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8:07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1

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疑虑二:关于学生探究前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实际上,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活动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进行探究的知识基础,他必须在探究中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

(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

(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

(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疑虑三:关于探究能力

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过去幼儿园与小学还不够重视,因此进入初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一课。

疑虑四:关于教学进度

要花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问题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每学年教学进度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还是按照大纲中的知识要求与课本知识章节排出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进度安排,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要求。因此,要面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我认为:每学期开头的几周要将进度放慢一点,特别是起始年级,要调查研究这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选择本学习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在开学的三周内,进行必要的探究技能,包括:自学、讨论、图书资料查询、网络运用、解释、实验等)培训。后面的教学再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学生能力形成,学习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疑虑五:关于探究学习的尺度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不过,不论学生走到哪里,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六:关于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精心选择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要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七:关于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

考试与评价改革似乎是教师们反对探究学习最有力的理由,但是,高考已经发展到能力为评价核心的阶段,注重能力的培养将逐步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考试与评价制度本身将进行改革,学分制等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将取代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新的评价机制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强调综合评价;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强调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必要的甄别和选拔考试,只是不要把它看成唯一的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取消甄别和选拔考试,选拔考试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有效的办法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存在问题

问题一:流于形式。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题四: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五: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2

1.1有关数与代数

从新教材对于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和八年级上册实数这两章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教材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在有理数这一章以“数怎么不够用了”开篇,从海拔、天气预报中的负数等身边的生活经验引入负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对于有理数的运算,则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类比等方式自己去获得有关的运算法则和运算率。对于实数这一章,新教材创造性地将其安排在“勾股定理”之后,目的就是借助于勾股定理的经验,让学生对无理数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使他们自发地去扩大数的范围---寻找实数。

代数内容的开始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接触、使用代数符号,以感受其产生的必要性和作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就是“字母能表示什么”,从日常经验出发,恰当的处理方式突出了数学源于经验、源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其实,数学中的函数和方程的处理也均是从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的现象、问题等入手的。

1.2关于图形与空间

新教材的编制,突破了立体图形、立体几何属于高中专属的传统,并大胆的将盖章内容放在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材在辩证的分析了逻辑关系和形式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理解逻辑关系是数学推理证明的核心。“鼓励学生首先使用具体的、形象化的经验中的自然语言表达相应的逻辑关系,规范的形式化证明则稍侯进行[2]”。这与该阶段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极为吻合。

1.3关于统计和概率

统计是源于生活经验,依托于生活经验,离开了实际背景、特定的含义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符号。新教材采取了设立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周边熟悉的事、物以及经验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感受、估计和处理。时空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寻找身边的不确定的现象;这样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更大程度上与新课标接轨。

2教材资源的不足

虽然教材中数学史知识和课程内容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我认为有一些材料的处理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2.1教材偏向男性

对于数学方面有贡献的女性仅有一例(七年级下册第208页“剪纸中的对称”)。考虑到某些数学活动不应该是男人的专利,也应该有些部分是由女性来从事的[3]。侧面的忽视了性别的重要性;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讲,制约中国已久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不是又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学生呢?

2.2习题的死板

从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设计来看,新教材难免又落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不可否认部分练习、习题或多或少地还是顾及到了与经验的联系,然而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每节的习题或者每章的复习题中所引入的生活经验与每章节前面的经验实例如出一辙,看不出有何发展和丰富。这究竟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的纯粹数学理论,还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应用“后来经验”?当然也不是说刚刚学

习的知识不需要巩固,但是不需要大篇幅的进行所谓的“巩固”。说得深一点,新教材习题的处理还是以应试教育为航标而设计的,致使习题以外有关经验的引入都显得牵强。

2.3过度的“减负”阻碍了经验的发展

从习题的数量来看,新教材又在很大程度上跟随素质教育的减负。很明显,这使本来在“后来经验”的发展与丰富方面就力不从心的习题处理方面,更加捉襟见肘[4]。然而,并不是要否定减负的意思,只是想新教材能否再设计一个新的栏目来弥补在这方面的不足,或者是对新教材中原有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以及“课后的习题”等进行异步分的实质性的修改,将其内容更丰富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后来经验”的丰富和发展,实现学生数学经验的提升。但是话说回来,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是意味着教学上的经验,。事实上,“在数学中研究的不仅是直接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且还研究那些在数学内部以已经形成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定义出来的关系和形式”[5]。因此,只有超越了了现实中的数学经验,数学才能获得无限的发展。

综合上面存在的问题,应当给予新教材的建设更多的关注,先教材也应该充分的吸收历史上的优秀的教育理论,并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推进我们教育的改革,教材的编写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3教学存在的弊端

3.1彻底的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精神下,存在着过分偏向课改精神,对于传统一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为了一种包袱,唯恐弃之不及。有些教师认为听别人讲一两节示范课、听一两次培训,就掌握了课改精神,不学习相关理论,不研究新课教改精神实质,进而否定一切传统教学方法。无论什么课都让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基本上不能体现,甚至认为用传统教学方法就等于不成功。在实质上,这是对课改精神的背离,因为新课改的精神在于创新,需要对传统扬弃,而非否定一切。

3.2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改的一个明显的改变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在现实的实践中,由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过分的让学生“自由”式的学习,存在了在教学上的自由放任的现象。例如: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整堂课都让学生看书、讨论、相互提问,教师过分的缺少讲授。其结果往往是不言而喻,真正在思考的学生是极少数的,多数的学生在“看热闹”。

3.3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妥当

新课改主要是“以人为本”,不仅赋予了学生主体地位,而且还给予了情感上的关注,适时的给予学生评价,是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但是要明确的是: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6]。然而,在实践中,因为教师的评价不客观,反而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

4弥补教材教学中的不完整

4.1教材编写内容全新化

新教材增加多种形式的习题,增添大量的插图,使科教直观形象,浅显易懂。同时教学的内容的编排先易后难,然后再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内容,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章程较小,知识点少,随时保持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2教师教学的活动化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3

二、中学数学新课改的成绩

总结这些年的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广大教师不懈努力的前提下,各地区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我校在紧跟高考、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原则下创新性地推行了五为模式教学,即以问题为先导,以活动为特征,以精讲为保证,以学生为主体,以两种课型为结构。它是我校二四八教学模式的高度理论化,是更具有指导性的创新理论。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4

二、讲解例题时的耐心等待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在例题的讲解速度都比较的快,为了追求课堂内容多样化,不顾学生们实际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师在讲授例题时速度较快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例题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例题。而老师则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随即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面对例题的讲解时,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审题,让他们读懂题意后再讲解例题。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根本不懂这个例题要求是什么,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们也是照样不会理解的。在讲完例题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懂得例题中每一步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在等待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多学生在解决了一道题后会联想到其他题目与这个知识的关系。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这道题和例题具体的联系。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又会使用到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狭窄,很多的判断都是错的。如果老师不能够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错误,就会在学生的印象里留下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这时候等待就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了,学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并在这时将他们探索的知识梳理清楚。最终让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耐心等待学生记笔记

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演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下面要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师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断的讲解,马不停蹄的赶着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笔记。这样讲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处于同一个频道上,当然是你讲你的我记我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被完全的隔离开来了。相应的知识当然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们只可远观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要求学生们尽量先听他讲,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是语速要稍微放慢给想记笔记的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听课效率的同时也很好的记下了课堂笔记。

四、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也是数学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练习题能很好的练习到旧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识。练习题的练习其实就是旧知识点于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学做题速度比较慢,很多练习题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了,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接触到就被老师给一笔带过了。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该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学将练习题做完再去讲解。这样就可以顾及到所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5

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改变,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主题思想,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再适合新教材和现代学生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任务,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互动教学是目前为止在新课背景下比较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育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握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努力研究问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6

第一点,在进行备课时,教师所注重的往往只是教材内容的重点,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同时还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当堂课的有效组织以及突破重点难点的特殊方法就没能在教案中体现出来。第二点,在课堂上,教师缺乏一定程度的组织能力。一堂课结束后再回过头去看,不难发现:教师只是在按照教材所编排的定理、公式、例题、习题、讲评等对学生进行宣读,占据了几乎整堂课的时间,以至于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练习。第三点,在现有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并没有被真正运用。第四点,不论是上下课,教师在学生身上所倾注的引导力都是不够的。第五点,在教学上,一些教师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新课改的新要求下无法体现出自主创新,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兴趣培养被制约。

(二)学生方面

第一点,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对数学概念、定理及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上缺乏力度。第二点,不同学生具备不同的个性,而且这种个性差异是比较大的,导致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严重,造成低分数学生的人数持续增加。第三点,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是有一部分学生严重缺乏的,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表现出漠不关心、无所事事的态度。第四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所做练习题的数量,因此,为了应付中考,教师就采取题海战术,给学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作业负担,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第五点,一些学生理解、把握、推理、复述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低下,即便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也不能严谨、有序地表达出来,造成难题无法解答。

二、实现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有一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产生热能的源泉是喜悦和快乐。根据现状,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都产生一种畏惧感:只要一见到数学教师,就会联想到教材中的“X、Y、Z”等之类的数字符号;或者是联想到一些复杂的、看不懂的立体几何图形、相关的函数证明题等,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教学“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太阳在海面上升起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

(二)优化教学结构

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教师学生成功实现教学内容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抓住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抓住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才能实现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自如的学。只有将该章知识的重点体现出来,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思考偏差。如在教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通过剪拼双管齐下,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课堂上,教师提出动手要求,让学生自己做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然后剪成两部分,旋转之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剪痕位置,猜想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中位线理论。

2、把握教学难点

对数学难点知识采取分散型的教学方法,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如分式运算章节,其教学难点就是对分母为多项式的异分母进行加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难点知识进行分散,接着复习、巩固通分、约分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再对异分母的分式进行教学。对分式教学一般由浅入深,先对单项式的分母进行运算,再对分母为简单的多项式进行运算,最简公分母是由两个分式的分母直接相乘而得出的,并研究出分母是需要分解因式才能得到最简公分母的分式进行加减。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难点已不再是难点,学生不仅能轻松的掌握难点知识,还能掌握分散难点的方法。

3、透析教学疑问

学生的求知欲的激发需要恰当的疑点来“点燃”。例如:在“绝对值”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疑点是——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从字面上的理解,负数绝对值就是它的相反数就已经将学生绕了进去。这时,就需要老师来指出:例如+5与-5距离原点距离都是5,而我们将这个距离作为+5与-5的绝对值!请问同学们这是为什么?设立出疑问,学生就能积极的思考,在教师引导:“找到了一个原点距离为5的单位长度的点”,顺藤摸瓜,也能引出绝对值概念,环环的相扣,以实现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

(三)合理布置数学作业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作业的布置与完成直接关系到一个教学内容完成的质量,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1、设计——针对性的作业

作为教师,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数学教材的内容、方法以及学生之间的接收能力的高低以及个性的差异来设计出具有可行性、有效的课内外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自身能力范围完成作业,并且能够有勇气挑战难度更高的作业。

2、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老师需要将数学知识联系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在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也能够解决作业,并能够通过作业来学习生活能力,也能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3、布置——选择性的作业

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层次、阶梯,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选择性空间,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认识自身能力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只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才能够营造出轻松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力。

(四)培养学生思维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7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81-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9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2.

③④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⑤本雅明.本雅明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2.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10

1.引言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和尺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培养过渡到“大众化”培养,这一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考核方法还是与“精英式”培养背景下的考核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必然会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不相适应[1-2]。

然而,对于近几年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否具有较好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为了培养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改革开始,引导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创新考核手段和考核方法,真正使考核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力激励手段。

2.现有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

2.1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内容

由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许多专业来说,由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目前大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大多数根据考试大纲,局限于上课教材范围的基本知识和结题能力,是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考查,按照各章节的知识点分别布题,客观性试题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特别是结合实际的分析论述题少,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个人特长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引导学生死读教材,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有限的课本知识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学生阅读范围、知识覆盖面狭窄[4-5]。

2.2重笔试轻实践性考查

目前许多考核方式都是基于课本知识为核心的闭卷或开卷的笔试考试,形式单一,较死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3考核效果难以客观体现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能力

由于目前的考试多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笔试的内容进行测试。然而不同的教师出的试卷的试题的难易程度、考核的知识点等不同。另一方面,在批改试卷时,不同的教师的给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样就造成仅从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不科学的。也就造成了单一的课程考试的弊端。

3.我校部分数学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福建工程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我校数理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学校鼓励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精神指导下,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分别在全校性数学类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证券投资学》等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

3.1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3.1.1主体性原则

教师的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考核的各个环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弱化授课教师的主观性。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思考、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第参与课程的全面性、外延性与扩张性和主动性地学习。

3.1.2过程性原则

要将原有课程考核单一、片面地以笔试为标准的唯一的评价体系,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在平时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要通过课程小论文等形式与考核结果挂钩。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强化、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将考核作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手段。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意识。使考核不仅是体现成绩的手段,更是探求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途径与方法。

另外,在考核方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具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要能稳步提高学生的成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该具有可推广性,适用于其他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的考核方式改革。

总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尝试性的一项工作,是本课程建设中的一项创新,要本着先试先行、边试边改、循序渐进、持续改善的原则。

3.2《证券投资学》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

3.2.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证券投资学》的考核方式改革

《证券投资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金融信息分析方向的一门重要的方向专业课,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尤为重要,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门课程的改革从课堂教学开始,在上课伊始,便布置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在模拟炒股网站开通模拟炒股账号,一人一账号,设置同样的投资本金。开始为期一个学期的炒股投资。然后到期末对每个同学的炒股业绩进行排序评价,给出一个实践成绩。这个实践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20%。平时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占期末综合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60%。这种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卷面考试的方式,以模拟炒股为平台,让学生达到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的效果,及时消化课堂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改变了以笔试成绩定高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新的考核方式经过几个学期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试验,该考核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同。

3.2.2我校数学类全校性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认识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公共数学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在经过充分地研讨和论证后,也开展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具体的改革方案如下:

(1)考核总成绩包括三部分:期末考试占60%、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占20%、平时成绩(作业及出勤情况)占20%。

(2)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创新性,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原则上不指定题目,由学生自选题目(与课程相关)。

(3)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采用本课程统一的评分标准给分,尽量减少不同的教师给出成绩的差异。

(4)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扩大课程知识面,课程学习总结在学期初就由任课教师布置给学生,希望结合专业与本课程的联系,或者结合课程的某个知识点的应用性撰写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学习报告。

3.3改革成效分析

3.3.1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及格率

在充分的调研和研讨后,我们认为课程考核改革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又能稳步地提高及格率。因此,我校两门课程的考核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考核成绩的构成以及试卷内容的改革上,其中考核总成绩包括三部分:期末考试占60%、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占或者模拟炒股20%、平时成绩(作业及出勤情况)占20%。

在撰写课程总结(报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这些学习和研究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和课堂知识的扩充,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比如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来说,某次本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4.72,与往年相比更加接近期望值,总体来说,学生成绩也较理想,70分到89分占总数的47.4%较去年有所提高,分数的整体分布更趋合理,有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形态,各个题的区分度也有所提高。综合评定及格率达到93.9%,比去年提高3.5个百分点。

3.3.2促进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在前文的论述中谈到,课程考核改革的原则是注重过程性,就是将考核贯穿于课堂教学李,要求认可教师要花精力备新课,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效果,改善下一节课的课堂内容。

课程考核改革力求将学生对于期末考试的压力转化为平时课堂学习的主管能动力。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试题是结合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考核方式改革的首次命题,命题方式在原来传统的命题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主要体现在该试卷除了标准题、计算题和证明题三大类之外,还增加了开放性的主观论述题,但分值不大,只有5分,体现循序渐进的改革指导思想,试题不仅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而且各考点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入点容易,突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没有怪题和难度大的题,计算量较少,题量适中,其中的论述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认知程度,而且由于答题的内容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较大,能更好地从学生的答题中反馈出更多的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的信息,以用于促进进一步的课堂等教学改革。

4.结语

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根据学校及学科专业的特点,持续不断地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本文所论及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从试卷成绩分布及综合评定的及格率,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新的改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该考核方式改革开启了我校数学专业及公共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先河,我们将深入总结、分析和研讨本次考核方式改革的经验和不足,广泛听取任课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善《证券投资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将所教的课程建设成学生能学,学生爱学;老师能教,老师爱教的精品课程。并将以点带面地逐步推广到其它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单伟等,概率统计课程改革与实践,高教理论与实践[j],2009.3

[2]谭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与课程考核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例11

二、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化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统一。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类

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理、工、经管、生命、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学时、内容有所侧重的分类教学模式,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进一步进行探讨。

(二)进一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精品课网站的建设定期对全校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反馈与需求,及时修订、调整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目前长春理工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省级精品课,为了更好地顺应信息化大环境的需求,学校会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网站的建设,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便捷。

(三)增加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环节,结合较多的应用实例,留一些开放性的案例,要求学生做案例研究,写出合格的研究报告,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提供一个学生、教师课后交流的平台,吸纳部分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而是通过教学,在传授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更多地领悟该门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