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作教学论文

创作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5 05:19:37

创作教学论文

创作教学论文例1

1.第一单元课题:理论基础教学

创作需要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这包括理论、技法与感受。创作素描作为艺术专业创作的前期课程,艺术创作理论基础更不仅仅限制于,作画经验与步骤之间的讲解。教学目标为:通过一定的思维训练、技法训练等方式将学生逐渐从,基础训练带入到创作思维训练中。这就要求我们将基础课中那些单纯的基础训练转变为在艺术思维指导下创作训练,通过观赏、讲授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通过剖析一定成功艺术家创作思路的例证;建立起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以速写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改编等一些创作练习的理论指导依据,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和习惯,为进入以后的专业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取决于当代学生所具有的特性(强烈的时代性、思维敏捷、易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强等)所决定的。而对与学院所开设的文化理论选修课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作为从事创作的理论积累又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具有深层的文化修养不一定就能画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但却能一些其创作的品格。

2.第二单元课题:创作思维训练

创作思维训练它是以区别传统素描对物象的透视、解剖、质感、结构等因素的如实表现,以追求描绘再现和塑造能力而提出的。创作思维训练的出发点是:解放学生的观察力,从自己的兴起点入手,发现并引用物象在画面里的图式结构,用结构的、设计的、意象的造型方式引入想法,并且在这些图式的实验中提炼种种造型因素和可能性,启发学生的思想主动性,在自己对传统写实性素描的基础上“分娩”出自己对物象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观点。在创作思维训练的课程中,每一副作品都是下一副画的实验延续和造型暗示,即每一件作品都是大造型意象框架内的一部分。只是承担的造型因素和分解方式各自不同,这种思维的连续性训练,是学生在过程中随时检验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如蒙德里安对“树”的研究方式,毕加索对“牛”的造型系列分析,都能看出画家如何从自然物象的客观形态中提纯出形式语言和符号内容,他们把对物象的自然观察融入一种形而上的超越客观物象本身规律的一种观念。

3.第三单元课题:表现技法训练

对于创作素描训练课程中的表现技法训练单元,首先本人想引用一句话“功夫在画外”。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在说,“画画的人基础要扎实,功底要厚重。”但对于什么样的基础才叫“扎实”却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定论,因为我们不能将从事写实与抽象表现绘画的人放在一个标准上出评价。本人认为对于审美修养的培养,应更甚于对技巧的偏好,毕竟只有“眼高手低”的前提,才可能在绘画艺术中更具创造与思维能力。吴冠中先生说过“无情时努力画画,有情时奋力画画”,这就是说做画时对“有感觉”和“没感觉”两种状态的处理方式。因此在该个单元的训练中,教师因结合理论单元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人文审美意识培养,以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主见,有思考,有兴趣的进行多种尝试。再则并是探索与分析各专业表现技法的特性与同性找与自我表现最融洽的方式。当然,学生的资质不同,在几周课里不可能解决他们的每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更谈不上运用自如,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这对他们树立学术理想也是很重要的。

4.第四单元课题:综合材料运用训练

本单元训练的要求即是,打破学生对素描表现媒介转换的意识。要积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突破素描仅仅是作为基础训练的概念,将其上升到作为“架上绘画”的范畴里。这一阶段,学生将要运用的材料多样,有色粉、丙烯、水墨、水彩、水粉、油画棒、麻、沙子、石膏、旧画报等。这些材料在丰富他们的想法和兴趣的同时,提高和增强了他们实验的积极性,但很多同学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混乱与不和谐的画面,这恰恰说明学生们对于他们自身在处理想法、造型的手段以及与材料的结合上出现问题。还需要在对于材料的运用和画面的把握还有整体想法贯彻上都要进行认真推敲和思考。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从早就培养关注材料,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与手段去艺术的表现自己的想法。

5.第五单元课题:思维表达陈述训练

从素质教育来讲,培养美术工作者,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理解力、创作力、与表达力。全面提高他不同于常人的艺术修养。在创作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交流、探讨各自在实践过程中甚至在思考过程中的想法与心得,并都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从中吸取精华,以培养我们的学生多思考、善于表达、敢于表达自身的想法的好习惯以最终为培养能画、能写、能说的艺术家而做好前期工作。

6.第六单元课题:作品归纳与展示训练

俗话说“三分长像,七分打扮、三分画,七分裱”,对于如何整体、系统的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这也成为创作素描课中要涉及到的课程。在该课程中,学生依据自身的喜好,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尝试不同的题材与表现方式,慢慢的沉淀下来最终发现在一定时间里自己所要的“东西”或者说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由一个“点”不断的发展成为一根“线”最后成为一个“面”的创作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该课程快结束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将自己画的作品整理、调整从具有“思维延续性”与“发展性”的系列作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再精彩的作品,它的精神文化承载量是有限的,有时间宽度的系列作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创作教学论文例2

音乐和美术一样,都是艺术,是人类想象的产物。音乐能够通过声音调动人们的思绪,感染人的情绪,由此激发出人类的创作欲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画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当《小夜曲》响起时,优雅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繁星点点、夜莺鸣唱,风中带着花香轻抚着孩子的脸。学生心中汹涌着创作的热情,只想用手中的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时刻。当《命运》铿锵有力的响起时,悲壮的交响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柔软的线条都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激情,只有用画笔通过点、线、面互相结合,画出强劲有力的音符,才能宣泄心中的激情。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闭着眼睛,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流淌,艺术创作之路就向他们铺开。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互相讨论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己选择绘画工具,如水粉、水彩等,画出心中的图画。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作品进行肯定的评价。

(二)用文学作品激发想象

文学家用文字打动人心,画家用画笔勾勒世界。两者都是对社会真善美的艺术展示,优美的文字能激起画家作画的欲望。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的精粹,让文学语言展现魅力,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比如,马致远的经典诗文《浣溪沙》一系列场景构成了一副优美的图画:古藤旁的老树、小桥、潺潺的流水、茶马古道、一匹瘦马、昏黄的落日,这些元素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每一组都有其自然风景的特点,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三组的审美形象的画面,艺术再现了三维自然风光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语言的字里行间感悟生活之美,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帮助他们开启艺术创造的大门。

二、开发潜在意识,创造想象

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也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大家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的实质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笔画出梦的场景,尽管里面的人物、事件、场景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颇有自由浪漫和梦幻般的作品,共同分析一些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如夏加尔的《我和村庄》与梵•高的《星夜》,然后用艺术的手段把梦境进一步完善。虽然学生因为年纪小,生活阅历不足,很多作品比较生涩,但梦境的创作过程,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的过程。

创作教学论文例3

二、“逆转”创新。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巧设文章“转折点”。

创作教学论文例4

二、课题要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构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发挥课堂的整体功能。“导学——启创”的意思是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学生的习作基础虽然不是零,但很薄弱,需要在教师扎扎实实地“教”之下认认真真地“学”,同时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地“创新”。

“导”和“启”是教师行为。作文教学中,“导”指贴切的示范、必要的讲解、巧妙的训练;“启”即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有新的顿悟,让思维显示出灵活性、多样性、深刻性。

“学”和“创”是学生行为。“学”包括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创新就是“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生“学”和“不需要教”的前提是教师的“教”,“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学生由于身体、心理、认知上的原因,其学习过程主要依赖老师(有时候是完全依赖)。当学生进入作文这个新领域时,只有老师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规规矩矩跟着老师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地由依赖走向独立。由此看,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教”中不懈地“学”,才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给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2.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传统教育的经典方法与现念也是一脉相通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和发展。

3.《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标准》的这段话阐述了学习和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既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为追求创新而赶时髦地丢掉基础,要把基础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课题的操作流程

“导学”。作文教学,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习作的话题或文本材料。面对话题或文本材料,学生不是一看题目或材料就能完全明白其要义的,不是一听或一读就能体察到其精髓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具体的范例进行指导,明确告诉学生学什么,进而讲解或点拨一下其要点,这样,学生就能从具体的范例学习中“有所领悟”,有效地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等问题。

“启创”。启发学生突破范例框架,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想。“自己”的就是个性的、创新的。这种创新,既表现在习作内容的“不同”上,又表现在习作形式的差异上。

创作教学论文例5

我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在这五彩缤纷的社会中,在这飞速发展的世界里是多么需要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知道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要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个性,就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进行培养和激发,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出个性,使天性得以张扬,个人创造力得以扩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语文教学除指导学生学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方法很多,本文就作文教学方面浅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体会。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大力提倡“敢想、敢说、敢写”的作风努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选材、立意、构思和创作手法的创新。学生创造性的激发应从如下几方面培养:

一、要占有充实的材料,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多参加社会活动,组织他们去观察、调查、参观、思考、想象。在生活的海洋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占有写作素材,还要加强阅读,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了解生活,去回顾品味过去社会生活的境况,去领略欣赏海外的生活画面,去想象体会未来的生活情况,让学生多记多想,把收集了解的素材记在笔记本上或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材料库。

二、立意创新。要写出新颖别致,意味隽永的作文,就要善于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能力和求异的思维,使作文立意与众不同,一鸣惊人。

三、构思创新。同样的建筑材料,由于不同的建筑设计,就会产生不同风格,不同等次的建筑作品。作文也一样,构思上有创新,文章也就有新意。学生作文绝不能只按固定模式来套,要尽量活学活用,不拘一格,这样才能有突破,有创新。

创作教学论文例6

一、更新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文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否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越大,为他们所奠定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就越牢固。

小学语文每单元后都安排一次习作,所写习作的题目要求与所学的本单元课文都是紧密相关的,有些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说是“借鉴”,实际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学过的构思方法与单元课中一些段落语句搬到自己的习作中,结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其实借鉴只是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参考,而不能重复范文的立意,不能重复范文的语言材料。只有立意新、创意新,才能谈得上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命题作文为基本训练形式,从内容、要求到表达形式,都强求划一。其基本套路是先定中心思想,再拟提纲,最后按提纲把内容写完整。记事的文章都得先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再写经过和结果,所谓六要素要齐全;状物文章,都得从形状、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入手,似乎缺一方面就不完整了。由于作文的规矩限制多,遇到自己没有相关生活经验及感受的题目时,学生就只能生搬硬套。这就导致作文中创新的有个性的东西很少。作文命题时,我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有兴趣地写作文,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给学生创新得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习作应该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才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它是没有时间的限制的。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习作的兴趣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记录下来。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教材命题,教师命题和学生自由命题可以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出宽题,给出一个不定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命题。例如写《我喜欢的小动物》,有的学生不喜欢动物,硬是让他写,很难写好,把题目改成《我喜欢的______》,开放命题,学生可以在给定的范围内确定题目,有自由的空间,内容实际,贴近生活。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结合课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

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

(1)在作文命题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在作文材料来源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对现实的记实作文外还应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在作文体裁上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4)在作文指导下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对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创作教学论文例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一、初中生作文写作的制约因素

作文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随着中考改革步伐的加大,作文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感叹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则更难。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目标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作文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2、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是大讲特讲写作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实际,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以上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3、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沉寂呆板。

二、在作文写作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来,要有新鲜感、独特感。

(一)、建设作文创新教学环境

1、拓展素材积累时空,提高认知水平。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对素材的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其作文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个没有丰厚知识的人,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素材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师生关系越民主, 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命题激活。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想象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象。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用语言激活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拾人牙慧,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培养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我们老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需要及时捕捉,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总之,作文教学应积极探索作文创新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开启青少年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地火花。

创作教学论文例8

而考察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束缚,课堂教学仍然徘徊在偏知识传授,偏分数评价,课业负担过重的误区,徘徊在“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困境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造和革新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就难以开展。

针对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意识到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借鉴当前流行的“主体性教学”“交往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方向。构建了“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构通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级形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验的基本思路

要进行本实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的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应以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部,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构建“自主、合作、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上活语文课。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变革传统的教师职能观和教育行为模式,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变革传统的学生观和学习行为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作用。

3、改革教学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调控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验的基本方法

“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用图式表示:

教师学习指导

学生个体自主学习

学生群体交往学习

本模式为三大板块整合又各有侧重的“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程式。在教学中,我们在模式的基础上熟悉该程序教学,并善于选用就变式,做到整体设计,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反馈与调控,让“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效能。实验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创设“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自主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生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发展个性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能独立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合作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中,建立科学的课堂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换意见及集体评价,以及学会寻求帮助与帮助,相互的沟通与合作。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创新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操作能力,形成创新性个性品持。

1、启发联想和想象,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

2、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发展创新性操作能力。

四、实验实施策略

(一)建立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是实施“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的首要问题。课堂上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在新授课时分成四人小组,在练习(如背诵、默写)时分成两人小组,在表演时灵活分组,但在课外辅导时则采用同质分组的方法,以利于分层辅导。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模式是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它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被动心理状态——“要我学”引导为主动探索求知识的“我要学”,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充分调动,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使学生能自主性学习,我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实施。

1、引发学习动机,寻找心灵交流点。

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是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需要的。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教师的喜爱,在于师生间的充分情感交流。因此,我每步入课堂,总以和蔼的微笑,情境唤醒,游戏诱趣,表演添趣,竞赛激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

2、创设参与情景,培养自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指导只是手段,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自主参与选择,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测评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时常是通过“导思”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将目标问题化。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主要是抓好课堂预习,思考本课学什么?课后练习解决了没有?个人还有什么学习收获?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型,从课题或课文中心句入手,结合课后思考练习或参考语文学习辅导,提出问题化的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习策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会学习首先是学会选择学习的策略,这是教师学习指导的重点。如为了教学生理解词语,在平时的教学,我加强了对重点词语的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字义理解词语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方法:举一反三。许多课文中,各段的结构基本相同,教学其中一段渗透学法指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其他段落。如《林海》一课,我首先重点学了“岭”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这一段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林、花”这两部份的内容。

因而,在教学中学法指导不仅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还帮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及自身的条件选择学习策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思考质疑,广泛交流评议。

课堂上,学生不应是“听众”“观众”,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围绕问题化目标进行教学结构设计,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使其学生在学习中悟到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我的战友》一课第八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我的心会绷得紧紧的?”这个中心问题自己阅读思考,然后有意识地安排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接着让同学们对三种不同的回答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评评议议中,学生体会“我”的“担心—不忍心—期望—痛心”这段痛苦、焦急、矛盾的心情,领会的处境及内心感受到他顽强的忍受力及其崇高的思想,使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受到美育教育。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理论特点之一就是吸收了合作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创建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师生、生生、小组间的交往、合作进行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性品质的目标,合作教学理论有其独特的价值。下面是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

1、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首要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其操作程序为:提示学习目标;学生个性独立思考,完成基础作业;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大组思维撞击和集体性评价。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培养学习掌握合作学习、集体思维的方法、技能、态度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这方面我的主要做法是:

(1)引导学习学会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进行尝试学习,培养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反馈学习效果和进行作业的矫正。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中完成探索性的集体作业。

2、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1)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学生创设开发潜能和表现才能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我不仅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更注重对后进学生的帮助,尤其重视运用集体的力量,发掘每个学生个性中潜在积极力量,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如在复习旧课的练习中,多让后进的学生发言。在课本内较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尽可能让他们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看法。在全班集体教学时,也为他们多创设这样的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组织组内和组际的竞赛,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现代人意识。我采用“小组长轮换制”,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组织管理同学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同时组织组际竞赛,开展小组间的公平竞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小组集体的凝聚力,又的利于难改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创新性才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理论与实践改革的必然趋势。下面是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1、在自主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品质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它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这种特征是有个性的特点,表现为能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能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平中见奇,能够从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创新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独立性,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就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与善于质疑,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

(1)预习,课前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A、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对文章题目内容、写作等方面质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B、让学习对如何学好这篇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C、让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的问题自己设疑、自己解题。

(2)课间、课后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课堂上,我喜欢首先让学习质疑,然后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课文,这样学生学起来特别用心、主动性特别高。

2、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常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情,让学生在相互间交流、碰撞、相互启发,加上老师的引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的思维品质。

(1)引导学生吃透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鸟的天堂》一课,要理解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首先让学生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的乐园,然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有些同学从榕树之大和茂盛说明;有的同学发现那里不许人捕鸟,说明大榕树是鸟儿的安乐窝;还有的同学从鸟儿的欢、多来说明。

(2)教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方法开拓思路。

如《跳水》一课,我提出:船长要救儿子,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纷纷提出许多意见,非常活跃。

创作教学论文例9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音乐学院的作曲课①主要沿用前苏联的方法和模式,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基本上不再向学生提供其他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这一模式在半个多世纪的专业作曲教学中没有实质改变。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一对一的教学几乎是传统精英式教育体系中培养作曲家的一种主要的(或唯一的)方法和模式。评论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说是绝对的不好。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它确实显得太单一,不够完善,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与培养其他表演和理论专业方面的人才相比,作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个复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系统和综合工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和特殊性。那么,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借鉴科学、先进的教学法,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明智、务实和亟待实施之举。笔者根据多年的国内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特别于近几年所做大量考察后认为,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主要由以下四种形式和内容组成:①传统的一对一教学;②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报告会;③教学工作坊;④具有补充性的作曲教育环节:作品汇报会/演奏会或音乐会。

这里既有以理论为主,偏重于口传心授,属于“纸上谈兵”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侧重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内容。具体分工和功能是:①和④两种形式在作曲教学中早已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据院校各自的习惯和方式继续为之。关键是②和③两种形式内容,专题讨论课和教学工作坊如何运用,并加以认知和发挥应有作用。第②种形式由两种内容和形式组成: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报告会,即欧美大学里的Seminar(专题讨论)和Sympoduim(学术报告会)。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学院来说较新,甚至非常陌生。“专题讨论课”的授课形式和气氛比较活跃、生动、自由,面向所有学生,欧美国家每周一次,因此是一种系列讨论课。后者,“学术报告会”的形式比较正式和严谨,举行的时间不固定、较灵活,可以每学期、每学年或几个学期进行一次。通常由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或教师参与,是一种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对于我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来说,专题讨论课是首先值得提倡的内容和形式。专题讨论课针对某些教学需要、比较重要的题目进行系列研讨,如“现代音乐专题系列讨论”“艺术歌曲专题系列讨论”“弦乐四重奏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常以分析为主,但因分析人和主讲人主要由学生担任,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分析”。同时,分析时涉及的范围、层面和侧重点不同,内容往往更加丰富、细致和“专业化”(例如:一次“讨论课”可以就某作品的节奏或音色进行专门分析论述等)。系列讨论课的周期长度可以是一个学期、一学年或更长,往往由教师酌情排定。上课形式也较灵活、随意。一般老师先作一两次引导式的讲座,继而由学生完成拟定的一系列专题讨论(讲座)课的准备和讲解(通常借助于幻灯片形式)。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插话、发表自己观点,参与讨论。最后,老师做必要的点评或补充。

这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参与,学生可以锻炼和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工作和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锻炼胆量,勇于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言,积极参与,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不同观点。此外,授课形式中,师生间可以更进一步交流互动、互相补充。改善和加强学术氛围、学习风气,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专题讨论课在音乐学院作曲教学中有必要成为一种重要形式。笔者从亲身体会和观察了解中发现: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学到了一对一小课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面和技能。另外,欧美学生在动手能力、研习独立性、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门课程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当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好处是,一名学生所做过的“专题”内容,基本上终生不忘,特别是经历的整个研习过程,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宝贵财富。笔者至今仍深刻地记忆当时在德国音乐学院上课时学到的知识内容,特别是自己亲自做的“专题”。在西方国家,专题讨论课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国作曲教授与院方签订劳动合约时,合同上除了规定作曲课以外,还约定必需开设“专题讨论课”。那么,对于音乐学院作曲教学来说,同样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呼应和补充,学术报告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形式。特别对于高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这是个提高和充实的有利时机。由于形式内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因此,是“专题讨论课”在更高层次上的延伸。作用和意义就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习能力,提升学术层次。如果这一形式作为作曲教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学生(包括教师)按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参与学术报告会,无疑使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得到加固和强化。此外,这种做法必然触动教师业务状态的和专业能力。这些做法如能以教学大纲和教师工作任务等法规条例加以规定,那么,产生的效应无疑非常可观。长此以往,不但积淀下坚实的学术底蕴,还提高和带动创作、科研和教学水平。形成以研促教,以研促创,教学带动创研,再以创研促进教学的局面。

第③种形式“教学工作坊”(Workshop),是西方音乐教育中(所有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类似理工科大学中的实验室,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西方,这种方式相当普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时间地点自由灵活。就作曲专业的教学工作坊而言,常常是跨学科、跨地域的学习交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1)纯粹研究写作技术为主(往往由教师或作曲家指导);2)侧重对某一种或几种乐器的了解、研究以及它们具体应用的可能性和效果(通常与演奏家合作)。前者的内容,纯粹以写作技术为主线,如专门研究一些确定的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中的具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写作技术和手法。与专题讨论课不同,学生常根据需要进行一些适当必要的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技法的理解和印象。后者以某种单一或组合乐器为对象,如长号、打击乐、声乐、双簧管与电子音乐、弦乐四重奏等形式,对性能和演奏法、发声原理以及各种非常规可能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现代音乐中的运用进行感知、体验和研究。“教学工作坊”中,主讲教师的职责非同小可。这一形式主要对写作的“工艺流程”做比较详细的解剖、讲解和进行体验。常以一部或几部作品为范例,现场讲解、当场试验、即时比较和及时演示/奏;或对某一件(或几件)乐器的性能、特性和可能性等,进行试验和研究(常常是与演奏家进行合作),涉及更多的是与写作有关的细节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代音乐写作或演奏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能力对所学内容进行小规模或局部试验(写作),完成有针对性的作品,并当场演奏或剖析;或纯粹针对某些乐器进行了解和学习。最后由作曲教师或与演奏/歌唱家共同归纳总结。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跟随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拉赫恩曼教授(Prof.H.Lachenmann)学习,他曾带领我们去附近一个打击乐器工厂现场教学,大家收获甚大,至今使人记忆犹新、受益无穷。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触到很多平时课堂上和课本中见不到的东西,甚至根本想象不到和感知不到的东西。“教学工作坊”比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分析”更具体、更深入细致、更接近实际,学生可将知识比较准确、恰当地运用到创作中,进而将不切实际地写法、用法等错误尽量避免,由此积累和掌握经验和知识。

专题讨论课和教学工作坊,既是一对互为补充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是对传统、单一的作曲课教学形式(一对一)的有利补充和多层次、立体地延续。前者偏重理论,后者则重实践。“作品演奏会”是在另一个方面和层次对作曲课的有益完善。这样,作曲教学就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师与学生单独的一对一形式(理论);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或学生面对群体)的形式(另外一个层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检验理论和实践)。以上教学过程和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作曲思维过程或“写作过程”(工艺流程)中不同侧面,即:背景—中景—前景,各个阶段和不同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产生的内心感受,通过某种方式表达产生的构思或想法,可以称之为背景;运用某些理念、技术手段和经验将内心构思呈现在谱面,可以称之为中景;通过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介呈现给听众所体现的具体作品,可以称之为前景。所有教学步骤和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进行。如何有效地将三个层次进行衔接并取得较好的“前景”,是作曲教学的期望和目的。超级秘书网

此外,带有实践性质的“学生作品演奏会”可为补充。各司其责,各尽其能,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多元化、立体化的作曲教学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四个教学环节中,实施前三个教学内容应该没有什么困难。第四个环节,对于一些院校来说较难。由于扩招,各院校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使教学内容名存实亡或流于形式,质量大大缩水。特别是“学生作品演奏会或音乐会”,由于人数众多,加上演奏成本的增加等,变得愈来愈难。除个别院校以外,多数院校举办演奏会越来越少。即使办了,参加人数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机会。这一环节亦变得愈来愈“精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新情况下找出一条可行之路。当今教学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关键的问题还是“软件”人。对于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实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目前状况来看,要使作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得以完善和体系化、科学化还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吸收和磨合。及时了解国内国际的业界情况,关注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对现有教师、特别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音乐教育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根据笔者考察调研后的结论,上述作曲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一个院校或者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几个知名教授提升和带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在一个体系框架下以严肃、认真和科学态度去对待,否则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就难有好的效果和回报。

参考文献

创作教学论文例10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应重视开展专业领域的市场调查,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可控,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推动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应改革原有的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形成“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增强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信心,确保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1.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确保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出台创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创新学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有机相结合,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确保充足的经费

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经费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经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还应不断加大对“创业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的力度,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

2.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校企共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在校内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对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学校可从校内创业教育师资和校外客座教授中遴选优秀师资,为其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风险投资引入和公司注册等服务。

(2)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应与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科技服务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活动等相结合。教学可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依据“两阶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3.注重素质提升,构建互动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以创业社团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促进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举办创业专项培训

应成立高校创业社团,对欲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高级创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多元格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举办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创业模拟沙盘、创业示范中心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应针对创业学生处于不同知识诉求阶段的特征,分层分类为他们提供GYB、SYB、IYB等创业教育专项培训。

(2)创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将网店作为学生创业的载体。高校可以开通创业联盟博客、创业信息短信平台等渠道,利用时尚元素传递创业精神,形成立体式、覆盖广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适应社会发展,构建个性化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应以自主创业为打分点,该考评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学考核要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和校园模拟经营等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取得某些成果,如申请专利、项目立项和竞赛获奖等,对于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创作教学论文例11

一、关注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大学生中能真正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必竟是极少数人,多数的大学生即使要创业也会选择在毕业后。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创业意识的唤醒、创业知识的掌握为工作重点。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宣传平台等,宣传大学生成功的创业事迹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植政策。另外,还要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在校大学生虚拟创业或在各高校的科技产业孵化园真正创业,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二、关注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个性张扬善于表现,对于自主创业他们多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些独生子女也存在思想较为不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差,遇事愿意依赖父母等问题。因此,借助创业教育这个平台,引导大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挫折,独立的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