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火灾防控措施

火灾防控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4 12:21:31

火灾防控措施

火灾防控措施例1

烟气是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其主要成分是碳粉,还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有毒气体[1]。

1 火灾烟气的危害

1.1对人体的危害

1.1.1CO中毒

在人体中,血红蛋白的功能之一是输送氧气,在火灾中,当人员吸入CO后,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从而阻碍血液把氧输送到人体各部分。研究表明,当50%以上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时,人们的脑和中枢神经就会因为严重缺氧,继而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1.1.2缺氧

缺氧是气体毒性的特殊情况,由于燃烧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得烟气中的含氧量往往低于生理上所需的正常数值。有数据表明,若仅考虑缺氧时,当氧气低于10%时就可对人体构成危险;当发生燃烧时,含氧量可以降低到5%,人体因严重缺氧就可导致死亡,其危险性不亚于CO。

1.1.3 烟气中毒

火灾中许多物质燃烧时可产生各种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如木材制品燃烧时可产生的甲醛、乙醛、丙烯醛等各种醛类以丙烯醛为例,当其在烟气中的含量打达到10ppm时,脑部中毒几分钟后即可死亡;同样,聚氯乙烯燃烧时产生的氢氯化合物为刺激性很强的气体,甚至是致命的。

1.1.4 窒息

火灾时,人员可能因头部烧伤或吸入高温烟气而使口腔及喉部肿胀,以致引起呼吸道阻塞窒息。此时,如未能得到及时抢救,就有被烧死或被烟气毒死的可能。综上所述,在火灾中,CO的增加和氧气的减少对人体的影响最大,实际上烟气对人体的损害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2 对疏散和扑救的危害

烟气的减光性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烟气中的烟粒子对可见光有完全的遮蔽作用,烟气弥漫时,可见光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大减弱,能见度大大降低,并且烟气对人的眼睛有极大的刺激,使人不能睁开眼睛,影响着人员疏散的行进速度和消防队员的扑救进度。同时,烟气的恐怖性易造成人心理上的恐慌,尤其是发生爆炸时,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使人产生极大恐惧,会造成疏散时的混乱,从而进一步影响消防队员的施救[2]。当疏散通道上部被烟气占有时,人们必须弯腰摸索行走,其速度缓慢又不易找到安全出口,还可能走回头路。在大部分被烟气充满的疏散通道中,人们少时停留(1-2min)就可能昏倒,停留稍长(4-5min)就可致死。

2 火灾中烟气流动规律

建筑物内烟雾流动的形成,总的来说,是由于风和各种通风系统造成的压力差,以及由于温度差造成气体密度差而形成的烟囱效应,其中温差和温度变化是烟雾流动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与建筑物的烟囱效应、防排烟方式、火灾温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2.1由供排风平衡情况决定

建筑物内通风、空调系统对建筑物内压力的影响,取决于供风和排风的平衡状况。如果各处的供风和排风是相同的,那么该系统对建筑物内的压力不会产生影响,如果某部位的供气超过排气,那里便出现增压,空气就从那里流向其他部分。反之,在排气超过供气的部位,则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建筑物内通风、空调系统可以按照某种预定而有益的方式设计,以控制建筑物内的烟雾流动。

2.2风力、风速等影响

室外风向、风力、风速对建筑烟雾流动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建筑物的几何形状而变化。简单地讲,风力作用使得迎风面的墙壁经受向内的压力,而背风面和两侧的墙壁有朝外的压力,平顶层上有向上的压力。这两种压力,使空气从迎风面流入建筑物内,从背风面流出建筑物外,建筑物顶上的负压力对顶层上开口的垂直通风管道有一种吸力的作用。同时正的水平风压力促使中性面上升,负的水平风压力促使中性面下降。

3 火灾烟气的防控措施

3.1减少火灾烟气的产生

由于烟气是火灾燃烧的产物,所以,为了减少烟气,就要尽量控制建筑物内的可燃物数量。建筑构件要采用不燃烧体或难燃烧体材料,室内装修材料应该选用A级或B级材料,尤其是KTV、影院、饭店、宾馆、商场、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不能使用海绵、塑料、纤维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室内装修。办公场所、居民住宅的室内装修也要尽量减少木材的使用量,窗户、家具应满足防火要求[3]。这在《消防法》第十一条有明确规定: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也具体规定了室内装修应根据其装修的不同用途、重要性、规模等因素,应选用相应耐火性能的装修材料。消防监督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设计施工人员对规范中材料的了解程度,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进行选材。各大科研单位也应加大新型防火装饰材料的开发力度,研究出价格低廉防火性能和装饰效果好的装饰材料。新型材料要有专业检测机构评定的燃烧性能等级的检测报告。

3.2采取有效的防、排烟措施

建筑物发生火灾后,有效的烟气控制可以为人员疏散提供安全环境;控制和减少烟气从火灾区域向周围相邻空间的蔓延;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为火灾扑救人员提供安全保证;帮助火灾后及时排除烟气。

控制烟气在建筑物内的蔓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合理划分防烟分区;二是选择合适的防、排烟设置方式。划分防烟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控制烟气扩散和火灾的扩大。

3.3逃生时避免火灾烟气侵害

在火灾逃生时应该使用湿毛巾或用水打湿的衣物捂住口鼻防止中毒,而且在不影响呼吸的情况下毛巾或衣物的层数越多越好,然后尽量降低身体高度贴近地面移动,我们在进入充满浓烟的火场时经常会采用跪姿前进的姿势,同时还要扶着墙壁或是栏杆等物防止迷路。

参考文献:

火灾防控措施例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待生活的品位也在迅速增长,对于一些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要求和空间要求也就更高,现在一些宾馆、饭店、歌厅、舞厅从以前的几十平方米到现在的上千平方米,室内装修也越来越奢侈、豪华,甚至很多都是可燃材料装修;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场所缺少安全出口、堵塞安全出口,占用消防设施等严重的违规问题,这些问题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就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的成因及预防对策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

(一)场所所在建筑使用性质变更。酒吧、网吧、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很少使用独立的建筑,经营者一般都是租用建筑物的一部份进行装修和改造,有的是在商场、办公楼的某个楼层,有的在停用的仓库或厂房内,有的在居民住宅楼首层,有的甚至在居民住宅楼内改建。这些建筑原设计不是用作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的消防设计不能满足人员密集场所的相关要求。将这些建筑随意改为人员密集场所不仅改变了建筑的使用性质,也给场所带来了“先天性的火灾隐患”。

(二)建筑面积比较小。一般为几十或几百平方米不等,通常设置在建筑底层,楼层高度4~5米。租赁户或经营户为“充分”利用空间,将楼层分隔成两层,有的甚至在中间形成一个小中庭,由于底层楼层分隔必然会引起安全出口数量不足,人员聚集的多,人员疏散困难。这是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人员密集场所经营项目的多样性。酒吧、网吧、卡拉OK房、美容美发店、茶艺楼等,应有尽有。

(四)装修相对高档化。由于商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而赢利,往往因造型和突出宣传效果而采用大量木材、塑料、纤维织品等可燃易燃材料进行装修,直接导致火灾荷载大幅度增加。

(五)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设置不符合要求。设置的门多数是推拉门、转门等,门向内开启,而且有的还在门口1.4米范围内设置踏步;疏散通道采用木板等可燃材料搭建,宽度不够;室外疏散小巷宽度达不到3米的要求。

二、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的成因

(一)违章装饰装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建筑物顶棚、墙面等部位以及窗帘、帷幕等装饰织物必须满足的燃烧性能等级要求。然而有的装饰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任意降低防火标准,人为造成很多火灾隐患。

(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类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用电、防火检查、控制室值班、员工培训、消防设施维修保养、火灾隐患整改、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以及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必须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管理制度,但不符合本单位或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实际,制度内容不具体、不全面,有的规定内容与现行消防法律法规规定不相一致,缺乏可操作性。

(三)某些人员密集场所未经消防审核,有的未经验收擅自投入使用,或随意改变建筑物内部结构,擅自改变场所的使用性质;有的验收不合格就投入使用,而与之相匹配的消防安全基础设施没有跟上,事后又无法弥补,有的消防水压不足、室内消火栓数量不足,致使消防设施先天不足,留下了火灾隐患,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

(四)消防器材和安全疏散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设置位置不够合理。有的建筑内部缺少自动消防设施或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预防及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从源头抓起,严把“四关”

一是督促各设计单位严把设计关。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对各类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设计进行规范设计施工,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要退回重新设计,严把建筑工程图纸的审核关。同时,设计施工图纸必须报相关的审图机构进行防火审核,严把验收关;工程竣工后,严格进行消防验收,严把开业检查关;开业使用前,必须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进行防火安全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或者开业;二是建章立制,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的形成。公共娱乐场所要根据场所的使用情况,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安全疏散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值班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配电房操作规程,消防控制设备操作规程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各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用制度规范人的行动,从制度管理上遏止火灾隐患的形成;三是加强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营业性场所要加强员工的消防宣传培训,要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消防安全常识,开展警示教育,以增强员工的消防法制意识,增长消防安全知识。新员工必须通过消防安全培训方可上岗,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件后方可上岗值班。每名员工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通过培训,要使每名员工自觉提高消防意识,主动消除火灾隐患;四是积极采取不燃化防火处理。严格控制采用可燃易燃材料装修(饰)顶棚、墙面、隔断、地面等;对于增设的楼梯、室内楼板应符合建筑耐火等级的要求,钢楼梯可采用涂刷防火漆、外包混凝土等措施予以防火保护,楼板应采用符合耐火极限要求的材料;对设置有厨房的,应采用实体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开。

(二)对场所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应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二是人员密集场所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的疏散用门,或设有门禁系统的居住建筑外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要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标识和使用提示;三是凡属人员密集的场所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设定为中危险级,在选配灭火器种类时,应选用4kg储压式ABC型干粉灭火器,在灭火器的设置上还应注意每一个灭火器配置点灭火器不应少于2具,不宜多于5具,并应设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四是人员密集场所电气设备多,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电气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的规定,由具有电工资格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设计和施工安装,严禁超负荷用电,严禁私自搭接临时线路;五是设置在多种用途建筑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楼板和2.0h的隔墙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满足各自不同工作或使用时间对安全疏散的要求。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内的疏散楼梯宜通至屋面,且宜在屋面设置辅助疏散设施;六是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车间应保持疏散通道畅通,通向疏散出口的主要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2.0m,其他疏散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1.5m,且走道地面上应划出明显的标示线。员工集体宿舍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且应砌至梁、板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火灾防控措施例3

建筑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设施,它是介于土建和电气两大类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年来,我国能源建设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建筑电气火灾事故居高不下, 每年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由建筑电气火灾引起的特大火灾的直接损失占总特大火灾的相当大比例, 因此对建筑电气防火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建筑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弱点。

1建筑电气火灾原因。

电气火灾是因电能引起火源而发生的。它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漏电、过载、短路、电气线路老化、接触不良、设计施工不周等,这些都可能埋下火灾隐患,酿成火灾。

一方面,建筑电气设备可能发生故障,出现电火花.引起故障的电火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建筑电气设备发生的相间短路、单相短路或者断线;熔断器熔丝的松动、短路和熔断;建筑电气线路和设备发生电弧性接地故障等。这些电火花会产生几千度甚至更高的高温,这一高温会轻而易举的引燃建筑电气设备周围的可燃物,这是造成建筑电气发生火灾的主要引火源。

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电气设备的发热部位可能产生很高的温度,当这个温度超过有关技术方面允许的最高温度时,可能引起设备老化,使其绝缘性降低,甚至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或者引起周围可燃易燃物起火,从而引起建筑电气火灾。

2 建筑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目前,建筑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和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两类。

当被保护线路中的被探测参数超过报警设定值时,能发出报警信号、控制信号并能指示报警部位的系统,它由建筑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建筑电气火灾探测器以及集中监控设备组成。

一般来说,建筑电气的火灾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漏电检测设备来监测线路设备中的电压、电流等相关信息,并对现场检测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通过制定设备传输到中央监控区。将结果通过总线传送到集中监控设备,通过设备运行指数来判断此处的建筑电气是否存在火灾隐患,同时由指定的监控区根据分析结果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相应的防范控制。

3建筑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检测电气火灾中存在的弱点。

第一,一些原来的火灾报警控制系统因为监控的需要,需重新通过建筑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检测认证。重新通过检测的这些火灾监控系统,由于它们是组合配件,这使得一些复杂的火灾报警故障大多时候会造成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整体瘫痪,使得这一系统监控性能大大降低。在相对于独立设置的专业化漏电火灾监督报警系统中,它主要应用的是集中治理原则,因此它的界面和功能都相对较弱。

第二,一些监控系统结构复杂、故障发生率往往很高;这些设备由于体积的限制,目前最大通过电流只有225A;并且由于它们开关内部有要害配电设备,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电气开关类产品的体系认证;由于电源线必须通过报警器开关进出,如果要改动配电设备的线路,将对改造工程中已经成形和使用的配电设备产生很大影响。检测系统中的一些保护功能将丧失,这使得一些局部的小问题会轻易造成全系统瘫痪。

此外,有些电气监控设备与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之间控制设备有明确的要求,对于某些微弱电流的检测功能可能不足。

二建筑电气火灾预防措施。

1.强化建筑电气照明的火灾防范功能。

照明灯具在工作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这使得一些照明设备中的灯座、灯泡、灯管等的表面温度提高。这将造成很大的建筑电气火灾隐患。目前,建筑电气的照明设备多种多样,线路设施十分复杂。如果由于设计安装和使用方发的不得当,将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因此,应重视强化建筑电气照明的火灾防范。

具体的防止建筑电气由于照明设施而引起的火灾的措施主要有:首先,要根据照明灯具的使用场所、环境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灯具。其次,照明灯具在把电能转换成光能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损耗,从而提高了灯具表面的温度。因此照明设备要与可燃物,易燃物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严禁用纸、布或其他易于产生火灾的物质遮挡灯具。要根据环境场所的火灾危险性适当的选择照明灯具。第三,灯具应安装在不燃的基座上,尽可能选择表面温度较低的灯具设备,在吊顶中采用埋入式方法安装的灯具,与吊顶之间应有隔热处理。

2.提高抗火灾能力。

首先,装饰公司不能只重视外表造型的美观,更要加强对电气安全的认识程度,不能因个人需要随意改变线路走向或导线截面大小。装饰、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应提高防火意识,完善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建筑公司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同时按照验收规范中的具体标准进行验收;同时要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职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施工期间留下火灾隐患。

其次,要合理选用建筑施工材料,不能因为材料选择和使用的不当而降低建筑物的防火等级。一般要求大量使用不燃材料和难燃材料,严格控制使用可燃材料,禁止易燃材料的使用。

第三, 建设和使用单位在工程验收和投入使用时,要专门组织进行相关的消防验收,必须把消防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自动喷水系统等消防设施作为整个工程验收的一个重要部分。

3.在电气火灾发生时,要充分做好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

在电气火灾中,由于电线和电缆原因而引起的事故约占总事故率的四成以上。由于建筑物本身具有“烟囱效应”,一旦发生火灾,火情很容易蔓延。因此在一些特殊场合一定要选择使用不宜燃烧的电线、电缆设备。在电缆沟道及其出入口处要做好相应防火措施,即在电气设备中增加防火墙装置,设置阻隔起火的隔层 ,从而提高电气设备的抗热极限。在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着火点,同样要做好防火设施的设置。

4.注意建筑电气线路在火灾防范中的作用。

要防止建筑电气线路火灾的发生,就要求相关各方:首先要严格按照《电气设计规程》中的规定,设计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电气线路。导线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由于国家“以铝代铜”的政策影响,许多地方现在一般采用铝芯导线,但由于许多建筑物对线路的要求水平很高,为提高截面载流能力,便于铺设,还是应该多选用铜芯线。另外,电气线路绝缘老化,也是造成建筑电气火灾高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外,还应定期对线路的绝缘情况进行检查。同时,不同的工作环境,电气线路中导线和电缆的选择和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5.运用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防范建筑电气火灾时,可以使用一些新兴技术。自动探测定位的水炮灭火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对较大空间的火灾位置做出高精度的自动定位,这种新型的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技术适用于大面积、大范围的公共场所的自动定位灭火。

三结语

建筑电气火灾的原因是很多, 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除了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外, 更重要的还是管理。这就需要设计施工、消防和质量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和有效管理,有关部门对二次装修工程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严禁无资质设计和无证施工, 严格执行消防法和消防部门规定的有关条例和审批验收制度, 以减少和杜绝由于建筑电气原因而引发的重大火灾事故。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共建社会主义和谐明天。

火灾防控措施例4

0引言

从国内外企业发生的一些火灾实例来看,石油化工企业占有较高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其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危险性,这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业务拓展的一个阻力。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共同作用,很容易产生一些危险性的物质,从而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控制措施进行解决。

1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1.1温度控制以及加料失衡导致反应过度

在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一旦发生对温度的控制失衡的情况,就会使得相关设备发生过热的现象,或者过多加料也会造成化学反应的速度不受控制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使一些物质发生变化,导致设备中的压力增加,甚至会因此发生爆炸的现象。

1.2生产过程中产生新的危险物质

石油化工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的状态下,其安全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由于其生产的工艺以及步骤较为复杂,在生产的过程中会进入一些杂质,或者由于对各项生产指标的把控不到位而发生其他化学反应,这样的情况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火灾发生的概率。另外,一些化学反应会导致在设备内部产生一些新的危险物质,极大的增加了火灾的隐患。

1.3温度过高的物料喷出或者物料碰触温度较高的物体

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种物料,有些物料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温度到达自燃临界点的现象,在与空气接触时就会发生燃烧现象[1]。很多原因都能造成物料喷出的现象,比如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物料投放步骤不规范等。另外,如果一些管道的位置不恰当,也会造成物料喷射出来,一旦接触到温度较高的物体都能引起火灾的发生。

2石油化工生产中消防安全控制的具体措施

2.1对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首先,选择合适的传热载体对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选择合适的传热材料时,应该避免传热载体与生产物料之间由于化学或者物理反应的原因导致相抵触的现象发生。另外,应该注意传热载体运行的完整性。其次,搅拌过程应该遵循均匀性。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对物料进行实时均匀的搅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样的操作不仅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化学反应顺利进行,还能提高热量的传递速率。第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的转移。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种化学反应的类型,比如氧化反应、水合反应等,这些化学反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反应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放热化学反应的一系列性质,并通过引入冷料循环、管道冷却等方式对其进行冷却,将反应中产生的热量及时的传递出去。

2.2对加料的数量以及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放热化学反应来说,对于火灾的一个有效控制渠道是严格控制加料的数量和投放速度[3]。在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物料投入比例失衡的现象或者物料投入的速度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就会很容易引起爆炸。另外,在一些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也是石油化工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原料,因此,相关操作人员应该有效控制催化剂的投入量,通过严格的方式对物料以及催化剂的比例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物料的投放速度应该在设备热传递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操作不仅能避免由于反应速度过快引起火灾事故,还能防止物料在设备内部形成过度积累的现象发生。

3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另外,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性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及对加料的数量以及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本文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安全控制措施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性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洁.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危险性及防火对策[J].广东化工,2017,44(06):106+100.

火灾防控措施例5

一.导致彩钢板房发生火灾的主要因素

(一)人们没有足够重视彩钢板引发的火灾。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当前市场上采用的彩钢板表面是以彩色涂层钢板为主,彩钢板的内芯则主要是由聚苯乙烯、聚氨酯以及岩棉组成。前面两种内芯主要是把聚苯乙烯或者聚氨酯放到薄钢板之间,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条件合适就会引发燃烧,因材料自身的蜂窝状结构决定了与空气的接触面加大,燃烧起来非常猛烈,扑救过程中,水和灭火剂只能喷到彩钢板外面的钢板上,不能直接作用于夹层里的燃烧物,且燃烧产物毒性特别大,易造成人员伤亡。但此类材料市场价格相对较低,非常受投资商或开发商的青昧。后一种是在两层薄钢扳中间夹入不同厚度的岩棉,该材料属非燃烧材料,防火隔热作用比较好,但因其造价是相同厚度聚苯乙烯或聚氨脂彩钢板的数倍,一般投资商或开发商都不愿使用。

(二)部分不合格彩钢板的自身燃烧性能不符合消防法的相关要求。彩钢板的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建材行业的相关规定,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同样遵循的是建筑行业的规定。但是,这些建材行业标准本身对于产品的燃烧性能规定却不能满足消防监督管理法规要求。例如(Jc/髓68―2000)中对夹芯板内的保温材料作出。燃烧性能达到B2级”规定;

(三)一些彩钢板建筑项目在没有完成审核的情况下就进行施工,为安全埋下了隐患。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一些项目没有注重防火方面的设计,有的即使进行了防火设计,但是没有依据设计进行施工,不符合消防规定。另外,加上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引进资金的多少而轻程序,默许企业未审先建、未验先用的违法现象,而此类结构建筑在投入使用后很难再进行防火处理。

(四)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电器的安装使用不正确导致彩钢板火灾。通常情况下,彩钢板建筑中不容易发生火灾,但是由于一些建筑人员没有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设计,电器安装以及使用不当,有些是电线穿过墙体时直接在彩钢板上钻空穿越,钻空不加护套容易造成电线绝缘层破损而短路打火引起火灾。投人使用后管理不善,在靠近彩钢板的部位使用明火或进行焊割作业引起彩钢板内部可燃夹芯材料燃烧导致火灾发生。

二.彩钢板建筑火灾的特点

(一)由于在彩钢板的建筑操作中,聚苯乙烯以及聚氨酯基本上是在外面的,如果进行焊接以及切割操作时,产生明火导致燃烧;彩钢板建筑建成使用后,乱接电线,临近热源、火源,容易使夹层中的聚苯乙烯或聚氨酯着火。

(二)大部分彩钢板都运用在临时的居民房屋中,这种房屋里的电线大部分都是较为便宜的,如果电线发生老化或者外皮破损就会引发彩钢板的内芯,造成火灾。

(三)还有一些彩钢板建筑的空间较大,没有做好充分的防火措施,火灾发生之后非常容易扩散,加上空气流通较快,会加速大火的燃烧,造成火灾。

(四)彩钢板自身就容易燃烧,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在彩钢板燃烧时,彩钢板强度会逐渐变小。根据相关研究,彩钢板建筑物在全负荷时,只需要达到500度就能够让彩钢板发生失衡,而一般火场温度可达到800一1000度。在这样高的温度下,的彩钢板建筑会很快出现变形,产生局部破坏,造成彩钢房整体倒塌。普通彩钢房厂房一般在发生火灾后10分钟左右就会丧失承重功能而垮塌。

三、预防彩钢板建筑火灾的措施

(一)彩钢板建筑规范要满足消防监督管理法的要求。彩钢板建筑引发的火灾现象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是由于彩钢板的生产规定只符合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不满足消防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标准不统一、不完善,只有尽快将彩钢板的行业标准与相关的消防技术规范相统一,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彩钢板建筑火灾的发生。

(二)强化执法力度,按照要求进行建筑审核。根据现在的彩钢板火灾情况,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做起,控制彩钢板建筑的火灾。在建设工程消防审核验收过程中,对新建建筑、临时建筑都应该严格按照范要求,控制非阻燃彩钢板在工程中的使用。大量使用彩钢板的单位和部位,特别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除对其产品检测报告和产品核对以外,可以抽取样板送检。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对于已经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彩钢板,应限期更换或傲防火处理。对电气线路、管道穿越、孔洞等防火封堵情况和套管更要认真检查。

(三)针对彩钢板建筑落实好防火措施。按照要求进行彩钢板的建筑,建筑空间不能太大,相邻房间之间要实施防火措施,减少火灾的扩散。充分利用实体墙、柱、梁和楼板等,将大空问的彩钢板建筑分隔成小的防火分区,将火灾控制在有限区域内。当建筑物墙体或屋面大面积使用彩钢板时,在适当位置应用不燃材料对芯材进行分隔处理,以阻断或延缓芯材火势蔓延。

(四)一定要有相关的灭火器材。根据最近几年彩钢板建筑火灾的实例来看,不管是喷淋装置还是灭火器都无法直接扑灭大火,很难控制火灾的蔓延。喷淋系统也会增加轻钢建筑的自重负荷,在灾害中甚至会成为结构迅速坍塌等不利因素。但彩钢板火灾如果在初期阶段不能够熄灭,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初期阶段最有效的灭火方式是对板材金属面切割后,切断火灾蔓延途径,或者使全部燃烧暴露在可视空间内,然后用灭火器、消火栓等进行扑救。在大量采用彩钢板材料的建筑内,适当配备电动切割机、无齿锯、板斧、撬棍等工具对初期火灾扑救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五)定期开展消防讲座,及时进行消防演练。不同建筑人员的消防意识不同,我们要确保每一个建筑人员都能够熟悉消防安全,都能够强化自身的消防意识,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消防管理工作,让人们充分了解火灾的危险性,尊重生命,保障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建筑的重要部位应设立警示标志,加强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提高其消防素质,并通过他们来进一步地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单位要建立义务消防队组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自防自救的能力。

火灾防控措施例6

一、前 言

房屋建筑工程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一般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装置、联动输出装置以及具有其它辅助功能装置组成的,它具有能在火灾初期,将燃烧产生的烟雾、热量、火焰等物理量,通过火灾探测器变成电信号,传输到火灾报警控制器,并同时以声或光的形式通知着火层及上下邻层疏散,控制器记录火灾发生的部位、时间等,使人们能够及时发现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扑灭初期火灾,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人们同火灾做斗争的有力工具。其安装、调试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工程概况

梧州市某医院综合楼工程,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17层,建筑面积约23800m2,建筑物最高点标高为72.3m,各层层高视专业科室不同而不同。

本工程按一级保护对象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控制柜设在地层消防控制室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集中报警系,由消防控制室的火灾报警器(联动型)、火灾区域显示器,火灾探测器和消防专用对讲电话系统等组成。报警区域按自然楼层划分,每层设一个火灾区域显示器(安装高度1.4m)。

本综合楼的病房、磁共振室、CT室、DR室、大C臂等贵重医疗设备室、档案室、药品库、办公、会议室、走道、门厅、空调机房等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车库、厨房使用智能感温探测器,其余采用智能感烟探测器。

消防控制室可接受火灾探测器的火灾报警信号,接收水流指示器、安全信号阀、防火阀、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等动作信号。

消防控制室可自动或手动启停喷淋泵,并显示其工作、故障状态;喷淋管道上压力开关可直接自动启动喷淋泵。

消防控制室可自动或手动启停消火栓泵,并显示其工作、故障状态;消火栓箱内消火栓按钮可直接启动消火栓泵,启动成功后自动点亮按钮指示灯。

火灾时,消防值班室自动或手动启动排烟风机,并接受其反馈信号,当温度达到280℃时,防火阀延时动作强停排风机,返回信号至消防控制室。

三、安装技术

(一)布线

布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装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 的规定。对导线的种类、电压等级进行检查。

在管内或线槽内的布线,应在建筑抹灰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积水及杂物。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单独布线,系统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布在同一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

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从接线盒、线槽等处引到探测器底座、控制设备、扬声器的线路,当采用金属软管保护时,其长度不应大于2m。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管路的管口和管子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

管路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在便于接线处装设接线盒:

1、管子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时;

2、管子长度每超过20m,有1个弯曲时;

3、管子长度每超过10m,有2个弯曲时;

4、管子长度每超过8m,有3个弯曲时。

金属管子入盒,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在吊顶内敷设时,盒的内外侧均应套锁母。塑料管入盒应采取相应固定措施。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

管线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采取补偿措施,导线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留有适当余量。

导线敷设后,应用500V兆欧表测量每个回路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该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0MΩ。

导线根据不同用途选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相同用途的导线颜色应一致。电源线正极应为红色,负极应为蓝色或黑色。

(二)控制器类设备的安装

火灾报警控制器、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区域显示器、消防联动控制器等控制器类设备(以下称控制器)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落地安装时,其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1~0.2m。

控制器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引入控制器的电缆或导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应固定牢靠;

2、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纸一致,字迹应清晰且不易退色;

3、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 根;

4、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0mm 的余量;

5、导线应绑扎成束;

6、导线穿管、线槽后,应将管口、槽口封堵。

控制器的主电源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并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控制器与其外接备用电源之间应直接连接。

控制器的接地应牢固,并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三)火灾探测器安装

点型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2、探测器周围水平距离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3、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最近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4、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安装探测器时,宜居中安装。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安装间距的一半;

5、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确需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0。

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位置应根据探测气体密度确定。若其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探测器应位于可能出现泄漏点的上方或探测气体的最高可能聚集点上方;若其密度大于或等于空气密度,探测器应位于可能出现泄漏点的下方;

2、在探测器周围应适当留出更换和标定的空间;

3、在有防爆要求的场所,应按防爆要求施工;

4、线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在安装时,应使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窗口避免日光直射,且在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不应有遮挡物,两组探测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4m。

通过管路采样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样管应固定牢固。

2、采样管(含支管)的长度和采样孔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3、非高灵敏度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不宜安装在天棚高度大于16m的场所。

4、高灵敏度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在设为高灵敏度时可安装在天棚高度大于16m的场所并保证至少有2 个采样孔低于16m。

5、安装在大空间时,每个采样孔的保护面积应符合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保护面积要求。

探测器的底座应安装牢固,与导线连接必须可靠压接或焊接。当采用焊接时,不应使用带腐蚀性的助焊剂。探测器底座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 的余量,且在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探测器底座的穿线孔宜封堵,安装完毕的探测器底座应采取保护措施。

探测器报警确认灯应朝向便于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探测器在即将调试时方可安装,在调试前应妥善保管并应采取防尘、防潮、防腐蚀措施。

(四)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安装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在明显和便于操作的部位。当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按钮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且在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五)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安装

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在安装前,应进行功能检查,不合格者严禁安装。

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外接导线的端部,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消防电气控制装置箱体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端子应分开布置,并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六)模块安装

同一报警区域内的模块宜集中安装在金属箱内。模块(或金属箱)应独立支撑或固定,安装牢固,并应采取防潮、防腐蚀等措施。

模块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 的余量,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隐蔽安装时在安装处应有明显的部位显示和检修孔。

(七)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和火灾警报装置安装

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和火灾警报装置安装应牢固可靠,表面不应有破损。

火灾光警报装置应安装在安全出口附近明显处,距地面1.8m以上。火灾警报器与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不宜在同一面墙上,安装在同一面墙上时,距离应大于1m。

扬声器和火灾声警报装置宜在报警区域内均匀安装。

(八)消防专用电话安装

消防电话、电话插孔、带电话插孔的手动报警按钮宜安装在明显、便于操作的位置;当在墙面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消防电话和电话插孔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九)消防设备应急电源安装

消防设备应急电源的电池应安装在通风良好地方,当安装在密封环境中时应有通风装置。酸性电池不得安装在带有碱性介质的场所,碱性电池不得安装在带酸性介质的场所。

消防设备应急电源不应安装在靠近带有可燃气体的管道、仓库、操作间等场所。单相供电额定功率大于30kW、三相供电额定功率大于120kW的消防设备应安装独立的消防应急电源。

(十)系统接地安装

交流供电和36V以上直流供电的消防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有接地保护,接地线应与电气保护接地干线(PE)相连接。

接地装置施工完毕后,应按规定测量接地电阻,并作记录。

四、质量控制措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应按设计要求编写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应具有必要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和工程质量检验制度。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应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设计时,应由原设计单位负责更改。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2、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交接时,应进行检验,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3、系统安装完成后,施工单位应按相关专业调试规定进行调试。

4、系统调试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质量控制资料和各类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5、施工过程质量检查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完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及配件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材料及配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有清单、使用说明书、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国家法定质检机构的检验报告等文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强制认证(认可)产品还应有认证(认可)证书和认证

五、结语

本工程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经过精心施工、调试,并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一次验收合格,得到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的一致好评。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安装质量控制,应做好施工前的准备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和工序检查、施工后的系统调试和检验评定等环节,才能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标准的规定。

参 考 文 献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火灾防控措施例7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当前城市建设中主要的火灾控制系统和防滑手段,其涉及火灾报警系统及与之联动的消防系统和设备,是通过当前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火灾探测器,火灾报警器及其相关联的控制体系和自动化设备进行相互联动相关影响的控制消防措施,是通过系统化管理模式和设备运行模式进行严格的消防控制过程。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共是保证当前施工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结合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连接和处理的模式,是将其连接入消防安全网络系统进行相关的警报装置。

一、消防联动控制方式

消防系统是有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为一体的消防安全防护措施,是采用各种先进的设备进行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控制方法。在其控制的过程中控制方式分为联动控制方式(自动)和非联动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方式)。是结合当前自动化控制技术为一体的控制方法和措施,也就是说说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也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是采用自动化控制方式和报警措施进行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措施和过程。消防联动系统的控制可采用集中控制,分散控制,或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控制。其在控制的过程中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前提进行相关控制体系的设计和方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为支撑基础的控制方法。

消防联动控制对象包括下列设施:各类自动灭火设旌,通风及防排烟设施,防火卷帘,防火门及水幕,电梯,非消防电源切断,火灾应急广播,火灾报警,火灾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照明等。虽然湿式喷水灭火系统和千式灭火系统多是采用具有感温元件的闭式喷头自成体系,但需要早期预报火警时,设置自动喷水灭火喷头的场所宜装设感烟探测器。同时湿式自动灭火系统的水流指示器,不应做自动启动喷淋泵的控制设备,而应采用报警阀的压力开关控制喷淋水泵自动启动。加压泵的启动应由气压罐压力开关控制。消火栓系统启用时需要人为打开消火栓,通过消果栓内按钮及驱动器启动消防泵,可以不采用联动控制。防火卷帘的联动控制应根据防火卷帘的设置情况进行控制;当防火卷帘设置在疏散通道上时应采取两次控制下落方式,第一次应由感烟探测器动作控制其卷帘下降到距地1.8M处停止,第二次由感温探测器动作控制防火卷帘下落到底。当防火卷帘仅作为防火分隔用时在相应的感烟探测器动作后,防火卷帘一步降落到底。当防火卷帘采用水幕保护时,应由定温探测器控制卷帘到底信号开水幕电磁阀,再用水幕电磁阀开启信号启动水幕泵。火灾应急广播应分路控制,并应按疏散顺序播放广播,不应在整个建筑物内进行火灾应急广播的播放,那样会造成人员恐慌使整个场面更加混乱。一般联动控制程序为:二层及以上的楼层发生火灾,应首先接通着火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首层发生火灾,应先接通本层及二层和地下室。地下室发生火灾应应先接通地下各层及首层。具有多个放火分区的单层建筑,应急广播应先接通着火的防火分区及其相邻的防火分区。当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时,其联控制应能在火灾时将火灾疏散层的应急广播强制转换为应急广播。

二、消防联动体系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可靠与否,主要取决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由于探测器存在误报的可能,所以联动控制系统应在火灾确认的前提下才能启动,否则将造成不应有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必须了解火灾报警和火灾确认这两个概念。火灾报警是一个探测器或一个回路的探测器感知火灾信息并通过报警装置报警。火灾的确认是证实火灾的存在。可由人工或设备来确认。人工确认可由人工前往现场观察或公共场所利用电视监视。人工观察的速度较慢,容易延误灭火时机,所以还是采用设备确认比较好。为了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可采用两个或两组不同类型的探测器感知的火灾信息并通过与门输出的信号作为火灾确认信号。

三、消防联动控翻系统的组成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一般由总控制台即联动控制柜,区域控制器,驱动器等组成。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不设区域控制器,则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也不设区域控制器。集中报警和总控制台组合在一起称之为集中报警控制器。设计中应注意:反映到总控制台或区域控制器上的各种消防设施运行状态的反馈信号,应采用防火灭火设备启动后产生的压力,机械动作信号转换成的电信号,而不应采用驱动器接通消灭火设备的信号作为反馈信号。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涉及到各个相关专业,比如建筑专业,水暖通风专业等,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应该密切配合,相互协调,这样才能设计出完善合理的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四、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有无联动、现场联动、集中联动等几种形式。

1、区域——集中报警、横向联动控制系统。

此系统每层有一个复合区域报警控制器,他具有火灾自动报警功能,能接收一些设备的报警信号,如手动报警按钮、水流指示器、防火阀等,联动控制一些消防设备,如防火门、卷帘门、排烟阀等,并向集中报警器发送报警信号及联动设备动作的回授信号。此系统主要适用于高级宾馆建筑,每层或每区有服务人员值班,全楼有一个消防控制中心,有专门消防人员值班。

2、区域——集中报警、纵向联动控制系统。

此系统主要适用于高层“火柴盒”式宾馆建筑。这类建筑物标准层多,报警区域划分比较规则,每层有服务人员值班,整个建筑物设置一个消防控制中心。

3、大区域报警、纵向联动控制系统。

此系统主要适用于没有标准层的办公大楼,如情报中心、图书馆、档案馆等。这类建筑物的每层没有服务人员值班,不宜设区域报警器,而在消防中心设置大区域报警器,有专门消防人员值班。

4、区域——集中报警、分散控制系统。

火灾防控措施例8

地铁火灾事故既属于 交通 运输安全的范畴,又具有公共安全事件的特征,因此对地铁火灾防治的 研究 不但有重要的 经济 意义,而且对保障 社会 公共安全也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地铁火灾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新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尝试和 应用 中,但 目前 大多是重局部而轻全局,系统性不强。本文从安全原理出发,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条件及发展过程建立了地铁火灾事故致因模型,并针对其不同阶段的特点,系统地探讨地铁火灾的防治应对思路。

1地铁火灾的事故致因模型 在该模型中,把导致地铁火灾的危险源视为地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是电能及其所转化而成的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与热能等)和危险物质(可燃物、爆炸物等),早期的少量能量或者危险物质的释放如果失去控制,就可能会诱发系统中多种、大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连锁释放,最终可能会造成地铁火灾。

2地铁火灾的应对思路

该事故致因模型把地铁火灾划分为潜伏、孕育、发生、发展与结束五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侧重于考虑地铁火灾不同阶段的应对思路。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考虑地铁火灾防治的时候,早期阶段的准备工作更显得重要。

2. 1潜伏期间的“管理”

该事故致因模型中认为引起地铁火灾事故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由管理失误而导致人出现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条件的失衡,这三者之间又可能产生相互 影响 作用,因此在该阶段〔平时)应该从加强管理人手,截断地铁火灾的源头,消除火灾隐患,把火灾遏制在萌芽阶段,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与地铁火灾相关的“人”是指存在于地铁系统内部的乘客、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人是事件推动和发展的主体,因此“人”也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对人员行为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处对人员行为的管理,也包括了广义的 教育 和培训。“物”指发生火灾时所涉及到的实物,包括外来易燃物品、地铁内部设施等。一般来说,物的因素要比人的因素复杂许多,但物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可控制的因素,因此可从一些可执行的措施上去实施调整,而且此方面的措施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密切关系。广义的“环境”通常指存在于系统外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称,一般分为社会环境、 自然 环境和系统状态环境,在此处暂且只考虑与地铁火灾直接密切相关的地铁系统内部状态环境,是较易控制和调节的因素。

2. 2孕育期间的“屏蔽”

“屏蔽”是指对地铁系统中可能或者已经泄漏的能量和危险物质实施的有效控制和隔绝,并避免连锁反应造成大规模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泄漏,获得系统安全承受度内的缓冲空间和时间。

对能量的屏蔽,体现在对地铁系统内流动能量的有效控制上。如前所述,地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是电能及相关能量,因此如何对电能进行有效的“屏蔽”,让电能在安全路径中流动,则成为了能量“屏蔽”的主要实施措施。对危险物质的“屏蔽”,主要体现在使危险物质与地铁系统内环境和人员的隔绝上,此阶段的“屏蔽”措施实际还是跟潜伏期间对物的“管理”措施相辅相成,并不能严格地区分开来。

2. 3发生期间的“防护”

“防护”即提高地铁系统设施及人员的火灾承受能力,减少火灾对人员和设备造成的 影响 ,降低伤亡与损失的程度。

其中部分对物的防护措施和文章中前面提到的“屏蔽”措施有相似之处,但两阶段的措施着眼点不一样,“屏蔽”主要是指尽量限制系统内部可燃物质的作用效果,“防护”则主要是指对系统内的设施进行火灾防护处理,提高设施对高温环境的抵抗能力。“人”是地铁火灾中的受灾主体,也是防灾和抗灾的主要动员力量,因此对人员的“防护”则除了设置完备的被动型人员防护设施以外,还必须重视在火灾中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人员的防火 教育 和训练练,提高人对火灾的应对及自救能力,这也多在“管理”中有所体现。

2. 4 发展 期间的“疏导与控制”

“疏导”是针对受灾人员而言,指对地铁人员的安全疏散;“控制”是针对火灾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烟气、热量、燃烧物质而言,指将有害物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通过对人员的疏散和对有害物质的控制,达到及时控制火势、减少伤亡与损失的目的。

发生火灾时应当把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火灾发生时应及时把地铁内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中去,因此及时、有序的疏散措施就成了需要重点考虑的 问题 。发生火灾时往往会伴随着产生大量的热量与烟气,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受损及灾情扩大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迅速将其抽排到地铁系统外,降低其对地铁内部环境的影响,控制火势的蔓延。

2. 5灾后的“恢复”

地铁火灾后,需及时进行相关的重建工作,早日恢复运营,减少 经济 损失和 社会 影响。在积极救治受伤人员、修复地铁系统设施、争取早日恢复通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对火灾起因的调查,提出应吸取的教训,为以后的地铁火灾防治工作起到引以为鉴的作用。

3地铁火灾的防治途径

在提出了基于事故致因模型下不同阶段的地铁火灾防治思路以后,就可以在其指导下从系统和整体上考虑地铁火灾防治途径与措施,结合部分地铁火灾防治的 文献 [3-5],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措施(表1)。

参考 文献

[1]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 工业 出版社,1999 , 37一38

[2]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火灾防控措施例9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 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 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 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 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 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 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 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 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 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 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 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 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 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 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 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 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 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 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 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 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 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 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 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 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高潮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火灾防控措施例10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高潮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火灾防控措施例11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 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 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 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 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 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 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 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 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 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 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 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 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 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 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 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 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 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 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 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 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 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 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 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 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高潮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