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31 09:16:25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1

第十八届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于2013年6月9至12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隆重举行。展会由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主办,今年吸引来自27个国家及地区、共2500多家参展商,展示最新照明设计及技术,解构行业发展新趋势,为照明行业带来新视野。

展会与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及中国·广州国际光电建筑展览会同期举行,三展展览面积达220,000平方米,覆盖21个展馆,为工程项目买家如建筑师、工程师、承办商、房地产发展商等展示整合照明及建筑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业界缔造全面的交流平台。此外,高端研讨活动继续成为今年展会亮点。超过1D0场论坛及研讨会于展会期间举行,与会人士与业界代表探讨照明界最热门议题,把握市场趋势,寻找新机遇。

今年照明展会最大的亮点即是设立了首届“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阿拉丁神灯奖”。这个评奖分为产品、工程和人物三个类别,该活动旨在对2008年至2012年全球照明产业绿色、节能、新技术的创新产品,光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杰出工程作品,以及为照明产业的发展孜孜以求的卓越人士予以嘉奖。三个类别各设有10个提名奖,每个类别最终评选出一位得奖者获得“阿拉丁神灯奖”。主办单位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董事潘文波博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设立这个照明产业的奥斯卡奖项,能鼓励同业推出更多‘节能、环保、低碳、新能源、新技术’的产品,配合国家政策,迎合社会所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照明产业的发展。就像神话故事中的阿拉丁神灯一样,为大家带来梦想和天马行空的创意。”

这次“阿拉丁神灯奖”的评选过程非常严谨,评审委员会由近100位提名委员及近50家合作机构组成,均来自知名行业协会、研究院、设计院、领先照明企业、大学及专业媒体,具有高度行业代表性,并邀请了7名国内外知名政府、协会、媒体、专家等行业及代表人士组成“阿拉丁神灯奖”终审委员会。阿拉丁神灯奖的申报时间从2012年10月持续到2013年4月24日,获得了众多行业人士和企业的支持,其中人物申报126位,产品申报179个,工程申报达109项。4月26日至5月5日,经过百位提名委员和合作机构成员对所有候选申报名单投票,产生了前三十位候选结果;5月6日至5月22日,提名委员、合作机构投票前三十位结果,七位终审评委进行了综合考量与投票,最终产生了十大人物奖、十大产品奖、十大工程奖。2013年6月8日,阿拉丁神灯奖终审会议在广州云来斯堡酒店召开。当日下午,光亚集团董事长潘文波、光景照明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安小杰、CCDI电气总工李炳华、上海照明学会名誉理事长章海骢、PLDA主席HERBERT H.CYBULSKA、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荣远等终审评委,以及阿拉丁神灯奖秘书处郑雅琴女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广州公证处、法兰克福代表见证了本次评选过程。经过超过3个小时的内部激烈交流探讨,最终综合意见得出了首届阿拉丁神灯奖最终获奖结果。

9日,在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开幕式晚宴上,同时举行了“阿拉丁神灯奖”大型颁奖盛典,现场宣布了评选的最终赛果,其中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LED TOUCH轨道射灯夺得“阿拉丁神灯奖最佳产品奖”,北京光景照明设计有限公司的广州歌剧院照明设计夺得“阿拉丁神灯奖最佳工程奖”。本届“阿拉丁神灯奖最佳贡献人物奖”颁发予所有照明行业从业者,另光亚集团董事长潘文波博士获得“特别贡献奖”。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2

兰杰·海因里希铀矿是纳米比亚已探明储量的第二大铀矿。如果收购成功,中核集团将能优先以现货市场的主流价格锁定该铀矿1/4产量,或以长协价购买跟多铀矿。

“低迷的市场环境,使得很多国际上许多铀矿企业都面临着非常巨大的资金压力,这对于买方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厚朴基金董事总经理熊云说。

铀价探底

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全球铀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从最高的每磅72美元下滑至35美元,跌幅超过50%。

受此影响,帕拉丁能源的股价也从2011年最高时的每股5.36澳元跌至当前的0.52澳元,公司市值大幅缩水。

帕拉丁能源是全球前十大铀矿企业之一,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纳米比亚三地证券交易所上市。

帕拉丁能源2013年年报显示,其全年税后净亏损高达4.209亿美元,现金流已经低至300万美元左右。除此之外,帕拉丁能源还将面临未来3年即将到期的高达5.74亿美元可转换债券。

帕拉丁能源希望出售股权以期缓解紧张的资金状况。纳米比亚的兰杰·海因里希铀矿部分权益的出让计划早在2012年就已启动,但因价格过高无法与买家达成一致,交易告吹。

但帕拉丁能源并未就此放弃上述出售计划。2013年8月,帕拉丁能源再次宣布,正在与包括中核集团在内的两家核电公司接洽,商谈出售兰杰·海因里希铀矿部分股权的事宜。由于全球铀价格的持续低迷,形势明显更有利于买方公司。

不仅如此,帕拉丁能源还暂缓项目开发。2014年2月中旬,帕拉丁能源宣布将暂停马拉维kayelekera铀矿的运营,并声明在铀价回升、复产盈利前,该项目将一直处于维护保养状态。

根据帕拉丁能源的估算,兰杰·海因里希铀矿的市值在9亿至11亿美元左右,以中核集团目前的收购价格折算,总收购价约7.6亿美元。帕拉丁能源首席执行官约翰·鲍绍夫表示,中核集团的报价已是2013年收到的最高报价。

看中时机抄底的不只是中国企业,其他跨国铀业公司的并购活动也很活跃。

2012年,力拓公司在与加拿大矿业能源公司的竞争中胜出,成功将加拿大哈瑟尔勘探公司收入旗下;丹尼森矿业公司也将裂变能源公司收入囊中。

中国的铀资源贫乏,尽管2012年在内蒙古中部发现一处大规模铀矿,但短期内仍不能改变中国铀资源短缺的局面。为了开拓海外市场,中国核电企业的足迹早已踏遍纳米比亚、尼日尔、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主产铀国和地区。

与国际竞争者相比,中国企业无论是在铀矿勘查、开采技术、还是在获取资源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全球铀矿产量的一半,都集中在加拿大矿业能源公司、法国阿海珐集团和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手中,全球前十大铀矿公司的铀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近87%。

市场刚需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取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运营、在建、已核准尚未开工、及已获路条的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超过7200万千瓦,除去在运营的17台核电机组外,已开工建设核电机组29台,装机容量达3166万千瓦,预计在2015年前后投产。

相比已重启的沿海核电站,中国内陆核电的铀需求将更为巨大。目前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的40余个初步可研究的核电项目中,内陆项目占据了半壁江山,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河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均在筹建核电站。

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的《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不会重启内陆核电。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则提出,要“做好内陆地区核电厂址保护”。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家能源副局长王禹民公开表示,沿海核电站将率先启动,内陆核电站则会列入下个五年规划。

最新信号被业内视为内陆核电破冰的积极表态。业内预计,内陆核电的建设高潮将在“十三五”中期到来,这意味着中国核电对于铀资源的需求会持续放大。

世界核能协会与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3亿千瓦左右,以此估算,中国在2010年-2030年期间的铀矿累计需求量将高达28.4万吨。

一位来自法国的投资银行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铀资源作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在投资过程中政治风险的考虑也不可忽视。”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于1974年6月28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年以来,经过双方政府及各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双边关系在多个领域内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0至2005年间,中委确立了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它促进了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合作关系扩大到更宽领域并提升到更深层次。双方政府建立了高级混合委员会,它是对双边合作事宜进行规划和实施的最高层次机制,已经签订了几十个合作协议及大批合作项目。

中国与委内瑞拉在1985年11月签订了两国政府贸易合作协定,并已举行五届经贸联合委员会。1974年,中国与委内瑞拉建交之初,双边交易额仅为1.4百万美元,但1980年以来,交易额大幅增长。1996年,中国开始从委内瑞拉进口乳化油,同时中国对委内瑞拉的出口额也开始了增长。中委贸易额在稳步增长,2002达到478百万美元,其中中国的出口额为333百万美元,进口额为145百万美元。中国对委内瑞拉出口的商品主要为机电设备、鞋、纺织品和衣服,进口铁矿石及成品油。

1990年来,中国与委内瑞拉之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取得了巨大进步。1996年11月,国务院总理访问委内瑞拉期间签订了石油共同勘探协议。1997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358百万美元的价格赢得了卡拉克莱斯与北英特甘博两油田的开采权,并分别于1998年2月、5月接管实施这两个油田的经营管理。它是中国在拉丁美洲最大的一笔投资项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有关资料,2000年以来,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双边合作协议与文件有:

2000年:

第14个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合作生产乳化油谅解备忘录。

第15个协议:中委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自签订之日开始实施,有效期5年。

2001年:

• 第16个协议:中委关于成立高级混合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

• 第17个协议:中委关于对所得税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

• 第18个协议:中委关于中国向委内瑞拉提供优惠贷款的框架协议;

• 第19个协议:中委文化合作实施规划协定,2001-2003年执行;

2001年――2003年

• 第20个协议:中国工程院与委计划和发展部工程和技术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

• 第21个协议:奥里乳化油合作协议;

• 第22个协议:奥里乳化油三年供货合同;

• 第23个协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委内瑞拉国家地质矿产局地质及矿产合作协定;

• 第24个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政府高级混合委员会章程;

• 第25个协议:中委能源和矿产部能源十年(2001─2011年)合作谅解备忘录;

• 第26个协议:中委农业长期合作谅解备忘录;

• 第27个协议:中委科学、技术及创新合作意向书。

中委国际交往历程充分显示自1974年建交来双方关系日益密切。协议的签订促进了中委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政治、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矿产、防止偷税漏税、农业、科技和创造等方面的合作。

下面关注一下目前中委在国际贸易及双边贸易方面的情况。

二、中委国际贸易

中国国际合作情况

中国更为重要的国际合作伙伴是欧洲(16%),美国(13%)和日本(10%),它们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0%。其次是东盟,中国香港、韩国、台湾、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印度,它们贸易额共占36%。

表1 中国十大贸易伙伴(2008年1月至10月)

国家或地区 亿美元 排名 百分比 增长率 ±%

合计 21,886.70 100 24.4

欧盟 3,593.20 1 16.4 25

美国 2,813.20 2 12.9 13.6

日本 2,258.60 3 10.3 17.7

东盟 1,990.70 4 9.1 21.6

香港 1,724.40 5 7.9 8.7

韩国 1,623.30 6 7.4 25.4

台湾 1,147.90 7 5.2 13.8

澳大利亚 510.00 8 2.3 45.7

俄国 479.60 9 2.5 21.8

印度 455.20 10 2.1 49.5

其他 5,290.60 24.2

资料来源: 中国商务部综合司英语网站

备注: 排名依据为进出口总额

表2 中国进出口市场:大陆或地区(2008年1月至10月)

单位:亿美元

进口国家 出口国家

大陆(地区) 进口1-10月 增长率±% 增长排名 出口1-10月 增长率±% 增长排名

总额 9,863.4 27.6 - 12,023.30 21.9 -

亚洲 6,149.5 22.4 IX 5,582.2 22.0 X

东盟 1,026.8 16.4 XI 964.0 27.7 VI

中东 732.7 84.2 II 637.2 30.8 IV

波斯湾六国 472.4 94.2 I 321.0 41.6 II

欧洲 1,435.8 27.6 VI 2,882.9 23.7 IX

欧盟 1,126.7 26.2 VII 2,466.9 24.5 VII

欧元区 934.4 25.0 VIII 1,827.1 24.1 VIII

北美 796.0 21.2 X 2,308.8 11.4 XI

拉丁美洲 629.8 54.2 IV 611.3 47.6 I

大洋洲 346.9 51.9 V 216.0 28.4 V

非洲 504.9 75.6 III 422.1 40.4 III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综合司英语网站

中国最大的进口贸易(表2)源为亚洲,其次是欧盟。值得关注的是拉丁美洲名列第四,增长率 54.2%,并且在持续增长。通过这一重要数据,我们可以清楚了解中委贸易发展的良好状况。

中国出口贸易表(表1)反映其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接下来是欧盟及北美,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委内瑞拉是增速最快的国家,接下来是波斯湾和非洲地区的六个国家。

2008年1月至九月,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贸易总额达到111.461百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52%。

2008年,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发展迅速。这可以从中国当年对此地区不同国家进行的重要官方访问中得到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与拉丁美洲16个国家签订了技术与经济合作协议。

拉丁美洲诸国家将与中国的关系视作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机遇,中国也将之看作为其产品寻找新市场的良好机会。

美国金融危机(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发生后,所有的出口国家都面临着需求下降的状况,中国接到的贸易订单数量也出现下滑。但中国制定了目标市场及对外直接投资多元化的政策,几乎所有的公司开始探视中国市场,至2008年6月,中国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额已达24960百万美元。

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改善了中拉关系。1978年到1992年间,其贸易总额为290亿美元,是27年之前所有贸易总额的5倍。

委内瑞拉国际合作情况

委内瑞拉的最大出口国为美国,其次为哥伦比亚和荷兰。对于委内瑞拉而言,中国是其第五大出口国,但2007年到2008年是增速最快的国家(955.70%),中国现在是委内瑞拉发展合作伙伴。

表4委内瑞拉进口来源

国家 排名 2008年1-8月(百万美元) 2009年1-8月(百万美元) 增长率±%

合计 27,537 26,060 -5.40

美国 1 7,220 6,583 -8.80

哥伦比亚 2 4,035 3,595 -10.90

巴西 3 2,580 2,167 -16.00

中国 4 2,373 2,760 16.30

墨西哥 5 1,333 934 -29.90

德国 6 935 842 -10.00

意大利 7 721 703 -2.60

阿根廷 8 684 578 -15.50

古巴 9 658 559 -15.10

巴拿马 10 561 635 13.20

日本 11 396 518 30.70

其他 6,040 6,187 2.40

资料来源: 委内瑞拉国家统计局,INE (西班牙首字母缩略语)

备注: 不包括石油交易

委内瑞拉主要从美国、哥伦比亚、巴西和中国进口。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这四国中,2008到2009年,只有中国的贸易额是增长的。这一数据显示现在中国不仅是委内瑞拉更为重要的发展伙伴,而且还是继日本之后打破2008到2009年前8个月记录的第二大积极力量。

中国在拉丁美洲铁矿石和石油产业的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秘鲁和委内瑞拉。不仅中委间的国际贸易在持续增长,委内瑞拉还是中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市场,联合国的数据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7年间,委内瑞拉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106倍。

中委贸易发展进程

据安第斯条约组织(CAN,西班牙语首字母缩略语)统计,委内瑞拉对中国的出口累积增长速度为33%,从1994年的13.2百万美元一路增长到2003年的165.3百万美元。总体上看,出口额在1994年――2003年期间呈增长趋势,并在2003年达到最高记录,为165.3百万美元。委内瑞拉出口到中国的五大主要商品为:由铁矿直接还原得到的铁制品,块状或颗粒及类似形式的;氧化铝,人造刚玉除外;废弃铝及其碎料;废弃铜及其碎料;钢铁轧制产成品,其中非合金材料的宽度小于600毫米,厚度为0.25毫米,盘成圈状,非冷轧、电镀或者镀膜。

委内瑞拉从中国的进口情况可以截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4年至2001年,呈上升趋势,从1994年的6.5百万美元到2001年的3597百万美元。第二阶段是2001年以来,在此期间,委内瑞拉从中国的进口量降低,去年仅为183.2百万美元。因此,委内瑞拉从中国进口的累积平均增长率为45%。其中进口商品主要有:大豆(不包括植物形态的)、拖拉机(品目87.09的拖拉机除外)、陶制瓷砖、玩具和布娃娃(甚至包括穿着衣服的)。

委内瑞拉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出现在1994年到2003年期间,但不包括1994年、1996年和1997年,其中年度贸易赤字最高额为263.5百万美元。

三、比较

表5委内瑞拉对中国贸易的依存度及中国对委内瑞拉贸易的依存度

中国 2008年

1月-10月

(美元×109) 占总交易百分比 委内瑞拉 2008年

美元×109 占总交易百分比

对委内瑞拉出口 2.74191 0.13 对中国出口 0.244 0.67

从委内瑞拉进口 6.06797 0.28 从中国进口 2.373 6.59

中国总交易额 2188.66916 100 委内瑞拉总交易额(不包括石油交易) 36.175 100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综合司英语网站;INE, 委内瑞拉国家统计局

根据中国经贸委综合司数据,以国际贸易的金额为标准,中国对委内瑞拉的经济依存度很低,的确,委内瑞拉在中国贸易中所占份额很低,出口所占比例为0.13%,进口所占比例为0.28%。但是中国占委内瑞拉的贸易比例却很高,其中出口位列第五,进口位列第四。

所有的数据均显示对于委内瑞拉而言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两国间贸易总量在1998年后到2003年期间仍在持续增长(图2)。不同领域的多个合作协议支撑了中委关系的发展,例如,中委贸易的发展并没有受到中国是否为WTO成员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与委内瑞拉开始进行小笔交易。由于委内瑞拉国家政府的市场多元化政策的带动,2005年,PDVSA(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向中国出口53,54,756桶原油和燃料油。两国石油贸易的目标为每年突破15百万吨,这占到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5%到20%,委内瑞拉的目标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实现每天出口3万桶。

四、结论

对中国而言,从贸易量来看,委内瑞拉是一个小国,但却是关系久远并值得信赖的伙伴。委内瑞拉向中国提供精炼重质石油的技术,促进了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同时委内瑞拉也为中国提供了石油及其他矿物质的一个稳定的供应来源。

对委内瑞拉而言,从贸易量来看,中国是其分量很重的合作伙伴之一;中国是其石油及其他矿物质的一个很大的出口市场,有助于其改善市场多元化。中国向委内瑞拉提供建设和发展便捷通讯的技术援助,这支持并进一步促进了中委自然资源贸易的发展。

可以预见中委的商贸关系会扩大到以前未曾涉足的产品,比如农产品,委内瑞拉尚有未被利用的潜力,同时中国也需要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鉴于提及的所有的理由,可以说中委关系前途光明,这可以从持续增长的贸易总量和多元化的贸易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还会发展下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fmprc.省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ve.省略/esp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馆网页

[3]Marianna Parraga and Rebekah Kebede. Oil partnerships formed, eye big Venezuela project, in 省略

[4]安第斯共同体秘书长.2005 安第斯共同体与中国1994至2004年的经济交流

[5]Maria Alejamdra Carrillo PDVSA siglo XXI. Asia, El negocio petrolero nacional crece y aumenta la multipolaridad del mundo

[6]english.mofcom.省略 _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7]ine.gov.ve _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8]省略 _安第斯共同体网站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4

一、经济通货膨胀问题

拉美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普遍产生了通货膨胀问题。拉美经济具有对外依附性特征,外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较大。拉美国家采取外企国有化政策,筹措大量资金(增大货币供应量)收购外企,必然引起通胀。通胀问题在拉美各国日益凸显。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主要国家尚能将通胀基本保持在可控制的相对稳定范围内,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还算顺利。进入80年代,拉美经济恶化,外债问题严重。政府仍然通过增加货币投放量的办法解决问题,无异于火上浇油,导致通胀急速扩大。通胀加剧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带来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骚乱。许多拉美国家为稳定经济采取多种调整措施,如阿根廷通货膨胀,实施“货币兑换法”。其办法是固定阿根廷货币与美元汇率,稳定币值,政府保证足够数量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并废除中央金融机构向政府提供财政开支的作法。其结果,促使阿根廷通胀率由1991年的84%降至1993年的7.7%,创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恶性通胀得到遏制,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是,通货膨胀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拉美国家经济。

二、债务问题

拉美经济现代化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债务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开始大规模举借外债。其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增加,拉美国家不断扩大石油进口,国际支出加大。西方发达国家乘机加大资本渗透,从中牟利。加之,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急躁冒进,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与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如巴西为实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制订了投资规模达3700亿美元的5年(1981~1985年)发展计划。其投资规模太大,远超自身财政承受能力。同时,拉美国家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以偿还债务,于是继续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钱。拉美国家债务猛增,1975年拉美外债总额不足700亿美元,1982年超过了3000亿美元,增加了三倍多。可是,拉美国家政府并没有能够真正、充分利用资金,相反,许多资金被滥用。加上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作祟,拉美国家出口持续受挫,国际收入日减。一些国家问题尤其严重,日渐难支。最终,1982年墨西哥政府率先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一场影响深刻、广泛的拉美债务危机由此总爆发。危机发生以后,拉美国家的债务一直未低于4000亿美元,每年须支付巨额利息。巨额利息不仅使拉美外贸顺差收益荡然无存,而且为偿还利息又不得不举借新债,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滚雪球般恶性循环之中。这场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刻的经济危机,普遍波及整个拉美地区。面对经济灾难,拉美国家被迫采取措施,减债应对。例如巴西,政府减小投资规模,修改了发展计划。许多拉美国家则普遍采取(国企)私有化策略。通过采取私有化措施,改革企业经营体制,改善管理方式,原来国企严重亏损的局面开始改变,不少企业开始扭亏为盈。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问题仍是困扰拉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痼疾。

三、(经济)一体化问题

一体化思想在拉美产生较早。19世纪玻利瓦尔就曾主张拉美国家要在政治上结盟、经济上合作。但后来美国利用“一体化”思想,将其释为“泛美主义”,妄图独霸拉美。“进口替代”战略实施10年之后,拉美各国普遍遇到国内市场狭小的困境,这成为继续工业化的障碍。于是,一些拉美学者积极呼吁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1960年2月,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十几个拉美国家在蒙得维的亚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同年底,危地马拉等国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从此揭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序幕。各种地区一体化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组织内部协调成员国间的工业发展战略,甚至在某一组织内规划某种“进口替代”,谋求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存在内部体制弱点,历史遗留分歧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问题,一体化运动遇到许多困难,甚至出现停滞。因此拉美各国对地区一体化组织进行了改革。1980年拉美自由贸易协会改组为拉美一体化协会。1984年巴西、墨西哥等11国为解决债务问题而联合组建卡塔赫纳集团。1986年孔塔多拉集团(由巴拿马、墨西哥等国组成)与利马集团(由秘鲁、阿根廷等国组成)共同组成8国集团,这是一个有良好基础的高级磋商与协调机构,以解决本地区问题。这反映了拉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水平的发展,有利于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参 考 文 献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5

清朝定鼎北京,规定旗人完全以军事为业,严禁从事其他各业。生活所需全部由国家供给,并相继建立了份地制度和粮饷制度使之生活无虞,全身心地投入军事作战。然而随着八旗兵丁生齿日繁、政府财政拮据。解决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便成了当时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康、雍两朝采取了赏赐银两、赎回民典旗地等措施,但其大都是治标之策,收效甚微,无济于事。因此乾隆朝采取了满汉权贵皆视为“绵固久远”的根本大计―京旗苏拉移驻。现对乾隆朝京旗回屯拉林阿勒楚喀进行简单阐释。

一、乾隆朝京旗回屯政策的提出

明清易代,清顺治帝福临率八旗劲旅进入北京,代明而建大清帝国。与此同时,满洲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几乎都“从龙”入关,清政府为确保统治稳定对所有旗人实行“恩养”政策,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和八旗人口少的时候,清政府“恩养”旗人的这些措施尚可实行,而当国家财力有限,八旗人口增长迅速的时候就很难实行了。据统计顺治五年全国八旗男丁为34.6931万人,到康熙六十年上升69.6681万人[1]。在70多年的时间内,八旗人丁增加了1倍多。再加之清政府严禁旗丁从事士、农、工、商各业,普通旗丁除了披甲当差外无任何额外收入。伴随着旗人人口的增多,闲散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加,势必加重家庭生计的困难。乾隆初年,“近京五百里旗地者,已半属于民人”[2]相当一部分中下层旗人已陷入“无钱粮,又无产业,实无糊口之资”[3]的地步了。这种情况表明,旗人生计问题已经恶化到极严重的程度,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本,引起清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康熙朝开始着手解决, 康熙帝曾“发帑金五百四十一万五千余两,一家获赏俱至数百”,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一二年间,荡然无存。四十二年(1703年)又发帑金“六百五十五万四千余两,赏赐兵丁人等”,也同先前一样,立时费尽”[4]雍正帝继位后,也曾多次赏给八旗兵丁钱粮数次。“每次所赏,需银三十五六万两”,可是,兵丁得此银后“不及十日,化为乌有”[5]。雍正帝深有感触地说:“即将仓粮国帑,尽行颁赐,朕固不惜,但使随得随尽,曾不浃旬,逐即荡然,亦何济之有。”[6]到乾隆帝即位时京旗“数十万之众,生齿日繁,聚积京师,不农不贾”[7]优游坐食,成为清廷用国帑、仓粮填不满的无底深渊。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舒赫德、赫泰、等他们最先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纷纷给朝廷上疏,提出“伏思盛京、黑龙江、宁古塔三处,为我朝兴隆之地,土地沃美,地气肥厚,闻其闲旷处甚多,概可开垦。虽与八旗满洲不可散在地方,而于此根本之地,似不妨迁移居住。且八旗之额兵将及十万,复有成丁闲散数万,老稚者不在内。……由是合计,京师及三处地亩均匀摊给,务使家有恒产,人有恒心,然后再教以俭补,返其初风,则根本绵固,久远可计矣。”[8]此份奏疏可谓入情入理、周密详细。统治者又唯恐将八旗兵丁分散,削弱统治,权衡再三,最后仍然决定把京旗苏拉回屯他们的发祥之地东三省。

二、乾隆朝京旗回屯拉林阿勒楚喀始末

回屯地的选择是京旗移住的基本前提。基于此乾隆六年,清廷派大学士查郎阿勘察东北可耕之地。勘察之后,查郎阿精心挑选,把土地分为上等、次等,共九处可供屯垦,其中最上等为“宁古塔将军所属吉林乌喇东北三百余里,拉林、阿勒楚喀周围八百余里……此地段平畴沃壤,五谷皆宜耕种,江绕其外,河贯其中,而山木丛茂,取资不尽”[9]。乾隆七年五月朝廷批准了他们的奏报。随即钦派户部侍郎与副都统负责移驻前筹办工作。他们首先设置村屯,建盖房舍。每旗设两村屯,八旗设16个村屯,每屯凿4眼井,各设乡长一人。建官署21间,副都统住房36间,协领住房18间,满洲兵住房5000间[10],紧接着分派任务,一、由伯都呐、三姓地方派300名八旗兵丁建造住房,二、划拨土地,派丁代垦。最终排“派吉林乌拉兵八百名,阿勒楚喀兵二百名,驿站夫五百名开垦”[11]。

乾隆九年,移驻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首批京旗回屯初步确定为1000户,首选那些“务必选派平素守分、持家勤俭之人”及“挑选有妻及独户之人” [12],当年到达拉林750名,第二年又到250名[13]。为便于移驻京旗的管理,于京旗移驻当年设副都统衙署,然而移驻的情况并不理想,乾隆十年十二月,拉林副都统巴尔品向乾隆帝报告了移驻拉林京旗的情况说:“孤寡、年老及十五岁以下不能力作者百余户;年力虽强耕耘未谙,不能尽地利者十六七,力胜耕耘,兼有协助之人者十二三。大约以五口计之,种一顷者日用外,所余不过三四十石,种五六十、六七十亩者,所余不过一二十石,再下仅堪糊口。缘初学耕种,且无协助之人,安家银两渐次用完,不能多种,牛只等项毙坏,无力置买,不免拮据。”[14]乾隆皇帝得此奏报后,令从国库中支银5000两交给该副都统,进行救济,直到无须补助时,在奏明停给。第一阶段的前景可以说并不可观。

乾隆十八年八月,乾隆帝想再次移驻京旗苏拉。于是征询吉林将军傅森的意见。据傅森所奏:拉林、阿勒楚喀附近地土肥沃,可垦地“计三千余顷,可设村落四十八处,足容三千户,请于现驻一千名外,再派驻三千名”[15]。因此第二批京旗移住拉开了帷幕,计划从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分六批派遣,每批500名。援引首次移驻千名,年赏银5000两之例,次年派500名,“每年支给赏银二千五百两,十年后减半,又十年停支”[16]。乾隆二十一年二月,第一批京旗到达拉林,因中途逃跑1名,实到499名,于阿勒楚喀海沟立村屯8所安置。二十二年十一月,在拉林瓦浑地方建第二批京旗的房屋,翌年春500名到达。同年十一月,又在拉林西沟地方建第三批京旗的房舍,于二十三年春如数到达。同年十一月,又在拉林霍济墨地方修建第四批京旗房舍,翌年春也如数到达此地。原计划移驻6批3000名,然而仅仅移4批200名,就难以进行了。对此,乾隆帝曾在上谕中颇有感触地说:“联因满洲生齿日繁,酌量拨往拉林种地,自京起程时,赏给整装银两,复令在拉林建盖房屋,又赏给牛具等项。原为伊等生计充裕起见,伊等自应感戴联恩,安静循分。乃年来逃回者甚众,情殊可恶,是以拿获者,俱经解回正法示众。”[17]无论怎样,都于事无补。于是第二批移驻京旗苏拉于乾隆三十四年结束。

三、京旗回屯拉林阿勒楚喀的影响

乾隆朝的京旗回屯,是统治者为解决八旗的生计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尝试,史无前例。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然而客观上确是一次开发东北、特别是拉林、阿勒楚喀地区,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乾隆六年正式着手筹备京旗回屯事宜开始,到十年最后一起京旗移到为止,前后历时4年,移驻京旗1000户,我想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这些数字,我们还应该看到为京旗垦田盖房的吉林兵丁、驿站壮丁、家人奴仆等,人数是很多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清统治者运用官方权力和财力加以引导、组织、强制推行的一种政府性移民。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使仰食于朝廷的部分京旗闲散与土地相结合,以此来减轻日益增长的八旗人口对清朝统治者造成的沉重负担。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最终完成了变边陲为内地和变夷从夏的历史进程。从历史角度来看,乾隆朝的移垦举措应该说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历史事件。[18]因为从当时来看,“移驻千户满洲,习惯耕种,自食其力,”[19]可以说给旗人一个归田务农的机会是正确的。现在的事实证明确有相当部分的京旗子弟及其后裔留在了回屯地,靠自己的双手解决了生计问题。他们或“自行耕种”或“雇用帮工”[20]无不耕作相安,至同治年间,那些乾隆时期移居拉林地方的北京旗人,“至今长养子孙,称为乐土”[21]宣统元年(1906年)升宾州厅为宾州府。同年,因阿勒楚喀人户极为稠密,庶政日益繁兴,[22]由此可见,乾隆朝移驻京旗子弟于拉林等地,最终使得部分八旗子弟解脱了围坐京师的局面,他们开始了学习农耕,自食其力的新生活。到现在为止,那些百年前建起的八旗村屯绝大多数仍是人丁兴旺,从未荒废间断过。可以说,京旗回屯导致了这一地区的快速开发,重建了该地区的满汉关系。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择.历史档案,1988(4).

[2][7][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M].卷35,第6页上赫泰:复原产筹新垦硫.

[3]内阁大库档案.乾隆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转引自刁书仁.略论乾隆朝京旗苏拉的移驻.北方文物,1994(2).

[4][5]清世宗实录[Z]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清世宗实录[Z]卷四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

[8][10][清]琴川居士辑皇清奏议[M]卷34.舒赫德:敬筹八旗生计疏.

[9]清代奏折汇编[M].农业环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商务印书馆,2005:65.

[11]清高宗实录[Z]卷一七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18]魏影,王小红.乾隆朝京旗回屯述略[J].历史档案,2007.

[13][14]清高宗实录[Z]卷二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16]清高宗实录[Z]卷四七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清高宗实录[Z]卷六百.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王晶.拉林阿勒楚喀京旗文化[M].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哈尔滨出版社,2001:233.

[20]清高宗实录[Z]卷卷七七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卷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6

在20世纪50年代,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解放牌卡车,中国第一个本土的重量级交通工具。“公司的最新解放J6系列,花费了6年来发展,已经达到国际标准。”竺延风说。

这个公司在今年的6个月份中出售了690000辆汽车,并且期望今年的整体销售量超过去年的116万辆。奇瑞汽车销售部门的副总经理秦丽红说:“很多中国汽车品牌,包括奇瑞,正在升级他们的产品和积极寻找扩展他们在欧洲国家和别的发展中国家的形象。”

在第五届长春国际汽车展销会上,秦丽红提到,奇瑞汽车已经证明中国汽车业在亚洲西南、中东和北非国家的竞争力,并且这些公司计划在欧洲和北美寻找更大的市场。这个有10年历史的安徽芜湖的汽车公司,和莱克斯勒汽车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出口中国制造的第一批汽车到美国。奇瑞宣布在今年的上半年出口量增加了4倍,海外销售量达到了整年的最高水平100000辆。这个公司已经将汽车出售给50个国家,包括俄罗斯、伊朗、埃及、印尼和阿根廷这些主要的海外市场。

奇瑞制造商计划在2010年之前,将它的年产量达到100万辆汽车。这个公司期望增加它的生产能力从20万辆到今年的70万辆。

2006年,奇瑞汽车销量达到305200辆,占有中国市场7.2%的市场份额。

秦丽红说,奇瑞今年海外市场新的增长点是拉丁美洲,并且计划在乌拉圭开办一个工厂――联合乌拉圭的生意伙伴,在美洲大陆开办第一个工厂。“今年,我们要将精力集中在培养这个新的市场。”奇瑞汽车将要证明其在拉丁美洲的竞争力,这个地区没有自己的本土品牌,极度依赖进口。

“我们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经济合作和技术含量高的车辆,”秦朔说,“我们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约是另一个优势,因为克莱斯勒汽车的销售网络将要帮助我们敲开拉丁美洲的市场。”

在长春的展销会上,奇瑞以它今年第三个新品牌瑞麒2开场,展现它提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销量的决心。

同时,在展销会上,吉利汽车揭晓了它的第一个中等档次的家庭轿车,以自己生产的发动机装备。吉利公司副总裁刘金良说:“吉利正在尝试改变它一向作为便宜、低等汽车制造商的形象。它正在建立一个国际汽车品牌为目标,正在尝试和它的全球竞争者竞争。”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今年上半年增长非常迅猛,汽车产量和销售额上涨超过2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胡茂元说,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已经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他们有机会成为强劲的商业力量和全球生产厂商。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7

这些都意味着拉丁美洲运营的公司比在其他更成熟的市场中运输的是更少以及价值更小的货物。由于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货运量也会有差异,因此企业很难利用规模效益,或者设计高效的交通网络来巩固该地区的收益。但是为了发挥该地区的全部潜力,企业必须加强覆盖整个区域。从供应链角度来讲,这种必要性迫使他们第一次产生将拉丁美洲作为一个整体的想法,从而寻求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来控制成本。要做到这一点,供应链经理们必须首先了解特定地区面临的挑战,继而采用策略缓解或克服这些挑战。

大规模的挑战

该地区的地理规模带来的挑战变得愈发清晰。比如南美两个重要的商业中心的飞行距离,圣保罗(巴西)与圣地亚哥(智利)之间是2500公里,几乎与伦敦和莫斯科之间的距离相同;圣保罗和墨西哥城的飞行距离是7500公里,与从伦敦到加德满都的距离相同。

如果人口与地理空间平均分布,那么以上讨论的远距离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圣保罗到圣地亚哥2500公里的路线中,100公里内仅有两个二级城市(阿根廷的门多萨和科尔多瓦)。事实上,在拉丁美洲的十大城市平均距离相距3900公里,同样的数据在欧洲则是2500公里。如果你剔除巴西相对集中的人口区域,平均距离上升则到4200公里。

覆盖这些巨大的地理距离是很困难的。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说法,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在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和质量上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与欧盟或美国标准相比,铁路覆盖也较差。同时港口运转经常超出港口设计的运载能力。

高成本的挑战

拉丁美洲的长距离和糟糕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该地区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海洋航运一个20英尺的集装箱到巴西的成本与运输一个相同集装箱从中国或香港到巴西的成本无差。尽管整个拉丁美洲凸显新兴经济体的特征,但这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低成本地区。例如,这里的劳动力成本明显高于中国,虽然不像中国有这样一个快速上升的劳动率,但是这个显著的差距有可能至少持续未来十年。

跨越国界的挑战

拉丁美洲共有17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习俗和税法、双边协议和关税。在巴西,不同的州税收法规甚至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该地区的许多国家正在通过进口关税、配额、税收法规来保护本国产业。这些规则的复杂性使得公司很难简单地随时更新并与当前最新的法规保持一致,更不用说这些变量还影响着供应链的优化工作。

更复杂的是,该地区的传统是由政府控制汇率,因此政府倾向于从事当地的“汇率战争”。因此,突然贬值会使一个国家或多或少地丧失竞争力而生产力却没有任何显著的变化。结合在港口和边境口岸冗杂的官僚流程,这些影响可以使在拉丁美洲的管理制造和分销、交货期、库存等成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重要的本土化步伐

尽管存在上面列出的挑战,拉丁美洲的一些跨国公司和本地公司还是建立了非常成功的业务。在许多情况下,这个成功的内在组成部分采用的是一种拉丁美洲独特的方法设计和执行其供应链,同时对地区的供应链功能设定一个预期的投资量。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策略的关键因素。

重要的本土化是形成拉丁美洲最成功的供应链策略的一个核心部分。如在巴西和阿根廷的四大手机制造商每一个都能制造或组装在当地销售90%以上的产品。阿根廷顶级汽车品牌都生产了用于本国使用的大量汽车,这些汽车被当地消费和出口到其他地区的市场。

从操作便捷性角度讲,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本土供应链被专门设计来满足当地税务的要求和责任制度或匹配进口配额。比如一个消费产品公司通过转向当地生产,能够增加其在巴西的某关键产品类别边际贡献率的30%,尽管这样做也增加了生产成本30%。而区别在于厂商可以大大节省进口关税、内部税收优惠和改善其他监管效果。

对于竞争优势而言,虽然监管条件可能推动当地发展,但是最成功的公司往往采取深思熟虑的步骤,把这两个因素变成一个竞争优势的来源,一般通过调整产品以适应拉丁美洲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Volkswagen),专门为巴西制造和销售了小型汽车GOL。旨在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利用对当地生产的税收优惠,从而取代流行但老化的甲壳虫。后来在一个类似的策略下引进了邻国阿根廷。在巴西和阿根廷GOL一直是最畅销的汽车,合计所有的种类,它一共卖出了1000万辆,进而大众利用巴西工厂其紧凑低成本的城市汽车来打入其他国际市场。

适当的组织分离

一个高效的供应链组织分区必须考虑拉丁美洲的地理(长距离、丛林山脉等),文化(不同的语言、收入和品位)以及政治障碍。语言差异可能需要相邻区域的多个标签来相互理解,比如,各种自由贸易协定的存在可以显著影响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产品的移动,有时甚至要求企业改变包装尺寸或产品每箱的数量来满足当地法规要求。

由于这些复杂性,在拉丁美洲运营的多数大公司选择去将他们的供应链组织划分为区域“集群”。这些集群是为了平衡市场规模,文化相似性以及运输货物的成本和减轻集群内部的边界行为。一个典型的方法是使用以下四个地区:美洲北部和中部(包括加勒比海国家和墨西哥)、巴西(面积大得足以单独适用一个专用的供应链组织)、安第斯地区北部和南锥地区。每个集群中都有正确的组织。在这些供应链内部和集群中,公司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以确保研发、采购、制造、销售、仓储和分配资产在成本、服务和地方税收之间保持平衡。通常这需要集中资产在一个集群的最大的市场中,但是最好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一个组织的产品和市场的细节。理想情况下,组织结构应该在适当的水平下,在整个集群网络内培养出快速反应的机制。

务实、灵活的执行

领先的企业调整他们的供应链执行策略以适应在拉丁美洲现实的运营。他们的出发点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这也就是说他们接受该地区较高的风险和波动性来运行他们的供应链。这需要高度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这不但体现在日常的基础上,更表现在如何面对长期趋势的改变。反过来需要供应链能力方面的重大投资与人才的投入,这也正是许多公司在当今社会抢夺资源的重要原因。

战术的响应能力。一个常见的用于满足在拉丁美洲日常运营的挑战的策略,是包括使用比全世界其他地方更典型的、更高风险调整的安全库存。目的在于如果当地物流活动受到延迟或中断,可以保持供应的连续性。为了控制更高库存的成本,公司还采取措施改善其拉丁美洲供应链的整体灵活性。他们通过积极监控供应链环境变化,从而获取最好的和最早的可能发生的警告情况。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其提供给客户的成本效益,然后再响应供应链动态调整的参数。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8

关键词 拉丁舞 拉丁舞俱乐部 经营模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成都市青少年宫拉丁舞俱乐部、四川省拉丁舞培训中心、成都市春秋拉丁舞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拉丁舞、体育管理学方面的书籍、论文、期刊等文献资料试图找出适合现代拉丁舞俱乐部发展的经营模式。

2.个案调查法:对不同类型俱乐部采取个别案例的调查研究。

3.专家访谈法:与体育管理学及对体育产业有资深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

二、拉丁舞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定义

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做出反应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有效的。因此拉丁舞俱乐部的模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拉丁舞俱乐部根据自己的经营宗旨,为实现拉丁舞俱乐部确认的价值定位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经过被理论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可以模仿或推广借鉴的样式,包括拉丁舞俱乐部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三、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分析

(一)拉丁舞俱乐部

拉丁舞俱乐部是一项新型的体育项目,它把体育与艺术结合在一起,是一项休闲健身的活动。拉丁舞有着休闲和锻炼价值,所以拉丁舞也是一项行为文化,非常受广大市民的青睐。俱乐部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健身活动的组织团体或者场所,严格解释是具有某种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

(二)拉丁舞俱乐部类型

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运行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经营型、准经营型、单位型。

1.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

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是指经营者投资建成,以盈利为目的,实行股份制管理的拉丁舞俱乐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既满足了广大拉丁舞爱好者学习舞蹈技术、健身、娱乐的需求,又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是当前拉丁舞俱乐部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未来拉丁舞运动市场开发的主要依托。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满足了广大拉丁舞爱好者学习舞蹈技术、健身、娱乐的要求,是当前拉丁舞爱好者的首选之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当今大众体育的一个主要组织形式,对体育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拉丁舞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准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

准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是指体育局在原有的场馆和体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拉丁舞俱乐部,它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收费标准要低于经营性拉丁舞俱乐部,并且全部费用将用于场馆维修、改善设备条件和教练员的费用。准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的内部管理是以体育局的行政管理为主,俱乐部经营管理为辅的一种管理模式。

3.单位型拉丁舞俱乐部

单位型拉丁舞俱乐部是指一些企事业单位利用自己单位的场馆组建的拉丁舞俱乐部。例如各高校的拉丁舞俱乐部、舞蹈协会及舞厅。俱乐部成立的宗旨有两个:第一,提高本单位人员的健康水平,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第二,能够代表单位参加本系统和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拉丁舞比赛,为本单位争得荣誉。单位型拉丁舞俱乐部的内部管理是以各单位的工会部门或是学生管理部门为主管,由于俱乐部是在业余实践服务于本单位人员,所以俱乐部的正常运行是依靠单位的扶持和国家的福利机制,在经济、行政上是和单位一体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经营权。本文以下提及的拉丁舞俱乐部均为经营型或准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

(三)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舞俱乐部与全国知名拉丁舞俱乐部的主要业务比较

目前,成都的拉丁舞俱乐部都是在自发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商业化道路的,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收取培训费、场地租赁费为主,销售拉丁舞用品为辅。

成都市青少年宫拉丁舞俱乐部是在成都市拉丁舞运动协会领导下创办的。主要以培养青少年为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拉丁舞选手,他们在上专业院校以前曾多次包揽四川省、成都市锦标赛少儿、少年组别的冠军。现在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培养了一大批业余成人及青少年选手。

成都市舞蹈文化机构从1998年初创办至今已涵盖了拉丁舞培训、拉丁舞赛事组织、舞蹈健身、拉丁舞传媒和舞蹈演艺事业等诸多方面,以拉丁舞为核心的主营业务主要是联系和协调很多行业组织和承办各类活动。同时为广大的拉丁舞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四川省舞蹈文化机构下设“成都市文化艺术发展公司”、“成都市拉丁舞培训中心”、“成都市舞林会”,致力于中外舞蹈文化的推广交流、大型文艺表演和比赛的策划承办、舞蹈文化用品的制作与销售以及各类舞蹈的教学培训。

可以看出,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主要以参加拉丁舞协会比赛为主,是建立在选手的业余爱好的基础上,没有多元的经营方式组合。

(四)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都有一定的规模但缺乏品牌意识

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有几家已经初具规模,都有几个分场地,但采取的经营方式是跟别的单位合作经营,形式较为单一且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连锁机构。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分开来。因此一种品牌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知名度、声誉、市场占有率、能够实现持续的利润增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广州如果有人说去健身俱乐部,那么很多时候人们想到的就是“力美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力健美健身俱乐部”已经成为一个健身行业的品牌。20世纪80年代,有氧健身操在中国流行,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开始孕育。1994年,马华成立了自己的健身俱乐部,1999年马华引入了连锁经营模式,在河南、河北、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开办了10家健身俱乐部分部。“力健美健身俱乐部”正式效仿和发展了这种经营模式,从2001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发展到5个地市开办了25家直营连锁店。

品牌连锁经营的优势:1.授权人只以品牌、经营管理经验等投入便可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不仅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报,而且使无形资产迅速提升。2.被授权人由于购买的是已获得成功的运营系统,可以省去自主创业不得不经历的一条“学习曲线”,包括选择盈利点、开发市场等必要的摸索过程,降低了经营风险。3.被授权人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掌握自己的收支。被授权人可以在选址、设计、员工培训、市场等方面得到丰富的授权人的帮助和支持,使其运营迅速向良性循环。4.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间不是一种竞争关系,有利于共同扩大市场份额。

以上可以看出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连锁经营和品牌意识。

四、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盈利方式

(一)培训费

培训费是指参与培训者接收专业的指导所支付的费用。从盈利的角度来看,拉丁舞俱乐部获取的培训收益可能以三种方式存在:1.俱乐部招聘舞蹈老师,俱乐部支付其课时费后剩余的收益;2.俱乐部和舞蹈老师合作,俱乐部支付舞蹈老师分成后所得的收益;3.俱乐部和相关部门合作,获得分成后,支付舞蹈老师所得,获得的收益。

成都市大多数体育俱乐部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培训费。像前卫舞蹈文化机构、成都市青少年宫拉丁舞俱乐部、四川省拉丁舞培训中心由于开展业务的单一性决定了他们收入的单一性,以上俱乐部都是以开展拉丁舞培训课程为主,经营拉丁舞用品为辅,没有参与拉丁舞其他的附属行业,像演出、音像制品发行等。

(二)拉丁舞相关产品销售所得

与舞蹈用品的销售收益存在于培训者学习拉丁舞的过程中,涉及多种产品类型,例如练功服、比赛服、舞蹈鞋、拉丁舞音像资料、饮品等。成都市所有的拉丁舞俱乐部中基本都设有舞蹈用品及饮料的销售点。此外还有的俱乐部也实行了网上销售。

(三)会员费

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中有几家俱乐部实施了会员制,会员在本俱乐部参加培训课程及购买拉丁舞用品时都有相应的折扣。同时这些俱乐部也会定期为会员举行活动。当然要想成为会员,必须每年定期缴纳会费,这也成了这些俱乐部的稳定收益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9

从本质上说,语言学是一门描写性的科学,而不是一门限定性的学科。在语言学的研究史上,从限定主义(prescriptivism)到描写主义(descriptivism)是一个根本性的进步。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语言学,其基本特征就是限定主义。语言规划的基本特征也是限定主义,不过,这种限定主义是对现代语言学描写主义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要在对语言现象描写的基础之上来制定语言限定的规范,因此,语言规划不是单纯的限定,而是在描写的基础上的限定,语言规划的限定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因此,语言规划的限定主义绝对不同于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对古希腊限定主义的否定之否定。

语言规划就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统称。它是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语言规划的这种界说,我们认为,语言规划具有如下的性质:

第一,社会性 语言规划首先应该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行为,一般不能是个人的行为。尽管有时私人的或半私人的组织、著名人士、作家、出版商对语言规划也能起某些作用,不一定非得要有政府的参与,但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权力的作用比个人的作用大得多。因此,语言规划又叫语言计划,通常由政府或其中某一个部门来制定,通过这样的计划,官方的语言政策可以得到确立或执行。语言政策体现了政府或社会团体对语言的根本态度。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第二,权威性 语言规划的社会性同时也体现了它的权威性。国内外在语言规划中的许多重大决策,往往都有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当然,具有权威性的政府和社会集团不应当滥用权威,不应当用权术来控制学术或者压制学术,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语言规划一旦失去了权威性,就会引起社会上应用语言文字的极大混乱。因此,具有权威性的政府和社会集团对于语言规划的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慎之又慎,在语言政策的制定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这就是语言规划的权威性。

第三,交际目的性 语言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促进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发挥。语言规划的目的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决定的。离开了交际功能的语言规划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交际功能之外,无所谓语言规划。语言规划往往容易带上强烈的民族情绪,如果这种民族情绪影响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就可能导致语言规划的失败。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交际目的性。

第四,长期性 语言规划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往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一般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国家的语言规划几经挫折,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有的国家的语言规划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经历了非常曲折而艰辛的过程;有的国家对于语言规划的一些关键性决策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深化,最后才获得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长期性。

第五,实践性 语言规划的内容是十分庞杂而广泛的,它除了对语言文字进行一般性的管理之外,还包括语言的选择、语言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文字的创新、文字的改革等极为广泛的、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大大地超出了一般性行政管理工作的范围,它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同时还包含了复杂广泛的各种实践活动。语言规划还往往涉及到多种语言和不同的专业学科,从事语言规划不仅要有广博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和行政工作的能力,语言规划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性工作,而是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部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实践性。

总而言之,语言规划具有社会性、权威性、交际目的性、长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在研究语言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些特点。

“语言规划”这个名称是1957年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UreilWeinrich)首先提出的。在语言规划这个名称出现之前,世界上早就进行过语言规划了。在我国,远在秦代就有语言规划,秦始皇把形形色色的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实行“书同文”,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语言规划。在欧洲,远在罗马帝国时期,实行以拉丁文统治多民族大帝国的“书同文”政策,官吏和军人掌握了拉丁文,但广大人民仍然处于文盲的状态。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以后,各个民族纷纷独立。文艺复兴时期解放了思想,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典都成立过负责语言研究的机构,以保持和维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促进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发挥,为以后的工业化作了文化上的准备。这些也都是早期的语言规划。

关于语言规划的工作内容, 语言学家诺依斯图蒲里(J. V.Neustupny)曾经把它分为“政治法”(politics approach)和“培育法”(cultivation approach)两个方面。我们认为,诺依斯图蒲里的这种提法闪烁其词,含糊不清,晦涩难懂。为了在总体上对语言规划的内容进行分类,从实质上掌握语言规划的关键,我们有必要对诺依斯图蒲里这种分类进行改进。

在普遍浏览国内外有关语言规划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如果撇开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各种枝节问题不谈,语言规划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languagepositional planning)。就是决定某种语言或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position,status)。这种规划,一般要借助于政治的力量来进行,因此,它相当于语言学家诺依斯图蒲里的“政治法”。

第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language noumenal planning orlanguage—in—self planning)。就是语言文字本体(noumenon,language—in—self)的改造和完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中,需要保护语言文字本体的纯洁和健康,需要对语言文字本体进行精雕细刻的培育,因此,诺依斯图蒲里把它叫做语言规划中的“培育法”。

我们在这里把“语言规划”叫做“语言文字规划”,多加了“文字”这个词,是因为在我国通行的汉字是一种非常复杂而重要的文字,在语言规划中,必须给以特别的重视。

下面,我们从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两个方面,进一步对国内外的语言规划工作进行研究和考察。

二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决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决定某种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1.决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印度、菲律宾、以色列、东非都进行了共同语文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为例来说明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

新加坡于1959年成为英国的自治邦,1963年脱离英国,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地区,讲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但是,马来西亚联邦只能以马来语为官方语言,不容许新加坡保留其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这样,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联邦之间在语言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矛盾,马来西亚请求新加坡离开联邦,新加坡在1969年成为独立的自治共和国。语言上的矛盾是新加坡不得不离开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的78%,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5%。新加坡宪法规定马来语、华语(汉语的普通话)、泰米尔语、英语4种语言为官方语言。马来语是马来人的民族共同语,为了尊重历史,新加坡规定马来语为国语,国歌要用马来语来唱,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共同的标准马来语为规范。华语是方言复杂的新加坡华人的民族共同语,以中国内地的汉语普通话为规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同时,采用中国内地的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泰米尔语是新加坡印度人的民族共同语,泰米尔语的标准遵循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原有规范。英语是新加坡行政、教育和贸易的用语,是新加坡各族人民交际的共同语,以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发音为标准音。这样,新加坡的语文以英语为主,多语并存,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民族团结。英语成为各民族相互交际和吸收外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实用语言,而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则成为各个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的语言,实行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双语制。1979年9月,新加坡开展以推广汉语普通话为目的的“华语运动”,要求在五年之内,新加坡的年轻一代华人,除了跟父母谈话用汉语方言之外,都使用华语,十年之内,华语要成为公众语言,与英语并用。受华语运动的启发,新加坡的“马来文化团体中央理事会”也在1982年举行了“马来语运动月”,提倡新加坡的马来人讲标准马来语。语言问题在多民族的新加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方面实行双语制,一方面也不忽视作为第二语文的民族语文,同时又要防止民族语言运动盲目地发展成为民族沙文主义。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把语言规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语言规划看成与新加坡的文化、教育、经济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问题。

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1963年联合加里曼丹岛、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成立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口中,马来族占多数。马来亚在5世纪以前接受印度文化,字母源出于印度南部。15世纪以后信奉伊斯兰教,改用变体阿拉伯字母,1456年以后,马六甲海峡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这里的廖内—柔佛(Riau—Johor)方言逐渐成为东南亚商人和旅客的交际语言。1941年日本占领马来亚,激化了当地的独立运动,马来语采用拉丁字母,代替原来的阿拉伯字母。马来西亚成立之后,1969年把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定名为马来西亚语,1972年马来西亚的宪法又将它定为国语,并制定了语文改革计划,实现拼写法的标准化和词汇的标准化。

印度尼西亚原来是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国,1596年荷兰入侵,从此开始了长达500多年的荷兰殖民统治,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1950年8月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有1亿7千多万人口,是世界上的第五个人口大国,有250多种语言和方言,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最大的民族爪哇族占人口的40%,但是爪哇语不是印度尼西亚的全民共同语。作为全民共同语的印度尼西亚语实际上就是马来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尼民族意识高涨,1928年的印尼青年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要求以马来语代替荷兰语,作为全国的法定语言。印尼独立后,与马来西亚对抗,马来语的推广受到阻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语是一种没有经过规范的语言,词汇和语法都没有规范化,缺少现代词汇和系统的科技术语。1959年,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商议,决定对马来语采用拉丁字母拼写,并采用“马印拼写法”(Malindo)为共同的拼写法,但由于不久两国关系恶化,直到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才决定采用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为共同语,共同语可以由各国分别自定名称,不要求统一名称,但是,共同语的内容必须是一样的,两国又再次修改拼写法,称为“改进拼写法”,由两国政府正式公布施行。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1984年独立,24万人口中,马来人占54%,华人占26%,土著居民占20%。1984年1月1日独立,也采用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这样一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4个国家,将近两亿人口,便共同采用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为区域性的国际共同语,他们抛弃了语文民族化的狭隘思想,迈向了语文国际化的道路,这是语言地位规划的成果,也是把语言规划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社会语言生活所取得的成绩。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语言的地位规划还要注意少数民族语言政策问题,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制定有关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的政策、法令、标准等,慎重地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全民共同语的关系。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一定要包括语言平等在内。因为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使用同一语言的民族成员都有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在他们看来,使用本族语言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没有语言平等就意味着没有民族平等。客观而论,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具体体现。

语言的地位规划还应该研究世界诸语言的地位问题。一种语言在世界诸语言中的地位,不仅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有关,而且还同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如果按照使用语言的人数来考虑,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在这种情况下,汉语的地位是最高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英语的地位就比汉语高得多了。英语原是现在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的“地角人” (Engle)使用的语言,叫做“地角语”(Englise,古代拼写法)。地角人渡过英吉利海峡移居不列颠(Britain),用他们的地角语代替当地的凯尔特语(Celtic),于是,这个地区称为“英格兰”(England),这种语言称为“英语”(English)。英语在5—6世纪时,用鲁纳字母(Rune)书写,鲁纳文字是一种在艺术性方面能与汉字比美的古典文字。7世纪时,基督教传入英格兰,英语开始拉丁化,15世纪时,英语的语音发生重大变化,而文字来不及反映这样的变化,写法很混乱,这种混乱的写法流传下来,成了英语拼写定形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大英帝国)的全民共同语,又成了科技和工业头号强国(美国)的全民共同语,今天,英语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随着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普及,英语在INTERNET中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英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英语的这种国际共同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稳固。同时INTERNET上出现了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并存的局面。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语言的网络时代。一个是互联网络,一个是多语言,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语言规划的特色。

与确定某种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有关的是濒危语言的问题。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的语言总数大约有6700种,但是,大多数的语言都处于灭种的边缘,只有不到200种的语言没有消亡的危险。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丧失了语言也就是丧失了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需要用民族的语言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如何挽救这些濒危的语言,是语言地位规划应该注意研究的问题。

2.决定某种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

国际范围内的拉丁化浪潮实际上也就是进行文字地位的规划。

从罗马时代开始,欧洲的文字就掀起了拉丁化浪潮,拉丁字母成为罗曼语族的文字,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接着,拉丁字母代替了原来的鲁纳字母(Rune),成了日耳曼语族的文字,英文在5—6世纪是使用鲁纳字母的,后来改用拉丁字母,德语、荷兰语、卢森堡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冰岛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向欧洲东部传播,同斯拉夫字母争地盘,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此外,阿尔巴尼亚语、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爱尔兰语、芬兰语、匈牙利语、爱沙尼亚语都采用拉丁字母。地中海岛国马耳他,讲阿拉伯语,也采用拉丁字母。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拉丁字母传到美洲。整个美洲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南美洲和中美洲全盘拉丁化,他们不仅采用宗主国的拉丁化文字作为官方文字,连本土的语言(如巴拉圭的瓜拉尼语、秘鲁的凯楚亚语)也使用了拉丁字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拉丁化浪潮席卷到大洋洲,使整个大洋洲都拉丁化了。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太平洋中的许多新独立的国家都掀起了拉丁化浪潮。夏威夷成了美国的一个州,采用英语为官方语言,夏威夷语逐渐衰落,仅用于地名和旅游用语之中,这些残留的夏威夷语全部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新独立的斐济、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马绍尔群岛、基里巴提、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贝劳、西萨摩亚、汤加、瑙鲁都采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本民族的语言也都采用拉丁字母。整个大洋洲也都拉丁化了。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阿拉伯国家采用阿拉伯字母,南面除了埃塞俄比亚采用传统的民族字母之外,都使用拉丁字母。可以说,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也拉丁化了。索马里信奉伊斯兰教,独立后创造新文字,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之间进行了困难的抉择,最后毅然放弃阿拉伯字母而采用拉丁字母。这是继土耳其之后,又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采用拉丁字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采用斯瓦希里语为两国共同的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早年采用阿拉伯字母,现在也改为采用拉丁字母。通用于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的豪萨语,16世纪采用阿拉伯字母,20世纪初也改用拉丁字母。南非共和国除了使用英语之外,还使用阿非利堪斯语作为官方语言,也采用拉丁字母。此外,卢旺达、布隆迪、莱索托、斯威斯兰、马达加斯加等国的本土语言,不仅成为了法定的语言,而且也都采用了拉丁字母。

亚洲西部使用阿拉伯字母,南部使用印度字母,东部使用汉字。拉丁化浪潮席卷了亚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土耳其,原来一直使用阿拉伯字母,由于土耳其语的辅音少元音多,而阿拉伯字母原则上都是辅音字母,只有三个加在辅音上的元音符号,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土耳其语,容易产生歧义,这种不合理的情况延续了700年,阻碍了土耳其文化的发展。1922年土耳其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在1924年宣布放弃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1928年公布了新的拉丁字母表,并决定从1928年秋季开始正式采用拉丁字母,从1929年1月1日开始,凡是土耳其语编著的书籍一律用拉丁字母印刷出版,教学上一律禁止使用以阿拉伯字母印刷的书籍。土耳其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土耳其改用国际化的拉丁字母,在东方国家文化和西方国家文化之间首先筑起了一座拉丁字母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后来许多国家的拉丁化运动,都是以土耳其为榜样的,影响极为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冲破了印度字母和阿拉伯字母的传统,采用拉丁化的民族文字。印度尼西亚在5—6世纪接受印度文化,采用梵文字母,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改用阿拉伯字母,17世纪以后沦为荷兰的殖民地,以荷兰语为官方语言,采用拉丁字母,在民间用拉丁字母书写各种本土语言,后来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共同以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采用拉丁字母。马来西亚很多人信奉伊斯兰教,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在拉丁化浪潮冲击下,改用拉丁字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虽然都以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都采用拉丁字母,但是,拼写法各有差异,印度尼西亚的拼写法受荷兰语影响,马来西亚的拼写法受英语的影响,不利于彼此的交流,1972年统一了拼写法。菲律宾有多种语言,其中有的语言在18世纪前采用起源于印度的变形字母,后来有的地方改用阿拉伯字母,采用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为国语之后,也实现了拉丁化,菲律宾是双语制国家,还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

越南原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另外还使用根据汉字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字喃”,汉字是正式的文字。1651年,法国神甫罗德(Alexandrede Rhodes)设计了拉丁化的越南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和字喃。起初,这种拼音文字只在教会使用,1885年法国在南方积极推行这种拼音文字,使它成为辅助行政和教育的文字,后来扩大传播到越南全国。1945年越南独立,称这种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为“国语字”,作为国家正式文字,废除汉字,实现了拉丁化。

我国是汉字的发源地,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一致通过了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秋季开始在全国小学教学,小学生入学,先学汉语拼音字母,然后用拼音字母帮助学汉字,汉语拼音方案在推广普通话、基础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成为方便的学习工具。5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的少数民族拉丁化文字共13种,其中,苗文3种(黔东、湘西南、川黔滇),载瓦文、布依文、哈尼文、侗文、土文、壮文、傈僳文、白文、黎文、纳西文各一种。另外,拉祜文、佤文、滇东北苗文三种原有的拉丁文字得到了改进,景颇文是一种原有的拉丁化文字,继续得到使用,这样一来,如果不包括1994年新制定的羌文,共有17种拉丁化文字。

现在,全世界拉丁字母已经在120个国家成为正式的文字,不用拉丁字母为正式文字的国家也有拉丁字母的拼写法,作为辅助文字或拼音符号。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在1982年成为了汉语罗马字的国际标准(标准号:ISO7089),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各种非拉丁文字的罗马字转写标准。

国际拉丁化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这是国际语言文字生活中引人注目的大事。

当然,国际拉丁化浪潮也有受到阻碍的时候。前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曾经以中亚的突厥民族为主,掀起拉丁化的浪潮,阿塞拜疆率先于1923年实行了拉丁化,接着,前苏联的各种突厥文字以及其他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都纷纷改用拉丁字母,创制了30多种少数民族拉丁化文字。中国在苏联的华侨也制定了拉丁化的中文。这个声势浩大的拉丁化运动得到了列宁的支持,后来斯大林反对拉丁化,主张苏联所有要求改造和创造文字的民族,都必须采用俄文字母,字母不足可以补造新字母。根据他的命令,前苏联所有已经制定的拉丁化民族文字,都一律改用俄文字母。俄文字母是地区性的字母,拉丁字母是国际化的字母,采用俄文字母,不便于在国际上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特别在信息网络时代,在网络上不用拉丁字母几乎寸步难行,因此,在苏联解体之后,这些国家又酝酿重新改用拉丁字母。

蒙古于1921年独立。1940年,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上,决定采用新文字,并成立了以党中央总书记泽登巴尔为首的新文字中央委员会负责新文字的工作。新文字中央委员会在采用拉丁字母还是采用俄文字母作为新文字的问题上,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最后决定采用俄文字母来改革自己的旧文字。在俄文字母表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新字母,共35个新字母。1941年5月部长会议和党中央联席会议通过了这35个蒙古新文字字母,1941年11月又通过了新文字的正词法,从1943年开始,全国范围内都采用了新文字。现在蒙古境内的主要出版物,都用新文字出版,学校的课程也以新文字讲授。在世界范围内的拉丁化浪潮中,蒙古人民共和国没有被卷入这个浪潮。这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在文字改革上作出的决策,也是世界文字地位规划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朝鲜也进行了文字改革运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时就接受汉字文化,早期的历史书都是用汉语的文言文写的,后来创造“吏读”,用汉字来书写朝鲜语,尽管使用吏读,正式文字仍然是汉语的文言文。朝鲜在李英宗8年(1443年)时制定了《训民正音》的拼音字母方案,共28个字母,这套字母的形式是按照发音器官的形状造成的,字母的排列也是按照发音的原理,先辅音后元音,辅音字母的顺序,先不吐气辅音后吐气辅音,元音字母的顺序,先单纯元音,后复合元音。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叠成汉字的方块形式,这种形式的文字是一种内部音素化的拼音音节方块字,叫做“谚文”。谚文字母虽然少,但是音节组合很多,文献中出现过的音节组合字达4951个,仍然是一个大字符集。《训民正音》于1446年李世宗时刊印,《训民正音》上说:“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所谓“谚文”,就是通俗文字的意思。谚文后来在李朝燕山君时曾一度停止,1894年,朝鲜政府宣布《训民正音》可以作为公用文字,此后汉字和谚文一直混合使用。1948年,朝鲜开始废除汉字谚文混合体,在供给一般人阅读的各种报纸、杂志、书籍、公文中完全停止使用汉字,改而使用“谚文”。现在,谚文已经用于朝鲜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韩国继续使用汉字谚文混合体,可是减少了汉字的数目,文学作品也全用谚文。韩国教育部1972年公布1800个汉字,要求中小学生掌握。朝鲜的文字改革走的是一条民族形式拼音文字的道路。

三 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指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中,某种语言或文字与其他的语言或文字在地位上的关系;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则指在某一语言或文字内部其自身的普及推广以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这是语言文字本体内部的关系问题。

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2)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3)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

1.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推广共同语是语言文字本体规划最重要的工作。共同语的范围有大小的不同。有民族共同语,有全国共同语(或全民共同语),有区域性的国际共同语,有世界性的国际共同语。

在农业化的时期,农民基本上不外出活动,与外界交往很少,安土重迁,共同语的用处不大。当时农业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可以口头传授,不一定用文字说明,需要文字和共同语的只有官吏和商人。到了工业化时期,生产的知识复杂了,口头传授不够了,人民需要学习文字,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人和商人大量增加,他们流动频繁,需要共同语来进行交际。在欧洲的罗马帝国时代,实行以拉丁文统治多数民族大帝国的“书同文”政策。

工业革命以后,西欧国家和北美都把普及教育和推广共同语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十分重视。西欧和北美较早地形成并且普及了标准的共同语。共同语是现代教育的血液,共同语的普及推动了教育的进步,而教育的进步则推动了西欧和北美国家的现代化。

日本的民族主要为大和民族,北海道还有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语。除琉球群岛之外,本土日语分为关东方言和关西方言两种,关西方言又可分出一个九州方言。这些方言,除鹿儿岛差别较大之外,不同方言区的人都能相互听懂。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日本国语的推广。日本的国语,原来以京都话为正宗,日本迁都东京以后,改为以东京话为国语的标准。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只用20年的时间就普及了以东京话为标准的国语,做到了一切学校讲国语,一切公共场所讲国语。日本迅速普及国语,主要依靠两项措施:第一,日本十分重视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以国语为教学语言。第二,日文是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假名是拼音的音节文字,读音很容易标准化,汉字的读音在字形上表现得十分模糊,不利于读音的标准化,日本实行在全部汉字旁边都注上假名的办法,在普及国语的时期,小学课本、报纸、杂志和所有的日文书籍上的汉字,都注上假名。这种给汉字用假名注音的办法促进了汉字读音的标准化,当然也就促进了国语的普及。全部注音的办法一直实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后汉字数量大大减少,国语已经普及,只在生僻的汉字旁边注音。充分利用注音,是日本能迅速普及国语的另一个原因。语言规划一般要持续很长的时间,日本用20年时间普及国语,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清末中国的学部尚书问日本的文部省大臣,如何才能办好新教育,日本的文部省大臣回答“推行国语”。国语也就是共同语。在亚洲,日本首先认识到:共同语是教育的前提,而教育则是建国的前提。这样的认识是非常可贵的。

我国自清末以来,就开展了国语运动。1903年,清末奏定的《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第24条明文规定:“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这里的“官话”也就是国语。辛亥革命之后,1911年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1917年成立了国语委员会,1919年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五四运动以后,国语运动进入推行期,修订注音字母,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调整国音标准,推动学校的国语教育,培训国语师资,出版国语的书刊。

但究竟什么是国语,其内涵一直不十分明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国语作了明确的界说,改称普通话。

普通话也就是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有了这样明确的标准,推广普通话就不至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5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成立了普通话推广工作委员会。1957年11月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这对于普通话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推动。1978年8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为了培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人员,1979年的2月和10月,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语言研究所举办两期普通话研究班,培训学员80多人。1978年年底至1979年夏天,先后有湖北、河南、安徽、内蒙、江苏、吉林、湖南、广东、福建、青海、黑龙江举办了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1979年8月,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青团中央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推广普通话的高潮。经过40年的努力,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和香港,也掀起了学习普通话的热潮。

全民共同语的规范化是语言文字本体规划的重要方面。地方方言也有规范化的问题,但是,全民共同语的规范化比方言的规范化影响面更大。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全民共同语的规范化问题。全民共同语的规范化既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的需要显得十分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汉语方言的纷杂,汉语的书面语也相当混乱,因此,我国政府及时地把包括推广普通话在内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当做严肃的政治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其实,在解放前数十年间,我国的有识之士也看出了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他们奔走呼吁,发起旨在建立和推广民族共同语、改进语文工具、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语文运动,但是,由于政令不一、战乱频繁,学术研究力量微薄,这个语文运动没有发展成为全民的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敏锐地认识到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同时,该报逐日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讲话》的推动之下,全国掀起了学习语文的高潮,现代汉语规范化成为一项全社会的事业全面地开展起来。《讲话》发表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语言文字中的缺点”,指出“哪些格式是正确的,哪些格式是不正确的,某一格式怎样用是好的,怎样用是不好的”。可以看出,社论和《讲话》的目的就是要进行语言规范,它奠定了以书面语为主要对象,以“匡谬正俗”为主要方法的语言规范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纠正写作中的错误,对于澄清当时普遍存在的语文混乱,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这样的模式在局部问题上虽然收效较快,但是却难于贯彻和持久。之所以难于贯彻,是因为“匡谬正俗”的根据,即规范的标准,常常引起争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规范的标准只能反映过去的既定事实,卡得太死,就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规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从动态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语言的规范,而不是单纯的“匡谬正俗”。这是因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之中,从来没有静止的时候。社会的每个地区、每个集团,甚至每个人,使用语言都不会是一模一样的,都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变异。我们不能把语言规范看成是僵死的、凝固的、静止的系统,把它们作为条条框框到处去套活生生的语言。实际情况是语言的变异不断冲击着现存的规范,在它的冲击之下,大部分原有的规范总是保存着,否则,人们就无法彼此交流思想,可是一部分旧的规范被突破了,更多的新规范出现了,语言也就因之而向前发展了。当然,变异虽然本质上是一种推动语言前进的力量,但是具体分析起来,有的变异是积极因素,有的变异是消极因素,还有的变异纯属语言错误。我们只应肯定积极的变异,而指出消极的变异,对那些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错误则必须予以纠正。

语言规范既然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那么不管它是自发的或是自觉的,它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作为全民交流思想的工具,虽然需要有明确的、有时甚至带有某种强制性的统一标准,让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遵守,这时它是绝对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只要人们能用它彼此进行交际,就能够完成协调彼此思想、行为的任务。

这样约定俗成地形成的规范一般就应该予以承认,不能过于拘泥,把规范看得太绝对了(当然,在判定是否合乎规范时,还应该考虑一系列的主、客观社会因素)。语言的使用标准不像红绿信号灯、旗语、军号、信号弹那样简单而绝对,易于掌握,它往往需要考虑并协调各种因素甚至彼此对立矛盾的因素,需要相当的灵活性。总之,语言规范化工作主要是对语言的变化加以恰当的分析和选择,对语言的发展加以合理的承认和阐述,同时排除那些不健康甚至错误的东西。这样的认识显然比简单地提出“纯洁语言”的口号深入了一步。这些情况说明,语言的规范化工作必须有系统而坚实的语言规范化的理论来指导,必须认真地研究语言规范化的理论。

80年代以来,我国在语言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有的学者提出了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中介物,在规范方面提出规范“度”的理论,以区分病句和不规范的用法。

有的学者认为语言是动态的,动态是语言的本质,提出语言是亚稳态体,提出语言的动态性理论、语言是开放的梯形理论、律动说、脉动说,指出了语言中有序与无序的相对性;还提出了语言变化的惯性和时间差理论,指出语言规范化工作要适度超前,要善于抓住机遇。

有的学者提出语言的层次性理论,指出在推广普通话中存在层次的问题,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提出了三级六等的不同层次,在普通话规范的程度上不作强求一律的要求。

有的学者提出了语言的潜、显理论,认为潜、显是语言运动的原因和方式,所谓“显语言”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行为经验事实的语言现象的总和,而所谓“潜语言”,就是还没有被我们说过、听过,但是随时可能破门而出的语言现象;潜语言的存在是语言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主张,在语言规范化工作中,语言学工作者不要以“语言警察”的身份自居,不要以语言规范的卫道士的形象出现,来维护陈旧的、缺乏新鲜活力的语言规则;“规范就是服务”,做语言规范化工作的人应该一边做学生,一边做先生,不要本末倒置,为了合乎某种所谓的“规范”而妨碍语言本身的发展,妨碍人们的交际、思维和认知。

有的学者通过探索语言变异形式中合理性因素的有无来判断和评价语言运用中的正确和错误,以便修正和淘汰错误,确立新的规范形式。

这些理论和观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语言规范化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这是我国应用语言学工作者对于语言规范化基本理论的新贡献。其中的许多理论,是在长期实践工作的基础之上,加以提炼升华而提出来的,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

2.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正词法标准的制定是文字规范和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任何拼音文字都应该有自己的正词法。英语、法语、德语等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文字的语言,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出适合于本语言特点的正词法(orthography)。

英语正词法的形成经过了很长的历程。英语分古代英语(公元700年—1100年)、中古英语(公元1100年—1500年)和近代英语(公元1500年至今)。公元9世纪丹麦人入侵英国,至11世纪初,丹麦人实际上统治了英国,丹麦语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族,加速了古英语的简化过程。

1066年法国人入侵之后,英国实际上存在着3种语言:法语是官方语言,拉丁语是宗教语言,英语是社会下层使用的语言。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历史变动,英语逐渐成为官方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法语词,公元1250年—1400年的150年内,约有10000个法语词进入了英语,75%至今还在使用。

由于基督教会的影响,拉丁语词汇也大量进入英语,使得英语的同义词大量增加。例如,同是表示“问”的3个词,ask来自古英语,inquire来自法语,interrogation来自拉丁语。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使大量的拉丁语、希腊语词汇涌入英语。例如,arithmetic(算术),grammar(语法),logic(逻辑)来自希腊语,arbitrator(仲裁人),executer(执行者),item(条款)来自拉丁语。这些情况,使得在现代英语中,借词占了80%的比重,这些来自不同语言的大量借词,减少了同形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机会。大量吸收外来词——这是英语正词法得以形成和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在英语正词法中,基本上保持历史上原来的词形,从而减少了同形词和同音词产生的可能性。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1755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

尊重历史,保留词形的原有形式,这是英语正词法得以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书面拼写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不一致,当然也会给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一些困难,为了统一读音,英国从维多利亚时代就开始推行标准语,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编写的《英语发音词典》(EnglishPronunciationDictionary)成了人们必须遵守的发音规范。

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正词法主要是遵从历史原则,同时也适当考虑语音原则。

法语属罗曼语族,它的祖先是拉丁语。拉丁语的使用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就一分为二了:书面的拉丁语古文有严格的语法规则,专为贵族和僧侣使用,口头拉丁语俗体是人民大众使用的活语言,又称民间拉丁语。民间拉丁语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由军队和商人传到了法国南部的高卢人那里,并逐渐取代了高卢语,同时又受了高卢语的影响。公元7—8世纪,原来的民间拉丁语变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古代法语。

12世纪末,以巴黎为中心的方言逐渐成为法国的全民语言,17世纪以来,由于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法国一直十分注意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主张清除法语中的不纯洁成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法语的语音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书面的拼音形式却已经基本固定下来,语音的演变并没有反映在书面的形式上,因此,法语与英语一样,也存在着书面的拼写形式与实际读音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一方面固然给学习法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另一方面却为区分同形词和同音词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为了解决书面拼写法和实际读音的矛盾,法语的正词法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则。

例如,法语词末的辅音-ds,-s,-x等,大多数是古音在书面形式上的遗迹,在现代的口语中已不发音。利用这些形式不同而实际上已经不发音的词末辅音,就可以区分同形词和同音词。poids(重量),pois(豌豆),poix(松香),发音都是[pwa],是同音词,由于词末辅音-ds,-s,-x不发音,利用这些形式各不相同的词末辅音,就可以把这3个同音词在书面形式上区别开来。

可见,法语正词法主要是遵从历史原则,并把这个原则作为区别同音词的重要手段。

德国人在使用拉丁字母之前,是使用鲁纳字母(Rune)的。这种字母的形式很像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拼音文字。德国人在接受了基督教之后,就放弃了艺术性很强的鲁纳字母而改用简明的拉丁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的地位在德国进一步巩固。

到了公元7世纪,拉丁字母成了西欧各国大部分民族文字的基础。但是,德国早先使用的拉丁字母是歌德体的字母,与西欧各国并不完全一样。在使用拉丁字母来拼写德语的过程中,德语的正词法逐渐形成。例如,在中古高地德语时期,元音的变音(Umlaut)用a、o、u后加e来表示,分别写为ae、oe、ue,后来才采用在a、o、u的上边加两个圆点的办法来表示变音。

德语正词法主要根据下列原则:

1)语音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词中字母的发音应与该字母的表音一致。例如,p、t、k、f等字母在词中的任何位置或与任何字母相结合,均依次读为[p]、[t]、[k]、[f]。这个正词法原则还要求单词的发音与其拼写法尽量保持一致。例如,kalt(冷)读为[kalt],oft(经常)读为[oft]等等。在德语中,70%—80%的词和字母是符合语音原则的。

2)形态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词根和词干的写法在由它们派生出来的词中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在合成词中,在名词的变格形式中,在动词的变位形式中,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中,尽量保持词根和词干的原有形式,必要时采用变音(Umlaut)。

3)识别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把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几个词在写法上加以区别,以便在书面形式上区分同音词。例如,Lid(眼皮)与Lied(歌曲)都读为[lid],根据识别原则,把Lied中的[i]写为ie。

4)历史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保持历史上的某些传统写法。例如,ziehen(拉)一词中的字母h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为词根里i的长音已经写为ie,完全没有必要再加上一个h来表示长音,但由于这个h在历史上曾经表示过一种特殊的而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辅音,根据历史原则,可以把这个h保留在ziehen的词形中。

在这4条原则中,“语音原则”是德语正词法的最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使得德语的书面形式比英语和法语易读,易写,易记。

然而,德语有19个元音,23个辅音,共42个音位(phoneme),而拉丁字母只有26个,这就不可能处处都遵循语音原则。为了弥补字母之不足,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位,同一个音位可以表示不同的字母,也可以采用字母组合来表示一些单字母不能表示的音位。为了补充语音原则的不足,德语正词法还规定了如下的字母拼写规则:1)同一个音位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来表示。2)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两个音位的组合。3)用不同的字母组合方式表示长元音,并使之成为区别同音词的手段。

由此可以看到,德语正词法十分注意语音原则,但也考虑到了形态原则,识别原则和历史原则,以区别同音词,减少拼音文字使用中的同形现象。

1958年2月11日,我国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这就出现了汉语拼音的正词法问题。

汉字一连串写下来,既不分词又不连写,只有“字”的书写单位,没有“词”的书写单位。汉语普通话中的词有单音节的,有多音节的,多数是双音节的。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普通话时,应该分词连写,也就是以“词”作为书写单位,使得语言中的表义单位能够在书面形式上反映出来。这是拼音书写形式与汉字书写形式的根本区别。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写成zhōng huá rén mín gong hé guó,也不是写成zhōnghuárénmíngònghéguó,而是写成Zhōnghuá Rénmín Gònghéguó。再如“出租汽车”,不是写成chū zū qì chē,也不是写成chūzūqìchē,而是写成chūzū qìchē。

这样的写法反映了词语的实际结构,阅读起来比全分或全连都来得清楚。可见,汉语拼音正词法就是以词为单位来正确地书写汉语普通话的拼写法。

198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1988年7月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的联合通知》。1996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把它当作国家标准。这样一来,汉语拼音正词法的规范便基本确定下来了。

如果今后汉字文本也要标志词的界限,那么,汉字的文本也有正词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会越来越迫切。因为在计算机网络上,要进行大量文本的检索,如果汉语的书面语没有词的界限,检索的效率是很低的。这个问题迟早会被提到日程上来。

日本使用汉字,并且较早地注意到了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日语中汉字的读音分为“音读”和“训读”两种。“音读”是按照汉语的字音来读,“训读”是按照日语的字义来读,一个日文汉字的读音可以多到几十种。为了解决读音的困难,日语中创造了“假名”。假名起初站在文字之外,后来进入文字之中,日文书面语成了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假名先书写虚词,后来扩大到书写实词,书面语中汉字在逐渐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为了加快减少汉字数目的步伐,于1946年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共1850个汉字,出版物中用的汉字以此为准,此外均用假名代替。1981年重新公布《常用汉字表》,汉字增加到1945个,除法令和公文必须遵守这个字表之外,其他不作硬性规定。减少汉字初见成效。日本还简化汉字,1946年的《当用汉字表》中不少简化汉字,1981年的《常用汉字表》中,有简化字225个,占字表总数的12%。日本整理汉字,以减少字数为主,不以简化笔画为主,在常用汉字中进行简化,牵动的面比较小,收效却比较大。除了《常用汉字表》之外,还规定人名用字166个,取名以常用汉字1945个和人名用字166个为限,不得超过。

日本的假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在使用中,假名的字形逐渐规范,两种假名也各有分工,平假名趋于通用化,片假名趋于专用化,科学技术术语、外国的人名地名,都用片假名书写。

日本的罗马字运动开始于明治维新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部省于1947年发表《罗马字教育指针》,规定国民学校罗马字教育实施要项。罗马字正在逐渐成为与传统日文并用的一种辅助文字。日本罗马字有“黑奔式”和“训令式”两种,黑奔式是美国人黑奔(J. C.Hepburn,1815—1911)提出的,训令式是日本人根据日语特点自己设计的。两种拼写法各有千秋,造成社会上罗马字拼写法的混乱。日本已经把“训令式”提交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7),希望它成为用拉丁字母书写日语的国际标准。在日本文字的计算机处理中,日本采用“假名—汉字转换”的方法,制成了日文文字处理机,成功地解决了日文输入计算机的问题。我国语言学老前辈周有光教授把日本在文字规范方面的经验总结为十六个字:“言文一致,东西并用,新不废旧,多轨前进。”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国,汉字的使用年代久远、地域广阔,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同字异形现象,造成学习和阅读的沉重负担,非常需要进行规范化。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共列出异体字810组,含1865个汉字,经过整理后废除了1055个字。1965年1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推行经过整理编定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6195个汉字。

由于汉字字数庞大,笔画繁多,难学难记难认,是扫除文盲和普及教育的严重障碍,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国务院在1965年1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发行了《简化字总表》,共收2236个简化字,简化了1264个繁体字,经过这样的整理和简化,基本上确定了现代汉字的字形规范。

在信息时代,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日益重要,汉字的信息处理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的关键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我国为了解决给没有文字和原有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改革和选择文字的问题,50年代组织700多人参加的7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分赴全国16个少数民族的省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基本弄清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情况和文字状况,帮助13个少数民族制定或改进了18种文字方案。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原则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民族文字方案尽可能与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中特有的语音单位,可以另外设计字母。根据这些原则,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是比较合理的。

3.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

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工作长期被我国的语言学界忽视,有些语言学家认为“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有鉴于这种局面,周有光先生力排众议,高瞻远瞩地把“术语的国际化”列为语文现代化的六大内容之一。

科学技术术语是人类科学技术知识在自然语言中的结晶,是人类自然语言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在国际上,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7),专门负责术语标准化工作。在我国,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下属的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为了促进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成立了中国术语工作网。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术语标准化日见重要起来。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10

    2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教法情况目前,西安市普通高校开展拉丁舞教学的情况一般以自选课组织实施。而这种自选课程又分为两种情况,即普及班和提高班,人数上以不超过40人的大班或者25-30人的小班进行教学。通过走访了解,目前西安高校的拉丁舞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以传统的讲授示范法、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法相结合的方法为主。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把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串讲,同时允许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录制,或者教师自己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录制下来,放到网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3学生的学习需要情况分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以及问卷调查发现,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选项拉丁舞学习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好奇心;(2)减肥塑身;(3)认可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4)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人际交往;(5)培养良好的气质风度、促进身心健康;(6)缓解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消遣无聊时光。1.5师资情况西安市共有各类高校68所,专职体育教师近2000人,而拉丁舞课教师只有23人,占总人数的1.15%,师资严重缺乏是目前西安市只有10所高校开展拉丁舞教学的根本原因。现有的拉丁舞教师资源根本无法满足拉丁舞教学发展的需要。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负责拉丁舞教学的教师共4人,并被平均分配在两个年级,每年级选项拉丁舞的人数达到了700人左右,每班25-30人,合计28个选项班,每位教师的基本工作量为每周6次课,还有16个选项班缺少拉丁舞教师,因此,相当一部分人数的学生被迫选择其他项目。再有,就是高水平的拉丁舞专业教师非常缺乏。目前的拉丁舞教师中只有30%参加过省内的拉丁舞比赛并取得过前三名的成绩,剩下的70%未参加过任何与拉丁舞相关的比赛,这对于普及和提高拉丁舞的教学与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4教学硬件设施情况通过走访了解到,西安高校拉丁舞教学环境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财经学院、长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6所高校的拉丁舞已经是在室内教学,5所高校的舞蹈教室都具有木地板、墙镜和形体练习把杆,但缺少电视机、录像机、VCD等电化教学设备。西北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培华学院3所高校的拉丁舞教学还在室外进行,且无固定上课场所。

    5课外锻炼与训练比赛情况拉丁舞属于技能类项目,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受组织形式、活动场地、锻炼时间的限制,加上缺乏老师的指导,所以在西安市普通高校中很少有同学能以拉丁舞作为课余活动项目来锻炼身体。大多数同学在学习结束前才会因为考试的原因而进行训练。即使个别学校有一些课后的辅导班和学生社团学习和练习拉丁舞,但也表现出参与人员太少和开展时间很短的情况,西安高校拉丁舞课余锻炼氛围还远远不足。2007年至2012年间,西安已连续举办了5届包含拉丁舞项目的高校体育舞蹈大赛,参赛学校和参赛人数已由最初的2个高校50对选手发展到今年的22所高校520多对选手,比赛项目已由最初15项发展到今年的2大类、110个小项。虽然参赛学校、参赛人数和比赛项目在逐年增加,但从参赛学校个数和参赛人数来看,拉丁舞的赛事规模还是相对较小。

    6考核与评价部分高校拉丁舞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参照大纲的要求,包含了平时考核、理论考核、技术考核三个部分,也有高校以平时考核和技术考核两个方面来评价拉丁舞学习。平时考核是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的评定。拉丁舞理论考核一般会采用开卷课后完成的方式。技术考核则是以所学的舞蹈套路完成情况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分。在西安各高校,授课教师会根据本校的情况调整各部分考核的比重。目前,虽然拉丁舞教学已经在西安市普通高校开展起来,但其发展还不成熟,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开展拉丁舞教学的学校数量仍然很少;缺少教材,教学计划科学性不高,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选择缺乏深入研究和创新,教学场地器材投入局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能够从事拉丁舞教学的体育教师严重不足,高水平的拉丁舞教师缺乏;课余锻炼氛围与组织不足,课余锻炼缺乏。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拉丁舞教学研究为了提高拉丁舞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程与教学设置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发创新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等方面对拉丁舞教学建立起系统全面的研究,也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性研究,只有让拉丁舞教学得到更多的科学研究支持,实现拉丁舞教学的有效价值,拉丁舞教学才能走得更远。同时,加强拉丁舞教学师资的科研能力,使其关注拉丁舞教学研究,也有利于推动拉丁舞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2推动拉丁舞教学师资力量发展针对西安高校拉丁舞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这一情况,必须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业务培训与再学习的机会。建立起长期培训机制,可以让有志从事拉丁舞教学的师资经常性的得到专业的培训学习和系统的提高。同时可以采用引进机制,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与学校条件,引进高水平的拉丁舞师资进行教学与交流,这对高校体育教师拉丁舞教学能力的提高很有效果。

    3规范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建议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和协调各高校编着质量较高的统一教材,规范拉丁舞的教学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减少学生体育舞蹈课程评价中的技术内容,应当就综合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标准。

拉丁协会工作计划例11

[作者简介]黄丽芳(1976-),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教育。(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教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2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44-02

一、引言

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是我国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中的支柱产业。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竞争的核心和关键是旅游人才,中高级应用型、技能型旅游人才是当今旅游类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最终目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立足行业必不可少的素质。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道德修养。本研究以旅游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以体育舞蹈项目为例,构建旅游类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导向性。近年来,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思想是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旅游类高职教育要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公共体育课程设计将向“学生自主型”“开放型”的课内外多元化模式转化,重视公共课程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需要。

2.坚持以运动技能教育为主线,以旅游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与气场、正确的身体姿态、优雅的行为举止是旅游从业人员立足于行业不可或缺的素质。体育运动是培养人综合素质的独特手段,舞蹈可以培养人优雅端庄的气质。体育舞蹈运动是体育与舞蹈融为一体的项目,其独特性、双重性,让参与者体验到真善美,能在参与中提升个人素质与内涵。

3.已有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为课程设计提供了经验。体育舞蹈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并承受适当的运动负荷,来促进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发展,通过单人或双人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掌握体育舞蹈运动技能。因此,课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必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竞赛等来实现。课程开设的形式从课堂到课外,以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形式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

三、教学发展的新构想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我们对体育舞蹈项目的课程以“一个4领域目标、一个3模块、一个3平台和一个规范”进行研究与探索,具体如下:

1.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体育舞蹈运动既属体育范畴又属舞蹈范畴,在课程设置上可属体育课程也可属舞蹈课程。研究表明,当今全国各大高校公共体育课主要采取选项课形式进行教学,体育舞蹈是公共体育选项课的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整个课程的重要部分,服务于学校教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系统化要求,我们进行横向系统分类,大致从四个领域设计体育舞蹈教学目标:运动参与领域方面,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舞蹈运动教学活动,体验体育舞蹈运动的乐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与观赏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技能领域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表现自我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身心健康领域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全面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及形成健美形体、端庄体态的方法,同时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最佳效果。社会适应领域方面,要求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优雅大方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多样化的模块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目标和体育舞蹈运动的项目特征,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理论知识与影视欣赏模块。体育舞蹈包含10个舞种,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国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和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风格。这些丰富的背景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育舞蹈的多元化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必须接受感观教育和理论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知识,明确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课堂教学形式,向学生介绍体育舞蹈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分类,让学生对体育舞蹈有初步的认识。通过体育舞蹈比赛、表演及以体育舞蹈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欣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体育舞蹈的真善美;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丰富的历史文化、热情奔放的动作、高雅的礼仪、深厚的人文底蕴、卓越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习兴趣,为旅游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文化理论基础。

交际舞技能模块。交谊舞具有舞姿优美、高雅、飘逸的特点。本模块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模块之一,设计的主导思想应凸显旅游职业素养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要以新的视角来制定,使教学内容大众化、实用性。教学目标:从运动技能上,以学生掌握常用舞种及其基本舞步,交际舞礼仪知识了解与掌握的程度、临场解决问题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服务精神等强弱为目标;从不同专业上,教学目标及要求有所侧重,如酒店服务管理、休闲与旅游管理专业应侧重交际礼仪、形体气质、沟通协作能力、临场处理问题能力及服务精神等培养;导游服务管理专业应侧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户外适应能力、沟通协调处理问题能力等提高。教学内容:涉及常用的三步、四步、恰恰、伦巴等舞种,主要围绕基本步伐展开学习,教学简单易掌握,强调实用性,注重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重点培养学生在相应的场合中举止端庄大方、仪容整洁得体,突出培养与人沟通、合作、协调能力。

拉丁舞技能模块。拉丁舞包含5个舞种,拉丁舞教学对学生审美情趣、音乐、舞蹈、风土人情、品格、意志、毅力等方面的人文素养提升和形体条件改善有独特的作用。旅游类高职拉丁舞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动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侧重结合拉丁舞有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舞蹈风格、起源地及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单人拉丁舞教学可以美化学生形体,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肢体表达能力;双人舞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合作、沟通与交流能力;配合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乐感,提高表演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3.大众化的交流平台。一是发挥舞蹈协会社团的作用,为学生搭建课外交流平台。舞蹈协会是高校中最受学生喜爱、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之一,是学校重要的课外舞蹈教育资源。舞蹈协会以满足学生对舞蹈知识的需求和参与舞蹈活动的需要为宗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将喜爱舞蹈的各级各专业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舞蹈交流活动。根据协会的优势和特点,可以将学生参加舞蹈协会活动作为体育舞蹈运动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舞蹈活动,使学生在课外能够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和指导,提高学生体育舞蹈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协会网页,创建体育舞蹈网络视频,为学生搭建获取更多舞蹈技能知识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二是组织有效的教学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运动技能的平台。教学成果展示是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向课堂外拓展、构建课内外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特点,可以根据活动主题,设计规范社交舞、单人或双人拉丁舞和团体舞等多种教学成果展示,选拔并推荐优秀的学生或团体进行比赛,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组织能力,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平台。

三是开展课外兴趣班,为学生创造横向或纵向发展运动技能的平台。兴趣班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在不影响正常上课时间的情况下,安排在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的课程。每周固定进行2~3次的教学与训练活动,学生为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发展自身综合素质,自愿参与兴趣班的教学与训练活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训练活动,并针对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运动技能特长,达到锻炼学生表现、交流、沟通等能力的目的。

4.规范化的考核办法。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合理地设计评价比例,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获得的各方面的进步、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体育舞蹈运动参与的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考核评定标准的制订是进行学生学习评价的关键。我们将客观的定量指标与学生的相对指标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评分,定量指标参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设定,相对指标采取计算学生各项指标的平均数进行评分。考核中,运动参与占30%,其中社团活动表现、参加竞赛表现、课堂学习表现各占10%,包含参与过程中的各种进步与能力表现。专项技能占30%,包括交际舞(慢中三、中四、恰恰、伦巴)和拉丁舞(恰恰、伦巴、桑巴),根据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考核。身体素质占30%,其中1000m跑(男)、800 m跑(女)、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立定跳远各占15%,每学期考2项。理论知识占10%,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尤其是旅游类高职院校,构建合理的、针对性强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不仅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有突出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服务精神意识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寿文华,魏纯镭,荣丽.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洪丽敏.旅游服务形体训练书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薛丽卿.体育舞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5).

[5]黄丽芳.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