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流浪动物危害

流浪动物危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7 14:44:18

流浪动物危害

流浪动物危害例1

近年来,受库区长期高水位及水库运行调度的影响,库区内部大量的潜伏、隐藏及发生过滑坡灾害的地质区域的边坡都可能被诱发,最终造成较大体积和能量的边坡滑塌及涌浪。随着涌浪的不断传播,库区港口码头、航道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也会因为涌浪和爬高的巨大能量而遭到严重的毁坏。

通过资料分析,滑坡涌浪对航道的影响主要有滑坡体附近区域灾害及传播区域灾害。滑坡体附近区域灾害包括了滑体附近区域的地质灾害和附近水域的涌浪灾害。当存在隐患或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滑坡体在暴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失稳下滑,最先受到波及的就是滑坡体上和附近区域的人和建筑物。在外力的作用下,建筑物和人将会受到威胁,甚至一起滑入水中。当滑坡入水后,激起涌浪就会造成附近水域的涌浪灾害。当滑坡速度较大时,在滑坡两侧附近水域甚至可能形成紊流区域,这对附近水域的船舶和码头将带来较大威胁,严重时,可以摧毁船舶或者码头等结构建筑物。除此之外,当滑坡体积足够大时,甚至可以切断河流,阻碍航道,引起断航。

长江链子崖滑坡涌浪特征

1、地质概况

链子崖危岩区位于长江宜昌上游73公里兵书宝剑峡出口处的右岸,危岩体主要由巨厚及中厚层的栖霞灰岩构成,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50―180余米,形成高百余米的陡崖,下部有1.6―4.0米厚的含煤岩层,构成陡崖的软弱基座。受邻近活动断裂的影响,岩体中构造裂隙发育。本地区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最大日降雨量391毫米。在上述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下,高陡岸坡产生塑流―拉裂变形。由于长期采煤的影响、降雨渗入,使拉裂变形不断延伸并向深部发展,形成30余条宽大的裂缝。危岩体可分南北、中三大区、北区T8-12缝段整体地持续地向长江方向位移,构成对长江航道的严重威胁,总体积约250万m3。其中T11-12缝段号称5万m3,实际方量18万m3左右,其中约2万m3可能率先崩塌坠入长江。T12缝南20米处,走向N60°―70°W的高8―12米的小陡壁,即所谓“七千m3危岩体”,它将以顺层滑移活动方式为主,但不可避免有较大的块体滚入长江,数量约几百个。

从地质资料分析,链子崖危岩崩滑有如下特点:危岩下滑以崩为主或以滑促崩,运动方式拟以滚动,坠落或以弹跳方式为主; 危岩区存在三个不同量级的危岩体,它们的崩滑方向、位置都不完全相同;危岩体缘到江面的高差约五十余米。岸坡约40°左右的陡度与窄而深的河床底部相连。这一段的岸坡是危岩入江的崩滑面。

2、航道及水文概况

本河段位于宜昌上游68―78公里,处于葛洲坝的回水区内,枯水期本河段流速,一般在1.0米/秒以下,流态平稳如湖,船舶航行条件较好。洪水期本河段基本不受回水的影响,加之长江流量变幅较大,滑坡区地处峡谷河段,洪水期流量增量大,而过水断面却增量小。随着流量的增大,河道流速急剧加大,流态不良,这一河段仍属自然情况的特性,因此洪水期峡谷河段的航行水流条件较坏,上水船经过链子崖河段时,航线必须靠近右岸,正处在危岩崩落的危险区中。如链子崖危岩一旦崩滑入江,势必对航道造成威胁。

3、滑坡涌浪特征

链子崖滑坡属于典型的陡岩体滑坡,发生在1992年6月16号,滑坡体较大,入江方量较小,由于其距江面距离大,能量较高,所引起的涌浪传播范围广,破坏性大。链子崖滑坡长约700m,宽约50m-180m,其物质构成主要有巨厚和中厚层的灰岩,区域地质较为发育,滑坡体后缘离江面高达50m,河宽约100m。滑坡体体积约为250万m3,其中入江量仅为75万m3。此时由于下滑体积大,被挤压的水体迅猛涌向对岸,最大涌浪可达37米,对岸山坡陡峭,涌浪直冲而上,最大爬高达63米。从滑坡区定点观测的涌浪变化过程线,涌浪陡起陡落,最大涌浪在三分钟左右就可衰减至0.5―0.6米以下。由于长期降雨和当地采煤的影响,使岩体构造裂隙发育区形成较大裂缝,岩体结构被破坏。滑坡发生较为突然,且散列块体较大,岸坡较高,能量较大形成了巨大的涌浪。滑坡发生后,由于其传播范围较广,破坏了水流条件,致使严重碍航或断航。

长江链子崖滑坡涌浪对航道影响的预测研究

1、初始涌浪的计算

选取水科院经验公式法作为长江链子崖滑坡初始涌浪高的计算公式;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参考了加拿大麦卡坝、美国利贝坝(Libby)和奥地利吉帕施坝的涌浪试验资料并根据碧口、拓溪和费尔泽坝(阿)涌浪试验资料,结合拓溪塘岩光滑坡的原型观测成果发现,水库滑坡的滑速和滑体的体积是影响涌浪高度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三者间如下的关系。

入水点最大涌浪高度估算

由入江体积75万m3,长约700m,宽约50m-180m取100m,计算出危岩体厚度为10.7m。滑坡发生在洪水季节,h=175m。滑体以滚动或以蹦跳的形式入水,可近似处理为垂直下落。代入公式(1),计算得到:H=39.48m。

2、波高衰减的计算

选取天科院沿程涌浪计算公式作为长江链子崖滑坡涌浪沿程衰减计算公式。

涌浪沿程衰减的估式为:

向上游方向:

对于长江链子崖滑坡涌浪爬高的计算,选取混泥土护面KΔ的取值为0.9,波陡H’/L取极限值0.142,斜坡坡度α取其垂直情况90°,代入公式(7),计算得到长江链子崖滑坡涌浪对岸爬高为:R=55.56m。

结论和建议

对长江链子崖滑坡涌浪特征及其对航道影响进行了预测研究,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今后滑坡涌浪的特征及其对航道的影响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研究:①应进一步研究滑坡涌浪的能量和能量衰减系数,确定滑坡涌浪对航道影响的程度。②进一步研究如滑坡的运动、其力场分布的变化、不同类型介质的耦合、能量的富集、传递和交换等诸方面因素对涌浪产生的影响。③山区天然河流中水流是动态的,水流条件与涌浪特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今后可研究水流运动与涌浪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④爬高对岸坡的侵蚀是一个动态过程,建议实时观测爬坡高度值,可作为涌浪对岸坡侵蚀作用的重要参考值。

参考文献:

[1]周冠伦等.航道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黄种为,董兴林.水库库岸滑坡激起涌浪的试验研究[A].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3集(水力学)[C],北京:水利出版社,1983,157-170.

[3]王育林,陈凤云,齐华林.危岩体崩滑对航道影响及滑坡涌浪特征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3):95-100.

流浪动物危害例2

冲浪风筝运动缘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叫CORY.R的美国人接触了飞翔伞型的风筝,认为大型风筝拉力完全可以取代快艇拉人在水面上滑行,随后他尝试手持风筝,脚踩滑板进行冲浪。但在没风的情况下,风筝会自然坠落水中,难以再度放飞,因此很难普及。几年后,两位法国兄弟设计出一种类似行伞的风筝,此风筝的翼面及龙骨石充气的,所以落到水上不会下沉,而且可以再次起飞。1998年在美国夏威夷海滩就会有人将充气风筝和冲浪板结合一起玩。从此冲浪风筝运动就在全世界风行起来。目前国际帆船联合会正在积极推广冲浪风筝项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从事这项运动的人数众多,而且该项目有可能作为2016年巴西夏季奥运会帆船比赛备选项目。

二、风筝冲浪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冲浪风筝运动遭遇的一个潜在的最危险的敌人就是离岸流,因为它是造成海上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相当的人数是因为离岸流而丧失的,哪怕是最资深的冲浪者都很难幸免于难。所谓离岸流,顾名思义就是离开海岸冲向海洋的水流。这种水流的特点是速度极快,能量巨大,与海岸大约成90度角。离岸流的通常时速可以达到七千米每小时,其形成主要是海岸线的形状引起的,它的特点是,这股强劲的水流是在海面表面流,所以它有肯能将冲浪者卷入海中,即使在不太深的海域,离岸流同样可以把你掀翻。这时你只要镇定,尽量将身体保持在水平面的位置,这样你就不会被吸入海底。离岸流之所以危险,不仅仅是因为来势凶,速度快,最关键的是因为它来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波浪冲击海岸线,而海岸线又给了水流反作用,这时候,海拔较低的海滩上,海水会一直冲击海滩,把海滩冲成坡状,最后水流又顺坡而下,重新流入海中。当然通常情况下,顺坡而下的水流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的,但是由于有些坡面不是很陡,坡面又非常的长,以至于积蓄了太多的能量了,而且中将爆发,于是就产生了离岸流。冲浪爱好者可能即将要水起,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却被卷入海底。另外,沙洲也是冲浪爱好者要提防的地形。它是那种很像水池的地方。波浪推着向沙丘积蓄能量。最后以巨大的作用力将水流推向大海。冲浪者可能没有反映就被卷入海中。

除了环境的影响,风筝冲浪运动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一是溺水问题。造成溺水原因包括风筝线缠绕冲浪者身体导致溺水、无救生衣等装备的保护造成溺水以及运动不可避免的落水后经常性的呛水。二是碰撞治伤问题。造成碰撞的原因包括风筝把冲浪在岸上拖行,撞到异物,和划伤;进行花式动作时,冲浪板打到头,造成脑震荡;两风筝相撞事故或风筝撞到异物;风筝线割伤身体;风筝降落时,脚后跟软组织挫伤。三是不能有效求救的问题。造成求救失败原因包括:单纯靠求救手势求救,目标小,难以被及时发现;呼叫求救,求救方式原始,也难以被及时发现。

三、冲浪风筝运动防护设计的构想

运动产品的安全设计要避免以消费者的单纯个人喜好为导向,而应该以运动过程的行为模式和与之相联系的环境出发探求,研究人在运动过程当中真正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解决运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问题的同时,去努力平衡运动员心理和生理的差异性。当然人――产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深层次的,在满足人的单纯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考虑人的文化、所处时代、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防护冲浪风筝运动伤害的构想,其内容包括:第一,防溺水;第二,防撞击;第三,有效求救功能。

首先,防溺水护身装置研究应该以冲浪风筝安全隐患中溺水问题的分析为基本纲领,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想。造成溺水的原因一般包括:风筝线缠绕冲浪者身体导致溺水(危害等级 A 级);无救生衣等装备的保护造成溺水(危害等级 A 级);运动不可避免的落水后经常性的呛水(危害等级 B级)根据这些原因,在冲浪风筝装置上可以考虑:针对风筝缠线问题,冲浪者可通过割线这种方式来实现救援。针对无救生衣问题,冲浪者可通过浮力设备来防止溺水。针对呛水问题,冲浪者可通过一定装置使鼻口与水面隔离来解决。

其次,防撞击护身装置研究应该以冲浪风筝安全隐患中撞击致伤的问题的分析为基本纲领,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想。造成碰撞的原因包括:风筝把冲浪在岸上拖行,撞到异物,和划伤(危害等级 A 级);进行花式动作时,冲浪板打到头,造成脑震荡(危害等级 A 级);两风筝相撞事故(危害等级 B级);风筝线割伤身体(危害等级 B级);风筝降落时,脚后跟软组织挫伤(危害等级 B级)。针对上述问题,分别可以从对关键部位,如胸,肩,脊椎、头部等进行保护;在运动装备上加入信号指示,防止两人同时向一处飞行;加入缓冲装置以防类似伤害等来解决。

第三,呼救装置研究应该以冲浪风筝安全隐患中的如何有效求救问题的分析为基本纲领,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想。造成求救失败原因包括单纯靠求救手势求救,目标小,难以被及时发现(危害等级 B 级);呼喊求救,求救方式原始,也难以被及时发现(危害等级 B 级)。而这些问题则可以通过发信号或拉警报的方式求救,或是通过无线电设备来与其他人员取得联系后求救等方式解决。

除了对设备装置加以设计进行防护,另外冲浪者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离岸流能量最强的地方是岸线到沙洲出口的这条线,所以应该远离这条线。

2、万一陷入离岸流,保持冷静最重要。冲浪者本能会往岸边游,但是其实是徒劳的。冲浪者基本还是会被卷入海中。所以,冲浪者要做的是不是游向海滩,而是应该沿着海岸线游。如果当时水流太急,可以等几秒钟。然后再游。

3、到这时救生衣就是救命衣。所以资深的冲浪者也应该穿戴。那些没有穿救生衣,而且拼命向岸边游的冲浪者往往就会有生命危险。

4、最好的救助就是装救生衣,然后发信号,保持冷静,保留体力。因为很难有人凭自己力气右到岸上。所以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呼救和发信号给同伴。

流浪动物危害例3

2012年6月的一天,在北京某小区居住的肖女士出来遛狗,当时未拴狗链。当她来到乔女士门前的一条公道上时,一只流浪猫和肖女士喂养的狗发生了冲突。为了保护自己的狗,肖女士去踢猫,却不幸自己也被猫抓伤了。

乔女士平时常常喂养这只流浪猫,因此流浪猫也就一直在乔女士门前徘徊。这次乔女士看到流浪猫也受伤了,便急忙对这只流浪猫进行救治。因此,肖女士一纸诉状把乔女士告上法庭,认为这只流浪猫是乔女士喂养的,乔女士应该对她受到的伤害负责,赔偿她医药费、交通费和精神损失费共3000元。而乔女士则认为,她只是出于善意对流浪猫进行救助,对流浪猫的行为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2012年8月,丰台区法院审理了此案。法官认为,由于肖女士不时地对这只流浪猫投喂食物,因而认定乔女士是这只流浪猫的饲养者和管理者。根据《特殊侵权责任法》,法官判定乔女士承担流浪猫伤害行为的主要责任,分担肖女士医药费用的70%,肖女士分担30%。乔女士不服,向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上诉。

2013年3月,北京二中院审理此案。法官认为,乔女士投喂流浪猫的行为只是一种义务救助的行为,即使她长期地投喂这只流浪猫,在法律上也不能构成她对这只流浪猫的占有权,因而乔女士既不是这只流浪猫的饲养者,也不是这只流浪猫的管理者。根据《特殊侵权责任法》,乔女士对这只流浪猫的伤害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但令人惊异的是,法官又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乔女士应负的责任。由于乔女士的义务救助,导致附近的流浪猫聚集,从而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风险,所以乔女士的义务救助行为和肖女士的受伤害行为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乔女士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最后,法官判定乔女士和肖女士各承担一半的责任。

乔女士仍然不能接受,做好事为什么还要承担责任?

我们先不谈法官的判决,这里乔女士有一个误区,做好事便不会有风险。如果你的救助行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你也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比如说,你在路上开车遇见一同事正在步行赶路,你好心搭载他一程,但很不幸车出了事故导致同事受到伤害,那么在法律上你要承担赔偿责任的。再比如说,在游泳馆里你义务做救助员,如果有人在游泳馆里受到伤害,那么作为救助员你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我们再说一个典型案例。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旅行,遇到一个奄奄一息需要救助的人,如果你不救助这个人而导致他死亡,那么你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如果你选择了救助这个人,后来你却又在救助中途退缩了,由于你的遗弃导致这个人死亡,你也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此,做好事也是有风险的,做好事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不良后果,你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谁应该对此事负责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乔女士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乔女士投喂流浪猫只是一种义务救助行为,她不是流浪猫的饲养者和管理者,她对流浪猫的行为也不具备控制力,因而乔女士对流浪猫的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但二审法官同时认为,乔女士对流浪猫不时投放食物的行为导致了流浪猫的聚集,从而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风险,这种风险是肖女士受到伤害的间接原因,所以乔女士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二审法官后面这个判决引起了法学界的争议。

流浪动物危害例4

我们国家相关物流的各个方面资源使用不足的现状非常严重。根据国家统计,现在中国商品周转率仅仅达到了欧美等国家的百分之三十,每个平米库存的库存品剩余量只达到了欧美等国家的百分之二十五。连年因为包装形成的浪费大约有一百四十亿元左右,因为装卸搬运和运输形成浪费已达到五百亿元的可观数量,因为仓储管理不合理形成的浪费大约是三十亿元,库存剩余量已达到百分之四十,公路运输因为没有有计划的物流地统一组织调配,空驶率很多年一直维持在百分之五十而居高不下。

1 各项物流功能要素对环境形成的侵害

(1)在运输的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方面。运输是各项物流各项功能要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要素(运输实现了商品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较短时间的商品保管),是物流活动过程中形成环境污染的最大的一部分。在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非绿色因素有一部分是运输工具自身形成的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安排不科学的货运路线及配送中心的选址及内部构造,形成的商品倒流运输及迂回运输,加重了运输工具的燃料耗费,增加了空气及噪声的污染;运输工具自身形成了比例较大的的环境污染;运输的产品也会对环境形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2)在仓储的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方面。商品的储存可以节约物流费用,但是在商品的储存过程中同样也有非绿色因素,一方面产品存储过程中保管人员应对产品进行保养和维护,在保养和维护产品时采用的很多化学手段对周围的环境会形成破坏。

(3)在流通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方面。流通加工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在流通加工中心或配送中心操作的目的是可以更好地储存、运输和销售而进行的简单的加工活动。流通加工对环境也存在着非绿色因素,具体是指在进行由消费者自己做的流通加工,原材料利用率较低,设备的利用率也较低,例如木材消费者对木材的分散加工,一方面造成了木材本身的浪费既无法集中利用,另一方面木材流通加工设备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

(4)在包装的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方面。产品在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应该用合理的包装来保护商品。与此同时包装就对环境形成了危害,①部分塑料包装一直不能分解存于土壤中,对环境形成非常不良的影响。②包装不足,造成内包装物破损,形成了资源的损坏。③包装的强度太大或包装成本过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形成了资源浪费。④包装材料选择不当,可以用纸包装的却选用镀锌或镀锡等材料来包装,是包装费大幅度提高,违背了绿色的含义。

2 积极推广"绿色物流"的方法

(一)制订政策法规

(1)避免物流活动过程中发生污染的各种可能;(2)制定合理的运输法规;(3)形成合理的运输流量。

(二)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绿色物流企业应该使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绿色合理化运输。合理安排运输计划,运用多式联运;实行共同配送,避免浪费,减少污染;尽量利用直达运输、配载运输。

(2)提倡绿色包装。选用绿色包装材料;选用易回收再生的材料;尽量选用不加涂、镀层的材料;简化包装,减小包装强度。

(三)实行绿色流通加工

一是实行专业化的集中型流通加工,充分发挥各种流通加工设备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木材原产地对木材的集中下料、流通加工中心对生鲜食品的冷冻加工等;二是对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料可以统一处理,例如,对于鱼类的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内脏也已在制成药物或饲料,鱼的头和尾可以再制成鱼粉,鱼鳞可以制成粘合剂等等,通过集中加工可以减少用户分散加工形成的垃圾污染。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符合绿色的内涵;三是通过流通加工,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减少运输工具动力的浪费,例如,煤炭的出矸加工,增加了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绿色的保管

利用先进的保管技术如气幕隔潮、塑料薄膜封存及气调储存等保养技一方面保证了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避免了污染。

(五)绿色的装卸搬运

在装卸搬运的过程中应加大商品的活性指数,使装卸搬运更易进行,并且应该较好地利用商品的自身重力以节省能量。在装卸搬运时还应使各环节协调起来,避免装卸搬运的瓶颈。从而更接近绿色的内涵。

我国物流的发展落后,尤其是粗放的发展方式更与绿色物流的观念矛盾,一是与我们的观念有关,科学技术水平滞后,二是我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物流人才。绿色物流是新思想新观念,对统筹规划人才和相应的物流专业人员要求高,各高等院校及物流培训机构应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才能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企业才能在绿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流浪动物危害例5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19-01

一、概况

雷击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极强大的破坏能力。几个世纪来,人类通过对雷击破坏性的研究、探索,对雷电的危害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雷害。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广,人们在受益于微电子的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受到其一旦损坏就损失巨大的困扰。实际中,在增加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候,往往对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未加考虑或考虑不够的情况较多,一旦有雷电波侵入,设备损坏一般是巨大的,有的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每次雷击主要原因是由于一次设备发生雷击后在弱电设备造成的浪涌超过了设备承受的能力而损坏设备的,浪涌的主要形式是电源浪涌、信号浪涌。而这种浪涌在新建或扩建设备时又往往不被重视,所以本文在介绍常用的弱电防雷的同时,重点探讨了浪涌对弱电设备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二、弱电设备雷电危害的主要原因分析

雷电会导致多种不同形式的危害,没有任何一种办法可以全面防止雷电的危害,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可将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在多年的实际中人们对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的认识比较高,防护也相对完善,但对雷电浪涌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相对比较薄弱,雷击弱电设备的情况就是对弱电防雷考虑不够造成的。其主要的雷电形式及雷害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2、感应雷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感应雷虽然没有直接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

3、雷电浪涌是近年来由于微电子的不断使用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形式,同时其防护方式也不断完善。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

这样的浪涌电压完全有可能一次性将电子设备损坏。信号系统浪涌电压的主要来源是感应雷击、电磁干扰、无线电干扰和静电干扰。金属物体(如电话线)受到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会使传输中的数据产生误码,影响传输的准确性和传输速率。排除这些干扰将会改善网络的传输状况。

三、弱电设备防雷措施

按照防护范围可将弱电设备的防雷措施分为两类,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外部防护是指对安装弱电设备的建筑物本体的安全防护,可采用避雷针、分流、屏蔽网、均衡电位、接地等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人们比较重视、比较常见,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内部防护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弱电设备对过电压(雷电或电源系统内部过电压)的防护,其措施有:等电位联结、屏蔽、保护隔离、合理布线和设置过电压保护器等措施,这种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办法,也不够完善,下边对弱电设备防雷进行探讨,主要对雷电浪涌及地电位差的防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

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首先是使用建筑物的避雷针将主要的雷电流引人大地;其次是在将雷电流引人大地的时候尽量将雷电流分流,避免造成过电压危害设备;第三是利用建筑物中的金属部件以及钢筋可以作为不规则的法拉第笼,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果建筑物中的设备是低压电子逻辑系统、遥控、小功率信号电路的电器,则需要加装专门的屏蔽网,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5m-5m,6m-4m的网格,所有均压环采用避雷带等电位连接;第四是建筑物各点的电位均衡,避免由于电位差危害设备;第五是保障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降低雷击建筑物时接点电位损坏设备。

2、弱电设备的内部保护

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防雷保护由外到内应划分为多级保护区。最外层为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从。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一般而言,雷电流经传统避雷装置后约有50%是直接泄人大地,还有50%将平均流入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随着电脑通信设备的大规模使用,雷电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往的防护体系已不能满足电脑通信网络安全的要求。应从单纯一维防护转为三维防护,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电波侵入,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影响等多方面作系统综合考虑。

多级分级(类)保护原则:即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序和所属保护层确定保护要点作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电压危害的可能通道从电源线到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级层保护。

(1)电源部分防护

弱电设备的电源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高压部分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压限制到小于6000V(1EEEEC62.41),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所以,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有三部分:建议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问的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一级保护;在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至二次低压设备的配电箱间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保护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为三级保护。

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泄人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所以,分流(限幅)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保护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避雷器或保护器至关重要。

(2)信号部分保护

对于信息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

(3)接地处理

一定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人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机房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的屏蔽问题,防静电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

四、结论

弱电设备的防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尤其是弱电设备的雷电浪涌防护还重视不够,也常常由其而引起设备的损坏,所以在完善弱电设备外部防护的同时,要加强弱电设备的内部防护,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首先要完善弱电外部雷电防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接闪引入地下泄散。

流浪动物危害例6

引言

随着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建筑物中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电器设备、电子设备等,它们的抗压能力都是有限的,雷电作为自然现象,人们还没有对它充分利用,因此只有加强防范,才能不受它的侵袭。特别是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加强其雷电的防范措施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建筑物尽量的避免遭受雷击,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

1.1 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带有不同电荷的两种云层发生碰撞,或者带有电荷的云层和大地之间发生碰撞而造成的瞬间放电现象,同时还会有闪电和雷声。根据雷电的形成特点,将雷电分成以下三种: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球形雷击。

(1)直接雷击是带有电荷的云层和大地之间发生碰撞而造成放电现象。它是直接击中建筑物,并能产生电、热、机械效应等现象。直接雷击时会产生很大的电流,它能使经过它的物体发生受热膨胀,进而破坏建筑物。通常产生这种现象的是建筑物的顶部或侧面。

(2)感应雷击是由于云层的碰撞产生的雷电流发生变化,这样就会产生交变的磁场,进而会在建筑物中发生静电感应,产生感应电动势,造成过电压。由于它能产生变化的磁场,因此在金属部件上就会产生很大的电流,造成发热,甚至引起火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3)球形雷击是由于在球状发光气团中存在有大量的能量,在它承受不了这些能量的时候就会释放出来,这样就会造成放电现象的产生。

1.2 雷电的危害

由于雷电形成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雷电流,因此,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首先,雷电使建筑物产生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它们会使电线杆、树木、房屋等由于强大的电流而放出大量的热量,由于时间太短不能及时的散发,进而造成金属融化、树木和房屋燃烧等危害。其次,雷电还会产生电磁效应,它能使金属物体、电力装置等在遭受雷击时,产生感应电压,这些感应电压通常是非常高的,严重破坏电气设备的绝缘性,在存在缝隙的金属结构中还会产生火花,引起爆炸或者火灾等事故。总之,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是非常严重,并且也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因此很有必要设置防雷措施,尽量减少雷电造成的危害。

2.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2.1 接地保护

接地保护是建筑物防雷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它将电气设备的接地、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并要连接一定的接地电阻,这个接地电阻一般比较小,主要是由于建筑物中的钢筋基础顶埋的较深,因此较小的电阻就能满足要求。建筑物在建筑时要有防水处理,这样会造成接地电阻变大,因此在接地时采用周圈式接地,就能避免防水处理对接地电阻的影响。在埋置接地装置时,一般埋在建筑物的外部,以均衡电位,这样能增强建筑物的安全。

2.2 引下线

引下线是避雷装置和接地装置的连接装置,形成导电通路,它一般由圆形的或者扁形的钢制成,可以进行明装,也可以进行暗装,也可以利用建筑物的消防梯作为引下线,但是必须保证引下线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热稳定性和动稳定性。首先,它的耐腐蚀性能要和避雷器的相同,并且在敷设时要沿着建筑物的外墙,尽量避免出现弯曲的现象,保证路径最短。对于第一类防雷引下线的平均距离应小于12米,第二类防雷引下线的平均距离应该小于18米,第三类防雷引下线的距离不应小于两条引下线,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要小于25米,对于采用多根引下线的时候,为了方便检查它们的接线状况,引下线应在离地面1.8米处装设断接卡。

2.3 接闪器

接闪器是在防雷设计时建筑物的顶部最突出的金属部分,一般情况下它会在接闪器的表层进行热镀锌和涂漆。当发生雷击时,接闪器周围会产生很大的感应电场,此时接闪器中的电荷就会和雷电的电荷中和,形成导电通路,然后雷电流会经过引下线、接地装置等,将其引入大地。通过接闪器可以避免过大的雷电流对建筑物造成冲击,造成建筑物损坏,因此,引下线可以保证建筑物免受雷电的侵袭。

2.4 浪涌保护器

浪涌保护器又称为避雷器,它主要是在发生直击雷和感应雷时,对线路中出现浪涌、瞬时过电压、雷电流等进行防护,以实现防雷的作用。它保护通流量大、响应时间快、残压低,主要用于保护保护电源系统和信息系统免受雷电过电压损害,按照用途将浪涌保护器分为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和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主要是将能量很大的雷电流,进行分级泄放。在电源线路遭受直接雷击时,通过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进行第一级保护,在第一级保护之后的各分区再安装第二和第三级保护。对于设备耐压水平较低时,要安装更多的保护。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主要是进行信号避雷,安装在信号传输线路设备的前端,对后续的设备进行保护,以防止雷电波从信号线路涌入损伤设备。

3. 结束语

总之,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在进行建筑物的防雷工作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防雷处理,按照严格的标准选择最合适的防雷装置,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施工管理,是防雷系统满足各项标准的需求,使防雷装置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避免建筑物出现雷击的现象,保证人身的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莫秋娟.关于建筑防雷技术的相关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24:357-358.

[2] 郑艳琼,王忠波,王冰. 建筑雷电火灾危险及防雷对策[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7,03:22-26.

流浪动物危害例7

一、我市犬类饲养的现状

犬类按照是否有主分为饲养犬、流浪犬。目前,在我市饲养的犬类的方式多为散养,犬类多出现在东湖广场、城区道路、城中村等场所,特别是在早晚两个时段,养犬人都有溜狗的习惯,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卫生,另一方面是犬吓人、犬咬人事件常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除了饲养犬,我市还有数量较多的流浪犬。由于饲养犬只的居民越来越多,但缺乏足够心理准备,后期容易产生“厌弃”的情绪,成为了流浪犬的主要来源。由于缺乏管理,流浪犬更容易伤人,加上大多没有采取防疫措施,易染上传染病。流浪犬在城区内乱窜,又会影响城市交通。上述特性,使流浪犬对社会的危害要超过饲养犬。

二、市民对犬类管理的看法

市民对犬类管理呈现出两种看法:一是希望能规范养犬,二是对捕犬较为抗拒。一方面,大部分市民认为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养养也无妨,但对于散养犬特别是流浪犬大多持反对意见,认为要予以严格管理。主要理由是对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犬只吓人、咬人的实例屡见不鲜。另一方面,部分市民对捕犬不理解,认为队员的捕抓对犬只造成了损害,在微博、平湖论坛等媒体上有网友对流浪犬的去向提出疑问。有网友建议将犬只送往嘉兴平湖流浪动物基地饲养,中队为此专门到该基地进行调研,认为建议尚不成熟。主要理由有三个:一是收养条件不够。基地已饲养了较多的流浪犬,已没有空间再容纳大量流浪犬;二是人员不足。饲养大量流浪犬需要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这方面该基地也不满足;三是居民反响强烈。由于地处住宅区,周围居民反对的声音比较强烈,认为大量流浪犬进入会带来犬扰民、环境卫生变差等诸多问题。在充分考虑诸多现实因素后,不建议将犬只放在该基地饲养。

中队将确保犬类捕抓过程的公开透明,积极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让对流浪动物富有爱心的市民更好的了解中队的工作,并且清楚执法过程并不伤害犬只,从而支持中队的工作。

三、中队开展犬类管理的工作流程和成果

市城市管理执法大队机动中队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做好犬类管理工作。成立了中队犬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中队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每周定期组织两次捕犬行动,并能根据主动巡查和举报的方式不定期开展捕犬。一旦发现散养犬,所有捕犬队员根据事先预案部署,拿铁钳,握网兜,看铁笼,每一步程序,每一个步骤都能落实到个人。在捕到犬只后,队员会将其安全的放进铁笼,并在当天运往临时收养点。捕抓的每只无证犬,都有自己的“标签”,即进行摄像,填写抓获的时间、地点,并进行公示。对前来索领的犬主,先进行教育,再让其填写《领养犬只情况登记单》,书面保证做好犬类的管理工作。在携犬离开时,进行摄像,确认领犬人身份。最后,进行统计,整理,归档。

中队的上述工作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区散养犬管理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犬类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犬类管理主要遇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各部门间联动尚未形成。日常犬类管理主要由我局负责,但有主犬散养和流浪犬滋生现象背后产生的根源,相关的管理职能分属于农经、公安、卫生等多个部门,一旦管理力度不一,就难以达到标本兼治。二是规范养犬意识有待提高。养犬人未经免疫饲养,不按规定栓养,随意遗弃等不文明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养犬人抵触心理比较严重,即使经劝导暂时规范,等队员离开后再次违规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三是部分群众对捕犬缺乏理解。出于对小动物的爱心与同情,部分群众认为捕犬过程会对犬只造成伤害,上前阻挠队员执法的例子屡见不鲜。四是专门收养点还未建立。目前我市没有专门收养点,流浪犬在捕抓后运往临时收养点,该临时收养点不管从基础设施还是人员管理方面都有待提高。

五、先进地区的主要做法

武汉的“芯片化”管理。为了规范养犬,武汉市推行犬类“芯片化”管理,通过科技手段,引导扰民“绿色养犬”:首先是将一只电脑芯片植入宠物犬的颈部,这如同一只狗的“电子身份证”,里面有狗的名字、防疫记录等相关信息,还有犬主的家庭住址、电话等。这些数据输入电脑后,只要点击相关网站,管理者便可了然于胸。

香港的“法制化”管理。在香港,带狗外出,一定要带上狗绳;体型较大或者具有攻击性品种的狗,外出一定要戴上口罩。狗粪污染街道或者公共地方,罚款1500港币;袭击市民或者吠叫声扰民,最高罚款10000港币;对大型狗和危险狗的管制不符合要求,最高罚款25000港币或监禁3个月……重罚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主人的行为,狗主人外出遛狗都会随身携带清理粪便的工具,及时“打扫战场”;如果和具有攻击性的狗迎面相撞,他们往往会收紧绳索,把“危险分子”死死摁在自己腿边,让道给行人。

北京的“服务费”管理。养犬要缴纳管理服务费。制定收费一方面利用经济杠杆控制养犬数量,另一方面减轻犬类管理、收容等项目产生财政费用的负担。

六、做好犬类管理下一步的建议

结合__市犬类饲养现状与犬类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先进地区犬类管理的优秀经验,为了更好的做好犬类管理,建议如下:

加快地方立法,规范管理主体和管理

责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市的犬类管理条例,成立犬管办,从部门分工、管理权限、管理程序、资金使用等方面予以明确、规范,达到齐抓共管,有序饲养的目的。

实行养犬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犬类登记注册和犬牌佩戴制度,建全相关信息和档案,实行统一的犬籍管理制度及收费标准,建立社会举报电话,严厉查处违规养犬的行为,及时收缴流浪犬。

对宠物犬实施强制免疫。加强社区动物防疫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强制及定期对犬只注射防疫疫苗和驱虫,建立免疫档案制度,消除各种人畜共患疫病隐患。

加强对养犬人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增强广大群众对狂犬病危害性的认识和增加预防狂犬病的知识,提高居民养犬的自觉意识。引导群众自觉主动配合做好犬类登记管理及预防接种工作,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依法养犬、文明养犬,营造规范养犬的社会环境。

流浪动物危害例8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雷电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形式,它能够释放出非常大的具有破坏力的能量,而这种破坏力是难以预测的。以目前的科技发展情况来说人类是无法组织和控制雷电造成的危害,只能采取必要的防雷电的措施把损害降低到最小。雷电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在其发生的时候会瞬间产生强大的电流以及强高压电,如果击中建筑物会严重损坏其电子设备以及通信系统。所以,对建筑物进行防雷电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项措施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说建筑物内外部的防雷的具体要求,采取的措施科学合理才能保证防雷电的效果。

浅析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近些年来,内蒙古地区随着建筑业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使用较多微电子技术的智能建筑逐渐增多,这些建筑受雷电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建筑物处于雷电比较活跃的地区其内部的电源、通讯、信息系统等会受到很大的损害,比较轻的会造成死机,严重的就会对设备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传统的建筑物都会有一定的防雷系统,对建筑物以及其内部人员进行保护,但是传统的防雷系统的保护作用不是很全面,对于雷电感应、静电、电路浪涌等干扰不能有效的防止。雷电对建筑物产生的危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如果当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上面安装的防雷系统时,那么强大的电流虽然可以通过避雷装置导入大地,可是其产生的巨大电池效应会使供电线路跳火。②建筑物外的供电和通讯线路也会受到雷电电流的影响,但是就连离建筑物几公里以外的供电线路雷电电流也不会轻易的放过,都能够沿线入侵到建筑物内部。③城市公共输电网的切换以及大的电力用户的启停;建筑物内大的供电设备的频繁启停都会引起比较大的浪涌。④如果是建筑物或是地面被雷击中,那么与其相连的通讯、供电、数据线路等设施都会受到传输或感应的电磁脉冲或者是浪涌电流;而可以对设备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造成直接危害的就是静电感应。

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技术探析

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技术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但是首要应该明确的就是建筑物的防雷区域的划分以及明确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建筑物防雷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建筑物雷电保护区的合理科学的划分。那么具体来说划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要根据建筑物内部所具有的电子仪器和设备的真实情况和它们所对应的防雷能力等级来判定;②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建筑物的防雷电设备将雷电流导出的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脉冲会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造成干扰以及相关的损害等。常见的防雷设备就是安装避雷针,但是我们要明确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才能对其更好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下如何使建筑物能够更好的防止雷电的袭击。

首先,对建筑物内部防雷技术措施的探讨。⑴建筑物的电气线路是会穿越不同防止雷电的交界处,那么在交接处应该安装浪涌保护器,防止雷电电流的冲击。这些浪涌保护器在实际操作时应该相互之间密切的配合,至于它们之间的承载量的分配需要看他们各自的耐受力如何,它们之间的分配与配合可以有效的将雷电的危害降低到浪涌保护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⑵防止信息系统设备遭受严重的雷电伤害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其进行雷电防护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雷击发生时所产生的瞬间浪涌与电磁脉冲。那么现代的新型防雷技术主要依据的是均压等电位连接,它主要是指把防雷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都放在一个均压的等电位的连接网络中,以设备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对建筑物内部的各个金属部件以及信息设备,还有那些穿越在不同界面的金属部件以及信息系统进行等电位连接。这样做的主要的目的在于在防雷空间内的各个设备之间防止出现电位差,采用导线或者是连接排座等进行等电位连接,在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浪涌保护器来做等电位的链接。

其次,对建筑物外部防雷技术措施的探讨。⑴建筑物接闪装置的安装。现代很多建筑物都是智能的,对于智能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的安装可以选择安装接闪装置,这个装置没有严格的规定,可是在避雷针、避雷网格以及避雷带中任意选择、组合。当然,要是在具体选择时,要对建筑物自身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比如说建筑物的周围场地的施工环境、能否保证与建筑物整体的协调性、是否经济适用等。建筑物形态的不同是要选择不同的接闪装置的。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其屋面只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是可以用来当作接闪器的。接闪器的设计无需很复杂,只要保证建筑物在雷电安全区就可以进行比较随意的组合,但是对其安装设计也是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的:对于建筑物的避雷针以及避雷网格的规格和尺寸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满足相关的要求接闪装置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是随意组合。⑵对于建筑外的相关设备也要进行等电位连接。首先,应该在建筑物上装置均压环,并且要控制两个均压环之间的垂直距离。对于危险性比较大的金属结构或是金属设备都是应该连接到均压环上的,这样可以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就尽量的避免受到损害。其中,利用接地干线环路进行装置均压环是很有必要的。⑶建筑物防雷设备的安装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就是接地电阻,那么对接地电阻的选择主要是看接地装置如何让排列组合,如果是直流工作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这三项共同运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其电阻值最好不要高于4欧姆。⑷建筑物防雷系统中对接地体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的。应该采用合适的接地体,从而可以避免危险的接触电压以及跨步电压,那么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电阻值比较小的接地体。建筑物适宜采用单一的共用接地装置,防雷效果会好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防雷技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今的建筑的发展速度超越了防雷技术的发展水平,所以防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和探索,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建筑物防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俊华.雷电对建筑物内电磁环境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年会――Sl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

[2]刘军,杨新.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109-111.

[3]谢海华;现代建筑内的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韩广存;风压自动监测系统抗干扰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流浪动物危害例9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精密电子设备不断得到使用和联网,安装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设备经受着直击雷、感应雷、雷电瞬间过电压、零电位漂移等浪涌和过电压的侵蚀,经常会受到各种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由于一些电子设备工作电压仅几伏,传输信号的电流也很小,对外界的干扰极其敏感,而雷电的高压可高达数十万伏,瞬间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因此具有极大地破坏性。这些过电压是破坏大量电子设备的主要危险源,因此有效地防止雷电对仪表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是保证仪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

1雷电干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危害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积雨云,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极性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这就是雷电。约有15%雷会落到地面产生危害。

对于仪表系统来说,由于控制系统安装在有保护的建筑物内,现场仪表一般都安装在设备或管道上,而他们都是良导体,另一方面,装置区都采取了防雷设施,又加上仪表本身体积较小,因此,仪表系统直接接闪的可能性极小。然而,连接现场仪表和控制仪表的电缆,则有传到雷电感应电波的可能。这主要因为电缆敷设在装置各个区域,连接距离长,当雷击发生时,靠近雷击点的电缆产生感应电压,并向“地”传导,形成瞬间浪涌电压或电流。

2雷电侵入途径分析

雷电损坏设备通常有4条途径:一是直击雷,即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大地或防雷装置等实际物体上,它的特点是能量大,伴有强大的冲击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等;二是雷电感应,即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所形成的雷电电磁脉冲和雷电浪涌沿着与设备相连的信号线、动力线等侵入设备而使其损坏。雷电感应,因其传播途径多,破坏面广,破坏作用不可预见,而容易被人忽视,其后果远比直雷击严重得多,对仪表系统的危害也最大;三是地电位反击,即雷电流经过接地点或接地系统(接闪)时,强大的瞬间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流入接地装置,由于大地电阻的存在,雷电电荷不能快速向大地泄放,而引起该区域地电位上升(可能上百千伏)。如果仪表控制系统的接地体与该点没有足够安全距离,它们之间就会产生放电,造成反击电流,直接击穿用电器的绝缘部分,使仪表系统产生干扰乃至损坏;四是设备安装方法包括线路和布局、安装的位置不规范,受雷电在空间分布的电场、磁场的影响而损坏。

3仪表系统防雷保护措施

防雷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提供一条雷电流(包括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对地泄放的合理的阻抗路径,而不能让其随机地选择放电通道。简言之,就是要控制雷电能量的泄放与转换。

防雷保护的三道防线:

1)外部保护:将绝大多数雷电流直接引入大地泄散;

2)内部保护: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线、信号线侵入的雷电波危害设备;

3)过电压保护:限制被保护设备上的雷电过电压幅值。

这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各尽其职,缺一不可。而仪表系统防雷的重点是内部保护,即感应雷的防护和设置电压保护器。

感应雷的防护是从整体和系统建立起三维的防护体系,在被保护设备构成的系统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3.1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就是保持系统各部分不产生足以致损的电位差,即系统所在环境及系统本身所有金属导电体的电位在瞬态现象时保持基本相等。厂区、装置区、现场爆炸危险区以及控制室的建筑区域内,必须将所有金属设备、部件、结构的金属导体,用导体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电气上连续的整体,即等电位体,使其雷感电势(电压)均衡,并接入防雷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通常有S型和M型以及两种形式的组合。仪表系统属于低频小信号系统,宜采用S型结构,实行单点接地。

3.2接地

仪器仪表系统防雷时还要求对相邻两建筑物之间通过的电力线,通信电缆均必须与建筑物接地系统连接起来(不能形成回路),以利用多条并行路径减少电缆中的电流。仪器仪表系统的接地更应当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和防止其它系统干扰。一般来说工作状态下仪器仪表系统接地不能直接和防雷地线相连,否则将有杂散电流进入仪器仪表系统引起信号干扰。正确的连接方式应当在地下将两个不同地网,通过放电器低压避雷器连接,使其在雷击状态下自动连通。

3.3屏蔽

仪表系统中使用了大量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以及传递信号的线缆,当有雷电电磁脉冲作用在这些物体上时,将在这些器件或与之相接的设备上产生瞬态过电压,造成设备或装置误动作和损坏。因此,合理必要的屏蔽措施将有效地防范雷击灾害。仪表系统的屏蔽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室屏蔽,现场仪表屏蔽和信号电缆屏蔽。控制室应将等电位体与接地装置进行可靠电气连接,同时要做好门窗的屏蔽防护,不能留有死角。现场仪表应尽可能安装在机箱或机柜中,并将其外壳与接地装置进行等电位连接。信号电缆应使用双层屏蔽线并穿入金属管内或封闭式电缆桥架,然后将金属管或电缆桥架就近保护接地网有效连接。

3.4合理布线

强电系统、弱电系统、信号系统对电磁干抗的敏感度各不相同,而且各类线缆在运输各信号中还会相互产生电磁干扰因此,仪表系统中电源线缆、信号线缆以及本安线缆分开敷设,进入控制室的各种信号线缆都要穿金属管保护或封闭式电缆桥架,以实现可靠的屏蔽。另外,由于用作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柱内的钢筋和整个建筑物的屏蔽网都在外墙处,雷电流须经此处的钢筋分流到接地装置上,所以外墙处的电流密度大、电磁场强。因此,控制室中的电源和信号线路不应靠近外墙,最好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

3.5提高仪表系统的抗扰度

新型工业自动化仪表和系统包含许多电子线路,在化工、冶金、炼油和发电等较为恶劣的工业环境中应用,处于各种工业设备所产生的电磁骚扰影响之下。为保证敏感的电子线路能正常工作,必须考虑仪表和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仪表系统电源干扰类型主要有7种:跌落、失电、频率偏移、电器噪声、浪涌、谐波失真、瞬变,仪表信号干扰类型主要有:共模干扰、串模干扰、浪涌等。其中跌落、浪涌、瞬变干扰主要是由雷击产生的。

4结束语

由于仪器仪表系统多采用集成电路和分散控制的单元,线路延伸到现场的各种环境之中,对瞬间过电压承受能力大幅度减弱。采用任何单一的防雷方法和防雷器件难以保证其安全可靠,必须采取综合防护措施,才能将雷击灾害减少到最小。

流浪动物危害例10

中图分类号:O6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对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些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电子产品自身存在着很多缺点,比如绝缘性差、抗干扰性差等,当有较大的电压和电流经过时会造成很大损害,因为电子产品一般对电磁干扰都特别敏感,一旦有雷电发生,就会很容易遭到过电压和电流的损坏。我们所谓的弱点设备主要包括自动监控系统、通讯设备以及相关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雷击的影响所造成弱电设备的故障是由发生,为了保证弱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应对雷电给其带来的影响给予应有的重视。

1雷电危害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弱电设备受到雷电的危害是很多的,截至目前还对雷电所带来的危害还没有一种全面有效的防护方法,所以只能是采用多种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雷电给弱电设备带来的危害。首先应找到雷电给弱电设备造成危害的主要类型和原因,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1.1直击雷

直击雷就是指雷电直接击中设备或者是建筑物的现象,即就是直接雷击。在发生雷电时,电流会直接进入到电气管道或者是金属管道之内,经过传输设备将电流传送到远方,这不断会破坏管道而且会给用电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危害。在整个传输的过程当中,从导线到用电设备之间,将会有一个很强大的雷电击产生,其还带有反射分量。

1.2感应雷

感应雷是在雷电放电的时候,由于地面的建筑物外部的电力线以及通讯设备等受到雷电所产生电磁侵入的影响,给相关的弱电设备带来破坏。感应雷和直击雷相比,所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弱,但是其发生的几率却比直击雷发生的几率要高出很多。

1.3雷电浪涌

雷电浪涌主要发生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属于一种在弱电设备中较为常见的雷电危害,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应用,在近些年来该种危害较为常见,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近年来人们也对雷电浪涌给弱电设备造成的危害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2弱电设备雷电危害的防护措施

2.1弱电设备雷电外部防护系统

第一,可以通过建筑物上面的避雷针实现雷电流向大地的导入,而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分流设备实现雷电流的分流,以免设备遭受到过电流的危害;第二,可利用建筑物中的钢筋构件以及金属分工程组成具有不规则形状的法拉第笼,以起到屏蔽作用;第三,若在建筑物中的弱电设备是低电压电器,应增加专门的屏蔽网,可在屋面组装小于或者是等于6m×4m,5m×5m的网格,对于所有的均压环应采用避雷带等连接来实现。为了避免电位差给弱电设备带来危害应确保建筑物各电位的均衡性;第四,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为了降低接电点电位给设备带来的破坏,应确保建筑物的接地系统良好。

2.1.1电源防护

通常情况下,雷电流对弱电设备所造成的危害经过电气管道然后通过电气线路而入侵的。一般外部高压装置上都装有高压避雷装置,电力在传输时会将电压控制在600V以下才会进行传输,而在线和线的传输中是不可能控制电流大小的,所以在380V的低压线路中应采取相应的过压保护措施。依据规定,目前是利用分流技术即就是利用分流系统或设备实现雷电过压能量的分流,以免太大的电流导入到大地中,进而实现过压保护。为了保证对高电压保护的效果,就要确保所采用的分流设备的质量,应选择性价比最佳的避雷设备来实现对弱电设备的防护。

2.1.2信号保护

对于弱电设备信号部分的保护,不同的电子设备自身的敏感性都是各不相同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对敏感度较高的电子设备的信号部分的保护会更加精细,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更高。

2.1.3过流保护要求

弱电设备的过流能力一般设计为额定电流的1.5-2倍,以此为标准选择电子元器件.如额定电流为0.22A的计算机其最大过流能力约为0.45A。当电流大于该值时,弱电设备所选用的电子元器件将会烧坏而无法正常工作,因而应该保证到达电子设备的瞬间过电流小于其额定电流的1.5-2倍。

2.1.4接地系统的防护

应确保弱电设备防雷设备的接地系统良好,因为雷电向大地泄入必须要经过接地系统的,以以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若接地系统存在问题,可能会使得设备故障,严重的话会危害设备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对弱电设备作可靠的接地保护,能使到达弱电设备外壳的电压较小,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但仅作接地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装浪涌保护装置。因外界侵入的浪涌能量将首先通过弱电设备再对地泄放,这样流经弱电设备的浪涌电流基本不变,其能量有可能很大,弱电设备仍有可能被损坏.因此接地保护对于弱电设备而言只能是一种辅保护。另外,应通过系统来对实现抗干扰的屏蔽和静电的防止。

2.2弱电设备的内部防护

根据电磁的兼容性,在弱电设备中的防雷工作从外之内可以分为不同级别,通常越往内部,安全系数越高,若按照安全程度来分通常最外层的安全系数(0级)是最低的,因为在发生雷电时会和其直接接触,无疑危险性会更大所造成的破坏也是最严重的,改层主要是通过建筑的防雷系统来完成保护的。

对于弱电设备的由外至内的保护主要是由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以及金属管道共同组成屏蔽层实现对雷电的屏蔽来实现的,这样以来就可以将电压减低到弱电设备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通常雷电发生后雷电流一部分会经过避雷装置泄入到大地中,还有一部分雷电流将会进入到电气管道中,而现在电子通信设备应用的非常广泛,在发生雷电时将会给这些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针对这些设备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考虑到保护的可靠性,应从原来单一的防护系统变为三维防护,做到雷电的电磁波以及过电压等对弱电设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应根据不同的弱电设备的具体情况,采取分类和分层保护的方法,依据雷电发生时过电压可能进入的的通道,做好电源线和通信线路的全面保护,以实现对弱电设备的全面保护。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弱电设备已经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弱电设备遭受雷击而造成的破坏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而其防雷问题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首先对于弱电设备受到雷电的影响应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应通过科学合理防雷措施来确保弱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进而使得弱电设备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更好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吕东波,韩盛涛,景华颖.弱电设备的雷电灾害分析及防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2]张虎,李超.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1).

流浪动物危害例11

一、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的不断进步,让铁路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铁路在交通保障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经常都是因为信号系统的原因,铁路信号系统很容易遭受雷击的危害影响,应该加强雷击影响分析研究并针对性的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信号系统防雷措施。

二、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类型

(1)电磁脉冲。如果雷电正面击中设置了信号设备的建筑物或装有信号设备场所附近的建筑以及地面高耸出来的其他物体,雷击形成的雷电电磁脉冲就会在信号系统里面产生电流或者过电压。(2)电磁感应。当雷云在放电或者雷电在雷云之间,在不远的户外传输信号电缆线、信号路线、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则会有电磁感应同时侵入设备的现象叫做感应雷。(3)冲击波。假如冲击波电压的幅度没有高到用动作高压避雷针和击穿变压器绝缘侵入回路时,其实雷电冲击波还可以通过绕在组间分布电容藕合的方式,入侵到信号低压回路,让信号电源设备产生过电流和过电压。(4)轨道电路。当雷击侵入信号设备的轨道电路时,轨道电路的传输线一般是比地面高出很多的钢轨。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的铁道旁的高大物体很容易遭到雷击,例如大山、树林、大桥等。(5)雷电浪涌。引起人们更加关注的一种雷击危害影响是这几年来电子设备比如说计算机联机设备的连续运用,而且它的雷电防护方法也在推崇出新。这类雷击危害的主要原因是电流和通讯线路在雷击发生时感应的电流浪涌而造成的,而不是因为直接雷击大部分平常的电子设备而引起的危害。(6)直接雷击。直接雷击是指雷电活动区域内直接通过建筑物的构架、钢轨对地放电及其信号传输的路线而产生的一种电击现象。

三、雷击影响铁路信号系统的主要途径

(1)从交流电源系统侵入。雷电击穿高低压间的绝缘层是因为它从交流电源系统侵入后,经过高压电线传至没有装避雷设备的高压变压器造成的。(2)从轨道电路侵人。雷电波向信号设备采用钢轨作为传输线的轨道电路侵入后到达轨道电路器材,从而造成器材的破坏。(3)由电缆通道侵入。即使电化区段使用地下电缆,但是因为雷云对地放电的主放电电流会产生垂直电场和可以在电缆通道中感应出很高雷电亚的水平电场。雷电波侵入了连接铁路信号室内、外设备的电缆,而且还被传到了室内设备造成内部设备的破坏。

四、铁路信号系统避免雷击影响的应对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防雷设备。(1)避雷针:它可以很好地预防直击雷。对于面积不是很大的工程设施和建筑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它是很平常的避雷工具。(2)避雷线:避雷线是一种悬挂在被保护物体上方的和避雷针一样为了保护电器设备将雷电引向自己并通过接地系统导入大地的也叫架空底线的接地导线。(3)避雷网、避雷带:主要是为了防雷保护建筑物的一种欲避雷线方雷装置相似的东西。(4)避雷器:有三种主要的避雷器,分别是:管型、阀型和使用最广泛的氧化锌避雷器。

2、改善铁路通信设备的室外环境。为了使雷电流通过低阻抗接地系统向大地泄放时让信号系统处于雷电电磁波屏蔽中,以此来保护人员、设备和建筑物的安全,所以要规范等电位连接和基站建设,因为现行的铁路信号电缆一般都可以达到几十公里长,所以在所有的电缆之间都要做好屏蔽连接,为了达到防雷的作用,还要求适当的多处接地。

3、加强室内设备防雷措施。(1)电源系统的保护:为了对低压线路进行过压保护、防止浪涌电压窜入为电子设备造成损坏、抑制电源浪涌电压,所以要在室内核心电子机柜的单元电源入口和电源线路入口安装电压保护装置;(2)信号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的保护:为了保护信号设备等电位和符合要求的地线的可靠连接,所以信号楼内的室内不仅要形成连接均匀、完善均压环的一层蔽网,还有信号方面也要在计算机房、控制室、机械室、电源平室通过铜条在墙角环相连接的地方做好均压。在机械室附近遭受雷击后,为了最大可能的减少雷电对室内信号设备的影响、屏蔽雷电产生的强电场干扰,故而在机械室安装法拉第笼。

五、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信号系统要避免雷击危害影响安全顺利发挥作用,必须加强对雷击影响的分析研究,才能在信号系统的完善构建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雷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