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9:50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1

【Abstract】As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systemreallystands,theprivateeconomyofChinahaslegallymovedtowardslegallyillegally,Andreceivetheprotectionandencouragementofthelaw,becometheimportantstrengthofsocio-economicdevelopment.Theenterpriserunbythelocalpeoplepossessesthecharacteristicsofspecialoneinthenumerouseconomicsectorsofourcountry,Thistextisonthequestionofuniversalitythattheenterpriseofournationalcampexistsinmanagementofthesalary,Putforwardtheeffectivenessoptimizationtactics

【Keywords】TheenterpriserunbythelocalpeopleThequestionofthesalaryoptimizesthetactics

【文献综述】

背景分析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报告,截至2001年末,我国私营企业总数就达202.85万户,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注册资本18212亿元。而根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从业人员已有上亿人。各种数据表明,中国的民营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1970年代末中国的私营经济重新获得承认以来,私营领域已被证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在浙江这样市场经济起步较早的省份,工业经济的竞争领域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38.7%上升到了目前的95%以上,即便像上海这样昔日的国有工业基地,如今民营企业也如黄浦江般涌动。今年上半年以来,上海市新增的私营企业就达到了3万多户,相当于平均每天“诞生”170多家。目前私营企业已占上海市各类企业总数的53%,注册资本超过300亿元。[1]中国民营企业快速增长,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据有关专家预测,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发展潮流来看,民营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主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也日渐完善。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企业先天不足和在其发展中的各种原因,使得一批又一批的民营企业“昙花一现,步履维艰。”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逼进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通过人才的竞争来获取竞争优势。我国的民营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但是民营企业在初创时就由于受到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发展阶段、产品的生命力和被市场接受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最初的薪酬设计往往达不到符合企业自身规律的要求,而在其发展中又由于低水平的管理模式、落后的人才观念、不完善的薪酬制度、缺乏沟通与交流等因素,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困于自身的“人才陷阱”,即一方面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在得到人才后又很难凭着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在较长的时期内留住人才,并发挥其最大潜能。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民企的当务之急。

文献综述

一、本文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人力资源激烈竞争的时代。人力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获得人才、用好人才成为企业界的难题。其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就是企业如何作好人的激励,如何用好薪酬激励的手段,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薪酬管理。一个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激励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又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是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企业,这必将加剧企业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要在竞争中占优势,必然要加强对人才的争夺,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要学会科学运用薪酬这一激励手段,引进先进的薪酬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以及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的错误认识等原因使得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一矛盾进一步加深,改革薪酬管理势在必行。只有薪酬体制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又能照顾到人才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期望值,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民营企业才能长青长兴。

二、国内外薪酬管理发展阶段及理论研究

在西方,企业的薪酬管理经历了从传统薪酬管理向现代薪酬管理的转变。

(一)传统薪酬管理的发展

传统薪酬管理关注一般员工的工作效率,支付工资是为了降低员工“偷懒”程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p1、早期工厂制阶段:在此阶段工厂薪酬的支付沿用家族制简单的计件付酬方法。[1]为了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少数管理学者提出了利润分享计划作为固定工资的补充。比如,林肯公司主席J·F·林肯实行了该计划,根据员工的工资水平和绩效增长情况向员工发放相当于利润很大比例的奖励。[1]应该说,在工厂制度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企业主已意识到薪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科学管理阶段:围绕工作标准和成本节约展开的薪酬政策

在科学管理时代,“以高工资提高生产力”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思想得到了发展。当时观点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劳动报酬和劳动表现联系起来。利润分红能够鼓励工作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因为他们能分享盈利。

弗雷德里克·W·泰罗(Frederickw·Taylor)不赞同当时正在实行的利润分享计划,认为利润分享计划不能促进个人抱负的实现。因为不管人们作出的贡献大小,所有的人都参与分享利润。他认为生产产出的最大化依赖创建报酬体系(如计件工资,计效工资),从而使经济收入(外在报酬)随着产出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产出水平越高,个人收入越多。他针对工人“偷懒”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2]

在此基础上,集体收益分享计划弥补了泰罗制所无法达到的鼓励工人相互合作的目的。它由米切尔·费恩发展而来,奖金根据工作小组的整体产出分发,是建立在工人团体队总体生产率基础上的。[3]

与此同时,利润分享计划也得到了修正和改善。1938年,约瑟夫·F·斯坎伦针对团体激励提出薪酬计划,他制定了一个工会--管理当局合作提高生产率的计划,该计划在工人节约劳动成本时给予奖励。[4]

这时期完成从“低薪”到“高薪”刺激理念的根本转变。“最饥饿的工人就是最好的工作”的观点逐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是得到最好报酬的劳动力;正是由于得到最好报酬的劳动力去操纵机器,才保证了相对于资本投入的最多的产品。”(阿特金森)的观点是所取代。当时流行的观点是:如果雇主支付低工资,产量就会下降;但是,如果工人得到了高工资,并且与机器相结合,产量就会提高。为了证实这结论,舍恩霍夫对各国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支付工资最高的国家其成本最低(J·舍恩霍夫,1893)。[1]

3.行为科学阶段:适应员工心理需求的薪酬制度。

一些企业为满足个体心理需求进行了不同尝试。詹姆斯.F.林肯尝试并实验了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方法。他认为,对工作的自豪、自力更生以及其他久经考验的品德还在消失,为了恰当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恢复个人“明智的自私自利”。激励人们的主要因素不是金钱、安全,而是对他们技能的承认。

怀延.威廉斯最先提出工资权益理论。他认为,从工人的角度看,工资是相对的,也就是说,重要的并不在于一个人所得到的绝对工资,而在于他所得到的相对工资。

到20世纪60年代,埃利奥特.雅克(1961)与约翰.斯泰西.亚当斯等人(1963)的公平激励理论发展了这种观点,即工资分配的公正是社会比较的结果。[2]

p从整个过程看,传统薪酬管理中,薪酬考虑因素往往多维度,“证据表明,工资刺激的效力是如此依赖于他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至于不能将他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因素来衡量效果”(勒特利斯.贝格尔和迪克森,1939)。

(二).现代薪酬管理的新发展

传统薪酬管理关注的是一般员工的工作效率,支持薪酬是为了降低员工“偷懒”程度。而这段时期薪酬管理强调员工主动性、协作性的发挥,一般认为,薪酬并不是简单对员工贡献的承认和回报,更应该成为公司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的具体行动方案,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管理流程(ThomasD.Wilson,1999)[3]

1.宽带薪酬制度

这种体系将原来报酬各不相同的多个职位进行大致的分类,每类报酬相同,使同一水平工资的人员类别增加,一些下属甚至可以享受与主管一样的工资待遇,薪酬浮动幅度很大,激励作用加强,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模式突破行政职务与薪酬联系,有利于职业发展管理改善,建立一种集体凝聚力,适应组织扁平化造成晋升机会减少的客观现实。中国薪酬管理专家曾湘泉教授指出:“从国际趋势看来,薪酬管理的趋势是宽带化设计。”[4]

2.以技能和业绩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的技能工资体系和收益分享体系发展迅速。劳勒(Lawler·E,1991)指出,传统的报酬体系(如计时工资)倾向于激励大批员工沿组织纵向结构攀升。也就是随着个人进步,工资会在同级不同档次,或在不同级别之间变化。但在组织结构“矮化”和工作设计更灵活的情况下(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倡导的发展),技能挂钩工资就比传统报酬体系更符合现实了。[1]这一体系鼓励员工通过学习更多的技能或具备适用于组织不同需要的知识而获得更高的工资。同时,为了更好激励员工,也采用以业绩为基础的收益分享薪酬体系,如为高级主管提供股票期权等。

3.泛化的薪酬政策

约翰·E·特鲁普曼(JohnE.Tropman,1990)提出定制化和多样化的整体薪酬计划。提出应把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作用品补贴、晋升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和个人因素统一起来,作为整体薪酬体系来考虑。把“以业绩为主”的薪酬理念作基础,在投资和奖励之间实现合理平衡,以满足员工对非现金薪酬成分的要求。[2]

总而言之,西方薪酬管理经历了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从以“雇主为中心”转移到以“雇员为中心”,越来越重视人的多样化需要,越来越具有人本色彩。

在中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对薪酬管理的研究也起步较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对企业薪酬的研究也大多带有一定程度的行政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问题,许多学者也在引进国外薪酬管理方法,以期改变原来单一的管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国企业所使用的一些薪酬政策,在西方也尝试得如火如荼,比如工人技能等级工资制,属一种以“投入”为基础的薪酬模式,更符合知识经济对新技术、新技能的要求。“工效挂钩”也与利润分享“制异曲同工”。在西方泛化管理阶段,我国却在实行“福利社会化”。此外,我国的人本管理在理论中已相当成熟,但在实践中却没有真正落实。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框架。针对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补充其不足,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可操作的优化策略,并结合实例来说明成功的薪酬管理给我国民营企业带来的成效。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竞争优势的源泉,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失误所导致的人才流失和员工离职,尤其是中高层职业经理人和关键部门的关键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发展机会的丧失。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在已经加入WTO后,面临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形式,这一点更加突出。民企之痛,莫大于人才。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民企的难题,其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就是企业如何做好人的激励,如何用好薪酬这把双刃剑,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薪酬管理。

如何博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体系,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当前公司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在竞争中获取持久竞争优势,必须在人力资源中占有优势,必须采用科学的制度方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薪酬管理方面,有很多优秀的成果,但是民营企业不能照搬这些观点,要采取批判继承的观点,借鉴这些观点,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体系。

【正文】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收入的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兼顾效率和公平。在企业中收入越来越向管理和技术骨干倾斜,以便吸引和留住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逐渐增强。民营企业发展较快,为适应市场竞争也加快对人才的争夺。但是,近段时间来民企的人才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据有关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也加快了人员流动。民企之痛,莫大于人才。因此,改革薪酬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薪酬管理的内涵

薪酬的本意是补偿、平衡的意思,在这里反映了组织对员工所付出的知识、技能、努力和时间的补偿。关于薪酬的概念,各国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薪酬管理专家乔奇(GeorgeMilkovich)认为:薪酬是指员工从企业得到金钱和各种形式服务和福利,它作为企业给员工的劳动回报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1]随着管理的变革,对薪酬内涵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了。薪酬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回报,而不仅仅局限在以货币、实物支付的报酬上。按照这种理解,广义的薪酬包括货币化的报酬和非货币化的报酬。货币化的薪酬即上面所讲的狭义上的薪酬,非货币化的薪酬主要指员工对工作本身或对工作在心理与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根据狭义薪酬的理解,薪酬管理指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2]本文所讲的薪酬管理不仅局限在对“劳”的分配,也有如何通过强化内在薪酬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薪酬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从而起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薪酬在组织中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它与组织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

二、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内许多学者关于薪酬的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本文对这些研究加以归纳,并且补充他们没有涉及的地方。

(一)薪酬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

在讨论薪酬设计的问题时,企业较多考虑的是公平原则,补偿性或利害相等原则,透明原则,而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1]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企业经营战略不同,薪酬策略也应不同,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实行的薪酬策略,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如对于处在成熟阶段的企业,其经营战略与成长阶段不同,因而薪酬制定也应有相应变动,但管理者并没有将员工薪资予以适当调整。又如一些企业声明将股东的长期利益作为它的策略目标,但企业却着重于奖励短期经营业绩,导致了薪酬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错位。同样,许多民营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战略思考不多,更谈不上思考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去支撑企业发展战略。

(二)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关注不多

一般地说,民企经营者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诸层次——各生产要素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程序公平的关注[2]。在一些民企经营者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相当,或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相当,薪酬框架的操作是黑箱操作还是白箱操作并不重要。因此,在成长初始阶段,相当一部分民企选择黑箱操作的薪酬框架。

同样,薪酬支付缺乏公开性、透明性。一些民企常采取秘密付酬方式,进而衍生成目前已有一定普遍性的“模糊薪酬制”。秘密薪酬支付只会引起员工的好奇心而四处打探,导致员工之间的互相猜测和怀疑。因为他们常常高估他人的薪酬而认为自己的薪酬过低,从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消极怠工。

(三)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

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部分。前者是人们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后者则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的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而民企经营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他们仍然抱着保守、短视的观念给员工支付薪酬,以为只要支付给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薪酬就足够吸引、留住人才了。他们往往对员工人格尊重不够,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内在薪酬”的存在,导致员工内在薪酬为负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劳资关系紧张。

很多民企经营者在员工不满、业绩下落时,第一个想起的激励方法就是鼓吹以金钱作推动力的计划。但其实员工想要的往往是被他们认为重要的人所重视和认同。不少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薪资待遇,而是因工作专长无法发挥,或工作环境不适合等内在报酬得不到满足所致。

(四)薪酬设计有不科学之处

首先,薪酬调查范围狭窄,调查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薪酬调查上只能粗线条地观察市场总体行情,收集的资料缺乏真实可靠性,使得薪资水平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其次,没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企业通过职位评价确定职位和工资等级,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民企经营者,凭借其是资产所有者或使用权的拥有者而建立的行政权威和自身管理经验,主观设定职级职位,一个人制定本企业的薪酬制度。

在企业员工相对价值定位上,人们一般以管理职位的高低来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但是,“长官”意识的影响,有些岗位,管理者认为很重要,职级定得很高,事实却并非如此;有的岗位职级定得较低,但以该职级的薪酬在市场上根本无法录用到合适人才。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只用简单排序法排出等级,将同等级同类别的职位归类归档。这些不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现不了员工薪酬的内在公平。同样,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通道,必然会使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受约束和限制,会诱导企业差不多所有颇具发展潜力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使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为“缩水”。薪酬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人治局面。往往主管一句话决定了工资等级晋升,奖励幅度等问题,缺乏科学的程序和制度。

(五)薪酬计量方法陈旧

大多数民营企业使用的是与绩效考核无接口的薪等制方法。所谓薪等,就是指薪酬的等级。民营企业在其薪酬管理上,一般也根据员工所处的工作岗位,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因素,把所有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薪酬的计量就以此等级作为主要依据,但相比之下,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与员工薪酬计量直接相关的绩效考核,即使某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也往往成为“走过场。”

(六)以对优秀员工的突出奖励来为其他员工树立典范

很多民营企业以拉大员工年终奖金差距来树立员工典型。如果拉大员工年终奖金的差距,确能体现员工给公司带来成绩的差距,这种做法确实能达到树立典范的作用。但是,年终员工评优与绩效考核一样,涉及许多主观判断,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很大的自主性,绩效考核并没有严格执行。老板的一句话,就肯定了一个人。况且,员工之间绩效的差距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梯度层次,一、二名员工与三、四名员工并没有截然的差别。如果人为地拉大一、二名员工与三、四名员工的收入差距,只会导致员工的不服和心理上的抵触。对评出突出奖励本身也是对其他员工的打击。在工作成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集体共同的努力的今天,人为地突出某些个人的成果而忽视集体的成果,最终只能导致大家激情和热情的丧失,成果的丧失。

三、民营企业薪酬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的已经认识到,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当外在竞争环境越来越险恶时,加强企业的薪酬管理已成为保持竞争力的一张王牌。但也有许多企业对薪酬管理不够重视,存在许多问题,以上是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什么民营企业会存在这些问题呢?

(一)民营企业对薪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以上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由民营企业的错误观念所导致的。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的领导人的观念至今仍停留在过去物质资本时代,认为物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未认识到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增值的源泉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竞争是现代竞争的核心,如果我国的民营企业还不对人才问题加以重视,很快就会在加入WTO后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二)民营企业有更多的家族式管理

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绝对控制着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创业初期,具有企业家人力资本权威的“家族首领”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壮大后,一来企业领袖退位,二来家族继承人不一定是胜任者,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必须从家族以外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否则难以应付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的特殊本能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即使老总力排众议一时引入,家族人员也会千方百计排挤之。[1]因此,外来者和企业员工很难排解“打工”心态和情结而与企业核心层凝聚在一起,这样就很难形成“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快速发展中不出闪失。

(三)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导入不足

在企业创业阶段,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凭借自身的“家族权威”,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人员增多和与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上的把握上更显匮乏,极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四)“对优秀员工的突出奖励,来树立典范”来自于“人们的积极性受金钱驱使”的理论

这些理论被大肆宣扬时,很多民企经营者便以为是真理。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忽略了人的非物质需求,其执行结果适得其反。当然,在提高人的积极性方面,运用金钱来激励远比营造创造力的氛围、塑造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更为简单。一些民企经营者追求短期激励成效,运用这一方法似乎收效较快,也是这一方法实行的原因。

此外,复制思想和方法远比通过思考方式获得来得简单。当某个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成功时再拿到类似企业的不断使用,确实体现资源有效利用和规模化生产降低营运成本的思想,但是企业文化的不同和企业运作上的稍微差别都给再利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思想和方法的大量复制助长了在某些企业取得成功而其他企业失败的认识成为“真理”。

当然,更重要的是企业老板的短期趋利行为。许多企业老板希望在短期内寻找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短期内能取得奇效,要求在短期内降低人工成本,使员工的懒散行为有所改善等,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好成效。但是这种方法并非真正根治病因的良药,而是耽搁和延误了疾病的治疗。

(五)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

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却心有不甘。一些老总不理解,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之一,是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若员工薪酬水平较高,企业原有高素质员工的流失率将降低,节约员工培训费用,企业将吸纳更多高素质员工,这些均有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又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可以形成员工素质提升与薪酬水平提高“互推”之势。此态势对企业与员工均是有益的,而企业最终获得的收益:即人力资本收益,将高于在员工方面的各项支出(即人力资本投资)。

此外,一些民企老总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果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存量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上升,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截止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尽管员工现金计划薪酬在现代企业中仍然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毕竟只能作为对员工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补偿,在人力资本激励方面力度显然不够。[1]

四、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企业薪酬制度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

民企发展要有自己的经营战略,薪酬策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一个良好的并具有导向性的薪酬制度应当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并且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因为薪酬制度能有力地传达这样的信息,在组织中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薪酬制度越是支持公司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员工们就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公司的战略。[1]薪酬制度与战略之间的统一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薪酬制度将和企业战略、核心技术、重组资源一样,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企业创造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逼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通过人力资源战略及其实践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将来企业的竞争更加突出了对人才的竞争,而薪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薪酬战略作为人力资源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必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薪酬战略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并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不同的经营战略需由不同的薪酬战略支持,如图所示。

战略事业响应人力资源需求配置薪酬体系

创新:增加生产复杂性和缩短生产生命周期产品领先转向批量定制生产和创新周期性采用敏捷性的、敢冒风险的、具创新力的人员奖励生产和流程中的创新基本市场的薪酬灵活变通的一般工作描述

成本削减:聚焦于生产效率卓越的运作寻求成本的有效化的解决方法以最少的人力做最多的事注重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增加浮动报酬强调生产效率重视系统控制和工作要求

客户至上:提高客户期望与客户建立亲密关系传递、交流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法加速进入市场让客户高兴、满意超越客户期望奖励让客户满意的行为和表现工作及能力由定单来评价

(引自顾琴轩《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9卷)

同时,企业选择的薪酬战略还要与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相结合,在企业成长阶段,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为了与这个经营战略保持一致,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着重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奖励相结合。当企业处于成熟阶段,经营战略基本上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为目标,与此相应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持技巧为主。要做到这一点,须以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对于处于衷衰退阶段的企业,恰当的经营战略则应收获利润并转移目标,转向新的投资点,与此对应的薪酬战略是实行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标准的福利水平,同时采用适当的刺激与鼓励措施与成本控制相联系,避免提供过高薪酬。

(二)突破传统的以薪金作为支付员工薪酬的方式,“金钱并非万能”

任何薪酬福利的设定,不论是财务报酬还是非财务报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都必须有其对应的激励理论作支持。下面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例。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未满足的需要产生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他们工作的因素。人的需求以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出现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因此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在设计薪酬奖励时,要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加入需要重视的激励成分,如应多些金钱还是多些挑战来提升效应。

很多民企经营者在遇到员工不满、业绩下落时,第一个想起的激励方法就是鼓吹以多金钱作推动力的奖励计划,但往往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金钱没有办法完全使员工做的事有份量,但老板的肯定却可以。当人的需要处于较低层次时,运用金钱可以收到激励效果。支付足够的薪金可以获得生理、安全需要,以金钱做激励手段,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当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而继续以金钱为激励手段则不能获得很大成效。此时应选择更多的非财务报酬来作为激励因素。为员工提供成长空间和专业发挥的环境,以及提供适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的趣味性来满足员工的内部报酬。对于基层的员工,其往往注重对基层需要的满足,可用金钱的方式来满足,同时也让其参与一些活动提高积极性。对于中层管理者,他们更注重工作及自身的价值是否为老板所接受和肯定,对他们来说,金钱并不能很好发挥激励作用,而是要给他们提供社交环境,让他们有归属感,对他们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和较高评价。而对于更高层的,则突出自身价值是否实现,因此,要为他们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创造性的活动。当然金钱对他们来说也还是重要的,只是不是最主要的。

(三)将程序公平视为公平原则的“上层建筑”

良好的薪酬制度必须具有公平性,即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是指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奖酬应当基本相同,因为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相似,他们的各自贡献便应相似。内部公平性则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奖酬应正比于各自的贡献。为了保证企业奖酬制度的公平性,企业经理人应注意:奖酬制度要有明确一致的原则作指导,并有统一的、可以说明的规范和依据。[1]但是很多民企经营者只注重结果的公平,而忽视对薪酬界定程序公平的关注。同时也要有民主性和透明性。只有员工能够了解和监督奖酬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和管理,猜疑和误解便会消除,不公平感显著下降。企业也要为员工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条件,并引导员工把注意力从结果均等转到机会均等上来。

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着眼于结果性公平,着重强调分配结果而忽略了决定这些结果的方法。在薪酬的支付方面也常采用暗箱操作。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程序性公平的要领认为报酬的结果和程序性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不公平感。薪酬程序公平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薪酬制度内容、员工公平感受、激励行为和企业绩效能否形成一个良性传递过程。因此,在民营企业的薪酬体系框架中,必须将程序公平视为公平原则的“上层建筑”,以此为整个薪酬体系框架的“灵魂”。同时,实行公开化的薪酬支付。薪酬管理强调的是薪酬制度公平,而员工对薪酬制度是有赖于管理人员将正确的薪酬讯息传达给员工。这样做可减少员工猜测,从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至于公布的程度没有硬性规定,一般是公开薪级制度和可以晋升的职级,每一个薪级的起薪点及最高顶薪点和每个职位的薪点。而个别员工目前的数目,可以不公开。

(四)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

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是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操作有: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及时认识到培训对于员工的重要性。积极防止人力资本贬值,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文化。使民营企业真正变大变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情感关注,老板与员工之间有一个共同道德观、价值观。

(五)薪酬设计科学化

首先明确薪调查对象,用科学方法收集并统计数据资料,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解决对外竞争力问题。其次,建立科学的职位评价系统,解决对内公平性问题。科学的职位评价需要考虑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工作强度、工作责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确定工资级别,而不是简单地与职务挂钩。同时,民营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职业攀升道路。除传统管理通道外,另设几条技术通道。

(六)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

人本管理理论的要求下,薪酬体系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要设法满足员工的要求;积极主动的提高改善员工利益;在创造中激发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必须牢牢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总原则,以物质激励为核心,注意精神激励,实行有效激励。

(七)导入更为柔性的薪酬计量方法

1、薪点制。企业可依下列因素确定每位员工的薪点:职务、职称、学历或学位、工作年限、特定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特出贡献、责任与强度等。

2、计时制和计件制。这两种计量方法,对某些生产型民营企业来讲颇为有效。

3、年薪制,这里的年薪制是以工作的年限作为主要依据的薪酬计量方法,也就是说员工的薪酬应随其在企业的服务年限或其某一工作岗服务年限的增加而自动加薪。

4、分红制,它可以分为以企业中的管理层或核心管理层为对象和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对象的分红制两种。尽管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薪酬计量方法,但对民企来说,有时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

家族式管理是资本原始积累和创业阶段的主导,由于企业所有权高度集中于私人业主,业主可以凭自己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权威,抓住一切可能的新机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一致对外的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取得创业成功。在创业成功之后,只要家族式企业能够及时弱化家族式的封闭经营模式,实现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和管理专业化,在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管理创新方面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合理调整,那么家族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九)要为企业长远发展打基础,深入思考要引进的理论

不要指望短期内能解百病的良药,尤其是不要在短期内创造奇迹,不要太迷信现在许多的流行理念,每个理论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如果不熟悉它的理论背景和事实基础,只会对我们产生误导。在吸收和运用某种理论前,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面的论证。在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时,要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在许多学者提出的优化策略中,往往是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零散的,缺乏对薪酬管理的整体认识。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站在战略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要把企业工作文化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企业的文化特征是薪酬制度设计的基础,每个公司的薪酬制度模式必须适合本企业自身的工作文化的价值导向,如果简单抄袭其它公司只能误入歧途。

四、成功的薪酬管理变革带来的成效

在这里,本文将用一个实例来说明一个企业进行成功的薪酬管理变革后带来的成效。[1]

案例:某房地产集团属下的一家物业经营管理公司,成立初期,该公司非常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制定了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公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短短的两年的时间,公司的业务增长了110%。随着公司的业务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员工也增加了许多,人数达到了220人。但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没有随公司业务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公司的领导以为公司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经营的业绩超过了以前,但事实上,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不断的滑坡,客户的投诉也不断的增加,员工的热情也在消失,出现了部分技术、管理骨干离职。其中:公司的工程部经理在得知自己的收入与后勤部的经理收入相差不多时,感到不公平。他认为自己的工作责任大,应该在工资上体现出来,所以,他工作起来没有了以前的干劲,后来辞职而去。因为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工作缺乏积极性,致使该公司的经营一度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的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深入探讨和诊断,发现公司问题出在薪酬系统上,而且关键技术骨干力量的薪酬水平较市场明显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公司的薪水结构也不尽合理,对内缺乏公平。针对这一情况,该公司就薪酬水平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分析,并对原有的薪酬制度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适合企业战略和组织框架的薪酬方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的发展有开始恢复良好的势头,

案例分析:

如案例所叙,公司的业绩出现滑坡等一系列问题,主要的原因是薪酬管理制度在公司的发展时期的不相适应。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薪酬制度科学与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如何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以求企业能吸引和留住人才,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的企业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人力资源管理值得探讨的问题。

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除了薪酬激励这一物质激励外,还有其他物质激励手段和精神激励方法,但薪酬激励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最容易被管理者运用的激励方法。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薪酬对激励员工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并不是对金钱的直接关注,而是关注如何正确使用薪酬这一金钱的激励作用。即使薪酬总额相同,但其支付的方式不同,会取得不同的激励效果。所以,如何实现薪酬效能的最大化,是一门值得探讨的管理艺术。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薪酬制度还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虽然在市场经济建立以后,薪酬管理的内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改进,但受传统薪酬管理的影响,我国在薪酬管理上仍遇到大量问题。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对薪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要加大对薪酬管理理论的研究力度,引进西方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理论方法,为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一条适合我国民营企业薪酬改革的道路。综上所述,民营企业要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要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制度。使薪酬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青长兴”。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钱明霞:《小型企业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王一江、孙繁敏:《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海交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孙剑平:《薪酬管理——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觉和耦合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肖胜萍:《人力资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版。

[7]姜农娟、邓冬:《中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

[8]唐东方、张建武:《避免薪酬认识的误区》,《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4期。

[9]张学文:《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管理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3期。

[10]张建国:《企业工作文化与薪酬制度模式》,《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1期。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2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管理

温州民营企业在我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成长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发展,现在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其对社会的贡献也日益彰显。目前,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及中国步入WTO这个大市场,温州的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管理弊端也就越来越突出,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一、温州民营企业存在的不足

(一)、家族式管理制约了用人机制

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选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兵多将少无帅才,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难免因孤陋寡闻而导致决策质量低下。所以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产品向“精、特、优”方向发展时,就明显暴露出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二)企业主体决策者素质不高

企业的主体决策者素质不高,造成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民企的主体决策者大都是农民出身,因此,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他们能够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自已成立企业,并取得成功。但由于他们的素质不高,并且中国的经济环境亦在不断的变化,使他们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决策,延误商机。

(三)制度形同虚设,奖惩制度难以执行

制度的形同虚设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一大弊端。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有10%的民企没有任何文字章程。有相当一部分民企有章程也有令不行,执法不严,奖惩制度不执行,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四)员工的主体意识差,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

员工因为自己在企业中没有股份,仅仅是个雇员,多做与少做所拿的是差不多,并且在家族式管理的情况下,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如与其家族中的人不合,就会被排斥,甚至被开除,大多数人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只要完成上面交下来的任务,其他的均可不用管。万事皆老板说的算,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使得关健人才像是被捆绑了一样,使人才不能充分发挥才能,导致人员管理上的混乱等现象。

(五)缺乏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技术人员

民营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本科以下的学历,高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基本上,技术人员不具备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而是自学徒开始作起,从老的技术人员学习各种经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成为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小的方面可能胜任有余,但一遇到重要的技术难题就很可能束手无策。

(六)企业决策者集三权与一身

民营企业的决策者集经营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于一身,经营者行为不受任何人监督,而对所雇职员有随意的处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没有分离,使职工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职工受到无理解雇时没有自己的机构为职工说理,职工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亦无法全心全意的为企业创造利益。

集权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特别是在一些私营企业主小有成就时,以为自己理所当然成了企业家,盲目自信,更容易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决策方式,使决策风险加大。

二、原因浅析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决定

首先,在观念上保留了以前封建时期统治者的思想,认为只有自己家族的人可以信任,不管其能力的高低,就把他们安排在高位上。其次,其他合作者亦希望自己家族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把自己的亲属安排进来。所以,重要位置上就都是所谓的“自己人”占据着,形成了家族管理企业。

其次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尚未成熟,家族化管理对企业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民营的老板外于领袖的地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是由其创业经历、权威、才干和实绩所形成的。因此他们传统理念、作风、能力、经验、知识等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使企业具有很强凝聚力。

(二)企业主要决策者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温州民企的初期发展,主要靠手工或简单机械操作,客观上对企业主要决策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水平后,就要求决策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素质。如果企业主要决策者不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那么,民企不是裹足不前,就是不断出现失误,或者被社会淘汰。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平均寿命只有4.5年。

(三)不能依法办事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业主不好打破情面,撕不破脸皮,不能依法办事,不能公事公办。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使民营企业中大多数人是业主的家族或其他合资者的家族,企业里的各种章程对一般职工是可行的,但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些一纸空文,根本不起什么约束作用。他们在企业中漠视制度,我行我素,甚至胡作非为,而业主则碍于各种关系,不能依法办事,公事公办,以至影响业主的决策的贯彻和执行。

(四)家族式管理损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也要管理制度。在民营企业中,本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而对违规事件的处理又是“人治”化成分居多,经营管理上经常遇到管理人员鼻祖很高相互之间不服气,加上管理层次及职权分配不明晰,谁也管不了谁的局面。从面导致人员管理上的混乱等现象。员式的主体意识差。民企的家族式管理,业主的家长作风,任人为亲的用人机制严重损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以厂为家的主要翁意识模糊了,自觉参与、大胆创新的积极性削弱了,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难以体现。

(五)对人才资源的认识度不够

首先,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和任人为亲的用人机制,使高技术人员和高素质人员害怕自己进入企业后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使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其次,民营企业的工资不高,各种福利制度和保险基本上是没有的,他们害怕进入民企后没有保障。

很多温州民营企业老板简单地把员工当作是实现自己企业目标和赚钱工具罢了,普遍缺乏挖掘和培养企业自己人才的中长期计划,没有系统进行培养开发人才的工作,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根本没有将管理职能转到开发和培训人才资源方面来,由于人员的不断变动,企业不愿意培养人才,他们总认为,自己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去培养人才,万一人才走了怎么办,岂不是人财两空。没有一套企业的薪酬、绩效、激励、考核机制。

(六)决策权与监督权没有分开

首先,温州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业主不仅是最高的决策者,也是最高的监督者。业主绝对不容员工对他的权利的侵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不可能把重要的权利交到别人的手里,业主们始终坚信的是只有把权利

全抓在自己的手里,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其次,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没有经历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很多职业经理人的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还不高,在一个信用缺乏的环境中,让创业者把经过多年拼搏创造出来的财富交给别人去打理,没有几个人能够放心。

三、企业改进对策

(一)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民企的民主化管理

由于家族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最重要的是要任人唯贤,严格按照制度来选拔优秀人才。

首先要求业主转变观念,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要逐步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经营者与生产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目标的早日实现。

其次,要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把实行“能人战略”作为振兴企业的重要措施。因此,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用全新的理念认识和发掘人才,用全新的方式在国内外招揽人才,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和激励人才,是打破家族式管理的重要标志。从而极大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素质

作为企业决策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属于最高层次。决策者,可以是一个群体,还可以是一个个体,还可以分出高中低很多层次。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不管他处于哪个层次,都操纵着这个企业的经济命脉,操纵着这个企业所有人的经济利益和前途,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民企的决策者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专业技术知道,更要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决策能力,主动适应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应将“决策层”送出去参加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在民营企业中,老板的思想不改变,其他人改变是很难的。可以为企业领导培训创造充分的鼓动气氛,并且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有影响的培训师和衫的培训课程,要让领导感觉参加这培训“值”

同时,民营企业主也走出一个思想的误区,即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并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的训练,他们实践感受比较丰富,而理论水平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民营企业主便应适时地退居二线。

(三)企业要建立各种健全的制度

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不称其为好国家;同样,一个没有制度的企业,也不是一个企业。企业没有健全的制度,就不可能对人产生约束,大家各自为政,造成企业的混乱,企业自然不可能发展。而如果有健全的制度,但不是对企业一体人员都起约束力,亦然。古人有去:“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在现在,如果不是每个人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那么规章制度亦成为无用之物。只有企业全体人员都遵守,并且谁触犯了制度就要受到惩罚,才能做到有令即行,企业才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企业按照员工的能力和业绩来分配其工资,就可以为企业招徕有能力的人。而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必定全心全意为企业办事。这样不仅他们个人获利,企业亦能从中获得巨额利益。各种福利制度和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才智,为企业谋利益。

(四)用人唯才

现代企业经营日益复杂,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亦日益提高,只有用人唯才,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亲疏关系不应是用人的标准。亲者而德才兼备,自然最好,可是这种人才是很少的。如果亲而无才身居高位,那只会影响管理上的健康,影响团队的士气,使人才鄙视和疏远你。有些人对非亲非故者身居高位总存有担心,而不信任,不放心,这完全没有必要。现代管理区别于传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于能否领导原来并无联系的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挺进。企业如果连这一点都达不到,那离现代管理就太遥远了。

同时,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或者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奖励企业股份,或者对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实现股票期权制,分散企业股份,并利用股份形成企业和员工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出聘请职业经理人等等方式,让那拥有较高管理水平和高科技人才,由他们来负责企业的决策、管理,勾画下一幅蓝图。

(五)建设一个平等互利,民主集中的企业文化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尊重和信任员工,将创业热情转变为长期的核心价值观,并有系统地传递给企业员工,使之成为共同的行为规范,逐渐培养起价值认同感。老板是企业文化的主导人物,老板不仅要改造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更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以关键人才为主的员工的文化需要,打造全新的有自己个性的企业文化,针对民营企业易犯的毛病,提出民营企业尤其要注意提倡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民主集中、共同成不等式的文化精神,而要严防出现老板掌控,唯我独尊,封建等级制度的文化精神。做强企业需要胆略和眼光,需要精神和时间,做大企业则需要文化精神的统一。

(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按照《公司法》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规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同时建立工会组织,员工的合法利益在这里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他们敢于放手去拼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因此,只有改变因扰企业发展的传统的、保守的、封闭的管理模式,推动管理上台阶、上档次,加速民企的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民企不断发展。由“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跨越,把温州民企发展从整体上推向一个更新的档次,使温州民营企业在新经济浪潮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民营企业管理锦囊》作者:刘金星

2、《温州企业管理创新之特色》杂志

3、《温州民营经济研究》作者:谢健、任柏强

4、《WTO与中小企业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主编:林汉川、田东山

5、《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2月主编:罗国勋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3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在对人才进行选用和提升的时候,最让人担忧的是这些人对企业或是管理者的忠实程度。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在民营企业中总是会受到家族企业成员的约束和牵绊,没有从大局出发,进行适当的岗位设置。一般都会把待业在家的亲戚朋友,不论知识和工作能力以及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不论企业是否存在职位的空缺,都往企业送,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近亲繁殖”的现象。但是把引进来的人才,放入到各个框架中进行约束和控制,在晋升和培训的时候,不是按照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为准,而是把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从而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1.2认识不到位使得培训体系缺失

民营企业在培训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中的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的特征比较多,没有进行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很多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培训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包括办了多长时间的培训班、培训了多少人,却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企业适合什么样的培训、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怎样把培训和职工的福利待遇、工作效率和个人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怎样把对个人的培训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等方面考虑。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培训方法比较落后,模式单一,方法不能适应人们的学习特征,没有充足的资料体系,没有健全的政策,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培训的结果。

1.3企业薪酬体系不完善,不透明

将用人观念和组织构建相联系,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使用协议工资制,这种工资制度是在员工进入企业的时候,由双方一起协定的工资标准。这种工资制度比较单一、片面,并且容易和实际工作状况脱钩。有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引进薪酬管理和考核体系,但是因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不一样,除去有的企业,很多企业都是虚有其表,没有落实到实处。民营企业薪酬分配方案更急注重分配结构的公开性和透明化,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方法程序是否合理和公正。封锁的、秘密的薪酬管理方法,不但会造成员工的不公平感,还会造成员工的相互猜测,从而激起员工间的不满情绪。

1.4管理方法落后没有健全的考核体系

很多民营企业业主都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是依靠创办人员的个人喜好,作为事物评判的标准,感觉合适的就留下,感觉正确的事就去做。很多民营企业所有者或是经营者,都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对员工的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目标的考察,然后把考察的结果和工资、奖金相联系。像是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怎样选择和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怎样发挥员工在绩效考核中的实际效用,怎样在绩效考核后和员工进行有效的互动,都不去考虑。而且,很多企业所有者或是经营者都习惯自己主宰企业的所有事务,把考核和工资福利待遇的决定权,作为树立自己威信的工具。

2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的解决措施

2.1要设立长远的人才目标

人才目标是企业生产劳动和组织机构正常运作的活力,民营企业要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建立和选择人才的培养制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使得人才构造和企业发展能够很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企业的后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

2.2要拓展个人视野

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首先要识人。识人,就好比进行寻宝活动,不但要求寻找的人有心,还要识宝的人有眼。识人最关键的是要注重人的本质,也就是选用什么样的人。在现在的企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识人最重要的看一个人的本质,要看他是否拥有较高的理想和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做人的原则是不是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还要有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格;对业务是否熟练、胜任岗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有没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善不善于处理棘手问题和较强的领导能力。民营企业家要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对人才的选用和任免,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方法与企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角度去考虑。通过实践可以证明,经常和员工进行交谈和沟通,按时的进行民意的检测和有计划的考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员工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方法。

2.3要延伸用人道路

选用员工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调动一大批人的积极性;选错员工的时候,也会挫伤一大批人的工作热情。民营企业家要选用真正的人才,不断的拓展用人的道路。

2.3.1取长补短

民营企业在用人的时候要注重别人的长处,包含别人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才能。要敢于挖掘和使用下属中能力超过自己的人,不要存在因为选拔和使用超过自己的人,就会丢掉自己职位的想法。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保证优秀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发挥他最大的作用。.

2.3.2要学会扬长避短

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民营企业家,发现和运用一个人的长处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发现这个人的短处,并且把这个短处转化成为长处,就是更好的了,也就更能提升人们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3.3尊重人才,保持信任

信任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的责任心和成就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在信任的基础上,民营企业家还要在适当的时间给予适当的支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家和人才间要保持相互的信任,因为感情伤害而变为敌人,就会损害企业的发展。所以,民营企业家要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通过真诚的交谈和沟通,激发员工的自尊心,让员工拥有信心去完成任务,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2.4不断的进行人才的更新,要及时的处理企业富余人员

当企业原来的人才不能和实际职位相符时,企业家就要改变格局,淘汰一些对企业发展有阻碍的人员,要进行认真的审查,对有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使得人才在新环境中更好的发光发热。

2.5要注重人才的使用效率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在使用人才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中心。民营企业要突破“近亲化”的情况,要把人才用在适当的位置,从而为企业取得更高的效益。

2.6建立发展的人才观念

首先要有善于发现人才的研究,还要在选用的时候拥有发展的思想。企业家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善于发现人才的潜力,通过适当的压力来更好的锻炼人才,通过培训,来提升人才的价值,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效力。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4

二、我国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有:

(一)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现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地方各级政府也为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也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措施改善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是,各金融机构在改进金融服务、开发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等方面还有缺陷。所以,融资难仍然是摆在民营企业头上最突出的问题。转贴于()

(二)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

有些民营企业奉行“现金为王”的理念,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导致现金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而且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编制现金计划,对闲置资金没有充分利用;有些小规模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较高,面临的风险也增大,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规模。

(三)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谨的库房管理制度,库房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些人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出现存货过期变质,库存数量不准确等问题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出了问题也是草草收场,无人深入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不注重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当出现经济繁荣时,不能正确预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转贴于()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因此,掌握好现金的流量管理势在必行。

三、改善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现金管理规律

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企业刚刚建立时,往往具有大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的生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的增加,所需的流动资金的增加,企业将面对资金的压力。由于资金的支出加剧,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倒闭。经过了这一“化蛹为蝶”的困难阶段,企业投资逐渐收回,现金也随之充裕。

(二)转变观念,增加融资渠道

稳定的融资渠道能够为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有力的保障。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的初创阶段,由于其规模小,主要依靠个人投资或利润留存的方式来追加投资。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内源融资往往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外源筹资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和短期银行借款筹集短期资金。此外,筹集短期资金的方式还有短期融资债券、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费用、票据贴现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筹资组合,在尽可能多地使用流动负债的基础上,注意本企业的清偿能力,保证企业的信誉,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加强存货管理

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存货的管理和记录必须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做。结合企业的特点,采取定期盘点和轮番盘存的方法,清查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量,妥善处理盘盈盘亏,确保账实相符。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四)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

“开源节流”一直被认为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由于会计利润是当期收入和费用成本配比的结果,在任何收入水平下,都要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做好预算,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提高利润、增加企业价值。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5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和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一样已经承载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任。我国民营企业要不负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就必须从管理上进行艰苦卓越的创新。唯有进行管理创新,民营企业才能得到更高的发展,才能再次铸造如同初始创业时期获得的辉煌。而在所面临的困境中,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首要的和最艰难的是面对其所处的内外文化的制约。

一、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民营企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的。除了极少数规模庞大的知识型企业,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家族化、高度集权化的管理。面对新形势,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大的缺陷,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管理上的创新是关键环节。

(一)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必然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否则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民营企业的教训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回顾三株企业兴衰的历程,庞大的营销网络使“三株”迅速崛起,但由于监管失控,企业的管理创新跟不上资产规模的扩张,使企业由兴转衰。从组织内部的运行和功能来看,由于资产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组织也变得比过去复杂得多,信息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内外信息都比较混乱,甚至有些企业下属的违规行为直到造成很大的破坏才被发现。因此,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再造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迅速及时,为决策领导层引导和控制企业向既定的目标发展搭建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二)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需要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里,企业的战略管理尤其突出。但遗憾的是,民营企业大多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对自己的市场定位、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受过去创业阶段沉淀下来的观念影响,企业决策者仍然把企业的发展当做一个投机的行为来处理。而对于进入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则必须通过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类民营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或者更高层次的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研发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无论企业组织还是运行机制,都必须适应知识管理对组织虚拟化的需要,这对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是一个全新的变革。

(三)管理创新是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

在初创阶段依靠创业人的胆略、企业主的社会资本和敏锐果敢捕捉机遇的个人能力,民营企业在过去短缺的产品经济中得以迅速成长。但是,民营企业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克服过去依靠企业主个人能力推动企业发展的陈旧观念,通过吸引人才,把人力资源培育成企业持续发展最强大的基本推动力。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管理的不足,无论是在吸引人才还是人才培育和使用等方面,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应在管理上围绕人才的成长,并发挥其潜能进行改革创新,在进行组织设置、制度安排时,注意关注人才的多层次需要。这样必定能强化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进程的需要

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战略过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规划应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转变,而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围绕着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创新过程。

二、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文化困境

(一)落后的文化观念

1.传统文化中以家作为主要经济单位的观念,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家”是经济的基本的单位。家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而且在家中强调“孝”,它是一种充满经济利益关系的人文精神。“孝”使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具有经济上的决策权,同时子孙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维护整个家庭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老板以家长的方式支配和控制企业的观念基础。

2.传统文化中主要依靠血缘亲近而建立组织内部相互信任的关系。资历辈分或是和老板的亲近程度对获得企业管理职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先安排企业老板的某个亲属在一个管理职位,如其不能胜任,再找一个能力强实干的副手配之。但这样的能人要接受这个亲属的控制很难发挥应有的才能。这种血亲文化无疑是不利于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分依靠和注重社会关系等人情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值得反省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俗话就透视着我们文化中的人情观念。一方面,结合亲缘信任的因素,人情关系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命的一个依据。另一方面,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社会资本才可能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和水平。这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建设落后所导致的一个现象,它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观念结合,相互强化,一起发挥作用。非正当地依赖社会资本和人情关系不但容易滋生社会腐败行为,也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道德危机

目前,就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来说,其最大特点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及其亲属直接经营企业,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企业管理要跃上新的层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经环节。其中首要的是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行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委托的关系。而要构建这个看似简单的关系,首先就要面对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破除,新体制又不可能一步到位确立,因此在经济交往和管理中,经济欺诈时常发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制约经济高效运行的障碍。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授权经营的制度。由于缺乏信用环境和信用平台,民营企业老板在目前的经济环境里,普遍对员工存在信任问题。由于这样的道德危机,民营企业主难以按管理的要求充分授权经营者,而经理对下属也就难以放手,必然加强对员工的自利的限制。委托的实质,即授权经营的意义就难以达到。所以民营企业在管理创新上都得而对这样的道德观念的障碍。

(三)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

企业老板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拦路虎。从法律形式上讲,企业财产属于民营企业老板是没有异议的。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份财产也是整个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社会多方面的经济功能,关系到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既是企业老板所占财富的增大,也是社会经济事业的成就。没有开阔的眼光、更高的财富观念,企业主很难放手他人——即使是比企业主明显优秀、诚实可靠的经理人去经营。

(四)忽视人才

忽视人才的陈旧观念也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障碍。民营企业老板在创业的过程中,多数是靠自己的果敢魄力和敏锐的捕捉力占领先机,而使其能带领企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因而自觉不自觉的在其思维里沉淀下了过高看待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观念。相应地,就潜藏着忽视人才的思维定势。对人才的需要只是应急式的或者装饰性的,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创业阶段的作用有根本的不同。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成长都依赖社会资本的作用,民营企业注重依靠社会关系发展事业也是制约它对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三、社会和谐发展对民营企业突破文化困境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观念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虽然它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我们要解除文化观念对当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既要从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着手,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观念变化发展的独立性。

(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社会进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拒绝变革管理模式的企业将在新的激烈竞争中落败,大浪淘沙,鞭策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走上变革的路子。这说明,企业内部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它的外部社会因素是互动的关系。因此,净化整个经济环境,使得企业摆脱过去过分依靠社会资本和投机行为发展的状况,使得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竞争的实力,这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前提。而我国在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技术进步为管理观念的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观念的转变以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依据,反过来又促进管理的创新。授权和控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民营企业老板对经理的授权以他对经理的控制为前提。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老板主导董事会的决策,企业宏观发展上的控制成为一个主要的领域。同时,决策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也需要信息迅速及时地反馈到企业老板这个决策中枢,以钳制经理人员违背决策意向、恣意违规的行为,变事后监督为现时引导。现代社会提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也有利于加大经理的管理跨度,减少层级,彻底贯彻决策意向。

(二)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企业努力建设和提高自身的品格也是突破文化困境的路径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6

论文摘要: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区域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有效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造就一个人才竞争的良性循环环境,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 万家(其中90% 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 200 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 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 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 并不断增值, 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 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 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 投资不足, 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 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7

在我国,民营企业是一个独特的企业群体。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中国经济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企业达8000多万户,从业人员达2亿左右,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60%以上,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获取、开发、保持、评价这四个基本职能入手,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本文先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出发,讨论了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获取

(1)缺乏操作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临到用时再去人才市场上招聘,临时抱佛脚使企业在急需某种专业人才时会因此找不到最佳的候选人。更糟的情况下,企业会因没有合适的候选人而出现人员不足的问题。这将大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人才选拔途径不畅。大部分民营企业企业内部竞聘的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不能知人善任。任人惟亲,裙带关系现象十分严重。

2.开发

(1)重使用轻培训。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人才流动性比较大,民营企业老板担心投资培训后员工跳槽,人力资本投资付诸东流而不愿为员工培训投资,人力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无法挖掘其内在潜力为企业服务。

(2)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对于员工培训,部分民营企业只图办了多少期培训班、培训了多少人,只讲求文字上的数量,至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应该做哪些培训,通过培训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却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员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调查表明,民营企业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员工是通过裙带关系进厂的,这批人进厂大多只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多半没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缺乏成长目标的员工往往不会主动追求成长,而且往往惧怕变化。这就使企业内部缺乏发展的动力,对于民企的二次创业是十分不利的。

3.保持

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自身的先天条件不足,民营企业既不像国有企业,能享受国家的政策保护,也不如外企的制度完善,所以在激励人的手段上比较单一,也许在开始时民营企业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到一批高素质人才,但是在满足员工经济上的需要后就再不能留住人才了,这也和企业的另一重要问题——企业文化有关。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经济上的满足只是最低层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员工只有在取得了在自我实现上的满足时,才是与企业关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候。

4.评价

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一方面,他们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评估手段,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评估工作效率低下,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家族制管理,家族员工怕得罪人影响亲情关系,非家族成员的员工怕得罪老板亲戚影响以后在企业的发展等心理的影响,使得绩效考核制度形同虚设,绩效考核结果往往褒贬各半,不痛不痒。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的产权与管理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家族制的管理模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的不适应性:

(1)经营者选择面狭窄,无法满足企业对更高级人才的需求。

(2)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伦理规范代替制度规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扭曲。

(3)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家族以外的人员缺乏凝聚力。

纯粹的家族制管理造成企业停止不前乃至衰退,家族式的产权与管理成了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桎梏。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

综观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其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对劳动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基本不懂型。

(2)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实际经验很少型。

(3)经验与管理方式老化、观念陈旧需要更新型。

因此,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亟待提高,以便适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户口问题直接影响到员工子女的入学,是30岁~45岁有子女的人才进入异地民营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类人才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户口问题解决不了,再优厚的待遇对于这类人才来说也会大打折扣。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性使员工在民营企业缺乏归属感,不利于人才的稳定。

三、对策

1.获取

(1)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民营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规划制定的战略背景应该放到WTO下,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统一起来。②制定规划时仍需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③对于做出贡献的员工的养老问题、福利待遇问题在规划中应该有明确规定。

(2)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老板由于受其文化、知识、能力限制,无法单单依靠自身及家族内部实现企业更快发展,需要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独立的管理阶层一职业经理人来承担。深圳“太太药业”集团就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受益者。实践证明职业经理人制度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民营企业突破纯粹的家庭式管理。

(3)内培外引相结合。民营企业在实践中,一般先考虑内部招聘,人员稳定性比较强。对于外部招募,主要采用员工举荐的方法。据数据显示,美国微软公司40%的员工也是通过员工举荐获得的。举荐的员工对于应聘者和空缺职位都比较了解,再加上举荐会涉及到举荐者的声望,所以员工举荐的求职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质量。为了鼓励员工积极推荐,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奖金,用来奖励那些为公司推荐优秀人才的员工。

2.开发

(1)创建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不仅是对知识工作者的一种激励方式,而且是对他们自我实现愿望的强化,从而促进了知识工作者创造性的发挥。这也可以成为企业留人的一种手段。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注意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2)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不完善性,员工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忠诚感。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人员流失现象会更加严重。民营企业在培训员工时必须把培训员工的献身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员工“以企业为家”的思想。

(3)输送员工到国家重点院校受训。输送骨干员工到这些院校继续攻读学位,一方面可以为智力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将自身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4)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智力型人员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很高,民营企业应充分了解智力型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创造开拓发挥的最大空间,使之与组织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3.激励

(1)实行股票期权激励。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它对民营企业引入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有着激励作用,还有监督和约束作用。股权激励把股权和公司治理相结合,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新激励机制。同时它把期望理论的努力—绩效—奖励关系中的“绩效”变为长期经营绩效,约束了民营企业中人才的短期行为。

(2)采用自助式薪酬管理。自主式薪酬把传统的以企业为导向的制度变成以员工为导向。自助式薪酬设计除对员工某些共性需求加以确认和满足外,对于个人的特别要求,只要不妨碍企业发展的大局,也溶入整体薪酬,增强了灵活性。这种体制比较适合经营灵活自主的民营企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对员工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4.评价

民营企业可以根据员工层次的不同,在绩效评估时对考核内容各有侧重。对于高层管理者,倾向于对其决策判断力、计划力、指导力、协调力的考核;对于中层管理者,倾向于对其现场专业、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考核;对于一线的操作性的员工倾向于对其生产操作能力的考核。目前,一些比较规范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层级特点进行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8

论文摘要: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章立足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 1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征 (1)年龄结构年轻化。我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历史不长,人员比较年轻化,这使得企业富有朝气,思维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常常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这类企业一般在创业初期发展较快。但人员过于年轻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如经验不足、缺乏冷静,只习惯顺风扯帆、不善于逆水行舟等。 (2)学历结构二元化。一方面,在某些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占有绝大比例。这样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是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和无形财富。另一方面,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的第二、三产业,如采掘、制造、服装、餐饮、修理等行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人员素质要求偏低,民营企业大量雇用外来廉价民工,大多是中学以下学历,这样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和产业升级转型能力。 (3)人员流动性大。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当灵活,因需而设,不会为了安插某些特殊人员而设置福利性岗位。用人机制是典型的双向选择,来去自由。因此,民营企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当大,可以不断“吐故纳新”。这种精细而又务实的做法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但客观上也造成企业人员巨大的流动性,给企业带来了相对的不稳定。 (4)聘用兼职人员,流行向外“借脑”。大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偏小、实力有限的企业。对于一般业务,流行向外“借脑”,其选择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或者其他单位有意兼职的人员。这样做既廉价也方便。兼职者作为非固定员工,可按员工的边际贡献大小和人员稀缺程度支付其报酬,而且双方合作期限可长可短、十分灵活。 2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是民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人才引进在方式方法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1)缺乏规范的招聘流程,企业需要人时就到人才市场去招聘,呈现出“现要现招的特点”,招聘企业往往多次重复性地到本地区的人才市场去寻找所需的人才。这样费时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也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2)选拔人才的方法上单一落后。科学地选拔人才应该是采取笔试、情景模拟、面试、心理测试和背景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来进行的。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招聘时仍然是只采用传统的面试的单一方式,很少采用多种科学的测试方法来综合考察应聘者的能力。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等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而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仅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言谈,不重应聘者的实绩,甚至以貌取人,难以保证人才的进入。 2.2 绩效评估随意性强。缺乏客观标准 绩效评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其他各项工作联系密切,但实际中,民营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估时缺乏相应的标准,随意性强。 (1)绩效评估目的单一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9

(一)广博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经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需要领导者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民营企业领导者需要在自身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充电,积累大量的理论知识,并能顺畅的把理论运用到自身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这样才能避免被社会淘汰,才有可能站在企业的至高点,高屋建瓴地指挥决策。

(二)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民营企业领导者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组织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决策要求,进行统筹安排,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团队,把各种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协调一致地保证领导决策顺利实施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还有可能在不断的碰壁下才能形成,这也是民营企业领导者成熟成长起来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作为引领一个企业走入正规化、规模化的领导者身上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要素。企业家不能靠经验来管理,但不能没有经验。因此,领导者要尽可能多地获取管理经验,最好是有基层管理经验,了解基层工作状态,基层员工心态,更有利于以后对企业整体的把握和管理。

(三)不断更新观念。一般认为民营企业领导者应具有四方面的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领导者要保证整个团队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不断摒弃过时的、落后的东西,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的决策才能跟上潮流。产品研发需要创新,民营企业管理需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可以说不断更新的观念,直接引领企业是否走在时代前沿的一个根本因素。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在企业中融会贯通,也会得到企业员工的支持与爱戴。

二、应急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组成要素

中国社科院统计的社会不稳定根源,其中第一大根源是劳资矛盾。一个民营企业的平稳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的长治久安,但一些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企业的和谐稳定,由于一些民营企业领导缺乏必要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时力不从心,手忙脚乱,从而一错再错,最终可能因小失大,错失了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期,把企业推入瓶颈,或直接导致企业不复存在。因此,民营企业领导具备一定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必要而迫切的时代需要。具体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准确的决策力。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者应以最快的速度对事件的程度、性质、影响范围等做出正确研判,并做出准确的决策。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一分一秒都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力求在最小范围内以最小的代价处理好突发事件,是每个领导者必要的能力。民营企业领导者同时要提升应变能力,完成从常态到非常态管理的转变。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准确决策可以把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减轻危害后果。

(二)果断的执行力。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重在迅捷,即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并尽可能消除损害性后果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领导者在最快时间内能够到达现场,并在现场进行指挥。依据属地为主原则,就是事件发生地的民营企业领导一把手负有第一责任,要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一旦一把手不在企业中,那么在自己管辖的、工作范围内、相关范围内发生了突发事件,相关的领导者就要做好应急响应。

(三)良好的沟通力。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协调利益关系,民营企业领导者面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与三方进行沟通,一是上级领导,此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事实真相尽量还原,并把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告知上级领导;二是平级部门,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让相关部门在最快时间内配合处理突发事件是把事态控制住的重要手段;三是与公众或媒体进行沟通,有些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较快较广,很可能会触动群众,或触动媒体,这时候就需要领导者敢于面对公众、面对媒体澄清事实。沟通需要讲求语言艺术,耐心解答公众媒体问询,以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如果能够运用好媒体,甚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急管理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学习培训,通过学习提高应急领导力。领导者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专业性的培训,一种则是自我学习。通过不断地培训学习,模拟演练,不断加强领导者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利于实际出现突发事件时,不至于出现焦头烂额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强领导者的心理素质,用理论指导实践,使领导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着、冷静,能够尽量将自身存储的理论中获取的经验运用到实际情况中。突发事件出现时,往往周围环境是复杂的,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学习危机管理的一般理论性知识,还必须广泛关注国内外危机管理的经典案例,学习国内外危机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10

(一)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企业最高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没有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没有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也没有对目标在纵向(层次)和横向(职能部门)上进行分解。管理者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的特点,企业管理者中亲朋好友占较大比例,虽然家族成员忠诚度较高,协作和沟通较容易,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没有进行较完善的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如没有建立正式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对员工(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没有明确各部门或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沟通方式;二是没有较完善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如没有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目标体系,没有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没有建立不同系列的员工薪酬等级,没有明确员工的福利类型和福利待遇;三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招聘与配置体系。由于企业待遇、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地点等原因,企业不能招聘到适宜的人才;四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晋升、激励和辞退机制。由于家族成员的相互影响,员工晋升的随意性较大,员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关键员工流失率较高;五是没有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标准),管理方式以人情式管理为主。如没有员工培训计划、没有员工培训实施和有效性评价制度等。

(三)企业运营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民营企业重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但在企业营销、设计、采购、生产、检验、服务等运营过程中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经验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或标准,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行“救火式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建立预防性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注重过程(流程)的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思考和整改。民营企业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最高管理层的素质和意识。如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保守,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又不善于学习等。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必须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常用的方法是结合企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系建立的时间短,体系的内容比较科学、完整,员工经过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经验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规范化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进而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熟度。对于管理者素质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可以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如通过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标准培训(如ISO9000内审员培训和企业标准体系内部评价员培训),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再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步骤。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内容包括: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工作计划,调查企业标准化需求及现状,收集汇总相关的标准信息。第二阶段:编制标准体系表。内容包括:对标准进行分类(如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类);绘制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标准明细表和标准汇总表;明确待制定标准目录。第三阶段:编制标准。内容包括:成立标准编制小组,进行标准编写的培训,明确标准的格式、排版和内容等要求,起草标准草案。对一些难度大的标准(如产品标准),可以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编制。第四阶段:标准。内容包括:将标准草案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请管理咨询公司把关),根据反馈意见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表及标准草案,对标准进行会审,经最高管理者批准,正式标准,明确标准的实施日期等。

(三)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基础标准:如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工程制图标准,公差、互换性、参数分级标准;二是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标准,设备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标准,能源标准;三是管理标准:如战略(或方针目标)管理、经营管理、设计与开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标准;四是工作标准:如管理人员(包括最高管理层/执行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及服务人员工作标准。

三、民营企业成长期的标准化管理对策

(一)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亲自来推动。因此,最高管理者应利用各种会议、工作检查等机会,或下达文件、命令,来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支持。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来保证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民营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如函授、电大)或到高校相关专业进修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标准化原理、与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编制技能、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的效果评价等。

(三)加大员工招聘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民营企业人才缺乏,家族成员比例较大,不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如适当提高薪酬、为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股权激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

(四)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改进。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选择、编写和企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实施、改进。标准化主管部门或人员应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

民营企业管理论文例11

企业最高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没有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没有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也没有对目标在纵向(层次)和横向(职能部门)上进行分解。管理者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的特点,企业管理者中亲朋好友占较大比例,虽然家族成员忠诚度较高,协作和沟通较容易,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没有进行较完善的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如没有建立正式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对员工(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没有明确各部门或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沟通方式;二是没有较完善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如没有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目标体系,没有明确绩效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没有建立不同系列的员工薪酬等级,没有明确员工的福利类型和福利待遇;三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招聘与配置体系。由于企业待遇、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地点等原因,企业不能招聘到适宜的人才;四是没有较完善的员工晋升、激励和辞退机制。由于家族成员的相互影响,员工晋升的随意性较大,员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导致关键员工流失率较高;五是没有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标准),管理方式以人情式管理为主。如没有员工培训计划、没有员工培训实施和有效性评价制度等。

(三)企业运营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

民营企业重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但在企业营销、设计、采购、生产、检验、服务等运营过程中没有实现制度化(或标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经验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或标准,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行“救火式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建立预防性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注重过程(流程)的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思考和整改。民营企业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最高管理层的素质和意识。如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保守,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又不善于学习等。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必须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

常用的方法是结合企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系建立的时间短,体系的内容比较科学、完整,员工经过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经验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规范化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进而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熟度。对于管理者素质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可以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如通过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标准培训(如ISO9000内审员培训和企业标准体系内部评价员培训),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再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二)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步骤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内容包括: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工作计划,调查企业标准化需求及现状,收集汇总相关的标准信息。第二阶段:编制标准体系表。内容包括:对标准进行分类(如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类);绘制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标准明细表和标准汇总表;明确待制定标准目录。第三阶段:编制标准。内容包括:成立标准编制小组,进行标准编写的培训,明确标准的格式、排版和内容等要求,起草标准草案。对一些难度大的标准(如产品标准),可以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编制。第四阶段:标准。内容包括:将标准草案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请管理咨询公司把关),根据反馈意见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表及标准草案,对标准进行会审,经最高管理者批准,正式标准,明确标准的实施日期等。

(三)民营企业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是基础标准:如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工程制图标准,公差、互换性、参数分级标准;二是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标准,设备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标准,能源标准;三是管理标准:如战略(或方针目标)管理、经营管理、设计与开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标准;四是工作标准:如管理人员(包括最高管理层/执行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及服务人员工作标准。

三、民营企业成长期的标准化管理对策

(一)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

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亲自来推动。因此,最高管理者应利用各种会议、工作检查等机会,或下达文件、命令,来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支持。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制定企业方针和战略目标,来保证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民营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如函授、电大)或到高校相关专业进修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标准化原理、与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编制技能、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的效果评价等。

(三)加大员工招聘力度,吸引高素质人才

民营企业人才缺乏,家族成员比例较大,不适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如适当提高薪酬、为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股权激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

(四)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选择、编写和企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体系,并不断实施、改进。标准化主管部门或人员应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