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6 07:25:39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例1

二、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学会引导,学会启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步随着教师的问题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去移山?移山有哪些困难?还有其他的方法去改变这种状况吗?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相互交流,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影响语文课堂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离开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是残缺的教学,是没有活力的机械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广大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也能够明了自己的定位。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去组织教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接受心理,而盲目地教学,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例2

教师要有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课堂语言要形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在课堂讲解阶段,则应注重教授的语言技能,引导要透彻、深刻,使学生迅速领会问题的主旨,展开思维的翅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别具一格和精益求精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面对的教材是相当通俗平实的,但教师们应追求语言的表现力,尽可能地将枯燥乏味的教材体现出美的意境。

二、美在课堂感受

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学生缺少的是展示才华的机会。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让学生的创造无处不在,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活跃的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畅谈人生,表达情感的舞台。让教师深深地感受着来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美在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和完善了语文课堂教学,同时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和热情。让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师生共同沉浸其中,感悟、体验,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课堂。

四、美在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蕴涵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激发学生情感感受的欲望,并养成其敏锐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上教师应适度激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中深得其益。在突出学生主置的同时,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忘了自己是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

五、美在课后拓展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净化学生心灵。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交相辉映、水融的良好状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养成读书的习惯,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重组和扩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事。

语文课堂教学例3

【中图分类号】G6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语文课堂教学例4

1.要立足教材

首先,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来确定“教什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教材之中。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同时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最终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来确定“怎么教”。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必要的教学辅助,坚决摒弃徒有形式而不讲实效的花架子,追求语文课堂的朴实高效。

2.要夯实基础语文

顾名思义,语言文字也。学“语”习“文”是语文的首要任务,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习得方法,养成习惯是语文的根本目标。因此,朴实的语文课堂,要从字词的教学抓起,落实“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训练,要能对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诸如关键的字词标点、精巧的句式表达、典型的段式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等,敏锐地加以捕捉,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夯实基础知识,掌握语言规律,总结解题技巧,提高语文能力。

3.要重视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熏陶,在读中沉淀情感,在读中张扬个性。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要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让“琅琅书声”充满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回归其本色。

二、构建朴实课堂

要能优化课堂结构,注重讲练结合,追求朴实高效怎样的课才能算是成功的?笔者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成功的课就是能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能力、促进发展的有效教学,朴实而高效是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朴实的语文课堂,要能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渠道,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在课堂教学中,要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鼓励质疑与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探究精神,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教师要能从文本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制定科学严格、充满智力因素的高质量语文训练。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当堂检测,让学生能清楚大语文论坛•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的知识或学习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能有收获,都能获得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语文学习的“低耗高效”。

3.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空间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

但由于内容、篇幅等的限制,它仅仅是一种范例,单靠它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所以,教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独特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例5

二、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陶冶师生情操,同时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管理。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应当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的和谐课堂环境应当具备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和谐教学环境的客观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课堂座位的排列以及教具的应用等内容,和谐教学环境的心理环境包括教师的做作、教师言谈举止以及师生关系等内容。

在布置教室时,应当保证教室整体大方且富有文化氛围,并注重颜色选择和教室光线的处理,确保教室的布局合理,避免出现“教学死角”,在客观方面为提高课堂管效率提供物资保障。同时,为了加强中职语文课堂教师的管理还应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构建民主、亲密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同时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同时,教师在日常着装方面,应当朴素大方,保证与个人形象和职业形象相协调。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也应当亲切、流畅,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不断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此外,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相关教具的合理运用,形象直观地辅助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注重对学生的表扬及激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扬,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增强学生的执行,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管理时,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表扬。中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应当注重发掘学生的优点,并进行及时表扬。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管理中,应当树立多表扬、少批评的管理理念,对于必要的评判,教师也应当采用“先褒后贬”的批评方式。教师的表扬能够帮助学习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尽量进行保持,增强学生的自信,有利于教师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的管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产生不懈的学习动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管理时,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激励。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其潜能只能发挥20%~30%;学生在接受正确的激励后,能力能够发挥80%~90%。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可以采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故事激励、赏识激励以及爱心激励等形式来激励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后进生,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传统忽视和鄙夷观念,对后进生进行以激励为主的正面引导,对其取得的各种进步都应当予以肯定和表扬,鞭策后进生的不断进步。

语文课堂教学例6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语文课堂教学例7

二、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

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如果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明确,语文教学就漫无方向,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在这方面,我们深有教训。但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仍然众说纷纭。“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的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围绕这一属性和这一观点,经过多年讨论,引申出了许多其他属性和其他观点。如“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这两性之后,又有人提出“基础性”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一。有人又认为除此外还有“实践性”和“综合性”。一直发展到它是多重性质构成的综合体。即工具性与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等等。本质属性之外,还有从属性质: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这些认识基本都是建立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的依据上。即教材有什么内容,它就有什么性质,如文学性与知识性就是如此,教学实践强调什么就有什么性质,如思想性与技能性就是如此。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人们同样意识到以上所认为的语文学科的属性并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所独具的,其他学科同样具有,如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基础性,知识性等,不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刘国盈先生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语文学科特点辨析》一文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认为“语文是一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相结合的学科”,所谓“应用的广泛性”,就是“不管是国家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授,还是一般的老百姓,没有不使用语文的。这是就人而言。就事而言,军事、政治、外交、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也都离不开语文”。所谓“层次、等级的模糊性”,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既可以作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高中、初中的教材……”,语文“谁说得清楚何谓基础语文,何谓初级语文,何谓高级语文”。至于听说读写能力,也很难划清层次和等级。这种层次、等级模糊性的观点,确实新颖独特,但语文学科的性质,人们之所以对它进行讨论,而且非常重视,是因为它直接指导着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如果认为它具有工具性,那么就要侧重语言训练,如果认为它具有文学性,那么就要突出文学教育,如果认为它具有实践性,那么就要加强包括语言、写作在内的各种训练。而刘国盈先生的这一观点,特别是“层次、等级的模糊性”在指导课堂教学上又具有新的模糊性,他自己也说:“语文科的特点——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是造成语文教学的任意性、摇摆性的重要原因。如何针对这样的一个特点,提出一整套办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由此可见,这一特点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病灶,语文教学就是要想尽办法来医治这个病灶,解决这个问题。况且广泛的应用性,也是其他学科所具有的特性,如数学,应该说除了傻子不能用外,其余人都要用。

李维鼎在《越出雷池,轻装前进》一文中,认为语文科除了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之外,还有深刻的移情性和全面的基础性。他说这两点才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如“全面的基础性”,是说语文学科所培养的能力是规范的、基础的,“就是这种能力的规范性和基础性,使之成为自身向高层发展的基础,也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力,更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这样,中学语文科要培养的语文能力便成为个体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完全意义上的‘基础’”。对这一解释作深刻的思考就会发现它确有独到之处,即,语文科培养的能力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力,也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更主要的是自身向高层次发展有了基础能力。目前语文教学提出素质教育的观点应该说是与李维鼎这个观点相吻合的。

三、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原则对教学结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几年来,形成较大影响,有代表性的教学结构模式有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结构模式,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课堂教学结构模式,黎世法副教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结构模式,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的结构模式。

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讨论,集中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上。有人主张教学的科学性要削弱艺术性,认为“学习是科学,教学是艺术”,较多的人认为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我们认为无论是哪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它首先要具有科学性,就是要有一定的程序或规格,要有相对稳定的形态,要有明确判断完成目标的标准。要有程序,这个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所以从一堂课整体结构上看,层次清楚,周到严密未必是科学的,因为它的结构过程未必符合认识论。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之所以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就因为它是认识论指导下的科学程序。首先是“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议”,理解教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一步是“练”,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讲”是教师的点拨和解惑。这种按照学生认知结构安排的程序,自然是科学的,合理的。钱梦龙老师根据他的语文导读的“三主”原则,设计的四种基本课型,其理论基础也是认识论。其核心是“自读”,由此分解成的四种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析能力,是阅读能力由低到高的纵向分解,是一个具有科学序列的训练过程。

以上我们说的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要求,即科学性。它还有另一个要求,即艺术性。我们说课堂教学结构要有相对稳定的动态,不稳定就不会成为一种模式,但过分稳定,又是一种刻板、僵死的模式,所以它只能相对稳定,在稳定中求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的表现。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广泛探讨的课题,对它的本质认识有众多见解: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是娴熟的教学技术,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规律性与个性的统一,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鼓励的艺术、影响人的艺术,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等特点,有的人认为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是“活、情、疑、趣、变”。(钱威《关于“教学艺术”的争鸣》)但无论怎样众说纷纭,课堂教学艺术归结为一点就是“乐教乐学”。所以强调课堂教学结构科学性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它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就是因文、因人、因时而异,不拘一格,善于应变。

课堂教学结构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探讨。于余的《系列化网络化多样化——现代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一文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概括。系列化就是要重视认识过程的完整性,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去组织教学。网络化,就是重视组成部分的综合性。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为课堂教学结构纵向发展的“主轴”,以五个方面为“横向”的组成部分:①摆正教师、学生、课本三者的关系;②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③畅通“反馈”渠道,变教师信息的单向“输出”为师生共同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传递;④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即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课外“引进”知识或让学生的视野向课外扩展;⑤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围绕“主轴”将这五个组成部分有机地“搭配”和“排列”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有主有辅、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网络”。他将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承接型”,二“螺旋型”,三“辐射型”。他说:“这也只是大致的格局,在使用时,它们往往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这实际就是稳定中的变化,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的一定的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例8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的必要性

(1)新课标改革的需要新课标改革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许,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定位。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变化,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新的环境下,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变化,老师开始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老师开始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和学生的地位。

(2)教育人才观变革的需要现代教育对人才观有了新的定位,面对教育人才观的变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也要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不断对原有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产生冲击,试图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扼杀学生的天性。新课改主张高中语文师生地位转换的课堂教学研究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唐旭淦高中生发挥创新精神,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就离不开语文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而这些又都离不开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换。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动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有的教育方式下,教育流程往往过于简单化、格式化,老师会倾向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被动低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的途径

(1)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的转换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老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活动,如观看影片、情景设定、户外活动等,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往往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之一,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师生地位转换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而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思索,同时去发掘与课本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对预习的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相互交流,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

(3)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事情,往往会比老师演示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开动自己的思维,创造力得到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例9

要渠道。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逐步实现素质

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

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

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

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

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

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1]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

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

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

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

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

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

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

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

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

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

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

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

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

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

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了学习课文

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2]课

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

倍。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

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

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

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

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

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

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

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三、深入研究教材蕴含,搞好课堂教学

深入研究教材蕴含,做好课堂教学工作。①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语文的

兴趣。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和空间,又

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化环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鼓励者和欣赏者。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悟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

索作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A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能充分领会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合作激情。B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C进一步研究怎样才

能更好地让电教媒体与语文教学互相交互 ,互相整合,达到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

的。③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人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例10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把全部身心放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深入的了解青少年儿童,给他们创造一个师生和睦、平等、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对学生有一颗包容心,允许他们犯错和失败,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要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良好道德素质的人。

二、教学应该寓教于乐

爱玩是孩子特有的天性,如果想让小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是不切实际的。曾有研究表明,小学生最多能够保持20到30分钟的注意力,但如果我们能把单一的教学转变为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的注意,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他们喜欢的各种游戏当中,将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学习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享受,而不是负担。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从而改变以往单调古板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爱好的变化速度快,年龄段不同随之心理特征也会有所不同等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这些相关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到学习中来。

四、注重体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情感体验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要素,诵读课文是体验情感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诵读,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同样,教师的范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小学生喜欢模仿。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范读从语调、停顿、节奏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感受,并且跟随练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模仿中的朗读变得流畅、规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增强了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形成是依靠长期持之以恒的听说读写实践得来的。例如:听,就是在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下,譬如上课听讲,听电视广播等。对内容有了了解后,要听出中心思想和内容要点等相关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说,就是让学生在一些场合中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口头运用能力,又能让学生活跃思维,快速的组织语言。

五、加强课堂信息的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的掌握和利用课堂的反馈信息,让教学处于良好的状态下,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比如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及时的获取到学生对这节课的接受程度,能否听的明白,学得轻松与否,有无兴趣等相关信息,以便于教师及时的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教师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相关信息的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并适当加大书面“练”的份量,这样教师可以对课堂的教学成果进行及时验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最后,教师通过课后与学生轻松随和的交流,掌握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应,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为各学科教学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努力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他们视野的开阔、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玲.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5(06)

[2]毛爱蓉.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语文课堂教学例11

一、大爱无疆,扮演好多种角色

首先应把握好正确的师爱导向。因为正确的师爱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赞赏的美好情感。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肯定,切身体验到成功或学习的乐趣,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会更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扮演好多种角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位慈祥睿智的父亲,有时是一位和蔼细致的母亲,有时是一位拨云见雾的智者,有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有时是一位推心置腹的朋友,更是一位谱写爱的合奏曲的总导演。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朴实无华的作风及优良的职业素养外,还需要注重施爱的艺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格要求,要讲究科学性,应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不同年龄的发展规律,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时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借助名篇,挖掘国学精华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做学生的引路人,是师爱的突出表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出师表》《隆中对》《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等,处处皆弘扬着国学精华。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渴望得到得到师爱的滋润。这时,科任老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正面教育学生。忠、孝、仁、义、礼、智、信,纲目分明,传递正能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大爱,感受到老师正能量的关爱。学生对教师有好感而转化为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就必然会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使课堂奏出一曲浓浓的爱的协奏曲。大量事实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要成为学业上的强者,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而要让学生对老师有充分的信任度,就要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老师浓浓的关爱。唯有如此,学生就会有坚强的自信心、进取心、坚韧性,就能在逆境中顽强拼搏,成功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之,教师的大爱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爱的传递和迁移,能够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三、捕捉契机,奏出爱的旋律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育契机是经常大量出现的。但教育契机的出现是没有规律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育契机对语文课而言,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契机,要有深厚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契机。总体来说,就是要求语文老师要敏捷地及时捕捉住教育契机,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创造性地打造语文课堂爱的协奏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心灵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渴望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信任。因此,教师要明察秋毫地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自我。这时候教师要顺势而为,切不可错失教育的良机,巧妙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并导之以行,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地行动计划,这样就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回答或表现出现亮点时,一旦他们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赞赏或肯定,心理上就会获得极大地满足感,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好本门功课和更加全神贯注投入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那些所谓后进生更是如此。这时候老师的教育,他们不但欣然接受,而且会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大班额教学,需要老师用放大镜的“眼睛”和显微镜的“心理”发现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根据不同学生及时给予不同的点拨和教育,奏响爱的旋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授国学精华,教书育人之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就要多给学生普照阳光,在新课程背景下,努力奏响语文课堂爱的协奏曲,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