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品管理论文

品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1 13:58:42

品管理论文

品管理论文例1

一.产品是企业信息的综合体现

企业把科技、生产、工艺、材料、市场促销、媒体传播、经济、社会、人文等多种学科的互动与协调,物化为产品。就是说,作为一个出产品的企业,在其产品上会给人们提供一种综合的、全方位的信息。

通过该企业的产品,人们可以了解其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严格的质量管理,创新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术,高效的生产管理,完善的售后服务,高超的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的魅力等等。产品折射出多种信息,从而营造出脍炙人口的品牌,进一步塑造了企业形象。因此,企业形象,最终是体现在它的产品上,所有的软件资源是体现在产品这个实实在在的硬件上,因此,与其说消费者在消费该产品,不如说在消费信息,消费上述的种种软件资源。

二.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活动

作为一个出产品的企业,产品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企业所有活动都围绕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而展开,企业所有的职能部门为此而建立,能否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正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可以根据资本的循环增值来考察这一点。

这个理想的资本增值活动中的一个单位循环,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展开,资本由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再到产品,再到商品,再到货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在企业中最终会物化为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成为商品能够为消费者接受,正是其价值能够实现的关键。企业所有活动正是围绕此展开。

我们也可以通过企业的组织架构来考察这一点。

从类型学来说,商业组织共有五种基本架构(RichardL.Daft,Management):

1.功能型(Functional)

2.部门型(Divisional)

3.矩阵型(Matrix)

4.团队型(Team)

5.网络型(Network)

这几种企业组织虽然形式各异,适用范围不同,但都为了的产品的生产活动组织起来。因为可以把企业看作一个简单黑箱,输入的是资本、人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输出的是产品。黑箱内部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所实现功能都是一样的。

企业活动以产品为中心,客观上还提供了以下的好处:

1.提供一个可感的实物。这个实物就是产品,一切活动与讨论围绕此进行,减少了不确定性。

2.提供进程明确的标志。根据对于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可以把企业活动的进程区分开来,易于控制,从而形成分工与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三.以产品感觉为中心的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的定义:在谈论设计管理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本文所说的设计作一个界定,本文中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这一职业的一个统称,可分为四个类别: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图形设计(《DesignManagement》BorjadeMozota,p5)。设计管理是针对以上四类设计活动所作的一种管理。

产品感觉定义:产品感觉统指人对产品的感受,包括产品的舒适性、安全、和美学吸引力。虽然每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许多的共同的感觉。

以产品感觉为中心的设计管理:对于出产品的企业而言,产品感觉是设计管理的中心,也是设计管理的目标所在。

设计所具有的最本质的作用在于,它赋予了产品形式上的秩序与生命力。产品有着物理上的结构,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的文化精神。一件成功的产品仅有物理上的结构功能正确是不够的,同时要符合人们文化上审美要求,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低层次的物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需要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企业间的产品竞争也日益转向高层次方面。虽然人类已经有着丰富的知识及发达的理智,但形式上的秩序,即美感并不能够直接由工程师根据公式推导出来,而是要由专门的设计师来进行处理,这就进入了设计的领域,而比较复杂的设计需要很多设计师的合作,这就产生了设计管理的问题。

对产品感觉的控制要成为长久萦绕在设计管理者脑海里的一个中心概念,直至成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惯。设计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控制产品的感觉:或者直接控制产品的进程;或者直接控制设计师,间接控制产品。

一个好的设计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因而设计管理者常常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因为设计师由于多年的训练与职业生涯,常常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几乎成为本能的实现能力。但是,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必然成为优秀的设计管理者,因为作为设计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并不相同。作为设计师,理解客户要求,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作为设计管理者,协调各方面资源,完成最终的设计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两者并不相同,后者在设计学校中并不教授,往往是个人自学实践中得到的。

四.整体产品概念

为了方便我们进行设计管理,从而找到控制的着手点,我们有必要对于产品概念进行分析。

市场营销理论把产品分为三个部分: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

核心产品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东西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产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有或获得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或利益。

有形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如果有形产品是实体物品,则它在市场上通常表现为产品质量水平、外观特色、式样、品牌名称和包装等。产品的基本效用必须通过某些具体的形式才得以实现。

附加产品是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保证、安装、售后服务等。附加产品的概念来源于对市场需要的深入认识。因为购买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因而他们希望得到与满足该项需要有关的一切。

五.设计管理作为企业产品感觉的导演

设计管理通过把产品的三个层次的感觉整合起来,成为企业产品感觉的导演。

在核心产品层:设计管理可以通过概念设计,提出有核心性的概念。比如汽车公司每年提出的概念车,以及在设计竞赛中的概念设计。通过概念设计可以把对未来的设想可视化,从而把概念明确化,从而可以直观地进行判断。通过这种概念的创造与发想,引导技术进行革新,创造出新的核心产品,可以为公司树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有形产品层:设计管理通过对产品外观,包装,品牌,结构的优化,创造出差异化的产品,为公司赢得竞争力。这层是设计活动参与最多的一层,当然也是设计管理参与的最多的一层。

在附加产品层:设计管理通过对附加服务的设计增加产品的价值,如售后服务的设计,购物环境的设计,直销渠道的设计、策划促销设计。这层是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全面设计(globaldesign)的概念。

六.产品生命周期与设计管理

任何一项成功的新产品都会经历从开发期经商品化而进入市场,为市场所接受,经过成长、成熟和衰退以及最终退出市场而消亡的过程。营销学上把产品从投入市场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成为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了研究设计管理在其中的作用,这里我们把产品开发期也加入,形成广义的产品生命周期。当然,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有的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的时间较长,有的则进入市场不久便夭折,有的甚至在投入市场之前便终止了继续开发。

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开发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设计管理在不同的阶段参与的设计领域重点不同。

1.开发期

这一阶段产品孕育的阶段,企业理解市场需求,提出产品概念,制作原型机,试制样机,为量产作准备。

开发期在营销理论上常常不列入产品生命周期,因为营销理论研究的是产品进入市场后的价值实现,而在设计管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设计管理主要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管理。

2.导入期

导入期是产品进入市场后的第一阶段,产品开始按批量生产并全面投入企业的目标市场。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销量低,销售增长缓慢。在这个阶段设计管理:产品创新设计管理,展示设计管理、包装设计管理。

3.成长期

新产品从投入期转入成长期的标志是销售量迅速增长。另一特征是竞争者纷纷介入,当新产品盈利较高时更是如此。

在这个阶段,设计管理主要进行:产品细节创新设计管理、广告设计管理、分销渠道设计管理。

4.成熟期

成熟期时产品在市场基本饱和,虽然普及率继续有所提高,而销售量则趋于基本稳定。由于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时出现价格竞争,使产品差异化加剧和市场更加细分,顾客对品牌的忠实感开始建立,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与重复购买率的高低,维护市场占有率的所需的费用仍然很高,因此少数财力不足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在成熟期设计管理进一步对产品细节进行设计管理,利用企业形象设计管理,进一步维持市场。居安思危,及早考虑产品的升级换代,从功能、形态、技术等诸方面考虑新产品开发,以从总体上延续本企业产品家族的产品周期连续不断。

5.衰退期

由于市场竞争势态,消费偏好、产品技术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产品销量减少而进入衰退期,从而必须要有更新的产品面世。这时原有产品普及率迅速降低,成本回升,分销环节转向营销新品。

这时为了能够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必须投入已开发新品,从而进入新的一个产品生命周期。

七.产品组合与设计管理

作为一个出产品的企业,往往不只有一个产品,而是有着众多的产品,为了能够获得最佳的效益,需要对产品组合进行战略设计,而对于每个战略部分都要进行不同的设计管理。我们在这里引入日本SONY公司使用的SAB方程式,作为产品组合战略分析。

SAB产品组合战略:

S--STAR,明星性产品,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

A--ABILITY/AWARENESS,优先性产品,确保企业产品质量与美誉,

B--BUSINESS,辅助型产品,技术成熟,数量大,确保企业的盈利,另外利用产品量的展开,吸引眼球,提高企业的认知度。

八.结语:设计管理--以产品感觉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

综上所述,对于产品感觉的注重贯穿于整个设计管理始终,涉及到产品各个层面,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延伸到整个企业多种的产品组合。我们可以说设计管理是一种以产品感觉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它不同于传统全面质量管理,那是以数字、规范为依据的,而设计管理以产品感觉为中心,更具开拓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把企业的产品提升到艺术的境界,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作为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满足了比较低等的生存需要之后,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学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其中,设计作为一种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手段得到越来越大的应用,设计管理也随着设计活动的开展而展开。

作为一个不断要求上进的企业,作为一个想把做到艺术境界的企业,作为一个想在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高市场中的赢得胜利的企业,必然要引入设计与设计管理,这不仅会改善其产品的品质,更会改善其公司的气质,还会通过产品改善社会情调。

参考书目:

1.BrigitteBorjaDeMozota,2003,DesignManagement----UsingDesignTOBuildBrandValueANDCorporateInnovation,AllworthPress

2.PeterGray,1994,Psychology,WORTHPUBILISHER,SecondEdition,

3.RichardL.Daft,1997,Management,THEDRYDENPRESS,FourthEdition

4.《现代营销管理》张大亮,范晓屏,阮志毅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1998年9月第1次印刷

品管理论文例2

一个知名品牌的六大特征是:品质优、特色突出、知名度高、信誉度好、市场覆盖率高、附加价值高。品牌是企业整体素质,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的综合表现,是消费者在无数次的购买和长时期的使用中验证出来的。很多中国企业在品牌资源匹配上缺乏起码的常识。首先就是喜新厌旧。中国企业对新品牌总是情有独钟,新品牌很容易出成功,因此往往中国企业推出新品牌就是老品牌沉默的时候。消费者在浮躁的心态引导下也迅速地做着不断尝试的新消费。

另外,中国的企业家中还有相当多的人单纯地以为品牌就是打广告,做活动,搞宣传,做标志设计。他们以为品牌是市场部的事情,是给客户看的。其实,品牌是与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是由内而外的。员工,经销商,产品,组织体系,内部机制都体现了品牌,都是品牌的载体。因此,一个在外部可以感动消费者的品牌,在品牌的内部一定有坚实的基础,有相应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有匹配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理念,体现了品牌价值的各个维度。品牌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以后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意识构建的品牌。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国日化品牌的品质和信誉度并不比外资品牌差。但由于品牌意识不正确,中国的很多企业人格特征模糊,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些有可能互相冲突的人格表现,但是,都没有对于品牌人格的自觉构建。我国本土日化品牌的粗放型和小规模宣传,使得自身的知名度与外资品牌无法相比,也没有告知消费者其价值所在,进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不能有大的突破。由此看来,中国的本土品牌们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首先要从意识上有所更新,明确品牌的含义,不仅要创出自己的品牌,更要创出自己的名牌。

第二,仔细研究消费者心理,立足己有市场,合理延伸品牌。

消费者的理性和感性之分,是一种很常规的消费分析,表面上,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越高,其消费就越理性,消费者的年龄越大,社会经验和消费经验越丰富,其消费就越理性,这是基本的事实,但实际上,消费者理性与否,并不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实质上,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而其每一个购买决策,则都是感性思维作出的,所以,“理性思考,感性消费”才是最根本的消费规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需求与动机、偏好与兴趣、消费价值观、消费者知识度、个性与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认知消费、偏好消费、影响力消、从众消费等四种不同的消费行为模式:认知消费:早期识辩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能快速理解传播意图并迅速辨别需要性与意义。偏好消费:对某些事物具有一定的偏好,能迅速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新产品;影响力消费:受他人推荐、传播诱导、名人效应、专家说服、现场氛围等影响而购买。从众消费:很多人购买,自己就去购买,见有人排队,自己就去排队,生活中有较强的依赖性。

这四种消费行为模式都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从中可以挖掘出让消费者感性的因由—新奇、感动、利益、氛围、信任。而维持当前的消费者的成本远小于得到新的消费者。一个五年来一直忠诚的消费者对商家来说产出了7.5倍的利润—相对于第一年的消费来说。所商家的支出明显地从得到新顾客转向维持和增加当前顾客的忠诚度。作为已经有自己品牌的中国日化企业,首先应该确定其最佳顾客。为了当前和未来的盈利必须使用顾客的信息以划分顾客等级。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新的顾客。这样本土品牌们可以知道谁最近似于当前的顾客,同样可以确认竞争对手的顾客然后采取使之转化的行动,而当前的顾客信息允许我们得到最有值的洞察,从而确认和发展相应的计划以到达潜在的顾客。作为急于要在品牌大战中杀出重围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来说,应着眼于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灵联系,使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内心感性思想的载体,从而冲破理性的消费藩篱,实现产品的销售。因此,要积极研究消费者心理变化,赋予品牌独特的形象与个性,满足消费者的心灵需求,激发消费者的情趣爱好、文化情结、情感共鸣和个性认同,促成消费者的购买。

第三,加大对品牌的传播,创新宣传途径和内容。

每一个消费者都更乐于购买他们信任的品牌,建立起品牌的公信力。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信任,无疑将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这其实就是对消费者进行信任驱动,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一般而言,知名度越高的品牌,越能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一般国内的看法大都专注于广告,广告确实是品牌传播的重要途径,甚至是主要途径,在这方面,广告是跨国公司进行品牌渗透的一大利器,在广告策略上,跨国公司与本土公司有重大的区别。本土公司所打出的广告大都没有深层次的内涵,或是诉求点不清晰,而跨国企业则对于广告的质与量都予以重视。名人效应、专家说服、权威荣誉、公关赞助等都能提高品牌的公信力,更利于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例如,本土的日化品牌拉芳,通过广告传播其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荣誉称号的信息,提高了品牌公信力,一下就与广东的其它日化品牌拉开了差距,赢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但除了广告之外,我国的本土品牌还可以通过公关活动提升品牌形象。例如,赞助问题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更好的提升本土品牌在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和树立鲜明的品牌个性。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其他强势品牌结盟加强其品牌的推广力度等措施。

第四,经营模式多样化,做到整合营销。

消费者身处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其理性与感性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品牌如能营造出感性的消费氛围,使理性的消费者变得感性起来,则将对品牌销售起到巨大的影响,现在甚为流行的会议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就是通过营造独特的消费氛围,激发消费者的感性认识,形成销售。氛围驱动对各类消费者都有作用。例如会议营销,将消费者集中在特定的环境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所见所闻都是丰富多彩但却内容单一的品牌信息,将简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创造得天独厚的销售机会。或者体验营销,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带给消费者独特的消费感受,激发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更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产品,认可品牌。而当今品牌营销之争,实际就是资源整合之争,企业整合内部与外部资源的能力,基本决定了企业的营销能力。在粗放型市场阶段,由于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日益同质化,经营压力加大,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尤显重要。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制度、流程、手段等管理的系统层面,核心是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外部资源包括产业链资源、传播资源、异业资源和新兴资源等,产业链资源有供应链资源和流通链资源,关键是如何获取他们更多的支持。传播资源,属于增值性很强的资源,对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而言,传播资源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在这种资源不断增值而效果持续降低的情况下,整合传播资源的目的和原则是“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益”,传播事件和事件营西北__〔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对策与建议销都是整合传播资源的好方法,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则更能取得整合的奇效。异业资源整合,指的是不同行业品牌之间的合作营销,如小天鹅与宝洁的联合。新兴资源,是新涌现的新事物、新理论、新战术等,品牌如能积极接受新的事物,则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回报。我国市场的迅速变化要求国内名牌企业花大力气去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从中发现机会,抓住机遇。要特别注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营销策略和实战案例,这既可做到知己知彼,也可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或吸取其失败教训。在近期,可选择避其锋芒,实行错位经营,寻找特定的细分市场,把精力集中在最具有盈利和增长潜力的市场上,推出面向特定顾客群的产品和服务。在营销方面,不能把营销简单理解为广告加降价,再加上一些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事实上,从产品定位和新产品开发,产品组合,营销过程的更新、再造,渠道的选择、培养,与经销商的关系,品牌建设,包装改进,公共关系,再到必要的广告和促销及定价策略,整体营销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企业要将营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合理地组合搭配。同时还要不断进行营销创新,丰富营销理念和手段。

第五,更加细分市场。

由于20世纪末,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的消费也步入一个崭新的的品牌营销时代—感性消费时代,即情有独钟的阶段。在消费时,消费者希望追求体现个性、情趣和被个性化的感受,而根据品牌选购商品已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因为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可以消除消费者对商品的不确定性和购买风险,更重要的是知名品牌揭示的该产品与别的产品的不同之处是功能价值、偷悦价值和象征价值。加上中国市场人口众多,消费层次多而复杂,不同群体和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行为往往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预测消费者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所以通过市场细分来争取更多的客户,往往是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策略。相比之下,我国本土的日化品牌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对消费者和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更为细腻的区分,使自己始终处于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尴尬地位,于是进一步落后同类的外资品牌。事实上,本土品牌在这一方面应该更具优势。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文化差异的干扰,可以更准确的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因此,我国的本土品牌应该积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其进行细分,以发现潜藏的市场份额。

第六,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对于生命周期到头的品牌要勇于放弃。

其实对于市场竞争中的每一个品牌来说,如果这一市场处于超额利润的状态下,就总会有新的成员不断加入,参与竞争,分夺利润,直至每一方都变成零利西北__卜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五章对策与建议润为止。因此,中国日化市场上的风起云涌,总会造成一些新品牌的诞生和老品牌的消亡,不论是外资还是本土品牌,从长远来看都不会长生不老,其利润也都有上升和下降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本土品牌端正心态,正确看待市场得失,在合理分析市场走势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利润下降不一定就放弃正在经营的品牌,而当经过分析,这个品牌真的不能在现在的经营模式下带来利润时,就应该果断的采取放弃的策略。例如宝洁在树立品牌的时候所坚信的理念是“树立不死品牌”,但当中国本土品牌的二三线市场营销直逼其面前,而其不能继续从已有的品牌中获利时,还是及时作出了战略性调整,将最早进入中国并己经创造了大量利润的知名品牌“飘柔”作了高台跳水,放弃了其一直以来所走的中高端路线。

第七,本土品牌需加强合作,联合抵抗外资品牌的全面进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实施了联合品牌战略,以期扩大品牌的影响,提升或更新品牌形象,开拓新的市场。有的跨国公司试图通过联合品牌战略来实现规模经济,进而降低成本。目前,联合品牌己经成为一种在餐饮、零售、航空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的品牌战略。“联合品牌是指(分属不同企业的)两个或多个品牌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而它们各自的品牌名称又都保留在联合品牌之中。”联合品牌与联合促销、战略联盟及合资企业是企业进行合作的四种主要形式。

进行联合品牌的战略对于品牌经营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开拓新市场。

企业之间寻求合作的最直接动因在于依靠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进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当企业准备开拓新的区域市场时,由于市场环境陌生及自身能力有限,往往会面临诸多的困难。此时,企业就需要寻找一个良好的当地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

其次,联合品牌战略有利于降低促销费用,节省投资。

有些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充分投资,此时可以实施联合品牌战略,通过合作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而另一些有能力利用自有品牌或创造新品牌来开拓市场的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也会选择联合品牌战略。最后,有利于提高品牌权brnadeuqity)。美国学者认龟shBmu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联合品牌战略是一种双赢的战略,即无论双方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权益是高还是低,联合品牌通常会使它们各自的品牌权益得到提高。虽然权益较低的品牌受益会更大一些,但权益较高的品牌也不会因为与一个权益较低的品牌进行合作而损害自己的品牌权益。另外,联合品牌战略还有利于增加销售,保持溢价收益和有利于突破进入壁垒,

实现企业成长等好处。

当然,这一战略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产品、品牌及企业的个性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不仅不利于企业形成统一的运营策略,向消费者展现一致的品牌形象,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而且还会损害各自品牌的权益。

其次,合作企业的资产发生变化。如果一方企业破产或遭遇其他财务危机,从而导致其不能继续履行联合品牌的投资责任,那么合作关系便不得不终止;而另一方企业也就会因此而蒙受损失。再次,破坏战略协调。一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有可能会破坏合作双方在战略上业己形成的协调。

最后,过度扩张。许多企业由于过度扩展品牌的使用范围,无节制地开拓新市场,致使本己成功的品牌在新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遭受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这些领域同企业原有产业之间缺乏联系。在对我国本土日化品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看到,外资品牌的经营方式大都灵活多变,包括采用联合品牌的战略,例如小护士与卡尼尔的联手,从而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争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本土品牌应该积极借鉴这一经营战略方式,利用其优势而避免其劣势来进行品牌联合,从而使本土品牌获得勃勃生机。

第八,重视人才开发,发挥人才潜能。

首先,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从激励机制(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利益留人)、职务规划(内含定编定岗定员,宁缺勿滥,精简高效,职务说明书)、绩效考评制度与绩效管理、培训开发体系与员工职业规划生涯、晋升机制、淘汰机制这几个方面合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其次,要勇于引入精英人才,主要是研发人员、策划人才、优秀业务员等,没有优秀人才到位再好的方案都没法实施,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速度。最后,要打造一支能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同奋斗的精英团队,这是中国日化企业实现宏伟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没有优秀人才去推进和实施,执行力度不到位,再好的方案也是白搭。要做到任务明确化,行为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流程科学化,职位稳定化。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结

总结

通过以上的诊断可以看到,本土日化品牌在对消费者的价值传递、市场直观表现上都较外资品牌有很大的缺失,广告传播的不足和失当又影响到品牌忠诚度的形成,最终影响了品牌的竞争前景。本土品牌急需实现自身品牌的升级。每个季节到来,我们都可以看到宝洁、联合利华推出新的广告主题,这个夏天有MgagieQ代言的力士香皂“名人肌肤,用lux”;旁氏“小心碰到冰山美人”;玉兰油的美白沐浴露,“惊喜丛肌肤开始”的防晒霜……虽然老调重弹,却年年有新诉求和新看点。这不仅是为了推出新产品,更是在对品牌保鲜,让消费者感受到它们一直有动作,一直在进取,是在传递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这正是本土日化品牌发展缺失的,品牌需要体检、需要保健,需要适时的康复与理疗,需要系统的诊断,而不是头痛医头一时的效果。西北卜业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总结西北_l_: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巨天中.品牌战略.中国经济出半社.2004(5)

【幻熊仕平.品牌战略与产品推广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3〕陈放.品牌学-—中国品牌实战原理.时事出版社.2002(8)

〔4苏勇陈小平.品牌通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5张继焦帅建淮.成功的品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0)

【6〕苗宇.公司品牌经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3)

【7〕范秀成.论西方跨国公司品牌管理的战略性调整.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8孙丽萍曲春英.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5)

【91王友平.跨国公司品牌策略及我国企业对策.《改革与战略》2003年增刊

【10〕张红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国际经贸探索.2002(6)

〔11]白玉.论品牌经营的基本功能及其战略模式的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4)

〔12]沈伟刘文忠.论市场营销中的品牌战略.经济师.2003(10)

【13〕邹晓铭李萍.跨国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品牌广场.2002(10)

【14〕王义华.如何实施品牌战略.企业经济.2003(7)

【15]吴绪承.推进品牌战略的几点思考.《经济问题》2003年(8)

【16]龚文华张志勇.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6)

【17〕吕久琴.浅议企业的品牌战略.湖北社会科学2000.7

【18宋姗姗.企业品牌战略研究.学习与探索.2004.3

【19〕黄芳娜.浅谈企业的品牌战略.创名牌

〔20〕于惠波.浅谈实施品牌战略.创名牌

【21〕何建民.创造名牌产品的理论与方法.华东理工大学,2002(11)

〔22白光.品牌资本运营通鉴理论方法案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8)

【23〕王新玲.品牌经营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4〕周永亮.名牌竞争战略:企业名牌提升与形象导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5]何君厉戟.品牌识别经营原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6]王永龙.21世纪品牌运营方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7]杨光赵一鹤.快速创建强势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8]吴运.品牌战略模式.安徽科技.2002(4)

「29〕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0李光斗.品牌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1马宁.宝洁与联合利华(全球两大日化帝国的品牌行销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

【32〕白光.精品名牌与优质服务战略(第二卷).中国经济出版社

〔33〕朱建军.全方位品牌管理与品牌优势培育.时代工商.2003

「34〕严勇.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9

【35〕吴添祖邹钢.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

【36]胡雄斌.企业品牌策略选择—品牌战略与企业策略选择.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37]管向东.创建强有力的品牌[M.北京中信出社.2001

【38〕张世贤.品牌战略【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39〕张元萍.品牌战略知多少【J〕.经济管理.2000(2)

【40〕冉净斐.树立我国企业品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品牌经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价值工程2003(3)

【41〕丁轩郑昭.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4幻刘凤军.《品牌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3]迪尔德力.布瑞肯里奇.品牌的革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4〕格雷姆.德吕莫约翰.恩索尔.张继焦田永坡(译).战略营销:规划与控制(第二版).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45〕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46〕KotlerPhiliP,MarketingManagement一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Control.Prentiee一Hall,Ine,NewJersey.1997

〔47〕StevenJShaw,JohnFWillenborg,RiehardEStanley,MarketingManagementstrategy,MeredithCorPoration,NewYork,1971

[48]EriePieard,MarketingTeehnology,AnExpandingLandseape,November24,2003

[49〕5.Tully,,’Teens:Theostglobalmarketofall,,,Fortune,May16,1994

品管理论文例3

树立特色品牌形象的第一步就是赋予品牌一个好的名称和设计一个能与之相对应的视觉符号———标志。品牌名称是品牌的第一代言人,一个好的品牌名称能体现品牌的内涵、文化和档次,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新产品来说,它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对此产品的好感,激发尝试的冲动;对于老产品来说,它可以培养消费者对此品牌的偏好和忠诚。品牌标志是形象化和视觉化了的品牌,在创造和维护品牌资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通过其设计和造型传达出某种与产品相对应的文化、精神和追求,使消费者通过这些品牌标志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不同的品牌,将自己对某种品牌的情感与这些标志联系在一起,进而产生对品牌的记忆、偏好和忠诚。品牌名称和标志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时刻向人们传达着各种信息,是一种零投资、大收益的广告。因此,中国企业要创立国际知名品牌,必须提高品牌名称和标志意识。首先,应避免“同名同姓”的品牌。据调查,在中国拥有“熊猫”品牌的企业有331家,“天鹅”有175家,“海燕”有193家[5]。这种品牌共有的现象,一方面使得企业无法在品牌建设和提升的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也使得消费者无法根据品牌来识别产品,导致市场混乱的局面,极大地制约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其次,还应当加强对品牌名称和标志的保护,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己品牌名称和标志的独特性。为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企业应事先在有关国家进行注册,必要时还应当将与本企业品牌名称、标志等谐音、形似的名称标志也进行注册,以避免商标模仿行为的发生。

树立特色品牌形象的另一重要步骤是将品牌溶入到某种文化当中。随着感性消费的到来,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传播的文化信息所带来的别样满足。因此,品牌有无竞争力,能否为消费者接受,并不完全取决于物理性能方面的差异,还在于其品牌是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能给产品注入活力,给买卖双方沟通带来方便,赋予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传统工艺的源远流长享誉国内外。然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方大量产品流入国内市场,对本土品牌造成严重冲击。激烈的竞争要求中国企业应当扬长避短,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运用各种本土化、特色化、通俗化的传奇故事与典故给本土品牌披上文化的盛装,以提高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从而弥补技术上的缺陷。这就要求中国企业首先要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方式和观念。其次,在创造产品文化的同时,孕育一种商业文化,将“顾客至上”真正融入管理企业的精神之中。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对文化的需求,将产品的物化功能与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籍以广告、公关、促销等传播手段,将目标对象心中最珍贵的、最难以忘怀的那部分情感,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其所追求、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描述出来,赋予产品这些消费者喜欢的内涵和意义,建立目标对象对品牌的联想,从而达到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以加强其对该品牌的忠诚度。再次,在品牌中体现民族精神,这样既可以引起外国人的好奇,又可以引起本国爱国者的民族情怀与文化共鸣。

(二)综合运用多种品牌营销手段

当前,中国市场已进入初步成熟的过剩时期,市场竞争日趋白炽化。因此,厂商要赢得竞争优势,不能再固守原有的、单一的、落后的品牌营销模式,而应综合运营各种营销手段,从多种角度接触消费者,尤其是加强对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的运用。

体育营销,尤其是对重大赛事的赞助,对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品牌声誉的传播,效果十分明显,是一种相对来说低投资、高回报且见效快的营销手段。例如,三星近些年的崛起就与体育赛事密不可分:1986年汉城亚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4年广岛亚运会,1998年曼谷亚运会,2002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2002年悉尼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2002年釜山亚运会……三星公司均以赞助商的身份出现。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三星的品牌形象一次又一次得到提升。在前段时间INTERBRAND公司进行的2002年年度品牌调查中,三星的排名从第42位升至第34位,上升了8位,品牌价值达64亿美元[6],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

关系营销,是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分销商、供应商、政府等建立起长远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它强调与消费者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服务来满足、方便消费者,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达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中国企业要运用好关系营销,关键是想办法留住老顾客,并与顾客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关系。发现,吸引一位新顾客所引发的费用是留住一位老顾客费用的5倍以上,争取一个新顾客要比维护一个老顾客多出6-10倍的工作量,顾客忠诚度水平增加两成,营业额就上升40%[7]。因此,企业可以借助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媒体沟通渠道,对品牌的细分市场和目标顾客进行共性与个性并重的调查,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主要利益关联方的数据库;按照诚信、平等、互利的原则,与顾客进行个性化沟通并建立起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进而形成顾客对该品牌的高满意度和高忠诚度。绿色营销,是伴随近年来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而产生的,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广泛和深入,法律、道德和舆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和后果,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予以更加严格的监督和限制。最近公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表明:大约80%的德国人,50%的法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会选择环保产品;而美国在1989年的调查报告中,77%的人认为,企业的环保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策;日本调查显示,超过90%的顾客对绿色食品感兴趣[8]。中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偏好也在加强。因此,企业应努力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组织绿色生产,使品牌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符合国际通行的环保标准、区域性环保标准和国别环保标准;根据市场调研,了解、诱导和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潜在需求;积极参加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公共事业,实现企业和社会双重的可持续发展。

(三)把握品牌营销环境

时代在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在变,信息传播方式也在变,这些都要求企业品牌在传播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握品牌的时代营销环境,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与消费观念同步。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企业总是在以美学的形式向人们展示自己品牌的形象,包括产品的内在功能美、外形美、包装图案美、色彩美、广告设计美、口号语言美等等。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品牌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与时代同步。美国通用面粉公司运用了长达几十年的主题化形象代言人贝蒂·克洛克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贝蒂·克洛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最初由纽约家尼维莎·麦肯绘制。在1989年唐纳利公司进行的调查中显示,在24-29岁和55-64岁的人群组合中,贝蒂·克洛克是各类产品中最受信任的广告代言人。原因之一就是贝蒂·克洛克在多次重塑过程中,总能跟上和妇女在美国所扮演的新角色。1955年时,她抿着嘴微笑;1965年时,她脱掉白领衫,换上了珍珠色的高领衫;1972年,她穿上了职业女装;1986年,她已演变为一位打着蝴蝶结的职业妇女。这些装饰的变化都是顺应当时潮流的。如今,发展日新月异,品牌的营销环境变化加速,为了避免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弱化,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者应加强品牌环境意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在保证品牌定位一贯性的前提下,塑造新的品牌形象,维护品牌优势,使品牌永葆青春,走品牌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根据目标市场定位品牌

2001年,美国营销协会评选对全球影响最大的观念,评选结果是定位论。所谓定位就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找到一种能够让消费者感觉到并接受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消费者年龄、性别、个人爱好、收入水平、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对消费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对同一品牌的取舍倾向也是不同的;一个品牌要想同时满足所有消费者,甚至使他们都形成对产品和品牌的忠诚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企业必须根据消费需求的差异性,运用系统的方法,把整个目标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对不同的子市场定位不同的产品和品牌,并有针对性的满足消费者,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方法也就是细分市场,要求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心理进行纵向深入探索,并以此为基础,对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购买行为、偏爱程度、消费需求等因素准确把握,然后,针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树立不同的品牌形象,也就是针对某一细分市场给某一品牌有效的定位,使这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有着一个清晰的概念,占据特定的地位。运用这种方法,有时能出奇制胜,寻找到另一潜在市场,获得巨大效益。

品管理论文例4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访问调查,内蒙古自治区10余所本科高校中,基本上都购置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平台,能够实现课程网上申报、网上课程内容及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网上评审和公布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同时具有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三大平台,通过强大的硬件支持和先进的软件功能,实现了精品课程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链接,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而且促进了精品课程资源转化为网络教学功能的实施。教学资源平台有国外MIT的精品课程资源和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三大平台形成有效整合,加快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便于师生从网上自由下载、复制、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为区内外的师生和学习者了解、共享MIT等国内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创设了开放式平台,在精品课程和网络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记录、展示精品课程主讲团队每位主讲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研究方向、学术科研成果等重要数据,对精品课程团队的选拔和持续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能够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求具备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梯队,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要求具有教授职称。通过对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公共课、基础课等课程师资队伍充实,年龄、学历等结构较合理,部分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主讲教师数量较少,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另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学术研究成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课程本身的发展和前沿性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管理不仅可以查阅到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网站平台的公开展示接受专家监督、互相学习,从而促进队伍的更新和优化。

(三)精品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情况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情况、主讲团队情况及其学术科研成果、课程规划、课程特色、立体化教案、大纲、课件、案例、录像、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试题库、参考资料、论文等集文字、音频、视频等一体的基于网络化的显性课程资源。其次还包括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隐性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求资源的优质性和全面性,并且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应用不同的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应用,以最佳的方式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根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求,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本科高校的网上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以可访问的课程为主),结果如图1所示。从统计结果看,课件占100%,录像资料较少(每门课程只有3名教师每人45分钟的录像),因此,从实际教学和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角度来看,教学录像还需要逐步建设上传,最好实现全程录像;教案占95%,大纲占92%;由于课程性质不同,非实践型课程占一定比例,所以并不是全部课程都建有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内容,部分实践课程也缺乏充足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分析,尤其是与相关行业及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合作培养的内容较少;论文和习题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课程只上传了考核样卷。上述资源档案的不完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情况

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反映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同时也体现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对促进高校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结合各高校的网站访问量调查发现,学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方面,大约一半的学生对精品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认为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部分学生基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与学生相比,教师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和使用还是占很大比例,因为大部分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精品课程内容的建设,很多教师尤其是现有精品课程的主讲团队非常熟悉精品课程的有关政策和建设要求。而学生知道的少,是因为精品课程在教学中应用的少,大部分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的理念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拘泥于传统教学当中。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程内容较多,学生记笔记很困难,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让学生自由下载课件、大纲、教案、作业、习题等网上课程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业指导、教学交流,既方便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又能使课程内容在学生网络化学习中得到重新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大部分教师认为将课堂内容以及课堂上无法安排的学习内容放在网上,既为自己节约时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二、从档案管理视角分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开放性教学等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和信息平台,随之产生的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如何纳入正常的档案管理范畴还缺乏应有的敏锐和超前意识。大部分高校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还处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只是将一些精品课程批准文件等材料的电子版、课件光盘、录像光盘等资源进行了保存,离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距,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没有服务器、更没有完整的数据管理中心,更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的理念,固守在档案库房管理模式中。

(二)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价值性认识不够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传统档案存在本质的区别。传统纸质档案具有原始性和安全性,通过档案的利用价值确定保管年限和保管密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其他网络资源一样,具有快速的数据更新和重要的利用价值,存在可变性和易消失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必须紧跟课程前沿发展理论进行内容更新,包括课程建设团队也要随着教师的人事变动进行优化,课程网站也必须随着课程的不断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化。因此,提高认识,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为龙头,推动高校整个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迫在眉睫。

三、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纳入档案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管理纳入高校档案管理范畴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利用和持续再利用,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模式,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观念,改变管理手段,使优质教学资源档案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首先,建立领导负责制。以校长为核心,学校档案管理机构与各级教学单位形成层级管理体制,各负其责,将精品课程资源档案的开发和管理、利用纳入学校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范畴。其次,高校必须更新旧的档案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以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为中心,将高校各项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纳入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当中,与教学评估工作相结合,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实现精品课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二)开展多方合作,促进管理标准化

首先,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数据每年不断递增,而且课程的网络资源必须从信息生成到发展的每个周期都应加以监督和管理,各环节的责任人都有信息保存的责任,因此,这种多方参与的活动,在档案管理上可以采取多方合作形式进行。其次,网络资源的标准化管理对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长期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长期可读性和完整性,高校在建立数据资源中心的同时,要建立资源归档标准化,如:资源编码标准、著录标准、元数据和数据归档标准等标准规范。

品管理论文例5

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文化形态、内涵各有不同,但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价值有些则又是共通的。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均表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选材、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标新立异。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都比较强,注重人物内心表现,探索民族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从电影本体出发,努力建构独具民族内蕴和民族形态的文化模本等等。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例子表明,不论是什么电影,也不管是哪位导演的作品,在文化阐释价值的构成中,必然有一些共通之处。概括说来,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阐释民风、民俗主要通过影片特有的环境、道具、布景以及不同民族演员的服饰、歌舞、语言等展开。如美国影片中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英国影片中荒凉寂寥的庄园城堡、拉美影片中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阿拉伯影片中广阔无垠的瀚海沙漠等等,这些都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地域民族的特有文化氛围之中。再如日本人的和服、美国人的牛仔服、欧洲人的燕尾服、中国人的长袍马褂等等几乎都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还有印度和日本影片中的歌舞表演,中国影片中的腰鼓、“颠轿”和信天游,美国影片中的“淘金”浪潮,欧洲影片中的“决斗”情结,无不传递出各具时代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当然,电影作品的民俗学价值还只是文化阐释价值中的表层价值。

二、社会学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包蕴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内涵,也是影片中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这些文化价值作为内在层面的文化形态特征,往往存在于影片的内部结构中。如历史事件、政治风暴、社会习俗、民间传说等等,常常成为一些影片的整体构架,从中可以阐释出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拯救大兵瑞恩》、《罗生门》、《鸦片战争》、《茶馆》、《泰坦尼克》、《无头骑士》等等都是生动的例证。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公民凯恩》更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影片是根据美国实有其人的亿万富翁、新闻大王威廉·伦道夫·哈斯托的生平事迹创作的。它陈述了新闻巨子凯恩作为“大国民”精神风貌,并且由这个人物扑朔迷离的命运概括了人类前史时代的深刻命题:资本与人性的冲突以及人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异化。是资本这个怪物打破了幼年凯恩的平衡,资本的教育代替了母亲的抚爱;是资本这个怪物在养成了凯恩作为社会人的才干的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资本的贪婪。他的巨大财富的累积,是以牺牲人的良知和人的情感为代价的;也是资本这个怪物使凯恩承受着现代声色犬马生活的辉煌,同时也彻底地撕毁了他在人的生活中的全部温情。凯恩拥有资本和现代生活提供的宏传版图,但他却失掉了人最美好的东西和最基本的享受。他没有爱人,也失去了朋友,他是孤独的,生前如此,弥留之际也不能免,他的那句般的“玫瑰花蕾”,显示了他的心灵上的疲惫,同时也是心灵的自觉。它发生在凯恩相对远离现代生活的时刻,并且联系着他尚未涉足现代生活的孩提时代,因而带有特别的催人沉思的力量。凯恩的形象呈现着一种全新的沉思的浓度,几乎也是他生存的那个国家巨大历史矛盾的回响,从中观众几乎可以完整地了解到“凯恩时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生命学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特别是人生价值)是电影文化价值中较为深层,也较为重要的阐释价值。草长莺飞,虎啸猿啼,生命的踪迹无处不在。“生命之树常青”,而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也是电影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盈于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中。如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动物影片《熊》,由一只小熊担任主角,以一只大棕熊为最佳配角,再加上两名猎人,组成了全部演员阵容。影片用拟人手法,始终以小熊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为主线,通过小熊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把观众带入大自然中。摄影机展示的完全是熊的视野和范围,观众在欣赏到一幅幅平时不易接触到的自然景象的同时,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丰盈,进而领会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合谐是多么美丽又是多么重要。但电影由人创造,并因人而存在,其中心必然是人的生命形式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美的,只有充满生命的人才是美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电影艺术只有与人的生活、命运紧紧联接在一起,才能叩响出生命的感觉,探寻到生活的意义。

透视生命,首先要展现人的生存方式。好莱坞影片精心描述了一种高度现代化和“理想化”的北美生活方式:文明、舒适、温情、浪漫……男主角正直幽默,女主角能干漂亮,由此构成了对亚洲广大青年观众的强大吸引力。与此类似,我国《黄土地》、《老井》和《爱情麻辣汤》、《没事偷着乐》等影片分别展示了传统的中国农村生存方式和现代的都市生活方式,因而引起中外观众的强烈兴趣和深刻关注。生命体验更多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像克莱默夫妇、贫嘴张大民一般地“活着”,活在窘迫困顿中,活在鸡零狗碎中,活在嘈杂拥塞中。高明的电影叙事和观赏正在于滤去浮动的烟尘,聆听生命真实轻微的音色。有时生命体验也存在于罕见的突发事件中,特别是在面对巨大生存挑战的灾难时,人的生命意义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在一瞬间闪现出剧烈而灼人的人性光辉。如《地震》、《龙卷风》、《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等展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坚强不屈;《泰坦尼克》、《紧急迫降》、《恐怖地带》等则充分展示了人在技术社会里对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术灾难的恐惧无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细红线》、《辛德勒名单》、《发条桔子》等则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为的灾难(如战争、暴力犯罪)面前既是无比脆弱,不值一钱,又是弥足珍贵,至高无上。人类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变幻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充实,人活着不管是享受生命,还是含辛茹苦,都是生命之光的闪耀。

对每个具体的生命过程而言,浅的是人生的表象,而深的是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始终是电影创造的核心,对生命感觉的捕捉,经常表现为对情感的凝聚与剖析。电影叙事以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方式为主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将心比心,以情动情,是沟通创作者和观众心灵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充分意识到情感意味着意识到它的全部独特性,那么充分表现情感就意味着表现它的全部独特性。”(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当人的内心隐藏着旋转运动的情感潜流时,当情感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真诚与虚伪之间持续摆动时,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雨人》中的兄弟情深,《城南旧事》中的淡淡乡愁,《广岛之恋》中的复杂恋情……或甜蜜或苦涩的种种情感,虽然是一时一地的故事,却似一只弓拉动千万人的心弦,唤起了萦回于每个人心头的思绪。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要表达的是永恒的情绪或意志倾向,即便是微山浅水,也能于细微处见出广博,化瞬间成为永恒。因为“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376页)。

电影中的生命意蕴、人生价值是电影文化阐释价值中最易与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的部分,观众观赏电影,通过经历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品尝影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体味生活的欢愉和艰辛,以达到认识自身、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完善人生的理想境界。一部《泰坦尼克》,让多少人为之感伤,为之感动,为之莫名的惆怅和振奋。既有爱的甜蜜,又有恨的痛苦;既有生的欢愉,又有死的伟大。大难来临时的人生百态让观众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愈是美好的事物,当被破坏的时候,就愈具有悲剧的力量。电影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剧”把观众,甚至把人类的整体生命价值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

四、哲学价值

电影作品文化阐释价值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电影能唤醒个体生命的感觉,更可以使艺术成为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获得无限的中介。追求永恒、普遍与无限,追求艺术创造的哲理化,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也是现代影视艺术的总体趋向。

哲学和艺术都是升华现象,艺术在追求升华的进程中往往就获得了哲学品格。同样是对战争的反思,《广岛之恋》和《现代启示录》就超越了一般的侵略与反抗、失败与胜利、怯懦与英勇的简单对照,而深触到战争背后人性的永恒主题。一部绝好的惊险片素材,却引起了黑泽明对人的思考,引出了发人深省的《罗生门》。安东尼奥尼曾表示:“我的影片源自我的情感,同时对应我的生活阶段。”(S·查特曼《安东尼奥尼在1980年》,载《世界电影》1999年第1期,第236页)然而他的作品却让东西方观众在个体中看到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面影。只有关注整个人类的共同问题,才有可能引起普遍的共鸣;也只有穿透生活的表层,努力揭示出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才能使作品走向永恒。人,是艺术的宗旨,也是哲学的根本,而哲学意识赋予作品穿透时空的无穷魅力,也因此成为品评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话语。

电影作品的哲学品格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及其生存处境的理性思考。聪明的俄底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作为谜底的“人”,却成为人类更难回答的问题。“人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又是谁?”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直到今天,这些形而上的命题被反复追问。电影艺术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对人、人存在的本性、人的内在与外在困境的探讨。电影史上那些深刻与永恒的杰作都是创作者们以深邃的目光关注人及人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结果。美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总是将探讨人、人性、人类未来的命运等哲理化命题放到创作的首位。其中《奇爱博士》《二一年太空漫游》这两部描写未来的影片,更可以看作库布里克关于人类未来的哲理化思考的升华。英年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誉为欧洲“最有独创性、最有才华而又最无顾忌的导演”之一。尽管人们试图从政治、宗教等各个层面上解读他的电影,然而他那自省的目光始终超越政治、宗教和社会学层面,深情地注视着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体命运。如在他的堪称“天鹅之歌”的杰作《三色:蓝、白、红》中,他抛开政治、社会、宗教乃至艺术的层面,深入探讨“自由、公平、博爱”这些人类的生存原则在个人生命层面上的巨大意义。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真正的爱情是广博无私的,能使人高尚的,但错误的爱情足以让人遗憾一生。人世之爱好比一个个切成两半的苹果,只有找到切下的那一半,才能相合无间,用别的半个苹果来代替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没有遇到真正的对象的人也不必因此封闭人生。基耶斯洛夫斯基是运用电影进行人生哲学思考的为数不多的当代导演之一。同样出于对人的思考,对人存在的可能性的探讨,中国有了深沉凝重的《黄土地》,有了自由奔放的《红高粱》,有了气势磅礴的《霸王别姬》……有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但应当承认,在我国每年为数众多的电影创作中,真正能跳出政治、道德等框架,让观众通过银幕眺望人生万象,在短时间内感悟直接的生存哲学的力作,可谓凤毛麟角。注重使命感的中国电影在追求哲理化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

五、宗教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价值也是值得关注的较为重要的文化阐释价值。人类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艺术和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同构统一性。两者以其对人类生活的晦暗性的洞烛、突破与超越,激情满盈地传达了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从而改变了围绕它的人们,把人们纳入一种秩序之中,进入一种神圣的意义领域。人类通过艺术和宗教不断提供的全新意义模式共同展现被创造的知觉和意义构架,解释其经验并规范其生活。宗教不仅成为艺术孕生的母体与土壤,而且直接与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的无可争辩的因素。电影作为一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成果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年轻、最现代化的艺术样式,同样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在长期的艺术发展历程中,艺术宗教化非常突出,广义地看,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无宗教的,而电影作为借鉴并容括人类艺术文化各种经验的综合性艺术,无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留下宗教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电影艺术的思维模式(包括创作思维模式和观赏思维模式)和宗教的思维模式有共通之处。电影是影像的艺术,面对影像的电影创作者(包括电影观赏者)对影像的偶然性、可能性、开放性以及纷至沓来转变流动不可遏止的一切,收视反叫,耽思傍讯,在体味和知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韵的同时,也会生出“终不许一语道破”的模糊感受与“无言之美”。这种创作和观赏中的模糊性、神秘性,散发着深沉的宗教感。电影艺术家和观众就有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独特的“影像”话语,独力阐释自己的经验,得出与宗教相似的有关世界的结论,特别是对生命与神秘之物的沉思、顿悟、揭示,是与宗教(至少是亚宗教)感情和宗教经验的理解相联系的。以至于有人将到电影院观赏一部电影也比作是举行一次宗教仪式。

观众通过观赏电影,特别是观看宗教题材或与宗教相关的影片,可以看见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觉察的东西(否则他们便不会知道他们需要它),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构想的东西(否则他们便不会知道它已经丧失了,或者当它被发现时,也不能够认出它来);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看见他们至今不能看见的东西,甚至发现他们还没有构想的东西。例如美国环球公司1988出品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这是一部探讨耶稣在成神过程中的内心世界的影片。影片从耶稣当木匠为罗马人制造用来处死犹太人的十字架开始,后来,耶稣的灵魂得到净化,开始直接与上帝对话,又在沙漠中修炼40日,得到了惊人的神力;最后他得到神的昭示,应以牺牲自己来换取神对世人的拯救;他为了成为一个救赎的英雄,让犹大出卖自己。但是就在他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即将成神的时候,发生了幻觉。他在幻觉中得救,结婚生子,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直至垂垂老矣。在他行将就木时,犹大前来指责他的背叛行径,此时他才幡然醒悟,并且发现他仍在十字架上作着最后的成神努力。通过观赏该部影片,观众看到了神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需要神的拯救;也发现了神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自身修炼而成,神就是人;不尽于此,影片还进一步揭示出,神虽然是一个神,但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神,人就是人,人也不想成为一个神。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需要有一个神,需要有别人来做他们的神。神不是本身性的,神不过是一种消费性的和权谋性、策略性的存在。神不是由于本身而伟大,神只是由于人的需要才伟大。当人有一天不需要神的时候,神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这一点是对以往的关于神的观点的一次颠覆,揭开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纱,为人类自身的自我反省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贡献。

但是正如艺术与宗教具有“无言之美”,观众对电影文化中宗教价值的阐释也是很难的。大多数影片蕴含的宗教价值往往与生命价值、人性价值、哲学价值交织在一起。即使是宗教题材的影片,也往往借宗教的外衣传递更为丰富的内在的人文价值和哲学价值。如韩国电影巨匠林权泽拍摄于1981年的影片《曼陀罗》,虽然以佛教为背景,但究其实,它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拍摄《曼陀罗》时,导演林权泽明确表示,不是要拍什么宗教电影,因为他对佛教并不关心,也不相信宗教,他只是读了《曼陀罗》的原作后,觉得这是一个最适合将其感受附于画面中的故事,那种为了实现理想而独立奋斗直至殒身不恤的执著过程竟是那样美丽,他相信能打动他的必能打动观众。《曼陀罗》以守戒苦修的法云和放荡不羁的知山进行对比,两个修行方式不同的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大彻大悟而去。影片中知山走的似乎是大乘佛教的路,他不是闭门苦参“瓶中之鸟”如何解脱,而是投身世俗救度众生。在被政府封锁的小岛上帮病人洗澡,替穷人要饭,为逝者念经超度。在他的身上隐约透露出“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成佛”的崇高信念。但知山似乎又是一个徘徊于欲望和虚无之间的凡人,直面的勇气常常被无尽的欲望吞没。影片通过熟原僧人之口转述他的救度行为,都通过闪回将他的爱情故事(也即他对欲望和虚无的斗争)以影像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样安排显然是导演有意削弱他身上的宗教性而突出人性的挣扎。知山像推着滚石的西绪弗斯一样永远无法达到解脱的山顶。知山酒醉后坐化在冬日的山路上,未完成的佛像和他额上深刻的岁月之痕,隐隐透出的遗憾之情,在暗示他未能真正得道。而法云由于母爱缺失造成的心理创伤十几年来始终不能释怀,“瓶中之鸟”即是法云受困的心。他期望通过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来得道,而事实上无论是逃避还是肉体上的酷刑都不能对其有所帮助。只有当这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相反相成的人物思想最终融合时,通往解脱的门才会轰然洞开。法云在焚烧知山遗体时体会到知山的勇气,终于下山寻母,与母亲见面后安详离去。影片定格在一条无止境的道路上,与片头近两分钟的道路的长镜头遥相呼应,起到了喻示主题作用,求道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法云依然会坚定地走下去。观众在影片中体会更深的是知山、法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文精神,佛门戒规、禅门公案都只是对这一精神的点缀。《曼陀罗》确切地说是一部“人”的电影,而不是“佛”的电影。(参见吴丹《宗教外衣人本内核》,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第116页)

品管理论文例6

2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1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企业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企业的每位员工都必须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具备坚强的敬业精神,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考虑、思进取,为企业尽到主人翁的最大职责。由于质量管理人员在企业的特殊性,质量管理队伍更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

2.2具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白酒生产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全过程,是一项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原辅材料的质量优劣、生产过程中控制指标的检测、成品质量的控制等均需质量管理人员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秉承公正、公平、公开、客观地反映出来,真正发挥企业“眼睛”的作用。如质量管理人员不严守职业道德、牟取私利、弄虚作假,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质量管理人员对待本职应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严守职业道德。

2.3质量管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

具备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石。一个合格的质量管理员必须熟悉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要求、规范、标准、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理论、规章制度。一个不熟悉质量管理制度的人,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质量管理员。一个只知道管理条例而不知道质量规范标准的质量管理员,无法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与控制。质量管理员需要和工人直接打交道,就一定要知道该怎么干,干好的尺度标准是什么,这样才能够真正去管理,才容易让人接受你的管理。

2.4质量管理员应该养成好学的习惯,

善于分析总结,持续改进社会在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不断应用,新的规范、标准都需要质量管理人员去学习去认知,新颁布的质量管理国家法律法规等也需要学习、熟悉、掌握、应用。因此,在不断的竞争中,白酒质量管理队伍的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不断的提高质量管理队伍的各方面技能,才会使企业多一道防线。质量管理人员养成好学的习惯,及时学习并掌握质量检验最新标准、方法与法规,并在工作中不断分析、总结、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2.5质量管理员要善于团结同志

处理好人际关系质量管理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质量管理是最开放的管理系统,上至高管,下至一线、后勤工人,质量管理人员都要与之打交道。为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全过程”、“全企业”和“全员”)管理法,质量管理员开展工作必须与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搞好同事、部门、车间等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要求质量管理员具有外向型的性格,开朗、活泼、主动、热情、善于交往。否则使自己陷于孤立,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面对的阻力就很难让自己很好地开展工作,陷于被动的境地。当然,搞好关系决不能放弃工作职责或降低质量标准。

2.6具有白酒生产工艺知识

要熟悉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从原料到入池发酵,分级贮存,再到成品灌装等整个生产过程,各个工序的主要控制点都要掌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时反映的是生产工艺的不合理性,只有熟悉白酒生产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起到真正的生产的“眼睛”作用,指导生产。

2.7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质量管理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必须对每道工序的质量了然于胸。因此需具备决断能力、应变能力、承受压力能力。处理质量事故时能果断应变,有争议时能决断处理,对待非议能承受压力,时刻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客观原则,真正发挥企业“眼睛”的作用。

3质量管理队伍的现状和提高途径

随着社会各界对白酒生产质量监督及食品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质量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管理队伍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目前,白酒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较缺,既有质量管理专业特长,又有其他相关方面业务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3.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根据“花冠”的实际情况,通过外招、内选来补充新鲜血液,充实质量管理队伍;组织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对质量管理队伍及其管理人员进行基础性、专业性的培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为适应新时期的白酒质量管理工作提供高效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质量管理干部岗位练兵活动,提高自己队伍的业务水平;引导质量管理人员,深入生产、销售一线,切实把握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一切有效信息。

3.2加强适用人才的引进

在充分利用现有质量管理人才的基础上,注重质量管理队伍人才梯队建设,有计划地引进社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补充质量管理队伍力量,提高自己队伍的整体水平。

3.3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的思想建设

积极探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机制,不断强化质量管理队伍的政治素质。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纪律教育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加强考核,来规范工作作为,使质量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科学公正、严格产品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队伍道德风尚。

3.4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的制度建设

打造一流的质量管理队伍,必须有一套从严管理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使各项规章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如:“花冠”建立了窖池档案、贮存档案、点检卡、破坏性检验、风险控制等质量控制制度,严格奖惩,狠抓落实,规范和约束人员行为,保证质量管理监督的公正、高效,提高质量管理队伍的战斗力。

品管理论文例7

Abstract:“SpringFestival”,“fifthdayofthefifthlunarmonth”,“Mid-AutumnFestival”......TheChinahasinheritedfivemillenniumcommonsocialpracticefolkcustoms,broughttoeveryonehasbeenhappy,isauspicious.Thistimeseasonal,holidaysellingwellfoodlikeLanternFestival,steamedricedumpling,mooncake......Isgoingonthemarketmassively.ThepeopleinthedietculturetastedunderstandsandhasreposedChinesenation''''sancienttimescivilization.

keyword:Holidayfood;Managementbysupervision;Traditionalfestival

研究背景

传统节日来临时,人们张灯结彩、喜笑颜开,商家也赚得盆满钵满。但节日过后,曾经旺销的节日食品将进入滞销,那些销不完的食品,尤其是月饼将流向何方呢?笔者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回收食品与召回食品不是同一个概念。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回收的解释有两条:?把物品(多指废品或旧货)收回利用;?把发放或发射出去的东西收回。本文所指的回收食品当然就是指在销售旺季过后因滞销需要收回处理的食品,这些食品经检测合格且在保质、保存期内,本身尚不存在安全隐患。如过了中秋节的月饼、过了端午节的粽子、过了元宵节的元宵、过了夏季的冷冻饮品等。而召回食品本身存在可能危及消费者人体健康安全的隐患。本文拟就月饼市场的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节后月饼市场现状

一般来讲,中秋当晚,很多食品店和卖场中的月饼通常会撤柜。大厂家为维护自身品牌,通常会采取以极低价格论斤抛售、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员工、将月饼皮和馅料一起打碎,卖到饲料厂等3种方式处理库存月饼。而一些不知名月饼、三无月饼常常就会流向乡镇的一些批发市场。通常来说,月饼保质期一般在30-50天左右,如果是7、8月份生产的月饼,放到现在已接近或超过了保质期。一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月饼再加工”。

月饼是极为特殊的时令商品,中秋节前受人追捧,节后身价一落千丈,卖不出去的月饼成了生产企业、销售商手中烫手的山芋。从调查中得知,很多月饼厂采购的馅心料质量都不错,如每公斤莲蓉成本通常要达到20元以上,每公斤豆沙成本约为11元。但过了中秋后,一些小商贩常常将回收价格压得很低,这样小商贩就能以3成的价格拿到馅心料了。这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甚至还有一些糕点房看准了这一点,将从市场上回收回来的月饼进行加工——工人先将月饼的外皮和馅心分离,然后再将外皮简单加工,将莲蓉、豆沙、五仁等馅心进行分类,随后外表鲜亮的“莲蓉包”和“豆沙包”就出笼了,如此糕点有的还成为一些小饭店的点心和早茶糕点。有的甚至将回收回来的月饼连包装都不换,通过篡改生产日期,又重新出现在市场上了。因为利润空间大,各路神仙均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未见有命案发生因而监管不力,造成监管漏洞。一些食品专家、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有些回收食品本身已经处于变质状态,所以对消费者的危害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些没有变质的食品,从其原料上来说,在经过反复加工之后,其产品品质、营养成分损失都很大,感官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利用回收食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这个污染同样会带进一些有害成分。所以,这样的食品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难以回收的分析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政府正在逐步加大对“问题食品”的打击力度,市场准入制度也在逐步推开。在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体现在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中,从源头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工艺流程都要严格控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召回,这种方式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浪费。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不高,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推行的市场准入和召回只能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召回应该能为消费者的安全把关,因为目前召回的实施和监管是由各级质监部门执行。但是,由于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立法还不够完善,一些食品的国家标准还不很高,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大。

低价收购月饼、再将其加工成糕点流向市场,这也是不公开的商业秘密。通过节后对几家月饼生产企业的回访,发现这些企业只有个别在回收月饼。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极个别企业因回收月饼较多,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内的合格产品的处理目前是食品生产监管的一大问题。

1.食品回收缺乏相应当法律依据。.食品回收是一个涉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并且涵盖法规制定、市场监管、部门协调、行业自律等多个管理环节的庞大系统。在食品回收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以及管理部门都应当有一套非常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而目前食品的回收实际上只是停留在停止销售某种食品的表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缺乏对食品回收的相关明确规定。目前唯一能引用的是2005年9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第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但这种部门文件其强制性、适用范围均受到较大限制,尚不能满足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当前食品的回收纯属生产者、销售者根据市场需求采取的应对手段,还不是自觉行为。

2.食品回收成本较高,生产销售商难以承担。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过了节气的时令食品一般不再购买。因此食品回收的成本只能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回收食品必然造成生产经营者的损失。生产经营者会在回收产生的经济损失和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投入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在政府强制力的压力下,生产经营者为了减少因回收造成的损失可能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严把进货关。因此食品回收可以督促生产经营者加强食品质量管理。由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回收时令食品是把可能由公众承担的损失转到生产经营者身上,即将社会成本内部化,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成本。从短期看,食品的回收可能造成企业负担回收食品的各种开支,包括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物流成本等。但从长远看,食品回收降低了可能发生的更大数额的赔偿,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维护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只有把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使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政府的相关要求将给企业施加压力,督促他们严把食品质量关,让生产厂家真正重视食品的质量问题,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3.监管困难。对于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回收,一般做法是停止销售后,许多经营者将其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经营者是否确实将这些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集中销毁缺乏监督、生产企业是否确实将回收的食品进行合理处理同样缺乏引导、监督。如几年前发生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使用陈年月饼馅加工月饼被新闻媒体曝光后,虽经有关部门检测产品质量合格,但已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极个别企业使用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原料,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加工翻新处理然后再出售,这时如果不是知情人的举报,问题就不可能被发现。因为通过这种工艺流程加工出来的食品,经检测有可能是合格产品。这说明目前我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仍然是很薄弱的,很多食品的质量安全把关只能以终成产品的检测结果来断定。但终成品检测合格仍然不是绝对可靠的。

经营者和生产者对回收食品的处理是目前企业和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回收的食品最终回到生产企业后,生产企业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缺乏正确引导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4.食品溯源困难。我市食品企业规模小且分散,进入市场的食品来源不一、渠道不同,导致食品难以溯源。食品回收必须要有食品溯源制度作为保障才能顺利实施。但极个别非正规的企业、作坊,生产的食品有的连最起码的标识都没有,或者在标识上造假,出事后厂家无法找到。换句话说,问题食品难以溯源,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食品回收的实施;同时,我国的检验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关系到食品缺陷的评价问题。

三、应对措施

1.建章立制是根本。食品回收制度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应由各地食品协调委员会会同各职能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应办法来作为支持和指导,来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进口商的权力和义务,制定食品回收程序,回收食品的处理;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瞒报依法严惩制度以及对食品企业的经常性检查制度等。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填补监管的法律空白。

2.加大对食品生产销售商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因食品回收带来的成本压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积极为生产销售商出谋划策。督促企业认真做好市场预测,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3.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在特定节日、季节过后要加强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管理,各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

质监部门要加大对时令食品生产企业的巡查力度。对原料库存进行检查,能够在日常生产中使用的要求企业在保质期内用完;在日常生产中不能使用的原料去向应追踪、监督到底,尚在保质期的原料要求退回,过期的视情况销毁或作饲料原料。回收的食品作合理处理。全程需记录在案备查。

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流通领域的日常监督。为了防止回收的食品改头换面后再次进入流通领域,经营者在将错过了销售季节的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后,应将相应退货、销毁相关信息如退货食品的名称、数量、供应商接收单据、销毁方式等信息报有关政府部门备案,以备随时抽查。

卫生部门重点防范餐饮、食堂所进食品的安全。要求餐饮业主、食堂严格执行进货索证制度,定期不定期到进货单位或生产企业实地考察,防止回收食品通过乔装打扮混入正常渠道。

包括农业、商务、畜牧等部门,本文不一一陈述。

各职能部门在监管时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责令生产经营者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且在相应范围内予以公示信息。若生产企业不在本地区域,还应向生产企业所在地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做到不留死角。

4.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企业不得不采取回收的方式来处理食品,暴露出企业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问题。企业不应当贪大求全,盲目铺开自己的销售渠道,而是应当量力而行,这样就能控制在保质期内销售良好。企业应当从产品研发、工艺本身、市场流程、内部管理控制等多方面下工夫,让内控系统发挥作用,在规定时间内保证销售顺畅,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

5.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针对回收食品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要求执法部门通过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投诉、举报、食品风险信息交流等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经过分析研究,针对可疑点采取相应措施,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品管理论文例8

1.岗位设置新特点项目组为了实现保交付、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岗位的设置体现了集成化特点,具体包括管理服务、技术支持和生产操作3类岗位。这样的设置可以基本保证产品批生产工作能够在项目组内部闭合完成,而具体岗位及人数则可根据生产任务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项目组具有计划调度、质量/检验、库房管理等人员,且实现了功能集成和充分授权,项目组长对批生产交付任务等各项工作负责,项目组成员对项目组长负责。

2.质量/检验管理新办法研究所将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授权给项目组,并以手续简化、过程追踪为原则,制定了批生产产品质量保证大纲。产品质量/检验管理新办法包括以下几点:质量处负责编制《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质量保证大纲指南》,检测中心负责编制《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检验要求》,项目组根据这2个文件制定产品质量/检验管理的具体措施;项目组负责对产品的质量/检验信息加以记录,并形成分析报告,每月向质量处和检测中心汇报;项目组对产品出厂前发生的质量问题、出厂后发生的非批次性质量问题有处理权限;产品出厂后发生的批次性质量问题需要上报质量处,由项目组和质量处共同处理;检测中心可对产品进行抽检验证,并根据生产情况决定抽检验证是否与过程检验合并在一起进行。为保证批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对于生产过程中每个技术、质量问题的处理,必须遵循“处理到位、举一反三”的工作思路,杜绝重复性问题的发生。

3.动态生产计划新模式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存在型号多、工种多、小批量交叉生产的特点,借鉴离散型生产、流水线型生产和混合型生产的计划模式,研究所提出了一种适合产品上述特点的动态生产计划新模式,如图1所示。计划/调度人员根据计划生产部下发的指令编制项目生产计划、周作业计划,并根据项目生产计划、周作业计划向库房管理人员出具产品配套明细表;计划/调度人员将正式的周作业计划下发给装配和调试人员执行,库房管理人员配合操作者执行生产计划。在有临时任务加入时,计划/调度人员需要对周作业计划进行适时调整,编制临时计划下发操作者执行;操作者及时反馈生产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计划/调度人员根据反映的问题对生产计划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实现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与此同时,在进行动态生产计划调整过程中应根据工种间工时平衡原则实现车间的动态调度,确保生产线进行滚动生产。

4.不合格品管理新措施在不合格品管理实践中,研究所建立了以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为核心的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种类及处理方法为以下几点:当出现系统产品不满足顾客任务书或技术协议规定的要求时,由质量/检验人员填写不合格品审理单,技术人员填写质疑单、超差单、技术通知单等,并按照现行流程进行办理;当出现单机或元件产品不满足技术规范或任务书规定的要求时,可由操作者、质量/检验人员等填写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技术人员根据该处理单编制技术通知单或外协产品真迹电报,签署完整后下发执行,并按照简化流程进行处理。按照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来解决不合格产品问题的具体流程为:操作者负责填写问题描述并上报质量/检验人员,由其负责通知技术人员处理故障产品或不合格品,技术人员再填写问题名称、问题定位、处理措施并举一反三,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批问题处理措施及相关单据填写的正确性,计划/调度人员负责落实产品问题的处理及填写处理结果,并将填写完整的处理单交给质量/检验人员归档,从而实现对故障产品或不合格品的闭环控制。项目组安排质量/检验人员每季度对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进行统计分类,组织技术人员和操作者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进而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

品管理论文例9

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经历了数次变迁,但每次变迁的结果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供给效率低下的深层原因就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出现了失衡,其中供给主体的失衡尤为突出。本文试图在界定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失衡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重构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确定

农村公共产品是与农村私人产品相区别而存在的。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是区别于农村私人产品,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收益外溢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按照消费竞争性、收益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环境保护等。然而,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产品是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农村准公共产品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主要包括:一是在性质上近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义务教育、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二是一般准公共产品,如农村高中(职高)教育、水利设施、医疗、乡村道路建设、文化馆等。三是在性质上近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电信、电视、成人教育、自来水等。后两类准公共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又可视为俱乐部产品,其特点是受益人相对固定,而且其外部收益溢出的范围通常限于少数利益相关的受益人。根据公共产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公共产品通常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和社区性的公共产品。由此可见,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由于不同层次公共产品本身特性的差异,决定了上述物品提供的目标指向不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主体也必然存在差异。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涉及三个基本参与者,即消费者、生产者和安排者(吴金明,2004)。消费者直接获得或接受公共产品,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特定的群体、机构或组织;生产者直接组织产品生产或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志愿性组织或是消费者自身;安排者(也称提供者)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或选择物品的生产者。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志愿性组织,甚至于消费者自己。本文谈及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仅仅是指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即农村公共产品有谁来提供。

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中,通常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如果由市场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供给,必然会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因此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成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必然要由政府承担。考虑某些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如消费者的地域集中性、局限性以及公共产品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由私人供给可能更有效率。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那样,“一种公共物品并不一定要有公共部门来提供,也可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不是唯一的,从组织形态上看第三部门、私人组织、社区和社会公众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但实现这一局面取决于其他行为主体的能力、以及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状态。就行为主体的能力而言,在一些有形公共物品生产上,私人组织的能力并不比政府逊色;在提供社区性公共物品方面,中央政府并不见得比社区自治组织更有效;在对行业进行管理时,政府也不见得比行业协会更有效。就政府与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们不仅仅是管制与被管制、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且还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或良性互动关系。之所以强调合作式的伙伴关系,是基于以往公共管理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不对称的关系格局而言的。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下,“公共物品的生产不是由消费者说了算,而是由生产者说了算,由此导致了不恰当的公共物品生产的高成本和过度生产”;但反其道而行之,即完全由消费者说了算,则会陷入另一种不对称关系之中,即公共管理主体的主动性和战略能力很难得到体现。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原因及其效应分析

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表现及其原因

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应依据公共产品的层次和特性,构建政府、农村社区、私人部门、非盈利性组织(也称第三部门)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结构。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供给主体方面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问题。

(1)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政府以外的其他参与者。现行体制下,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等参与主体受政府政策、产权界定和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其表现为:1私人组织(包括企业)参与不够。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致使收费变得不可能或者在经济上不划算。无论是科斯定理提出的解决外部性的办法,还是布坎南提出的“俱乐部理论”,都强调了产权和效率之间的联系。因而,解决公共产品私人供给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公共产品的产权明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产权不明晰,产权残缺阻碍了私人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最大的受益者——农民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供给的激励。由于公共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民同其他多数人一样,都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自己能成为“免费搭车者”。2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滞后。第三部门通常是指区别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之外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集合,是那些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中介机构,其共同特征是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合法性等。第三部门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提供政府和市场都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对多样、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为需求特殊的人群提供特别的公共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我国,长期以来,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来负责供给,私人组织和第三部门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农村社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些年来,不少国家对政府、市场与社区的角色重新定位,特别是把传统政治学、行政学很少讨论的“社区”概念,视为设计未来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关键因素,由此,“社区主义”在欧美国家几乎已成为拓展公共管理领域的新思潮。社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化的社会自治领域”,对于解决社区性公共问题、自给社区性公共物品、实现社区性公共利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我国农村,由于乡镇政府职能向村级组织的渗透,村民委员会部分失去了应有的自治色彩,成了具有行政权力的“准政府”,难以准确的表达农民的意愿,难以发挥自治组织在村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2)供给责任不清,供给主体错位。公共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主体。但在实际中,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划分上不尽合理,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1有关政府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上的缺位。与城市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公共产品的明显特征是纯公共产品少,准公共产品多,并且界限相对模糊,加之农村地域的分散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其生产带有分散性,因而政府提供与否的收缩性较大。在我国,当涉及两级或多级政府间的共同事务时,中央政府、各省、市、县及乡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责任的确认、调整机制及分担标准等方面,缺乏一个明确有效的分担机制,随意性较大。例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计划生育都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应当由中央政府提供和融资,但实际上这些供给责任推给了县乡政府以及村委会来负责。2乡镇政府在供给过程中的错位。一方面,由于上级政府的缺位,乡政府承担着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职能,支出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乡政府职能过宽,机构设置过多,生产性支出处于萎靡状态,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3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在供给过程中的困境。村委会是农村社区内的公共物品的组织者,但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乡镇政府经常利用政治权威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推卸给村委会,从而影响到村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中央与地方固有事权及支出责任的界定不够明确。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把本应由自己供给的公共物品,通过转移事权交由县乡政府和农村社区提供。由于中央政府在下放事权的同时,并没有相应赋予农村基层政府和社区足够的预算资金,只能由农村基层政府和社区自行解决,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导致了农民负担过重。

[NextPage]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负面影响

(1)单靠政府提供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户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单一的政府供给主体,因财力限制和供给的强制性很难完全满足农户的有差异的公共产品需求,既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又导致农村党群和干群关系的紧张。

(2)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主体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过于单一,导致农民不堪重负。随着公共产品种类的增多,范围的扩大,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政府筹集不到足够的公共资源,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丧失主渠道的作用。在政府不能发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渠道作用的情况下,其他供给渠道又没有形成,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运转,政府就不得不强行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和劳动,集资兴建社会公益事业,加重了农民负担。

(3)单一、失衡的供给主体制度,使政府从供给机制上管死了一切,限制着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的参与,也给政府的供给部门提供了充分的寻租机会,最终导致城乡公共产品水平的巨大差距(马晓河、方松海,2005)。长期以来政府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政策,使有限的资源源源不断的从农村流向城市,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相对独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大都由农民上缴税费的方式自己来承担,而且公共产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劣于城市公共产品,这对于农民和农村地区来讲,显然有失公平。

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重构中的制度安排

对上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状况,必须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改变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提供主体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在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重构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营造一种有益于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和多层次制度安排的、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1.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城乡一体化均衡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站在实现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从根本上实现发展观的转变。按照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指导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各项实践。摆脱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城乡居民社会权益“天然有别”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实现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换,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彻底改变“重城轻乡”、“重城轻农”的国家公共产品制度安排,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

2.政府提供相应政策,充分调动其他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

各级政府可通过精心策划和宣传,以及提供补贴、奖励、直接委托或各种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引导、支持、鼓励、吸引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积极参与,并积极引导、帮助、支持其他组织和个人形成一种稳定的或制度化的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一定要对建成后的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明晰产权关系,该属集体的就归集体,该属农民个人的就归农民个人,千万不能做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产权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只能由政府来界定。只要产权关系明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主体结构才能有效形成。

3.加快建立农村自主治理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和探讨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

我国广大的农民普遍生活于分散的村落之中,实行村民自治更容易符合农村的村情民意和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更容易激发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热情。要让自治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激活民间组织的各种积极作用,完善和探讨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强农民的汲取机制、共识机制、协调机制、表达机制、整合机制和利益再分配等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和管理者,走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正确之路。

4.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如上所述,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要实现城乡公共物品的统筹供给。大家普遍认同应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层次来确定各级政府的供给责任。在我国,由于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只有通过法律的规定,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相关制度法律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就我国目前而言,一方面要加快修改不适应新形势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要细化、完善并制定、出台新的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加快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化、法制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志冲。农村公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06)。

2.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07)。

品管理论文例10

(二)盘点药库药房的药品药品的品种数量、收支管理及药品的进、销及存因为实行电算化,查询就更加的方便快捷,对贪污盗窃和兑换药品的事情进行了有效的遏制。然而药品会计工作人员也必须加强管理。药库药房应必须进行不定期与不定品种的滚动式的盘点,这是一种省时又有实效性的盘点。它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这取决于药品会计的尽职尽责进行监督,并做到帐实相符。

(三)能够对药品会计的业务素质进行提高良好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是药品会计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同时应向管理者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并要善于总结经验。药品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药品管理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财务管理的技能培训。药品会计因熟悉工作时间较长,工作技能与工作经验关系密切的原因,所以应适当延长轮岗周期。

二、现阶段医药药品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医院的各科室经常会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产生结余的药品,药品的流通会因此出现阻碍。即使有相关部门的药品管理规定,也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二)药品收入方面的问题医院收费处收费员的编制报表与药房的统计在时间没有同步,会形成药品的收入形成不确定性。如果这个医院住院部的电脑程序与门诊部的电脑程序使用了不同电脑公司的电脑,电脑的管理员如果也不一样,会形成住院部的电脑程序与门诊部的电脑程序造成脱节现象,收入的确认会因此而复杂起来。

(三)药品价格存在问题老百姓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药品价格虚高导致的原因。即使所有药品都在网上招标,也避免不了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同时医疗保险目录的药品也存在价格问题。医疗保险的药品价格高成了不成文的暗规则,即使媒体报道了这方面的药品价格,仍避免不了。药品的流通环节是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医院不过是药品流通的一个中间过程罢了。

三、会计管理信息化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发挥信息系统整体优势

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医药会计管理信息化,对医院的医药资金、成本及利润进行预算、控制欲评价。它不仅为医院的经营提供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也为医院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会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核算信息化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在内容上不同。会计管理信息化从微观经济层面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并与以后的变化相适应,从宏观层面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信息化和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医院的管理系统是全面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包括了预测与决策、规划与控制及核算与分析等相关功能,而且通过系统集成技术形成数据共享的统一管理的有机整体。会计作为医院全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挥信息系统整个优势。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学的一种,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上来,进而发挥信息系统整体优势,需要医药药品会计有灵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用计算机来处理一些会计事务。医药药品会计管理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进而提高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四、会计信息化实践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软件的问题医院在推广使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因为软件的价格及售后服务费用较高,医院难以承受,以致软件在医院的推广受到影响。国家颁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视则》等一些规章制度,对财会软件的管理和应用进行约束。

(二)区分“电算化会计系统”与传统会计的关系1.药品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对医院的医药药品从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到传输使用的整体即信息系统。对医药药品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与报告使用会计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即电算化会计系统。2.数据集中存放和管理的特征电算化会计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对统会计数据重复记录分散存放的方式进行改变,实现数据分类集中存放,既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又能完全取消各种会计明细分类账和对账操作,进而实现数据共享。

(三)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的关系会计信息系统形成网络化、智能化,内部控制的模式非常重要,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应细致。对内部控制中时间控制的研究,不仅能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运行,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也能在减少系统的风险、保证系统的安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作为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审查线索。

(四)加强会计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医药药品会计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必须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在社会诸多领域处理各种信息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计算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会计中得到了应用,对医院的医疗情况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汇总成各种信息。会计工作者为决策者提供提供准确、真实、切实可行的信息。对药品的调价、日常对帐、药品的库存情况、月底的盘点打印报表等通过计算机完成,实现了药品的动态管理与管理的透明度。

五、提高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品管理论文例11

住宅地产开发方面,崇洋心态体现在西洋风格楼盘上。除了非洲以及南美洲,所有的西方建筑风格在中国楼市上都能找到复制品,各地都有罗马家园、威尼斯花园、欧陆经典这样的楼盘。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站起来了,但改革开放经济上自强后,又自觉自愿地建设了一大批殖民地时代特征的假洋货。而在这些金玉其外的浮华外表下,是普遍粗制滥造的大规模手工生产。这几年火爆的楼市使消费者面临同质化、低品质的供给,根本没有选择。

住宅项目最令人担忧的是金玉其外掩盖着短寿命建筑垃圾。房产是不动产,置业者最关心的是施工质量与住宅寿命。根据湖南某媒体的调查结果,住宅消费者最关心的项目品质前3个方面依次为:施工质量、通风采光、物业管理。然而这一代住宅开发的最薄弱环节,就是住宅的短寿命。尽管新开发的住宅项目越来越高档,外观形象也越来越精美,但是基本建材并没有革命性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及对质量控制力度反而有所下降。前施工企业属于工人阶级,即便是瓦工也要经过培训和考级,而今天的农民工放下镰刀拿起瓦刀就成了工人,再奢华的豪宅也是由农民工在现场手工湿作业建成,工业化、产业化率仅为4%。根据建设部的数据,中国住宅平均寿命还不到30年。

购房者所持有的产权证使用年限为70年,而建筑的结构寿命为50年,也就是说在50年之内,建筑的结构不应存在问题而导致垮塌等严重事故,否则结构设计师要承担法律责任。根据目前市场的施工与采购水平,另外3个方面的建筑品质却难以达到30年的使用要求。首先是外墙维护系统:普遍的外墙做法是湿作业的外墙保温,虽然外保温从理论上优于内保温,但由于施工技术的不合理,外保温材料开裂、起鼓、脱落导致保温失效和外墙装饰材料脱落,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湿作业是失败的,而极少有开发商采用干挂式外墙保温技术。其次是建筑管线的采购与施工:住宅火灾起因的一大部分是电线短路造成。再者,设备主机寿命普遍低于20年,包括空调制冷机及电梯等大型设备。因此,70年产权证的住宅,在有保障的50年结构寿命之内,维护结构、管线及设备寿命严重缩水,需要多次更新。其实,我们不必预言这一代的房产项目寿命如何,只要回顾一下上世纪80年代所建造的住宅,现在已经使用了20年,其破败程度只剩下了土地的价值,房产的价值都可以忽略不计了。那么,不到30年寿命的房产是否还能算作不动产?住宅寿命不仅仅关乎消费者的利益问题,它还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增长模式。GDP的增长并不等于财富的增长,中国每年的GDP增长非常高,将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住宅重建仍然会产生高GDP增长,但是国家和个人并未积累下多少财富。

进入2007年,随着地产行业的发展、市场的成熟,低品质同质化的竞争也开始出现转机,住宅市场开始进入追求真正品质的时代,主要表现在对科技与节能的重视、精细化与标准化以及对现代中国建筑风格的探索方面。今年的两会重要结论之一就是:去年全国节能降耗的任务没有完成,因此将出台更加严厉的节能规范与更加优惠的补贴措施,所以高科技节能住宅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采用高科技节能手段的住宅楼盘,具有一系列有明确指标的技术产品优势,可以提供具有可以量化的品质卖点。虽然很多的楼盘把室外园林景观以及室内精装作为提高品质的重要手段,但都停留在观感和审美层面,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难以量化。住宅作为一个高档消费品,最缺乏的就是整体技术指标。中国住宅同其它产品,比如汽车、手机、电器等有本质的区别。汽车的价格差别是由其内在技术性能决定,比如马力、速度、安全性等方面;电器的价格差别也由内部性能指标决定,比如清晰度、噪音、能耗等方面。而中国无论是什么样的豪宅,反倒不能像电器那样给出舒适度或能耗的指标。

目前楼盘单价从千余元的经济适用房到数万元的CBD豪宅,虽然地段优势、景观环境、装修标准等方面差别明显,但是核心的技术品质恐怕没有什么差别。结构方面,无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砖混结构,少有采用钢结构或其他先进结构形式。采暖和制冷方面,无论是集中式空调,还是分体式空调,几乎没人采用辐射制冷。至于其他方面所采用的材料与设备更无差别。不同楼盘所达到的是同一个国家住宅质量验收标准。如果一个高科技节能住宅能够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舒适性,比如恒温恒湿,以及每套住宅整体节能指标,其可以量化的技术品质将在市场上形成绝对性的优势。

开发商总试图以产品独特的卖点来拉动房价。高品质的极限,无非是四季如春、恒温恒湿、低能耗、甚至零能耗的高科技住宅。对于达到这样的品质,开发商的顾虑多是关心成本的增加。其实,通过精确地控制,不同类型住宅产品的成本增加并不多。

高科技节能住宅是大势所趋,目前市场上低品质同质化的竞争已走到尽头。选择开发节能住宅的道路并不仅仅是产品的时髦,不得不采用高科技节能只是早晚的事。目前的中国市场上,只有高端产品与最低价位的产品才有生存空间,不上不下、毫无特点的产品貌似没有风险,实则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

受90/70政策的影响,住宅产品将进入精细化设计的时代,开发商更多在户型与空间设计的创新方面投入,例如错层、跃层、复式等等。如今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成为了最大批量的主力产品。根据洲联集团WWW5A的统计: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布局合理,易于批量开发生产的有30种左右。在这种高度单一化的户型基础上,开发商所能做的则是深化住宅的细部,建筑师的设计也必须超越传统设计的精度。以往的住宅仅仅考虑房间面积配比以及几室几厅的格局,如今即便是4平方米的一个玄关,也必须考虑到感应开关、高差、坐式换鞋、雨伞衣帽的存放、家具的模数等细节做法。南京锋尚在设计精度上体现为:所有的门把手与电开关一律在1.05米的高度上,由于墙体的双轴线设计保证了装修的精度,所有的面砖与地砖均为整数,免于裁砖。住宅精细化的极限就是产业化与标准化。标准化对于节约时间、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对全国各地分公司统一的项目质量控制都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集团型公司才有能力进行标准化研发的投入。虽然前期一次性投入无法在单个项目中回收,但是由于集团公司同时运作十几个或几十个项目,每个项目要面对几家设计单位、几家施工监理企业、数十家设备材料供应厂家,因此集团同时在面对上千家企业作战,一套标准化系统将有助于集团实现向麦当劳那样的连锁化、品牌化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是在产业化、标准化方面领先的大企业,其实是在制定行业游戏规则,假如其某项技术革新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大幅提升,而又获得了专利保护,其他的小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将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建筑的造型外观方面,殖民风格将会逐步被现代中国风所代替。强势的经济势必带来强势的文化。建筑是百年大计,是不动产投资,是社会财富的积淀。目前这种集体自觉地建设西式文化的短视行为,将使我们在未来民族文化崛起后的城市改造中付出更高代价。审美的取向是随经济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曾用一条曲线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西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直至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西化趋势才会转而下降。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不能设想10年以后,中国的意见领袖们,如余秋雨、张艺谋、金庸、李敖等名流会以住在外滩小洋楼或者青岛关为荣,他们肯定会找到一种具有民族身份的居住表现方式。现代升级版的苏州园林、乔家大院、北京王府也许是一种选择,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具现代生活舒适性。

建筑是本土文化的载体,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现代中国风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需要加入现代的生活理念,并应用最新的工艺材料和技术。日本同中国一样,具有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和成熟的传统建筑风格,但是形成了现代的日本建筑风格和现代的日本民居风格。而中国目前民族文化的建筑载体仍然是传统的建筑形式,虽然有很多项目试图尝试“唐风”,但仍未形成现代中国建筑风格和现代中国民居风格。中式现代建筑风格究竟什么样并不重要,不同的开发商与设计师正在做出不同的尝试。

面临市场的转折,设计企业也出现重要转型。目前国内的设计行业,由于企业背景不同、规模不同、价值追求不同,已经分化成不同的阵营。大型国营院面临市场竞争与内部改制的双重压力;一些靠承包、挂靠等使用别人资质的小型设计组合,在开发企业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出路越来越窄;很多境外设计公司,虽然在国际上很著名,其在中国的部门仍以老外设计师为主力,中国年轻设计师作助手,这种模式也许对于大型公建设计投标有效,但显然无法适应地产项目的高市场化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纯老外当家设计企业萎缩,甚至退出房地产设计市场。因而整合地产开发产业链中不同的技术资源,成为设计顾问企业的改革趋势。

设计仅仅是产品理念的表达形式,产品的战略是否正确,则取决于更高端的市场研究与开发策略的制定。开发商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希望利用设计机构的市场经验,协助产品规划设计。有的开发商第一不找那些传统类型的国营设计院,因为不够了解地产市场,缺少独立思考,仅仅作为开发商的画图执笔人;也有些设计师偏执于自我表现,摆大师派头,置开发商的风险于不顾,主次颠倒;开发商又不信任营销公司,认为他们缺少足够的产品设计专业知识,策划往往停留在理念层面,需要同规划设计单位联合才能完成任务,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忽视研究层面的数据与技术支撑,也会让开发商有被忽悠的感觉。

作为投资人与开发方,最需要的是能够有市场意识,又能从产品技术特征与战略层面给以指导的设计师,对顾问方的综合专业背景要求很高。市场上那些影响力很大的成功作品,关键全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