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3 14:55:22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1

二、开展2次学术研讨活动。围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情况,分行业、分系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劳动保障政策理论研讨活动,通过互动交流,帮助企业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企业利益和职工权益的统一问题等。

三、举办1—2期培训班。针对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在学习贯彻劳动合同法中亟待解决的热、难点问题,组织用人单位劳资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工会干部,并邀请劳动保障业务主管部门领导或劳动保障政策理论方面的专家,采取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举办劳动保障法规政策知识讲座。

四、开展3—4次宣传咨询活动。编印和制作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宣传资料,积极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到企业、到社区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宣传与咨询活动。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2

两会前夕,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两会“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以18%、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从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至今,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已经连续4年独占鳌头,成为社会公众关于两会议题最为关注的内容。

就社会保障而言,中国需要执行的是一个从规模上来说史无前例的任务:编织一张横覆13.5亿人口,纵贯养老、医疗、就业、社会救助和福利的安全网,将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包在里面,缓冲各种失速与不平衡带来的风险。

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元。

在未来工作建议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正离我们越来越近。截至目前,包括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在内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已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成为现实。2009年启动实施新农保试点,2011年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再到最近在全国部署这两项保险制度,短短三年多,我国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巨大成就,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一步。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所言:“短短数年间,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和社会公众一样,此次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也对“社会保障”这一议题非常关注。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3

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有力保障。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保证人社中心正常运转和发展,建设与时俱进的人社文化,提高人社中心在促进就业、服务就业中的行政职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此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浅谈如下几点:

一、当前县级社会保障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问题突出

在管理层的人力资源运用上,的确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很多领导干部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运用上还存在很多片面化的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观察不够敏锐、判断不够果断,如何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的具体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另一方面是对有为年轻人才力量的大量需求未得到满足,伴随着泉县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科学化指导,用“求贤若渴”形容当前对年轻科学人才的需求现状非常贴切。

(二)核心价值观缺失

受到当代大市场环境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工作行事表现中有所缺失,人们在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目前我们社会所面对的精神文明建设挑战前所未有,面对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众多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形成凝心聚力、诚信和谐、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企业文化直接关系着该企业能否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制度层面有待完善

在社会保障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如何规范执行有关政策,运行保障制度都遭遇了很多现实问题。城乡差异和工农业发展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社会保障工作的工作范围、资金筹集和管理、社保资金的运行成本等重点难点问题都亟待解决。在思想政治方面,枯燥说教、单向传达、只重表面的教育方式经过事实检验,早已不能够适用,不能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以及综合管理制度在编制问题、机构分工、责权制度等诸领域都需要更新观念,有待进一步与时俱进的完善。

二、加强社保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应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确定具体措施和方法,并且身体力行。要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委或支部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险事业上来,促进社会保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变虚为实,虚功实做,能做到干部职工的心坎上和领导干部的管理理念中,领导干部参与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明确,对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具好的效果。

2、加强研究 建立队伍

要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理论、对策理论、应用理论等进行广泛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的建立,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更有助于社会保险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尽管是一个群体概念,但骨干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学习和实践途径,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建设,着力建立一支精干的,富有战斗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建成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险事业保驾护航。

3、贴紧职工思想实际,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要面向干部职工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解疑释惑。干部职工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往往是他们最想解决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委和党群部门要自觉把这些难点、热点、疑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主动性,说的是未雨绸缪,因势利导,把工作做在前面。而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需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群众之中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干部职工在想什么、急什么、干什么,切实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从而找准主要问题,选好工作切入点。调查研究一定要认真扎实,切忌走马观花,搞花架子,图形式。要把调研的过程,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顺干部职工的思想和情绪,解开疑点和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觉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基层建设。要积极依托各种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4

经济学研究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选择,重在“阐明经济规律,解释经济现象”。而管理学却是研究为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如何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其核心问题是决策,侧重于“如何做”。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个学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我国养老金实际操作与相关的研究,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阐述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形成及其改革趋势。

帕累托在对市场机制做出了简洁的论证。帕累托定律以自由市场的存在为前提,认为在资源配置低效率时,通过改变资源配置这种方法,至少可以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而不会使任何人的境况恶化,不是必须以另外一部分人处境恶化为代价,此时即帕累托最优。1920年庇古(Pigou)在帕累托论证的基础之上,结合分配领域创立了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福利经济学,认为依照帕累托标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时,社会总福利最大。

1929~1933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使原来在西方国家占据统治地位、以自由市场经济论为中心的新古典经济学说衰落,这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从国家干预的手段论证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会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波动起稳定作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凯恩斯理论的国家干预主义又逐渐失效,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滞涨”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下,凯恩斯主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时以哈耶克(Freidrich Hayek)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极力倡导市场经济及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种种干预,认为“福利国家”理论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值得怀疑。因为西方国家的全面福利制度摧毁了这些国家公民个人自我照顾能力,增加了公民个人对政府特别是对财政的依赖性,也造成了这些国家经济效率低下和发展缓慢。1938年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可米兰就出版了《中间道路》这本书,提出了要走中间道路,就是说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调节。哈罗德主张在分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和保证个人自由方面,只有市场调节才是最好的机制,虽市场机制确实也引发和加深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也需要国家某种程度上的干预、调节、控制。后来,哈罗德“中间道路理论”也直接影响了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形成。

2013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以及2013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反腐倡廉”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其实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早在2013年2月1日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第12次联合推出两会“十大热点问题调查”。调查于2014年3月3日零时结束,在近125万人次的网民票选出的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中,前三甲分别为“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反腐倡廉”。截至2014年3月3日零时调查结束,共有1248670人次的网民参与两会调查投票,“社会保障”获最多的256458张票,得票率为20.5%。至此,“社会保障”改革已连续四年蝉联人民网两会调查榜首。98%的网友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经过公众热议和媒体热炒之后,矛头明确指向了备受公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由政府财政统一筹资、统一支付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却享受高额养老金,其金额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相比之下,我国其他企业职工养老缴费负担沉重,但养老金水平却远远低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

对于我国这种“养老金双轨制”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我国著名社会保障学者郑秉文认为,“养老金双轨制”直接造成了我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养老金待遇差距过大,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是造成公众强烈反对延迟退休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则认为,错不在制度,错在制度之间待遇差距过大。为了方便管理和控制,发达国家也是单独建立制度,但是不同制度安排的养老待遇差距极小,也从未造成不同群体的矛盾高度冲突。中央财经大学褚福灵教授则认为,双轨制是历史原因形成的结果,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机关事业单位不像企业营利,可以自负盈亏,相反他们是公益性质,经费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需要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针对“养老金双轨制”的解决途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应该尽快“并轨”。全国政协委员宋晓梧表示,应尽早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要在事业单位、机关与企业职工之间分别设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伦渠认为,并轨不能强行削高补低,不能削弱机关单位的养老水平而向企业看齐,那样会直接导致反感,影响稳定,而应循序渐进,国家逐渐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要逐渐增强对企业养老基金的投入,最终实现并轨和统一,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5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211高产作者合作网络

通过Bibexcel对样本数据的基础分析,共萃取出1 918位不同作者。同时,将数据文件导入Pajek并执行Kamada-Kaap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区域合作网络图谱。其中,节点越大代表发文量越高,连线越粗代表合作关系越密切。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地区名称是用英文标识的,部分节点的地区名称没有显示出来,现实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比例尺放大地图来清晰地展示网络中的各个局部区域。图3区域合作网络图谱

从图谱中可以看出公共图 书馆研究领域科研水平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南,而华中、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科研产出量相对较低。相对而言,学术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这三个地区是我国科技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会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如此良性的循环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通过放大地图,可以发现合作频次较高的地区(城市),即合作网络中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主要包括北京、杭州、天津、武汉、广州、湘潭等城市。其中,北京与天津、上海、武汉、杭州等众多城市产生科研合作,是整个区域合作网络的中心。除北京以外,科研产出量较高的城市主要有天津、广州、上海、武汉、长沙、哈尔滨等。此外,内蒙、新疆、西藏、云南等几个地区的发文量极低,与上述发达地区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应该引起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关注。

22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文献共被引分析是反映被引用文献之间关系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是引文分析理论的重要内容。引文或用于论理的依据,或用于对比前人的研究,或用于说明创新的来源,因此引文常被看作是学术研究的知识来源。通过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可以发现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来源、核心文献,以及与其它研究领域的交叉联系与演变。

通过Bibexcel的统计分析,最终获得有效参考文献8 259条。同时,将数据导入Citespace,选择Timeline视图,得到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3)。图中节点的大小与其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这两篇文献同时被其他文献引用过。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引文形成了4个明显的聚类,而聚类中的文献可以看作是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来源。通过对聚类文献的分析,归纳出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21聚类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222聚类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23聚类3:公共图书馆精神

2004年前后,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出现了以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倡导图书馆走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缩小数字鸿沟,实现知识自由和信息公平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聚类3中的文献便是这场学术争鸣的知识来源,其中的代表性文献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13]、《继承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4]等。

文献[13]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使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具备了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该文对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献[14]系统论述了继承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意义,详细阐述了建立信息公平和保障的制度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224聚类4:政府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政府则是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提供者和投资主体。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必须依靠政府的公共权威与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二者之间息息相关。聚类4中的文献便是该主题研究的知识来源,其中核心文献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15]、《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16]等。

文献[15]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给我国公共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并倡议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及时、完整进入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保障制度。文献[16]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指出为解决公共图书馆的拥挤性和地域性问题,政府必须承担普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并提供投资保障。图4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23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231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中心性和持续性较强的研究热点。同时,它也是一个研究内容比较宽泛的领域,涵盖了读者服务、网络环境、服务模式、社区服务、延伸服务、企业等热点内容。

从图谱中可以看到网络环境与信息服务的联系最为紧密,这说明信息环境的改变为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拓展空间,这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成为学者们早期关注的热点研究。此后,伴随Web20、RFID、移动通信等信息通讯技术的出现,即时参考咨询、Rss信息订阅、图书自助借还及手机图书馆等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应运而生。此外,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特定对象的信息服务研究也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服务的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公共图书馆领域信息服务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23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领域重要的研究热点,在2007年左右出现,至今方兴未艾。与之密切相关的热点研究包括总分馆制、图书馆布局、城乡一体化、基层图书馆等。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与政府机构的设置一样,是一个至上而下的等级体系。学者们早期的研究对象比较具体和分散,局限于某一类型的公共图书馆,比如:国家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繁荣和发展,人民的文化需求也相应的普遍提高,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提供的普遍均等的服务等研究内容就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主题。实际上,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比如:深圳的“图书馆之城”、“广东流动图书馆”、“苏州模式”等。但是,农村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还需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探究。

233公共图书馆精神

公共图书馆精神也是公共图书馆领域持续性较强的研究热点。相关的热点研究包括人文精神、和谐社会、公民权利、信息公平、新图书馆运动等。

234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领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研究热点。在2002-2006年研究热度较高,之后研究热度明显降温,说明其理论与实践已经走向成熟。与之联系比较紧密的关键词有: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图书馆评估、个性化信息服务等。

数字资源存储、整合、检索、共享研究以及特色数据库建设、数字参考咨询、数字图书馆联盟、版权问题等是研究者早期比较关注的热点内容。除此之外,云计算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云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三网融合”应用研究等是近几年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内容。

235公共图书馆法

公共图书馆法也是一个持续性较强的研究热点。与之相关的研究热点包括立法研究、地方法规、文化权利、读者权利保护、公共图书馆精神等。

公共图书馆法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其立法的目的不仅是维护图书馆本身的权益,更是为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所应享有的文化权利。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十几部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规,但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法一直长期缺失,这使得早期的研究局限于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上面。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的正式启动,参考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立法实践以及围绕《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而进行的立法支撑研究、读者权利保障等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研究重点。

236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是公共图书馆领域2008年左右出现的研究热点,对其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与之相关的研究热点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服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政府信息资源等。

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其第十六条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18]。条例颁布后,立即引起了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开发利用、中外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及如何构建政府信息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

在上述诸多热点主题当中,城乡一体化、农村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法、政府、Web20等是公共图书馆领域近几年出现的研究热点,可以把它们看作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6

当前的国考是近几年的一种全新的公务员选拔模式,是我国用人制度的重大突破,是一个伟大进步。究其国考热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正常价值取向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其一是当前公务员地位的提高。公务员地位的提高,必然引起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近年来我们国家公务员的地位有了质的变化和提升,特别是从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之后,愈来愈小的录取比例更加提高了考试之难度,也更加提升了公务员的文化及综合素质,同时提升了公务员的地位。

其二是求稳定的选择。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单位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企业的效益随时都有变化,选择在企业单位工作就有了诸多不稳定。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单位不再有计划经济时的福利和保障(如住房、公费医疗等),作为公务员有稳定且不断提高的收入以及退休、医疗等福利和保障,无疑成为最吸引人的职业选择。

其三不同时期人们价值取向的不同。上世纪70年代初,部队文工团招聘演奏员,青岛市竟有6000名儿童参加一个小提琴演奏员选拔,原因是参军后吃穿不愁,文艺兵又不苦不累,即使复员转业也会有保障,80年代,师范生在校时要求巩固专业思想,毕业后不得调离学校,强行调离需要交培养费,现在师范生毕业要当教师的竞争仅次于公务员考录竞争:90年代初,广东地区曾流传吓唬孩子的话“再不听话就让你长大当干部去”……林林总总都可以印证:国考热是人们当今社会的一种正常的价值取向,不应也不必引起过多惊讶和关注。

对公务员职位的误读

当今不少人特别是应届高校毕业生,热衷于国考。除了基于前述的三个原因外,还存在许多对公务员职位的误读。

媒体及网络炒作,公务员收入高、福利高,网上常常还有晒收入、晾补贴的热帖,一时在社会炒作公务员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最高收入者。其实真实的公务员正常收入,在社会上仅是中等偏上,比之外企和垄断性企业工作人员收入差距很大。

对贪官的行为肆意渲染,如利用权力收受贿赂、包养女人,看成是大多数公务员的真实生活,虽然形象极坏也使一部分人有趋利的想法。其实,真实的公务员职位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工作辛苦而目竞争激烈。在当今信息日益发达的社会,首先要面对社会和舆论的监督。目前青岛市开通的“市长公开电话”,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电话办”这样的机构落实这一工作,广播电台开设的“行风在线”栏目要求各单位一把手直接上线听取民意,此外还有网络问政、民生在线、三民工程等无一不是在公开听取群众反映,置公务员于广大民众及舆论监督之下。此外,作为公务员行为稍有不慎即可能被投诉,语言稍有不慎,极有可能被“免职”或被“下岗”,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兢兢业业,还需战战兢兢。公务员的年终考核及各等级的比例限制,使公务员的竞争日趋激烈,不论年轻还是年长,同一尺度下的考核,考核结果再运用到晋升职务的条件之中,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更加白热化。

公务员在职位设置时已按满工作量设计,最初职位的设定甚至细化到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在实际工作中目前要求承担AB角的工作,同时还常常有重大活动及临时性工作需要承担,往往需要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加班加点,按当前的财务制度,公务员加班是没有加班费及补助的,在处理紧急业务时假日或夜间还需自己打车赶往办公室加班,当然也没有交通补贴补助的,应当说工作是非常辛苦的。

对缓解国考热的几点思考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集中供热系统的发展尤为迅速,其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当中。随着社会对供热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热网管道的半径还是热网管道的长度都在不断的增长,目前单个供热系统的能力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增强,有的单个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已能满足几千万平方米用户的需求,有的系统的管道长度达到了30km以上,热网管道半径也达到了DN1400,热媒的温度参数和压力也显著的得到了提高,有的供热系统已超过了1.6Mpa,目前的热网也由曾经的单热源供热发展到了多热源供热。正因为供热系统的发展速度很快,管道的铺设、管道的运行环境、管道的施工、管道的管理和管道及配套设施的材质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各地的供热系统出现了较多的故障,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供热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随着故障类型的增多和故障时间的加长,无论是对供热企业还是用户都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1 热网常见的故障

1.1 管道故障

1.1.1 管道内部的磨损和腐蚀

供热管道在工作时内部容易受到CO2、溶解氧和气泡的腐蚀,从而造成供热管道内部磨损和腐蚀,从而影响供热的质量。

1.1.2 管道外部的磨损和腐蚀

管道外部的磨损和腐蚀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主要是由于管道所处的外部环境、温度、湿度和管道的质量与管理不善造成的,较内部腐蚀,外部腐蚀的情况更为严重。比如有的地方供热管道因年久老化,加上管理不善,从而出现事故漏水,如果工作人员对当地的管道走向不清楚,那么就算是发现了事故也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

在供热时,又因为供热企业对供热管道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特别对于干管和入口支管在的情况下,有的供热区域的地沟较为潮湿或者因为管道阀门不严造成的泄露等,使得干管或支管的保湿材料浸水,使得保湿材料的保温性能下降或缺失,从而造成了热损失过大,降低了正常供热的质量。

1.2 管路附件故障

1.2.1 阀门故障

管道阀门的故障主要有以下几点:管道铸铁阀门破裂、阀门外壳腐蚀破损、小直径阀门腐蚀破损、大型旁通管腐蚀破损、阀门封闭不严、阀心掉落或弯曲、法兰盘漏水等。

1.2.2 补偿器破损

目前由于补偿器破损而造成的故障和事故在逐渐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在腐蚀介质的作用下发生局部腐蚀而造成补偿器破损,破损的主要形式有芯管破损、套筒外管破损、芯管位移受阻等。

2 提升热网可靠性措施探究

2.1 热网等级制结构的建立研究

由于在大型系统中存在着分级结构,按照热网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分别是最高级、较高级、较低级,他们之间是相互对应,最高级相对应的则是热源,而干线则为较高级,相应的热用户支管为较低级。通过建立起热网系统的等级制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少提升可靠性投资,通过建立起的热网等级制能够有效的促进工程的运行质量,从而实现对供热的限制。热网的可靠性要求与热源和干线具有相关的联系,而且在整个系统结构中要进行细致考虑,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大型的系统中,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是不能够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控制,从而造成了比一些小型系统的可靠性更加低。

2.2 管网的合理分段阀研究

通过对管网的支线进行分段,可以有效的提高热网的可靠性,因为对整个管网进行分段可以便于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停止供热,而整个控制过程主要是根据分段阀进行控制,因为分段阀可以有效的解决停止供热范围的问题。如果整个系统中没有采用分段阀,那么整个过程则会出现故障系统不能够完全控制,而且所设置的分段阀不合理也会造成事故的机率增加,而对于分段阀的设置则可以在输配干线上,也可以在输送干线上,因此设置的分段阀可以有效的控制整个故障的发生范围,从而实现对热网系统的有效掌控。

2.3 热网系统运行管理措施研究

对于整个热网系统要加强其检修,尤其是要对管网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确保管网部件的质量合格,为了确保管网的有效地运行,要对管网进行耐腐蚀研究,而管网的耐腐蚀主要是从内防腐蚀以及外防腐蚀研究,对于内防腐蚀主要是从除氧系统处理以及水处理实现整个热网系统的有效运行,而防外腐蚀主要是选用吸水率小的保温材料,并且根据其性能来提供良好的防水层和防腐蚀层。为了确保整个热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则需要从起构成材料着手,切实控制材料的质量,以此来实现整个热网系统的有效运行。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供热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供热系统的发展尤为迅速,在满足人们日常供热需求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热网出现故障,从而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供热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主要分析了供热系统常见的故障和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 邹平华,雷翠红,王威等.热网故障与提高热网可靠性的措施[J].暖通空调,2008,38(11):7-12.

[2] 邹平华,雷翠红,王威等.黑龙江省热网故障调研与分析[J].区域供热,2008,(5):15-20.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8

中共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明确的规定,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与“政策”结合,与“热点”结合,与“群众”结合。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

一般来说,形势是指国内、国际的时事发生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走向。具体而言,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就业形势、高考形势、农村形势、物价形势等等。高校对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进而正确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梦想的责任。因此,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就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中的必修课。当然,除课堂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如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形势政策课开展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了解国际国内有关形势。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识世界,拥抱世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不与形势结合,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因为,“形势”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方针的根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形势” 问题开展教学。如本学期,南华大学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选择5个专题开展教学。这5个专题分别是:1、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2、坚定中国自信,实现复兴梦想; 3、2013经济形势及展望(此专题含“两会” 精神);4、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考;5、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些专题紧紧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在全校学生中宣讲,使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由于形势变化较快,因此,教师要紧跟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相关数据,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政策”结合

形势与政策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前面在第一个结合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但“讲形势”不是为了讲形势而讲形势,了解形势,分析形势,是为了更好地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因此,讲形势又必须讲政策。不讲政策,不与政策结合,也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一般来说,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可见,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对内政策和与对外政策。对内政策又包括财政经济政策、科技文化教育政策、军事国防政策、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三农”政策等。对外政策是指外交政策。 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就要与宣讲政策,解读政策,有针对性与政策结合进行讲解。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把政策提到生命的高度,可见政策的重要性。既然政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把政策当作自己的生命,讲深讲透,认真解读各项政策,过去政策怎么样,现在政策有哪些调整,政策的变化,未来政策的基本走向等,要认真讲解。同时,要讲清楚政策调整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对国家有什么好,使同学觉得政策的重要性,认真执行政策的必要性。要坚决反对那种“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执行政策走样,落实政策打折扣,甚至完全违背政策办亊。为什么有的老百姓说,中央好政策,到下面执行中就“走了样, 变了味”。 在十报告中指出: 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均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每一项大的政策内容中,既有宏观方面政策,也有微观方面政策;既有共同的政策,也有不同的政策。如外交政策中,对不国家的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又如国内民族宗教政策,对不同的民族习俗、风俗的少数民族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在产业政策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政策也是不同的;还有如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房地产政策、安全环保政策、医保政策,等等,既有共性政策,也有个性政策。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活的灵魂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政策问题上,也可以这样说具体政策具体分析,可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结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热点”结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要紧密结合形势,还要紧密结合政策,讲清形势,明白政策,行动就有目的,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做到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结合“热点”, 深入开展教学。一般来说,热点就是指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或新闻媒体、网络、电视等在某时某地引人注目的地方、人或事等社会问题。教师在教这一门课时,要特别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就是需要老师向学生讲清楚,热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析热点问题?如何化解热点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对热点问题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热点问题应采取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应对政策和策略,相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热点问题,关注热点问题,解决热点问题。新闻天天都有,热点年年不同。为什么热点会年年不同呢?因为,先前的热点出现了,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如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组织的“2012年两会调查”结果发现,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其中,“社会道德”和“食品安全”成为网民新的两会关注点。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2013年前十位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房价、医疗改革、物价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法制中国、体制行政改革、国防建设。这些热点问题在教学中都要认真加以分析。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从容面对,认真分析,不能迴避,要有针对性,讲清热点、难点,以利增强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如讲“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专题,就要把生态危机现状,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二者辩证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美丽中国的对策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祥细讲解后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再一次升华,并把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远景蓝图结合起来,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学生充滿自信心。又如讲民生问题,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在“十二五”规划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民生情怀,既有理性,又有事实,细心解读,以理服人,以亊动人,以情感人。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群众”结合

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要注意与“群众”结合。群众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再说“公民”与“人民”,“公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学概念。在国家治理领域我们使用“公民”概念。公民概念反映的是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就是公民,公民就是人民,二者统一。我们讲形势与政策课要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要注意与“人民” 结合,与“公民” 结合,公民关注的问题,就是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首先是“公民”,也叫“人民”、“国民”; 同时也称“群众”、 大学生双重身份。因此,教学要与群众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群众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说要与大学生结合,贴近群众,贴近学生,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在八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坚定理想,服务人民;深入群众,投身实践;勤奋学习,勇于创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既要肩负责任和义务,又要拥有自身不可剥夺的权利。权利、责任、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文明举止,公共道德淡漠现象和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问其根源就在于公民意识的缺失。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形成,靠一种自觉和一种自我约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职责。教学要与“群众”结合,既讲理论,还要实践,真正与群众结合,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大学生进社区,积极组织开展“社区邻居节”、“孝敬文化周”等活动,促进社区文明形成,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大学生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群众,启动“十镇百村文化”活动,深化“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辩证看务实办[M]. 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9

本文根据中技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爱好新奇的心理特点,就时政在中技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穿插对时政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关心时事。本文主要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实践的:

一、组织学生课前时政演讲

每次课利用20分钟进行时政演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评论时政,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而非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靠自己的讲述来解决问题,而应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让学生自己关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话可讲的问题进行专题材料收集,给学生一个独立的取材空间。每一次课后,都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专题材料,并要求学生善于提出质疑。因为学生的质疑是在占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并且迫切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好时机,也是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和激发起来的好时机。教师只有抓住这一良好时机,组织学生对质疑的内容进行讨论,才能使学习获得新的认识,获得新的知识。

例如学生在收集美伊战争有关材料时,发现美国在反恐问题上持双重标准:一方面声称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悍然发动对伊战争。学生对美国政府的行为心存疑虑,提出了质疑。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资本主义国家性质、国家关系实质等知识分析。学生在获得满意答案的同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正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热点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的学生在演讲前会带着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给同学传阅;有的学生会在黑板上画幅漫画导入演讲主题;有的学生会把演讲内容制作成课件……学生很踊跃,在讨论中师生的认识趋于一致,情感得到交流。很自然地,学生在开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政治信息的能力也有了不断地提高。

二、设置专题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潜在能力逐步转化为获取新的知识的新的潜在能力,如此周而复始形成学生不断前进的阶梯。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智力,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每一个阶段,设置一些专题,让学生针对这些专题去搜集新闻,然后再根据新闻进行评析。

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专题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一是从哲学角度,一分为二地分析,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由此形成的“抗震精神”则是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学生大量搜集志愿人员感人事迹,了解什么是奉献精神、献身精神,领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真实内涵。也为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从人性角度,懂得人都是有感情的,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能团结一切力量,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大灾面前没有倒下,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搜集党和政府的一言一行,体会“三个代表”思想,从而进一步坚信党的领导;国家的性质和职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等等。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几个知识点、政治常识、经济常识以及包括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全面展开综合分析材料。这不仅展示了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魅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区域多样化,学生片面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矫正,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热情。

三、围绕教材基本理论搜集时政材料,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时政热点问题是当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文化理论等各个领域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观点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如对户藉制度的改革,全民医改,新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认识,对现代金融体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都是如此。因此,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可以以时政热点为有效载体。

在具体的材料选择时要做到时政材料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政热点材料中。教师在备课中要随着时展不断引进最新材料,让学生置身于发展的社会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基本理论搜集时政材料,做到小角度,深挖掘,深刻理解基本原理、知识点的含义。如讲解社会保障制度时,要求学生搜集我国有关实际情况,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资金来源、保障方式,比较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明确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定社会的重大意义。

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专题演讲、专题辩论、展示学生制作的网页、写作小论文、展示专题研究成果、举行时政知识比赛等。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为加深对社会保障制度意义的了解,笔者让学生进行了《广州市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政府网站、有关书籍了解我国具体社会保障制度,实地走访调查困难家庭,听取困难家庭所在的左邻右舍、居委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特别了解到由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而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深切感受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学生也能创造性地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举措,这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对政治理论提出质疑。作为政治教师要认识到,理论总是在与实践的相互冲突和推动中发展,蓬勃发展的社会改革在推动政治理论不断前进的同时,也对政治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至于有些传统的政治理论对有些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很难进行合理的解释。这正是说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需要日益鲜活的政治理论,这本身就符合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一般规律。作为政治教师如果能客观看待这种挑战,并且有意识地把这种挑战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能激发他们进行理论探索的兴趣。

例如经济生活中著名的“储蓄”悖论:从单个居民的角度来说,储蓄和节俭任何时候都是应该被鼓励的。但是如果全社会的人都非常节俭,社会需求将大大减少。没有了需求,供给也就没有了对象,只能逐步萎缩,社会经济最终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可见从社会生产的角度并不是越节俭越好。这是一个典型的分析角度不同――个体分析和群体分析――结论也不同的例子。

总之,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变一讲到底为合作讨论;改变了课堂内容,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指导。而时政专题教学,则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生动活泼的心灵交融,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最终达到学生独立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10

【关键词】

住房保障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内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外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作为住房保障管理机构政工人员,要在新的时期里滤清思路,提高认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目前,作为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住房保障管理机构既不算是政府机构,也不是独立的金融企业,但是,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却要承担防范金融风险,保障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权益的责任。所以,加强住房保障管理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强化管理,提高监管和自律具有重要意义。

1 住房保障管理机构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一些政工人员并不重视工作对象的个体利益和价值,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是根据工作对象的需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是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认识角度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四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即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前进,这个问题是政治问题不容忽视,必须旗帜鲜明。第二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思想问题,需要加强教育。第三更新观念,端正态度问题,这个问题是认识问题,需要加强学习。第四是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政工干部要及时解决,如果由于一些原因暂时解决不了,要及时说明情况,讲清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化解矛盾。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主要体现在第四个问题上,但是,这个问题恰恰是目前政工工作的短板,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住房保障管理机构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有些工作要想做实做细还有很大的难度,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很难有针对性的完成。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有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被忽略,时间久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丧失其应有的吸引力。

2 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索

2.1 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对于解决思想,提高认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够保守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通过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物质鼓励,促进精神境界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还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员工的心理疏导,注重群众的个人利益,同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利益相结合,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集体荣誉相结合,提高员工的责任感,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向心力,提供精神动力,让员工的思想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思想和行动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形成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有效开展。

2.2 利用互联网,了解思想领域的动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行业都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住房保障管理机构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开展。凭借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准确地了解社会的思想动态,了解思想领域的许多热点问题,这些,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都有很大帮助。所以,作为一名政工人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同时,通过所学的知识,疏通员工思想、调节员工情绪,为员工输入正能量,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2.3 提高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立和健全。因此,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应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包括能力素质、道德素养等。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高。即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因此,应将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核心,加强住房保障中心的能力建设,将重点工作放在规范流程的制定上,从优化服务和改进管理为切入点,使住房管理中心人员的反腐倡廉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执行能力得到切实提高。通过对运行机制的规范,培养一支有着过硬的作风、精湛的业务水平和政治坚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 结语

住房保障是民生之基,它目前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良好的社会保障系统的打造,以及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权益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是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新的时期里,我们要高度重视住房保障管理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确保住房保障的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饶武元,程样国.社会稳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2(03)

[2]刘建中,李德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

[3]郑自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王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理解与科学概念[J].理论与改革.2007(05)

[5]王树荫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社会保障热点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9-02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高等院校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保管、投资运营、保值增值、监管等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及其规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保障相关行业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原有的教学体系难以满足社会保障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为社会保障领域培养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求。

一、社会保障基金发展概况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阶段,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总量也随之增多。2011年9月财政部2010年度社保基金决算状况:201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7 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预算的111%;总支出13 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完成预算的98%;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 761亿元,年终滚存结余21 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 ①

随着中国社会保障的日趋发展与完善,为了培养相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部分高校相继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日趋成熟。

二、高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方法单一。目前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形式基本局限于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虽然这种依赖现代科技手段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得到视觉上的享受,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使学生只了解和掌握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论知识,却不熟知社会保障基金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筹集、投资运营管理;创新意识差,导致用人单位抱怨,造成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中看不中用的局面。

2.教材种类匮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过程中,各高等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断成熟和完善。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材种类少,可选择性小。教材内容或过于简单,训练习题空洞,可操作性不强;或过于冗长,理论性太强,内容陈旧。总之,缺乏适合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的教材。

3.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前高校对学生考核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考核的标准也不明确。考核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形式上以闭卷考试为主,轻视了实际应用和操作的环节,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为了确保学生实践能力达标,学校应健全、完善相关的考核制度。

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一个思想、学识、情感和感受的互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知识和接受教育。教学中应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教学主体;注重联系实际,突出时效性;讲究教学艺术,加强情趣性;关注学生心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建议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的案例分析、安排课堂讨论、情景模拟。

1.启发式教学。由于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内容较单调乏味,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先提问后讲解,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研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阐明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具体的社会保障基金征缴、保管、投资运营等方面的内容,也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握实际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及趋向。首先,教师课内外收集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可就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取社会上较为突出的现象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的现实问题,请学生讨论;其次,对其讨论意见作出相关的评述与总结。这样的互动沟通不仅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可以令学生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提出方案,有效地训练学生灵活应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景模拟。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较强的操作性的特点,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模拟一些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经典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录像资料供学生观摩、研究和讨论。其次,教师可以假设某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比如,可以组织一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操作流程,从政府、管理者、投资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角度模拟整个操作的运作过程。在模拟教学中,讲解的内容会变得很直观、具体,易于掌握和吸收。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关注和敏感度,使学生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体现,也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选择好教材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在已有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材中,更多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经验。目前,使用较多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材有林义编写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吕学静编著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我们选择林义编写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为指定的教材,是认为教材内容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理念是: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也逐渐凸显其重要作用。书本内容主要是结合这一主线展开,前后贯通,既易于教师把握重点和要点,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

此外,教学活动不仅要选好适合学生的教材,也应选好适当的参考书。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用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等,补充了教材中缺少的内容。这对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是一种有益的举措。

(三)优化考核方法

以“分”为本、僵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是不科学的,其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法根本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落脚点,大力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

1.闭卷考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笔者认为,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小组陈述、课堂讨论和辩论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10%~20%左右。这样,通过闭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通过平时考察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重视课外实践与课程论文。除了课内的考核,教师还应注重课外的考察。鉴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联系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相关部门,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组织学生到现场了解国家以及地方的社会保障基金相关运行制度使同学们有了更深层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课堂授课情况组合同学就相关热点话题进行辩论和专题研究,甚至可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之后就自己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兴趣问题进行研究,提交课程论文。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