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8 16:43:04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例1

一、前言

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采访收集的,所以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以“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神进行工作的,主要是指工作以采访为主、写作为辅,从而使采访的信息更加真实。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采访是为了收集到真实的内容,写作是为了让采访的内容得以真实地展现。相关的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采访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否则新闻稿件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甚至导致稿件无法发表。那么,写好一份新闻稿有什么写作技巧呢?现在,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二、广播电视新闻具体的写作技巧

(一)整理好采访的资料,注意导语的使用

导语在整篇新闻的开头,是整个新闻的重中之重。所以,采访者一定要对采访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整理、优化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新闻的导语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是有差别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主要阐述一个信息点,而报纸新闻的导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主要采用“某人某时在某地为什么发生了某事”的模式。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要的人物,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一般可以忽略不写;在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前因后果,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以,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中一定要写清地点和事件。导语是非常精炼的,不要出现无用的词语,也禁止出现一些空话、大话和废话。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新闻采访材料进行详细的梳理,导语一定要简洁明了,保证能够直接阐明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勾起读者的兴趣。

(二)注意广播语言的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在整理稿件内容的过程中,要保证话筒、镜头画面和文字是相匹配的。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避免在稿件中出现病句,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性,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比如在写作民生新闻稿件时,如果记者只对每个人物进行介绍,或者介绍一些观众不关注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观众想了解的事情却一带而过,这样就会使整个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所以,虽然民生问题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但是要想使人们感兴趣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语言是很微妙的,它能将各种画面里所描绘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提升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使用的文字是很有品位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纪录片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愉悦感,甚至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次,就要用有限的镜头传播无限的内容,还要继续深化文字的力量。

(三)加强稿件的逻辑顺序

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字幕与画面不吻合的状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观众产生烦躁心理,影响人们后续观看的情绪。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是有区别的,广播电视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画面进行镜头的切换,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镜头转换都是自然、流畅的,保证为观众呈现的画面和文字是相符的。在对稿件进行整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使整篇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新闻工作者对画面和文字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所以在进行新闻编制的时候,要提高对剪辑工作的重视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控,以防出现文字和画面不符的现象。在空白画面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如用字幕、播报的方式来弥补画面空缺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对稿件的思路有很清晰的了解,以防出现紧急情况就慌乱而不知所措。

(四)在稿件中酌情加入一些个人的情感

在播报广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的,如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其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义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对社会上的一些正能量和关于道德的事情进行阐述。例如,在遇见仿冒伪劣的时候,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事情的真相讲清楚,还要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市民的想法一并表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然后对整个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对仿冒的产品进行仔细的研究,重点报道相关的供应商和厂家,以保证他们以后不再做这种事情,记者还可以从受害人的角度来报道,从而让政府对这种事情加以重视。广播电视新闻是充满正义的,要保证给大家呈现的是事情的真相,并非是任意妄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来“公报私仇”,要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宁。

三、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也十分重要,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出现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困扰。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以真实性原则来对事情进行阐述,保证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整理时,要根据采访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保证文章具有逻辑性和真实可靠性。

作者:何青梅 单位:泸水市全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杰.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14(02):42-43.

新闻写作技巧例2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是更好地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新闻写作文风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更是整个“走转改”活动的内涵所在。但是就当前来看,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走转改”活动开展下去,写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概述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实施,新闻故事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所谓新闻故事化,主要是采取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不管是方案策划还是采访过程以及写作环节等,均需要确保素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新闻写作时采取叙事的方式,在细化展示的同时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最终促进新闻传播效果的强化。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比较而言,新闻故事化写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故事内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时也能有效引发读者的共鸣,因而其已经成为一种被新闻工作者所青睐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自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且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而这又是由于其具有时新性特点所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发展新闻事业,必须从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上予以改进,从而更好地与观众的实际相贴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写作成生动鲜活而又不乏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作品。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践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所以不仅要观众接受我们的新闻,还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对中国好故事进行讲述,使得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在群众形式和内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现得到极致,推动“走转改”活动得到持续高效的开展。[1]

二、“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通过上文我们对“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笔者接下来对近年来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总结。

(一)新闻内容庸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所以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编撰细节和人物对话,尽可能地使其缩写的新闻故事符合观众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假新闻猖獗,尤其是一些新闻内容较为庸俗,导致失去了新闻自身的意义。

(二)报道偏离重心

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较强,如市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将其细节和情节报道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写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为主的社会新闻,由于急需有关部门重视,往往又是热点民生问题,所以通过故事化之后就会蒙上一层戏剧化的外衣,这样报道的重心就会偏离,进而极大地影响报道效果。[2]

三、“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分析

采取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为了更好地走出写作的误区,写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作出以下几点总结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叙事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根本就在于叙事技巧。只有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质量。尤其是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市场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较多,因而广大受众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上更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权利也更多,所以在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对叙事角度还是视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传统的写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为传统的新闻写作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和事都是客观的采访,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写出的新闻往往会导致写作视角与新闻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导致其真实情感较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实情感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如人意。虽然这一情况随着“走转改”的实施得到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旁观者逐步转移到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这样在叙事过程中就直接以参与者的角度将其续写出来,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在写作过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叙述变得更加平民化,从而通过平民化的叙事将新闻讲述出来,就能有效促进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两深一实的技巧

所谓两深一实,主要是对基层新闻故事进行深挖,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层化,从而更加真实地将新闻事实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记者自身注重新闻写作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只有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根本。要将新闻故事写好,就必须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从而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通过新闻写作素材,将传统的说教式新闻改成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说百姓关心的事件。通过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大事件,既兼顾了新闻性,又提升了主题,使得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除了上述叙事技巧外,还可以将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切实掌握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因为新闻报道无外乎写人和记事,所以要想将事件写得更具情节性,在叙事过程中,就需要准备掌握叙事的脉络,同时还要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我们要找出其切入点,并以清晰的脉络将故事叙述出来,使新闻故事清新而又独特。而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增加故事的悬念来提高其故事化,促进新闻吸引力的提升。悬念是新闻故事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可以利用设置的悬念将整个故事连接起来,将受众注意力牢牢地结合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促进受众对新闻接受的程度。通过悬念的设置、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高潮与结尾等保持紧张的心态,受众也会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参与者,更加高度地关注新闻中的人或事件,从而更加直接和强烈地提高新闻报道效果。此外,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场景再现和强化细节的方式,将新闻自身的故事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能促进其亲和力的提升,把微观的传播效果转移到宏观的传播效果上来,并紧密结合写作的对象,通过对新闻场景再现的方式,将新闻中常见的典型情节放大,从而促进新闻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众的心里,从而通过细节展示促进新闻故事的叙述。[3]

四、走出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不仅要真实,而且还要在写作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这不仅包含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新闻采访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观众的影响力,情感的再现必须真实,同时还要对再现的度进行把握,不能随意地将其夸大或者缩小。情感是新闻故事化的着眼点。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还应做到深入采访,切实找出新闻故事的背景和原因,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将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平凡的人体现不平凡的事,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情节感动观众,促进新闻催化效应和认知态度以及接受影响作用等更好地体现出来。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而变得浅薄化。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应深入生活和群众,挖掘更多真实的素材,而并非人为地安排和设置情节,只有在真实和准确的前提下,将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出来,在有情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的生动性,才能将新闻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4]五、结语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我们应走出庸俗和偏离重心的误区,以真实为前提,采取针对性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写出真实、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闻故事,促进“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持续推进,在改进文风的同时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松花,李达.新闻故事化写作探微[J].才智,2015(04):312.

[2]乌兰.“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01):133-136.

新闻写作技巧例3

1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主要特征

新闻文字稿件是新闻节目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发展时期,经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信息传播方法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新闻节目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增强。这其中就包括对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创新优化,编写文字稿件是为了将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搭配相应的视频和音频资料保证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让受众清晰地了解新闻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从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特征来看,编辑人员需要保证新闻文字语言的逻辑性、合理性、新鲜性、准确性,这对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的写作素养与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新闻文字稿件需要从新闻信息传播角度和文学创作两个角度进行写作,通过文字语言表述,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

2新闻文字稿件与传统文字创作之间的异同

新闻文学稿件与传统文字创作之间是存在实质性区别的,新闻文字稿件虽然也涉及对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通过细节的刻画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一些独特的新闻视角对新闻进行报道。但是,新闻稿件的写作不能夸大其词,必须要对所写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以此来为受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真相。新闻文字稿件属于通讯消息文学体裁,而传统文字创作大多都是散文、小说、报告等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体裁。新闻文字稿件在写作语言方面具有专业、客观、准确、真实等特点,而传统文字创作会采用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进行表述,内容创作的开放性更强。新闻稿件写作必须要保证内容真实性,不能有任何虚假的内容,这为新闻稿件写作设定了界限。但是,新闻文字写作与传统文字写作也有一定的相同点,就是写作人员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创作思维、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素养,这也是文字写作的基本要求。

3电视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技巧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对新闻节目质量及信息传播高效性有重要作用,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的掌握对其写作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助益,下面对其写作技巧进行探究。

3.1必须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新闻信息传播必须要保证内容是真实的,不能掺杂任何的虚假内容,这也是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硬性要求。在新闻选题确定以后,编辑人员应当结合选题内容查找相关新闻信息,并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严禁将一些无法把握真假性的内容写入新闻稿件当中。这是做新闻的基本职业素质。同时,新闻写作时的观点应当保持中立,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和观点添加进新闻文字稿件当中。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的基础上,突出新闻事件重点,要将新闻事件的所有内容全部涵盖其中,不能有任何的信息遗漏与遮掩,将新闻事件完完全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电视新闻人的基本素养,也是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基本原则。

3.2要把握文字的准确性

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期间,任何一个词汇、语句,甚至是标点符号都需要保证正确,新闻稿件当中的言论具有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因而强化文字运用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新闻文字稿件当中经常会涉及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专业文化、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包含很多专业的词汇,在写作期间需先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文字运用的精准性。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广播电视台应当定期对新闻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其写作能力。同时,编辑人员自身也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文字稿件写作的准确性。

3.3文字与图片、影像协调运用

在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编辑人员除了要进行文字稿件的写作,还需要保证文字与新闻图片、影像一一对应,新闻节目通常都是以多个新闻事件串联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如果文字和影像无法对应将会造成严重的“播出事故”。同时,由于新闻照片、影像资料大多都来源于新闻采访记者,因而在应用图片与影像时,写作人员需要与记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全面了解图片、影像的拍摄时间、地点、任务及涉及事件,保证新闻稿件文字与图片、影像正确对应。

3.4保证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传播需要保证工作的时效性,而电视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工作时同样需要保证时效性。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途径可以使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显著提升,传播的方式也更加多样。电视新闻在传播上有了时效性才能具有生命力,尤其是在发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如果电视台能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将起到重大作用。为保证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时效性,可以采取新闻采访与新闻文字稿件写作同步开展的策略。利用现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在新闻采访的同时将资料发送给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写作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根据新闻事件内容创作编辑适宜的文字,添加到新闻节目当中。此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还可以丰富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通过后期制作来合理添加一些背景音乐,制作片头片尾,提高新闻节目的播出质量。

3.5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也要讲究一些技巧。运用口语化语言进行写作的关键在于要贴近群众的生活,新闻节目面对的受众是全体社会群众,只有让群众能够轻松地理解新闻内容,才能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激发群众观看的兴趣。在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期间,要避开应用深奥难懂的词汇,避免观众理解困难,影响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感受。

3.6新闻文字稿件写作要突出主题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关注于如何提升节目制作效率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节目质量。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能够抓住新闻事件的主题,学会在新闻写作中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主题,让观众通过文字能够准确抓住新闻重点,对新闻内容有深入的理解。首先,新闻文字稿件要以受众理解需求为指导,强调新闻事件的重点,并应当保证新闻文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观众能够缕清新闻事件的过程,理解新闻表述重点。其次,文字语言的表述要精炼,在短时间内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需要准确把握新闻资料当中有价值的内容,这对写作人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有较高的要求。

3.7充分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新闻写作技巧例4

一、新闻导语的作用

电视新闻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落,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最主要的事实和最新r的状态,直观鲜明的揭示主题,概括提示新闻最本质的思想内容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兴趣。

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

一是介绍新闻事实的核心,突出事件的精华部分,反映被采访对象的本质。二是揭示新闻的主题,显现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能力和主观态度。三是引起观众的兴趣。好导语就像好导游一样,激发你继续欣赏风景的欲望。

二、怎样让电视新闻导语“先声夺人”

电视新闻导语具有立体化、真实感特征,如何让电视新闻显得先声夺人,首先就要把新闻导语这个“凤头”描绘好。简要说就是要做到鲜、短、活。

1.突出“鲜”

导语是新闻的开始部分,能否调动观众对新闻的进一步关注是衡量导语写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甚至具体到时间的几时几分。对于非事件性新闻,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要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新和鲜的点。

2.立足“短”

导语要求尽量短,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归纳、比较,把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写进导语中去,而把其他的要素放在主体里表现,尽量摒弃“五要素”大集合的导语。

例如:美联社1945年8月14日的电讯稿《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导语只有这一句话:“日本投降了!”没有比这更简单完美的了。

人们之所以把导语比作“凤头”,把要求信息量多的主体比作“猪肚”,把收笔有力的新闻结尾比作“豹尾”,就是要求导语短小精悍、引人入胜,达到管中窥豹而窥全貌的效果。

3.注重 “活”

导语要发挥吸引观众看下去的作用,这就要求导语一定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要用神态语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在接触新闻的瞬间便产生兴趣,静心收看之后的新闻。

有则导语是这样写的: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善于挖掘与以往新闻事实不一样的细节,并把它放到导语中来,这是写活新闻导语的有效办法。

三、十招写好电视新闻导语

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导语。笔者从事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多年,也总结概括了一些导语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式:开门见山

这种导语适合于重大新闻事件,如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灾难新闻等,无须任何铺垫,直接陈述事件最核心的信息。

第二式:化静为动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第三式:欲擒故纵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一放一抓,张弛有序。美联社有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却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第四式:借力打力

生活中总有许多新闻事件和观众熟悉的人物、事件,以及影视剧、小品相声、古诗词、格言警句等艺术作品暗合。在导语中,可以借助这些做铺垫,借力打力,激发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兴趣。

《新闻夜航》在一则城市管理的新闻中是这样写的:“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最近哈尔滨道里区三姓村也多了一条路,不过这条路不是人走出来的,而是车轧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借力的内容必须是观众都熟悉的。

第五式:双雷贯耳

所谓的双雷贯耳,就是指要发现新闻中的某一要素,例如时间、地名、人名、特征等,这些要素与新闻事件之间的共同联系,巧妙结合,达到双剑合璧、共同出击的效果。

第六式:悬念于心

新闻最核心的信息或最独特的情节设计成一个问题,抛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好奇,然后用整个新闻来回答这个问题。此种写法也称“悬念发”,指的是做“扣子”或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观众的胃口,自然富有魅力。

比如新华社一条新闻导语:“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记者用一个敏感的问题,马上抓住了观众的心。

第七式:妙用修辞

第二代新闻导语不拘一格,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引用,等修辞方式。最常用是拟人和比喻。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第八式: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首先要找到骥所在的宝图,这张图在哪里呢?当然在记者的思维方式和新闻经验中。在新闻行业中,这种写法也叫速描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传播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以往这种写法大量运用在报纸报道中,现在这种写法在电视新闻中也很常见。

第九式:烘云托月

烘云托月,实质上就是衬托。用相类似或相对照的事物作为陪衬或反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这样的导语,最能使人神思。

例如:20世纪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

新闻写作技巧例5

这是说,要像与你的朋友谈话一样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由于广播新闻是通过播音传送的,因此它更加接近口语的表达方式。平时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说话。你就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写作广播新闻稿件。当然,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在写作广播新闻稿件时,要借用你平时向朋友叙述某个事情经过的时候采用的方式。

不要这样写:中国足球迎回了2004年唯一也是最后一个亮点――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

可以这样写: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获得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这是中国足球在2004年的国际比赛中赢得的唯一荣誉。

“最后一个亮点”的说法过于抽象,这种写法在广播新闻中不能让听众对新闻的意义一目了然。后面的写法就能很清楚地说明新闻的内容和意义。

广播报道写作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

二、使用现在时态

由于广播新闻追求时效性和现场感,广播新闻稿件尽量使用现在时态。这是吸引读者的需要,使用现在时态,会让听众有新鲜感,有接近感。从而引起对新闻报道的关注。使用现在时态的前提是寻找到新闻的现在状态。因此,你要想方设法发现新闻的最新动态,广播新闻报道应该永远追求这样一个目标――从事件的最新动态开头。

不要这样写:山西省小湾沟煤矿6日上午发生局部瓦斯爆炸事故,有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今天清晨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可以这样写:今天(8日)清晨,山西省小湾沟煤矿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6日上午小弯钩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第一种写法首先是在重复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这样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人们可能在事件发生之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即使不知道这一事件的听众,在听到广播电视台用概述方式发几天前的新闻时,也难以引起关注。后面的写法用一个动人心弦的具体事实向听众说明了矿难事件最新的发展状态,这无疑能够使新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报道也简略地交代这起矿难的发生背景,帮助以前不了解这个事件的听众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使用短句

短句是保证内容明白易懂的重要环节。不要使用复杂的句式,在非使用复合句不可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分割成短句,广播报道中的合理间歇,不仅能够为新闻播音员提供喘息的机会,也为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不要这样写:

围绕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目前已不仅仅牵扯到这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本身,与之相邻的俄罗斯和欧盟之间也因为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而卷入其中。可以这样写: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已经对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名高级助手说,这场争端是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一次重大考验。

前一种写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在一句话里想要交代的内容过多;二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没有放在最重要的地方;三是对核心内容的交代不够具体。

四、一个句子表达一个理念

广播新闻要做到简明易懂,在句子的构造上就要追求简洁明了。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内容,对于保证稿件的清新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企图在一句话里塞进更多的内容。一句话只讲述一个意思,让每句话简洁明了。不要面面俱到,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东西!不要这样写!

《火舞》是一部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的成分,并结合悠久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背景,运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制作手段而精心打造的一台鸿篇巨作。《火舞》讲述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不幸发生在战乱年代。通过剧情的发展,表现了战争中勇敢的民族逾越武器反对武装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可以这样写:《火舞》是一部大型舞蹈史诗剧,它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曲折的爱情故事。这部大型舞蹈史诗剧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成分,使用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舞台制作技术,被誉为“新世纪舞蹈界一把燎原之火”。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写法由于叙述的头绪繁杂,特别严重的是在一句话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因此让人们感到十分杂乱。后面的写法有了改变,有助于听众更清晰地了解这部大型舞蹈诗剧的内容与特色。

五、使用主动语态

新闻写作技巧例6

在开始写作之前,弄明白几个最基本问题将让工作事半功倍。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要写,读者是谁,客户希望读者看完后有什么反应,等等。

有时候客户让我们写稿子是为了满足日常发稿需求,有时候是为了配合产品上市或者是营销活动,还有时候只是为了客户的老板高兴。

如果我们能够为稿件找到它真正的读者――有时是客户,有时是客户的消费者,有时是客户的大老板,我们就会对稿件在宏观上把握得当。总之,只要明确了客户希望对读者产生的影响,稿件的方向多半会自动浮现出来。

不要让客户站在岸上

卡耐基说,人最难反对的就是自己的主意。要让客户认可我们的稿件,不妨让他感觉到这是他自己的主意。所以,撰稿时,把客户拖到同一条船上,而不是站在岸边指手画脚,往往能发挥神奇的作用。

在一开始就让客户坐到桌前,和我们共同讨论稿件的读者、目的和风格,效果比我们先提出草案,作为靶子让客户批判要好。原因在于,前者可以在“客户需求”方面达成共识,其意义第一节已作剖析。

在撰稿进度中,我们需要时常提及并感谢客户的宝贵智慧。比如用这句话作为一封邮件的开头:按照昨天下午你的建议,我们对草稿进行了三处修改……

把答案逼到墙角

如何弄清楚客户需求?如何让客户坐到同一条船上?经验丰富的同事常常采用高明的提问技巧。对撰稿而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更容易明确稿件的风格、思路、框架乃至具体的表述方式,直接推动稿件的成功。

我们的建议是,提问的时候要勇敢,不怕被看做无知。会上不懂装懂,会后痛苦撰稿,交稿后不被认可。直率、真诚地当面提出问题,事情往往变得容易。

通过提问找出答案就像在河里网鱼,我们从大河中找到一段,大面积撒网,再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鱼拥挤在一块小小的水域,被网拎出水面。为了更快、更准确地网到鱼,我们交替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用开放式问题找到方向,用封闭式问题进行精确定位。

比如说:

――那么我们这次要提交的是什么呢?(开放式)

――传播策划案。

――这个传播策划案是不是这样写,第一屏背景分析,第二屏主要受众,第三……(封闭式)

――大体上是这样,最好还要加一个Roadmap。

提问可以层层筛选,最终将答案逼到墙角,束手擒来。退一步说,就算提问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它也可以推动思考,明晰思路,从而更容易找到通往正解的道路。提问的方法并不复杂,重要的是提问的意识、胆量和用提问网住答案的智慧。

另外,当我们入行日久,俨然资深人士时,提问可能不仅要勇敢,还要聪明。比如,客户一口气喷了一卡车专业术语,我们摸不着头脑又不好意思挑明,可以说我知道您在这个领域非常资深,同时咱们的受众可能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假设我是一个对这个行业完全不懂的听众,您会怎样给我介绍呢?

一步到位

一个月以前,我们接到客户撰写营销案例的要求,需要拿出第一稿进行讨论,结果一位同事一口气谱写了2万余字的鸿篇巨制。

第一稿写2万字的风险很大,因为如果稿件被(经常发生),撰稿人和客户都会遭受巨大打击。

这好比50公里定向越野,我们一口气跑完全程,才发现方向错了,感觉多半不太美好。办法是分段来跑,跑5或10公里,就掏出GPS,对着地图核查一下,看有没有偏离,再进行调整。如此反复,就会少绕弯路到达终点。

新闻写作技巧例7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灵魂,要想保证新闻的质量,掌握必要的采访技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在新闻采访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进行了探讨。

一、新闻采访的特征

1.目的的差异性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属于一种调查活动,它通过对事件进行采访,并将事件事实澄清,向公众传播信息。

2.时间的限制性

众所周知,时效性是新闻的显著特征。这就需要记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采访,并撰写出新闻稿件,将这些内容及时传播给社会公众。此外,新闻属于“易碎品”,因此,记者具备敏捷的思维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准确、快速地报道出去。

3.知识的全面性

由于新闻的传播对象是社会公众,人们都渴望通过新闻来获取信息。因此,新闻报道要重视人们广泛而多层次的需求,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采访要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这样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闻采访的技巧

1.充足的案头准备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的基础

一般而言,记者的职业特征体现要涉及社会中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即使记者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采访经验,也不能做到对采访行业以及对象了如指掌。因此,在采访前做好案头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在进行采访前要广泛了解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信息,但要切记,进行采访时一定不可以说外行话,这样,记者才能够在采访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要结合工作经验以及事件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科学的采访提纲,对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及应对措施。

2.选择新颖的角度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记者一定不可以先入为主,以免造成采访的内容较为主观,采访对象的谈话较片面。比如,有的居民反映家里的暖气供暖不好,记者就主观认为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其实也可能是新老管网在换压的过程中导致暖气供暖出现了问题。再比如,针对某工地野蛮施工造成古遗迹破坏进行的采访。首先,工地的工段长会向记者说明当时的施工是怎样紧张,而且施工工人也都是雇佣的……这时,记者若立即打断工段长的阐述,直接质问工段长:“你之前是不是就知道这里是考古工地?你这样的行为是不是造成了既成事实?”听到这样的问题后,工段长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去辩驳了。通常,像这种批评式的报道,记者是经常遇到的,因此,记者把握住采访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3.娴熟的提问技巧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的保障

一般而言,记者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从而就要求记者掌握必要的提问艺术,为采访对象和记者的沟通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讲:(1)进行合理的提问。众所周知,记者在采访中为了真正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会联系到很多问题,因此,所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把握住问题的核心;(2)注重提问的方式。采访中的提问方式主要包括正面提问、引导性提问、假设性提问等。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是促进新闻采访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就是说对不同的人要采取相适应的说话方式,善于随机应变。例如,在采访农民的时候,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采访语言应简明通俗,从农民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步了解他们;对于公务员来讲,采访的内容要从他们工作的性质以及工作的环境等方面着手。之后,记者需对所采访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科学地设计出能够调动被采访者兴趣的话题,帮助采访者更快地融入采访中,促使采访工作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新闻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闻作为一种舆论工具,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不断加大。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保障。要想保证新闻的质量,掌握必要的新闻采访技巧是关键,这样才能保证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较好地完成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秀红.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4).

[2]程彦华.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2010(06).

新闻写作技巧例8

采访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采访到最需要的东西?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访技巧。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表现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努力采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稿子。当然,新闻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用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采访著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因为是临时通知专访,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2、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为此,记者必须要坚持“四多”:多跑基层,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多用眼睛采访。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捕捉有特色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勘探,重点开采,顺藤摸瓜,刨根问底。深入采访可以使报道的路子开阔。“只要脚上功夫深,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对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再进行报道。

3、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对方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然后记者再逐一抛出问题。

4、就采访环境而言,也有不同的采访方式

新闻事情林林总总,记者总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正常的采访即可。但有些时候,采访环境就比较特殊了。比如,有一次笔者采访在沁源“11・14”特大车祸事故中勇救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的英雄老师姜华,当时姜老师已去世,只有通过采访他的家人、学生、同事等周围人才能更多地了解他的事迹。当时笔者两次去他家中,一次是正为姜老师开追悼会,他的母亲哭得晕过去,妻子也处于极度的悲痛中,这种情况下她们根本无法接受采访,笔者于是先去学校采访他的学生同事。次日一早,记者再次赶到姜老师家中,当时他家人正在默默地吃早饭,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家人会很反感,所以笔者就陪他们静静地坐着,再慢慢说些安慰的话,将自己融入他们的气氛中,他们也慢慢打开心扉,和笔者谈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最终,笔者采写的关于姜华老师的通讯《瞬间,大爱永恒》获得2005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5、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被采访者,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优秀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闻作品。

新闻写作技巧例9

实际上,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新闻写作,都具有一定的精神客体属性,但是在写作技巧和社会职能方面则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精神共性,这一点由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此,无论是从新闻文学经典作品来看,还是新闻创作中的审美变化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的分野与融合现象都较为明显,而且在融合空间中还有较大的拓展余地。以下将就两者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融合文学的表现技巧

 

在新闻创作当中,必须以真实客观为基础,而真实性更被视为新闻的命脉,同时也是新闻创作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主要体现两项内涵:第一,在新闻创作当中,必须以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或者人物作为协作基础,体现其客观真实性。第二,通过新闻报道,能够将生活中的真实进行还原与体现,使公众对其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新闻创作当中,创作者需要最大限度的剔除个人情绪,不能在写作当中融入过多的个人立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事实说话”的特点。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则与此不同,在真实的生活素材之上,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价值判断等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从而体现出生活特质、情感价值、艺术感受等。与现实生活相较,文学作品对主观因素的反应较为鲜明,从而与客观认识合为一体。这其中既有作者的情感反应,同时也有作者的认知、评价在其中。

 

但是,在新闻文学这一事物面前,当公众利用上述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会看到在新闻创作当中,在保持其真实性的同时,使其专业价值更为突出。新闻文学的创作颠覆了传统新闻写作的束缚,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充沛,而且在新闻创作当中适当的融入自身情感,从而使新闻具备了宝贵的情感价值,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公众能够在感性的阅读中发掘其中的真相,这一点尤其可贵。

 

二、突出典型,以此探寻生活内涵

 

一般来说,文学创作需要保持对社会的敏感性,而记者则需要在这一方面能力更突出。这是由于文学与新闻都是以生活为创造源泉的,在生活内涵的反映出,两者最终会出现殊途同归的效果。两者在创作当中都需要突出典型性,利用特点的事物或者人物体现生活变革。而新闻创作中的典型主要体现在人物选择的典型性上。一方面是在公众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人,一方面则是具有典型品质或者特殊经历的人。前者譬如政要、明星,或者如任长霞、孔繁森等。这些人物的品质、事迹等,往往能够体现出社会价值的选择。在事件的选择中则应当突出其重大性,在新闻报道中事件的发生必须具有强大的社会反响,或者会对公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在意义内涵的发掘中,则需要体现其深刻性,新闻谭穗其中更是社会意义的本质探究,只有在深度探索当中才能发掘其更深的社会价值,从中发掘中具有影响力的普遍意义。

 

而文学对于任性、社会、审美的探索更趋于感性,在表达中更生动也更具体。新闻文学则融合了这一优势,在关注事件真实的同时,引发受众对于报道主体的关注,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引起心灵共鸣,进而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公益心。从这一层面来讲,新闻文学实现了两者的使命融合,利用崭新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实现了社会公正并维护了人性的尊严。

 

三、创新新闻写作结构,引入文学技巧重新布局

 

一直以来,新闻创作普遍采用倒金字塔模式,这一写作构架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其优势在于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简单明了,传播性更明显。但是在这一写作构架内,也存在着形式呆板、叙述机械等问题,造成阅读性下降,容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而新闻文学形式的出现,则站位较为特殊,是对现有写作模式一种创新,体现出作品结构与风格上的创新变化。在这一创作理念指引下,文学与新闻的界限彻底被模糊,但是其主题却更为鲜明而深刻,在谋篇布局中浑然天成,情节更具吸引力。其中的经典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前者立意深刻,在结构上体现出完整性,而后者则在布局上疏密有度,对比鲜明,这些都体现出新闻借鉴文学技巧的成就,不但阐述了新闻事实,同时也是作品的情感与内涵得到升华。

 

四、实现文学与新闻语言技巧的融合

 

在表达方式上,新闻文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语言生动、文字鲜活,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在写作中突出文学风格,并以此构成有意境、有艺术气息的新闻创作模式。融合了文学写作技巧的新闻创作,具备了传统新闻中一项缺乏的意境因素,利用构思技巧和叙述技巧,更加逼真、生动的表现出新闻背景和事物环境,进而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情境上形成高度融合,成为新闻报道当中的一个创新点。此处所指的细节描写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必须根据真实事件或者环境体现创作意图,从而利用优美文字产生做进感染力,使受众对于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完美的文字体验。

 

结语

 

新闻写作技巧例10

采访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采访到最需要的东西?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访技巧。《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表现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努力采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稿子。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当然,新闻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用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一、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采访著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因为是临时通知专访,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二、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为此,记者必须要坚持“四多”:多跑基层,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多用眼睛采访。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捕捉有特色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勘探,重点开采,顺藤摸瓜,刨根问底。深入采访可以使报道的路子开阔。“只要脚上功夫深,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对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再进行报道。

三、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对方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然后记者再逐一抛出问题。

四、就采访环境而言,也有不同的采访方式

新闻事情林林总总,记者总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正常的采访即可。但有些时候,采访环境就比较特殊了。

五、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被采访者,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优秀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闻作品。?

新闻写作技巧例11

广播电台是以电波为载体,传输有声节目的多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体。它除了采用的是语言和声音的形式来对节目内容进行传播外,并没有其他的辅形式.在多样化媒体形式不断出现的当今时代,只有将采集新闻、编辑新闻与播报新闻等环节的质量提升上来,才能将广播的特色发挥出来,进而吸引住一批忠实而稳定的听众。广播记者是伴随社会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的记者队伍,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汽车交通业的迅猛发展,各类讯息蜂至,新闻类、综艺类、交通类广播及时、娱乐、快捷特点使之已经成为社会群体相互连接的桥梁。

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广播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到无处不在的境界,电视等媒体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广播记者更加专业地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和媒体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广播记者需要提高对自己个人素养和水平的要求,要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责任感。

新闻采访过程并不是提出问题,记录回答那么简单,更在于如何将基本信息扩充,延展,阐述事实,挖出逻辑链条。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记者对事发现场和人的观察、感受,这就是新闻人常说的“用眼看、用耳听”的感性认识。第二是对所得材料的研究分析,这是记者对新闻素材的取舍,用“心、脑”思索的理性认识。第三就是记者采访中最原始、最常用的提问,它是“手、眼、心、脑”并用,因为新闻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时常发生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要求记者在这稍纵即逝的时间里,随机应变、机智、深刻地发问,由此可见,在采访的三个过程中,提问是广播记者最基本、最关键的采访技能,所以,这里就采访提问着重谈一谈。

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而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下面将就采访前的准备、策划工作,采访中的提问、语言思维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其一、提前谋划、准确到位。在新闻采访现场、新闻当事人,报纸、电视同行,各界群众等,无数双眼睛、耳朵在看你听你问什么,怎么问。在这关键有限的时刻,记者准确的提问,被问者圆满地回答,才能使广大受众获得满意的信息。

其二、角度独特,思维开阔。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同一件新闻事实、同一个采访对象,几家新闻媒体或几位记者同时采访,其结果却各具特色,水平高低不同。有的平平淡淡、陈词老调,有的却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其差别就在于每位记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便是记者智慧和经验“功夫”的展现。

总的来说,记者的采访技巧不是有某个公式某个规律在那的,这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事情,记者的采访技巧需要记者因为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技巧来完成采访的任务,需要时间需要很多人的经验不断地填补进去,这绝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广播稿是广播中各种不同报道总的来说,记者的采访技巧不是有某个公式某个规律在那的,这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事情,记者的采访技巧需要记者因为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技巧来完成采访的任务,所以本文所论述到的这些方面也是很有限很片面的一些方面,需要时间需要很多人的经验不断地填补进去,这绝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体裁的统称,它包括新闻、通迅、录音报道、广播谈话、配乐(音)广播等报道形式。这些报道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播给人听的,因此,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在写作上也有一些共同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办广播,搞“村村通”,目的是让千百万广播听众听懂听好,受到教育和影响。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共同努力,而记者写好搞件则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此,广播记者应该精心研究广播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广播宣传的规律,不断磨练写作素养,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效果。

因此,根据上述我们写广播稿,就应该在坚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听众的要求去写作。

第一,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使听众听得懂、摸得着。也就是使理性的东西形象化,抽象的具体化。

第二,要写的短小精悍。短是一切新闻作品的共同要求。广播稿更要短,表现在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三个方面。简洁更是一切语言文字的最高追求,我们理应时刻铭记海明威等中外语言大师的谆谆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