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园艺学论文

园艺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2 16:15:07

园艺学论文

园艺学论文例1

1.大学校园摄影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大学校园是个浓缩的小社会,摄影作品不仅反映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情景和他们的精神面貌,还记录着学校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文化体育活动、后勤服务保障和重大事件等方面活动。

2.大学校园摄影要求摄影工作者的技能全面,专业性强。摄影是一门涉及光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的现代科学。一名合格的摄影工作者不仅要知道各种相机和镜头性能,懂得成像原理和构图原理,还要熟悉不同景象的拍摄技法。另外,大学校园里的摄影范畴除了校园生活、新闻事件外,还包含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摄影活动中,不仅要求摄影工作者掌握显微摄影、高速摄影和特殊环境下摄影等专业技能,甚至还要求摄影工作者能够手工进行后期的暗室冲洗工作。另外,高校摄影从业者不但要掌握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美学造型艺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敏锐性,知道怎么拍、拍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出最具大学校园代表意义的图片,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3.大学校园摄影从业人员不足,业务素养亟须提高。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摄影师可细分为拍摄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师、拍摄体育运动的体育摄影师、拍摄地理风光的风光摄影师、拍摄人物的人像摄影师,以及拍摄静物广告的广告摄影师等。由于高校的摄影工作受到编制和资金的限制,分工不可能这么细,从业人员数量也不会很多,甚至许多人员都是兼职的摄影爱好者,缺乏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二)大学校园摄影的表现形式

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被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吸引,纷纷参与到摄影创作中来。走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摄影爱好者的身影和优秀的摄影作品。

1.宣传栏常被用来展示当前党和国家的时政要闻,以及与学校紧密相关的人和事,如党的十会议图片、国内外重大新闻、学校的最新动态、优秀学生和知名教授的事迹介绍等。

2.专题摄影作品展。出于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目的,大学校园里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特定主题的摄影作品展。这是大学校园摄影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3.高校自办的刊物,如校报、校刊等。校报和校刊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可以培养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和提高。

4.高校的宣传材料,如宣传画册和招生简章等。这些材料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蕴含着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发展愿景。

5.学报等学术期刊也是大学摄影作品的一个重要呈现平台。学报上的照片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大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的高精尖,是大学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摄影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新闻宣传作用

摄影作品可以将校园风貌、教学理念和发展动态展示给社会方方面面,有利于大学之间、大学和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到宣传学校,推广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作用。

(二)舆论监督作用

摄影作品通过记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明行为和先进人物事迹,表彰先进,能够促进校园风气的进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同时,还能揭露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和不良倾向,鞭挞后进,促使不良风气和行为得以纠正。

(三)信息沟通作用

在大学校园里,数万人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摄影作品以其直观、真实的方式将校园中最新发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记录下来,并通过宣传栏、校刊、校报和校园网等形式和渠道,迅捷地传播到广大师生面前,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校园的最新动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校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

(四)文献纪实作用

摄影作品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学校每一个发展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党团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文体活动、校际交流等,并作为历史文献和重要史料保存起来。

(五)素质教育作用

摄影作为技术和艺术的结晶,现已成为各大高校素质教育的必选课程之一。通过摄影选修课的教学,学生既可以学习了解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锻炼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丰富业余生活;又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

三、以摄影艺术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彰显摄影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拍照和摄影,就像是玻璃和琉璃。两者外观相似,但是本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玻璃是普通的日用品。琉璃却是从火里锤炼而来,从水里凝结而去,要数十道复杂的工序才完成的可以流传百世的艺术品。”拍照只是一种简单的用镜头记录客观世界的行为,而摄影则是一门艺术。所以说,不是拥有了相机的人就是摄影师。摄影师需要思考,需要构思,通过镜头合理的运用来对一个事件进行精确的报道,而要避免不加取舍的狂按快门,记录大量的无效影像。要想充分发挥摄影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摄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摄影工作。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上对摄影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在组织、制度、政策和资源上进行保障。其次,要使教职员工充分了解摄影艺术的人文价值和内涵,以及摄影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教育功能。再次,要使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摄影不只是大学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反映,更是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强大动力。只有改变那种认为“摄影只是展示和记录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工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具有从属地位”的错误的传统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强化摄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摄影从业者要深入大学校园生活实际

摄影艺术是在客观真实基础上的创作活动。作为一名摄影从业者,必须深入大学校园的实际生活当中,从广大师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求创作灵感,捕捉精彩瞬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摄影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物事件的客观记录,更多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过程。大学摄影从业人员只有与时代和文化紧密相连,与大学师生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与学校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反映大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好作品。

(三)创新大学校园摄影管理制度

要增强摄影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效果,创新校园摄影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好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和引导校园摄影行为的规范性和健康发展。首先,重视对摄影工作者的权益保护,减少或规避外行管理内行的行为,建立内行领导内行,内行管理外行的管理机制,切实有效地让大学摄影工作符合摄影艺术的创作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校园文化摄影艺术的广泛开展。其次,建立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用人机制和人事制度,明确摄影工作者的岗位责任制,制定工作岗位的任职资格和用人标准,提高摄影工作者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誉感。再次,创建和优化摄影工作考评机制,对摄影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有效地促进校园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部门要重视并着手建立对校园摄影工作的考评系统,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表现好、服务好的个人和部门,教育与批评不积极、不上进的人员和部门,用创新管理制度的方式增强摄影艺术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效果。

(四)进一步提高摄影从业者的艺术修养

摄影艺术是一种视觉文化。所谓视觉文化是指以视觉信息为主要外在表现形态,并能激发起观者的想像和思想情感涟漪的艺术形式。一张优秀的摄影照片往往就是视觉文化的集中体现,从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线条、形状、质感、立体、明暗等视觉元素,体会到对比、统一、节奏、平衡等构图原理,还能感受摄影者的内在情感和诉求。普通拍摄者往往缺乏对视觉要素和构图原理的深刻理解,仅仅记录下新闻事件当时的现场情景,而很少去留意画面构图的优劣、主体是否突出、光影对比是否恰当等元素,这往往导致了相片质量不高,甚至画面模糊。所以说,视觉文化素养是成为一名优秀摄影者的必要条件。另外,摄影是一种处理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在摄影的瞬间凝结着摄影师对时间和空间、艺术和现实的理解。新闻摄影尤其要求对决定性瞬间的准确把握。它将某个瞬间从新闻事件的时间流中分离出来,将这个瞬间凝固成一副精美、简洁,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把这个凝结着事件本质内涵的决定性瞬间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凭着各自的想像、理解去补充完善,从而表现出新闻事件的整体和全局。对“决定性瞬间”的把握,是衡量一名摄影师及其作品优劣的标尺。具有价值的客观现实往往转瞬即逝,一名优秀的摄影从业者要能够快速判断某一个瞬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捕捉事件中矛盾最尖锐、发展变化最饱和、最能代表其本质的瞬间。许多经典的摄影作品都具有决定性瞬间特点,让人看后终生难忘。二战经典照片《胜利之吻》,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五)增强大学校园摄影作品的审美价值

台湾摄影师李昱宏说过“喜欢拍照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的杰作却越来越罕见”。审美价值是衡量大学校园摄影作品好坏的先决条件。摄影照片只有具备了审美价值,才会不流于形式,才能更好地表现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髓和内涵,更具有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

1.摄影作品要具有形式美感。一副好的摄影作品首先要具有形式美感。在摄影艺术中,构图是决定照片质量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其直接影响到摄影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摄影构图要根据作品所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主体,对相机镜头中的人、景、物进行有效地取舍,并对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合理地组织,以获取一种最佳的表现形式。其次,在具体拍摄时还要考虑到光影的影响,采用九宫格等辅助线和空间几何原理来对光影、云雾、气流等自然界中影响成像效果的因素进行协调处理,完善构图中的欠缺之处,以获得一副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和谐优美的画面。另外,形式美感的获取,还取决于拍摄点的选择、景别和虚实的运用、画幅和镜头焦距的选择等因素。

2.摄影作品要饱含真情,融情入画。摄影师是通过相机镜头去观察客观世界和捕捉精彩瞬间的,一个优秀的摄影师要善于用镜头“说话”。优秀的摄影作品总是在画面中渗透了浓郁而真切的情感,借此以打动受众。

3.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要适度。视觉张力强的摄影作品会激发受众的兴趣,提高摄影作品的传播及宣传效果。随着Photoshop等软件的流行,人们可以通过PS等后期处理技术来完善构图,提高视觉效果,增加摄影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使之更具有艺术气息。但是,摄影毕竟是一种纪实艺术,它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本身。后期加工一定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避免陷入南辕北辙、舍本求末的误区。过分的后期加工虽然能一时蒙蔽人们的双眼,但终究会真相大白,遭人耻笑。如曾获得2006年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和获得2005年首届“华赛”(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自然及环保新闻金奖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就因后期处理而被取消了奖项。

4.注重对标题和文字说明的提炼加工。标题和文字说明是摄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好的标题会增强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字说明能够补充说明摄影照片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和演变趋势等信息,更好地表达出摄影作品的内涵和摄影者的情感。标题和文字说明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富有感染力。摄影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勤动脑,多动手,在提高摄影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字描述水平。借助于巧妙的文字表述,将事件现场的氛围和当事人的感受还原出来,力争达到文字与摄影作品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园艺学论文例2

二、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园林的布局设计上,而道家思想对于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设计手法上。中国的古典园林同现代园林不同,它没有整齐的行道树木,没有花坛也没有草坪,园中的树木和花卉完全依赖于自然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自由散聚。古典园林的设计上是没有特定的布局的,而是显得较为自由,园林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景象。而且,在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根据山水的总体风格呈现着高低起伏、参差错落的景象,使得园林的自然山水更具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式的设计手法同西方规则式的设计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指导思想。道家认为人应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主张万物要归于本色,造作的人和社会都应该向着原始的形态发展才能实现万物的和谐。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中国的古代艺术设计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印象,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能把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在超越世俗的基础上来享受自然给予的美的享受。美是主观和客观、感情与理智的平衡物,这种审美的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也就是世界万物都应该是被尊重的。道法自然建立了自然和道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对自然的尊重。这种哲学理论,当然也应该经过转换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价值。这是因为,园林设计虽然是人的产物,但是设计中的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如何体现事物的自然品质就要依赖于设计师们的表达方式。诸如山水和植物等都是园林中的自然物,但是在人工的雕琢之下,就能够体现出人为的特征。人造之物在道法自然的影响下能够体现出自然的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是园林设计的主要要素,对于景观设计的美学判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这些要素的组合以及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体现的意义,而不是在意其数量的多多少少。园林设计者们在对场所的熟悉下,考虑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把这些要素根据人的逻辑活动进行安排,以体现出园林合理的功能和恰当的布局,以实现道法自然的境界。这里以古典园林中石的手法在古典园林的的应用作为例子进行分析,以说明道法自然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体现。石头是静止的物体,也是没有生命的天然材料,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石头却被拟人化了,石头在园林中也被赋予了生命。山石在园林特定的空间中可以体现出丰富的情感,湖石假山就好像是从地上生长那样,无论放置在哪里都能够引起人工环境和自然空间的联系。我们可以讲,山石就是人和自然沟通的桥梁,能够使得园林从建筑空间向自然空间转变。无论是从抽象还是象征的意义上来讲,山石都完成了人地到天的过渡,达到了天地人的和谐。同样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流水、花草、树木等等在经过组合之下也能够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不仅仅反映了其本身的功能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这样一种体现自然变化和万物相符的道家思想引领着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三、儒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除了道家和佛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园林设计上也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的儒家学士大夫很多都是理想主义者,但多数这样的人都是在不得志时选择归隐。这种归隐仅仅是一种无奈的表现,一种表面上的姿态,事实上,大多数学士大夫还是希望能够重获赏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主要体现在文人的园林中,很多文人园林往往是希望能寄托情感于物上,才建造了赋有儒家思想的园林。我们从一些园林中的题字就可以看出这点: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这些文人借题寓意,一方面又对园林的景观有着特殊的要求,因为园林是寄托其情感的主要场所。正是因为文人们把自己的社会情感融入到了园林的建造之上,才会使得园林的设计也具有了儒家思想,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可谓是建立在儒家治世理论的基础上,但是对于园林的建造中,某个部分是很难界定哪些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只能说儒家思想是古典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最为根本的一个影响就是营造了一个世俗的气氛,真正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影响的哲学源流主要还是道家和佛家思想。

园艺学论文例3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传统思想对封建时代的园林建筑立意产生了深远影响。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如亭、堂、馆、轩、斋等,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文化礼仪及习俗上与“天地”及“先祖”沟通交流的物质媒体。而台的雏形是“灵台”,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园林中的宫殿,以“巨丽”为特点,讲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导的“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从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来看,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为逃脱政治动乱,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他们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私家园林应运而兴。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纷纷加入造园的行列,他们在设计中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精练,概括地再现了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创造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获得了成熟发展。

二、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把万物生存的道落实到精神上,强调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并提出以“心斋”、“坐忘”来作为体验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这一思想表现在造园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庄子的“游心”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影响极大,庄子认为要“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欺契造化,与道同机”,才能不受现实的拘束,在切实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主观的美的感情,选择缤冶,构成美的意象,从而“由无得一,由一得多,由多归于一”。在造园家看来,外在景物只不过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别注意到景物的象征性和处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征性,物体以有限的形象而求无穷无尽的意义。唯其含蓄性,人的想象才能得以自由驰骋而获不尽的气韵。这时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线条,色彩,质感等的组合,而是在传统体验下给予人们以心理的暗示,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匾联是达到启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与园林空间艺术融为一体。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找”之句而得名,借与清风明月同坐表达封建士大夫的清高,从而以一简单的扇面亭空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

从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这两种建筑布局风格分别我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儒家美学思想和道家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和谐,中正,均平,循环,建筑的布局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这些是儒家的均衡对称美学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反映。如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建筑“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呈中轴线对称;私家园林中的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

道家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折多变和自由活泼。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造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园林建筑山水园部分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园林建筑布局上高低错落,如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环境空间构成上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汝俭,李恩山,刘官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园艺学论文例4

一、论文主题

本次大会围绕通过嫁接实现蔬菜的环境友好型生产的主题,将在嫁接种苗生产、砧木育种及生物技术、嫁接和生物胁迫、嫁接和非生物胁迫、砧穗和土壤/生物互作关系、砧木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

二、论文要求

1. 未曾公开发表;

2. 用MS Word 97及以上的版本输入;

3. 用英文撰写,摘要200~300单词左右;

4. 标明您的摘要属于哪一个专题(S1-S6)。

请登录会议网站下载摘要格式http:///message.aspx?parentid=0&typeid=295&act=all

三、论文评审过程及结果

将由研讨会科学委员会评审决定入选的口头报告和墙报,相关论文经审稿遴选后在Acta Horticulaturae上发表(ISTP收录)。

四、重要时间节点

2013年09月30日—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13年10月30日—论文摘要接受通知

2014年03月17日—论文全文提交

五、论文提交

1. 请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摘要,并在邮件主题栏注明“第一届国际园艺学会蔬菜嫁接研讨会投稿”字样。

2. 请在邮件中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电话、Email、通信地址及邮编)。

3. 论文摘要请发至大会邮箱:

4. 联系人:黄远博士 汪清飘

5. 咨询电话:027-87280068

园艺学论文例5

2.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积极协调各部门和园艺企业,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实践平台。我们还要与一些园艺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使职教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可以积极组织以“责任田”为中心的园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花卉的种植开始到收获全程由自己栽培管理,并进行小组比赛,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合作。这样能够使教学和生产有机结合,虽然工作量增大了,教学任务重了,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实干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3.深入调查研究园艺市场现状,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

实践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园艺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在园艺市场现状和流通情况,这样能够有效地开阔职教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从现在园艺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现状来看,需要我们职教毕业生积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适应新时期园艺业的发展,有效实现自主创新,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多走出去,多了解园艺行业发展状况,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安排方面,应严格把关,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实践课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入职之前一定要组织实践技能的培训,并且通过见习、助教、一帮一、实地考察等方式,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园艺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我们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保证我们有一支业务娴熟、素质高、技能强的园艺师资队伍。

园艺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蔬菜、果品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在补充人体营养、增进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另外花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添景观色彩,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温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空间,同时花卉也可以净化空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②近年来我国园艺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报道,园艺产业产值已超过1万亿元,成为种植业中的第一产业,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抵御自然灾害差、品牌效应低等,所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③园艺人才培养应该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重理论轻技能、重教学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就业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能力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④根据当今园艺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初步提出一套园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今后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并奠定一定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1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内涵说明

《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有关教育方针和教师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关于园艺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体系。《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具体规定了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结构要素及各项实施准则与方法,包括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精神情操三部分。《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认为:卓越园艺人才应该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超强的实践能力结构。能在农业、商贸、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科学描绘卓越园艺人才的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实现途径。标准追求针对性、时代性与先进性。

2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指标体系

2.1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一级指标

(1)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2)具有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3)具有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2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二级指标

2.2.1 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包括

(1)远大的理想和进取务实的精神;(2)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优秀的职业道德;(3)正直的人格和宽容心理特征;(4)吃苦耐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2.2 卓越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

(1)基础知识:强化学生通修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掌握,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科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并要求有扎实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园艺业打下了基础;(2)学科基础知识:卓越园艺人才应掌握园艺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系统理论,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精通学科知识的结构;(3)专业核心知识:卓越园艺人才应拓宽其专业知识面,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程,涵盖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三个方向,使得这种弹性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园艺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拓宽就业渠道。

2.2.3 卓越园艺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

(1)学科基本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园艺作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草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技能,能够胜任园艺学科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及推广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2)调查研究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3)组织与管理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规划与实施、生产与管理、推广与指导、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4)研究与发展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自我发展的能力,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趋势;(5)团队协作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与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2.3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三级指标

2.3.1 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1)远大的理想和进取务实的精神:包括树立投身园艺事业的理想;不断进取,踏实工作;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不断创新的激情与热情;(2)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优秀的敬业精神:学农和爱农、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强化道德意识;(3)正直的人格和宽容心理特征:无私、坦荡、公平、公正;耐心、宽容;敏感、自制;活泼、开朗、乐观、向上;(4)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求真、求是、敢于探索;理论联系实际。

2.3.2 具有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

(1)文化基础知识:注重学生人文科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并要求有扎实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园艺业打下坚实基础;(2)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教学,拓宽园艺学的基础性知识面及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当前发展动向;掌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专业核心知识:熟练掌握应用性课程的理论知识,通晓园艺植物的栽培、育种及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掌握园艺技术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熟练掌握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植株调整及整形修剪、绿化施工管理等技术;开展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了解园艺植物栽培、果蔬贮藏加工、园艺植物栽培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开展拓展性课程学习,了解科技论文写作、园林美学、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鲜切花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等基本方法。

2.3.3 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作为卓越人才的培养,不但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园艺作物栽培生产过程管理的能力;园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及创新的能力;园艺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能力等。因此,作为卓越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生产能力。

(2)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动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但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对大环境的把握。不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所以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挑大梁、担大任。另外相关学科发展对园艺生产非常重要,学生掌握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并且运用于园艺生产中,有利于将来的事业发展。

(3)具有统筹规划的才能: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生产上的统筹规划的能力,例如园艺作物茬次安排、规模安排以及人员安排等。所以要求卓越人才具有园艺生产规划与实施的协调能力,能够参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指导。

(4)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素质。作为基层科技管理的工作者,指导生产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从课堂走入生产,由于环境的变化,很多知识需要自己挖掘。掌握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非常必要。尤其现在科学发展非常迅速,提高对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与把握,对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忘我的工作态度,较高的组织原则:作为新世纪的园艺人才,时刻把握“不发展即落后”的基本原则。积极向上,敢于向困难挑战,顽强拼搏,对其将来的发展,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继续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工作过程中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善于团结同事共同开展工作。作为一个未来有希望成为单位领导的人才,是否具有在遵守一定的原则基础上和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但决定个人的发展前途,同时也将决定所在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3 《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标准》的实施方案

(1)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2)学业评价:建立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学业评价体系。追求知识考评和技能测试的结合,注重对实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实施方案。(3)实施团队:实施《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体应包括本专业相关教师、校院教学管理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员。专业相关教师应通过优质的教学、优质的研究致力于卓越园艺人才的培养;构建由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士组成的校外师资队伍,建立校处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综合基地);实施团队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就园艺卓越人才培养的细节与效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方案和措施。

项目资助: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1JSJG268)和扬州大学精品课程项目资助

注释

① 赵晓燕,马越.开发蔬菜功能食品.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4.1:39-40.

园艺学论文例7

一、引言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提出的,但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直到近代才出现。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种类型,其校园文化和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在概念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其所涉及的群体、共同意识及物质载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隶属于校园文化范畴的一种特殊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成员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对高职院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教育教学的载体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学校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急需找到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正确方式。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美的形式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整个教育中最具活力与色彩的领域。艺术教育就是要以立足于艺术普及,立足于提升学生素质,立足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立足于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面向全校学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的目的。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谋而合。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仅指知识技能的全面化,还指感情、审美、人格的丰富化。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只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却没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性格,缺乏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操,这样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教育。艺术教育通过浅显易懂的理论和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师生对艺术文化的认同。艺术教育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对课堂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其一,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人文氛围。例如,通过成立摄影协会、影评协会、话剧社、书法协会等艺术类社团,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下,举办校园音乐节,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中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其二,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普通学科教育中,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引导师生重视艺术教育。其三,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师生筹划组织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参与艺术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有利于增进院校合作交流

一方面,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纯真的友谊,提高校园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通过各类各层次的文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艺术教育课程,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必修课建设、艺术选修课开发等方面,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合理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各高职院校建立艺术课程管理体制,对艺术教育进行定期评估,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艺术教育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价值和地位,合理利用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转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进而发展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艺术教育,通过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使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同时,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开设类型丰富的艺术类课程,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最基本的艺术教育。

(二)构建艺术课程体系

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艺术课程体系。为了使学生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高职院校应设置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低年级可以开设艺术基础课程,例如艺术鉴赏、美术基础、艺术概论等作为必修课,教授学生初步的艺术理论。高年级则可以开设不同门类的艺术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课程的开设要多样化,应考虑到艺术门类的齐全性和连贯性。通过开设绘画、表演、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满足基础各异、爱好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成败,高职院校要开展艺术教育,就必须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逐步增加专职艺术教师的数量。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师人数少,且工作量大,有的教师甚至身兼数职,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要不断增加专职艺术教师的数量。其次,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为教师购置和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再次,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使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精神。

(四)探索多元的艺术教育途径

一方面,确保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合理位置。第一课堂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也是加强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将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中接受真善美的洗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第二课堂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有效、最重要的阵地。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如合唱队、舞蹈队、模特队等,营造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扩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举办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讲座和培训班,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艺术欣赏类讲座,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举行各种艺术培训班,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

(五)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开展质量高、效果好的艺术教育,学校需要提供充足的经费作为后盾。通过建立艺术研究基地和艺术教育中心,提升艺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推动艺术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和良性循环,从整体上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大艺术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独有的育人理念和校园氛围,使校园文化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树立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开展艺术教育对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校团委、学生会、艺术团等部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校各方面协调发展,最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23.

[2]张 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2.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

园艺学论文例8

园林在我国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周礼》曾出现“园”和“圃”的概念,在此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园林景观,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晋隋以后私家园林相继出现,在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以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两种形式。在国外,园林艺术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它用来描述《圣经》中所罗门皇城的绝美景色。西方的景观艺术有别于中国的园林艺术,它蕴含着异域风情文化,与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不同的美感,但美在人心中是无差别的,是没有国界的。孙筱祥教授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详细地论述了园林的艺术特征,它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统一结合,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美与园林的有机统一。通过空间布局进行美的表现,使得静态美感与动态美感相结合,同时搭配色彩理论进行实践设计,以达到在园林设计中对美的追求。

二、以植物运用阐述园林艺术特征

园艺学论文例9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于2004年由原娄底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升为本科,2011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资格,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成为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成为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园艺专业为2017年新建本科专业,园艺专业导论课程是新生入学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引导类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学习目的和目标、提升专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园艺专业导论课程开设意义

园艺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宽厚的园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系统掌握园艺专业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在园艺及相关领域从事现代园艺生产、园林绿化、技术开发、产业服务、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园艺专业学生在大一入学期间,对专业了解程度不深,对就业前景迷茫。园艺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及军训后马上进入课程学习,根据培养方案,第1学期植物生产大类专业的课程相同。园艺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开设,对学生更好地了解园艺专业、提高兴趣和自信力具有重要的引航意义[1]。课程内容、信息量丰富程度、覆盖面及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2]。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介绍园艺学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学分学时、实践环节、能力目标、专业内容、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和学习基本要求)、国内园艺研究发展进展、园艺生物技术及园艺创新创业等,使园艺专业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定认识,了解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工作领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规划好大学阶段学习生活,初步拟定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院的优势和特色资源、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科研平台进行介绍及现场了解。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社团、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共建植物组培实验室、教师教学科研团队、植物生产与加工社会服务团队等。通过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分享园艺学科知名育种家及创业者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钻研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另外,介绍各二级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专业状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活动和专业资源、专业领域状况及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领域等。授课期间,重点讲授本院园艺专业的办学历史、园艺专业本科生大学学习内容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见表1。

3课程研究性学习及非标准化考核

园艺专业导论是园艺专业入学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是应用型教学改革后新设置的课程。通过设置不同的专题,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专业的学习,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由于内容丰富,课程采用非标准化考试,注重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构建网络课程,设计课程专题测试题库,及时检验和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更丰富的专题,多种形式展现专业的魅力;建立合理的学习过程管理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主要内容与分值设置见表2。

4课程改革效果

通过对近3年园艺专业转专业的比例统计,结合调查座谈,以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如图1所示,通过课程改革实施,近3年来学生转专业率有下降趋势,2019级为9%。另外,通过学生座谈和随机调研发现,学生对专业导论课的满意度较高。学生建议创新创业项目实施需要专业教师及学业导师指导,在专业导论课期间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并增加一定的实践课。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改革,学生能够参与课程教学环节并进一步了解专业,提高了专业兴趣,转专业率有一定降低。另外,课程内容根据需求进行了调整,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形式多样化改革,注重过程考核。

园艺学论文例10

二、高雅内涵活动的分类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最终目标是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设计高雅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得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文化活动类型,以致最终服务于社会,实现高校存在的意义。

1.思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所学校,其校园文化活动应充满较强的思想性。思想理论教育文化活动应该成为活动的核心主题,应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将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肩负起祖国建设事业伟大重任的优秀人才,培养热爱党和拥护党的合格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命力的动力源泉。而且这也是学校教育顶层设计的基点,更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高雅内涵的重要体现。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来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在创新,也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把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类型,具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含义,具有改造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功能作用,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高雅内涵的活动内容。

2.艺术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艺术类型的活动是相当缺失的,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十分突出。他们把高雅艺术进校园当成是一种故弄玄虚,认为不值一提。认为搞这些高雅艺术活动,一则是学生没有欣赏艺术的天赋;二则是学生没有艺术类的知识基础;三则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是费力不讨好,办活动辛苦,学生又不喜欢;四则是高雅艺术进校园需要投资,不愿意投入;五则是高雅的艺术会让学生分心,影响正常的学习等等。这些认知和看法都是俗人的眼光,是肤浅和错误的。就是因为当前高校的这些不足,才更得应该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关于高雅艺术进校园党和国家是十分重视的。2006年和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相继为此发文,要求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提倡坚持“走进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主题,把高雅艺术活动深入人心。通过组织音乐舞蹈专业院团把“管弦交响乐、艺术歌曲表演、现代歌剧、芭蕾舞剧、京剧和民族器乐”等音乐舞蹈艺术带进校园;通过美术、书法、摄影等专业机构把“国画、雕塑、人体、时装秀、书法、摄影”等作品和展示引入校园等方式,让这些高雅艺术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缓解学习的压力,充实理工科对于文科艺术类元素的缺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扩充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人类艺术的真谛,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积极作用。

3.文学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个学校的存在和外在表现无不都是以文学内涵的形式来表达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人文建设的最为深刻的文学性的表现,校园人文精神的再现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文学表现形式,其语言、标示、媒介和文字也无不展现其文学性的特征。无论哪一种活动,某一种思想或者某一样艺术都在文学中升华。所以说,文学性的高雅内涵的活动是无所不在的。这里要重点强调是,纯文学性的高雅内涵活动的途径和对人的可塑性的论述。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节目主持人的文学修养、节目主持词的文学内涵、诗歌朗诵的文学浪漫、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的语言文学技巧、舞台设计的文学性意境、相声小品的文学创意与口才能力、歌剧演唱的文学剧情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学性,是校园文化活动高雅内涵形成的经典。

园艺学论文例11

二、高雅内涵活动的分类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最终目标是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设计高雅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得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文化活动类型,以致最终服务于社会,实现高校存在的意义。

1.思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所学校,其校园文化活动应充满较强的思想性。思想理论教育文化活动应该成为活动的核心主题,应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将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肩负起祖国建设事业伟大重任的优秀人才,培养热爱党和拥护党的合格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命力的动力源泉。而且这也是学校教育顶层设计的基点,更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高雅内涵的重要体现。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来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在创新,也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把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类型,具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含义,具有改造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功能作用,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高雅内涵的活动内容。

2.艺术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艺术类型的活动是相当缺失的,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十分突出。他们把高雅艺术进校园当成是一种故弄玄虚,认为不值一提。认为搞这些高雅艺术活动,一则是学生没有欣赏艺术的天赋;二则是学生没有艺术类的知识基础;三则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是费力不讨好,办活动辛苦,学生又不喜欢;四则是高雅艺术进校园需要投资,不愿意投入;五则是高雅的艺术会让学生分心,影响正常的学习等等。这些认知和看法都是俗人的眼光,是肤浅和错误的。就是因为当前高校的这些不足,才更得应该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关于高雅艺术进校园党和国家是十分重视的。2006年和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相继为此发文,要求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提倡坚持“走进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主题,把高雅艺术活动深入人心。通过组织音乐舞蹈专业院团把“管弦交响乐、艺术歌曲表演、现代歌剧、芭蕾舞剧、京剧和民族器乐”等音乐舞蹈艺术带进校园;通过美术、书法、摄影等专业机构把“国画、雕塑、人体、时装秀、书法、摄影”等作品和展示引入校园等方式,让这些高雅艺术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缓解学习的压力,充实理工科对于文科艺术类元素的缺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扩充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人类艺术的真谛,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积极作用。

3.文学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个学校的存在和外在表现无不都是以文学内涵的形式来表达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人文建设的最为深刻的文学性的表现,校园人文精神的再现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文学表现形式,其语言、标示、媒介和文字也无不展现其文学性的特征。无论哪一种活动,某一种思想或者某一样艺术都在文学中升华。所以说,文学性的高雅内涵的活动是无所不在的。这里要重点强调是,纯文学性的高雅内涵活动的途径和对人的可塑性的论述。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节目主持人的文学修养、节目主持词的文学内涵、诗歌朗诵的文学浪漫、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的语言文学技巧、舞台设计的文学性意境、相声小品的文学创意与口才能力、歌剧演唱的文学剧情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学性,是校园文化活动高雅内涵形成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