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流浪画家

流浪画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14 13:06:14

流浪画家

流浪画家例1

1.张乐平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是个乡村小学的教员,在破庙里教书。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来维持。

2.母亲精于剪纸、绣花,再加上帮人缝补衣裳,补贴家用。每当母亲在剪纸时,小乐平就全神贯注地站在旁边观看,母亲便成了张乐平的美术启蒙老师。

3.小学毕业后,张乐平来到上海一家木行当学徒。小小年纪的他,白天、晚上都要干活,非常辛苦。但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想画画。

4.画画要纸,可木行里除了账本和信纸,就没有其他纸张了。小乐平四下寻找,终于发现老板吸水烟用的纸媒可以用来画画。

5.纸媒,是那时人们抽烟时,用来引火的。小乐平便用替老板卷纸媒的机会,先在上面偷偷练画。

6.不料有一天,阴雨绵绵,纸媒上的墨水不干,老板抽烟时怎么也引不着火。于是老板把纸媒剥开,发现上面画满了毛笔画。为此,小乐平被老板痛打了一顿。

和流浪儿做朋友

1.1947年,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乐平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弄堂口,他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披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取暖。

2.张乐平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萌生了画流浪儿的念头。正在此时,《大公报》的编辑来约稿,张乐平便决定用流浪儿做题材来画画。

3.张乐平来到上海一个叫陈家木桥的地方,这里是流浪儿的聚集地。这天,张乐平来到这儿,想和他们搭话,谁知没人理他,有的还对他翻白眼,他只好败兴而归。

4.一路上,张乐平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对自己那么冷淡。后来他才发现,原来流浪儿衣衫破烂,而自己却穿着西装,尽管是旧西装,可流浪儿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就会欺负他们,所以对他不理不睬。

5.第二天,张乐平换了件旧衣裳,买了一些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坐在地上吃起来。几个流浪儿围上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手里的大饼。张乐平把吃的分给大家,流浪儿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6.慢慢地,张乐平和流浪儿们熟悉起来,成了朋友。不久,他根据听到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著名的《三毛流浪记》。

寻师良久不忘恩

1.张乐平读小学时,因为喜爱画画,深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喜欢。

2.有一年,北洋军阀曹锟以五千大洋一张选票的价格收买议员们,当上总统,遭到老百姓的痛骂。张乐平在陆老师的指导下,画了一只猪背着一口袋钞票,名为《一豕负五千元》。这是张乐平画的第一幅漫画,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3.后来,师生之间断了联系。虽然两人都在上海,却因张乐平读书时名叫张升,所以陆寅生一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张乐平就是他的学生。五十年过去了,张乐平对陆老师念念不忘,四处打听他的下落。

流浪画家例2

他早期的《紫云仙阁》作品,虽然画作对景写生的痕迹较浓,却也初步流露出线条、墨色渐次退远、色泽清新、淡雅、秀丽的韵味。其后创作的《绿水青山图》,画面流水潺潺的清泉、层峦叠嶂的山脉、绿树成荫簇拥着的峻岭,早期的艺术逐渐形成风格。

中期的《山居图》画作,画家用侧锋粗犷的线条,展现出太行山脉层峦重叠、高耸云天的雄姿。《玉虹千丈》画作,上方是悬崖处巨大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玉泉飞湍,遥挂前川,卷起千层云雾;下方是繁茂的松林,溪水奔流,泉鸣峡谷,呈现出自然之美。《鹿鸣溪峪》画作,峰峦重叠的山梁,错落有致,树林密布的环境,郁郁葱葱;曲折奔流的泉水,从山涧、谷口处飞流直下。他的这些描述和展现,已经慢慢脱离对自然山水物象的直观描写,显示出其笔墨情趣的日臻成熟。

近年来,梁彦强主要致力于以黄河咆哮奔流的浪涛为题材的系列创作,进入一种挥毫直抒胸襟、奔涌而出的艺术创作新阶段。

流浪画家例3

寂寞的旅行,惆怅的流浪。

华灯初上,星星托住月亮,迎接明天的太阳。流星穿梭着硕大的星空,寂寞的旅行,茫然的旅行,然后慢慢地消逝。暂且先许个愿望,美好的愿望埋在心里,会随着流星的消逝,开始慢慢地生长。愿望,要我们去寻找,而不是等待。

告别这座繁忙的城市,踏上新的流浪旅途。我要到达彼岸,立足终点。学会遗忘,寻找美好的愿望。

一路奔波,疲惫不堪。找个歇脚的地方,倒头便呼呼大睡。也不知睡了多久,朦朦胧胧地醒涞。天色已晚,先出去转转。这是一个宁静的小镇,没有大城市的喧哗,却别有一番景致。的确,小镇很安详,以至于住在这里的人都忘记了它的存在,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在死死地沉睡着。沉睡的人,沉睡的路,沉睡的大山……

我叫他石头,真名倒不记得了。他有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随着白纸变成充满诗意的美丽景图,正一步一步地实现着。

石头有着和我一样的年纪,不一样的梦想。他的梦想,是做一个合格的画家,他说他并不奢侈名利,只要作出的画得到人们的肯定,他就满足了。我迷惑,难道你就不希望作出一幅名画轰动世界吗?

他揉了揉疲惫的眼睛,喃喃地说,你现在是一个流浪四方的人,那你流浪的目的是什么?

他没管我回答,继续说,无非就是厌倦了日常的生活,想找一个可以放松自己的地方,感受自然,感悟人生。

我沉思着。

他正前方的画板上,山水已可见个大概。他手中的画笔并没有停下来,一直画着。他画的不是眼前的青山绿水夕阳彩霞,画的是梦想,是希望。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梦想,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一步步向前迈进。

梦想,并不见得要很现实的伟大,哪怕对别人来说,知识微不足道的。不错,石头的梦想只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画家。平凡的,平凡的人,平凡的梦想……

第二天清晨,石头还是乐此不倦的实现着他的梦想,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他是那么的全神贯注。我没有去打扰他。平凡的梦想,流浪的眼光。

待他画完了,长长地舒展了一口气,缓缓地站起来,已发现等候多时的我了。

早啊。他微笑地说。

恩。我要离开这里了。我坦然地说。

哦。祝你一路顺风。他感到惋惜地说。

你不回家吗?他问。

家?回家?我不知道!从我出来以后,都没有什么时候想过回家。但回家是必然的。我固不是离家出走,只是出来旅行,流浪的旅行。

也许快了吧。我对他说。

哦。好吧。再见!他说。

我点点头,再见!

他前面的画板上,太阳已露出半边脸,开始照射着缤纷多彩的大地。透过云层,照亮了他平凡的梦想。

梦想是秋天里的落叶,满载着大树对大地的希望,慢慢地飘落,最终在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凝聚了大树的希望,拥入了大地的怀抱。

告别了石头。平凡的人,平凡的画,平凡的梦想。告别了小镇,永远沉寂的小镇。不要喧哗,只是一个平凡的小镇而已。

最熟悉的人是自己,最陌生的人也是自己。熟悉透了,就变得陌生了。

对我来说,一切都还是那么的陌生。熟悉透了,就变得陌生了,毫不含糊。但陌生透了,却不能变得熟悉。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不可能,只能是“陌生的熟悉”。空想罢了。

累了,流浪累了。平坦的公路上,不时地发现一些碎石子。它们离开了大山的怀抱,要么被铺成大道,要么被盖成楼宇,要么就是没有归宿的流浪。但我并不显得有多么的怜惜它们,无聊的将其踢向路边,也在为社会作贡献吧。公路上的碎石子俞来俞少了,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我的脚也俞来俞痛了。惆怅的流浪,寂寞的旅行。

十六岁,趁者假期出来放纵自己,流浪的旅行。我选择流浪,之所以这样,正如张悦然所说的“人生的绝大多数的时候正是如此。选择是因为没的选择。不了了之”。

人生固如此。

流浪画家例4

为了让黄永玉心情好起来,老伴张梅溪陪他回湘西老家散心。

张梅溪小时候身体并不好,嫁给黄永玉之后,她为了省钱,挑几十斤粮食走山路是家常便饭。不知不觉中,张梅溪的身体强壮起来。她经常自我调侃:“这大山能把林黛玉变成花木兰。”

黄永玉决定效仿张梅溪锻炼身体,他打算走完湘西凤凰的大街小巷。最开始时,他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行程,走不完当日的路程就不回家。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走一个钟头,黄永玉就气喘嘘嘘、腿脚战抖,他控制着坐车回家的念头,就地略休息一下,然后强迫自己慢慢走完一条又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

一个月之后,凤凰的老老少少都在议论:有个突然冒出来的老流浪汉穿得倒是不寒酸,每天无所事事,到处闲逛!黄永玉得知后,偷偷乐呵了一天。不过,他发现这天天“流浪”效果真不赖,腿脚沉稳有力了,晚上创作时,画中尽是来自白天的灵感。

黄永玉总结了一下,每天漫无目的晃荡好处还真不少:第一,锻炼了身体,流浪不比激烈的运动,对老年人的身体负累较小;第二,走累了,找个闲人说说话聊聊天,日子充实心情愉快;第三,有风景可看,人和物日日不同,有助于创作。

回到北京之后,黄永玉沿用此流浪法,把北京城的古旧城墙、大小胡同看了个真真切切。

流浪充实生活

在北京大街小巷流浪了一段日子后,黄永玉发现,北京跟湘西不一样,想去看看的地方太多,可城太大,光靠脚力无法走到目的地。如果坐公交车,倒来倒去,半天时间就晃过去了。

黄永玉打算买车,但80年代,私家车是一般人不敢想象的。家人劝黄永玉放弃这个念头,经过的前车之鉴,他们可不想再被扣个“资产阶级”的帽子。黄永玉不打算放弃,他倔强地学会了开车,考了驾照,然后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没想到,居然获得了批准,车牌还是特批的。随后,黄永玉从德国买了一辆奔驰320。就这样,黄永玉成了中国开私家车的“第一人”。

当北京的很多人都有私家车之后,北京交通开始拥堵,黄永玉觉得开汽车不过瘾,又从德国买了一辆马车。北京郊区的村民经常能看到一个古稀秃顶的老头儿驾着一辆欧洲风格的马车在田野乡间加鞭驰骋。那老头儿边驾车边唱歌,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会下来牵着马步行。

一晃日子流水般地流到了70岁,凭借汽车和马车,黄永玉把中国的名山大川都玩了个遍。不知不觉中,黄永玉已经不习惯在一个城市呆得太久,旅游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对70岁的老人还这么不停地“折腾”,实在让家人放心不下。定居在意大利的女儿回国劝黄永玉去意大利休养一段时间,好“收收心”。

到了罗马,黄永玉很快发现这个国家的交通是专门为汽车设计的,用车出行是意大利人的习惯,即便只隔一条街的路都要开车,所以大多数人的体型都腰腹圆胖,腿却细瘦。黄永玉觉得这样很不健康,他开始走街串巷,向那些习惯了天天驾车的老人们宣传起走路对身体的好处来。没过多久,黄永玉的周围就有了一群拥护者,他那70岁了依然笔挺的腰杆实在太有说服力。黄永玉和一些意大利老人联合起来给意大利政府写了提案,希望政府多鼓励人们行走,过度使用汽车会使人的身体机能退化。

提案深受重视,意大利政府在很多适宜行走的地区投资修建了人行道,方便人们行走运动。女儿也不反对黄永玉天天往外跑了:“您居然把流浪养生法带到了意大利,收获很大嘛!”

有了在意大利的经历,黄永玉决定带着老伴儿周游列国。在英国,黄永玉参加了当地老年人竞走比赛,没想到一举夺魁。当英伦老人们对他夸奖赞叹时,他幽默地说:“牛刀小试,中国功夫而已!”

但也并非所有的旅程都是一帆风顺的。在日本时,黄永玉到富士山游览,他沉浸在美景中以致不知不觉拿出了画板和画笔画起了画。几个小时过去了,由于精神过于集中,等他从画作中走出来时,才发现除了画板画笔外的所有物品全无踪影了。黄永玉沿途比画着跟人讲他的困境,幸亏得到了一个日本女孩相助才安全返回住处。善有善报,日本女孩因此成为黄永玉的关门弟子之一,现在已是当代日本画坛的名流。

流浪感悟人生

1997年,黄永玉最好的朋友汪曾祺去世了。黄永玉经常拿着画笔发呆,这世上还有懂他画的人吗?他画给谁看呢?他觉得自己灵感全无。

有些媒体和商人为了赚钱,恶意炒作黄永玉的画册,让消费者花天价购买他的作品。有记者在报纸上批评他大发横财,生活奢华:“在北京的花园居然占地六亩,还开着奔驰车,还有好几辆跑车。”甚至攻击起他的为人:“他已经不是文人,他为酒鬼酒设计包装,他的雕塑、画册全都限量发行。与那些专心搞学问的大师们相比,他不过是个靠艺术捞钱的商人!”

黄永玉最不愿的就是自己品行上有任何污点。没多久,几重郁闷下,他明显老了。张梅溪开导他:“外在的批评,名和利什么的,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名和利能够一下子全来也能一下子全没,如果你太想抓住它,就会为它所累!你应该以流浪的心态对待它!”

黄永玉突然间开窍了,他开始了流浪式的创作尝试,插图画、漫画、建筑、诗歌……在凤凰,他建了“夺翠楼”和“玉氏山房”,又出资千万为家乡设计修建了四座古色古香的桥,一方面方便行人,另一方面,让人文建筑为自然山水增色。他在北京“万荷堂”外建造凉亭供市民休息喝茶之用,每年荷花盛开之时,弟子亲朋满院,一方面赏荷,一方面为他庆生。此时是黄永玉最得意之时,他已经不在乎外在的批评了,那是批评者的事,与他何干!

流浪画家例5

熊伯爵非常高光,以为遇到了宝贝,花了一大笔钱把这幅熊武士的画买了下来。当然,有了这笔钱,流浪熊不必到处流浪了。流浪熊拿到钱,高兴地离开了熊伯爵的城堡。

到了晚上,熊伯爵将熊武士的图高高地挂起来。有了熊武士,熊伯爵的胆子从此大了许多,再也不怕黑,不会被城堡外刮风的声音吓得心脏乱跳了。

过了几天,熊伯爵的一个小侄子来城堡里做客。它很调皮,到处乱跑,熊伯爵担心它会弄坏画,就叮嘱说:“要小心,千万别弄坏了那幅武士画。”“为什么?”侄子好奇地问。“因为它能驱逐妖魔。”熊伯爵答道。

“哦!”小侄子凑上去瞧了瞧。

但还没过一会儿,熊管家气急败坏来找熊伯爵告状,熊伯爵的小侄子不小心把画弄脏了,一团番茄酱,全部洒在熊武士的眼睛上。熊管家用布将熊武士的眼睛擦干净后,却发现熊武士的眼睛再也不能发光了。

熊伯爵气得恨不得将小侄子打一顿才解气。看见小侄子无所谓的样子,熊伯爵更加生气,没想到小侄子见到熊伯爵,却说:“这有什么难,我也能让熊武士的眼睛发光。”

熊伯爵气哼哼地说:“你不要吹牛,你怎么可能办到?”

小侄子看看城堡外面,天马上就要黑了,说:“等一会儿不就知道了?不过,现在我得去花园里准备点材料。”说完,一溜烟儿地跑出门。十分钟后,小侄子回来了,它用手指头在画中熊武士的眼睛上抹了几下,然后说:“好了!现在关上灯看看!’,熊伯爵半疑半信地关上灯,果然,熊武士的眼睛在黑暗中炯炯有神地睁大着。

“这是怎么回事?”熊伯爵惊奇地问!

流浪画家例6

乐平伯伯一共有七个子女;大女儿娓娓,小名;二女儿晓晓,小名小小;老三是儿子融融,因为长得虎背熊腰,所以小名叫熊熊;老四是女儿,因为嫌生的多了,便取名朵朵,小名多多。当时是人多热气高的时代,所以多多后面又多了三个弟弟建军、苏军、慰军。因为娓娓比我小一岁,所以小时候,他们都叫我三毛哥哥。

乐平伯伯去世后,他的子女们将伯伯七十多年来在各地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漫画都分别整理成册,并将《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等作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各种不同的文字出版发行,受到了全世界儿童的喜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关三毛的连环画始终能保持畅销。

这些年来,伯伯的子女们每年春节都要聚在一起吃一顿全家团圆饭,包括我们夫妇和编外儿女们,大家尽管都已六七十岁了,但在一起的欢快和友爱、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如同当年。

1948年至1949年,在我从试镜到拍电影《三毛流浪记》的整个过程中,乐平伯伯都常和我在一起,他还不时送我他画的三毛漫画。他曾多次给我讲述他画流浪儿三毛的最初冲动:那是在1947年初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刺骨的北风呼呼地吹,挟着鹅毛大雪把上海染成一片银色,屋顶上积着厚厚的雪,树上挂满银白的雪,马路已经被茫茫冰雪所罩,分不出车人行道。乐平伯伯在一条弄堂口,看到三个10岁左右的流浪儿。他们用破麻袋紧裹着身体,赤着一双脚,紧紧围抱着一只白天烘山芋的炉子,他们不停地踏着脚,鼓着冻红的腮帮吹着即将熄灭的火,一个劲地吹呀吹呀,就靠那一点儿火星取暖。乐平伯伯是没有能力帮助他们的,那时这种景象比比皆是。那时,伯伯居住在嘉兴,到上海是借住在他堂弟家。第二天一早,他又走过那条弄堂,他看见两具已经冻僵了的小尸体依然伏在炉旁,他们的小手还伸在早已熄灭的炉壁里……乐平伯伯久久地站立在那里,望着那凄凉的景象,他的脑海中显现出三毛的形象。就这样,他开始了《三毛流浪记》的创作,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每次乐平伯伯总是含着泪讲述,我总是流着泪听。

阳翰笙伯伯在1948年初将《三毛流浪记》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后,因时局关系就撤离了上海;陈白尘伯伯代为修改一遍后又匆匆离沪。后来由李天济叔叔修改定稿。乐平伯伯很赞赏这个电影剧本。

本来计划由陈鲤庭伯伯担任这部电影的导演,因为当时他执导的电影《丽人行》还没有停机,还因他自己感觉对儿童影片不十分熟悉,所以就请当时他的助手赵明和刚从演剧队来的严恭两位青年担任导演。

鲤庭伯伯把寻找三毛演员的任务交给严恭,他一连找了几个月也没有结果。其中有一次,别人介绍他去看演员,他走进一幢洋房,只见一桌丰盛的菜肴,一个老板和几房太太领出一个胖小子要扮演三毛,吓得他连饭都没有吃就走掉了。

一天严恭叔叔路过昆仑电影公司门口,看见我和两个大孩子趴在地上打弹子。当时我才8岁,刚拍完石挥叔叔导演的电影《母亲》,母亲由秦怡阿姨扮演,我演他儿子。偏偏打弹子我赢了,而两个大孩子欺负我小,输了不给我弹子。我急了,不管自己势单力薄,论理不成便抡起拳头就打,结果是我一个小的战胜了两个大的孩子,把弹子拿到了手。这引起了严恭叔叔的兴趣,他细看我大脑门、细细的脖子、大眼睛,加上那股倔犟的劲头,真有几分像漫画上的三毛。

为了让当时昆仑公司艺委会的阳翰笙。郑君里、陈鲤庭、史东山、蔡楚生、沈浮伯伯们审定,赵明和严恭叔叔想让我外形更贴近人物,便给我剃光了头发。开始我死活不干,两位叔叔好说歹说我才勉强剃了。他们按图索骥――按漫画三毛的造型给我化妆,让我披着破麻袋,赤着双脚。污着脸试镜头。

想不到,试片放映了两遍后,所有的伯伯叔叔,包括电影公司老板都认可了:“这就是三毛!”乐平伯伯高兴地讲: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三毛形象。”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漫画《三毛流浪记》,十分同情三毛的遭遇,更喜爱他那正直善良、倔强机智、活泼聪明的性格。而且我也有许多类似三毛的苦难经历。我知道饿得吐青黄水(胆汁)的滋味,睡过稻草当垫被的床铺,小时候父母也曾准备把我送给别人……所以在我参加拍摄的十余部电影中,最喜欢三毛这个角色。拍《三毛流浪记》时,我感到像在生活中一样,一点也不陌生。三毛是旧中国千千万万穷苦儿童的典型、缩影,其中也有我的影子,我觉得三毛是我,我就是三毛。

电影开拍前我就和赵明、严恭叔叔一起住到中电二厂(现大木桥)一间不大的房间里。因为我小时候十分顽皮,又不容易受拘束,所以我们还签订了一份“合同”,他们一本正经地签名盖章,而我当时没有图章就签名按了手印,约法三章,约束我按时作息,遵纪守法,认真专注地进行拍摄工作,“合同”就贴在我床边的墙壁上。乐平伯伯经常在那间小屋给我讲他的漫画三毛的故事。

赵明叔叔1960年担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副校长,兼导演系主任,我在电影文学系读书,成了他的学生。他对我讲,拍三毛时想不到那个“合同”还真起作用,而且合作得很好,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问题。当然,偶然的例外也在所难免。严恭叔叔前些年就告诉过我,有一次,摄影棚都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摆好了镜头位置,布好光,准备开拍了,我却不见了。急得在场的人都团团转,到处找我,好不容易在场地的一个角落,看见我一门心思在寻找什么。那时我最喜欢的玩具之一是自己用火柴盒做的汽车、沙发。我用了七个空火柴盒子做了一个写字桌,藏在那里,那天突然找不到了,我正在发急。赵明叔叔马上叫人买了一大包火柴给我,我把火柴统统倒掉,拿着一包空火柴盒子,就高高兴兴地去拍戏了。一边拍戏,一边我还和他们去外滩排污沟旁看流浪儿的“寓所”,到苏

州河畔和小乞丐一起搬运粮车,一道抢饭店拿出来的剩饭,并和许多流浪儿童交了朋友,我熟悉了他们的苦难身世和辛酸经历,我同情他们,也更热爱他们了。我在肇家浜河畔看到过船民那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我忘不了有多少人是住在用废旧自行车钢圈搭起来的“滚地龙”里,“房”不足自行车的钢圈高(因为一半是埋在地里当墙基),睡觉时得钻进钻出。

为了像三毛一样赤脚走路,开始我是穿着袜子走,电影正式开拍后我已习惯光着脚满地跑了。在拍电影过程中,我一直是赤脚生活的。记得电影拍完后,妈妈爸爸特意给我买了一双新皮鞋,那是我生平第一双皮鞋,可我就是不肯穿,还是赤脚舒服,自由自在。

在拍三毛喝糨糊一场戏时,乐平伯伯厕的三毛喝糨糊后来肚子痛的漫画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尽管我知道给我喝的是藕粉,可真要我捧起又脏又破的糨糊桶喝,我是不肯的,怕肚子痛。于是导演带头先喝,我才试着用嘴抿一抿,实在不像饿慌了的样子。中午,讲好不给我吃午饭,下午要我进摄影棚自己找东西吃,于是就出现了小三毛抢糨糊桶猛喝的镜头。等镜头拍完了,他们也没能从我手上把糨糊桶抢下来,因为加糖的藕粉太好喝了。

三毛的造型是按照乐平伯伯漫画设计的,那蒜头似的圆鼻子是用泡泡糖做的。而那三根毛,其实是用外面粘着毛绒的三根铜丝贴在橡皮膏上,然后再贴到我的光头上造成的“三撮毛”。为了贴住这三根毛,化妆师辛汉文伯伯每天总是亲自给我剃头,还要用剃刀刮头,那把剃刀在我头顶心上来回刮,我实在吃不消了,头来回扭动,他用手打了一下我的头,顺口道: “小赤佬,头勿要乱动!”我本来就不情愿,便立即回过头顶了一句:“你是――老赤佬!”结果双方很认真地大吵了一场。当时的情形,便在电影中再现了出来,就是三毛被富人买去当义子,领着流浪儿们大闹命名宴会后,三毛和贵妇对吵的场面和对话。

电影《三毛流浪记》的场景,大约四分之二三是在实地现场拍摄的。在人群熙熙攘攘的外滩,流浪儿有的奔跑着卖报,有的在捡香烟头;在四川北路桥头,流浪儿争抢着推三轮车上坡过桥,向坐车人讨几个小钱;风雪严寒的冬天,树都包上了稻草,而衣不蔽体、饥寒交迫的流浪儿们,夜晚无家可归。天天都有冻死、饿死、病死的孩子……这一场场、~幕幕活生生的景象和漫画融为一体,在我眼中、在银幕上、在拍摄过程里,我对当时不公平的黑暗世界,产生了和三毛一样的不满情绪,播下了与三毛一样反抗的种子。

在电影中有一场“豪门大宴会”的戏,布置富丽,场面豪华,其实那并不是实景,而是在中电二厂摄影棚里搭的布景。顶是一个玲珑的小模型,通过摄影技术把小顶和大厅衔接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众多男女贵宾都是著名的大明星客串演出,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的。因为场面宏大,一连拍了一个星期,每天为接送全体女明星到美发厅做头发,就用了五辆轿车。这些大明星中有上官云珠和她的女儿姚姚、中叔皇、壬静安、朱莎、朱琳、沙莉、林子丹、金淑之、吴茵、林默予、奇梦石、徐曼、徐缓、袁蓉、孙道临、高正、郭玲、黄温如、梁明、许兰、章曼、张邵、张婉、张逸生、傅惠珍、张庆芬、程梦莲、农中南、汪漪、熊伟、苏英、苏茵、苏曼意、谭云等阿姨叔叔们。 其中还有沈浮、高依云,应云卫、程梦莲,魏鹤龄、袁蓉,项、阮斐和新婚不久的赵丹、黄宗英,凌之浩、沙莉,刁光覃、朱琳共七对夫妇参加。

参加宴会的服饰都是各人自己设计的新奇时装,显示出当年的穷奢豪华气象。

扮演小学看门人的是刁光覃。警察是石炎,小老大是丁然。爷叔是关宏达,阿姨是黄晨,贵夫是杜雷。贵妇是林榛,男仆薛敏,家庭教师莫愁,瘌痢头是孟树范,小牛是王公序,老乐师是我爸爸王云阶。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乐平伯伯经常在摄影棚,时而是名观众,默默站立在一旁观看,时而又是一位编导,在现场指导启发。其中许多时光是和我一起度过的。当时的电影杂谈《青春电影》记者给我拍照时,就是乐平伯伯陪伴着我,一起选了一堆圆木做背景,拍了不少照片。他还把自己的一顶法兰西帽给我戴。那张照片成了《青春电影》的封面。

1949qz9月,当上海六大电影院同时首轮上映《三毛流浪记》时,发起了义卖活动,乐平伯伯画了六幅三毛漫画印成贺卡,我和大明星们一起在电影院门口签名义卖。

1958年和1980年,全国两次重新拷贝发行电影《三毛流浪记》,不久香港和东南亚将电影配成粤语片,收到很好效果,乐平伯伯十分高兴。1981年,我带小儿子王曼淦去看望伯伯,他望着曼淦笑眯眯地对我讲: “长得太像你小时候了。”他把刚再版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送给我,还不顾手指颤抖,花了许多时间画了一幅彩色三毛送给我,题为:“龙基弟留念辛酉年初夏张乐平画”,还盖了一颗红印章。这幅画我托人裱好一直挂在家中墙上。

特别令乐平伯伯兴奋的是,当他从国外记者口中知道i981年5月21日至22日,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举办了中国电影日,放映了《三毛流浪记》等四部电影后,巴黎六家电影院继续放映《三毛流浪记》,连演六十天,接着8月份两家影院又上演了一个月。《三毛流浪记》轰动了巴黎,电视台播放了预告片,巴黎的餐馆、咖啡馆前张贴了大幅海报。影片受到了法国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各家报刊纷纷刊登介绍文章和影评,称“影片堪与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或布努埃尔的《被遗忘的人》相媲美”。乐平伯伯还拉着我和港台记者一起在大海报下合影。这部电影还获得1983年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资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84年意大利第14届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2005年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部经典银幕形象”之一、“我最喜爱的百部中国电影”2_--,并于2009年9月9日第十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荣获“建国六十周年儿童电影经典形象奖”。

1982年,乐平伯伯邀请我出席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张乐平美术作品展”的开幕式。我和伯伯、伯母一起仔细欣赏全部作品,乐平伯伯还不时告诉我作品的构思和意图。当时乐平伯伯已年过七十,可那精神、那风貌似同青年。  1985年在上海市少年宫,我和乐平伯伯谈起往事,谈到漫画和电影的再版、重映和评论,听了著名动画艺术家阿达谈连续动画片《三毛流浪记》各集的设想和构思。可惜时隔不久,突然听到阿达因病离开我们的消息,乐平伯伯和我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大师和挚友而悲痛。于是那部动画片成为了永远没有完结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年,乐平伯伯总有一半时间要在华东医院度过,我经常看望他老人家。一次我去病房,见床空着,我便一间一间寻找过去,后来在电视室里找到了他。他穿着病号服,坐在一把藤椅上,双手托着头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新闻。我站在旁边凝望很久,他那神态,不像是一位老者,而像一个天真儿童。

1987年的春天,乐平伯伯兴致很高地让我扶着他从华东医院的一楼走到四楼,他把挂在每层楼梯口,他画的三毛漫画指给我看,告诉我每张画的神态区别。他最满意二楼那张,于是拉着我在那张画前合了影。

流浪画家例7

关键词:文人画 浪漫主义 现代绘画 性情 表现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一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原意是指罗曼语书写的故事,特指传奇的骑士小说,它主张将个人情感和趣味以及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而不受任何形式和法规的限制。浪漫主义意识形态是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文化领域的一种普遍思潮,其思想基础是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追求平等、自由、博爱和个性解放的社会学说。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表现对主观理想世界的向往,用奔放热烈的形式语言、夸张的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在人权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的时代,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思潮成为了新的时代风尚。同样,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中,许多作品也折射出了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情怀。尽管这些文人画与西方近现代绘画在创作表现上有不同的侧重方向,但是,文化背景的不同、时间的非一致性,并没有掩藏住它们在审美追求上神奇的偶合。

一 中国文人画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精神之机缘

中国古代文人画是指那些画中带有文人性情、气质,含有文人趣味的绘画作品。中国的文人学士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像填词赋诗一样临池之际挥毫作画,美其名曰“墨戏”。中国的文人画一般不会过多考虑绘画技艺上的精湛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性情问题,通过画作表达想法、态度。文人画也常被称作水墨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以水墨替代色彩的敷染,用书法的笔法来对客观事物进行描绘,即以“写”代“绘”,通过山水花鸟之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文人画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是从自然到画家的心灵、从艺术作品到画家文人气质流露的“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人的浪漫主义美学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中国文人画的浪漫主义美学精神与中国古典写意美学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与西方浪漫主义绘画的偏重自我表现、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歌颂自然之美等有着类似的特征。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一种追求自然境界的思想态度。艺术家主张表现人的主观世界,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自我,放弃对客观的关注和模仿,努力追求个人的理想美,放弃古典主义重理性和类型化的表现,以极大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特定的艺术手法寄托个人的情感。正如黑格尔所说:“浪漫形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

中国的文人画家进行创作时是以书法书写的气势一气呵成,书法艺术的流畅、豪迈、俊逸、雄浑直接影响了文人画家对绘画的表达。这种抒情性、写意性的表现是文人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情绪的自然宣泄。在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美学传统中,总是孕育着浪漫主义精神,宋代文人画家重情感、重个性,强调个人意趣之自由抒发;元代画家追求“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亦即以个人意趣为主的自由境界;明代则出现了惟情、惟个性是尊,以内容压倒形式,以情感压倒理智的审美信息。文人画更强调的是深刻的文化含量,外观上的“逸笔草草”其实是文人内心对清逸和自由的向往。各个时期的文人画家都推崇艺术的主体性,主张以个人的自然性情为艺术立法。“故以自然为美耳,又非于性情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冲破了法国画坛古典主义的束缚,把感情从理性法则中释放出来,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画家德拉克洛瓦把自己的艺术和热情视为一体,把最丰富的想象力和个人感受视为艺术家的素质,把热烈的情感视为艺术的生命。他相信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作用,认为应当把情感从一切理性法则中解放出来,认为绘画中色彩和激情比形态和理性更重要。所以西方的浪漫主义以强烈的主观对抗过分的客观性,以变化莫测对抗僵化的完美,在美术史上历史性地给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审美方式。

中国以“青藤道士”为称号的徐渭的书画毫不拘泥,笔墨充满情趣。他的绘画使用泼墨,浓淡相间、笔飞墨舞、变化万千、奔放毫纵。他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要求个性解放,以狂放恣肆的笔触抒发个人复杂、激荡的情感,无论花鸟鱼虫都借题发挥,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态度。他画的葡萄纵横散乱、牡丹怪伟跌宕,给人以动荡不安之感,表现出对权贵强烈的不满和叛逆精神。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大多数文人往往处于对政治的苦闷和无奈之中,前途的渺茫和力不从心之感自然促发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和性情的抒发,绘画成了文人宣泄情感的突破口。

然而,中国文人画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和谐美理想和写实模仿的双重否定,它一方面是在对古典和谐美理想的否定中确立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宋元以来写意、表现为主的古典美学基础上的近代掘进。“写意”作为中国文人画美学传统的一个核心范畴,它不是对客观物象的临摹,而是“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藉对客观对象之形貌描绘,写出画家主观情感,寄托个人的情怀、意绪。中国文人画这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根溯于古典写意美学的,它使中国画从民族性趋向世界性。它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认为的艺术应从所有思想领域中解脱出来的观念,而是渗透着卓越的中国精髓。

二 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现代绘画创作观念之巧合

西方现代派画家在对待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他们采用荒诞、寓意和抽象的语言来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从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后印象主义画派在艺术创作中强调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对绘画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以增强艺术的表现性,画家们彻底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以独立的绘画语言来传达事物的主体精神,因而被后人称为“绘画的真正觉醒”。

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动力源自于主观的意念,运用写实而非写意的形式来表现绘画主体。文人画由产生之初的重形式探索到“墨戏”,早已超越了形式的掌控。他们要做的是借助媒介来排解抑郁于胸的情感。文人敏感、多情的绘画情结,造就了文人画极富情感特色的艺术样式。文人画家经常借助物质的载体来抒发个人的真实情感,在选材上多趋向于和画家性情相近的物象,通过物象所体现的精神,来传达画家具有的或是所向往的气质。梅的耐寒、兰的清幽、竹的虚空、菊的凌寒,使得梅兰竹菊成为文人画家乐于表现的对象。例如郑板桥喜好画竹,这正是画家寻找一种品质与画家最接近的物质来传达画家的自身气质。明末清初文人画家追求浪漫主义性情,其作品讲求锋芒、遒劲、古拙,通过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异常强烈的个人感受,作品创作的形象大大超越了现实形象,而使笔墨本身及其搭配组合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文人画中的客观真实被淡化甚至被扭曲,更多情感的真实性被外化出来。文人画中的许多形态都不合情理,这却是文人画家在创作时通过不合乎情理的形态,来传达合乎情理的人生态度。如宋末元初的文人画家郑思肖的绘画作品,他画的兰既不根植于土壤,也不附着于任何物体,总是在半空中漂浮着,人们问其缘故,郑思肖解释说:“土被人夺去,何来泥土”,一种强烈的亡国之痛与悲愤情绪弥漫开来。这种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是文人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到现在看来,依然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富有豁达的浪漫主义性情,他的画言简意赅,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度的表现力,虽然作品仍不离其形,但形是突破现实羁绊而产生的超越现实的形,是无拘无束的形。其形所贯注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形式。这种创作观念与西方夸张变形的手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人画对传统绘画的形式美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以其破败的笔触、支离破碎的结构呈现出独有的艺术风貌。从美的角度来讲,文人画家笔下的形象是不合理的、怪诞的、荒谬的,甚至是丑陋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些不合乎审美原则的表象,深度挖掘了画家的情感,使画家的精神得到了净化,心灵得到了解脱,体现了美的真正本质,实现了情感的真实表达。这正是文人画浪漫主义美学特征的真正体现。西方现代派绘画通过主观的情感表达来表现客观事物的浪漫主义手法,与文人画遥相呼应。立体派画家毕加索作为一名绘画巨匠,对西方乃至世界绘画史的贡献都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成熟期作品通过打散、分解、重组、变形的主观艺术处理手段,表达了对生命的执着、对战争的控诉、对人生的思索……他以强烈的对比、动荡的构图,以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奔放而流畅的笔触,塑造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绘画作品,藉绘画抒发了画家的现实主义社会态度和浪漫主义美学主张。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的精神内容与物质的感性形式的统一。艺术越是向前发展,精神内容越是会超过和压倒物质的感性形式。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只有物质的感性材料减少到最低限度,其精神内容才能达到最高的表现程度。西方现代绘画摒弃对原客观对象的再现,在其表现上,更多的将绘画的元素抽象地分解出来独立地进行创作,如单纯地用线条、色彩、光作为绘画语言。中国文人画最单纯的物质感性材料是水墨,运用水墨作为绘画的物质材料,并不因为它的单纯而显出贫乏,恰恰相反,由于画家对自然外在形态、色泽进行了抛弃,而转向其自身内在本质的探索,以画家主观意向为创作源泉,必将使一切世俗观念理想化、浪漫化,从而获得一种与非现实世界可以比拟的“画”之外的审美境界。在水墨艺术当中,中国的文人画家表现出了心灵的高度自由。从色彩到水墨的转移,实质上是感觉从客体向自身即主体的转移。中国文人画家强调的“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纵使比不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画语录》),正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中国古代表现美学的朴素表述。

当我们深入到绘画表现的深层境界,而非仅停留在绘画的浅层逻辑上时,我们便会看到,中国文人画并非像西方表现派那样将激情视为绘画创作的先决条件。受“天人合一”哲学传统的影响,中国的文人画家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协调,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西方现代绘画自觉地探索点、线、面、色彩的安排来表现各种情绪,追求的是表现形式之外的情绪、情感,关注形与色所产生的心灵作用,因此其带来的是激荡的、不安的线的造型。欣赏者的情感一下子被赤裸裸地、强烈地激发出来。西方现代绘画的哲学传统强调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疏离,绘画并没有消解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焦虑,没有找到艺术家心灵的栖息之地,因而无法达到中国文人画那种“技进于道”的天籁之境。

三 结语

无论是中国的文人画,还是西方浪漫主义绘画派别抑或现代绘画,它们都背弃了传统的模仿和再现美学,强调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也都表达了艺术家“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审美主张。通过他们的浪漫主义情怀,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本质,生命的激亢以及艺术家们融于自然的博大胸怀。从艺术家的作品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心灵与艺术的返朴归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3] 周来祥:《中国美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4]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流浪画家例8

《春潮》,画面上方仿佛是大海的海浪在翻腾起伏,灰蓝色海水卷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水花,此起彼伏;银灰、银白色的海水相互冲撞,无数晶莹的水珠飞撒、飞溅着。下方画面是春天来临之际,在万物苏醒时刻,沙漠边缘泛起一片片碧绿碧绿的春潮。此时,究竟是黎明沉睡中的梦幻,还是在苏醒之前的朦胧,都无关紧要。在万籁寂静时分,沉睡久远的静止状态中,已经开始涌动起初春的消息,宛如弹奏起一支使人昂扬振奋的激越序曲;在波浪滔天的翻滚中,又呈现出一种使人热血奔涌的激情。画作中无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尤其难以准确叙述出来的意境,令人久久地欣赏、神往。

《秋声》,是画家视野中感悟的秋天。近景处,土灰、土黄、浅灰色的山崖一隅,树丛枯萎了,大地一片灰黄、灰黄的色泽,夕阳时分,火红火红的余晖映照大地,使灰黄的石岩上泛起红色的光芒;渐次远去的山峦岩石、坡地、树丛,在逐渐灰蒙不清晰的朦胧中,淹没在一片瓦灰、浅灰、浅粉灰色的夜幕之中。此时,只有奔流不息的山泉水还在哗哗地流淌;一会儿流过平铺的坡地,一会儿流下陡峭的山梁,一会儿汇集在深不可测的水潭。中景处,棕色、棕灰、赭石、褐色山坡、山梁与一大片红色的山洼,构成一种秋天火红的壮丽景色。远景处,云雾浸润的涌动中,展现出秋天黄叶树丛大地淡远的色泽。

流浪画家例9

“丧志”

慢慢的父母一直不支持她学画画,觉得那就是“丧志”。妈妈36岁生日时,慢慢想画36张画作为礼物。她在房间里偷偷画了20多张后,妈妈突然进来,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把20多张画全撕了。到现在,妈妈还不知道当年撕的是自己的生日礼物。

高中,慢慢得知可以通过艺考进入美院,不惜用一星期不吃饭的方式试图说服父母,还是失败告终。慢慢考上了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实现了父母的心愿。她说:“爸爸妈妈年轻时吃过很多苦,所以很担心自己的小孩。他们觉得我要画画就是不懂事,我也不忍心跟爸爸妈妈争吵。”

生活似乎进入父母眼中的正轨,慢慢一度以为自己会和其他人一样,好好学专业,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学习之余,慢慢努力按下心中画画的愿望,她参加不同的活动,试图找新的兴趣点,却反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画画。

大四,站在大学的终点,慢慢隐约觉得自己又一次有了选择的机会。大学四年宽松的环境让她对父母口中的“辛苦”有所反思,她意识到无论做什么,“辛苦”都是逃不开的,总会要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那么,为什么不选择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辛苦?

这一次,慢慢任性了一把,她要画画!宿舍地方狭小,画具不好摆放,慢慢瞒着父母租了房子自学画画,她打算今后以画画为职业。慢慢不知道父母是怎么发现自己的“不务正业”的,他们切断了她的生活费,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女儿“理解社会残酷并回归正道”。

慢慢承认自己很理想主义,但并不糊涂。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先要能养活自己。那段时间,慢慢摆过地摊,武大樱花开时卖明信片,也会卖自己的画。慢慢感慨地说:“我当时想得很明白,如果我现在不去试着做自己喜欢的事,等我老了一定会后悔。尝试了又不会死掉,只要死不了,就会有机会尝试其他的东西,这样的人生才比较有趣。”

半路出家

一个很有天分的人横空出世,受到赞扬与赏识,这是电影、小说常出现的桥段,现实是另一番面貌。慢慢非科班出身,自学画画,半路出家意味着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

生活拮据,慢慢坚持自学画画。有一次,她实在交不起房租,经朋友介绍,一个同学买了她的几张画,几天后买家要求退钱,理由是美术学院的老师、同学看了,都觉得这画画得不好。那年樱花季,慢慢卖画,不少游客路过围观,一个专业老师当面提了很多批评建议,阴影、构图、比例、透视各种不好……这两次经历让慢慢很受挫很委屈,但冷静下来想想,她承认自己不是天才,确实有很多不足,既然想要以此为职业,就应该往更专业的方向走。

武汉大学没有美术学院,慢慢跑到附近的华中师范大学。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慢慢找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问能不能去学画画。经过院领导协商和面试,院长同意她先交一年学费跟着学。机会有了,学费怎么办?好在一个朋友把自己的奖学金借给慢慢,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这一年时间很宝贵,拿着课表,慢慢跟不同的年级从早到晚一直上课。

第一天上课是色彩,慢慢和大一的学生一起,他们个个基本功扎实。专业课对慢慢来说是头一遭,她硬着头皮跟着前面的女生画,自然画得很糟糕。班上的老师、同学听说慢慢是院长介绍来的,一下课就充满期待地跑过来看她的画,慢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过这没有打倒慢慢,她从早到晚没日没夜地画。只要看到美院的老师路过教室,她就赶紧追过去,请老师来指点。最初,老师们觉得这个女孩可能是三分钟热度,后来被她的坚持打动,留在慢慢身边指点的时间越来越多,再后来有老师拿着慢慢的作品去做展览。说起这样的变化,慢慢笑了,她知道自己真的有很大的提高。一年后,慢慢结束在美院的学习,她又回到最初的状态,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又好像不一样了。

珞猫精灵

慢慢的作品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源于她设计的《珞珈山下的猫咪精灵》系列插画。12张一组的插画,每一只可爱的猫咪形态各异,配色独特而温暖、有人情味。而且,每一只猫咪头顶是不同的珞珈风景,樱顶老图、樱花大道、行政楼……武大经典美景在她笔下用特别的方式展示出来。因为珞猫,大家认识了慢慢,也开始喜欢上她的画。

慢慢创作珞猫是因为一次偶遇。武大校内流浪猫多,那天慢慢路过枫园宿舍区,遇到一只弱小的流浪猫。她看着觉得很可怜,想去摸摸它。不料流浪猫突然竖起耳朵,全身毛发竖起,发出凶狠的警告。看到瘦弱的流浪猫对世界、对陌生人的防御心,慢慢似乎看到不被理解的黑暗时光里的自己。“有段时间,我感觉周围的每个人都不理解自己想要画画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我变得很敏感,不跟任何人联系,也不想接近任何一个人,连别人对自己好都会觉得害怕,试图用抗拒世界的方式保护自己,就像这只绝望的流浪猫一样。”因为感同身受,慢慢很想为流浪猫做点什么。回家后,她画了一只猫。画着画着突然有了灵感,开始创作《珞珈山下的猫咪精灵》系列。原本,慢慢画珞猫系列插画是想在学校做一个公益性的展览,让大家看到这些猫咪的时候能关注学校的流浪猫。虽然展览因为资金和场地等原因没有办成,珞猫系列却一直画了下来,从《珞猫》一、《珞猫》二到现在已经有《珞猫》五。

因为武汉大学官方微信推送了慢慢笔下憨厚可爱的珞珈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着热度不断上升,慢慢的一些作品有校友和艺术爱好者购买,她的生活状况逐渐好转。慢慢还在创作其他流浪动物,希望更多人关注。

流浪画家例10

在颁奖仪式上,评委会主席阿萨尔・艾佩利坦率地说,这次评选对评委会成员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在《针尖》和《马蒂斯》的取舍问题上,大家争执很久才达成共识。《针尖》写得颇具匠心,作者借助87岁的主人公来展现自己对存在和死亡这一永恒话题的理解,堪与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媲美。评委奥列格・扎伊翁奇科夫斯基解释道,无论是在行文表达还是主题创意上,《马蒂斯》都试图向文学界展现一种新的视角,而这种尝试正是文学界所需要的,也是应得到鼓励的。评委奥列霞・尼古拉耶娃也很赞赏《马蒂斯》,她认为,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与伊利切夫斯基耐心细致的创作相比,文坛上很多人只是在“生产作品”。奥列霞・尼古拉耶娃还补充道,除《马蒂斯》之外,其他五部作品都只是有着长篇小说篇幅的短篇、中篇或随笔,这也不符合布克奖颁给长篇小说作者的规定。

小说《马蒂斯》讲述的是俄罗斯人科罗廖夫的故事:通过他的人生遭遇,勾画出社会的变换动荡与时代的风云际会,也反映出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的苦闷以及对真理不懈的探求。小说主人公列昂尼德・科罗廖夫出生于1972年,现年35岁。他从小就对自然界感兴趣,上学后偏好数学、物理且成绩优秀。但动荡的时局搅乱了他大学毕业后的人生规划,他对社会悲观失望而不知所措。最后,他随波逐流,选择了出国留学。回国后,他仍找不到以前那种对自然科学的热情,于是放弃专业研究,开始为生计奔忙。他和同学一起走私电脑,办补习班,还尝试过车间监工、夜间保安、海报张贴员、保险推销员等职务。七年后,他找到了一份像样的工作――负责从莫斯科往日用品匮乏的西西伯利亚运货销售。然而老板吉季斯吝啬刻薄,他无息借钱给科罗廖夫买房子,条件是户主写他们两个人的名字。

渐渐地,科罗廖夫厌倦了拥挤的人群和忙碌的工作。他将自己关在屋里,耐心细致地用铅笔、折尺等画下生活场景。社会的阴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恐惧、无奈都一一跃然纸上。为了逃离这种压抑的“冰冷阴暗”,他决定去流浪,去寻找自己心目中温暖幸福的生活。做出决定的那天夜里,他梦到了自己喜欢的画家马蒂斯和一个用鸟笼围起来的明亮的立方体。这个暖色调的梦更坚定了他去流浪的决心,为他指明了流浪的方向。在莫斯科,科罗廖夫的流浪虽然自由自在,却很艰辛。冬天,他只能找废弃的地下室躲避寒冷,无意中发现了与现行地铁并行的2号秘密线路,因而结识了许多流浪汉,并由此描绘出芸芸众生相,勾画出各种社会图景。在地下,他的脑海中常浮现出马蒂斯和他的绘画,他终于决心回到地面,直面现实生活。不幸的是,他刚露出地面,就遭到警察毒打而丧失嗅觉……当科罗廖夫回到自家门前,发现老板吉季斯已经霸占了他的家。流浪者瓦佳和娜佳帮他卖掉汽车、电脑和被扔到过道里的东西,三人离开“让他生虱子”的莫斯科,朝着太阳向南流浪……

评论家认为,小说《马蒂斯》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的功底。他把科罗廖夫的眼睛当作一台“显微镜”,透过它把个人内心世界及社会底层深处的每个角落都放大给我们看。而这些正是我们常人所忽视或不愿面对的真实存在。灰暗和悲剧性似乎是小说的基调,伊利切夫斯基也承认,当写到一半的时候,他以为科罗廖夫最后会死。但在阅读《马蒂斯》时,总能让人感到一种明亮和希望同在:科罗廖夫喜欢的画家马蒂斯和他色彩绚丽的作品不时闪耀在灰暗的现实星空中;瓦佳喜欢的行吟诗人弗拉基米尔・维索斯基和“俄罗斯猫王”维克多・崔的音乐也不时冲破现实生活的沉闷;痴呆寡言的娜佳所乐意打交道的动物们、大自然以及她期待的嫁衣上的玻璃珠子也都透露出生活的希望。

流浪画家例11

“浪漫写实主义”20世纪末源于一个美籍华人艺术家——马群雄。他现为美国国际文化艺术总会创会会长、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受到马群雄作品的震撼,美国Yajnavalka艺术出版公司特将其作品印制复制画,全球销售。

堪称浪漫写实主义开创的马群雄,原名马龙,英文姓名为Marlow Mar。名列《吉布林世界名人录》、《全球名人录》、《剑桥国际名人录》、《美国名人录》、《中国名人大词典》等数十部中外名人典籍。

世纪之交,审美与美学的变迁

20世纪由于照相术之发明,人们对写实作品不再那么希求,再加上爱因斯坦之相对论影响,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探索人类“无意识境界”,这些因素都促使抽象画、无主题画及超现实主义之诞生(超现实主义是向照相机对抗的的画派,他们反对照相机的写实度,他们所表现的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思想)。

20世纪上半期,全球处于二次世界大战中,再加上民主思潮澎湃,许多国家兴起独立运动,当然艺术也受到影响。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抽象表现主义,他们的作品五花八门,随心所欲。柯尼(KOONING)画“妇女”像是画鬼一样;罗斯克(ROTHKO)把画布涂上一整片红色、黄色或任何颜色,再在上面涂上别的一小块颜色,就成了他的作品;古斯冬(GUSTON)甚至于在画布涂满黑色也成了一幅画。这就是所谓的“色野”(COLORFIELD)。他们的作品没有主题。即使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起了一个名字,你也看不出所以然。

艺术的价值就是要为人类创造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不能只为艺术家个人发泄情感而已。因此在20世纪下半期出现了“概念艺术”与“写意艺术”,之后出现了“超写实主义”。可是当以往流派与“超写实主义”融合后,渐渐出现新的风格,那就是将古典主义的格调放松一点,大多是在背景要用模糊的色彩,就像达芬奇的“空气 远近法”及“荤涂法“一样,中景部分应该把景物由背景中凸现出来。前景应用更为写实的笔触描绘。整体而言,色彩亮丽而不俗,神秘中带有梦幻的气氛。这种作品能够引人入胜,抓住观赏者的感情,所以非常受世人喜爱。这就是马群雄开创的“浪漫写实主义”。

唯美心灵,奠定浪漫写实主义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观赏者的感情一直在游荡着找不到着落点。因为抽象的作品难以抓住观众的感情,观赏者多半只能看一眼就走开了。艺术家虽然任性的创作,但观赏者并不能领悟,于是“写实主义”又开始复活。但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任何一种画派不足以表达现实的生活,因此需要融合多种风格,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马群雄家学渊源,受到东西方多重文化之影响,在艺术方面兼容并蓄,中西合璧。无论是油画、水彩、丝画、粉彩、水墨均能运用自如。在题材方面,山水、风景、人物、花卉、动物均常见在其作品中。他的作品观赏者往往会想:为何那么唯美、色彩艳丽而高雅?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灵才能画出这样的境界呢?马群雄酷爱文学,尤其是诗词,他也写了不少中英文的诗歌。在音乐方面他特别偏爱小提琴,闲暇之际常以小提琴自娱。在他作画时,他将隐藏在灵魂深处对宇宙、对人生的炙热情感,以及他的美学思想都流露於画作中。洋溢出中西合璧的优美情怀,因此其作品完全是其个人心灵之写照,给人留下无限神往的空间,神秘与梦幻之感觉悠然而生——如诗如梦,似幻亦真。由于其作品色彩明亮、柔和又唯美,具有启发观赏者的思维并提升其心灵与气质的作用。他用他的笔调与色彩共同美化你我的人生。

马群雄以其美好的心灵把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很巧妙地混合了,那就是“浪漫写实主义”。它不像古典学院派那么刻板,也不像现代画派那么放任,但他也综合了古典之唯美,也融合了现代画之洒脱。这种作品很快就抓住观赏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