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展览工作方案

展览工作方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6 08:19:42

展览工作方案

展览工作方案例1

档案展览作为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易于操作,受众面广,方式新颖,社会效应好——赢得了档案部门的青睐。特别是在全国各档案馆争建“五位一体”档案馆——融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档案馆——的今天,档案展览已成为各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的主流方式之一。然而,在档案展览过程中,由于保护意思淡薄、管理不当、条件设备落后等原因而造成的档案损坏、丢失、寿命缩短等情况仍然大量存在。档案作为原始的信息记录和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档案部门作为档案的管理机构,理应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捍卫国家的利益。

档案展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包含着若干个环节,而且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密切的联系。以往我们在展览过程中考虑档案的保护问题,往往只注重了其中的几个环节,如档案运输、展览中的保护,或其中几项重要的工作,如防光、防潮、防盗、防有害气体等,而缺乏通盘考虑,将保护工作看成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将之贯穿于展览过程的始终。所以,笔者提出在档案的展览过程中要融入全程管理的思想,实行全程保护。要从展览工作的全局考虑,将展览工作看成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注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各环节间的衔结,系统而全面地把握整个展览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即展览前做到统筹规划、防范未然;展览时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展览后做到检测修复、及时补救。

一、展览前——统筹规划、防范未然

从全程保护的角度出发,首先,在展览前,要统筹规划,做到防范于未然。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人们往往只注重展览过程中的保护措施,而在展览前却缺乏保护意识和统筹规划。其实,保护工作在档案展览的前期就要意识到,并有序地展开,这样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总体来讲,展览前主要有如下几点值得考虑:

第一,有必要在展览的前期规划中设立一个单独的档案保护模块,将展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导致档案损坏的因素罗列出来,并通过合理分析和借鉴前人经验,拟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档案保护模块应包括展品的选用,展品的进、出馆管理,展品的安全检测以及展区的布置等各方面的规划,以为档案展览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它对于整个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以后档案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

第二,档案馆要对档案展品自身状况做好检验,要对展出品的现状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对那些易损、脆弱的档案实施重点防护,提前拟好保护方案,要确保展品在展出前就处于良好的状态,无损坏、遗失,并及时做好登记,以备查考。同时,要提前对展区的环境进行考察,了解展区的环境情况,并根据展品的具体情况提前对展区进行调整、布置,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改装,以满足保护档案展品的需要。

第三,档案馆要对展出档案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的档案进行分级保护。将那些珍贵、稀有的孤本档案作为重点,采取最高级的保护,尽可能地使用复制品或是仿真品而不使用原件。如不能使用复制品,在展出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并单独拟好防护方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些特殊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如对珍品档案进行投保,借助商业手段对珍品档案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集合社会上广泛的资源,而且能够引进商业合作,促进档案和社会的更多接触,扩大档案的影响力。①同时,对于那些次重要的档案展品,可以采取较低等级的保护措施。采取这种评估再分级的保护模式,不仅可以利用档案馆有限的资源更大程度地保护展品,而且可以在分级的过程中对档案展品进行再认识,为其他的展览工作——如展馆的布置、展品主题的选定等做好铺垫,使整个展览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突显专业特色。

第四,要对相关展览作好制度上的规范,在制度上保障档案展品的安全。所谓制度的规范,是指对档案在展览过程中的各种保护条款进行明确化、制度化,以规范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这些保护条款包括档案展品的直接负责制、档案损毁的处罚制度、展览馆的安全细则、参观者的行为规范制度等。此外,除了这些对档案本身或是档案馆实体进行保护的制度规范外,还需要对档案展品内容进行保护,以真正做到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包括展区拍照许可相关规定、展品内容利用细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档案内容知识产权所属问题的相关制度规定,要注意对档案展品内容进行保护,以杜绝他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剽窃档案内容从事谋利甚至不法行为。

二、展览时——实时保护、全程监控

档案展览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展览之时,这个阶段是外界与档案展品接触最广泛,也可能是事态变化最急速,造成损失最大的时候,所以,此阶段档案展品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样,从全程保护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保护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以达到档案保护的目的。所谓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就是指在展览的过程中要注重展品的动态变化,密切关注其在展览过程中的状况,并根据其自身状况对其进行无间断保护,以控制其健康状况,达到保护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在展览之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保护工作:

第一,要特别注意做好展览过程中的防光工作。从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的角度来看,光照是对档案造成损坏最大的因素之一,而在档案展览过程中,由于展览的需要,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照明支持,才能达到展览的效果,所以,光照几乎不可避免。这就形成了一大矛盾。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弱化光照对档案展品的破坏。首先,在光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对展区的照明设备做特殊处理,尽量采用那些不含或少含紫外线的、对档案损坏较小的光源,或是在灯具上涂上特殊的防护性材料,以减少光照损坏的影响;其次,在光照强度的控制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弱化,如采用感应灯具,当有游客参观时就亮灯,其余时间闭灯,这样会减少光照强度,减轻光照对档案的破坏。最后是光的照射角度,相对而言,直射光比折射或反射光对档案有更大的杀伤力,所以,在照明设备的布局上要多加考虑,尽量避免光照直射展品,以减弱光照的破坏。

第二,要注意在展览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做好温、湿度的调节工作。众所周知,温、湿度对于档案载体的健康寿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不仅能够单独作用于档案本身,引起档案载体的损坏,而且还可能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加速档案载体的老化、损坏。但是展区的温、湿度变化受到展区所处地理位置、展区的物理构造、展览所处的季节、观展者的人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相比于其他因素而言,温、湿度是变化最快、调节难度系数最大、可控性最差的因素之一。因此,做好温、湿度的调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做到实时保护。所以,要对展区的温、湿度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将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第三,要做好展览过程中对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一般来说,有害气体主要是指空气中的微生物、粉尘以及含量较多的二氧化硫、硫化氢、臭氧、氮氧化物等, 它们都是严重威胁档案安全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一些酸性气体,它们能够导致纸制档案的酸度增大,从而加速其损坏。②因此,做好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首先,在展区选址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尽量选择那些远离高污染的地区,避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档案本身造成损坏。其次,在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好展柜的密闭工作,以防止有害气体的侵入。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展区环境的监测,特别是对展区空气质量的监测,当展区空气质量不达标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如开启展区空调设备、添加空气清新剂等,做好展区的空气流通工作,以保证展区空气质量。

最后,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展览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面临的人群混乱而复杂。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可能会出现参观者有意或无意中对展品档案的损害,甚至是窃取。因此,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而在安保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制度保障,要有明确成文的规章制度加以规定;其次,要在展区设置足够的安保人员和安保设备;最后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时刻关注展品的状况,确保展品的安全。③

三、展览后——检测修复、及时补救

展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相反,由于其容易被档案管理人员忽视,这时的保护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而言,经过一次展览之后,展品由于从库房的适宜环境转移到一个相对不适宜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不同程度上的损坏,而这种损伤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却是隐性的,是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因此,用全程保护的思想来看,这时候的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展品档案进行全面检测,并对有所损坏的档案采取及时的修复,以及时抢救档案财富。

首先,对于展览结束后的展品,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并对照展览前所作的检测登记中的各项指标,找出损伤较为严重的档案,并随之做好展览后的检测登记。

其次,应对损伤的档案进行修复,尽可能地使其恢复到展出前的状态,并撰写修复档案以记录损伤档案的修复情况。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修复的档案或是丢失的档案,要做好登记,并根据之前制定的责任制度追究个人及单位的责任,并作出相应处罚。

最后,要对此次展览的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展览提供借鉴。

展览后的检测修复是保护工作的最后一环,但也是下一次展览保护工作的起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展览工作看成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不是孤立地看作单一的一次性活动。因此,展览后的检测工作,不是档案保护工作的终结,而是新一轮保护工作的开始。将全程保护的思想运用于展览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要注重展览中各环节及其环节间的衔结,而且还要注重各展览之间的联系,将整个展览活动看成一个动态的、联系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然后融入系统论的思想,全盘考虑,综合布署,切实做好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

随着档案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业界人士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研究大多集中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而没有从理念上做出相应的研究。笔者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的全程管理思想来思考档案保护问题,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展览过程中的档案全程保护思想,旨在用全程保护的理念去指导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以系统、动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展览中的档案保护,以建立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以求达到标本兼治,切实保护档案的目的。

注 释:

展览工作方案例2

档案展览作为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易于操作,受众面广,方式新颖,社会效应好——赢得了档案部门的青睐。特别是在全国各档案馆争建“五位一体”档案馆——融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档案馆——的今天,档案展览已成为各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的主流方式之一。然而,在档案展览过程中,由于保护意思淡薄、管理不当、条件设备落后等原因而造成的档案损坏、丢失、寿命缩短等情况仍然大量存在。档案作为原始的信息记录和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档案部门作为档案的管理机构,理应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捍卫国家的利益。

档案展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包含着若干个环节,而且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密切的联系。以往我们在展览过程中考虑档案的保护问题,往往只注重了其中的几个环节,如档案运输、展览中的保护,或其中几项重要的工作,如防光、防潮、防盗、防有害气体等,而缺乏通盘考虑,将保护工作看成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将之贯穿于展览过程的始终。所以,笔者提出在档案的展览过程中要融入全程管理的思想,实行全程保护。要从展览工作的全局考虑,将展览工作看成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注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各环节间的衔结,系统而全面地把握整个展览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即展览前做到统筹规划、防范未然;展览时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展览后做到检测修复、及时补救。

一、展览前——统筹规划、防范未然

从全程保护的角度出发,首先,在展览前,要统筹规划,做到防范于未然。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人们往往只注重展览过程中的保护措施,而在展览前却缺乏保护意识和统筹规划。其实,保护工作在档案展览的前期就要意识到,并有序地展开,这样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总体来讲,展览前主要有如下几点值得考虑:

第一,有必要在展览的前期规划中设立一个单独的档案保护模块,将展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导致档案损坏的因素罗列出来,并通过合理分析和借鉴前人经验,拟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档案保护模块应包括展品的选用,展品的进、出馆管理,展品的安全检测以及展区的布置等各方面的规划,以为档案展览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它对于整个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以后档案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

第二,档案馆要对档案展品自身状况做好检验,要对展出品的现状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对那些易损、脆弱的档案实施重点防护,提前拟好保护方案,要确保展品在展出前就处于良好的状态,无损坏、遗失,并及时做好登记,以备查考。同时,要提前对展区的环境进行考察,了解展区的环境情况,并根据展品的具体情况提前对展区进行调整、布置,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改装,以满足保护档案展品的需要。

第三,档案馆要对展出档案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的档案进行分级保护。将那些珍贵、稀有的孤本档案作为重点,采取最高级的保护,尽可能地使用复制品或是仿真品而不使用原件。如不能使用复制品,在展出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并单独拟好防护方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些特殊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如对珍品档案进行投保,借助商业手段对珍品档案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集合社会上广泛的资源,而且能够引进商业合作,促进档案和社会的更多接触,扩大档案的影响力。①同时,对于那些次重要的档案展品,可以采取较低等级的保护措施。采取这种评估再分级的保护模式,不仅可以利用档案馆有限的资源更大程度地保护展品,而且可以在分级的过程中对档案展品进行再认识,为其他的展览工作——如展馆的布置、展品主题的选定等做好铺垫,使整个展览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突显专业特色。

第四,要对相关展览作好制度上的规范,在制度上保障档案展品的安全。所谓制度的规范,是指对档案在展览过程中的各种保护条款进行明确化、制度化,以规范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这些保护条款包括档案展品的直接负责制、档案损毁的处罚制度、展览馆的安全细则、参观者的行为规范制度等。此外,除了这些对档案本身或是档案馆实体进行保护的制度规范外,还需要对档案展品内容进行保护,以真正做到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包括展区拍照许可相关规定、展品内容利用细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档案内容知识产权所属问题的相关制度规定,要注意对档案展品内容进行保护,以杜绝他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剽窃档案内容从事谋利甚至不法行为。

二、展览时——实时保护、全程监控

档案展览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展览之时,这个阶段是外界与档案展品接触最广泛,也可能是事态变化最急速,造成损失最大的时候,所以,此阶段档案展品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样,从全程保护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保护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以达到档案保护的目的。所谓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就是指在展览的过程中要注重展品的动态变化,密切关注其在展览过程中的状况,并根据其自身状况对其进行无间断保护,以控制其健康状况,达到保护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在展览之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保护工作:

第一,要特别注意做好展览过程中的防光工作。从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的角度来看,光照是对档案造成损坏最大的因素之一,而在档案展览过程中,由于展览的需要,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照明支持,才能达到展览的效果,所以,光照几乎不可避免。这就形成了一大矛盾。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弱化光照对档案展品的破坏。首先,在光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对展区的照明设备做特殊处理,尽量采用那些不含或少含紫外线的、对档案损坏较小的光源,或是在灯具上涂上特殊的防护性材料,以减少光照损坏的影响;其次,在光照强度的控制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弱化,如采用感应灯具,当有游客参观时就亮灯,其余时间闭灯,这样会减少光照强度,减轻光照对档案的破坏。最后是光的照射角度,相对而言,直射光比折射或反射光对档案有更大的杀伤力,所以,在照明设备的布局上要多加考虑,尽量避免光照直射展品,以减弱光照的破坏。

第二,要注意在展览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做好温、湿度的调节工作。众所周知,温、湿度对于档案载体的健康寿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不仅能够单独作用于档案本身,引起档案载体的损坏,而且还可能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加速档案载体的老化、损坏。但是展区的温、湿度变化受到展区所处地理位置、展区的物理构造、展览所处的季节、观展者的人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相比于其他因素而言,温、湿度是变化最快、调节难度系数最大、可控性最差的因素之一。因此,做好温、湿度的调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做到实时保护。所以,要对展区的温、湿度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将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第三,要做好展览过程中对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一般来说,有害气体主要是指空气中的微生物、粉尘以及含量较多的二氧化硫、硫化氢、臭氧、氮氧化物等, 它们都是严重威胁档案安全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一些酸性气体,它们能够导致纸制档案的酸度增大,从而加速其损坏。②因此,做好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首先,在展区选址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尽量选择那些远离高污染的地区,避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档案本身造成损坏。其次,在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好展柜的密闭工作,以防止有害气体的侵入。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展区环境的监测,特别是对展区空气质量的监测,当展区空气质量不达标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如开启展区空调设备、添加空气清新剂等,做好展区的空气流通工作,以保证展区空气质量。

最后,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展览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面临的人群混乱而复杂。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可能会出现参观者有意或无意中对展品档案的损害,甚至是窃取。因此,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而在安保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制度保障,要有明确成文的规章制度加以规定;其次,要在展区设置足够的安保人员和安保设备;最后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时刻关注展品的状况,确保展品的安全。③

三、展览后——检测修复、及时补救

展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相反,由于其容易被档案管理人员忽视,这时的保护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而言,经过一次展览之后,展品由于从库房的适宜环境转移到一个相对不适宜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不同程度上的损坏,而这种损伤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却是隐性的,是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因此,用全程保护的思想来看,这时候的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展品档案进行全面检测,并对有所损坏的档案采取及时的修复,以及时抢救档案财富。

首先,对于展览结束后的展品,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并对照展览前所作的检测登记中的各项指标,找出损伤较为严重的档案,并随之做好展览后的检测登记。

其次,应对损伤的档案进行修复,尽可能地使其恢复到展出前的状态,并撰写修复档案以记录损伤档案的修复情况。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修复的档案或是丢失的档案,要做好登记,并根据之前制定的责任制度追究个人及单位的责任,并作出相应处罚。

最后,要对此次展览的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展览提供借鉴。

展览后的检测修复是保护工作的最后一环,但也是下一次展览保护工作的起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展览工作看成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不是孤立地看作单一的一次性活动。因此,展览后的检测工作,不是档案保护工作的终结,而是新一轮保护工作的开始。将全程保护的思想运用于展览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要注重展览中各环节及其环节间的衔结,而且还要注重各展览之间的联系,将整个展览活动看成一个动态的、联系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然后融入系统论的思想,全盘考虑,综合布署,切实做好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

随着档案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业界人士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研究大多集中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而没有从理念上做出相应的研究。笔者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的全程管理思想来思考档案保护问题,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展览过程中的档案全程保护思想,旨在用全程保护的理念去指导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以系统、动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展览中的档案保护,以建立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以求达到标本兼治,切实保护档案的目的。

注 释:

展览工作方案例3

档案展览是各级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发挥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吸引众多的社会公众走进档案馆,也是各级档案馆近年来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以往举办的档案展览中,最终产品往往就是展览本身,并没有其他附加产品。随着档案人视野的开阔,工作触角的延伸,各级档案部门对于展览在举办过程中和举办之后所能形成的附加产品的开发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加大了对展览成果开发工作的投入,丰富了展览成果开发工作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展览成果开发工作的经验。

一、多种形式开发档案展览成果适应不同受众,拓展档案馆服务社会的空间

(一)展览活动的开发使得展览更加生动活跃、贴近观众

档案展览举办者的初衷是尽量多的获得全社会观众的肯定,由于档案展览的特点,选题、展品以静态为主,导致观众以档案系统内部观众为主。能与观众互动是展览成功的表现之一。目前,档案部门在举办展览时已经非常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设计多种活动方式,进而强化了档案展览活动的开发。

1、互动活动吸引观众参与展览其中

档案展览举办过程中,展览举办者会根据展览的特点、参观对象的不同,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这些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有:学术报告会、座谈会、讲座、征文、笔会、藏品鉴定、展览中所涉及和反映的人物讲述亲身经历等,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公民走进档案馆。

2008年6月,北京市档案局(馆)在举办“北京档案珍藏展”期间举办了系列活动,还及时针对展览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调整活动方案,并组织了更多的活动内容满足参观者的需求。如组织《五十年代十大建筑命名始末》专题讲座;邀请展品中《十五的月亮》的词作者、著名歌词作家石祥参为参观者讲述当年创作歌词的心路历程;联系明清档案专家为参观者现场鉴定清代档案等。一系列的活动拉近了观众与展览的距离,也使得观众能够真正参与到展览中,以切身的感受理解展览。

2、文化休闲提升档案展览的内在品味

休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领域。在我国,随着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文化休闲,如参观展览、购书、完善自我的再教育等,展览文化旅游也是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这给档案展览成果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加强合作,融入到社会的假日参观、文化讲堂等活动中,提升档案展览的文化品味,促使参观档案展览成为文化休闲的新热点。

(二)展览文化产品的开发增强了公众对展览的美好记忆

展品开发是一项依托展览形成各种形式的宣传产品的工作。公众接触档案展览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展览现场获得的信息和记忆是短暂的,而展览文化产品的开发可以实现与公众长时间接触这一目标。

1、针对观众兴趣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

初级产品。每个档案展览在入口处都会放有展览简介、导览图等宣传资料,这些资料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一些大型展览的资料还用多种文字印刷,观众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免费选取。

衍生产品。档案展览的衍生品有很多种,包括图书、画册、光盘;个性化邮品、门票收藏、展品收藏、纪念徽章、服装、礼品等。多种多样的衍生产品可以给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选择和记忆。

随着收藏热的风靡,档案展览的历史文化性,正适应了这股收藏风,扩大了档案展览提供与收藏有关的产品服务的开发空间。针对展览开发限量门票,推出限量的个性化邮品,做成纪念封、邮册等;提供同一主题的档案展览门票或者当年举办的系列展览门票的限量精美收藏版;将印章拓片装裱、加衬、封框编号;制作展览服装、书包以及礼品等等。将观众感兴趣的展品复制并售出拍卖,也是可以尝试的衍生产品。2007年3月,北京市西城区举办的“西交民巷胡同展”推出的个性化限量纪念封,就非常受观众欢迎。

2、以赠品藏品为依托扩大文化产品开发的受众面

现阶段,各种介绍性的展览产品主要是以赠品形式提供给观众,以使得更多的观众可以接触到展览。而将一些可以永久保存的纪念性产品制作成精美的藏品,适应大众文化收藏品味,必会为公众所接受。

(三)展览信息的开发加速了展览信息的流通

1、展览现场信息的开发

将超市中当日促销的宣传手段,应用到展览现场,形成展览日报,成为展览现场信息开发的一个创新点。在展览入口处发放展览当日的信息日报,反映展览当日的动态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给每一位参观展览的人士。精美的图片、及时的活动信息、展览现场的新闻都为展览增加了更多亮点,同时可以达到加快信息流通的目的。

2、展览信息的持续开发

利用社会媒体进行展览信息的开发,达到让公众从展览筹备到结束对展览有全面认识的效果,使其乐于走进档案展览。

目前对于档案展览信息的持续开发还偏薄弱。如何配合整体工作,形成规模效应,档案部门可以借鉴博物馆的工作方式。博物馆举办展览从向社会征集展品开始,一件展品的故事和来历,一次捐赠引出的思考,一位观众的反应等等,各种媒体连篇累牍地持续报道,铺天盖地式的强大宣传攻势,一直保持到展览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在观众中形成强烈的反响,观众也会印象深刻。在这一点上,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让昨天告诉今天──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从展览筹备期,宣传工作也介入其中,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展览筹备之中,举行捐赠仪式,拍摄短小的电视专题片播出;开展之前,进行全面报道,通过媒体的大量报道,形成比较大的声势;开展以后,进行跟踪报道,采访观众,接受反馈信息;此后,又开始巡回展出,各界反响强烈。这种尝试带给大家很好的启示,展览信息的开发一定要形成规模,持续相当的时间,进而形成比较轰动的效应。

3、展后动态信息服务

展后动态信息服务有助于吸引观众的再次参观。通过对观众参观展览的效果调查、跟踪反馈、信息服务等方式,了解观众对展览的切身体会,为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和准备。

二、档案展览成果开发扩大了展览工作的外延,有效延伸档案馆的服务职能

1、加强对公众兴趣爱好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发档案展览成果,使档案展览成为观众的永久记忆

档案展览,限于场地、经费等各种条件,一般都是在一定时间内的短期展览。观众参观展览所留存的记忆也是短期记忆。而通过对展览成果的开发,无论观众接受的是哪种形式,都会将展览的记忆延伸,保存展览文化产品的观众,会随着保存时间长短留存关于展览的记忆。

2、使观众零距离参与档案展览中,将档案展览扩展为文化概念

档案部门举办的各类档案展览丰富多彩,展览成果开发工作使展览不再是资料信息的静态陈列,也是视觉文化、听觉文化和触摸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收藏文化、创意文化的延伸和拓展。观众亲身参与到各种展览成果的开发之中,体会理解展览中的文化内涵,使展览成为了文化概念的载体。

3、有效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展览成果开发工作

展览成果开发是基于展览工作而又不同于展览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策划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展览产品开发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形成的是精神产品,社会效益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要加大对展览成果开发工作的投入。在人才建设方面,特别要求对社会要有一定的敏感度,拥有调查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能力的人来加强开发工作,以实现预期目标。

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助推档案展览成果开发

档案部门非常重视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在各种合作中都积极提供大量的档案信息,共同推出展览精品,为社会奉上丰富的精神食粮,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随着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档案部门越发重视展览工作,特别是展览成果开发工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展览成果开发过程中产生和涉及到大量的精神成果,包括展品内容、展台设计、宣传手册、宣传图片,制作产品外观设计等,其中大部分是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也因此而面临很多知识产权问题:展览内容被冒用、开发的产品被仿制、产品设计被模仿、产品的使用超过使用期限和使用范围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档案展览的各项知识产权,在展览成果开发中要注意:

一是咨询先行。在展览成果开发过程中,档案部门要先行咨询法律专家,将相关知识产权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二是落实法律文书。展览成果开发过程中要和涉及到的相关方面签订正式的法律协议,协议中包括产品使用期限、使用权限、使用范围、再开发等问题,在信息开发协议中包括信息使用范围、信息加工程度等。三是加强保密工作。在展览活动、文化产品以及信息推向社会之前,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避免被模仿。四是积极主张自身权利。如果遇到侵权问题,档案部门也要在相关法律的保护下,积极主张自身的权利不被侵害。

参考文献:

1.文化休闲消费渐成中国内需又一动力源. .cn 2008年01月31日 01:5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杨玲,潘守永主编.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展览工作方案例4

其一,档案展览是档案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档案资料举办展览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由于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和直观性等特征,因而,档案文化的传播,又不同于其他文化样式的传播。档案展览,是档案与展览的融合,为别的文化传播所不能代替。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愈来愈多,要求愈来愈高,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也势在必行。做好档案展览,则是在提振档案文化传播作用。

其二,档案展览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档案馆“五位一体”社会功能中,就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前不久,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首批12个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社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档案教育功能,均需要凸显档案展览。在档案国际论坛上,《中国档案报》原总编辑郭海缨对外宣称:利用馆藏档案举办展览已经成为档案部门资政育人的知名品牌。围绕国家重大活动,档案部门举办或参办的大型展览不胜枚举。2005年,《中国档案珍品展》在中国巡展并在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等多国展出;2007年,中国国家档案局与越南国家档案局主办的《胡志明主席与中国》展览先后在北京与河内展出;2009年,沈阳市档案局馆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举办的《中国·沈阳家庭档案珍藏展》受到了当地市民的热烈欢迎。在新形势下,发挥档案展览社会教育功能,有一个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的问题。

其三,档案展览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今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指出,档案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李源潮、何勇同志参观国家档案局和中央党校合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资料展》,对运用档案史料对党校学员开展党史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回良玉同志参观国家档案局和农业部等单位合办的《建党以来农村政策回顾展》。刘淇同志参观北京市档案局等单位主办的《一切为了人民》展览,并作出批示。俞正声同志参观上海市档案局参与主办的《我们共产党人》展、《辛亥革命在上海》文献文物展。档案展览的很高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就是档案展览的价值之所在。这不能不说是将档案展览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更加重要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必须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档案展览,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拓展档案展览空间,势必为档案文化建设推波助澜。

拓展档案展览空间,要活跃思想,开阔思路,广泛总结、汲取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从多方面入手,寻求拓展。

展览工作方案例5

要想使档案展览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具有魅力,必须要有“档案”味,具有历史厚重感,而这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好的选题、好的创意。就区县档案馆而言,务必根据馆藏档案数量有限、时间跨度短等实际情况,匠心独运,力争选取那些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读性的单一而精练的题材,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并且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紧扣转瞬即逝的民众需求和社会热点,对展览的主题思想进行创意性的策划。这样,档案展览才能做到特色鲜明,有份量、有看点,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可配合今年抗战胜利60周年,选定馆藏档案中有关本地抗战内容的材料进行策划,这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选材以馆藏为主,征集为辅

档案展览是以场地为平台、以展品为依托、力求从视觉上感染、打动观众的宣传艺术,个性鲜明、丰富多彩是对参展材料的基本要求。由于区县一级档案馆成立时间普遍不长(多数不足40年),馆藏档案起始时期不远(解放前档案甚少),加上党政文书档案占多数,这都给档案馆举办精品档案展览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选材时,不能仅仅局限于馆藏档案,还需放宽眼光,辅之以对外征集。众所周知,在通常情况下,区县档案馆开展征集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借举办展览之东风,特别是承办党委、政府下达的重大档案展览任务时,由于有“尚方宝剑”在手,开展征集工作则比平时顺利得多。同时,经过对参展材料的提炼整合不仅为档案展览提供了基本素材,而且还提升了馆藏档案的专题性和有序性,促进了馆藏档案的深度开发,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转化为自己的馆藏而使档案馆今后的工作长期受益,这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三、展板宜小型轻便,制作精美

区县档案馆举办展览,由于受经费、场地的限制,无力也不宜制作大型而固定的展板,只宜制作有固定支撑结构、可独立立放于地面的小型展架,展架上再固定可随时更换内容的展板,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又方便移动且可随时更换展出内容。在制作展板内容时,为确保档案安全及便于展览过程的管理,既不需展出档案原件,也不需展出档案复制件,只需对所选用的档案原件进行扫描,再结合相关文字说明进行编排后,即可送到广告公司进行“喷绘”或“写真”,再固定于展架表面即可。整个展板设计、制作可与广告公司的专业设计人员协作,力求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色彩鲜艳,精美大方,以增强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展览形式宜灵活,不宜固定

一般说来,档案馆可根据任务和场地以及观众对象确定展览形式。既可作固定形式的传统展览,也可作流动形式的巡回展览;既可在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展出,也可到各单位办公地点、工厂、学校、车站、商场、会场、居民小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展出;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广为转载。在经济条件较好、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区县档案馆,还可在因特网上开辟网站,让网民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档案展览。如此灵活多样的档案展览形式已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功效。

五、管理可精简粗放,以节约成本

展览工作方案例6

2015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今年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用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现今新型国家档案馆的功能是“五位一体”,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内容就是档案展览,举办档案展览是进一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利用率、发挥档案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获得一定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以丰富的档案史料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档案馆场地和设施,配合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展览,如城市记忆、历史文化展等,使死档案成为活的信息库、思想库、作品库。2015年,为积极响应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的讲话精神,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各地档案部门深入挖掘和公布了一批馆藏抗战档案史料,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档案,展现了各地军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不怕牺牲、顽强抗争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吸引了大批观众走进档案馆,了解档案,支持档案工作,实现了宣传教育的功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这充分说明,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档案展览具有重要的宣传教育功能。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级档案部门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举办各种档案主题展览,做好档案资政服务。通过把各种形式的档案主题展办到社区、街道,让百姓了解档案及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

一、高度重视,确保基地发展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拨专款支持档案工作发展,关心支持档案馆举办的展览活动。而档案部门更要高度重视档案展览工作,把展览工作列入局馆发展规划,抽调精兵强将,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即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要每年都拨出专款作为档案的宣传教育经费,用于举办各项专题展览,进行爱国主义宣传与教育实践活动。现在很多档案馆建了新馆,不仅面积达标,而且主体建筑全部按国家档案局专业馆库有关建筑规范和标准打造,展厅内设有灯光设施、应急照明、紧急疏散通道,安装有恒温、恒湿及通风设备等,为各级档案馆举办长期或固定性的档案展览,以及配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重要活动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些档案展览既提高了馆藏档案的利用量和利用率,又促进了档案征集工作和场地、设施建设,宣传效果良好,大大促进了社会档案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广东省珠海市档案局举办的《走进珠海》档案文献展览、沈阳市档案馆举办的《家庭档案》专题展览等长期、固定的展览,百姓通过参观这些档案展览,能够认识到档案工作与百姓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到档案形成的记录及其凭证作用,同时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励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建章立制,培养人才

为确保基地规范操作和展览工作的全面开展,首先,各级档案馆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暂行管理办法》《档案教育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明确规定设立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要制定《档案馆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档案馆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的资源保障、组织机构、日常管理、制度保障、活动形式等,以确保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做保障。档案馆要确定专人负责展览工作的组织和落实,让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丰富的编研、办展工作经验,有较强的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的人员参与办展工作。这些人员既是展览编辑,又是展览讲解员,遇重大纪念日和重要主题展览开展,可以派出专人进行讲解服务,接待国外参观团时还能提供外语讲解或现场翻译。现在一些地方档案馆人员少,因而还要求人人都要学习当地文化,个个都要成为讲解员。为了确保展览的宣传成效,在展览的巡展期间,档案馆要专门组建宣讲队为展览提供长期讲解服务。

三、深挖馆藏,务求实效

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和形象性,档案展览要想办好、办出特色,具备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魅力,必须要有浓烈的历史厚重感,通过展览,让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了解档案、熟悉档案,使档案的潜在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要办好展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鲜明的主题。档案馆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当地文化为主旨,以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各大周年纪念庆典等为契机,积极挖掘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98页)设计展览主题。比如举办“馆藏档案珍品展”“名人档案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珍品展”等长期展,配合党和国家活动,重大纪念日举办展览,如“从苦难走向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展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展”等。

(二)要有真实的内容。运用大量档案史料及其原件或复制件办展,不仅能使展览主题鲜明、清晰、内容完整,而且展览内容真实可靠,极具历史厚重感,能够直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文化、构建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展览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与效果。为此,档案部门可以利用举办各种主题展览的契机,将散存在民间的珍贵档案征集上来,给观众呈现更多原汁原味的档案,体现档案的价值,增加展览的吸引力,同时使档案在档案馆良好的条件下得到修复和保存。

(三)要有不同的形式。为突出展览的不同特点,布展人员要在大纲撰写、艺术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设等环节上下功夫,使展览能够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记忆。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在展示档案原件的基础上,通过照片、图表、模型、地图等,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简要、通俗、准确的文字说明,给观众以更多的信息;适当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档案展览注入活力。在展览展出一段时间之后,还可以选取展览精华制作成画册、光盘,并在网上展出,使展览更长久地发挥对社会公众的教育辐射作用。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省情等题材的展览不仅可以通过固定展览展出,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利用“网上档案馆”,进一步拓展教育活动的平台和内容。

(四)要有优质的服务和灵活的措施。档案馆要安排人员值班,力求把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保持展厅始终整洁、有序,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活动环境。遇重大事件、重大周年纪念展,档案馆要及时采取措施,除加强展览现场管理,积极提供讲解服务外,还要安排周末与节假日照常服务,以满足社会各界人员的参观需求。遇有外地观众或本地因某些客观原因而无法在开放时间内进行或完成参观者,档案馆要自动延长服务时间,做到制度性与灵活性统一。

四、厘清思路,创新模式

(一)合作办展,资源共享。当前社会对档案展览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想举办成功的档案展览,档案馆就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走合作编研和办展之路,实现资源共享。一是与当地相关单位联合办展。档案馆可与当地宣传部、党史办、文联等相关部门合作办展,依托双方的平台,开发档案资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与各地档案馆合作办展,实现资源共享,如联合举办党史资料展等。三是与相关单位及个人合作办展,为他们免费提供展览场地和展览设计、制作布展等,如个人藏品展、摄影展等。四是与名人档案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鼓励他们把代表作、珍贵藏品等作为名人档案捐赠到档案馆,并选取其代表性的作品或藏品举办专题展览,例如个人艺术展、个人画展等。

展览工作方案例7

目前,“城市记忆工程”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构建城市记忆的视角来看,“城市记忆工程”是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激活、再现和传承的过程,是由各地档案部门负责实施,公众广泛参与的一种社会活动。[1]网上档案展览是各级档案部门将传统的档案工作与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合而推出的特色文化服务。[2]基于网上档案展览数字化传递档案信息的诸多优势,结合档案部门的文化职能,提出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的构想。本文借助于SWOT分析法分析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又称为优劣势分析法、态势分析法,是基于内外部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strengths)、内部劣势W(weaknesses)、外部机会O(opportunities)、外部威胁(threats)等因素,通过调查列举,形成矩阵图,加以系统分析,最终形成相应的结论,以提供决策参考的一种分析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档案部门,分析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的优、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以便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利用机遇、化解威胁,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支持。[3]

二、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1)二者有共同的目标。“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旨在抢救并保存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文化载体的工作,该项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对相关城市记忆档案开发利用,这与网上档案展览的目标不谋而合,这一契合点,为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提供了前提保障。(2)数字化的展览方式,影响广泛。与传统的实体展览相比,网上档案展览可以将传统档案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以网络为平台,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呈现给用户,[4]并提供利用服务。这种数字化的展览方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可以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使受众人群更加广泛。此外,网上档案展览提供的检索服务,可以使用户方便快捷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记忆信息。与此同时,数字化的记忆资源还可以方便用户下载使用,借助于用户的社交平台,利用网络的共享功能,使展品信息以网状的方式迅速传播,使社会影响力剧增,扩大“城市记忆工程”影响的覆盖面。(3)直观性强,极富感染力。网上档案展览可以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强,极富感染力,使其在城市记忆展览方面呈现出更加逼真的效果。如利用3D虚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虚拟展览,将与某一城市记忆主题相关的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以及相关联的纪录片进行在线展出,使用户借助于鼠标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享受在线亲临档案展厅的全新体验。[5]

2.内部劣势。网上档案展览的内部劣势主要表现在:(1)社会认知度不够,影响力受阻。[6]长期以来,档案在公众心目中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因此,社会大众利用档案的意识本身比较薄弱,访问档案网站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因素,极大缩减了网上档案展览的受众人群,影响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的效果。(2)记忆资源分散,整合压力大。网上档案展览大多由各级档案部门负责实施,但是档案部门保留的城市记忆资源毕竟有限,数字化资源更是不足,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必须将分散于民间的记忆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数字化处理,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是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面临的一大困境。

3.外部机遇。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面临的外部机遇主要体现在技术支持和大众需求两个方面。(1)网络传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技术支持。网络传输技术使用户在方便快捷获取记忆信息资源的同时,将自身感兴趣的资源借助于各种社交媒体共享到自己的朋友圈,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公用,使网上档案展览更好地传递记忆、唤起记忆,凸显其广泛的影响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网上档案展览,可以给用户创造立体逼真的效果,带给用户亲身体验城市变迁的真实体验。(2)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快餐文化”和“一站式服务”备受青睐,通过举办实体展、观看纪录片的形式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唤起城市记忆往往收效甚微,而网上档案展览所特有的信息获取便捷性、信息资源海量性及信息提供人性化的优势,无疑满足了社会大众的记忆信息需求,因此,基于这一平台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将会更有成效。

4.外部挑战。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网上档案展览面临不小的挑战。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表现在安全性方面。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网上档案展览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加之开展网上档案展览必须使用多种技术,而技术漏洞、误操作及病毒入侵等潜在威胁,可能会使展出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被恶意篡改,产生失实的严重后果,对用户产生错误引导,不利于“城市记忆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的策略

1、SO策略。继续发挥网上档案展览数字化信息传递的优势,对相关城市记忆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充分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增加网上档案展览的新颖性、趣味性和逼真性,创新网上档案展览的方式,扩大网上展览城市记忆档案的影响力;相关档案部门在开展网上档案展览时,应深入了解分析社会大众信息需求点,清晰定位,找准档案展览的重点,此外还要深入挖掘潜在的记忆档案信息,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和档案展览的成效。

2、ST策略。网上档案展览能够将与城市记忆有关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传输,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这是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的独特优势。档案馆在开展网上档案展览的同时,要提高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等方式,在网上档案展览的同时,配备相对专业的技术团队做后台维护,保证网上档案展览的顺利进行,展出的记忆档案免受病毒或非法分子的破坏。

3、WO策略。档案部门需要摒弃以往被动服务社会的传统做法,借助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主动推销自己,宣传网上档案展览与先进技术结合后产生的震撼效果,吸引公众的眼球,增强社会大众对档案部门的了解和认知,同时提高其对网上档案展览的关注度;此外,档案部门还需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了解大众的兴趣所在,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挖掘深藏民间的记忆资源,并且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其系统化整理,以丰富网上档案展览的内容,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4、WT策略。档案馆需要在对本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拥有专业档案知识和高超技术能力的团队,负责档案展览的前期数字化资源整合、网页制作、技术嵌入及宣传推广和后期的安全维护等工作,为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保驾护航。

四、小结

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浩大工程,档案部门理应利用自身独特的馆藏优势,为该工程的开展贡献力量。网上档案展览是档案馆推出的特色文化服务,具有突破时空局限,服务信息化、便捷化、个性化的独特优势,档案馆要积极发挥网上档案展览服务于“城市记忆工程”的内外优势,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弥补内部弱点,规避外部威胁,主动参与到“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中去,促进城市记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使该项工程显示出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尹雪梅.“城市记忆工程”: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程序的新取向[J].山西档案,2010,(3):26-28

[2]李颖,平现娜.优化网上档案展览的思考――基于省级档案馆网上展览的分析[J].档案管理,2013,(1):30-32

[3]http:///link?url=-ZZXPT9Ng-kfcbdLnnCVKG-

LiHdtAGo7v3aicb6AvEZIzhVG0b3e1ZQrJiWCYcwUp7BS8sO9un5

3P1gpd6bBz7x56Xthw9Qb7fVcGWVlMk4Lc_ImT9tUKSwE2Ugf7f

NQ

[4]刘婷.网上档案展览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4.

展览工作方案例8

在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中,展览档案占有相当分量,除了“古代中国”、“近代陈列”等基本陈列展的档案之外,还包括“留学生与近现代中国”、“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展”、“年文化展”、“与文艺”、“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等许多临时展览的档案。这些档案包括:展览的申办、上级批复、展览论证、展览照片、观众意见等,内容极为丰富,以“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大型展览档案为例,分为六个部分:1、展览的请示、复函、邀请函、开幕式内容等。2、为此展览举办的知识竞赛的题目、场次、公证报告等;3、展览的电视纪录片等;4、展览的图册、出版物等;5、展览的网上评奖说明、通知;6、展览的新闻宣传、广告合同等等。

国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档案,目前档案管理分为普通档案管理和机要档案管理,其中原革命博物馆的档案共计93箱,约计2300盒。原历史博物馆档案共计6箱、639档案盒、1604卷。从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到2007年,共收集整理档案487盒。经过这几年的收集、整理,档案数量和种类又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些档案全面准确地记录了国家博物馆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以及组织机构的调整变化等,生动地反映了国家博物馆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资源。

规范精品展览档案

为了加强对大型展览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我们制定了大型展览归档范围,包括:展览的设计、施工图纸,展览的论证会、展览策划书方案,展览的大纲草稿及正稿,形式照片,展览的解说词,展览的图书出版等文字资料;展览签订的相关合同、协议、合作备忘录,展览对外宣传的报纸、照片、音像资料;展览的广告策划及样本,寻求企业赞助及合作的相关资料、形式图、广告词,展览所发生的系列相关活动材料,如举办知识竞赛,专题报告,电视录像的小样和文字资料、公函、通知;展览相关纪念品的制作,如:手提袋、徽章、明信片等等。

同时制定了归档要求:1、档案移交目录表格填写工整、规范,应当使用碳素墨水等符合耐久性要求的书写材料,不能使用铅笔、圆珠笔等非耐久性书写材料。2、归档材料中有电子文件的,应当与对应的纸质文件一并存档,属于非光盘形式的电子文件应当转换成光盘储存形式的电子文件。3、由部门主任或展览项目负责人指派大型展览档案整理的负责人,并在展览结束后两个月之内将档案整理完毕,移交档案室。

此外,档案工作者也要主动参与到展览过程中,指导或协助展览部门档案管理人,争取将与展览有关的资料信息“一网打尽”,保证展览档案的完整性和系列性。

文物征集档案的归档工作

展览工作方案例9

作为展览的主办方,其追求和关注的应该侧重于展览是不是真的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展览内容是否真正走进了参观者的内心,并深深吸引了他们的兴趣,使其真正地投入其中,带给其一些启示、熏陶。让展览变得意味深长,不一定需要特别大的主题,小的专题展览如果做得好了,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情不自禁地驻足流连。档案部门的一些编研成果之所以影响不大,就是形式有些沉重。因为公众接受信息的偏好不一样,以“耳提面命”、“教训人”的姿态出现,根本无法引起公众的兴趣。而好的展览就是档案部门工作成果的一个集中的展现,通过创意、策划,做成一个个内容和形式别具特色、饶有趣味的小专题展览,亦可以博得大众的眼球。展览内容精彩,就会有人看、仔细看、享受看,那么,举办展览的目的就达到了。

西方国家的档案展览工作于我国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美国国家档案馆坐落于华盛顿市宾夕法尼亚大道,交通便捷且不设围墙,其大门可直接向大众敞开,凡在每天的开馆时间,许多美国人都能自由地、按个人喜好进入展厅参观。他们的档案展览地点较为开放、灵活,这很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此外,加拿大国家档案馆、莫斯科的档案馆协会还在城市街头、交通要道、商贸中心举办档案展览。这样的展览形式虽非强制性,却是足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的展览。而我国的档案馆大多在党政机关大院深处或办公大楼内,有的甚至在城市的郊外,个别档案馆虽处于闹市区,但为高墙大院紧锁,档案馆举办社会教育档案陈列展览不得不到外面借用展厅。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档案馆位置不佳的局限,但展览持续时间一般都不长,难以收到预期效果,难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对于档案展览的展品,由于不具备较好的档案保护技术与展览中安保设置,我国一般用复制件,虽然有着自身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但就档案原始记录性这一根本属性而言,原件在展览中对参观者带来的体验效果以及对档案展览重要性的体现是复制件无法比拟的。而国外许多国家多以原件展出,例如,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对每一件展品都设计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展品不重数量而重质量,不求多而求珍贵,展室不大但设计典雅厚重,每件展品都被精心放置在单独的玻璃展柜中,灯光柔和适度,适宜档案原件的保护。美国国家档案馆利用特制的惰性气体展柜陈列档案,平时,将档案连同展柜存放在地下保险库内;开展时,使用电子升降将展柜及展品送到展厅,闭馆时,再送回地下保险库;开展期间会安排一定数量的警察在展厅维持秩序,参观者只可观看档案文献,不可拍照,警察会对违规行为进行干预、制止。

展览工作方案例10

档案展览交流是指为扩大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各级档案馆将举办的档案展览进行跨地区展出,包括境内、境外的展出。

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部门经过精心策划、投入经费、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过程得以实现的。有些展览涉及的内容不仅覆盖本地区,更涉及到外埠地区,甚至在外埠更能引起轰动效应。

二、档案展览交流的目的地选择

1、文化趋同性选择。主要考虑同种文化背景,即使在异地也能引起广泛共鸣。如关于人物的专题展,不仅可以在本地区举办,还可以在展览涉及人物生活经历的地区举办。2006年8月18日至10月6日,北京市平谷区档案馆的“世纪阅报馆”赴厦门华侨博物院进行展出。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平谷区档案馆的李润波同志还从老报刊选出关于陈嘉庚1940年访问延安的报道、陈嘉庚所著回忆录、陈嘉庚先生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时与、合影图片以及南阳革命、华侨在国外的珍贵史料等20余件复制件捐献给了该馆。此展览在当地反响极为强烈,厦门晚报社、电视台、网站自8月8日起一直到展出结束,大篇幅报道了此次展览的活动盛况。

2、文化差异性选择。主要考虑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介绍展示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国内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举办档案展览,进行交流,介绍不同的特色文化。如自治区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局在2002年5月共同举办了“走近——来自档案馆的精品”展览,详尽地介绍并展示了从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的自唐朝至今弥足珍贵的档案精品。还有很多档案馆将展览办到了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如北京市档案局(馆)就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举办过展览。

3、文化普及性选择。档案中蕴含的各种文化知识是开展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素材之一,档案展览可以作为普及文化的手段,而展览交流可以使普及效果最大化。如上文提到的“世纪阅报馆”在厦门的展览,展出了馆藏珍品原件460件,复制件460件。其中一些展品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如《宫门钞》、《辕门钞》、《阁钞》、《中西见闻录》、《启蒙画报》等。此次展出期间,李润波同志还为社会公众举办讲座两场,为厦门大学讲学一次。

三、档案展览交流的程序

1、项目立项

在国内外举办展览,要对展览对象、目的、效果有初步调研分析,经领导同意确定外埠展览目标。

2、展览的项目申报与审批

举办境内档案展览的申报、审批相对简单,在将其纳入本单位整体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取得领导批准后,可通过对方邀请并出资、双方合作出资或自己负担全部费用等形式举办展览。

举办境外档案展览,手续相对严格一些。档案部门要按照时间规定在上一年底或者本年初,向有外事审批权限的外事部门申报出访计划,包括时间、地点、目的地国家等项目,并向财政部门申请组团外汇额度,以及申请展览需要的其他外汇额度。在组团计划批准后,就能否在境外举办展览相关事宜向有审批权限的文化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包括合作各方的背景资料、资信证明、邀请信,展览协议书草案,展品目录和经核准的展品估价,展览承办单位基本情况、展览基本内容以及展览小样等。得到批准后,进行展览的下一步事宜。

3、档案展览展品的包装与运输

展品赴外展出,特别是有档案原件赴外展出,要改变原有存放方式集中装箱运输。在包装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展品尺寸、载体、保存要求等选择不同装具,前提是要能够保证档案的完好无损。装具要达到防水、防潮、防光、防烟、防尘、防有害气体、防虫、防鼠等要求,异型档案还要制作相应的异型装具。

展品运输是指展品包装结束后,通过运输工具将展品移动至目的地的行为(包括展品装卸作业)。其责任范围为自出发地的展品包装箱离地时始,至到达目的地的展品包装箱落地时止。

为保证档案展品原件的安全,对展品运输要有严格的要求。展品国内运输承运人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能够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的企业;必须具备多年从事文物展览运输工作的经验,可以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并可承担由于运输而造成展品损坏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对文物运输业务熟悉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的运输设备。

展品国际运输承运人除必须具有展品国内运输承运人的资格外,还须具有以下资格:具有国家经济贸易部核发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批准证书;具有国家海关总署核发的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及海关批准的展品货物进出口报关资格证书;具有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和民航管理部门核发的运输经营许可证书。目前档案原件出境的情况还比较少,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也不具备,随着工作的深入,要出台相关的严格要求,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展品安全保护

展品的保护系统由展出者负责。档案原件展出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要有每日的安全台帐,防止偷盗、丢失、火灾及在展览场所里发生的其他事故。展出者对搬进馆内的档案展品,在运输及展览期间要投保,并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四、档案展览交流工作的要求

1、注重安全

为保证展品的安全,要提供展品估价清单,为每一件展品就运输、展陈各阶段投保。对于运输公司要慎重考察其资质、业务经营情况。交接档案,要仔细清点记录每一件档案的保管状态,包括水迹、斑点、蛀洞、折裂等情况,并在交接清单中注明。对交接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记录,以便监督,保证安全。布展时仔细查看展室的陈列布局,了解展厅的温湿度、安全措施、监控设备等。布展时接触档案原件要戴手套,保证清洁。

2、讲求规范,严格遵守制度

注重展品特别是原件的运输和展览的安全,既包括运输的安全,也包括展厅陈列的安全。展品运输、展出、交接等每个程序都要符合规范,制定应急预案,尤其是涉外展览。

3、保证品质,从细节入手

展览异地展出,各个环节的工作要高质量的完成,要强调对各环节中细节的重视,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展览与在本地展出同等品质。

五、展览交流的效果评估

档案展览交流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举办者的初衷,应由展览举办双方作出展览交流效果评估,以获得准确的信息,为今后交流工作提供参考。

展览交流效果评估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期展览观众是否已经知晓了展览的基本内容。这是展览交流活动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效果。二是观众是否知晓了展览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展览观众的反馈可以看出展览的成功与否。三是当地对展览的推广和宣传。宣传的力度大可以使展览交流收到更好的效果。2008年6月12日至8月17日,北京市档案局(馆)举办的“走进北京2008——摄影之旅”展览在美国纽约展出。展览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世界日报、侨报等中国驻纽约的媒体以及中国档案报等都到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六、展览交流工作中的新问题研究

1、知识产权保护

在展览交流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非原件的展览交流特别是境外展览,考虑到运输费用,如果不将展品复制件、展板带回,展览承办双方一定要就展品、展板再使用问题签订协议。首先要将展品、展板就地销毁,其次要就已经使用的展览的开发产品的再使用权问题进行说明。要在律师、法律顾问的指导下签署正式协议,从法律上保护展览的各项知识产权。

2、保险

展览交流过程中,要对档案原件在各个环节进行投保甚至再投保,包括包装、运输、展出、撤展等过程,都要向正规的保险公司投保,以保证档案的安全。

展览工作方案例11

档案展览交流是指为扩大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各级档案馆将举办的档案展览进行跨地区展出,包括境内、境外的展出。

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部门经过精心策划、投入经费、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过程得以实现的。有些展览涉及的内容不仅覆盖本地区,更涉及到外埠地区,甚至在外埠更能引起轰动效应。

二、档案展览交流的目的地选择

1、文化趋同性选择。主要考虑同种文化背景,即使在异地也能引起广泛共鸣。如关于人物的专题展,不仅可以在本地区举办,还可以在展览涉及人物生活经历的地区举办。2006年8月18日至10月6日,北京市平谷区档案馆的“世纪阅报馆”赴厦门华侨博物院进行展出。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平谷区档案馆的李润波同志还从老报刊选出关于陈嘉庚1940年访问延安的报道、陈嘉庚所著回忆录、陈嘉庚先生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时与、合影图片以及南阳革命、华侨在国外的珍贵史料等20余件复制件捐献给了该馆。此展览在当地反响极为强烈,厦门晚报社、电视台、网站自8月8日起一直到展出结束,大篇幅报道了此次展览的活动盛况。

2、文化差异性选择。主要考虑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介绍展示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国内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举办档案展览,进行交流,介绍不同的特色文化。如自治区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局在2002年5月共同举办了“走近——来自档案馆的精品”展览,详尽地介绍并展示了从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的自唐朝至今弥足珍贵的档案精品。还有很多档案馆将展览办到了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如北京市档案局(馆)就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举办过展览。

3、文化普及性选择。档案中蕴含的各种文化知识是开展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素材之一,档案展览可以作为普及文化的手段,而展览交流可以使普及效果最大化。如上文提到的“世纪阅报馆”在厦门的展览,展出了馆藏珍品原件460件,复制件460件。其中一些展品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如《宫门钞》、《辕门钞》、《阁钞》、《中西见闻录》、《启蒙画报》等。此次展出期间,李润波同志还为社会公众举办讲座两场,为厦门大学讲学一次。

三、档案展览交流的程序

1、项目立项

在国内外举办展览,要对展览对象、目的、效果有初步调研分析,经领导同意确定外埠展览目标。

2、展览的项目申报与审批

举办境内档案展览的申报、审批相对简单,在将其纳入本单位整体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取得领导批准后,可通过对方邀请并出资、双方合作出资或自己负担全部费用等形式举办展览。

举办境外档案展览,手续相对严格一些。档案部门要按照时间规定在上一年底或者本年初,向有外事审批权限的外事部门申报出访计划,包括时间、地点、目的地国家等项目,并向财政部门申请组团外汇额度,以及申请展览需要的其他外汇额度。在组团计划批准后,就能否在境外举办展览相关事宜向有审批权限的文化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包括合作各方的背景资料、资信证明、邀请信,展览协议书草案,展品目录和经核准的展品估价,展览承办单位基本情况、展览基本内容以及展览小样等。得到批准后,进行展览的下一步事宜。

3、档案展览展品的包装与运输

展品赴外展出,特别是有档案原件赴外展出,要改变原有存放方式集中装箱运输。在包装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展品尺寸、载体、保存要求等选择不同装具,前提是要能够保证档案的完好无损。装具要达到防水、防潮、防光、防烟、防尘、防有害气体、防虫、防鼠等要求,异型档案还要制作相应的异型装具。

展品运输是指展品包装结束后,通过运输工具将展品移动至目的地的行为(包括展品装卸作业)。其责任范围为自出发地的展品包装箱离地时始,至到达目的地的展品包装箱落地时止。

为保证档案展品原件的安全,对展品运输要有严格的要求。展品国内运输承运人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能够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的企业;必须具备多年从事文物展览运输工作的经验,可以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并可承担由于运输而造成展品损坏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对文物运输业务熟悉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的运输设备。

展品国际运输承运人除必须具有展品国内运输承运人的资格外,还须具有以下资格:具有国家经济贸易部核发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批准证书;具有国家海关总署核发的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及海关批准的展品货物进出口报关资格证书;具有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和民航管理部门核发的运输经营许可证书。目前档案原件出境的情况还比较少,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也不具备,随着工作的深入,要出台相关的严格要求,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展品安全保护

展品的保护系统由展出者负责。档案原件展出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要有每日的安全台帐,防止偷盗、丢失、火灾及在展览场所里发生的其他事故。展出者对搬进馆内的档案展品,在运输及展览期间要投保,并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四、档案展览交流工作的要求

1、注重安全

为保证展品的安全,要提供展品估价清单,为每一件展品就运输、展陈各阶段投保。对于运输公司要慎重考察其资质、业务经营情况。交接档案,要仔细清点记录每一件档案的保管状态,包括水迹、斑点、蛀洞、折裂等情况,并在交接清单中注明。对交接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记录,以便监督,保证安全。布展时仔细查看展室的陈列布局,了解展厅的温湿度、安全措施、监控设备等。布展时接触档案原件要戴手套,保证清洁。

2、讲求规范,严格遵守制度

注重展品特别是原件的运输和展览的安全,既包括运输的安全,也包括展厅陈列的安全。展品运输、展出、交接等每个程序都要符合规范,制定应急预案,尤其是涉外展览。

3、保证品质,从细节入手

展览异地展出,各个环节的工作要高质量的完成,要强调对各环节中细节的重视,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展览与在本地展出同等品质。

五、展览交流的效果评估

档案展览交流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举办者的初衷,应由展览举办双方作出展览交流效果评估,以获得准确的信息,为今后交流工作提供参考。

展览交流效果评估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期展览观众是否已经知晓了展览的基本内容。这是展览交流活动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效果。二是观众是否知晓了展览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展览观众的反馈可以看出展览的成功与否。三是当地对展览的推广和宣传。宣传的力度大可以使展览交流收到更好的效果。2008年6月12日至8月17日,北京市档案局(馆)举办的“走进北京2008——摄影之旅”展览在美国纽约展出。展览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世界日报、侨报等中国驻纽约的媒体以及中国档案报等都到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六、展览交流工作中的新问题研究

1、知识产权保护

在展览交流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非原件的展览交流特别是境外展览,考虑到运输费用,如果不将展品复制件、展板带回,展览承办双方一定要就展品、展板再使用问题签订协议。首先要将展品、展板就地销毁,其次要就已经使用的展览的开发产品的再使用权问题进行说明。要在律师、法律顾问的指导下签署正式协议,从法律上保护展览的各项知识产权。

2、保险

展览交流过程中,要对档案原件在各个环节进行投保甚至再投保,包括包装、运输、展出、撤展等过程,都要向正规的保险公司投保,以保证档案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