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1 07:33:38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1

(一) 深入发动,全面部署。7月18日,四川保监局召开了全体监管干部大会,局党委书记倪荣鸣传达了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全体监管干部原汁原味地学习了吴定富主席在两个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会议全面动员部署了学习贯彻工作,局党委提出,要通过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回顾总结“xx”期间保险业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保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主动有为地推进四川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学习,全局干部职工一致认识到,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切合实际,既包含全面又突出重点,是保险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保险业“xx”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为确保这次学习活动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我局党委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高度重视,带头学习。一方面,要求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切实担负第一责任,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检查、带头撰写学习体会、带头落实整改措施,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推动本部门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辖区全行业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公司主要负责人要认真组织本公司、本系统内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把讲话精神传达到每个职工。

第二,结合实践,增强效果。吴定富主席的讲话内容十分丰富,在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科学、全面地回顾了“xx”时期保险工作取得成绩和体会,深入分析了“xx”时期保险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机遇,提出了“xx”时期保险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落实好保险业“xx”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回顾总结了今年上半年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和监管工作情况,提出了当前保险业值得关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xx年下半年保险监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吴定富主席的两个重要讲话站得高、看得准,分析切合保险业客观实际,部署工作抓住了根本问题和关键领域。局机关全体监管干部要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把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精神与学政治理论、学****-党史相结合;与推动实现保险业“xx”时期的目标任务相结合;与贯彻年初保险业情况通报会和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贯彻落实“五项责任制”,完善我局制度建设相结合,认真查找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对内夯实机关管理基础,对外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对照定富主席讲话中指出的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摘选出各处室分管领域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体现到下一步实际工作中,用集中学习的实效推动两个会议精神的落实,推动辖区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对“xx”时期的保险工作和今年下半年的保险监管工作,吴定富主席作出了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安排部署。当前,辖区保险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规范、防风险”的工作任务还很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很多,局机关和辖区全行业要把集中学习与做好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两个会议精神落实到工作的各个层面、每个环节,统筹兼顾,重在落实,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为了把两个会议精神贯彻到全行业各保险机构,我局分产险、寿险和中介分别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两个会议精神,并提出了贯彻落实工作要求。

(二)学习讲话,交流讨论。在每名监管干部个人自学吴定富主席讲话的基础上,7月20日,以各处室为单位开展了深入学习讨论活动。大家结合岗位实际,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认真分析了当前辖区保险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规范、防风险”的工作目标,谈监管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和改进监管工作的措施和途径,明确了xx年下半年的监管工作要点。

(三)组织深入学习,撰写心得体会。7月21日到8月17日,以处室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讨论,辅以个人自学,充分利用简报、宣传板报、网站等载体的宣传交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处室和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实际,通过交流发言、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入领会两个会议精神,明确今后工作方向。集中学习结束后,各处室将学习情况及时报局党委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二、学习的初步体会

在保监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四川保监局全体干部员工认真按照学习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活动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学习,初步达到了学有所思、思有所获的学习效果。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2

(一) 深入发动,全面部署。7月18日,四川保监局召开了全体监管干部大会,局党委书记倪荣鸣传达了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全体监管干部原汁原味地学习了吴定富主席在两个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会议全面动员部署了学习贯彻工作,局党委提出,要通过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回顾总结“xx”期间保险业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保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主动有为地推进四川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学习,全局干部职工一致认识到,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切合实际,既包含全面又突出重点,是保险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保险业“xx”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为确保这次学习活动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我局党委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高度重视,带头学习。一方面,要求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切实担负第一责任,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检查、带头撰写学习体会、带头落实整改措施,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推动本部门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辖区全行业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公司主要负责人要认真组织本公司、本系统内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把讲话精神传达到每个职工。

第二,结合实践,增强效果。吴定富主席的讲话内容十分丰富,在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科学、全面地回顾了“xx”时期保险工作取得成绩和体会,深入分析了“xx”时期保险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机遇,提出了“xx”时期保险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落实好保险业“xx”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回顾总结了今年上半年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和监管工作情况,提出了当前保险业值得关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XX年下半年保险监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吴定富主席的两个重要讲话站得高、看得准,分析切合保险业客观实际,部署工作抓住了根本问题和关键领域。局机关全体监管干部要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把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精神与学政治理论、学****-党史相结合;与推动实现保险业“xx”时期的目标任务相结合;与贯彻年初保险业情况通报会和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贯彻落实“五项责任制”,完善我局制度建设相结合,认真查找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对内夯实机关管理基础,对外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对照定富主席讲话中指出的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摘选出各处室分管领域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体现到下一步实际工作中,用集中学习的实效推动两个会议精神的落实,推动辖区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对“xx”时期的保险工作和今年下半年的保险监管工作,吴定富主席作出了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安排部署。当前,辖区保险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规范、防风险”的工作任务还很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很多,局机关和辖区全行业要把集中学习与做好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两个会议精神落实到工作的各个层面、每个环节,统筹兼顾,重在落实,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为了把两个会议精神贯彻到全行业各保险机构,我局分产险、寿险和中介分别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两个会议精神,并提出了贯彻落实工作要求。

(二)学习讲话,交流讨论。在每名监管干部个人自学吴定富主席讲话的基础上,7月20日,以各处室为单位开展了深入学习讨论活动。大家结合岗位实际,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认真分析了当前辖区保险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规范、防风险”的工作目标,谈监管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和改进监管工作的措施和途径,明确了XX年下半年的监管工作要点。

(三)组织深入学习,撰写心得体会。7月21日到8月17日,以处室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讨论,辅以个人自学,充分利用简报、宣传板报、网站等载体的宣传交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处室和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实际,通过交流发言、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入领会两个会议精神,明确今后工作方向。集中学习结束后,各处室将学习情况及时报局党委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二、学习的初步体会

在保监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四川保监局全体干部员工认真按照学习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活动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学习,初步达到了学有所思、思有所获的学习效果。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3

本文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2日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在省示范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行业企业与专业建设的互相促进,在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程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社会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总体来说成绩是显著的。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2011年11月4日,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通过轮岗学习,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

5、开设员工培训班。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熟悉岗位流程,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近两年来,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集成多种功能,是服务社会的基地,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工学结合,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重构课堂教学,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训练的仿真,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课证融通,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根据建设行业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遵循“校内建企、企内建校”的思想,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资源和紫金保险学院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如与紫金保险合作建成保险仿真实训室、与工商银行合作建成银行仿真实训室;在紫金保险、海通证券设立驻企工作站等。

主要参考文献: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4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5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转贴于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6

中图分类号:G64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65-03

黑龙江省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人才,但是,目前省内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需求,在质量上与行业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构建保险专业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保险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险专业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高校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符合保险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应该在保险具体专业方向上下工夫。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保险业界实际部门业务的专业性,而不应笼统的开设保险专业课,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应向掌握新的保险知识和解决保险实务问题的核心技能方向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应对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1]。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保险专业人才。

二、当前黑龙江省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市场调研环节

纵观省内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其课程的设置与调整的科学性基本没有事先通过一定的市场调研来论证。个别高校只是在专业设置的初期象征性地对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向业界做过咨询,但没有在后续进行定期、大范围的调研来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计划中课程是否需要开设、课时是否适当,理论和实践课时分配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反映保险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动态变化都缺乏科学的依据[2]。

2.课程设置与地方性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

对于黑龙江省高校来说,保险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但从现有课程体系看,课程设置主要参考了国内名校的教学计划,这些名校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这样的课程设计显然不太合适我省的自身情况。照搬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必然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内容设计不够科学

首先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重复现象,比如,《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课程中,关于保险的基本概念、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合同、保险产品等内容都会涉及。多门课程的重复讲授必然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而课程内容需要做进一步的整合。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与具体职业岗位相联系的技能训练内容则少之又少,这些现象与培养保险应用型人才都是不相符的。现行培养本科生的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性方面只是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安排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但实际上这些课程目前并无多大的实践性,甚至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2]。最后,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科的交叉性。保险学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学科,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学校在制定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往往只开设与保险直接相关的课程,而忽视了相关领域知识的传授,学生不能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4.师资队伍的匮乏导致因人设课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中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早期的保险专业毕业生,导致保险教育出现教师匮乏的现象。现有的保险专任教师大多是其他专业毕业或者是从行业当中转行而来,因而教师整体年轻化,高层次、高学历的很少,整体缺乏教学经验,教师体系构成不完整,有很多专业课无法开设。因此,个别高校在设置课程方面,更多地从教师的能力出发,而没有考虑专业结构的严谨性,致使学生专业理论存在缺口[3]。

三、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当前,省内高校普遍存在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一致、保险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保险公司培养从事营销或管理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为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培养通晓保险业务、熟悉各种险种和保险市场的专业人才,为各类社会保险保障机构培养能熟练进行年金管理和社保规划的专业人才,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首要原则[1]。

2.坚持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设置应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和强化社会认同等方面,以教学、技能培训、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展开,并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3.尊重学生自的原则

应考虑在专业课程中多设置选修课,要求完成必要的门数和学分。学生通过对多门自身感兴趣的课程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强未来岗位适应能力。

4.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原则

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对学生实施综合测评的原则

推行突出创新素质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业务经营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4]。

四、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保险专业课程

为了使保险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根据各保险公司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减少重复开设。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保险学专业为例,其专业课设置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营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中介、风险管理、社会保险等课程;专业选修课从24门中选8门,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第5学期开始至第7学期,每学期至少选择2门,学有余力者可多选。除了开设以上课程外,还适应市场需要开设心理学、保险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定期举办保险专题讲座,如“投资理财知识”、“沟通技巧”、“汽车维修”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省内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强化与业界的沟通,保证保险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

2.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开发课程体系

要以保险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保险经营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使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既具有操作技能,又具备职场环境中的职业智慧;以行业服务项目设计训练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围绕保险业实际经营环节展开,增加实务操作内容[5]。

3.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特色,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

应用型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保险行业的第一线从事实务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而以工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因此,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特色,加大实训课时量,保证实训课时比重至少达到总课时的40%以上。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应依托保险行业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保险专业学生能够定期到行业进行参观及顶岗实习。并保证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教学任务明确,条件保障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6]。

4.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格标准的对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是高校进行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重要方向。将保险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与知识能力要求融入所开设的课程,建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培养,将保险人证书、保险经纪人证书与保险公估人证书考核的基本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另外,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国家理财师等证书中的一项或多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7]。

5.倡导保险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课程设置体现保险经营教育的同时强化风险和保险管理教育。当前,国内乃至黑龙江省保险业依然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业务轻管理、重速度轻结构等粗放式发展状况。与此现象相类似的是,保险专业教育也出现了侧重于市场开拓、产品条款介绍、市场营销策略和相关案例等实用性内容的教学,侧重于传播落后于当前保险业发展的传统经营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保险教育在重视传授保险经营知识的同时,却出现了忽视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教育的倾向,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保险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强包括保险行业自律管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保险业监督管理等在内的保险管理理论和最新实践的内容,增加保险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内容。其次,课程设置中还应考虑强化保险文化与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等内容的教育。保险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只建设保险物质和制度文化,忽视保险观念或者理念文化;我们只关心保险的物质和技术等“硬”的原理和工具,忽视保险中的精神和人性等“软”的文明;我们只顾股东与管理者的工资薪酬,侵犯被保险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的保险就将与它固有的制度魅力背道而驰,最终失去它应有的光环。所以,增强保险专业教育中文化、道德伦理和职业操守等的教育刻不容缓且是当务之急。最后,课程设置中加强保险专业中法律制度的教育。对于保险专业教育而言,我们既要加强保险制度本身的建设,又要培育遵守制度的意识和环境;不仅要深化保险制度特别是我国保险制度的特色教育,更要随着经济金融和保险发展,对新兴的交叉与边缘领域逐步建章纳制,并让制度及时体现在专业教育内容之中[8]。

6.建立科学并富有激励作用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体系是以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成果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课程考核中,我们设计了全新的方式,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将考核贯穿于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进程中进行持续性、阶段性的考核,从而达到弱化授课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进一步体现考核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在某一个教学模块的任务完成后,随堂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小测验、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小组讨论题目等方式的考核。这种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和教学内容考评,能够督促每个学生进行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又能够使学生真实、完整地展示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体会和学习成果,避免了以往通过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了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这种方式通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很受同学认可的。二是充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三个方面能力的考核我们设计分布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如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主要在每次课程中的晨会主持或拒绝处理模拟环节完成,文字组织能力主要通过投保书的填写以及为客户制作的保险规划书来进行考核,团队协作能力则主要通过销售通关、模拟实战演练来完成。三是学业以提交成果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在汽车保险业务中,我们在设计考核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在期末课堂教学结束时统一上交3项成果:《XX客户车险投保特色建议书》、《XX车出险定损报告》(根据特定客户的实际事故信息完成)、《车险理赔综合资料》。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对以上3项成果的综合评定,了解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程度。而对于学生而言,这3类作品是课程学习的成果,是综合业务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成果,也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9]。

参考文献:

[1]刘玉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蒋菲.保险实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5).

[3]李明.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6).

[4]于长福,奚道同,郭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0,(8).

[5]陈珍.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0,(7).

[6]李加明.保险人才培养:中国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轨[J].时代金融,2011,(11).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相当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其它教育的鲜明特征。目前,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出发,构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了共识。

一、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不足

1.对实践教学认识程度不够

保险专业有着极强的实践操作性,也有着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我国新保险法的实施,使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学仍然围绕着理论教学进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相对缓慢,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存在分歧,使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2.实践教学措施相对较少

大多数高职领域的实践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校内实践、校外实训的丰富实践体系。但是,高职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显然没有形成丰富的体系内容,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开展高职保险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没有具体有效的实践教学措施,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情境、随堂实践训练较少、专门项目培训等课程匮乏,学生很难在真正的实践岗位上锻炼自己的保险从业能力。

3.教师指导能力的欠缺

高职保险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最需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是,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师通常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很少有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能力,是限制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4.实践教学难以有效评价

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高职院校还不能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评价,也缺乏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必要规范,这导致了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常常使实践教学内容被简化,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实践训练,学校也不能对教师的业绩进行充分考核和认可。

5.社会对实践教学不认可

高职保险专业不像其它技能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进行产品生产或提供技术服务。因为高职保险专业学生需要充分融入社会进行实践,需要长时间的业务能力积累,短暂有限的时间是不能体现高职保险专业学生水平的,这使保险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得到不到社会价值尺度的认可,使高职院校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很容易被忽视。

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建设方法

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保险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统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实践保险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目标,使学生在逐步加深对保险专业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保险业务技能。具体来说,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学做结合的思想,高职保险专业应当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使高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获得新的实践路径。例如,应当加强课堂实践操作环节,使每学期都有一定时间段的校内实训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做到边学边练,用实践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用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要使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实际操作、情境模拟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环节应当成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

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为了促进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培养,要在现有理论教师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实践型教师。首先,使保险专业的教师与保险企业对接,使理论课程教师全面熟悉一般保险业务。其次,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保险专业管理人员到校园担任业务指导教师,从而带动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利用这些外聘人员的从业优势,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保险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保险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外实习基地应当充分依托行业协会和优质保险企业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广泛合作。首先,要让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岗位实习工作,让学生轮换熟悉保险业的各个岗位,从而使学生对保险业的各个部门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为学生安排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训,要分阶段、分主题的锻炼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第三,校外实习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可以使用集中实习,也可以使学生分阶段进行实习,从而使学在阶段性的丰富理论知识后再进行更深入的岗位实习。

4.大力倡导职业证书教育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完善,保险从业人员必须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指导,使行业协会授权高职院校可以对合格完成保险专业学习的学生发放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可以极大的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实践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项目时,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形成较好操作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结语:保险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出发,应当完善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采用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校外培训基础和倡导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制度,促进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8

一、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保险专业起步普遍较晚,且开设保险专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班出身的高学历保险专业教师数量有限,故在保险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保险学课程实务性和综合性较强,对任课教师的整体要求较高。为确保在投保、核保和理赔等实务性较强环节的授课更接地气,教师理应具备一定时期的业内从业经验或挂职锻炼经历,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很大一部分高学历教师从校园进校园,尽管理论知识渊博,但对保险学实务篇的认知有待加深。

(二)授课内容与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存在一定的交叉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营销学、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因此在保险学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上不可避免会与其他课程出现一定的重复,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如何适当把握对后续相关课程的铺垫程度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所在。

(三)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过于单一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是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求学生涯和教学工作中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高校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较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和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看和记笔记,尚未完全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均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部分学生对保险专业的认知有误

我国保险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保险业发展历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保险人在高佣金的诱导下对客户进行销售误导,保险公司投保理赔两张脸等,导致人们对保险存在些许微词。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被动被调剂到保险专业,一旦达到学校规定的转专业条件,立即从保险专业转出,而留下的学生中仍然有一部分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就是保险销售,对专业认知和职涯发展认知的偏差导致了学习的热情不高。

(五)考核方式以卷试为主,重结果轻过程

保险学课程学生总评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占比分别在30%、70%左右,且考核方式一般为闭卷考试。期末卷面成绩占比较高,即使学生平时表现平平,通过考前突击取得高分的卷面成绩亦可收获较高的总评成绩。此种考核方式不能很直观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听课状态和课堂参与程度,无法全方位评价一个学生的总体表现。

二、提升保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保险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挂职锻炼的支持力度,如定期安排保险学任课教师到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顶岗实习,在教师挂职锻炼期间,不应为教师安排授课任务,同时要定期去挂职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掌握教师在其单位的工作表现,避免实践锻炼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鼓励业界精英通过专题讲座、合作交流等形式进入保险学课堂,让师生共同感受保险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

为避免保险学和后续课程授课内容上的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保险专业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上要细化,严格规定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授课内容以实现有效衔接,同时授课计划、教案等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此外还要鼓励教师进行集中备课,特别是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授课教师要定期沟通授课内容和进度,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情况。

(三)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

根据保险学不同模块课程内容,可采用传统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核心业务仿真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先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引入某个具体案例的授课方法,采用先对基本内容进行整体概括介绍,然后紧接着给出带有若干个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尤其在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保险基本原则的讲解中,若不能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觉得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2)分组讨论法。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讨论的课题,比如“保险真的保险吗”、“有了社保是否还需要商业保险”等等,按团队或者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做出答案,由各组代表上台汇报,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总体点评,此方法亦可锻炼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的分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核心业务仿真模拟法。传统讲授法的授课地点局限于教室,针对保险学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可考虑将保险费率厘定、核保与理赔等模块的授课延伸到保险实训室完成,借助于软件系统,模拟保险公司不同业务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切身感受保险业务的场景、工作流程及其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加深学生对保险实务环节的认知。(4)角色扮演法。在保险公司晨会、保险产品说明会、保险产品计划书、核保的四次风险选择等教学模块,教师协同学生可以在教室设置具体场景,最大限度模拟保险从业环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角色扮演,使其身临其境感受保险职场氛围,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相应模块的教学。

(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消除专业偏见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9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之一。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对包括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内的诸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对顶岗实习的法律属性以及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事故如何适用工伤保险等问题,缺乏法理上的研究,笔者拟就此问题进行法理探讨。

顶岗实习的劳动法律和教育法律属性是适用工伤保险制度保障的法理基础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分为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根据实习岗位对资格、技能的要求不同,可将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譬如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只能采取教学实习,这种实习必须在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学生没有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不能采取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顶岗与实习的结合,要从“顶岗”和“实习”两方面去理解。顶岗,即实习学生相对独立承担岗位任务和职责;实习,是指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实习学生在企业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即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的活动。

(一)从顶岗层面而言,顶岗实习具有劳动法律关系属性

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劳动力是顶岗实习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和内容。实习学生的劳动力与企业的生产资料在顶岗劳动过程中相结合,在此过程中顶岗实习学生消耗了劳动力,企业消耗了生产资料并实现了经济利益。顶岗实习学生向企业提供劳动力,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人身在一定限度内交给企业支配,因而具有基于顶岗劳动而形成的人身关系法律属性。这一属性也就决定了实习学生的人身自由受到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限制。由于对实习学生劳动力的使用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实习学生的人身利益,关系到实习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因而企业应该提供符合劳动安全卫生的生产条件,企业应该对实习学生承担劳动保障相关义务。这种人身属性也要求实习学生要接受企业的指令和管理,遵守企业依法制定的劳动规则,遵循企业的劳动规律和纪律,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性劳动规范和要求进行劳动。

实习学生所从事的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和提供的劳动力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劳动价值,实习学生享受的实习报酬与其提供的劳动力质量数量要相适应。

人身权利具有平等性,既然实习学生是相对独立地承担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与企业普通劳动者相同,实习学生的权利义务就应该与企业普通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基本一致。实习学生与企业普通劳动者在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等方面是平等的,实习学生应得到完全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在遭受与工作有关的人身损害时,也应该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虽然实习学生未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不能享有与劳动者身份有关的权利,但是,实习学生参加了实质性的工业生产劳动,是实质意义上的工业劳动者,就应该享有劳动法规定的与工业生产劳动有关的特别权利,如获得合理报酬、安全保障、工伤保险,可拒绝企业违章指挥,拒绝冒险作业等劳动权利。

(二)从实习层面而言,顶岗实习具有教育法律性质

既然实习学生尚处在实践学习阶段,就其实习目的和过程来看,是为了在生产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并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性劳动,实习学生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应该与企业普通劳动者权利义务完全一致。首先,实习学生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一种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次,顶岗实习是带有预备就业性质的生产劳动,顶岗实习中学生所提供的劳动力有学习专业技能的性质,学生处在从事职业劳动的预备期,在为就业做准备。这种实习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再次,顶岗实习的学生不是一个普通的实习学生,而是一个参加生产性劳动具有就业愿望的实习学生,按照专业教育教学大纲和计划安排,学习内容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顶岗实习实质上是生产性劳动和实践性学习的结合,不能因为实习学生的身份缺陷而减损实习学生应该享有的生产性劳动权利。必须结合顶岗实习的实际,具体分析顶岗实习中的安全法律问题,以平衡学校、实习学生和企业的权益。只有全面正确界定顶岗实习的法律属性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笔者认为,顶岗实习是指职业院校和企业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通过签订协议共同组织实习学生到企业特定岗位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生产性、实践性工作的教学活动。顶岗实习的实质是实践性学习,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学习目的的;顶岗实习的内容是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生产性劳动;顶岗实习的法律基础是顶岗实习协议,该协议是顶岗实习三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基础,具有教育合同的非营利性、社会性和智能性。

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事故适用工伤保险制度符合社会保险原理,具有宪法和劳动法律依据

多年来,职业院校多为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事故所困,都在探讨如何利用保险制度化解风险,这是一条非常科学的思路,但大多局限于商业保险形式。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11月20日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实习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通知及相关方案规定的保险责任范围是实习学生实习期间遭受人身意外事故和法律法规规章认定为工伤情形下校方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法律费用和实习学生实习第三者责任,投保主体原则上为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保障对象为参加顶岗实习和教学实训的在籍实习学生。但是,这种校方责任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虽然与工伤保险在分散风险的基本功能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法律内涵、适用范围、法律性质等方面有区别,只能作为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事故的补充保险。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与生产劳动有风险关联性,顶岗实习的这种“工作风险性”决定了顶岗实习学生若在实习时受到伤害,必须适用工伤保险才能充分有效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权利。 顶岗实习学生适用工伤保险不仅符合工伤保险法律原理而且有宪法和劳动法律依据。

转贴于

(一)顶岗实习学生属于社会保障的对象,其遭受的劳动伤害应该得到工伤保险保障

工伤是指在生产岗位上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工作或由于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所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病。判定工伤的标准应该坚持“工作风险”原则,即工作与伤害之间有因果关系。顶岗实习学生从事的工作是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活动,面临的工作风险与企业普通劳动者相同,理应以工伤保险的形式来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基本社会权利,使其在遭受工伤损害时能够利用这种权利维持其生活。至于如何判定工伤,《工伤保险条例》坚持了“工作风险”原则,在该条例第十四条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中有“因工作原因”、“与工作有关”、“因履行工作职责”、患职业病等表述。

(二)将顶岗实习学生伤害纳入工伤保险,符合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保障性原则

首先,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障内容之一,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同样适用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伤事故,这项原则是由工业风险的普遍存在决定的。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劳动中面临的生产性风险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可以通过改进技术和加强管理来减少和控制风险,但是,从总体上说,工作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排除的;虽然从个体而言,劳动风险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是,从总体上说,劳动风险事故的发生又是必然的,一旦发生事故,企业的普通劳动者和顶岗实习学生所遭受损失的几率是相同的。顶岗实习劳动危险的普遍存在及其造成的人身损害的客观必然性,需要工伤保险制度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保险保障。

其次,实现公平保障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顶岗实习学生在享受工伤保险的机会和权利上应该机会均等、利益均衡。也就是说,与员工从事相同劳动、面临相同风险、遭受相同损害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享有与员工相同的工伤保险权利。这就要求国家在设计工伤保险制度时,必须消除身份限制,公平对待顶岗实习学生并确保其享受到工伤保险权益,将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顶岗实习学生是社会保障公平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再次,工伤保险是顶岗实习学生的重要安全和生活保障。工伤保险能保证顶岗实习学生具有安全感,使其在社会心理上保持平衡,从而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劳动。工伤保险的补偿功能符合一般保险具有的“集众多力量,分担各种意外损失”的原理。国际劳工组织在评价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时曾指出:“在社会政治历史上,没有什么事情比保险更能急剧地改变普通人们的生活。这种保险制度,使人们在因不测事故、健康不良、失业、家庭生活承担者死亡,或因任何其他不幸使收入受到损失的情况下,不至于沦于赤贫。”由此可见,工伤保险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社会保障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三)顶岗实习学生工伤保险的宪法、劳动法律法规依据

劳动者享受的工伤保险权利是由国家宪法和劳动法给予参加保障的。虽然顶岗实习学生不是形式上的劳动者,但是,其提供的顶岗劳动具有劳动法意义上的实质内容,与普通劳动者处在相同的工业劳动环境之中,面临共同的劳动风险,因此,宪法和劳动法关于公民和劳动者的工伤保险保障权利,顶岗实习学生也应该平等享有,只有这样,才符合公平公正的法律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设立为公民享有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宪法和劳动法分别以国家根本法和基本法的形式保障工伤者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10

平安保险实习工作总结范文一20__年大学生保险行业个人实习报告范文经过近一个多月在__保险公司银行业务部的实习,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照和指导下,及自身的不懈努力,让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公司我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自我综合素质方面的认识。最主要的是不仅让我学会了做事,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对培养我的工作意识和提高我的综合素质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此我由衷的感谢__人寿保险公司,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次机会。针对这次实习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感受及所取得的进步。

一、系统培训使我对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对树立信心起到很大的作用。

进入公司前我就听闻:

“保险不是人做的”“一人做保险,全家不要脸”等话。给了我,一点压力,进入公司的前两周,公司对我们这些新人进行了一次封闭式的系统培训,首先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一个公司再到认识整个行业,这是我由生来接受过最系统的培训,我觉得“培训”这是公司给我的最大福利。无论做任何一个行业,担任任何一角色。首先树立自我对公司,对产品、对行业的自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如果自己对公司、对产品没信心,底气不足,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我们又如何去说服客户呢?其次再到对产品、业务流程、销售技能等基础知识的培训。这次培训虽说很短暂,但它刺激着我的神经,冲击着我的心灵,让我知道保险是可从事终身的事业。

二、银行网点实践让我的业务技能及沟通技巧不断增长,公共关系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单单培训和演练还是不够的,某些认识都还是肤浅的,还需要我在实践当中去不断深入地理解。

特训完后我跟师父到网点前线现场实践,一边是团队长继续培训及同事们的相互模拟演练、相互探讨,一边是自己对资料的反复琢磨。一周多下来,觉得自我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销售技巧,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销售任务时。

团队长给我分配了一个农行网点,通过实践几周,我的销售技能上了一个台阶,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工作中我还需要处理团队合作中的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本公司,还要跟别的机构例如银行等机构的职员做好沟通,只有这样工作效率才高,工作起来才会顺心应手,相信这也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

三、不断的自我总结提高了我的自我学习能力,会议主持提高了我的胆识及演讲水平。

每天去网点工作,遇到任何问题解决不了的,公司都要求我们把问题记下来,小组解决不了,会议上各小组再一起解决。我们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作用,如果自己进行分析,往往是一种定向思维,所考虑到的只是一个面,甚至只是一点而已,很难考虑周全,然而展开小组讨论,就可弥补这个不足,大家从多角度地看问题,结论也就更加全面、合理、准确。通过讨论,能使我们立对纠错,提高个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倾听、思考、分析、评价、表决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到了锻炼,同时,这也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弥补自身认识上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业绩分享的时,再把成功者的经验记下来,互相交流学习。公司的这种要求让我体会到了员工团队的专业、高效、凝聚力。轮流的会议主持提高了我的胆识及演讲水平,正因如此我发觉我成长的很快。

虽说我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我还存在着以下几点的不足:

一是工作中有时自信心不足,有放弃的念头。时而出现低级错误;二是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有时显得较为急躁,没有及时找出失败的原因。三是对一些业务知识特别是银行、金融、证券知识不够熟悉。四是社会阅历相对来说较少,跟客户聊不起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业务技能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我将通过多看、多学、多问、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业务技能;通过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的对待每一件工作。最后由衷的感谢我的母校对我的培养,感谢__人寿保险公司,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次机会。

平安保险实习工作总结范文二一、实习基本情况

1、实习时间:20__年1月20日—20__年1月30日

2、实习地点:人寿保险公司济南分公司

3、实习内容:保险范围内的工作及相关内容

二、实习内容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保险人为了充分满足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保障需求和欲望,而展开的总体性的活动。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保险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合理拟定、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现阶段我国的保险市场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营销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极不适应保险消费市场需求,必须寻求创新。

重要的思路有两条:(1)注重关系营销,留住顾客;(2)突出营销中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建立企业文化,塑立美丽的企业形象。

第一、保险营销并非等于保险推销。保险营销的重点在于投保人的需要,是围绕满足投保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整体营销,即从搜寻保险市场上的需求一直到完成险种设计以及对投保人投保后的服务等一整套营销活动。而保险推销的重点则在于保险产品本身,主要是为了销售保险产品而进行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保险营销不仅仅包含保险推销,而且还包括保险市场预测、设计新险种、协调保险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经营活动的目标,促进保险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等内容;保险营销还是一种注重长远利益的保险企业活动,也就是在注重促销的同时还注重树立保险企业的形象,为保险企业的发展作出预测与决策,而保险推销则侧重于短期利益,是一种为获得眼前的销售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行为。虽然保险营销和保险推销都以盈利为目的,但保险营销是通过投保人的满意而获得利润,而保险推销则是通过直接的销售来获得利润,所以,从营业员的角度来看,营业员要与顾客很好地沟通以保持密切的联系,淡化卖保单的商业行为,强化作客户永远朋友的服务行为。从保险企业的角度来看,保险营销要求保险企业建立一套远比保单推销复杂的营销系统,来完成包括调查分析、实际营销、售后服务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第二、保险营销更适于非价格竞争原则。

保险商品价格(费率)是保险人或保险主管机关依据对风险、保额损失率、利率、保险期限等多种因素的分析,并通过精确的计算而确定的,因而它是较为客观、较为科学的。为了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这一价格一般不能轻易提高或降低。因此,为了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了促进规范竞争,国家有关部门要对保险价格进行统一管理。

所以,价格竞争在保险营销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相反而非价格竞争在保险营销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保险营销人员,保险企业应建立企业文化来管理。人是有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当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很高的生活标准,充分满足了人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人们在追求自尊、交际、自我成就等更高层次需要时,报酬、允诺、刺激、威胁和其他强制手段就不会太起作用。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把人的精神属性和价值追求提到首位的管理方法,正好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

就保险而言,它通过仪式、典礼、文化沙龙等一系列形式,把保险企业价值观念变成所在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通过共有价值观念进行内在控制,使本企业成员以这种共有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借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齐心协力实现保险企业的目标。

三、实习表现与效果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作能力。

主动参与保险市场调查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

2、实习方式。

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我们同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我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是我们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

四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我们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我们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我们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我们认真完成实习报告。

4、总结交流。

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

平安保险实习工作总结范文三一、实习目的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丰富社会经验,掌握信息管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二、公司简介

_年1月份我十分有幸的来到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在去之前,我对它不是很了解,随着后来在平安的工作慢慢了解到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

圳。_年6月,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2318。_年3月1日,中国平安a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份简称为“中国平安”,代码为“601318”。公司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人寿”)、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产险”)、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深圳市商业银行。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商业银行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截至_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3,587、18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381、04亿元。_年7月20日,公司市值超过1,500亿港元,居于国际大型金融保险机构行列。公司通过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共为3,700多万名个人客户及约200万名公司客户提供了保险保障、投资理财等各项金融服务。公司拥有20多万名销售人员及近4万名正式雇员,各级各类分支机构及营销服务部门3,000多个。_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收入为437、39亿元,净利润达到人民币41、62亿元。从保费收入来衡量,平安寿险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平安产险为中国第三大产险公司。

中国平安的企业使命是: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家乐业;对股东负责,资产增值,稳定回报;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公司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做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公司贯彻“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

三、实习内容及步骤

我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营业部。分担营业部的外勤工作。第二阶段是在培训部。当时平安公司正在进行1月增员的活动,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

平安见闻一:

每天8点30分的早会。

每天早上八点半是平安公司上班的时候,公司的喇叭里就会响起动感十足的音乐。这时候所有员工都要开始接受严格的考勤。平安的早会内容和各个外勤人员息息相关,所以对外勤人员的早会出席率有着极高的要求,也和各外勤人员的工资挂钩。

8点25分,外勤所有业务员和本部的内勤们在营业部的排队站好,本营业部经理站在队列前面。然后广播里宣布早会开始,每日的早会是由各个部门的职员轮流主持。

早会的第一项是齐唱公司司歌《平安颂》,这首歌是郭锋专门为平安公司而做。歌词如下:

四海之内,心手相牵,选择平安是你我的心愿;

诚实、信任、进取、成就,我们的信念永远不变;

让每一个早晨与平安相见,人生拥有温馨的家园;

让每一颗心灵与平安相连,生命书写辉煌的诗篇。

追求卓越,全心奉献,回馈社会是我们的诺言;

和平、友爱、幸福、欢乐,人类走向灿烂的明天;

让每一个早晨与平安相见,人生拥有温馨的家园;

让每一颗心灵与平安相连,生命书写辉煌的诗篇。

生命书写辉煌的诗篇。平安!平安!平安!

(每次回来跟朋友说到平安每天早晨都会唱司歌,他们都会说是学松下幸之助的。)

然后是大家齐颂公司训导,开始几句话是这样的,“思想品行,光明磊落;组织纪律,令行禁止;工作态度,严谨求实……”。

会正式内容的第一项通常是昨日业绩报告也就是所谓的“大早会”。把各个市区做一个大比较,再在本市区各个营业部在昨日成保的业绩量做比较。平安公司十分重视激励政策在管理中的应用。我所在的营业区是四处,在这十个部中展开千里马与蜗牛命名政策来激励各营业部的业绩量。对前一日业绩最好的部是当日的千里马部,业绩最差的定为当日的蜗牛营业部,一个蜗牛形象会挂在公司入门时的业绩展览墙上,上面挂着所对应的营业部的名称。

业绩较好的营业部为了当上千里马,努力的展业,做业绩。某时段业绩一般的营业部也为了摆脱蜗牛营业部的称号而苦苦挣扎。

大早会过后就是各营业部的各自的早会。就像关起家门说自己的事一样,营业部经理和主管门为了赶超其他营业部也是煞费苦心的想策略,带新人,研究新险种,分享成功经验。也开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员工素质的活动。

营业部的早会过后还会开各个小组的早会。由小组主管分析到每个小组成员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大家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层一层会议开到现在,差不多时间到了9点左右,早会基本结束,大家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内勤人员整理各种报表,出建议单,接洽理陪案,蓄期或者加险。外勤人员开始奔波于众多客户之间,开始展业,送建议书,送知音卡,签单,处理理陪初期。

平安见闻二:

特殊的就业群体和内部开销的严格控制制度。

平安保险集团现在人力资源安排上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因地而异”的方法。一方面在南方大城市,例如上海、深圳等地,保险意识比较好的城市,公司采取精英战。公司运用自己在平安大学的教育培养出一支支人数少而业务非常精通的保险业务员队伍。他们一个营业部可能只有二三十人。

而在北方的一些省份还实行着人海战术。每年两次的增员月,让每个业务员忙的不亦乐乎。这种强力的增员计划给保险销售量上带来了一次次的突破,但也在保险业务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上拉低了水平。

就河北分公司的现状来讲,各地市分公司仍以增员力为衡量的标准,相互攀比,设立比赛,增强员工战斗力。公司现在所招收的员工,大部分是失业下岗职工,或者是即将倒闭工厂的工人,或者是农村家庭妇女,还有一部分家里经营小店的业主们。员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了解,接受新险种时接受速度慢。并在后面的展业中时时的露出对险种的认识不足的问题。保险业务员对险种的认识不足不仅仅会降低业务量,还会对客户造成对公司形象与文化的误解。寿险业务员因工作需要应对大众的健康问题有个比常人要更清楚,更细致的认识。例如在各个年龄段我们可能面临的健康问题是什么,或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健康危险指数的曲线是怎么样的。因为保险业务一般都是长期的,投保期有_年,20年,30年的不等,一保就要保到70岁或者终身险的。所以我们对客户的长期分析是必要的。

平安公司认识到就业群体的特殊性,在深圳总部设立了平安大学。培养平安管理人才。把新理念、新思想带到平安管理阶层。在各个省、直辖市设立培训点。培训更多的员工。让他们拓宽视野。还在不定期的阶段,提出某部分做的非常好的员工集中做经验分享。大家相互学习。在平安公司,学习气氛是很浓的。

内部开销严格的控制制度。

保险业在中国暂时是个艰苦的职业。业务员在展业中会经常受挫。有时这会影响到业务员持续工作的热情。激励政策在保险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公司每阶段都推出不同的激励计划,这个阶段可大可小,短期的可能是在开月7天内升钻的,长期的可能是13个月连续做钻石员工的。激励品可大可小。小的有价值3040元的电扇,大到价值千元左右的纳米羊绒被。公司的激励品大多以生活中常用品为主,实用性强。员工可以自己拿回家自己用,也可以搞活动为名,把自己所得的激励品当礼品送给大单客户。分公司提供的激励品是分公司运营经费里的,各营业部自己也出台激励政策,这部分资金主要来自部里得到的奖金,甚至部经理个人腰包。在平安公司里,没有浪费的现象。就连打印用纸也不例外,业务员们每打一份建议书都是自己出钱的。业务员们和内勤工作人员都把公司的财物当作自己家的去用心的呵护。正稳步迈向国际舞台的中国平安将以完善的治理结构,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成熟的风险管理,优良的产品、服务及市场能力,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金融服务业的百年老店。中国平安获得了广泛的公众认同及社会荣誉。

四、实习结果与分析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例11

摘 要:以需求为导向,从我国保险行业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出发,分析目前应用型高校在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性的探讨优化应用型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保险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00-02

保险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应用型高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诸环节构成包括诸多模块。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模拟训练,通过实验室保险专业模拟软件完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操作保险公司投保、承保、赔等经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实习环节是组织学生到指定实习单位现场参观、听专家讲座及进行具体操作等,主要是促进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对知识结构的领会。社会实践环节主要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围绕一些专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由此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科研训练环节主要是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实习环节是本科毕业生就业前的准备环节,组织学生到相关实习单位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去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快缩短他们的社会适应期。

一、应用型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开展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主要是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重在培养适应保险市场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能力,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大学生这些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

2.开展实践教学是解决保险行业人才供需失衡矛盾的关键措施

目前在保险市场上,随着人们保险意识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市场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拓展,导致保险企业对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保险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保险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却异常困难,在保险行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铺天盖地的保险公司的招聘信息中,大学毕业生无所适从。保险产品设计研发、保险精算、再保险岗位等一些岗位市场需求有限,要求极高;保险查勘验损、理赔、核保人员等均要求有工作经验,希望的是来之稍加培训即可上岗的人员。而保险销售人员、客户服务人员,保险本科毕业生受偏见的影响,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屑于做。很多保险本科毕业生多从事一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一些工作,造成保险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浪费。

应用型高校的学历教育是全面、系统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出现保险市场人才供需矛盾的根源在于,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甚至很多应用型高校,在保险教学中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轻课外实践的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保险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实践教学是破除这种尴尬局面,解决保险业供需失衡问题的关键措施。

二、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应用型高校对自身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社会对于保险营销人员有较深的误解,不少应用型高校迫于生源压力,在招生时为了吸引学生报考保险专业,一再强调我们培养的是高精尖的保险人才,不是“卖保险的”。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在保险市场上,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保险营销人员,而不是保险管理人员。

2.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一系列践教学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首先,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只强调实验教学而忽略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且实验教学内容流于形式,虽然不少的保险专业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环节,甚至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内容有较强的随意性,设计目的不明确,实践项目不连贯,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不足。其次,保险专业技能实习主要靠学生自主选择,缺乏有效的实习基地,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很少进行实地调研,文章质量不高。再次,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靠案例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保险精算、核保、理赔等环节缺乏场景训练,仅靠案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3.保险实践课专业教师极其匮乏

不少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资格,但并非保险专业出身,而是从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转型过来的,他们对保险专业的学习起步较晚,边教边学,理论知识尚没吃透,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开展,教学质量欠佳。在目前保险专业师资结构中,保险专业出身的教师尚且不多,具有保险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就更加少了。因此,目前很多保险专业教师难以胜任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的任务。保险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的缺乏是导致目前保险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直接原因。那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意进入高校工作的保险行业的实战精英,往往其学历又达不到高校的用人要求,难以进入高校工作。

4.缺乏完善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

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目前由于国家财政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对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使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训、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目前保险学界与保险业界之间缺乏有效、适当的合作方式和交流渠道,普通高校保险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不尽如人意,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保险业界的保险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5.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之前的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次检验,包括对学生的检验和对教师的检验。保险实践教师在缺乏足够的保险实践经验的情况下,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客观与准确的量化,多数教师都放弃将学生平时的实验结果放进到教学评价当中,最终回到对书本理论的考核中去,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失去对实践的主动性。虽然不少高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进行了学分、学时、实习长短等方面的规定,但缺乏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和提交实习报告,使得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效果不佳。

三、完善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措施

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充分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从符合当前保险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此目标上确立实践教学的目标,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教学获得何种能力和达到何种水平,然后对目标进行细分,在现有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每个项目有特定的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和实践场所。最后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来评估每个项目的实践教学成果,并根据结果对不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变更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故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优化、动态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提高实践教学地位

当务之急是必须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将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高校应该成立独立的实践教学指导机构,并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在保险专业教学当中存在着理论重复教学的现象,比如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开头部分的内容均为保险基本理论,而保险学原理中亦包含了关于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基本种类和基本特点等内容,因此只在保险学原理中进行教学理论教学即可,而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门课可以有更多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

2.健全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落实专业能力培养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必须改变原来以学科设置课程的做法,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整合,实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的高度融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整合优化课程,以执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的专业核心课体系,以技能标准为依据的基础技能课程体系,以专业应用技能为特点的专业实验课体系,构建保险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3.创建和完善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

高校必须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1)建立健全校内保险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是学生进行专业模拟实践的平台,可为学生提供情景模拟,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工作情景。(2)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应当建成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很多保险公司均有完善的新人培养机制,不妨和一些保险公司、公司及经纪公司建成长期的稳定的关系,让学生和老师利用寒暑假去参与他们的培训和学习,去实地的跟着校外指导教师去做保险业务。(3)加大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资助力度。西亚斯学院很鼓励大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社会调查,资助学生完成保险创新型实验项目。

4.加强保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鉴于保险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保险专业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目前师资队伍普遍重学术科研轻实践训练的情况下,理应加大对教师保险实践经验与实务操作能力的要求,可以选派一些年轻的教师到保险公司中挂职锻炼,让他们熟悉整个保险业务流程的各细节。另外,在保险专业教师应聘机制上可以适当加大应聘者保险实践经验的比重,对于那些有意进入高校任教并且已在保险业界取得较高成就的保险精英,可以适当降低对其学历和科研能力的要求。

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此必须从过去单纯依靠理论教学,以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为主来评价教学质量,转为以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为主来评价教学质量。要确立以能力为本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改变以往只重视学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人才标准。另外在实施过程中,为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应特别关注过程控制,修订、出台一系列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要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体、结合结果评价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许飞琼.中国保险业人才战略:现状、目标与关键措施[J].经济

研究,2011,(12).

[2]胡云良,侯旭华.浅谈保险实训教学与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J].

当代教育论坛,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