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应用化学论文

应用化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7:13

应用化学论文

应用化学论文例1

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外延宽泛,但只有深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教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是其基本定位。建设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教学文化势在必行。教学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体是师生,关键在改革。研究表明,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如果不积极引导教学文化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革,就会成为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一大阻力。

(二)研究视角

理论借鉴。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借鉴新时期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实用主义等教育成果。如,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要求将“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而且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体现全面性、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注重全面性、多样性、实用性、建构性;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上,对本科技术人才进行专门性评价,由偏重教育内部评价转向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并重,等等。经验汲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办学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本土转化。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办学经验的产生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引进的理论、经验与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的有机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探析

(一)重学崇术的教学思想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传统大学“不同类型,但等值”的全新教育类型。适应地方、行业、产业需要,既重视理论的探索与习得,又重视技术的实践与转化,这是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高擎“技术本科”教育大旗,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在行业,定“性”在技术,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取得人才培养极大成效。宁波大红鹰学院在准确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等办学定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多元融通的教学主体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主体主要由既有学术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又有很强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师以及多样化的生源构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包括全职教授、来自业界的兼职特聘教师和实验工程师。全职教授须获得博士学位(艺术类专业除外),具有不少于5年的实践经历(包括3年以上高校之外的工作经验,外语和数学专业除外),任教期间每4年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休假”;特聘教师数量较多,承担大学约25%的教学任务;实验工程师须毕业于相关专业并取得工程师资格,主要在实验室教授实验课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多样,不受年龄限制,但入学的资格条件有一定要求。如,普通高中毕业生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必须有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为3个月)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职业高中毕业生须补习普通高中课程1年,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三)应用生成的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内容强调紧密贴近行业、岗位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由学科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专家、有关的实验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毕业生共同参与编制;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用技术大学以结构主义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层状”转向“网状”,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建设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凸显两大特点:一是高度的应用性。以阿亨应用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所在区域是德国核能科学研究基地,其机械工程系必修课程有39门,其中能源系统工程、人力资源再利用、环境污染等近20门课程都凸显了“核”及“环境保护”的地方特色。二是高度的生成性。通过师生紧密合作,将当前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引入教学,共同建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渗透型课程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按认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流程形成完整链条,在理论学习阶段又含有不少实验、项目制作等实践性环节,体现理论与实践双元循环递进的特点。

(四)开放合作的教学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特别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作用。一是以学科、专业、课程群为载体,通过校内外教师、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合作,联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共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国内外科技竞赛为载体,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团队,寻求企业赞助,自主完成项目的策划、设计、建模、制作、调试、运行全过程;三是开办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鼓励支持学生海外实习。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制订招生标准、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协同参与定制培养、协同推动就业创业。如,在风电与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上海电机学院先后与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输配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联合组成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团队,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该学院与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等共同设立为期3个月的“风电与创新”海外实践项目。

(五)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多样,除理论讲授外,还广泛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近年来,汕头大学工学院探索建立EIP-CDIO培养模式,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群以及单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项目教学中,教授们主动面向企业承担应用性科技研发任务,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习多结合教授提供的项目进行,在实验室做得较多的是“三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企业做,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教师的“教”,而且重视学生的“学”,教学相长,互促互进。如,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位课程要求修满180-240个转化学分(ECTS),每一个转化学分共含25个学时,即5小时的课堂授课、12小时的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7小时的教师辅导及1小时的考试。可见,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后辅导时间占有较大比重。

(六)实践能力导向的学业成就评价

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方式也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大学学业成就评价重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形式多样,如考试、鉴定、答辩等;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考核,将日常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列入课程成绩的评定范围,并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汕头大学工学院在实施EIP-CDIO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评价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将口试与笔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逐步改变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

(七)人本延展的教学空间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空间体现了人本化、延展性。一是传统教学空间充分满足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如,设置备有大量活动课桌椅的教室,以便师生开展案例教学和团体活动;实验室与教室合设,以便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验室与教师工作室合设,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二是新型住宿式书院的兴起。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高校仿效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住宿式书院”制度,变学生宿舍为住宿式书院,内含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小型图书馆、团体活动室、饮食驿站等,师生经常共膳与交流,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文体活动,形成一个学习、生活共同体。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辟新的教学空间。最近兴起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全部针对高等教育,无学校学籍的学生也可以免费使用,对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终身教育服务(如社区教育)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此外,教师或是通过教学网站向学生课程介绍、讲义与课件,提供参考资料,布置和提交作业,并在网上展示优秀作品;或是开设个人博客,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增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等,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

(八)融科技、人文于一体的校园特色文化

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习得,而且努力挖掘学科资源、校史资源等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伦理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的教育。如,黑龙江工程学院提出“工程文化教育观”的育人理念,突出工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构筑起工程文化课程、工程文化基地、工程文化环境、工程文化活动、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研究等“六位一体”的工程文化体系。福建工程学院传承百年学府的历史文脉,在校园内竖立林纾雕像,在图书馆门厅及教学楼宇间刻印林纾代表作和林纾名言;出版《林纾研究专刊》《林纾书画集》等,持续推动林纾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写通识教育教材《林纾读本》,开设全校性公选课;举办林纾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林纾文化节”学生社团活动等,努力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应用化学论文例2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现象。著名民俗学者钟敬文是这样解释“民俗”一词的:“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的内容繁杂广泛,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民俗、生活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一个国家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成。表层文化分布于浩瀚的古籍文献中,本质文化流传散播于民众生活中。其中,民俗文化即是本质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的价值。

1.在中学语文中渗透民俗文化,对教学具有辅助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民俗风情描写的不在少数,如包含技艺民俗的《吆喝》《安塞腰鼓》《口技》,包含建筑民俗的《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包含服侍民俗的《陌上桑》等,包含岁时节日民俗的《社戏》《春酒》,包含礼仪民俗的《边城》《阿Q正传》《背影》等。这些民俗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时渗透民俗文化,利用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能缩短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且一些文章作者本意已渗透很多民俗文化,如不了解,则很难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和文章主旨。

2.在中学语文中渗透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深化

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民俗文化同样博大精深,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正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比如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在每一位游子看来,不管身在何处,不论工作有多忙碌,不管路途多遥远,都要在除夕夜前赶回与亲人团聚。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根植于每位炎黄子孙心里,影响深远,不可磨灭。这种心理共识,在非常情况下能迅速释放其能量,凝聚人们的心理共识,汇聚成共同的情感意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学习体会这些民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在中学语文中渗透民俗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

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生活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一是熟识更多的语言文字。语言是民俗的载体,一些词汇直接陈述和反映民俗。“柳树”代表离别之意,松柏“寓意着不屈”,“牡丹”代表富贵,“鸳鸯”预示着美好的爱情等等。二能了解天文地理、礼节禁忌、立法岁时等知识。人教版教材编入的小说《边城》,作者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三、将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1.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相关素质

对教师而言,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增强自身民俗文化的意识,认真研读领会传统文化专著,以自身的见解引导学生。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汉字,自发明的那天起,就被赋予了深刻含义。大量的汉字背后都有一段典故或神话,教师自身能不能解读,关系到民俗文化传承的质量。

2.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

一方面,课堂教学是学习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教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此,课题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教材,对于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要充分发挥其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又了解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虽然民俗文化教育价值明显,但毕竟不是课堂授课的中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备课,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运用的时候,考虑具体的授课内容、学生的学期情况等因素,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不可忽视。民俗文化是“活”的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学校可安排一些有关民俗文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是邀请民俗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民俗讲座;二是多组织策划具有当地特色民俗活动的节庆活动;三是举办民俗知识竞赛、话剧表演、作文竞赛、古诗词摘抄、诵读比赛等校园文化节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更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效益多重。

应用化学论文例3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

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

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

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

应用化学论文例4

在孩子们成长阶段,儿童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教育功能,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是指符合儿童年龄特征、适于儿童阅览、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益的文学作品。[1](P43)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具备文学的普遍特征,又有别于其它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面向小朋友,必须考虑小朋友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及成人,儿童文学总是语言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儿童文学译作也是面向小朋友,必须满足译文小读者的要求。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采用恰当的方法,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本文将通过谢琳薇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分析“三化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英国经典儿童文学名著,自1865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历经百年而不衰,被译成120多种语言在多国出版。小说讲述小姑娘爱丽丝在梦境中偶然进入一个奇幻之地,遇见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物。在神奇的探险之旅中,她逐渐发现自我,不断地成长。故事寓深刻哲理于怪诞离奇情节之中,而且充满童趣。

一、“三化论”

许渊冲在长期的文学翻译生涯中,既借鉴前辈译论成果,又总结自己翻译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一译论承继并发展了前辈的理论成果,堪称当今世界最进步的文学译论。[4](P466)这一译论中的“化”即指“三化”翻译方法论,是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手段。许渊冲指出,翻译乃至能被称作“化学”,是把原语转化成目的语的艺术,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都能施展目标语的长处。[5](P11)等化,是一个通过转换表达角度或方式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意思对等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一致时,才能促成等化。浅化,是一个对原语信息进行概括化、抽象化处理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原文表层意义提供的信息会使译文读者产生理解障碍而又不宜采用加注解释时,可运用浅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译文既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又能忠实传达原文信息。深化,是一个对原文信息进行特殊化、具体化处理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而且需要进一步发掘潜在信息,把表层结构虽无但深层结构却有的意义表达出来时,可运用深化。运用“三化”方法,必须化成原语所包含但形式上不存在的信息,不可化成原语没有的信息。“三化论”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的“忠实”标准,又不同于西方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对等”原则,[2](P108―109)是一种更加灵活实用的译论。

二、“三化论”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应用

(一)深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需要提供更多信息使译文小读者能够充分透彻理解原文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特殊化、具体化的深化方法,发掘出潜在的深层含义,并用简单易懂、具体形象的语言传达给译文小读者。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Which was very likely true.)[3](P152)

译文:嘿,就算我以后从房顶上掉下来,也不会哼一声的!――这倒是实话,谁从房顶上摔下来还说得出话呢?[3](P3)

对照原文与译文,不难看出,译者在译文最后进行了加注解释,这属于深化。对于成人读者来说,不采用加注解释也能明白其中的言外之意。译者考虑到小朋友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如成人,采用加注解释进一步说明,将原文作者“欲言又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在信息透露给译文小读者。译者在进行深化解释时并未深化到底,注释中没有出现“摔死”等直白忌讳字眼,既留给小朋友想象的空间,又确保小朋友能够充分体会个中趣味。译者采用疑问句方式进行加注,使译文口语化,更具可读性,充满童趣,符合小朋友心理需求。

例2:There was a dispute going on between the executioner, the King, the Queen, who were all talking at once, while all the rest were quite silent, and looked very uncomfortable. [3](P219)

译文:刽子手、国王、王后正在激烈地争辩,三人同时叽里呱啦地说着,根本不听对方的话,其余人只好怀着不安的情绪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3](P96)

对照原文与译文,可以发现,译者采用深化,在译文中增加了“叽里呱啦”、“根本不听对方的话”、“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等词。译者增加这些词语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根据原文具体语境发掘出的潜在信息。译者从儿童审美视角出发,发挥想象,增补适量信息,并以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血肉丰满,传神地再现了当时混乱而又荒唐的争吵场面,使小朋友既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又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等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一致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小读者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运用不同表达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手法,既将原文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给译文小读者,又使内容直白明了,简单易懂。

例1: “Sure, it’s an arm, yer honour!” (He pronounced it “arrum.”)[3](P 177)

译文:“一条胳膊,老爷!”(帕特把“胳膊”说成了“胳莫”。)[3](P37)

爱丽丝喝了神奇的饮料后,身形不断变大,最后连屋子都容不下,她只得将一条胳膊伸出窗外。当帕特看见这条巨大的胳膊时,由于惊吓过度,将“arm”说成了“arrum”,即在“a:”与“m”之间多加了一个音节,“r?”。如果直译,将其译为“帕特把‘胳膊’说成了‘arrum’”,成人读者并不难理解,但由于儿童对英语知识了解不多,很难明白个中缘由。译者从儿童视角出发,将其译为“胳莫”, 跨越两种语言差异,贴近儿童心理,易于儿童理解。汉语拼音对小朋友来说都比较熟悉,“膊”与“莫”韵母相同,声母分别是“b”与“m”,同为双唇音。发“b”音时,如果过于仓促,还未完成发音过程就与后面的韵母相碰,很容易发成“m”。译者将“胳莫”与“arrum”相对应,属于等化,恰到好处地为译文小读者展现了帕特惊慌时出现的口误,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2:“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 =the Gryphon remarked: “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3](P228)

译文:“所以人们常说‘功课有多少’啊!因为功课总是先‘多’后‘少’嘛!”狮鹫解释道。[3](P110)

素甲鱼向爱丽丝讲起它上课的时间,头天上十个小时,接着每天依次减少一个小时。爱丽丝觉得很奇怪,不知缘由,狮鹫于是作出上述解释。原文中“lesson”与“lessen”同音,形成双关。如果采用直译,不能将原文意义忠实传达给译文小读者,更无法传达原文的神韵。在译文中,译者运用等化,采用小读者也能理解的一词多义双关“多少”,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意思动态对等,而且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

例3:He was an old crab, HE was. [3](P228)

译文:它是一只老螃蟹,货真价实的老螃蟹。[3](P110)

狮鹫谈起教它古典文学的老师老螃蟹时,特意强调老螃蟹它确实老迈。原文英语中采用了字母大写方式“HE”进行强调。与其它强调方式相比,采用词语大写方式进行强调具有直观简洁的特点,而汉语中并无此类强调方式。如果按照原文直译为“它是一只老螃蟹,它是”,虽忠实表达了原文意思,却不能传达原文的神韵。译者采用汉语中增加修饰语的强调方式,在老螃蟹前增加简单易懂且小朋友十分熟悉的成语修饰语“货真价实的”,切合汉语表达习惯,贴近小朋友心理,易于他们理解。译者运用等化方法,在译文中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把原文意义与神韵传达给了小朋友。

(三)浅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原文表层意义提供的信息不易为译文小读者理解且不宜采用加注解释时,译者应采用概括化、一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取其意而去其神,将简易而明朗的深层意义传达给译文小读者,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

例1:It was all ridges and furrows. [3](P215)

译文:球场的地面高低不平。[3](P92)

原文中“ridge”指“隆起;脊;垄”,“furrow”指“犁沟;车辙”。由于小朋友人生阅历和认知能力不及成人,缺乏实践经验,对许多具体事物不甚了解,且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如果采用直译,会使他们感到纳闷,进而费神思索与原文无关的事情,打断他们的思路,干扰他们的阅读欣赏。译者从小朋友视角出发,想他们之所想,采用浅化方法,将“ridges and furrows” 概括化、一般化为“高低不平”,化繁为简,直白明了,浅显易懂,既将原文信息忠实传达给了小朋友,又使他们能无障碍地阅读,确保他们的思路始终不偏离故事情节的发展轨道。

三、结语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原文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深化,等化或浅化。运用深化,可以发掘原语潜在信息;运用等化,可以变换表达角度或方式;运用浅化,可以去除外表,保留本质。三种方法不但可以使译文忠实传达原文意义,而且容易为目的语小读者理解和接受。“三化论”以其独特的善于变通的风格,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有广阔的发挥空间,是实现儿童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丹丹.诗歌翻译中“三化”理论的应用――以《江城子・悼亡妻》两种英译文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应用化学论文例5

企业文化的精髓无非是管理人才。所有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都是围绕人才的管理而生。各种所谓的现代企业模式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在工作中的能力。用现代语言组织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和信仰,最大限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更好的发挥企业中各种有机组成部分的应有价值,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能量,这就牵涉到企业文化中的内涵精髓,现代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种理论盛行,到底哪一种理论更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中国的企业,是生活在拥有五、六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地上,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是我们的文化精髓,如果能够将国学作为当代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那么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才可以做出一流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

一、国学在企业文化中的经世致用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涵盖范围很广,学科上分为诸多流派。国学的概念虽然很广泛,但主要强调的是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就是国学最核心的作用。现代国学更是在其原本基础之上,与现代思想理念以及西方先进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彰显企业文化很强的品牌意识、产品创新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以当前的企业文化枯燥的管理概念为指导,用于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庞杂问题,某一些问题可能很好解决,但是新出现的和深层次的问题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一旦遇到这种现象又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而老是依赖精明的决策者来解决,没有更加适合的运用企业文化执行力,没有一个成规模、效率高的文化应对体制,更没有更和谐、更明智的文化核心思想来指导方向和定位,那么企业的发展迟早会陷入瓶颈。每个企业本身生来就不是具有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发展力,而如果没有一种适合的文化体制来规范和引导企业发展的话,那么,企业就将沦为一个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落后作坊了。

国学的经世致用,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到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理想都有所体现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是狂言。在企业建设中,我们应以中国先哲们睿智的思辩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倡导和谐管理,创新思维,理智、科学和勇敢地面对挑战。

二、以和谐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和谐之于国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古代思想家中的观点看法出可以看出:大家虽然各自见解不同,但基本都遵循这样一个论点:和谐。无论儒家的仁义;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或者是庄子的自然而然;逍遥自由都体现了和谐一词深刻的指导含义。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和谐对企业的管理、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强大的企业,它的各个部门,各机构应该是统一协作的。企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仁”,“仁”指的就是安身立命之本,强调克己、修身、养性。

很多企业借用或者参照其他比较成功的理论为己用,而忽视了大环境下需要立身本位的企业文化,不明白应该以何种成熟的文化主旨来引导企业发展。现代企业所用的多为浅显的理论和简单的形式主义,借用看来的或者是东拼西凑的各种理论来为企业安身立命。而当企业中发生问题时,单纯的引用简单的解决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的症结,正所谓“治标不治本”。这样长此以往,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没有和谐,何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义”是企业获取信誉的保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国学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词就是诚信,而历来的思想家倍加推崇的也是诚信,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诚信的运用更为关键,企业在发展中若想获取持续性的领先地位,不仅需要在战略上整合市场,在战术上讲究策略,更要贯彻诚信原则。企业不仅要对产品质量做到精益求精,而且要对顾客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来赢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做到信誉、品牌、诚信三位合一,并将之贯彻实施到底,企业自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一席之地。

四、兼容并包、百花齐放

国学中各种思想,能够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可见其凝聚力在其中的作用之大。各种文化及思想流派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同时,不免与其他文化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而国学的凝聚力则为各种文化及思想流派入提供了一个软着陆场,使它们得以良性发展,不会因各自的不同而产生对立面。各种竞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推动企业前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的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会成为企业的掘墓者!国学中“求同存异”的思想为企业内部的多元思想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

应用化学论文例6

2应用型化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研究生主要是把已发现的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的高端人才。应用型研究生既要有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应用型研究生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具有化工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化工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同时,从产品生产过程是学科集成的结果角度看,应用型研究生要具有较强的知识集成能力,同时,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1]。

3应用型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探索

3.1理论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应不断更新完善,以符合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而构建有利于增强研究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2]。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建立富有化学、化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实施遵循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整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删掉重复或内容陈旧的课程,合并相近课程。其次,增设跨学科课程和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以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化和人才培养复合化的趋势。第三,增设一些前沿性、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引领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开阔思路,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针对跨专业入学的研究生,增设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修补课程,以加强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以利于后继学习和研究的深入。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了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减弱了整体效能。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已经具有了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因此,研究生的教学应采用广内容和多方法相融合的课内教学手段。即从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两个方面着手,改变目前静态、呆板的教学方法,采取更为有效的新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探讨式学习、探索性研究,探讨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新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可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探索性内容,努力把课题研究融入理论教学中,鼓励学生查阅各类文献,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营造出自由的学术氛围,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水平[3]。

(3)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建立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比如基础理论和基础原理考核可采用试卷形式;专业课程可通过分析文献、提炼思路、归纳总结、撰写学术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评定;实践课程则可通过任务设定、实验操作、实践等进行考核。总之,要立足于以强调实践能力的多样化标准取代单一的学术性标准,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4]。

3.2实践教学改革

化学工程作为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实践教学有很高的要求。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

3.3实验体系的设置

化工类硕士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最直接的实践技能就是实验操作技能。在本专业的实践实验体系设计中,可增加一项实验技能训练,此项训练可以开放选修实验或创新实验的形式开展,内容不同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集中于本专业的热点实验,增强本专业特色实验技能,也可开拓学生的专业接触面和眼界。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模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6]。

3.4产学合作与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建立

利用各种条件(如教师科研合作企业、校友主管的企业等)建设各类实践基地,研究生可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短期实习,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和研发流程。此外,要求研究生选定一个或几个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地调研或实习,重点了解与本人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企业技术需求,主要生产或研制流程、工艺等,并要求研究生须撰写调研实习报告,加强认识。

应用化学论文例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写工作和生话中的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文在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不仅是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应用文写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一种工作思维能力。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写作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办理事务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写作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写作能力也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它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兴致不高,消极对待,甚至把应用文写作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负担,不仅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而且还被当作苦差事,教师始终难以突破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瓶颈。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方面,高职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课不是太好,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再加上职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同时应用文写作法规性政策性较强,而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自身的阅历和社会实践缺乏,使得学生无从入手、无“话”可说,因而也无法组织应用文的语言。另外应用文写作与其它文学体式相比,内容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这使得较多接受形象思维训练的大脑要转变为用逻辑思维来写作,会因缺少写作素材,而一时无从下手。

(二)在教学方面,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是“理论+案例+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应用写作的格式,学生一学就懂,一放就忘,遇到实际问题根本不知该如何下笔。在施教时,应用文文种的选择基本凭着教师的想当然而进行,没有调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到底哪些文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是经常要用到,因而整个教学过程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面上。这样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学习应用文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于是消极应付。

(三)在教材建设方面,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出版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数量非常多,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编写思路。首先是教材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多数教材基本按照“事务交往文书”、“个人交往文书”、“礼仪交往文书”、“经济交往文书”、“公务交往文书”、“法律交往文书”和“科技交往文书”等七大模块的内容编排,其中涉及的日常应用文极其有限。其次是重视理论、轻视训练,许多教材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写作规范与技法的介绍则停留在简单的格式加例文层面,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极少。再次是例文陈旧、脱离实际,内容远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学起来有较大的心理距离,没有亲和力。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设置目标。布鲁那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效果。”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大约34课时,主要是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并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因此,没必要以培养专业秘书的标准来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次,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陈教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把应用文的根本特点表达出来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绕着应用、实用来选择。

再次,增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趣味性。基于应用文写作的枯燥,学生缺少生活阅历无话可写的状况,必须设置一定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让学生能够动起来,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把教、学、做结合在一起。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我们可以在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和网络化等四个方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面对近千种的应用文文种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几十种文种。可按照“实用、应用”的原则进行,也即选择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文种进行施教。那么哪些文种是学生今后常用的呢?这就要求教学者去生活实际进行调研。调研得来的文种势必是零散的,与传统的应用文教材按“事务文书”、“私人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公务文书”、“法律文书”和“科技文书”等七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的固有模式不一致,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应用文教材体例的类型化,打造“模块化”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写作理论的教学与工作流程的熟悉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最大程度上体现应用写作的实用性。

同时,在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基础课一直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课无法直接为专业服务。理想的基础课应该是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贴近专业、为专业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如果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得巧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同专业都有各自适用的应用文文种,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文种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这些专业文种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更有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应用文教学中设置一个专业文种模块,这一模块可象菜单一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文种学习。如设计类专业可设置“投标书”、“招标书”、“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等;旅游专业可设置“旅游指南”、“导游词写作”等;财经类专业可设置“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报告”等;影视动漫类专业设置“剧本与分镜头”等,这样在教学内容上既突出了共性,又照顾了各专业的个性。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既考虑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的普适性,又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性的原则,可设计四个具有普适性的日常工作模块加一个专业模块来串联一系列文种。

1.活动策划与开展文书写作。计划与策划书、合同与协议、邀请书、海报、条据、总结等;

2.召开专题会议文书写作。通知、请示、报告、会议指南、致辞与演讲、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等。

3.毕业与找业文书写作。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聘书(竟聘书)、个人简历、竞聘辞、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等。

4.创业文书写作。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则与公约、声明和启事、状与辩护词等。

5.各专业个性化文书写作。剧本与分镜头、说明书、招标书与投标书、广告文案、旅游指南、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

模块化设计使文种和工作任务达到有机结合,因而学生在掌握某些文种的写法的同时也熟识了一项具体工作的流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从易到难落实活动所需应用文种的学习,另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锻炼学生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把教、学、做结合起来,在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写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化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化教学就是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已然存在的材料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置于一定的背景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讨事实材料产生的成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针对应用文写作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以及因学生自身阅历及社会实践缺乏而无话可写的现状,创设近于职业环境的写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实际运用情境,通过情境来说明具体文种的用途和功效。这样使应用写作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书本上,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表述,而是可知、可感、可想、可操作的现实环境,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同时,情境的存在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激起需要、引发动机、吸引注意,使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取得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设置一定要贴近实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真切、准确地认知社会,感受生活,让他们感觉新奇、有趣、实用,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处于积极状态,进而增强感知创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等。模拟情境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思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由于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真实的情景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

(三)教学理念人文化

教学上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施教时,要掌握学以致用的原则,即选择那些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要用到的文种来讲解,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合格规范的文种的写法,又要讲授相关的工作流程。如讲授书,就应让学生知道如何打官司;学了劳动合同就应让学生知道劳动纠纷解决的途径。再如在学习简历、求职信的写法时,应让学生懂得决定一份求职材料的优劣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是是否为进入职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给自己作了一个职业规划,同时提醒学生在求职时招工中的各种骗局,让学生能“见招拆招”。教学过程中就要链接这些实用的小知识,以增强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这种认知社会的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应用化学论文例8

    汉语言文学作为研究我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另外,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难度,尤其是在面对当下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下,这就需要做出必要的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1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的一门古老学科,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社会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

    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

    2.1 教育理念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只限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发展的需求以及多元化时代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信息化与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地结合,自觉地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2 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文笔、活跃的思维、高雅的气质以及丰富的内涵,可以胜任多样化的工作,比如编辑、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发展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等,就业面相当广泛。因此,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应用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机遇转变为优势。

    2.3 有利于知识和价值体系的构建

    教育的宗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深刻影响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人们的精神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强了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

    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现状

    3.1 缺乏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动力

    从我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实施了信息化,但是仍旧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且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加强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应用,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再加上缺乏政府对其的高度关注,所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只是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结合,并没有实现其根本效益,进而这种形式下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动力,难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紧密依存、互助互利、有机融合,从而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设。

    3.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也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完善教育的过程。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发展。但是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并未达到以上这些要求,进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3.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存在很大的冲突,由于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的高度不协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学习,进而无法遵循教学规律的发展,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4 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在当前这个知识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作为入手点,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课程改革,拓宽获取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强化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管理上的柔性化,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多,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比如当下的工学合作教育,这样可经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空白”艺术在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安排、自由选择,加快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高效化、自主化、信息化、研究化,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3 优化师资力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资力度,聘用一些应用型的教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发展,面向全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既懂专业理论又拥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从而使人才的发展更贴近社会需求。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主动和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论文例9

“仪器分析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分析化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能根据不同仪器的性能、不同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分析技术解决生产和科研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方面研究工作的方法与能力。为此,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夯实基础,综合训练,创新提高,实践应用”。“夯实基础”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性实验,加深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综合训练”是指每个学生必须完成部分综合性实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各种仪器分析测定实际样品,掌握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创新提高”是指学生自主选择1-2个创新性实验,课下完成,针对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某个问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条件,得到产品,进行表征或测定,并评价其使用效果,无论成功与否,都要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下一步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实践应用”是指学生通过见习实习,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去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1.2课时安排

在2011版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仪器分析实验在第5学期与仪器分析课同时开设,安排在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等基础课程之后,48学时,开设12个实验项目,教学大纲提供了26个项目,其他实验项目作为开放实验,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下完成。

1.3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仪器分析实验的要求,课程组以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宗旨为指导,以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由基础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以及实践实训构成的课程新体系,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创新能力养成的认知发展规律。

(1)基础性实验

共有8个基础性实验,其中6个为必做实验。该类实验针对基本的分析方法,选择常用的仪器,开设较为简单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学会记录和分析处理数据,为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通过第一层次的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并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综合性实验

2个综合性实验为学生必做实验,其余10个为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原有仪器的使用,学习新型仪器的操作,如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等,掌握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性实验

该类实验难度较大,教师精选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只给出实验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类实验以开放性实验开出,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4)实践实训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实训工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结合环保主题开展临沂市水质调研、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的调查,对水质的各种指标和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进行测定。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不同小组可以选用不同的仪器进行测定,进一步熟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ICP-OES光谱仪、原子吸收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的使用,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比较不同小组的测定结果,并与国家标准对照,确定水或土壤是否被污染。2011年,我们组织的临沂大学沂河水质调研团获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或实习,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了解先进的分析仪器。学生在学习仪器分析之前,接触到的分析仪器都是玻璃仪器,复杂一点的就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所以对于大型仪器非常陌生。开始新课前,我们组织学生分组到仪器分析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见识将要用到的大型仪器,对于学校没有的较先进的仪器,就带学生去实习单位参观,了解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大型仪器在现代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仪器分析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结束时,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去实习基地见习或实习1~2周,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对实际样品进行处理和测定,深刻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道理。大四下学期,所有的学生都要去基地实习2-3个月,实习期间,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设计方案,到优化条件,最终建立一种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的分析方法,或者对已有的方法进行改进,在校内教师和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2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内容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我们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临沂市环境监测站、临沂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临沂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临沂市药品检验所等监测部门、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对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的设置提出了修改建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修订。

2.1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实验内容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内容的开放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实验的兴趣。讨论问题不能一味地从理论知识开始,应注重从与知识相关的应用和技术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从项目(主题)及应用性的问题出发,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实验内容。例如: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就可以选择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磺胺甲噁唑含量,循环伏安法可以选择各种饮料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既保证了实用性,又增加了前处理的内容。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将其有选择性地融入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如假药的检测、苏丹红及三聚氰胺的分析等此类探索研究性实验,作为开放性实验,对一些有浓厚兴趣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单独开放。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体会到仪器分析实验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并且认识到,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是灾难,让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2.2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新技术新方法

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多是一些验证性和低层次的常规实验,与现代实验方法技术和现实应用等相差较远,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科学发展前沿介绍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基础理论为主线,以典型的实验为重点,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在集中讲授研究成熟、应用性广泛的仪器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掌握现代仪器理论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学科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基于这一想法,我们增加了有关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验,如“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苯系物的组成”、“松果菊中组分的LC/MS分析”、“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DNA”、“基于纳米金比色分析法测定中药材中的汞离子”等。

2.3提高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不少学生希望老师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为此我们尝试把学生的一些基础实验设计成研究型实验,把科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引入学生实验中来,增加创新性实验,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HPLC法测定中药材提取物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中抑菌剂含量”、“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叶绿素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鉴定”、“固相萃取-HPLC检测土壤中的三嗪类除草剂”等。通过实验,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样本的提取与预处理,以及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初步具备了实验方案制定的能力,并对现代仪器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4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课程组教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了几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生命化学分析、纳米改性与传感、环境分析、天然产物分离与分析。课程组充分利用科研优势推动教学改革和实验内容的更新,部分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DNA”来源于生命化学分析研究方向,“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阿司匹林中水杨酸的含量”、“松果菊中组分的LC/MS分析”等实验项目来源于天然产物分离与分析方向,“基于纳米金比色分析法测定水中的汞离子”、“稀土掺杂TiO2光催化剂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的研究”来源于纳米改性与传感方向,“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水中镉离子的测定”等实验项目来源于环境分析化学方向。这些实验项目的实施,既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又充实了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热情。

应用化学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03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09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奠定了英语国际通用语的地位,英语的传播与使用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英语与各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不同的英语变体,可以说,英语的发展已经迈入了“复数化的世界英语”时代。“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过相比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等英语国别变体,“中国英语”的国际影响力并不高,这与国内广大英语教育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的英语教学不应是仅指传统的中国境内的英语教育,“中国英语”不再是指英语教学的地理维度,“中国英语”教学应是涵盖中国文化教育的、具有中国国别特色的英语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必然构成要件。

1 .“中国英语”的认知

中国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家族的一员,但是对于“中国英语”这一术语的理解仍未达成一致。1980年,葛传耸紫忍岢觥爸泄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术语,他在《翻译通讯》上撰文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应该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贾冠杰,2013)。”葛传死鲜μ岢龅摹爸泄英语”,区分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的错误英语”(Chinglish)的区别,突破了当时强势文化(西方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肯定了中国特色英语的正确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自身的社会性与动态性使得“中国英语”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拓展,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笔者比较赞同贾冠杰(2013)在综合众家之言的基础上对“中国英语”的归纳,“中国英语”是:(1)操汉语的人们使用的;(2)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3)反映中国文化的;(4)具有中国特点的;(5)英语本族语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英语。当前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正是由于缺乏对“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认知而屡遭社会诟病,多数高校毕业生虽已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是他们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极差,很难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内涵与国情,跨文化交流时根本反映不出文化古国学者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更难说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由此,一些激进者甚至提出了“英语”。其实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教育是并行不悖的,相反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用全球文化视角审视中国文化、有助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出、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由于缺乏对“中国英语”的国别认知,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了国际视野却缺少本土文化意识,造成课堂教学目的语输入与本土文化输出严重不平衡;教师盲目地用英式英语或者美式英语的单一标准要求学生,狭隘地将任何不符合英式英语或者美式英语标准的表达归结为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导致大学英语教育中“去中国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中国英语”是英语语族的一员,高校教师亟须正视“中国英语”这一英语国别变体的客观存在,认识到“中国英语”教学是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英语教育。

2 .“中国英语”教学的必然性

“中国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英语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历经变革,遵循着改革发展问题改革的良性循环结构。时代的变迁要求英语教学与时俱进,社会需求与英语教育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奋起的中国急于摆脱落后的地位,英语是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因此,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词汇、语法的学习,“语法翻译法”教学方法盛行,培养的毕业生擅长书面写作及外文材料的翻译,口头表达能力差。语法翻译法满足了特定时期中国旨在学习西方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对文化知识的忽略,致使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缺乏得体性,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被戏称为“哑巴英语”;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果断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国际交往的增加使得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原有的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教学法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国家的发展需求。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了大学英语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外语交际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孙有中,2010)。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开始普遍重视英语文化的导入,教学中强调语言背景中的文化内涵,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不断提高。不过,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跨文化交流时大学生的言说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中国文化基本呈失语状态。中国毕业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可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很难用英语介绍中国,经常是想说却说不出,想写又写不清楚。糟糕的是,文化交流的逆差经常造成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例如中国的崛起被西方理解为“中国”,这虽然表明西方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但是我们也该深思中国英语教育者的自我文化意识。英语教育者理应主动承担中国文化的传播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等待中国文化的“被认同”。21世纪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不断增加,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当今的中国正从“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王守仁,2011)。时代的走向决定了英语教学中必须改变当前目的语文化一边倒的教学模式,重审中国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心系中华、知中也知西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外语人才。据此,中国英语教学必须改变“去中国化”的现状,构建适合“中国英语”发展的教学模式。

3 . 中国文化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 . 1 政策引导

首先,宏观的政策是课程设置的指南,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方针。宏观政策要体现出英语教育的国别色彩,明确将中国文化纳入高校英语教育之中。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是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现行的《课程要求》中,并没有体现出对“中国英语”国别维度的重视,这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材编撰以及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现行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目标中并没有具体涉及“中国英语”的国别色彩,其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也被普遍理解为对目的语文化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文化渊源的理解。《课程要求》中因地制宜地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教学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应达到的标准。以阅读要求为例,一般层次要求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较高层次要求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纸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更高层次要求能阅读国外英语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着重学生的英美文化及特殊用途英语的阅读能力,中国文化的阅读并没有罗列其中,“中国英语”的国别色彩被忽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毕业生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能力薄弱,能够阅读英美报刊,却无法用英文介绍中国的文化或者当今国情。不过,可喜的是,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增段落翻译题型,所占分值为15%,翻译考查的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题材,这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首次将中国文化元素明确纳入到四、六级考试体系之中。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风向标,中国文化元素的加入已经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反拨作用,高校英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输出的意识。不过,有关“中国英语”教学的系统的政策仍未出台,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主要源于教师的个人文化意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关部门应尽早规范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应用,顺应全球化与中国本土化发展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

3 . 2 教材建设

其次,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当前各类大学英语教材皆标榜文章选自国外报刊、学术文献、经典英美小说,主干教材仍然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西方文化为主,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文化现象的英语文章难得一见。例如,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采用的英语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郑树棠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该套教材有着先进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选取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英语文化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郑树棠,2008),无论是在课文中还是在课后配套练习题中,西方的文化知识贯穿于英语语言教育的始终。相比较之下,有着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本套教材中却难觅踪迹,这也是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能谈论西方文化,无法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纵观该套教材,唯有在第四册的第一单元“名气之尾”(The Tail of Fame)的一个例子中、在一连串的西方名人之后第一次出现了两位中国人的名字:陈凯歌,张艺谋,用来说明名气使一些艺术家失去了用其他风格或形式表现自我的自由。反观西方,汉学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四处林立。西方有志之士早已意识到单一的西方文化并没有优势,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值得我们反省的是,当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谈论Confucius时,很多中国大学生竟不知道Confucius是孔子的英译。民族文化必须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失去了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有损于对异质文化的吸收能力。鉴于此,高校教材内容亟须转变选材原则,尽快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加强教材的内涵建设,顺应“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教材的编写应考虑西方文化的输入与中国文化输出的平衡,加入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国情的素材。

3 . 3 教师的文化自觉

最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刘文洋、郑美善,2011),这里“信念”不是指一个人的信仰或理想之类的东西,而是泛指他所信以为真的东西、他内心深处对特定事物的个人看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信念的反映,因此高校教师对“中国英语”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英语课堂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所占的比重。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宗惠、张荣华,2009)。“中国英语”发展趋势下,高校教师应该提高本土文化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稍有文化自觉性的教师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国文化的象征;如果教师文化自觉性不高、本土文化自信心不足,这种文化信念会渗透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师会完全忽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仅仅讲解课文内容,造成教学中的“去中国化”的现象。可见,教师的中国文化自觉性将深深影响其教学行为。即便是当前的教材中国文化缺失,文化自觉性强的教师会主动从报纸、杂志或者网络媒体上选取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资料,作为教科书的补充;文化自觉性强的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词汇讲解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构建中国文化相关的例句;撷取有关中国的地理、历史、教育、经济、习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听力、阅读素材;讲解课文中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注重时间的美国人”(Time-Conscious Americans)展现了美国文化的时间概念,作者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商务贸易等侧面为我们刻画了一群分秒必争的美国人。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奏可以看出美国是快文化,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教师会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什么,中国的慢文化与美国的快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时间观念的利弊,以及当代中国慢文化是如何受到美国快文化的影响、如何看待这种影响。再比如,文章的第二个侧面反映美国人进行商务贸易时会直奔主题,省略寒暄问候,这与中国文化是明显不同的。有意识的教师可以通过此差异向学生介绍借助清晰、明确的语言传递信息的文化是低语境文化,使用模糊或概括性语言传递信息的文化是高语境文化。显然,美国文化是低语境文化,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群体认同感相对较低,时间安排具有高度计划性,因此低语境文化的时间取向通常是线性的;高语境文化群体归属感更强,时间安排以当前需要为依据,较为宽松、易变,时间取向通常是循环的。可见教师的文化自觉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中本土文化的教育及所占的比例。跨文化交际一定是双向的,不能只知西方而忽视本土文化,英语教师更应提高文化觉悟,有意识地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任务之中。

总之,“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语族的一员,高校教师应该增强本土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走出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相悖的误区,有意识地将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于一体。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介绍西方社会和文化阶段,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定要关注英语的国别色彩,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拥有本土文化意识的、中西合璧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

贾冠杰.中国英语再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3):8.

刘文洋、郑美善.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4):77.

应用化学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PSS in the Survey of School Culture Pre-diagnosis

XIE Xiye

(Hu'nan Railwa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01)

Abstract The diagnosis of school culture is digging consistency views and behavior patterns behind the high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urvey includes two aspects: First, the survey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school culture diagnosis; Seco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the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center is to achieve these two objectives by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Key words Cronbach coefficient; project analysi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Chi-square test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Waller)在其1932年出版的专著―《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Teaching)中首次提出。①但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借着组织文化研究的东风才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学校文化可以形成一个操作性概念:学校文化是高参与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一致性的观点与行为模式。本文提出的学校文化诊断就是挖掘高参与度活动背后的一致性观点与行为模式。而预调查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调查对象进行学校文化诊断的可行性;二是进一步完善问卷结构。本文的中心就是论述如何通过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实现这两个目的。

1 预调查问卷的构成

问卷分为教师卷、学生卷两种。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的五分法,即非常同意、大部分同意、一半同意、大部分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计分规则为非常同意5分,非常不同意1分,反向题则相反。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校中的人员对于高参与活动的态度,为分析高参与度活动背后的观点搜集资料。

1.1 信息采集

教师卷的信息采集包括:年龄、性别、教龄、教师身份。前三项为填空题,最后一项为复选题,有四个选项:干部、骨干教师、老教师、新教师。其中,干部包括:副校长、主任、教研组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按市、区、校分为三个级别;老教师是教龄在10年以上的,新教师是教龄在3年以下的。学生的信息采集包括:年级、性别、职务。职务是复选题,有四个选项:普通学生、班级干部、社团干部、校学生会干部。

1.2 问卷正文

问卷正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校中的人员对于学校的整体性看法以及个人对于自身在学校生活的感受,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比喻对象,另一个是个体在学校中的角色。这两个题目的选项是根据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高低制定的,并且选项是一一对应的,一是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二是了解成员对于高参与活动的态度总体态度。第二部分是调查学校中的人员对于学校具体的高参与度活动的态度。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有所区别,问卷在此分为教师卷与学生卷。教师卷的这部分分为四个维度:(1)教学活动;(2)学校管理活动;(3)学校的常规活动;(4)人际交往活动。学生卷的这部分也是分为四个维度:(1)教学活动;(2)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课外社团活动);(3)学校的常规活动;(4)人际交往活动。其中,教师卷与学生卷中的学校的常规活动与人际交往活动是基本相同的。本问卷的数据处理均以SPSS15.0为基础工具。

2 Cronbach系数的应用

Cronbach系数又称为内部一致性系数,是估计李克特量表信度的常用方法。笔者将把该系数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检验问卷的整体信度,二是进行项目分析,剔除降低信度的题项。

2.1 检验问卷的整体信度

由于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学校人员对于高参与度活动的态度,测量的是同一个特质,被试在问卷上各个题项的得分可以进行相加,得分越高的被试对于活动的态度越积极,相反分数越低对于活动的态度越冷淡。系数值越大表明量表的信度越高,而且被试对于高参与度活动的态度的一致性的程度也越高,那么提取出被试潜在的统一观点更容易,对学校文化进行诊断的价值也越大。

2.2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检验编制的量表或测验个别题项的适切或可靠程度。②由于问卷正文第一部分的两个题项是相互验证的关系,项目分析主要是针对正文的第二部分进行。项目分析是以正文第二部分的各个层面为单位,分别对每个层面进行信度检验。在呈现的“项目整体统计量”摘要表中观察“项目删除时的Cronbach’s Alpha值”(即该题删除后,该层面的系数改变情形)。如果删除某个题项后,该层面的系数增大,则表明此题项与其他题项所欲测量的特质不同质,那么此题可以考虑删除。依次如此,对每一个层面进行项目分析,剔除所有不适切的题项。

3 次数分布表的应用

次数分布表是把每个题目的各选项被勾选的次数统计成表。该方法用于处理问卷正文第一部分的两个问题。结果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照两题选项被勾选的次数是否一致,从而验证问卷的有效性;二是观察频次是否集中,如果集中于某一项,则说明被试对于学校的整体观感有较大的一致性,让学校文化诊断的可行性增大;如果集中于某两项,则说明该学校的文化还处于冲突与融合阶段,文化诊断的可行性不大;如果各个选项被选的次数在理论次数左右徘徊,则说明该学校不适宜进行文化诊断。

4 Chi-square检验的应用

Chi-square检验在此的作用是题项的适合度检验,其任务是探究所有被试对于问卷第二部分各个层面的题项的选项的勾选次数间是否有所差异,具体的操作过程就是检验每个层面的每个问题的实际观察次数分布与期望理论次数分布间是否符合。

首先,通过spss中的非参数检验计算出值,然后求出显著性p值。然后,作出统计判断,如果p值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则拒绝虚无假设,表明某个题项的五个选项被勾选次数的差异达到显著;反之,则接受实际勾选次数与期望理论次数间没有差异的假设,表示某个题项的五个选项被勾选次数没有显著不同。以上是数据结果的统计意义,其现实意义为:如果拒绝虚无假设,则表明各题被勾选的选项有集中的趋势,也就是说被试的态度趋于统一,进行学校文化诊断的可行性比较大;如果接受虚无假设,则表明各题被勾选的选项分布比较平均,被试的态度比较凌乱,提取出一致性观点的难度比较大,进行学校文化诊断的可行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