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7:18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1

与校本教材相辅相承的是校本课程《中国梦・十中梦》的开设。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将书本上的文字,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更好的渗进学生的心间,记在脑子里;同时,又可以用比书的容量更大的图片将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形象生动化,再者,课堂上的视频功能、音效功能更是校本教材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扩充和形象化校本教材的目标,在备课时,每个革命史迹,任课老师都做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让史迹充实起来;同时,选取与史迹相关的人物,对人物进行充分的介绍,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途径,补充相关的史料,知识面得到拓展,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也更热爱我们的广州。比如说补充康梁的故事、《辛亥革命》的电影、中央电视台“辛亥百年之人物故事集”、电影《秋喜》有关海珠桥的片段等资料。

由于我们的准备十分充分,所以,在我们的校本课堂上,学生们总是能在老师细致精彩的讲述中,不断地回放那一段段逝去的历史、一件件(一栋栋)历史的遗存,一张张曾经鲜活的脸,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爱国主义教育淋漓尽致,也润物无声,社会责任感也日益增强。

除了阐述学校周边的革命史迹的《中国梦・十中梦》,我们还编订了两本校本教材:校史课《桃蹊觅踪》、小红楼(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的历史《红楼溯往》,也开设了与此相关的校本课。这两本书的内容均与周边革命史相关。我们的学校建立之初即名为“兴华中学”,它的建立、发展史就是一本广州教育人士爱国救国的探索;讲述校园内小红楼的校本课程《红楼溯往》,更是近在咫尺的革命史迹――它是陈独秀在1920年所创办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宣讲员的“广东省最早的党校”,它所体现的广东共产党员对社会的责任感,足以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资源。它们就在身边,他们就在这里奋斗,这种精神感召力、影响力一定会更大,触动更深。所以,我们的校本课堂里,讲述着学校百年历史的大事、重要人物,讲述着小红楼里的陈独秀、谭平山、谭天度等,学生们通过这些史实故事,了解了十中,了解广州,了解共产党,也更爱十中,更爱广州,更爱党爱国。

二、走进革命史迹,在考察中再现本区域革命史校本课堂

1. 考察革命史迹,感受革命精神

每学年上完《中国梦・十中梦》后,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本区域革命史迹,将校本课上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对革命先烈的精神有更深的感受。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2

主办:德育处、团总支、学校工会

协办:行政办、教科室、总务处

三、评选对象:所有师生和最美家长

四、名额限制:

1.教师类:(1)行政1名

(2)各级部教师3名

2.学生类:每个级部推荐2——3名

3.家长类:本期评选的最美家长(已完成)

五、活动主题:说感动故事  树美丽榜样

六、评选标准:

(一)教师类:

1.有强烈的大局意识,一心为集体,克服个人困难,如抗疫中深入疫区,担当志愿者;团结同事,乐于助人,为学校、为社会干实事,干好事,如抗疫期间参与区上录课。在学校重大活动以及重大创建中积极参与,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2.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关爱、尊重、激励和引导每一个学生,具有感人的故事,具有崇高的师德,具有敬业的精神,代表了全校教师集体的先进性; 

3.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创造精神,敢为人先,带动大家,服务团队,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誉; 

注:本年度已经取得各级评选表彰的不在参选

(二)学生类

1.年度“自强不息”人物。面对家庭的贫困,或面对自身的疾患,或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能够以巨大的勇气接受挑战,自强自立。

2.年度“领袖”人物。敢为人先,积极上进,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或精神品质,在同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动作用。

3.年度“学霸”人物。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

4.年度“增光添彩”人物。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荣誉。

5.年度“爱心”人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在对长辈的孝敬方面有突出感人的事迹;不计个人所得,尽己所能付出爱心,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积极参与组织各种爱心捐款、帮残助困等活动。

家长类(已完成评选):

七、评选流程

第一阶段:级部为单位按名额和标准选拔报送报候选人(教师、学生)事迹材料到名单到德育处余璐(5月30号前)。

第二阶段:德育处按评选标准,组织评委对提名候选人的事迹材料进行审议,评出X名感动校园人物(6月5日前) 。

第三阶段:各级部完成被评为“感动校园人物”的教师和学生视频制作(6月20日止)

第四阶段:颁奖典礼(初步拟定6月26日下午)

八:展示方式:

1.1000字以内事迹材料+颁奖词(50字以内)(交给余老师),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3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巡视教室,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每天总是早早到校。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理。班中多是外来务工子女,家中条件很差,就多次送给学生衣服。天气不好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就给孩子买饭。外地孩子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进度,总是主动帮她补课…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她认为,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生活,又要关心他健康,还要关心他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十几年来,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二、用激励激发潜能。

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最棒”专栏,教学的具体工作中。凡是学生有好的表现,就为她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小星星”数量最多者为本周组长,一学期一大评,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次数最多者为该学期优胜,为该生颁发奖状,以表扬鼓励。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纪律增强了学生懂得团结互助了班风更好了学风更浓了。

三、用制度培养习惯。

就一直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第一、利用班会,多年来。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解懂得各项规范要求,为今后能遵规守纪奠定基础。第二、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班级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促使孩子们自她约束,自我反省,从而达到良好的习惯养成。就拿现在五(1班来说吧,现在班级一般的事情都有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课间操等日常工作都由值日组长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负责,当然,教师要随时随地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一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更能顺利地得到开展。第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班内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时,让学生通过自制标签的形式督促自己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给亲爱的妈妈送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好事,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

四、用责任做好纽带。

以博得学生对课任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教师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细节。作为班主任她总是有意地向学生介绍课任老师的一些优点。如性格、爱好教育教学成绩等。使他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她与课任老师密切配合,经常与课任教师取得联系,解学生对所任学科各方面的表现。

五、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

可是发现每当她与学生说到请家长时,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请家长,每次请家长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很反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疑虑,便试着改变策略,当孩子进步了电话通知家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成绩有了进步时,颁发喜报告知家长。把与家长的沟通当作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孩子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和她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对于班内的差生”始终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自信心。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有益的活动,让他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她机会。看到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表扬。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 爱”阳光。

六、用恒心刻苦钻研业务。

更注重的钻研业务。教学中,抓好班级建设的同时。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精心处理好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课余时间总是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上,积极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语文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由爱学变成乐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散文的配乐朗诵、记叙文分角色朗读、小说的故事表演、议论文的小品演出等等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尤为常见。学生们说,上语文课,时间过得特别快。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爱心铸就灵魂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一生躬耕于教坛的李毅老师

2016年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执着杏坛 青灯有味

2015年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在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2012年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申报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2012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4

关键词:

中学历史;史料;课程教学;作用

引言:

史料的存在,是古代历史在漫漫历史发展长河中留存的直接证据,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重要佐证,也是人们研究历史发展,寻找世界变化规律,研究民族历史文明和古人思维的重要渠道。同时,史料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也揭示了史料在人的思维教育层面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正确的视角对待民族过去历史中的辉煌和黑暗,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知兴替、明得失,成为一个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一、史料概述

1.史料的广义概念。史料指的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留下的物质和文化证据。因此,史料在宏观层面上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史料类型。直接史料通常表现为留存的能见的,可以直接证明历史真相或者历史事件的物质。直接史料包括民族文字、历史遗迹、历史实物、艺术创造(曲艺、石刻、雕塑、壁画等)。民族文字包括了民族演化过程中所有通过文字记载传承下来的历史事件和民族文化,有书籍、散文、诗歌等。历史遗迹指的是在区域内保留的历史文明存在的痕迹。通常指已经灭绝的种族或者迁移的种族留下的建筑物和生活区域,以及其内部的所有生活痕迹。

2.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概念。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概念较为狭窄。通常而言,中学历史的教学深度和知识面广度都较为有限,知识对中外历史浅尝辄止般地讲述。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而非掌握。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通常表现为直观感受的某种物体。比如图片、书籍节选等。而且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最大的作用有两点,第一是构成教材历史观点的重要佐证,使教材在丰满度和纵深性上都有较强的教学空间;第二点,是作为教材教学与阅读的统一,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中学教学中历史史料的选择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与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史料选择是否符合教材内容,也是关系到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1.文字史料的地位。通常而言,文字史料分为三类,分别是原始史料、撰述史料和文艺史料。原始史料最为珍贵,也是最能体现史料在教学中作用和地位的历史史料。原始史料由于不能修改,因此包括历史文书档案、政府政令、批示、珍贵文件、奏折原件、历史名人回忆录手稿等。这种由历史人物直接书写的文字,不仅体现了历史人物当时真实的情感,还能反映出历史中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比如教材中讲述民国革命的相关内容时,引用了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塘江大潮,回上海后写下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种具有明确图片的历史文字,不仅能通过文字传达孙中山当时的革命精神和致力于国家发展的畅想,也能从手书中感受到当时这句话中蕴含的中国当时悲凉的历史境况。撰述史料是历史课本贯穿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编撰历史教材的主要材料。所以,通过节选撰述史料,能推动学生对历史发展顺序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时间线索,建立历史思维。文艺史料包括流传下来的诗歌、词曲、小说、谶语等。在历史中,由于不少朝代的历史资料已经毁于兵燹,真实的历史史实已无处可考。但是在教学中又不能对这些重要的朝代忽略。

2.图片史料的地位。图片是文物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古代历史教学中,由于缺少描绘形式和描绘准确性,使得不少历史史料中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南辕北辙,造成不同地域的学生对历史的误解。但是文物又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带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推动学生对于不同历史物件的理解。比如在讲述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史中,使用了汉代的“曲辕犁”、“耧车”等图片史料。这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我国作为传统农耕民族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伟大创造力。在丰富的图片史料中,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图片的选择也不是任意为之。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选择方向:遗物类图片史料和遗迹类图片史料。首先是对遗物类图片的选择,遗物类图片包括古代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工具和器物,包括普通生活器物(陶罐、交通工具等)和经济生活器物(货币等经济等价物)。这些遗物类图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人文生活教学的不足,更加生动灵活地展示古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历史状态。除此之外,有些近代和当代有价值的图片、图书影印、手稿、针织艺术品、书画影印等图片,通过记录真实的历史瞬间,能够让学生铭记重要的历史节点,也是对历史教材和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再有就是遗迹类图片的选择。遗迹类图片的选择是重要的史料材料。尤其是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善于使用遗迹类图片的教师都能够很好地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遗迹类图片包括古代建筑、石刻、遗址、战场等。这些珍贵历史图片作为教材中使用的重要史料,有效地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提高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立体化程度,也对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推动有着强大的内生动力。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接触的大多是记忆性的历史知识以及各种历史事件的意义、重要性、方式等文字条文,因此,在历史教材中加入各种史料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中学历史的兴趣,减少历史记忆过程中的枯燥感。此外,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史料中的奇闻异事,也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气氛。比如在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淝水之战的时候,由于这段历史是发生在魏晋时期,历史资料并不详实,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叙述加入遗迹类图片和其他史料,来加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掌握。而且,由于历史中不同题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诗歌等史料题材,也从侧面上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引导教学方向。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对教学进度的控制是教学课堂上重要的教学技巧。而单纯的依靠文字和语言来掌控教学节奏,难以起到约束学生学习和引导教学方向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现代设备加入各种教学史料进行辅助,对于学生调整学习节奏,提高听课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比如利用许多习题中曾出现的《列强百兽图》,可以将从义和团时代到民国时期的《九国公约》,从历史史料入手,提出教材对学生的问题,最终剖析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结论,再进行列强瓜分地域特征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字史料、遗迹图片史料等史料,环环相扣,节节引导,提高教学的节奏感和引导性,促进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方向引导。

3.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使用历史史料,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所以,在这种多样性竞相迸发的历史背景下,使用具有不同特点的历史史料作为历史的佐证,可以加强历史的权威感和确定性判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史料来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许多俚语中,由于引用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出现了大量的语义讹变,比如“关公战秦琼”、“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等,这些语句都有其历史出处,所以使用这种具有史料背景的讹变语句,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判断能力,不至于出现常识性的历史错误。而且,还能根据史料中的历史特点对历史的年代和背景进行断定。这也是当前历史考试中考试的重点考点之一

结束语:

史料是历史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也是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提高史料在教学中运用,可以充分体现史料在历史学科中不可替代的意义,发挥出史料在推动历史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当前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转变历史课堂氛围,有效地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不断进步。

作者:杨雅楠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5

误区一:堆积事例不意味着课堂丰富

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审视这节课,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习空间引入大量素材,真可谓事例丰富、材料翔实、人物生动,但是冗长的材料几乎成为课堂的全部,学生在这些没有整合挖掘的材料面前,渐渐变得麻木而失去新鲜感,大量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也渐渐变得稀松平常而失去示范性。丰富的课堂不是由材料堆砌而成的,而是需要对材料精挑细选、反复拿捏,最终使材料引发丰富的思维、丰富的思考,使材料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达成目标的桥梁。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出示实例,展示人物事迹,宣布小组讨论,以给大家合作交流畅所欲言的机会。于是,一声令下,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满是合作的架势;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聊天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虽是来自不同小组的不同代表,但是答案几乎没有差异,角度基本没有创新,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不具开放性,思考角度不具多维性,其答案当然也就没有争议,合作也就没有必要和意义。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但上述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问题的设置没有因为讨论而延伸,结论的得出没有因为讨论而深化,学生并没有主动交流的需要。学生回答的是英雄人物的作为,而不是“我怎么样”,即便有“我怎么样”也没有上升为“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而交流过程问题又缺少探讨的价值,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最终又会让合作流于形式。

误区三:重视表面的倡导,忽视深层的发掘,没有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同事的博客里的一段文字引人深思,其中写道:儿子最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问有没有思想品德课的辅导班,他想去上这样的辅导班。母亲愕然:历数现在社会上办的补习班,五花八门、形形,极尽宣传夸张之能事,但却没有道德补习班。而这更给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隐形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但在考试面前,剩下的是没有生机的硬性知识,失去了极具活力的道德要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内容的重心与其说是知识目标,不如说更多更有价值比其他章节内容更值得挖掘的是它的思想教育意义。我认为,知识目标实现的再到位,知识讲授再完整,知识把握再准确,但没有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标,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可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学生或许也有感触感觉,但英雄人物离我遥不可及,下课的时候就是学生感触结束的时候。道德的迷失,诚信的缺失,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漠,不得不归罪于思想政治课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的教育失效。真正的教学实效,不应是偶尔出现在课堂上的“轰轰烈烈”,偶尔的感知与感动,而应该是老师不具任何功利地坚持不懈地示范与鼓励,应该有师生的共鸣,应该是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动直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和追求。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6

其次,旅游式历史教学有助于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过去性”,由于时间跨度大,有些教材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现在学生学习历史就是今人看古人,而又无法真正看清古人,从而致使学生与历史事件的心理距离很大。在旅游式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大量文物古迹图片和影视资料的展示以及精彩导游词的阐释,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以及历史人物,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并掌握历史。

再次,旅游式历史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那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旅游式历史教学,不是将课本中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物古迹图片和影视资料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感受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意识到文物古迹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既然旅游式历史教学具有这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旅游式历史教学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确立模拟旅游的主题和目的。随着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我们在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往往可以找到相应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而且现在旅游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确立相应的旅游主题。另外人们外出旅游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我们模拟旅游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旅游式历史教学模式只是教师情境教学的一种模式,教师利用这种模式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确立的旅游主题制作课件、编写导游词。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有必要寻找一些关于旅游景区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博物馆内文物以及遗址遗迹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可以先演示几张所参观景点景区的图片,让学生对所要参观的景点景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参观了解这些文物古迹,教师可以参考景点景区的导游词精心编写导游词,但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导游词。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7

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史,就会让遥远的,全国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自己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化难为易,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课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地方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河北的赵州桥、清东陵、清西陵、狼牙山、西柏坡、冉庄地道战遗址、避暑山庄等,把这些乡土史资源,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有选择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和浓厚兴趣,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二、乡土历史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

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化古迹,大部分因地域的距离遥远而制约着学生亲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书上的文字远没有实际的事物那样直观。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近在身边,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灵活地处理教材,尽量发掘利用地方历史遗迹资源,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如保定满城汉墓、直隶总督署、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让学生亲临其境,直观联想和感受历史的过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地方史事,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地方历史为资料,以本地社区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了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途径,养成从发生在身边的史事中搜集历史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形成“历史就在我身边”的理念,有助于终身学习。比如布置学生访问家乡革命战争时期的基本情况,人们为什么积极参军等,这样把地方历史渗透入历史课堂教学,既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三、乡土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有具体内容的,应该从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漠不关心,也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国家乃至人类怀有爱心和责任心。乡土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对乡土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乡土历史中蕴涵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果翻阅地方史志,会发现许多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事件和在史海惊涛中沉浮的众多风云人物。把地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往往能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地方的历史文化有了足够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家乡产生一种“温情与敬意”;同样,也只有当学生对先贤们为振兴家乡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时,才有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的理解”,树立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河北历史上众多人物显示出的爱国精神,本土意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无疑是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如共产党创始人唐山的,勇炸敌人碉的堡怀来县的,革命烈士香河县的陈然,抗击英勇牺牲的上将藁城的郝梦龄……同学们对家乡涌现的英雄人物有了了解。爱国主义和本土意识的教育自然沁入心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乡土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必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利用历史的能力

在传授史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学知识的能力,是历史教学任务之一。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可相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交往能力。在乡土史的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搜集、分析和交流本乡、本土的历史资料;参观当地历史遗址;访问本地历史专家和历史见证人;撰写有关乡土史的小论文。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73-02

引言:史料的存在,是古代历史在漫漫历史发展长河中留存的直接证据,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重要佐证,也是人们研究历史发展,寻找世界变化规律,研究民族历史文明和古人思维的重要渠道。同时,史料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也揭示了史料在人的思维教育层面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正确的视角对待民族过去历史中的辉煌和黑暗,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知兴替、明得失,成为一个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一、史料概述

1.史料的广义概念。史料指的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留下的物质和文化证据。因此,史料在宏观层面上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史料类型。直接史料通常表现为留存的能见的,可以直接证明历史真相或者历史事件的物质。直接史料包括民族文字、历史遗迹、历史实物、艺术创造(曲艺、石刻、雕塑、壁画等)。民族文字包括了民族演化过程中所有通过文字记载传承下来的历史事件和民族文化,有书籍、散文、诗歌等。历史遗迹指的是在区域内保留的历史文明存在的痕迹。通常指已经灭绝的种族或者迁移的种族留下的建筑物和生活区域,以及其内部的所有生活痕迹。

2.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概念。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概念较为狭窄。通常而言,中学历史的教学深度和知识面广度都较为有限,知识对中外历史浅尝辄止般地讲述。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而非掌握。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通常表现为直观感受的某种物体。比如图片、书籍节选等。而且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最大的作用有两点,第一是构成教材历史观点的重要佐证,使教材在丰满度和纵深性上都有较强的教学空间;第二点,是作为教材教学与阅读的统一,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中学教学中历史史料的选择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与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史料选择是否符合教材内容,也是关系到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1.文字史料的地位。通常而言,文字史料分为三类,分别是原始史料、撰述史料和文艺史料。原始史料最为珍贵,也是最能体现史料在教学中作用和地位的历史史料。原始史料由于不能修改,因此包括历史文书档案、政府政令、批示、珍贵文件、奏折原件、历史名人回忆录手稿等。这种由历史人物直接书写的文字,不仅体现了历史人物当时真实的情感,还能反映出历史中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比如教材中讲述民国革命的相关内容时,引用了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塘江大潮,回上海后写下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种具有明确图片的历史文字,不仅能通过文字传达孙中山当时的革命精神和致力于国家发展的畅想,也能从手书中感受到当时这句话中蕴含的中国当时悲凉的历史境况。

撰述史料是历史课本贯穿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编撰历史教材的主要材料。所以,通过节选撰述史料,能推动学生对历史发展顺序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时间线索,建立历史思维。

文艺史料包括流传下来的诗歌、词曲、小说、谶语等。在历史中,由于不少朝代的历史资料已经毁于兵燹,真实的历史史实已无处可考。但是在教学中又不能对这些重要的朝代忽略。

2.图片史料的地位。图片是文物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古代历史教学中,由于缺少描绘形式和描绘准确性,使得不少历史史料中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南辕北辙,造成不同地域的学生对历史的误解。但是文物又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带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推动学生对于不同历史物件的理解。比如在讲述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史中,使用了汉代的“曲辕犁”、“耧车”等图片史料。这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我国作为传统农耕民族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伟大创造力。

在丰富的图片史料中,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图片的选择也不是任意为之。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选择方向:遗物类图片史料和遗迹类图片史料。

首先是对遗物类图片的选择,遗物类图片包括古代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工具和器物,包括普通生活器物(陶罐、交通工具等)和经济生活器物(货币等经济等价物)。这些遗物类图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人文生活教学的不足,更加生动灵活地展示古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历史状态。除此之外,有些近代和当代有价值的图片、图书影印、手稿、针织艺术品、书画影印等图片,通过记录真实的历史瞬间,能够让学生铭记重要的历史节点,也是对历史教材和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再有就是遗迹类图片的选择。遗迹类图片的选择是重要的史料材料。尤其是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善于使用遗迹类图片的教师都能够很好地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遗迹类图片包括古代建筑、石刻、遗址、战场等。这些珍贵历史图片作为教材中使用的重要史料,有效地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提高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立体化程度,也对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推动有着强大的内生动力。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接触的大多是记忆性的历史知识以及各种历史事件的意义、重要性、方式等文字条文,因此,在历史教材中加入各种史料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中学历史的兴趣,减少历史记忆过程中的枯燥感。此外,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史料中的奇闻异事,也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气氛。比如在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淝水之战的时候,由于这段历史是发生在魏晋时期,历史资料并不详实,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叙述加入遗迹类图片和其他史料,来加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掌握。而且,由于历史中不同题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诗歌等史料题材,也从侧面上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引导教学方向。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对教学进度的控制是教学课堂上重要的教学技巧。而单纯的依靠文字和语言来掌控教学节奏,难以起到约束学生学习和引导教学方向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现代设备加入各种教学史料进行辅助,对于学生调整学习节奏,提高听课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比如利用许多习题中曾出现的《列强百兽图》,可以将从义和团时代到民国时期的《九国公约》,从历史史料入手,提出教材对学生的问题,最终剖析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结论,再进行列强瓜分地域特征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字史料、遗迹图片史料等史料,环环相扣,节节引导,提高教W的节奏感和引导性,促进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方向引导。

3.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使用历史史料,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所以,在这种多样性竞相迸发的历史背景下,使用具有不同特点的历史史料作为历史的佐证,可以加强历史的权威感和确定性判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史料来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许多俚语中,由于引用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出现了大量的语义讹变,比如“关公战秦琼”、“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等,这些语句都有其历史出处,所以使用这种具有史料背景的讹变语句,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判断能力,不至于出现常识性的历史错误。而且,还能根据史料中的历史特点对历史的年代和背景进行断定。这也是当前历史考试中考试的重点考点之一

结束语:史料是历史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也是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提高史料在教学中运用,可以充分体现史料在历史学科中不可替代的意义,发挥出史料在推动历史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当前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转变历史课堂氛围,有效地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9

【中图分类号】G633.5

1.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在学生面前重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的历史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和大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2)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历史概念。情境教学法借助情境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一些久远的、抽象的历史史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境教学法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投入等都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通过语言的引导,可使学生明白道理,有利于进行价值观教育。

2.历史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几种方式

2.1 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历史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得外界的信息其中84%来自视觉,10%来自听觉,可见通过增加视听方式可以较多获取信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教师可以多方收集历史影音材料,并制作出各种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些课件以鲜明的动态视觉,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打破了时空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多种感官的最大潜能,从而加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收和记忆过程。历史虽然远去,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浩如烟海,教师通过现代技术可以把历史教学图片时空的局限,把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在讲述香港回归等近现代历史时,可以将一些历史纪录片等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了解到了真实的历史,引起了情感共鸣,同时也激发出学生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

2.2 通过历史剧表演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已过去的发生了的事实,虽然不能改变,但是在历史课堂上却可以生动再现。历史剧表演就是通过截取一小段历史场景,根据历史事实,将真实历史故事编写成一个小小的剧本,通过学生角色的扮演,进一步让学生融入历史之中。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体验历史,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通过一个生动的历史情景,可以让学生体验历史,深入了解历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发展人际关系能力、正确评价他人观点能力。角色扮演这种体验式教学法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综合能力,是对历史最大的回归和再现。在情境教学法中学生学会分析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2.3 利用丰富的历史材料创设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文献资料有些枯燥、难懂,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精心地选择材料,利用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教师需要注意搜集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对材料的筛选必须要精挑细选,要合适恰当围绕一个问题提供历史材料,利用材料所创设的历史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2.4 利用历史遗址、遗迹创设情境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有着众多历史遗址、遗迹以及纪念馆、博物馆等。教学中利用的利用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来创设历史情境。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生活,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历史。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课外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物展览等,通过接触历史文物真实感受历史的厚重,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在教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乡土资源的宝贵性。另一方面,许多历史博物馆都设有网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历史实物图像、文字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历史实物、历史证据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总之,这些丰富的历史材料,不仅能充实历史课堂内容,而且又从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

3.小结

作为历史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由传统的“教师灌输”转变为现代的“学生体验”。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让学生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历史情境的体验来发现历史、使用历史、感受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成为历史直接的观察者、参与者和思考者。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有利于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对历史知识全面丰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晶.高中历史教学体验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杨春洪.体验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2008(2)

[3]刘冬梅.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职业圈,2007(8)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1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根据这一现象,我认为在平时应该多注重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经常“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素材。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一本课内笔记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字迹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到市内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图书,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特别推荐学生阅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因为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采蜜集”中,平时可以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好处。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可以同时得到提高。

二、引?а?生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细节,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人物情感。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在生活中见到有特色的情景,要及时记下来。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次,学生对家乡古址遗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古址遗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神州飞船顺利返航,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象与之联系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胆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学生对某事物的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根据语文教材,仿写续写课文。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在读学写中,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仿写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式;也可仿写篇章 “总--分--总” 的结构形式; 也可仿写引用诗句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等,训练学生仿写续写课文的能力。

2.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教师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例11

二、立足教材,深挖意识责任培养的素材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品质并非是生而俱来的,但是有效的后天教育却可以激发个体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使之成长为一个品质优良的人。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一切有效途径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处于心智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许多人都有英雄情结和英雄崇拜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立足历史教材,深挖教材中有利于品德和意识培养的素材,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强意志。如初中历史教师可用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著史、苏武牧羊等故事鼓励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历史影视资料、电子素材搜索和整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历史情感养成和责任感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深挖社会责任感培养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