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2 17:56:22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1

在美国,青少年的性健康在公共健康领域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维护青少年性健康的行列中来,其中社区发挥了积极作用。了解美国社区对青少年性健康的支持,将促使我国公共健康领域,特别是性健康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如何在我国的社区为青少年的性健康成长提供支持网络系统,为建立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1 美国社区组织对青少年性健康的促进作用

美国社区组织在预防青少年怀孕和性病的发生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青年女性基督徒协会(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青年男性基督徒协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以及女孩联盟(Girls Incorporated)等组织为青少年提供课外性教育计划,并专门为青少年父母设置教育计划。尽管许多这类计划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增加青少年的生活选择,而不是专门处理性问题,但其中一些教育计划在延迟青少年第一次和提高性活跃青少年采取避孕措施比例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其他一些在全美范围的社区里被广泛推广的性教育计划还包括青少年拓展计划(Teen Outreach Program)和儿童援助协会(Children's Aid Society)的青少年怀孕预防计划(Adolescent Pregnancy Prevention Program)。青少年拓展计划被证明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生育比例、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降低辍学率;而青少年怀孕预防计划已被证明能够延迟第一次、增加避孕措施的使用以及降低青少年生育率等。这两个基于社区的性教育计划已经在全美许多社区显示出良好的教育效果,并广为青少年所喜爱。此外,一些全国性组织机构,例如青年之声(Advocates for Youth)、美国家庭计划联合会(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of America)、美国性信息和教育委员会(Sex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S.)以及全国预防青少年怀孕运动(National Campaign to Prevent Teen Pregnancy)等积极为各州和地方性联合机构的青少年怀孕预防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1]。

在美国,还有一些全国性的和社区性的组织机构为父母在家庭里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比较著名的有“谈话月”(Let’s Talk Month),每年10月都在全美国开展专题运动,鼓励父母成为他们子女的第一个性教育工作者。青年之声是一个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性教育服务的全国性组织,该组织经常为父母和青少年提出各种可以在两者间进行探讨的性话题,其组织的活动普遍受到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美国家庭计划联合会在全国各州和广大社区建立和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性教育计划。这些组织在社区开展的工作为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建立了桥梁。在社区内开展各种项目和活动的这些全国性组织多为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筹集资金,并把筹来的资金用于青少年性教育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上,所以在美国社区为青少年和父母提供的性教育项目,很多都是免费的。

2 美国家庭医生对青少年性健康的积极关注

美国家庭医生在保障青少年性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家庭医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具有高资质和经验丰富的从业医生。由于家庭医生全面的技能、服务家庭和社区的定位以及对青少年发展的充分理解,使青少年各种特殊和复杂的性健康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美国家庭医生研究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曾明确提出,家庭医生应该在家庭和社区里为青少年的健康提供便利的和富有专业性的服务,并通过社区和立法机构的介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2]。

美国家庭医生研究会尤其关注青少年性健康问题,包括少年怀孕、性病和艾滋病的流行,特别提倡在社区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提供全面性教育内容的教育项目,并认为这样的教育项目能够帮助青少年减少计划外怀孕的比率,并降低性病、艾滋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机会。家庭医生在向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服务时都严格奉行保密原则,并力求为青少年提供最准确的性健康信息、最科学的检查和治疗以及最全面的咨询和服务。家庭医生在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和提供咨询服务时,还承担着鼓励家长一同参与的责任。对待许多敏感问题,包括性取向、自杀倾向、同性恋、双性恋、变性等,家庭医生都开诚布公地与青少年交流,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事实的真相,并指导青少年妥善处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 结论与启示

美国的社区力量在关注和促进青少年性健康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在全美范围内,有多种组织和机构通过多条途径,不仅为青少年,也为他们的父母提供服务和帮助。这些机构和组织大多为非政府组织,从不同方面筹集活动资金,在青少年性教育领域扮演了比政府组织更为重要的角色。美国的家庭医生在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性健康教育和服务,并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其中。

中国政府当前十分重视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工作。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3],该意见强调指出,要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和贫困居民等为重点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诊疗服务。但目前,我国社区对青少年性教育与家庭性教育的支持亟待加强,青少年遇到的各种性健康问题很难在社区层面上寻求到有效保护和帮助,在社区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项目和服务于家长的性教育学校还很缺乏。

值得关注的是,在为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服务方面,上海市率先在上海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成立了“青春关爱俱乐部”,为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教育和服务。青少年放学以后,可以在这里享受免费性健康服务,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以青少年知心朋友的身份,为他们排解青春困惑,帮助他们在性方面能健康成长。俱乐部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提供适时、适度、适宜的性教育及生殖健康服务,使青少年获得有关青春期指导的正确信息、教育和服务,以解决青春期发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并帮活跃的青少年做出负责任的决定、采取负责任的、促进避孕措施的使用、避免不安全以及预防害[4]。这种由计划生育部门在社区成立青少年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机构的做法,创造了我国社区为青少年性健康提供服务的新模式,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Berne, L., & Huberman, B., European approaches to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and responsibility[M]. Washington, D.C.: Advocates for Youth, 1999.

2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Policy and advocacy: Adolescent health care. 2006, .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2

**街道针对辖区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数多、居住地不集中的特点,为了让每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真正知晓“三个全覆盖”制度,提升扶助关怀工作水平,做到应扶尽扶、精准帮扶、亲情关爱、责任到人,对我街道现有失独家庭138人,伤残209人进行宣传和帮扶救助,同时联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年来累计签约688人次。

一、落实双岗联系人制度

1、实现联系人制度全覆盖,使特殊家庭(被联系人)遇到困难能够及时沟通联系人,开展联系人制度宣传活动。

2、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配备了一名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社区专干作为帮扶“双岗”联系人,并鼓励志愿者或者被联系对象的亲朋好友作为社区联系人,建立“二对一”或者“多对一”的联系帮扶模式。要求每一位联系人每周至少与联系对象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或者网络沟通一次,每月至少登门走访一次,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期间,更要登门走访,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关怀。在2019年金秋九月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先进街道计生协没有忘记辖区的特殊家庭,联合乐易家政为辖区的8户特殊家庭、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收拾卫生、擦玻璃……为特殊家庭送去实实在在的公益服务。

3、为每户特殊家庭都发放联系人卡片,上面有三名以上的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住址,以确保联系对象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联系到其联系人。每个月最少和特殊家庭人员沟通一次,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排忧解难。元旦春节期间为街道4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送去每户800元的抚慰金;“5.29”为伤残家庭送去每户500元的抚慰金;还有不定期地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在解决特殊家庭实际生活困难的同时,也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

4、“联系人制度”全覆盖。我街道对原有的特殊家庭联系卡进行维护和更新信息,为新增人员发放了联系卡,做到特殊家庭联系卡每人一份,覆盖率100%。联系卡上详细记载了“双岗联系人”的工作电话和个人手机号码,做到随时联络、随时畅通。在对被联系人的走访过程中,对我省关于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宣讲与解读,包括今年的特扶标准(伤残家庭每年每人6360元,死亡家庭每人每年8520元)及扶助金是否发放到个人账户、双岗联系人制度内容、护理保险内容和理赔渠道等相关内容,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或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畅通绿色通道

1、为了将特殊家庭服务工作做实做细,社区及时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对象发放《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服务卡》,并告知每户家庭成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持《辽宁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实行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优先等就医绿色通道,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便利医疗服务。

2、社区计生委员通过走访、电话的沟通方式,为不同年龄段的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通知:为49岁以上已享受奖扶的特殊家庭强调联系人制度卡的联系人和沟通方式;为新增的特殊家庭告知了特扶金标准(伤残家庭每年每人6360元,死亡家庭由每人每年8520);告知就医绿色通道内容及定点医院名称,向他们普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优先便利医疗服务的优惠政策;重复强调了护理保险内容和理赔渠道、家庭医生签约等。同时也询问了有无困难,有何困难等,并做了记录,以便于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3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88-01

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Relabilitation,CBR)是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一种经济有效,广覆盖,在家庭和社区层次为病、伤、残者提供康复服务的途径。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中阐明“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1]

大多数需要长期康复的残疾、慢性病或老年人适宜在社区和家庭中实施康复治疗,社区护士在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通过上门访视提供服务,是有效的康复方法之一。

武汉市青山区红卫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间,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为辖区60名有需求的残疾人建立了家庭康复病床,签约为残疾人及家庭进行康复服务。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对家庭访视护理和家庭康复有了一些工作体会,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街道残联的支持下,选取了60名残疾人建立家庭康复病床,入选条件是:办理了残疾证(残疾等级1―3级)、低保或困难家庭、伴有并发症或慢性病,自愿接受家庭医生/护士上门访视给予的康复服务。

1.2 方法

1.2.1 组建家庭医生团队 组建一医一护为一组的家庭医生团队,并进行社区康复适宜技术的培训,与上级康复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保证从康复技术方面得到支持。

1.2.2 建床 一组医护管理4--8人,上门建立家庭病床,并签订“家庭康复服务协议书”,详细记录残疾人基本情况、照顾者情况、并发症和慢性病、治疗史、康复需求等。

1.2.3 制定康复计划 根据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⑴肢残人以康复残肢功能、阻止健肢功能退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器械使用和训练为主;⑵精神残疾人家庭以重建家庭生活秩序、家庭心理支持、督促服药、精神病人护理指导、鼓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解救关锁、转诊服务等为主;⑶卧床和截瘫病人以压疮管理、辅助器械使用、代偿功能训练为主;⑷伴有慢性病者以治疗慢性病、照顾者护理技能培训为主。

1.2.4 家庭访视和护理指导 完成建床和康复计划以后,社区护士每周一次或按需进行家庭访视,每次访视工作后,填写访视记录单,由病人/残疾人或家属签字认可。

1.2.5 阶段性调整康复计划 每三个月由访视护士对残疾人康复情况作出阶段评估,交给专业康复医生讨论是否调整康复计划。

1.2.6 结束评估 一年约定服务期满,由家庭医生、访视护士及残疾人协理员一起上门做结束评估,残疾人状况有无改善,是否恢复自主照顾,康复目的是否达到。

2 结果

2.1 建立了家庭康复病床的60人中,男36人,女24人;肢体残疾39人,精神残疾11人,其他10人。年龄15―79岁。

2.2 比较建立家庭康复病床前后残疾人及家庭在主动康复意识、康复行为、护理技能、健康素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主动康复意识从43%提高到80%;介助下自理生活者从28%提高到48%;照顾者掌握大部分护理技能从26.6%提高到71.6,但是残疾人个体的社会功能改善不太显著。

表1 建立家庭康复病床前后意识/行为比较

2.3 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在建床前和撤床后对60人进行心理测试,我们将测试结果为“正常0-7分”和“轻度8-10分”视为心理健康者,建立家庭病床前,残疾人心理健康者有20/22人,占35%。经过一年的家庭访视和康复指导,心理健康者有39/41人,占67%,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3 讨论

3.1 考虑到社区康复所需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社区康复服务的覆盖率和实际服务能力与“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3],社区医生/护士通过建立家庭康复病床,为需要康复的人服务,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定期家庭访视能激励其潜能,使残疾人及家庭的主动康复意识、康复行为、护理技能、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有较显著的改善,但残疾人个体的社会功能改善不明显。这可能与社会体制、环境和公众态度阻碍着弱能人士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长期困居在院舍里有关[4]。我们需要探索长效的家庭康复病床管理模式来实践社区康复。

3.2 家庭访视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理人员担任,她们同时还要承担常规医疗工作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随着家庭护理需求也越来越多,访视密度不能得到保证,有时会延长访视间隔时间。她们也深感自身的康复专业知识不够,访视装备不齐全,无法完全满足被访者的需求。

3.3 建立家庭病床是可持续有效的社区康复方法,家庭病床管理制度和个性化康复计划是保证家庭访视有效进行的基础[5]。现阶段社区护士的人数不足和综合知识欠缺,以及访视装备不齐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影响社区护理质量的因素,使得社区护士在实施访视工作时存在诸多的困难。需有长效社区护士培训机制和建立科学务实的家庭访视医疗体系作为社区康复工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凯,主编 .社区康复工作上岗培训教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6-17.

[2] 许少先,王晓君,张淑玲.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M].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617.

[3] 李敬.社区康复六议.中国残疾人,2010.04:68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4

为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以下简称“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根《市卫健委关于印发<开展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等“三个全覆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对照文件要求认真进行自查,主要情况如下:

1、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为每户家庭确定1名政府领导、1名村干部作为帮扶“双岗”联系人。以村(社区)为单位,结合联系人上门走访、电话慰问、家庭医生服务等多种形式,发放联系知情卡、采集辖区内所有计划生育特服家庭最新信息。建立了计生协会员、志愿者与特殊家庭结对帮扶的模式,在细化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健全走访慰问制度和志愿者服务制度上下功夫,对特殊家庭中的独居、高龄以及行动不便、出行困难的重点对象,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微信、邻里信息通报等多种方式,保持系经常联系,加大关怀力度,实时掌握困难情况,及时为其排忧解难

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每一位有需求的特殊家庭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由于刚开展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对于签约家庭健康状况不太熟悉,需尽快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等方式熟悉签约家庭成员的目前身体状况并按照服务协议,为特殊家庭成员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关注特殊家庭成员生理和心理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优先便利医疗服务方面:我区确定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人民医院为本辖区特扶家庭就医绿色通道定点医院。为其开通优先便利就医“绿色通道”,提供优先挂号、就诊、转诊、取药 、综合诊疗等优先便利服务。特殊家庭成员凭“特扶贴花”防伪标识为其开通优先便利就医“绿色通道”的基础上,还根据特扶人员家庭具体情况由卫健办或村(社区)安排计生协会员、志愿者为特殊家庭成员提供就医引导、陪诊等服务。指定两家医院为辖区内经评估符合入住的60周岁以上特扶对象优先提供护理服务。进一步落实医养融合工作。

4、对照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工作台账、特殊家庭电子档案、帮扶活动台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记录等,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专项行动,不断提高我镇扶助关怀工作水平。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5

通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关怀”的工作模式,综合运用利益导向、服务关怀和宣传倡导等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和关怀活动,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生活上得到帮助、精神上获得慰藉,提高这一特殊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建立特殊困难家庭社会关怀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扶助对象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指独生子女伤残(三级及三级以上伤残)或死亡、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且女方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家庭。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现成立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计生办,办公室主任由副主任担任。

四、工作措施

(一)生活关怀

1、落实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对符合国家、区、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计生办要积极申报奖励金,社区、村委会要做好宣传、摸底、上报工作。利用春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重大节假日优先慰问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责任单位:计生办、民政办、社区、村委会)

2、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应按程序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并根据享受低保的类别发放低保金,在核算家庭收入时,特别扶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符合条件的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应按政策规定分别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发生重大意外事件,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按政策规定给予相应救助。(责任科室:民政办)

3、优先解决住房困难。对生活贫困、住房困难等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申请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要优先予以申报。对居住危房的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要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责任科室:民政办、经济办)

4、扶持就业创业。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并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优先帮扶其就业创业。(责任科室:劳保所)

5、给予教育补贴。鼓励对伤残家庭的培养,让她们通过学习自立自强。对伤残独生子女就读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的纳入“金秋助学”范围,就读职业技术学院和疆内大学的补助2000元,疆外大学的补助3000元。村(居)委会要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责任单位:民政办、社区、村委会)

(二)养老关怀

6、优先安排养老照料。对60周岁以上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老人保障范围,特别是失能或部分失能的,要优先安排入住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选择居家养老的,优先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责任科室:老龄、残联办)

(三)健康关怀

7、建立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由社区、村委会缴纳当年参保资金。将符合救助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给予相应的医疗救助。街道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购买计划生育意外伤害保险。(责任单位:民政办、计生办、社区、村委会)

8、开展健康体检。街道协调联系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辖区医疗机构,每年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开展一次健康体检活动。(责任科室:计生办)

(四)精神关怀

9、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自治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以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为重点,深入开展紧急慰藉、圆梦行动、平安保障、亲情牵手、志愿服务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关怀活动,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提供关怀服务。(责任科室:党建办、计生办、妇联办、民政办、宣传办)

(五)生育关怀

10、积极提供技术服务。对于有生育意愿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要免费为夫妻双方开展风险评估、优生检测等再生育咨询和相关技术服务,并帮助办理再生育手续。(责任科室:计生办)

11、开辟收养绿色通道。对于失去生育能力、愿意收养子女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相关科室要简化收养手续,优先安排其收养子女。(责任科室:计生办、民政办).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6

 

近年来中心频频刷新自身工作业绩,已连获两届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荣誉,2012年中心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入选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基地。

 

1 家庭医生走到前台

中心以内涵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制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当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中心借助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优势,以居委为单位实施“家庭医生制全覆盖”。16个居委各配备1名家庭医生和1名家庭医生助手(由护士或公共卫生医生担任),以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并与有服务需求的居民建立签约式服务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医生社区公示制度和沟通机制,极大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着眼长远,中心对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支持系统不可或缺。对内中心整合病房、门诊、医技等支持系统,发挥与全科服务团队分工协作的作用,助力家庭医生下沉社区。对外构筑区域内外二、三级医院对家庭医生服务的支持机制。依托“3-2-1”区域卫生协同服务平台,引入华东医院、中山医院、同仁医院和长宁区中心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在医、教、研等方面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居民签约率和满意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对身边的健康顾问、家庭医生已不再陌生,对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如数家珍。家庭医生为签约对象及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对慢性病患者、老干部及归侨等重点管理对象开展家庭医生约定式服务,提供门诊预约、家庭健康管理、用药指导等,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从而引导社区首诊、定点就诊、预约门诊以及双向转诊。

 

自2009年以来,中心以家庭医生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初见成效,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得以充分延展,并以服务转型促进中心全面发展,即由原先的防治分离转型为防治一体,服务对象则由患者个体转型到其家庭,服务重点由疾病管理转型为健康管理。

 

2 人才工程见成效

人才储备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之一。中心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02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7人,本科以上学历42人;全科医师20人,4人经过全科规范化培养。公共卫生医师9人,注册护士42人。

 

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上,中心广开渠道,为中心人才“蓄水池”引来源头活水: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以聘用制、试用制,设置助理岗位等多种形式,在岗位实践中为青年人才压担子促成长;用好市、区育人载体,包括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培育计划、区卫生系统“明日之星”、“全科引航计划”、“星云计划”等有效载体,引导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在医疗实践中提升能力、展示才干;以开放、务实的视角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中心为具有潜质的优秀人才创造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机会,或去台湾参观家庭医生服务,或去韩国参加亚太学术会议,力求使学员通过看、学、实践进而达到服务理念和医疗技术上的更新,并带动中心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中心还有计划地选送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选拔中青年业务骨干与华东医院、同仁医院专家师徒结对,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开展业务指导,提高专业能力。近三年中心共培养博士1名、硕士2名、硕士在读4名。

 

基于人才工程的学科建设亦取得了新突破。近五年,中心共获得课题11项,其中市卫生局课题1项,区级课题10项,在核心期刊20余篇。《督脉灸联合耳穴贴法治疗失眠》入选2012年上海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3 中医服务显特色

作为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和市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心创新中医服务理念,丰富中医治疗手段,锻造青年医师队伍,中医药特色服务渐成品牌。

根据中医“治未病”理念,按照人群“未病、欲病、已病”的不同状态和服务需求,中心打造了集中医预防保健、中医诊疗、中医康复治疗为一体的中医一门式服务,形成“未病、欲病”人群的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状态辨识,健康咨询与指导流程和“已病”人群的中医药诊疗服务流程。依托协同服务机制,重点扶持中医专病建设。携手第六人民医院、华东医院等专家,开设了腰腿痛、颈椎病、哮喘、胃脘痛、不寐证等专病门诊,提升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能够运用的中医药方法达16种,能够掌握并推广应用的上海市中医适宜技术有12项。

 

先行先试,构建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式。中心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参与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聚焦生活社区和功能社区人群,搭建包括“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医健通网站以及中心网站在内的四网一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提供以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体质辨识、养生保健指导、适宜技术推广和治未病理念宣传等,不断扩大居民对中医药的知晓度和使用率。

 

4 健康教育做品牌

为让居民更全面地了解中心的服务功能、增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意识、搭建区域健康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中心健康教育特色,中心于2010年起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向社区居民开放,举办各类健康教育及便民服务活动。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7

在西湖区,这样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共257人,其中49岁至59岁的112人,60周岁及以上的109人。全区还有独生子女三级及以上伤残的家庭120多户。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政策,杭州市规定: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方年满49周岁,只生育1个子女或合法收养1个子女,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三级以上)的,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特别扶助金;当年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给予5000元的计生公益金救助。但这些经济补助对失独老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他们目前面临的多重生活困难。

因此,在西湖区人代会上,徐岚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机制的建议,要求区政府从经济补助、帮扶救助、生活服务、养老保障等方面,给予失独家庭或者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更加全面的保障。

办理结果

加大投入全面帮扶 让失独家庭不“孤独”

在代表的建议和推动下,西湖区政府将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机制”列入201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2013年7月,西湖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西湖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行动的实施意见,针对具有西湖区户籍、独生子女死亡或者伤病残的独生子女家庭,从经济补助、服务帮扶、养老保障等方面,明确具体的扶助政策。

首先是补助标准提高。一次性补助从5000元提高至10000元。对于60周岁及以上的失独家庭,每人每月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的发放标准为当年杭州市城镇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据了解,2013年杭州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470元,相比原来500元的扶助金,每月提高了970元,而且每年还会动态调整。此外,还将对生病住院护理、医药费支出等给以一定的补助。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8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为增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我县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深化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努力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根据我县具体情况,制定大余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五年规划。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我县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实施步骤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二)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在2010年以前,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组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在街道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工业区和新建设的生活小区,也可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开展社区首诊制,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加强岗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非营利性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逐步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

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服务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床位、基本设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居民需求配置;卫生人力应按适宜比例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要坚持社区参与的原则。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标准

(一)基本功能

1、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协助社区管理部门实施健康促进。

2、开展免疫接种、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3、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4、提供院外急救服务。

5、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卫生保健服务。

6、提供双向转诊服务。

7、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

8、提供康复服务。

9、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咨询工作。

10、提供计划生育咨询、宣传服务。

11、提供个人与家庭的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

12、在社区建设中,协助社区管理部门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13、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

(二)基本设施

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应少于60平方米,至少设诊断室、治疗室与预防保健室,有健康教育宣传栏等设施,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体现无障设计要求。

(三)人员配备

1、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

2、根据功能、任务及服务人口需求,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卫生技术人员。辖区人口每万人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在全科医师资格认可制度尚未普遍实施的情况下,暂由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临床执业医师承担。医护人员在上岗前须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等知识培训。

3、待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功能

1、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进行社区诊断,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的建议及规划,对社区爱国卫生工作予以技术指导。

2、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与寄生虫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筛查,以及高危人群监测与规范管理工作。

3、负责辖区内免疫接种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4、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5、提供急救服务。

6、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卫生保健服务。

7、提供会诊、转诊服务。

8、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9、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

10、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

11、提供康复服务。

12、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13、开展计划生育咨询、宣传并提供适宜技术服务。

14、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15、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上报。

16、在社区建设中,协助社区管理部门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17、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

(二)基本设施

1、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应少于400平方米,布局合理,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体现无障碍设计要求。

2、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居民需求、社区资源等可设置适宜种类与数量的床位。

3、具备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工作的基本设备以及必要的通讯、信息、交通设备,具体内容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4、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的配备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科室设置

设有开展全科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专门场所。

(四)人员配备

1、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

2、根据功能、任务及服务人口需求,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卫生技术人员。辖区人口每万人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在全科医师资格认可制度尚未普遍实施的情况下,暂由经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临床执业医师承担。医护人员在上岗前须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等知识培训。

五、工作措施

1、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医疗卫生设备等设施,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2、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3、落实有关部门职责,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研究制订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价格部门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

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9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10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门《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加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签约的积极性,xx省卫计委积极组织全省14个市同步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活动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xx省卫计委网站、xx12320卫生计生热线、xx卫生计生手机报都同步开展宣传,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省各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组织了医务人员进社区、进乡村,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开展现场签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派人参与此次宣传活动。通过此次大力宣传,要让更多居民认识签约服务、了解签约服务、愿意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017年5月19日,由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和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承办的xx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暨世界家庭医生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省、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家庭医生代表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共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家庭医生代表向全市基层卫生工作者发出倡议。启动仪式后,来自xx医学院沈洲医院的专家和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为社区居民举行了义诊活动。5月19-26日,各区、县(市)将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进基层、健康知识进基层、政策宣传进基层活动。

xx省从2013年、20XX年分别开展乡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至今,农村建立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组成服务团队或互助组的签约模式,签约服务1350万人。社区形成“2+1”家庭医生加顾问等多种签约服务模式,组建1043个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居民560万人。2017年,全省要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xx市从20XX年率先在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截止2017年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已在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覆盖所有城区和近郊区,社区医疗机构成立全科医生团队328个,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为主要签约对象,累计签约21万户,46.7万人。近期,全市将依据省政府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底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例11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门《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加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签约的积极性,xx省卫计委积极组织全省14个市同步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活动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xx省卫计委网站、xx12320卫生计生热线、xx卫生计生手机报都同步开展宣传,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省各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组织了医务人员进社区、进乡村,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开展现场签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派人参与此次宣传活动。通过此次大力宣传,要让更多居民认识签约服务、了解签约服务、愿意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017年5月19日,由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和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承办的xx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暨世界家庭医生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省、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家庭医生代表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共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家庭医生代表向全市基层卫生工作者发出倡议。启动仪式后,来自xx医学院沈洲医院的专家和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为社区居民举行了义诊活动。5月19-26日,各区、县(市)将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进基层、健康知识进基层、政策宣传进基层活动。

xx省从2013年、20XX年分别开展乡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至今,农村建立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组成服务团队或互助组的签约模式,签约服务1350万人。社区形成“2+1”家庭医生加顾问等多种签约服务模式,组建1043个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居民560万人。2017年,全省要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xx市从20XX年率先在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截止2017年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已在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覆盖所有城区和近郊区,社区医疗机构成立全科医生团队328个,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为主要签约对象,累计签约21万户,46.7万人。近期,全市将依据省政府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底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