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9:59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1

作者简介:崔玮(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52-02

随着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定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企业类型、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依托地区经济及产业发展特色进行专业特色建设,从而培养符合本地区需求的外经贸人才。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世界城市”的新定位使得北京从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等方面着力打造城市高端形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70%以上;进出口额持续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分别达到63.7%和36.2%;①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北京,使得北京的总部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北京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使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为北京输送外经贸人才的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对自身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通过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国贸人才。

一、北京对国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1.服务经济发展对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的需求

目前,北京市服务业在创造增加值、经济贡献率、实现税收、吸纳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六个方面,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均超过七成。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势必促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比重的15%左右。与此相应,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货物进出口操作向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转变,如各种国际物流公司、金融企业、软件外包企业等对懂得服务贸易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人才需求逐渐增长。

2.世界城市定位对具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

北京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条件,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总部或研发机构聚集北京,这也使得世界重要的商务活动选择在北京进行。作为区域性的集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会展及办公为一体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北京CBD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其中,以总部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2934家,占到企业总数的60.3%,高端商务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北京“世界城市”的定位及国际商务产业的发展使其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3.进出口快速增长对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人才的需求增加

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北京进出口总额从3435951万美元增加到21479103万美元,增长了6.3倍,远大于地区GDP增长。此外,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经营进出口业务。逐年增加的进出口贸易量增加了对懂得国际惯例、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够较快地在业务一线独立工作的外贸人才的强劲需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报关员、报检员、货运员等。此外,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新的业务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国际快递、商务文员等。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表现在不仅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技能与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的深入了解,拥有上岗的职业证书或资格证书;此外,还要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岗位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随着高新产业的繁荣,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也稳步增长,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北京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外商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产品的交易中心,而天竺出口加工区也逐步建成外商投资高科技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企业所需求的外贸人才应是既懂得相关产品知识又具备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课程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于服务和货物的特点不同,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运营存在着本质区别,不同的服务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服务贸易运营对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对此,各院校的探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的,而针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特点,其课程体系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服务贸易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明确地作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国贸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及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他们能够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从事进出口综合业务操作工作,或在报关行、国际货运、金融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报关、货运、国际结算等专门岗位工作以及在服务性企业从事服务贸易实际运作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经贸管理工作。

(2)进一步突出“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将其开设为专业选修课。而对于北京地方高校而言,则应进一步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具体措施可包括:将其设为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学时数,改革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服务业各领域贸易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最新的服务贸易理论知识,同时对各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有较深入的认识。

(3)利用现有资源设立服务贸易相关专业方向。大多数综合性院校都同时开设有国贸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或会展专业。国贸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学习货物贸易相关课程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修金融、物流或会展等课程模块,从而能够对服务贸易的某一行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4)开设服务贸易系列讲座。在选修课环节中还可以为学生开设有关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概况的系列讲座,如北京金融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等系列讲座,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其今后在服务业领域从业打好基础。

2.通过全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系列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要,国贸专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做到“英语四年不断线”,并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及合作能力。

(1)积极开展全英语教学。探索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全英语教学班。聘请外教和学院优秀教师用英语进行主要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程的授课,以保证学生既可学到前沿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又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拓展其国际化视野,为今后从事国际经贸工作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为了保证全英语教学的质量,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养,尽量聘请国外教师,本学校的教师则必须赴国外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应精心选择适宜的原版教材配合授课。

(2)细化专业英语课程,形成外贸英语课程群。大多数院校国贸专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开设“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系统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所发挥的作用仍较为有限。为了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应进一步细化专业英语相关课程,系统地开设“经贸英语听说”、“经贸英语口译与笔译”、“国际经贸报刊原文选读”、“英语综合能力实践”等外贸英语课程群,并配合全英文开设的“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专业课程,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此外,学校还可以在视听室安装商务英语方面的实训软件,并将专业英语自主学习与训练纳入课程体系。

3.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外贸业务员,或叫外销员等;二是物流操作员,或叫海运操作员、外运等;三是外贸跟单,或叫外贸助理等;四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五是外贸经理、物流经理。此外,还有一些需求量较少、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位,如金融机构中的国际结算、外汇业务文员、科研与教学人员、政府公务员等。地方院校毕业生则主要针对的是上述前四类岗位,即中小型企业中的实际业务岗位。而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大致为:24%、36%、22%、18%。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岗位要求相对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目前课程体系中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封闭、缺乏沟通,实践环节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亟待加强,学生对业务流程缺乏全面了解。为打破各门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学校将完成与进出口实际业务操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分散于多个学期的多门课程,包括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海关实务、国际结算等进行整合,开设进出口业务综合课程。该课程以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流程为主线,将原来单独开设的各门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学生不再是独立地学习海关业务、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保险、商务谈判及函电撰写等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进出口业务操作相关任务的展开,将这些相关专业知识穿成一个“知识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按国际贸易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2)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内实训,即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关键点进行认识性实践;二是集中实践,即紧跟在各门专业课程之后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针对单门专业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训练,可安排在每学期最后两周集中进行;三是综合性实践,即针对国际贸易业务全过程的综合性训练,把课程的关键点以及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串连起来,通过模拟国际贸易全过程及参与企业实践,对综合业务能力进行训练,包括综合流程模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企业实习等。将课中实践、集中实践和综合模拟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由点到面再由分散独立到系统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3)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入课程体系。由于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应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核心内容融入相关专业课,如海关实务课程以报关员考试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开设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集中实践课程,由多名专业教师针对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对学生辅导,鼓励学生考取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根据进出口结构变化调整相关课程授课内容

由于北京进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企业要求业务人员既要懂得经贸知识,又要具备相关产品知识。因此,应当对传统的商品学等课程进行改革,调整授课内容,增加计算机及通信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相关知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地方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变化,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培养都应紧密结合当地企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0》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0,(3):111-112.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2

1.引言

旅游英语专业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和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英语课程,但英语口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相互脱离,从而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专门人才能力的提升。要克服两者相互脱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项目课程的知识负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实现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重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的朝阳产业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行业引领职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经验的精髓。旅游英语专业只有建立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英语课程,尤其是英语口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才能使学生成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旅游专门人才,在人才市场具有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才能使旅游英语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2.2 必要性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发展,国民经济将进入到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绿色环保型产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业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大力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尤其是要努力培养更多的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从事涉外旅行社和涉外饭店工作,既懂业务,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一线工作人员。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其中,最紧缺的人才是英语导游。

3.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

3.1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内涵及要素

3.1.1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内涵

所谓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Mechanism for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Tourism Specialized Curricula)可以理解为:以学习者为本,凸显课程结构设计中英语课程的主导地位,强调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在知识负载方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确定英语课程以英语口语教学为主线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突出英语语音和听力教学,注重课程内容向工作任务描述的转换,反映专业课程对应岗位群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体现旅游工作领域的特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

3.1.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要素

无缝衔接机制由两大要素构成,即专业的贴近度和岗位的结合度,其核心是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其关键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两大要素融为一体则是通过英语口语项目课程系列这一主线和旅游专业英语项目课程系列这一辅线共同来实现的。该主线包括英语口语、旅游英语口语、领队英语等项目课程,这一项目课程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旅游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英语口语能力,它是一条教学明线;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和领队英语三门项目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结构设计辅线,它是一条教学暗线,它所包含的这两门英语课程在教学中仍将突出口语教学的比重。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更强调旅游专业知识的广度,而后者更注重旅游专业知识的深度;在教学中,这两条线相互依托,齐头并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专业知识的输入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两条凸显英语口语教学的明暗线的交叉点就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其综合实践体现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3.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综合评定效度

衡量和考察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教学效果,需要一个合理的综合评定效度,该综合评定效度可通过相应的主体系列考试(Main Suite Examinations)来实现。该系列考试旨在考察学生运用英语来谈论和解决与旅游行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共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线英语口语系列课程考试,占口语总分数的60%;另一部分是辅线专业英语课程系列中的口语考试,占口语总分数的40%。这两个百分数植相加,构成综合评定效度(Integrated Assessment Efficiency)。该效度可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口语水平。

3.2.1关联的深度

英语课程有关介绍旅游背景知识的内容是以主要客源国概况或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为主,强调英美文化,兼顾中国民族文化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了解知识文化(knowledge culure),突出普通文化(common culture),强调不同民族的普通文化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跨文化交际所涉及到的各国风俗方面的禁忌要着重介绍。

3.2.2关联的广度

鉴于课时所限,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文化所涉及的广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应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具体的实施标准应依据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关联的深度和广度是对立的统一,在“够用为度”的原则下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力求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达到“学有所长”,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努力达到“博而精”的境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一线教学和二线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成立各类英语社团或俱乐部,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英语口语学习由试误到顿悟的转变。

4.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

4.1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其结构设计方面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具体而言,英语听力针对政策与法规、主要客源国概况或中外文化比较方面,英语口语注重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英语口语作为核心技术课主要是国内景点讲解,遵循“立足本市、本省,辐射全国”,注意将教学内容同领队考证与英语导游考证挂钩,使之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旅游英语侧重对导游业务和饭店管理的总体介绍,旅游英语口语注重沿途讲解和景点讲解,领队英语强调其需要履行的职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尤其是要注意主要客源国家的禁忌。饭店英语应以口语练习为主,突出前厅用语、兼顾客房和餐饮用语。

4.2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

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英语课程与旅游课程的教学分为入门、深入和强化三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所有课程均应通过细化描述的工作任务来实施。第一学期为入门阶段,侧重英语语音练习操练及提高英语的辨音能力,熟悉和掌握英语变体,这是英语听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听力课程开设四个学期。第二、三学期为深入阶段,重视学习和掌握与旅游行业相关内容的英语常见表达方式,强调英语语音的规范性,这一阶段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运用能力和综合就业竞争力。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上半段为强化阶段,注重将所学旅游行业工作领域的主要内容实际运用于专业相关领域的能力,为第五学期下半段和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3项目课程的知识负载

按照项目课程的要求,所教授的知识必须均匀地分配到每个教学单位里,每个项目的内容必须保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因此,每个项目只有在课程取材和课时分配上保持知识布局的均衡,才能确保细化描述的工作任务的完成。

4.3.1课程取材

为实现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 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在知识负载方面必须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其对应度所遵循的标准是英语课程的知识点应取材于旅游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学有所长。这就要求必须找到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之间的最佳切入点,以及切入的深度和广度。为此,旅游背景知识所涉及的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知识文化和普通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系列和英语口语课程系列来获得;旅游交际技能则通过英语口语课程系列来掌握。

4.3.2课时分配

在旅游项目课程体系中,英语课程应超过旅游专业课程,保证英语总课时占专业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英语听说课程学时占三分之一,覆盖三至四个学期;综合英语课程占三分之一,涉及三个学期,专业英语课程占三分之一,跨越两到三个学期。旅游专业课程只占专业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其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模拟导游、饭店客房服务管理等课程可以考虑采用“1+1”教学模式来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课程总学时所占专业总学时的比重,这也是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创新。

4.4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

旅游英语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这些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专业项目课程所确定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外部框架,但是,仅有这一框架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内部机制,找到两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从而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该内部机制必须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如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股份合作等。无论是哪种合作方式,都必须强调长期性和互惠性。只有合作建立在长期的、互惠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其整合的实效性,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由仿真模拟实训室向实际工作环境过渡中逐步学会执行项目课程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和完成相应的工作过程。

5.结语

通过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课项目程的知识负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实现英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是摆在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所以,实现英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必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语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强旅游专门人才的综合职业技能,更好地促进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3

1.2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可从3个维度分析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即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知识维度:能够满足港口物流管理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有关港口物流的知识和理论在港口生产管理中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维度: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港口物流管理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并且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管理技能及应用方法的创新。素质维度:具有勇于承担、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1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CDIO的课程计划结构要求学科课程之间能够互相支撑,在课程计划中允许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7]。基于此,结合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具体包括基础课程和导论性课程、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总结性实践课程4个部分,4类课程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贯穿课程设置的始终,同时4个部分的课程又对应着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3个技能形成阶段,如图1所示。

2.1.1基础课程、导论性课程基础课程和导论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项目,采用小组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经管类学科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1)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方法论课程、工具类课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这3大类:方法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课程;工具类课程包含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基础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交流协作、数字及信息应用、学习及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能力,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2)导论性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学概论等课程。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物流领域、港口物流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港口物流的学习兴趣。

2.1.2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通过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从事港口物流管理活动所需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学、运筹学、港口物流学等。通过该阶段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引入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2.1.3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3个部分,在该部分课程的学习中,可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港口物流管理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港口物流服务过程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的构思、设计、实现和模拟运作。(1)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港口物流管理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和港口物流专业课程2个部分。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包括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课程;港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国际物流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学、集装箱运输与实务等课程,主要讲授港口物流管理的方法和理论。通过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港口物流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掌握港口物流管理活动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理论。(2)港口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现代港口物流是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涉及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商务管理、货运报关等诸多方面[8],与此相适应,该部分课程在设计时呈现模块化特点,根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人才的专业化需求,整个选修课程分为3个模块,即港航管理模块、商务模块、港口企业管理模块。每个模块都体现出不同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并有相应的实践训练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性学习。该模块的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择4门课程,以保证专业学习的完整性。(3)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它是CDIO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课程在设计时,应注重港口物流管理的应用性特点,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在港口物流管理中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能力,切实保障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2.1.4总结性实践课程总结性实践课程是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完成后,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综合,该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部分内容,关注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是高级技能培养阶段的体现。2.2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上述对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架的分析,结合现代港口物流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可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3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现代港口物流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其对应的人才培养也应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同时,在CDIO人才培养理念中,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具体实施,学生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过程获得应用技能经验,因此,实践教学在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9]。基于此,根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将设计-实现经验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分为初级技能经验、中级技能经验和高级技能经验,并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初级技能经验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港口物流管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兴趣,相应的课程主要有课外实践以及课程实验等,可通过设计课程调研、参观等形式形成设计-实现项目,初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中级技能经验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学习。实训课程主要是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进一步熟悉和应用;课程设计则要求对具体的港口物流管理活动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训练,通过仿真模拟、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学习。此外,生产实习等环节,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获得设计-实现经验。高级技能经验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是一种高级的更为复杂的设计-实现经验过程[10]。现代港口物流由于其功能的不断拓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阶段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更为具体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级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得,要求学生能够对实践中的港口物流服务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新方案要求对港口物流服务过程进行新的构思和设计,同时给出新方案实现和运行的策略及方法,从而完成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4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策略

4.1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CDIO模式强调对知识和理论的具体应用,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实践场所和设施作为保障。一般而言,港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场所包括教室和实验室、公共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这3种人才培养的实践场所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将3种实践场所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4.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CDIO教学理念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Muddy卡、自选讲题、项目学习、仿真模拟、案例学习等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4.3评价方法的改革CDIO的评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评估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还强调评估沟通协作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造能力[11]。鉴于此,可建立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维评估体系,即学科知识,沟通协作能力,服务(产品)、过程和系统构造能力。通过这3方面的评估来考查学生需要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具体考核时应注意对港口物流服务流程设计-实现的考核,强调学生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得,通过学生展示其构思、设计、实现和模拟运行港口物流服务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方面的能力,来考查学生在项目经验获得方面的学习效果,从而强调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用能力的形成过程,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4.4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要求教师能够讲授融合了学科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造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应具备这些能力。因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从几个方面具体实施:①招聘有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②鼓励教师每隔一定的时间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③为教师提供教育活动培训、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④为教师创造进一步深造、进修的机会,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⑤从港口物流企业引入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管理或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4.5教材建设由于港口物流管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更加需要专业性强、案例丰富、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系统化的教材。具体教材建设中应避免闭门造车、纯理论化的情况,要结合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特点,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港口工作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使港口物流管理系列教材既能满足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前瞻性。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H059-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61-02

引言

本人任教伊始便开始教授本科葡萄牙语大四的口译课程,作为刚刚开设的课型,课程架构还不完善,资料甚少,且学科内没有前人经验可循,我便积极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资源,勤查阅,广搜集, 所备翻译材料内容多元化,涉及经贸金融,工程合同,时事新闻,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强,为我校口译课程初步教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心得。本文将从葡萄牙语本科口译课程的现状,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探讨新浪潮下的实用化本科葡萄牙语口译教学。

一、本科葡语口译教学现状

1.1 教材匮乏

国内葡语教学才刚刚起步,可以用到的教材屈指可数,且多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过分关注高阶口译,可选的少部分口译材料时间上均与现今相距甚远,且有一定侧重性,涉猎不广泛,题材单一,可行性并不大。“新闻的跳跃性太大,信息过于密集且重复性不够,并不适合口译教学的初级阶段。” (鲍川运2004:5)“这种教材的文本趋于书面体,语法太过复杂,生僻词出现的概率较高,对本科生来说难度过大,反而抑制了口译能力的培养。”(同上)

1.2 教学局限

由于没有现成的口译教材,需要教师通过互联网或者多种途径自行获取,自行编排整理录制口译课内容,由于上国外的相关网站有一定难度,于是大大降低了备课的完整性,给教学带来局限性。

1.3 脱离实际

即便教师再如何想方设法的寻找不同题材的口译材料,也无法全部覆盖以及达到学生的就业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性口译要求,这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水利,风电,机械制造,建筑等,因此产生了学生踏入工作岗位才发现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未能从大学的专业课上获得。

二、本科葡语口译教学的模式 (以天津外国大学葡萄牙语系为例)

2.1 定位

大学本科的葡语口译课程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理论,策略和技巧,更应该做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打下基础。这一时期为职业翻译培养的初级阶段,应引导学生认知口译,了解他的职业化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

本科口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口译职业,认知口译训练。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让学生了解口译的基本概念,与笔译的区别,对口译译员的素质要求,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双语思维和双语转换能力,掌握口译基本技巧等。

下面笔者以我校葡语本科高阶口译课程为例介绍一下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

与其让学生口译高不可攀的专业性极强的对话,不如选择学生熟悉,语言 无过多困难的素材,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真正的双语环境,扬长避短。”(刘和平,鲍刚,1994:22)。上述课程设计便本着这个原则设置,首次课以聊天的方式为学生预热,缓解一个假期后口语的停滞期。理论部分只需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口译的基本概念,与笔译的区别,对口译译员的素质要求,职业素养等足矣。真正进入主题的是以听写一首脍炙人口的葡萄牙法多歌曲来恢复听力,可以找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也可以作为摸底练习。之后选取一部中翻葡的电影台词作为首次模拟口译练习,生动易懂,生活化且娱乐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口译并不不是一门让人紧张的课程,且可借此要求学生本学期每天看电脑追韩剧时不妨花三五分钟简单的做一下台词的口译练习,寓教于乐,主要还是练习反应能力。“本科口译的教材重点不在于涵盖多少主题,而在于教材本身的语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学生在能够应付的情况下学习使用语言,培养口译能力。”(路旦俊,2005:183)。以上部分教授完成,便可带领学生进入多主题的口译世界中去,本课程编排,涉及体育,教育,经贸,旅游,文化交流,法律,外交等,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对本科葡语口译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避免过分强调译文质量

口译强调的是应用,不要在初级阶段过分斟词酌句, 及时纠错使学生丧失信心,口译同时总是瞻前顾后,担心语法,纠结动词搭配,译到一半退回去重译,扰乱思路,从而产生不良效果。“教师应强调必须硬着头皮把能译的译出来,使整个活动能够继续下去才是实战口译的首要考虑,翻译的准确程度只有照顾到了首要问题之后,才有意义。”(林超伦,2004:13)。老师可以在之后的点评中,可以在学生口译的思路基础之上稍作调整使语句通顺,意思准确,指导学生灵活多变的把译不出的部分用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译思维。

3.2 多做口译模拟训练

口译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学生课下很难自觉练习或有条件练习口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少讲解,多重复。“应带领学生在少而精的技巧指导下做大量而有效的练习。”(王晓燕,2003:56)。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口译情境,模拟口译现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口译演练中去。

3.3 背诵代表性例文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他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口译也不例外。老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口译材料,经过课堂上的反复演练后,要求学生背诵。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潜移默化, 让学生烂熟于心,用到时从容不迫。

3.4 勤做个人总结

有学生觉得反正口译材料以后也用不上,上完课就不再看了,这是不对的,每当练习完一个新的材料,要做总结,一是总结新词汇,包括新语境下的特殊词汇和常用的表达方式,二是总结新技巧,比如笔记是否做好,口译时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使译文更加贴切等。

四、结语

“口译能力归根到底是一个技能,其最佳途径是通过有指导的训练和个人大量的实践。”(王俊华,2003:29)口译教学并不能简单的套用某种模式,也不能单纯的被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练习课,教师要利用好这门课,为学生四年的葡语的学结提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技巧。让学生认识口译职业,积累口译知识,具备口译技能,适应新浪潮下的译员要求,为将来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运川. 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 [J]. 中国翻译,2004 (5)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27-03

一、了解外向型人才需求状况

1. 国家外经贸事业发展对外向型人才提出了需求。2010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27.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纪录。2011至2015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继续扩大出口,积极发展外经贸事业将是我国坚持不懈的政策。这对外向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需求。

2.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外向型专业人才。近年来,广西的经济和对外贸易都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后,广西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亮点。2011年,广西GDP保持快速增长,首破万亿元大关,增幅连续7年保持12%以上增幅。同时,广西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发展势头迅猛。2010年进出口总额177.4亿美元,增速24.5%;2011年进出口总额233.3亿美元,增速31.5%。因此,随着我国外贸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加强,对高技能、高素质外向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广西对外经外贸、会展、物流、涉外旅游等外向型人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北部湾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国际法、外语等专业的外向型人才;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物流配送等专业的技术人才;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咨询、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到2020年广西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区和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培养国际贸易、边境贸易、交通物流、出口加工等发展需要的外向型人才。据预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15万人左右,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其中外向型人才需求占相当大一部分。

二、明确外向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外向型人才首先要明确外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外向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体魄健全、具有必备职业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适应外经贸行业、涉外部门及其他经济贸易部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外向型高技能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外向型”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技能:①国际开放意识: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开放改革的创新精神;②涉外专业知识:了解国际贸易法规,掌握涉外贸易理论;③涉外岗位技能:具备涉外工作核心技能,拥有涉外从业资格证;④涉外交流素质: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涉外礼仪素质。

三、构建凸显“外”字特色的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我院在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切合外向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加强校企共建,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市场需要。我院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专家多来自外经贸或相关行业、部门,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熟悉行业发展形势,了解行业发展对外向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对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行业企业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2. 把外向型企业的一线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起点。根据外向型企业的需求采取倒推的方式,以外向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把外向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强化商务交流技能和外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并把获得外向型专业技能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

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较好成效,体现了外向型人才的要求。如国际商务专业根据进出口贸易企业中从事货物进出口业务一线岗位工作的要求,将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解确定为6种基本素质能力、3种专业基本能力、5种专业核心能力和3种专业拓展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教育课四大类共32门课程,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商务谈判、进出口合同履行、业务单证制作、业务往来函电、货物运输、报关等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国际商务从业资格考试(外销员)的科目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加大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专业教学计划中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达到51%。与一线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使专业学生的技能更突出、适应能力更强。几年来,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

3. 将涉外职业资格证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涉外岗位技能,具有涉外从业资格证,将涉外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内容列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将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考试内容或融入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或单独开设培训课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4. 根据“外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整合。按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原则,先组织对外经贸企业、涉外部门及其他商务经济行业的调查研究,还要根据知识发展和应用推广的客观事实,就课程相关领域的动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综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减课程或内容、整合或分解课程等方式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安排教学内容。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将原有的“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航空运输”等理论性强的课程整合为“集装箱运输实务”;将原“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由原先全面介绍海、陆、空货运实务改为主要介绍海上货物运输理论与操作实务,并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国际海上货运理论与实务”,使学习内容更符合职业岗位需要,与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吻合。同时,国际贸易系在专业课程中加大技能型课程的开设,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一线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开设“报关原理与实务”、“出口单据业务”、“国际海上货运理论与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等以技能培训教育为主的专业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一系列改革,使该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加具体化和专业化,专业更为紧密贴近了外经贸行业的发展,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外向型企业。

5. 增设培养涉外交流能力的外语类课程。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涉外交流能力,我院特别重视外语教学。除所有专业均开设公共英语外,各专业还开设了切合国际商务交往需要的相应的外语课程。如《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口译》、《经贸资刋选读》、《秘书英语》、《英语外贸应用文》、《财会英语》、《货代英语》、《法律英语》。包括专业英语在内的英语课程的开出比例占总课时的20%以上。以突出交际能力为主线的公共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外语交流的基本能力;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巩固提高。外语类课程的大量开设成为培养外向型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因而我院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强,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近几年累计通过率在全区高职院校中一直居于前列。

6. 开设培养涉外素质的选修课程。为适应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我院又开设了东盟国家小语种课程。如泰国语、泰汉翻译、商务泰国语会话、越南语基础、越南语翻译、商务越南语会话、东盟经济文化与习俗等,供学生选修。此外,还开设《东西方文化比较》、《涉外礼仪》、《东盟概况》等选修课,培养学生涉外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实施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保障

1. 建设一批具备涉外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按照职业性与岗位性相结合、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共享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训设备配置方面,力求做到与用人单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如国际贸易系与清华IT、北京华普亿方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了国际贸易教学模拟平台、国际贸易单证教学模拟平台的软件开发,学生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完成国际贸易的仿真模拟整个流程。酒店管理专业与瑞龙湾酒店建设的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模拟了酒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院与南宁梦之岛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华邦制衣有限公司等130多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实训基地协议。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6

酒店英语口语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实用性英语类课程。为了制订符合当今高星级酒店人才需求的课程标准,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适用性人才,本课题组对南京市多家高星级酒店进行了走访调查,以了解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针对南京市的多家高星级酒店。自2015年4月起,本课题组分别走访了南京名人城市酒店、南京索菲特银河大酒店、南京湖滨金陵饭店、南京银城皇冠假日酒店、南京香格里拉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展开走访调研,以期能够准确地对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进行设计和定位,最终制订符合行业需求的酒店英语口语课程标准。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与酒店的职业经理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形式。人力资源部作为酒店员工招聘、培训的主要负责部门,他们最了解酒店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员工的素质、技能及能力。因此,在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约谈了几家酒店的多位职业经理人,以了解各高星级酒店对员工英语能力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英语能力是酒店在招聘员工时最为看重的能力之一。在走访中,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员工的哪些素质能力?”各家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的答案中均有英语能力这一项。尤其是索菲特银河大酒店及侨鸿皇冠假日酒店等外资品牌酒店,他们的答案中英语能力排在了第一位(详见表1)。由此可见,高星级酒店目前非常急切需要英语能力强的员工,尤其是外宾入住更多的外资品牌高星级酒店,更希望员工能够具有较高的外语沟通能力,以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准。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制订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英语课程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应在教学总课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表1 酒店行业最看重的员工素质能力汇总表

酒店名称 员工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

南京城市名人酒店 沟通能力、英语能力

南京湖滨金陵饭店 应变能力、英语能力

南京索菲特银河大酒店 英语能力、沟通技巧

南京侨鸿皇冠假日酒店 英语能力、职业技能

南京银城皇冠假日酒店 英语能力、职业道德

第二,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项能力中,酒店行业认为最重要的是英语口语应用能力。各位人力资源总监也认为毕业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员工大多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较弱,面对外国客人时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语提供服务。因此本课题组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减少以语法讲解、词汇机械记忆为主的传统英语教学,专门开设如酒店英语口语这样的课程,强调语法、词汇够用为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多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酒店英语口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胜任酒店行业的基本工作。

第三,在酒店各部门中,前厅部是使用英语口语最多、对员工英语口语要求最高的部门。高星级酒店部门岗位众多,且有其相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如何改革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契合酒店行业发展需求也成为我们本次调研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也与各人力资源总监进行了细致的讨论。通过调研,课题组了解到在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一线营运部门中(这些部门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职最多的部门),前厅部各岗位如预订、前台、礼宾、行政酒廊、服务中心等是英语口语使用最多的岗位,对员工英语口语要求也最高。目前,高职酒店英语口语教材相对较少,且现有教材实用性、专业性不足。本课题组认为此课程应当顺应行业特点,以前厅各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中实际应用的服务英语为主要内容,餐饮、客房岗位英语为辅,基于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词汇、句型、主题等筛选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内容,并编写与时俱进的高职酒店英语口语教材。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英语口语课程的必要性,并就如何进行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以此为基础来制订适用性强的课程标准,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酒店英语口语实用技能,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用性人才。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7

摘 要:以电子专业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课程为例,提出引入比较教学法和Proteus仿真软件,通过一个综合性实验,从电路结构、程序设计和仿真结果3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以问卷调查形式说明比较教学能够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能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和灵活,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关键词 :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比较教学;Proteus仿真软件;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61263030,61463014);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JY005, 2013JYZ08);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JY008, 2014JY033)。

第一作者简介:高林,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技术与智能控制,glhust@163.com。

0 引 言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知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知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1]。

在高校电子技术专业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则是应用型专业课。前者偏向于原理性的介绍,涉及的实验比较简单;而后者则偏向于应用性,涉及的实验较多。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芯片及编程方式非常类似[2-3],可见这两门课程适合进行比较教学,因为两个对象既有相同或相近的特性,同时又有相异的特性,这样的对象才是合适的比较对象[4]。为适应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两门课程的变化,首先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再通过一个综合性实验对比仿真来具体探讨两门课程的特点,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检验教学效果,以求摸索出一条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1 教学内容比较

在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原本先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一学期开设,现在变成在同一学期开设,而且两门课程在理论学时减少的同时,实验学时均有所增加,这样就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又因为两门课程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利用比较教学法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两门课程之间存在以下3个主要的关联点。

1)两门课程的核心芯片不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核心芯片是8086微处理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核心芯片则是51单片机。虽然核心芯片不同,但是它们与外部进行信息传递均采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的“三总线方式”,均存在引脚复用且需要外接地址锁存器,这些内容可在讲解时进行对比,便于学生理解。

2)两门课程的编程语言完全不同,前者是汇编语言,后者则采用C51语言。虽然前者是低级语言,后者是高级语言,看似不相关联,但通过对比学习能增进理解。例如汇编语言中关于堆栈以及进栈、出栈指令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在学习C51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函数的调用和返回以及函数的嵌套调用等内容。

3)两门课程的接口技术内容相似,均包含并口、串口、中断控制、定时器/计数器、D/A和A/D等。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一般在前者授课中既讲工作原理又讲接口电路,而后者中对应部分只讲接口电路,不讲或少讲工作原理。例如,两门课程在讲到并口部分时,前者既要讲解可编程并口芯片8255A的工作原理,还要讲解8086与8255A的连接电路和编程;后者则重点讲解51单片机扩展并口电路和编程,并口工作原理则略去不讲。

2 比较教学手段

虽然已经对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理论教学时,通常采用“板书+课件”的教学方式,这样会把接口电路、程序及运行结果这三者割裂开来,无法检验接口电路是否可行、所编程序是否有效以及程序在电路中的运行结果是否正确。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通常采用“电脑+实验箱”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实验设备昂贵、容易损坏、实验电路固定、设计内容少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了解接口电路工作原理,从而缺乏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能否找到同时提升这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手段?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Proteus仿真软件是一款包含大量系统资源、丰富硬件接口电路,具有强大调试功能和软硬件相结合的仿真系统[5]。Proteus强大的设计与仿真功能被广泛应用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中[6]。

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之后,在两门课程的理论课上,可以预先画出接口电路的原理图,然后用相应的编程软件编写程序并加载到对应的核心芯片上,最后将运行结果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使课堂变得直观、生动,还能将接口电路、程序及运行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在两门课程的实验课上,由于该软件拥有实验箱中几乎所有的元器件和虚拟仪器、仪表,能够让学生在实验箱中完成硬件实验的同时,也能在该软件中对实验电路进行仿真,从而实现与硬件实验完全相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该软件还拥有很多实验箱中没有的元器件,能让学生进一步修改电路,甚至设计出多种功能的实际应用电路进行仿真,从而锻炼学生电路系统设计的能力。

3 比较教学实例

以一个综合性实验为例,从电路、程序和仿真3个方面来对比探讨两门课程的特点。该实验名称是“PC机通过串口控制数字时钟”,要求在以8086为核心的微机控制系统和以AT89C52(一种51单片机)为核心的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均实现这样的功能——当PC机发送数字1时,数字时钟运行;当发送数字0时,数字时钟暂停。

3.1 电路结构

该实验电路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图中上面虚线框中是以8086为核心的微机控制系统,下面虚线框中是以AT89C52为核心的单片机控制系统。从电路结构来看,前者更为复杂,后者相对简单。这是因为8086是微处理器,并口、串口、中断、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均需要外部扩展;而AT89C52是单片机,这些功能大多数内部就有。例如8086内部没有串口,需要通过串口扩展芯片8251A实现串行通信,再经由RS-232连接到PC机;而AT89C52则可以通过自身串口经由RS-232连接到PC机。类似的情况还有8086需要通过中断控制器8259A来管理中断,通过计数器/定时器8253控制串口波特率,而AT89C52内部具有中断控制系统负责管理中断,其内部定时器/计数器可作为串口波特率发生器。

3.2 程序设计

8086主程序和AT89C52主函数流程如图2所示,图中左边是8086主程序流程,右边是AT89C52主函数流程。从程序设计来看,8086的控制重点是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和中断控制器8259A,其中包含大量访问外部接口的程序;而AT89C52的控制对象主要是其内部的两个定时器/计数器和相应的中断,访问外部接口的程序相对较少。例如8086需要不断查询8251A状态字的RxRDY(串行接收准备好)标志位来判断是否接收到数据,当完成接收后,再以“CPU get X”(X为所收到的数据)的形式回送给PC机,这些程序均要访问外部接口。而AT89C52则只需不断查询内部RI(串行接收中断)标志位来判断是否接收到数据,当完成接收后,再以“MCU get X”(X为所收到的数据)的形式回送给PC机,这些程序全部在单片机内部完成。

3.3 仿真结果

先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分别完成8086电路和AT89C52电路的原理图设计,然后将两个电路原理图中的RS-232串口COMPIM的通信波特率均设为2400bit/s,并设置其占用计算机串口COM2,串口调试助手软件占用COM1,再通过虚拟串口软件VSPD设置虚拟串口,使COM1口和COM2口虚拟对接[7]。

该实验在8086电路中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数码管显示当前时间是23时59分46秒,RxD端显示10120,表示已从PC机发送了5个数字,依次是1、0、1、2、0。TxD端显示的就是8086电路回送给PC机的5条字符串,其中数字从上往下与RxD端显示顺序一致。

该实验在AT89C52电路中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图中数码管显示当前时间是00时01分50秒,RXD端显示10130,表示已从PC机发送了5个数字,依次是1、0、1、3、0。TXD端显示的就是AT89C52电路回送给PC机的5条字符串,其中数字从上往下与RXD端显示顺序一致。

从仿真结果来看,两个电路均顺利完成实验要求,而且结果清楚、直观,此结果还能与实验箱上的实物效果进行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实验箱内部电路的工作原理。

4 结 语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对现有电子专业进行改造,提出“3+1”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学校学习,后1年在企业培训”,为此还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8]。学院在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主要依据时间集中、强化基础、减少理论、重视实践”的原则来设置课程,因此,部分课程的开设与以前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两门课程的变化具有代表性。

当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以后,通过对2011级电子专业9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得知,关于比较教学有42%的学生认为效果好,3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效果,2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认为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微机原理课程中汇编语言难学、部分实验箱损坏等。关于引入Proteus软件辅助教学有54%的学生认为效果好,3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效果,只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原因主要是Proteus中还缺乏一些实际的元器件模型导致电路不能仿真等。此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方式能够增进理解,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不仅能够使理论课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使实验课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还有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文. 比较教学法在汇编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9(10): 2402-2403.

[2] 高林. 单片机原理与微机原理综合仿真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3):91-94.

[3] 赵晚昭, 周柳娜, 赵晚春, 等.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课程改革浅谈[J]. 物联网技术, 2012 (7): 74-76.

[4] 冷汹涛, 蔡铭辉, 庞文颖. 比较教学法三要素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性探索[J]. 高教论坛, 2013(8): 70-73.

[5] 周冠玲, 冯占英, 李战.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6): 105-107.

[6] 陈越, 顾晖, 梁惺彦. Proteus虚拟仿真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应用, 2012, 38 (1): 106-108.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8

一、全国翻译本科专业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成功落幕,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即将开幕。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各个层面上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深入,各领域对一般和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止翻译人才缺口达70%。其中口译人才更是被列入了紧缺人才的行列。教育部为满足社会各界对翻译人才的广大需求颁布了《关于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高[2006]1号)。该《通知》宣布,将在国内高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自2006年第一批翻译本科专业成立以来,迄今为止,已有19所院校通过教育部的审批相继开设翻译本科专业(200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师范大学;2007: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200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外语学院;2009:外交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目前,开设翻译本科专业院校的数目已初具规模,然而,在翻译本科专业教学中却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不系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短缺且不均衡等。我在下文中将通过对九所院校口译课程设置的调查,对现状进行分析描述,从而提出改革建议。

二、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设置情况调查报告

目前,19所院校的翻译本科专业尚未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翻译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我选取其中的9所院校(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对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设置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找出各校的共性和差异性,比较不同院校的优缺点,从而提出科学、合理、适合中国国情、有特色的口译课程设置建议,推动翻译本科专业的口译课程建设。

各校口译课程的总学时安排(口译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时总和,不包括选修课程)差异较大。其中口译课程学时最多的院校是复旦大学,约为288学时,其次是沈阳师范大学,约为220学时,天津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总学时安排大致相同,约为144学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约为108学时,学时最少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约为90学时。

各校在本科一、二年级主要以语言基础类课程为主,各校开设的语言基础类课程大致相同,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阅读、语法、听力、语音语调、口语和写作,少数学校开设英语视听说、古代汉语、汉语阅读与写作、公共演讲等口笔译预备课程,为三、四年级的翻译专业类课程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大部分院校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开设在第五至第八学期。但也有一些学校较早开设口译基础课程,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第一至第四学期接触到口译知识。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在第三学期开设联络陪同口译,第四学期开设交替口译;复旦大学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口译初步与视译,第三、第四学期开设英语听说与述译;河北师范大学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口译基础。

各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交替口译、同传互译、口译基础、专题口译和视译这几门课程。而在选修课方面各校突出各自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修课程的设置更倾向于某种行业或专业的口译训练,或者是某种口译技能的专项训练或口译实战模拟训练,例如,商务口译、政务口译、特殊场合口译、笔记技巧、速记、口译名段研究、口译工作坊、同传模拟、会展口译。

三、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口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通过对口译员翻译过程的观察,研究者将口译的基本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听解―记忆―转换―表达。(王斌华,2006)口译过程同时涉及语言技能和翻译技能,我们可以根据口译过程的特点将翻译本科专业口译教学划分为语言技能教学和翻译技能教学。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翻译本科专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将其划分为基础阶段教学(本科第一和第二学年)和高级阶段教学(本科第三和第四学年)。根据上文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在本科基础阶段各院校将教学的重点放于语言技能教学,到高级阶段才开始开设翻译技能课程,只有少数院校在基础阶段加入了口译预备课程。我认为语言技能教学和翻译技能教学应当在分阶段有所侧重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在基础阶段增设口译预备课程十分必要。例如,听解和表达在口译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学习名校的做法开设听说、读说、读写课程,同时增设中文和公共演讲课程,辅助提高口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此外,仲伟合提出了译员知识组块结构构成:KI=KL+EK+S(P+AP),即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职业口译技能+艺术表达技能)。因此,口译教学可以总结为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口译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在培养口译员提高其语言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百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调查的九所院校中无一所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学生百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我在以往的口译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对材料背景知识的了解是造成最终译不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可以在本科基础阶段增设百科知识相关课程,或改革现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在翻译本科专业的阅读、听力和基础英语课程中加入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科技、管理、外交、环境、教育、贸易、法律等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关注新闻事实、读写新闻报告、汇报新闻事实,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的百科知识。

各校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普遍缺乏系统性,语言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各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理论课程与技巧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必修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衔接与过渡。这一点从各院的口译课程总课时安排的差异也可以体现出来,最多达到288课时,最少仅有90课时。各校应考虑学生口译学习和口译技能教学的发展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课程安排,建立科学的口译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双语技能,增加学生的百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口译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够完成一般性口译任务的本科翻译人才。

调查中显现出来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各校本科课程设置忽视中文和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与中文相关的课程,例如古汉语、汉语阅读与写作。而中文相关课程的总学时在本科四年全部课程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这直接导致学生的中文水平和中文文化底蕴严重欠缺,在英到汉的口译训练中存在表达不清、用词不准确、语言生硬、逻辑表述不清、表达不完整以及中国文化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建议各校增加中文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中文表达水平和文化底蕴,使学生的双语能力能够同时、同速提高。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翻译本科专业背景情况的介绍及对九所设立翻译本科专业院校口译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并总结了当前国内翻译本科专业院校口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改革建议。目前国内翻译本科专业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本科基础阶段缺乏口译预备课程的设置;第二,教学中缺乏提高学生百科知识的教学课程和内容;第三,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第四,忽视中文和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我根据口译过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口译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期望能够与翻译本科教学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中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国际交流的频繁和深入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这预示着中国未来的翻译事业将继续蓬勃发展,对一般性翻译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将进步一扩大。只有翻译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各界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优秀翻译人才,这需要全体翻译专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翻译,2006,(5):8-13.

[2]武光军.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范式[J].中国翻译,2006,(5):14-19.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35-39.

[5]戴炼栋.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和静.关于本科口译教学的理性思考――中国译协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心得[J].中国翻译,2009,(5):49-50.

[10]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1):52-53.

[11]何刚强.翻译的“学”与“术”――兼谈我国高校翻译系科(专业)面临的问题[J].中国翻译,2005,(2):32-35.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9

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长期以来,我们在课程建设上花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仍然比较弱,特别是遇到时序控制以及多接口的关联控制时就显得力不从心[1]。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型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淘汰,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改善了一些教学环境,但还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研究型教学和创新型实验是当前推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院接口技术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教学环节。最初我们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了6个设计型实验和1个综合型实验,从实验内容的设计上能够反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但由于各实验教学课堂采用实验内容一致,导致前后做实验的学生之间产生了依赖关系,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与我们期待的有很大差距[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6套实验题目,确保在每个教学点之间两年内的实验内容不重复。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思考完成实验,从而明显地改善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提高,但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甚至缺乏创新的意识。经过分析我们认识到: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学生在做课程实验时,并不考虑实验内容的设计思路和过程,只是按实验的要求步骤去完成,因此学生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缺乏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经过审视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意识到开展研究型教学,以新的思路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指导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研究型教学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积累知识并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精神[3],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由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将其研究型教学分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并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具有的实际知识构架基础上,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和讨论,来研究一些新型接口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而研究型实验则是对上述方法的具体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强调实验内容、过程和现象都由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只要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和应用型的实践能力,就能最终铸造出创新型人才,因此我院在接口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全面地采用了研究型教学。

2研究型教学的实施

2.1建设适合课程教学的研究型实验扩展平台

研究型实验扩展平台的设计是要基于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将课堂上没有涉及的较新技术引入到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来,学生通过研究型学习和实践达到转变学习方式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为此我们在现有的实验平台上开发了一些新的实验扩展平台。这些实验扩展平台包括:I2C接口的存储器访问实验扩展平台,I2C接口的RCT时钟控制实验扩展平台,SPI接口的EEPROM实验扩展平台,8259中断控制器级联实验扩展平台,RS485的全双工和半双工实验扩展平台,CAN总线实验扩展平台等。其中一些是插在现有实验平台的总线上使用,另外一些是通过实验连线与实验平台连接使用,这样就为开展研究型实验奠定了必要的实验环境。

2.2设计研究型理论教学的内容

研究型理论教学以讨论、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和小论文为主线。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了PCI总线和USB接口部分,并侧重于总线的协议内容。我们还结合课程现有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些讨论题目,比如:8259中断控制器内部各端口的寻址方法和寻址特点,8259中断控制器查询方式的实现方法,8237 DMA控制器在主动态和被动态下引脚信号的变化特点。结合实验扩展平台还设计了另外一些题目,比如:I2C总线和SPI总线时序特点及时序产生方法,I2C总线的读写时序与PCI总线的读写时序之间的特点分析,CAN总线协议和数据交换过程等。 这些题目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加深入,并伴随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需要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和归纳才能得出满意的答卷,而这个过程更加强化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2.3设计研究型实验教学的内容

研究型实验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现有的实验平台上开发了一些研究型实验项目,同时注重研究型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4],确保两年内的实验内容不重复。这些实验的难度和研究型的成分比常规实验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还为实验扩展平台开发了相应的研究型实验指导书,指导书上只表明了实验扩展平台的电路图和实验需要达到的目的,至于实验方案设计、连线设计、现象设计和结果的预期都完全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来组织实施并完成,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的成分。相关扩展实验平台的研究型实验包括:I2C接口的存储器访问实验,I2C接口的RCT时钟控制实验,SPI接口的EEPROM访问实验,8259中断控制器级联向量中断实验,8259中断控制器级联查询中断实验,8259中断控制器级联中断嵌套实验,RS485的四线全双工通信实验,RS485的二线半双工通信实验等。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验证自己完成的研究型实验是否正确,我们还为部分实验设计了测试程序和使用指导书。

2.4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选题和实施方案

我们要求学生理论和实验配套选题,如果某学生在理论方面选择了I2C总线的读写时序的讨论题目,那么他的研究型实践就应该选择I2C接口的存储器访问实验或I2C接口的RCT时钟控制实验,这样就可以保证通过理论研究搞清楚I2C总线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读写时序,通过实验来验证数据的交换过程的正确性,从而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的常规实验安排在第9~16周,而研究型实验内容于第10周公布,第11周对学生进行分组和选题,每组3~4人,设立组长,第12~16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因此研究型实验伴随了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实践和提高的过程。由于研究型实验涉及了很多新知识,要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在此期间,任课教师轮流在实验室进行答疑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在第16周安排一次课程进行研究型教学总结,要求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做PPT,小组长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3学生的能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最初我们认为研究型实验的内容可能会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准备了I2C总线和SPI总线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框架,如果在第14周末还看不到学生实验的预期成果,我们就将这些框架程序提供给学生作为实验参考程序,但实践证明我们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使我们感到惊讶是,在第13周末就有一些学生基本完成了研究型实验,到第16周实验验收时,已经有80%的实验小组完成了研究型实验,其结果令人非常满意。从研究型实验的总结中发现,虽然很多组做相同的题目,但是他们的方案设计有明显的差别,每个组的学生都最大发挥了他们的潜能。研究型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高涨,是笔者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从没有遇到过的现象。

4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学生需要有舞台来展现他们的才能。在第16周的研究型教学总结研讨会上,各小组争先恐后上台发言,给大家分享他们的实验体会和成果,学生具有的极大热情和出勤率之高出于我们的预料。每次总有2~3个小组长争先上台发言,使我们不得不去指定某些实验题目的组长做总结发言。在整个总结会上,掌声不断,一些学生用自己实验的经历和体会帮助了另外一些同学,很多学生从中收益匪浅,因为他们感兴趣的正是其他组同学完成实验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学生希望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增加一些这样的教学环节。

5研究型教学的启示

接口技术实验室从来没有像这样人气兴旺,在课余时间总可以看到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做实验,充满了研讨的气氛。研究型实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由此产生了兴趣。学生在评教时这样写到:“接口技术课程使我对硬件真正的产生了兴趣,使我从以前害怕硬件到喜欢上了硬件设计”。很多同学还参加了今年各种大赛并获奖。

笔者认为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的学风问题。由于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不努力,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确非常刻苦,总是希望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学风问题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如果教师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设计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将会得到另外一个不同的结论。

总之,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这些潜能能否发挥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死板的教学模式绝对不会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接口技术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只要开展研究型教学,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型教学和实验内容,并给学生提供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就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应用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改善不良学习风气,从而营造出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可以看出,研究型教学必定是今后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陆慧娟,高波勇.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0):156-158.

[2] 李济生. 接口技术教学与实践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4):59-61.

[3] 方恺晴.“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0):100-103.

[4] 刘明贵,向梅梅.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81-82.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Interface Technology Course

LI Ji-sheng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10

【论文摘要】英语口语课程是根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开设的一门职业基础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语言技能训练课。英语口语课的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高职英语口语课的实践授课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可行性总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服务外包项目的纵深延续,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以其出色的实践能力愈来愈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在外资企业、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贸易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尽快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英语口语课程是根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开设的一门职业基础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语言技能训练课。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打好语言基础,语言基本训练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英语口语课程设置特点就是要强调综合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原则,突出英语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清晰、流畅、达意。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表达思想的能力,学会英语思维和逻辑性的培养。英语口语课的实践授课与教学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下是笔者通过多年的口语教学的心得:

1 英语口语课实践授课环节

1.1 热身练习

在课程开始时,可以选取一些英语绕口令,故事接龙游戏,猜词等方式展开,全体上课学生均参与进来,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对课程主题的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导入。使学生对课程主题有相应的认知,并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信息和知识,做到资源共享。

1.3 实践环节

此环节为口语课的精髓所在,教师可通过此环节检验学生的口语作业完成情况,也可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互动对话,看图说话等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练习。在此环节给学生传递压力,增长动力。

1.4 教师点评

口语课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每位学生发言期间,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语流和思路,在学生表达完毕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音、语言构成和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点评环节是极有针对性的,它可以使学生及时找到语言表达的欠缺之处,此时给学生指正收到的效果最好最大。

1.5 口语作业

一般情况,口语课没有笔头作业,但并不代表没有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口头作业,如针对下一课编对话、布置演讲、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等。这里强调的是:下次课一定要检查,这是进一步压力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培养学生课下也说英语的习惯,才能构造出英语语境,逐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6 总结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应做出针对性的总结。这样,可使学生的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对本次课中各自的知识点做出梳理,并对自己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再次回顾,加深印象。"

2 教学方法应用: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英语口语的提高,一靠多实践,二靠方法对。用正确的方法多实践,是学好英语的基本规律。英语口语课更需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有正确的语言材料和交流对象,学生们就可以通过反复的模仿,交流,反馈和纠正运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从简单的模仿老师或教材中的一词一句开始,继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

2.1 新单词和语句的出现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先用简单的日常用语去解释学生不懂的语句,必要时还可以配合运用手势,身体语言,图表解释等方法作提示和引导,并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词句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课上和课外的口语交流。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适应和掌握用英语去解释英语,用已知的词句,地道的语言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英语语感和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形成自己正确的口语学习方法,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英语口语课堂操练和课外交流。

2.2 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一旦被激发,能量是不可低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供若干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交流活动,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例如:Date and Appointment一课的学习,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组二到四人组成,教师在课前提示本课学习主题,让每组同学课前自学课文对话,并鼓励学生自己将不完整对话补齐,或把情景对话进行再创造,原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对话。课上每组同学脱稿表演对话。每组表演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话内容,提问并纠音,以使学生是在真正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自然对话而不是死记硬背。指导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眼神交流和随机应对,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并及时让学生认识到date和appointment的区别,正式商业约会和非正式约定的表达方式,西方礼仪和思维习惯。每组表演这样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例11

【中图分类号】G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58-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服务外包项目的纵深延续,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以其出色的实践能力愈来愈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在外资企业、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贸易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尽快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英语口语课程是根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开设的一门职业基础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语言技能训练课。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打好语言基础,语言基本训练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英语口语课程设置特点就是要强调综合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原则,突出英语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清晰、流畅、达意。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表达思想的能力,学会英语思维和逻辑性的培养。英语口语课的实践授课与教学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下是笔者通过多年的口语教学的心得:

1 英语口语课实践授课环节

1.1 热身练习

在课程开始时,可以选取一些英语绕口令,故事接龙游戏,猜词等方式展开,全体上课学生均参与进来,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1.2 课程导入

对课程主题的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导入。使学生对课程主题有相应的认知,并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信息和知识,做到资源共享。

1.3 实践环节

此环节为口语课的精髓所在,教师可通过此环节检验学生的口语作业完成情况,也可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互动对话,看图说话等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练习。在此环节给学生传递压力,增长动力。

1.4 教师点评

口语课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每位学生发言期间,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语流和思路,在学生表达完毕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音、语言构成和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点评环节是极有针对性的,它可以使学生及时找到语言表达的欠缺之处,此时给学生指正收到的效果最好最大。

1.5 口语作业

一般情况,口语课没有笔头作业,但并不代表没有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口头作业,如针对下一课编对话、布置演讲、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等。这里强调的是:下次课一定要检查,这是进一步压力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培养学生课下也说英语的习惯,才能构造出英语语境,逐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6 总结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应做出针对性的总结。这样,可使学生的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对本次课中各自的知识点做出梳理,并对自己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再次回顾,加深印象。

2 教学方法应用: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英语口语的提高,一靠多实践,二靠方法对。用正确的方法多实践,是学好英语的基本规律。英语口语课更需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有正确的语言材料和交流对象,学生们就可以通过反复的模仿,交流,反馈和纠正运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从简单的模仿老师或教材中的一词一句开始,继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

2.1 新单词和语句的出现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先用简单的日常用语去解释学生不懂的语句,必要时还可以配合运用手势,身体语言,图表解释等方法作提示和引导,并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词句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课上和课外的口语交流。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适应和掌握用英语去解释英语,用已知的词句,地道的语言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英语语感和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形成自己正确的口语学习方法,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英语口语课堂操练和课外交流。

2.2 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一旦被激发,能量是不可低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供若干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交流活动,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例如:Date and Appointment一课的学习,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组二到四人组成,教师在课前提示本课学习主题,让每组同学课前自学课文对话,并鼓励学生自己将不完整对话补齐,或把情景对话进行再创造,原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对话。课上每组同学脱稿表演对话。每组表演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话内容,提问并纠音,以使学生是在真正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自然对话而不是死记硬背。指导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眼神交流和随机应对,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并及时让学生认识到date和appointment的区别,正式商业约会和非正式约定的表达方式,西方礼仪和思维习惯。每组表演这样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