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6:00:10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1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就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邱小平表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总体得到遏制,但目前仍未得到根治,特别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还有所反弹,少数地区甚至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由此可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对于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邱小平指出,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仍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同时,加工制造、采矿等各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逐步增多。

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工程项目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仍大量存在,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带队伍参加施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建设单位与农民工之间形成了很长的债务链,工资支付的责任主体难以落实。

二是建设领域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施工企业普遍采取平时只给农民工发基本生活费,工程竣工后或春节前结清工资等做法,将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捆绑在一起,一旦工程款不到位极易导致欠薪。同时,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流动性大,使农民工在追讨工资时往往缺乏证据。

三是当前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煤炭等行业的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逐步成为新的欠薪风险源。

四是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工资保证金等制度执行刚性不足,发挥作用不到位。企业拖欠工资的违法成本过低,最高罚款不超过2万元,与用人单位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拖欠工资数额相比,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邱小平就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方面的做法介绍,一是探索实行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和建筑总承包企业负责解决分包企业欠薪责任制等制度、办法。

二是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监察执法,在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开展日常巡视检查的基础上,每年岁末年初,人社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行业的排查和监控。同时,加大涉及农民工报酬争议的处理力度。

三是健全劳动保障行政监察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欠薪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是加强综合治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对于《意见》针对拖欠工资问题突出的工程建设领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邱小平称,意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兼顾其他行业企业,又以治理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重点,从用工管理、工资发放、资金拨付、保障制度、项目管理等环节予以规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一是针对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明确要落实各类企业包括建设领域施工企业依法按月足额支付工资的主体责任,强调施工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负总责;要求在工程建设领域坚持先签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强对分包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的监督管理,不得以包代管;推行银行工资制度,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的办法。

二是针对一些企业工资支付主体责任难落实问题,要求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其中,针对现实中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往往捆绑在一起的问题,为保证工程款中的人工费不被挪作他用,在总结一些地方经验基础上,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材料款等相分离,要求建设单位在拨付工程款时,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或施工总承包企业提供的数额,将工程款中的人工费用单独拨付到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银行设立的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针对工程款拨付不到位等导致的欠薪问题,明确了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的清偿责任。

三是针对企业拖欠工资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要求严厉查处拖欠工资行为,对恶意欠薪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求完善企业守法诚信管理制度,建立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使失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四是针对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问题,提出加强建设资金监管、规范工程款支付和结算行为、改革工程建设领域用工方式等政策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拖欠工资问题。

广州建筑施工实名制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健全建筑从业人员信用体系,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解决拖欠建筑工人工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发〔20xx〕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xx〕1号)、《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xx〕138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劳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市〔20xx〕112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施工实名制(以下简称实名制),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按照规定,将本市在建项目的建筑从业人员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和施工进度情况等信息登记建档,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并将以上信息报送行政监管部门接受监督管理的制度。

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是指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本办法所称建筑从业人员,是指建筑项目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

本办法所称施工企业,是指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建筑施工实名制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建筑施工实名制以建设项目为管理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实名制管理负总责;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本企业施工范围的实名制管理负责。监理企业对实名制实施情况进行监理。

第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市建设宣传教育和建筑业劳保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建设宣教劳保中心)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实施全市建筑工程实名制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区管建筑工程实名制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按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实名制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建立建筑施工实名制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推行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方式。

第七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协助处理农民工欠薪事件中,应将实名制采集的用工信息作为重要依据。

第二章 实名制信息内容和登记标准

第八条 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内容包括建筑从业人员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施工进度情况信息。

第九条 建筑从业人员中的项目负责人包括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造价员和材料员、劳务员。作业工人包括特种作业人员、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建筑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项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从业资格、培训教育、劳动合同、作业人员工资帐号、项目岗位等。

第十条 作业工人的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

工人考勤信息项包括工人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天数。

工资支付信息项包括工人姓名、身份证号、当月工资结算数、当月工资支付数。

第十一条 施工进度情况信息。包括月度工程施工进度情况信息、与月度工程施工进度对应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等信息。

信息项包括当月工程施工进度情况,当月劳务作业人员工作时间、工作量和工资单价,使用材料(设备)的品牌、数量、规格和单价,使用机械的型号、数量和单价。

第十二条 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应当分别编制建筑从业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并纳入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筑从业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由施工总承包企业报监理企业审核和监理。

第十三条 施工企业按本办法规定时间周期收集、汇总与建筑施工实名制有关的信息,做好信息基础工作。

第十四条 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按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和施工进度信息分类编制本企业的月度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报施工总承包企业汇总。施工总承包企业以月为周期汇总登记。

第十五条 月度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应分别由施工企业填表人、审核人和项目经理签字,盖施工企业项目部印章后存档,纸质档案保存至工程竣工且工资全部结清后两年以上。

第十六条 汇总的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应按月在公示栏进行公示。相关施工企业负责处理公示期间出现的争议,争议事项处理情况应在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中备注。

第十七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按照规定,按月向负责该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管理机构报送实名制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章 施工现场管理

第十八条 建筑施工现场实行总承包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对依法分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实施统一管理,督促落实实名制管理。

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的分包单位,应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现场管理责任,并按照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要求开展实名制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十九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建立实名制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实名制信息采集、登记、报送、审核和档案管理的有关制度。

第二十条 施工企业应当安排专职劳务员负责实名制管理工作,劳务员应经培训并熟练掌握实名制管理操作流程后上岗。

第二十一条 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生活区与施工区应严格分开,进入施工区的通道应设置门禁和考勤设备。

第二十二条 施工现场生活区应当设置信息公示栏,每月10日前将上月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结算和支付信息在在信息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

第二十三条 监理企业应当对施工企业落实建筑施工实名制情况进行监理。对施工单位未按本规定落实建筑施工实名制管理工作的,应发出书面《监理通知单》,要求其限期整改。施工企业逾期未整改的,监理企业应向负责该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管理机构报告。

第四章 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

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时为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分配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的账号。

本办法实施前已开工的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向负责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并按本办法规定录入建筑施工实名制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后,应在建筑从业人员进场施工前录入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并进行动态维护。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定期上传实名制的其它有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 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使用以智能卡以及指纹或虹膜等为信息介质的考勤系统进行实名制管理,自动建立工人考勤数据库。

本办法实施前已开工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后及时补录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将施工和监理企业关于实名制的实施情况纳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按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按照企业综合诚信评价规则,对项目所属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实施实名制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十八条 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委托的管理机构对本办法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将检查结果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于未按要求落实实名制的施工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不良行为记录。

第二十九条 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管理机构应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违反实名制相关行为的投诉、举报,并依法调查处理。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条 施工、监理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企业综合诚信评价制度进行扣分。

(一)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报送实名制信息的;

(二)施工企业报送虚假数据的;

(三)施工企业未建立实名制信息登记档案或档案不符合规定标准的;

(四)监理企业未履行对施工企业执行实名制情况进行监理的;

(五)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执行实名制,监理企业未要求整改,或施工企业逾期仍未整改,监理企业未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涉及面广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2)工作量大

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施工活动共同参与。对所有这些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都做到管理工作的深入到位,可以想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而这些仅仅是项目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管理两个侧面。

1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建筑的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格局,需要处理和协调成本、进度、质量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1.1 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管理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纵观行业现状, 虽然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集成化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已开始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使用。 然而,由于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多半的企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上, 其信息主要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传递和处理的。

1.2 对信息化认识不准确,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

对于建筑企业信息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有的企业误把信息化建设当作实现办公室自动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也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有的企业往往因为资质的问题, 才被迫进行信息化建设却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也就无法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所在。而一些走在信息化建设前例的建筑企业也往往缺少统一计划、 安排和管理, 对信息化的推广也仅仅停留在企业的管理层或主要集中施工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无法实现不同类别间数据的关联、整合及分析,更无法与动态的行业信息结合起来。

2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提高企业认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领导层是管理信息化的推动者,作为企业的领导,首先要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脱胎换骨, 对应用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全面认识;同时将管理信息化纳入企业的总体规划,设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作为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者,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可程度、 执行力度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加大对实施信息化意义的宣传和教育,用事实证明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正确引导,构建信息化标准规范框架

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要有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行业协会的切实指导。“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的是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方针。因此,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应由政府牵头,与有一定业绩的建筑企业、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共同细化分项标准,形成统一规范。

3.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在此,举例来说明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

3.1准备工作

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之前,首先针对工程项目本身的基本内容,系统的实施人员和相关业务的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利用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结合P3项目管理软件,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能够准确的用施工工序的逻辑关系反映项目实施过程;(2)理解网络计划中如工期等时间参数及其含义;(3)结合现场施工经验,标明关键路径与关键作业;(4)结合现场施工经验,理解进度、资源、费用的相互关系;(5)结合目标工程,了解目标管理与网络计划技术结合对项目实施动态跟踪控制的方法。

3.2管理层次的划分

电力施工企业总部管理层使用网络版P3项目管理软件,项目部管理层使用P3单机版或VPN(虚拟个人网络)方式直接登陆P3网络版,采用工程组形式管理工程,进行分头管理、统一协调。各工程之间人、材、机项目协调调度,充分利用资源,在工程组层面进行分析统计。

3.2.1公司总部管理层

该层可以认为是工程项目的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公司工程技术处和信息中心总体规划,由各业务处室包括财务、物资、经营计划、档案、质量、安全部门等部门参与。主要负责工程进度、成本、合同、安全、质量、协调等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及时掌握公司所有工程的进度、资金使用、物资到货、安全、质量、成本等信息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3.2.2项目部管理层

该层是施工现场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进度计划的具体实施和实际的进度控制、资源加载、安全、质量、工作联系等信息的提供。并且负责向公司总部定期上报具体工程施工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的报表。

3.2.3施工队管理层

该层提供施工现场实时数据。施工部门根据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并负责将本日、本周的施工情况进行上报。工程项目人员使用P3单机版在现场输入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后,将工程导出,并在规定时间上报至总部管理层,由总部管理层人员导入P3网络版中对应工程,进行数据更新。工程项目人员还可以在工程项目所在地采用拨号上网,使用VPN(虚拟个人网络)方式直接登陆公司P3网络版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输入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

3.3工程管理信息编码分类

P3中 项 目 信 息 编 码 包 括 工 程 项 目 分 解 结 构 编 码(WBS)、作业分类码、作业代码、作业代码分类码、资源代码、费用编码、日历代码、自定义编码等。

3.4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及审查

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将工程分为4级进度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1)里程碑进度计划,此计划由业主/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总体安排确定;

(2)由业主或建设单位编制的指导性计划及各承包商的总进度计划合并的总控制计划;

(3)公司总部各部门编制的详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上一级级控制计划编制。反映公司总部对项目内容的整体安排,此计划要报监理批准,为3级总体目标控制计划。

(4)项目部编制的具体指导施工的进度计划,根据第3级进度计划编制。反映项目部对具体施工方案的安排。此计划要报公司总部批准。各级计划相互依存,各级进度计划工序与工作分解结构编码对应。计划员利用P3软件将多层的计划纳入一个工程或工程组进行管理,生成目标计划并进行动态更新,通过分析现行工程的进展与目标工程的对比,采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际产生的定量数据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电力施工企业的领导及相关人员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3

一、引言

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应对更复杂的商务往来,制定更科学的经营决策。在企业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中,信息的处理与收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过去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并不能和现在的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相提并论,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对企业处理信息,制定经营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完全有必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帮助现代企业处理复杂的,大量的信息,并以此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正确的经营决策。过去企业处理信息的手段只能局限于通过手工处理,但是,手工处理的弊端十分明显,手工处理不仅仅会影响企业处理信息的速度,同时,手工处理企业信息也十分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可以发现,手工处理企业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改革,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近十年来不断成熟,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并且通过调查分析,计算机软件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计算机软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更快地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计算机软件处理企业日常经营信息,能够科学地,全面地记录并汇总,计算机软件所记录的数据对于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非凡,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企业在过于发生的业务,更好地找出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企业今后的经营决策分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关注,计算机软件获得了广大的市场,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管理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经营管理决策的计算机软件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将计算机软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结合起来需要企业承担较高的成本也是不争的事实。针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开发一款经营管理决策软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与实践,许多中小企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资本投入,许多中小企业尽管有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经营管理决策的观念,但是受制于实际资本的局限性。

利用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的技术,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适合本公司的经营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软件的数据能够记录公司全部进出业务的全部数据,能够为公司的领导提供决策的有力数据保证,从而为公司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常见的经营决策软件功能

企业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上,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开发、系统测试、数据整理导入等几个步骤来完成经营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运行工作。

企业内部PC机的操作系统以WINDOWSXP、WIN-DOWS7为主,兼有小部分WINDOWS8。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 Enterprise、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为主。数据库的管理软件则包括SQL Server 2008、SQL Server 2005、ORACLE11G、ORACLE10G等。

企业经营管理软件主要采用Java,Web语言开发完成,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是独立分开的,可以保证数据处理良好的稳定性。

经营管理系统软件测试主要采用了功能性测试、非功能性测试及系统测试三种方式。通过软件测试,可以获得软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合同信息管理功能

合同信息管理功能主要统计并管理4种类型的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服务分包合同、总承包合同、总承包分包合同,统计信息包括合同的承担子部门、签约时间、合同服务阶段、所属行业、所属省区、工程规模、工程投资等。分包合同另外统计了所属主合同信息,总承包及监理合同则包括了项目起始时间、截止时间、工期、违约责任、履约保函。同时,所有的合同扫描件电子资料均上传到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和下载。

2.财务信息管理功能

财务信息管理主要负责企业所有的项目收款,分包付款以及总承包项目的开支信息管理。这一部分主要需要财务人员对收费和付款、开支等财务信息实时录入,通过项目关联,使得每个项目的收费以及欠费状况一目了然,有利于清理历史没有收清款项的项目,并对项目的进展阶段得以实时监控和管理。总承包项目具有规模庞大,资金庞大,周期长,项目状况复杂等特点,对其进行开支管理,对其进行动态的管理和调整,有利于更高效的管理项目的顺利进行,节省开支提高盈利水平。

3.统计分析报表功能

统计分析报表模块主要针对前面两个模块的数据来汇总统计分析,包括:技术服务项目的收费和分包付费汇总统计、净收入统计;总承包项目的收费及分包付费以及支出汇总统计;财务开具的项目相关收费发票的汇总统计等。

4.经营管理功能

经营系统管理平台主要通过人为手工干预系统数据和统计来更加贴合实际的对经营数据做出微调。产值划拨可以实现企业各个子部门之间融合业务的微调。年初数据结转及经营项目结清模块用于处理跨年度的项目收费结算以及结清。

三、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1.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计算机软件对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计算机软件将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程序化,并且将每一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信息归纳分类,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必需的信息支持,同时,计算机软件相比较以往的手工操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不仅仅能够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同时能够快捷地对企业发生的经营业务信息做到及时登记,归纳,汇总,反馈。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更快地掌握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快地修正自身存在的漏洞或者错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

2.完善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过去,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通常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言堂”,这样的方法尽管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弊大于利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经营管理决策模式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如今,企业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到企业过去发生的各项业务的信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能够缩短决策到执行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能够更好地,更快地进行经营决策。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软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企业的决策贯彻情况,更好地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同时,倘若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漏洞和错误,也能够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机弥补错误。

3.有效利用企业经营管理数据

企业任何经营管理的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都具有价值,能够正确利用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信息对于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软件恰恰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实现相应的功能。计算机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记录与企业相关的各项经济业务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汇总集中,并由企业工作人员归纳总结,反馈给企业管理者,帮助管理者制定更为科学的管理决策。计算机软件在获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处理经营管理信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更好地发挥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作用的建议

1.软件设计尽可能结合企业经营实际

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软件设计的初期,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发生的业务类型。比如,针对外贸企业设计的经营管理软件,需要对外贸企业常见的销售产品分门别类,对外贸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发生的业务金额能够实现动态汇率换算,再比如,针对物流企业设计的经营管理软件,需要对物流企业中的物流信息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并反馈,对物流物品的信息也需要做到定时定位跟踪,对仓储的内部使用也需要做到动态监管,提高仓库的使用效率。计算机软件必须尽可能地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更科学的决策。

2.软件程序界面尽可能简洁,降低企业培训人员操作软件成本

计算机软件的界面设计必须做到简洁大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者是企业的工作人员,但是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水平不一,操作计算机软件的水平也不一致,为了照顾到更多的企业工作人员的用户体验,在软件设计时必须充分思考,尽可能将软件的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帮助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原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发生的业务程序。一个计算机的操作界面足够简洁,能够帮助企业工作人员更快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这就免除了企业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培训,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使用的投入,节省时间成本,节约资金成本。

3.实现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经营管理信息共享

一个企业必然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企业的经营决策也绝对不是针对一个部门的。在企业中,一个好的经营决策往往需要权衡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需要从大局考虑,那么,一个企业在制定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时,倘若能够尽可能地获取到更多部门的经营信息,并且做到将这些信息实现共享,那么对于企业这么一个整体来说,必然能够实现更科学的经营管理决策。企业管理者在获取了各个部门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的信息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的问题与现状,那么在制定决策时就能够更加快速,同时制定的决策也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制定的决策也能够考虑到个各个部门的感受,能够保证所制定的决策全面有效。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4

王宏涵 国家电网公司哈尔滨供电公司营业及电费室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文章摘要】

提高电费核算的准确率是供电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其影响着电费发行的时间,也影响着用户缴费的时间,如果电费核算的准确率较低, 会造成电费回收不及时等问题,会影响供电企业以及用户的经济利益。电力市场的改革在不断加快,相关人员对电费核算的准确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创新电费核算技术,还要优化电费核算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电费资金的可控性,才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关键词】

电费核算;准确率;创新;实践

电费核算是供电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随着电力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电费核算面临着新的调整,相关工作者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提高电费核算的准确率,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电费回收的及时性,还可以避免用户由于电费核算失误而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电费核算出现失误,还会造成供电企业资源浪费以及收益减少,所以,对电费核算技术的创新,也是当前供电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提高电费核算的准确率,可以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收益,还可以提高电能的利用率,下面笔者对电费核算准确率的创新与实践进行简要的分析。

1 创新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电费核算质量的监督

在电力企业中,一般都制定了信息月报制度,这是由我国电费结算中心自主创办的,相关人员需要将供电企业每月电费资金的审核、异常以及退补等特殊情况进行集中上报,这也可以对当月信息以及电费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处理与解决。创新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监管力度,可以保证电费核算的准确性,避免出现人为恶意篡改信息内容等问题。在有的电力企业中,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严,使得一些收费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违规侵占或者挪用电费资金,所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会滋生腐败或者贪污问题。

信息月报制度是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这项制度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月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还可以集中范围出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也可以准确的反映出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理性。有助于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与管理。信息月报制度还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当前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漏洞,这一制度可以将每月的问题集中反映出来,有助于节约时间、节约能耗, 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月报制度利用对比的方式,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到处理问题的措施。针对月报中集中反映的问题,通过每月的对比,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相关措施应用的效果,从而对解决措施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总之,只有对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并加强对电费核算的监管,才能提高电费核算的准确率。

2 建立信息汇总制,提高电费核算质量

信息汇总制也是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是对信息月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通过建立信息汇总制, 可以有效的反映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信息月报可以对电费核算信息进行直观的反映,但是想要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些信息,还需要对其进行整理、汇总与比较。所以,建立信息汇总制,可以提高对这项电费核算信息的利用率,可以对不同时期的月报信息进行集中反映。信息汇总制可以对供电企业全年的月报信息进行总结,有助于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可以针对当前供电企业电费核算、收取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进一步信息汇总制,是提高电费核算质量的前提,有利于企业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所以,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监理信息汇总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建立出科学合理的信息汇总制,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电费核算质量的目的。

3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供电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专业素养,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还要制定相关考核制度, 确定有效的考核标准,这样才能保证电费核算人员的技能水平。在我国电费结算中心,制定了相关《电费核算岗位绩效考核标准》以及《电费核算管理办法》,这对供电企业工作人员有着较大的约束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供电企业不同岗位职员的专业技能,这些职员必须各司其职,才能达到岗位工作要求。电费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且需要包含了多个核算岗位, 只有核算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有效提高核算的质量以及准确率。

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需求,改进与优化培训内容, 还要提出自学的要求,努力激发工作人员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性,要以保证电费核算的准确性为目的。供电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讲师对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对电费核算人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工作建议,弥补其在核算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另外,通过制定考核制度,也可以激发核算人员自学的热情,可以带动其工作积极性。

4 制定岗位轮换制,保证电费核算质量

一直拘泥于手中的活容易产生惰性, 新的工作内容可以带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并且互相之间交流工作方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极大的带动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定期的轮换让不同的人做同样的工作,可以在同样的工作中发现不同的问题,有利于减少核算异常比例,提高核算质量。轮换于各个核算岗位,做不同的工作,发现不同的问题,处理用不同的方式,更利于核算员工的技能提高。岗位的轮换,增加了大家的工作技能交流,提升了大家的互助热情,使员工之间更加团结,使工作环境更加和谐。

5 推陈出新提意见,增加电费核算质量

在新系统上线后,提出增加“自定义查询”功能,在查询项目中增加实时查询项目,可以查询实时客户电费电量信息, 有助于更加准确的了解信息和制作报表。提出“四化”审核功能明细化,环节精细化,二次审核安全化,人员分工明确化“四化”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电费核算质量,节省核算消耗。利用“飞秋” 实现联络实时化,把工作交流简便化,能够实时沟通,有效防止信息的错误传达和错误理解,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可以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6 结语

本文对提高电费核算的质量以及准确率提出了几点创新性建议,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措施,建立信息汇总制, 才能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对电费核算人员的培训,在企业中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 这样可以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提高电费核算结果的准确性。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费核算存在较多的问题,只有结合当前形势以及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电费核算准确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断重视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目前有很多企业相继建立了信息管理机构,加强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不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提高竞争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支撑,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击败对手的关键之处。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必须要充分了解各种市场信息,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的情况,迅速地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2.充分地运用信息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加强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运用,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配置是将信息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合理管理,这也是信息共享的基础。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必须实现信息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制定决策和创新提供参考。企业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息管路必须要为企业战略决策和规划,以及各种创新工作提供参考,对决策和创新所需要的信息要进行有效的识别,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管理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

1.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落后,由于信息需要共享,企业的发展和信息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的引导。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还不完善,信息比较落后,提供的参考价值十分有限。

2.缺少完善的信息管理机构,要想做好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机构,一般只有大型企业具有专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很多企业没有实力建设自己的信息管理机构,很多决策都是盲目地执行,必将阻碍企业的发展。

3.企业信息管理人员各项能力有待提高。信息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以及充分了解和掌握市场变化和企业管理知识。但是目前大多数的信息管理人员的各项能力还需要提高,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的作用和途径

1.首先开发适合于本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建立企业信息平台。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离不开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因此企业信息管理必须包含生产计划、企业文化、生产技术、行政人事等专业的管理子系统,对于各子系统的数据信息要及时地更新,确保企业内部使用的信息都是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还能够协调企业内部的矛盾,确保企业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到位,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加强信息管理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的日常工作室在信息管理子系统中进行,使得各项工作实现流程化,实现办公的无纸化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将一些重要的文档信息进行保存,提高企业的透明度,能够增强企业人员的责任感。

3.利用信息资源数据,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对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企业利用这些分析结果进行制定各项决策和发现在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不足,便于进行及时的更正和总结,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使得各项工作能够高效准确地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企业性信息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能够引起企业更加重视信息管理。在企业制定重大的决策前,必须要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充分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做出准确地决策。如果信息不准很容易造成企业的决策失误,后果极为严重。所以只有准确地进行信息管理工作和企业重视该项工作,才能够是信息管理工作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5.企业信息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共同协作。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管理、软科学和硬科学相结合的系统工程,信息管理工作需要各部门予以配合和协调,实现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6.信息管理工作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收集各类信息。信息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市场的调研和调查工作,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准确地把握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变化的动态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情况和趋势,分类建立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为企业的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7.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企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全员的综合素质。信息管理工作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果。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企业人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实现各方面能力和总体素质的提高。加强信息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培养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掌握信息管理的知识,有助于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促进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

8.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以往的企业信息管理中存在对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压就造成信息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的数据记录和整理不全,报表形式不统一。在企业管理中不仅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责任约束,还需要加强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信息管理意识,培养企业的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制度还可以为企业做好宣传作用,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要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和信息管理系统,掌握市场信息,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参考,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优化企业的整体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05-02

顶岗实习是土木类高职生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但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难以保障实习质量。企业对学生重劳动轻教育管理;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过程需要与企业保持联系;实习生自身耐挫能力差,维权意识薄弱;校企生三方缺乏交流沟通的平台。

1 管理平台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为了实现对土木类高职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管理,实现校企生三方的目标,管理平台的构建需要组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大模块,并以三大模块为基础进行无缝对接,形成一个顶岗实习的管理平台,借助不同模块的协同功能发挥,实现管理平台的整体功能最大化。在具体构建过程中,要对不同模块的功能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的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平台功能的发挥。

1.1 学校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学校实习管理平台模块在土木类学生顶岗实习中应该处于核心的位置,应该在学生和顶岗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该平台应该发挥信息集散中心的功能,即时学生实习供给情况和企业顶岗实习的需求,并形成开放的系统为企业和学生建立起联系。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将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与学生学籍信息结合,通过给予学生专门账户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相关信息,结合实习的需要由学生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相应实习计划和目标。学校通过自身调查,与顶岗实习的单位建立起长期协作关系,并以契约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向有顶岗实习需求的企业提供进入本校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的权限,在确保学生信息安全的形式下向顶岗实习企业开放学生信息,便于企业和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流与衔接。

1.2 企业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企业模块的功能既要体现企业用人的单位的特点,还要兼顾教育功能的发挥。有顶岗实习需求的企业,应该把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信息平台纳入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与有长期协作关系的学校的顶岗实习平台相连接,进入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企业模块最大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人力和顶岗实习需求结合,即时向在学校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上企业的相关信息,为企业获得优质实习生资源创造条件;二是借助学校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直接与有意到本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建立起信息交流机制,即时了解学生的要求,以此了解未来人力资源队伍的情况,并在该平台上适时处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来明确企业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以对信息的处理来考核企业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借助这一平台提升企业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同时,企业还应该把参与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当作是宣传企业的窗口和门户,借助该平台即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宣传企业的形象。

1.3 学生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学生作为顶岗实习岗位的需求者,要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作用,建立自身信息窗口,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因此,学生平台的最大功能是信息与传递。借助该平台的建设,顶岗实习学生能有顶岗实习需求的企业提供一个完整表达自身信息的机会,为有顶岗实习需求的企业获得相对完全的信息,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给实习工作带来的影响。其次,顶岗实习的学生在自身信息模块建设过程中,针对企业要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并通过自身合理利益诉求信息的公开,获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初步经验,为未来进入职业市场奠定基础。

在顶岗实现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这三大模块相互协作,并应该随着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发展而适时进行修正和完善,确保平台功能的最终发挥。

2 管理平台模块功能设计

2.1 学校模块设计

学校是顶岗实习的主要管理者,在整个过程管理中,除了就业主管部门,具体还有指导老师或班主任进行日常具体工作,学校模块分为两个层次,系统管理层和教师管理层,通过权限的设置实现;同时由于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大,出于系统安全的考虑,必须经过身份验证管理员才能进入平台;因此学校模块具体的功能应包括:

(1)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包括学生和校内指导教师信息的导入、授权等管理,信息的更新管理,信息的统计和维护,同时完成对数据库的操作;(2)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包括最新的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和新闻;(3)处理招聘信息,包括审核企业资质,招聘信息的真实度,并及时;(4)求职学生汇总信息,如以专业为单位,生源所在地、男女生比例的统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等;同时审核学生个人的求职简历;(5)即时统计学生单位落实情况;(6)向指定用人单位发送文件,如面向社会的培训或调查问卷等;(7)向指定学生发送信息,如时间安排、是否签约等;(8)接收和回复企业和学生留言。

2.2 企业模块设计

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学生的接收者,除了实习期间的管理与学校发生联系,其他的校企合作也因此可能产生;企业通过注册或取得学校分配的帐号密码进入平台,的信息需经管理员审核,一经没有修改或删除的权限,需要通过管理员修改信息;企业模块的具体功能应包括:(1)招聘信息和企业介绍;(2)浏览学校的信息;(3)实习结束时,对学生给出实习鉴定或实习成绩;(4)向学院或系部发送人员变更的消息;(5)接收学校文件并回馈。

2.3 学生模块设计

学生通过平台获得的招聘信息是基本可靠的,从维护学校声誉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求职信息也需要得到管理员的审核,同时在信息进入平台后,除了基本信息可以修改,关键信息的修改需要管理员进行;为保护个人隐私,只有得到学校分配帐号进入系统的企业才能浏览完整信息;同时考虑到土木类高职生顶岗实习的特点。学生模块具体功能应包括:(1)录入和修改本人简历,求职信息;(2)查看就业指导信息和招聘信息;(2)录入实习单位具体信息;(3)完成实习日志;(5)给学校留言并得到回馈。

3 管理平台的实现

土木类高职生在进入顶岗实习前,系统管理员更新学院系部简介、专业介绍、各级就业政策;审核和求职招聘信息以供查询;导入学生信息和校内指导教师信息,其中学生信息包括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教师信息包括部门、姓名、联系电话、邮箱;导入信息后,为学生和教师分配登录帐号和密码,设定权限。

学生确定实习单位开始顶岗实习后,登录平台,录入实习单位和校外导师信息,选择校内指导教师;在与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后,上传签订协议;申请请假,定期上传实习日志;给指定人员发送留言,如系统管理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同时,系统管理员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单位,给企业分配帐号和登录密码。

单位使用该帐号密码登录平台,定期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实习结束后,给出实习鉴定和实习成绩。实习成绩是学生毕业成绩的一部分,在学生调换单位时,需在平台添加,而实习成绩由所有提交单位共同给出。企业填写学校的调查问卷,及时反映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在使用管理平台后,就业工作人员不需要输入大量学生信息,信息也轻松快捷,大大减轻了就业工作人员的机械重复劳动量;校内指导老师不需要定期一一电话通知学生,询问实习和论文进展情况;企业可以及时关注本单位实习生情况,尤其在外地项目的学生,通过平台的约束,减少了学生跳槽现象,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才的流失;作为管理平台最大的受益者,实习生实时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不因工作耽误论文写作,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学校或企业反映,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4 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运行的宗旨是建立起沟通企业和学校的强梁,以服务学生就业、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为目标,其运行机制应该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4.1 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是管理总平台运行的基础

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是沟通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的强梁和纽带,是三方信息交换的平台与枢纽,三方能否总重视信息管理总平台功能与作用,其关键在于信息管理总平台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管理总平台上反映的情况得到即时有效的处理,因此,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信息与收集能力是管理总平台运行的基础。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有专人管理顶岗实习信息总平台,而且管理活动应该专人化和日常化,充分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信息中枢功能,向相关建筑企业推荐本校学生,让接受顶岗实习的企业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实习技能和思想动态,使那些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的企业能从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获得足够而充分信息;学生能从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上,了解需求顶岗实习单位的情况,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以及实习单位能提供的相关的工伤保证以及实习期间的待遇问题,并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是否加盟该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平台的建设,并定期参与的相关信息的。通过顶岗实平台,企业顶岗实习的职位需求、职位培训的相应技能,岗位职业发展的空间等。实习企业应该能在该平台上本单位顶岗实习的相关工作待遇以及系列纠纷出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同时企业还应该结合本单位以往顶岗实习的成功案例,向有顶岗实习意愿的学生发出邀请,并充分利用以往该校留在企业的学生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利用校友关系拉近企业和学生的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利用好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通过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当前的实体状况,结合以往的实习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定位自己的实习目标和要求,避免定位过高无法实习,也要避免因对企业实习情况不了解而导致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也要即时利用信息管理总平台,将自己的合理要求和体会表述出来,便于学生和实习企业进行协调沟通,如果因问题具有特殊性,可以通过专职实习老师和带队学生干部来进行解决。

4.2 即时快速反映是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作用发挥的基础

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作为信息交换的枢纽,必须做到信息即时妥善解决,增强三方对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信赖,从而增强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吸引力。

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学校、企业和学生在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上反映的信息,必须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关注实习过程的情况,通过专人负责实习管理总平台,即时就企业和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尤其是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特殊性,而建筑行业又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自己原来的预期往往会出现比较大的落差,当实习学生利用信息管理总平台倾诉自身的体会时,需要学校即时妥善处理学生的这些现实问题,并确保问题的解决在一定时间内,时间过长会让学生产生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情绪一旦被带入实习工作,会造成系列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此外,企业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也需要学校通过实习带队老师和实习学生进行的交流,便于学生改进提高,使企业感觉到学校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实习学生学习真实技能的诚意,有利于三者之间关系的改善。

4.3 妥善解决顶岗实习中的纠纷和矛盾是信息管理总平台价值的重要体现

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和学生,学生和学校,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会因为工作关系而产生矛盾,信息管理总平台作为信息沟通的枢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首先,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对待三者之间的矛盾要有正确的态度。应为顶岗实习是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系统性活动,工作繁杂而艰辛,因此,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矛盾和纠纷是正常的事情,要用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这种问题,并即时处理和化解矛盾和纠纷。学校和企业有要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上学生的传递的信息,当发现某些矛盾和纠纷的苗头,应该即时沟通化解,避免矛盾的扩大。

第二,发挥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引导功能。考虑到信息管理总平台的信息枢纽功能,学校和企业要利用这一平台即时解决问题,当实习学生反映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时,企业和学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能即时解决要即时解决,对不能即时解决的问题,要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方案,并在事先确定的时间内解决。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导向功能,对实习中出现先进事迹和先进任务进行宣传,形成宣传先进,学习先进,鼓励先进的氛围。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进行教育,鼓励大学生发挥不怕吃苦、勇于奋斗、成功立业的精神,形成实习的良好氛围。

第三,注意矛盾纠纷处理的技巧性和科学性。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作为实习信息集散地,实习学生的各种情绪不免有所流露,有些信息可能是正面,也有一些负面的信息,这需要学校和企业注重处理这些信息的技巧。不要轻易对负面信息进行删除或者简单定性,针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集体解决,若是针对个体特殊性的问题,则要注意进行单独沟通和交流,简单的删除和定性,会让负面信息产生“蝴蝶效应”,使问题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并导致整个实习的失败。

5 结语

土木类高职生的顶岗实习基本从事一线技术工作,工作强度大,安全隐患也较大,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构建为校企生三方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作了先前准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包括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在内的系统性工程,要建立好这个平台,需要三者共同努力,即时在信息管理总平台上完善的相应的信息,并形成各自的分工,确保平台功能的发挥。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7

研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和导向的内控管理,企业应从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业务管理入手,强化对招投标管理、信用管理、对外投资、分包管理、资产产权处置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危地带的监控,并加强风险分析和定期评估,避免重大风险和实质缺陷的发生。结合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逐步研究建立风险管理事件库。企业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已发生的事件或潜在的重大风险及重要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对、解决或改良措施,按要求纳入风险事件库的管理,并按季度上报总部汇总更新,逐步推进内控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风险管理事件库统一的格式和要求由总部制定下达,并负责汇总建立集团公司总体的信息库,定期进行分析。

二是开展外部项目调研督导,加强外部项目监管

根据近两年的检查和了解,总体感觉企业外部项目内控管理比较薄弱,考虑外部项目管理的现状,企业要加强对外部项目内控管理的支持和督导。一是加强外部项目管理人员内控培训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控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外部项目的督导调研,了解外部项目内控执行的难点和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强化对外部项目的支持,提升外部项目的内控执行力。三是加强对国际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研究国际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探索和完善国际项目内控管理制度。今年总部拟组织对外部项目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外部项目专项调研和检查,以促进提高外部项目的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内控管理定期通报机制,定期内控管理动态(简报)

为解企业内控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总结管理经验,剖析执行中出现的案例,建立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各企业要建立定期简报制度,通过总结本企业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经验或剖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与案例,以内控管理动态(简报)的形式下发所属单位,同时将每期内控动态(简报)每月25日前向总部进行报送。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每月报送,其他企业按季度报送。总部依据企业的内控动态(简报),对各企业总结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和选编,以总部内控动态(简报)的形式定期下发企业,供所属企业进行学习和参考。

四是继续强化基础资料规范工作,推进内控管理要件的表单化工作

集团公司要分步推进实施制度全面信息化工作,将所有制度按照“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要求进行信息化,该工作也与内控制度表格化联系紧密。企业要规范内控管理要件,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整理汇总企业成熟的要件资料,并结合内控制度要求对没有的要件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所有内控要件资料力求以表单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本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件,并于7月底前上报总部。总部借鉴各企业的管理要件格式,完善制定出统一的管理要件格式,形成系统的管理要件表单,为制度信息化奠定基础。

五是调整优化检查考核思路,提高内控检查质量

企业要继续加强内控检查评价,优化和创新检查思路,选拔、培养和选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内控检查人员,完善专业队伍人才库建设。企业在做好内控重点流程测试及自查工作的同时,加强外部项目的检查评价工作,延伸检查范围和深度,提高检查频率,结合审计、稽核、效能监察等形式开展专项和复合检查工作。检查中重点控制风险点和关键环节的抽查样本,切实提高内控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并落实“严考核、硬兑现”机制,企业检查评价工作应在10月中旬底前完成,11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总部备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控检查的深度,延伸检查范围,总部也将研究优化内控检查的思路和方法。

六是继续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内控影响力

企业要抓好内控环境建设,扩大内控影响力,提升全员内控管理意识,坚持对内控宣传培训工作常抓不懈,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贯方式。一是坚持业务流程讲解与案例相结合,引用国内外企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内控流程的理解。二是要加强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内控培训可以聘请兄弟企业的内控专家进行交流讲课,也可组团到管理好的企业去现场学习。三是鼓励内控管理骨干参加有关权威机构或高校举办的培训班,了解内控新观点和新思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四是开展内控知识竞赛,丰富宣贯形式,强化对流程的学习和理解。五是开展内控论文征集和评比活动,提升内控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等。

七是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做好与内控相关的专项管理工作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8

在今年全国两会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一个最具深刻含义的指标: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从去年的8%,到今年的7.5%,应对经济危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心体现在数字中。由此可见,今年在强调保增长的同时,更要在环保、节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中国企业500强中,江苏企业集团入选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居长三角之首,为江苏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如何深化“两化融合”,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企业集团转型升级上,仍是一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我国企业集团信息化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历程,我国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指出:一是从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的角度划分为:20世纪50-60年代的生产自动化阶段,70-80年代的管理信息化阶段及90年代以来出现的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相融合的网络一体化阶段。二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划分为: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进行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以及单项管理等的替代阶段,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集成制造和集成管理等的强化阶段,在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结合形成信息网络后对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重 组、创新的变革阶段。三是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划分为: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三个阶段。就目前的整体水平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大多还停留在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始步入第三阶段,但总体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 - 20年左右,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中央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起到表率作用

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央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2009年,国资委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目前的142家中央企业根据2007年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制订各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登高计划”,推进了央企信息化工作,出现了一批具有“信息化企业”特征的世界一流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一把手”领导、“一体化”规划、“一标制”管理、“一盘棋”运作,围绕“SG186”工程总体任务,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强化信息化项目统一归口管理,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企业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打造国际一流信息化企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紧密围绕企业核心价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倒逼营销、采购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协同”,谱写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篇章。中石化集团利用信息化打造上下贯通的核心共用管理平台,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经营管理平台和生产营运指挥平台,提高管控能力、堵塞管理漏洞、细化企业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帮助企业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

3.江苏部分企业集团借助信息化转型升级,信息化进程加快

作为省属龙头企业省国信集团,2008年成功上线集团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以来,整合集团成员企业资金资源,合理调配资金,年均为集团节约财务费用超过亿元。作为优秀的民族家电零售企业,苏宁电器集团借助信息系统,根据自身发展,调整组织架构,转向了“集团军群”式的管理方式,精细化、联动式的管理风格逐步树立。南京钢铁集团打造“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人员高效配置”的现代化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批江苏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了显著的成效。

二、江苏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企业集团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已不能满足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的需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共识。我省企业集团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众多的风险与危机,集中表现为:各个公司各自为政,管理失控;数据分散,难以监控子公司运营状况;产生信息孤岛,业务流程脱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从集团信息化管理层面入手分析主要缘由是:

1.领导方面。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尚未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大多数企业集团由分管业务的领导兼管信息化,没有设置专门的CIO岗位,存在信息化需求的控制和引导失当现象,把信息化作为形象工程来做,浮于表面,脱离集团决策支持和规范管理的“真实”需求。

2.规划方面。作为企业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大多能够围绕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但往往在制定或执行信息化总体规划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使得规划成为“空中楼阁”:一是规划过于笼统原则,由于信息化技术专业性很强,涉及技术平台标准、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等,下属单位对过于笼统、原则的规划,无从实施。二是规划过于强调细节,对于业务分析、流程分析过细,规划表现的极为复杂,不但规划篇幅很大,阅读和理解非常困难,而且因为过多涉及管理和决策流程,规划贯彻实施难度过大。

3.管理方面。集团总部对下属及控股企业信息化,常常缺乏信息化项目审批、预算审批和规划等管理控制环节,在实践中大多采用指导性管理模式,加上集团规划本身问题,以及下属单位技术水平及资源状况等诸多制约因素,形成了实质性的松散管理现实,难以满足信息化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客观要求。信息化项目建设一般是跟着需求走,哪边需求比较紧迫,就先满足哪边的需求。集团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就会形成信息化项目生命周期不长、投入成无底洞的“钓鱼项目”不断出现、项目成本控制失控,以及信息系统孤立,信息孤岛“前赴后继”产生的局面。

4.组织方面。集团总部设立信息技术专业部门,对信息化实施专业管理,但下属单位常常没有设立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职能有的归到办公室兼管,有的由财务部门、业务运行部门或工程部门兼管,而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往往关注本部门主要业务,对信息化也缺乏专业知识,对于信息化建设责任落实、资源支持往往不到位。

5.协调方面。信息技术部门定位为技术服务部门,对于集团信息化建设,由技术服务部门协调,往往力不从心。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IT部门是变革的倡导者,当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应用部门的需求会非常旺盛,此时的IT部门需要引导和控制需求,那么IT部门的角色就要转变为变革的控制者。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应用部门也会变得成熟,此时的IT部门需要做的主要是技术支持,那么IT部门的角色就要转变为变革的服务者。在IT部门的角色转变中,与应用部门的关系也在不断转变,对IT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6.人才方面。集团信息化实质是经营、管理、决策与信息技术多方面知识紧密结合的体现。企业集团基层单位,往往考虑到人手少及节约经费等,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够,加之信息技术人员大多配备不足,忙于日常系统运行维护等事物,学习钻研新技术时间、精力和热情往往缺乏,总体上造成企业集团不同层面的信息技术人员力量薄弱。

三、加快江苏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集团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根据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结合企业集团主营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实际,强化企业集团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具体而言,要采取以下对策加快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进程。

1.更新观念,理清需求,明确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目标

牢固树立信息化是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的观念。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终极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具体说来,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相应的需求和建设目标:

(1)科学决策支持。单体企业运作的是“产品”,而企业集团运作的是“企业”;单体企业关注的是具体生产和经营,而企业集团关注的是决策、管理体系和控制效率等,可以说集团总部生产的就是“决策”。因此,信息系统是企业集团领导感知自身和成员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是科学决策的“感觉器官”。

(2)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企业集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集团总部的要求和自身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各经营管理岗位的操作流程,通过信息化途径是实现规范操作流程的根本途径。

(3)提高协同效率。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成员企业的优势,在各成员企业和业务单元层面上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而实现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4)控制经营风险。重点实施:集中式财务管理,实现总部高效财务监控和财务资源的聚合优势,保障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中式业务处理,为实现企业集团有效管理,整个集团供应链、客户资源,实现集团对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集中式决策管理,实现企业集团信息的集中管理是集团总部掌握成员企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2.强化组织保障,完善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的保障机制

建立“集团一把手”、集团CIO(首席信息官)和集团总部信息专业管理部门构成的集团三级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强化决策、管理和操作层面的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普遍提高相应的专业信息化技术和通用信息操作水平。坚持贯彻集团信息化“一把手工程”的原则,确保信息化人、财、物等资源保障到位。

集团各成员单位,规模较大的业务板块及成员企业,须成立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规模相当较小的企业要设立信息化专业管理岗位,负责具体落实、配合集团信息化建设。

3.强化集团信息化体系建设,严格控制项目风险

集团信息化是涉及面广、触及层次深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集团信息化应用体系、技术体系、信息资源体系、标准体系、IT管控体系五个层面强化集团信息化体系建设。

(1)集团信息化应用体系:重视企业集团信息化规划,构建企业集团“一体化”应用系统,提升集团管控能力。从集团战略决策、集团管控、业务协同等不同维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制定适合的集团信息化战略,构建先进的集团信息化架构与实施蓝图。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建设,减少集团及下属企业信息化的重复投资,保障信息系统在全集团的集成应用。

(2)集团信息化技术体系:在结合集团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方面业务特性的基础上,以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建设为手段,以集团主数据建设和决策分析系统建设为核心内容,构建集团智能化、集中化、虚拟化的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为集团提供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服务,并将核心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云平台上。

(3)集团信息化信息资源体系:统一信息资源模型设计,加强信息标准和规范建设。企业集团信息资源模型是整个数据资源管理的基础所在,它定义企业集团数据资源的整体结构,分类以及数据间的层次关联关系,为数据中心建模、数据编码建立、数据资源统一部署以及主数据管理等数据资源建设工作提供模型指导,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分类共享。

(4)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在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

①集团信息化建设原则: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主要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编制,不仅要与国家和国际标准接轨,而且要紧密结合有关行业信息化的政策,结合国际国内信息化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

②集团信息化建设目标: 保障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为集团各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协调提供依据。

③集团信息化标准架构: 为更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本标准体系规划分别从IT管控、信息应用、关键技术三个纬度构建集团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9

研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和导向的内控管理,企业应从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业务管理入手,强化对招投标管理、信用管理、对外投资、分包管理、资产产权处置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危地带的监控,并加强风险分析和定期评估,避免重大风险和实质缺陷的发生。结合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逐步研究建立风险管理事件库。企业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已发生的事件或潜在的重大风险及重要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对、解决或改良措施,按要求纳入风险事件库的管理,并按季度上报总部汇总更新,逐步推进内控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风险管理事件库统一的格式和要求由总部制定下达,并负责汇总建立集团公司总体的信息库,定期进行分析。

二是开展外部项目调研督导,加强外部项目监管

根据近两年的检查和了解,总体感觉企业外部项目内控管理比较薄弱,考虑外部项目管理的现状,企业要加强对外部项目内控管理的支持和督导。一是加强外部项目管理人员内控培训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控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外部项目的督导调研,了解外部项目内控执行的难点和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强化对外部项目的支持,提升外部项目的内控执行力。三是加强对国际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研究国际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探索和完善国际项目内控管理制度。今年总部拟组织对外部项目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外部项目专项调研和检查,以促进提高外部项目的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内控管理定期通报机制,定期内控管理动态(简报)

为解企业内控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总结管理经验,剖析执行中出现的案例,建立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各企业要建立定期简报制度,通过总结本企业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经验或剖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与案例,以内控管理动态(简报)的形式下发所属单位,同时将每期内控动态(简报)每月25日前向总部进行报送。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每月报送,其他企业按季度报送。总部依据企业的内控动态(简报),对各企业总结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和选编,以总部内控动态(简报)的形式定期下发企业,供所属企业进行学习和参考。

四是继续强化基础资料规范工作,推进内控管理要件的表单化工作

集团公司要分步推进实施制度全面信息化工作,将所有制度按照“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要求进行信息化,该工作也与内控制度表格化联系紧密。企业要规范内控管理要件,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整理汇总企业成熟的要件资料,并结合内控制度要求对没有的要件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所有内控要件资料力求以表单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本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件,并于7月底前上报总部。总部借鉴各企业的管理要件格式,完善制定出统一的管理要件格式,形成系统的管理要件表单,为制度信息化奠定基础。

五是调整优化检查考核思路,提高内控检查质量

企业要继续加强内控检查评价,优化和创新检查思路,选拔、培养和选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内控检查人员,完善专业队伍人才库建设。企业在做好内控重点流程测试及自查工作的同时,加强外部项目的检查评价工作,延伸检查范围和深度,提高检查频率,结合审计、稽核、效能监察等形式开展专项和复合检查工作。检查中重点控制风险点和关键环节的抽查样本,切实提高内控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并落实“严考核、硬兑现”机制,企业检查评价工作应在10月中旬底前完成,11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总部备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控检查的深度,延伸检查范围,总部也将研究优化内控检查的思路和方法。

六是继续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内控影响力

企业要抓好内控环境建设,扩大内控影响力,提升全员内控管理意识,坚持对内控宣传培训工作常抓不懈,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贯方式。一是坚持业务流程讲解与案例相结合,引用国内外企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内控流程的理解。二是要加强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内控培训可以聘请兄弟企业的内控专家进行交流讲课,也可组团到管理好的企业去现场学习。三是鼓励内控管理骨干参加有关权威机构或高校举办的培训班,了解内控新观点和新思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四是开展内控知识竞赛,丰富宣贯形式,强化对流程的学习和理解。五是开展内控论文征集和评比活动,提升内控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等。

七是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做好与内控相关的专项管理工作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10

一、推行企业信用指导员制度的意义

推行企业信用指导员制度,是进一步改革监管方式,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一项有效举措,有利于促进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有利于助推企业信用建设,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和守法守信经营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诚信形象,对构建工商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有序、规范的经济发展环境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组织及领导机构

县局成立实施企业信用指导员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叶财义同志任组长,胡志慧、江旺维、梁伟、王贤林同志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业信用办),具体负责企业信用指导员制度的组织实施、考核督查、工作指导及情况汇总等。

三、企业信用指导员的设置及基本要求

遵照“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作风硬”的原则,结合我局实际,现阶段企业信用指导员由各基层单位的分管信用管理工作的领导兼任。

企业信用指导员的基本要求:一是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二是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三是熟悉辖区工商企业的基本情况;四是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五是具备担当信用指导工作应有的信用管理等相关知识。

四、企业信用指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做好本辖区年度巡查工作计划、阶段巡查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二)加强工商所信用监管工作的指导力度,根据各业务部门的监管要求,进一步细化责任区监管中信用工作的内容、职责要求和方式方法,抓好监管工作的落实;

(三)加强信用监管的的督查,督促工商干部按计划落实巡查,并将巡查结果及时、准确地输入系统,做到信用分类监管与开展责任区监管工作相统一;

(四)加强与企业、个体户的联系,适时进行诚信经营教育,引导企业走依法经营、规范经营之路,发动企业积极加入诚信企业促进会组织,当好工商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五)加强信用建设的对外宣传。通过企业年检、推选诚信典型和媒体报道等途径,积极营造工商信用工作氛围,扩大工商信用监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六)定期不定期走访企业,主动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随时提供信用建设方面的指导帮扶和服务咨询,为企业获得更多的信用资源出谋划策。

五、联系指导的重点企业范围

(一)工商信用评价“AA”等级以上企业;

(二)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

(三)获得知名商号称号的企业;

(四)“A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五)地方政府确定的重点骨干企业。

六、工作要求和方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企业信用指导工作,真正把企业信用指导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来,广泛宣传建立企业信用指导员制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落实相应的帮扶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深。县局将在年度的目标考核中列为重点考核项目。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总结例11

一、何谓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文化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研究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科学,是企业的“灵魂立法”,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它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次向更深的文化层次发展,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深化,竞争的方式、内容也表现为企业文化竞争。

二、农村信用社之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是集体合作金融企业,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企业精神、行业风气、服务规范、企业形象以及金融法制、制度文化和传播文化、金融文艺等很多方面。农村信用社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新时期战略调整的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独立运作以来,创造了许多值得好好总结的文化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以人为本、以农为本、以社为家、诚信合作等方面。这些都是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实践和探索。对全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导向,凝聚、整合和培育作用,是农村信用社的灵魂工程、民心工程、动力工程和智力工程。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走好企业文化之路

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体的说,分为远期和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建设“四个一流”的,具有“中国农信人”特质的长效型现代化农村合作金融企业文化。

近期目标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提炼、创造出农村信用社核心价值观,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创优服务、转换机制、改进作风等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夯实基础,增添亮色、整章建制、规范行为、重塑社魂,进一步提升经营和管理层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1.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规范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树新农信形象,创新农信精神文化。促进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采取统一培训与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相结合,培养大批熟练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及相关产业经济理论和精通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管理系统的专门人才。并将服务用语、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汇编成《员工手册》作为广大信合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在广大信合员工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并抓好人生观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化无形为有形,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提速发展新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物质文化。搞好市场定位: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与农共舞、与农共赢。呈现出“农信塔台、农民唱戏”共同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3.将企业文化建设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提增品牌效应,创新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并以“敬业、诚实、守信、创新、效益”作为信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4.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优服务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层次,转变服务观念,创新农村信用社行为文化。

服务是一切创新的手段、方式及其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服务是一切创造利润和财富的手段,客户是效益生长的源泉,员工是创造效益和财富的主体。作为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实践“三个第一”服务思想,就要强调“态度第一、关系第一、团队第一”。态度决定一切,它决定立场、方向和成功。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神经,理顺关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是领导组织要求;团队是主干,带好团队是领导天职,要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发扬农信人“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