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5:28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1

推进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的背景随着外部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银行战略转型力度加大,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出,监管机构对内部审计也寄予了更高期望,由此有必要通过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内审队伍的履职能力。

推进专业化建设之前,建设银行按区域设立审计机构,每个审计机构的工作范围几乎涉及所有业务,审计人员需要参加多种类型的审计项目。而单个审计机构资源有限,单个审计人员也很难掌握所有业务、熟悉所有产品,由此带来审计机构资源配置、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与其所应承担任务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通过专业化建设,形成知识积累和传承的机制及平台。此外,建行内部审计采取垂直管理体制,由总行审计部垂直管辖38家审计机构,也为推进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此背景下,2007年,建设银行提出了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的构想,旨在通过专业化建设,及时总结全条线各类审计项目成果,交流和共享审计实践经验,从而充分发挥局部专业优势和条线整体合力,产生规模效应。

一、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实践

建设银行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整体联动、分工研究、全面覆盖、成果共享的基本原则,构建方向明确、边界清晰、种类完整的专业体系;建立有层次、有分工、有责任的专业团队;通过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网络化的信息共享及管理平台,开展专业研究,促进成果利用。

构建专业体系。针对建设银行经营范围、业务种类和管理事项,结合审计规范、方法、技术和工具,划分审计专业领域,并根据外部环境、监管要求、业务发展和工作实践,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目前的专业体系包括银行业务和审计基础两大类共38个专业。专业体系的划分主要用于内部审计团队界定任务分工,以及审计知识分类管理。

建立专业团队。针对专业体系中的每个领域,组建分工明确的各类专业团队。在全行层面,根据审计机构(各审计分部和各总审计室)的专业特长,采取1~2个机构牵头、若干个机构参与的方式,组成专业机构群,作为该专业的主体研究团队。在审计机构层面,根据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特长,结合审计资源的实际情况,组成若干个专业小组,作为总行对应专业的支持团队和机构自主开展专业研究的骨干团队。

组织专业研究。专业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就是组织专业研究,并推动专业研究成果的共享应用。各专业团队按照切合实际、立足实践、贴近实务、成果实用的总体要求,对银行业务和审计方法,开展常态化的研究。专业研究以实用型研究为主,针对重点领域和重要风险,既通过审计方法的研究,促进审计项目质量和价值的提高;又通过审计项目成果的总结,及时提炼汇总审计方法和技术。同时,适当开展课题型研究,作为专业研究成果的深化和提升,并紧密结合战略转型、业务发展和审计项目实践。

加强常态运作。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建设银行在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方面,建立并完善了常态化的运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涉及专业化建设总体思路、管理架构、运行模式、专业研究、专业人才、专业化信息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完成了系统布局,专业化建设理念逐渐融入审计日常工作。

落实业绩考核。将专业化建设纳入对审计机构年度考核中,分别针对各机构在专业化建设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和任务,进行具体且量化的评价考核。比如,牵头机构通过年终视频述职,由其他机构通过背对背方式进行评价,这不仅提供了牵头机构展示工作成果的平台,又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推进专业化建设之后,建设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首先,培养了一支精于专业的内部审计骨干队伍。不仅传统业务领域内专家型人才和专业型团队为数众多,而且在一些前沿性、创新型业务领域也不乏涉猎颇深的专业人员。其次,打造了知识信息的共享平台。目前已开发审计知识库,积累了大量的审计数据、审计方法和工具、审计模型、审计典型案例、专题研究报告等,作为归集、管理、应用专业研究成果的平台。最后,促进了审计工作的价值提升。建设银行内部审计队伍在资产、负债、损益、IT管理等常规业务领域,以及资本管理、集团并表管理、海外机构管理等新兴业务领域,及时揭示或预警了一些重大风险;在法律咨询、客户挖掘、声誉维护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经创造了一定的价值。

二、进一步推进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

新指引充分强调内部审计对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业务流程有效性的职责,对内部审计提出了在更高层面履职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提升专业能力的努力方向和标准。在新的监管要求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工作需要继续探索、持续深化,促进审计人员更加专业专注履职。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2

二、调查情况说明

目前,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招聘人才的首选,具有成本低廉、受众面广和传播快速等特点。因此,从银行人才社会需求调查的可行性、时效性、数据的可信度以及网络招聘的规范性等方面考虑,笔者选定了知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网的涉外银行和外贸银行人才招聘信息,并加以归类分析。样本涉及行业范围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于2013年收集前程无忧网站不同时间段的涉外银行人才的招聘广告,选取整理出417家企业(其中外贸银行招聘信息301条;涉外银行招聘信息116条)的人才招聘信息加以分析。调查项目主要围绕用人单位对涉外银行人才提供的岗位、提出的任职条件、人才素质和技能需求等项目展开。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用人企业规模及涉外银行岗位分布情况

按招聘企业的规模分类:在417家招聘涉外银行或者外贸银行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只占总数的19%;中小微企业为81%。

按企业提供的从业岗位分类:1.银行管理岗位(包括主管银行、银行总监、银行主管、成本主管、融资主管和税务主管等)为28.5%,2. 基本核算银行岗位(包括银行、出纳、银行助理等)占70.3%,3. 其他占1.2%。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全国各类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因此调查结果涉及的涉外银行人才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这些鲜活而生动的招聘信息,大致可以总结出国内企业对涉外银行人才需求及使用的基本特征。

(二)、涉外银行人才任职基本要求

1、学历要求

招聘单位对涉外银行人员的学历要求如下:

涉外银行:本科34.3%,专科57.1%,高中及中专学历4.8%,其他3.8%。

由此看出,用人单位对涉外银行人员学历要求并不高。强调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大中型行业企业。涉外银行岗位是一项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工作。在很多用人企业看来“简单的企业银行工作不需要研究生学历,甚至专科生就能胜任”。因此,专科以上学历足以满足相关岗位的任职条件,这将成为高职院校银行专业人才培养的选项之一。

2、专业背景

(1)、银行、财管专业知识是任职要件

结果显示,有265家招聘企业明确规定求职者需有银行、银行等专业背景。其中,包括73家企业也接受非银行类专业背景(如商务英语、审计、税务、经济、金融和国贸等);还有152家企业没有提出银行相关专业背景的要求。

(2)、涉外银行专业缺乏认可

数据表明,417家招聘单位中,只有37家企业要求应聘人员具有涉外银行、外贸银行或者国际银行专业背景,其中仅有1家企业明确提到涉外银行证书。

与高达64%的银行专业知识的任职条件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结果是当前我国各类企业对于涉外银行岗位认识和聘用的真实反映:一是涉外银行是建立在银行银行基础之上,结合国际贸易并突出涉外银行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专业知识岗位;二是担任涉外银行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银行专业的缺位,导致相应岗位人才培养的空档,这应当引起高校或者主管部门的反思。

3、职称、证书

招聘单位对涉外银行应聘者的职称、资格证书的要求情况为:152家提出要有银行证,26家要求持有初级银行证书,要求是中级银行的为41家,而强调是注册银行师的仅有13家,其对应的岗位多为银行主管等。就目前情况来说,涉外银行人员基本上供不应求,所以从业门槛不是特别高,持有从业资格证书是最基本的条件。

4、工作经验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企业需要求职者有银行银行岗位经验,一般要求拥有3年左右相关从业经验,最长则为10年左右。

有人说,银行是越老越吃香的行业。企业十分重视银行求职者已有的相同行业岗位工作年限,因为它代表了银行人才的经验、能力,更加值得信赖。而企业需求的“老”,并不是指年龄结构,而是指企业积累和专业层面。

与此同时,有近87.5%的企业看中求职者的外贸银行工作经验(包括外贸银行岗位、进出口公司、外资企业等工作经历)。

其中,针对外贸银行或者涉外银行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有163家需要求职者熟悉进、出口税务环节,尤其是熟悉出口退税的流程;在外汇业务方面:有125家企业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应外汇业务能力;67家需要其系统掌握进出口贸易的知识、流程等;用人单位提出其他方面的业务能力:包括信用证业务21家,报关20家,国际结算55家,进出口核算21家,还有16家企业提出求职者电子口岸业务处理能力。

涉外银行人才社会需求的特点从侧面说明:由于高校没能及时培养出此类人才,所以企业的招聘只能从具备银行专业背景和具有涉外银行经验的银行人员中甄选。涉外银行工作经验成为此类人才求职的关键;同时,中小微企业银行一岗多能、身兼数职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为高校建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参考。

(三)、涉外银行人才素质、职业技能需求分析

1、职业素质

数据表明,65%企业对未来的涉外银行人员提出具体的职业素质要求。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素质归根到底属于职业道德层面。银行工作既要参与组织单位的运作管理,还要做到与其它部门或个人配合、交流和协作。因此,加强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各项涉外银行职业活动引导其不断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道德品质,可以促进涉外银行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2、职业技能

招聘企业对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能力方面需求统计

职业能力 企业个数 比例

英语运用能力 227 54.5%

计算机和银行软件应用技能: 180 43.1%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158 37.8%

独立执行力(办事干练) 69 16.5%

学习、接受能力 41 9.8%

逻辑思维能力 21 5%

创新能力 3 0.7%

与一般工作岗位的银行从业者相比,涉外银行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能力之一,所以多数企业提出英语的要求。其中,有68家单位明确提出求职者需通过CET-4/6;28家企业突出银行专业英语背景或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英文银行报表、英文银行软件、外贸英语等)的能力。

另外,136家招聘企业针对涉外银行或外贸银行岗位提出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常用办公软件(Excel, word文字处理等)的求职要求,同时有120家要求掌握至少一种以上银行软件技能(包括金蝶k3、用友ERP系统、SAP系统以及易助ERP系统等)。

这表明随着银行电算化的推行,计算机已广泛运用在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办公软件是银行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银行软件则是银行人员重要的工作工具。

总之,涉外银行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银行专业建设者应担负的责任。

四、银行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启示

(一)、细分人才需求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银行人才

各地高校应根据经济区域的特点以及自身的银行教育资源优势与特色,在银行人才培养市场上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满足全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银行人才的需求。各类高校需以时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银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银行人才。

(二)、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涉外银行人才

现阶段,在低层次银行人员出现就业难的情况下,各类涉外银行人才却呈现需求上升的趋势。而涉外银行岗位的综合性与复合性要求银行人员除了能够对涉外业务进行正确的银行处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能够阅读与填制涉外业务所需的重要文件。高职院校银行专业应该根据涉外银行人才的需求现状和趋势,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以便尽快培养出熟悉国内、国际银行准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三)、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快,社会对涉外银行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型银行人才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执行能力、银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需求的良好的银行职业素质。

(四)、依据人才需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3

摘要:回望建国以来银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从初期的各种政治、文化、业务短训班乃至扫盲班,逐渐形成银行系统内部业余的和正规的中专、大专、本科等各类银行学校,并依托教育系统的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银行业的繁荣,教育培训工作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大提升,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基本上适应了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 :新中国银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76-05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既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也不经营物质产品的销售,而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中介服务行业,属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前,业务经营比较单一,主要是存款、放款和汇兑。解放初期,相对而言职工文化水平较高,基本都属于脑力劳动者,都吃“大锅饭”,与其他行业职工并没有太大区别。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银行业务空前繁荣,所经营的金融产品大幅度增加,对职工业务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随着银行盈利增多,职工收入相应地增长,成为其他行业羡慕的“白领”。邓小平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①他还指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②“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不光是坐在那里算账、打算盘,也要广开门路,会做经济工作,会做生意”。③这表明国家对银行业的地位在认识上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与提高。因此,提高银行业职工的职业素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又与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时制宜,政治、业务、文化一起抓

新中国的银行业,自中国人民银行创办之始就十分注重干部培训。由于新解放地区迅速扩大,银行不像某些工业项目,可只选定某个省市设立,而是要无遗漏地普遍分布于全国各地,需要员工的数量极大,而进城干部数量很少。当时,虽然新政权接管的官僚资本银行和私营银行业的人员数目庞大(以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为例,仅伪中央银行员工就超过3 000人,中国银行也超过4 000人,1952年经过整顿淘汰后的公私合营银行则超过9 000人),但仍不得不招收新的工作人员以适应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在1949年1月15日最早解放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天津,中国人民银行建行初期,在各分行2 200名职工中,留用和新招收的就有1 400余人,占总人数的67%,对他们而言,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从1949年5月起,连续举办了5期干部学习班,每期2~3个月,先后有740余人参加,主要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新人生观》、《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使他们认清新旧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两种银行性质的不同,懂得参加革命工作的意义,树立主人翁思想和做好银行工作的自觉性。这项工作自1951年3月始,转为委托天津政治学校(其前身为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天津分校)代办,使这类以改造思想为主的学习基本做到全覆盖。1952年12 月,私营银行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天津分行也组织了近600名职工到政治学校学习,改造思想,树立革命人生观。

1952年12月,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专门举办了(公私合营)银行高级干部训练班,抽调京、津、沪、汉等地分行的原任经理、副经理、襄理等高级职员452人集中赴京学习,时间约半年,除最后用一个月时间总结外,政治、业务各用两个半月,政治课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革命人生观等;业务课有共同纲领、金融政策、货币管理、农村金融、国外业务、银行会计、干部政策等。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听课为辅,互教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明确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以上这种以改造思想为中心的学习班,是解放初期所必需的,全国各地银行业基本上都采取这一模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1949年8月的一份《综合报告》中指出:“组织以政治为主的训练班,轮流调训原有职员,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业务作风。数月来的经验证明,这一方法很有成效,应该很好地继续办下去,争取将全部或绝大部分旧人员都能经过训练,成为健全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④,由此肯定了此类调训的必要性。

如今,村镇银行招聘人员往往都要求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而在解放初期,银行职工的文化水平从整体讲虽处于较高程度,但部分进城干部文化程度较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举办了工农干部文化补习班,培养工农干部189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先后举办了一般为期3个月的金融干部训练班,进行政治、文化、业务学习。据1949—1957年的统计,通过干部训练班、干部学校、职工中专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共培训干部、职工14.7万余人。

银行系统与社会办学,合力培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银行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曾成立高级干部训练委员会,举办过政治训练班、老干部学习班、合营银行干部训练班、分行行长研究班等。1954年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部文化补习班与上述高干训练委员会合并,成立总行干部学校,实行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自力更生培训了大批干部。1957年12月,总行干部学校与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

中国人民银行在大量举办短期训练班的同时,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又逐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干部学校和学制正规的银行中等专业学校。195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指示,要求全国各地银行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中等专业银行学校,初始按初中、高中两类举办,初中类招收高小毕业生,以学习文化为主;高中类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学习银行业务为主,学制一年半或两年,开设工商信贷、银行会计、农村金融等专业。截至1957年,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人民银行先后创办银行干部学校20多所,江苏、河北、吉林等省建立学制正规的银行学校10所,其中长春、苏州、上海、天津等地的8所银行学校划归总行直接领导,由总行统一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了基础课与专业课教材。各校毕业生共4 000余人,其中除少数进入高一级财经院校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都分配在银行从事本行业工作。

地方银行分支机构举办业余学校也是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1949年举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始,至1964年坚持不懈,14年间完成扫盲381人,培养高小毕业生2 664人,初、高中毕业生1 426人。银行办事处主任级干部60%都曾在业余学校就读过,科长级干部在业余学校就读过的更高达90%。自1963年起,业余学校的学习内容从以文化为主转为以业务为主,举办了大专信贷、会计、中文、应用文写作等12个班,有682人参加,同时继续开办初、高中文化班21个,有481人参加。分行设业余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安排教学,实行分片管理,教师到6个办事处巡回讲课,早7点至8点半上课(占用半小时工作时间),每周两次。1964年又举办了银行概论班,报名踊跃,从50人增至160人。其办学特点是:教用结合,活学活用,随学随用;在本地区上课,场地因陋就简,方便学习;统一安排时间,学习有保证;教员、教材自力更生,适用有效。

借助国家已有教育机构协同为银行培养干部,是造就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办法。建国初期,国家在接管、改造旧大学和进行院系调整的过程中,恢复并新设了若干财会或金融专业,同时也新建了若干财经院校,扩大了金融专业的招生。但从总体看仍属薄弱环节,专业少、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据统计,至1966年“文革”前,为提高老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培养优秀青年干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曾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区行委托武汉大学,西北区行委托西北大学,湖南省分行委托湖南大学,举办了银行专修科,通过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银行专业干部,为银行增添了业务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全国财经院校和设有金融专业的综合大学,至“文革”前也为新中国金融事业输送毕业生3 000余人,培训各类干部6 000余人。但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自身而言,还没有受其直接领导的高等金融院校,只有东北人民银行于1950年创建过一所东北银行专科学校(含大专、中专),但在两年后并入了东北财经学院。

旧中国国家贫弱,高等院校被称为“象牙之塔”,属于精英教育,非一般大众可以涉足。而在不多的高等院校中,财经类教育尤为薄弱,银行系科少,规模小。据1948年的统计,全国高等院校设财经系科的有80所,但银行、保险系科的专业点仅有24个。较知名的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和上海商学院等,曾设有银行系、货币银行系或银行保险系科,但时办时停,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很不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过程中,一些院校开设了财经科系或金融专业,随后,天津、山西、安徽等地又相继创建了财经(财贸)学院,招收财政、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新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了财政金融信贷系,在系内开设了短期信贷专业和货币银行研究班。据《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至“文革”前的1965年,全国实有高等财经院校18所,设置财经、金融类专业21种,在校生1.8万余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7%。尽管所占比例不高,但还是应当肯定,高等院校为银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只是由于“文革”的爆发,使这本就薄弱的高等金融教育院校撤并,金融专业全部被撤销,导致难以弥补的人才断层。同样,中等专业银行学校也都全部下马,银行职工都投入到混乱的文化大革命的“战斗”中去了。

新时期职工教育培训大发展、大提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为加速银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下力量为被“文革”耽误的员工进行文化课程补习,还专门召开了中等教育工作会议,进行规划和推动。1980年,又召开了全国高等金融教育会议,制定了十年规划。不久,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成立了分管财经院校与职工培训的教育司,其后陆续创建了“五道口”(北京地名)研究生部,接收四川、陕西、湖南三所财经学院为总行直属高校,并协同南开大学等高校办学,还要求各省、市分行建立银行学校,培养金融人才,又组建了中国金融学院和3所管理干部学院,升格了7所大专院校,加上一批中专学校,使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在不长的期间内,初步形成了一个层次配套、学科齐全、分布合理的包括44所院校的金融教育体系。总行教育司下设教材处,并成立了以刘鸿儒副行长为主任的教材委员会,组织力量编写教材,几年工夫就完成了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的教材。从银行办学实际出发,在32所中专、7所大专创设模拟银行,学习窗口业务,另外3所直属财院也开办了实习银行。在教学中,既以课本为主,又注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组织学员进行比较分析、答辩、个人演示,将考试作为记住“必知”、“必会”知识技能的手段,同时注重启发智力,引导创新。经过一番努力,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使具备大学学历的员工达到10%,10年后,加上电大、夜校等多种途径,共培养了50万人,为金融业大发展储备了大量智力、人力资源。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员工的教育培训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几经变动,目前设有党校(隶属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金融培训中心(又名北京培训学院)和郑州培训学院(前身为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系由省分行于1950年建立的“干训班”演变而来)。党校是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金融培训中心的职能是按照总行规划,承担总行机关人员培训,分行处以上干部、中心支行行长培训,以及本系统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按照远程教育发展长期规划与实施计划,具体组织落实;还承担金融英语证书考试,为金融系统和社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郑州培训学院承担总行“干部培训基地、金融教育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考试服务中心”的职能,其职能定位是“成为一流央行培训基地,现代金融人才摇篮”。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就完成培训14 100人次,其中包括分行、中心支行处级干部530余人次,县支行行长2 250人次,外汇业务骨干1 000人次,青年业务骨干近1 000人次,新入职人员2 600余人次。1981年9月创建的“五道口”研究生部,造就了大批高端金融人才,已于2012年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其使命为“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旨在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以培养硕士、博士,mba、emba等高级人才为主。不难看出,它是国内一个顶尖级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的基地。总行领导已经提出,要将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人才队伍作为银行员工教育培训的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在高层、高端人才的培训方面实施有序,在基层支行对培训工作也抓得井井有条。如江西省万年县支行,上世纪90年代职工不足30人,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一是开办业余文化学校,学习基础文化和金融理论知识,为备考成人高校的人员补习文化;同时组织职工业余英语提高班,聘请本县优秀教师,利用晚间、假日辅导授课,使职工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9人达到大专水平。他们还按总行规定,把“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专业理论的必修课程。二是举办文明公民学校,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共产主义理想、金融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学习。在职工培训中注重“岗位练兵”,苦练“四功”,即阿拉伯数字标准书写基本功,标准点钞、捆钞基本功,珠算翻打传票基本功和写作基本功。这虽然已是20年前的事迹,但仍是一份值得记述的“史料”。

在此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人民银行定位于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其所剥离的原有的存款、放款等具体的商业银行业务,由1984年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承接,从而使工商银行成为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四大国有银行”(工商、建设、中国、农业)已成为国有控股银行,一大批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乃至民营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及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职工教育培训的机构和方式,内容十分丰富,这里难以逐一论及,只将颇有代表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职工教育培训予以重点介绍。

中国工商银行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几经演变,现总行设有专门的教育部,按企业体制设总经理。遵从“人才兴行,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员工培训视为银行经营转型和改革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特别强调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按照对人才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横向分为管理、专业、销售、客服、运行五大岗位类别,纵向覆盖从战略管理层到一线柜员,同时辐射境内外机构人员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全方位教育培训体系。对管理人员侧重提高思想观念、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管理能力、专业素质,通过党校、国际化人才培训、境内外短训开展教育。对高管人员,除党校进修外,还与清华、复旦等高校以及境外的高盛(美国跨国银行集团)、哈佛等机构和院校开展合作,使培训内容涵盖了党性修养、治行方略、领导艺术、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对基层管理人员举办“一线支行行长能力提升班”,仅在2010年就培训近16万人次,培训客户经理46.5万人次。对专业人员侧重锻炼专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通过专业资格认证、创新产品业务培训实施教育。对业务人员侧重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客户经理、中年员工、一线柜员、新员工培训实施教育。如柜面服务,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在仿真的银行环境中学习、演练,掌握和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对于中年员工,专门制定了“中年员工职业振兴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的岗位、层级,细分培训内容,使中年员工转岗培训与适岗培训(指岗位能力存在差距,使其逐渐适应,提升信心)紧密结合,这是个很有特色、考虑相当周全的计划。同时进行基础性的“六库”建设,即基地库、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试题库、档案库的建设。培训工作依托中国工商银行直属的杭州、长春两所金融研修学院和35所培训学校,以及境外的工商银行香港培训中心承担,形成了较完整的全行培训基地的格局。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为适应银行业务国际化、综合化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工行积极推进拓展海外市场高级人才的培训,通过组织参加国际上相关领域权威机构的职业资质培训考试,培养储备了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据2008年的统计,工行香港培训中心自1996年成立以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56期,培训4 100余人次。另据2010年末的统计,全行已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CFP)、金融分析师(CFA)、风险管理师(FRM)等各类国际资格认证的持证人员5 116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工商银行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比较出色的。

根据银行业的特殊性,各个银行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一般都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人要诚实,手要干净”的精神,做到一丝不苟,一分不贪。

如今,银行业特别是原国有(控股)四大银行,在支持国家建设,聚集资金,创造利润(2011年利润达六千二百多亿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表面风光的背后,是银行人的辛勤劳动,而其对职工所进行的教育培训,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6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③尚明,陈立,王成铭:《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大事记》,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1949~1952》,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王居庆,朱新天.天津金融40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01,347.

[2]何松亭.在银行高级干部训练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中国金融,1952(16):16-17.

[3]本刊记者.天津分行业余学校办得好[J].中国金融,1964(3):23-24.

[4]当代中国丛书编委.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84-586,589-590,

601-602.

[5]李皓原.我亲历的中国金融教育历程[J].金融博览,2011(10).

[6]甘勇.坚持改革创新,建设一流金融干部培训基地[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1).

[7]蔡雪梅.因地制宜,搞好职工岗位培训[J].中国金融,1993(11).

[8]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培训中心.努力打造最具活力和特色的国际化培训基地——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培训中心发展与展望[J].中国城市金融,2008(4).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4

为何会起用南汉宸当行长?早在皖南事变后,封锁边区,企图饿死、困死边区人民,决定任命南汉宸为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长,对他说:“目前的形势你也清楚,你这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我要你充当‘无米之炊’的巧妇,你看如何?”南汉宸表示:“决不辜负中央的期望,坚决做好工作,保障边区供给。”在担任边区财政厅长期间,南汉宸以他出色的、创造性的工作为边区的财经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当1948年,人民大反攻开始后,、、商定,再次把艰巨任务交给他,任命他为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找他谈话,对他说:“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中央原定1949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看来要提前一个月,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并发行第一批人民币。你要尽快建立各地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体系,统一全国货币,用马列主义理论办好银行。”

当时发行的人民币主要掌握在国营企业、机关、团体、部队手中,南汉宸牢记列宁关于一切单位都要把钱存入银行,付款必须通过银行办理的论述,提出实行现金管理,使银行的存款成倍增加。为了打击投机,南汉宸决定大量吸收社会游资,办理折实存款。同时决定全国每县均设立支行,以便财政金库。南汉宸这些举措,表现了非凡气魄,他善于捕捉战机,进行艰苦决战。那时银行编制不足,有人对县县设行迟疑不决,南汉宸及时指出:“你们无非是怕派出去的人会卷款潜逃。我们准备它出事,也要普设县行机构。”后来实践表明,卷款潜逃的事并没有发生。又有人怕办折实存款会给银行带来亏损,他坚定地说:“赔本也要干。”“我们要敢于胜利,准备战斗三个月,上青龙桥、过八达岭,以后就会出现康庄大道。”结果不到半个月,他就从统计报表中获知,全国货币回笼达25%以上,物价指数直线下跌,金融形势一片大好。

聘用专家培育人才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由石家庄迁往北京西交民巷后,南汉宸设立了100多人的金融研究机构,聘请了一批专家、教授当顾问,当研究员,还借鉴国外经验,约请了一些精通外文的学者,翻译马列主义有关金融方面的著述,建立了拥有数十万册图书的经济资料库,使总行迅速掌握了存、贷、汇、兑、保险、外汇及金银业务的管理方法。最突出的例子是,南汉宸首倡创建全国金融学会及其金融研究处。他在一次座谈会上听到一些专家建议,中央银行领导各专业银行,以前金融工作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诸如票据交换、债券市场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可继续使用。南汉宸频频点头,说这些建议“既是实际问题,又是理论问题,但更多的是理论问题。是否可成立一个研究性质的机构,邀请理论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理论先行,指导实践”。于是他把原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冀朝鼎请来,主持总行的研究处工作,把原来上层金融人物、教授、专家、技术人员调到总行研究处,专职从事研究工作,包括兼任副处长的清华大学教授、原中央银行东北区行副经理宁嘉风,原中国银行沈阳分行经理李紫东,原中央银行长春分行经理韦锡九,辅仁大学教授、原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家郑伯彬,南开大学教授、老经济学者季陶达,留英的经济学者陶大镛,名教授黄元彬、孟,曾任爱国将领杨虎城机要秘书的米暂沉以及原中央信托局专员、通易信托公司经理舒湮等。

在金融研究处之外,南汉宸还设立了顾问室,聘请了章乃器、千家驹、沈志远为顾问。在这段时间里,南汉宸几乎每天要来研究处和顾问室同大家促膝谈心或解答咨询,这种“移樽就教”的态度,很使人感动。他对专家们说:“很关心银行工作,一下飞机便问起银行的事,还说进入大城市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希望大家努力奋斗。”专家们听后备受鼓舞,干劲十足,如舒湮等几位专家日夜搜集资料,分头进行编译,一个月就写了10万多字的资料汇编。精通俄文的季陶达,精通英、法、德、日文的宁嘉风、郑伯彬、陶大镛等专家,便着手翻译和编印一套金融理论丛书,供各地银行教学参考。

当时,调入银行工作的干部有许多是从山沟里和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迫切需要熟悉金融理论,需要懂得政治经济学。南汉宸便请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立银行专修班,把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局处一级干部送去学习,又把各省市分行的行长集中到总行办学习班,并亲自上课讲授。不久,他又提出了建立银行中专学校和金融学院的设想,决定把专家们编写和翻译的著作列为学校教科书,从而使大批金融院校学员能迅速掌握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以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中、交银行 保护发展

全国解放后,旧社会留下的专业银行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实业银行、农业银行,还有保险公司,由于实、农、保业务很少,暂时并入人民银行经营,只有中、交银行在全国信用很高,在国外还有分行和财产,所以南汉宸于1950年2月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作的总结报告指出:“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不全是官僚资本,我们不仅要加以保护,还要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领导下让其有所发展,帮助他们调整组织机构,建立垂直系统,以适应对外贸易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清光绪年间的大清银行,它正式成立于1912年,是一个官商合作银行,1928年成为政府的国际汇兑银行,1935年以后被宋子文官僚资本控制,虽然官股占了三分之二,但还有三分之一是商股。交通银行也是历史悠久的老牌银行,但后来被四大家族吞并过去,备受歧视,与其他银行不一样。所以南汉宸在总结报告中继续强调说:“根据党中央对中、交二行的精辟分析和继续维持的方针,总行规定中、交二行要保留原名义、原机构,原封复业,对原有员工甚至副经理,原则上都要留任。”说到这里,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南汉宸接着说:“根据的指示,这二行的中层干部大部要留在中层领导岗位,对于商股里的董事和监事,只要不是战犯,没有倒向台湾,我们都全部予以承认,甚至还可以按邓小平最近指示,在副经理中留一名空额,让出走的原负责人归来担任。”我党的这些统战策略,对长期稳定中、交二行,并使它进一步发展,对团结、教育、改造旧职人员,发挥他们娴熟的业务特长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至于中、交银行的海外金融业务,人民银行按照金融统战方针,也作了新的规定,如南汉宸牵头拟发了《关于国外与香港的中国、交通银行工作方针的若干意见》,指出“人事上不一定要派共产党员到海外当经理,而主要是通过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进行指导”。这就大大调动了海外老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国内的外汇与国际的金融人才,从而为巩固发展海外的金融工作起到巨大作用,也为如何同党外爱国人士精诚合作共事提供了良好范例。

金融统战 共建大业

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是我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可在当时对从旧社会接收过来的金融机构及其人员能否实行统战,金融界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有的人存在着严重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瞧不起派和民主人士,对安排他们担任一些领导职务不服气。南汉宸是一位有着丰富统战工作经验的老领导,他认为如何正确看待金融界的民主人士的知识和技能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在传达1950年3月16日全国第一次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时,引用的话来教育大家。说:“统一战线的政策大家赞成,但遇到具体问题,特别是组织问题,就发生很大抵触,这就要挡驾,因为热衷于清一色。我当过两次主席,第一次是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那时参加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全是党员,看上去很纯洁,但纯洁的结果,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今天取得了胜利,不是因为纯洁,而是因为有统一战线,如果还不理解这个问题,就要重犯历史错误。”南汉宸还引用国务院一位副总理的话说:“搞统战工作的要懂得经济,搞经济工作的要懂得统战。”因此南汉宸坚定不移地高举统战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力量,对各种金融人才,量才录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展示了他“三管齐下”的高超艺术。

首先是邀请党外知识分子出谋献策。他特邀一批派著名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和原“中央银行”的上层人物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他对宁嘉风、李紫东、韦锡九、郑柏彬、季陶达、陶大镛、黄元彬和孟等人说:“请你们运用各自的知识,为新中国的金融事业献计出力,为创建社会主义金融大厦添砖加瓦。”总行行长这种求才若渴的高尚品德,使党外知识分子极为感动。

其次是吸收旧银行职员参加管理。当时拒绝跟随出走台湾的旧银行高级职员,在党的统战政策的感召下,纷纷被吸收参加人民银行的管理工作,其中上调总行的有原中央银行业务局长、外汇专家林凤苞,原农民银行总管理处业务处处长许锦绶,农贷处处长乔启明等。还有从美国、英国留学归来的浦寿海、周林、张荫余等9人,他们进入人民银行后,心情舒畅,工作积极。如原中央信托局专员舒湮,曾参加过政府接收日伪金融机构的工作,当他参加接管政府银行的工作时,感慨地说:“共产党对我信任,我并未感觉自己是个非党干部而缩手缩脚,可以说,工作上没有任何窒碍,完全能为祖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戮力效命。”

再次是团结私营银行老板进行公私合营。建国之初,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许多私营银行,南汉宸指示让他们照常营业。其中北京西交民巷东口108号周作民开的金城银行,占地面积大,门面有气魄,有人建议将人民银行总行迁此办公,让金城银行另移别处营业。南汉宸坚决不同意,认为周作民正准备回国,倘若他知道了,定会产生失落心情,这绝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政治影响的大事。不久,周作民回北京后得知此情,甚为感激,当他在香港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时,鼓起勇气请求人民银行借给200万元港币的外汇,南汉宸行长却批给他800万元港币,这更使周作民感动不已,他动情地说:“我曾接触过北洋军阀,也接触过、孔祥熙、宋子文,这些人善于乘人之危,投井下石,总想吞并或掌握私人银行。现在共产党才真正体现了全民族的利益,这样的党是可以信赖的。”于是他毅然请示南汉宸出面帮助,将他的银行公私合营,为推动全国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贡献。

本文资料来源:

①《1950年2月南汉宸同志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尚明等人合写《南汉宸:无产阶级的银行家》。

③资耀华:《宏才大略 高风亮节――忆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同志》。

④舒湮:《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永恒的――回忆南汉宸同志》。

⑤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银行史话》。

⑥石雷:《人民币的诞生》,见《中国钱币》1988年第4期。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5

一、模拟银行实训平台的概述

实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们来说首先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框架进行熟悉,在此框架下能有一个实质的目标去实现,了解和认识这个规则后,通过角色扮演,能更感兴趣的投入其中,在自己的岗位中发挥功能和作用。

社会需要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要求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对院校来说,也是有利于专业品牌课程的建立。首先要把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建立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构建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力量支持,制定专业技能标准,建造专业能力开发服务团队,配合着拥有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教育课程和讲座。

学年实习是建立在学生通过两年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增加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供给学生一个在校内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机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就业取向对岗位进行自主选择,通过实习前的培训,对于实习单位的基本概况有一个初步认识,了解其业务的相关环节,能更好的融入一个严谨高效的工作环境。

二、模拟银行实训平台的必要性

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不够完善。虽然近年来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但是能突出金融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层面切入进行研究的个案还比较少。总结现有的国内和国外成功的一些关于实践教学的案例和经验,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金融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体系刻不容缓。

我们都知道企业选择所需岗位人员时,首先在初步筛选中需要对面试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判,其次要求面试者拥有专业操作技能。在现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校内的模拟银行实训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使在校大学生提前体验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有优势在大批竞争者中能够脱颖而出,争取到就业机会。

教育工作中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教师的讲课内容不能贴合实际,比较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教师在讲台上一直讲,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就更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只能暂时短时间的记忆表面的一些理论,只有把理论的东西掌握牢靠,在真正参与工作时能有基础,才能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工作中。

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多是去往银行,但是银行不可能提供给足够那么多人同时实习的环境,而且银行内部有很多机密文件,为了做好保密工作也不可能让实习的人进入核心职务,以往的学校联系的银行实 习,一家银行安排很多人,银行没有培训场地,也没有精力对实习的同学进行专门指导。学生只能在不影响银行正常办公的情况下,听和观看,不能进行实地的动手操作,长达两周的实习也就大多流于形式。

模拟银行致力于打造与银行真实环境相似度极高的供大批学生实习的环境。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良好的网络环境,运用专门的老师培训,并对实习过程中进行跟踪式指导,让学生们能更好的体会岗位业务职责。这样学校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专注于培养银行需要的人才。

三、推进模拟银行发展的建议

模拟银行要求把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相结合,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把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提高软硬件设施配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到与先进单位制度体系和业务管理模式相对应,对于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形成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制定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编写配套教材,通过网上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学生提前了解,过程中答疑,实习后总结研究的新途径。

(一)配备专业教师指导队伍

对于模拟银行实习前制定规则,过程中的答疑解惑,实习后能总结改进的教师队伍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这批老师应该有新理念新思想,鼓励老师把课程教学与实验操作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化系统培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给学生随时解答疑问,对于结题上交材料要进行审批,过程中总结失误。所以教师需要拥有专业能力,有总体意识规划,对于模拟银行实训要有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二)打造现代化高仿真实训基地

加强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联系,时刻关注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机构多元化经营趋势,以达到建立现代化高仿真银行的模拟环境。相似的银行办公条件,有序的岗位职责安排,还搭配着

购进的一些专业银行操作软件运用到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现代化辅助工具的熟悉和熟练运用。

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搭建网上教育平台。学生模拟实习前可以通过网上教育平台进行预习,了解实习内容的总体框架,对一些概念模糊的问题可以进行搜索自主寻求答案。

(三)学生多角色尝试,指导老师给予就业指导

模拟银行实训基地,不仅仅有银行,还配备着包括与银行打交道的企业,有进行监管的机构,还有会计师事务所及涉及货物出口的海关机关单位。面向的专业也不仅仅是金融学专业,还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会计等专业。当然在选择之前,指导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框架性、系统性培训,让学生能真正了解一个职务所应尽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对待,慎重选择。在选择好自己适合的工作后,过程中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有序的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就业指导,帮学生找到真正适合的岗位。

(四)形成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

确定实验项目,制定实验大纲,填充实验具体内容,配套实验教材,开设实验课程,开展实结大会,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提供给学生一个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挖掘集体能量的平台。指导老师也要对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指导,完善实验教学制度的制定,创造出适合学生,能发挥教学效果形成一定的实验教学规模,形成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林伟君,校内模拟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56-03

截至2007年6月,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 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小企业融资面临较大的困境。为支持小企业的发展,缓解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扶持小企业信贷,银监会于2005年出台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2006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2008年12月5日《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8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银监会进一步加大了对小企业信贷的政策推动力度,掀起了商业银行设立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热潮。

一、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定义

小企业信贷中心又叫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银监会规定,各行设立专营机构可自行命名,但必须含小企业字样(如小企业信贷中心),此类机构可申请单独颁发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特点

1.服务对象专一,限定为小企业。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客户主要是小企业。银监会设立了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资产总额1 000 万元(含)以下,或授信总额500 万元(含)以下和企业年销售额3 000 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标准。但这一标准只是统计口径,在指导意见中并不对服务对象的授信总额、资产总额、年销售额和职工人数等作具体规定,各家银行可根据业务需要灵活掌握。

2.服务内容以各类授信和融资金融服务为主。据指导意见规定,小企业信贷中心的业务范围限于《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53号)中所包含的授信业务,即各类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考虑到小企业对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和专营机构对全面风险管理、表内外业务协调发展的需求,银监会允许专营机构扩展业务范围,开展代客理财、收费类中间业务等与核心授信业务相关的宽泛的金融服务。目前,对小企业信贷中心是否能够开展存款业务,文件没有具体规定。

3.组织结构和制度具有很大创新。指导意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风险定价、成本利润核算、信贷审批、激励约束、违约信息通报、风险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相对独立的运营机制,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机构性质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相对于银行其他部门,小企业信贷中心有多种职能,拥有独立运行机制,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客户市场开拓、内部财务核算、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组织结构和制度创新有利于以发挥小企业信贷中心的专业化经营优势,将资源集中服务于小企业市场,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的分类

1.独立于分支行的管理模式。这种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是小企业信贷中心建设的标准模式――战略事业部制,小企业信贷中心既是管理中心又是经营中心和风控中心。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经营和放贷行为不受各分支行经营指标的影响,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目前,招商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就是按战略事业部体制构建的准法人、准子银行的专营机构。该中心由总行成立的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委员会领导,负责全行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小企业信贷中心具有中心内部的人事任免权和开设分支机构权利,短时期内主要依托现有分支机构开展小企业信贷结算业务。该中心成立后,各地分行将符合小企业信贷标准的客户交由小企业信贷中心管理,把各自的小企业贷款转给小企业信贷中心,依据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融资规模区分支行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目标客户市场。小企业信贷中心的资金完全由招行总行供给,通过FTP资金转移定价向总行支付资金成本,完全独立核算。

2.归属于分支行的管理模式。归属于分支行经营就是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业务,包括客户选择、信贷管理和客户日常结算等业务由各分支行直接办理。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都是在传统的总、分、支三级管理模式下,在各级公司业务部门下设立小企业管理机构,在管理上实行业务的直线管理,在成本、利润、不良贷款等财务数据核算上归入分行的公司业务。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虽然也可以在总、分、支各级机构冠以“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之名,但由于各级管理机构不是利润中心,并不独立经营和核算,并未触及小企业信贷组织机构改革等核心问题,只是名称和形式上的改换,不是标准的小企业信贷中心或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四、小企业信贷中心的设立原因

1.小企业融资特点和银行体制创新的需要。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大客户的金融服务,小企业融资服务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业务开展难度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需要从激励、考核等方面有所创新。小企业金融在业务流程、产品服务以及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不同于大中型企业金融的规律与特征。如果仍然沿袭发展大中型企业业务的思维观念与体制模式,小企业金融业务就很难获得长足发展。以授信审批流程为例,原有大中型企业的信贷操作流程难以适应小企业特点。中国商业银行传统模式不论是大小客户,从其申请到发放贷款,都执行相同的操作模式,这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少则一个月,多则超过两个月。小企业与银行合作,更多的是看重银行业务运作效率和能否得到充分的信贷支持,而对贷款利率的敏感性普遍不高。而中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沿用大客户的信贷操作流程和审批模式,没有单独设计适合小企业特点的差别化信贷操作流程,很难满足小企业“急、频”的融资需求。

2.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的需要。国内传统银行业务所依赖的大公司客户正逐步走向成熟,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增多(如上市、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对银行的依赖度和融资需求不断降低。加上外资银行不断融入国内金融环境,国有银行改革步伐加快,银行间低水平同质竞争严重,对大公司客户的竞争更是到了近乎白热化的程度。由此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大客户营销的综合收益水平增长困难,传统业务经营方式正在走向尽头;二是商业银行对大企业和集团客户的贷款过于集中,金融风险积聚。

3.提高小企业信贷专业化服务的需要。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基本都是在向综合性商业银行发展,力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的客户经理也是属于全能型的选手,需要完成存款、信用卡、国际业务、贷款等一系列考核指标,银行的信贷审批人员也既是行业专家又是产品专家,需要具备从低风险授信到项目融资甚至是重组并购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和识别能力,这种经营管理思路大大制约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小企业信贷不论从营销还是风险管理角度均具有不同于大型企业的特点,建立小企业信贷中心,让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人员专注于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分析研究,提高对小企业信贷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在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更能有效防控小企业信贷的经营风险。

五、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建设模式及其优点

1.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建设模式――战略事业部制。《指导意见》第1条就明确: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此类机构可申请单独颁发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事业部制是最早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形式。企业按照其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地区、顾客等)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在企业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既是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目前中国的许多信用卡中心均是按这种模式,在非总行所在地,建立了离行总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通过国内外关于银行组织对于其业务发展重要性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一个好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成本。因此,要有效推进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就必须在原有体制框架外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体系。小企业信贷中心正是借鉴了信用卡离行中心的模式,采用战略事业部模式,组建独立于传统构架之外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创新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的管理体制,解决原有体制下积淀已久的经营与管理弊病,通过独立核算、流程在造、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动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2.小企业信贷中心建设模式的优点。相比传统小企业信贷组织架构,小企业信贷中心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有利于加强专业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小企业信贷中心实现专业化分工,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效率必然会提高。在小企业信贷中心,从中心的决策管理机构到产品设计、风险管控和市场营销全部配备的是从事小企业信贷的专业人士,他们专注于各自领域的小企业信贷服务工作,定位为专家型的管理和营销人员。另外,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组织结构简单,各管理部门的纵向层级大幅减少,决策迅速,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的传导半径大幅缩短,信贷中心的信贷管理和营销部门行动目标较易达成一致,必然会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有利于突出经营重心,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小企业信贷中心是事业部体制下责、权、利和人、财、物密切结合的组织形式,非常适合小企业市场的特点。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经营重点突出,目标客户明确,机构设置和流程改造有效匹配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小企业的金融需求。由于中心内部的考核导向一致,对客户的需求能主动有效反应,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三是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增强信贷的精准性。小企业融资难,难在对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还款实力的判断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小企业的信息不充分,透明度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客户经理更深入、更完整收集企业信息并且减少信息传递半径。由于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管理层级少,客户信息在中心内的传递速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降低了信息的漏损。客户经理能向信贷审批人员直接提供企业的一手信息,不需要中间环节,保障小企业信息方便、快捷、真实地传递,增加授信决策的准确性。

四是有利于优化信贷流程,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一般而言,审批流程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授信业务的推动效果。结合小企业的授信特点,对信贷管理流程进行简化,在准入条件、授信要求、授信审批、操作规程等流程上,进行标准化界定,简化操作难度,提高授信管理效率;同时,推行“四眼原则”,将风险管理人员前置至市场营销一线,直接参与小企业资料的收集和风险的预判,提高审批效率。只有简化和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小企业授信批量化审批才会成为可能。

五是有利于提高营销人员积极性,培养专业性人才。小企业信贷中心对基层营销人员的激励考核指标明确,没有银行的其他经营指标压力,有利于营销人员专注于小企业市场,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营销,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价值创造潜力。营销人员大量参与小企业信贷服务工作,有利于积累小企业信贷方面的工作经验,掌握小企业客户营销技巧,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更易成长为专家型的人才。

六、结论与展望

招商银行于2008年12月在苏州成立了首家以准法人、准子银行模式建立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并逐步在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分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试点,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目前主要经营资产3 000万以下、贷款额500万以下的小企业客户贷款,2009年计划对小企业放款50亿元。工商银行拟试点一批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支行或小企业中心等专营机构;建设银行在总行设立了二级部建制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各一级分行相应设立小企业信贷管理中心,二级分行设立小企业信贷经营中心。

2009年2月,银监会给出了建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时间表,明确要求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年内完成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的设立工作,正式将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列上各家商业银行2009年的工作日程。

由上述有关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小企业信贷中心是符合国家、银行和小企业利益的,只要能建设的好、运营的好,无疑对于国家的进步、银行的业务改善,小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义斌.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8.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7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57

“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合理尽职”称为“展业三原则”,是银行业国际性行规,作为国际惯例,银行必须将“展业原则”转化为“办事规则”,以明确程序、规范操作、分别权限、落实责任。因此,有必要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对银行业落实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以确保“银行展业三原则”落地生根。

1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银行对“展业三原则”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将内控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业务审核等内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银行展业三原则的实施效果,并纳入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从外力方面促使银行自上到下提升对“展业三原则”的重视程度,完善内控制度。

(2)有利于推进银行执行“展业三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展业三原则在现实中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真正落实。建立评估机制,适当规则细化,既可以明晰银行在日常审核工作中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又有利于银行将细化后的“展业三原则”与自身业务办理流程、工作制度等融合,建立与之匹配的业务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使日后的核查、案件查处以及银行考核等工作均可以做到有据可依。

(3)有利于调动银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当前简政放权改革的大形势下,银行自身管理约束能力将直接体现出政策落实效果。在日常业务中,银行对外汇局等监管部门在业务合规性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性,建立健全“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银行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从银行内部加强对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不再是为了应监管部门的核查而做出的被动性审核。

2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1)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为保证“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必须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估分析体系,既要明确“展业三原则”的总体目标、各层次指标体系和数量标准,同时也要从“展业三原则”的目的、实施条件、判断标准、审查措施和可疑报告制度等多个角度和环节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具体内容和要求,定期在系统中异常可疑类业务等风险资讯和风险预警,对银行提出具体的业务指导意见。保证外汇监管人员在评估过程中有章可循、取证严密、定性准确、处罚得当,保证执行“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2)“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建立需要得到外汇管理部门、银行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建立既需要外汇局制定外汇管理领域“展业三原则”的规范准则、指导性意见以及后续监管罚则,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具体内容和要求,也需要银行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对“展业三原则”进行细化,健全和完善外汇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体系和业务操作规程,同样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责任主体确定要合理。“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是银行和企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岗位,细化到具体执行人员,将“展业三原则”与银行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系统完善、人员完备的内部保障机制。业务办理过程中应在全面采集客户身份信息和了解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外汇业务违规风险等级的划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及其业务执行不同的尽职审查程序和措施,并在持续跟踪监测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风险等级,做到针对不同的主体实施不同的审核标准,真正有效防范业务风险。

(4)信息反馈渠道要畅通。鼓励银行与外汇局、海关、税务、船运公司等建立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其客户及相关业务的真实性进行交叉比对及验证。同时还应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会同人行、海关、商务、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提供银行信息查询渠道,保障银行能及时获取企业、个人财务经营情况,准确掌握业务报关、物流等背景信息,为识别各种违规行为提供可靠依据,有效提升尽职审查的工作效率。

(5)风险等级划分要准确。“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作用真正发挥的核心方法是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即在展业三原则指导下,在自由展业空间范围内,针对不同客户和业务实施不同的管理和审核方式,并根据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内部审核资源优化配置、业务绩效和风控水平提高。不论对企业和业务进行何种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等级划分准确是关键,只有等级划分准确才能保证业务管理和审核准确到位。

3“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指标的建立

(1)评估工作流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流程应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出具评估报告三个阶段。其中,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组建评估组、制订评估方案、发出评估通知、对被评估单位评估期内与评估指标相关的素材进行非现场分析;现场实施阶段包括行业自律成员间互评问卷的发放与收集、现场评估、确认评估事实、汇总评估结果;出具报告阶段主要是向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和提出改进意见、印发评估报告。评估工作按年实施,评估小组需每年对辖区50%的银行开展现场评估。

(2)评估方式。评估方法包括非现场与现场调阅资料;对行业自律成员间发放调查问卷;对被评估单位一般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被评估单位重点客户随机进行访谈;获取被评估单位接受内外部检查的情况。

(3)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保证“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建立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非常重要。同时,为使评估工作具有广泛性和可操作性,依据《银行外汇业务展业原则之总则》及其相关内容,选取了内控管理、客户身份识别、业务审核、持续监测、报告制度5个一类指标和21个二类指标,对评估内容进行量化。

(4)评估组的建立。评估组成员可由外汇局检查及审计方面的专家、行业自律成员中的专家以及外部聘请专家构成。聘请外部专家包括审计专家、企业方面的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专家等。

(5)评估等级的划分。现场评估结束后,通过出具评估报告向被评估单位反馈银行履行展业三原则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需重点强化整改的环节。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评估等级的划分,划分评估等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类管理,提升管理的效果。可以把“展业三原则”按评分划分为优秀、优良、一般和差四类评估结果。

(6)评估结果的运用。一是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外汇业务主要监管部门;二是将评估结果作为银行考核参考的重要内容;三是对评估结果较好的银行给予外汇改革先行先试的机会。对得分90分以上的银行,在外汇改革过程中,优先作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的对象,以支持和鼓励更多银行将展业三原则落到实处。

4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制度体系,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方面,外汇局应当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应对“银行展业三原则”进行评估,同时将银行落实“展业三原则”情况纳入评估范围,以开展“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更加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完整有效的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工作,以实现“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2)合理确定评估主体与方式,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鉴于“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故应选择比较专业的评估主体和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讲,可采用银行自我评估、外汇局组织各家银行进行交叉评估,以及聘请外部专家包括审计专家、企业方面的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开展评估,明确专家参与机制,充分保障专家的独立评估地位和参与程序,建立专门吸纳各个业务领域专家的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参与“银行展业三原则”的评估工作,以确保评估工作质量。

(3)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反映现实状况。一是确定客观、合理的评估指标权重,准确地设计各指标体系权重系数。“银行展业三原则”的关键是真实性审核的落实,因此其权重应该予以突出;二是尽量细化评估指标,便于实际操作和标准统一,有利于真实反映实际问题;三是指标设计要全面,避免漏项影响评估结果;四是评估指标设计要科学,如业务量大的银行与业务量小的银行应区别对待,或根据业务量的大小设计系数,以充分鼓励银行加快外汇业务的发展。

(4)提高评估结果运用效果,保障评估工作长效开展。评估结果的运用效果是“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开展的关键,评估结果运用得好就能极大推动评估工作的开展,否则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形式。因此,外R管理局应加大“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和评估结果的宣传力度,将评估结果与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有效结合,与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海关、质检、税务等部门评估结果信息共享机制,拓展“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结果运用渠道和方式,充分有效调动金融机构落实“银行展业三原则”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群对银行展业三原则的思考[J].中国外汇,2016(1):80-81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8

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对银行业经营范围和地理区域的管制逐步放松,包括花旗和摩根大通在内的很多大型银行迅速扩张,随着规模的增长,直线职能制僵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原来“生产导向型”的直线职能制不得不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开发新产品为宗旨的“市场导向型”新型组织结构。70年代中后期以后,事业部制开始取代直线职能型结构,并从8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

目前全球领先的大型跨国银行大多采用了事业部模式,按照产品单元设立部门,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德意志银行。20世纪90年代末,德意志银行的事业部模式已经趋于稳定,但银行管理层极具忧患意识,致力于寻找公司股价长久徘徊不前的原因,最终决定大力整合业务架构,重新定位事业部的职能,经过细致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在2003年基本确定了目前的业务架构。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这一架构得到广大投资者和业内分析师的一致好评,德意志银行总行根据业务种类纵向划分为两大板块,即公司与投资银行部和私人客户与资产管理部,公司与投资银行部主要负责该行的大、中型公司客户业务,私人客户与资产管理部负责该行的小型公司客户业务及个人业务。在公司与投资银行部板块下整合了所有针对客户提供的银行产品,设立了业内著名的全球交易部,全球交易部根据产品线条分设了贸易融资、现金管理、资本市场和信托证券等四个事业部(见下图),每个事业部都独立运作、独立核算,自身内部保持完全垂直的汇报关系。这些团队的设置是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即事业部围绕客户展开机构布局,按照服务客户的领域不同,设置不同的团队,以便专业化服务,同时又兼顾互相协作,共同服务。

德意志银行的全球交易部被业界称为德意志银行的动力引擎,该部门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事业部为银行贡献了持续的增长和稳定的收入,全球交易部成立以来德意志银行进入一个新的高速成长期,股价屡创新高,完成了从欧洲银行向全球银行的跨越,全球交易部下的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不但年年获得殊荣,更赢得许多跨国公司的青睐,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事业部制的特点和优势

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一种组织模式,事业部制特点鲜明。首先,事业部制是银行对经营权进行分权的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将原有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某项(类)业务(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职能和相应的决策权集中到事业部,由事业部实行集约经营、独立核算,并对该业务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和盈利状况负责;第二,事业部制虽在总行层面是一种分权模式,但事业部内却高度集权,事业部总裁对本部门的业务经营管理负最终责任;第三,事业部制虽然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权,但其独立性不同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

基于以上特点,比起传统集权式、职能型的组织架构,事业部制对于现代商业银行具有更多优势。

一是有利于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进行专业化分工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采用事业部制就是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其效率必然会有所提高,同时有利于业务统一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尤其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按产品设立事业部,经营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集中,风险管理人员十分专业,有利于对产品风险的有效控制和化解。

二是有利于提高责权利的结合程度。责任的约束机制、权力的保障机制、利益的驱动机制是任何公司治理的三个基点,三者缺一不可。当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体制,并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在效率。银行越做越大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而事业部制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落实责任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是有利于提高成本的核算精确度。与多组织层级的总分行体制相比,事业部制的另一好处是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精确度,成本核算可细化到部门、岗位甚至产品。由于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精确程度,相应地可以细化考核部门、岗位和产品的盈亏状态,极大地提高了考核的科学性。

精确的成本核算更便于对某些业务或产品进行横向比较。商业银行的同一业务和同一产品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在总分行体制下,其绩效无法进行准确对比,而在事业部制中,同一业务和同一产品则可以进行清晰的横向对比,投入和产出都可以用财务指标来衡量,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瑞银集团研究报告每年对多家跨国银行的经营情况发表细致的分析报告,例如今年发表的报告对德意志银行的各个事业部做了横向比较,见图1。同时各事业部的收入情况也一目了然,见图2。

四是有利于提高对终端的控制度。目前银行总分支架构的特点是网点分布广泛,由于层次多,信息传递往往失真。实行事业部制形式上是分权,实际上是高度集权,有利于提高银行对网点终端的控制力。而且基层分支行长可以摆脱具体业务条线的细节性事务,专注于综合化管理。

第五,事业部按照业务流程进行职责分工并相对分权,部内职能单位横向联系顺畅,能有效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克服了业务线内各部门间的协调问题,降低了条线内部的交易成本,更好地提供了产品多样化、产品设计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整个银行而言事业部能将市场压力传递到商业银行内部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银行内部对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

第六,事业部作为业务线条相对独立,人员相对稳定,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有利于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能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国内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的现状

国内商业银行中最早进行事业部制尝试的是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工商银行组建票据营业部,作为总行直属机构,专门经营票据业务,对内实行独立核算,设置北京、上海等八个分部;2002年工行又组建了牡丹卡中心,专营银行卡业务。2003年民生银行开始将零售业务朝事业部方向改革,并于2004年11月彻底实现独立核算、独立运营,并从当月开始在全国实施。之后,招行、中信也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事业部改革。

2006年4月开始实施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客户需求,“逐步实行以产品单元,业务线为流程的事业部管理制度”。从这时起其监管部门对于事业部制的发展方向给出了明确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

目前中行、建行和光大等银行均开始了更大范围、涉及更广泛业务领域的事业部制改革试点。但应该说,现阶段最深入的事业部制改革是民生银行于2007年9月启动的全面的事业部改革,首批公司金融事业部――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投行部和工商企业部应运而生,又于年底成立了冶金、房地产、交通、能源四个行业金融部,民生银行的这次改革无论从涉及范围、整合深度都是中国银行业界前所未有的,应当会对国内商业银行事业部模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国内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路在何方

经过成功的股份制改造和连续多年的业务快速增长,如今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增强总行的控制能力、切实体现我国商业银行法确定的一级法人体制的难题,日趋激烈的竞争和迅速变化的市场对现有集权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家面临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原有垂直型组织结构已不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需要,对现有的总分支行纵向行政化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建有利于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的扁平式经营模式,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改革的当务之急。

基于目前国内的金融环境和今后中资银行的发展道路,对于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之路,笔者认为如下因素亟待解决。

银行市场定位的转变

事业部制是围绕市场定位、实现既定经营规划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标。从原有职能型部门银行体制向产品与服务为核心的事业部制转变,首先必须要解决好市场定位的问题。明确的市场定位是稳定和开发客户的前提条件,例如汇丰银行的“全世界的本地银行”、德意志银行的“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都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明确口号,并将该定位升华到整个银行的经营宗旨和愿景层面上。德意志银行提出,“金融解决方案专为有需求且符合该行市场定位的客户而提供”,集中力量营销目标客户,减少全而不专、专而不精的营销资源浪费,该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全球性集团大客户和本土中型客户,尤其在贸易融资业务方面拥有德国近1/3的进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并以中型客户业务为主,这反映了该行在长期的业务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合理健康的业务结构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德意志银行划分客户类型的标准是客户为银行带来的利润和产品需求的综合型、复杂性,而非仅仅为企业的资产、销售、利润和股东背景。

民生银行在事业部制改革中注重从战略层面明确自己定位于何处,哪些客户是自己想做又能做的客户,如何围绕自己确定的市场定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开发方案。2007年4月,民生银行出台新的五年规划,规划中确定民生银行未来三至五年的战略目标,即逐渐发展成以商业银行业务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和结构优化,确保依法合规经营,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将民生银行打造成为国际市场的合格竞争者。围绕这一规划,民生银行在第一阶段公司业务集中经营改革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银行业事业部利润中心运作经验,按照公司化运作理念,对公司金融主要产品线和行业线实施准事业部制度,促进全行公司业务转型和协调发展。

事业部在银行内部的定位

事业部制源于产品流程的变革,最终也将围绕产品链条的延伸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何欧美的跨国商业银行纷纷选择产品事业部模式?正如瑞士银行对德意志银行全球交易部的评价:“全球交易部是德意志银行极具吸引力的增长引擎”,瑞银认为全球交易部是德意志银行最为稳定的收入增长来源,在2007年为银行贡献了10%的经营利润,更重要的是,瑞银估计全球交易部在未来的两年将拉动银行收入的30%,其利润贡献也将不低于这一水平。分析师的理由十分明确:第一,全球交易部的业务由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产品事业部组成,这些产品作为商业银行最稳定的业务品种,在今年的市场环境变化中持续保持了20%的平稳增长,而这类业务的资本占用和成本却持续下降,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全球交易部成为对银行P/E率和股价贡献最大的板块之一;第二,全球交易部的业务所面对的客户是银行最稳定、银企关系最牢固的客户,德意志银行的内部人士经常提起的概念就是“全球交易部的客户都是上亿元收益的客户,因为他每年让我们赚300万,可以让我们赚四十年”;第三、面对金融环境的瞬息万变,原以为固若金汤的大型银行事实上危机重重,例如今年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使多家大型跨国银行的高管纷纷下马,分析师们都在思考“商业银行是不是挣了不该挣的钱?”很多业务利润确实诱人,但一旦发生风险将使银行面临灭顶之灾,瞬间将数年的利润一笔勾销,花旗银行今年就爆出巨亏97亿美元。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业内人士对德意志银行的事业部模式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商业银行业务架构的理想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事业部制探索各有特色,有尝试区域事业部模式的,有尝试产品事业部模式的,也有尝试行业事业部模式的,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模式依据业务特点,兼而有之,对国内商业银行有参考价值。

按照行业线划分,民生银行成立了房地产、交通、冶金、能源四个行业金融部;按照客户类型划分,民生银行又成立了工商企业金融部、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作为客户直销部门,上述四个行业部和三个事业部直接销售特定行业或类型的所有企业客户。贸易金融业务的改革模式则大相径庭。贸易金融事业部直接定位为产品加客户的直销部门,即作为产品部门,贸易金融部负责进出口贸易融资及进出口贸易项下的直接的国内贸易融资产品销售、结算及服务,包括涉外对公业务及进出口项下的内外贸贸易融资、结算与相关服务;同时,贸易金融部还为其他对公业务部门提供贸易金融产品销售支持、贸易金融产品培训,其他对公业务部门则配合贸易金融部开展贸易金融产品销售,并按照交叉销售原则分利。作为直销客户部门,贸易金融部不仅直接掌管原贸易金融客户部门直接管理的进出口贸易融资类客户,而且将积极营销尚未与我行建立客户关系的新客户,并以进出口贸易融资产品为切入点,直接销售进出口贸易项下直接的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

事业部制下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事业部的体制就是要解决专业化的问题,德意志银行在德国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支专业的公共客户经理团队,他们独立于各个事业部,其主要责任是客户关系管理、信贷安排以及各类产品销售的协调和统筹等工作。同时,在每个事业部下又都有隶属本部的营销人员,比如贸易融资事业部设有自己的市场营销人员――贸易咨询师,以便于更专业地销售自己的产品,他们与公共客户经理团队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客户营销阶段由事业部专业营销人员提供方案,相关授信申请材料的提交及客户管理等却由公共客户经理团队管理。通过专业化营销、标准化操作流程,使得事业部内外的银行员工均可以高效地各司其事。

目前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还处在“杂家”的阶段,什么产品都卖,什么产品都不精,要给一个战略客户讲清楚一个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需要几队人马轮番上阵。在事业部模式下商业银行具备了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和人员分工的条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为可能。这一点在民生银行表现得更为明显。

事业部制改革后,民生银行各分行的定位也发生较大变化,其职责和经营范围转变为地方特色公司业务经营、零售业务管理推动、公共关系和公共平台的管理与维护、对事业部的业务和服务。具体到与事业部或行业部的关系上,即分行有责任组织销售事业部专营产品,扩大交叉销售;分行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为事业部提供落地服务,如资金调拨服务、授信业务放款服务、行政后勤服务、落地人员的人事劳资服务、地方经济金融和行业信息服务、科技支撑服务、法律合规服务、与监管机构沟通联系等。

在客户资源共享方面,分行建立公共客户经理管理机制,这些客户经理拥有充足的客户资源;事业部建立产品经理团队,对其他事业部和分行提供专业培训和业务支持,除直接销售专营产品外,还可与分行的公共客户经理进行对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并通过交叉计价的形式进行利润考核。

事业部制的考核模式

国际银行业的事业部制并未实现账务上的完全分离,其考核也是通过在会计系统内加入业务标识来实现的,在成本核算上较为模糊,在收入核算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摩擦。在这方面,民生银行改革的力度要更大一些,效果也会日渐显露出来。

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在事业部改革前夕,即2007年3月17日,就成功完成了贸易金融业务账务分离工作,通过设置单独的机构号以及贸易金融总分部两级管理方式,将原会计核心系统中的贸易金融资产类业务、中间业务表外账及贸易金融业务产生的手续费收入、邮电费收入、结售汇和外汇买卖等数据移植至新机构账下,形成了独立的贸易金融资产负债报表和损益表。账务的成功分离为民生银行贸易金融业务的事业部制改革及改革后的成本收入核算奠定了坚实的账务基础,真正做到了公司化运作、责权利结合,激励约束配套,开辟了国际银行业的先河。

当产品事业部与其他事业部或分行发生业务交叉时,则通过双向计价、交叉考核的办法进行核算。例如,其他事业部或分行为维护自己的客户资源,经营了贸易金融专营产品,带来了贸易金融业务收入,贸易金融部将创利核增给各事业部和分行,同时,将相应的业务费用也配置给各事业部和分行。

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事业部制打破传统的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部门银行”体制,通过实行一体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通过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发展与风险的统一、集权与分权的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因此,事业部制模式下将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以民生银行为例,事业部制摆脱了传统的单纯的授信评审的概念,通过落实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每一个环节中。事业部内设立风险总监,将贸易融资评审中心更名为风险管理中心,通过设立授信规划岗,将风险控制前移至最前端即营销规划开始,制定客户准入标准及授信政策,根据事业部自身的组织架构和营销体系,制定适合事业部业务特征的详细的营销规划和授信政策,从而在最前端形成有效的风险识别及过滤机制,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准确度,有效控制授信风险。在授信审批过程中,由客户经理或风险经理发起业务后,经区域或分部负责人审批后上报区域评审官,超越权限的,报风险总监甚至专业贷审会。最后,事业部根据自身的客户类型、产品、风险敞口、保证方式等实施贷后监管。总而言之,事业部从权责利原则出发,承担不良资产所产生的全部损失。事业部模式下风险管理团队更加专业、专注,风险识别和管理得以进一步提升,利用银行间网络和产品链条控制业务风险,将取代以往仅仅看重企业自身财务实力的风险管理理念。此外,事业部还通过标准化的品牌管理、专业化的营销手段、格式化的合同文本、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以及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来降低业务风险,落实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事实上,国际银行业的做法与民生银行大同小异。例如,德意志银行在总部设立全球销售标准化管理中心,以规范和标准化全球销售模式和跟踪分部销售行为,利用数据跟踪和分析,引导和规范分部按照要求实施标准化营销。同时,在分部设立专门的品质管理团队,负责制度建设、优化操作流程、项目开发的调查与分析和对单证中心进行后台支持,以保证高品质的标准化产品操作。

强大的IT服务平台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2-0113-04

一、引言

有关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广泛开展起来的。相关研究综述见张杰和刘志彪(2007)、江春和滕云(2010)等。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传统融资渠道,商业银行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既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商业银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观点认为,银行能够利用自身的业务规模和内部规则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保障的金融支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强有力的银行体系会利用自己在金融交易中的强势地位侵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从而削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成长机会的激励动机,并且有保护现有大规模企业、阻碍创新企业进入的内在动机[4,5]。另外,银行特有的风险谨慎性又使其对于高风险的创新性投资项目具有内生性规避动机,从而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商业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也取决于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垄断性的银行结构对企业创新租金的掠夺程度较大,从而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相反,适度竞争的银行结构能够有效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融资需求。可见,商业银行是否能促进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整体上,大部分研究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而且认为银行业结构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很大影响。

在典型的实证研究中,Ana Maria Herrera and Raoul Minetti(2007)以主银行信贷关系的时间长度作为银行发展指标,发现信贷关系时间越长,主银行拥有的企业信息越多,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Luigi Benfratello, Fabio Schiantarelli and Alessandro Sembenelli(2008)以银行业分支机构密度作为银行发展指标,认为银行分支机构密度的增加会降低甄选成本和监督成本,从而使信贷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和促进银行业的竞争,因而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林毅夫、孙希芳(2008)以银行业结构的演化来代表银行发展,该指标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来度量。认为中小商业银行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上述研究为分析我国银行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参考,本文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指标来检验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并得到了支持银行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结论,但其作用效果取决于市场化程度等非金融因素的影响。

二、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

根据前述分析,银行发展将被视为实证分析中的自变量,而企业技术创新则作为因变量,具体的衡量指标及控制变量分述如下:

1.银行发展指标。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银行业结构状况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作用发挥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的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上仅占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0.13%,但是总资产却占到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62.68%。可见,几家国有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单一结构还没有完全改变,银行业的全面市场竞争尚未形成。

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则是为数众多、规模较小的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了过半的份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截至2010年,私营工业企业家数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家数的13.49倍,私营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15倍。银行信贷投放结构中向非国有经济投放力度的增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因而,本文选取以下两项指标近似地衡量各省(市/区)银行业发展状况:(1)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YJ1),该指标反映银行业结构,该比例越大,说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非国有企业贷款/金融机构贷款总额(YJ2),这一指标反映我国银行信贷向非国有企业投放的力度。该比率越大,说明银行信贷投向非国有企业的越多,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两个指标同时也反映了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

2.企业技术创新指标。

专利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替代指标虽然有缺陷,但是由于数据获取的便利性,目前仍是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中使用最频繁的指标。专利指标可分为申请量与批准量,由于二者有极高的相关度,而后者更能体现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最终选择专利的审批量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变量(T1)。技术市场是从事技术中介服务和技术商品经营活动的场所。企业是我国技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技术市场成交额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良好替代指标,而且可以克服专利指标经济价值难以衡量的缺陷。因而选取技术市场成交额(T2)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另一变量,该值越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越高。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3年第2期2013年第2期(总第182期)朱欢:银行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3.控制变量。

除金融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而设置以下控制变量: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企业负担、商品市场上的地方保护及外商直接投资等。由于前三个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负向的,因而对其进行反向处理,使处理后的数据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分别记为K1、K2、K3,连同外商直接投资(K4)一起作为分析我国各地区银行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控制变量。

(二)数据说明及实证方法

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市场化指数》。到目前为止该研究报告共出版六期,本文使用数据的时间跨度是2000~2009年,包括31个省(市/区)级地区。数据类型为面板数据。

实证方法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经平稳性检验之后,分别用两个银行发展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线性回归结果来测量其作用效果的大小。

(三)实证结果

平稳性检验结果说明原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之后各序列均平稳。协整检验结果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与银行发展指标和控制变量之间均存在两两的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模型检验结果如下:

1.在不考虑控制变量下,两个代表银行发展的指标都能很好地解释专利数指标T1(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分别达1.45和0.70。YJ1对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标T2的增加有正的贡献(回归系数为0.21),YJ2对T2的作用不显著且系数为负。

2.加入控制变量后,所有模型拟合优度(R2)均提高,且指标YJ1和YJ2对T1的解释力度下降,但基本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YJ1对T2的贡献度提高,YJ2对T2有显著负向作用。

3.银行发展对专利数(T1)作用效果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地区贡献度最大的前五个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和江苏,地区差异贡献度最低的省市分别为河南、河北、陕西、云南和宁夏。银行发展对技术市场成交额(T2)作用效果的地区差异也非常显著,地区贡献度最大的前五个省市分别为天津、北京、上海、重庆和,贡献度最低的省市分别为贵州、宁夏、河南、吉林和山西。

4.从时间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的银行业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在不断地改善,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力度整体上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作用效果多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力地说明银行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三、讨论

(一)银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不考虑各控制变量的模型中,无论是银行业结构(YJ1)指标还是信贷资金向非国有经济的前期投入力度(YJ2)指标都与专利数据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银行业结构指标对技术市场成交额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贷投放结构对技术市场成交额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且,随着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银行业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不断地改进,银行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作用效果显著。这些说明商业银行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原因在于:给定内部投入的质量,银行发展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创新的产出,这是因为银行发展会影响被选项目的风险属性、企业内部投入的数量以及这些因素对产生创新的有效性;此外,银行发展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和投资支出规模;最后,合理的银行业结构和信贷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那些信息不透明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融资约束。

然而,加大对非国有信贷投放力度会增加专利批准量,却对技术市场成交额产生了负向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当向非国有的中小企业投放更多的信贷资金时,会降低它们的资金使用成本(信贷市场上的利率由ro降低到r1),中小企业将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活动,并导致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专利市场上的专利供给由So增加到S1),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转让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供给增加会导致专利价格大幅下降(即专利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从而导致专利市场的总成交额下降(即P1Q1

b.中小企业专利市场

图1银行信贷结构改变对专利数量

和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影响虽然如此,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应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因为非国有企业都是各行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纷纷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10

随着全国农村的解放,从1950年冬季开始,全国新解放区分三批发动群众进行。1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二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上,中财委主任陈云、人民银行总经理南汉宸等人分析了农村后,农村经济工作的任务,提出帮助农民和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是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会议决定设立农业合作银行,以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并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步集体化。

会后,人民银行总经理南汉宸找到金融管理处处长何松亭谈话。

在谈话中,南汉宸告诉他说:“中央决定由你选调人马,筹建中国农业合作银行,并兼任农业合作银行总经理。”

何松亭,辽宁省昌图县人,1902年生,早年赴英国剑桥勤工俭学。回国后,他在白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建国前在革命根据地任晋察冀边区银行副经理。天津解放后出任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行长。

现在听了南汉宸的话,何松亭说:“新中国刚刚成立,金管工作任务繁重,农业银行责任重大,是金融部门的一个重要岗位,我能胜任这个工作吗?”

南汉宸回答说:“既然中央对你委以重任,就是因为你在新中国金融系统享有较高声誉,党领导的银行中的元老。”

就这样,何松亭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谈话之后,他立即向各个解放区银行选调人马。

1951年春,罗俊、夏万青等从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调北京,参与人民银行总行筹建农业合作银行。2月2日,人民银行正式下文呈请政务院批准筹办农业合作银行并核准。不久,政务院同意组建农业合作银行,于是,农民银行开始正式筹办。

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出《关于农业合作银行筹备经过向中财委的报告》。《报告》说,筹建农业合作银行工作已经大致就绪,为适应当前需要,准备在7月2日正式开业。

对于即将开业的农业合作银行,中财委和人民银行确定它为人民银行所属专业银行之一,主要职能是组织推动全国农村金融工作,负责办理全国农林、渔牧、农田水利、国营农场及合作社的田家投资拨款与长期贷款工作。目前着重于组织推动全国农村金融工作,并逐渐发展各种投资拨款监理与长期贷款业务。农业合作银行经理为何松亭,他并仍兼金融行政管理处处长:副经理为罗俊、乔启明。

1951年7月2日,农业合作银行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27号正式宣布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大清银行的旧址。

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曾经几次搬家

第一次是1951年9月。农业合作银行由西交民巷27号迁入50号的中国农工银行旧址办公。

中国农工银行于1918年创立,原名大宛农工银行,1927年改组为中国农工银行,新中国成立后清理停业。该楼于1922年建成,该建筑地上两层,立面用花岗石装饰,大门入口处作柱廊,内装修豪华,现保存完好。

可是,这一次搬家后,又进行了一次搬迁。11月,农业合作银行又由西交民巷50号迁入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39号的麦加利银行旧址办公。

麦加利银行系英国大商业银行,亦译为“渣打银行”。1853年创立,总行设伦敦。1858年后陆续在上海、北京等地设分行。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的分支机构除上海分行由中国政府指定经营外汇业务外,其余先后结束。该楼建于1918年至1919年,该楼为砖石结构,地上3层。

农业合作银行搬到东交民巷后,就固定下来了。

农业合作银行建立后,未设分支机构,基层农村金融工作仍由人民银行办理。但是,随即它在“三反”运动中刚刚启程的脚步嘎然而止。

全国就迎来了“三反”运动,何松亭为纪律检查小组组长,领导农业合作银行“三反”运动,夏万青是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宣教工作,充当何松亭的秘书。

“三反”运动后期即进行“组织制度建设”阶段,按照中共中央1951年12月发出的《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的决定》精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精简机构,于1952年7月撤销农业合作银行,农村金融工作归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农业银行又一次建立之谜

自从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后,1953年中共中央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在神州大地蓬勃开展起来。到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万5千多个。巩固近10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金融部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曹菊如行长认为要进一步帮助四亿以上农民组织起来,不断增加生产设备,扩大再生产,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意见拟定后,曹菊如找到国务院分管财政工作的副总理陈云,提出自己的想法。

曹菊如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过渡时期。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参照苏联经验,我认为,必须建立一个专业的农业银行。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国家的农业信贷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统一组织在国家的政策要求下。”

“你的想法有道理。要有计划地支持农业合作社运动,打击直至消灭农村高利贷。组建专业的农业银行也有必要。”陈云说。

随后,他又问曹菊如:“你打算这个银行如何办?”

“建立管理农业信贷的专业银行,名字就叫‘中国农业银行’。”

“那它的具体职能呢?这个专业银行应该起到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的作用,具体说,我认为,它应能广泛动员农村余资并合理使用国家农贷,既能扶助农业生产的发展,又能促进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对于这个新的专业银行,我们已做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意见。它的主要工作有四:一是吸收农村居民、生产互助合作组织、集体农庄和国营农业水利企业机关的储蓄及存款,二是领导和扶助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三是办理农村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及个体农民(特别是贫农)的长期和短期贷款工作,四是办理对国营农业、水利企业长期和短期贷款工作。具备这四项职能,就能达到你说的要求。”

陈云想了想,又补充说:“我看经办国家预算对农业、水利的基本建设投资拨款,也可以划为这个农业银行的基本任务。但是,农业银行须有自己独立的资金。资金来源你是如何设想的?”

“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前项所列的农村储蓄和存款,二是由国家预算所拨付的农业贷款资金,三是人民银行对农业银行的临时贷款。”

“可以,那你先向中财委打个报告,我们再讨论决定。”

8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曹菊如与陈云的商讨意见,正式向中财委报

送《关于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请示报告》。原来拟定的那份《关于建立农业银行的意见》作废了。

在这份请示报告中,人民银行确定农业银行总行受中财委的领导;但为了便于农村各种金融工作的配合,在日常工作上受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受上级农业银行和当地财委的共同领导。对于农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建议在中央、省、专区和县分别建立农业银行的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县支行。区级农业银行机构,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在人民银行设立营业所的区,农业银行即在人行营业所内派驻若干人的工作组,专管农业银行的工作;二是在没有人民银行机构的区,农业银行可设立营业所;三是在信用社基础较好、能农行业务的地区,即可由县支行直接通过信用社进行工作。

中财委和陈云收到这份报告后,又与曹菊如进行了研究。同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请示报告》。

在这个请示报告中,根据人民银行、中财委和陈云等人的意见,改前次提出的“农业银行总行应受中财委的领导”为“农业银行总行受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

1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又拟定了《关于建立农业银行若干问题的规定》,并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建立农业银行的步骤及方法等作了研究。确定农业银行在建行步骤上,采取自上而下逐步建设的方针。1954年冬季首先把总行和省分行两级领导机构建立起来,以加强对工作的领导。至于专县以下的农业银行机构,先由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于1955年逐步下推。会后,写了《会议综合记录》。这两个文件均上报经国务院审批。

1955年2月24日,中央组织部、人民银行通知,任命乔培新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行长,副行长为关学文、王沛霖、莫钧涛、乔启明。

3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关于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报告》。

《批示》说:“国务院同意建立中国农业银行。并决定中国农业银行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一个直辖行,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所管农村业务,同时受国务院第七办公室的指导。”

3月25日,农业银行宣布正式成立,总行在西交民巷1 7号的大陆银行旧址办公。

因与人民银行业务重叠又一次被撤销

1956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为推动农村金融工作更好地开展,召开了全国农村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但是,会议闭幕后,就传出了农业银行与人民银行“打架”的传闻。

其实,所谓农业银行与人民银行“打架”,并不是旧银行的争权夺利,而是它在业务上的重复交叉而出现的“打架”。

原来,农业银行作为一个新的银行,它是党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组建和运行过程中还缺乏经验。随着农业银行的发展,它在与人民银行的关系问题上,包括机构设置、领导关系,业务分工等方面,发生了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县以下的人、农两行工作很难划分。因为在农村县以下的金融工作仍然是由人民银行一个机构办理,没有专门的农业银行机构。因为在区、乡的银行业务都是发放收购农产品的贷款,组织现金供应,吸收农村存款,如果划分成人、农两个银行分别管理,反而容易在市场关系、资金调剂、政策配合等方面引起若干困难。

第二,两行分立,必须要增加机构、干部、基本建设和费用开支。原来,农行初建时规定在人民银行原有编制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划分出一整套农业银行机构的方案,但是,这在县、区机构中,往往很难贯彻执行。

第三,即使在已经分设了农业银行的地方,也因为人、农两行的工作划分不清,配合不好,纠纷很多,而且两行干部不便统筹使用。结果,真正做农村金融工作的干部比人民银行一揽子管的时候反而减少了。

1956年1月,人民银行就向各分行行长传达了一个决定:

“农业银行除受上级银行领导,并受同级人民银行领导,县行行长合一,各设副行长专管本行业务。营业所应接受双方布置的任务和下达的指示。”

因此,即使是做出这样的修改,农业银行还是远远达不到建立的初衷,“打架”现象仍然有增无减。

随之而来,对于农业银行的机构问题,议论越来越多。有人认为,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两家“打架”,问题的关键主要是因为两行的机构还没有彻底分开,并且领导关系也还不够明确的结果。因此,他们主张仍然按照原来建立农业银行的宗旨,从上到下彻底把人、农两行分开。但是,多数人则认为,县和县以下银行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农村金融工作,依靠人民银行机构,加强领导,就能够把工作做好,目前搞两家银行的做法不仅带来了工作关系上的若干困难,而且还浪费人力、物力,不符合精简机构、节约支出的原则,主张两行重新合并。

为了妥善地处理这一问题,1956年12月,人民银行分别征求了各省、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意见。最后,有18个省区回电,他们一致同意将人、农两行合并起来。

关于合并以后农业银行名义是否存在的问题,除了河南和浙江两省认为可以仍然保留农业银行的牌子以外,其他16个省区的意见则认为牌子都不必保留。

随后,人民银行与农业银行一起进行研究,认为由一个银行来统一组织和安排农村金融工作比较有利的,因此人、农两行重新合并是适宜的。并且,合并以后,农业银行的牌子不再保留,以后农村金融工作即由人民银行负责办理,在各级人民银行内部相应地增设管理农村金融工作的部门。

1957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向国务院提出了将农业银行重新和人民银行合并的请示报告。

4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撤销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同意将农业银行的各级机构同人民银行合并,农业银行的名义即予撤销。

农业银行不是75岁,也不是一岁

中国农业银行自1951年建立后,几经曲折,两次组建两次被撤销。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事关国家的大局。1963年,中国农业银行再一次成立。这一次农业银行成立与前几次一样,仍是出于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国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是在“摔”了“大跟头”之后的一个重大举措。

10月,国务院召开第136次全体会议,在总理建议下,决定再次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统一管理国家支援农业资金的决定》,决定中国农业银行为国家设立的专业银行,并且是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办理国家支援农业资金的拨付和贷放。

中央要求立即进行筹备工作,力争在1963年内把农业银行各级的机构建立起来。

1963年11月12日上午,第三次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国务院李先念、邓子恢两位副总理出席了成立大会。

在大会上,李先念、邓子恢都讲了话。

会后,有人怀疑农业银行能否长期存在,问李先念“农业银行是一岁,还是万岁呀?”

李先念回答说:“不是万岁,也不是一岁,要看今后工作做得怎么样。”

就这样,中国农业银行第三次诞生了。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行长胡景尘淫,副行长袁子扬、陈穆。总行仍在西交民巷27号的大清银行旧址办公。

老问题和矛盾的解决:

又一次以农行结束为办法

农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一波三折。

中国农业银行再次建立时,中国人民银行为解决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矛盾,在县以下的区或相当于区的公社所在地,规定了三个解决的办法:

一、各地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工商信贷业务需要,由农行和人行分别设立基层机构。

二、或者由人行派人驻在农行营业所办公。

三、或者由农行营业所人行的业务。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区在业务量并不很大的地方,分设了两个机构;在人行派人驻在农行营业所办公的地方,也要在内部分设两套账目。两种办法都费人费事,这使得基层农行营业所不能抽出更多的力量深入现场进行工作,而且在农村信贷业务和工商信贷业务之间不能适应忙闲不均,调剂使用力量。并且,派驻人员分别管理,也不便统一领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两行在机构设置上和人力使用上能够做到精简节约,同时又能更好地团结协作,保证两行任务的完成。1964年11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基层机构的通知》,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现有农村基层机构的设置办法,做了新的调整。

可是,农村基层机构进行调整以后,人民银行县支行对营业所工作的领导又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两个县支行在对营业所部署工作、召集会议等方面,一般都有联系,形式上是统一安排工作的;但在许多重要的工作中,实际上仍然是各管各的,在会议上各讲一套,因此,工作中不一致的问题时有发生,使营业所感到两个支行领导不够统一,工作难办。实际上存在着多头领导的现象。另一种倾向是只注意了“以农业银行领导为主”的原则,忽视了农村营业所既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也是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忽视双重领导以农行为主的原则,人民银行对营业所干脆撒手不管。并且,后一种倾向更为严重。

196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分行行长座谈会。

会上,各分行行长就人民银行县支行如何同农业银行县支行协作,共同负责领导好农村营业所工作,又提出大量的意见。

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是:虽然国务院发了通知,但是人、农两行在农村基层机构设置上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几天后,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姚依林召开座谈会。

会上,他说:“人民银行、农业银行机构问题,前天在先念同志那里议了一下,有以下几点意见”。

他对于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设置讲了四条主要意见:

一、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可以从省到县实行合署办公。中央暂时保留两个行的机构。

二、如果有些省、市、自治区党委决定实行一个机构挂两个牌子的办法,也可以。

三、农村营业所,在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不能设两个。应当属于农业银行系统,兼办人民银行的工作,也可以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四、县一级银行,不管是合署办公,还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都必须用百分之八九十的力量面向农村,切实做好农村金融工作。

姚依林的讲话表明国务院的态度是两行合并,以彻底解决问题。

后来,金融系统的人士把农业银行三次建立三次撤销,叫做“三起三落”。

这一次合并,虽然农业银行几个业务局保留了,但是,实上,它完全是又一次划归了人民银行之内。

又一次东山再起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为加快农业发展,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又考虑了恢复农业银行的问题。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当年提出合并农业银行的李先念已是国家副主席,他出席了这次大会。在会议讲话中,他首先提出了恢复农业银行的问题。他把自己的想法公诸于众时,说:“考虑恢复农业银行,以便更好地管理运用农业贷款,支援农业建设。”

他的提议得到了部分农业和金融入土的赞同。

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葆华向中央汇报工作,说:“把农业搞上去是全党的首要任务,银行要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信贷资金,为加速发展农业服务。李先念副主席指示,要恢复农业银行,以加强对农业的支援,我们正在研究落实措施。”

银行专业工作总结例11

1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银行对“展业三原则”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将内控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业务审核等内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银行展业三原则的实施效果,并纳入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从外力方面促使银行自上到下提升对“展业三原则”的重视程度,完善内控制度。

(2)有利于推进银行执行“展业三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展业三原则在现实中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真正落实。建立评估机制,适当规则细化,既可以明晰银行在日常审核工作中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又有利于银行将细化后的“展业三原则”与自身业务办理流程、工作制度等融合,建立与之匹配的业务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使日后的核查、案件查处以及银行考核等工作均可以做到有据可依。

(3)有利于调动银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当前简政放权改革的大形势下,银行自身管理约束能力将直接体现出政策落实效果。在日常业务中,银行对外汇局等监管部门在业务合规性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性,建立健全“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银行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从银行内部加强对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不再是为了应??监管部门的核查而做出的被动性审核。

2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1)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为保证“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必须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估分析体系,既要明确“展业三原则”的总体目标、各层次指标体系和数量标准,同时也要从“展业三原则”的目的、实施条件、判断标准、审查措施和可疑报告制度等多个角度和环节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具体内容和要求,定期在系统中异常可疑类业务等风险资讯和风险预警,对银行提出具体的业务指导意见。保证外汇监管人员在评估过程中有章可循、取证严密、定性准确、处罚得当,保证执行“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2)“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建立需要得到外汇管理部门、银行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建立既需要外汇局制定外汇管理领域“展业三原则”的规范准则、指导性意见以及后续监管罚则,明确银行“展业三原则”具体内容和要求,也需要银行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对“展业三原则”进行细化,健全和完善外汇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体系和业务操作规程,同样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责任主体确定要合理。“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责任主体主要是银行和企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岗位,细化到具体执行人员,将“展业三原则”与银行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系统完善、人员完备的内部保障机制。业务办理过程中应在全面采集客户身份信息和了解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外汇业务违规风险等级的划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及其业务执行不同的尽职审查程序和措施,并在持续跟踪监测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风险等级,做到针对不同的主体实施不同的审核标准,真正有效防范业务风险。

(4)信息反馈渠道要畅通。鼓励银行与外汇局、海关、税务、船运公司等建立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其客户及相关业务的真实性进行交叉比对及验证。同时还应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会同人行、海关、商务、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提供银行信息查询渠道,保障银行能及时获取企业、个人财务经营情况,准确掌握业务报关、物流等背景信息,为识别各种违规行为提供可靠依据,有效提升尽职审查的工作效率。

(5)风险等级划分要准确。“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作用真正发挥的核心方法是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即在展业三原则指导下,在自由展业空间范围内,针对不同客户和业务实施不同的管理和审核方式,并根据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内部审核资源优化配置、业务绩效和风控水平提高。不论对企业和业务进行何种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等级划分准确是关键,只有等级划分准确才能保证业务管理和审核准确到位。

3“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指标的建立

(1)评估工作流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流程应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出具评估报告三个阶段。其中,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组建评估组、制订评估方案、发出评估通知、对被评估单位评估期内与评估指标相关的素材进行非现场分析;现场实施阶段包括行业自律成员间互评问卷的发放与收集、现场评估、确认评估事实、汇总评估结果;出具报告阶段主要是向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和提出改进意见、印发评估报告。评估工作按年实施,评估小组需每年对辖区50%的银行开展现场评估。

(2)评估方式。评估方法包括非现场与现场调阅资料;对行业自律成员间发放调查问卷;对被评估单位一般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被评估单位重点客户随机进行访谈;获取被评估单位接受内外部检查的情况。

(3)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保证“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建立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非常重要。同时,为使评估工作具有广泛性和可操作性,依据《银行外汇业务展业原则之总则》及其相关内容,选取了内控管理、客户身份识别、业务审核、持续监测、报告制度5个一类指标和21个二类指标,对评估内容进行量化。

(4)评估组的建立。评估组成员可由外汇局检查及审计方面的专家、行业自律成员中的专家以及外部聘请专家构成。聘请外部专家包括审计专家、企业方面的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专家等。

(5)评估等级的划分。现场评估结束后,通过出具评估报告向被评估单位反馈银行履行展业三原则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需重点强化整改的环节。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评估等级的划分,划分评估等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类管理,提升管理的效果。可以把“展业三原则”按评分划分为优秀、优良、一般和差四类评估结果。

(6)评估结果的运用。一是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外汇业务主要监管部门;二是将评估结果作为银行考核参考的重要内容;三是对评估结果较好的银行给予外汇改革先行先试的机会。对得分90分以上的银行,在外汇改革过程中,优先作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的对象,以支持和鼓励更多银行将展业三原则落到实处。

4建立“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机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制度体系,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方面,外汇局应当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应对“银行展业三原则”进行评估,同时将银行落实“展业三原则”情况纳入评估范围,以开展“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更加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完整有效的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工作,以实现“银行展业三原则”评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