYongfeng

10.浅谈燃气工程造价的审核史战峰,ShiZhanfeng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10

自二一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航运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给国内的修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利益。在这十五年中,我国船舶行业在修造船总量、改造船总量、外轮总量各项指标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上均实现了飞跃式的大发展。伴随着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曾经欣欣向荣的国际航运市场也不复往日辉煌的景象,许多修船企业在这异常凛冽的经济寒风中步履蹒跚,乃至破产倒闭。近年以来,除了因油价走低而“因祸得福”的油轮市场以外,航运市场大多萎靡不振,BDI指数长期徘徊于历史低位。在这愈发残酷的航运市场大环境之下,如何“苦练内功”,提高修船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众多因素之中,修船企业对于自身开发和改造的技术,即知识产权的保护绝对是重中之重,掌握了技术就等于获得了第一生产力。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的技术改造进程,普遍遵循双管齐下的发展策略,即在引进国外成熟专利技术的同时,坚持并持续研发自身具有创新性的专利技术,努力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来武装和保护自己,已经成为修船企业在现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一、我国船舶技术引进及专利申请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式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一的船队规模,但是船舶修造的一些核心技术仍然被一些航运强国(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所垄断,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始终停滞不前。由于我国目前占据的主要是低附加值船舶市场,也存在比较突出的行业结构性矛盾,形成低端船修造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船舶设施和能力不足的困境。同时,我国修造船企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新船型开和设计方面鲜有突破。一方面,我国目前能够自主研发的船型,基本都是建造技术十分成熟的普通船型,而高技术及高附加值船型,诸如超大型LNG和LPG船、VLGC、18000TEU及以上集装箱船和豪华邮轮等,由于设计水平还略显稚嫩,一般只能从国外设计机构获取建造方案。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附加值型船舶上的主要配套产品,如主辅机、增压器、冷却器、电子仪器等大都需要从国外专业厂家引进。

以往,国内有几家修造船企曾特地向日韩知名船厂“取经”,聘请对方管理层人员来华交授经验,建立合资船厂(如大连STX、南通中远川崎等),同时派遣大批技术人员赴对方船厂吸取经验,并引进了LPG和LNG船等多项先进的船舶设计,这些大胆的尝试都成功使得我国船舶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发展成就。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部分船企在修造船技术引进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盲目性,一味地追求最先进和最好,而忽视了这一技术对于企业的适用性,这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技术浪费和经济损失。

2015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35.9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6.3万件,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61.9%。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3.9万件,占90.9%;非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4万件,占9.1%。根据2013年装备制造领域专利态势报告的统计,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再创新高,占全国专利申请量28.1%,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5.5%。由此可见,船舶装备制造业通过利用经济形势的倒逼机制,正在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等转型升级之路。同时,这份报告也显示,在我国船舶行业的专利申请人中,个人、修造船企、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专利申请人的比例大约是5:3:2。修造船企的专利申请仅仅占到总数的三成左右,说明船舶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在国内专利的申请上,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例分别占到约四成和六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部分修造船企的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有待提高,专利技术水平相较于国外同等行业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对于合理运用知识产权来服务企业,力争避免专利纠纷及经济损失等问题的认识不够透彻。

二、我国对专利权保护和技术引进的相关法律

我国专利法的第一条即明确其立法宗旨:“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这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专利权领域的介入,以使得在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公权力在专利权的保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干预。

企业的技术引进过程和引进后的技术创新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引进所得的独家技术、创造所得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所得的新产品,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引进后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也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创新的成果产品化后投入市场之时,辅以合理的商标战略,就能够通过商标法予以保护。一言以蔽之,船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方面面,迫切需要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有力保护。

三、修船企业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若干策略

1. 企业商业秘密的定位

一般而言,修造船企在引进特定的国外专利技术时,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国际规定和法则,进而对该技术进行专业性评估,这其中包括调查与检验专利的有效性,适用时间的有效性以及适用范围的有效性等;在完成关键的初评之后,接下来必须做的是是关于引进专利的成本核算,诸如裁剪商业谈判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专利引进后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等。对于那些成熟的专利,船厂必须按照合同协定支付专利使用费,这既是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体现,更是对于企业自身的保护,有效地规避了专利引进的风险;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修造船企应当尽快根据法律法规申请专利。一旦申请成功,专利技术必须公开,这里便涉及到“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如何准确定位并保护船厂的“商业秘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对于修造船企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发掘和储备,而这些人才运用大量智力活动制作的相关图纸和工艺,就是船厂最核心的“商业秘密”。判断企业的一项专利技术能否成为有价值的“商业秘密”,须运用商业性、秘密性、实用性和保密性四大准则进行判断。

2. 技术保密措施的制定

修造船企在决定了一项特定的专利技术成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之后,必须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保密措施,以保护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完整性。首先,修造船企应当订立合理的保密合同。保密合同一般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条款:善意保密条款,泄密报告条款以及救济补偿条款。保密合同的订立必须做到普适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在影响范围上必须覆盖本企业的所有人员,对于那些掌握重要商业机密,为企业发展带来显著竞争力的关键岗位员工,应当签订额外且有效的保密协议。其次,修造船企应当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和素质培训,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条例。通过向企业员工传授商业秘密的含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保护企业秘密等必要知识,修造船企不仅能够优化内部控制,也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而技术管理条例的制订及执行,为企业员工泄密和侵权等失职行为提供明确的准则。再者,修造船企必须在技术研发部门内设立专职的管理岗位,赋予该岗位员工管理涉及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事务的实权,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体系不受侵害。

lpg行业调研报告例11

要知道,这一投资四倍于宇通亚洲客车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为何宇通要下如此大的手笔?市场前景广阔是先决条件。并且,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一项持续的过程,需要庞大而持续的资金投入。

宇通预计未来客车年需求量增长在7%左右,新能源客车的比例将快速增长。

不过,虽然新能源早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福田、中通等客车企业也早已制定出新能源客车发展规划,但出于对当时整个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发展尚无100%把握,宇通一直未做明确表态。大手笔投资节能与新能源基地,表明了宇通发力新能源的决心。

宇通的新能源客车发展规划了两个主要方向:

一是纯电动,这也是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在纯电动客车方面,宇通的轻量化优势非常明,12米纯电动车整备质量只有12.3吨,比同类型的其它纯电动车轻2吨。

二是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宇通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PH EB)产业化技术攻关项目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批获得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的新能源客车项目,不包含国家拨款、试验设备及其他设备宇通专门对这一项目的研发投入6000万元,预计到2013年将进行规模化推广。

截至目前,宇通已形成以多名博士和众多硕士为核心的专业研发团队,拥有15个混合动力客车和5个纯电动客车公告,自主研制的新能源客车已分别在杭州、昆明、广州、郑州和新乡等城市示范运伉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奠基仪式上,宇通工作人员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宇通的纯电动车快速充电只需2.5小时,可达到80%的电量,慢充需要8小时,目前,已经在郑州215线路上运行1年多,电池衰减率小于20%。宇通对全铝车身纯电动车的实际路测结果是,满载18吨的情况下,可行驶200公里。

在节能客车研发方面,宇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宇通博士后项目的推动下,结合宇通热管理系统,宇通取得了整车轻量化、发动机快速启停、辅助系统综合能量管理等多项节能技术成果。不仅如此,作为替代燃料的LNG、LPG、CNG、生物柴油、醇类、醚类等节能客车等也在宇通的深入研究之列。截止目前,已累计销售各种节能客车1万余台。

宇通还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阶段性市场目标,2012年,推出从10米到18米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和7米到14米纯电动城市客车;2015年,实现市场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品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