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4:01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1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c)-0196-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 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s discussed. Through access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firstly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then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pre hospital emergency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afety of lo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training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Expectation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PR,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growing awareness of safety, can gradually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rain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emergency.

[Key words] Pre hospital first ai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ocess; Progress

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1],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努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复苏成功率,对展现院前急救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心脏骤停指的是[2],心脏忽然间停止跳动,导致患者心肌功能排血停止,引发身体各个脏器官,包括心脏等主要器官缺血缺氧,从而引发患者忽然死亡,因此心肺复苏很重要。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为CPR),指的是,对呼吸与心跳忽然停止的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与胸外急救按压的急救措施。在院前急救中[3],呼吸与心脏骤停是常见病症,心肺复苏则是有效的急救手段。心肺复苏的宗旨是支持基本生命与高级生命,使大脑功能得到修复与保护,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心脏停止跳动10 min后施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几乎为零,每提前1 min进行心肺复苏,可以使成功率提高10%,因此,正确开展心肺复苏能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该文下面对CPR的急救流程与进展展开综述。

1 心肺复苏的研究

1.1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急救复苏术最早出现于,公元800年前的《圣经》中[4],它介绍了通过口对口换气,挽救在死亡边缘的幼童,从而被定义为最早的心肺复苏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口对口呼吸可以治疗自缢症患者。1958年,美国人Pater Safar 使用了人工呼吸[5],成功急救了一名新生儿。这之后的两年时间里,Safar确认了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联合使用进行心肺复苏,从而实现了现在心肺复苏的医学基础。197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颁布了心肺复苏指南[6-7],想要在群众中普及心肺复苏。2000年,AHA制定了《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并在之后的2000年、2005年、2010年对改指南进行修订。每次颁布新指南,都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改变了医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还促进了心肺复苏的发展。

1.2 心肺复苏的流程进展

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让心肺复苏这项技能变得更加流畅,流程也更加简洁,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对CPR的操作技能,使培训效果变得更加突出,并且,该指南强调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使用心肺按压,以及使用心电除颤。200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将检查脉搏流程做出了简化,只要确定患者没有呼吸、咳嗽或是身体动作,就可以判断该名患者心脏骤停。2005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进一步提出[8],即便患者有间隙的咳嗽,医护人员也应该警醒患者已经出现心脏骤停现象,需要进行心肺复苏。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从中剔除了呼吸时常用的听、看、感觉等流程,这些判断耗时较长,医护人员强调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急救,对没有呼吸或是呼吸异常的患者马上使用胸外按压。同r,在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最大的变化是,专家将气道-呼吸-胸外按压流程转变成胸外按压-气道-呼吸流程,减少心脏从骤停开始到胸外按压的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要想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关键在于胸外按压与除颤。早期胸外按压的频率为60~80次/min,1988年之后更改为100次/min;按压深度逐渐从4~5 cm改为至少5 cm。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注重胸外持续按压,尽量减少停顿时间。所以,团队合作能够使心肺复苏操作高质量地进行,这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一些医学使用心肺复苏仪,相较于人工胸外按压而言,有效性大大提升了。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尽早开放气道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有资料显示,器官插管可以大大增强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

1.3 心肺复苏后的电除颤

1960年,胸前锤击这个词首次面世[9],但是锤击效果并没有准确记录,锤击后33.3%的室速转变为窦性心律,33.3%没有任何反应,33.3%转变为室颤。所以,2010年推出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指出,胸前锤击不适用没有目击者的院外急救中。由于心脏骤停患者产生室颤的几率高达80%,电除颤是治疗室颤最佳方式。有研究资料显示,除颤时间每拖延1 min,心脏猝死的几率就会高达7%~10%,如果15 min后进行除颤,那么几乎不可能抢救成功。所以电除颤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10]。除颤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单相波形、一种为双相波形,以往的除颤方式主要是单相波形,直到1996年,美国学者首次推出双相波形。单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建议为360 J,双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可以选择120~200 J。有研究资料显示,双相波形的除颤效果明显优于单相波形的除颤效果。2000年,专家一致认为,当目击或是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时,应立即为患者提供电除颤;当未目击或发生院外心脏骤停时,特别是快速反应超过5 min者,建议在心肺复苏后5 min,再使用电除颤。

1.4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

心肺复苏技术与电除颤操作只能维持患者重要器官血液的暂时供应,所以需要辅以药物治疗,这样才能让患者保持自主呼吸,使血液流动异常得以治疗,所以,使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线复苏药物[11],如静脉注射1 mg肾上腺素,并且每隔3~5 min重复使用一次;静脉注射40 U血管升压素;使用胺碘酮治疗室颤,使用300 mg治疗首次室速,如果没有效果,3~5 min第二次给予150 mg的胺碘酮,最大剂量为2 200 mg/d,每次注射时加入5%的葡萄糖500 mL稀释,静脉滴注。当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自主循环后,维持血压与组织灌注可以使用多巴胺,控制剂量在20~60 mg/d之间,并且加入5%的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以静脉滴注山梗菜碱与尼可刹米。

2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发展现状

有资料显示,我国民众对心肺复苏这项技能的掌握还不完全,很多民众没有接受过正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培训。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第一目击者”,没有办法在最佳黄金时间为心脏忽然停止跳动的患者提供心肺复苏,从而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广泛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我国对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①建立并完善培训机构,主要由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联合完成民众的培训任务。②利用互联网建立急救机构,在医院、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场所设置培训体系,将医疗救治机构中符合资质的人员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实施网络优化培训,接受培训并完成考核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相互教育将心肺复苏技能传递给其他社区成员。③将急救知识并入教育体系中,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急救课程,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讲解与模拟练习,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对社区今后开展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起到传播与推广的作用。④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不断简化[12],让接受培训的人员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⑤根据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培训方针。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利用电子设备、发宣传册、媒体推广、现成模拟等多样化形式,让培训人员在不断练习中,使知识得到巩固。

3 总结与展望

没有呼吸与心跳停止,是院前急救最危急的状态,大约75%的患者死于院前,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 min内,3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2 h,所以掌握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技能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延续。现如今,国内只有一些一线城市在机场、港口、车站等地方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设备,同时对相关急救人员提供现场技能培训。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完善,我国应加强各个地方的院前急救措施,在民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让心肺复苏的操作变得更加简洁、有效,向着人性化发展,从而使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凤尔稳,倪莎,李光辉,等.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5):318-320.

[2] 徐胜勇,于学忠.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和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3):330-333.

[3] 卢士云,周明浩,吉春风,等.中学校园普及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4(11):667-668.

[4] 李谊.有效建立开放气道技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18-20.

[5] Berg RA, Hemphill R, Abella BS, et al. Part 9: post-cardiac arrest care: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768-786.

[6] GD Perkins,IG Jacobs,VM Nadkarni,et al.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utcome Reports: Update of the Utstein Resuscitation Registry Template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14,63(3):233-249.

[7] Field J M ,Hazinski M F ,Sayre M R,et al. 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640-656.

[8] 佳,刘靖圆,柯小娥,等.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重要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 (1):4-6.

[9] 李伟,于学忠.高渗盐干预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15(7):302-304.

[10] 林晓鸿,刘红霞,张文馨,等.仿真模拟人在护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0):92-94.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2

2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简称CPR。当心脏脉搏一旦发生骤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复苏,就会在4~6min内对人体的重要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导致死亡。所以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2.1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简称CA。心搏骤停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它对人最大的危害就是在无法预计的情况下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的突然中止。心脏的搏动中止就意味着血液分配的终止,这会导致人体内全身组织细胞的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果人体系统在6min内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血液循环和氧气,那么人体的生命体征就会逐渐消失,从而让人丧失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所导致的心脏停搏,它是可逆的。如果在心搏骤停的突发现场能够得到及时且正确的心肺复苏措施,病人是有可能恢复正常的。

2.2心肺复苏术的原理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最好的急救措施就是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能够为患者进一步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当人的心肺功能出现问题时,大多数人都懂得利用人工呼吸来对患者进行施救。由于空气中含有80%的氮气,20%的氧气。其中在20%的氧气中还含有部分经由人体呼吸再呼出的其他气体成分,这部分气体的成分经鉴定分析其中氧气降到了16%,因为从人体呼出的空气中有4%是二氧化碳。由于人体呼出的氧气依然足够人体本身再呼吸的利用,所以利用人工呼吸所吹送的空气,会有足够的氧气进入患者的肺腔,还要配合相应的心外按摩才能促使血液通过人工压力进入肺部交换氧气,再将氧气循环到脑部和全身系统,从而维持人体系统细胞和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在美国AHA心脏协会,每5年推出一本“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南中会对心肺复苏的技术与方法、注意事项、如何识别心脏停搏等专业技术知识进行描述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的心肺功能,学会相应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的心肺功能和对紧急情况的应对。

3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程中的心肺复苏教学

3.1中职旅游专业心肺复苏教学现状

心肺复苏是医学众多技术中的基础,作为医学专业的学者不但要掌握心肺存在各种病症的理论应对知识,也要拥有实践操作中解决心肺病症问题的技能。但是对于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来说,心肺复苏的学习并没有那么深入。由于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程的心肺复苏教学在近些年才刚刚兴起,对于心肺复苏的实际教学还浮于表面,很多时候教师只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另外,中职学校在医疗保健课程中的硬件配置并不到位,所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保健课程设置还存在例如实训课程效果差、实训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

3.2中职旅游专业心肺复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心肺复苏虽然是医学专业的基础技能,但是它并不简单。学校如果开设心肺复苏教学项目,必须在许多方面做足准备。例如开设急诊医学相关课程、设置实训课堂、模拟野外环境教学和准备各种涉及心肺复苏术的模型和道具。

3.2.1课程过于理论化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教学中,无论是心肺复苏还是其他任何保健方面的教学都过分流于表面。因为心肺复苏涉及比较深奥的医学和人体学知识,所以如果以单纯讲授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很难将大量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和消化,不能将心肺出现问题时的急症状况与抢救要点进行联系并认识。学生在遇到有人心搏骤停的紧急情况要保持冷静,做到“听呼吸、看瞳孔、人工呼吸胸按压”等几个步骤,主要做法是先呼叫患者,如果没有反应立刻查看患者的呼吸状况和瞳孔,如果患者的瞳孔有散大的趋势或者呼吸变得极不规律,应该将病人平放在平坦的地方,解开病人的衣领,释放他的压力,并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一次吹气后抢救者应该抬头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松开按压患者鼻孔的手再次循环此操作。而胸外按压也要同时跟进,利用双手重叠于患者胸腔部位(胸外挤压位置)进行均匀规律发力挤压的过程,目的是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3.2.2实训课程不具说服力在模拟课程中,学生不能对活人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只能用手比划,无法确定准确位置和实施心肺复苏术的力度,更无法判断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的学校可以提供模拟人,但是学生在面对毫无临床表现的模拟人,没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并且在操作中无法体会到急救的紧迫感。而对于一些急救前的心脏骤停识别,许多学生无法做到识别,他们通常会直接进行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按压等操作训练,这样的做法严重误导了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施救流程的基本认识。

3.2.3开放气道不完全在开放气道的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因为急救对象是模拟人而忘记了各种细节操作,如对模拟人口腔中的异物进行清理、测量脉搏等等。这就造成了急救时开放气道的不完全,其结果就是降低抢救成功率。

3.2.4缺乏配合学生在进行团队急救的训练课上,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对人工通气和人工循环建立的练习缺乏循环与通气比例配合的重要性认识,这会导致通气循环的比例不够精确,从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3.2.5无法确认结果因为在实训中所采用的模拟人道具不能呼吸和心跳,所以学生在完成抢救练习时无法判断心肺复苏是否对急救对象产生作用,这也就让实训练习没有可以进行评判的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兴趣。

3.2.6学生素质低因为在中职学校开展旅游保健课程并不是旅游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在心肺复苏的教学方面,由于教授对象并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中职学生,所以许多深奥的理论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在中职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健课程开展不力且进度缓慢,而实训课程的教授也缺乏说服力和课堂气氛。

3.3心肺复苏教学方法中职课堂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不必像专业医学教学那样全面专业,但是为了能够达到急救目的,其操作还是要求准确规范。

3.3.1理论课学习职业教育中职心肺复苏理论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口耳相传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该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视频课件和图片课件结合理论文字将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理念以具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通过一些真实的急救过程视频和图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知识中的理论要点,为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实训课学习在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考核。在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心脏骤停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初期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步骤,判定心肺复苏的具体指标和标准,在实训课的模拟教学上,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地进行最基本的人工呼吸操作、开放气道操作和胸外心脏按摩等基本的心肺复苏疗法。

3.3.3医院实地学习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对真实的心肺复苏急救过程进行旁听。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职学校没有条件进行模拟实训的问题。通过在医院的旁听学习,学生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到心肺复苏所涉及的全部真实情况。

4实际案例

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常识,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要领。

2)教学环境:野外操场,四周没有援助可能。

3)教学重点:患者的心脏骤停判断,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急救方法———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4)教学难点:野外急救方法,急救操作时间的把握与技术的正确运用。

5)患者状况:由于体力透支而造成的心脏骤停,患者有心脏病史。目前情况脉搏紊乱、血压降低、左心房有室颤发生,肺部少许积水。

6)病症表现:心跳停止、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和紫绀、颈动脉搏消失、心音消失、全身肌肉松弛。

7)初期急救方式: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呼喊患者。结果为无反应,确定为意识完全丧失。

8)由于地处荒郊野外,无法呼救,所以马上开始心肺复苏急救。将患者的摆放于地面或者硬板床上。翻身时要为患者提前加上固定颈部的护颈设备,如果没有要用尽可能的方法保护颈部,翻身要整体转动。救护人跪在病人右侧,将左右手分别放于病人的颈部和腰部,并解开病人的衣服。

9)打开气道:对病人的口腔进行异物的清理,注意应当将病人的头部偏向于一侧。清理异物后让患者平躺,将其颈部仰起,保持患者下颚与耳郭连线与地面垂直,使其呼吸道顺畅。

10)判断呼吸:如果患者没有呼吸声和胸廓起伏,则可以判断其已经心脏骤停。这时应该进行口对口,口对鼻的人工呼吸。在呼吸时要同时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是否发生变化。

11)胸部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胸部按压。按压的位置在连线中央和胸肋关节上2厘米。用左手的掌根部,右手重叠在左手上,两手手指翘起,保持双臂伸直,利用身体的重心向下有规律地按压。如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者医务人员已经确定患者死亡时,就可以停止按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3

【中图分类号】 R 459.7 G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177-03

猝死是指突然、快速、意想不到的临床死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针对猝死,心肺复苏(CPR)是目前全球最为推崇、广泛普及的一项急救技术。猝死时,4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存活率达50%;4~6min实施心肺复苏,存活率达10%;超过6min者,仅有4%存活率;10min以上者,几乎无存活可能。但目前,120等专业急救人员,通常会在7~8min后或更长时间抵达现场,必将延误救治时间,造成生命不可逆。为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应该有重点分层次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由于目前伤害造成的死亡已占青少年死亡率第1位,尤其应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普及心肺复苏技能。笔者于2012年在杭州市辖区初中与高中各2所学校开展了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情况调查,旨在为合理、科学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杭州市4所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农村初中、1所城市初中)所有高二和初二学生,共1707名。发放调查问卷1707份,回收有效问卷1707份,有效率为100.0%。其中男生870名,女生837名;初中生867名,高中生840名;年龄最小13岁,最大21岁,平均年龄(15.51±1.72)岁;外省流动人口337名,本省流动人口246名,本市流动人口141名,本地常驻人口983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CPR相关知识,CPR实践操作能力,中学生对CPR知识的需求、希望的普及方式及施救意愿。调查前,调查员统一对问卷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作简单说明。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定量发放。调查结束,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为X2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知晓率 由表1可见,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的项目有人工呼吸频率、气道开放角度、心脏按压深度、心脏按压频率。

2.2 中学生心肺复苏实践操作能力 237人学过人工呼吸,161人学过心脏按压,153人工呼吸操作合格,150人心脏按压操作合格,行为形成率分别为13.9%,9.4%,9.0%和10.3%。

2.3 中学生心肺复苏需求度70.1%的中学生认为学习心肺复苏知识重要,61.2%希望学校开设心肺复苏普及课程,以单个培训为主。在周围有人需要急救时,有72.2%的学生愿意提供帮助。如果有家人突然猝死,有64.4%的学生会实施心肺复苏术。见表2。

2.4 人口学特征与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的关系男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为37.8%,女生为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8,P>0.05);初中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为36.4%,高中生为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52,P

3 讨论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两大部分。本次调查的1707名学生中,深知心脏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气道开放角度和人工呼吸频率的学生分别为1.6%,2.0%,3.3%和2.9%。能正确操作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学生分别为9.0%和10.3%,远低于发达国家。提示中学生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已刻不容缓。在美国,每3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瑞典、澳大利亚、波兰分别有45%,50%,75%的人参加过CPR急救技能培训。因此,我国在增强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国民素质,应快速启动心肺复苏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学生伤害和意外死亡。

心肺复苏是一项急救技能,专业性强,必须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美日等发达国家,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应急避险技能培训,到中学,特设必修课专门讲授各种危机知识。德国政府明确规定,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d的心肺复苏及外伤等课程学习。中国红十字会至今已两次向大众发出《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但收效甚微。2007年北京市民调查中,每150人中仅有1人掌握急救技能,浙江交通技师学院调查中,5000名学生无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本次调查结果也不理想。要改变现状,唯一途径是建立长效机制,学生普及列入校本课程,驾驶员等特殊行业强制取证培训,社区群众由宣传引导逐步快速渗入,实现心肺复苏知识全民普及。

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必须尊重学生意愿。本次调查表明,70.1%的学生认为心肺复苏很重要,61.2%的学生希望学校设置心肺复苏普及课程。调查还发现,在众多培训方式中,单个培训相对比较受欢迎。因此,学校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心肺复苏普及课程。而且要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传播;更要制造机会,让每位学生真实体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一项急救技能,实施于人临危之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本次调查发现,在周围人需要急救时,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提供帮助,但还有27.8%的学生不愿意实施心肺复苏救治别人,有35.6%的学生不敢救治家人。因此,普及心肺复苏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救人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能达到心肺复苏知识实际意义上的普及。

4 参考文献

[1]谭益民,魏威,112例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J].吉林医学.2010,31(17):2651-2652.

[2]HUA W,ZHANG LF,WUYF,et al.Ineidene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1118。

[3]张绍卫.在社区开展第一目击者CPR培训[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72-173.

[4]李素青.目击者现场施救对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6):669-700.

[5]HANG HM,BACH TT,BYASS P.Unintentional injuries over a 1 year period in a rural vietnamese community:Describing an iceberg[J].Public Health,2005,119(6):466-473.

[6]李玉肖,陈实娥,朱琼.培训警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方法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58-160.

[7]殷晓菁,丛燕,赵沄,等.上海市中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3):859-860.

[8]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0-21.

[9]顾渊彦.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评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1(4):78.

[10]刘倩.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1):79-81.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4

[摘要] 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在急诊心肺复苏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选择急诊行心肺复苏患者4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和气管插管(T)组,每组20 例。记录两组置入时间、一次置入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组置入时间(20.1±8.2) s,一次置入成功率95.0%;T组插入时间(89.5±37.4) s,一次置入成功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并发症发生率L组5%明显低于T组35% (P<0.05)。结论 双管喉罩通气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急诊心肺复苏,方便、快捷,一次性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双管喉罩;气管插管;心肺复苏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81-02

[作者简介] 王永超(1978-),男,辽宁大连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急诊急救工作,E-mail:798506263@qq.com。

有效的通气和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以往常采用气管插管方法,但常规气管插管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操作费时,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暂时中断胸外按压,影响复苏成功率。喉罩通气则可快速建立有效通气,操作简单,提高复苏成功率,且双管喉罩因增加了食管引流管,减少返流误吸发生,更利于急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为探讨双管喉罩在急诊心肺复苏中应用的优越性。现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急诊科接诊的行心肺复苏患者,对比观察双管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建立人工气道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16例,年龄33~87岁,随机分为喉罩组(L)和气管插管组(T),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明显的张口活动受限。

1.2 研究方法

1.2.1 插管方法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选择合适型号的喉罩(女性3~4号,男性4~5号)及气管导管(女性7~7.5号,男性7.5~8号)。按标准操作插入喉罩和气管导管,在此同时常规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及应用血管活性药。

1.2.2 插管成功标准 将听诊器置于双肺听呼吸音以确定通气效果,记录置入时间、置入次数及一次置入成功率,妥善固定导管或喉罩,连接呼吸机调整呼吸参数。若一次插管未成功,拔出重试。

1.2.3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 ①心跳恢复;②出现自主呼吸;③血氧饱和度>95%;④面色(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⑤瞳孔由大变小、有眼球活动或对光反应恢复[1] 。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置入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比较

L组19例1次置入成功,1例调整后第1次置入成功,置入过程心脏按压均未中断,复苏成功5例;T组14例1次插入成功,两例暴露不佳,第2次换管盲插成功,2例插入食管,拔出重试插入成功,两例失败,插管过程心脏按压均有不同时间的中断,复苏成功4例。其中L组置入时间为(20.1±8.2) s,T组插入时间(89.5±37.4) s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3,P<0.01)。见表1。

2.2 并发症比较

主要并发症为返流误吸、胃胀气、咽损伤、牙齿松动或脱落。L组1例因反复置入导致咽部出血,并发症发生率5%,T组三例发生不同程度牙齿松动或脱落,2例口咽部出血,2例胃胀气,并发症发生率3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气管插管是心肺复苏过程中建立有效通气的最可靠方法,但由于患者解剖和生理因素及病情和复苏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操作者插管熟练程度的差别,可能出现气管插管困难,延误抢救时机的情况,另外气管导管误入食管、咽喉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2]。因此,采取什么方法迅速建立有效呼吸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喉罩设计之初主要用于手术麻醉病人,随着对喉罩产品不断更新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已经将喉罩推广到急救医疗中,作为心肺复苏早期气道建立的重要工具[3-4]。有研究表明[5],未经训练的医师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可达87.0%,总成功率则高达99.8%。国内也有研究[6-8]表明置入喉罩所需时间和放置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明显优于气管内插管。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喉罩通气组在置入时间、成功率方面较气管插管组均有明显优势,因其操作简单、快速,置入成功率高,弥补了气管插管费时、成功率低的不足。《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4]:心肺复苏过程中,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因此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中断。通过该研究的观察,喉罩通气组在操作过程中无需中断胸外心脏按压,而气管插管组在复苏过程中均有不同时间的中断,这对分秒必争的心肺复苏是极其不利的。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别,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期待大样本的研究。对于并发症的观察比较,亦可以看到喉罩的优势,因无需喉镜暴露声门,减少了口咽损伤及牙齿脱落危险,另外我们采用的双管喉罩因设计更贴合口咽解剖,减少漏气发生,且增加了食管引流管,能够有效防止反流和误吸和胃胀气,对于饱胃患者复苏的气道管理亦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双管喉罩能够快速有效的建立人工气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气管插管,其优越性值得肯定,值得在急诊心肺复苏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227.

[2] 周维忠,郭庆章.气管插管术在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5):264.

[3] 张峙,陈愉.喉罩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急救医学,2000,9(1):67.

[4] AHA/American Red Cross First Aid science Advisory Board.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 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J].Circulation,2010,122(18):733.

[5] Brimache JR. Laryngeal mask anesthesia:principles and practice[M].2 nd,Philadelphia:sanders,2005:505.

[6] 王霞,李红岩,刘超,等.急诊科心肺复苏中使用喉罩与气管插管的急救效果比较[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4):245.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5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11―02

心跳、呼吸停止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现代医学认为,急性原因所致的临床死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使心跳呼吸恢复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把逆转临床死亡的全过程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1]。

时间,是能否成功进行CPCR的关键,在紧急情况下,高焦虑度的环境中,医护人员的判断意识、 操作能力和操作熟练度将是成功进行CPCR的关键中的关键。在急救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心肺脑复苏模拟教学,将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在以后实践中的焦虑水平,提高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加操作熟练度,提升信心。

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急救基础知识、临床技术、现代心肺复苏三大部分,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阐述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使用、复苏药物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分解、示范徒手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操作步骤;组织学员观看自制的操作视频录像:在老师指导下学员逐个进行单项技能训练。

呼吸心跳骤停常常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且在救治现场医学生不能进行操作、演练、观摩、实地讲课、见习等,救治现场病人家属是不会让学生操作。这种理论和实践脱离的困惑,我们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式,得以缓解和解决。

首先,作为情景教学的第一步,将所有心肺复苏模拟人与急救物品及仪器对学生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对复苏模拟人系列、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功能介绍、急救物品及仪器有初步的认识后,然后由同学进行模拟操作。让同学在老师的演示模拟中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深刻,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增强学生职业感,提高应急能力。

第二步,将学员进行分组,每组学员,心肺复苏模拟人情景模拟教学。应用心肺复苏模拟人临床教学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采用高级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实施心肺复苏程序化培训:包括心脏按压、除颤、球囊面罩给氧、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使用、复苏药物的应用等;编写心肺复苏程序软件;以采用情景模式模拟抢救现场:抢救车固定放置于患者床尾、除颤监护仪放置于患者右侧,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等放置患者左侧;抢救人员定岗定位:指挥其他学生并下达医嘱,配合心脏按压,位置在心肺复苏模拟人右前;护士实施球囊面罩通气、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等。位于模糊人头侧;循环护士负责心脏按压、心电监护和除颤,位于模拟人右侧;给药护士负责开放静脉通道、应用复苏药物、抢救记录,位于模拟人左侧;带教老师讲解、示范与学员配合抢救要点;组员交换四种不同角色、交替训练。

第三步,点评交流。先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再针对各个环节予以指正和点评,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将单独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其能尽快进入医生这一专业角色。

项目法,或者说案例法在各种培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个成功的心脑肺医疗案例,可以辐射和锻炼学生全部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指导教师可以选择几个个典型的自己处理过的真实案例,创设心脏骤停情景,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学目标提出5项工作任务,分别是:判断意识、呼救;开放气道和判断呼吸;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判断抢救效果。学生要同时处理不同病情的病人。再由老师进行演示,最后由学生同时分别操作心肺复苏的人。学生要根据病情景出的体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及时分类,果断救治,分清轻重缓急,明白什么需要先抢救,什么可以后护理。延误时间可能导致病人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没有同学商量,没有老师指导,自己判断,自己处理,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肺复苏模拟人训练时学生能够独立承担“抢救任务”,紧张、严谨,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急救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应急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融入在5项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技能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任务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应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系统教学及其他医学教学模型与计算机控制的模拟场景相结合、高端仿真模拟训练技术等在CPCR教学应用前景更加广阔,这将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认真对待和研究的全新领域。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6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近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融合思政元素,提倡护理人员的“仁心教育”与“爱国情怀”相融合,强化“立德树人”总体理念,传承仁医基因,夯实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精神,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本文研究以我院年度岗位任职教学活动为契机,尝试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立足人体解剖学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技能传承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极大地提高临床护理技能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1年12月选取我院120名护士作为年度岗位任职教学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名护士,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心肺复苏术”为例,遴选的护理人员均从事临床护理操作5年以上,都具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与临床操作能力,两组护理人员年龄、性别构成比、护理能级、各项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方法

1.2.1对照组根据各护理科室工作性质不同,60名护士对于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指导教师对60名护士采用“理论授课+示范研讨”的常规授课模式,步骤分别是:①理论授课,指导教师从心脏骤停的原因开始,讲解心脏位置与毗邻、呼吸系统、临床操作要点等,按照心肺复苏术章节基本要求进行授课,课上鼓励指导教师与护士们进行双向教学互动,加强她们对授课重点、难点的理解,为临床实操教学应用打下基础。②示范研讨:指导教师在完成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讲解示范后,开展多人员分组练习,强化从实践中完成对患者的伤情评估、临床诊断和抢救措施的理解,避免操作程序颠倒、遗漏操作项目等问题发生。在课堂研讨中,指导教师将研讨方向引入评估患者状态、按压姿势与节奏、有效指标判断以及注意事项等,让护士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言,最后对研讨中有矛盾、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详细地答疑解惑。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课前线上预习:在线上教学中,护士们选择“电脑端—手机端”盛京护理网络平台和区域协同护理信息化网络平台,观看盛京医院志愿团队在抗击疫情援鄂、玉树地震救援、火灾爆炸救助等多个重大公共卫生及突发事件中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使护士们深感提高急救能力的重要意义,更加激励护士们积极地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微课教程。在网上微课学习中,使护士们初步掌握心肺复苏术的解剖学知识、维持血液循环原理等难点,了解心脏骤停判断、临床抢救要点以及进一步生命支持等内容,与之前思政元素相融合,使护理人员深刻领悟到责任使命、生命意义,对提高她们临床钻研精神与综合素养有极大帮助,每个短视频时间控制在5~10min,总体预习时间一般为30~60min,在减轻护理人员负担的同时,提高临床急救教学的针对性[2]。第2阶段课中理论授课: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指导教师朝着极力培养护士们具备科学素养的方向迈进,指导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为护士们构建多副心肺复苏术知识结构图,从思维导图中了解呼吸系统解剖结构与心脏位置与毗邻区、掌握呼吸系统与心肺复苏之间关联、心脏血液供应流程、每项抢救操作对患者恢复苏醒的影响。以“心肺复苏术操作”为例,以评估环境、评估意识、按压术实施、人工通气等为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系统结构,每个关键词简要说明操作要点、标准、注意事项等,并且向四周末端散射不定数量的分支,逐步构建心肺复苏术知识体系的网状结构[3];要求每个分支与解剖知识相关联,使护理人员从内涵中理解心肺复苏术与呼吸系统、心脏器官的解剖知识之间关系,从而完成护理解剖学原理性知识的内化与联系,使护士们更加清晰实施胸部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操作后人体生命体征的变化,每个授课环节都体现出教师兢兢业业、严谨求实的工作状态,为下一阶段临床实操教学应用打下基础。第3阶段课中示范教学:指导教师利用人体心肺复苏模型和气管插管模型演示气管插管、口腔清理、气管管理、胸外按压、人工通气等基本操作技能,参训护士结合解剖学理论与现场示范操作辩证统一地理解各种标准、操作、规范、姿势、力度等,掌握不同患者、不同抢救时机进行不同的心肺复苏术操作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场示范结束后,指导教师在了解护士们学情的基础上,将参训护士进行不均匀地分组操作,从个人、双人、多人在人体模型上操作,锻炼护士们在抢救中角色分配与协作,递进式地巩固个人操作技能。在与指导老师互动交流中,教师必须及时、耐心、全面地答疑解惑,并且列举误失抢救时机的事故案例,引导护士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培养护理人员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激发她们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4]。第4阶段课后成果固化:该阶段指导教师将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术疑难解析,督促各小组将总结内容不断完善《急救护理实操手册》,向临床实践应用中扩展,实现成果固化。

1.3评价方法

对120名参训护士进行理论与实操考核,理论、实操考核满分设定100分,理论考核以相关论述题为主,重点考核护士们对护理解剖学原理性知识内化问题,准确反映护士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实操考核成绩以准确辨认标本部位、画出心肺复苏术相关部位、完成人工抢救操作给予赋分。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中,采用Williamson自主学习量表(SRSSDL),对两组护士进行自主学习能力测评。此量表包括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以及人际交流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2个条目,共计6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范围为60~30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0软件处理此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各项考核比较观察组护士各项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的成绩(P<0.05)(表1)。2.2两组护士对教学效果评价观察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2)。

3讨论

在年度岗位任职教学活动中,重在短时间内提升参训护士临床核心技能,面对重新梳理心肺复苏术知识点以及掌握急救操作与人体相关部位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如何提高她们的熟练程度?这与参训护士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人文素养、高尚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士的理论与实操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活动适应于具有丰富红色文化的医疗机构,通过将盛京医护团队无私奉献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使护士们深感此次心肺复苏术的学习意义重大,提高了参训护士新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激发护理人员学习动力与钻研精神,推动她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让枯燥的护理解剖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情怀,高效地完成各种学习与考核任务[5]。近年来,盛京医院积极推动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认真统筹规划教学时间和进度,耐心地培养护理人员自主钻研以及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样使参训护士从指导教师“师德育人”“严谨求实”中感悟到“医德仁术”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参训护士的责任担当、临床技能以及人文素养,该教学模式值得推广[6]。但是现阶段各大型医疗机构都存在着工学矛盾,教学实施过程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指导教师在思政教学设计继续探索如何持续激励护士们学习积极性、有效性,切实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与钻研精神,使其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邱铄,王世芳.课程思政融入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J].解剖学研究,2021,43(4):390⁃392.

[2]许凤燕,刘宝全,曹博等.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1):6⁃10.

[3]徐丹,郑韬,陈能杰等.微课结合思维导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护理解剖学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21,41(4):350⁃351.

[4]张雁儒,先德海.课程思政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解剖学杂志,2020,43(4):369⁃371.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7

急诊医学又称急救医学,与生命密切相关,覆盖面广泛,时效性强,广泛普及急救知识有利于生命的救治。在急诊医学中运用微课的表现方式,既有利于医学生的学习,又有利于急救知识的科普。下面就以心肺复苏术为例进行阐述。 

心肺复苏术是最重要的急救技术之一,无论在院内还是院外都是最常用、最有效挽救生命的技能。由于大脑缺氧6分钟就不可逆的死亡,现场急救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术,可争取到最初宝贵的抢救时间,维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氧,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致残率,所以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术的教育是很必要的。传统上,一般采用“示教室集中授课+实验室操作”的方式,即在示教室由教师讲述有关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及要点后,学生轮流在模拟身上操作。这种方式难以普及。而微课为简短的微型视频,通过网络传播,更易于传播。 

选题是制作微课的最重要环节。选题首先要突出重点难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心肺复苏术中如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正确操作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整个微课的设计及编排上要突出此重点难点,让学习者更容易获取关键信息,印象深刻,从而更容易掌握。 

选题后就要进行素材的准备。一个好的微课需要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合为一体。常用软件有Photoshop、Aftereffects、Flash、3ds Max、Audition等。心肺复苏术作为一项操作技术,可考虑情景、视频动画、文字等相结合,从突发事件入手,引入其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再过渡到操作本身。如“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出现选手呼吸心跳骤停倒地,第一目击者立即上前施救,施救过程,最终施救成功”。重点突出如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 

视频的录制可采用外拍式和内拍式相结合的方法。外拍式:使用数码摄像机、手机等设备,运用课堂、互动教学、角色扮演等展示微课的教学过程。内拍式:在计算机中安装Camtasia Studio、Snagit、录屏专家等软件,通过PPT、word、画图工具等呈现。心肺复苏术的录制以外拍式为主,可运用数码摄像机,模拟一场马拉松比赛出现的意外事件,拍摄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尤为重要。 

视频录制结束后要进行剪辑。其目的是对一个或多个摄像机同时录制的内容进行编辑,使其更加精美和流畅。常用的视频剪辑软件有Premiere、Sony Vegas、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等。视频录制结束后,进行剪辑,去除累赘部分,充分突出判断意识状态、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加上文字说明,而结束部分可用一张PPT做简略的总结点睛,PPT中可运用一些口诀、简写等方法以便于记忆。如心肺复苏术操作中的CABD(Circulation、Airway、Breathing、Difibrillation)。 

微课的出现既简化学习过程,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又把教学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普及。急救医学这门专业课程与微课相结合,减少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累赘,突出重点,容易掌握,有利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广泛传播,一举两得。但是,由于微课本身时间的局限性,对于知识点的详细、全面掌握,仍需与传统教学、课本、临床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8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8-0092-03

I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骤停唯一有效的方法[1],是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特别是基层的医务人员熟练的CPR技能和成活出院率密切相关[2],高质量的CPR能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本文旨在了解温州地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CPR技能掌握情况、培训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心肺复苏适宜技术推广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对我市795例基层医务人员进行CPR知识试卷调查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其中男447例,女348例,男女性别比为1.28:1;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49岁,平均(33.77±5.49)岁。

1.2 评估方法

根据《2010年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3]标准设定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内容,内容包括复苏流程如现场评估、胸外按压、气道管理及除颤等。考核人员由取得AHA导师资格的高职医师担任;理论和实践操作总分值各为100分,≥80分为合格。将影响因素性别、学历、职称、职业、不同科室、工作年限及培训间隔年限分成不同组别,并根据考核成绩在不同的影响因素组间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2.1心肺复苏技能掌情况

795例基层医务人员理论合格142例(17.86%),操作合格60例(7.55%),平均分值分别为(68.85±9.613)、(65.21±10.59)分,平均考核成绩明显偏低。

2.2 不同影响因素组CPR技能考核成绩比较情况

本次共有795例基层医务人员纳入调查,男性占56.23%,女性占43.77%,两组操作无明显差异(P>0.05);医生、护士各占72.83%、27.17%,急诊急救及非急诊急救各占35.09%、64.91%,平均分值医生比护士、急诊急救比非急诊急救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理论考核成绩受性别、学历、职业、不同科室、培训经历及工作年限的影响(P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表现,心肺复苏术最基础的是急救措施[4],而心脏骤停发生意外的场所大多发生公共场合,抢救患者时大多就近送至周边基层卫生院,因此基层医务人员CPR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直接影响患者能否得到有效的抢救,而及时有效的CPR操作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改善预后[5]。

我市基层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状况并不乐观。理论、技能操作成绩合格仅占17.86%、7.55%,平均考核成绩明显偏低,但高于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的心肺复苏掌握合格率为6.25%[6];能完全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并熟练应用的基层医务人员并不多,更重要的是缺乏CPR实践经验。同样一项研究也表明心肺复苏术的知识整体水平是不平衡的[7]。

本次795例基层医务人员的考核结果受到性别、工龄、学历、职业、职称不同科室及培训间隔时长等因素的影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心肺复苏培训知识显著增加[8],因为学历高者理论基础扎实, 对CPR操作流程相对更容易接受;不同科室组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结果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国外文献亦表明医务人员的分级并没有影响复苏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11]。医生和护士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工作年限组间理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间隔2内接受过培训的占52.83%,约占了半数以上;2~3年占28.30%;3年以上占18.87%;组间存在差异(P

综上,基层医务人员未能熟练掌握CPR技术并实践应用,应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再培训,根据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 年限及能力等,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内容和方案,并对每一个环节做相应的评估[17-20],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安民. 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抢救探讨[J].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4):7-8.

[2] Ro YS,Shin SD. Public awareness and self-efficac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communities and 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A multi-level analysis[J]. Resuscitation,2016,17(102):17-24.

[3] MD Berg,SM Schexnayder.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122(18):S876-S908.

[4] 文艳红,赵春兰. 200名非急诊专业医师心肺复苏技能现状调查[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31-32.

[5] Yeung JH,Davies RP. Factors affecting team leadership skil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Crit Care Med,2012,40(9):2617-2621.

[6] Raojas L,Arab JP. Bas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Knowledge,practical skills and effectiveness of maneuvers of general physicians[J]. Rev Med Chil,2012,140(1):73-77.

[7] T Kila,S Yockopua. Knowledg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mong doctors at the Port Mores by General Hospital[J]. Papua & New Guinea Medical Journal, 2012, 55(1-4):76-87.

[8] MR Jamalpour,HK Asadi. Basic life support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Iranian general dental practitioners to perform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Journal of the Nigeria Medical Association,2015,56(2):148-152.

[9] O Kelechi Emmanuel,BAN Okoh. Bas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of house-officers in a tertiary institution:Factors determining accuracy[J]. The Pan African Medical Journal,2014,18(10):209.

[10] N Mpotos,K Monsieurs. Effect of rescuer's sex on the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manikins[J]. Europe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5,22(1):69.

[11] OB Bankole,I Desalu. Grade of a doctor does not influenc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 during CPR training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Journal of Clinical Sciences,2014,11(1):12-16.

[12] 李小健,成萍,王卫华,等. 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2013, 26(11):1273-1275.

[13] R Pourmirza,Kalhori,B Sabour,et al. Survey of the awareness level of nurses about last guidelines 2010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in educational hospitals[J]. Irani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Nursing,2012,5(2):77-86.

[14] Spooner BB,Fallaha JF. An evaluation of objective feed-back in basic life support(BLS) training[J]. Resuscitation,2007,73(3):417-424.

[15] H Matsubara,M Enami. Effects of obligatory training and prior training experience on attitudes towards performing basic life support:a questionnaire survey[J]. Acute Medicine & Surgery,2015,2(2):105-113.

[16] Perkins GD. Sinmlation in resuscitation training[J]. Resuscitation,2007,73(2):202-211.

[17] EL Grove,B L■fgren.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basic life support course as mandatory peer-led training for medical stud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4,21(2):142-144.

[18] 李雁平,高洁,金凤娟. 翻转课堂理念在医护人员单人成人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 天津护理,2016,24(2):100-102.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77-01

心跳骤停对于患者生命健康造成较为严重不利影响,预后质量差,具有较高死亡率及致残率,心肺复苏术(CPR)对于抢救心搏呼吸骤停具有较为显著作用。患者在院内出现心搏骤停时,护理人员往往是第一个施救者,合理应用CPR,对于患者能够得到生存具有重要作用。CPR并不是较困难一种操作方法,但有资料表明,大多数护理专业实习生并未能够熟练掌握此项技术[1]。护理专业实习生由于要进入临床实际工作中,因此,CPR技术进行有效认知具有较为重要作用,对其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120例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工作,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120例护理专业实习生,其中女119例士,男1例,年龄22~28岁。

1.2 方法

在培训时,培训是需副主任医师以上专科医生给各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对实习生讲解心脏骤停出现原因、治疗方法,最新研究指南。业余时间学员可以应用高仿真模拟人身进行反复练习,以便能够熟练掌握。定期聘请专家采取讲座方法进行授课,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重点知识讲解,学员可以根据行科学规范完成徒手CPR操作,且进行反复性练习。此类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具有较高相似性。根据所调整链环进行练习。培训后对所有学员进行考核,理论知识部分可以进行自行设计,采取自行命题模式,对学员实施统一培训前后试卷考查,同种试卷,试卷内容主要分为评估环境,判断意识,摆放,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心脏胸外按压复检及抢救时间等内容,采取记名方式,考核时需现场发卷,现场收卷。对技能操作内容进行考核时可以根据2010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作为参考指标对徒手CPR熟练程度予以考核[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t检验,P

2 结果

研究发现,培训前后护理实习生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防护技能显著上升,如表1,表2所示,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可有效提高其操作技能。

3 讨论

在对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培训过程中,需注意提高其思想教育,对于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具有较为重要意义。心跳呼吸停止后,患者机体血液循环会随之出现终止,由于脑细胞对于缺氧具有较高敏感性,通常血液循环停止后4~6 min内,大脑会出现较为严重受损现象,有的经治疗也无法得到恢复。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是与患者进行长期接触的医务人员,因此通常患者病情是否出现变化,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人员发现的,所以猝死最终成为不可逆生物学死亡前,如何准确且快速地完成心肺复苏术,能够确保猝死者得到接受进一步治疗时间及机会[3]。

大部分医务人员均进行过CPR教育,但是参加过CPR教育学生通常并无较为完整医学继续教育机会,而且很多实习生所具有的CPR技术并不熟练,或是未曾进行知识CPR,与临床应用相脱离。因此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具体工作前,进行重复训练,达到较高熟练水准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可应用现代医学模拟教学进行录像回放,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技术的自我分析,使得学员实现自己分析过程,查找问题并进行分析,从而在不断练习中完成错误的纠正。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指南,在临床中,护理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科学性规范性心肺复苏技术,对于死亡率降低具有较高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增加患者抢救成功率。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最新急救指南强调了BLS流程变化:A-B-CC-A-B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变化为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而且按压深度及频率同样进行了相关调整[4]。

在培训中,需注意加强学员紧急情况时应急处理能力。应用合理技能培训,知识讲座,论坛的等措施,加强实习生们院前院内急救应急处理能力,使之能够快速适应临床抢救工作。

心肺复苏训练过程中,需注意理论临床实践能力,确保护理专业实习生们能够将思维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操作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贯穿到临床工作当中[5]。

在本文研究中可以知道,经培训,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操作熟练程度明显上,熟练比值达到78.3%,与培训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 谢美莲.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评价工具的研制和信效度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49.

[2] 李丽端.护理专业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9):421.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63-02

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急救中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心肺复苏术,是每个中医医学生必须掌握,但是传统学习方式使大多数中医学院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操作技巧。如何让中医医学生摆脱由传统学习方式带来死记硬背的固定思维,从而更好地迅速地掌握心肺复苏术,是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近年来,微课教学法已经在我国许多学校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此,我们调查从2014年12月~2015年5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教研室采用心肺复苏微课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明秀校区和赛恩斯学院的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300名2011级中医学本科生,按照数字随机法1∶1比例分为对照组(150人)和试验组(150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193人,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4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①微课教学法:将试验组同学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在6~8人之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播放心肺复苏术微视频,设计模拟场景,提出相应问题。小组成员带着问题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学习完微视频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模拟操作,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及分析能力;各小组在学习结束后,将学习成果通过模拟人实际操作展示,各组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最后小组长将本组的最后结论及存在问题作口头汇报或书面汇报等。授课教师通过模拟人操作展示和各组汇报结果,对心肺复苏操作的关键问题及知识点进行总结。②传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心肺复苏传统教学,是通过口头言语进行讲解的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同学在模拟人上操作练习,授课后对心肺复苏术操作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评价与考核

1.主观评价调查。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从同学对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及临床实际操作的掌握能力、微课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时间的灵活变通方面进行评价。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调查问卷中同学们主观评价的差异。

2.理论考核。对两组同学进行统一命题和考试,采用闭卷的方式分别对两组同学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同学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临床技能考核。同学们理论考核结束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考核,考核标准参考《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操作规程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由4名项目成员对两组同学进行考核。2.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三、结果

1.两组学生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心肺复苏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试验组学生的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调查结果提示试验组学生对采用微课教学方法在提高学习兴趣、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时间、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传统教学法。见表2。

四、讨论

在国外,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微课的概念,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授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他提出的微课概念: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它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表现形式,其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2]。对于医学生而言,心肺复苏术是现代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临床技能,但是传统学习方式不能使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巧。此时“微课”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能更好地满足中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本次课题研究表明,试验组学生的心肺复苏理论成绩(82.35±6.23)和技能考试成绩(88.49±6.64)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郭媛媛,赵冬梅.“微课”在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08):1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3]于玲燕.基于学生视角的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效果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1):65.

[4]刘俊香,杨柳清,丁洪琼.“微课”视频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33):4558.

[5]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讲坛探索,2013,(2)42-44.

[6]陈福星.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2,(11):279-280.

[7]胡铁生.广东佛山“微课”建设工作全国领先,广受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2012,(11):37.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例11

[中图分类号] R541.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124—01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通过胸外按压形成人工循环,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人们只有充分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专业训练才可以保证较高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本文现将我院1例经过超长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吵架时突然晕厥伴出冷汗30 min于2011年10月27日21:50急诊收住ICU。既往体健。查体:T:不升,P:56次/min,R:24次/min,BP:75/40 mm Hg,昏睡状态,面色苍白,出冷汗,皮肤湿冷,双瞳孔直径0.35 cm,对光反射迟钝,呼吸略急促,双肺闻及细湿性罗音,心率56次/min,律齐,心音低,无杂音。复查18导联心电图检查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形、窦性心动过缓。入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窦性心动过缓。

治疗过程:即刻给予面罩吸氧、心电监护、指脉搏血氧监测、无创血压监测、导尿,急查血气分析、心梗系列,并行溶栓前准备。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极化液、右旋糖酐扩容,静脉泵入多巴胺抗休克,22:06心电监护示心率减慢至(30~40)次/min、QRS波宽、室性自搏心律,立即给予阿托品1 mg静推,无效,心电监护示直线,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双瞳孔直径5 mm,叹气样呼吸,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1 mg,急救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22:09予以心肺复苏仪持续心肺复苏,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5 cm,按压/通气比为15:2,潮气量580 mL,吸氧浓度100%,于22:15后反复出现室颤,用低能量双向波除颤仪心脏电除颤,首次除颤能量150 J,后每次200 J,抢救过程中每隔5 min静推肾上腺素1~2 mg,并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甲泼尼龙静推,间断予以5%小苏打100~150 mL静滴纠正酸中毒,反复静推利多卡因总量达300 mg无效,23:30予可达龙以15 mg/min输液泵泵入,10 min后行心脏电除颤(能量200 J),23:41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心跳恢复,心率110次/min,心音低,测血压106/52 mm Hg,接呼吸机维持呼吸,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泵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持续泵入胺碘酮(72 h后改为口服)维持心电稳定,23:45出现自主呼吸动作,双瞳孔直径回缩,对光反应迟钝,予抗凝治疗、钾镁合剂,应用速尿、甘露醇脱水,持续电脑冰帽降温、应用脑细胞活化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炎性介质清除剂,保护肝、肾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等,动态监测心电图、血心肌坏死标记物,10月28日浅昏迷,阵发性烦躁,予咪达唑仑镇静,11月3日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逐渐停用血管活性药物,11月5日自主呼吸有力,脱机成功后拔除气管插管,11月6日神志转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先后恢复正常,抬高的ST段回到基线水平,在ICU强化治疗两周,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心内科治疗。

2 讨论

心搏骤停的实质就是心脏泵血功能停止,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障碍,CPR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CPR成功与否取决于原发病、心搏骤停至CPR开始的时间、施救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各项复苏措施是否及时准确等因素[1,2]。心脏复跳的关键在于胸外按压时要连续、快速用力,保证按压深度及按压频率,建立人工循环,提高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增加心室肌的灌流,同时保证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流灌注,早期高质量CPR显得相当重要[3]。徒手CPR,操作者体能消耗大,需要流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反复电除颤,难免中断按压,同时又由于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不同,很难保证CPR的有效性。多项研究证实机械心肺复苏器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4]。

Thumber—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利用气压推动,集胸外按压与机械通气于一体,能够实施持久有效的“最佳按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具有按压频率准确、按压胸廓下陷深度恒定,不影响电除颤的实施,并能使心脏按压与换气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通过该例病人超长复苏的抢救成功来看,应用Thumber—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实施及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及机械通气保证了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流灌注和氧供,为CPR后脑复苏的成功和避免急性肾功能衰竭奠定了基础,同时,及时的电除颤及胺碘酮的应用对于促使自主循环恢复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洪,王一镗. 回眸2004: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1):2—3.

[2] Herlitz J,Bang A,Alsen B,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among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relation to the interval between collapse and start of CPR[J]. Resuscitation,2002,53(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