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2 23:50:05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1

【基金项目】本文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校级课题《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探索》(课题编号:2013YB09)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2013年度台州市教科规划课题《地方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指导的有效融合探究――以浙江台州为例》(课题编号:GG1304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55-02

在历史的积淀下,一个地区所形成的文化,既能反映该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又凝聚了这一地区的人文特点。近年来,许多地方性高校都认识到依托地域文化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想增强办学内涵和特色,就必须挖掘“地方性”,融入地方先进文化,有效拓宽地方高校的发展道路。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业指导教育也可以从中得到提升和加强。我们发现浙江台州地方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指导过程中,可以提炼融合台州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资源,做到为我所用,并使之成为地方性特色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爱国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高职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充分根据高职生的特点调动高职生的积极性,利用高职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接受爱国爱业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以热爱祖国、热爱专业和岗位、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及就业单位利益尊严为耻的良好风尚。台州九十余年的党建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创业创新史。利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克服社会经验不足、吃苦精神不够、抗挫折能力低下等缺陷,培养愈挫愈勇、自强自息、坚忍不拔的意志。

台州文化作为浙东文化的组成部分,既符合浙东文化的共性,又拥有台州本土的文化个性。其个性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义利并举思想、冒险开拓精神、变革首创精神等。从台州现当代的革命抗战到解放前期再到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来看,台州的红色文化精神也正是体现这三方面的精神风貌,是非常值得在高职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中进行倡导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地方党史研究及地方政府长期而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对于政府及民众都富有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各高校十分重视的育人重要工作,现也正在从条条框框的说教和事务管理工作中,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台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党史胜迹和革命遗址普查情况,我市共有革命遗址211处,包括重要机构旧址、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等。

因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高职院校,有必要提炼地域文化中像红色文化资源这样富有时代意义的精髓,自觉接纳优秀地域文化的熏陶,早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走出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尤其是在台州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职业指导教育中,认真吸收和弘扬台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教育并做深化研究,以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来充实高职生的职业忠诚精神内涵。现就台州本土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高职生指导教育相融合之处,略述一二。

第一,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鼓励自主创新。

台州人民是白手起家、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典范。自古以来,台州人靠自己的力量与严酷的环境搏斗走上富裕的道理,同时也在克服体制瓶颈,不断开拓创新,才走上康庄大道。台州人草根经济的特色就是凸显出以人为本和自下而上制度变迁的驱动力,因而更应尊重、保护、发挥这种首创精神,这也是台州经验最为宝贵的地方之一。台州当代的红色文化精髓也正是台州草根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的提醒。台州高职院校底子相对薄弱,积累沉淀不足,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总结台州人创业创新的经验之路,解放思想,打破窠臼,形成人才培养多方面的特色化发展。在台州文化精神中,有着异乎寻常强烈的改变落后面貌和生存困境的意志、冲劲和智慧,这是激励台州本土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动力,提振拼搏奋进的精神气。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可将首创精神传达给学生,鼓励高职生学习这种精神,开展创业创新,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开展相关创业实践,为今后就业拓宽视野。

近现代以来,无数能工巧匠在台州这片土地涌现出来,并在民间工艺、日常器物等多方面均有新奇灵巧的变革和创新,既方便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又同时占领着较广的日用工业品市场。因而在台州的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汲取并总结台州人的创新性智慧,研究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机制,培育成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智力优势引领当地的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遴选并聘用台州当地企事业单位里富有经验的技术能人兼职任教,并研究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激发师生的发明创新热情。

第二,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借鉴台州人的“硬气”,以坚持价值理想和人格操守的精神血脉,塑造高职生坚韧独立的人格。《台学统》中曾准确地概括了台州历代士林人物的共同特点是“气节为本”。这“气节”即鲁迅所说的“台州式的硬气”,表现是执政廉明,耿直率真,嫉恶如仇,讲究生存权利的争取,对人格尊严坚决维护。而事实上,若没有这种坚忍不拔、独立不迁的精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台州经济自主化发展的局面则不可能形成。在当今的台州本土高职院校中,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创造性地批判继承台州文化中的这一积极向上的成分,并在高职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完善自我人格的理念,成为敢于担当、维护合法权益的现代公民。在现目前这个功利消费主义甚嚣的社会里,以台州人的“硬气”传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促使其成为人格完善的一代有用之人。

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倡导合作精神,形成包容和谐的人文氛围。自古以来,儒释道在台州融合发展,显现出台州的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兼收并蓄、雍容大气的特色。同样,互帮互助的风气,在台州民间也是普通存在,传递着人性温暖。靠海而居的台州人民非常善于协作,深知和气生财之理,这正是缘于台州渔民们对共同征服动荡不羁的海洋之需。台州人为了克服和突破各种要素、资源等匮乏的局限,创造性地衍生出了股份合作制这一新生经济事物。同时在外经商的台州人面对背井离乡的各种困境,团结互助的意愿则更为强烈。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台州企业内部的股份合作越来越深入,劳资关系也愈来愈和谐。不仅如此,台州的政企、银企合作也颇具台州特色,支持民办小微企业的政府政策和金融体系也趋于明朗,并走向成熟。而且台州人通过发展异地商会,拓展各种走出去的渠道,让台州经济不仅仅局限在台州本地,让台州本土的“草根经济”变成枝繁叶茂的“青藤经济”,这些同样是台州人合作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提炼总结并弘扬台州人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协作品格,既可以教导高职学生学会从以自我为中心走向和合包容,学会合作,又可以指导学校本身的内外工作走上和谐包容、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进一步来说,作为有志于与台州经济社会共生发展的地方高职院校,应以本土有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可利用的资源和特色化发展的切入角度,通过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促进高校对地域文化的吸纳与对接。

一方面,搭建有效平台促进台州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对台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吸纳。以台州高职院校师生为依托,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交流的有效平台。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一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校内刊物等校园文化载体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二是开办校园文化节活动、学术论坛或讲座等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张扬台州文化及其中的红色资源,扩大在高职学生中的影响面;三是图书馆、资料室也应大量采购和收集台州地方文献和文化研究著作资料,辟专室或专架,供师生学习研究;四是开发台州本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介绍台州红色文化资源,比如历史文化、民间文艺和商业文化特色,在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精神;五是组织教学科研力量,编撰地域文化读物,如台州民营经济文化系列读本、台州历史文化系列书籍等。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推进台州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对台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对接。台州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引导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接台州文化:一是可以组织高职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迹等人文景观,增加对本土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二是组织与专业相关的文化实践学习,比如;建筑装饰类、工艺美术类等专业学生到户外开展实习采风、写生;餐饮旅游类专业的师生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并开展景区导游业务培训,搜集民间风味小吃,对菜系进行发掘推广和品牌助推等;三是积极参与政府机关、学术文化研究团体及其他学术机构对台州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以实际的研究成果提升台州高职院校在推动台州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应重视更加重视高职生的爱国爱业教育,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加强调查研究分析,开拓教育路径,通过高职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可以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地方性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丽丽.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J].人文地理,2000(8).

[2]王.台学统(叙录)[A].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中共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台州党史要览[M].浙内图准字[2011]第105号.

[4]中共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台州党史胜迹图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5]付林、龚田波.地方文化融入高职德育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6]刘争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2

赣州是“红色故都”,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国家建设的伟大尝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和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众多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赣南作为当时“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革命前辈和赣南人民孕育和创造了伟大的的苏区精神。

一、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苏区精神是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在波澜壮阔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培育形成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它是我党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精神在苏区时期的深化和发展,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讲苏区精神,大都是讲中央苏区以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对于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一些学者已经作了概括,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石仲泉将苏区精神的的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1)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2)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3)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4)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5)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1]

郭德宏认为苏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二是“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三是严于律已,艰苦奋斗,加强监督,保持优良作风的廉洁精神;四是“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2]

余伯流认为应从原生态上去把握苏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2)“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3)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创业精神;(4)“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3]

凌步机认为苏区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至少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二是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三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四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五是廉洁奉公的自律意识;六是创造“第一等到工作”的进取精神。[4]

黄少群用四个“伟大”来概括苏区精神:一是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伟大创造精神;二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伟大奉献精神;三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伟大斗争精神;四是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伟大拼搏精神。[5]

综合以上几位著名学者的概括,苏区精神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信仰信念方面,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第二,在思想路线方面,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第三,在政治民主方面,民主建政,讲究民主与法制,“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传统;第四,在执政理念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和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第五,在工作作风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

二、苏区精神是赣州红色文化的灵魂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赣州红色文化则专指在赣南革命历史上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6]赣州红色文化也称中央苏区文化,既是始于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又是后来长征精神和延安红色文化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国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赣南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过高度评价。1951年8月,曾为南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里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无疑应当包括中央苏区。1996年9月,在视察赣南老区时题词:“发扬江西老区的光荣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3年8月,在视察赣南老区时指出: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003年12月,李长春到赣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先辈们在开拓赣州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赣州是一块革命的红土地,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红色文化,还有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宋城文化,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了赣南人民纯朴、热情、勇敢、坚强的品格,培育了赣南人民向往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气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赣南的历史文化与共产党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远大理想,以及为革命敢于斗争、甘于牺牲的精神相结合,孕育、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苏区文化和精神。这种“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苏区精神就是赣州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7]

三、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8]对一个区域来说,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区域文化的特色吸引力、区域人文形象的辐射影响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力、区域文化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在文化、经济日益结合和区域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形象、品位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杆。一个地区要赢得区域竞争,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以革命圣地和伟人遗迹为载体的红色文化是赣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赣州红色文化是赣州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载体。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赣州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弘扬苏区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区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赣州优秀地域文化传统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相结合的产物。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内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具有一脉相承性。

苏区精神中的“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与总书记提倡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苏区精神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内涵上是一致的;苏区精神中的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社会变革实践中的集中体现;苏区精神中的反对“本本主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既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源头;苏区精神中的严于律已、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和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与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完全相符合的。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因此,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

2.弘扬苏区精神是塑造赣州新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的有力手段。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赣州红色文化既是塑造文化赣州的重要名片,又是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赣州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2009年又揭开了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大幕。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上建设新赣州,提升赣州文化品位和地区形象,已成为“对接长珠闽”的必然要求。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在赣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央苏区时期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赣州市目前唯一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老区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人们对苏区精神和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尽管有相当高度的认识,但是对苏区精神(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研究、学习、利用和宣传还相当有限,不仅不够系统,而且缺乏声势。苏区精神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苏区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宝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因此,加强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品牌宣传,扩大赣州红色文化的知名度,是塑造文化赣州,加快赣州成为区域性红色文化中心的必然要求。

3.弘扬苏区精神是促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现阶段,加快文化发展,提高地区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赣州作为欠发达地区,红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还不强,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发展意识与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步伐与赣州市近年来经济硬实力迅速发展的趋势不相协调,红色文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不相匹配,红色文化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有待改进,红色文化市场还有待培育。

面对赣州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将以苏区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摆到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大发展,就成为改变赣州文化发展落后状况,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一要深化对苏区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内涵丰富的苏区精神是促进赣州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要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发展对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赣州红色文化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红色文化事业与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发展本地区红色文化与周边红色文化区域合作的关系,构建提高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平台。三要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树立红色文化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充分发展的理念,以红色文化发展影响和带动赣州其它文化的发展,把赣州丰厚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赣州的红色文化软实力,促进赣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要以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制定支持红色文化发展的政策,形成以红色文化设施、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艺术、红色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发展格局。五要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创新服务模式,扩大红色文化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消费,实现赣州由红色文化资源大市向红色文化消费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参考文献:

[1]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2]郭德宏.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余伯流.关于苏区精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6(1).

[4]凌步机.论苏区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2).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3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4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要把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同向的讲话学习结合起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改变工作作风,为群众排忧解难。读一读红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今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鸡冠区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关于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

   在林州学习了“红旗渠”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感悟了谷文昌沙漠变绿洲的精神,体会了石板岩供销社的扁担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发扬红色精神,向楷模学习,以本职工作为轴,讲党性讲原则,克服一切困难。我们的家乡有北大荒精神、兴凯湖文化、造福百姓的兴凯湖饮水工程、虎头要塞、有各种优良的农产品(大米、黄豆、玉米、豆角、煎饼等),为什么我们留不住人才,发展不起来,是什么原因?红旗渠的农产品没有我们丰富,而我们的产品没有品牌文化的市场?是我们没有把精神文化做强做大吗?我们的文化怎样能吸引来金凤凰?众人拾柴火焰高,宏伟的工程离不开众志成城和核心领导,我们要以为核心领导,在打造鸡冠区幸福梦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以县委书记扬贵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率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历经十年时间劈开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解决林州人民世代未解决的缺水历史。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等都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求我们广大共产党员要率先垂范,做到知行合一,心中有责。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要勤勉工作。面对纷繁的工作必须锐益进取,横下一条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成效;要忠实履职。坚定四个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必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用行动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我们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的带头人,不但自己要时时刻刻用红旗渠精神鞭策自己,同时,要带好班子和队伍,按照区委全会精神要求,扎实推进财政各项改革;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迎艰克难。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条件下,做到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积极想办法,群策群力,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完成好全年财政各项工作,向区委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用实际行动践行好红旗渠精神,为开创新时代鸡冠区发展新局面贡献财政党员干部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非常荣幸参加“红旗渠”精神党性教育培训班,历时三天的“听、观、感”,使我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通过听申军昌老师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及全面解读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使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永不褪色的伟大旗帜,历久弥新。通过徒步“人工天河”红旗渠,感受到“红旗渠”的宏伟壮丽,不仅为建设者们的超凡智慧、顽强毅力、无私奉献所惊叹和敬仰。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与群众同修、同吃、同住、同劳动,体现了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

   作为党员,不仅要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作为法官我将以“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时刻用党章确立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检视自己,警示自己,矫正自己。

   为期三天的“红旗渠”参观学习已经结束,但当地人民的那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让我刻苦铭心。历经十年,当地人民在没有现代化施工工具,没有充分的后勤保障的情况,以最原始的手段,修建了这条1500公里长的水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感动,现如今,“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它将“红旗渠”精神永远的携刻在了太行山之上。我省号称拥有“大森林、大平原、大湿地、大石油、大煤炭”。可是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经济滑坡、人口外流。可以说大自然赋予龙江人的自然资源远远丰富于林州,我作为一名干部,要切实进行深刻反思。古语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龙江人,应该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把我们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坚韧的意志孕育、形成、发展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林州。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憾,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州的领导集体“敬业、为民、踏实、奉献”的党风正气更令人折服。

   学习、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没有终点,关键是把红旗渠精神落实在行动上,贯穿到日常工作中,运用到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上。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今天,凝望着《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画,注视着画中展现的上百人在湍急的河水中奋力堵龙口的壮观场面,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煤城儿女勇敢拓荒创业,迫切需要精神支撑,变内力为动力。 让我们接过红旗渠的大旗,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激流勇进、破浪前行。要以红旗渠精神为镜子,认真对照检查,加强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开创新时代鸡冠区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关于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训心得    七月的红旗渠,绿树茵茵,***学院**名老师,怀着对党的崇高敬仰,不远千里来到河南省林州这片土地,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接受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培训。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个学习目标,它是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强调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挖掘地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他们更加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些正好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突显了各个地方对本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教师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授者”,他们忽视了课程的生成性与构建性,使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针对这种情况,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龙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是乡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有一大批革命老前辈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这些都为我们龙州的莘莘学子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十分注重这些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真正地做到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龙州,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红色起义时期的文化、文艺活动很活跃繁荣,留下了不少可圈可点的素材和资源,特别是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革命先辈的生活战斗经历,为红色土地的儿女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历史遗产。近年来,我们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启动了“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促进了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有效开展。活动中,我们大做“红”字文章,运用有奖知识竞答、参观革命旧址、“我是小小导游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红色文化,进而融入红色文化,最后自觉地参与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行列中。具体做法是:

一、充分了解学生,多元化、多层次化构建学习目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从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根据实际并结合《龙州高中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实施方案》,把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了解。根据调查得知,不少学生虽是生长在龙州,但对红色文化历史知之甚少,认为那些只是历史,跟语文学习无关。为此,我们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普及,只要求学生参与、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有所认识。

2.掌握。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会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强化他们的文化、文学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涵养他们的家园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究。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自主选择切入点、实践点,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以期达到更高的能力要求。

总之,学习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其目标就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使学习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要让他们乐于学、学有所得。

二、精选学习内容,合作、探究,开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教育

1.在资料收集中了解。列举《龙州县志》、《龙州起义》等书目,让学生收集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龙州的活动故事,搜集红色景观中的数据。除了阅读这些文献,还带领学生到各个旧址的每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里,记录各种时期的数据,深入地解读红土的文化,让孩子们为龙州的辉煌历史自豪,更为能得到这样可贵的宝藏而高兴。

2.在主题实践中体验。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旧址,进行“红军广场小导游”实践活动,义务为游客讲解;“参观铁桥头革命旧址”主题实践,让学生在旧址中收集资料,聆听革命故事;同时组织“与红色历史对话”主题实践,忆苦思甜,对比今昔,感受党和国家的恩情。

3.在多彩的活动中熏染。由校团委组织特长生编排畅抒红色情怀的系列节目:《红都小女兵》(舞蹈)、情景剧《血战铁桥头》等节目,再现1930年的龙州起义的壮阔情景,让大家都接受一次富有内涵的思想洗礼。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45-04

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层次也不能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特别是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一、扬州魅力传统文化

扬州这个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名城,具有悠久、博大、深邃、厚重的传统文化,学生置身其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扬州文化主要通过扬州的民众生活、民间工艺和传统演艺等载体来传承。可将其细分为三个模块:(1)扬州的民众生活。包括扬州园林、扬州小巷、扬州民居、扬州烹饪、扬州沐浴等;(2)扬州的民间工艺。包括扬州雕版印刷、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州剪纸、扬派盆景等;(3)扬州的传统演艺。包括广陵琴派、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木偶、扬州扬剧等。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三把刀”专业的诞生

“扬州三把刀”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扬州三把刀”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它已融入千家万户,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扬州三把刀”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是休闲经济的一个范畴,它能较好地满足百姓富裕后的需求,是时代的需要,符合时念。“扬州三把刀”正在与高科技融合,以其独具的服务性和大众性,成为极具影响力和开发价值的技术工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其实用性日益凸现。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务高职校”)是“扬州三把刀”教育、培训的发祥之地。学校以改造、创新传统服务业、传统手工业为重点,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商务业、信息技术业为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具有鲜明扬州地域文化特色、具有较为浓烈的现代教育理念追求。学校依托扬州地方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了以“扬州三把刀”为特色的服务性专业,有厨刀――烹饪专业、剃头刀――美容美发形象设计专业、修脚刀――中医足部保健专业,也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等有地域特点的服务性专业。其中中餐烹饪专业创办于1959年,是学校的起家专业、主打专业,也是学校众多专业中历史最长、特色最明显、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专业。2011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后,中餐烹饪已成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中餐烹饪专业50多年的办学积淀,为专业建设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美容美发形象设计专业创办于1997年,规模不断壮大,从最初三年制的中专发展到五年高职和三年中专同步进行。该专业已拥有完善的教学与实训设备,并在扬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多家知名美容美发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中医足部保健专业创办于1996年,并逐步将传统的修脚技艺与足部保健和中医理疗知识相结合,主要举办三年制中专教育,并聘请行业中的专家集中授课、讲座,结合扬州地方修脚刀的行业特色,专业定位准确,学生就业有保障。

三、传统文化融入“三把刀”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确立专业建设原则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全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确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职业学校,怎样培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要遵循以下原则。

1.传承扬弃原则。专业学习中对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有所扬弃,要坚持推陈出新和革故鼎新,特别是传统专业建设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师带徒的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2.素质为先原则。在专业建设时秉承素质为先的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一大体现。现代服务业教学的定位,已经不仅停留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素质的养成,德育为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3.能力为重原则。所谓的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其中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开展研究性学习最能体现实践性原则。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开放性原则。所谓的开放性,从学习目标上看,除要达到教材规定的目标外,由于各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水平不同,而表现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性;从学习内容上看,除课堂学习外,可从互联网上获取,也可从社会调查中探寻;从学习方式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学习结论来看,不拘泥于一种结论和答案。

(二)探寻专业建设路径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与服务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实习就业的现状、岗位的实际需求让学生主动学习文化,这推动了扬州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建设。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新时期的服务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传统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笔者围绕服务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培养思维模式、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以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国学经典选读、文化经典(古诗、名曲、名画)赏析等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探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成绩考核办法以及师资力量培养在内的扬州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方案,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以最终实现技能与人文相融,传承与创新并重,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2.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其针对性、实用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性与衔接性。针对性:针对烹饪、美容美发形象设计、中医足部保健专业侧重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国学经典选读等课程;针对全校学生开设文化赏析课程。实用性: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广博深厚,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专业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体化,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加强以知识点为教学结构,而不要求面面俱到。衔接性:扬州传统文化与专业历史、理论等内容紧密关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中,既要相互呼应,又要避免重复,注意其交叉性与衔接性。

(1)课程群及教材建设。

从扬州商务高职校目前开设的课程来看,除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之外,探索性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诸如职校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学生礼仪、“仁”文化、墨子文化,名画名曲名诗赏析等,特别提出以选修的方式先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国学经典导读、扬州传统文化等课程,且注意其课程开设的渐进性与合理性。并根据专业特色,拟定教学纲要,已经投入使用的特色校本课程有《诗词赏析》、《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手册》,正在开发的有《墨子文化读本》、《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读本》等。

(2)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专题讲座和经典导读为主、网络教学为辅、课外实践为补充和延伸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使理论讲授、网上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第一,专题讲座模式。紧紧围绕课程教育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专业特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以知识点为教学结构形式,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具体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扬州地方文化的特色、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鉴赏等。教学时间为一年级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由3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讲授传统文化之精髓。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习和掌握服务型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经典导读模式。从国学经典著作中撷取其精华篇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同样以知识点为教学结构形式,在新生入校的第二学期开设国学经典导读。其宗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其具体内容分别是:《〈弟子规〉选读》、《古诗一百首赏析》、《名曲一百首欣赏》、《名画一百幅欣赏》、《“仁”文化读本》、《墨子文化读本》等。其目的是从另一角度,以导读的形式对职校生渗透传统文化。

第三,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整合人文社科知识课程体系,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交互性和衔接性,共同构建“国学文化教育”论坛,以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国学经典导读为主,结合扬州传统文化等课程,设置网上师生互动答疑平台,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课外实践模式。以“五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组建“职校生国学兴趣小组”,组织各种演讲、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举行国学知识竞赛及“我读古典诗词”系列活动,设立奖项,以奖促学,重视校园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等,做到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活跃校园气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扩大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文化校园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中和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校园文化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与各种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校园文化一方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社会文化的养分,一方面也不断地以自己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及其产生的特殊冲击力作用于社会文化。而今,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生源地范围也日益扩展,校园不再封闭,各种非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水融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世俗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冲击,实用主义的盛行,使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学校打造了勤园、能园、仁园、正园等主题园来凸显文化内涵。

仁园:以儒家文化的“仁”为主题,塑造雷锋像,开辟雷锋宣传栏、 “小红帽”志愿者专栏,宣传雷锋式的“小红帽”志愿者事迹,依托专业技能,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走进聋哑康复中心,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菜品加工、理疗按摩、足部保健、美容化妆、家电维修、网络技术服务,引领学生成人。

勤园:以“扬州三把刀”文化雕像为特色,引导师生崇尚劳动、掌握技能、学习地域文化。张贴优秀师生员工的照片和导师寄语,悬挂相关实训基地匾额。开展“六个一”(一个奋斗目标、一条信奉的格言、一个崇拜的人物、一个闪光点、一个兴趣爱好、一个人生计划)的学生个人文化名片评比表彰活动,通过橱窗、黑板报、校园网、校报等大力进行宣传,打造职业学校的“星星家园”。

能园:塑造伊尹像,“扬州三把刀”、技术技能大师群像,运用图文形式展示烹饪、美容、美发等专业技能发展史,挖掘历史典故,追溯文化渊源,对学生进行专业历史教育,浓郁专业氛围。

正园:设立“集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谱写新篇章”的浮雕。雕刻孔子、黄炎培、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家头像,刻写他们的名言,引导学生树“正”气,说“正”话、作“正”人,明辨是非,敢于决断。“正文化”也体现于学校有形无形的文化建设之中,教学楼、实训楼和图书馆等建筑物构成“品”字型,以“正”为魂。

调查显示,通过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90%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震撼心灵”、“提高了文化修养”、“获得文化享受”、“学到了有益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四、“三把刀”专业建设成效

对于扬州而言,“三把刀”世界闻名,扬州炒饭世界闻名,淮扬菜系世界闻名,扬州修脚世界闻名;对于学校而言,“三把刀”专业建设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初见成效。

学生行为规范,举止文明,气质儒雅。早读课,学生朗诵古诗文;课间操,师生同打太极拳;晚自习,学生静心练书法;广场文艺晚会,师生同台展示风采。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7

具体工作:

一、抓住纪念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契机,推广校少先队“希望之星”品牌,建立红领巾志愿者队伍,继续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少先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今年是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校少先队组织以“弘扬雷峰精神,做新时代的小雷峰”为主题,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参与学雷锋实践活动,以“希望之星”红领巾志愿者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组织少年儿童到社区、社会开展志愿者活动,围绕助人为乐、环境保护、法制宣传、弘扬社会公德、倡导家庭美德、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组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继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以“雏鹰争章”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争做合格小公民”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少年儿童认识道德标准,培养道德意识。借助“希望之星”广播台,电视台,进行“十佳道德好习惯”评比推广活动,开展“新道德中队”、“新道德小队”评比,同时借助不道德规范的反面素材,在校园开展“不文明行为”曝光、规劝活动,激发全体少先儿童共同健康成长进步。

积极组织参加市少先队“绿色行动”系列活动。在3月12日当天组织红领巾志愿者走上街头宣传“绿色行动”,认真开展植绿护绿活动,发好一张环保宣传单。积极参加“苏州市红领巾绿色学校”的评选和苏州市绿色环保创意大赛,积极参加市少工委举办的“保护地球、爱我家园”手抄小报、绘画、摄影图片展评。

二、以“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以“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联合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诗歌诵读比赛、“创新创造我能行”四小发明竞赛、“争奖章,做准备”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及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雏鹰争章活动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提高少年儿童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成材做准备。

三、以“苏苏、州州和我一起成长”为主题,加强少先队特色文化建设,增强少先队组织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苏苏”和“州州”是苏州市第四次少代会树立的苏州市少年儿童卡通形象,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广泛开展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以“手拉手”义卖活动形成我校少先队的特色活动项目。全面实施“少先队小干部轮换制”,“升旗手轮换制”让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体会到成长锻炼的快乐,培养小公民的责任感。进一步重视少先队队室的使用,让学生参与对队室的管理;坚持训练、培养、使用鼓号队,做好下半年苏州市鼓号队比赛的准备工作;健全校“希望之星”广播电台,使其成为校少先队工作的先声,传播少先队文化的窗口和广大少先儿童接受教育和锻炼的舞台;继续出好每一期黑板报,加强评比考核。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全校少先队工作整体水平,推动少先队工作持续发展。

一支素质优良的辅导员队伍是少先队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近期市少工委将举办学校团队工作论坛,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对外交流。建立和完善大、中队辅导员定期培训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组织大中队辅导员积极向《苏州少先队》杂志投稿,扩大我校少先队工作的知名度。踊跃参加市级少先队科研课题的研究,积极申报具有本地特色的少先队课题研究方案或成果。

本学期少先队工作一览:

二月:

u 总结寒假生活

u 制订少先队工作计划

三月:

u “我和雷峰叔叔有个约会”学雷锋活动

u 3月12日“红领巾志愿者环保日”活动

u 全面开展“争创苏州市红领巾绿色学校”活动

u 各中队队干部开始在队室轮流值班

u “希望之星”广播站全面启动

u 黑板报主题:“我为妈妈唱首歌”(庆祝三八妇女节)

四月:

u 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诗歌诵读比赛)

u “争创苏州市红领巾绿色学校”活动评比

u “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第三批评选

u 联合德育处开展“十佳道德好习惯”评比活动

u 继续加强各中队队干部队室轮流值班制度,出好队报

u 继续做好“希望之星”广播站工作,扩大在全校的知名度

u 黑板报主题:“保护地球,爱我家园”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8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70-01

由于地理位置的先决条件,扬州素有“苏北门户”之称,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植物对风景名胜区至关重要,近几年扬州市为了丰富景观造景,一直在进行引种驯化,目前有一些地被植物如红叶石楠、金边黄杨、鸢尾等被应用,但对于改善扬州地区秋冬季节的植物景观效果不太明显。依据现有的植物资源,从植物造景的原则出发,按照植物配置的方式,将具有良好的秋冬季节景观的植物进行很好的应用,并对一些植物配置实例加以分析。

1 扬州秋冬季节木本观赏植物分类

扬州市秋冬季节木本观赏植物以观叶(红叶或黄叶)、观果树种为主。在秋冬季落叶前,木本植物叶色一般都鲜艳美丽,有些植物落叶后树干所展现出来的或苍劲,或柔美,或光滑,或粗犷的姿态,是秋冬季节特有的景观。此外,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而略闪烁反光,林相整齐,由于树冠浑圆,林冠呈微波状起伏,到秋冬季节面貌发生的变化相对较小。

1.1 秋色叶树种

凡在秋季叶子能有显著变化的树种,均称为“秋色叶树”。扬州市区绿地中秋叶呈红色或紫红色、黄色或黄褐色,实则在红与黄中,又可细分为许多类别。在园林实践中,由于秋色期较长,故早为各国人民所重视[1]。

1.2 常色叶树种

有些树的变种或变型,其叶常年异色,称为常色叶树。这些树种一般落叶期较晚,也有的不落叶,但一般其秋季景观效果均较好。

1.3 观果树种

许多植物的果实均在秋季成熟,果实的颜色以及形状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丰富秋季的植物景观。有的果实具有花纹;有的果实具有食用价值;有的果实由于光泽、透明度等不同,又有许多细微的变化。在选用观果树种时,最好选择果实不易脱落而浆汁较少的,以便长期观赏。

1.4 观枝条和树干的树种

当深秋落叶后,树木的枝条和树皮的颜色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尤其是树干的颜色更为醒目。对于枝条具有美丽色彩的树木,特称为观枝树种。

1.5 观姿树种

作为植物造景的基本因素之一,树形对园林境界的创作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树种在秋冬落叶后,仅由枝干构成的形态亦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6 观花树种

秋季观花树种利用它们美丽的花朵为扬州的秋季增色。观赏性草花植物在秋、冬季节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化效果,视线上作为引导的焦点。草坪草的种类在扬州主要以马尼拉、高羊茅和早熟禾为主,其中早熟禾等在秋冬季仍然保持青绿,增加秋冬季绿量。有些地被草也为秋冬季增添色彩感觉[2]。

2 扬州市区绿地秋冬季节木本植物应用形式及实例分析

2.1 公园或风景区秋冬季节植物景观分析

在植物园或公园配植秋冬季节观赏植物区是吸引游客或市民观赏的有效措施。瘦西湖、何园、个园等都是扬州的观赏旅游胜地。其中,栽植秋色叶树种有红枫、鸡爪槭、秀丽槭、银杏、栾树、元宝枫等,秋季观果植物有山核桃、火棘、琼花、海桐、乌桕、喜树、枸杞等,秋季沿林缘修饰植物有沿阶草、、矮牵牛、大吴风草、紫鸭趾草、醉蝶花等。通过秋花、秋果、秋叶着意表现绚丽多姿秋冬季景观[3]。

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其结合建筑小品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秋景主要是黄石假山结合一些秋季植物之外增加一些国槐、卫矛、青檀等高大乔木与小乔木,其观赏色彩更胜一筹。冬景用宣石堆积,石质晶莹雪白,南墙结合小品二十音洞。造园者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以腊梅,南天竹等植物烘托冬天,通过西墙风音洞,露出里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2.2 道路绿地秋冬季节植物景观分析

道路的植物景观具有组织交通、美化街景、改善城市生态的功能,对于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秋冬季主要通过行道树和观赏灌木来体现的。水杉、栾树、银杏等是扬州市体现秋冬季的行道树树种。

2.3 建筑、小品周围秋冬季节植物景观分析

建筑与植物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可以增添建筑的美感,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协调。建筑作为园林植物的主要背景恰当运用艺术手法,将秋冬季植物色彩、线条合理搭配,使植物与建筑互利互补。如在建筑的角落种植芭蕉,白色墙面朱红色围栏将颜色的艳丽映衬的更加鲜明,在夕阳下形成的树影投射在墙面上,突显古典园林的韵味。

2.4 滨水绿地秋冬季节植物景观分析

水是园林的灵魂,水体给人以明净、清澈、近人、开怀的感觉。植物又是水景的重要依托,利用植物变化多姿、色彩丰富的观赏特性,才能使水体的美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水边秋冬景观的设计要考虑色彩与线条的组合[4]。

柳树是水边植物配置的最佳植物之一,除此之外,小灌木迎春、云南黄兴、木芙蓉、夹竹桃、美人蕉将水边景观修饰的更多姿,无论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公园都必不可少。其他的耐水湿的植物丝绵木、花桃耐水性较强,长期生长形成自然下垂枝条,形成独具风格的姿态美

3 扬州市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都在不断发展,扬州新、老城区也在不断进行改造。老城区根据文物古迹如瘦西湖、何园、个园等进行构建,其植物配置具有特色,绿地与覆盖率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文物古迹的保留修缮不够完善,其道路绿化结构比较单一。新城区跟随了时代脚步,但总体规划不够细化,体现不出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几年,不断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只有少数物种能够存活,绝大部分不能适应扬州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生长不良。四季观赏花木分布不能合理的进行时间上的布置,四季景观不完善。在物种引进时,要充分考虑小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增加秋冬季节的绿量。要增加秋冬季绿量,常绿阔叶树所起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应将落叶与常绿树种进行搭配种植,以及色叶树种穿插配置[5]。从经济性原则出发,应考虑充分发挥和利用乡土树种的园林观赏价值,运用生态原理和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段,合理配置秋冬观赏效果好的植物,以丰富扬州秋冬季园林景观。

总之,改善扬州秋冬季园林景观的工程还需要很大精力,要考虑自然条件、生态效益、经济条件等一系列因素,不断提高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和园林设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植物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引进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使扬州配置与观赏上更加完美。

4 参考文献

[1]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19-124.

[2] 臧德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23-153.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9

一、校园文化的浸润途径

校园文化是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开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中小学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和制度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

(1)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校园文化才能茁壮成长。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结合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地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浸润作用。化州的传统特色文化主要有:冼太夫人文化、橘红文化、年例、木偶剧、跳花棚等。可在校园广场建造冼太夫人的雕像,在学校广播站、校园网站宣传冼太夫人在当时少数民族割据分立的形势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事迹。可在食堂、宿舍张贴宣传橘红文化、年例、木偶剧、跳花棚等具有爱国主义内涵的图文或书画。总之,根据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爱国校园文化,就要充分发挥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工艺、文学、戏曲等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主导,才能形成被学生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体现。例如,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建设美丽化州,化州市每年都举行橘红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赏橘、品橘活动,摄影、书画和文学采风比赛,招商引资推介会,化州橘红陈年果慈善拍卖会,化州民俗文化展示及土特产展销会等。各中小学校可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宣传橘红文化节,宣传化州乡贤建设家乡的先进事迹,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学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所内含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因此,教育应用制度来护航,学校应以党支部为核心,以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历史教师、心理辅导教师为中坚骨干,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目标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学校要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考评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评价细则》。细则的理念及行为准则重点体现在爱自己、爱校、爱家、爱国,从无形的爱国思想中找有形的爱国行为,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软任务中提出硬指标。采取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对学生、班级进行评价,选出爱国之星、爱国之班,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达到激励先进、教育中间、促进后进的目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可促使爱国教育长效化、规范化发展。

二、实践活动的磨炼途径

利用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的磨炼帮助中小学公民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最终外化为爱国行为。

(1)以爱国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爱国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挫折,培养开放民主、公平正义、勇敢乐观和诚实自信等品格,将自己锻炼成为心理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秀的现代社会公民。例如,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开展五星级学生、五星级宿舍、五星级班集体的评选活动,以评选“感恩之星、至诚之星、尚学之星、文明之星和激情之星”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修养。

(2)以爱国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小学公民应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他人保持一种相互协调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教师可以把爱国英雄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积极践行爱国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坚持奉献、公正、合作、同情、关怀等优良作风。例如,学校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劳动活动、学习与弘扬冼太文化活动等。化州的年例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廊、彩楼、画廊等;同时,歌舞、电影、粤剧、杂剧、木偶戏、采茶戏等各种文娱活动纷纷登场。人们每逢年例都会赶着回家团聚,摆宴庆祝,还邀请亲朋好友分享快乐。因此,年例成为人们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学校须重视挖掘这些资源,促使学生爱国、爱民,快乐成长。

(3)以爱国实践活动树立高度责任感。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怀着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能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做出正确处理。例如,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各种服务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4)以爱国实践活动保护自然环境。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让他们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生态平衡。例如,化州有很多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天然氧吧”播扬扶荫地生态旅游区、“嫦娥落浴”的宝树水库、“橘城之肺”宝山公园和橘州公园等。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秀丽的山水,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魅力载体的开发途径

当前,个别学生受到网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因此,学校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1)爱国网站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化州的中小学校几乎都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各学校网站立足于学校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例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时,学校网站设置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等栏目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各学校网站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体现节日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网站还播放爱国主义题材影片、转播国家时事新闻、捕捉百姓生活发展与今昔变化等,切实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时尚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

(2)学校开设微博,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在“两会”期间,微博全程直播政务信息,人大、政协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政治制度的认识和讨论,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另外,微博还化州的爱国活动等,将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3)学校通过微信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在微信平台“请记住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因为他们,中国不再被侵略”“化州平定在腾飞”“化州新农村建设盛会”等活动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而且信息被学生转发后,还大大扩展了爱国教育的覆盖面,从而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率。

四、扎根性研究的助力途径

在“你对学校目前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满意吗”的320份问卷调查中,化州市中小学生回答不满意的占52.7%。可见,化州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注重集体、忽视个别,方法和手段陈旧等问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扎根性研究,寻求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力量的支持,是解决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最优化途径。

(1)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扎根性研究要贴近生活、贴近课堂。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的技巧问题,墙报、板报、宣传栏、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如何才能更深入学生的心灵,都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问题。要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既体现共同的教育要求,又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既体现系统性,又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需要。做到边实践、边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在理论中提升。可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座谈会或研讨会,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和策略。要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形成教研团队,探讨教研方法,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所突破、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2)要在爱国主义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下,开展有理论指导的爱国主义教育扎根性研究。科研专家的理论储备可以帮助学校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教学活动、重大?o念活动的绩效。专家提供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工具性知识,可以让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精益求精,将教师开展的常规教育学术化,进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魅力。

(3)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要壮大研究团队、突破学术亲缘关系、形成研究学派、彰显研究特色,从而促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爱国主义教育扎根性研究的生命在于其研究特色,更在于研究团队的素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等。研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问题,建构多元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学派,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需要。

五、生活化的塑造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是回归生活。

(1)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于家庭教育。家庭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以及好习惯、好品格、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例如,家长给孩子讲岳母刺字、化州陈鉴斗祝知州等,带孩子参观历史博物馆,教育孩子勤俭朴素、刻苦学习、热爱生活、艰苦奋斗等。在生活中,父母要注重自身的爱国修养,帮助孩子塑造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并显化为爱国行动。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10

总书记强调:“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福州是福建省最早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地区,是闽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地、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城市运动和游击武装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党领导福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是激励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这些红色资源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红色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近年来我市保护利用革命遗址发挥“红色领航”引领作用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底数进一步摸清,分类保护更加细化有序

在2010年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近几年督导各县(市)区对本地区革命遗址情况进行了再摸底再补充,先后更新普查数据5次,对全市革命遗址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同时,分清权属,区分优劣,进行分类综合保护。比如,相当数量的革命遗址经与宣传、文物、民政等部门沟通,申报成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多遗址列入到挂牌保护,有的在遗址处建立了纪念碑、亭和石刻,不少遗址通过修缮建立了纪念场馆,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全市调查登记统计的革命遗址共290余处,其中保存状况较好以上的达179处。

现有革命遗址中,列为部级和省、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共102处,列为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的47处,市级党性教育基地的14处,特色教育基地如国防教育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50余处。保存状况较差,确实无利用价值的遗址,暂时建档留存,定期派人巡视,防止被非法占用。

通过有效管护,革命遗址的挖掘建档、分类分属、定性申报、保护利用开发等已形成较规范的流程。有的革命遗址列入历史文化名街或船政文化街区一并修缮保护;有的在城市改造、农村建设等过程中因而免于毁坏。如仓山区高湖小学,原名“茭湖小学”,早在抗战时期,就成为福州红色摇篮,解放战争时期,不仅是中共福州市委机关所在地,而且还是省委、城工部、福州市委、五县中心县委多次召开会议的地方,2017年高湖村拆迁建设中,区委区政府认真听取有关方面的反映,及时终止了该旧址的拆迁。此外,一些党史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遗址保护过程中得以妥善整理和留存,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地方政府重视和保护革命遗址的氛围日益浓厚,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促进遗址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力度不断加大。

2017年,原市委党史研究室还成立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研究处,定期总结好的经验作法,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整改和落实措施,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二)基地作用发挥明显,教育示范功能不断体现

近年来,全市通过打造的党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特色教育基地,连同已经授牌的部级和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等基地,开展各类示范教育,有力配合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提高了党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发挥了革命遗址在红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品牌效应日益突显。

利用特色基地开展红色教学逐步推广。比如市委旧址纪念馆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及各县(市)区的不少基地场所都相应列入市、县(市)区党校教学计划和各类大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学安排中,逐步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接受红色洗礼,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场所。

利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形成。充分利用全市革命遗址资源,每逢“七一”

“八一”

“国庆”

“清明”等重大节日,部队、大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组织人员到各类纪念设施等革命遗址现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推动革命遗址宣传教育功效的扩展。

组织参观学习、加强革命教育已成常态。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和各类教育基地,组织“重走长征路”等体验活动,观看珍贵历史照片、塑像,以及战争实物如炸弹、手雷、枪械、大刀、马灯、织布机等,生动再现革命前辈和革命老区人民的英雄事绩,让前来瞻仰的人对先辈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奉献使命。

推进红色文化“六进”,特别是进校园工作全面铺开。编纂出版各类红色书籍和《福州史志》期刊,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方式,送阅社会各界人士,发挥红色教育功能。组织开展“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活动,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中小学校有重点、分层次地全面展开。

(三)宣传平台全面发力,红色名片的特色效益积极彰显

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手段、方法和载体,不断增强红色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福州史志”互联网、“福州史志”微信公众号、“福州史志”微博平台等现代传媒创建宣传教育专栏,开辟红色胜迹、红色故事等栏目,实现革命遗址中红色资源宣传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充分利用党史大事、纪念日开展各类征文比赛、图片展、书画剪纸作品展,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比赛,让革命遗址蕴含的民族精神充分张扬。充分利用革命遗址中的党史资源著书和拍摄专题片,最大限度地发挥革命遗址的宣教作用。

(四)红色旅游大力跟进,经济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发展红色旅游,可谓顺应民意、合乎民望、关乎民生。首先,它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民众通过参观红色景区、瞻仰革命遗址,能深受先烈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感染,从而激发爱国热忱,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献身民族伟业的责任感。其次,发展红色旅游能扶贫富民,是对革命前辈和先烈们最好的告慰和纪念。我市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了就业并增加了民众收入,经济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全市近年来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发挥作用较好的有:

永泰县青龙瀑布全域旅游+红色文化精品示范景点区。景区中的红军洞已成为青龙瀑布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永泰县红色旅游4A级景区之一。

福清一都红色旅游区。福清一都是中央军委确认的“撑起南方一片天”的15个独立游击根据地之一。一都镇先后修复罗汉里红军学校、游击队司令部旧址和宋代廊桥、古驿道、东关寨等古迹,打造了红色+古色(迹)+绿色(自然景观)的红色A级旅游景区。

此外,马尾船政、三访七巷历史文化名街、福清漈头、斗垣、长乐南阳省委旧址、马尾牛项、连江透堡等景区在发挥红色教育宣传上也都形成了一定规模。通过精品旅游线路的“以红带古、红古结合,以红推绿、红绿相映”,让游客在品味福州山水的同时铭记红色传奇,在享受生态氧吧的过程中感悟红色精神,促进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二、当前我市保护利用革命遗址发挥“红色领航”引领作用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革命遗址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发挥“红色领航”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从进一步推进我市“红色领航工程”,助推有福之州高质量发展要求来看,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媒体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有识之士或刊文或提案,对我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室也组织人力物力加大对全市革命遗址相关课题的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联动机制不完善。2016年7月,市委召开协调会,决定成立由市民政局、市文物局、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编办、市文旅局等多部门参与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开会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制定有关规章制度,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整改和落实措施。通过联席会议的部门联动,强化责任分工,搞好部门协同,推动包括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在内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深入实施。但目前这项联动机制还未形成,联席会议还未建立,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近年来,各省市对革命遗址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重视,不少地市制定并推动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走上法治化轨道。我省龙岩市2017年制定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将红色文化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纳入法制轨道,列入龙岩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项目。三明市2017年也出台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而我市目前虽有组织制定《福州市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开发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但尚未制定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不利于革命遗址保护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三是队伍还不够充实。从史志干部队伍来看,县(市)史志部门党史专业人员还相对比较稳定,但各区力量比较薄弱,史志室主任多为办公室兼职,专业人员编制存在被占用或挪用情况,一部分兼职人员对党史业务还不够熟悉,不利于革命遗址的挖掘保护利用。

(二)保护措施还不够有力

有的地方对革命遗址的管理重视不够。比如,闽侯县南通镇十八重溪风景区中的老爷洞,是中共福建省委机关1945年7月至1946年11月的驻地,因保护措施不力,洞口长期被

“道路年久失修,湿滑有危险”的标牌封闭。鼓山镇鼓一村的松山革命烈士陵园也因管理不善,杂草丛生,比较荒凉。

有的权属私人的革命遗址,因未受到保护管理上的指导、监督,遗址内设施损坏较重。比如,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的王助烈士纪念馆,里面的照片、字画、展板脱落掉地,有的都霉变看不清了,损毁程度令人震惊。

有的革命遗址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存在被忽视、被戏说等问题。闽清县宏琳厝景区的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旧址,许多导游解说员对项南、舒诚、张徽等同志在此干革命的历史不清楚。连江县琯头镇青芝山景区里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二七烈士林开庚纪念碑亭等景点也是这种情况。晋安区铁坑村是曾被敌人三次血洗、焚村的老区村,但村革命史展厅说明词对该村地下党组织隶属关系、重大事件的表述等均出现较多错误。

此外,不少革命遗址在郊县山区,复杂的地理位置和福州地区常年多潮湿暖热的气候对遗址保护带来不少困难,现有革命遗址中,保护一般和较差的达100余处,占遗址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多。

(三)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有的革命遗址利用简单、展示形式单一。主要是陈列布展模式简单,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对革命历史内涵的深度挖掘,社会影响力不够。有的革命遗址场所利用率不高,如林祥谦陵园场馆面积比较大,但除了重大纪念日或重大活动,平时多闲置。

利用革命遗址开发的红色文化精品还不够多。比如中小学校乡土教材中的红色故事比较缺乏,展现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图文影像资料不足等。

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不够丰富,虽有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讲,数量不足,挖掘不深。还要进一步树立大资源、大手笔、大市场、大发展的红色旅游理念,特别是在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线路,丰富红色内涵、提高红色品位上要加大创新力度,挖掘更大空间。

三、进一步保护利用革命遗址发挥“红色领航”引领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尽快启动联动机制,建立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推动红色文化为建设有福之州提供强大的“红色动力”。从职能和作用发挥上看,建议由一位市领导主抓,由市委宣传部(或市委办公厅或相关部门)牵头并处理日常工作,市委办公厅、文旅局、名城委、民政局、文物局、数字办、史志室、财政局、编办、规划局、文联、建委、教育局、科协、社科联、市属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部门共同参与。同时,要求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制定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订立规章制度;精心部署各项工作,抓好分工落实,并强化主动作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在革命遗址的挖掘保护利用上,通过联席会议抓好监督检查和定期评比,对挖掘保护利用开展较好的革命遗址试行星级评比,授予星级牌匾。注意抓典型引领示范,比如,近年来连江县在全面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全力创建红色文化宣传平台等方面做得有声有色,走在全市前列,宣传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将起到很好的以点带面作用。

(二)出台法律法规,推动革命遗址走上法治化管理轨道

建议由市委史志室或民政局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着手编制《福州市革命遗址挖掘保护利用规定》,对革命遗址遗迹的范围、保护管理模式、经费保障、保护管理的措施(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的普查、认定、公布、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日常巡查及报告制度、责任人的确定等)、开发利用的规定、处罚办法等进行立法,推进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提升。

在保护措施制定方面,特别注意根据不同的产权归属采取不同的政策。有的权属国家、集体的革命遗址,按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相关部门、经营权归公司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理,对管理不善的,如前文提到的老爷洞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松山革命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必须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属私人的革命遗址,如王助烈士纪念馆,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协调做好与业主的沟通,监管与奖励相结合,促其接受保护管理的指导、监督,鼓励其捐赠或投资保护。

(三)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革命遗址宣传利用力度

开展多点宣传。通过联席会议,精心设计制作我市红色旅游宣传视频、图册、展板等,在我市重要交通要道、机场、火车站、公交站、地铁等人流量多的地方展示,扩大红色文化影响。

加大革命遗址在“福州史志”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宣传力度,发挥革命遗址在“红色领航”工程中的作用。

打造“の福州红色文化”平台,开设闽都红色讲坛,以革命遗址为依托,定期举办以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为题目的红色论坛,邀请党史研究专家登台宣讲,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正能量。

加大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挖掘。建议由文旅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加快打造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福州特色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当前,重点做好降虎、贵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地沿线遗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名街+红色旅游,永泰青云山+红色旅游,永泰嵩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红色旅游,永泰庄寨古韵+红色旅游,连江琯头青芝山红色旅游,黄岐畚箕山战备遗址等红色旅游线路的研究。此外,尝试举办一些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全省性重大旅游文化节,提升我市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大对导游解说员的红色文化普及,提高导游自身素质和解说质量,防止在红色旅游景区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对新生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技术活”,红色旅游如何打造出新意、吸引离那段历史越来越遥远的年轻人,考验着官方的智慧。一些深度游项目,比如上海推出的以角色扮演、密室逃脱等形式体验有故事性、互动性的“红色一公里”游,以及当前比较热的VR/AR

实体体验游,利用新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枪林弹雨、实现“沉浸式”游览项目,都是值得借鉴的创新探索。

(四)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让红色基因种子成为青少年人生成长的强大动力

坚持活动引领,注重抓细抓实。多开展“我们的节日3+N”等道德教育示范活动,强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福州故事”系列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实际行动争做时代先锋。

大力开展“红色义务小小宣讲团”宣讲活动,充分发挥“红色义务小小宣讲团”队伍作用,通过走进“学校课堂”“社区礼堂”“爱国学堂”等宣传阵地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构筑全市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坚持德育创新,注重教育实践,开展爱国主题教育。依托全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红军墓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传统美德、革命传统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红色传承教育,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传承红色基因

奋进筑梦征程”、网上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此外,建议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校乡土教材中增加我市红色故事教育题材。继续打造特色教育基地,不断提升革命遗址的教育示范功能。

(五)发展影视动漫等产品,壮大红色文化产业

福州市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震撼人心的红色影视动漫等产品,红色文化的宣传普及功能一度比较弱势。实际上,能搬上影视屏幕的福州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非常多,比如,位于福州市西洪路边的鸡角弄,被市民称为“福州的雨花台”,先后有180多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英勇就义,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长年不为多数人所知。再比如,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福州,血战降虎,解放罗源县城,特别是600多位英烈遗骸长眠于连江桃源梧桐战场,惨烈的战斗和红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样不为福州人民所熟知。等等红色文化故事都是搬上荧屏的有力素材,文旅局、史志室等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这些红色文化走上荧幕,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作品

电影作品如《先驱者的足迹》《征途》《红色闽东》等;电视连续剧作品如《为了解放》等;

2.纪录影片

如拍摄制作《福州解放》纪录影片,引入各级党校、大中小学校和全市各类教育基地,作为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电教片长期使用。

3.微视频作品

以福州市革命遗址为素材,或以福州革命英烈为素材,拍摄50-100集革命故事微视频作品,每集1-3分钟,在电视台、大型户外LED屏、海博TV、网站、公众号、微博等渠道播放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深入人心。

4.主题快闪活动

编辑特色红色文化类节目,依托大中小学校,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主题快闪活动。

5.话剧或舞蹈剧作品

如《福州“雨花石”》《地下航线》《暴动》或《方尔灏》等人物话剧作品。

6.戏剧、音乐剧作品

如《根据地》《红色记忆》等。

7.动漫、动画、VR、AR等产品

从群众需要出发,精选红色文化成果,开发形式多样的作品,以适应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不同载体的传播需要,以动感内容激发群众动心动情,让群众在短时间内能够基本了解福州红色文化。

8.开发红色游戏项目

让网民在游戏中了解福州革命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和革命经历,接受红色洗礼。

(六)提升服务功能,扩大革命遗址教育场所的品牌效应

首先,各类纪念馆、纪念设施等革命遗址在提供优质服务上,要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规范。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在接待咨询、参观引导、讲解宣传方面尽心尽力。在参观人数比较集中的重要纪念日、节假日,通过强化保障措施、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做好观众引导、安全保卫、参观服务工作,营造庄严肃穆、秩序井然的和谐氛围。要坚持用公众至上的服务理念,多为游客提供免费停车、免费导游、免费讲解、免费饮水、免费用药、免费发放宣传资料等服务。

第二,在做好阵地接待宣传的同时,坚持把流动展览、移动党课、文艺演出送到工厂、农村、学校、军营、机关、社区,让百姓欢迎,让青少年受鼓舞。

第三,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上,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积极主动地建立与周边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驻地部队的文明共建和文化共享机制,开展缅怀祭扫、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队入团仪式,入党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冬令营、夏令营、体验营等活动。通过各类活动,增进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四,在拓宽教育范围,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力上,下大力气建设网上纪念馆和智慧景区,利用互联网高速公路和数字化手段,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全方位传播红色文化。同时通过微展览、微党课、微访谈、微视频和微信二维码语音导览系统平台,增强观众互动积极性,培育参观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努力把纪念馆建设成为文化殿堂、生态景区和精神家园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11

1995年,同志参观了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指出“当年林州人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把红旗渠修建起来真不容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大力弘扬当年的那种修渠精神。要利用青年洞、神工铺等景点,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意志力财富和为民、奋斗的政治观财富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想敢干的思想财富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红旗渠精神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提出的“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诠释。

从内涵实质来看,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和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彰显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都展现着共产党人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本色,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汇流的中国精神。从辩证关系来看,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红旗渠精神的继承与升华。

正因为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水融,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洪流中,红旗渠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影响力。首先,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共同的灵魂统帅,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红旗渠的建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实践结果。其次,红旗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取向一致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同时也是红旗渠精神的主题思想。最后,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致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精神支撑、价值引领和力量源泉,更是红旗渠精神的活力精髓,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时代精神与林州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升华与飞跃,集中体现了太行儿女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民族气节,展示了林州人难而不惧、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二、红旗渠精神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载体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一个有效的形式是利用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过程不能是空洞说教,它需要让大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红旗渠精神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故事、各类纪念物以及修渠时涌现出来像任羊成、张买江、郭秋英等模范人物,为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同时,红旗渠精神所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也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通过组织广大师生到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参观考察、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走进历史,重温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通过现场启迪、情境体验,发挥教育和感化作用,教育引导更多的人通过感悟红旗渠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升华精神境界,实现由感知、感动向理性和行动的转化。

三、红旗渠精神为高校师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当年,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聚集起勤劳智慧群体的能量,来一次集中释放,决心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正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红旗渠精神启示我们,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可以凝结为一座压不垮、摧不毁的精神堡垒。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旗渠人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

今天,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引导师生员工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林县人民当年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倍历艰辛修建而成的精神风貌,红旗渠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引领当代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人们在感悟历史、接受教育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像修渠的老一辈们那样,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鼓舞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作者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少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思路探讨[J].学术论坛,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