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道文化论文

茶道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4 07:39:48

茶道文化论文

茶道文化论文例1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茶道文化论文例2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茶道文化论文例3

我在看茶,茶也在看我。我们都在这里。

我品茶,茶品我。

山间仙品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古往今来,蒙山就以其五峰状若莲花,视为祥瑞之地。山间古木苍翠,山泉淙淙,景色幽雅,因而成为天下名山。蒙山最著名的首推仙茶。

两千年来,蒙山云雾缭绕,山顶受纯阳之气照耀,茶树之叶厚实饱满,孕育成为醍醐灌顶的甘露。

好山好水方出好茶。当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不仅是人间珍饮,更被古人看作是治病的灵丹妙药,除病祛疾,益寿延年,返老还童,有羽化登仙之效。

蒙顶山茶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乃是神物护持的仙茶”,成为仙家修炼的必须品。

皇家贡物

不仅如此,蒙山仙茶成为帝王青睐的贡品,早在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巴蜀每岁进献以茶,蒙顶山从西汉时始,茶祖吴理真就“行归落井灵光灿,手执仙茶瑞叶芬。”他被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所制茶叶进贡朝廷。

到了唐代,蒙山贡茶声名远播,成为天下第一茶。白居易《琴茶》诗云:“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每到清明前,唐德宗总在长安翘首期待蒙顶山茶的到来。“积雪犹对蒙顶树,惊雷未发见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蒙顶山茶一直是皇帝祭祀和饮用的专用茶,所以稀缺罕有,每年蒙山正贡茶由特制银瓶装入盛以木箱,用黄绢丹印封之,卜吉日护送至京城,其声势浩大,与杨玉环吃进贡荔枝的场面堪有一比。

非常功夫

如果有人说茶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未免显得过于浅薄,茶中滋味其实非常了得。

茶是有生命和悟性的,它是为了那些知其滋味的知音而存在于天地间,就像古桐做成的琴是为了遇到伯牙这样的琴师,两者合奏而鸣,方能还原出世间最美的旋律。

好茶同样需要好的茶师用心对待它。茶师用灵巧的双手,更是用细致的心灵来善待茶叶,从采摘、杀青到烘干、焙火,举手投足间,都是顺其自然,合乎天道的方法,把茶叶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细致入微到极致,仔细严谨到极致,千锤百炼到极致,这才是茶之舍利。

茶本无贵贱,贵在求真,当你喝道蒙山仙茶时,那是茶的功德,更是制茶人的功德,也是饮茶者的缘分。

一口茶汤入口,你眼前仿佛会看到蒙山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茶田。那样你会读懂制茶师的那颗质朴求真的心。

你为那片茶叶,她会苏醒过来,她会轻声地歌唱:那白雪压枝的寒冬,冰雪消融的初春,云雾弥漫的清晨,云霞满天的黄昏。她的记忆里有山泉在流淌,百鸟在林间欢笑,这一切美好的记忆会如数带给品茗者。

我们感谢茶的真挚和制茶人的用心,哪怕是一小片绿叶,也能使一壶水成甘露。也只有茶之甘露,才能彻底荡涤我们的心灵,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们端起一盏清茶时,不禁有些恍惚如梦,世间的功名、功德如同山间的幽兰一样,散发出的清香转瞬而过!我们在喝上一口仙茶时,自己幻化成一叶香茗,在茶汤中沉浮。又仿佛是一片香叶在看着品茶人。

我是茶,还是茶是我?我在那里。

茶道文化论文例4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茶文化;认知隐喻;认知转喻;概念合成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①重视心理感知,人们的概念系统是在身体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上认知加工形成的。②认知语言学为研究语言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外语界和汉语界先后出版大量论著,形成了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和认知句法学等分支以及认知语言学与心理、社会、文化等语言外部交叉学科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水融,语言是一种生物文化生态龛,是一种社会习俗,承载了文化信息符号,而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不同的文化管轨制约着不同的语言,语言具有民族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茶文化,语言和文化结合,为茶文化的研究增加新的视角,拓宽研究范围。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物质层次

认知隐喻理论、认知转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里,也根植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隐喻投射是具体源域对抽象模糊的目标域的跨域投射,使抽象事物易于理解。认知转喻理论是“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连接。“穿越型连接”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连接,内向型是初始域,即事物的中心知识,③如“我买了本鲁迅”,“鲁迅”作为人的生理特征(身高、肤色、性别、国籍和职业等)属于认知转喻“穿越型连接”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而“鲁迅的书”是外向型。概念合成是产生新义和概念压缩的基本心理活动,基本运行机制是在输入空间中建立部分匹配,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新的“合成”心理空间中,是形成思想和语言的必要条件。①文化的物质层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具有获取功能和创造功能,是文化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起源于中国的茶是茶树的叶子或芽,经过加工可用来泡制作为饮品。中国人爱茶、喜茶,日常生活用具和食品也与茶相关,如茶杯、茶缸、茶壶、茶瓶、茶炉、茶几、茶托、茶盘、茶匙、茶点、茶饭和茶碗等。根据认知隐喻理论全局环境,生活用具隐喻映射了国人对茶的喜爱,茶的意义影响了整个民族。根据认知转喻理论,带有茶的用具已不再是单纯的盛茶、烧茶、茶水和点心、茶水和饭食的功效与含义,也不再是表示事物中心知识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茶杯、茶缸、茶壶、茶瓶和茶炉可以盛置或烧白开水,茶几、茶托和茶盘可以放置其他物品,茶匙已成为进食用或调饮料用的小勺,茶点已扩展为精致糕点的含义,茶饭泛指饮食,其含义扩展为转喻的“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人们生产出反映人类文化的人造物品,代代相习,其文化也延续下来。现实世界的事物是与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合并和整合成一个新的概念系统。②语言棱镜中的词汇观察到文化物质层次的种种景象,展示了物质文化的痕迹。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制度层次

文化的制度层次是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风俗以及相关的理论、规范等,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③古代对待茶相关的事物谨慎而严谨,且礼仪较多。

(一)茶文化对婚姻制度的影响婚姻制度打上了茶文化的烙印,茶的端庄、典雅、和静与和美,隐喻映射婚姻的庄严、和美和忠诚的含义,茶的品质和精神隐喻映射婚姻的不同阶段。1.“受聘”隐喻为“吃茶”。古时称喝茶为“吃茶”,现代部分方言仍保留这种说法。“受聘”隐喻映射为“吃茶”的含义。如:(1)种芝麻,必夫妇同下其种,收时倍多,否则结稀而不实也。故俗云:长老种芝麻,未见得者。以僧无妇耳。种茶下种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郎瑛《七修类稿》)夫妇齐心协力种茶籽,收获多,隐喻映射夫妻对婚姻家庭应该忠诚或婚姻应“从一而终”,这是生活取得幸福果实的关键。独善其身的人种茶籽或颗粒无收或不能移植,隐喻映射没有婚姻家庭的人生活的幸福果实不易获得。所以,古时女孩子“受聘”隐喻为“吃茶”,茶的端庄和典雅表达了婚姻的庄重和忠诚的隐喻含义。(2)一女不吃两家茶。“不吃两家茶”隐喻“饮茶”应专心致志地品味一种茶的味道,隐喻映射女子要“从一而终”或“至性不移”之意。2.“订婚”“结婚”和“同房”隐喻为“吃茶”“定茶”与“合茶”。三茶六礼———古时订婚时隐喻为“下茶”“受茶”或“吃茶”,结婚隐喻为“定茶”,同房隐喻为“合茶”,茶的端庄、宁静、致远的品质隐喻含义体现在婚姻的不同阶段。

(二)茶文化对宗法制度的影响茶文化体现在中国宗法制度中,茶的精神和品性与儒家思想欣欣相应。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庄严和不可僭越,影响与规范人们的礼仪、行为和举止。例如,古时喝茶,尊者坐左位,依顺时针旋转,卑者坐右位,长幼尊卑贵贱划分明晰。喝茶时,茶盏不要有响声,不要吹凉,不用茶勺,不可一饮而尽,应慢慢品饮。茶水不能满溢,七分满适宜,茶水是热的,满了烫手,对客人不敬。所以,俗语“浅茶满酒”,酒是凉的,斟满表示尊敬,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而体现在饮茶的仪式和规范上,也隐喻映射了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如“端茶送客”:古时,客人告别时,以茶送客,茶的“和敬”的品喻映射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对客人不满下逐客令,以茶送客,茶的“和”的品喻映射婉拒客人,而又不失颜面。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请茶”,并由上司先饮,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倘若上司仅端茶而不饮时,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随呼“送客”声。(裳《三十年见闻录》)茶的“敬”的品质隐喻映射了古时人们对地位尊卑的遵从,茶的“和”的品喻映射了委婉的“逐客令”。

(三)茶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茶马古道”———茶、马和古道三个不相关的心理空间以茶为穿引线,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使三个心理空间联系在一起,建构成新的心理空间。古时,藏族人主食牛羊肉,饮茶可以降解脂肪,缓解燥热,喻为“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但是藏族地区不产茶,汉族地区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马匹,而藏、川和滇地区产良马,茶和马通过概念合成为新的心理空间“茶马互市”,进而形成促进民族间贸易、迁徙和融合的道路,隐喻映射带有即时环境和历史特征的“茶马互市”为“茶马古道”,是贸易繁荣和文化融合的象征。明洪武年间颁布《茶马法》,严禁私人茶马互市,驸马欧阳伦私自倒贩茶叶被处死,茶文化在政治制度打上了深深的隐喻烙印。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心理层次

文化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等,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①

(一)茶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茶馆。喝茶、品茶的馆子,又称“茶楼”,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产物。茶馆始于唐、兴于宋、普及于明和清,发展为不同种类的茶馆,如清茶馆(不售酒的茶馆)、大茶馆(如现在大饭店)、书茶馆(讲评书的茶馆)及酒茶馆(售酒的茶馆)等。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个体部分组合成整体,格式塔着眼于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仅限于分离、孤立的元素。②茶馆已不仅仅是喝茶水的地方,已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应把茶馆的个体部分整合起来,才能体会其文化历史韵味,如明清的茶馆演变为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演艺活动和行业聚会的地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体验客体,偏重人的需要,而不是从客体出发反映客体,客体认识寓于价值评判之中。茶馆是喝茶的地方,原本属于事物的初始域,即内向型连接,但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被转喻映射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象征、浓缩的小社会,已属于事物的外向型连接。不同的隐喻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化中的特征不同,如成都的茶馆具有说书、打麻将、养生和艺术品鉴定等特征,隐喻映射了成都人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北京的茶馆有京剧、评书和大鼓等曲艺演出,京韵十足,隐喻映射了北方人豪迈、爽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2.人生如茶。中国人的思想以“天人合一”为主旨,以人对外界事物的体验为主,强调人生与境界的人生观。“人生如茶”隐喻映射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如不同茶的味道,品味茶隐喻为体验人生。人生的初始之路是创业的阶段,艰难辛苦,犹如“苦茶”;人生的成功阶段享受回报,犹如“甜茶”;人生的总结阶段,回味人生经历苦甜的滋味,犹如“香茶”。吃茶的“一苦二甘三回味”是人生经历的写照。3.歇后语。人们的思维活动是隐喻性的,中国人的隐喻思维方式有独特的民族性,歇后语即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的前一部分是事物的描述,后一部分是形象的隐喻解释,幽默风趣。茶文化中也含有大量与“茶”有关的歇后语。如:(1)茶馆的火剪———倒霉(煤)。茶馆烧开水需要煤球,火剪夹煤球或捣碎煤块,“倒煤”谐音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情不顺利。(2)茶壶掉了把儿———只有一张嘴。茶壶有两个嘴,一个是壶口,另一个是壶嘴,掉了把儿意思是壶嘴掉了,剩下一个壶口,只有一张嘴隐喻映射“能说会道,没有真本领”。(3)爆米花沏茶———泡汤了。爆米花泡到茶水,变软泡汤了,隐喻映射“做事没有结果”。(4)玻璃杯沏茶———看到底。玻璃杯里的茶水透明清澈,杯底一目了然,隐喻映射“彻底了解人或事物”。(5)不倒翁沏茶———没水平。左右摇摆的不倒翁沏茶,没有平衡,隐喻映射“没知识、没能耐”。(6)茶馆搬家———另起炉灶。茶馆搬家重新开张,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茶道文化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74-002

茶马古道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的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因此,对茶马古道进行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学科、研究方法作了分析。

一、各学者的成果

至今为止,对茶马古道研究的学者众多,成果也颇多。譬如

(一)阳耀芳在《“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1]一文中指出:“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与边疆游牧地区之间进行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古代大通道。在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线路上,探讨“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交融、饮茶文化和茶业的发展,并讨论研究了开发“茶马古道”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随着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它将对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不久的将来,人文荟萃、自然奇绝的“茶马古道”作为人类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和物证,必将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的一个全新亮点,成为中国最富魅力的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二)格勒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2]中指出:“茶马古道”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今天,“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因此它的旅游品牌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

(三)张永国在《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3]文章中,先介绍了茶马古道的概念、路线,接着从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分析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概况。最后指出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1.黄金旅游之路;2.文明传播古道;3.民族文化的迁徙走廊;4.宗教传播大道;5.民族精神之路;6.民族团结、融合之路;7.经济发展之路;8.安疆固边之路。

(四)王丽萍在《试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4]中,认为茶马古道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现行文化景观。作者以连接云南和藏区的滇藏茶马古道为重点,整理和细化了滇藏茶马古道的线路网络,确定主次线路网络,并介绍了美国遗产廊道保护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理念和方法,以该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滇藏茶马古道构建文化遗产廊道的适宜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构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6个关键环节。

(五)陈保亚在《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5]一文中,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的性质与分布,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兴衰,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转型的原因,回鹘饮茶习俗的出现、西进,以及讨论了茶马古道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是:恃茶民族的出现、恃茶民族远离产茶区、险峻地势。最后作者又界定了一下茶马古道,把张骞提到的西域道称为丝绸之路,但从这条古道的性质看,唐宋以来丝绸之路已经向茶马古道转型,广义的茶马古道应该包括唐宋以来的丝绸之路。

(六)任新建在《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6]这篇文章中,分成两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了茶马古道路线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变化,论证了川藏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如何在当今条件下,发掘茶马古道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作者认为在打造四川邛崃旅游吸引物上,茶马古道与“南丝路”可相辅相成,并可发展成为川、滇、藏旅游联动的最佳纽带。

(七)木永顺在《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7]一文中,详细的介绍了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指出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是商品交换的渠道、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佛教东渐之路,促使城镇兴起。

(八)韩玺芝在《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8]中认为,茶马古道是将内地茶叶运往藏族等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道路,即茶马贸易的古道。青藏路是唐宋时期茶马贸易的主要路线。川藏道是明清时期茶马贸易的主要路线。茶马互市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川藏和滇藏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古道”实现了“羁縻”政策,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交往和融合,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开通,汉藏等各民族常年往来其间,尤其是元代以后,汉族居民源源不断涌进,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九)刘玲娣在《论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9]中提到,自遥远的汉、唐始,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滇、川、藏之间,有一条震烁古今的茶马古道。它从中国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的最原始运载方式,翻山越川,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东南亚、西亚,甚至与欧洲、非洲的古代文明通道相连接。汉藏同胞在茶马互易的同时,也融进了深厚的情谊,更把汉藏儿女坚毅执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镌刻于这条古道上。

(十)周麟欣、马英杰两位在《论滇藏茶马古道的多宗教并存与文化变迁》[10]一文中,认为茶马古道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一条历史悠久、辐射广泛的通商古道,一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西南地区其历史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为多宗教并存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以文化变迁的视角,研究和探讨茶马古道沿线多宗教并存的现象和成因,为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共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十一)周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马古道对沿线民族地区发展作用研究》[11]中提到,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线路之一,同其他古道相比,茶马古道具有自己的特点,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茶马古道不断发展。伴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进步,茶马古道也有了新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重新挖掘茶马古道对沿线民族地区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总结

近些年来,学者对茶马古道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资料运用的也很丰富。大部分研究的都是关于茶马古道的概念、形成、路线以及它的历史意义,如旅游开发、宗教传播、经济发展等,不是很全面。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在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对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结合历史学、美学、文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跨学科研究,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阳耀芳.“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J]茶叶通讯,第36卷第一期,2009(3):44

[2]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中国藏学,总第59期,2002(3):59

[3]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大学学报,第二十一卷第2期,2006(6):34

[4]王丽萍.试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9(4):61

[5]陈保亚.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5期,2011(9):60

[6]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8(12):53

[7]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十九卷第四期,2004(8):50

[8]韩玺芝.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J]地情研究,2014(11):341

茶道文化论文例6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茶道文化论文例7

关键词:

唐代;茶文化;茶经

1.绪论

茶文化广义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茶具、茶馆、运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礼、茶艺等等,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其人文科学内容。而本论文则从广义的方向入手来研究中国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以及茶文化对后世之影响。从茶物质开始,在延伸至与其相关的人文精神素养。“茶文化是茶的物质产生和饮品利用过程的物质、记忆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1]随着唐代疆域的扩大,饮茶文化也逐渐从南方传播开来。直至边疆地区,对后世在经济、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响深远。如唐代有言:“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可见,饮茶、贩茶在唐之前已经广为流传与普及。饮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茶圣陆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论茶,斗茶,将茶发展出其专属的文化品位,则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强经济、融合文化、丰富艺术、促进交流、开源国库的作用,有着无法预计的社会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

秦汉之际,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尔雅》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发展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经济有所动荡,但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仍未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茶饮文化正式的开始了发展和壮大。由此,茶叶贸易,贡茶制度,茶书著作,茶禅联系都蓬勃发展起来。

2.1唐代茶叶贸易的盛行。

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东南的一个集散地,经济交易十分频繁。唐中叶以后,由于交易的经一步推进,使得茶叶文化从南向北扩散,呈网状结构覆盖全国。陆羽在《茶经》中更是罗列了无数的产茶州县,现阶段已经明确知道的茶业产区已有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覆盖大江南北。这样的网状结构,在唐代这样的广泛交流时代,为茶叶的传播和茶风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条件。

2.2贡茶制度的施行。

由唐代开始,朝廷开始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监督。当时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常州以及顾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将上好的明前茶上贡至朝廷。贡茶制度劳民伤财,每次运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其负面性。但另一方面该制度确实对茶叶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凡。皇家饮茶习惯的发展带动民间饮茶消费,当时宫廷里产生的许多新兴茶饮模式成为民间习俗的风向标。自唐代开元以来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甚至在产茶地设下御用制茶场。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叶税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2.3茶书发展及流传。

唐代社会经济推动茶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性—茶书兴盛,对茶文化系统理论性研究愈加广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陆续撰写了《茶记》、《顾渚山记》等卷,系统介绍采茶、制茶、煎茶、饮茶之法并分列等级[4]。《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以。”[5]另外诗僧皎然、张又新、温庭筠等著作《茶诀》、《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茶述》、《茶学大典》、《茶谱》等较为著名。这些茶书将饮茶学问详细地论述,更加推动茶经济贸易的发展。

2.4茶禅关系的发展。

由于茶味先苦后甘,与禅境十分相像,故自东晋后,饮茶便被列入禅规之中[6]。僧徒行踪遍布全国,也使南方饮茶之风传播到北方。茶对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层面,茶道所言清雅、宁静、和谐、自由俭德等精神领悟与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晓茶品、体验自然、又可以通过观茶色品茶味,识解佛性。总而言之,其共同特点在于,领悟自然的神妙。[7]同时,寺庙因为其清幽雅致、古朴无华的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与僧人进行儒释文化交流的绝佳之地。这些活动与交往,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8]

3.茶文化对饮茶物品贸易的带动

《茶经》对采茶天气、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详细说明,[9]明确了茶文化除茶叶贸易外,还存在饮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饮茶器具总共有二十八种,并称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则称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陆羽所言,乃文人学士所用。二是在陕西出土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孙贵族和宫廷所用。比如风炉、水方、碗、札等,平时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还是备齐全套,否则,“茶废矣”。

4.结论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饮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孕育期,在唐朝国富力强的时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甚至人民的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除了与饮茶实物的贸易外,茶文化在茶馆、家庭消费等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迄今不衰。茶饮已逐渐艺术化,国际化。

作者:光梓宜 汪翔 单位:西安交大附中 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郑永球

[2]《封氏闻见录》,[唐]封演著,《雅雨堂丛书》本

[3]《茶经》,[宋]陆羽著,1956,百部丛书集成,艺文印书馆出版

[4]《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5]《新唐书-陆羽传》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6]《饮茶与禅修》,沈柏村,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5

茶道文化论文例8

茶的种植源于中国,迄今为止业已超过了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种植茶树、加工茶叶产品、制作各种茶具、茶叶烹煮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方式。它的背后蕴含着我国儒释道等多种领域的精神传统和思维方法,体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广,循序渐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外传,眼下已成为了国内外的一种时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思想潮流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

1茶文化传播积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内涵、概念、茶艺表演过程中的各种礼仪、礼俗活动。它们能够引导高校学生遵守理解,讲究礼仪,培育他们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茶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观与思想观念的传播,可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们的怡真和静的理念,将原本并不复杂的饮茶活动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到哲理层面和人生高度,产生了系统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领域中的至高层面,是它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茶事活动中,赋予了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与品性,它既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能够怡情修身,促进人们心态的动态平衡,化解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1]。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茶文化形成于林林总总的茶事活动中,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涵盖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容,体现出了深远的意蕴、幽静的意境。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茶德、茶道、茶诗、茶艺、茶与茶故事等多歌方面。这些元素异彩纷呈,成为了国内优秀茶文化的菁华。我国茶文化的鲜明特征是重德、崇俭、尚和、贵真,这种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重德是传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关注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文化的这个特征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最大努力,灵活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其交往和活动提供价值尺度与标准。崇俭的字面含义是崇尚勤俭,高校学生会受到茶事崇俭、以俭育德思想的强烈影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清廉的道德品质、朴实无华的思想理念。贵真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矫正和塑造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和接受茶文化,领悟茶德思想,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化解他们的精神困惑,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1.4茶道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茶文化内容应该以茶德为核心,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坚决反对唯利是图与见利忘义,倡导义重于利,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尊敬他人,强化养德修性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心态平衡能力,化解学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地调节心态,聚精会神地静下心来,既能够乐观,又积极地迎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茶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2.1积极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深厚渊博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采取单调的课堂讲述,确实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体现出妙趣横生的课堂讲述效果,弱化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采取多样化的茶文化传播教育形式[4]。强化学生的自主体会以及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内化这些茶文化知识,尽可能发挥茶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品行的作用。在创新茶文化教育领域中,高校应该采取茶艺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和宣传我国的茶文化,打造优良的茶文化传播氛围。很多高校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但是并未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制作和设计,缺乏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推广、宣传与教育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时,必须紧紧地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精彩纷呈的视频文件、图片等多种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读性强、便于观赏的茶文化知识和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创新传播茶文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5]

2.2培训茶文化中的茶艺

不少大学纷纷组织茶艺表演,组建了相关的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因此也是校园文化领域中的一个亮点。这些社团的主要内容是茶艺训练和运用。组建了相应的茶艺表演组织,定期开展茶道、茶艺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学生纷纷关注茶艺表演活动,积极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团中去。很多学校每年都设立茶道文化周,开展茶艺培训。接受茶艺培训的主体是广大学生,比如邀请不少茶学学者或者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积极地理解和宣传传统茶道文化及发展脉络,为国家做过的贡献等,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必须科学地宣传优秀的茶道文化内容,引领广大学生摒弃其中的诸多陋俗与恶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宴活动,比如品茶或选茶,感受茶道的深层次内涵。在举行茶宴的过程中,应该添加相应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诗歌,茶音乐、视频赏析与茶书法方面的比赛。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扬光大我国的茶道优秀文化内容,又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6]。

2.3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学风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承茶文化内在的优良品质。要强化理论指导的作用,在茶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茶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历史悠久、理论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茶的烘焙、种植、采摘与烹制等环节中,接触从种植到品茶的具体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具备学习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严寒、肯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丰富茶文化知识,以理论指导自身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将扎实的学习风气和正确的实践结合起来[7]。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动

在茶道文化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开展与茶道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茶道、茶艺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茶馆品茶,在茶馆中举办文化活动。如此以来,可以有效地弘扬和光大优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够联系茶道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调查和研究与茶道文化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扩展茶文化传播的领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

2.5锤炼学生具备茶文化的内在品质

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茶文化认识,然而仅仅将其当成普通的日常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茶文化既是朴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具有深层次内涵的高雅活动,让学生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快节奏的态势,不少大学生心浮气躁,缺乏平常心,不能从容地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深厚的个人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品质与背后的价值理念、精神传统和道德素养,积极地培育他们的良好品行和综合素养。在逐步学习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保持淡定轻松、从容不迫的稳定心态,体现出茶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气魄[8]。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和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过茶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结合,借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高校学生的错误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效地发挥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导高校学生群体形成灵活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3],[4]赵晓峰.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2-253.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茶道文化论文例9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茶道文化论文例10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茶道文化论文例11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分销策略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