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3 22:38:31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1

去年以来,广元市委组织部按照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的要求,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特殊党费”使用管理工作,达到了“坚决用好每一分钱,确保不出半点差错”的目标要求。

围绕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突出强化领导明责任。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组织领导、机构人员、责任落实等多方面予以保障。一是市委高度重视。坚持把使用管理好“特殊党费”作为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8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市委常委及其他市级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检查指导“特殊党费”使用管理工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先后召开工作协调会和项目推进会10余次。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乡、村、学校和市县相关部门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形成了“党政主导、民政牵头、组织监管、乡镇实施、村组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苍溪县、元坝区还成立了由县(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三是细化工作责任。市、县(区)都将“特殊党费”援建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招投标、资金拨付、监督管理等各项任务落实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并细化落实到具体人头,形成了职责明确、责任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将援建项目纳入市县“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市县部门、乡村、学校党组织尽责履职、扎实抓好。

围绕建设优质安全民生工程,突出精心组织添措施。全市上下把“特殊党费”援建项目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项惠及民生的德政工程来抓。一是严把规划设计关。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布局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计图纸,统一建筑风格。二是严把阳光招标关。全市援建学校和活动场所坚持以县(区)为单位,统一编制造价清单和评审、统一确定标段、统一公告,通过公开招标、比选等方式确定中标企业和监理单位,确保了项目严格按招投标程序规范操作。朝天区在七一职中第一次招标公示期发现原中标单位投标文件中存在诸多纰漏、评标专家有失公正的问题,坚决将第一次招标作废标处理并成功进行了二次招标。三是严把施工建设关。市、县、乡、村、援建学校层层建立并认真落实责任、项目合同化和台账管理、质量安全监管、项目检查验收等制度,坚持集中时间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安全。

围绕建设廉洁工程,突出严格管理重监督。市、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特殊党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是严格资金管理。按照“五个不”的要求,坚持对进入财政专户的“特殊党费”实行专账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拨付,制定了《“特殊党费”使用管理流程》,从资金申请到下拨做到层层审核、把关,保证了资金运行安全。二是严格资金发放。按照“张榜公示、逐一审核、公开发放、建好台账”的原则,对倒损农房户进行逐一核查,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归档工作,使发放农房补助的基础工作详实完备。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下发了全市“特殊党费”使用管理监督检查暂行办法,明确了监督检查的内容、方式和责任追究,并设立了监督邮箱。市、县(区)都将“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作为“特殊党费”使用管理的监督举报热线电话,及时接听受理并认真负责地解答释疑。市委组织部从组织、纪检、财政、审计抽调专人组成巡回检查小组,从市级“两代表一委员”中聘请了28名同志担任社会监督员,采取明查暗访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县(区)、乡镇也聘请了一批“两代表一委员”组建了社会监督小组,全市共聘请社会监督员3000余名。四是跟踪审计监督。市、县(区)抽调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人员组成“特殊党费”使用专项审计监督小组,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保证了“特殊党费”资金专款专用。

围绕扩大影响营造氛围,突出广泛宣传强引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群众的知晓面和社会影响力。一是短信宣传。市委组织部协调三大通讯公司通过平台短信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短信近100万条,定期通过基层党建手机信息系统向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发送信息30余万条,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特殊党费”使用管理情况,扩大了影响力,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二是媒体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简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共编发“特殊党费”使用管理方面信息50多期、100余条。旺苍、剑阁、青川等县(区)还制作了电视专题节目,将“特殊党费”分配数量、使用方向和援助项目向社会公开。三是公示宣传。利用党务、政务、村务、组务公开栏等有效载体,定期公开公示,主动接受监督。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2

二、实验区的工作探索

(一)顶层设计

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支持系统的建设完善与自下而上的一线特殊教育活动实践,建立区域性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康整合服务支持网络,解决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本地区特殊教育质量,并总结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以供其他相似条件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借鉴。

(二)建设和完善行政支持体系

1.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推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关于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邛崃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确保所有在校和送教上门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执行6000元/生/年标准,落实送教上门人员交通和误餐补贴100元/天/人,按需要配置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专用设备,特殊教育专项经费逐年提高;全市89名资源教师全部同特校教师一样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新招聘8名特教专业本科毕业在编教师;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家团队,指导特殊教育的专业发展。2.建立四级评估机制,实现特殊教育分级管理建立政府对部门工作的评估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由项目督办进行考核;完善教育局对学校的评估,将特殊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尤其是残疾儿童发展作为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对普通学校的绩效考核;将残疾儿童的发展纳入学校对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和随班就读老师的工作考核指标;落实对特殊学生的发展评估,这是前三级评估的基础内容。3.充分发挥资源中心的作用2016年4月,邛崃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确立了“全人教育,全力支持,全心服务”的宗旨,明确了培训和咨询、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督导和评估、转介和安置、转衔服务、教学资源服务的职能。其中为区域内的教师提供培训、开展特殊教育相关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协助教育局进行督导和评估工作是目前主要的职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运行由一个动力体系、一个管理体系和一个合作载体组成,动力体系是我市的特殊教育四级评估体系,管理体系是资源中心的运行机制,合作载体是跨部门的微平台。政府对部门的特殊教育目标督查由资源中心提供基础数据,教育局对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由资源中心制定指标体系并实施,普通学校对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以及对残疾学生的发展评估由资源中心指导进行。通过建立“邛崃特教中心”企业微信平台,将家长、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各镇乡残疾人专干和卫生院医生、康复机构、专家团队全部纳入,实现了及时政策和信息、沟通和合作、在线培训、对全市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评估、记录其他部门特殊教育相关工作情况等功能。

(三)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的改革实验

1.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随班就读两年来,通过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对随班就读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提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一是建设资源网络,完善管理机制。全市增设16个资源教室,使资源教室覆盖全市24个镇乡及偏远地区。对资源教室采取分级发展,重点建设发展有困难的二级资源教室,促进三级资源教室的建设和发展。二是通过健全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资源教室的课程调整,特教班的职能扩展,支持随班就读。三是培训专业师资,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分层式菜单培训:针对教师实施内涵式的长期培训,以“进入一个学校,研究一个个案,成熟一个团队”的培训宗旨和“理论+实践+反思+分享+再行动”和“种子班”的培训模式,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针对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开展了普适性的培训,针对家长开展了和其子女相关的个别化培训。四是与一所高校和多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专家指导团队。五是根据区域内随班就读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下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子课题,通过针对性的行动研究,解决问题,带动整体发展。2.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送教上门我市送教上门工作面临幅员面积大,地形相对复杂,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分散,医疗和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的难题。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落实送教上门方案。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作原则,设计了工作模式,制定了工作方案,培训相关人员,在整体展开的基础上开展送教上门个案研究。教育局负责整体规划,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就近原则,以距离送教上门对象最近的学校为主体,会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组成个性化的服务团队,通过合作制定IEP并实施开展工作。二是按照《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部门责任,指定每个部门、镇乡具体负责人。由服务对象所在地学校资源教师牵头,针对服务对象情况,联系各部门、所在镇乡负责人,开展工作。三是针对送教上门人员开展专门培训,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点位,分别以《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的个案研究》为子课题,研究送教上门工作中需要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怎样构建送教上门的支持保障体系,怎样整合部门资源开展跨专业的送教上门服务,怎样培养教康整合的教师队伍,怎样对大龄送教上门对象开展职业重建,怎样将送教上门对象安置到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怎样整合自然资源为送教上门对象服务。

三、实验区的工作经验

(一)建立与完善行政支持系统,推动特殊教育常态发展

邛崃市建立政府牵头、目标导向、督导保障、教育局协调、部门合作、资源中心为载体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体系,保障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系统开展和常态推进。如建立了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和公用经费按发展需要逐年增长;招聘专业教师,引进专家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了资源中心,31个资源教室,24个残联服务点,24个镇乡卫生院联动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通过特殊教育工作目标督查制度,将各项工作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下达到各部门,作为刚性要求强制执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反馈到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实现对各部门的督导和评估等。

(二)以“复合式资源教室”发展支持随班就读

为满足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邛崃市设置了“特教班”,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将这部分“特教班”建设成为了“复合式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复合式资源教室”综合了特教班和资源教室的功能,能根据需要开展中重度残疾儿童的班级教学,同时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是一个随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灵活工作的综合体。学校建立校内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从教务、德育、后勤等方面全盘规划,发展其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灵活安置的功能。“复合式资源教室”的建设丰富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安置层次,实现了“隔离程度最低”的“动态安置”,使特教班的职能得到了扩展,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以“跨专业团队合作的送教上门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1.“能进全进”的送教上门原则送教上门的起点应该考虑怎样避免让孩子成为送教上门的对象。邛崃市确定了“能不送尽量不送,能进校全部进校”的原则,通过三个途径让孩子进入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一是“纠错型”———通过有关专家评估确保送教上门对象是确实不能到校就读、不得不送的适龄儿童少年;二是“创造条件型”———通过创造条件、协调资源,尽可能让更多重度残疾儿童到校就读;三是“发展型”———通过送教上门工作,转变家长思想观念,提高送教上门对象的能力,使其能到学校就读。2.跨专业团队合作为主的送教模式(1)跨部门合作教育、卫计、残联、民政、财政在政府督导下,根据联席会议规定的任务,由各部门服务对象所在区域内的责任人组成团队,由学籍所在地学校教师为个案负责人,跨部门团队合作提供送教上门服务。(2)“外促内生”的专家指导模式通过聘请高校、康复机构、医疗机构专家,保障送教上门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专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合作:一是直接加入送教团队服务难点个案;二是培训指导送教人员。制定送教上门指导培训方案,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展自身专业,构建能够提供跨专业服务的教师队伍。(3)教康整合的送教上门课程建设教师在和康复治疗师合作送教过程中,将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和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教康整合的课程,让孩子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其他领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任务单式科研”突破课题研究难点

通过三级任务单开展课题研究。第一级任务单明确区域内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以子课题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解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二级任务单,明确某一阶段内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形式、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子课题学校根据二级任务单制定三级任务单,规定学校课题组教师的具体任务。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3

一、总体发展目标

(一)努力提升普及水平。到2015年,三类适龄残疾(即视力、听力、智力残疾,下同)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建立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到2020年,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入学水平,将州特殊学校建成一所容盲、聋、智障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中心特殊教育学校。

(二)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以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根据实际办好特教班和认真开展好随班就读工作;高中阶段学校要积极招收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学生;特殊学校要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切实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结合实际,统筹规划,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教育、民政、卫生部门、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建立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机构。

二、加快建设步伐

(一)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30万人口建1所特殊学校的要求,到2015年,完成龙山县、泸溪县特殊学校建设和州特殊学校、凤凰县、永顺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任务。按照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确保州特殊学校和永顺县、凤凰县、龙山县、泸溪县等5所学校达标,基本形成州、县市两级特殊教育学校体系。

(二)统筹建设附属特殊教育班。各县市根据实际在普通学校统筹建设附属特教班或认真做好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要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教具学具、图书资料等教育教学资源,满足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学习、生活和康复训练需要。

三、切实加强领导

(一)强化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把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特殊教育发展列入议事日程。要完善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把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落实部门职责。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编制、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税务、公安、残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和责任,在保障残疾孩子入学、孤残儿童抚育、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配备、工资待遇、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特教学校企业税收减免、残疾人口统计等方面通力合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制订有关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指导和管理;负责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培训;组织学校实施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制定特殊教育发展、特教师资待遇等经费政策,按规定承担特殊教育事业经费保障的责任。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特殊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牵头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引导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编制部门负责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编制管理有关规定,核定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编制,保障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依托社区服务机构,配合基层残联组织,对残疾儿童家庭进行教育咨询和指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协助残联,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残疾人就业种类和用工准入资格进行指导和规定,帮助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分类和检查诊断证明,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特殊教育招生的筛查鉴定工作;对在校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定期复查和医疗康复指导;对教育康复效果进行评估鉴定;承担向社会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的工作。

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实施征管范围内特殊教育学校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公安部门负责与学校一道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确保学校周边安全稳定。

残联负责每年11月底以前对年龄段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类别、等级、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数据统计,登记造册、建档;承担组织开展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和残疾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

(三)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特殊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的督查落实,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进行督导评估,向社会公布督导评估报告,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四)形成社会合力。加大特殊教育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尊重特殊教育教师和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舆论氛围。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捐赠及免税的政策,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民间组织支持特殊教育,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赠特殊教育、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

四、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一)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要将特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要切实加大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和配套建设好特殊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州本级财政按每年80万元、县市财政每年以县域总人口为基数按照不低于每人0.5元的标准设立残疾人教育事业专项经费,用于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培训和特教学校活动开展等。要足额落实公用经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的6倍拨付,学生人数少于100人的特殊教育学校,每年公用经费预算安排应高于此标准,同时,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设施设备更新、维修、校园改造等项目的资金投入。

(二)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落实医疗保障有关政府补贴政策,并对在校残疾学生实行生活费全免和给予交通费补贴。在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按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标准,由相关部门拨付免费经费。

(三)认真做好资助工作。积极筹措资金,认真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残联部门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福利所募集的福利金也要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兴办特殊教育。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配齐配足各类教师。根据国家、省编制文件,按照教育康复并重、医教结合的要求,配齐配足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要配齐生活教师、安保人员,保证残疾学生住宿期间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除配齐学科教师外,应逐步配备心理康复教师、语言康复教师、医疗康复教师、特教职业教育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以确保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

(二)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重点抓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特教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三)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各县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在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六、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科研管理,建立特殊教育教研网络和校本研修制度,鼓励学校和教师结合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州、县市、校际科研学术交流合作,努力提升特殊教育研究水平,着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四)完善随班就读机制。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市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各县市要建立随班就读的管理指导机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各类制度,抓实抓好随班就读工作。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县市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充分运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指导特殊教育;建立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4

一是创新补充机制。各地通过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并在编制上向农村和薄弱中小学紧缺学科倾斜,有效缓解农村教师整体超编、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等难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各地投入经费186亿元,补充教师51万人。山东、海南等省按照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执行城乡一体化教师编制标准。湖北省按照“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日常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原则,每年安排专项经费9个亿用于录用新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

二是创新交流机制。各地通过实行校长和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建立支教制度、实施优质校与薄弱校对口支援、建立教育联盟、开展走教和送教下乡活动、实行名师帮扶辐射等多种形式,促进区域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各地投入经费7.62亿元,用于补助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参与流动教师数达到93.2万人。陕西省政府规定高级职称教师全县学校共享、“打通”使用。辽宁省实行城乡大学区计划、万名教师交流计划等,推进校长教师在大学区内进行交流。江苏、湖北、福建等省每年参与流动教师比例达到10%以上。

三是创新培训机制。各地认真执行国家培训计划,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探索培训新模式,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重点关注农村教师培训提升。如重庆市每年安排培训资金1.5亿元,重点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农村薄弱学科教师轮训、农村骨干教师建设、农村校长专项培训等计划。努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如天津、江苏、浙江等地通过“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实施高层次研修培训、课题资助、挂职锻炼、境外培训、项目合作等活动,打造了一批专家型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大连市金州新区近年来投入7000万元专项经费,培训教师15000人次,其中赴境外培训1800人次。成都市武侯区2012年投入1462万元,组织教师通过到海外基地、到沿海名校、到国内高校“三到”举措开展研修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各地共投入经费100.5亿元,培训教师达1869万人次,比2010、2011两年增加180万人次。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各地通过实行农村教师奖励计划、设立农村教师专项补贴等,不断创新教师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湖南省启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岗位补贴,对县镇以外的乡镇中心学校教师、乡镇村小教师、教学点教师每月分别补贴300元、500元、700元,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分别承担60%和40%。四川省蒲江县给予交流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每月补贴1000元,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二、加强联盟办学,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各地积极探索实施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捆绑、学校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明确了“大小搭配、强弱联盟、管理同步、捆绑考核、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带动薄弱学校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努力缩小区域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

一是集团化办学。各地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实施优质学校与多个学校联盟的名校集团,加大优质资源辐射力度,提升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有的地方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一半以上。浙江省实施优质学校与多个学校联盟的名校集团,实现强弱学校共同发展,杭州市西湖区、上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80%以上。

二是学区化管理。各地秉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大资源观,通过以优质校为龙头、若干盟校加入的大学区的划分,实现学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打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福建省在全省推进“小片区”管理,在城区划定小片区,以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学、捆绑考核”。

三是城乡捆绑。各地通过将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捆绑”在一起,通过“一加一”模式或“一加多”的模式,结对帮扶、联合带动,以好带差,以强帮弱,利用城市优质学校的管理理念、资源和文化等优势,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12年,成都市各县结成10对“一对一”教育联盟,480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参与结对,覆盖面达42%,2993名城市骨干教师与4546名农村学校教师结成师徒。

四是委托管理。各地通过将农村学校转交中心城区优质中小学实施委托管理,将优质学校的先进理念、办学思想、文化内涵等输出到农村学校,实现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三、关注特殊群体,保障平等教育权利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各地落实国家要求,不断完善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制度和关爱体系,缩小义务教育群体差距。

一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得到有效保障。各地通过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制度,实现同城同待遇,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权。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各地共投入经费286.55亿元,努力增加学位,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37.12万人。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实行所有有容量的公办学校向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99%,就读人数占务工人员子女总人数的99%。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实施“共享蓝天计划”,近两年投入9.64亿元,确保4.18万名进城就业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5

1、加大特殊教育投入。继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三免两补”政策,逐年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

2、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得到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3、建立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每周提供一次以上,每次两课时的送教上门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1、课程资源:学校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指导、研究、培训、服务功能,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康复教育服务。

2、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建立特教教师微信群,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特教经验,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的建设,各学校在利用好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校园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资源库建设。鼓励学校组织教师开发课件、电子教案、素材。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要挑选思想觉悟高、事业心强,教育、教学有经验的老师担任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四、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特殊教育质量提升体系。

1、实行“一人一档”,规范管理。以学校为单位,建立0—16岁残疾儿童少年档案。

2、落实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要求。认证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6

3.不断加强教育系统思想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抓好高校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深化高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组织4000名大学生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会同省编办核定高校辅导员编制,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广大师生党员中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学习教育活动,对管钱管物管人的重要岗位、重点部位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监督检查,做好省属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开展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评估,规范高校科技企业监管,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5.全力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夯实维护稳定安全责任。认真做好教育舆情汇集与分析,建立健全稳定安全情势研判和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学校安全防范,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组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稳定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净化育人环境,创建“平安校园”。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做好校方责任保险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性、,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社会大局稳定。

6.启动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学习活动,组织宣讲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集中宣传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措施、新成果和优秀典型,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工作。认真梳理《实施意见》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各地、各校在学习贯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7.完善配套规划和标准。编制并组织实施《陕西省教育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学前教育办园标准。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编制“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指导各市、备普通高校编制并实施发展规划。做好教育统计及分析工作,编纂陕西教育蓝皮书。

8.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多元化教育经费体制。协调落实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实现“三个增长”。明确市、县的教育投入任务。防止“挤出效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或高中阶段教育。引导社会、企业、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教育,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力度引进外资贷款。做好赠款建校项目管理工作。

9.强化教育综合督导。对各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对24个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督导考核,举办县委书记、县长优先发展教育论坛。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2个、“双高双普”县3个、教育强县2个。开展教育经费投入、教师归口管理、素质教育、城市开发区学校建设等专项督导检查,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对8所市属高职院校进行督导。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推行县级教育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

10.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研究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两年普及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组织7个县实施好国家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试点项目,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公办幼儿园400所,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督促落实城镇居民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

11.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小学400元,年、初中600元,年,将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3元,天、初中4元,天。

12.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督促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控辍保学的责任。指导义务教育学校建立控辍保学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流失学生劝返制度和辍学报告制度。办好必要的教学点。组织开展控辍保学专项督导检查。

1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完成中职招生25万人。建设陕西省示范高中网络联盟,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开展中职学校办学标准达标验收,规范中职学校名称,按照质量优先、特色优先、效益优先的原则整合资源。

14.加强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和管理。制定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和管理的具体方案,大力加强“985”、“211”工程高校建设,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稳定高校规模,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争取更多高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将省属高校生均拨款提高到9000元,年,启动化解高校债务。逐步提高高校在陕招生比例。

15.关心支持特珠教育。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制定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指导意见,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规模;实施特殊教育建设项目,协调指导各市把特殊教育事业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于一般水平的政策。加强对特殊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稀遇。

16.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启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试点项目。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加大城区及其周边学校建设力度。改造薄弱学

校,改善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条件,新建和改造中小学取暖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推进城乡之间对口支援,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鼓励和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推动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加快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所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通中学和85%的小学接人基础教育专网。

17.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探索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实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革试点项目,率先推进小学生减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切实纠正下达升学指标、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维护正常的招生和考试秩序。联合有关部门,整顿各类社会补习机构、奥数辅导机构和教辅市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配合学校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组织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检查。

18.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办好一批涉农专业,做好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进城务工人员和进城落户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就业、创业技能。

19.关心扶助困难群体。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解决好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落户居民子女、残疾儿童少年以及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上学问题。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发放工作,保证各项资助经费按时足额发放。

20.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基层就业项目,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完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入伍服义务兵役、就业见习等政策措施,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

21.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工程,继续开展“三讲两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中小学生科技节”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中小学内涵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教学指导体系。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抓好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实施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指导市县督导评估学校6000所。加强实践教学,做好高中、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工作,新建10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22.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编制中职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人人技能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建设10个区域性综合性实训基地、一批专业性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组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职业教育示范(骨干)院校、示范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测。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

2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项目的培育和建设,帮助高校争取更多部级项目;完善质量工程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好卓越工程师计划,推进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组织开展创新技能竞赛。做好教学成果评选工作,适时启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基地建设。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项目建设。扩大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规模。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启动新任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省考县选”统一招聘考试工作,强化职称评聘激励机制,深化中小学教师申报正高级职称改革试点工作,健全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培养与评估机制。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幼儿教师5000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改革试点,提高培训质量,推进校本研修,培训中小学教师8万人次,培训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系统行政干部1400人。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骨干专业教师省级培训和校长研修培训,评选表彰中职名校长、名教师。做好“百人计划”、“三秦学者”、“三五人才工程”和“西部之光”计划在高校的组织实施工作,吸引汇聚高层次人才。

25.强化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入实施“蛋奶工程”,做好近视眼防控工作,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提高艺术教育课堂质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和艺术活动。加强国防教育。

26.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严格高等继续教育准入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改革试点,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筹备建立陕西开放大学。

27.重视民族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支持办好班、新疆班。加快民族聚居社区和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加大对民族学校的帮扶支援力度。

28.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支持科研计划专项900个,积极承担国家和我省重大科技任务。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提高服务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的水平。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成果和研究基地管理。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新建若干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支持30个产业化培育项目,组织高校与地方进行科技项目对接,试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29.促进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以迎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加强对社会语言生活的规范与服务。围绕建党90周年,开展中华经典和红色经典诵读、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做好普通话测试工作,开展城市语言文字轷估。

30.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教育管理职能,保障学校办学自。建立教育咨询委员会,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建立教育督察员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制定接收省级有关部门管理的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的工作规程,实行学历教育归口管理。促进高校省部共建、省市共建、省企共建。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做好设立陕西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论证工作。推进省属高校、厅属中专和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工作。引导中小学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教

师和农村偏远地区倾斜,指导省属高校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和考核办法。

31.推动办学体制改革。完善并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开展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根据国家政策合理调整民办高校学费标准,实施民办高校质量提高奖励项目;开展“放心上民校”活动,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办学行为,做好年检工作,做好独立学院过渡期工作。推进学校后勤保障制度改革,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

32.完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向辖区内初中分配的办法,建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获奖选手免试进人高职院校学习制度。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制定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加强对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管理,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积极推进自学考试考务考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提高考试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

33.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指导西安市制定建设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的规划。开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改革试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探索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新模式,推进全省教育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与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和国家全额资助出国留学项目,加强对自费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做好出国留学工作。实施“春晖计划”,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来陕服务。做好来陕留学服务、指导和管理工作,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力度。做好国(境)外捐赠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加强因公出国(境)团组的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支持各地和高校举办和承办全国性、国际性的活动,举办陕西大学生科技创新博览会,不断扩大陕西教育的影响力。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7

认真贯彻落实《2008年**市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实施意见》(潍教字【2008】32号),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学生和家长负责的原则,认真组织今年的高中招生工作,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录取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德、智、体、美全面评价和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2、根据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和综合素质等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坚持统筹兼顾,择优录取的原则。

三、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我校2008年高中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1、高中招生领导小组:负责本校2008年高中招生的组织、协调、调度。

组长:

副组长:

2、高中招生录取认定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招生方案、考生综合素质等级认定标准、推荐录取学生的条件、对考生特殊才能展示的评定标准和办法、录取的标准和办法及相应的招生政策,解决招生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3、招生办公室(咨询办公室):负责招生日常事务及招生咨询事宜。

主任:

成员:

咨询电话:

四、招生计划

五、报名

1、报名时要提供以下证件及材料:

①学业水平考试准考证

②户口薄

③近期免冠、正面、一寸彩色照片两张

④考生的各项标志性成果(原件和复印件);

2、报名时间、地点:

①音乐、美术、体育专业考试报名时间:4月28日—29日。测试时间:4月30日。

②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入学申请)时间:5月9日—11日。

③报名地点:学校北校区教导处

六、考试与评价

1、学科考试

所有考生均参加全市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其考试成绩用等级表达,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必须到我校参加考试,考试时间为6月12、13、14、15日。

2、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信息技术考试、体育考试、音乐美术考查在区教育部门的监督下,由各初中学校组织,按有关规定执行。

七、录取标准

1、录取的必备条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获B级(含B级)以上等级;

(2)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考查信息技术考试达到B级(含B级)以上等级;体育考试达到及格(含及格)以上等级。

2、综合录取

先录取指标生,再录取统招生,最后录取择校生。

录取指标生,按照初中学校所分配的名额,根据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等级择优录取。指标生实行全额录取。

录取剩余名额的统招生,主要依据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考生综合素质认定等级择优录取,综合素质等级与语文数学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等值对待。

①录取时先看语数英综合素质组合,再看理化组合,后看政史地生组合,相同情况下依据综合素质等级录取。

②录取时采用综合素质语数英等值、理化等值、政史地生等值的原则,语数英综合素质等级可等值置换,如:语文A、数学B、英语C、综合素质B可等值于语文B、数学B、英语B、综合素质B;物理、化学等级可等值对待,如物理A、化学C可等值于物理B、化学B,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级可等值对待,如:生物C、政治A、历史B、地理B可等值于生物B、政治B、历史B、地理B。

③相同情况下,按数、英、语、综合素质、理化、生、政、史、地学科顺序依次录取,录满计划为止。先录指标生,再录统招生,最后录择校生。

3、艺体生录取

①报考我校的艺体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测试,测试成绩分A、B、C、D、E五个等级。

②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理化生实验考查B等级以上。

③根据计划数按1:2的比例确定取得专业资格的人数,录取时按计划数依据艺体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依次确定统招生、择校生。

4、特殊才能展示

考生可自愿到我校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能,我校将组织对考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评定。考生特殊才能展示侧重在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等诸方面领域的成果,其评价结果用等级表达,分A、B、C、D、E五等,作为录取时的参考。

①参加专业类测试的考生的专业成绩不计入特殊才能展示成绩;

②特殊才能展示时可提供个人的实证性材料;

③经认定委员会审查、核实后,特殊才能展示为A等的考生在录取时作为标志性成果择优录取。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8

党支部是学校的领头羊,每个党员如同熠熠闪烁的星火,学校党支部紧紧围绕学校管理目标,与时俱进地推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党员带头推进督导工作。即一个党员联系一个部门、一个年级、一个学科或一个班级,通过“榜样引领、责任设岗、亮牌示范、红色服务”等形式,让督导走进党建的星星之火在校园遍地点燃。如“督导滴水传情三走访”,即走访学生家庭、走访学生实习单位、走访共建单位;有“滴水传情三宣传”,即利用校园网、展板、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阵地,宣传学校目标要求和主要内容、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和经验,有“督导滴水传情三沟通”,即利用网络搭建“知情、解忧、暖心”的党员沟通服务平台、利用QQ群搭建“和你一起长大”师生沟通平台、利用“五个一”模式搭建接待家长来校平台,即家长来校“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番恳谈”,以此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有特色、有新意、时代感强、代表性强、影响力强的督导内涵。“星火燎原”督导工作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使广大党员得到一次很好的党性锻炼。

“阳光管理”―督导工作从制度入手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绩效考核奖惩制、安全责任问责制、校务党务公开制、“五严”规定和中学日常教学管理条例、教师家访制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阳光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督导工作的有序进行。

督导通过投诉渠道畅通,公开督导“热线”电话、“听您说”意见箱、“一线连万家”网络投诉等;为每个学生家长发放“为更好地塑造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心理,请经常保持联系”的署上手机号码、办公室号码的班主任名片;督导组织定期召开专题家长座谈会,并不断丰富家长会的内涵:有“大手拉小手”法制教育家长会、“太阳花开”心理辅导家长会、“露一手”技能培训家长会、“您的孩子一样可爱”特殊学生家长会等。召开“同一蓝天下”社区座谈会和“军功章有您的一半”共建单位座谈会。有效、科学、精细、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整个学校的督导工作良好运行。

“正确定位”―督导工作从认识入口

纠正督导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在教育工作中,往往一些教育政策比较好,但就是落实不够到位。这不仅使国家的教育政策在落实中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滋生了一些不良习气。根本原因在于决策与实施之间缺少督促检查、指导这个重要环节,或者说督导这个环节出了问题。督导影响落实,落实影响效果,效果影响教育形象。因此,把加强工作当作进一步转变作风、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思考。不深入一线,不到现场,只触其表,未及其里。避免形式化。有听、看、查、问等形式,但只了解现象,不深究问题。

“四轮驱动”―督导工作从观念入力

树立“大督导”观念,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坚持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年级(学科)“四轮驱动”,形成强大督导合力,有效推动督导工作的落实。一是书记、校长当督导龙头。着眼全局,围绕大事,亲自督导,着力凸显和发挥龙头作用。二是分管领导当督导调度。直接协调、督导落实。三是部门当督导的调研、参谋。凝聚和发挥部门的督导力量,重点在“谋出新举措”上下功夫,做到决策前有建议、决策中有谏言,使督导工作成为抓落实重要的一环。四是年级(学科)当督导干事。自我加压、自我督导,强化执行,推动各项督导工作的有效落实。坚持“四轮驱动”督导工作,凝聚督导的合力。

“师德榜样”―督导工作从文化入心

常言道“爱好学生容易,爱特殊学生难”,面对众多的特殊学生,无抱怨、无放弃,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督导模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和谐、进取”的校园之家,以浓郁的“和谐”文化来强化教师的师德,教师要以“挽救一个特殊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确保一方平安”的高度责任感彰显着校园和谐文化。美丽的校园,洋溢着师生“诚信做人,恒心做事”的生动画面,洋溢着师生“自信成功、自强成才、自律成长”的阳光笑容,督导工作促进教师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人格,零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零有偿家教。校园呈现五大亮点,即:亮点一:条线协调,师生形象好,社会声誉好。亮点二:积极进取,教工干劲足,集体智慧高。亮点三:齐心协力,团队意识强,成绩荣誉多。亮点四:爱校如家,主人意识强,献计献策多。亮点五:心态阳光,抗挫能力强,幸福指数高。在五大亮点中,我们看到了督导工作的深入人心,也促进着学校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优质办学”―督导工作从行动入围

特殊学生更需要优质的教育,才能帮助其健康成长,才能确保一方的平安。学校教育以督导工作为保障,基于学生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师德师风十分过硬,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生管理艺术、独特魅力与规范自律的管理手段。学校坚持实行“督导常态化”,如“班级一日视导”、“教学巡课”、“晨会开放”、“督导与学生小管家”等,在与特殊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渗透了督导掌控能力、督导管理能力、督导协调能力。引导教师“治班之道”,在强化教师“工作意识”的同时,提高“行风优化意识”, 从“防止学生为恶”向“引导学生为善、引导学生成才”努力,从“看管式的他律”向“群体积极向上、学生自我管理的自律”努力,在督导工作积极行动的引领下,特殊学生安心课堂,热心校园,远离社会不良倾向,实现了常态稳定零违法,为社会送去平安,为家庭送上幸福。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9

6月底和9月初,省上先后两次下拨我市用于援建学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农房恢复重建等项目“特殊党费”共计约7.53亿元。根据规定,下拨到我市的“特殊党费”主要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帮助极重灾县(市)重建中学、小学各一所,帮助重灾县(市)重建一所中学或小学。“特殊党费”援建我市中小学共6所,下拨“特殊党费”1.79亿元。自去年8月开始,6所学校已分别先行垫资启动修建。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援建中小学校的“特殊党费”已全部下拨到4个重灾县(市),正在进行验收、决算工作。

(二)帮助灾区县(市)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农户住房恢复重建。截至2008年底,省财政核定我市灾区农房倒损户共146735户,其中,农村低保户9690户,一般农户137045户,共涉及15个区(市)县。该项目省上共下拨“特殊党费”5.08亿元,对重建住房的农村低保户和一般农户分别按每户10000元、3000元进行救助。所拨“特殊党费”已全部下拨到相关区(市)县。为加快灾后农房重建进度,我们在农房重建过程中,充分贯彻城乡统筹理念,根据农户不同意愿,采取了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联建、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广泛引进社会资金,市县两级财政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补贴。为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我市专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严格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省上通知要求,“特殊党费”不得抵扣国家已有的援助政策执行,逐一进行审核、公示确认、登记造册、完善台帐。截止目前,各区(市)县按照2008年底财政结算倒损农房需恢复重建户数,对符合条件的对象逐一进行审核确认和公示、完善了台帐。从审核的情况看,由于部分农户意愿发生变化,由原来选择的重建改变为维修加固,故目前核定数为94059户(不含都江堰省上核定的45891户,正在审核确认之中),其中一般农户86578户,低保户7481户;核定资金总数33454.4万元,其中一般农户25973.4万元,低保户7481万元。目前,已发放25843户,其中一般农户23174户,低保户2669户,占目前已核定总户数的27.5%,已发放资金9621.2万元,占目前核定总资金的28.8%。成华、温江、郫县、龙泉、青白江、新都、邛崃、崇州、金堂、双流、新津11个区(市)县已发放完毕,彭州、大邑、蒲江正在发放之中,都江堰还在审核公示确认之中。

(三)帮助重灾县(市)重建、修复村级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

“特殊党费”共援建我市村级活动场所项目627个,其中重建项目349个,维修加固项目278个。该项目省上下拨“特殊党费”5449.8万元,目前已全部下拨到4个相关县(市)。目前,349个重建项目中,已完工54个,在建67个,另有228个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进行招投标和立项审批阶段;“特殊党费”共援建278个维修加固项目中,已完工54个,进入前期准备和项目审批阶段224个。“特殊党费”共援建我市农村远程教育站点项目959个,下拨“特殊党费”1150.8万元,也已全部下拨到4个相关县(市)。目前,已完工695个,在建264个,相关设备招标采购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四)为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发放慰问金。对抗震救灾因公牺牲受到中组部表彰的优秀党员、大邑县雾山乡虾口村原村支书刘全福同志的家属,及时进行了走访慰问,发放慰问金3万元。对因公牺牲的吴忠红、常瑞广、陈静、刘建秋、郭庆欣,省政府刚批准为烈士,正在办理相关手续,近期将按照规定发放慰问金。

二、“特殊党费”使用管理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

抗震救灾“特殊党费”,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用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献爱心、送真情,救助灾区群众、支援灾区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充分体现了党在大灾大难面前的意志和决心,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政治理念,起到了聚党心、得民心的积极作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区(市)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特殊党费”的资金使用好、管理好,把“特殊党费”的项目规划好、建设好,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一)责任落实到位,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市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同志明确要求,“特殊党费”的管理和使用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向群众把政策宣传到位,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资金管理要严格,要设立专户,严格按程序操作,要经得起检查,真正把好事办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志宏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谢瑞武同志任副组长,纪检、组织、发改、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抗震救灾“特殊党费”使用管理监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小组和项目监督检查工作小组,组长分别由市民政局局长和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担任。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市抗震救灾“特殊党费”使用管理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分工>的通知》,对相关部门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9月7日,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全市“特殊党费”使用管理工作会议,对有关工作及时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项目实施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规范援助农房重建资金发放。为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我市专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严格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省上通知要求,“特殊党费”不得抵扣国家已有的援助政策执行,对援助对象逐一进行审核、公示确认、登记造册、完善台帐。二是抓好项目的规划设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确定项目的抗震设防烈度。中小学学校建设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不建豪华学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统筹考虑,确保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顺利实施。三是严把工程质量。项目的立项、申报、招标、报建、工程管理和竣工验收,严格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纪检、建设、审计等部门全程跟踪监督,认真把好每个环节,努力把援建项目建成灾后重建样板工程。四是实行项目台帐管理。全市建立了“特殊党费”使用管理及项目进展情况周报制度,对各区(市)县“特殊党费”使用管理情况及项目进度实行动态跟踪,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三)服务监管到位,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一是明确监管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扎实地做好“特殊党费”使用管理监督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作为具体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抓紧项目实施,严格管理监督,确保“特殊党费”发挥出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二是实行专账管理。市、县财政对进入专户的“特殊党费”实行专账管理,并对具体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资金及时下拨和使用安全。三是加强检查审计。领导小组多次派出检查组,深入各区(市)县,特别是4个重灾县(市),对“特殊党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区(市)县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四是进行党内外公示。通过村务公开栏、政务公开栏、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对“特殊党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向党内外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宣传引导到位,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特殊党费”使用管理工作政策性非常强,要求非常高,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涉及灾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有些项目情况比较复杂,在具体实施中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通过派出工作组、印制宣传册、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对“特殊党费”的有关政策和使用管理监督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努力做到让广大群众了解相关政策、明白资金来源、知晓进展情况,积极争取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同时,注意了解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在事前,真正把好事办好,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

从基层反映的情况看,目前主要是个别地方由于农房重建援助对象较多,审核公示、登记造册需要一定时间,同时由于援建单位再次对农房重建低保户给予了一定的救助资金,再次发放“特殊党费”援助农房重建资金,群众意见较大,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需要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放进度。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严格使用程序,坚持公开透明,主动接受有关部门和广大党员群众监督。严格按照“特殊党费”使用方向和管理使用流程要求,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促进“特殊党费”援建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确保使用管理工作和各个援建项目经得起历史检验,取信于全体党员,取信于全社会。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10

1.年内开工建设富力桃园幼儿园、东航复地幼儿园、沈2巷幼儿园、东方中学综合楼、工商信息学校实训楼、重固中学教学楼,启用青少年活动中心。2.与各部门积极协调沟通,推进蒸淀幼儿园、小蒸幼儿园、徐泾15班新幼儿园、豫英学校游泳馆及综合楼等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配合新城公司、徐泾镇政府、市住宅中心参与配建学校的前期工作,把好新校舍的建设标准关。3.做好了区新三年(2012—2014年)校舍加固、改造规划的制订并启动实施。年内完成了毓华学校、凤溪中学、东方幼儿园分部、红珊瑚幼儿园、金泽成校、东湖中学等15个大修项目。

(二)实施“安全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校车安全等工作

1.落实教育系统三级安全责任签约,明确岗位职责,和区消防支队、交警支队、治安支队紧密合作,组建了9个校园安全管理协作组,启动校园安全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2.会同区交警支队、治安支队、消防支队、交运局等部门开展校车、消防、技防、治安、校园周边环境等项目的联合检查与整治,104家公办学校抽查覆盖率42%,64家民办学校、幼儿园抽查覆盖率92%,45家看护点抽查覆盖率100%,学校周边环境巡查与治理23所,其中高校2所。3.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禁毒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共组织逾200场次的校级“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参与师生超10万人次。另外,还开展了“优秀守护卫士”推荐、十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第四届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上竞赛等活动。4.认真学习国家《车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市校车安全管理规定》的文件精神,在检查与调研的基础上,和公安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并经区政府转发《区关于贯彻实施<市校车安全管理规定>的意见》(青府办发[2012]141号),确保了校车规范、有序、安全运行。5.加强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组织专人检查各中小学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情况,全力做好防汛抗台工作,13个学校集中安置点共接收台风“海葵”避险撤离人员7100余名。6.加强各类民办学校的安全工作。按照治安、交警、消防、交运、食品监察等部门对各项工作的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列出专项经费约948万元,配置专职保安、安装摄像头等,不断夯实各类民办学校的人防、物防和技防保障。

(三)实施“质量满意工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以“为人、为师、为学”主题师德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弘扬先进文化,力行师德规范,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师德教育。成功举办主题为“弘扬先进文化,力行师德规范,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第28届教师节庆祝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继续以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研修基地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成功举办了“第九届教育论坛”。首批12个学科教师研修基地重点总结了学科教学改进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分别开展了以“课堂绿色转型”为主题的展示活动。新挂牌的14个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制定了三年行动规划和首年工作计划,工作稳步推进。3.深入开展新课堂实验,推进“有效课堂、有效作业”,全面启动新课堂实验教师培训,加强教材解读和目标细化工作,深化作业设计与考试命题的研究,形成“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取向的新课堂实验主流模型,努力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绿色”转型。坚持从“扎实”教学环节做起,开展“聚焦课堂、精细管理”等专题研讨,整体加强教学五环节的衔接、联系与统一,并进一步加强对课程计划落实、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4.依托的古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农业文化、现代科技文化,认真规划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为基层学校提供典型范例,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和环保局合作的环境教育课程《我们的绿色家园》。积极参加市中学阶段征集展示活动,通过电视片、数字故事和电子书等形式展示中学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果。继续推进“区教育数字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幼儿园、高中阶段课程结构已经全部完成。5.推进“学科建设”行动,系统制定、论证和宣传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训练、作业评价等5个体系开展专题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在基础学校的应用中,反响良好。进一步落实“两听两看”的工作要求,帮助学校制订学科建设规划,通过听课调研、学科教研活动、网上教研、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途径,总结和推广全区学科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四)实施“健康促进工程”,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

1.深入贯彻“两纲”教育,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了中小学生“学雷锋、我践行”、“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征文、“优秀童谣”征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好习惯伴我行”等活动,报送6节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至国家教育部,并启动了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2.建立并健全区、镇、村(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社会资源大课堂”,通过开展“社区实践指导站”的试点研究、区中小学课外素质教育活动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加强学生校外生活工作的指导。3.完善“体教结合”工作机制。由区体教结合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区体育与教育部门共同协作,推进学校体教结合、布训、体育传统、特色项目等工作。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共有22所布训项目学校,涉及9个布训项目,并制定了评估办法实施评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教育局投入体教结合专项经费60万元,并设立了200万元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赔偿基金。另外,还启动建设区域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4.严格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要求,并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全覆盖的专项督查,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完善学生阳光体育联赛体系,组织了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体育竞赛活动,并组队参加了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阳光伙伴比赛、第二届阿迪达斯杯高中篮球决赛(高级中学获冠军)。5.完善“医教结合”工作机制。教育局、卫生局联合成立了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职责。建立了“一校一医”、“一校一团队”的工作模式,定期开展服务指导、分层培训、会商会诊等。还建立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分工合作,落实了基地、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资源,构建了良好的运行机制。6.努力办好食堂,建立学校食堂食品采购的追溯制度,确保食品来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营养干预机制,组织本区营养专家成立专、兼职营养师队伍,全面推行营养午餐。联合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等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同时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形成安全检查长效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校门口小商贩、饮食店、流动摊点等开展综合整治,严防校外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7.全面启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本市户籍农村家庭学生、城市低保、特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投入专项资金44.63万元,完成了高级中学等11所学校卫生保健室的标准化配置建设。

(五)实施“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品质

1.主动参与部市合作的“基础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推进《新课堂行动》、《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推进教育协作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个项目的实施。在部市合作项目工作组对我区项目进展的专项调研中,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2.通过细化招聘要求、提高应聘门槛、修改准入条件、增强工作透明度、完备制约手段等方式,创新了新教师招聘机制,社会反响良好。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区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近10项区级竞赛活动,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市级比赛,并成功举办了“院士行——青少年走近科学家”、“青少年走近艺术大家”、“明日科技之星”、“阳光下成长”等科技周、艺术节系列教育活动,成功举办区“第七届学生艺术节”。4.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支持机制,搭建公民学校结对帮扶平台,制定《区公办学校(幼儿园)与民办学校(幼儿园)结对帮扶工作指导意见》和《区公民结对帮扶工作绩效评价指标》,组织实施全员化系统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落实教学“五环节”要求、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深度年检等措施,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不断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一是继续开展课程实施综合调研,全方位了解园务管理、保教管理、卫生保健等方面工作情况,进一步挖掘幼儿园的发展空间。今年调研了金泽、毓秀、商榻等六所幼儿园。二是推进协作组项目研究。确立六个实践研究项目为工作推进的重要抓手,以协作组为平台,以组内研究实践、组际分享交流等主要方式,拓展经验、联动辐射,努力实现“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让每个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晨星协作组、早教中心、贝贝协作组分别进行了项目阶段成果的展示。三是加强横向合作与交流。在佳佳、晨星、实验、徐泾等幼儿园举办语言文字、家教、教师培养等专题活动,通过医教结合渠道强化传染病防控的宣传与落实,加强与各条线工作的合作与交流。四是进一步规范办学。委托专业机构对奇星幼儿园、民办喜洋洋幼儿园、民办美儿园开展二级幼儿园等级验收,配合民政局对民办二级幼儿园和民办早教指导中心实施年检,进一步规范园所管理,提高保教质量。2.小学教育:围绕“深化课改,加快转型,提升内涵”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一是加强对基层学校的专业指导与服务。重点对庆华小学、金泽小学等10所小学开展课程教学管理、课程教学综合、快乐活动日等主题调研,及时了解学校课程教学实情,分析问题、梳理经验,共同制定改进方案。二是鼓励特色办学。举办“基于学情分析的备课”、“加强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等4场研讨展示交流活动,鼓励学校聚焦办学传统、教改成果、教生资源和社区资源,加强传统优势项目建设,创新办学特色。三是推动项目研究。继续以“校长论坛”为平台,深入实践七个攻坚项目,不断完善“城乡教育共同体”协作机制建设,推进小学教育内涵发展。分别举行了主题为“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和“办学特色——优质学校的独特品质”的第三、四期校长论坛,围绕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境界的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与传承进行了深入交流。3.中学教育:一是完善区域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努力以绿色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引领基层学校,加强“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的研究。召开了“做细常规,夯实课堂”的初中校长专题研讨会,强调用规范来提高教学的功率,切实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二是完善教学质量控制系统。建立以“课堂教学评价”、“教师专业能力”、“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教学管理过程评价”等多维度监测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扎实开展综合调研和专题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强初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结合本区初高中学生实际,针对初、高三教学质量抽查考试所反应的问题,开展专题性的调研和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总结2012届毕业班的经验与教训,提前分析2013届毕业班的教学基本情况,制定初高三复习工作指南,帮助各校制定初高三复习工作计划,明确目标,找准差距,寻求策略,树立信心。四是放大区域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效应。分别在朱家角中学、高级中学和珠溪中学、崧泽学校、东方中学举行了教学展示活动,集中研讨如何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努力构建“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主流模型。4.职业教育: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成立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着力提升职教课程建设队伍指导、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创新校企合作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二是开展专题研讨与专项调研。召开了“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机制”和“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就“构建区域职教体系”、“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开展研讨交流;举行了“运用地方教育附加开展企业职工职业培训”专项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完善运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企业职工职业培训的相关政策措施。5.成人教育:坚持“农科教结合”和“传承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两条主线,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扎实推进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推进多个市、区级课题项目研究,在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创新、课程建设等方面积累实践经验。二是深化学习资源建设。完善“市民学习网”建设,推进实验基地和村(居)学习点建设。继续开展《区域特色文化》系列读本组编工作,并推广应用《走遍》读本。三是创新社区教育的途径方式。大力开展各类评估创建工作,如社区教育示范街镇、市学习型社区、示范性(特色)老年学校等。建设远程教育合格(示范)收视点、老年教育标准化学习点,参加市“三个一”课堂教学评比、第八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竞赛等活动,组织区2012家庭讲故事比赛、家庭才艺大赛复赛、老年教育艺术节、“我与终身教育”征文,举办主题为“推进村居学习点建设”的第二届成人教育“崧泽论坛”,开展“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申报工作等。6.特殊教育:一是深化医教结合。年初与卫生局、宗民办联合召开医教结合联席会议,确定了医教结合新的10项重点工作。组织了10轮次的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化教师培训”,联合召开了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阶段性总结研讨会,完成了我区医教结合课题总报告和特色案例的撰写工作。二是注重研修提高。以市级课题《医教结合》及《资源教室生本化课程开发》为重点,开展随班就读的研究和特殊学校、资源教室课程的建设。成立区特殊教育教研中心组,开展各学科校际教研,并组织教师参与各类课堂教学竞赛,14人次获市、区级等第奖。三是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召开了三次实验学校区级资源教室使用及课程开发研讨会,初步出台了资源教室校本课程方案。巡回指导教师定期对全区配置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学校进行指导。四是增进交流合作。组织特教指导中心成员和实验校的特教分管领导赴宝山和嘉定学习考察特殊教育工作,与徐汇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市第二听障中心、崇明县培林学校等专业机构与学校就指导中心建设管理、医教结合、课程教学等工作进行了交流。在各级各类调研,特别是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调研和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调研中,我区特教工作得到充分肯定。7.民办教育:一是加大经费投入。争取市、区两级财政支持,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添置教学设备、用具及安全技防设施,派驻保安,确保教师收入稳定,保障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在今年12月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的专题调研中,对我区采用的“集体举办、委托管理”的民办小学办学管理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农民工子女小学全员化系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民办三级幼儿园保健教师上岗培训、教研组长培训,开展“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校长论坛。10位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获区园丁奖,36位教师被评为民办学校优秀教师。三是注重规范管理。依托6位派出专管员,加强各街镇民办幼儿园和看护点的日常检查,组织“爱生为本,规范保教行为”民办三级幼儿园保教质量现场研讨活动、农民工子女小学“办学绩效评估优良学校”创建活动,提高办学质量。四是规范民办非学历院校的管理。做好各民非院校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开户指导工作,配合市评估院对5所民非院校开展督查和评估,并对2011年评估的15所民非院校进行了反馈,制定了整改方案。

圆满完成“综合督政”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例11

扎实落实市政府实事

2012年,北京市政府重要实事提出新增入园名额2万个,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所以上;启动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全科(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支持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建设15所中小学校。

“入园难”基本得到缓解

深入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新增入园名额2.4万个。继续加大公办园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投入5.85亿元,对333所幼儿园实施新建、改扩建工程和条件达标改造工程。启动村办园建设工程,按每个教学班40万元给予经费补助,投入2.3亿元,支持105所村办园建设,村办幼儿园条件得到改善。提高非教育部门办园补贴,生均补贴由1200元提高至3600元,投入近5亿元用于各部门办园生均补贴,惠及367所幼儿园的10万余名儿童。对76所幼儿园进行了分级分类验收,其中达到一级办园条件标准的幼儿园有48所,目前全市优质幼儿园达到477所。

北京数字学校惠及全市中小学生

经过全市数千名优秀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9500节名师同步课程的录制,经过技术审核、教育审核、政治审核和20%综合抽检,逐步上线播出。构建起虚拟的北京数字学校,建立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等传播渠道,自9月1日起正式开通,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服务。北京数字学校校报作为新学期礼物送到了全市中小学生手中。选取47所中小学试点校,以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为依托,开展7种名师同步课程“点对点”应用模式研究,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建设、管理及应用指导意见(试行)》(初稿)的起草。

“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模式初步建立

正式启动了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投入约2.4亿元重点建设15所学校,并列入政府实事项目。资源输出学校和输入学校签定“一体化管理”的协议,于9月1日完成招生任务。北京市教委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13个委办局联合成立了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11月底印发了《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管理办法》,对组织管理和分工、经费管理、基本建设、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教育教学、检查评估、监督检查等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以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北京市部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

2012年是实施北京市部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的第二年,7个改革项目分别按照年度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从师生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设计与处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组织、课堂氛围创设、课堂管理6个维度设计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研究工具,初步探索出北京市超常儿童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进一步完善“翱翔计划”培养体系,即“三校”管理体系、“三类”课程体系、“三师”培养体系和“三段”评价体系,确立了翱翔学员培养基地29所、课程资源建设基地21所,共培养了800余名翱翔学员。初步建立了“雏鹰计划”资源平台,共开发科技成果资源11项,形成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科技实践活动案例、研究性学习案例,以及学生创意活动案例共400余个;完成了对北京市近200家科普基地资源的系统梳理,形成学生探究体验素材、科技实践活动案例近百个。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

加强对各类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推广项目的整合,集中力量深入推进部级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实施方案和重点内容的落实。项目的推进,促进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逐步完善;促进了教师专业学习和培训方式的创新,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变革和成功教学案例的总结与推广,不断提高教学效能,打造高效课堂,进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向纵深发展。

开展高色发展试验

为了解高色发展试验项目的进展,发现经验,诊断问题,并将调研活动与专家指导紧密结合,促进学校试验方案落实,上半年邀请有关专家赴9个区县的15所部级高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制定部级高色发展试验项目的中期评估方案。在对45所学校的中期评估工作中,专家对学校一一进行了书面反馈。为探索高中与高校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市教委与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共同举办了“走进清华——创新型人才培养”校长论坛和“走进北大——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校长论坛。

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阶段任务,组织专家团队对4所试点学校逐一调研,加强分类指导和过程监控,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交流和信息共享。依托首师大专家团队开展相关政策研究,探索、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项目组在梳理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办学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4所试验学校改革进展情况逐一进行深入调研,交流和研讨学校在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设计了对学校改革进展情况的评估工具,并在实地走访调研基础上,对学校进行测量。

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北京精神教育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和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协作,初步构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育人体系。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政策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建立市级骨干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制度、试行中小学班主任职级制度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获得良好机遇,班主任研究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初任班主任培训取得积极推进。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从经费、资源、课时、师资、内容、评价等方面获得政策保障。

深入实施“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有效途径”和“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实验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市区联动、教育行政与专业研究机构协作,职能处室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实验工作有序开展。持续追踪北京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建立数据分析监测平台,着手研究资源配置效益;聚焦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目标,开展现代化学校指标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围绕育人模式、管理体制等5项内容,对各区县进行调研,形成市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建议;对“城乡一体化”项目进行中期评估,系统推进项目实验。整体策划,进行围绕均衡主题的系列宣传报道,总结和提炼学校联盟、组团发展、“不选择学生的学校”等一批区县和学校发展的有效经验,营造了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氛围。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京津沪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论坛”、区县现场会等形式,加大实验区县之间、兄弟省市之间的学习交流力度。

以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012年,北京市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年)》,以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为重点,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成修订中小学27个学科的德育指导纲要,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组织开展“百年老校文化传承和创新论坛”,建立信息资源库,为每一所中小学提供学校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启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按城区生均150元、郊区生均200元的标准,总计投入2亿元,为每一个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两次走进社会大课堂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提供经费保障。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全市建成艺术场馆等6大资源联盟,带动44家市级资源单位完成“学生教育计划书”的开发。

《北京精神》地方课程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并被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北京精神新童谣”在全市小学广泛传诵。在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用行动续写雷锋日记,践行北京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6大系列教育活动贯穿全年。

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广家长教师协会试点和家长志愿者服务模式,在全市中小学进一步推动建立家长委员会或家长教师协会。重视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德育工作,开展社区文明小使者、学雷锋活动、劳模进校园、文明礼仪月、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观摩交流周,推进中小学生涯教育试点工作。

不断深化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以贯彻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重点,继续坚持“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发展思路,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攻方向,注重顶层设计,谋划课改全局,抓住部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的机遇,实现重点环节突破,在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内涵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途径、多方式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和区域推进的策略,在建立针对农村地区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机制、为农村教师开展多样化多区域的专业支持活动、走进农村学校课堂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提供多途径、多方式的服务保障和政策倾斜,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具有首都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日趋完善。因地制宜,增强课程适宜性,分阶段、分层次鼓励和支持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推动三级课程整体建设。结合北京市城市定位和社会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尝试通过自主排课、人才培养实验班等方式,赋予学校更多课程自,新认定13所高中自主课程建设实验学校和14所高色实验班。对已开发的地方与校本课程进行梳理,以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特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课程文化形成为着力点,在学校、领域、学科、特色课程等层面推进学校选修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贯彻新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成对全市各学科义务教师新课标的培训,完成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的全面修订和报审工作。

依托新增专项,深入开展各学段和各学科的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继续加强培训,干部、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明显。依托“祥云行动”和“中小学干部教师国内访学计划”,开阔干部教师的国际视野,进一步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做好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市级财政投入4.24亿元专项经费,对全市16个区县414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进行了修复。启动2012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系列活动。投入9000多万元,对1278所中小学校3.5万间照明度和黑板灯不合格的教室进行标准化改造。积极开展中小学科普活动,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均创新高。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防近视、控肥胖工作方案。开展北京市第十五届学生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青少年艺术周等系列活动。北京中小学的“金鹏团”、“金帆团”等已成为全国素质教育品牌。借助金帆建团25周年契机,推出“1+2+4”25周年团庆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相约金帆——金帆艺术团成立25周年艺术论坛”、感动金帆盛典表彰、“青春记忆”舞蹈晚会、“北京幻想曲”行进管乐专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话剧专场、“点燃生命的太阳”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全市94支金帆团的系列活动覆盖全市16个区县,参与人数近10万人次。

不断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

继续开展“半日评优”活动,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强幼儿园评估和验收工作,促进园所整体水平的提高。组织有关专家深入郊区县,对76所幼儿园进行了分级分类验收,其中达到一级办园条件标准的幼儿园有48所,目前,全市优质幼儿园达到477所,比上年度增加了53所。对朝阳等6个区县申报的16个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进行验收。开展示范园与农村乡镇中心园“手拉手”工作总结交流活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通过“手拉手”活动,转变农村乡镇中心园园长的管理理念,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了教育科学研究,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质量管理,组织编写《幼儿园安全》用书二册约36万字,制作有声安全教育活动挂图。

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为核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2012年10月24日,北京市召开全市中小学校长大会。会议要求把基础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上来,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实施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和幼儿园条件达标改造工程。加强村办园建设,解决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儿童入园问题,逐步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使农村适龄儿童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落实“保基本、广覆盖”的发展目标。实施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加强师资培养工作,通过分层、分类和重点项目结合的方式,做好各类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和责任书的要求,配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完成了首批11个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验收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各区县教育资源、师资的均衡配置,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有利于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机制。深入扎实开展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系列展示和专项成果总结活动,交流、推广区县特色经验成果,组织初中阶段系列走进区县活动,推进初中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北京市2010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研究报告(总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2012年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纳入16个区县,开展了五年级语文、音乐和八年级语文、音乐、物理学科的全市学科纸笔测试及实践类测试。积极配合教育部完成了对我市6个区县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化工作程序及推进策略。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减负增效工作,集中宣传一批“轻负担、高质量”的区县和学校典型经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电子平台系统进一步完善。扎实推进中考改革,示范高中名额分配比例逐年提高。

大力加强特殊教育

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设。加快《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研制工作,启动《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实施细则》和《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研制工作,制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写《北京市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指导手册》、《北京市资源教师实施指导使用手册》和《北京市视障随班就读学生家长指导手册》。深化特教课程建设与康复教育。全力做好特殊教育教科研工作,大力提升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发放《北京市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手册》,组织开展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基本功现场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送教上门工作质量。

加大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力度

加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向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区县下拨了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就读的能力和改善已审批自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在本市随迁子女持续增加和本市适龄子女入学高峰的双重压力下,2012年随迁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达74.7%,比2011年提高了3.8%。对公办学校无法满足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探索采取政府委托办学、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随迁子女在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接受教育。

以促进发展为核心,

推进基础教育督导工作

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督导评估工作

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区县督导评估。督导检查显示,各区县均强化了政府职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保障机制;加大了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置均衡;加强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师资配备均衡,夯实了均衡发展基础;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发展机制,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坚持依法治教,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量工具研制工作

明确“德智体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域和标准。基本搭建了北京市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测量标准框架体系,完成了测评的双向细目,确定了以纸笔的形式、利用发达的信息和通讯网络技术进行抽测的工作方式。依托北京市教育督导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开展了质量标准和质量测评研究与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