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7:36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8-02

[1]挖掘乡村饮食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川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乡土性。乡村饮食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风味食品,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乡村饮食仅承担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功能,因而不同于宾馆酒店里的佳肴要求色香味形俱全,它讲究的主要是味道。所以制作方法简易传统、绝不刻意雕塑,原材料也多为就地取材,更有甚者干脆就以野生蔬菜为原料,器皿也多拙朴、实用,具有浓浓的乡土风味。

(二)地域性。乡村饮食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有形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还是无形的饮食礼俗,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如北川平原乡村,广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鱼等动物,食品原料便以此为基础;而广大山区乡村,除大量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养殖生猪鸡外,山里还有不少野味山珍,因而玉米、土豆、野味山珍便成为其特色食物。

(三)生态性。由于乡村饮食大都是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而成,而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生态保护得好,就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保持着与大自然的真实接触。另外从饮食习俗、礼仪来看,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弘扬保护。

二、乡村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问题。饮食文化旅游是一专项旅游活动,它以凸显饮食文化为特色,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挖掘乡村饮食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有关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有关餐饮中,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二)乡土风味问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色,乡村饮食以其浓浓的乡土风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持其鲜明的乡土风味——天然、纯朴、绿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地方特色问题。食作为旅游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游客的基本生理需求。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切忌盲目引进宾馆饭店菜肴,仿制其它地区的口味,以此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四)可持续开发问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2]。在对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组织相关专家对不同地域乡村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饮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

三、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聚居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适应当地环境,总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并传承至今,其“就地取材、方便快捷;干腊为主,风味独特;祭祀性强,原始古朴”的饮食特点成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一种宝贵旅游资源。[3]但饮食文化资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对中长线游客而言,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动机,[4]因此开发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游产品,也应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并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产品。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一)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一些特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都很有特色,有的还有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对此应深入民间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以便在主要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备专职人员,在游客用餐间介绍有关食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羌族用餐礼仪等,还可让游客学习餐饮制作技艺,学唱羌族酒歌等,这样游客可以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二)研制乡村饮食文化特色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的需求已上升到饱口福、长见识、求特色的层次。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菜肴更应有其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而打造形成的。

(三)大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北川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使饮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食物绿色环保、美味可口,深受游客的喜爱,特别是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菜和药材等可作为重要土特产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四)推出饮食文化专项旅游产品。根据陈传康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划分,饮食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项旅游活动[5]。结合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推出以下专线产品:

1.羌家饮食风情品尝游。该产品主要面向绵阳城市居民,属周末休闲游产品。如结合小寨子沟的峡谷、瀑布等景观以及羌碉、羌歌等文化,可推出主题为品尝羌族民间佳肴的羌家喜宴品尝游,让游客深度感受羌家“十三花”的搭配形式、绿色的山野菜味道、地道的“猪膘”口感以及羌民饮酒的豪爽和饮食中的宗教文化。

2.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该产品也主要是短途休闲游。品尝美食虽然能让游客身心舒畅,但亲自制作一些特色美食则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可结合北川羌族饮食原料就地取材的特点,让游客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烤全羊鸡鸭;制作玉米馍馍、荞麦凉粉、豆花、咂酒等。

3.羌家食疗保健度假游。该产品面向绵阳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北川羌族聚居的地区盛产各种山珍、中药材,这些产品绿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3]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民间菜品、药膳的技法,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食疗保健度假游项目。

(五)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羌族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介绍北川羌族的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 何丽芳.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1):167-169.

[2]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57-58.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2

关键词: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赣州是江西的第二大城市,是江西的南大门,是江西的一个重要形象和窗口,是客家摇篮。客家文化是所有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赣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除有少量当地土著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之地,赣州因其先天的地利,成为接受自北向南迁移移民中最早、最多的地区,一个巨大的客家族群从这里发展、壮大。客家人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浸润了赣州奇山秀水的灵性,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赣州客家饮食更是风味独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相对欠发达,赣州一直未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赣州在哪里,是哪个省,更别说来赣州旅游了,我们的旅游市场一直比较冷门,主要就是本地游客和周边地区的游客居多,景区景点客流量也小,客家饮食文化自然没能够得到更多更好地推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来过的人没有留下更多的印象,走出去的赣州客家美食也寥寥无几。在其他地方菜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故步自封,对自己本土文化极度不自信,缺乏对本土饮食文化的研究热情,依然缺乏对传统客家饮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传承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更是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省内昌吉赣高速铁路以及对接珠三角的赣深高铁、赣广高铁的建设,赣州发展态势喜人,令人期待。赣州在2020年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地理区位日益明显,是离东南沿海最近的一个内地城市。它的前途光明,未来不可估量。为了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从现在开始必须快马加鞭地赶超发展。我们知道旅游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吃”是放在第一位的,民以食为天,从饮食方面入手,把好旅游六要素的第一关“吃”,在“吃”方面做文章,深入挖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提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品牌效应,提升赣州旅游形象,凸显特色,势在必行。

赣州客家饮食总体来说口感偏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具有很强的古中原饮食烙印,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饮食记忆。赣州客家饮食还极具人文内涵和精神境界,有历史,有故事,有内涵。比如,兴国将军县的“四星望月”这道菜就是由亲自命名,它寓意一种代表革命传统的饮食文化。又比如,“赣南小炒鱼”这道菜与王阳明有关,他曾在赣州做官时候命令他的凌厨子为他烹制而成,口味别具特色,后广为流传。“蝴蝶鱼饺”也是非常有历史文化的一道菜,相传,清乾隆年间赣州名厨胡大成喜爱戏曲工余常上戏院,一次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受梁祝真挚相爱,殉情而死化成一对蝴蝶而感动。回到酒楼,他用鱼肉和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邀请同行好友品尝,从此流传至今。还有南康的“荷包胙”也享有盛名,相传,乾隆时大余人士戴衢亨高中状元后,大摆宴席谢请四方乡邻。因为讲究“状元”席的排场,厨师们就用本地的荷叶把经过料理后的猪肉包成“状元帽”的形状,经蒸熟后,就成了一道色泽浅黄、香味纯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腻的菜肴。这样的赣州客家美食数不胜数,还有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赣县“黄元米果”,大余“南安板鸭”,上犹“全鱼宴”,崇义“九层皮”,信丰萝卜饺,会昌米粉和豆干,安远三鲜粉,于都客家擂茶,宁都肉丸,瑞金牛肉汤,寻乌客家酿豆腐,石城的客家米酒,龙南的珍珠汤等等,许许多多,赣州十八个县市区皆有珍馐瑰宝,它们像是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亟待挖掘开发,它们不应该被埋没。

首先,政府部门,赣州市政府、赣州市旅游局等应主动制定出一系列好的政策和措施来服务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培育一批本地餐饮企业,鼓励他们走赣州客家特色化发展路线,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和资金帮扶政策。并重点打造一些优秀餐饮企业作为发展龙头,建设一些专业的品质的客家美食街区。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些客家美食城和街区,政府需要定期帮扶,在知识和技术等内涵建设上继续给予补给,不要让其成为一个个空架子,要真正发挥出他们的品牌作用和效应,成为赣州城市旅游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组织赣州客家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餐饮行业协会、旅游协会、各餐饮企业、各旅游景区研讨赣州客家饮食,重点挖掘和打造一批特色菜肴,并写入赣州客家饮食文化保护名录。积极推动赣南客家菜制作规范标准化、质量化,积极申报省级标准,从技术层面进行品质研发。同时还应积极组织成立赣南客家菜肴专家技术委员会,制定出《赣南客家菜认定标准》和《赣南客家菜烹饪大师评定标准》,启动修订编撰《赣南客家特色菜谱》,从理论文字上进行品牌保护。

第三,赣州客家饮食文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培养一批赣州本土的厨艺传承人,引导大家积极学习客家传统饮食文化,低门槛,高就业,吸引和培育人才。积极鼓励客家美食厨艺大师启动传、帮、带机制,手把手,一对一,培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客家厨艺人才。政府还应该积极帮扶本土的厨师培训学校和机构,让学校成为专业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引导它们努力培育赣州客家饮食厨艺人才,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帮扶。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培养一批专业的客家饮食高素质餐饮服务人才,目前依然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市面上的餐饮服务人员大都学历比较低,知识储备特别匮乏,在服务中往往答非所问,在回答顾客的关于菜品或是酒水等具体带有一定的知识性问题的时候就会露出马脚,顾客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沟通受阻,消费起来自然觉得不太情愿,也不利于餐饮企业的营销和推广,会损失一定利润。市面上的餐饮服务人员大都也不是餐饮服务专业毕业,基本没有学习过服务知识和技能,没有应该有的职业素养,那么就远远满足不了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现在的顾客不光是追求食物产品的质量,他们越来越在乎和关心的还有在消费过程中是否可以享受到高素质的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时代在发展,顾客层次和水平在提高,餐饮服务人员也应该快速成长起来,才能匹配市场需求。

再次,各大景区景点应该积极团结起来,一起研究探讨打造赣州客家特色餐饮,让吃客家菜肴、品客家美酒成为赣州旅游的一大亮点。让游客在游览中更多地体验和参与,感受客家风情,例如,在景区景点安排客家擂茶的表演节目,还可以去果园采摘鲜果,去茶园摘新鲜的茶树嫩芽等,还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客家美食,比如制作客家酿豆腐、做米果等。要让赣州市场上本土化、客家特色化的餐饮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餐饮主流市场特色。让来了赣州旅游的外地人有积极强烈的意愿来体验赣州客家文化,品尝赣州客家菜肴,餐饮消费后很明确地知道赣州客家特色究竟是什么,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不容忽视的就是媒体效应。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电台的推广和宣传已经远远不够,还应该“请进来,走出去”,这种方式会更加直接,有感染力,营销效果也会更具爆发力。比如,我们可以邀请全国知名的餐饮企业或是各大餐饮协会来赣州做行业专业发展研讨会,高峰论坛头脑风暴,积极承办各级各类餐饮类竞赛,通过请进来的行业专业人才,承办专业活动赛事,以此来积极主动学习,主动和行业前沿、高端看齐靠拢,这要比坐井观天的苦心研究更加有用。又比如,我们可以走出去,主动外出观摩学习,学习其他菜系的发展心路历程,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政府帮扶本地特色餐饮企业的优秀案例,学习品牌餐饮企业的宣传和推广的典型策略。客属一家亲,赣州客家与其他客家地区,比如福建龙岩、广东梅州可以一起建立紧密的沟通和联系,可以定期举行客家厨艺大师人才交流学习和研讨,一起追根溯源,研发客家菜肴,打造好大客家品牌,团结起来辐射力会更强。

总之,大力开发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是经济、社会利好的大事,以市场为主体、以政府来牵头,相信赣州客家美食一定会成为赣州旅游市场的一大品牌,在本土壮大后也能走出赣州、走向全国,赣州旅游市场也定将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增能.客家饮食文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罗勇.客家赣州[M].江西人民出版,2004.

[3]张凤平.客家饮食文化漫谈[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

[4]黎章春.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J].赣南大学学报,2004.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始步入正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怎样挖掘海南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使海南旅游的六大要素“食、行、住、游、娱、购”中的“食”充分发挥出其牵头作用,树立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品牌和形象,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旨在对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本篇论文以海南传统节日饮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以及亲身经历体验,介绍海南在庆祝传统节日中的饮食和其所携带的文化,包括介绍海南几个比较重大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饮食所蕴含的特色、海南人饮食方式以及饮食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并对目前海南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建议。

2.研究意义。饮食文化是一种层次较深、角度全、品味高尚的地方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食物来源开发、炊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是海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通过对气候的观察与把握而逐渐形成的。认识和传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海内外各地的游客了解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和习俗具有重大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本文以海南的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方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以及亲身经历体验,介绍海南在庆祝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结合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背景下,应该如何去传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2.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法。笔者通过图书馆等阅读书籍文献的方式,查阅本文需要研究的所需内容。二是观察法。笔者亲身经历海南人在过传统节日时的氛围,能清楚感受到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与总结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有关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苑利、顾军在《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中提出传统节日是传承一个民族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平台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从古老祭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来源于祭神灵、祭先祖以及传统节日仪式的特殊饮食,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独具魅力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如此顺畅地传承。能否保护好传统节日,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问题。

2.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杨震宇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中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进行研究。从最早的人类茹毛饮血到创造工具后的4000多年历史中,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高峰期,分别为奴隶制时期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战国至南北朝时的封建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隋唐明清时代和新中国时期。

3.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风俗。在研究李露露《传统节日中的饮食风俗》中发现,我国传统节日中有着极为丰富的饮食文化内容。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节日饮食不仅特点鲜明,而且讲究品质。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的节日,还因为纪念屈原而兴起的划龙舟等欢庆传统节日的项目。因此,节日的饮食风俗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4.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色。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搜索有关“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文章,依据张玉所研究《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色》总结出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鸡”为主题的饮食特色,体现海南人民浓厚的乡土气息;二是海南人民在节日中喜欢食用含有丰富寓意的谐音食材;三是在海南人餐桌上“一锅炖”、“全家福”的自由自在的饮食方式。

5.海南传统节日对饮食的影响。在阅读赵炜《中国传统节日节令食品流变》一文中发现,中国在传统节日当天,祭祀神灵多以食物为首选的献祭方式。海南在传统节日当天会进行“拜神”仪式,“拜神”的贡品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在祭祀仪式结束后会宴请亲朋好友共同享用“拜神”后的食物,从而导致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须以请客的方式过节,无形中影响到了饮食的发展,产生出独特的海南饮食文化和风俗。

6.海南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周翔在《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日习俗演变及现状》着重研究了海南黎苗“三月三”节日的源流和发展。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每年都会在黎族苗族聚居地区举办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并选择一个城市作为当年整个海南省庆祝活动的主会场。

7.海南传统美食的发展现状。海南岛丰富的热带滨海资源。伴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候鸟过冬旅游和旅游房产成为海南经济的主要支柱,海南传统美食已开始步入世界饮食舞台。海南传统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和乐蟹”、“东山羊”及传统饮食方式“打边炉”已经在国内外享誉盛名。孙爽在《海南省美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中总结到:随着东南亚旅游市场的开发,海南省以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优势正在消失。因此,海南省应以传统美食来吸引和保持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二、 海南的传统节日与饮食习惯

(一)海南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又名为新年、大年、新岁。在古代,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看作为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热闹,也最庄重的传统节日。自汉武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年节的日期便依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在1911年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的时间段一般为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按海南人的语言及思想看来,节日习俗都是“做”出来的。在海南话中,对习俗的庆祝行为名称前都要加个“做”字,例如做年、做十五等等。其中的“做”,也就是过的意思。海南人过年喜欢燃放烟花爆竹,各家彼此间会在安全的燃放过程中比拼谁家的烟花漂亮,谁家的鞭炮响。

2.公期。公期又称“军坡节”,每年从正月开始,海南民间举行规模庞大的祭祀祖先活动,祈求子孙平平安安,家庭和睦,主要纪念历史人物冼太夫人等。 据说“公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海南的“公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过法,一种是以祭祀仪式为主,另一种以请客吃喝为主。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海南的公期基本都是以请客吃喝为主的。请客吃喝为主的地区都准备最丰富的佳肴,主要有禽畜、海鲜、海南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等。所请客人为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等。哪户人家请客摆桌数量多,说明家庭条件好,也倍有面子。

3.三月三。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黎族男女青年相亲的节日,又称爱情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黎族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黎族独有的山兰米酒和竹筒饭,从各个村落汇集一起,或祭拜先祖,或成群相会,以对歌、共舞、吹奏乐器等方式来欢庆佳节。三月三也是海南黎族人民对先祖勤劳勇敢品质的悼念,同时也表达出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4.清明节。海南人民十分注重孝道,有的地方至今留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人清明扫墓时,常以禽畜、肉包馒头等祭先祖。海南清明扫墓有个程序:寻到先人墓碑前要向先祖请安问好,取出毛笔和红漆为碑名描字,随后在先祖墓周围插上祭香,摆放好肉、肉包、白酒、香烟等祭品,家族男性成员按年龄排行跪拜,妇女在男子拜后也按年龄排序祭拜。

5.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所创办的传统节日,海南人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菖蒲艾草,洗龙水和划龙舟。海南端午节吃的粽子和内地的粽子有很大的差别:粽子用芭蕉叶包裹呈方锥形,重量约在一斤左右,粽子中有咸蛋黄、叉烧、腊肉等。粽子味浓香甜。食粽时,包粽的麻绳不能用剪刀剪断,而是要慢慢解开,代表能解开一切烦恼。粽子比较油腻,需要喝茶解腻助消化。若粽子太大吃不完,需和他人分享,不能随意扔掉。

6.中秋节。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一年中秋季的中旬,遂被称为中秋。这天夜晚,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饭赏月,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海南人在中秋之夜会去海边赏月燃放烟花,外出未归的家人也会给家里打电话,向家人表达思念和对节日的问候。

(二)饮食习惯

海南省四面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清淡口味为主的饮食特色。海南的海洋和森林资源丰富,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的食物来源,加之海南人在烹饪时要求体现食物的原汁原味,清淡口味的做法将完美体现食材的特性。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首屈一指的是水产资源。海南的水产原料比渤海、黄海、东海三大海更加丰富优质,鱼类贝类品种繁多,爬行类甲壳类水产更是鲜嫩可口。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国宴中的一道“琼台金鱿”名菜就让这位总统流连忘返。

由于海南人长期居住的地理位置,养成了清淡重口感的饮食习惯,喜欢把食材都放于大锅中进行炖煮,称为“打边炉”。这是海南人吃火锅的叫法。锅底料是清水加上葱、姜、腐竹、豆腐和番茄等常用佐料,这样的火锅汤汁清淡爽口。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南人都以海鲜为“打边炉”的基石,加上牛羊肉等禽畜肉一起涮。这种饮食方式非常受当地人的喜爱,生意也是异常的火爆。

海南人有一个很特别的饮食习惯,那就是“无鸡不成席”。海南人对吃鸡肉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过年期间,从大年三十开始,至正月十五,几乎每一天都要杀鸡吃肉。在过去,海南的经济水平很低,人们的生活较为困苦,只有过年才舍得杀鸡,杀鸡吃肉曾一度成为衡量家庭富裕程度的象征。尽管现在海南的经济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但对鸡的热爱却没有丝毫减少,吃鸡肉成了各家各户每日的菜单。“无鸡不成席”这一饮食习俗体现海南人民独特的乡情。

茶与酒是中国古今乃至全世界都备受重视的饮料,在任何场景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茶有着止渴、药用、安神养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海南人对茶的钟爱可以说是:“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不饮”。海南人经常邀约饮早茶、午茶和晚茶,海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馆,在茶馆中,亲朋好友各自述说天南海北的轶事趣闻,交流信息;生意场上的伙伴洽谈公事,一壶茶,几份餐点,浓郁的海南风情在茶水中四散洋溢,“海南老爸茶”文化深入每一个海南人的精神及物质世界。

酒文化传承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非常丰富,在社会经济、职场商业、文学艺术里都有它的身影。打开海南的历史篇章,会发现海南的历史蕴含着浓浓的酒香,山兰酒、海马酒、鹿龟酒、地瓜酒等层出不穷。酒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友谊、交际识友、寄托思绪、调节关系中不可缺少的灵丹妙药。海南人民素来淳朴,酒风端正,少有醉酒生事等不文明的情况发生,体现了“饮酒德和”的文化。

三、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一)可以满足旅游者好奇求异的心理

所有的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希望得到一种与自身平常生活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因为旅游地的饮食文化是旅游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加上许多的旅游知名地以饮食出名,虽然也会有人外出将饮食文化迁移到别处,但却不如原产地那般的原汁原味,这样会激发旅游者想要探寻饮食文化的心情。

(二) 饮食文化产品可以作为旅游商品

在旅游目的地,到处都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土特产,其中饮食文化产品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例如福建和杭州的土特产就是各种糕点和茶酒,这些饮食产品不仅可以在游玩时即开即食,也可以作为伴手礼让旅游者带回家赠送亲朋好友。饮食文化产品就是一张旅游地的标志名片,游客在将其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亲朋好友时,也是对旅游地进行宣传和推广。

(三)传统节日饮食是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活动,包括食、住、游、购等多个环节,而食,就是整个旅游活动的核心重点。“民以食为天”,说明人类活动需要食物来维持人体机能,不然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旅游是一项消耗体力的活动,饮食文化可以为游客补充营养。所以,饮食文化的质量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可以增加旅游者对当地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支持

传统节日上的饮食文化可以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个支点。现在很多旅游者都是冲着饮食去的,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全国的游客都去寻找节目中出现过的食物及地点。在大批游客的支持之下,一些传统节日上所独有的食物又得到了新的生命力,获得了新的发展。

四、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发展现状

如今海南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有了一些改变,逐渐脱离了节日的初衷,下面以黎族苗族“三月三”和海南的“军坡节”为例:

(一)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苗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佳节,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直到天将破晓。随着时代的变迁,黎苗族“三月三”,在保存最基本的传统内容外,已赋予其盈盈的现代气息和新的时尚元素。“三月三”虽然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成了海南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事实上,作为海南岛的本地居民,很少甚至基本不参与这个节日,并且过的地方也是相当之少。这个传统在海南旅游发展的推进当中,被当作了吸引游客的牺牲品,渐渐的变味。

(二)海南“军坡节”

海南的“军坡节”是为了纪念冼太夫人而出现的,在海南传统节日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冼太夫人评定海南的叛乱,从中原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海南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海南人民都尊称冼太夫人为“圣母娘娘”。

军坡节虽然传承了一千三百多年,但如今,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军坡节活动的外在形式,没有正确军坡节的定位。军坡节内容有表演和集市两种,表演分为琼剧表演和祀神表演。祀神表演有:过火山、上刀梯,身体穿刺等惊险表演。军坡的集市也是没有以发展旅游,吸引游客为主,而是被当作解决群众间满足生计的集贸市场。

军坡节的发展并未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人们忽略了其核心的精神实质,甚至将其异化,严重影响了军坡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生存与发展。

五、广泛传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一)传统媒体宣传

借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及影像资料等方式宣传海南的传统饮食文化内容。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上映,引起中国吃韩国料理的风潮,时隔多年,韩食依旧人气饱满。

海南电视台定期播放介绍海南饮食文化的节目,让人们在观看电视时能了解到海南的饮食文化。出版社等可以将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素材制作成宣传杂志及多媒体光盘等,也可以拍摄有关于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微电影和影视剧,以大幅度地提高海南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网络宣传

网络是当今传播信息速度最快速的途径之一,笔者建议海南人要通过手机APP软件,微信、微博等平台,向身边朋友传播旅游信息。海南的旅行社和餐饮行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对广大群众宣传海南饮食文化形象,也可以邀请名厨在网络上进行直播烹饪教学等。

(三) 交通工具宣传

交通工具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包括飞机、火车、轮船、景区电车等,在这些交通工具上可以张贴海报广告,加大对海南饮食文化的宣传。海南开创首条环岛高速铁路,可以在高铁车上设立主题餐厅车厢,向旅游者销售海南特色饮食套餐饭。车厢的广告电视播放介绍海南饮食文化的宣传片,座椅上的折叠板可以贴上海南特色饮食大全的贴纸,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乘客宣传海南的饮食文化。

(四) 酒店开办特色餐厅

海南建立国际旅游岛,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纷纷入海南,酒店作为一个重要的饮食场所,游客在吃的同时能否吃出文化,吃出氛围是酒店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海南万宁神州半岛福朋喜来登度假酒店的“波隆黎家”餐厅为例,整个餐厅以海南黎族文化为核心,餐厅装修风格贴近黎族的房屋设计,摆设有黎族家庭的常用陶制水缸做为装饰物。餐具也学习黎族居民使用土黄色的陶碗,米饭类的菜品会用特制竹筒来盛装,菜品精致,价格实惠。餐厅背景音乐播放具有黎族特色的老歌,餐厅服务员也穿着黎族特色的工作服来服务客人。

游客们除了要吃本地的口味外,还想要吃到文化的盛宴,“波隆黎家”特色餐厅在餐厅的装修布局,菜品设计,员工着装上都给游客介绍了海南的文化。笔者认为相关管理部门应提倡酒店学习神州半岛福朋喜来登度假酒店的“波隆黎家”餐厅的创意,开创出更多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餐厅。同时,可以引入现代的餐饮营销管理理念,对一些“老字号”的餐饮店进行包装,引进合作伙伴,使老字号“古老而时尚”。

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海南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可促进海南旅游经济的提高

传统节日文化与所在城市的品牌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成功的节日文化可以打响城市的宣传品牌。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在城市的旅游开发中占有强有力的地位。在进行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通过传统节日饮食和文化作为吸引点,会吸引来众多的旅游者,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让游客集中购物消费,带动商业和娱乐业等其他行业的收入。

(二)可以成为丰富饮食文化旅游的产品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以该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来招揽游客,每一个游客都是探索不同民俗、不同地域文化的好奇者。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饮食文化旅游时新兴旅游发展的标志,以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开发的旅游活动,美食为主体,连接茶酒饮料等多种形式,突出海南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将传统节日饮食制作成旅游产品的土特产,进一步深化旅游市场。

(三) 可增加旅游服务项目

“公期”是海南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海南乃至外地都有一定的名气。“公期”可以借鉴“三月三”的长桌宴,长桌宴是“三月三”节庆时举办的大型活动,可以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节庆。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公期”公办,让外来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感受到海南传统节日的喜乐气氛,同时也可以品尝到海南在节庆中最传统的饮食,感受海南人过节的文化气息。

同样,在海南的端午佳节也可以举办大型的洗“龙水”活动,洗龙水的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海南人民认为屈原投江化为龙神,洗龙水可以得到保佑,身体健康。洗后的效果是不长痱子和预防一些皮肤病,洗龙水后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海南的大肉粽。这类活动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海南的传统节日气氛,还能受到海南饮食文化的熏陶。

七、 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与海南旅游的融合

(一)将饮食文化纳入旅游路线

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对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旅游方式:机场―酒店―景点照相―酒店―机场返程。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被摒弃。海南饮食极具地域性,最好的文昌鸡在潭牛镇,羊肉在万宁,鸭子在琼海嘉积,烤猪在临高,酸粉在临水等都是对饮食地域性很好的说明。海南的饮食文化旅游要围绕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海南名菜在全省铺开,结合环岛游等旅游路线,在景点沿线设立饮食文化的宣传广告牌,让旅游者在欣赏旅游景点的同时,品尝到各具地方特色的海南美食,可以设定“海南东线五天四晚美食游(海口―文昌―琼海―万宁―临水景点美食品尝线路)”。

“一地一味”的旅游新体验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对旅游岛的感知度,也可以强化海南的饮食文化品牌,增强海南在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二)借助美食节弘扬饮食文化

美食节活动都是围绕饮食而设定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可以体现饮食的发展方向,美食节的参与者可以透过主题来了解美食节的文化内涵和主导思想。

每一届的美食节项目、方式和种类都不完全一样,应根据举办地城市的自身条件和特点设定美食节的内容。其中包括名菜、名点、饮食竞技、饮食工具等的展示和评选,再添加进一些民俗风情的演出,让旅游者在参与美食节活动的同时去认识其中的饮食文化。

美食节上的饮食,除在口味上给人美好的体验外,还应在喜庆的传统节日气氛中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各城市要围绕特色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旅游、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等举办节庆,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建造体现饮食文化的美食小吃城

在海南各地建造带有地方建筑特色的美食小吃城。例如:海口骑楼小吃街和西天庙都带有独特的南洋骑楼建筑风格。海口市内的著名历史古建西天庙,目前保留着清代的建筑,当地居民借助古庙的民俗风情,就地摆摊,买卖有着海南特色的美食小吃,人气鼎盛,外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海南各地区政府可以借助有着独特民族气息的建筑或者景点来发展饮食小吃城旅游,在小吃城内,修建有地方特色的桌椅饰物,让游客感受海南的乡土气息。海南文昌有东郊椰林,可以在市内建造以椰树为题材的美食城,建筑外观可以以椰树为形状,室内可以用椰树来做桌椅和餐具,椰子壳做碗,树墩做椅子等等。

没有文化特色的美食城华而不实,乏味无趣。美食城在拥有精致美味食物的同时,应该与文化相结合,清新自然的环境配合美味的食物,给游客良好的文化感受。

(四)借助休闲农庄体现饮食文化

海南的生活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较为悠闲平静,随着“采摘旅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兴起,在进行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添加海南的休闲农庄旅游。在乡村种植地,建造农庄旅游基地,让游客在农庄放松身心,松缓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学习海南福山咖啡农庄的成功经验,游客在品尝海南的茶酒时,可以对农庄内的农产品进行采摘。还可以建造海南传统饮食的制作工坊。古时,在汉文化没有大范围传入海南的时期,黎族先民做的竹筒饭,将米放入竹筒内密封,放在火架上烧烤,熟后破筒而食。游客可以三五成群的围坐在火堆前,制作竹筒饭或者海南的地瓜坑烤地瓜,亲身经历海南传统的饮食制作过程,感受饮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八、结论

通过对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研究,了解了海南的传统节日和饮食习惯,将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结合海南旅游,对海南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的旅游业主流发展方向是文化旅游,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丰富了饮食文化旅游的产品资源,把传统节日饮食制作成旅游特产,不仅能带动商业和娱乐业的创收,还能以传统节日来增加旅游服务项目,给城市旅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笔者在研究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感觉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第一,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新兴的网络媒体对外界宣称海南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第二,提倡酒店开设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餐厅,为游客提供海南传统的饮食文化。

在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与海南旅游融合方面,首先建议把饮食文化添加进旅游线路中,让游客对旅游线路产生新的兴趣。第二,可以借助美食节活动弘扬海南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让旅游在参与美食节活动中了解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第三,建造能体现海南饮食文化的小吃城和休闲农庄,让游客在旅游中放松身心,品味海南独特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 苑利,顾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33- 39.

[2] 杨震宇.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123.

[3] 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18- 131.

[4] 李露露.传统节日中的饮食风俗[J].装饰,2008(2):14~19.

[5] 张玉.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研究[J].现代交际,2010(9):67- 68.

[6] 赵炜,何宏.中国传统节日节令食品流变[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6- 9.

[7] 周霞.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科教文汇,2007(8):159- 160.

[8] 周翔.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日习俗演变及现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9(5):12- 15.

[9] 孙爽.海南省美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106- 107.

[10]文坛,陈昱钰.海南军坡节对海南旅游的功能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2(10):54- 58.

[11] 刘玉梅.海南饮食民俗文化与禁忌心理[J].中外企业家,2009(22):255- 256.

[12] 雷凯华.论海南地方民俗文化与海南旅游业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1):347.

[13]刘光前,刘逸.海南饮食文化特色[J].新东方,2010(3):35- 38.

[14]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50- 56.

[15]王赛时.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和[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13- 17.

[16]侯福强.浅析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1):173.

[17]李华丽.海南传统特色饮食文化研究[J].中国市场,2010(44):95- 97.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4

关键词:

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的六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其中“食”位于首位,“食”是中国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饮食产品既是土生土长、独具地方特色的物质产品,也是每个区域的独特文化标识,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概况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张家口饮食融合多民族饮食文化之精华。张家口位于京冀晋蒙区域的交界中心,既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又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区域,这里既有代表东方文明的泥河湾文化,也有5,000年前三祖创建的华夏文明。同时,这里还呈现出满、蒙、汉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历史上曾是长城两边各民族杂居之地、“互市”之埠,这不仅给张家口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南北东西饮食文化在这里融合、扎根、发展。张家口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受平原农耕饮食文化、草原饮食文化、宫廷饮食文化的多重影响,融合多民族饮食文化之精华,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张家口特色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中间带,形成两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坝上属高原区,坝下由低山盆地区和河川丘陵区构成,地形复杂,高度差别大。张家口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复杂的地貌,多变的气温,造就了张家口特产丰富。坝下多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大豆、水稻及各种蔬菜;坝上盛产小麦、莜麦、土豆、胡麻、蚕豆和牛羊;河川区洋河、桑干河两岸是有名的“水果之乡”,高山区原始林木绵亘不断,山场广阔,山珍野菜土特产丰盛,如口蘑、香蘑、松蘑、草蘑、地皮菜、蕨菜、苦菜、野葱、韭菜、野黄花,特种养殖野山鸡、野兔、野猪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张家口饮食文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的张家口,不仅有坝上莜面、马市口“一窝丝”烙饼、阳原圪渣饼、怀安豆腐皮等美味的传统风味食品作为基本饮食构成;还有体现草原风情的奶茶、奶豆腐、烤全羊、手把肉等民族特色美食;更有口蘑、崇礼蕨菜、地皮菜等独具特色的山珍野菜;而被封为宫廷御贡的蔚县贡米、柴沟堡熏肉则为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深层次挖掘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张家口饮食文化,提高张家口的综合旅游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一)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仍停留在低层次阶段。张家口市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张家口美食文化节、怀来葡萄采摘节、张北草原音乐节、冰雪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开展对当地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整个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上,仍未能完成旅游餐饮向餐饮旅游的转化。既没有叫响全国的百年老店和祖传名店,也没有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北京簋街美食一条街等餐饮文化街,除了柴沟堡熏肉、张家口“口菜”系列等少数美食近几年开始打造品牌和特色以外,其他特色饮食仍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此外,当地多数旅游项目在开发规划时,重点放在自然风光的开发、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商品的销售上,对于饮食如何与旅游深度融合却考虑不周,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仍停留在低层次阶段。

(二)旅游开发和参与性不强。目前,张家口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仅限于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并没有看到游客对于饮食文化的精神需求,忽视了饮食资源的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层次的不断提高,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想了解张家口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使得只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制作的食品,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无法与张家口本地的其他旅游产业要素完美融合。此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也包括对饮食的完美体验。它不仅体现在对食物的品尝和文化的解读上,还体现在对食品的制作过程的参与上。但是目前除了生态园的采摘和烧烤自助外,很少有其他饮食制作能让游客参与到其中。

(三)营销宣传不足。近年来,虽然对张家口当地饮食也做了一定的宣传,例如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风味菜肴烧南北的制作方法、营养价值做了详细介绍,使国内游客有了了解张家口饮食的机会,但类似的推介和宣传屈指可数。此外,品尝当地的美食和风味小吃是许多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游客在来张家口旅游之前,通常会通过网络搜索张家口饮食的相关信息,但在官方网站上饮食栏目更新慢、信息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外地游客了解张家口饮食文化的需要。而且网站上对餐饮企业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大饭店和宾馆,对独具特色的小餐馆少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路径

(一)注重提高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把饮食文化产业纳入张家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当中,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市场的需求,打造各种层次的餐饮文化旅游休闲项目。除此之外,餐饮业在进行装修设计时将餐馆与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主题文化,体现张家口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既突出了本地饮食的独特性,又能使游客达到精神享受。

(二)深入挖掘张家口饮食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参与度。地方饮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地域等特点,全方位的包装宣传,才能使旅游者加强对张家口美食的情感认知,使其深入人心,提高知名度,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例如,在菜单上将张家口“口菜”的食材产地、菜品出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营养成分及与养生的结合等进行详尽说明,突出“口菜”与众不同的特色及价值;同时,开发一些游客参与度高的食品,使游客有机会观看特色食物的制作过程,甚至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特色食品。这样,既可以激发游客对张家口饮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让其得到精神陶冶。

(三)以成功申办冬奥会为契机,开发奥运美食旅游。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的成功,将加速提升张家口在全球的知名度,推动张家口旅游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美食旅游,既不是为“游”而“食”,也不是单纯为“食”而“游”,它是在人们的需求从简单的“吃饱”转向追求饮食文化的健康、愉悦、文明和进步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美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借助冬奥会的影响力,张家口的餐饮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制作和开发一系列奥运美食,从而吸引国内外游客为美食而旅游。总之,张家口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不断创新,就一定能促进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娅丽.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任冠文.广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J].旅游论坛,2010.6.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5

现代社会逐渐加强了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提高了服务水平,使旅游业能够在各行各业的竞争中快速发展起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饮食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因为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必要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饮食文化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播。目前,在学术界也展开和加强了对饮食民俗的研究,逐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突出饮食民俗的重要性,学者们纷纷针对该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相关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现代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所以,饮食民俗应该逐渐发展成为旅游开发资源中的重要内容。现代旅游开发项目逐渐增多,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其中添加了大量休闲娱乐的元素,使人们能够共享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分享美食文化,同时人们如果能够品味到绿色和高质量的食物,也能够强身健体,确保人们所食用的产品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也是进行饮食文化开发的重要内容,因此,旅游开发应该逐渐加强饮食民俗方面的开发,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使各个地方的品牌与文化能够快速得到发展。

一、在旅游开发资源中饮食民俗的特点

1.民族性

在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他们都经过了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烙印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民俗相对比较突出和明显,汉族是我国的主流民族,在饮食文化中,逐渐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这是比较明显的饮食文化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提倡养生之道,借助食疗来平衡身体的不同要素,同时对于饮食的形、味、香以及色都十分讲究,这样才能够使食物无论从味觉方面,还是从视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国菜品能够走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例如蒙古族喜欢喝马奶酒、吃炒面以及手抓羊肉;壮族偏爱鱼生和糯食;而回族主要以油香和粉汤作为饮食特色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

2.地方性

饮食民俗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使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习俗,饮食口味也有南甜北咸和东酸西辣的区分,同时,每个地方都拥有其主要的饮食特色,例如一些特色小吃,相比于已有的著名的菜品,这些地方小吃更具有一定的平民气息和乡土气息,能够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广泛重视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更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传播性

饮食民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将文化不断扩散和传承,而这种扩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例如,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能够传播和交流饮食文化,并且有时候也带有目的性。在目前的许多旅游地方,都将具有特色的饮食作为地方特产,经常被游客有目的的带到其他地方,作为礼品将饮食文化进行传播,就像春天中的植物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够使物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因此,饮食民俗文化的传播性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特征。

4.稳定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俗也会在流传中发生较多的变化,但饮食文化也属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文化形式,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内涵和本质一般不会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饮食文化来看,食物的主要来源一般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同一个地方里的人们的饮食相对稳定一些,例如,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般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鱼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这就体现出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征。

二、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

1.成为旅游地区的购物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丰富的土特产,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土特产中,饮食方面的产品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例如,糕点小吃、名酒以及名茶等都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能够在当地进行食用,也可以将购买的产品带回,能够进一步延续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将礼品送给亲戚和朋友,与更多的人共享旅游的经历。将地方的土特产制作成购物品,既提升了这些产品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继续延伸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产生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旅游产品也能够被视为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和名片,这些礼品通过在朋友或者亲戚之间的广泛传播,使旅游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不断将旅游地的信息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传递。

2.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每个地区的、历史事件、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的饮食文化,这也是饮食方面的习俗、生产、礼仪以及制作等各方面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地域文化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找到地区文化中的核心,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群中,这也是通过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饮食历史等内容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原因,使游客进一步丰富了视野和见识,享受到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享受。食品虽然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普遍追求,才会塑造出饮食之美。为了使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在食物的盛器、气味、色彩、造型以及其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标准,这样才能够迎合人们的口味,吸引更多的顾客。

3.地方的特色饮食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游客在外游玩和赏景,主要是为了体验到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旅游地中的食品比较罕见,对于这么原汁原味的产品会使旅游者充满更多的新奇之情,尤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游客能够慕名而去,一探究竟,例如,重庆的火锅,即使没有去重庆旅游,也会对远名在外的重庆火锅有所了解,如果去重庆旅游,一般的游客势必会品尝一下重庆火锅的美味,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4.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在旅游过程中,饮食是必要的内容,也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现代人们生活中,旅游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常有的人生经历,这也需要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食用相关的食品,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旅游的景区,并不缺少美味,人们对这些佳肴进行品味和相关的消费,能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使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乐趣,所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不仅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思路

现代旅游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能够与名胜古迹进行相比,但是这些食品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在饮食民俗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客观地了解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将饮食产品作为主要的吸引物,使产品与旅游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对旅游中的餐饮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目前,餐饮企业逐渐增多,所以往往会涉及到饮食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的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和严格地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使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其次,对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服务本领和意识,使旅游市场中的餐饮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竞争和销售,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够使游客更加满意,这都体现出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

2.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景区,已有的美食街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即使其中有很多的餐饮企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他们都是主要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向的也基本是本地的食客,所以,应该建设和完善一些美食文化街,M一步提高餐饮的特色和档次,符合旅游地的长期发展。在美食文化街的建设中,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美食街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也十分重要。

3.增大开发餐饮类购物品的力度

餐饮类购物品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将地方的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做到独一无二,然后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新的产品,并且经过多次了解增加对产品的印象,才会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眼光;另一方面,购物品的开发也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与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文化进行密切联系,借助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饮食的巨大影响力。

4.推出更多饮食文化方面的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具有追求享乐和不断消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假期比较短暂,所以,短途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为了更好的丰富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饮食专线产品,能够使地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具体的专线产品可以包括:第一,土家民族的饮食风俗,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属于休闲产品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基础;第二,乡村饮食的民俗风情,这种农家的饮食能够充分展现出比较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城市中即使已经消失的习俗,在农村中可能也会有所保留,洋溢着乡土的气息;第三,食疗保健的度假风俗,这种产品需要利用纯绿色的自然产品,保持原有的保健功效,然后根据民间不同的药膳技法以及相应的特色食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将当地的优质环境结合到饮食开发中,将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开发出来。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将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展现出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的饮食传说、典故和技巧,在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和维护饮食的文化形象。在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将不同区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避免遗失重要的资源,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各区域的协调合作,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使饮食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四、结论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旅游行业不仅仅为人们创造了休闲娱乐和丰富精神生活的环境与空间,同时也进一步拉动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将饮食文化作为重点开发的内容,因为地方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独特的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只有将产品的品牌宣传出去,使更多的人们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这些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才能够慕名而去,品味这些美味佳肴,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饮食文化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研究和实际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对象,不仅仅能够通过本文为现代研究创造更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由于现代服务业能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使现代经济得到空前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对延边地区旅游文化的思考[D].延边大学,2016.

[2]王方捷.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的变迁与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柏灵.阜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5-8.

[4]王元华,刘力豪,张雪.旅游文化要素挖掘与地产开发--以济南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5,(09):219-220.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6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7

初识焦桐,是在一个诗歌节上。是的,他也是台湾著名的诗人。在那次诗歌节上,他朗诵了一首关于工人的饭包的诗。而在他的众多诗集当中,《完全壮阳食谱》大概最能体现诗人和美食家这两种身份在他身上的完美结合。那些食谱有乱真的效果,后来真有大厨来询问“焦师傅,到哪里可以找到新出土的恐龙蛋?”

在黄山上,我们一起吃了不够新鲜、鱼肉已经很粉的醋鱼。我们露出鄙夷的神色,焦桐却说,“这些都是挑夫们从山底下挑上来的,也很不容易了”。他不仅仅是一个美食家。

制定规则、范畴,重新划定饮食之规的人;他不是口号家,也不是美食猎奇家,而是为各种特定的内容制定仪式的人;人们在这种仪式中获得对饮食审美的理解与升华。

他是焦桐。

QA:

你说你入美食的门是一个美好的偶然。

是。最早是因为一本叫作《完全壮阳食谱》的诗集。那个时候不会烧菜,就试着烧,然后被餐馆老板误会成美食家,时常应邀去试菜。阴错阳差,竟开始涉猎饮食文化,编选文集,举办饮食文学研讨会,和各种主题餐宴“春宴”、 “随园晚宴”、 “印象主义晚宴”、 “文学宴”、“客家宴”等等,更在中央大学开设饮食文化、饮食文学课。后来变本加厉,开始编辑年度饮食文选,开办《饮食》杂志,推动年度餐馆评鉴。

2009年12月你在一次客家小炒比赛做评委时,你提出口味有传统之规的问题,被在场的人以“每个人口味偏好不同”质疑,你当时怎么回击的?

我们一旦习惯了巧言令色般的重口味,再也难以欣赏质朴、木讷的味道。那三天的赛程中,检查食材时我发现,几乎每一队的料理台上都备有砂糖、味精、西红柿酱。我常批判,现在有很多厨师拜了味精作师傅,无论烧菜、煮汤都习惯性加入大量味精,欺瞒食客的味觉。客家小炒是一道不甜的菜肴,烹炒时动辄添加砂糖和西红柿酱,不免背离了客家小炒的本色。我提出评审观点,却被质疑:每个人口味各有偏好,咸甜各有所嗜,不予考虑。此言差矣,万变不离其宗,创新须有所根、有所本,不能乱搞。难道梅干封肉可以加入美乃滋?姜丝炒大肠可以加豆瓣酱?

《饮食》要做的评鉴系统是和世界标准看齐的。你有建立中国餐饮在世界的新地位这样的目标吗?

我们常常忘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什么大事,而是微小的环节。最近我在洛杉矶转机,徘徊机场各餐厅,虽然饥肠怒吼,渴望喝点热汤,却无论如何不敢吃中餐,那家中餐厅摆出来的东西都非常可怕,除了炒饭、炒面、炸春卷差堪辨识,其它像炒鸡肉、椰菜炒肉片、洋葱炒肉片都大量勾芡,不知还倒进多少酱油,黑黑糊糊的,难以辨认食材,连蛋花汤也糊如泥沼。惊恐之余,我逃到日本餐厅,点了一碗昂贵的乌龙面,不料那面也是黑色的,里面的肉片虽然勾了芡,仍又柴又涩;喝一小口汤,差点呕吐,那汤分明是用极其劣质的酱油泡大量的砂糖所调成,甜腻得想要赶紧去收惊。但我对中华料理有信心,我相信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纠正世人对中餐的坏印象,不久的将来它又会是餐饮世界最闪亮的菜式。

你反对饮食创新上的哪一种?

创新不是偷懒,甜味固然令人愉悦,西红柿酱固然可以在瞬间满足味蕾各区域,在客家小炒中却显得不诚实,极尽巴结之能,徒然坏了此肴油咸香的美学精神。我们要小心了,这种集体依赖人工甘味的烹调歪风,像满嘴花言巧语的骗子,不诚恳,不坦白。

词条:

11.

饮食之道。

饮食,是文化的核心,欲了解任何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他们的肚子。一个人的耳朵听不懂巴赫、舒伯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可能显得这个人的音乐修养不足,不够高尚。一个人不懂得欣赏梵高、夏卡尔、达利、毕加索、张大千的画作,我们也许可以说他艺术修养不足,还需要多用功。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吃,不懂得分辨食物的好坏,或完全不知道饮食文化,那么,这肯定是个非常值得同情、怜悯的人。老天爷好像在跟咱们开玩笑:年轻时不懂吃、不重视吃,当年纪渐长才渐渐对饮食充满热情,却平添了许多禁忌,往往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了。人从年轻时开始学习饮食之道是值得肯定及期待的。

12.

饮食的文明。

我们是一个拥有饮食古文明的民族。我们的饮食古文明内容深邃,亦庄亦谐。比如谈孔子。他是从礼仪出发的美食家,知道姜对身体好,鼓励大家吃姜;劝人不要吃太饱,因为消化不良者绝不懂得吃的艺术;他告诫吃饭时不要一直说话,谁能难忍受他人嘴巴里边咀嚼东西边对着自己喋喋不休?孔子又很务实,他追求口腹之欲,明白吃喝和两性生活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应该正视。“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显见他对盛宴充满了尊敬,高度重视餐饮礼节。他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可见孔老夫子不但喜欢烹调精致的食物,也讲究卫生,他不吃的东西还真不少──食物馊掉了,不吃;鱼、肉变质走了味,不吃;东西颜色不对、气味差、烹饪劣、非时鲜,不吃;非季节性产物,支解兽体未依礼法的肉、调酱不对,统统不吃;连市面上买的肉,唯恐不够新鲜,也不吃。我完全有信心咱们这饮食的古文明能很快执世界之牛耳。

13.

饮食的品味。

饮食是文化,也是品味,任何主张和创意都指向一种生命的胃口,而这种生命的胃口,来自对食物的好胃口。面对食物,不仅是口舌和消化器官在起作用,审美品味也在起作用。而品味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点点滴滴养成。有些奇怪的文人将饮食简化为人的本能和生理需求,对他们而言,饮食仅能满足生理需求──止饥解渴,而无法满足精神需求──审美活动。我们阅读是通过视觉在进行审美,聆赏音乐是通过听觉在审美,戏剧、电影则是视觉和听觉在审美;唯有饮食,是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在进行审美活动。我大胆以为,中国文化称得上“博大精深”的大约只有饮食一道。先秦时期,虽然还没有饮食专著,《诗经》、《礼记》、《周礼》、《仪礼》这些儒家经典都有大量关于饮食的记载。

14.

饮食的美学。

古希腊的美食家可以通过敏锐的味觉判断一条鱼游于河的上游还是下游;布里亚・萨瓦兰(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断言美食主义是一门大学问,集雅典之优美、罗马之雍容、法国之精巧,并汇聚高深之设计和高超之表演于一体,熔美食之热诚、明智之鉴别于一炉。其高贵的质量可以用美德一词来概括,此外,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最纯粹的快乐。他断言四种行业的人跟美食有密切的关联:金融、医药、文学、教士。

15.

美食学家。

美食家不是到处夸耀吃过多少奇馐珍馔的人,更不是常上电视胡说八道的人。我心目中的美食家较接近美学家或文学家,除了具备敏锐的味觉系统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付有良心的肚皮,不能老是写一些公关稿。

16.

顶级美食。

谁都知道松露、鱼子酱和鹅肝是法国的顶级美食。为什么它们可以被称作顶级美食?松露是是表达爱情的,这个观念普遍深植人心。人们相信,无论年代,它令女人更温柔,让男人更容易产生性冲动。它是烹饪里的钻石,若缺少它的点缀,烧得再好也难获肯定。鱼子酱搭配香槟酒,几乎是一顿盛宴最佳的前导,开启了人的味蕾。而鹅肝,是一种带有指向的食物,明知不能太放纵,又甘心情愿沉沦。每次看厨师煎鹅肝,油脂渗出,舀弃,又不断渗出,香气汹涌,心里总是喊:煎快点,再快一点,我已经忍不住流口水了。这三样东西,激发了人类的感官和原始,并且因为物以稀为贵,再加上好厨师的认真烹调,而成为法国的顶级美食。昂贵的食材需要碰到好的厨师。意大利的烹调术就是贫穷国家的烹调术,人们能获取的食材有限而劣等,但他们在这种条件下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17.

美食的范式。

我在台湾的《饮食》用中世界餐馆的评鉴,是目前台湾唯一持续评比餐馆的评鉴书。我聘请的评审委员多不太擅长写文章,却都是品味卓绝的美食家,并有一些共同点:当地人,对饮食充满不可救药的热情,几乎每天外食,经常出国。因而对餐馆、菜肴有着宏观的认识,务以全球性坐标来评鉴餐馆。如果说《饮食》杂志有足以骄傲的地方,在于它的“全球坐标”,它把任何一家餐馆都放在全球的视野来观看、评价。并通过执行方式的严谨,持续这种制度的公正性和典律性,树立华人对餐饮的审美品味。每位专业评审委员匿名反复试吃几百家餐厅,并分初审及复审两个阶段严格筛选。评分项目包括“菜肴”50%、“整体环境”15%、“服务”20%、“价格”10%、“配酒或饮料”5%、“卫生”(倒扣制),其中“卫生”一项为生命条件,不列计分,采倒扣制。

18.

饮食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饮食文化交流,固是好的,但有两点深刻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地域食物的刻板的印象,一方面也因为选择多样而赋予食物带着权力(power)、价值(value)、取向(interest)的意义,这一点和意识形态的运作又息息相关,例如法国、意大利菜,乃至日本料理都被视为高质量、高格调的象征。此外,人口高度流动,全球有三亿人口离开自己的家园,形成全球化的食谱交换,例如“色拉吧”的意象,将不同人种的饮食习惯在一个平台上呈现。越来越多的无国界料理(fusion),形成华人社会餐饮业的趋势。许多餐馆以奇异的营销手法和艺术渲染,建构一种拟象(simulation)――复制品脱离原有的时空,成为一种流动的商品。它不需要原物或实体,衍生出一种超真实,意味着比真实还真实。当真实不再是单纯地被赋予在“欧洲城堡”、“日本庭园”、“石库门”、“黄包车”上,而是人工地再生产成模拟的“旧上海环境”、“清代宫廷”,它在幻象式的逼真中润饰真实。这就是我们饮食全球化的现状。

19.

小吃。

能代表每个民族饮食主体性的,是小吃。拿台湾来说,台湾餐饮可谓传统中国、美国、日本的综合体,是文化杂交之后衍生的混血菜。混血总是美丽的,槟城、马六甲、澳门都混得很凶,很快乐。台湾也很有条件混。我最害怕听到政客讲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那个主体性,主体到最后,消灭了各种可能。政客操弄意识形态,食物消解意识形态。台湾特色饮食以小吃为大宗,小吃大抵以寺庙为中心而发展。先民离乡背井来台,自然需要到寺庙拜拜祈福,人潮渐多,香火渐旺,庙埕乃成为市集,庙前小吃经历代相传,蒂固为人心依赖的老滋味,炉火旺盛。小吃几乎都是路边摊起家,即使已经拓展为颇具规模的店面,犹带着路边摊性格。我们品味一道古老的菜肴,彷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岁月,一段令人怀念的历史痕迹。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8

一、中美饮食文化特点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最著名的是中国的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其次,它有着季节性。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中国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因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中国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饭和面食是他们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见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庆祝节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才会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饮食结构也在慢慢地变化。除了素食外,中国人也喜欢熟食和热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对于一日三餐,中国人认为午饭最重要,因此午饭在一日三餐中最为丰盛。而对于晚饭他们则认为吃不吃都好。

在美国人看来,素食仅仅可以填饱肚子,而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是肉类。因此饮食结构以肉为主,许多菜的食材都来源于牛、羊、鸡、鱼等。几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饮食内容十分单一。但是他们不喜欢吃动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头、脚、肝脏等。

3.赴宴礼仪差异。

(1)赴宴时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请,中国人习惯于在晚于邀请时间的半小时内到达。主人并不视这为不礼貌,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此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安排一些活动去消遣时间,增进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必须准时到达。迟到被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正式的宴会。客人应该准时或者不超过规定时间的十分钟内到达。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并说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进餐。年长和尊贵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应该面朝门并且挨着上座的人。然而,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在过去的传统的中,进餐时妇女不可以上桌,尽管有位置她们也必须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现在社会开放了,女人们的地位大大提升,她们不仅要出席而且会优先上座。

在美国,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两边,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边。当没有贵客时候,女人和老人优先。就餐前,男人应该主动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会上,客人们可以随意在地上走动、碰杯,座位也可以随意选择便于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国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不能将它插在米饭或者面食中,因为这类似于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盘子、牙签也是常见的餐具。碗用来盛放主食。盘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盘子是用来放主菜,每个人还会有个小碟子,可以用来让人们放从大盘子中夹来的菜。

然而,美国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这与他们肉食性的饮食结构有关。在开饭前,刀叉应该按照左叉右刀的顺序摆放在盘子两侧。进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进餐过程中想要停下来,应该刀叉交叉摆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汤匙和甜匙还有各种各样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9

今年年初,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使得大江南北刮起反奢靡、反浪费之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整治“舌尖上的浪费”的革命,让民众备感清爽与兴奋,但是这也让我国中高端餐饮业进入了“严冬”。几乎与此同时,由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光盘行动”应运而生,引起广大民众群起响应。一时间,将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吃干净或打包带回家成为风尚。“光盘”行动针对人们日益严重的“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倡议人们“吃光盘中的食物”。

光盘行动的出现既是对节约理念的倡导,也是对当前消费价值观的纠偏。光盘行动倡导节约用餐、文明用餐的餐桌文化,倡导俭以养德、俭以养身的文化理念,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使得“不浪费”已经成为大家心灵的默契和崇尚的美德。

“光盘行动”需要制度浇灌

全国上下开展的“光盘行动”,主观动因是遏制餐桌浪费,客观效应也配合了狠刹公款浪费之风。“光盘行动”就目前而言,仍只是一种道德行为,当“新道德”还没有形成固有的舆论压力时,挑战传统价值观,必然会遭遇现实价值观的反弹。 “光盘行动”在执行与操作中,受限于当前我们固有的消费价值观,一些人很难拉下面子来“光盘”。比如有些地区请客,餐桌上一定要剩菜,不然就会觉得宴请不够热情大方。尽管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一种浪费。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就要舆论的积极宣传和政府的制度,导引人们从“菜点少了没面子、打包带走丢面子”向“懂得节约才幸福”转变。所以,对“光盘行动”这样的微公益,的确需要舆论和制度双重浇灌,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的“明规则”是:让“浪费者”付出代价,如公款浪费入罪、私人浪费罚款等。我们可以借鉴之。有关行业组织和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尽早出台鼓励勤俭节约的相关规定和措施。制订相关的评比制度,从饭店每天剩余的饭菜量等指标来评比“节俭星级饭店”、“低碳星级饭店”等,“浪费饭店”要在行业内通报批评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行自助餐制,从源头上实行剩余饭菜罚款制等,从制度上为“光盘行动”保驾护航。唯有如此,“光盘行动”的善念才能从梦想普照现实。中高档餐饮业也可积极呼应和参与这种行动,在薄利多销、低碳揽客、养生特色等方面塑造品牌、吸聚人气、走出低谷。

小餐桌,大文明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餐饮文化中应当包含着节俭、适度消费的理念。虽然劝顾客理性消费可能暂时会对酒店的收入造成一定影响,但在新环境下,转型升级是酒店经营必走的一条路。如何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替消费者想更多的问题,引导客人冷静消费、理性消费,为消费者创造条件,才是酒店贯彻“光盘”行动的要务,也是每一家酒店长远发展之道。

餐饮企业应加强对餐馆服务员的职业教育和培养,从加强员工节约意识入手,在服务手段上引导顾客理性就餐,更多地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服务,推广节约。餐馆服务员有责任和义务主动提醒顾客合理、适量点菜,在遇到一些习惯了多点菜的顾客时要及时提醒,鼓励顾客打包;餐饮企业还可以在店堂、餐桌、菜单等显眼位置,悬挂张贴提倡节约的人性化提示牌,以节约为目的开展双赢的销售活动。还可以采取在菜单上标明分量的方法,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菜品大小按比例去点,这种方案会减少浪费,但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替他们省钱,可以培养更多的回头客。这样餐厅在配合主流消费观念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宣传自己,吸引更多的顾客,建立良好的口碑。

针对目前餐饮业的“严冬”,根据餐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也是走出困境的重要方法。餐饮企业可挖掘自身优势,进行技术、文化、营销与服务创新,转变营销方式,调整营销市场,优化菜品菜系,植入养生文化,改善服务方式,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企业升级。如目前不少餐饮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更新菜单,推出半份、小份等菜品,这样消费者就可以灵活地按各取所需去点菜,既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避免了‘舌尖上浪费’。同时,帮助消费者点好菜。有的企业服务员会把客人可能多点的菜品纳入到备用菜范畴,如果“光盘”,备用菜取消,如果客人需要,则会在最后及时补充上。

节约举措还体现在充分合理利用食材上,要从源头上控制浪费。餐饮企业应注意加强内部管理,原材料从厨房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综合利用。 厨师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边角料”,如果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但能节约成本,还能做成新菜品。比如,以前丢弃不使用的萝卜皮、菜梗等边角料,可以做成凉拌菜、或者餐桌装饰品。 此外,在食材的选用上,多使用本土原生态食材,减少鱼翅鲍鱼等珍贵食材的使用,不断推出创新菜品,开发地方菜、家常菜和特色小吃,推出平价菜、特价菜等。

高端餐饮不必高在奢华而应高在文化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10

(一)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工业、环境的污染,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等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生物技术、食品新技术、新工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等等。部分游客对自己不熟悉的食品,存在排斥心理。食品的安全问题,使得游客在异地旅游时对食品的选择具有警惕心理。

(二)区域内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未为能得到很好的整合,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路线较少饮食文化旅游是复杂的复合型旅游,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好奇心理。区域内饮食的融合能够满足游客对不同饮食文化体验的愿望。

(三)饮食文化旅游形式单一现阶段饮食文化旅游的形式较多的为农家乐、美食节,对其他与饮食相关的活动开发的较少。霍尔和米切尔将食品旅游定义为“以参观初级或加工食品生产商、美食节、餐厅和某一食物生产区为主要动力的旅行”[5]。参照以上食品旅游的定义,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一切与饮食相关的产业都可以成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

(四)食品体现的文化属性有待进一步挖掘相比较于其他的旅游资源,目的地的饮食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属性。中华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是一笔文化财富,旅游目的地应针对美食所蕴含的历史典故、饮食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使得饮食文化能够通过餐馆的建筑风格、餐馆的饮食环境、食器、美食历史、典故、进食方式等感知性的得以体现。

二、食品供给链条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一)以食品原料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农场、农田、果园、茶叶种植地等植物性食品原料地,可以开展采摘节、收获节、采茶比赛等。畜牧场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动物,开展动物与人的交流活动。渔业的捕捞可以开展渔家乐活动,让游客体验捕鱼乐趣。食品原料基地向游客开放的前提必须是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基地规范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游客接待承载力。如果此食品原料基地为某一食品加工厂的原料基地,不仅可以供游客进行旅游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旅游活动向游客宣传此食品厂的产品,提高食品的知名度。食品原料基地亦可作为饮食旅游专线的起点。

(二)以食品加工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厨艺表演能够以精湛的技术博得食客的青睐。可以在餐厅的加工区开设一单独的操作间,在厨师的指导下食客自行加工,加深游客的饮食体验。加强服务员的饮食文化培训,在为食客服务时介绍菜品的文化或典故。针对美食加工可以单独开设厨艺旅游专线,对于喜欢烹饪的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食品加工企业中,可选择部分车间进行可视化设计,让游客参观食品的加工过程,揭开食品加工的神秘面纱,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同时可以向游客传递“放心食品”的信息,提升食品企业的品牌度,建立食客的品牌忠诚度。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例11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地,暖湿的气候正是孕育新鲜蔬果的最佳环境,而四面临海的位置更是各式海产品丰富的蕴藏之地。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各式美食文化的融合,而发展出于台湾人地道的美食。对于台湾人而言,饮食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尤其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突出的海岛特征,外来移民族系繁多,使得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不仅各系的中华菜肴在此发扬光大,更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致饮食,包括美、欧、日、亚热带、地中海等世界美食,都可以在台湾吃到。而台湾菜作为中华菜系中的一种,在台湾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台湾最基础的饮食,深为台湾人民所喜爱。台湾饮食文化,是和当地的物产、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它是在台湾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基础上,经过多次的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化饮食文化。

中国美食甲天下,是全世界公认的。台湾继承了中华美食的传统,但又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路径,形成了今日丰富多彩的性格,也体现出台湾文化的开放与多元。梁实秋先生曾说“台湾地区之饮食本属闽南系列,善治海鲜,每多羹汤”,这也许是因为台湾与闽南地区仅有一水之隔,地理环境与气候物产相似的缘故,而台湾的先民又大多是从福建省的漳州和泉州移民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在台湾早期的饮食文化中看到闽南的地方风味。然而1949年,政权退踞台湾,带去了大陆各地的风味菜,从此,大陆各大菜系就在宝岛得以发扬光大,逐渐形成多元而且独特的“台湾菜”文化。台湾小吃很有特色,它来自民间,扎根乡土,以其淳朴自然的本色深受食客的喜爱,造就了台湾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举凡“蚵仔煎”、“虱目鱼肚粥”、“炒米粉”、“万峦猪脚”、“大肠蚵仔面线”、“甜不辣”、“台南担仔面”、“棺材板”、“烧仙草”、“筒仔米糕”、“花枝羹”、“卤肉饭”等等,都是独具台湾风味的名食小吃。

1、闽客饮食文化

台湾移民中闽南人移民时间最长、人数最多,所以闽菜可以说是台菜的主轴,是台湾最主要的饮食文化。闽菜以盛行汤菜和烹制山珍海味而着称,尤以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味特色,独树一帜,以偏甜、偏淡、偏酸的“三偏”为特色。另外,与福建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在历史上,台湾还生产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

2、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台湾本土的华人融合了闽南、客家、土著(在台湾称“原住民”)等多种族群。饮食文化除了以闽南饮食文化为主外,还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客家”是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族群。客家人在台湾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目前共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1/6,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客家饮食与昔日农耕劳动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糯米制的饭,因教一般的米食保存的时间长,而成为著名的客家主食,包括饭条、菜包等。由于生鲜食物比较匮乏,所以酸、咸和腌渍的菜肴特别多;像姜丝大肠、梅干扣肉、咸猪肉、客家小炒等都是知名的客家菜。

土著的饮食夺取自自然,如山产肉类、鱼、野菜、农产等,种类繁多,但吃法简单豪迈。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特色,如兰屿的雅美族吃鱼有男女之别限制。土著人喜喝酒,尤其是自己用米或栗所酿的小米酒,风味香甜,呈现出了特有的饮酒文化。

3、食补文化

药膳是中医中药、饮食烹饪中的一朵奇葩,是饮食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共同结晶:饮食文化是内容,中医文化是基础。药膳的最大特点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男女老幼皆宜。他首先讲的是“膳”,即以食为主;然后才讲的是“药”,其药效寓于食品之中。现代药膳,是根据中国医药学的传统理论,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精心设计各种营养素的比例,用中药和食物相配合进行烹调加工,在考虑药物功效的同时要兼顾到味觉的可口,以收到“食助药力,药助食威”的效果。

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目前台湾食物养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机饮食、断食疗法及传统中医食疗。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

4、小吃文化

台湾小吃的发源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最能诠释台湾本土文化、体现民间生活真实的一面。“就地取材”是个是小吃的特色。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他以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地道的乡土原味,紧紧住住了台湾本地人的胃与游客的心;不但拥有琳琅满目的小吃种类,而且相对于传统中国菜的讲究与精致,反而有一份不必正襟危坐的自在感。台湾各地都有夜市,多半位于交通枢纽、庙会和集市等人潮最旺、发展最早的地方。台湾虽然不大,但因为各地文化特色的不同,长期以来各夜市都有自成一个的特色小吃。

除了多样化的小吃种类外,小吃摊汇聚人潮的效应,带动了民生消费商品的进驻,如各式服饰、鞋类地摊与百货公司、餐饮店等,让以“吃”为主要形式的夜市,增加了“逛”的趣味,“有得吃又有得玩儿”成了台湾夜市最大的特色,从而聚集了更多的人潮。

5、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的传入让不少小吃文化受到冲击,因为快速又便利,但是却让某些地区性的饮食文化一步步的消失。过去富含地区风味的饮食习惯及饮食文化,也因为新的一代渐渐接受属于快餐的口味,而慢慢消失,家乡的滋味已不复存在,旅客到了陌生异地,只要找到某些快餐餐厅,一切便已然让人感到安全、踏实,我们的家乡,飘落在充满薯条、炸鸡、可乐、汉堡的一家全球化餐厅里。

参考文献

[1]焦桐,《台湾味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