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5:51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1

1.引导作用

雕塑艺术能够满足师生们感官和感觉上的追求,它作为一种存在于校园文化中的内涵丰富的立体艺术形式,通过视觉上的影响对校园空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师生的心灵追求和思想追求做出了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也会得到更好的塑造,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2.文化沟通作用与亲近感

师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受到雕塑艺术独特魅力的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给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沟通都会得到促进。

3.审美教育功能

性格的培养和塑造以及陶冶作用就是所谓的审美教育功能。好的冰雪雕塑是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和凝聚力量的基本,是大学文化的有形的物质载体,可以在无言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和陶冶,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得到升华。校园软实力的物化是通过冰雪雕塑来表现的,它能够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和装饰,利于校园学习气氛的营造,提升了校园品位,丰富了师生们的精神内涵。

二、校园冰雪雕塑作品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1.设计原则

(1)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设计最理想的理念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天人合一”,这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已有的环境为基础,根据地形地貌并且按照该地生长的绿色植被,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色彩配合,提升作品的美观度,这也是高校校园的冰雪雕塑设计中必备的,可以保护自然环境,给人以没的享受。

(2)人性化原则

雕塑和人之间的交流关系是现代校园之中的冰雪雕塑的重中之重,所以冰雪雕塑也不仅仅只有观赏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会受到地域、文化、时间、文化的影响,他们可以穿越国界让人们进行过跨越时空和实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的形成能够让人们对学校的历史还有作者情怀的感知更加深刻,学生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还能引发思考,陶冶情操。

(3)整体性原则

为了让雕塑作品和空间、地域、人文以及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就要实现校园冰雪雕塑在设计时与校园环境中的建筑、山水以及植物等景观元素之间的对应和结合。同样的,对环境问题和历史文化等问题的重视是校园冰雪雕塑设计的时代的反映。

(4)空间性原则

就空间来讲,校园冰雪的雕塑使用的都是公共的空间,就导致了空间的有限性,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它的范围比之公共空间还要小上许多,所以在雕塑数量的尺度上更需要注意。在主题、尺度、手法的选择是设计艺术雕塑时最要注意的,要完美地和环境相协调。

(5)文化性原则

冰雪雕塑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尽善尽美地体现出这一大学的民族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科技先进文化。

(6)创新性原则

不断地取长补短、查缺补漏,是现代冰雪雕塑设计的精髓,它学习了以往的设计精华,还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各种艺术流派的风格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扬弃,新成果的现代的具有创新性的冰雪雕塑,这样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成果的提高。运用了“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方法,对此进行创新,使校园环境更有美感。

2.设计方法

(1)设计调研

受众心理审美、校园文化和环境、行为方式等都是调研的主要内容,在更加细致的方面还包括了雕塑的位置、主题、形状的选择,以及处理细节等等。点烟的方法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利于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

(2)题材选择

大学校园冰雪雕塑的题材选择主要依靠相关的地域文化、科技文化、历史文化、世界文化、传统文化这些方面着眼,选择如图形雕塑、人物雕塑、内涵丰富的实物雕塑、自然雕塑等为原型,对校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体现。

(3)位置选择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是选择雕塑位置的重要因素,要特别注意雕塑的空间朝向和视角方向,达到光影良好的效果。

(4)体量设计

作品的内涵完全可以通过雕塑的尺寸设计和体量来影响,相比于城市来讲,校园的空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的校园雕塑尽量参考真人,达到尺度的统一,人和雕塑之间的距离也就缩小了,产生一种亲近感,让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缩小。

(5)造型设计

公众们都可以接受的形象是在校园雕塑设计时最主要的,也就体现出了造型在冰雪雕塑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运用夸张的方法把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和常见物品扩大化,人们的好奇和兴趣也会随着超大尺度的雕塑的出现而提高。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2

雕塑艺术与平面艺术相区分,是一种占据一定空间体积的艺术。雕塑艺术在视觉上显得十分丰满,往往堆砌起来的雕塑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因此,雕塑艺术在其造型艺术的美感方面就显得更加立体,这点是平面艺术无法企及的。本文探究的是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水彩绘画的启示,关于这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能够结合的因素,这对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上的应用至关重要。

一、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的契合点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之所以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到应用,是因为彼此存在着多个契合点。这不仅取决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包容性,还与水彩绘画的容纳性有着密切联系。而对于这些契合之处的分析,将极大地促进彼此结合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结合程度的密切性。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艺术之间的审美价值理念是相通的。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是从雕塑艺术的审美鉴赏中得到的,需要在全面审视雕塑艺术后,进行合理的评定。这对于水彩绘画来说亦是如此,创作水彩绘画需要创作者基于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思考,鉴赏时则需要欣赏者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加以品味。这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产生审美价值的契合,因而探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于水彩绘画也就有了契合的基础。

其次,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并不是假想。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水彩绘画具有现实的价值。这种美学涵盖了较为广泛的美学定理,将其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中去,不仅可以丰富水彩绘画的表现力,而且能够提升水彩绘画的艺术审美的能力。反之,这种提升对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产生有益的改变。

最后,应当明白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的应用并不是偶然。雕塑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塑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不再局限于雕塑艺术的范畴,转而朝向不同的艺术领域进行辐射,以其美学观影响着其他艺术的再创造,水彩绘画亦是如此。伴随着艺术探究的深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这对水彩绘画及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力的,这也使两者的相互配合有了契合的未来。

二、如何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上能够如此完美的匹配,那么就有理由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运用到水彩绘画上。事实上,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有着许多必然的合理性,而且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能够应用到水彩绘画的方方面面。

(一)水彩绘画的构思

和其他绘画一样,水彩绘画也应有必要的构思,这对水彩绘画的合理布局以及进一步创造都是必不可少的。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构思角度来说,这种美学往往注重整体风格的塑造,开始雕塑的那一刻便定下了基本的格调,此后各种反复、转折,都是在为这种基调定型,一旦出现差错便直接影响整体和谐及美感。在水彩绘画上运用这种构思,可以将整体的思想运用到对绘画画面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都在为整体而服务。

(二)水彩绘画的创作

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看来,任何艺术活动的开展都有其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如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不同的主题需要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而对于水彩绘画来说,水彩画追求色和水相混合、色彩上的搭配和光影上的协调。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上来,使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实现水的灵动、色彩的鲜丽、光影的体感交相呼应。

(三)水彩绘画的思想

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形成必然存在其最初的诉求,对水彩绘画来说绘画的目的是想要表达某种思想。而就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想要传递的美学思想就是通过某些物象的展示传达理念。这种场景或许是真实地再现,或者是经过艺术化加工的再创造,但都真切地传达了雕塑艺术想要表达的真挚思想。这对于水彩绘画思想上的启发必然是巨大的,渐渐的水彩绘画的思想开明起来,将创作者的真切表达融入到水彩画作当中,赋予作品以深邃的思想。

三、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应用的意义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广泛运用,不仅显示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展现了其应用的价值。可以说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运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应用,验证了其美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且应用也较为合理,这又反映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理论的正确性。因此,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当水彩绘画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创作时,将会对美学理论作进一步验证。这样便会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发现其适应过程中的不足,反过来促进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自我完善。

由此可见,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是相互辩证发展的,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应用,也是具有应用的迫切性与应用的现实性――即应用的意义鲜明。

结语

通过探究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的应用,使我们逐渐了解将其应用在水彩绘画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渗透,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可能会有应用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在对已有应用成果的保护,更应将这种应用发展下去,从而促进彼此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险峰.雕塑与平面造型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7-01

雕塑艺术是美术中的一种,它是以“实体性的(耐磨的或可塑的)物质材料塑造占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形象的艺术。作为造型艺术之一,它用料坚固,传承恒久,又兼直观性的特点,与观众处于同一空间,极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能直接感染群众。”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雕塑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许多城市都用雕塑来装点、美化自身,在广场、行政中心、公园、车站、商场、科学艺术场馆、体育场馆、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经常有醒目的雕塑艺术作品出现,以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与个性特征。

研究探讨雕塑艺术理论,对于雕塑艺术创作与欣赏,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雕塑艺术的种类

雕塑艺术是雕刻与塑造两种艺术的合称。

雕刻又细分为石雕、木雕、玉雕等。

塑也细分为泥塑、陶塑等。

同时,雕塑又细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在坚硬的材料上刻出浅凹线为刻;刻得深而且空为为镂;用锤击凿云料为凿;用原理轮等钻切为琢。这些均名雕刻;而粘土之类软材料造型叫塑,即堆积、揉捏、浇铸而成。

上述分法都属于按材料与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划分的种类。

而若按作品题材的不同来划分,雕塑又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室内雕塑等等。

按作品样基的不同来划分,又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等。

按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的不同来划分,又分为圆雕、浮雕、透雕等等。

由此可见,雕塑是一门种类繁多的艺术。

二、雕塑艺术的语言

雕塑艺术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形体

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也是整个雕塑艺术的基础。

雕塑是通过对客观事物外部形体的塑造来再现客观事物形象,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离开形体便没有雕塑,所以形体就成为雕塑艺术的核心语汇了。

当然,雕塑艺术的形体,并不是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创造的艺术真实,即一种理想化了的形体。例如著名雕塑家创作的雕塑《持矛者》,其中的漂亮无比的美男子形体,并不是古希腊男子的临摹,而是一个艺术化了的形象。又如罗丹创作的著名雕塑《散步的人》,也是人物原型的基础上,突出了那修长的双腿与下肢行走时肌肉的状态,比原型更为典雅、更为优美。

(二)构图

构图也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所谓“构图”,指的是雕塑作品的总体结构、倾向、动态、气势、情绪等因素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从正面、侧面、背面都能看到形象的体态、特征,获得审美愉悦。一般来说,雕塑的构图大多采用几何图形的构图方法,以获得雕塑作品的整体效果,避免散乱、重叠、扭曲等弊端。古希腊的雕塑,人物造型多用S形,中世纪的雕塑则多用梯形。后来大多用稳定的三角形。运用几乎图形进行构图,有利于雕塑作品的形式美。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两个人物中的圣母玛丽亚坐着,膝上放着另一个人物——死云的基督。整个雕塑造型是稳定的三角形,而的基督又是S形。

(三)体积

体积也是雕塑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具有一定体积的形体,这也是雕塑作品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之处。所谓“体积”,就是物质占有的不同空间,一件雕塑作品,就是由各种大小不一的体积构成的,雕塑家们用“麻袋装土豆”来比喻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三、雕塑艺术的特征

雕塑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的审美特征:

(一)三维性

所有的雕塑艺术,都是三维空间的主体化艺术,这是它与绘画、书法、摄影、篆刻等美术最主要的不同。

(二)简约性

雕塑艺术以单纯取胜,追求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三)统一性

“雕塑艺术特别强调艺术形象自身局部与整体之间、形象与形象之间以及艺术形象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②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52-01

一、陶瓷雕塑发展概述

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但那时的只是在陶器上简单的勾勒线条。夏商周时代,陶瓷雕塑的雏形慢慢趋于成熟,秦汉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雕塑。我们所熟知的秦兵马俑,气势恢宏,被世人称为“世界奇迹”。秦兵马俑的制作精良,所表现出来令世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在唐宋时代,陶瓷雕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中国古代陶瓷雕塑发展至巅峰。清朝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等具有中国古代传统陶瓷艺术的陶瓷窑凭借其独具的陶瓷雕塑器具材料和制作工艺,得到全球的好评与称赞。

进入到了新社会,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品在现展的道路上,也开始摸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在考虑选择材料、制作手法,后期成型等阶段中注以创新的活跃,加以现代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力量,使陶瓷雕塑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对艺术品的收藏与品位更加的喜爱;对艺术品的外形和古典的风格更注重;对陶瓷雕塑本身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更欣赏。

二、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一)具象陶瓷雕塑是写实与夸张相结合

具像雕塑真实的再现了现代雕塑。进入20世纪,经济迅速发展,雕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化下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尤其是在造型特征和语言方式上。

(二)意象陶瓷雕塑是变形与意念相结合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造型形式之一,中国人注重意中的神貌的表达,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追求貌似形似,而不注重意境的表达,那么作品就会缺少一份神韵之美。现代意向陶瓷雕塑的表现,具有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周国桢。周国桢陶瓷雕塑的意向表现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得精华以及中国国画、戏曲的精华,使他的作品的造型具有空间意象化。

(三)抽象陶瓷雕塑是符号与意念及想象的相结合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潮流,对城市雕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现代感城市雕塑就应运而生,人们称这类具有现代特色的雕塑为“抽象雕塑”。随着人们的想象力的发散和陶瓷雕塑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将之抽象化。陶瓷抽象雕塑运用“立体构成”的设计原理进行创作的,将陶瓷雕塑的艺术美感表现出来,其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表现慢慢潜入人们的审美范围。这是抽象艺术慢慢普及走向文化发展的时代。这三种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都具有空间的美感,可相辅相成。

三、如何加强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新颖性

陶瓷雕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表现手法状况才能得以体现的,一件陶瓷雕塑艺术作品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手法的综合使用,才能形成具有美感的成功之作。这就要求陶瓷雕塑艺术家们加强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新颖性。

(一)加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

陶瓷雕塑本身是一件艺术品,要注重其艺术的变现力。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的艺术特点就是陶瓷雕塑制作者们艺术思维的由模糊的概念转化成实态成型过程。陶瓷雕塑具有极大的创作构造空间和想象思想的表达空间,它具有容纳多种艺术表现为一体的能力,可以将传统和现代表现完美结合。现代化陶瓷雕塑丰富了自身的包容能力,拓展了更丰富的创作空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更符合人们对艺术的实际追求。中国的陶瓷雕塑的发展不仅要保留优秀的传统的陶瓷雕塑风格,还要不断的探索新的艺术变现手法。

(二)加强陶瓷雕塑成型手法

陶瓷雕塑成型手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成型,这种成型手法对制作者的要求很高,要求做到线条的流畅,作品的完美展现;二是间接成型,这种成型手法的优势之一是它运用模具可以保持作品原样,便于复制与大量制造。

无论是哪种成型手法,都应该实现作品的艺术表达与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三)加强陶瓷雕塑艺术的装饰手法

装饰手法可以补救在陶瓷雕塑制作中出现的小小的瑕疵,利用好修饰手法,反而能为陶瓷雕塑艺术锦上添花。语言的装饰可以更好的为陶瓷雕塑进行解释。加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装饰手法,增强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力。

四、结束语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20-02

我国北方的冬季要比祖国其它地方来得更早且更加寒冷,尤其是纬度较高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每年11月中旬左右就会相继开启降雪模式,寒冷时间最长将持续5个月之久。随着近年来交通的发达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一睹北国的冬日风光,成了不少人丰富生活、开拓眼界的新方式。尤其对于南方的人们来说,到东北旅游,在冰天雪地中身临其境地游玩,能够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与审美需求。每到冬季,以冰雪为主题的人文景观与艺术作品琳琅满目,诱发了游客们猎奇的心理。冬季到北方冰雪世界游玩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因此,作为冬季旅游为特色的北方冰雪城市,有必要逐渐将冰雪旅游的城市特色转化为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我国东北地区有著得天独厚的亚寒带气候特征,具备开发冰雪旅游的条件。冰雪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城市风貌共同构成了北方城市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冰雪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如传统环境艺术与冰雪雕塑相结合,以及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与冰雪雕塑的融合等,都为冰雪旅游产业提升了吸引力。而冰雪雕塑在冰雪旅游产业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当下社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作为东北地区城市特色旅游业,应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与更高的审美标准。冰雪雕塑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道人文风景,是冬季旅游观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张特别的名片。为进一步配合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完善、规范冰雪雕塑产业,提高冰雪雕塑的品质,高校应重视培养冰雪雕塑的人才。高校冰雪雕塑的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有利于保障东北地区冰雪文化产业的质量,更能赋予冰雪雕塑更多的创造性力量,提高整个城市冬季的艺术性和审美水平。冰雪雕塑的设计与开发需要理论与实践同步建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冰雪雕塑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冰雪雕塑的历史与常识

人们对于自然界冰雪的利用最早可追溯于17世纪,冰锯等采集器材的应用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国最早将冰雪应用于艺术始于清朝初年。清末时期,在京城就有冰灯与冰雪雕塑建造展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作业成为当代冰雪雕塑取材的主要手段。1910年,美国人制造了世界首台压缩制冷冰箱,且最早将人造冰雪技术应用于商业。商业冰成板状,便于贩卖与分割,制作方法主要有“灌水法”与“循环槽法”。人们发现,在极地气候条件下,零下50度的气温能使人的呼气的水分变成小雪花。科技使人工造雪技术逐渐成熟,人工造雪模仿自然中的成雪原理,以水蒸气遇低温冷凝为方法制造人工雪花。目前,大型造雪设备的研发已非常先进。我们进行冰雪雕塑的材料以人工造雪为主。

二、冰雪材质与表现形式

在冰雪雕塑的教学与实践当中,首先要解决材质方面的问题。冰雪雕塑材质拥有不同于普通建筑材料的特性,主要原因是冰雪源自于自然中的水,且必须为无杂质的净水,以避免尘垢和空气的参合而影响雕塑的质量,人造冰雪为优选。自然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时,由于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做为凝结核,使水蒸气凝结成微小的水滴,当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水滴会变成微小的冰晶。大量的冰晶集结在一起形成了雪花,当雪花的重力大于空气对它的浮力时就落向地面。在它们坠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如果空气持续低温,当到达地面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雪花。人工造雪是利用喷雾压缩机产生高速空气流,将专用喷嘴或喷枪喷出的水流大散分割成微小的水滴,并喷入寒冷的空气中,在下落过程中这些微小水滴凝结成冰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雪花。人造雪相比自然雪呈白色细小颗粒状,吸水后外观洁白,晶莹剔透,酷似自然冰雪。高温和光照下都不会轻易融化分解,而且无毒,无害,无污染。最重要的是人工造的雪要比自然雪洁净。人工造雪集中堆放收集方便,避免二次污染。并且人工造的雪粘性较强,便于夯实。在材质的特性方面要熟悉材质的承重问题、镂空的可行性等。

1.圆雕。圆雕并不是特指圆形或圆柱类雕塑,而是泛指不依赖于任何衬景的、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雕塑,这类雕塑在视觉上能达到各角度观赏的视觉审美效果。如2015年艺术家耐克利用冰雪材质于喜马拉雅山创作出模仿古希腊“无头”的胜利女神,生动地再现了古希腊经典雕塑艺术。由于圆雕创造方面的灵活性,可表现题材的广泛性,视觉效果易于凸显主体性,这种雕塑手法在冰雪艺术中被广泛应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圆雕对材质的把控与掌握较为容易,中途出现损坏的几率低,上手容易,更适合普通大众或冰雪艺术爱好者,也同样适用于职业艺术家。圆雕对于冰雪雕塑的推广、互动、普及起基础性作用。

2.浮雕。浮雕是冰雪雕塑的另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雕塑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浮雕的最突出特征。浮雕作为一门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乃至古埃及,在中国的古代也有迹可循。古希腊罗马的神庙、建筑,古埃及“负”雕塑(浮雕的形象沉入材质内部),中国的帝王陵墓与碑刻等,都承载着浮雕艺术的精彩历史。冰雪雕塑中的建筑物以及一些圆雕的基座通常会应用浮雕技术。浮雕表现的深刻程度也可以随着艺术家的技艺风格和创作思路来把握,浮雕可以表现最典型的平面性特征,也可以在平面中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的复杂结构。

3.透雕。在雕塑技法中,透雕是在冰雪雕塑里最考验技法与基本功的一种表现形式,镂空也是雕塑创作最关键的阶段,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对创作者刀功的力度、稳定性,点、线、面各种画面关系的和谐要有严格的把控力。尤其是以冰雪为基础的材质,其脆性与不稳定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一大挑战。此外,透雕的镂空技术还要考虑冰雪材质承载重量的能力,及兼顾作品展览周期、安全性等。优异的透雕能够提升雕塑的空间感,形成虚实相生的画面,在迎合作品主题的前提下,各种浮雕肌理,及疏密有序的线条与透雕手法相互呼应,常可以产生预料之外的效果。

三、冰雪雕塑的题材内容分类与艺术辅助

多种雕塑技法的创作引导下,冰雪雕塑题材的丰富性、自由性大为广阔。冰雪雕塑从形态可划分为:建筑类、植物类、人物类、经典雕塑再现等。从文化上可以将之划分为:代表民间地域文化的民俗类、历史性题材群雕类、童话故事类、节日庆典类、卡通类等。按照风格划分:大概分为具象和抽象两大类。

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与生活方式。声、光、电的发展和应用使人们的夜生活更加绚烂多彩。声、光、电技术不仅应用于城市夜景的美化,声、光、电在冰雪雕塑中的应用也使冰雪景观五彩斑斓、丰富多姿。我国最早将声、光、电引入冰雪雕塑是在清朝末期,当时电冰灯在京城已经得到了运用。现今社会中,声、光、电的配合已然成为冰雪大世界夜晚的一大亮点。特别要注意的是,电在冰雪雕塑中的安全性应用,要求创作者应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知识与电路常识,确保安全性。在一些比^大型的,声、光、电使用面积与频率较大较复杂的情况下,有必要请专业的电工做指导工作。

四、制作冰雪雕塑前期的基础培训

1.素描是造型艺术的灵魂,在艺术创作中起基础作用,尤其在雕塑创作中,多种视角下的艺术作品的素描稿必不可少,其作用在于将印象中的形象在草纸上形成预览图。也就是创作草图。

2.除了素描基础外,设计中的快速表现也要求学生对水彩、马克笔等画材进行训练。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课也必不可少,便于对大型的冰雪雕塑场景进行宏观的设计,精确掌控每一区域的展示效果。此外,与环境艺术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课程也是冰雪雕塑基础的一部分,如cad、ps等平面软件。便于平面图以及施工图的制作。掌握3DMAX、PRO/E、SolidWorks等三维软件,便于进行冰雪雕塑的设计意向展示。

3.三维模型以及大型冰雪雕塑制作的基础课程(泥塑、木雕、石雕、金属焊接雕塑)。泥塑的制作材料是黏土,制作较为方便,这种材料决定了既能使用“加法”又可使用“减法”制作,比较方便修改,且便于反复练习,所以这种制作形式也是木雕和石雕的基础。不同的是木雕和石雕只能使用“减法”。这与冰雪雕塑性质接近,只是材料性能不同,制作工具不同而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泥塑也是木雕、石雕、金属焊接雕塑的基础。不难理解它必然也是冰雪雕塑的造型基础。

4.冰雪雕塑的工具。制作冰雪雕塑之前,应该先了解各种工具的设计原理、使用方法和用途。熟练使用工具,得心应手,才能高效地进行冰雪雕塑创作。通过使用工具和冰雪材质的实际接触,深刻了解“冰雪”的材质特性,制作过程中能有效地判断,积累造型经验。

五、小结

冰雪雕塑需要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学习冰雪雕塑理论,有利于拓宽专业性,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品味素养。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加大各个学科间的交流与学习,使单一性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以冰雪产业为契机,为促进全省的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培养新型人才。

[本文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社科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冰雪雕塑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6JDMS48。]

参考文献:

[1] 姜宇琼,张艳.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09(8)

[2] 王立荣,姜宇琼.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9(1)

[3] 李鑫泽,阮英爽.从北方冰雪产业发展谈高校开设“冰雪雕塑艺术”课程[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2)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6

1 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来实现的雕塑作品,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即使表现具象形态,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直接地打造作品,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简洁明快,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直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给作品注人生机,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体量概念消失,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7

【关键词】

雕塑艺术;工业包装设计;运用;注意事项

引言

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现代包装设计融入较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表现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进行精神文化的传递。以当前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其更注重传达商品特性,其整体造型设计将决定产品的风格特色与营销目标的实现。尽管现行大部分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多将如雕塑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但由于设计中忽略塑造手法、塑绘结合等的应用,导致较多深层次含义无法被传达出来,工业包装设计难以达到其实质目标。因此,本文对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

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水墨意境在绘画中的体现、京剧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人物雕塑在产品造型中的体现等,这些设计艺术都可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无论哪种文化元素,其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民族精神元素,将其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使产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念。而所谓现代包装设计,主要体现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对包装品、包装用品以及包装物的简称,可代表产品包装相关的辅助物、材枓、容器以及相关的装饰物等;第二,在包装物中融入产品的行为;第三,设计产品包装物的活动。以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要求产品整体设计风格体现简约主义、高科技倾向、环保主义以及人性化设计倾向等,确保产品在包装设计中符合这些多元化设计要求,才可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1]。

2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

2.1雕塑线性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雕塑艺术中,基本语言之一便是线条,整个线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概括性、抽象性两方面。以工业产品容器的包装设计为例,其通常以球体、圆柱体、锥体、方体等形状存在,而这些形状的构成便涉及线性元素,在不改变产品原有本质~特性的同时,能够使产品形状更为丰富。事实上,现代大多工业包装中对雕塑语言线条运用的实例极多,如以香水瓶型设计为例,在形状上多以圆柱体为主,整个瓶身通过垂直条纹的应用使轮廓更加分明,为消费者营造一定的梦幻迷离之感。再如现行较为知名的香水品牌“香奈儿”,其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瓶身、瓶盖等都利用雕塑线条进行设计,如瓶盖中利用线条勾勒出宝石切割形态,而瓶身中的线条则以千净、简洁为主,这样使产品造型突出富丽、高尚、纯净、简洁等特征,有利于对大多女性消费者产生吸引力。需要注意的是,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线条完全充当包装的外衣,但其并非局限在单纯的几条线上,更注重利用其描述相应的审美体验、民族审美情感等,这样可使产品包装设计获得更好的效果气

2.2雕塑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雕塑艺术中的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主要用于时代精神的传达以及视觉效果的丰富,可使消费者情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如现行较多工业容器包装中往往直接对雕塑的本色、简洁等充分利用,典型的鼓酒、酒桶酒都利用雕塑使地方特色展现出来,相比大多商品容器设计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由此可见,雕塑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使商品特性展现出来,增加商品的消费价値。以工业产品容器包装设计为例,雕塑色彩元素在产品包装中大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国窖魂”包装中的雕塑艺术,其在色调上主要选择褐色、黄色,能够展现典雅、清新的风格;再如“国窖天香”包装中的雕刻,为突显出产品的优雅与祥和,将颜色选取为银色、白色以及宝石蓝等,这些都可使商品的真正内涵利用外包装展现出来,做到内外结合,以此提高商品的价值。实际进行工业包装设计时,应保证雕塑艺术色彩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对色彩美规律正确把握,确保产品包装技能展现东方色彩,同时更具现代气息%。

2.3雕塑意境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包装设计美的体现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意境。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中的意境主要集中在我国古典美学范围内,可使整个包装传递出“此处无声胜有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般包装设计中为满足意境传达设计要求,往往对人类精神层面给予较多的重视。以现代工业包装中雕塑意境元素为例,其首先对包装造型引入美学原理,使包装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新的形态意蕴融入包装中,这样在保证包装具有艺术审美色彩的同时,也能体现出精神意蕴,使消费者在欣赏产品包装时产生更多的联想。例如,对于“千年蜀王酒”在容器包装设计过程中,便利用雕塑艺术中三星堆人物进行造型的刻画,具有一定的新奇感,加上其将现代艺术与传统东方文化意境融于一体,使酒的文化意境充分展现出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由此可见,尽管雕塑艺术中的美往往具有粗犷、原始等特征,但若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效融合,不仅可起到装饰作用,还可直接将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意境传递出来[‘1]。

2.4雕塑文化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包装设计除具备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外,更侧重于将文化启迪向人们传递,使个人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行较多工业产品设计活动中,企业为强化商品吸引力,盲目在包装设计中融入过多的线条或色彩元素,尽管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却无法真正引导人们去挖掘商品的内涵与价值,宄其原因在于未在设计中将文化内涵融入。因此,工业包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极为重要。以景德镇烧酒容器包装设计为例,其在造型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雕塑表现方式,将较为浓厚的东方文化气息设计于容器造型中,部分消费者实际品饮中,除青睐酒自身品质外,也注重在品饮中感悟传统艺术内涵。另外,雕塑艺术实际运用中,在造型设计方面往往引入书法元素,使造型中的文字编排能够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受众对产品的审美情趣。因此,雕塑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对于工业包装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3.1雕塑艺术运用中的“以人为本”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目标主要可界定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工业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其在身份上本身具有双重特性,即: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的“推销人”。其中的消费者需求主要指商品的物质功能与精神文化功能,而产品“推销人”则强调利用刚进入市场的产品打造一定的品牌效应。若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完全崇尚科技,使设计特征表现出简单化特征,将造成造型外观美感的缺失、人情味的缺失,最终使产品被消费者冷落。因此,在雕塑艺术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其追求的简洁特征应以“物适消费者”为基本理念,确保在雕塑艺术运用下,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程度得到提高[6]。

3.2雕塑艺术运用中的“商品定位”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要求做好商品定位工作,主要要求雕塑艺术融入后商品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且企业品牌形象得到树立。由于工业包装设计面临的消费群体在文化修养、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在雕塑艺术运用时应注重对借鉴尺度进行把握,确保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层次得到准确定位,这样才可使雕塑艺术发挥其连接人与商品的桥梁作用。以当前日本工业产品中的容器包装为例,其之所以得到国内外包装界的认可,主要因其在包装造型、色彩以及图案等方面都蕴藏较多审美内容,能够增强H标消费群体的满足感、愉悦感。

3.3雕塑艺术运用中的“主题表达”

工业包装设计中对雕塑艺术的借鉴应保证其能够使商品主题突显出来。部分企业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雕塑艺术的运用极为盲目,如线条使用方面,我国雕塑形式与非洲国家、欧洲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若工业产品目标群体为欧洲或非洲国家,且设计时过分强调中西方雕塑艺术的结合,将会造成包装主题过于模糊,传递的精神文化内容也容易被曲解,失去雕塑艺术运用的实际价值。因此,在雕塑艺术引入后,应充分考虑将产品价值、企业文化理念以及雕塑艺术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进行融合,以此使包装设计主题更加明确,有利于产品包装设计效果的提升7)。

3.4雕塑艺术运用中的“形象树立”

企业对雕塑艺术的运用,最终目的在于使品牌形象得以打造。其中的品牌主要指对企业商品的具体描述,是将所有商品象征、记号、术语以及名称等集于一体的组合体。由于这种组合体是企业与竞争者的主要内容,所以应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生动性等特征。在借鉴雕塑艺术过程中,要求将其审美内涵注入到包装中,使消费者在欣赏包装过程中能够透过外在雕塑艺术,领悟其传递的内涵,这样雕塑艺术的“无形价值”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进而达到企业形象树立的目标:8]。

结语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提升产品包装质量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应正确认识传统艺术元素、包装设计的相关内涵,充分发挥雕塑艺术中色彩元素、线条元素、意境元素以及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保证雕塑艺术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主题、树立形象等,以此使工业包装设计的目的得以实现。

作者:吕丽蓉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杨珩.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设计类一等奖论陶艺介入现代酒包装容器设计的途径[].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02:47—51.

[2]陈凌.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刘太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装饰,2009,05:74-75.

[4]彭琳.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02:1丨9—121.

[5]漆竞舟,戴勇红.论雕塑对包装容器设计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4,14:133-136.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36-02

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作为一个衡量艺术美的标准成了东方艺术生命的源泉。“意境”的提出始于佛学术语中的境和境界,用于绘画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艺术来源于民间,有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前的原始状态,在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综合了许多人的想法、要求、感觉和记忆,通过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的不断试验下,将感性认知以理性的表现手法显现出来。介此,将以感性思想为特征的虚幻的、抽象的、琢磨不定的“意境”通过各种艺术的表达媒介,以立体化、具体化、实体化的造型艺术,即实物展现于大众的眼前,使抽象的主题思维以具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回归到大众与社会之间。

一、雕塑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常常决定了一件雕塑艺术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情感。从情感的激发,形式的追寻到雕塑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境界或是精神的呼之欲出,都是艺术家在为大众打造一件精美艺术品所经历的内心感受同外界环境或某种表象相互吻合的一个过程。对雕塑艺术创作来说,外界环境和时代特征都是一种表象,雕塑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艺术品所给予大众心灵上的感悟才是这件雕塑作品赋予公众的真实实质。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是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视觉与触觉相交融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方法,是雕塑艺术家表现雕塑所包含的精神上的诉求。它涉及心理、情感、思维、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以其纯熟的表现风格、丰富的寓意内涵成为展示文化的语言。

作为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雕塑作品,是展陈空间在博物馆内部的延伸,是一种主题内容与展陈空间的媒介,体现出展陈空间中的整体景观形态的连续性。博物馆陈列艺术表现手法中常用于纪念意义而形成雕塑作品的艺术表达语言,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它将自身的硬质材料、三维艺术、鲜明个性及丰富情感等特征融入展陈,在丰富主题内容,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延伸主题内涵,以最少的元素突出一种解构的过程,形成具有寓意的符号再生。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艺术创作中视觉上的一种三度空间,其最重要的语言是雕塑的体积。雕塑艺术家在尊重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寄物传情的创作立场的同时通过雕塑艺术品来丰富展陈手段,烘托博物馆思想,延伸主题内容,再现时代特征,通过雕塑的体积以及体积上的抽象变化来把握雕塑整体的形象美,并在表象的基础上传达出雕塑的精神诉求。随着博物馆文化的不断发展,雕塑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之意”在展陈空间的继承和发展,温故而知新,推陈而出新。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空间中具有视觉艺术效果及触觉表现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主题意识的再创造,是一种对主题文化的重新审视理解。它以浑厚、充实以及体块张力的实体性为特点,讲究气韵、气势,注重内在力量的刻画,侧重雕塑团块结构的空间关系,对展示内容的表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选择、组合、强调乃至变形、夸张、移位与再创造。这种“以景还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雕塑的“意境”中体现了一种与展陈空间共存的理念,在深度刻画主题内容的同时给社会大众的审美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给人的情感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兴奋感,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平衡和慰藉。

二、博物馆雕塑作品是生活的创造

博物馆展陈空间内,雕塑之所以能快速地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度,是在于它生动的造型,夸张的表现手法。雕塑的意境不是一种单纯地利用不同层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种解构思想,是一种深层的创构主义。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中的一组雕塑《群雕:武同儒指挥的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这尊雕塑所反映的是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英雄形象。这组群雕艺术注入了雕塑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作者以雕刻艺术的手法将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历史时代背景融合在了这组群雕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神态下,作品蕴含着人民大众不畏险阻的英雄精神,显示出力量巨大的革命理想。这尊雕塑的精神之所以触动人心,是雕刻这尊雕塑的艺术家对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理解并使之成为大众对英雄们钦佩之情的化身。这尊雕塑的意境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当年的时代背景,以重意念、重神韵的审美观念,在符合大环境的前提下,超脱出历史时代所给予这尊雕塑的枷锁,巧妙地运用人物的造型和神态,以简练、古朴、率真、诚实的手法,经过高度的提炼,传神地将这场斗争以人物形象描绘出来,使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雕塑是一种再创造,它所要向社会大众表达的情感一般是隐秘的,使参观者感受到雕塑所赋予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1]。在雕塑艺术的范畴中,也可以引用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经典理论,将所表达的主题中繁杂的部分剔除,使雕塑所蕴含的精神以及情感留在创作中的一笔一画上,以少概多的形式表达作品丰富的内涵,使雕塑艺术品既造型鲜明而又不是一览无余。

在当今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中,雕塑艺术品的展出已经成了一种导向,大众群体对视觉艺术的看法也在逐年的产生变化。存在于博物馆或其中的雕塑不等于大众眼里的世俗艺术,它并不是一种平庸的,独立的,而是承担起了一种对于历史及文化的认同感的责任。作为博物馆中的雕塑作品,它拥有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语言,与它仅作为纯欣赏类的雕塑艺术作品的表达语言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雕塑作品所要展现的不仅是雕塑本身的艺术充实感,还要引导出对大众心理的“充实感”[2]。

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中国古代的关于美学的论述在雕塑艺术上有着较为贴切的描写和详实的互动,造型、神态及动作之间的联系能够激发出我们的审美情感。雕塑艺术作为“再现性艺术”[3]的一种,是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纪念馆的主导性格和人文精神,使纪念馆的展陈空间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意义,具备了双重性能。因此,雕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中展陈空间设计上的空间面貌,是整个纪念馆空间的凝聚点。

雕塑是一门三维艺术,但是,在纪念馆的空间布展中,雕塑作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艺术品,它自身的三度空间已微不足道,一件雕塑作品在馆内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它能否融于与周围展区相关联的结构关系。雕塑、陈展环境、参观者、历史背景等元素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使雕塑的造型、材质、颜色发生了质的突变。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陈展设计上,雕塑作为展览唯一的可触性展览品,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基础,配以雕塑艺术家不同的情感及雕刻艺术手法,注重造型与环境的融合,雕塑人物精神本质的挖掘,使人的情感自觉地融入雕塑作品之中。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谷牧的雕塑,作者对其的造型与神态做出了正确的把握和创作,利用雕塑的材质品性、雕刻手法与所要雕塑的谷牧同志的形象的气与体的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了雕塑的生命活力。这尊雕塑以具体的形态、线面进行有机地整合,去掉繁杂的衣服纹理,以粗广的雕刻手法较好地处理了材质的刚与柔,节奏的缓与急,肌理的粗与细,借以其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平衡,使这尊雕塑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同与赞赏。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陈展空间中的雕塑欣赏者通常是人民大众,馆内雕塑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诉求就是要走向社会,贴民百姓。这种雕塑则更注重的是与参观者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一件馆内雕塑作品的好坏,绝大部分是取决于它是否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设计手法和技巧再高明,社会大众不理解它所要表达的寓意,那么这就代表着这件雕塑在馆内并没有起到一种好的宣传馆内思想的意义,这就说明了这件雕塑艺术品它只限于它所在的艺术品的象牙塔中,没有形成一种有助于融合馆内特质文化、品味以及功能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馆内景观环境。

依附于馆内人文历史背景而存在的雕塑作品,是根据特定的馆内文化、人文习俗、宣传思想和情感寓意来创作设计的,注重雕塑作品自身的造型形式与馆内历史文化的衔接、对应和互补,使博物馆或是纪念馆所要宣传的思想通过雕塑作品得以延续和连接,给予参观者情感上的震撼,还原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宽度,激发社会大众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关注和记忆,是参观者感受到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亲和力与归属感。

雕塑能够强化馆内的环境特质,它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能够比较容易地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与联想,使陈展环境、雕塑作品、历史文化、思想情感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馆内环境和内容的生命力。

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去探索前人对雕塑艺术注入的情感,也不可能像雕塑大师那样情感共同而专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变得较为复杂而多元。因此,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人。杜桑说过:“你能学到高超的技巧,可你学不到创造性和想象力,艺术创作中个性是很重要的,失去或淡化艺术创作的个性,其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原创性和生命力。”[4]

馆内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与馆内整体环境和革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交流的展览品,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的对话的品性,建立起了与公众亲和、密切的交流关系,使社会大众在馆内的参观上的主客体关系趋于淡化,并与环境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它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任务的纪念、时代观念的象征或是文化传统的隐喻来表现出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大体精神上的某种内在的联系。总而言之,雕塑是一种公众性的生活艺术,它对塑造馆内环境的体态特征和人文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斌.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解析贝聿铭的建筑设计[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1).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9

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的运用具有独特的意义。绘画领域中,通过历代画家的创造和总结,最终发展出了十八描。归属于整个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统雕塑,也将线视为一种重要的造型语言。宗白华谈论道:“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回顾雕塑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汉代的朴拙厚重还是魏晋的紧密飘扬,无论是隋唐的雄强深圆还是两宋的文雅静穆,都在体与面的交融中汇入了线的造型意识,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韵味,至今仍然令许多中外艺术家折服。

近些年来,传统雕塑中线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研究者所关注。滕小松教授已经指出:“真切地寻味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进而全面地归纳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体现,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最佳切入口,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线的语言运用,可以视为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最大的不同,中国传统雕塑的形体轮廓及内部结构刻画,由里到外都贯穿着线的意识,中国传统雕塑中线的运用,丰富了雕塑语言的表现手段,对今天的雕塑创作仍旧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线是韵律的传达

在传统造型艺术中,韵律是作为生命力的体现而存在的,韵律具有音乐般的艺术魅力,它能将静止的雕塑赋予动态之美,体现出深沉的生命力量。韵律感可以说是传统雕塑的生命之所在。在传统雕塑中,韵律感主要通过线来体现,美国学者威尔・杜兰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线与韵律的重要性:“中国艺术不求浓烈的色彩,只求韵律和精确的线条。中国艺术几乎完全基于精确和优美的线条”。

无论是秦汉的兵马俑还是唐宋的陵墓雕刻,无论是传统佛教造像还是文房雕刻器物,无不贯穿着线所表达的韵律感。传统雕塑通常采用以线带面、以面成体的手法来塑造形体,而那些块面的转折和形体的起伏,无不是因为线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在雕塑内部的装饰纹样韵处理上,线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与形体的块面完整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存在线的意识,雕塑的韵律感才由此而生。唐代顺陵的石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石狮韵形体结构中,各种形式的线,不断地穿插,交织和盘绕,圆润流畅而富有弹性,没有丝毫的懈怠,将石狮的韵律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如此,石狮才具有雄强的生命感,释放出足以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丰富的传统雕塑形态中,无论是动物题材还是人物题材,无一不是动作与体态的概括和提炼,虚与实,软与硬,刚与柔等各种矛盾因素,都在线与造型的结合中进行着充分的调和。形体内部处于同一平面的绘画性的线,和形体外部的处于不同维度的雕塑性的线,都进行了有机交融与充分交汇,在传统造型艺术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线是精神的物化

在艺术作品中,创作的主体不但能感悟物态的韵律,而且反求诸己,对主体精神的韵律进行反省。这就使得主体的韵律不但由感物而消极获得,而且积极地在外在感性形态中得以实现。因此,其韵律感就不仅是感物而发,而且在审美之象中体现出主体精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韵律随之使生命的感性形式得以升华,从主体的内在精神韵律感的需求来看,内在生命总是渴求外物与之契合。作为客体的艺术品,其之所以能引起观者的共鸣,主要在于它能够在韵律上与主体发生契合。

在传统雕塑中,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语言,更是精神的符号与载体。符号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以精神的表现及其程度作为标准评判艺术品的等次:“当某种精神被完善地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精神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任何精神时,我们就称这件艺术品为低劣的。”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它们在通过线的韵律感传递自然物象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某种精神性的意义,寄托了创作者的特殊情感。

归根结底,自然界中并没有纯粹的线。艺术中的以线造型,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抽象化表达。传统雕塑中有各种形式的关于线的表现,无论是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物上庄严神秘的线,还是汉代陶俑形象上的古拙雄浑的线,都能够使观者在精神上与之产生共鸣。于是创作者的内在精神就得以传递出来,而观者的内心深处对于美的体验也得到了发挥,例如,霍去病墓前的大量石雕,形体内部的结构大多是以几根单体的直线与弧线巧妙塑造出淼摹K舍弃了细节的起伏变化,而是以高度概括的线展现了完整的形体,其所产生的强烈的秩序感,给人传达出纪念碑一样的庄重威严的气势。千百年来,人们前往霍去病墓欣赏这些石雕,都能感受到整个汉代的时代精神。而从大量的唐代石窟中的浮雕飞天中,那些弯曲流畅且疏密有致的线条,则给人另一种感受。这些线是物理性的线,可以与造型的体与面进行穿插结合,同时,它更像是游走在形与神的精神性的线。透过满壁飞动的线,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匠人在塑造这些形象时的活泼欢快的精神。无论是汉代霍去病墓前的圆雕,还是唐代石窟中的浮雕,无一不是创作者个体精神的物化,而线的运用则是这一精神物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

三、线是哲学的升华

一个民族的造型艺术,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在视觉上的呈现,也是该民族哲学观念的象征性表达。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深刻地影响着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促成了中国传统雕塑中线的生成,完善以及定型。线既是自然生命的抽象化,又是天地之气的具体化。可以说,传统雕塑中的线,是中国古代哲学,审美理念的感性显现,表现的完全是中国式的美。正如宗白华所言:“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的灵魂。”

作用于传统雕塑的线的哲学理念和审美趣味,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其一,简化形体。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思海姆所提出的视知觉基本规律:“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从原始陶塑的以线条再现轮廓,到后来相似律支配下的各类雕塑的线性空间结构,都能体现出传统雕塑对于形体简化的无意识追求。其二,重写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直觉”型的思维模式,特别强调个体的亲身体验与直觉感悟。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体系的建构及其言说方式,也影响到传统雕塑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征。传统雕塑中抽象单纯的线,能够最大可能地描述事物的象外之象及味外之味。其三,强调传神。先秦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大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哲学层面上论及了“神”这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对于后世造型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造型艺术中,色彩,形体和光影等艺术语言,都可以从自然世界中直接获取原型,而线的造型则必须依靠思维的提升和感觉的凝练,因而最能体现出“神”的意蕴。从“形”与“神”的关系来看,“神”超越了“形”,但是又必须依附于形。传统雕塑艺术在具体可感的形体中对线这一抽象元素进行灵活运用,超越了形的限制,可以直抵传神的境界。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10

中国的传统雕塑中最重要的两大类为陵墓类雕塑和宗教类雕塑,从中国古代传统雕塑来看,其中陵墓类雕塑更因其伴随人类古老墓葬文化的源起而发展具有更加悠久的历史,在“视死为生”的传统厚葬观念下墓主希望继续在“地下”享有生前的待遇,而后代也寄予先人保佑希望能够得到安康,荫护子孙,而重视对其墓葬的修建装饰进而放置各种器物、人俑、镇墓兽等等,“生死之大限成了一切文化的基本契机与重要表现场所,死葬以礼与生事以礼一样,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准则。”可以说陵墓石刻更是蕴含了古人丰富而深沉的孝道伦理观念、时代审美理念和生死观念,从中可以获知当时的经济技术、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等发展状况,陵墓类雕塑自然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陵墓雕塑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的研究和学习更是继承发展具有本民族语言特点的雕塑艺术的迫切要求。

中国传统雕塑中,动物题材是其重要的表现内容并注重内在精神情感表现,这不同于西方雕塑艺术中以人体为重要艺术表现内容。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崇尚健美的人体,以高度写实性的雕塑手法表现理想的人体艺术,赞美人体,认为只有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身手才能担当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尤其兴盛体育竞技运动,运动员竞技并因得冠被建立雕像,体现出注重比例、结构、重心以及高度写实性艺术创作风格特点。例如米隆的《掷铁饼者》,以高度写实表现运动中的人体美,人体结构刻画生动自然,同时完美地解决了重心在一足而另一足放松的动态要求。

中国的雕塑艺术在最初专注于“器物”表现,雕塑表现形式仅作为装饰陪衬物出现,“除了少数具有独立雕塑或绘画意义的作品(如广汉三星堆青铜人像群和晚周帛画)以外,基本上没有和工艺美术分离开。而且雕塑与绘画也常常表现为互相依附、互为补充的关系。”从秦汉起到明清两千多年的现存陵墓雕刻来看,石兽雕刻艺术的发展经过了汉初意象表现现实性动物形象到南朝非现实性虚幻的动物表现,再从唐宋关注生活中动物、重视写实表现到明清注重雕刻技巧和华丽装饰效果的艺术创作特点,反映出陵墓石兽雕刻艺术作为古代封建帝王墓葬的兴衰发展而逐渐消亡的特殊雕刻艺术形式。中国的雕塑艺术同样注重对客观外物的结构、比例、动态的关系,但是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却不同于西方式的写实性特点,以独具表现意象特点为先,重视线刻造型和纹饰装饰效果,体现出“乐主舞辅,画主塑辅”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魅力和特点。犹如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除了材料技法上的差异,最主要的在于创作理念上的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不求真实表现客观景物而着重于多视点重构画面,以线条美感、笔墨变化、虚空画面布局追求主观意境上的表达,书写情怀意志。

从秦汉时期陵墓雕塑艺术风格来看,崇尚现实性并具有“写实性”是其最大艺术特点。如秦兵马俑中几乎所有的人物头部表情甚至是发型都是各有特点,千人千面而没有雷同,人物服饰、绳带、衣纹、铠甲、以及战马的比例、头部、四足的结构都是具体准确极具写实性的风格。而著名的西汉霍去病石刻虽是循石造型带有大写意的雕刻风格,但对于战马、鱼、人、熊、象等形象在大的比例、五官局部的刻画却是具体而真实的。即使是东汉石辟邪的形象特征也没有脱离真实的狮子形象,虽“肩生双翼”,可是其身体结构、鬃毛、足尾的表现上明显倾向于真实性的表现。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像更是现实与浪漫想象的结合,其构图形式大胆富有创意,就其奔马的造型特点来看,比例、结构、创作理念无疑是倾向于现实中马的特点,具有写实性的风格特点。

至南朝的陵墓石兽雕刻作品主要为帝王陵石麒麟和王侯墓石辟邪两种。在继承东汉以来出现的石狮辟邪的造型形象基础上,南朝宋出现高度三米之上的大型神道石刻,成对出现于神道两侧并且石兽在头、足、尾的动态变化上具有对称性表现,甚至于在南朝梁萧正立墓石兽中有了雌雄之分。无论是石辟邪还是石麒麟其造型形象已经脱离现实中真实动物的形象,雕刻出一种“虚幻”的动物的真实感。石兽动态夸张,线刻纹饰语言强烈,石麒麟具有灵异飘逸、富有“S”型的曲线造型特点,体现出华丽高贵的帝王“气质”,而石辟邪则体现出一种气势恢弘、昂然霸气的艺术魅力和浑厚饱满的造型风格。

中国的陵墓石刻在南朝出现了创作理念的重要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想、审美意识上的影响息息相关。经过汉末三国两晋的常年割据混战,社会政局动荡不安,人们深刻感到生命无常,没有安定感,社会各阶层不得改汉“厚葬”传统而变为“薄葬”,而进入相对稳定的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复苏社会的安定刺激神道石刻的重新兴起和发展。文化思想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发展,佛教的传播更是依赖玄学语言,儒家思想地位下降,出现儒道玄释多种思想并存现象,玄学思想在社会主流的士族阶层中占据主要地位,崇尚自然洒脱逃避现实,重视人的内心情感,品藻人物,在绘画理论、绘画雕塑艺术上颇有成就出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绘画名家,谢赫“六法”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久远至今,“传神写意”论更是集中概括出出中国艺术形式的精髓。外来宗教雕塑更是受中原文化的改造和发展,糅合了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出现“瘦骨清像”式北魏造像风格。南朝的陵墓石兽作品更是体现出与时代相合的自由洒脱、重内心情感表达的艺术特色。

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绘画形式还是人物、动物雕塑、壁画制作,其艺术创作理念重在主观精神性表现,写意传神为主要创作目的和艺术特点,而不追求模仿逼真客观形象,“是由心灵里创造理想的神境,不是模仿刻画一个自然的物象。”可以说,南朝陵墓石兽的创作理念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以富有含义的造型塑造出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探索,当时的创作者以饱满激情的投入,虔诚的雕刻出充满浪漫想象力的超现实的“幻想”下的石兽雕刻艺术。

注释: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例11

由于受到现当代西方视觉造型的主流冲击,中国传统雕塑的样式风格未能全面地传承和延展,对传统雕塑艺术如何传承和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宗白华先生曾就中国传统雕塑给予了深情的赞美,他说:“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宗教艺术,有云冈、龙门、天门山的石窟,还有近来才被人注意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艺术争辉千古!而这些艺术却被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所视而不见,就像西洋中古教士对于罗马郊区的艺术熟视无睹。”中国传统雕塑的功能与现当代的雕塑艺术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古代的雕塑基本上是用于宗教与神灵崇拜的。这种传统的雕塑理念与样式,在20世纪初西方雕塑体系传入中国后,便几乎中断了,自此,雕塑艺术都是以西方人所规范的准则来进行的。但是,这未必就是不好的。北京大学教授齐鸣曾经坦言,“拿西方的文艺理论来套中国的现实,虽然并不一定可行,但是作为一种思考和探索的努力,仍有积极意义。”

齐鸣认为,在经过了冲击、比较和反思等不同阶段后,雕塑艺术家会重新回归自我,把思考回归到“我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追问上面来。他说:“雕塑艺术依靠个人去表达。你是现代派,你就继续走下去;如果你不是,那么你就去找自己究竟是什么,适合怎样的语言方式,雕塑是个体在表达,既不是人群,也不是社会在表达,作为雕塑艺术家,首先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根本。”所以,当中国的雕塑艺术家向西方雕塑艺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应该更清醒地、自觉地去认识自己,思考向现代转型的生长点。

我们这一代人,跟我们的前辈以及后辈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在雕塑艺术中寻找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相匹配、相协调的东西,然后围绕着它们来表现。中国雕塑向现代转型之后,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中国雕塑艺术家通过实践证明了中国雕塑正在一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有人突破自我,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长城怨》这件雕塑作品,就是结合函方的写实手法,将秦始皇塑造得栩栩如生,塑造了一个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君王,举手投足间都有一股震慑人心的气势;他脚踏长城,何等的威风凛凛,大有天下尽归的豪气。此外通过引据经典,作者增加了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为整个雕塑增添了不少内涵。

由于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差异,中国古代人物的塑造都不与真人相仿,也不以此为追求。而当代的雕塑艺术家群体大多受过学院教育,入学前就开始学素描,入学后学解剖、学透视之类,因此,这种体制下所培养的无论是雕塑家还是观众审美趣味都很难退回旧的传统里。提到素描,有人认为恰恰是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普及影响了传统雕塑自身发展的轨迹。对于这种说法,齐鸣并不认同,他说:“过去,我们只是简单把素描当成一种客观再现的方法引进来,确实存在千人一面的弊端。不过,一个问题不能只看一面,千人一面也有特定历史的原因。再则,还存在对于素描认识局限的问题,把素描的局部当成了全部。苏联的素描主要是解决他们在写实雕塑语言的基础造型问题,而我们把这种模式的素描拿来直接用在国、油、版、雕、设计等各门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其结果是失去了自我的特点,中国雕塑专业上的问题尤为难解。现在的专业基础都是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雕塑也有自己的造型基础教学。所以说素描训练无法与专业基础或雕塑艺术语言相对应,那是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才能问题,而不能说是素描的问题”。

作品《长坂坡》中,长山赵子龙一枪在手,那英发之气给人以深刻印象。作者曾经也尝试,画过多幅素描来确立表现手法,最后将形象定格在手执马缰,马蹄前踢的动态中。这样能给人一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感觉。

但是要做好现代雕塑,不能只追逐前人的脚步,更重要的是寻找新的文化生长点,只有跳出现实主义的“桎梏”,挣脱后现代主义的“枷锁”,从当代文化的问题入手,摆脱雕塑存在方式上的迷惑,打破抽象、具像,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疆域,才能重新找到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