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10:47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1

感染性疾病包括一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其中是由传染性的,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1]。所以感染性疾病科是综合性医院集中收治各类传染性疾病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是有传染性,且病种复杂。感染性疾病科室是传染病防治的最前沿,因此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健康教育管理,根据传染病患者和人们的传染性疾病知识需求,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对预防治疗传染病,防止传染病流行,显得特别重要。

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1 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的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防治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务人员有责任为病人实施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完整有效的咨询服务,满足病人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健康行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身心健康。

1.2 预防传染病,保障患者安全

感染性疾病科是传染病相对集中的地方,健康教育是传染病防治过程的必要环节,具有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意义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强调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健康教育,宣传感染性疾病科的作用,帮助他们较为全面的掌握预防疾病知识,自觉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和维护一个预防传染病的习惯,人人参与到预防传染病中来,防止传染病在医院内部交叉感染、有效保障患者安全,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

1.3 提升医院形象,促进医院发展

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感染性疾病常识、疾病预防、保健知识,治疗要点等,并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使患者获得了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有效地改变自身不良生活行为,起到提前预防,早期治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效果。改变医院仅仅是看病的场所的传统观念,改善医院的社会形象,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

1.4 建立密切医患关系,获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

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也是搞好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态度和蔼和病人谈心交流,耐心示范讲解,树立白衣天使的形象,遵循“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患者充满爱心、同情心,语言文明温和,通俗易懂,减轻其精神上的压力,消除其紧张感和恐惧感。让患者及家属充分感受到关爱,感受到医护人员丰富专业知识及人本主义精神,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形成了医患关心的良性循环,为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创造了良好和蔼的氛围,同时也树立了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获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

1.5 加强再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开展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患者及家属苛求在医护人员那里得到健康知识,希望得到规范的健康教育,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地操作能力,观察和决策能力,还要具有社会学等行为科学、教育学等知识。所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必然会自觉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努力提高沟通与教育技能,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自身整体素质。医护人员积极参加了医院组织的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把传染病防治知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作为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晨会、科务会不断地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的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提高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热情,人人参与,人人管理。

2 感染性疾病科健康教育的形式

2.1 门诊分诊健康教育

在我院所有就诊患者首先进入门诊大厅,由分诊人员根据病人病情特点进行分诊,并利用对发热患者、腹泻患者等感染性疾病进行登记的时候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折页,讲解感染性疾病知识及发热、腹泻患者为什么要到感染性疾病科专门诊治的原因等。医院利用门诊健康教育咨询台,门诊宣传栏、门诊发放的健康教育处方等对病人进行卫生防病宣传,这样的教育伴随着医疗活动的进行,可以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同时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就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获取健康知识。我院同样要求普通门诊和病区的医护人员重视加强对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不仅要仔细发现可疑的传染病患者,还要对可疑者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并负责把他们转送到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

2.2 感染性疾病科候诊健康教育

导医护士将发热、腹泻等可疑感染性疾病患者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按就诊程序候诊,在候诊过程中,导医人员可以口头传授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辅助检查注意事项,发放相关的宣传折页,讲解强帖宣传栏内容等进行健康教育。

2.3 住院健康教育

患者住入感染性疾病科后,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首先进行入院须知讲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及家属有归属感。在住院期间,利用口头宣教,行动示范等方式进行教育,将健康教育贯穿在诊疗护理的过程中,使患者及家属能自觉参与预防传染病的良好行为,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患者出院后,针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并经常指导,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和社区[2]。

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是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备预防传染病的知识,传染病就不会引起大的危害[3]。医院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伴随的医疗活动而实施的一种健康教育。因此,向广大患者传播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和维护一个预防传染病的习惯,是传染病诊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2

Think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ternship Teaching in New Times

CHENG Ling, HUANG Fu-li, ZOU Yong-sheng, ZHONG Li

(Luzhou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spital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Luzhou Sichuan, 646000, China)

Abstract:Lemology is a synthetic science with prevention,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to cultivate physician.Internship teach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furthermore,it is use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have learnt.Therefore,the modes of clinical teaching should be improved with the discipline's development.This paper think of the present features of lemolog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nternship teaching and the internship teaching mode.

Key words:Sci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ternship teaching; Mode

见习教学是在临床课程实施过程中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的临床观察和初步操作实践的一种教学形式。传染病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培养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传染病见习教学是传染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疾病特征的能力,对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学见习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新时期传染病学学科特点

传染病有特异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及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国家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2]。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许多经典传染病病例数急剧下降,并将逐年减少,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一些新发传染病应运而生,如新发传染病艾滋病(AIDS)、疯牛病等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并使某些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曾经有效控制的梅毒、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再度泛滥,使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3-6]。新时期传染病特点致使我们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此外,由于现代交通的便捷亦非常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快速传播。

目前,新时期我国传染病格局的特点是:①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明显降低,经典传染病呈显著减少趋势;②部分传染病发生“回潮”,包括结核病(tuberculosis,TB)、伤寒、脊髓灰质炎等;③性传播疾病(sex transmitted disease,STD)呈增加趋势;④发现较多新传染病,如AIDS、军团病及莱姆病等;⑤由于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部分传染病如麻疹等发病年龄上移[7-9]。因此需根据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重新认识传染病防治的具有重要意义。

2传染病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许多传染病存在季节性和地区性等不同,如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等疾病在我国尚未发现病例,而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一些经典的传染病以及地方疫源性疾病正在逐渐减少,部分疾病已属罕见[5],可用于临床教学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临床见习中未必能见到相应的患者。因此导致传染病教学存在不少内容属"纸上谈兵",在教学见习和实习期间能为学生提供的常见病例,除肝炎、结核、AIDS、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少数几种外,几乎见不到其他经典病种,致使有病难寻,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及主动性。

2.2学生重视不够 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传染性。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见习或实习时通常数个或更多的学生同时进入病房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学生们对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掌握不熟练,担心有被传染的风险,从而使学生对传染性疾病有了根深蒂固的恐惧感,不愿意参加此专业的见习或实习,更不愿主动选择该专业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传染病学习缺乏兴趣及重视。

2.3见习教学师资力量年轻化 由于传染病疾病谱的变迁,目前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的新一批教员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受到限制,目前或今后亦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导致临床经验的相对不足;且传染病知识的日新月异,现有教科书甚至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全面反映传染病发展的实际情况等,亦是目前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3传染病见习教学思考

3.1改变观念,提高重视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也不会从事传染病方面的工作,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传染病的学习缺乏兴趣,不够重视。因此需改变观念,改变对传染病的认识。感染病在临床各科室中均常见且是一棘手的问题,"传染病"是"感染病"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性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应当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地把"传染病学"和"感染病学"相互融合,使传染病学的教学更符合实际需要。

3.2优化见习内容 见习内容要求紧贴传染病见纲要求,力求尽可能包含全部大课内容,突出现阶段重点病种。①对一些经典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重点讲授,比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②淡化那些少见传染病,采用自学或集体讨论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基本概念及印象。③对新发传染病,将有关权威杂志的研究进展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④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充等,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制作内容完整,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说变得较为形象生动。

3.3探索见习教学模式 见习应贴近临床。临床上患者多以不同的症状就医,因此见习可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如发热、出疹、腹泻等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表现,采用串联的方式讲授,便于理解及更贴近于临床。同时在见习过程中复习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如诊断中的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内、外、妇、儿科等内容。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医师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及理解。教师从病房中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知识面覆盖在教材内容内的病例,提出所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及要讨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及查找的相关资料,在见习后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依据,并依据诊断的结论进行防治,让学生以医师的角色参与全过程。

见习教学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由于教师的年轻化,对缺乏病例的经典或新发传染病临床经验不足,见习教师及学生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相关传染病文献,并以文献为导向,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讨论等。在教给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追踪学科前沿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临床学习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使教师亦得到相应的提高。

面对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学见习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知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经过临床见习后,既加深了对传染病学理论的理解,又初步具备了运用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孙丽华,张韬.浅谈新时期传染病教学的问题及措施[J].新疆医学,2011,41:138-140.

[3]张世斌,郭新会,梁连春,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模式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211-213.

[4]戴虹,范晶华,李鲜丽,等.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J].综合医学,2012,8:374.

[5]杨江华,杨进孙,侯为顺.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38.

[6]杨海红,曾文铤,朱科伦,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60-161.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3

幼儿园是幼儿集中进行保育与教育的地方,一般接纳3-6周岁的幼儿。幼儿园的任务就是让幼儿的身体、智力以及心情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1]。但是由于幼儿的抵抗力较差,容易患上一些疾病,加上在幼儿园中的传播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幼儿健康问题[2]。为了保证幼儿在幼儿园中得到健康成长,本文加强对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健康保健的幼儿园儿童2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30例男童65例,女童65例,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12±0.11)岁。对照组130例男童70例,女童50例,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13±0.09)岁。两组幼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组采用全面的预防控制措施,具体措施:①幼儿园成立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落实每个部门、每个班级的具体职责。该领导小组由园长、保健老师、后勤组成。②全园需要提高对疾病控制的认识,重视幼儿园的卫生工作,定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而研讨,将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纳入到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幼儿园需要加强对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通风,必要场所需要每天消毒。尽量避免组织幼儿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教育幼儿在注意个人卫生,要使用流动的水洗手,嘱咐幼儿在打喷嚏、咳嗽时要清洁手,不可共用餐具。如果发现幼儿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立即就医[3]。幼儿园保健室需要定期消毒[4]。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幼儿增减衣物,使用合理均衡的饮食结构,加强幼儿的户外锻炼,保证足够的休息。③建立幼儿园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出现异常,各班班主任需要每天了解幼儿健康状况,发现疑似传染病的幼儿需要立即通知保健老师和幼儿园领导。发现幼儿身体不舒服或者出现高热立即隔离并通知幼儿家长。记录好每日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患儿的家访工作。加强幼儿园消毒。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出现传染性疾病的例数,包含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皮肤粘膜感染、腹泻、手足口病。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照组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道疾病4例、皮肤粘膜感染4例、腹泻5例、手足口病3例,实验组呼吸道感染1例、胃肠道疾病1例、皮肤粘膜感染1例、腹泻2例、手足口病1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幼儿园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自身免疫力低下,群体性的学习与生活容易引发传染性疾病。幼儿园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加上身体原因,容易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因致病因素感染疾病,加上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加强对幼儿园儿童的传染性预防控制工作十分重要。为了能够帮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减少疾病对幼儿的干扰,在幼儿园相关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到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将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考虑到幼儿园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包含环境、药物管理、饮食管理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管理。针对幼儿园部分特殊区域需要做到定期的消毒[5]。药物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免疫力。饮食管理也是希望通过从食物的角度提高幼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日常生活习惯管理是培养幼儿具备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幼儿勤洗手等等,有效遏制传染性疾病在幼儿园中的传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道疾病4例、皮肤粘膜感染4例、腹泻5例、手足口病3例,实验组呼吸道感染1例、胃肠道疾病1例、皮肤粘膜感染1例、腹泻2例、手足口病1例,对照组总发生率14.62%明显高于实验组4.6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过程中采用全面的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高幼儿抵抗力有着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英杰.儿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5,52(25):3569-3570.

[2]张秀莲,刘宇春.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3(04):162-163.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4

1 各种心态的表现形式

1.1 恐惧感增加 对每一位没有到过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护士,当听到调她们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恐惧和害怕,她们都怕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染上传染病,总是找出一些借口要求不去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1.2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刚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其家人总是不支持、不理解的,他们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太危险,更害怕护士把病菌带回家,传给家人。

1.3 无价值感、自卑感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按科室单独核算,按科室收支节余发放奖金。感染性疾病科是一个特殊科室,季节性强,病员有限,经济收入比不上其他科室,这样就造成了护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使她们更增加了自悲心理,她们总觉得比别人差一些、低一等。

2 分析

2.1 护士自身的思想素质低 有的护士缺乏奉献精神,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又脏又危险,经济收入又低,就产生了不情愿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思想。

2.2 社会不重视与世俗偏见 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的不了解和恐惧,对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使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自悲感增加。

2.3 医院分配制度不平衡 医院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影响很大,因传染病人的特点,造成科室收支节余少,相比之下,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量不少的情况下,分配的奖金却相对很少,甚至没有,无形之中打击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使她们的无价值感增强。

3 对策

3.1 提高思想素质 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业务学习,培养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是一样崇高的,为了更多病人能早日恢复健康,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白衣天使的爱心与奉献,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5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59-01

我院为全军唯一一所传染病医院,目前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且我国是病毒性肝炎乙型的高发区,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血源性疾病的危害。我院CSSD于2010年开始实施集中管理模式,负责所有科室重复使用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灭菌及供应,因此供应室是污染物品的集中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院的快速发展,CSSD吸收了大批新毕业护士,新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淡薄,为了提高新护士的防护意识,保护其身心健康,减少职业暴露,我院针对血源性疾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1 感染原及感染途径

1.1 血源性病原体 最常见及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在传染病医院此类患者占院总患者的85%以上,CSSD回收的器械不可避免的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它分泌物所污染。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职业因素[1]。

1.2 感染途径 锐器伤结合病原微生物侵入,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重要途径。CSSD护士在对污染器械、器具的回收、分类、清洗、检查、装配及包装过程中,有可能被针头、刀片、锐利器械等损伤皮肤或粘膜致感染而造成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

2 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原因分析

2.1 新护士的角色转变不到位 新护士刚从学校毕业,还不能马上适应由学生的身份到医院护士身份的转变。

2.2 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练 新护士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处理突发事件。学校不注重CSSD的实习阶段,安排时间短,甚至不安排。

2.3 自我防范意识淡薄 新护士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欠缺,自我防护认识不足,还有部分人员虽然能认识污染器械损伤造成的不良后果,但心存侥幸,认为一次、二次不按照规范要求操作,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图省事不使用防护用品或不按规范使用防护用品。

2.4 缺乏规范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缺乏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流程;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不能及时给予相关支持;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致使感染发生率增加。

2.5 工作压力大,心里素质差 面临新的环境,工作量大,害怕不能胜任份内工作,情绪紧张,不能很好的按照工作流程要求操作,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3 职业防护措施

3.1 加强实习阶段的学习 学校及医院应重视实习护士在CSSD的学习,延长在CSSD的实习时间。使其在实习期间对CSSD的工作熟练,掌握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带教老师应给予实习生防护指导,检查实习生遵守安全操作及标准预防的情况:有无双手回套针帽,医疗锐器的使用和处置的方法是否正确。

3.2 加强岗前培训 培训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2]。新毕业护士初到医院,必须经过医院规范的职业防护岗前培训,包括理论和实操。培训内容: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有哪些,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

3.3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护理部、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应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常见血源性疾病传播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按要求穿戴手套、口罩、防护眼罩、防水隔离衣、面罩、防水鞋等防护用具。如:接触污染器械时必须配戴乳胶手套,穿戴隔离衣、口罩;用镊子夹取污染针头、刀片和锐利物,并放入锐器盒。

3.4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组织新护士学习培训标准预防相关知识,提高认识,树立标准预防观念,自觉执行相关制度及技术规范。标准预防是针对经血传播疾病的最有效防护措施。

3.5 制定锐器损伤应急预案 如果发生锐器损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出血,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行伤口的局部按压;冲洗完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眼部粘膜,应使用洗眼装置清洗干净。并上报护理部,需进行药物阻断的应在24小时内执行。

3.6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医院在新护士入科前应进行查体,建立健康档案,注射乙肝疫苗以防感染,并定期体检。

CSSD是医院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源性职业暴露是CSSD职业安全的重要问题,加强对新护士职业暴露的培训,提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加强职业防护,以减少职业暴露,保护其身心健康,能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6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压力源;对策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感染科护士更是特殊中的特殊。由于感染性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护士所从事职业的相对高风险性,而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又对从事护理专业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染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质量。本文总结了4种压力源的常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现报告如下:

1 造成感染科护士压力源的常见因素

1.1 职业暴露 :由于感染科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样,感染科护士长期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在护理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中,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可能会导致护士感染疾病,其中以乙肝、丙肝以及HIV的感染几率较高,有的一次就可感染;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结核病的感染率较高,近几年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蔓延,更是增加了感染科护士的风险与压力。

1.2 职业损害 :由于感染科疾病的特殊性,要求对所有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很多的化学消毒剂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以前常用的甲醛,它与一定量的高锰酸钾配制用于熏蒸消毒,不但对呼吸道、眼睛有很大的刺激性,还会引起女性的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等;过氧乙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一旦接触未经稀释的过氧乙酸,会引起灼伤、腐烂,此外还可引发头痛、哮喘等;紫外线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但过量的照射会使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引起皮肤癌,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畏光流泪,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会使人产生恶心呕吐。

1.3 感染科的特殊性

1.3.1 特殊的环境 :感染科大多位于医院的偏僻角落,为封闭或半封闭式结构,工作环境压抑,令人不愉快的消毒水味,带有传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的针头,呼吸道传染病人呼出的带有细菌病毒的气体,这些都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但又都是感染科护士不得不每天面对的。还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部分护士担心被传染,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经常受到他人的嫌弃、家人朋友的误解和患者的不理解抵触情绪,这使得感染科护士的心理压力重重增加。

1.3.2 疾病的季节性和爆发性

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如甲肝、麻疹、水痘、流腮多发生于冬春季,伤寒、霍乱、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霍乱、手足口病大爆发,人力资源明显短缺。所以当感染性疾病的季节来临和疾病爆发时,护士的体力压力就暴露出来了。

1.4 社会要求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这种社会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学习压力。

2 对策

2.1 加强职业防护 :加强传染病的隔离及防护措施,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保证护士的人身安全;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遵守标准预防原则,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菌侵入;护士应按规范操作,对各类锐器应用专用容器盛放并集中处理;做好手的清洁与消毒,认真执行标准六步洗手法;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制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及《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如在护理HBV、HCV、HIV患者的过程中不慎被带血的针刺伤,应立即就地进行局部处理,同时通知主任、护士长,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专家讨论;并在24小时内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定期对暴露者进行检测随访,做好登记及分析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2.2 职业损害的处理 :对消毒剂要严格管理,特别是过氧乙酸等易暴易燃腐蚀性强的消毒剂要专柜存放。要加强和提高自身防护的自觉性,减少和避免有害气体及液体的接触。消毒柜要严格密封,消毒室要保持通风,接触消毒剂时要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紫外线灯开关应有明显标志,在空气消毒时避免暴露在紫外线下,应戴防护眼镜、口罩及手套。

2.3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医院应为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改善不和理布局,以方便护士的工作和生活;医务人员之间加强情感交流,在安排好工作的情况下,多组织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增进了解,缓解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因素对护士的压力;另外,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关系到护理质量的改善,关系到病人安全,也关系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士的缺编导致过度疲劳综合征,引起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管理者应合理配置人员数量,合理、灵活地实行弹性排班,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工作紧张状态,使护士在繁琐的工作中既确保适当的劳动强度,又能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

2.4 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学习: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和教育,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提高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应付行为的训练,提高应付水平。由于护士的学历和职称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职业继续教育也应跟据这些差异而有所调整。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照顾多数护士的接受能力和实用性,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制定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营造一种护理安全文化氛围,保护其免受损伤、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从容地应对学习压力。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7

从20世纪初,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并通过临床实验证明它是有效的杀死和抑制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葡萄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广谱抗生药物。随着医学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抗生素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病。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抗生素在对革兰式阳性病菌治疗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重要的主体作用。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初以革兰氏阴性病菌感染为主,感染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之而来的是真菌、厌氧菌感染率的上升。近几年来,新生的病菌和病毒又急速袭来,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登革热等,更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药物及疫苗迅速的根除它。

1.2感染病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对新药临床应用方面的学习、应用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新型和升级换代的抗生素飞速上市。当然这对于感染科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一些临近学科的患者,(比如感冒、呼吸科疾病等)为了实现自身疾病的快速好转,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抗生素甚至过量使用,从而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引起了国家医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当然治疗的过程就是初步诊断、检验、用药、观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治疗直至病愈。而对新型药品的使用更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床使用,观察其治疗效果与有关该药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从而使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上更加合理。尤其是对抗生素的使用,而这类药物的使用集中在感染科医生上。所以正确使用新型抗生素及同类药物是感染科医生要学习和领悟的重点。只有通过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才能教育好新参加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扩展到整个社会。这在当前也是备受社会和国家医疗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新的课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说明了作为感染科医生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感染科医生在新的知识理念指导下,对新接触受外来感染患者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实施,对被感染者病理认知和对感染源的认定。比如此次对肆虐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疫情的治疗和控制,我国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医疗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从感染学上讲,这次医疗救援行动是使我国医护工作者对埃博拉这种新的病毒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治疗以及发病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感染学上的研究以及药物的使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也成为对感染科医生在临床理论研究上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的重要资料,也说明了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这种理论的重要性。作为这方面的管理人员更有义务在组织专业人员业务交流会上、学习资料的准备和充实等工作上把工作做细做好。

1.3多学科交叉

感染性疾病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会呈现与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的综合性疾病。这为治疗的初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所以感染学不能是单一面对和解决患者病痛的学科。感染科医生必须对大内科和其他内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同其他病科的医生共同解决患者的病痛。医疗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对感染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学习与感染科相关的综合性医疗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通过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努力终于成功研究破解了基因-这个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的新学科,并将这一科研成果引入诊断技术,为最终确定病原微生物做了方法上的补充。这一技术上的研究成功使人类在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其实用价值涉及众多领域。好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好多以前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了确定的答案。这说明深入研究的理论的存在意义。作为感染病的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学会和应用这一成果来探索微生物感染更深层的意义,找出救治感染病更新更快捷的方法。所以更好地利用外来的科研成果为己所用,这种转换更需要刻苦学习和实践。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的大量流动,自然和生态的负性改变,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的存在。还有极大一部分地区的人对环境卫生和传染病存在有着极大的认识误差。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与污染致使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可能新的传染病暴发和快速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加强感染科医生的继续教育

2.1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近几十年来世界在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广大医务人员深感自己原有的知识已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接受新的理念与临床技术。因欧洲黑死病的肆虐,使人类明白了传染病的严重性。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类清楚地看见并认识到了细菌———这个单细胞微小动物的存在,细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生存液体,这是直接导致人类生病或死亡的致命因素。而在客观条件充分允许的条件下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它的载体动物和植物、空气、患病者的唾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在人类消灭了众多传染病菌(如鼠疫、伤寒、天花)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新的传染病菌又先后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如2003年的SARS、现在依然流行的禽流感、登革热以及新发现的埃博拉疫情。人类在承认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事实的面前,就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去应对这一事实的出现,并从主观上去研究控制它。对传染科医生要广泛开展学习班,病理、临床研讨班更新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理念的掌握和运用,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

2.2重视学科交叉

现代科学不断地向高度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某些领域又进行统一化和综合化发展使之系统化。医学界为了临床应用的需要首先细化了它的学科,即原来简单的内科细化成胸内、肾内、呼吸、肠道、消化等不同的专业科室,这只是让医务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更加精细化、专一化,这是从纵向看。那么从横向来看其中各科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纵横联系就表明了从事医疗工作人员的知识既要有它的专一性,同时还要有综合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具体讲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了一项专长以外,在其他相关领域里尽可能地造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提高,尽快的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具体一点即感染科医生要经常和大内科医生进行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交流,掌握临床病原微生物知识,用以提高自己对感染病患者医疗水平的实力,从综合病情来处理患者病情。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合理的剂量及给药间隔疗程,这样才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重症感染的综合诊治能力。

2.3加强医院感染队伍建设

将医院感染科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内容除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隔离与防护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传染病学、灾害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感染性专科疾病的重视,增加感染性疾病专科医务人员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使科室学术团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临床能力等诸方面均得到不断提高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为推广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积极申办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各级继教项目的举办,全面调动了感染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发展。广泛宣传感染病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教育全体人员重视医疗活动中的隔离原则和无菌观念,了解各种传染病和感染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做好针对性隔离措施。

2.5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及时掌握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保持与WHO等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建立全球性信息合作关系非常重要[2]。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8

从20世纪初,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并通过临床实验证明它是有效的杀死和抑制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葡萄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广谱抗生药物。随着医学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抗生素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病。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抗生素在对革兰式阳性病菌治疗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重要的主体作用。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初以革兰氏阴性病菌感染为主,感染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之而来的是真菌、厌氧菌感染率的上升。近几年来,新生的病菌和病毒又急速袭来,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登革热等,更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药物及疫苗迅速的根除它。

1.2感染病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对新药临床应用方面的学习、应用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新型和升级换代的抗生素飞速上市。当然这对于感染科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一些临近学科的患者,(比如感冒、呼吸科疾病等)为了实现自身疾病的快速好转,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抗生素甚至过量使用,从而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引起了国家医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当然治疗的过程就是初步诊断、检验、用药、观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治疗直至病愈。而对新型药品的使用更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床使用,观察其治疗效果与有关该药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从而使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上更加合理。尤其是对抗生素的使用,而这类药物的使用集中在感染科医生上。所以正确使用新型抗生素及同类药物是感染科医生要学习和领悟的重点。只有通过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才能教育好新参加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扩展到整个社会。这在当前也是备受社会和国家医疗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新的课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说明了作为感染科医生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感染科医生在新的知识理念指导下,对新接触受外来感染患者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实施,对被感染者病理认知和对感染源的认定。比如此次对肆虐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疫情的治疗和控制,我国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医疗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从感染学上讲,这次医疗救援行动是使我国医护工作者对埃博拉这种新的病毒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治疗以及发病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感染学上的研究以及药物的使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也成为对感染科医生在临床理论研究上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的重要资料,也说明了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这种理论的重要性。作为这方面的管理人员更有义务在组织专业人员业务交流会上、学习资料的准备和充实等工作上把工作做细做好。

1.3多学科交叉

感染性疾病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会呈现与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的综合性疾病。这为治疗的初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所以感染学不能是单一面对和解决患者病痛的学科。感染科医生必须对大内科和其他内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同其他病科的医生共同解决患者的病痛。医疗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对感染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学习与感染科相关的综合性医疗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通过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努力终于成功研究破解了基因-这个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的新学科,并将这一科研成果引入诊断技术,为最终确定病原微生物做了方法上的补充。这一技术上的研究成功使人类在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其实用价值涉及众多领域。好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好多以前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了确定的答案。这说明深入研究的理论的存在意义。作为感染病的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学会和应用这一成果来探索微生物感染更深层的意义,找出救治感染病更新更快捷的方法。所以更好地利用外来的科研成果为己所用,这种转换更需要刻苦学习和实践。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的大量流动,自然和生态的负性改变,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的存在。还有极大一部分地区的人对环境卫生和传染病存在有着极大的认识误差。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与污染致使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可能新的传染病暴发和快速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加强感染科医生的继续教育

2.1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近几十年来世界在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广大医务人员深感自己原有的知识已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接受新的理念与临床技术。因欧洲黑死病的肆虐,使人类明白了传染病的严重性。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类清楚地看见并认识到了细菌———这个单细胞微小动物的存在,细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生存液体,这是直接导致人类生病或死亡的致命因素。而在客观条件充分允许的条件下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它的载体动物和植物、空气、患病者的唾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在人类消灭了众多传染病菌(如鼠疫、伤寒、天花)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新的传染病菌又先后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如2003年的SARS、现在依然流行的禽流感、登革热以及新发现的埃博拉疫情。人类在承认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事实的面前,就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去应对这一事实的出现,并从主观上去研究控制它。对传染科医生要广泛开展学习班,病理、临床研讨班更新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理念的掌握和运用,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

2.2重视学科交叉

现代科学不断地向高度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某些领域又进行统一化和综合化发展使之系统化。医学界为了临床应用的需要首先细化了它的学科,即原来简单的内科细化成胸内、肾内、呼吸、肠道、消化等不同的专业科室,这只是让医务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更加精细化、专一化,这是从纵向看。那么从横向来看其中各科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纵横联系就表明了从事医疗工作人员的知识既要有它的专一性,同时还要有综合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具体讲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了一项专长以外,在其他相关领域里尽可能地造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提高,尽快的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具体一点即感染科医生要经常和大内科医生进行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交流,掌握临床病原微生物知识,用以提高自己对感染病患者医疗水平的实力,从综合病情来处理患者病情。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合理的剂量及给药间隔疗程,这样才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重症感染的综合诊治能力。

2.3加强医院感染队伍建设

将医院感染科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内容除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隔离与防护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传染病学、灾害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感染性专科疾病的重视,增加感染性疾病专科医务人员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使科室学术团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临床能力等诸方面均得到不断提高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为推广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积极申办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各级继教项目的举办,全面调动了感染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发展。广泛宣传感染病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教育全体人员重视医疗活动中的隔离原则和无菌观念,了解各种传染病和感染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做好针对性隔离措施。

2.5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及时掌握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保持与WHO等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建立全球性信息合作关系非常重要[2]。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9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掌握各临床病的起因,但是缺少实际操作,能够知道基本的病理过程,但是缺少更多的学习。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这个月以来,认真遵守科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早退,不矿工。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给我的任务认真完成各项操作。工作中耐心细致的对待病人,及时向带教反应病人的需要,认真吸取各项操作的经验。每次接到任务时心里都特高兴,但是有时候遇到一些病人时心里还是会紧张。每当这时候我的带教老师都用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给了我信心,让我找到自信!

今天我要这样说,是因为我在呼吸科得到了老师们的爱,这种感情是我实习过程中从未有过的。这里从护士长到每一位老师都给了我感动。第一天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里,所以无论干什么我都是发自内心的去接受,愿意去做。因为老师们爱着我们,同时也被我们深深的爱着。

第一天来科室,我早早的来到了呼吸科,我就被老师们的热情感染了,无论什么操作老师们都会带上你,只要是能教给你的东西老师都会耐心的讲解。我的带教老师是xxx,她是一个特别直率的人,热心、大方、心地善良。xxx老师不仅给我讲专业的知识,还给我讲实习经历的重要性以及困难之处。在这里我真的收获了很多。在这段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呼吸机的使用,气道切开病人的吸痰护理,胸腔引流袋的置换,并亲自作了导尿和抽动脉血气;并且还学会了怎样提医嘱,怎样去校对等等。

在跟xx老师上治疗的日子,我也过的很充实,专科的针剂和口服药的药理作用我都大体了解了,并且可以单独的核对口服药了。我开始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研究针剂的药理作用。跟xx老师快结束时,她叫我把操作手册带去,指导我如何规范操作,给我机会让我去药房核对口服药。过后我想,虽然在操作上我没有多大的进展,但我还是充实了自己,我还是有进步的!

总的来说,在呼吸科是我学东西最多的一个科室,护士长以及每一位老师的讲课,她们不顾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下夜班还耐心详细的辅导我们这群幼稚的学生,我们心里对她们充满了感激。可敬可爱的老师们不仅为我们点亮了心中的明灯,也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呼吸内科护理寒假实习总结(二)在呼吸内科实习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

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体位、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10

感染科是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率最高的、接收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一个特殊性的科室,该科室的护理人员遭受的职业风险要比其他科室要高,因此,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对感染科护理工作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积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降低感染科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确保护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1 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

1.1 经消化道发生感染的风险

护理人员经过消化道发生感染的情况有接触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排泄物,这是导致感染风险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消化道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流行,其中较多发于夏、秋两季,冬季发病率相对较低。最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疾病有伤寒、霍乱、病毒性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或者感染性腹泻等。其中有一些法定传染病一经发现,就要及时上报疾控部门,如伤寒、痢疾、肝炎、霍乱、蛔虫病等。

1.2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指由于血液接触或者体液接触等途径导致的疾病传染。目前,经临床证实的传染性血源性病原体高达50余种。但临床最常见的有三大类:艾滋病(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肝病毒(HBV),而且,目前这三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得知,感染科的护理人员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危害性较为严重。

1.3 病原体经空气传播

通过空气传播疾病的一般是病原菌,如禽流感病原菌、肺结核病原菌、SARS病原菌等。这些病菌通过人员流动、说话、咳嗽、打喷嚏、室内打扫等导致空气流动而导致病原菌传播。感染科的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一个充满病原菌的环境中,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感染疾病。

1.4 病原体经手传播

研究得知,80%的医院感染都是通过护士的手接触到感染物而引起的。曾有调查显示,感染科护理人员接触过患者或污染物的手带菌率是100%。而院内的耐药菌传播,尤其是患者之间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都是经过护士的手发生的。

1.5 心理社会因素

对于传染病,人们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恐惧心理或者逃避心理,感染科的护士也不例外。其处于感染率极高的环境中,除了要应对极高的工作风险,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会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护理人员的紧张、恐惧、悲伤或者害怕的情绪,长期下去,则有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等。

2 感染科护理工作风险的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可以规范行为,在感染科这样高感染率的环境中,更要依靠完善的制度规范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和操作程序,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职业风险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关于护理安全质量的管理制度有:消毒操作、隔离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等,而最关键的则是将这些制度落实在工作中,养成一个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风险。

2.2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性的工作,作为感染科的护士,更应该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排解,护士长也要兼任思想辅导员或者心理辅导师,积极纠正护理人员的不良状态,通过讲座、谈话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与心理素质,监督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按照规范操作,认真执行好各类各项制度,并创造机会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尽量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2.3 及时处理职业损害因素

感染科的消毒工作要比其他科室的消毒工作更严格、工作量更大,对于一些存在的职业损害因素,如消毒液、有毒气体、紫外线灯的使用等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护理人员要增加医学常识,在接触有害物质的时候,应该如何操作和处理,都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以便在遇到相关的职业损害因素时,能够主动积极地应对。

2.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医院内部要着眼于感染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风险,改善各方面的待遇、激励制度以及工作环境,甚至生活环境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展一些娱乐性活动或者体育锻炼活动,一方面促进内部人员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舒缓工作压力。此外,医院要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最大程度令护理人员适应劳动强度,发挥最高的工作效率。

3 小结

感染科病房患者的病情基本上都比较的复杂,并且发展变化较快,治疗的效果也是根据患者本身的病情来决定的,患者极易由于长时间饱受疾病的痛苦而产生急躁不安、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感染科的护理工作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护理工作内容,同时还包含了感染科护理的工作内容,因此这给护理人员提升了更高的要求,给护理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感染科护理工作新的职业风险还会不断出现。由此,研究感染科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发挥预防作用,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性,确保其工作的安全,从而促进医院感染科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例11

为了做好妇女保健工作,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了解我区育龄妇女健康状况,我区于2013年7月11日-11月30日,对7013例农村已婚妇女免费进行妇女病普查,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1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昭阳区4个乡镇辖区内7013名农村已婚妇女,年龄在25-64岁,其中25~35岁911例,占12.99%,36~50岁5140例,占73.29%,51~64岁1062例,占15.14%;文化程度分布:小学及以下3061名(43.65% ),初中2615名(37.29%),高中或中专1301名(18.55%),大专及以上36名(0.51%)。

1.2 调查方法 对妇科医生、临床检验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填写农村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普查个案登记表。内容包括婚姻状况、月经史、孕产史、避孕方法,并详细填写,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统一记录,并由妇科医生给予体检和取样检测,包括妇科检查和白带化验。妇科检点观察外阴、阴道分泌物性状、宫颈情况,双合诊检查盆腔情况,必要时行妇科B超检查。临床检验主要采用阴道微生物检测,采用悬滴法观察有无阴道毛滴虫、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尖锐湿疣采用醋酸白实验。

1.3 诊断标准 参照第7版《妇产科学》疾病的诊断,宫颈炎、各种阴道炎等。

2 结果

2.1 生殖道感染检出情况 参加普查的7013例妇女中,患病2151例,患病率30.67% 。阴道炎1403人,占20.01%,其中滴虫性阴道病患病617人(8.80%) 、细菌性阴道病患病率325人(4.6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320人(4.56%) 、萎缩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167人(2.38%);宫颈炎患病率410人(5.85%);盆腔炎性疾病83人(1.18%) ;盆腔炎合并宫颈炎及阴道炎患者139人(1.98%);子宫肌瘤75人(1.06%);附件肿物38人(0.54%);外阴尖锐湿疣3人(0.04%)。 生殖道感染情况见表1。

2.2 生殖道感染患者自觉症状与阳性结果的情况 生殖道感染患者中自觉有症状者1294例(60.16%) :症状是有异味者最多,其次为外阴阴道瘙痒,尿频尿痛,阴道疼痛或烧灼感,痛等;体征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患者中857例(39.84%)自觉无临床症状。

2.3 调查对象生殖道感染与宫腔操作的关系 7013名调查对象中有2989名有上、取宫内节育器、人工流产等手术史,2 989名中患生殖道感染1 494例,患病率为49.98% 。

3 讨论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妇科常见病。女性外阴、阴道与尿道、毗邻,易受污染。阴道是月经、、分娩、宫腔操作必经之道,容易受损伤及外界病原体的感染。绝经后的妇女雌激素水平低下,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许多妇女不注意经期卫生和性卫生,致病菌容易上行感染,侵犯子宫、附件,可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发生,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道健康,且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生殖道感染是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我区农村地区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女性生殖道感染与不孕不育、流产、新生儿感染、宫外孕、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生殖道感染具有患病率高、无症状比例高、不就诊比例高、得不到合理治疗比例高等特点 ,严重危害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该普查结果显示:普查的7012例中,患病2151例,患病率为30.67% 。按发病数排列,依次为阴道疾病1403例占20.01%,宫颈炎410例,占5.85%,盆腔炎合并宫颈炎及阴道炎患者139例,占1.98%,盆腔炎83例,占1.18%,子宫肌瘤75例,占1.06%,附件肿物38例,占0.54%,尖锐湿疣3例,占0.04%。通过对本次普查结果分析发现,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与文化程度低、生殖道感染知识知晓率低,自我保健意识差,卫生习惯差,许多妇女不注意经期卫生和性卫生,致病菌容易上行感染,侵犯子宫、附件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多年来落实输卵管结扎术、放置宫内节育器、人工终止妊娠等节育手术的增多,技术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导致宫颈炎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见于感染性流产、产褥期感染、宫颈损伤或阴道异物并发感染 .总体而言,文化程度低、生殖道感染知识知晓率低、自我保健意识差,卫生习惯差,经期、产期、产后及避孕节育手术后不注意卫生保健是导致生殖道感染疾病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加强以下几方面措施,减少生殖道感染:

1、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落实综合避孕措施,减少意外怀孕,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官腔操作应遵守无菌规则,重视手术前阴道分泌物的检查,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2、加大生殖道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办宣传橱窗、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把生殖道感染防治知识传授给广大育龄妇女,使更多妇女了解生殖道感染症状、严重性及防治知识,改善农村妇女对生殖道感染的不正确认知态度和不良的生殖道健康行为习惯,识别生殖道感染症状;增强农村妇女生殖道疾病防治能力。

3、 生殖道感染疾病的预防措施:(1)保持外阴卫生,每日使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清洁剂、消毒剂、中药等冲洗阴道,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要清洗外生殖器;(2)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长期服用;(3)在月经期、产褥期、生殖道手术恢复期及生殖器官感染时均要注意避免性生活。(4)做好避孕工作,减少怀孕的机会,避免人工流产时器械对生殖道造成的感染和伤害。(5)严格执行医疗常规和技术指南,特别在进行经阴道和宫颈的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消毒和无菌技术规范进行医疗操作,并对所有使用过或过期的器械进行消毒,进行宫颈手术操作前,必须对每个人进行生殖道感染评估,如发现患有生殖道感染应先治疗,再择期手术;经宫颈的手术操作避免子宫探针或其他器械碰触到阴道壁或窥器,避免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