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传播公司实习

文化传播公司实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3: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传播公司实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传播公司实习

篇1

锦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事影视制作和文化传播的专业机构。长期从事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策划和包装,在为多个经济开发区、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咨询与服务的同时,先后摄制、制作了数十部大型电视专题片、广告片。公司在摄制大型工程项目专题、协助大型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此外,在从事与政府审批关联的文化项目方面,也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对于这样一个新兴成长的公司,我非常幸运地被他们所接纳,成为了公司的一名在校实习生。在公司的培养下,我有幸参与了公司里多个重要案子。从中,自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在这期间,随着经理的思想指导完成布置的任务,学习视频制作基本技巧,加强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在工作过程中研究方法,认真作备,公司领导给予帮助和指导,指出不足,学习先进经验。

我的实习生活是从20xx年x月x号开始的,实习一开始,由于刚刚公司接到了关于汕头供电局盖新楼做宣传片的项目,这是我第一次做关于我学以致用的一项目。一开始我只是自己试试着做来作去,每次经理的作业,都是他提前先做好的,然后再叫我去练习做,我体验到了经理的辛苦,他对我的关心。我也很努力的去学习。发现实践中与考试的差别真的非常大,课堂上好多东西都是没有讲过的,有很多视频制作不懂得地方,我都会和我同学互相交流和深入沟通,交流沟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方式,这一切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篇2

2012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里的“汉语国际教育”既着眼于国内,也放眼于海外,指称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和文化教学。专业名称的调整意味着对专业内涵的重新定位,突出了新形势下对汉语教育人才的新标准和新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与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了解中国国情,能从事教育、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工作的本科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这里,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

早在专业名称变更之前,很多学者就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定位以及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做了深入思考和全面论述。亓华提出“汉语国际推广绝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李凌艳认为,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理解和知识拥有,与汉语知识的功底同等重要”。国家汉办2007年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五大模块中第二模块即为“文化与交际”,其中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内容,明确提出如下要求:“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教师应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学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际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并能够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毕业生基本流向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国内或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从事对外交流工作或在企业、公司、银行等从事翻译、文秘工作;继续攻读与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不论哪个方向,都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另外,根据有关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能力的调查,很多志愿者教师存在心理调适与跨文化适应能力薄弱、跨文化施教能力不足、文化传播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些情况的反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不可或缺。

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的培养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传承”,二是“传播”。“传承”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学养的积淀,是对中华文化精髓和发展动态的理解与把握;“传播”需要的是理论的指引和技巧的运用,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和对传播效果的追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的培养应从文化知识学习、文化技能掌握、文化素养提升、传播能力构建四个方面着手。

一、文化知识的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系统掌握中华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汉外文化对比等基本知识。

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在掌握基本脉络的前提下,突出中华文化特色,包括民俗文化、人文地理、饮食文化、哲学智慧、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包含着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三个层次。很多人觉得我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潜移默化地自然习得的。其实,如果没有有意识的学习,身处本民族文化中的人依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于母语文化的认知停留在器物、民俗事象等层面;理解不到位,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或盲目坚守文化自大,或在强势文化面前不自信,缺乏文化情感立场的坚定性。所以,对于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华文化知识,除了要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外,还要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恰切理解和理性认同。

世界文化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获得与中华文化进行参照比较的相关知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世界文化常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更要了解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要把握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知己知彼”,以顺利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文化知识这部分课程的学习,着眼点应放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与对话上,教学内容要做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文化知识类课程在设置上要坚持整体性、渐进性的原则。整体性是指各门文化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容上既要相互关联,又要避免重复。教学单位应对本科阶段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使用进行整体观照,把握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任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比如“中国简史”与“世界简史”两门选修课可以考虑同期开设,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外历史大事同时纳入视野,共同观照。甚至还可以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便于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历史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渐进性是指各门文化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要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古到今、从内到外最后再对比的顺序来设置。比如“中外文化比较”课,必须在学生先学习“中国文化通论”与“外国文化通论”两门课后才能开设,只有先熟悉了进行比较的内容,“比较”才会有效进行。

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古今平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是因为对中国现实的文化状况和发展态势感兴趣才选择学习汉语的。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有助于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有助于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他们规划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在2013年举办的“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论坛上,专家们提出: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因而,作为未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对中国当代文化内容的了解与把握,包括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文化技能的掌握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在学习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过硬的中华文化技能。文化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能力。

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华才艺”作为一门必修课承担着文化技能训练的重任。中华才艺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貌的才能、技巧与艺术。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象表现,它以直观的形式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才艺形式多样,传统的中华才艺有书画、舞蹈、太极拳、武术、戏剧、相声、中国民间工艺(剪纸、中国结、泥塑)、中国传统乐器等;现代的中华才艺由传统才艺发展而来,包括中国歌曲演唱、中国菜烹饪、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在海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才艺深受汉语学习者的欢迎和喜爱,几乎所有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把中华才艺作为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兴趣、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手段。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精通汉语、熟悉中华文化、拥有中华才艺的国际汉语师资十分紧缺,因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中华才艺课的设置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才艺”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而是贯穿本科四年教学的一个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核心课程,又有辅助课程。一般来说,适用于海内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才艺形式,往往具有展示性强、入门快、效率高的特点,在汉语课堂中,书法、剪纸、中国结、太极拳四种才艺形式应用最多,因而可将这四种内容作为才艺教学的核心课程。其他如传统乐器、舞蹈、戏剧、茶艺、烹饪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开设。“中华才艺”也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应时刻与其他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积极互动。比如,中华才艺课与外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练习如何用外语教剪纸,如何用外语教别人包饺子。中华才艺课与教法类课程也有交集,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才艺本身,还要学会如何教授这些才艺。

中华才艺课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作为一个贯穿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中华才艺课的教学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学期,也不能只局限于课时之内。一门才艺的学习,需要不间断的训练,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学到的只是那些最基本的理论和技巧,只有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实践,才能避免“学得快、忘得快”情况的发生。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考虑到才艺课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拉大教学间距,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艺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课时和师资,保证课程格局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考核方式上,要杜绝简单随意、上交一份作业即可过关的传统方式,采取“平时作业+‘滞后’考核”的新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延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才艺课程的作业或作品是学生平时学习成果的反馈,有了这些反馈,一门才艺学习结束之后就没有必要马上进行考试,而是应给予学生更多练习和实践的时间,到中华才艺课程全部结束后,再依开课顺序集中考查以前掌握的才艺,这样才能确保课程的连续性,有效督促学生常学常练。在实践模式上,要充分发掘校内的实践机会,同时努力搭建面向社会的实践平台。例如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成立才艺兴趣小组,老生带新生,专业带业余,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鼓励学生开展才艺展示活动,将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纳入该项课程的考核之中;利用留学生教育资源,积极为中外学生搭建互学互助桥梁;建立中国文化体验室,为中华才艺类课程提供专门的场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几项基本的文化技能,为将来从事汉语教学、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奠定牢固基础。

三、文化素养的提升

文化素养不同于文化知识,它是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气质和精神。文化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我学习、自我陶冶、自我领悟的过程,是以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经过吸收、内化和融通,最后转化形成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濡染和熏陶。

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首先,鼓励学生发现中华文化之美,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由衷热爱。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体会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美、篇章之美。只有让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让他们热爱、熟悉中国文化,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自觉地传播中国文化。一位国际汉语教师,对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挚爱,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这首先就会赢得外国学生的尊重和敬意。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增强文化判断力,积极应对不同文化的碰撞,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其次,以文学为突破口,通过经典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加深其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具有文化深度和国别特色的艺术手段,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信息的载体,文学教学具有强大的社会认知功能。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文学教育目的有:1.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启迪审美感悟,提高文化品位;2.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中以中国文学为主,以外国文学为参照。中国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即使只取一瓢饮,也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做一个概括性梳理,让学生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需要对某些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必修课课时有限,可以考虑增设选修课,如“文学名篇选讲”“中国典籍选讲”等,以鉴赏为主,课上多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文化观点,同时加强课外辅导,为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研究提供指导。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开设了“文化的差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三,积极拓展课内外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走进文化,感悟文化,提升素养。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记忆为主,文化素养的提升以体验为主,经典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之美,然而跳出书本则需要学生在广阔的现实世界中获得切实的文化体验。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们都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文化体验活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也能变成身边的文化展示和体验基地。例如定期组织文化讲座,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过来,与同学们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根据学生不同的乡土文化背景,让学生准备小型的文化讲座,介绍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布置文化选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最后在课上将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等等。文化体验还要走出课堂,结合各培养单位所在地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的普遍特点,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地域文化是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切入点,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它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文化浸润作用,以往我们更多地着眼于大中华文化的教学,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不足。文化考察不一定局限于名山大川,文化体验也不一定只是参观名胜古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有代表性的工厂和企业,有自己的博物馆、纪念馆、老街区,带领学生去这些地方参观考察、学习体验,了解当地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民居、服饰、民间艺术、生活习惯等,使学生在体验性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进行文化思考,最终转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

四、传播能力的构建

这里所说的“传播能力”涵盖了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两方面的能力。“传播”和“交际”来源于同一个英语单词“communication”,二者含义大致相同,但在使用时各有侧重。“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是人们通过符号和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社会传播主要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交际”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意见、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的含义比较接近,因而,人们往往倾向于用“交际”指人际传播,用“传播”指面向群体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国际汉语教师在海外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不仅要实现有效的人际传播,还要借鉴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模式和方法,积极开拓多种传播渠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文化传播与交际”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但是,传播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各类课程的中外文化要素,发挥课内课外的共同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情境中获得相应能力。传播能力的构建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跨文化意识”是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理解、接受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具有的文化属性,也要认识到他人的文化属性,并去认真探究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理解交际对象的行为。培养跨文化意识,重点在态度和情感层面,必须提高个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除了熟知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理论之外,更多地来自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第二,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相关理论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同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学习传播学原理,但是有关交际与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策略必须掌握。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自己即是传播主体,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受众心理与需求,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尊重传播规律,排除“噪音”干扰,提高传播效果。只有传播主体素质高、能力强,传播媒介使用恰当,受众才能全面了解传播信息,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部分内容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三,借助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对接。案例分析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真实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的目的。案例分析不能浅尝辄止,应该有量的积累和质的保障。教师通过认真筛选,不仅要选出适合学生水平、与所涉及理论相关的典型案例,还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不失时机地将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经过整理引用到课堂中。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获得文化传播的宝贵经验;案例分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创造实习实训机会,增加学生跨文化传播的实战经验。学生在了解既有交际规约和掌握一定传播策略后,还需要亲历跨文化情境,才能对文化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一般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实习单位的确定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统一安排,二是学生自主解决。各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发多种实习形式,如建立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模式或与其他高校国际交流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合作协议,与对外汉语教学培训机构或与外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尽量让学生走出去,接触异文化,并适时给予实习指导,完善实习评价体系,避免实习流于形式。由学生自主解决的话,应注意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另外,文化传播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战训练。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参与或负责策划多种文化传播活动,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国别、不同教学对象设计相应的语言文化传播方案,注重传播的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对象的传播模式及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知识、过硬的文化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自觉的文化传播意识和出色的文化传播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华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东北亚地区比较文化创新团队”[批准号:WT2013009]、大连外国语大学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培养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014-RCY-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3]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丁芳芳.文化差异的解读――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A].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3

性 别:女

出生年月: 1985-10-20

民 族:汉族

身 高: 157CM

婚姻状况:未婚

最高学历:本科

所学专业:广告学

在读院校:武汉科技学院

籍 贯:湖北仙桃

求职意向:

求职方向:广告文案创作、广告策划与创意或其他

求职地点:广州

工资要求: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大学期间所修课程:

素描色彩基础、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基础写作、现代汉语、大学英语、广告学概论、平面色彩构成、FLASH、 传播学概论、广告史、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媒体研究、广告摄影与摄像、广告文案写作、美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专业英语、多媒体广告制作、广告经营与管理、企业文化、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广告心理学

所获荣誉:

04-05年 学校二等奖学金

05-06年 湖北省政府讲学金

工作及实习经验:

大学期间寒暑假参加过两次销售类型的兼职工作——信诚人寿保险武汉分公司兼职话务员和购多多业务校园销售代表

2007年暑假在广州唐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习一个月

专业技能及外语能力:

英语:通过CET4

篇4

这个暑假,我用两个月的时间和上海的广告业来了一次看似浅尝辄止却也是获益良多的亲密接触,暑期广告公司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我实习的地方是家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来的单位,公司汉唐国际广告有限公司系隶属于汉唐国际文化传播集团在上海的分部。其创建者是曾在中国广告界呼风唤雨的“大佬级”人物李志恒先生。背靠强大的汉唐国际传播集团,聚集了众多来自各大4a的优秀创意人才。我所在的部门是公司的创意组,主要负责广告创意策略和视觉呈现设计等事务,在我看来更像是平面设计部。我们公司目前主要长期服务的客户是台湾统一企业“雅哈”饮品卡夫集团“果珍”系列饮品、科迪coty“adidas”香芬沐浴系列、bose音响等等。我所在的创意组一共9个人,分别为创意总监、创意副总监、文案总监、艺术总监等,人员规模不大,业务却是十分繁忙。鉴于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主要负责完稿、协调、杂务等,而且我是公司今年唯一招收的实习生。

两个月时间,说短是因为可以学得细节太多了,说长是因为可能缘自实习生的缘故,这两个月更多时间浪费在杂务上,没有参与过一次完整的广告策划到执行过程,不免有些遗憾。两个月时间里,总监给我布置了一些独立的任务,比如为XX年,圈内称“伟哥”。1997年加入奥美军团,之后转投lowe,qq分组超拽其后曾任saatchi&saatchi实力传播创意副总监,xx年应wpp旗下邀请,任创意总监,现又回归传统广告怀抱,加盟汉唐国际。曾获xxnewyork广告节金奖、优秀奖,xx全球华文龙玺金奖,作品多次被全球archive广告档案收录。在实习阶段和他的接触,我能学到的立竿见影的东西并不多,但是他带领和培养下属的方式还是值得学习的:每个礼拜他会给每个成员布置1-2个命题,要求我们每周要围绕命题手绘XX年广告作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他还经常要求我们平时要多多关注各类新鲜资讯,不仅是广告界的、艺术界的,还要关注国际环保、政治、军事、体育、教育等等各类知识以扩充视野、开拓思路;另外,他还要我们每人每天要多多翻看各类专业杂志,把看到的好的创意或者好的设计元素剪贴收集起来。可以说,黄伟所做的创意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国际性视野。

今年,古诗大全由他带领的团队设计的《极地动物》系列广告突破常规,贴近生活,巧妙运用插座装置的互动,让公众在用电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环保教育”。凭借出色的创意表现,《极地动物》系列广告一举荣膺xxnewyork国际广告节奖。成为除grey上海外,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广告公司。另外,此系列广告还同时荣获联合国颁发的undpi奖。unitednationsundpiaward是表彰为公益事业传播作出贡献的广告企业个人和广告作品,由联合国和newyorkfestivals发起的而颁发的。这可能也是中国获得的第一座与联合国有关的广告奖项。

篇5

一周的实习时间一瞬间就过去了,对刚踏入社会的我来说,我都不知道自是否定错位,我学的是计算机课程,我自己本来就是想在专业技术类这一方面发展的,可是直到我去xxx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面试时,我竟选择在管理方面发展,我现在工作的岗位是公司经理的助理。

这次实习是非专业的尝试性实习,我现在所从事的实习岗位都与专业没有关联,实习一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没有把职业定位好,只是在那里麻木的不断的寻找工作,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个实习单位,可能这就是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吧!既然我现在选择了该职位,就更应该好好地做,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去做,用心去做,迟早会得到回报,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经理跟我说了,要想在管理方面做得好,就得到基层亲身体验,了解每道工序的流程和生产工人的感想,特别是我们这些刚步入社会的人,这样做好让我们熟悉公司有关产品的型号、名称、特性和有关的工作程序,然后才能更加容易地进行管理。在生产线上工作,感觉真的很累,可是我学会了与人相处,同时也提高了我处事的能力。从表面上来看,我只是一名生产工人,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我都会去了解产品的名称、型号等等,还想一想该道程序可以在哪一方面改进一点来提高做事的效率;而至于我现在所从事的职务来看,管理制度都是比较完善,每星期的工作任务检查都会排在第一名,对于各种的做事流程,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未完全熟悉,我最熟悉的还是在网上的工作程序,毕竟计算机是自己的本专业,相对来说比较上手。

一周的实习很快结束了,在接下来的实习期间,我还会继续努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篇6

别: 女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党员

出生日期: 1986年05月

口: 湖州市

婚姻状况: 未婚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毕业时间: 2008年06月

所学专业: 广告学

外语水平: 英语 (一般)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实习/应届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市场、广告、公关、艺术、文化传播、互联网、电子商务、建筑、房地产、服务业

期望职位:广告创意与策划/文案、文案创意、公关与媒介专员、市场专员/助理、部门助理/秘书/文员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2000-4000

教育经历

2005/09--2009/06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广告学

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编辑、广告经典作品评析、广告心理学、广告媒体研究、行政管理学、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市场营销学、广告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

工作经验

2008/07--2008/08:侬侬魅力广告有限公司企划部 实习生

实习期间,日常工作如下:

1.协助企划部经理撰写“主题秀”活动文案策划,参与主题秀活动前期准备工作;

2.协助设计“主题秀”系列相关广告宣传:DM单、贵宾卡、邀请函、KT板、喷绘等;

3.从公司企业文化中不断认识广告,了解广告,并有陪同经理接待公司客户经历;

工作业绩

2008学年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学生专业奖学金二等奖

2005学年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学生专业奖学金三等奖

2008/04 全国计算机等级三级网络技术 合格

2007/12 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 合格

自我评价

1.对广告行业感兴趣并立志在文案/策划、市场、公关方面发展;

2.具有文案/策划/设计等广告实习经验,获实习单位好评;

3.担任四星级社团社长职位一年,有丰富的社团活动策划经验,如成功策划“湖师院大型周末舞会”;

4.个性开朗,接受新知识、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强;

篇7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38-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不断提升,由此带来的文化影响也相伴而生。海外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使汉语教学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呈现出国际发展之态势,汉语国际化教育已蔚然成风。伴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文化差异、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素质培养等成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学生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组织编写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中指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策略、文化能力四方面内容组成……文化能力则是培养学习者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能力,更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元素”[1]。由此可见,来华留学生的对中国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其汉语综合能力。

近年来,学界比较重视中国主体文化在来华留学生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学者与研究者就留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且已颇见成效。研究角度的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亦有不同。在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如何在留学生中引入并开展实践教学,在提升汉语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借助地域文化提升留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每一所高校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从目前来看,关于留学生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在有限的研究中,也大都以专业为导向,侧重于对留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的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进行理论化、制度化研究。[2][3][4]针对各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其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却没有引起重视。而地域性文化传播中的实践性、体验式教学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序的、递进的有机整体,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理论教学进度统筹安排的实践教学进程”[5]。从国际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来看,以汉语言专业为主,留学生除本科生、研究生之外,还有大量的语言生。从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出发,配合课堂教学,研究切合实际的特色化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学有所得,亦可成为推进学院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性文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留学生来到中国,必然会受到当地风俗、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习惯、道德观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了解并熟悉地域文化会尽快消除这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沟通障碍。留学生能否成功习得汉语还取决于他们对地域文化的适应程度。

从近几年国内各大城市留学生市场情况来看,竞争异常激烈。有效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与实践中,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吸引留学生前来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留学生的汉语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配合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课堂教学,增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多渠道、多角度的深入性文化传播之目的。“通过地域文化实践环节的开展,缓解留学生的文化休克障碍,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管理的作用。间接地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提升学生培养体系。”[6]

(一)以语言为工具,深度了解中国文化尤其地域文化,体现语言学习的目的性

对于留学生来说,到中国学习汉语无外有两个目的:一是将汉语作为一种工具,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与掌握,使其成为今后回国求职的优势;二是因为婚姻或可能从事与中国相关的经贸等业务而长期生活在中国,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对于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单一的汉语学习已不是其来华的目的,而对地域性民俗文化的渴求已呈现出来。留学生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当语言已经不再是交流的障碍时,“游学”成了其留学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应大力发掘辽宁地域文化,为留学生提供体验不同地域文化民俗的实践机会,不但满足留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检测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而且也多一条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当然,选择适当的、特色显著的地域文化也显得很重要。

(二)以地域文化为诱因,提升语言的学习兴趣,推动语言的学习进程

语言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考验意志的过程,汉语学习也不例外。对于来华不久的留学生或者一些汉语初学者来说,新环境所带来的对于新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的不适应,再加上浸濡在一个完全汉语的环境中,用最简单的汉语交流,面Φ娜词茄习的难度日益加大,很容易孤独无助,产生畏难情绪在所难免。基于学生的种种情况,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组织留学生体验辽宁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各民族生活习俗。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但给留学生提供了轻松的练习空间,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零距离接触,尤其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可以拓宽留学生的视野,解决语言学习中的实际,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达到以文化来促进汉语的学习的目的。

三、以地域性文化为导向,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在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基础上,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现有课堂教学形式,结合国际教育学院自身多年来的留学生教育经历以及所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配合课堂教学,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辽宁地域文化等进行体验式、参与式实践教学已成为国教院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地域文化,并把它融入留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去,仍值得每一个对外汉语人思考。

以汉语为交流工具,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体验中国文化成为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的共同目的。作为专门从事汉语教育的高校,应通过对留学生汉语程度、所了解中国文化内容的多寡进行调研,尽可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如何使文化交流与传播以一种便捷、顺畅、针对性强的方式存在于教与学中。

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熟悉中国人文、社会、历史、地理环境。二是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从以往国际教育学院非本科专业留学生的情况来看,其汉语程度差别很大。既有零基础的初学者,也有汉语程度已达中高级的学习者;从学习时间来看,既有几个月的,也有几个学期的。打破单一性课堂教学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并开发实践教学,特别是以辽宁地域文化为主导的多种传播渠道并存的方式已成为必然。

(一)以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的方式来感知中国文化

借助对传统节日习俗的渗透,可以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国教院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节日庆祝活动,进行诗歌朗诵,端午时节吃粽子、系五彩线、编五彩绳;中秋时节吃月饼、赏月等,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节日有机融合。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2015年除夕之夜,国际教育学院来自俄罗斯、布隆迪、韩国、约旦、突尼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6名留学生,与老师们一起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 NEWS栏目组在辽宁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举办的“外国留学生中国乡村过大年”文化体验活动。中央电视台驻辽宁记者站全程跟踪报道,并在央视英语新闻频道面向全球分5个时段进行了现场直播。

2017年春节前夕来自13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到盘锦大洼区参加“民宿快乐过大年”活动。留学生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感受不一样的辽南年味儿。

(二)借助地理优势,开展辽宁地域文化考察活动

辽宁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满、蒙、回、朝鲜、锡伯等多个民族。辽宁地区至今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反映清朝历史的文化遗迹、体现满族习俗的风情村等。采用文化体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留学生看到与印象中不一样的中国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语言文化丰富性的理解。

辽宁地域文化体验活动现已成为国际教育学院的特色实践活动之一,每年春秋两次的文化体验是留学生最热衷的事情。近几年留学生的足迹已遍布辽宁的城乡、山川,亲身感受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文化体验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培养了留学生用心去发现、去感知的学习习惯。

另外,这种文化体验活动还会引发一些留学生的深刻思考。在去赫图阿拉文化体验时,一位来自蒙古的留学生对汗王寝殿门框上悬挂的匾额产生了质疑。“汗王寝宫”是用汉字和满文书写的,满文与蒙文的相似引起了她的注意。回校后她查了资料,明白了满蒙文字的关系。

(三)设置灵活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茶艺、民族乐器、剪纸、皮影等,因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特点,极受留学生的喜爱。除了课堂教学外,国际教育学院还为留学生安排了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让留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亲身感受与学习。

设置中国文化体验课堂:专业教师教授中国剪纸课程,留学生们学习如何用折叠、剪裁、雕刻等方式制作出特定的剪纸图案。戏剧艺术学院的师生为语言文化研修班的留学生们展示多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并演奏美妙动听的民乐。举办戏剧专场讲座,了解戏曲中的典型手势,穿戏服、画脸谱、听昆曲,领略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另外,组织各种文化社团、汉语角活动,使很多留学生能有机会学习并演奏中国民族乐器,展示中国书法,进行中国茶艺表演等。

(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升留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广传播地域文化的同时,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提升留学生的职业素养。

2015年年初,北京盛世天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沈阳晋级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和辽宁楚商会馆与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正式签约成为外国留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关系就此确立。随后,韩国留学生分别在这三个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感受到了不同的企业文化以及融注在其中的儒家文化的精髓。留学生们在体验到不一样文化的同时,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的熏陶。

四、结语

在中国本土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国际汉语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知识,并将其有效融入国际汉语教学实践中去,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然趋势。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高校也成为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实践性教学在对留学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域性文化体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伴随着汉语基础性传播普及之势,以汉语为交流工具,在课堂理论教学逐渐完善之余,体验式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创新,也将成为国际教育学院吸引留学生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沈燕琼.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留学生实践教学质量[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3).

[3]沈庶英.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实践教学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

[4]何洪霞,张颖.留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辽宁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

篇8

关键词:旅游;文化;关系;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不论从旅游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旅游的供给来看,旅游业都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已经有20多个省把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是过去和现在所形成的,人类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活动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旅游从本质属性来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门学问,把玩的地方选对了,能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会玩的人会选择那些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地方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这就产生了旅游的市场。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不论是从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来看,还是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来看,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

2、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消费,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想要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必然需要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的旅游资源。

3、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在消费者文化层次的提高,传统的很多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来传播文化,比如,如果简单的去宣传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消费者接受程度并不会很高,但如果靠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去传播相关的文化,消费者将能够在一种旅游体验中更好的接受文化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有了旅游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中传播文化,将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传播同时有一个良好的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跟旅游产业的融合,极大的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未来旅游产品的竞争,从核心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有些国家,通过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韩剧在亚洲的流行,促进的不仅仅是电视剧本身,也带来了韩国的旅游热。电影《非诚勿扰》的播出,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北海道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不是简单的看看风光,深层次的要求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2、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很多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更是能促进旅游跟文化的同时发展。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进步。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者的来源,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我国的游客主要来源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旅游目的地更多是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游客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移动,既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意识,也带来了消极的文化和意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贫富差距意识等等相对消极的文化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游客的进入,必然带来就业,很多旅游从业者比较轻松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这种轻易获得的收入导致对文化学习的蔑视,还有很多文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形成畸形的发展,这些都是旅游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对策

1、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要做好旅游文化的产品,先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文化需求与旅游消费者特征的文化精神。例如,外国游客来中国,除了享受美丽的风景,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美味的中国菜,也希望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国家生产、生活、娱乐和其他的信仰、习俗。研究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前提。

2、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除了挖掘文化建设,并特别关注的旅行社,旅游宾馆的文化建设,旅游公司和其他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有形的产品,除了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客户追求美,创新的文化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提高质量和旅游区等级。旅游市场营销,除了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其营销人员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仪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区域,给出一个具有独特的高质量的文化形象的人。

综上所述,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作者单位: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肖建刚,丁陈娟.导游基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二)教学模式创新1.采用“2+2”创新教学模式。“2+2”创新教学模式是我们专业试验园区的实验项目,本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其爱好和特长分小班、分方向授课,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学习专业课程。所设的专业方向有:影视经营与销售方向、编辑出版方向、广告策划与文案方向等。分方向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个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具备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就业时就可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单位。2.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属于“管理学”学科。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多的能力,我们正在尝试采用主修辅制、双学位制培养模式。学生可以选修学校其他的专业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取得其他专业文凭,学生取得双学位,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没有实行双学位制的学校,可以采用辅修课程的办法,让学生辅修有关专业,通过系统学习,拿到结业证书,这样也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3.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充分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思路,建立数量充足的优质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学生的实习分为见习与毕业实习两种类型。每个学期学生到实习基地见习一段时间,熟悉企业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锻炼自己的能力。毕业实习时间相对长些,半年或一年。毕业实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专业教学和产业建设互动,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效链接。4.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的改革。打破教师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等方式授课,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考试形式不局限于试卷考试,如写作课能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学生发表文章作为考核成绩;策划课可让学生写出具体的策划方案等;摄影课让学生交自己的摄影作品;影视制作课让学生拍摄短片;市场营销课的考试可采用教师出题目,学生进行市场调查,撰写研究报告的形式。总之,就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较完善的课程体系[2]为了使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我们对课程设置运用了课程包的形式。根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4个课程包:1.文化基础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是文化基础课,通过基础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如: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民俗文化、文化资源学等。2.经济、管理类课程包。这包括管理类课程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这一课程包的主要课程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品牌运营、广告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会展产业概论等。3.传播、策划类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宣传、写作;掌握策划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工具与技巧,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市场策划方案的能力。如:传播学概论、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广告策划与文案、创意思维、应用写作等。4.技术类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有专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要求。如摄影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是有限的,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可以用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介绍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不断吸收新东西。

二、建立健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主要加强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一)建立完善校内实验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传播学院苹果机房,购置了数十台苹果电脑,配有播音、录像设备。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网页制作等课程的学习。不断完善了实验实训的管理工作,实验、实习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专人负责管理。

篇10

人文,社会人伦,文治教化,简言之,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本文以云南工商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来探讨如何设置具有实用性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人文内容与设计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云南工商学院在2011年申报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2012年开始招生,到2014年共招生三届,共计173人。第一届学生录取之后,问题接踵而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是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云南省内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当前省内的文化市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中小型企业单位宣传部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需求量,尤其是云南省的地州、县市、乡镇等基层单位和社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长较快;具备相关采写编评全媒体一体化知识技能的学生受到上述用人单位的欢迎。于是围绕着人才需求分析,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在省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社区基层、新闻传媒、出版发行等机构从事文化宣传、出版编辑、新闻传播、文案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10%)、专业理论课(20%)、专业核心课(30%)、技能实践课(30%)、拓展课程(10%)五个模块组成。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是否设置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课程成为一度争议的问题。“实用派”认为上述课程不具备实用性,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独立学院教学资源有限,不应设置。“人文派”反驳,这些是基础课程、常规课程,不设置,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好比建在空中的楼阁,没有根基,实用就是空谈。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文化传播方向,专业核心课与技能实践课以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网络编辑写作、沟通与口才、速记和速录、校对实务、报纸电子编辑与实践、文化产业策划、企业宣传创意等课程为主,实用性较强,因而需要建设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近300万元。拟建非线性编辑工作室、演播室、新闻实训中心(以纸媒、网媒、新媒体为主),让学生能够完成常规的前期采访和后期制作任务。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日后的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了解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注意事项以及工作细节,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模拟武装自己,为下一步进入实习单位奠定基础。同时,与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社区基层进行校企合作、市场调研,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上述单位,校外实训,通过完成实际任务、项目的考核,开阔眼界,准确定位,积累工作经验,获得预期的工作岗位。目前,已经与《春城晚报》、《车与人》杂志社、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普洱日报社等结成校企合作单位。

三、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

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体现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学院开展了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的人才培养活动。所谓“行业专家进课堂”,即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企业人员等来给学生讲课、示范,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发展研究部主任、传媒经济学博士宁莉女士被邀请来人文学院进行“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讲学,从事新闻行业数十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与人》杂志社主编钱粲明先生做了“昆明都市类报纸的那些事”的讲座,一系列行业专家的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所谓“工学交替”是学院在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安排二到三次实习机会。

总而言之,人文课程不是没有实用性,而是怎样找到适合的载体和形式,体现其丰富的内容与潜在的价值。通过对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观点。这一论证对于其他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也同样适用。“人文课程也实用”的破立有待全方位、深层次、接地气的进一步论证,这里限于篇幅,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

[2]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系列调查研究报告、专业建设材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研究”(2014C183Y)的阶段性成果,云南工商学院院级课题(JXYJ2013-1-16)成果。

(上接第16页)

选择市场研究、渠道管理以及市场策略等各个业务背景的人员任教,让学生聆听来自一线的市场营销经验,增加其真切感受,强化实践环节,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加强工学结合。

(五)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要改变这种“一张试卷”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就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建立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按规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根据评估标准,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作业要求,规范学习行为,在每次实践结束时就能给出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课程结束时综合所有实践,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在营销策划等实操方面能力上的培养,以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考评过程还要做好效果反馈与调整工作,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收集学生参与实训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预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实践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作为配角,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只有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改进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师资队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多地体现出企业的需求方向,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满足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玮杨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8):157-158

篇11

我实习期间的工作主要是文秘兼助教。公司创办不久,一直注重教学发展师资力量,所以现在缺少处理日常事务的文秘。但是公司以葫芦丝教学为主,日常事务和要处理的文件也不多,所以即使是文秘也要求懂音乐,能在教学上有帮助,这也是为了精简人员。在葫芦丝方面我还是有点自信的,大一的时候在学校艺术团开办的葫芦丝培训班学过葫芦丝,后来自己又和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现在也有五、六级的水平,和教学中心一些兼职的助教水平也差不多,所以这份实习工作做起来应该可以得心应手的。

葫芦丝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乐器,是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简单点说,葫芦丝由一个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葫芦顶端有吹嘴,气流从这里进入葫芦,葫芦是作为共鸣器的;三根竹管插在葫芦下方,中间一根较粗的是主管,主管插入葫芦内部的部分有一个铜制的簧片,气流振动簧片发音,它是发音器;主管上前面有六个音孔,后边有一个音孔;两侧的成为附管,附管打开时持续发一个因,右附管为中音3,左附管音为低音6。葫芦丝在结构上大同小异,在音调上通常有c调、降b调、d调、f调、g调等,用来演奏不同调的乐曲。葫芦丝音域小,只有一个八度的音。演奏时用气也较笛、箫等吹管乐器简单,所以葫芦丝是一种简单易学的乐器。公司的宣传单上也写着“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学龄前的儿童都可以学的乐器”。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教学中心的学生中确实有很多小孩子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小孩子学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老年人学习它是为了自娱自乐。因为葫芦丝这种简单易学的原因,教学中心的学生真是各行各业、各种年龄都有。教学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