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7 11:53:47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1

集中开展以夏季火灾隐患整治、公共消防设施维护、消防安全宣传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夏季消防检查,坚持与提升消防执法水平相结合、与提升部队科学施救水平相结合、与提升群众消防安全意识相结合、与提升公共消防基础建设水平相结合,进一步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职责,提高社会单位自我管理水平,夯实消防基层基础,增强全社会火灾防控能力,确保夏季全县不发生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重大活动期间不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消防部队执法执勤不发生有损形象的事件。

二、组织机构

成立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公安、安监、经信、教育、民政、卫生、市政、住建、国土、文旅广体、民宗、工商、消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夏季消防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消防大队,由消防大队大队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信息上报工作。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5年6月16日至6月20日)。

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任务,专题安排部署,会同县消防大队组织所有检查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开展摸底排查。县消防大队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宣传资源广泛发动,营造强大社会舆论声势。

(二)全面检查阶段(2015年6月21日至9月5日)。

县消防大队会同县公安、安监、经信、教育、民政、卫生、市政、住建、国土、文旅广体、民宗、工商等行业部门,对易燃易爆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公共消防设施规划以及建设管理,消防宣传“七进”工作等开展检查;组织对消防中队、冷碛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发展、执勤训练和依法行政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逐一列出清单,落实整改责任、整改计划和整改任务,依法跟踪督促整改。

(三)总结考核阶段(2015年9月6日至9月15日)。

各乡镇、各部门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和薄弱环节,建立提升消防工作水平的长效机制。县人民政府将对全县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开展情况进统一考核。

四、检查内容及工作措施

(一)福利救助机构、幼儿园、医院及学校。按照《关于加强福利救助机构、幼儿园、医院及学校火灾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加大对福利救助机构、幼儿园、医院及学校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具体工作措施:(1)发动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局开展行业系统夏季消防检查,6月底前完成单位、场所自身排查,7月底前完成城区范围内的单位、场所排查,8月底前完成所有乡(镇)单位、场所排查,9月份县人民政府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进行验收;(2)县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局会同县消防大队对县境内福利救助机构、幼儿园和学校、医院于7月底前,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会,并组织相关单位、场所开展一次消防安全逃生疏散演练;(3)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依法督促整改,对非法经营或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单位要依法取缔;(4)加强对福利救助机构、幼儿园、托儿所、寄宿制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违规使用彩钢板情况进行排查,严格按照公安部“四个一律”要求依法监督整改。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按照县安委会关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治理的总体工作要求,主要检查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消防设施运行和维护保养,日常消防检查巡查,违规设置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等情况,推动落实基层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具体工作措施:7月底前,对前期排查出的水电企业、建筑施工工地等企业进行再次摸底排查,开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消防安全培训。

(三)“两类”场所。以宾馆饭店、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加油站、液化气仓库、炸药库等易燃易爆场所为重点。主要检查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日常消防检查巡查,消防设施运行和维护保养,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消防专兼职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和保安等五类人员培训,人员安全疏散,装修装饰材料,用火用电管理,违规住人,灭火应急预案制定和组织演练等情况。

具体工作措施:(1)6月下旬至9月中旬,对确定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面开展不少于1次的消防监督检查,督促单位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1次全面维护保养。(2)各乡镇派出所根据前述整治内容,对排查出的整治对象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

(四)寺庙和文物。对寺庙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自防自救体系情况等进行检查。

具体工作措施:(1)民宗局、文物局会同县消防大队对全县12家寺庙、桥等文物管理人员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2)各乡镇会同县消防大队按照“一个寺庙不漏、一处隐患不留”的原则,对辖区寺庙再次全部排查一遍,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如实记载寺庙基本情况、存在的隐患和整改意见。(3)对寺庙进行火灾隐患分级,逐一梳理、全面汇总,县政府将把寺庙消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4)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万警进万家”活动,全面推广和深化“送知识、送技能、送服务、送温暖”等消防进寺庙“四送”活动,改进管理服务举措,提升管理服务效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切实解决“进门难”、“沟通难”和“管理难”等问题。

(五)重点行业。安监、经信、市政、住建、国土、文旅广体、工商等部门会同县消防大队,对行业系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制定行业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和工作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

具体工作措施:(1)6月30日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监管职责,发动本行业系统社会单位全面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纠,与消防大队签订消防安全承诺书,做到“隐患自查、责任自负”。(2)6月至9月中旬,安监部门牵头开展对易燃易爆单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检查;公安局治安大队牵头开展对宾馆饭店的检查;经信局牵头开展对商场市场的检查;教育局牵头开展对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的检查;民政局牵头开展对养老院、福利院等的检查;卫生局牵头开展对医院的检查;文化旅游局牵头开展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检查。(3)县消防大队借鉴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先进典型培育经验作法,指导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培育、树立全县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先进典型。

(六)区域性火灾隐患。以阳辉桥居民点、雅古都居民点、藏福花园居民点、大修厂居民点、船头组居民点、泸桥村建设组、冷碛镇老街等7处居民住宅点为整治重点,主要检查整改方案制定,整改责任、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具体工作措施: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居民住宅点火灾防控整治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全力抓好7处居民住宅点火灾防控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夏季消防检查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加强消防现实斗争、夯实火灾防控基础、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动员部署,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调度指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既要通过夏季消防检查稳定火灾形势,又要带动消防基层基础工作、促进源头治理,提升全社会火灾防控水平。

(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各乡镇、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解决城乡消防规划、消防安全布局和公共消防设施、消防队站、消防装备建设等重大问题。

(三)强化宣传,营造声势。

各乡镇、各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单、印刷宣传标语等方式,针对夏季火灾特点,广泛开展消防安全提示;要掀起夏季消防检查工作强大声势,既要宣传重视支持依法整治火灾隐患的决心和举措,也要宣传服务企业、便民利民的做法和成效,进一步提升群众消防安全感和满意度。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2

物联网已成为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得到迅猛发展和应用。而寺院消防安全一直以来是我们消防工作的一个难点,探索研究将“物联网”技术引进消防领域,对于筑牢寺院消防安全“防火墙”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物联网介绍

1.1 基本概念

1.1.1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1.1.2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时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等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1.1.3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的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1.2 体系结构

物联网大致包含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包括RFID 感应器、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中间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包括移动通讯网络、互联网以及信息中心、网管中心,对应数据处理有云计算平台;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应用于社会上多个行业领域。

1.3 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泛在网络技术三个方面(如图)。

1.3.1 泛在网络技术。泛在网络是基于个人或社会需求通过信息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进行信息感知获取、数据传输存储、智能决策功能。泛在网络既涵盖互联网的部分,涉及物联网部分,同时还有具有智能系统的功能(智能推理、情境建模、业务触发)。

1.3.2 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电子设备产生的射频信号(主动标签)或空间电感耦合或电磁反向散射耦合(被动标签)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单个或多个对象信息数据,并且可以通过读写设备更新对象信息。

1.3.3 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通过部署在敏感区域的传感器实现信息感知、数据处理并通过传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传输方式实现信息交互和传递,每个传感器网络节点可根据程序算法进行独立响应流程或将数据传输至综合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智能决策和控制,具有低功耗、自组织、低速率、短距离等特点。

2 寺院消防安全的突出问题

2.1 寺院建设无相关审批,建筑先天消防设计不足

寺院新建除个别经过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外,其余绝大部分寺院新建、维修属寺院自建行为,未纳入建设工程政府及相关部门审批和日常监管。加之,寺院修建无施工图纸,无消防设计,建筑采用大量的易燃可燃材料,且未经消防审核,建筑消防设计先天不足,给寺院埋下了许多先天性火灾隐患。

2.2 寺院及周边缺少水源、消防车道不畅通,火灾扑救难度大

大部分藏传、汉传佛教寺院坐落于群山深壑之中,地处偏僻,远离城镇,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僧侣以远距离人工运输山涧泉水为生,消防水源奇缺。加之,寺院大多依地势而建,道路崎岖,除中小型消防车辆能够通行外,其余道路消防车辆无法正常通行,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火灾很难扑救,极易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2.3 寺院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火灾危险性大

藏传佛教寺院,主要建筑有经堂、佛殿、扎仑(学院)、活佛住地(囊欠)、佛塔、僧舍等,较大型寺院还建有印经院、藏医院、敬老院等。寺院建筑占地面积大,缺乏统一规划,僧舍包围寺院殿堂,建筑密集,群落毗连,建筑大多数是土木、砖木、全木结构,以木质横梁、立柱为主要承重结构,房屋隔墙、梁、瓴、椽子等大量采用木质材料,建筑耐火等级低,具有比较大的火灾危险性。

2.4 寺院内诱灾因素多,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佛教寺院全木制建筑构件数十、数百年来饱吸酥油灯(油灯)释放的油烟,类似油浸的“枕木”,一旦发生火灾,燃烧极为迅速;藏传、汉传寺院以常年燃供不同规格的常明酥油灯(油灯),明火源较多;寺院殿堂、僧舍内,僧侣生活、佛事、法事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现象普遍,照明线路私拉乱扯,易发生电气短路,火灾“明患”遍布于各个殿堂和僧舍。

2.5 寺院消防责任落实不够,缺乏消防工作资金

寺院管理人员更迭频繁,有责不负,有规不守,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此外,由于绝大部分寺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日常开支和寺院修葺依靠政府财政,寺院对当地消防部门查出的火灾隐患无力整改,消防设施、器材更换配备更无从谈起,以至于隐患越积越多,问题越拖越重。

2.6 僧侣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素质不高

在青海省大部分寺院中,特别是藏传佛教寺院,寺院僧侣以藏语为母语,语言交流成为很大障碍,消防宣传教育效果不佳,且大部分僧侣虔诚信教,一心向佛,认为消防与己无关,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

3 寺院应用物联网的思考

3.1 消防“专家”驻单位,消防安全得保障

在寺院建立消防安全监控网络,为寺院、消防部门以及维保企业等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专家”级信息服务。

3.1.1 火灾监控。建立消防物联网,将寺院接入,收集、绘制寺院消防设施、周边资源等各类信息,接收火警信息,第一时间调派警力处置火警。

3.1.2 系统巡检。将探测器及联动设施传感器接入物联网,监测消防设施各类故障及联动信息,跟踪督促整改故障。

3.1.3 消防监督。定期统计分析寺院消防安全管理情况,整体调控消防监督及隐患排查工作,随时掌控寺院消防安全情况。

3.2 履职动态全监管,维保跟踪保运行

发挥物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对寺院专兼职消防人员履职动态、消防设施维保跟踪及主体责任落实的远程监管。

3.2.1 扩大监控视角。将监控范围拓展到寺院专兼职消防人员,实时监管专兼职消防人员的设施操作、巡逻记录等履职动态,将以往手段单一、事后“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式管理升级为信息化式的高效能管理模式。

3.2.2 实时维保跟踪。通过物流网定单流转跟踪机制,搭建联网寺院与维保企业服务供应的互动信息平台,将寺院消防设施故障信息定向、定量地反馈至其关联的维保企业,并对整个维保工作的进度、结果实施全程跟踪。

3.2.3 网络责任追踪。将寺院消防预案演练、岗位日常培训、复训等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资料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记录并定期跟踪更新;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消防安全管理松懈的,直接将存在问题反馈至消防监督员手持的移动终端上,并对监督整改工作全程跟踪,有针对性地解决寺院消防安全失控漏管问题。

3.3 远程“会诊”治“顽疾”,保障安全促发展

深化消防物联网技术应用力度,拓展信息服务手段与模式,保障寺院消防安全。

3.3.1 远程“体检”监管消防安全。24小时不间断做好对联网单位消防设施运行、消防执业人员履职及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等消防安全管理状况的远程“体检”,时刻掌控寺院消防安全工作动态,第一时间定位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排除存在隐患,第一时间防范事故扩大。

3.3.2 在线“诊断”消防安全健康。通过统计分析联网寺院各类消防安全信息,综合判断日常巡逻、培训制度落实是否到位,科学判定联网寺院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工作是否落实和规范,跟踪记录值班人员是否在岗履职,从安全隐患表面深挖管理工作漏洞,强化寺院消防安全管理。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3

甘孜州位于川、滇、青、藏结合部,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州府康定县,全州辖18个县,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02万人,其中藏族占78%以上。千百年以来,以藏族为主体,包括汉、彝、回、羌等各民族世代和睦相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

近年来,全州消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全州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消防安全需求日益增长与消除安全保障能力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大力构筑藏区“防火墙”工程不仅是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需要,同时也是保持火灾形势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治本之策。为此,本文将针对甘孜藏区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构筑藏区“防火墙”工程。

一、构筑藏区“防火墙”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防安全认识不到位、群众防火意识淡薄

一方面消防宣传不到位,宣传面窄,宣传形式单一,仅局限于城区宣传和文字性宣传。甘孜州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农牧区群众大部分不识汉文,看不懂消防宣传资料。加之生活和交通闭塞,使得农牧区群众对于火灾的危害认识不足,对身边的火灾隐患熟视无睹,普遍缺乏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生产、生活中随意用火的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为了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政府将开发商视为“嘉宾”,对所提要求满口答应。部分领导亲自打招呼,强调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忽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认识不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受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影响,对火灾隐患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治理不力;二是利益驱动。漠视消防安全,以减少消防安全投入为手段,以冒险经营的行为来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三是安全意识不强。公民素质不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应当配置的消防设施器材不主动配置,不定期检查维护保养。

(二)经济发展滞后,农牧区消防基础设施薄弱

全国藏区均属于高海拔贫寒落后地区,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18个县均属国家确定的边远高原艰苦地区,其中有5个部级贫困县,5个省级贫困县,石渠、色达、新龙等近10个县年财政收入不足一千万元,全州年财政收入才十亿,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绝大部分依靠国家行政划拨,加之全州广大农牧区地处高寒地区,远离城镇,交通极为不便,日常消防工作多靠自防自救。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牧区火灾也日益增多,因此加强农村、牧区自防自救能力尤为迫切。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和藏区的特殊性,农牧区的建筑多为木结构,防火条件差,消防基础设施缺乏,火灾扑救力量薄弱,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极易酿成大火,因火致贫返贫。

(三)寺庙宗教场所分布广,火灾隐患大

维护社会稳定是藏区工作的首要任务,而藏区的稳定一半系于寺庙宗教场所。甘孜境内有大小寺庙535座,由于寺庙建筑的修建年代较早,大多数寺庙建寺历史在百年以上。且建筑结构大多为土木、石木结构,其梁、柱、天花板、屋架、地面、隔墙等主要构件都是木材料,且基本未经过防火处理,耐火等级非常低,加之寺庙内有大量的酥油灯、唐卡、经幡、幔帐、哈达等易燃可燃物,特别是甘孜州的寺庙大都地处高寒地区,寺庙内备有大量取暖的木材,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加速了火势蔓延,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加之由于宗教活动场所的特殊性,各种建筑物相互毗邻,既无防火墙,又无防火间距,一旦失火,火势会迅速蔓延,易形成“火烧连营”,造成大面积燃烧。有些宗教场所与民房、公共建筑紧密相连。如德格的印经院位于县城中间,如遇火灾,民房与寺庙之间会相互蔓延。即便是小寺庙,易燃物品堆积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火灾隐患。

二、构筑藏区“防火墙”工程具体措施

(一)以消防宣传为载体,全面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一是结合藏区火灾的规律和特点,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系列宣传活动等为契机,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类新闻媒体,迅速在全州掀起声势浩大的消防宣传攻势。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播放音响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把消防宣传向寺庙、学校、企业、家庭、农村牧区延伸,多渠道地宣传消防法规和防火灭火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自防自救能力;二是创新思路,贴近群众,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农村牧区消防宣传活动;强化农牧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使广大村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家庭防火基本知识,懂得家庭初起火灾处置的基本方法;三是结合宗教特点,把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灭火基本知识带进寺庙,用藏汉“双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僧尼遵守消防法规的自觉性。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寺庙志愿消防组织的灭火演练,不断增强自防自救的能力。四是加强派出所宣传力度,目前全州消防监督人员少,消防宣传工作不扎实,而大多数乡镇均设有派出所,覆盖面广,将消防宣传纳入派出所日常工作范畴,能更有利于消防宣传。

(二)统筹谋划,夯实消防基础建设

“十一•五”期间, 甘孜州的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多年形成的历史包袱,全社会整体防范火灾的能力还比较低。2011年作为甘孜州“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应当紧紧围绕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紧抓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藏区经济发展支持,加大消防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全州消防基础建设,同时提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健全消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政府落实消防安全领导和管理责任,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部门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将“防火墙”工程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和牧民安居工程的重要内容,为藏区稳定、团结、繁荣保驾护航。

(三)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农牧区自防自救能力

甘孜农牧区房屋普遍都存在建筑耐火等级低,堆放易燃可燃物多,用火、用电、电气不规范等消防安全隐患。构筑藏区“防火墙”工程,抓好农牧区消防工作是重要任务之一。当前甘孜州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正在实施,全州计划修建825个牧民定居点,将有32万多人入住,做好牧民定居点消防工作是关系到整个农牧区消防安全稳定的大事。甘孜州借助创建牧民定居消防示范点工作,大力实施办法“1221”工程(即每个示范点至少配置1台手抬机动泵、1个消防水池、200米水带、2支水枪、1具灭火器),以点带面,实现辐射带动整个农牧区消防安全工作,逐步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农牧区消防管理制度,配齐配全消防器材装备。积极依托当地派出所、干部群众、治保联防等组建志愿消防队,定期开展消防演练,推动整个甘孜州农牧区消防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台阶,不断提高农牧区自防自救能力。

(四)不留漏洞,全力做好寺庙火灾防控工作

立足于维护藏区稳定的高度,建立健全寺庙内部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防火措施,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成立专门的消防组织机构,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负责寺庙日常消防安全监督管理,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针对宗教祭祀活动,规定点酥油灯、烧香、烧纸、动用明火区域,并实施惩罚制度。在僧舍内严禁存放易燃物品,严格火源管理,做到人走火灭、电断。用电应当遵守有关规范,不得私拉乱接,不得使用大功率照明灯具和用电设备,将电气线路进行穿管敷设,对陈旧老化的线路立即进行更换、改造。配置必要的灭火器、消防沙、水桶等设施,设置供水管网的寺庙应安装消火栓给水管网,没有市镇给水的寺庙应修建消防水池、配置消防手抬泵等设施,尤其是对一些价值高,影响大的大、中型寺庙还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提高寺庙火灾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4

市人民政府成立全市冬春火灾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__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__

市政府副秘书长

__

市公安局副局长

成 员:市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公安消防支队,具体负责全市冬春火灾防控工作的部署、组织、推进和各项协调工作。各地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5年10月23日至2016年全国“两会”结束。冬春火灾防控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部署阶段(2015年10月30日前)。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分析研判,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机制,召开专门会议,逐级动员部署,落实工作任务、责任、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11月1日至全国“两会”结束)。各地区、各部门要定期召开调度会,印发工作简报、通报,统筹推进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灭火救援拉动演练、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着力督改重大火灾隐患,确保按期整改销案。按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三)总结阶段(全国“两会”结束后5日内)。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对冬春火灾防控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做法,研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一)强化“责任防控”体系

1.强化党政领导责任落实。各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党政同责”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党委、政府要将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进行研究,分析查找消防安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领域,研究制订有效可行的整治措施,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责任,强化工作检查督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2.强化行业主管责任落实。民政、教育、卫生、建设、商务、文化、旅游、安监等

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集团企业,要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指示要求,立即对行业、系统和下属单位开展火灾隐患排查,督促单位规范消防安全管理,确保不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3.强化部门督导责任落实。重点监管部门要分片区实行冬春火灾防控工作责任捆绑制度,公安、建设、房产、安监、民政、工商、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分别负责督导帮扶四区、三县、四个园区工作,督促落实各项冬春火灾防控工作措施,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

4.强化基层防控责任落实。各地区要针对农村村宅、居民楼院火灾高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易受火灾危害的现实情况,制定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和责任追究规定,督促乡镇政府、村(居)两委严格落实基层火灾防控职责,遏制“小火亡人”和村宅连营火灾事故多发的势头。

(二)完善“依法防控”体系

1.完善消防法规体系建设。各地区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结合当地实际,推动消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通过完善消防法规体系,着力推动解决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单位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等突出问题。

2.完善消防标准体系建设。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针对本行业单位的消防工作特点,依照相关消防法规,制定出台行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标准,细化管理责任和工作要求,采取示范单位评选、消防管理达标验收等措施,推动行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提升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3.完善消防规划体系建设。各地区要组织相关部门全面对城乡消防规划编制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开展消防安全状态评估。根据清查、评估情况全面推进编制“十三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并推动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等各级各类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和修订城乡消防规划。

4.完善严格执法体系建设。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严重影响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隐患的联动执法、整治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用好用足法律、舆论、经济等手段,严格落实政府挂牌督办、隐患媒体曝光等措施,确保违法惩处到位、隐患整改到位,全力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三)夯实“基层防控”体系

1.深化消防“网格化”管理。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一村一警”工作,夯实基层消防管理基础。各级社会治安综治部门要切实将火灾事故预防工作纳入基层服务管理网格平台,结合当地“社会管理网格化系统”建设,同步开发和推广消防网格化管理模块,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和规范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

2.强化城乡基层灭火力量建设。各地区要依托群防群治力量和单位已有的消防组织,在城区建立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的“微型站”,按照“3分钟到场”要求划定最小灭火单元,建立指挥调度体系,加强初起火灾应急处置准备工作。城市建成区街道办事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2015年12月底前,要有50%建成“微型站”,冬春火灾防控工作结束前100%建成。要继续推动乡、镇、村专职和志愿消防队建设,落实各项训练、备勤规定,定期开展随机抽查演练,提升乡镇、村宅火灾扑救能力。

3.督促单位消防主体责任落实。各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要督促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评估,依法落实自动消防设施委托维护保养制度,定期组织进行电气、燃气线路检测和油烟道清理,落实防火检查、巡查、培训和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组建志愿消防队伍,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定期开展灭火疏散演练。

4.建立重点单位区域联防机制。各地区要制定重点单位区域联防工作制度,明确牵头单位,细化职责分工,组织开展互查互检、会议会商、业务交流、培训演练等活动,定期分析隐患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提高隐患自查自改、火灾自防自救和区域应急联动能力。2015年12月底前,要组织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按照“位置相邻”或“行业相近”等原则,划定范围,明确职责,开展区域联防工作。

5.推广普及消防简易设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广安装简易喷淋、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消防卷盘等实用技术,在小型人员密集场所、经营性场所、居民住宅小区和“三合一”场所集中密集区域等进行安装运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投入专项经费统一安装。民政部门要在涉及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场所推广安装消防简易设施,2015年12月底前,要有50%的场所安装完毕,冬春火灾防控工作结束前100%的场所安装完毕。

(四)突出“重点防控”体系

1.开展特殊人群场所安全条件达标活动。各级民政、教育、卫生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牵头开展社会福利机构、幼儿园、寄宿制学校、医院的消防安全条件达标创建活动,督促单位严格执行《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和《学校(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各相关行业部门也要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细化各类场所消防“四个能力”建设标准,逐级开展消防安全达标创建。

2.开展公众聚集场所隐患整治。各级商务、文化、工商、旅游部门要牵头对辖区商场、市场、宾馆

酒店、公共娱乐等公众聚集场所开展检查,重点整治储存或违规使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擅自停用、关闭消防设施设备,在门窗处设置影响疏散逃生和灭火救援的广告牌、灯箱或其他障碍物,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违规设置员工宿舍,营业期间违规进行室内装修、电气焊等施工、维修作业等问题。3.开展高层、地下建筑和城市综合体隐患整治。各级房产、规建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牵头组织开展城市综合体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整治建筑消防设施运行和维护保养不到位,防火防烟分隔、避难走道、安全疏散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儿童娱乐场所设置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要求,餐饮厨房未按要求进行防火分隔,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登高作业面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未按规定持证上岗,未按要求建立志愿消防队伍,未结合实际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混乱、外墙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达标等问题。

4.开展文物古建筑、宗教寺院场所消防安全检查。各级文化、宗教部门要牵头组织开展文物古建筑和宗教寺院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推动单位落实《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实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强化寺院消防“一室一队伍”建设,提升场所消防安全水平和处置初期火灾事故的能力。

5.继续做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易燃易爆场所专项治理。各级安监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按照部署继续深入开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易燃易爆场所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于前期发现的火灾隐患,要用足法律手段,采取提请挂牌等督办措施,强化督促检查,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6.加强重点危险源预案编制演练。各地区要组织安监、质监、商务、医疗、供电、供气等部门配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油库、危险品仓库、化工企业等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工作,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督促企业加强消防设施检查维护,储备充足的泡沫、干粉、干沙等灭火药剂,完善各类处置预案,开展联合处置演练。

7.严格重要节日、活动期间的消防安保。十八届五中全会、全国和全省“两会”及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等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期间,各地区要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场所、单位开展防火检查和夜查。组织力量对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烟花爆竹燃放点等重要部位进行巡防看守,确保节日、活动期间的消防安全。

(五)健全“全民防控”体系

1.强化媒体消防宣传工作。各级宣传、广电部门要针对冬、春季节火灾特点,组织各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开办专题专栏,报道火灾防控工作动态,播放消防公益广告,吸引群众关注消防安全,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同时要发动媒体曝光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剖析典型火灾案例,警示社会单位和群众。

2.广泛开展消防常识宣传。要强力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进机关、进网站、进寺院”工作。结合“119”消防日活动,针对小火亡人的突出问题,认真组织社区消防平安大使评选活动,着力加强社区和家庭消防宣传教育。针对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点和冬春季节火灾特点,重点宣传安全用火用电和燃放烟花爆竹常识,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技能。依托消防体验室、消防教育馆等固定阵地和户外视频、楼宇电视等社会媒介宣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技能。

3.推动消防知识进培训工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区分行业类别对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人进行一次全面培训,并结合“微型”消防站建设,对重点志愿消防队、承担初起火灾扑救任务的群防组织开展灭火技能培训。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行业集中开展安全培训,人社、规建、房产、安监以及公务员管理等部门要将消防安全常识纳入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内容。

(一)提高思想认识。冬季风干物燥,气候寒冷,群众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大量增加,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人流物流多,节庆活动多,燃放烟花爆竹多,火灾风险剧增,容易引发大的火灾事故。对此,各级公安机关和消防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吸取以往因麻痹放松导致火灾反弹甚至发生重特大火灾的教训,加强主动宣传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坚决克服松懈思想和厌战情绪,扎实做好冬春火灾防控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工作任务,逐级签订责任状,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员。各地区领导干部要分片包干、靠前指挥,蹲点督导、跟踪问效。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要按照火灾隐患整治相关要求(详见附件),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市政府将适时组织对各地区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火灾多发、高发和工作落实不力的地区,将派出工作组进行指导帮扶。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5

四川藏区主要包括甘孜和阿坝两个州,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宗教在藏区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刻的影响。四川藏区教派众多,有格鲁、宁玛、萨迦、觉囊、噶举等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和藏族本教,形成了寺庙分布较广、教派较齐全、僧侣众多、影响较大的显著特点。目前,阿坝州登记在册寺庙292座,其中藏传佛教及本教寺庙253座,分布于阿坝州12县,在册僧尼总数2万余人。甘孜州依法登记的藏传佛教寺庙515座,僧尼4万余人。当前寺庙已成为人们观光、朝佛的圣地,在寺庙内开展相关的法事活动已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寺庙成为了当前藏区活动频繁、人员密集的场所之一。但是因为寺庙本身耐火等级低,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同时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也不尽合理,因此寺庙发生火灾事故的频率较高。如2012年11月26日,阿坝县格尔登寺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过火面积6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造成死亡2人的悲剧。因此,做好藏区寺庙消防安全工作刻不容缓,这事关藏区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藏区贯彻执行,事关藏区的稳定与繁荣。

一、四川藏区寺庙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明确,各部门缺乏有效联动机制

当前,四川藏区大部分寺庙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责任落实不明确。除少数重点寺庙外,其余寺庙普遍存在“四无”现象,即无消防工作组织机构、无消防管理人员、无志愿者消防队伍、无工作制度。[1]由于寺庙内部不易确定消防法律责任与义务,导致寺庙消防安全制度与措施落实不到位,内部管理松懈。同时,消防行政执法部门在对寺庙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时未能较好的与文物、民宗、统战、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导致掌握的信息不全,制约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

(二)道路交通不便,消防通道不畅

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四川藏区寺庙点多、线长、面广,大部分寺庙建于高山深谷或偏僻牧场,远离城区或集镇,有的寺庙距离县城上百公里,加之道路交通不便,一旦发生火灾,消防救援力量无法第一时间到达,极易酿成大灾。如昌列寺位于甘孜州马尔康镇昌列山上,距梭磨河河谷(317国道)垂直高度900多米,海拔3400米,道路盘旋崎岖,消防车很难快速到达;江宫寺位于阿坝州红原县查尔玛乡查功村,距县城180多公里,道路崎岖,泥泞不堪,如若发生火灾,消防车至少需要4-5个小时才能到达,将严重影响救援时间。

(三)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

除新、扩建的寺庙外,大多数寺庙修建年代早,基本上都在百年以上。寺庙的建筑大多是土木或石木结构,其横梁、隔墙、支撑柱、墙板、屋架、地面等构件大多为木材,没有涂刷防火涂料,因此耐火等级非常低。同时,寺庙的建筑间距小,彼此相互毗连,一旦发生火灾将会火烧连营,造成重大的损失。由于寺庙经常举行相关的仪式,庙内存有大量的唐卡、经幡、幔帐、哈达、蒲团等易燃织物,装饰物品多,火灾荷载大,极易引发火灾。如阿坝州的泽布基寺有500多年历史,主体为木质结构,由于目前正在扩建施工,堆放了大量木板、油漆等可燃物,潜在火灾风险大。

(四)消防投入少,消防设施匮乏

由于四川藏区经济薄弱,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消防经费投入有限。据调查,阿坝州大多数寺庙每年用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经费不足30万元,导致寺庙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防器材设备配置和火灾隐患整改资金缺口较大。加之大多寺庙自给自足能力较弱,消防设施投入较少,消防设施严重匮乏。如全州292座寺庙中配备了灭火器材的仅有104座,但其数量还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小火酿大灾。

(五)用火用电频繁,电气线路陈旧老化,私拉乱接现象严重

寺庙内的生活用火和宗教用火频繁,经堂、殿堂内点有大量酥油灯、长明灯,且距经幡、绸缎等易燃织物非常近,加之僧人及游客随处烧香拜佛,用火极为不规范。另外,多数寺庙使用大功率灯具照明,电暖设备取暖,且电气线路在木质构件上布线未穿管,无保护措施,线路陈旧老化,私拉乱接、接头裸露,极易引发火灾。

(六)消防安全知识匮乏,意识淡薄,自防自救能力弱

广大僧众消防安全知识匮乏,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能规范用火,火灾自防自救能力弱。调查发现,虽然昌列寺、格尔登寺寺、确尔基寺、藏洼寺、查理寺等僧尼都经过了消防安全业务知识培训,但大部分僧尼仍不能正确使用灭火器,80%的僧尼不知火警电话,甚至少部分素质较差的僧尼还把配置的灭火器材当做玩具,私自摘取玩耍。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大部分僧人不懂得在火灾中如何逃生自救,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件。

二、加强四川藏区寺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领导,落实消防责任,强化内部管理

认真贯彻国务院46号文件精神,加大整治力度,明确寺庙消防工作管理的法律依据、管理要求、标准模式、政策措施等。全面落实寺庙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制,督促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配套出台相关管理规定,确保寺庙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明确寺庙负责人是本寺庙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强化其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依法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健全消防安全管理组织,确保寺管会及寺庙消防组织真正发挥作用,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法律责任自负。严禁在古建筑内使用液化气,举行重大法事活动的地方,设置明显的禁烟标志;生活用火的设备都要符合现代防火安全要求;维修动火要经过各负责人审批,专人看管、专人指导,严格落实安全措施。[2]同时,从严控制寺庙中的香火焚烧,指定专门烧香地点做好避风措施,严禁游客不按规定烧香,点蜡烛的烛台要固定,防止倾斜倾倒,发生意外。按照现代安全用电规定,采用有效安全用电措施,确保用电设备质量,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以及违规用电,严禁使用电炉、电烙铁等大功率设备。寺庙中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把“防火关”。

(二)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依法治理,推进藏区寺庙消防管理法制化进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四川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爱国爱教、持戒守法、助民为乐”十二字方针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依法治寺、依法治火。明确无论是寺庙僧尼还是信教群众,首先是国家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没有法外之寺,也没有法外之人,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公民的义务,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并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及消防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同时,可以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出台关于寺庙消防安全管理的单行条例,推进寺庙消防管理法制化进程。

(三)努力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在政府部门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公安消防部门应与其建立起互通信息、跟踪联动机制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帮助当地政府部门解决在消防监督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可让公安消防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区内的消防管理动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水平。[3]

(四)做好消防专项规划,改善寺庙消防安全坏境

藏区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由宗教、统战、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机构,强化对寺庙的行政审批管理,凡今后新建、改建、扩建的寺庙建筑必须经过工程项目审查,通过消防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验收,同时还应将消防规划纳入寺庙基础设施建设,将消防器材装备配备、消防水池修建、建筑构件、装饰织物阻燃、电气线路改造等内容纳入寺庙改建、扩建中,对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寺庙,报请当地政府按要求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进一步改善防火条件,前移火灾预防关口,强化源头管控。[4]

(五)公安消防部门应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寺庙消防管理能力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6

关键字:太原 古建筑 火灾特点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省是文物大省 ,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宋金时期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总数的 70 %以上。太原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以晋祠博物馆、窦大夫祠、崇善寺等充满中国民间文化历史底蕴的古建筑而享誉省内外,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26个,省级文物保护建筑10个,市级文物保护建筑91个,县级文物保护建筑175个。其中,属于砖木或木结构古建筑的,部级24个,省级8个,市级81个,县级140个。

一、太原市古城、村寨及古建筑群基本情况

1、村寨。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的店头村是太原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行政规划面积45790平米,整座村庄以紫竹林寺为中心,共建有相互串连的石碹窑洞共3100余间,目前尚存较为完整石碹窑洞的有360余间,无村民居住。目前在各个窑洞内配有共10具灭火器,20具消防锹,村内无规划的消防水源,在寺庙内有一条小河作为生活用水,无专门的消防通道,该村距辖区晋祠中队7公里,一旦发生火灾,中队响应时间10分钟。

2、砖木或木结构文物古建筑。全市共有属于砖木或木结构古建筑253个,其中部级24个,省级8个,市级81个,县级140个。主要分布在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区、迎泽区、万柏林区、清徐县、阳曲县。以晋祠为例,它属于园林式古建筑群,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总占地面积为10153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0平方米,园内共有消火栓29个,灭火器206具,消防水池1个。

二、文物建筑火灾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先天因素。

1、由于先天因素、实际条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现有的古建筑多数以木结构为主,虽然它们外形各异,但大都采用大木柱支撑,而屋顶又是由梁、枋、檩、椽、望板等大量木构件架于大木柱的中上部。木材长期自然干燥,燃点逐渐降低,特别是古建筑及建筑构件表面还有大量的油漆和彩绘做为装饰,火灾形势十分严峻。

2、古建筑周边道路狭窄,无消防车道,消火栓稀少,且多数古建筑周围消防通道狭窄,台阶层叠,门窄、槛高,消防车无法驶入靠近,极其不利于火灾扑救。

3、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文物建筑单位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给消防安全管理以及责任落实带来困难。

(二)人为原因。

1、管理员数量少,消防安全意识缺乏。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只有一两个看护人员,且多为附近农村的老年人,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2、消防设施短缺,损坏现象严重。许多文物建筑地处偏远山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漏管现象。人员、经费短缺,文物建筑单位的消防设施配置不足,自防自救能力较差。

3、近年来祠堂宗庙、名人故居等古建筑逐渐成为人们游玩和观光的胜地。一些群众乱扔烟头、燃放烟花爆竹,古建筑内甚至采用木板等可燃材料搭建临时建筑用作厨房、储藏室,只要稍有疏忽,即可酿成火灾。

4、无消防组织或消防组织不健全,没有自救能力。目前太原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除了晋祠、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几处经济利益较好的文物古建筑外,其他古建筑在消防管理方面处于松懈状态。

5、火灾防控模式囿于传统,超前防护功能差。火灾防控仍然是传统的“人防”和“物防”为主,消防监督和管理的模式缺乏实质性改进,技术和方法依然停留在“堵漏”、“查缺”的被动应对状态,超前防护功能差。

三、近年来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隐患整治情况

我国有部分学者提出,为了对古建筑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应当采用性能化方法对其进行防火保护。近年来,经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强力推进和重点督办,消防部门联合住建、规划、城管、供电、供水等部门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太原市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隐患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增设公共消防设施。太原市和迎泽区政府拨出专项经费750万元,打通了崇善寺周围10米防火间距。设置了消防安全监控室,安装了漏电保护器,配备了2个水喷雾高压灭火枪、2台推车式灭火器、36具手提式灭火器(大殿内8具)及消防钩、消防桶等设备。太原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庙通过自筹资金、贷款落实资金1500万,分两期进行修缮整改,占用皇庙作为厂房的机器设备已被拆除,建在皇庙周围的临建房屋和自建房屋也全部拆除。二是成立多元消防队伍。太原市增加消防队站的同时,充分考虑文物古建筑分布,目前尖草坪区古建筑周边有9个消防中队,迎泽区古建筑周边有4个中队,杏花岭区、清徐县、晋源区古建筑周边各3个消防中队,阳曲县、古交市古建筑周边各有1个中队。迎泽区崇善寺成立了10人的僧侣灭火疏散小分队。三是控制明火使用。太原市在文物古建筑专项整治中明确要求,文物古建筑里电线必须穿管,寺院还在佛事活动期间指派专人控制香火、蜡烛的使用,崇善寺还设置了200米内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四是加强消防宣传。山西将文物古建筑宣传加入“五进”,并建立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建设标准,重要路口设置消防宣传牌、张贴消防警示标志,将消防知识纳入景区解说词。晋祠博物馆投入10万元购置一辆电瓶消防车,用于消防宣传和灭火救援。崇善寺每日进行防火巡查,每月在中队配合下组织僧侣开展一次逃生及灭火演练。

四、关于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各级政府对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按照《消防法》、《山西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起完备的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考评机制,与年终考评挂钩。

(二)提早介入部署,开展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古建筑火灾隐患群防群控体系,对于长久难以根治、带有倾向性的火灾隐患,由政府统一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整改措施,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消除火灾隐患。

(三)增加消防投入,完善消防设施。文物古建筑单位要争取政府加大对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明显位置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器材,并加强对其的日常检查、维保与保养。在市政消防给水管网达不到的区域,要修建消防水池或建立临时取水点,满足消防用水量的要求。古建筑内的各种木材及棉、麻、丝、毛等织物,要进行防火阻燃处理;在收藏、陈列珍贵文物的重要展厅必须要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四)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景区管理。1、加强用火管理。禁止在古城区内利用古建筑开设娱乐和餐饮场所,对游客的用电用火应实行严格控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用电用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香烛火源应划定活动区域,且必须做到专人管理,检查清理以及采用防火措施加以控制;要制作符合文物单位特点的禁烟标志;凡与古建筑毗连的其它房屋,应有防火分隔或开辟消防通道;古建筑需修缮时,应由管理和使用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制订消防安全措施,报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后才能开工。2、严防电器火灾。在古建筑内安装电器设备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并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对使用的电器设施、设备要落实专职电工定期检查和维修。电源线穿管布置,并设置控制开关及自动保护装置,做到人离断电。3、防止雷击起火。高大的古建筑应视地形、地物需要,安装不同的避雷设施,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必须对所有古建筑的避雷装置进行检查和测试,及时修复不符合要求的避雷设施。

(五)增强消防意识,拓宽宣传渠道。一是对古建筑单位法人和从业人员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切实增强其消防意识,严格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制,狠抓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二是消防大队定期对古建筑开展消防实战演练,切实增强各管理人员防、灭火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古建筑抗御火灾的能力。三是健全消防组织,各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要订立各级防火检查制度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开展消防训练、演习,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利用各种形式学习掌握防火知识、灭火本领,并经常性地组织自防和联防活动,扎实提高职工的自防自救能力,防火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拉吧达杰,关于文物古建筑消防工作的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7期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7

2、全镇共有中小型企业628个,其中独立核算企业22个,规模企业4个,个体私营企业628个,务工2883人,占全镇劳动力13%。企业总收入2.75亿元,实现税利3776万元,上缴税金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80元。

3、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对全镇六个行政村和场镇企事业各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重点有:道路交通、森林防火、烟花爆竹、高温、高压、设备设施、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农业机械、沼气机沉井、山体滑坡、防雷、防汛、采砂、学校医院及公共聚集场所宗教场所及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和食品卫生安全。

二、重大危险源和重大潜在危险因素普查、辨识及评价

(一)二郎庙马鞍山是龙门山脉的前端,山体主要是由石灰石、花岗石组成,山体的北面部份是由镇负责管理使用,东南属镇辖区内管理使用,由于八十年代北面的石灰石资源开采不规范,加之“5.12”强烈地震山体垮塌严重。因此,存着两个方面的危险因素。

1、在开采停止以来,遗留的开采面上无树、无杂草、无山体的保护层,在每年的爆雨来临季节,都会随时从开采过的山体上出现泥石流等现象,造成至的道路不通和行人的人身安全。

2、由于北面山体的石灰石在八十年代开采不规范,造成山顶上常年存在山体裂纹等不安全因素。

(二)由于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二郎庙马鞍山上的村民种粮改为种树,近几年来山上的树木花草绿树成荫,沿山公路硬化工程已全部完工通车,卧云山庄及沿山公路公路两旁的餐饮、娱乐正在蓬勃兴起。存在着以下方面的危险因素。

1、沿山公路的修建,上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存在着森林火灾的因素。

2、旅游资源的开发、餐饮、娱乐的兴起,公共聚集场所(寺、卧云寺),存在寺庙房屋建筑及设备设施不安全隐患。

(三)灾后重建和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着下面两个方面的危险因素

1、“5.12”特大地震造成了山体垮塌,常发生泥石流,存在着道路阻塞不安全因素。

2、一江隔两镇,昆山大桥建成后,桥上来往行人多,车流量大,超载车辆多,存在道路、桥梁交通不安全因素。

(四)“5.12”地震后新修建的安置房和天燃气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危险因素。

1、由于居住集中,人口密度大,用水、用电、用气量较大,存在水、电、气三方面不安全因素。

2、“5.12”地震灾后场镇面积增大,居住人口增多,集市贸易繁荣、餐饮、娱乐、业发展较快,人口集中区增多,存在公共安全因素。

3、新扩建加油站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近,存在消防不安全隐患。

(五)石亭江河畔地处镇和市镇交界处,由于大桥建成后成为一道观光、旅游的风景线,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危险因素。

1、石亭江大桥建成后,群众休闲、看桥、看水人员增多,存在桥面的不安全隐患。

2、石亭江河砂资源丰富,市水电局办理的采砂企业越来越多,人员杂,各种采砂机械、运砂车辆及用电设备、设施较多,汛期存在不安全因素。

3、沿江采砂超界,堤内堤外自然防汛能力减弱,汛期存在严重不安全因素。

(六)红瑞化建公司的年产30万吨水泥厂和年产硅酸钙板300万平方米的鑫盛特公司,该公司现有员工60余人,由于该公司的特殊性,因此,存在着两方面的危险因素。

1、普通硅酸盐水泥,由于是采用机立窖煅烧,风量风压较大,窖内煅烧温度较高,容易产生窖喷。

2、硅酸钙板产品的工艺要求需要高温、高压、高湿条件制品才能反应结晶成型,所需设备中有一台4吨卧式快装锅炉和2条Φ2ⅹ21m的蒸压反应釜,该产品在釜中需稳压8小时,它的压力为1.0MPX,它们工作温度为183度,所以锅炉运行中最高压力就应为1.1MPX,存在着易爆等不安全因素。

(七)市楠鑫铸造厂,由于采用高炉煅烧成型铁和富锰渣等产品,由于该产品在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主要存在下列方面的危险因素。

1、成型铁产品的工艺要求,需要在炉内进行沸腾高温煅烧,人工操作炉门的开关,存在着炉内铁水喷出伤人等不安全因素。

2、富锰渣产品需要高温高压在炉内煅烧,出炉的富锰渣需要进入水池冷却处理,容易产生火花伤人等不安全因素。

(八)市华胜复合肥厂,地处石亭江畔,现有职工80余人,设计能力年产过磷酸钙5万吨,由于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存在下列危险因素。

1、硫酸:遇水爆溅,遇H发泡剂会引起燃烧,遇易燃物、有机物会引起燃烧。遇氧化物会产生剧毒气体,有强烈的腐蚀性。有毒或蒸气有毒有吸湿性或易湿性,有氧化性。

2、运输设备、储存设备、生产管道使用时间过长,容易产生腐蚀氧化漏酸等不安全因素。

(九)省旭阳冉冉家纺有限公司招商入驻镇,投资规模较大,主要生产轻工业系列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存在火灾不安全因素,需要加强对员工的消防知识培训。

(十)农机加油站,地处场镇,大桥建成后,车流量大,年销售汽油、柴油1000余吨,本品属高度易燃易爆品,它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混合物,与氧化剂会发生强烈反应,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十一)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危害因素的主要防护措施。

1、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高度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监督、成立以厂、站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2、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岗位责任、注意事项等,制作警示标志并悬挂醒目处。

3、购置必须的消防器材、设备。

4、成立以本单位成员组成的临时抢险队,制定抢险预案,如发生生产事故,以便及时抢救和配合市、镇抢险队的救援工作。

以上情况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时,各有关部门应立即处于紧急状态,配合协助市公安、消防等部门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根据对危险目标潜在危险的评估,按处理方案有条不紊地处理和控制事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麻痹大意,尽量把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及职责分工

1、应急指挥体系的建立及各职能部门的分工。

⑴、应急指挥体系:

总指挥:

指挥长:

成员:

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能为:

发生重特大事故时,由指挥部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及时按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和向有关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发出救援请求,如需动用当地驻军进行救援时,由总指挥请求市委决定。

⑵、职能部门分工:

抢险组:由武装部负责,组长由武装部长同志兼任,抢险人员由镇民兵应急分队组成,具体负责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工作,如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协助市公安、消防等部门抢险工作。

警戒组:由派出所负责,组长由派出所所长同志担任。成员由派出所民警和镇治安巡逻大队,民兵应急分队组成。具体负责安全生产事故的警戒防卫秩序维护工作。

救护组:由镇卫生院负责,组长由镇卫生院院长同志担任,成员由卫生院医务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及中毒事故的救护,抢救伤员,保证救治药品和救护器材的供应。

综合协调组:由镇党政办负责,组长由党政办主任同志担任,成员由党政办人员组成。具体协调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传递,部门联络车辆调配,组织调动。

后勤保证组:由镇财政所所长同志兼任,成员由财税所全体同志组成,具体负责安全生产事故所需一切物资、材料、生活、负责后勤保障。

善后处理组:由镇安办负责,组长由安办主任同志担任,成员由镇安办、司法民政人员和镇派出所有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事故发生后需对周边群众的疏散、防护工作和事故的调查、取证、善后处理,对死、伤者家属的安抚、慰问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

2、群众义务消防队的建立,负责部门及职责。

群众义务消防队由镇民兵应急分队组成,队长由武装部长同志担任,具体负责企业、农村民用房屋火灾、场镇火灾的消防工作,负责消防抢险、消防物资、消防器材准备以及消防知识宣传,对各村、各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工作的指导、监督等工作。

3、各村应急抢险队的建立,负责部门及职责。

各村应急抢险队由村民兵应急分队组成。抢险队长由各村民兵连长担任,全权服从镇武装部的指挥。具体负责辖区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利用村广播,做好消防知识的宣传,做到人人懂消防、户户防火灾。

4、镇临时医疗队的建立,负责部门及职责。

临时医疗队由镇卫生院有关人员组成,队长由卫生院院长同志担任,具体负责消防医疗器材、药品供应、伤员救治。

5、企业工程抢险队伍的建立,负责部门及职责。

企业工程抢险队由各企业安保科负责,队长由各安保科长担任,成员由各企业单位抽调10—20名青壮年职工组成,具体负责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工作。

6、应急救援体系的通讯联系方法。

四、事故报警及抢险救援的措施及程序

1、火灾爆炸及天然气的抢险救援。

当发生重特大火灾、爆炸及天然气事故时,现场人员或现场其他人员应及时报警争取尽快得到救援。

2、当发生重大垮塌事故时,应及时报告镇抢险组电话:,镇安办:,有重大人员伤亡时可同时报警1争取很快得到救援。

3、当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时,应急时报警,有伤亡人员报警时报警,同时报安办:

4、当发生沼气中毒或其他化学药物中毒,重大食物中毒等事故时,应及时报警镇卫生院电话:,同时报镇人民政府电话:,镇安办电话:以上各事故发生的村、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事发现场,协助抢救,救援并同时向指挥部汇报事故详情,以便指挥部统一指挥,采取强有力的施救措施。

五、应急救援器材的配备及后勤保障

1、防洪抢险物资各村分别准备1200条编织袋,20条竹笼,红瑞化建公司准备10000条编织袋,华兴酒业公司准备麻袋200条,磷肥厂准备编织袋3000条,石棉水泥制品总厂、优特公司准备编织袋500条。责任人、各村支书、村主任、企业主要负责人联系电话详见镇通讯录。

2、农电安全,由供电所负责准备相应的抢险器材,便于抢险时需用。责任人:

3、农机安全:农业机械,特别是加油站、客运站、机沉井抽水安全所需抢险物资的准备,责任人

4、建筑工程安全,应急救援器材准备,责任人:,电话,手机:

5、中毒事件所需药品器材,由镇卫生院负责,责任人:,电话

6、火灾爆炸事故,救援器材的配置由镇派出所负责与消防中队联系,请求救援,责任人:

7、其它事故的救援物资供应由财税所负责,责任人:电话手机:。

六、应急救援预案的宣传和演练

1、应急救援预案的宣传,由镇安办将救援预案印发到各村、居委会、机关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并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2、各企业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危险因素的单位还应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报镇安办备案,并做好预案的培训演练。

3、救援预案的演练由镇安办负责每年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演练。

⑴、中毒抢救的演练,由镇卫生院指导演练。

⑵、消防安全、人群自救的演练,请市消防队指导并演练,地点在中小学校或企业单位开展,让学生和职工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和危险化学品安全常识。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8

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拉萨是寺院多、僧侣多、贵族官员多、藏兵多、贫民乞丐多的一个城市,拉萨“朗孜辖”(一个管理市区治安全卫生和监禁犯人的机构)门前,一群带着手铐脚镣和关在木笼里的犯人,每天向行人乞讨,据说“朗孜辖”是不给犯人发囚食的。这里还执行着中世纪的法典。

那时的拉萨是个文化反差极大的城市,雄伟的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罗布林、高大富丽的贵族宫邸与一片片破烂不堪、低矮潮湿、环境恶臭气熏天的贫民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座宗教气氛浓厚的城市。清晨,沿着八角街和林廓路,转经的人川流不息。香火旺盛的大召寺、小召寺有许多虔诚的人在叩长头,许多人提着油罐在为寺庙“千盏供”上油。各大寺院不时传来僧人们阵阵诵经声。

拉萨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商业城市。解放前八角街有九百多家商号和商铺,八角街四周是热闹的商业区。这里有销售内地茶叶、陶瓷、绸缎、玉器、铜器和烟草食品调料的川康帮、云南帮、京津帮、甘青帮的商人;有销售珠宝、香料、干果的新疆商人,有销售法国香水、瑞士手表、英国毛呢、“威士忌”、“三九牌”香烟、“三枪牌”自行车、意大利皮鞋、德国啤酒、非洲咖啡、荷兰奶粉、喀什米尔毛线、拉达克藏红花、印度手镯、尼泊尔手工艺品、不丹大米的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不丹和锡金的商人。拉萨本地的贵族商人和寺院商人经营羊毛、皮草、药材等进出口贸易;小商贩们销售民族手工业品和土畜产品:氆氇、卡垫、围裙、藏靴、藏帽、藏刀、藏香、铜佛、陶器、木桶、农牧具、牛羊肉、酥油、奶渣以及建筑木料和作燃料用的干牛粪。拉萨的市场虽然不大,但商品繁多,五光十色,是一个中世纪商品和现代商品的混合橱窗。市场的货币,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是藏钞、藏银币、藏铜币,单位为两、钱、分、厘,同时也实用袁头大洋、英镑、美元、印度卢比和尼泊尔卢比。贸易方式有现金交易、也有汇兑结算,商贩中讨价还价是普遍的,还有以古老的方式在袖筒比划手指讲价还价的,也有少数农畜产品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农牧民之间交易,卖方在出售完自己的产品,总要在出售的产品上摸一摸,或象征性拿回少许。据说是怕买方把自己的“央”(财运)完全拿走了。

近百年来,拉萨的进出口边境贸易一直为英印商业资本所操纵。英印资本的喜马伦公司和少数贵族买办商廉价收购的初级产品牟取暴利。拉萨市场的外汇兑换一直被几家英印大商家所控制,的边境进出口贸易一直是入超,造成金银逐年流失。

回到祖国各民族大家庭

根据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1951年7月进藏人民分别从四川、青海、云南、新疆进入, 保卫国防。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合作的大家庭。进驻拉萨的十八军主力部队严格执行“协议”坚持不驻民房,用数十万大洋购买了大贵族、大商人多余的大宅院,如赤门、裕妥、索康、彭康和乐多仓等宅院,用作机关部队的办公住所。受到拉萨市民的赞扬。由于运输一时跟不上,太昭以西的部队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反动趁机封锁粮食,市面粮价猛涨,妄图挑动群众不满,饿走人民,进藏部队采取紧急措施,分散驻防,就地筹粮,开荒种地,统一采购,稳定物价。中央也指示西北局紧急向运粮 。中央军委从广州调运了3000屯大米,从海上转口运到亚东。逐步渡过了难关。

1952年3月,反动上层组织的伪人民会议,在拉萨制造骚乱,反对协议。经过中央人民政府驻代表张经武和中共工委的坚决斗争,达赖撤销了“鲁康娃和洛桑扎西”两司操职务,宣布解散伪人民会议。

遵照中央指示,工委积极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同时,做好群众工作,认真执行协议,胜利护送十世班禅大师回到日喀则,增强了名族的内部团结。

1952年初,在八角街南街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拉萨办事处、军区采购处(后改名为贸易总公司)、邮电部拉萨办事处。银行大量供应外汇、开展无息农贷和手工业无息贷款、贸总优价收购商人积压的羊毛、打破了外商对外汇、羊毛出口的垄断。1954年后,中印、中尼先后签订了关于中国地方的交通和通商协定,取消了英印和尼泊尔在的特权,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印、尼发展友好的通商贸易。

冲破寒冬绽开的杜鹃花

-----拉萨藏语文训练班

1952年1月12日,藏语文训练班(后改为军区学校)在拉萨河边林仲吉林卡正事开学。清晨在拉萨河畔1100多名学员在学习藏文藏语。不久该校又设立了社会教育训练班,吸收爱国藏族青年学习汉语文和政治.这个学校为培养了首批藏语文干部。

-----拉萨第一小学

1952年8月16日,拉萨第一小学经过半年的筹备正式开学。600多名小学生入学.学校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学生们放声歌唱.这所小学由中共工委副书记、军区司令张国华任董事长,由达赖喇嘛的副经师赤江• 洛桑益西任第一校长,第一副校长为社会贤达江洛金•索南杰布,第二副校长为著名藏学家李安宅教授。学校实行人民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帮助困难学生。

拉萨河巴林回民小学也同时开学,校长是回族王沛生先生,学生200多名。

-----学者云集的翻译机构

1952年5月,由工委和军区聘请藏、汉、蒙、回藏学专家建立了军区编审委员会,开始在桑多仓大院办公.参加编审委员会的专家学者有:藏族著名学者擦珠活佛、江洛金•索朗杰布、噶雪 •顿珠、蒙族藏学家格西曲札 、汉族藏学家刘立千、祝维翰、杨化群、回族藏学家马俊明等20多人.编审委员会建立四年多,为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份藏文报

1952年7月1日,拉萨第一份藏文报开始发行。由十八国独立支队宣传部下属的简讯报社编辑、油印、装订成16开本的小册子试发行。1952年10月1日,在《日报》的前身《简讯》汉文版创刊(油印四开小报),藏文版的《简讯》也于同日印出版(四开小报),发行量3000份。

――第一所正规的医院

1952年9月8日,拉萨创建了第一所正规的医院(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1951年10月,十八军主力部队进驻拉萨后,的医疗队为拉萨群众免费看病治病。1952年5月后,以军区休养所和工委医疗队为基础,开始筹建拉萨第一所医院。军区卫生部医务主任张学彬为院长,分设内,外,妇,儿四科,有50张病床,免费收治病人,每天门诊就达四五百人,有时还要出诊。受到拉萨群众的欢迎和赞誉。1953年6月,中央的卫生医疗大队到达拉萨后,医院增加了许多著名的医师和专家。

――拉萨市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

1953年1月31日,拉萨市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正式成立。达拉•洛桑三旦为主任委员,江洛金•索朗杰布,平措旺阶,、梁枫、王沛生(回族)、噶雪•顿珠,雪康•土登尼玛,金中•坚赞平措,恰巴•格桑旺堆,牛锦华,魏克等13人为常委。这是一个争取团结藏族青年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联谊会成立后,组织了许多学习,宣传活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后来会员发展到2700多人。

――广场演出藏语话剧

十八军文工团和十八军独立支队文工队进入拉萨后,为文艺界增加了新的剧种。1953年元旦,独立支队文工队和军区文工团在军区广场前面的街道上进行街道广场歌舞戏剧演出,引来拉萨数百观众观看。独支文工队把拉萨第一医院的医生治疗好一个藏族老人患眼病的事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演出。独幕话剧演出了一位叫阿旺的藏族老人,双目失明,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后,双目重见光明的动人情景,激起了观众的共鸣,观众齐声同台上扮演阿旺老人的演员的“的好门巴(医生)”的赞颂声。一道欢呼。反映了拉萨市民对人民的亲切感情。这一独幕话剧还带到修筑康藏公路拉太段的藏族民工和农牧区中进行演出,获得了好评。

――第一个藏语有线广播站

1953年10月1日,十八军独立支队宣传部主办的拉萨有线广播站经过一个岁月的筹备,于9月下旬在赤门大院开始试播音。筹备期间工作人员白手起家,找来了一台75瓦的扩音器和一部发电机以及到处收集来的电话线,沿着八角街安装了六只高音喇叭,同时通过在拉萨开小型电影院的印度商人的关系,从印度买回来汽油和部分广播器材,当时的汽油和广播器材是印度禁止向出口的物资。10月1日有线广播站正式播音。呼号是"拉萨有线广播站",开始曲是《歌唱祖国》,结束曲是《人民进行曲》。自办的节目有:《国内新闻》《新闻》《国际时事》《少数民族地区在前进中》,《讲故事》,《讲卫生》等,每星期一,三,五,10点半到12点播音,全部是用藏语播音,播音员是拉萨市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派来的义务播音员。他们中有噶厦政府首席噶伦然巴家的小姐然巴•央金卓嘎,阿沛•白玛小姐、大贵族察绒家小姐察绒•顿珠卓玛、茹妥小姐索朗卓嘎以及乌金次仁、松多、夏洛扎西诺布等。由于他们都有很大的的家庭背景,加上拉萨市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广大会员的支持,广播站能为当时拉萨各种政治力量所接受,确保广播站的安全播音。使广播站成为当时爱国统一战线很受欢迎的宣传形式。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9

1921年中东铁路稽查处处长陈飞青居士,笃信佛教净土宗,联络社会名流,上书北京段祺瑞政府,获准,下拨5万大洋修庙,实际到工程结束后刚收到2.5万元(因铁路局督办王景春作梗)。礼请北京高僧倓虚法师主持,选定大直街东端“龙头”位置上创建极乐寺,时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地方长官竹子桥将军鼎力支持,出任哈尔滨佛教会长,牵头出面化缘,募化善款,到1926年秋,完成三层大殿,主院工程基本告竣,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举行了佛像开光庆典。日后日益发展,竟成了东北佛教第一大丛林。

据《影尘回忆录》(香港大光著)记载,翌年初(1925年),朱将军辞职回奉天(今沈阳),顾虑极乐寺将来无收入,日久难以维持,临去时,提出每年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办唱戏庙会,嘱托当地警官金某,由僧人对地铺租地号收费,补贴寺院经济,但不准杀生,不准贩卖荤酒,后成为惯例。

1925年,四月初八佛诞日,倓虚方丈率二序僧众,云集大雄宝殿,礼佛诵经讽咒,为教主释迦摩尼佛祝圣,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有几万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涌入,烧香拜佛,参观游览,欢腾雀跃,庆贺中国人抱住了龙头,夺回了“风光”。

哈尔滨商会出资,力邀京剧、评剧名角出台,扎台子演唱。铁路局责令周边火车站,对赶庙会的群众,优待售半价车票。

仪式,极乐寺周边旷野空地,聚集了几万群众和大量地摊,人声鼎沸,喧闹不已,连续七天。

京、评剧连台打擂,二人转、木偶、皮影戏、拉洋片、打把式卖艺、练武术、演杂技、变戏法等,让人目不暇接。

卖冰糖葫芦、吹糖人、捏面人、各种手工艺术、小孩玩具、卖假药的,比比皆是。

卖烧饼、麻花、馒头、豆腐脑、大碗茶、各种小吃吆喝声连成一片。

香烟、糖果、干鲜果品百货云集,摊床到处都是。

周边县份、乡村农民赶着大车进程赶庙会,出售自家生产的瓜果菜蔬、农产品沿街叫卖。看热闹的人们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哈埠大报、小报连篇累牍,刊出庙会奇闻趣事。一时轰动全国,现在仍有老照片,依稀可见当时盛景。

以后,每年四月初八,极乐寺都举办浴佛节,社会上善男信女前来拜佛、烧香、还愿,祈求一年平安吉祥,逛庙会成为哈尔滨人一大时尚。如果有谁不到极乐寺,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

上世纪50年代后,寺院受“左”的思潮影响,香火渐渐冷清,庙会也随之萎缩了。期间,庙会停止。

1983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极乐寺得以重修。慈法法师等老僧人重新回寺,晨钟暮鼓得以重新鸣响。

1984年起,庙会活动又得以恢复,而且规模更大,每年赶来的群众多达40余万人,但进寺院的主要是佛教信众。

寺外原来的空地上,已经建起多幢军工家属宿舍,铁路局家属宿舍和一些民居,只剩下通向烟厂、通向军工的两条狭窄便道。小商小贩摆满地摊,地摊区向东摆到军工下坡,向西摆到哈医大,向北摆到道外承德桥,游客往来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无法下脚。从烟厂到山门不到500米的路程,高峰时需要推着人走,需20几分钟。进山门(下转第37页)(上接第27页)需要排大队,进店礼佛烧香也需要排大队,一个跟着一个。

恢复后的庙会活动已改为3天,即初八、十八、二十八。后两天原本不是礼佛节日,是道教娘娘庙、圣武庙、城隍庙的庙会。当时,“”前的乾道、坤道诸道长都升天羽化,道观一时难以恢复,社会群众对佛道分辨不甚清楚,礼多神不怪,在这两天,纷纷涌来,极乐寺不得不开门迎客,凭空增添了两天庙会。

为了改变人流涌动,商贩众多,拥挤不堪的局面,市政府接受市佛教协会、极乐寺的要求,从1998年起,陆续改造极乐寺周边地区,出巨资,拆除旧房、危房,拓宽北宣桥,建设11.3万平方米文化园区,山门前铺设步行街,设置文化园区管理处,实行行政管理,在园区内新建“文院”牌楼、百喻经石刻群、黑龙雕塑、休闲岛等,移植大量高大黑松、花灌木,彻底美化了环境。

极乐寺募化净财,新建阿弥陀佛殿、罗汉堂、舍利殿、祖师殿、观音苑、露天大佛、佛教招待所、流通处、香积世界素餐厅、僧寮斋堂等多处建筑,蔚为壮观。

2002年,第七任方丈,佛学硕士静波法师晋院,狠抓道风建设,全面加强寺院管理。十余年来,兴利除弊,2010年,极乐寺荣获全国和谐寺院称号。每逢佛菩萨圣诞日、初一、十五、节假日要登坛讲经说法,宣讲大乘经典,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与时俱进,广宣梵音正信,听者如云。

2003年起,将浴佛法会改到阿弥陀佛殿举办,午夜二时——三时半,静波法师率众拈香,主法礼佛,沐浴太子佛像,祈愿社会和谐,经济腾飞,人民安康,与会者欢喜赞叹。塔院添设电子大屏幕,供院内5000余信众受看法会实况。许多从外县(市)赶来的信众早在初七就赶到现场,恭候吉祥时刻。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10

一、认清形势,加大隐患整治力度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文物局的正确指导,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局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完善各种安全防范体制,另一方面逐年加大安全设施建设投入,每年投入消防、技防设施、设备的资金近3000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就整体而言,我市的文物安全形势良好,发展态势积极稳妥。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经济建设与文物安全的矛盾,对我市文物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一时还难以彻底消除,各种社会矛盾给文物安全带来的威胁不断加剧,如何在新形势下保障文物安全,已成为北京市文物局各级领导干部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认真调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总的看,居民占用的文保单位隐患较大,多家单位共同占用的文保单位安全状况较差,开放单位相对隐患较少,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较严重,北京32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周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占60%,由于这些文物大部分集中在二环内,级别高,深受国内外广泛关注,文物保护责任重大。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结构,易燃,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居民紧邻古建筑私塔乱建,有的直接搭建在古建筑的院墙上,通道狭窄,阻碍消防。如孔庙国子监、智化寺、法源寺、白搭寺、克勤郡王府、庆成宫等文保单位几乎被居民包围,居民的居住安全条件很差,一旦失火必然殃及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智化寺院墙外的居

民住房曾发生过几次火灾事故,所幸扑救及时,未危害到文物。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居民占用文物保护单位隐患问题突出,对文物保护造成巨大威胁

市文物局在前几年巡视检查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整治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在32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存有1项以上安全隐患的单位有180处,占总数的60%;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需要整治的64处,占总数的20%。存在比较严重安全隐患的单位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占市级以上保护单位总数的6%;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占市级以上保护单位总数的15%。国保单位98处中,有居民占用的17处,占国保总数的17.3%,办公使用18处,占国保单位总数18.4%,对社会开放的有63处,占国保总数的64.3%;市保单位224处中,有居民占用的47处,占市保总数的20.9%,单位占用的111处,占市保总数的49.6%,对社会开放单位68处占市保总数的29.5%。截止2009年,属市级挂帐的安全隐患单位2处(东、西城各一处)。

2、社会矛盾也对文物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在钟、鼓楼发生的杀人刑事案件,端门认为纵火案件,提醒我们要研究文物安全新课题,防范社会矛盾对文物安全带来的威胁。其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田野文物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威胁,2007年曾发生2起田野石刻被盗事件,盗窃者已于2008年被抓获,追回了被盗石刻文物。这些案例提醒我们,文物防盗、防破坏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在新形势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3、安全隐患整治难度大

首先,由于我国特殊历史原因,散户居民和多家单位占用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偿获得的,如今要想搬迁腾退有相当大的难度。

其次,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定。现有的法规缺乏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搬迁腾退、居民补偿中的具体规定等,缺乏可操性。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北京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关系复杂,涉及中央、军队、市属、区属等不同单位,现有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协调和管理这种隶属关系复杂的文物保护单位,致使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难落实。

第四,资金投入仍显不足。虽然市政府每年增加排除文物安全隐患的资金投入,文物单位也筹集部分资金进行整改,但是要满足所有文物保护单位隐患彻底整治,而需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文物安全

1、领导重视,始终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局领导带领机关同志深入文物单位调查研究,紧紧围绕文物安全问题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每周局长办公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文物安全工作,研究、分析安全工作形势,讨论、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困难,指导、部署安全工作,协调、排解各种矛盾,想方设法解决消防、技防设施设备临时需要经费等问题,把文物安全作为文物局开展一切工作的“底线”,既视为“保底”工程来抓,又当作“系统工程”来做,努力使每个文博单位走出一条“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技术先进、‘人机’结合、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型”新路子,实现以个体安全保全局和谐的总目标。本着“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加大

投入、力求长效”的原则,逐一实施帮教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局属23个单位首先实现“本质安全型”单位的同时,还帮助指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4处相继实现“本质安全型”单位,有力地保障了文物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加大安全隐患整治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消防、技防设施。近几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同时,增加消防技防资金投入,完善安全设施。2005年以来,先后解决了德胜门箭楼无消防水、东南城角楼无消防水和安徽会馆电路老化、戒台寺、太庙、钟鼓楼、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古观象台等单位消防安全方面的145项安全隐患,共涉及东城区、宣武区等12个区县的86个文物保护单位89处古建筑,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区保单位1处。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形势依然严峻。如:会贤堂、杨椒山祠、康有为故居、京报馆、广化寺等的安全隐患急需整治。若要彻底解决安全隐患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内及周边有居民4155户,要搬迁腾退,搬迁费就需4155户×80平米×每平米3万元=99.72亿元,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内拿出这么巨大的资金实施搬迁,目前也只能采取临时措施,为居民配备灭火器等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居民提高安全意识和消防技能等。

3、积极督促隐患整改。2006年以来,我们通过媒体公布等方式,先后公布了54处安全隐患比较严重的文保单位(06年16处,07年18处,08年20处),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现场指导等方法,积极督促隐患单位进行整改,并从资金上给予积极协助,效果比较好。截止目前,公布的54处文保单位部分隐患单位已整改完毕,有的正在整改中。

二、狠抓制度落实,强化督查措施

(一)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在以往制定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的基础上,2005年我市颁布了《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明确了“禁改限”后文物保护单位为禁放点,确定了文保单位周边的禁放范围,2007年11月颁布了《北京市文物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在以往制定颁发的一系列法规、规章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完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物保护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市文物局、区县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使用单位的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坚持“一岗双责”的安全责任制度,2008年修改、印发了文物安全相关制度汇编(小红本),发到每个区县,每个文保单位,完善每个岗位的责任制度,让每个干部职工(包括临时工)明白自己岗位的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领导与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每个工作人员;单位领导与租赁单位、租赁单位负责人与员工),建立健全了一套文物安全责任制度体系。2009年围绕“平安北京建设”、“平安文物行动”印发了文物安全相关文件汇编,结合08年奥运年的成功做法,研究制定并实施了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以制度做保障,强化责任追究,有效地促进了文物安全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制度落实,加强督导检查

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到实处,等于一纸空文。我们在抓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尤其是通过2008年“平安奥运行动”、“2008文物安全年”和2009年“平安文物行动”活动的开展,我们实践许多保障文物安全的有效措施,加强监督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

市文物局坚持对辖区内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每年2次以上巡视检查,对市级文保单位进行重点抽查,本着“内外兼顾、全面防控”的原则,突出四个重点:文保单位自身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出租和经营性文保单位是否规范、内部人员思想是否稳定、文物周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制发统一编号的制式检查记录单,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制发统一编号的隐患整改通知书。对巡视检查工作要求做到“一勤二连三延伸”,“一勤”就是要勤转,要求每个队员每星期至少有三天以上在外面巡视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的结果记录在案。“二连”就是将国保单位和市保单位连成串划成片,有专门小组负责,便于巡视。将区县文物管理部门的巡视检查同市文物局的巡视检查连接起来,以避免重复劳动。“三延伸”就是视觉延伸——在文保单位周边聘用文物保护员,听觉延伸——与文物爱好者建立广泛联系,脚的延伸——责成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人员每天将本单位及建控地带至少巡查一次,将发现的违反文物法行为及时报告市文物局。2005年底以来,连续对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的拈花寺、国立蒙藏学校、吕祖阁等54处文物保护单位的67家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依法制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的整治和管理。如:北京市少年宫、太庙、戒台寺、麦加利银行、南堂、钟鼓楼、云居寺、杨昌济故居等66个单位存在的100余处长期未解决的安全隐患得到了有效的整治。

(三)加强“三防一反即防火防盗防破坏反恐怖”工作

寺院消防演练工作总结例11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1-0065-05

1938年底,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迅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其战略地位上升。日本侵略者为摧毁国民政府抗战意志,将重庆作为战略轰炸重点。在日军的无差别轰炸下,陪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陪都军民迅速展开了一场顽强而持久的反轰炸斗争。重庆佛教界顺应时代需要加入到这一洪流之中。他们捐献钱物支持抗战,组织救护队救死扶伤,或远征印缅,走出国门宣传抗战……屡受国民政府嘉奖和社会褒扬。其中以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最为活跃。他们脱下袈裟换上战袍,舍生忘死救护难胞,成为重庆大轰炸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现今启示意义皆不容忽视。本文从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成立背景、组织经过和救护准备三个层面进行考察,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提供参考。

一、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成立背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军民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热潮。佛教徒作为国民的一份子,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大潮中来。早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7月16日,太虚大师在庐山发出《告全国佛教徒书》通电,号召全国佛教团体四众同人群起救亡,共赴国难。在此号召下,重庆慈云寺僧众本着佛教慈悲济世和舍己救人的精神,组织成立僧侣救护队深入重庆大轰炸一线抢救饱受轰炸之苦的陪都人民。

(一)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

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时间里,日军集中陆军第12、59飞行战斗队,航空兵团第1、3飞行团,海军第1、2联合飞行队及第3航空战斗队合成的空军兵力,拥有多达402架各种型号的轰炸机、攻击机、战斗机。他们采用不分昼夜的“疲劳轰炸”,大批飞机的“轮番轰炸”,少量飞机的“乘隙骚扰”和利用夜间、黎明的“月光轰炸”等战术,对重庆及周边地区实施无差别轰炸。日军每次轰炸重庆,出动的飞机多则百余架,少则数十架,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攻击机倾巢出动。日军避开重庆每年从秋未到初春的雾季,多集中于5月至9月间轰炸,每次轰炸都以人口稠密、工商繁盛的市区为主要目标,轰炸时间长、次数多、手段残忍、造成灾难深重。其中,仅在1939年“五三”、“五四”两次轰炸中,日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域投下爆炸弹176枚、燃烧弹116枚,炸死4572人、炸伤3637人,市区10余条主要街道被炸成废墟,数10条街巷的房屋起火,熊熊大火燃烧近3天才被扑灭,到处是焦土烟火,死尸枕藉,甚至树枝电线上也挂着断臂残肢。两天之内,死伤无辜市民超过8000人。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性与疯狂性在重庆大轰炸中暴露无遗。

自重庆大轰炸以来,日军一直辩称轰炸目标均为政治军事设施,但在日机无差别的狂轰滥炸下,初建于唐代的重庆罗汉寺(中国佛教会临时办事处)连同神态各异、精美绝伦的500尊罗汉像及周围民居,全被日机投下的燃烧弹吞噬。美国记者罗伯待·马丁和塞德·怀特目睹了这座历史文化古迹和佛教圣地的毁灭:“房屋烧塌,佛像露了出来,寺庙倒塌,崖面一边的巨大青铜佛像显现出来,火光照射得光辉灿烂。坐佛的慈善面容,含着微笑,凝视着哭泣的首都。”[1] 除了罗汉寺之外,还有长安寺、二郎庙、离明宫等寺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会和教堂也被炸毁。驻重庆的外国使领馆也未能逃脱大轰炸的厄运。据当时重庆市警察局长徐中齐在当年5月5日的一份报告中记录:“英领事花园内落一弹,炸死二三十人,重伤30人;德国领事馆附近中弹起火;法国领事馆被焚”。日寇无视国际公法,狂炸包括其“盟友”在内的各国使馆。这是完全意义上的无差别轰炸,是非人道的恐怖屠杀行为。然而,日寇的狂轰滥炸非但没有动摇重庆人民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相反更加增强了重庆人民精诚团结、同仇敌忾的决心,展开了一场长达6年零10个月的艰苦卓绝的反空袭斗争。

(二)僧众身为国民应尽的义务

1936年7月,国民政府鉴于严峻的国内抗日战争形势,了全民须参加兵役的训令,同时规定僧道尼姑一同参加接受战时军事训练:“训练总监部查兵役法,关于免役禁役缓役及停役各规定,未列僧道尼姑,应按其适当年龄服国民兵役,分别加入壮丁队妇女队受训”[2]。此训令一出即在僧尼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和激烈讨论。太虚获知此消息后立即电请国民政府二中全会,并致函训练总监部教育处长杜心如,并转呈唐生智总监,请求将僧尼一律改为救护队训练,并单独编组,“宜专习消防卫生等,以符佛教慈济宗旨”[3]。杜心如很快函复太虚,承诺僧道受训,得单独组织;僧道受训后之编组,也不列入战斗部队[4]。训练总监部也饬令:“查我国宪法,信教自由,然兵役义务,则全民平等。凡我僧道同胞,应秉以往庙宇自卫之精神,进为国家自卫之贡献……特同属中华国民,不能不分担保卫国家之责”[5],并根据佛教界的特殊情况做了四点变通处理:一是僧道受训得单独编组;二是训练服装得用原有之短僧服;三是前两项如有认为无须,也可照一般在俗参加;四是僧道受训后之编组,不列入战斗部队[5]。从以上政府训令来看,政府已根据僧道实情进行了变通,但极力主张僧道参加训练,以备抗战所需。

“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形势日趋恶化。1937年9月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壮军僧道一律须受军训,太虚大师再次呈请政府改为僧侣特组训练,偏重于救护技能,俾合佛教宗旨。照此规定,僧众理应特组训练救护技能参加救护工作,各地方则不得以僧众为壮丁。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僧众大多参与训练和救护,整个抗战期间强制僧侣为壮丁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使佛教界深刻认识到,只有顺应全国抗战形势,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受训和救护工作,才能摆脱目前的生存处境,也才能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佛教徒抗日护国的良好形象。

(三)佛教徒摆脱困境的需要

1940年初,曾参加过上海僧侣救护队的乐观法师来到重庆参加中央训练团。但因其来迟,错过了中央训练团第七期的开学时间,要等下学期入学,为此他留住慈云寺。当时,四川各县正闹着抓和尚当壮丁,弄得各地和尚东躲,慈云寺也来了不少躲壮丁的和尚,一时间慈云寺人满为患。国民政府迁渝后,大量政府机关无处办公,只得征用各寺庙场地办公。慈云寺也未能幸免,驻有巴县团管区司令部、重庆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南岸分处和三青团南岸分团部等机构,人多且杂,与寺方屡起冲突。其中三青团南岸分团团部书记长张铁魂还故意出了个难题,向寺里当家觉通和尚提出他要着手组织寺里的僧侣搞救护队,叫他把僧众名单交给他。澄一方丈和觉通和尚及全院僧众均惶恐不安,既不敢将名单交给他,惟恐将来受制于他,又不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此情境下,觉通和尚就请此时正在慈云寺留住的乐观法师出面设法打消张铁魂的这个念头。由于乐观法师有参加过上海僧侣救护队的经历,觉得张铁魂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是无理要求,如果直接拒绝,显然是违抗了政府规定僧道应参加训练和救护的法令。乐观法师觉得国难当头,佛教徒应本着佛教慈悲精神自己主动组织起来开展救护工作。这一方面解决了张铁魂出的难题,使他无从介入也就不受其威制;另一方面是佛教徒践行佛教慈悲济世、舍己救人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佛教界护国的最好机会。觉通、澄一及寺里全体职事僧皆接受此建议,一致决定成立慈云寺僧侣救护队。但寺里没人参加过僧侣救护方面的工作,觉通和澄一和尚极力邀请乐观法师出面筹备僧侣救护队建立事宜,乐观法现答应帮忙筹建救护队。

当时救护工作由重庆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1940年4月更名为重庆空袭服务救济联合办事处,1941年2月又改组为陪都空袭救护委员会)主管,赈济委员会代委员长许世英兼任联办处主任委员,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黄伯度兼任总干事,第一处处长胡迈兼任副总干事,下设医护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并先后成立江北、南岸两个分处,南岸分处就设在慈云寺。鉴于此,乐观法师利用他们居士的身份,就去找赈济委员会副委员长屈映光帮忙,因屈映光也是佛教居士,与许世英都曾在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共事,并曾为组建上海僧侣救护队出力,与乐观法师熟悉。但屈映光表示不了解慈云寺僧众,担心救护队成立后不办事,如由乐观法师本人负责此事他便促成,否则难办。觉通和澄一和尚得知这一情形后更加恳请乐观法师帮忙,乐观法师也未作推辞,决定放弃个人到中央训练团受训事宜,全力筹建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在屈映光的帮助下,赈委会第一处处长胡迈于1940年2月23日行文至联办处协助此事。这便是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开始筹办的时间。

二、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组织经过

1940年2月23日,赈委会第一处处长胡迈行文请重庆市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以下简称联办处)协助筹办慈云寺僧侣救护队事宜当天,慈云寺就当即着手僧侣救护队的一切筹备事宜。它先后经历了确定救护队名称、选编救护队队员、推举救护队各职和举行救护队成立仪式四个阶段,最终宣告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正式成立。

(一)确定救护队名称

成立救护队首先要确定名称,以便对外宣传和行文需要。关于救护队名称,慈云寺全体僧众进行了开会讨论,乐观法师主张用“重庆市僧侣救护队”,也有人提议用“四川省僧侣救护队”。方丈澄一则认为既然救护队是慈云寺单独倡办,不必用省市部门大的字眼,不如就用“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名义为好,遂以此命名。后又因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重庆为陪都后,对外才有“陪都慈云寺僧侣救护队”之称。1945年3月乐观法师编印专刊时,元老张继为专刊题名为“陪都慈云寺僧侣救护队纪念刊”。

(二)选编救护队队员

救护队名称确定后,慈云寺开会商议着手选编队员、履行备案手续等程序。首先从百余住僧中挑选出60名20-40岁的少壮僧人分作4个分队,每分队15人。1940年2月26日由乐观、觉通以发起人名义,正式向联办处呈文请求备案,陆续将组织细则、队长队员名册、救护药品、救护担架、派员指导等事宜呈文联办处,请求给予协助解决,尤其呈文要求解决开办费及经常费,以便制作队员制服、证章、裹腿、队旗等,预计共需1260元,提出慈云寺承担300元外请求补助960元。

(三)推举救护队各职

由于乐观法师与赈委会副委员长屈映光相熟,并在其帮助下,乐观法师不仅解决了三青团南岸分团团部书记长张铁魂提出的难题,使救护队事宜不受其威制,而且救护队筹备工作得到赈济委员会代委员长许世英、副委员长屈映光和联办处大力支持。通过这一事件,慈云寺方丈和当家和尚觉通更认识到乐观法师对救护队的重要性。1940年3月3日,慈云寺开会推举救护队各职,会议建议由乐观法师负责救护队筹建事宜,但他不肯担首领名义,说应由年高德尊又是一寺之主的澄一方丈担任队长,易于统率大众。经商议决定,由澄一方丈担任救护队的总队长,乐观和觉通担任副总队长,伯祥任第一分队长,心性任第二分队长,华义任第三分队长,济清任第四分队长,共同负责救护队的筹建工作。再从职事僧中选任各分队队附及总队部庶务、文书等,并礼聘屈映光、潘昌猷、沈乙夫三居士为名誉队长,指导救护队工作。此外,因救护队成员生病、违纪等原因,成员时有增减,队职人选多有变更。类似情况较多,《陪都慈云寺僧侣救护队纪念刊》均有记录[6]。

(四)举行救护队成立典礼

经过定名称、编名册、推各职、缝制救护服装、制队旗、证章、袖章,刻印信、布置办公室和队员宿舍等筹备工作,慈云寺向外界消息称,1940年3月18下午举行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成立典礼。典礼当天邀请了重庆市党部、政府、社会局、警察总局、联办处等机关代表,各学校、佛教各团体代表,各报社记者及各界来宾百余人。会场设在慈云寺大雄宝殿,全体队员穿草绿色圆领戎装站立两旁,由澄一总队长主持,南岸区党部书记黄朝阳司仪,全体职员以佛宝赞梵唱代替国歌,给全场来宾极大振奋。澄一总队长致辞后,乐观法师向来宾报告救护队组织经过,随后来宾一一登台讲话嘉勉,很有一番盛况,三青团南岸分团特制“同赴国难”旗帜致贺。次日,重庆各报均以显著位置和大字标题进行宣传报道,而《新民报》所刊载《脱了袈裟换战袍》的特写尤为社会关注。至此,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正式宣告成立。

三、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救护准备

救护队虽已正式成立,但队员并没经过必要的军事、救护和政治训练,救护用的相关物资仍需补助,相关规范制度仍需要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保障救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举办军事、医护和政治常识训练

早在救护队成立之前,乐观和觉通法师就于1940年3月10日呈文联办处请求派医师来队训练救护常识。1940年3月26日又分别致函新编二十五师蒋镇南团附长和巴县实验团管区周中齐司令,请求派员前来给队员训练军事常识和政治常识。乐观和觉通法师的盛情邀请很快得到了回复,并表示尽快派员前来指导训练。1940年4月1日,医护和军事训练同时开课,由医护委员会选派的周立信医官负责训练医护,新编第二十五师一旅二团蒋镇南团附长委派的杨凤池队长负责训练军事,每天上午5-7时训练军事课目,下午3-5时训练医护常识和救护技能,至5月1日两种训练结业。政治训练方面,首先随着军训启动了国民政府影响最广且深的党化政治仪式——每周一的“总理纪念周”,4月8日举行首次“总理纪念周”,除救护队员外,还有蒋镇南团附长、巴县团管区周中齐司令、联办处南岸分处陶专员、救护队名誉队长沈乙夫等出席演讲,以激发队员们的爱国热情。医护和军事训练结束后,巴县团管区周中齐司令派来了巴县团管区司令部政治教官从5月15日起每天午后1-3时集中训练政治,三种训练为期3个月,使队员具备了必要的医护、军事和政治素质,基本上可以投入轰炸前线开展救护工作。

(二)筹集救护物资及设备

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是经重庆空袭救护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并得到政府补助筹办费和统一领取救护药品器材,纳入全市空袭救护序列的正式救护组织。为此,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多次呈文政府,申请下发救护所需的药品材料等物资,使受伤难胞能得到基本救治。1940年3月1日,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呈文联办处请求发给补助开办经费,对救护队所需的经费和救护物资作了一份详细清单。第二天,联办处南岸分处发来总字第24号训令,同意救护队提出的请求,由联办处发给开办经费300元,救护物资由医护委员会办理[6]3-4,11-12。1940年3月6日、10日和4月26日,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呈文重庆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请求发给担架30副、药袋60个和救护灯笼8个[6]3-7。此后,联办处陆续发给救护所需经费和药品器材,为救护队开展救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三)制订救护队规章制度

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先后制订了《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组织规则》(以下简称《组织规则》)、《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办事细则》(以下简称《办事细则》)、《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队员服务规则》(以下简称《队员服务规则》)、《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队员须知》(以下简称《队员须知》)4种队规[6]37-40。这些队规较为全面和规范,涉及救护队的方方面面,确保了救护队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规定救护队出动救护原则。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是政府批准的正式救护组织,其一切行动自然就要听从政府指挥。在救护区域、出动时间、伤员转送医院等相关事宜需接受政府部门的统一安排。政府规定原则上救护队参加南岸地区的救护工作,必要时才奉令前往重庆市区或江北等地救护。医护委员会明令指出,如遇城内或南岸遭受轰炸,惟交通时间不及,不必候有命令,可即自动出发灾区抢救,并于救护工作完毕6小时内,将出形详表上报医护委员会救护股。救护重伤员时,应送往就近医院。另一方面制定救护队救护纪律。救护队队员既是出家的佛教徒,也是国民的一份子。这种宗教身份和社会身份决定了僧侣既要遵纪守法服务社会国家人群,更要本着佛教立场严守佛教戒律发扬救世精神。因此,救护队在制订队规时就强调国家法律与佛教戒律并重,缺一不可。如《队员服务规则》第5条强调佛教戒律,要求队员遵守佛教本身之戒律宜廉洁自爱和蔼为怀;如《办事细则》第8和第12条分别强调救护队受联办处之指挥,紧急出动时得受联办处南岸分处之指导,第10条则要求全体队员均应纪律化及遵守政府法令;《队员服务规则》第8条和《队员须知》第13条则分别再次强调队员在战时服务须遵守战时条例,应绝对服从政府法令。这一系列规则精神在1940年6月16日救护队第23号《通报》再度体现,特别要求“各级职队员务须一本我佛舍身救人之旨,随时准备出动,不得擅自离队,遇有袭炸,凡是能力所达到者,不问远近,不计昼夜,均应前往救护,救人如救火,亦不必等待联办处命令,应于敌机投弹后,仍如以前作机警出动,无须候警报解除也”[6]51。同时,除应有严明的纪律,还需奖罚分明,确保救护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办事细则》第14条和第15条分别强调,队员品行端正确具劳绩及因工作受伤身故者,给予递升或津贴、呈请政府给奖或抚恤、由本队送往各大寺院养老堂赡养其终身和由本队转请诸佛教团体于名山区城建塔纪念等奖励。相反,队员如有行为不正及轨外行动者,给予警诫、记过、永远开除比丘资格和送请军法机关依法惩办等处罚。《队员服务规则》第7条和第11条又分别强调,队员如有品行端正兼有工作劳绩者,给予按级递升或给津贴,至战事结束时分请政府给予奖章、请最高慈善机关给予奖章或奖金、本队赠予抚慰金及抚慰金办法甲乙丙三种奖励;而队员如有品行不正及意外行动者,轻则记过或革除其服,违犯军事情节严重者得送请军法机关惩办。如,“查本队第三分队队员圣海,近有违犯佛戒之行为,同时放弃工作,不受训练,顷奉队长谕:圣海着即开除,限于本日离队,不得逗留”[6]54。又如,“查本队第一分队队员洪印,玩忽公事,失落袖章不报,奉队长谕:洪印着即开除,并限即日离开,所有该员之制服符号等物品,着该队队长收缴具报”[6]56。

综上所述,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重庆慈云寺僧众顺应时代需要,将出世的宗教追求和入世的社会责任相统一,脱下袈裟换上战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持续了4年多的反空袭救护难胞的工作中,后因救护表现突出赢得了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以及教内教外、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参考文献:

[1] [日]前田哲男.重庆大轰炸[M].李泓,黄莺,译.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176.

[2] 法舫.僧尼应否服国民兵役[J].海潮音,1936,17(8).

[3] 记者.林森主席访太虚[J].海潮音,193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