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外贸专业论文

外贸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4:49

外贸专业论文

外贸专业论文例1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外贸专业论文例2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 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外贸专业论文例3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 066004,China)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展国际贸易专业,但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够明显。外贸企业抱怨国际经贸人才数量之少,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益增加且逐渐成为就业高危专业。是什么造成现今尴尬的局面,致使外贸业务的实践需求与教学目标不相吻合结合调查,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对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launched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but the specific features and pertinence of the trained personnel is not obviou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complain less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ersonnel,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is increasing 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high-risk specialty. What causes the current embarrassing situation and result in the demand for foreign trade business practice and teaching goals do not coincide Combined whith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and makes superficial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se problems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 : 专业外语;训练方式;外贸实践

Key words: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training methods;foreign trade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1-03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涉外性与日俱增,其对涉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自入世以来,外贸公司以及协作企业对外贸人员语言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这一要求,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外语与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外经贸人才。但是,从几十年来的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重外贸理论而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缺乏从事经济商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如何从专业外语角度有助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人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需求分析理论

根据《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方法教育的同时,强化专业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专业外语成为必备的工具,由此产生了对专业外语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1987:54-63)将需求分析理论细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目标需求是指未来的工作情境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知识和技能而需要做的,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条件、学习资源等。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教师开展了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如陈冬纯(2013)、钱坤(2011),但是鲜有学者对目标需求,即未来工作环境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2013年,已有学者指出,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深入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本研究正是基于需求分析理论,以外贸实践需求为基础,但主要探讨国际贸易这一外贸对口专业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未来工作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需求,探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外语的教学缺陷和提出改进措施。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的具体问题有:①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多大及趋势如何?它们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②外贸企业希望学校开设哪些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③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满意度如何?④外贸企业对在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有哪些要求与建议?

2.2 研究对象 因为是基于外贸实践业务的需求,所以研究范围锁定在经营进出口业务的贸易公司和在校大学生,而主要的调查对象则为贸易公司工作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接受本次调查的若干家用人单位中,有202人参与问卷的填写与访谈。由于不同工作时间段的业务员或经理看问题的深度不同,所以本次调查尽量使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大一些。其中22-25岁调查对象有75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37%;26-35岁调查对象有99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49%;3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有28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14%。

2.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集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共收回电子档问卷120份,纸质档问卷82份,有效问卷率为100%,共202份。同时通过与部分业务员进行交谈,对基于外贸实践需求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更深一步探讨。

问卷分为问卷1与问卷2,问卷1的调查目标对象为入职学长学姐、企业老板和HR,问卷2的调查目标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问卷分为“人才需求”、“满意度评估”、“期望与建议”、“学习障碍”四板块,前三个板块隶属于问卷1,第四板块属于问卷2。问卷1共6道题(5道选择题,1道开放题),问卷2即“学习障碍”板块有5道题。本调查力求从不同维度,结合外贸实践需求与学生自身需求调查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中现有的缺陷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后,选出没有解答清楚或需要重点了解的问题作为访谈问题,然后随机抽取10名工作人员和10名的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访谈或电话访谈,并做好记录。

3 调查分析与讨论

下文通过问卷中几个代表性问题和访谈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3.1 人才需求 根据表1、2,约有41.5%的用人单位每年招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32.2%的用人单位呈下降趋势,26.2%的用人单位近似不变。综合访谈结果,我们发现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呈增长趋势。在实际访谈中,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目前企业对于很多专业的对口招聘不是非常注重,更希望能找到综合素质全面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最需要的人才类型,部分表示,相比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他们有时会倾向于选择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表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工作期间努力弥补,而英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3.2 满意度评估 根据表3、4,可以发现,目前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力不甚满意。综合访谈结果可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不一味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他们也同样看重考查应试者商务沟通能力的商务英语(BEC)证书,他们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无上限,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建议英语底子好的大学生如果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力争考取托福或是雅思证书。

3.3 期望与建议 除了可以胜任工作的个人能力这一考量之外,英语能力已日益成为企业家和HR看重的能力之一。而外贸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入职人员建议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表5为问卷调查代表性答案展示。

3.4 学习障碍 根据笔者对200多人8所高校的研究发现,80%的学生对现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满意,觉得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理论化,没让他们有真刀实枪的模拟业务操作,既让他们根据太抽象而难以理解,也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建议增加模拟业务实践这一环节或是期末考核时将理论知识和商务技能结合起来的灵活考试方式。

4 对从专业外语方面进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建议

4.1 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基础课应该得到深化,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应强化。不能仅仅将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教学标准,应着重从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然后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活动,力求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学通过商务英语中高级考试。

4.2 应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让学生动手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多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并利用好寒、暑假,让学生们多接触和了解社会,努力让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4.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老师不能同时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而且缺乏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及单据制作方面实践经验的现象,我们鼓励承担专业外语教学的老师利用假期到进出口企业或银行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由此达到培养他们英语和外贸实践相结合素质的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做培训或讲座,要求相关老师去参加。

4.4 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考试方式 鉴于现在高校学生考试临时突击又能取得佳绩的情况,传统的考试已无法准确地测试高校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于理论课程的考试可选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从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中分解,让学生写课题论文、调研报告等。这种测试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观点。再如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有效的测试出学生对该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测试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老师临时因材施教。在口试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补充,不用局限于书本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面对具体外贸业务问题时的反应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 结束语

国际贸易专业为我国外贸公司源源不断地输送贸易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针对如今外贸公司对人才的英语刚性需求和高校教学目标不和谐的情况,笔者认为,其专业外语的教学重点与方式设应立足于培养“重外语基础、强外贸理论、高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强化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避免语言与商务的分离和纯语言能力培养的单一模式,实现外贸业务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语的教学重点与方式具有借鉴意义。高校只有通过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让学生动手的案例,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业务工作者,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宗文.外贸英语专业教学、实训与实习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钟霖.从外贸实践视角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2008,11.

[3]宋梅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改革与实践——以《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为例[J].2012,1.

[4]潘冬梅.试论高职双语教学与外贸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结合[J].经济研讨周刊,2010,14.

[5]孙跃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J].2006.

[6]倪伟清.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

外贸专业论文例4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外交流,引进外资,对外投资等国际经贸活动日益频繁,外经贸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日趋明显,尤其是具备专业素质的创新型的外经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外经贸专业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外经贸人才,已引起社会有识之士及高校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是国家外经贸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一般是中小外贸公司、外资企业,而优秀人才将有可能跻身于跨国公司、驻外企业的行列。因此,培养具备全面成功素质的国际化外经贸人才,明确成功素质教育教学观,是贯穿国贸专业师生教与学的永恒的主题。

一、什么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教学观

所谓成功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是指大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素质( 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 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且对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挥起“倍增器”作用的素质( 如道德素质、创新素质、行为能力、身心素质等)。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共同构成成功素质, 两者缺一不可。

二、国贸专业的专业成功素质教育教学观的内涵分析

结合高校国贸专业的教师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成功素质,也就是要学生掌握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学生首先应该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全面学习国贸专业理论知识,例如国贸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技术与合作,国际货物运输与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商务函电,外贸口语,海关实务,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等基础理论及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系列基础知识;具备跨文化沟通、商务信息处理、国际市场分析决策和外贸业务操作能力;掌握国际市场开拓、商务沟通、商务合同执行、商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专业成功素质,仅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英语听说读写应用能力及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例如对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听力及对话能力的培养,目前国贸教师及学生的教与学的盲区是很多学生四六级都过了,但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依旧较差,且并未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在应聘面试中不能读懂信用证,简单的英语会话也结结巴巴,甚至紧张得开不了口;或进入工作岗位后,写一封英文商业信函语法单词错误百出,制单过程中简单的专业术语看不懂或写错,直到这时才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此外,国贸专业技能还应包括一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excel,word,PS等软件在国贸专业中的应用,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外贸单证、跟单、业务、报关、报检、货代等岗位对制单的要求,目前多数学生步入外贸外企专业岗位后首先面对的是基础工作如制作单证或简单的会计做账,统计等基础工作,专业技能培养重点应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的基础功能,例如excel的求和、排序、分类、快捷键加减乘除等功能,word的文字编辑及排版,PS(photoshop)的剪切编辑,图片修改等功能。

三、国贸专业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观的内涵分析

外贸专业论文例5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之一,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际贸易是石河子大学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惯例、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外部门的实际业务以及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增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对于国内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来讲,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少,但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公共课设置过多,占用学时数较大,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实务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学时数逐步被压缩。公共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公共课(不能删减,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另一部分是学院的公共课(课时可以变动)。其中,大学的公共课有些根本没有必要占用太多学时数,而且有些完全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对于目前的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来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门专业课不能做到两名教师来共同承担,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要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仅仅限于博士,应适当放低门槛,引进国际贸易硕士。先引进,然后再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三、重视校内实践

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机房进行上机操作,采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 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所分配的学号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进出口地银行不同的角色,从事目标对象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商务实验室开展的手工操作实习,也就将报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全部纸质化,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两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践,加大对校内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通过科研立项,与自治区及兵团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向成果的加速转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同时,要继续加大与阿拉山口海关、检验检疫局、五矿有限责任公司、兵团商务局等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积极拓展与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和喀什机场口岸等的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转贴于

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目的,应尽可能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科研、外贸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的撰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时提交相关材料,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同时,通过答辩小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和论文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应该放入二答,二答不过的直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不但能充分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的水平。

外贸专业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9-03

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外贸行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重庆市政府部门的统计显示:2011年,重庆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94亿美元,增速全国排列第一。未来重庆还将启动“渝昆缅越”国际铁路集装箱的运行和“中比绿色列车通道”项目这两条国际贸易通道,意味着将来转为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省市将更多地借助重庆出口。因此对于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而言,保税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给现有的外贸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促使外贸人才需求大幅度地增加,但同时也对外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机遇,外贸企业纷纷储备相应的人才,但这些企业却很难在重庆本地获得期望的外贸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过去重庆外贸企业相关岗位数量不多、报酬不高,不仅无法吸引外地的外贸人才,且自身培养的外贸人才也流向一线城市;另一方面,虽然重庆本土30多所高校大多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需要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存在“差一公里”现象。企业高价寻求人才却无人投递简历;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在重庆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据统计,重庆外贸人才缺口近1万人,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人才更是奇缺。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重庆而言,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均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加快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重庆保税港区建设后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保税港区建设后,重庆市外贸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具有强力的竞争意识外,还呈现出了以下一些新特点:

1.人才需求类型多样。保税港区建立后,由于存在多种类别和规模的涉外企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类型、多数量特征。一般来讲,大型国企、跨国大型投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需要理论型研究人才;另外,这类企业要求除了掌握英语的之外,还需要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泰语等语种的外贸人才。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更需要应用型的高校人才。

2.新的国际贸易环境要求外贸人才能够灵敏把握市场信息,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这就对外贸从业人员在把握市场信息、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掌握贸易国家的政策,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减少交易风险;尽可能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办理相关保险,以防范贸易活动中的风险;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在贸易活动中尽可能按规则行事,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合理权益。

3.部分人才上岗需取得职业证书。据统计,外贸企业应用型的人才中,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报检员、国际货代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二、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重庆目前共有30多所高校开设有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其中,专科学校和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大多为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一般都是培养“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这两种定位不但不够明晰,而且未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以市场和学生为中心的国贸人才需求。并且两种培养方式在具体教学时又往往偏离为培养“理论型人才”,结果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缺乏了解,也欠缺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重视实验教学。根据对重庆市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理论类课程、轻实务类课程,如重庆高校不管是专科、本科还是独立学院基本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但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实务类课程却不一定开设。如课程开课先后顺序的排序不合理、教材部分内容的重复。二是国贸专业课学习顺序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如《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商品检验》等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有部分内容是重合的,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不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知识接受效率低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理论教学、实验操作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另外,尽管部分学校建有国贸专业实验室,但实验课程安排不当,学生配合度不高。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务部分操作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一般由教师对学生分派情景中的角色、任务,但由于实验课程顺序安排不当,导致实验结束之后学生不知道所做实验项目有何意义,配合度不高。最后许多学校不重视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业务能力难以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国贸专业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但据课题组调查,重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硕士或博士,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认识和了解源于书本,甚至自身都不熟悉对外进出口业务,导致在讲授实务类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另外,由于重庆高校自身不重视实务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改善目前重庆外贸企业招不到人,而国贸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况,实现国贸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支持重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国贸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对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目前重庆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的综合考虑,本文建议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课程设置,为重庆的地方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满足重庆报税港区建设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职业性,即通常所说的“能力本位”问题。国贸专业是一项技能性极强的专业,没有相应典型的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设计教材,学生是难以将抽象流程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如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报关报检、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退税等等,都有与之相关联的基于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

2.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课程间的衔接,协调各门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对教材及其所使用案例进行定期更新,形成有机衔接而不重复的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其次,随着重庆主要贸易伙伴的改变,还可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欧盟、东南亚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包括:中国与东盟、欧盟之间的关系,德、意、法、越等各国的法律、文化、商务环境和语言课程。在课程中引入这些国家经济贸易发展和市场环境状况、经贸案例,使学生了解区域经贸环境和市场特征等,为学生今后从事欧盟、东盟等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打下基础。再次,结合证书需要增设相应课程。可以结合企业对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证书的要求增设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法等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将来就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组合,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因为考证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再次,在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式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提供详细实验报告。例如,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可以设计仿真环境下的实际业务综合性实验,利用计算机及IT技术的软件模拟实验等,通过创建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实验学习动机。合作式实验要求学生集体完成一个项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在实践方面,加强与相关的外贸企业和商检部门等建立广泛联系,定期邀请单位人员来校讲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3.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国贸专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授课的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高校应充分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即:(1)主讲教师进企业:选送目前担任国贸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到外贸企业交流实习,实际体验外贸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2)外贸人才进学校:面向外贸企业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进才入大专院校做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使学生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3)外贸高管进讲堂:定期邀请外贸高管进入讲堂与教师交流国贸专业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将教师的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4)科研课题进实践:将教师所获得的科研课题与外贸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外贸理论的前沿性和企业经营的实践性,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外贸前沿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有一定的了解。

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对重庆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解决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可以消除高校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存在的“差一公里”现象,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4):122-123.

[2]陈云.“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76-78.

[3]史岩,于爽,聂鼎昌.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36-37.

[4]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5]苏文明,兰虹.我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93-95.

外贸专业论文例7

1.人才的需求总量一直很大。

外贸企业一直需要外销员、报关员、跟单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单证员、报检员等岗位的工作人员,但是要从事这些职业的毕业生必须考取国家通用资格证。在岗位和部门的发展方向上,以对外销售、报关、外贸单证方向为主,所以学校应给学生以充足的选修课程的权利,让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也有向商务代表、涉外文员、翻译等方向发展的机会。

2.企业更喜欢聘用掌握多种技能的外贸人才。

在调查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储备需求环节时,我们发现97%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应该更加重视外语的学习,96%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需要学习更多的国际贸易知识,78%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需要学习更多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知识。这充分说明外贸人才的外语水平和贸易实操经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外贸人才对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掌握。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贸易纠纷,外贸人才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做到知己知彼,学会用法律来维护企业利益。总之,学校一定要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依据,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法律意识,增加贸易知识课程、商务函电课程,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外贸人才应该熟练掌握外语技能和计算机知识。

我们还发现外贸企业对掌握小语种的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去年外贸企业招聘岗位中,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占到总量的7.2%,今年已经达到了17%,比往年增加了几倍。另外,外贸企业进行招聘时非常看重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82%的用人单位都觉得外贸人才很有必要熟练掌握常用的of⁃fice软件,比如WORD,EXCEL和PPT,所以学校在对外贸人才进行培养时,尤其要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教授。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68%的企业觉得外贸人才考取报关员证书很有必要,49%的用人单位很看重报检员证书,41%的用人单位很看重物流师证书。这充分表明用人单位更喜欢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因为只有充分了解跟贸易有关的其他行业的人才会对行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取得不同的技能证书,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报检员证书、跟单员证书、物流师证书等。取得的各种证书可以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加分,在参加招聘会时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

4.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企业认为他们更喜欢有过半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外贸人才,他们认为经过实践的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更扎实,能更快地融入企业,能更快地胜任他们所担当的角色,与同事相处更为融洽。这说明当今企业越来越看重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高职院校要增加外贸学生实践的课程,加强校企合作。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堂体系的设计

1.针对企业需求,确定高职院校课堂体系方向。

我们将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作为依据,提出高职院校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课堂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作薪酬。同时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的文章,掌握课堂体系的基本理论,为高职院校外贸专业的课堂体系设计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根据企业需求特点,我们归纳出了培养外贸人才课堂体系设置的五大指导方向:(1)对外贸易专业人才定位:外语优秀、外贸知识丰富、精通各类专业知识。(2)加强外贸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客户服务精神。

(3)课程内容跟上时代变化: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跟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来设置课程。(4)课程设置要符合高职院校和教育部办学要求:紧抓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英语技能培养,计算机技能培养不能放松,法律知识培养是亮点。(5)加强实训课程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构成上,要特别重视英语课程与贸易课程,一手抓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一手抓学生的贸易实际工作技能。

2.以就业方向引导课堂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采用学生自由选课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就业方向,再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对应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下面是根据当下就业形势,对意向最多的职位的分类:(1)就职于外贸类公司。外贸类公司主要负责国内外各种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办理各项交易手续、提货交货业务等。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外语进行贸易交流,需要刚毅果断冷静沉稳的素质。(2)就职于政府机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并负责监督实施,创造有吸引力的条件引进外资,统筹管理各利益方。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国内外经济政治政策方针,要能灵活周到地安排各项事务,要有过硬的沟通交流谈判能力。(3)就职于商业文化公司。商业文化公司主要的业务是把我国的文化、体育、教育商业化后销往国际市场,让外国人来消费,增加外汇收入,增强我国软实力。有些商业文化公司需要将国外的文化产品引进中国,要求从业人员充分了解文艺体育等知识,熟练掌握外语和贸易知识,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4)就职于货运运输类公司。货运运输类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各种国际货物的物流运输,牵涉货物的收发、运输安全、物流单据的处理、与国内国际公司沟通交流。需要从业人员熟练运用外语、了解外国习俗和历史文化、国际贸易知识等,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

3.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

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理论课程主要是传授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实践做好准备。实践课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课程是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的专业强化的技能不同。实践教学是培养外贸专业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实践课程由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课内实践教学有英语口语训练、英语材料阅读训练、英语听力训练、英语影视欣赏、计算机应用实践、对外贸易的事务处理、电子商务实验等。课外实践教学有军训与公益活动、课程实习、毕业实习、辩论赛、社会调查、外贸业务模拟大赛、外语角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贸易知识和较强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特别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发达国家对外贸人才培养的经验也表明,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互相补充是使学生快速成才的有效途径,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指导实际操作,而实际操作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的目标。对于“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实务”“外贸函电写作”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之外,必须安排充足的实践课时,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补充。还应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进入单位实习,熟悉企业氛围和业务流程。实践课程的设置还要把握好下面几个方面:(1)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在遵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从实际业务中总结业务技能,实操内容来源于企业并反哺于企业,将企业需求与课程内容相统一,这样的实践课程才有意义,并与企业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跟随企业需求不断地更新实训课程内容。(2)实践课程的设置方式,可先由课堂上的仿真模拟训练再到企业实践,模拟训练力求做到与企业的真实环境高度相似,以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际操作时的低级错误。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后再到企业强化技能,更高效地让学生掌握多种实际操作技能。(3)实践课程的实施,力求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一是可以随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业务的认识更加深刻;二是可以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体会职业感和责任感。

4.专业技能培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的体现。

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工作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技能与必要知识。下面介绍需要着重培养的专业技能:(1)对外贸易函电的翻译能力。与国外企业沟通过程中,函电是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是贸易双方达成共识的重要文件,因此,翻译英文函电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的日常函电句式比较固定,可以使用工具书查阅特殊商品的英语表达,对学生的语法词汇没有过高要求。(2)对外贸易函电的写作能力。对外贸易函电写作是指把己方的交易条件及具体要求做成文件给对方,对外贸易函电翻译是把对方的交易信息翻译成己方能读懂的信息。两种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相似的,学生在平日努力训练,牢固掌握这两门技能。(3)对外贸易单据的阅读能力。在贸易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单据,例如商品明细单、发票单、物流单、提货单、保险单据、海关发票等,大多数单据都是英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常见单据的格式与常用搭配方式,能快速领悟单据中的中心思想与禁忌事项。(4)贸易故障的排除技能。双方在交易时常会出现摩擦与冲突,如部分商品质量有瑕疵、数量有误差、不能按合同规定准时交货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最大可能地消除双方的矛盾。这需要工作人员能按照国际商业惯例,灵活解决问题,以免影响贸易大局。

三、增强高职对外贸易课堂教学体系有效性的建议

1.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认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深入浅出;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既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又必须让学生开动脑筋,努力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学生也才会有轻松、愉悦的心情,课堂氛围才会积极活泼。师生交流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外贸专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00-0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下文简称国贸)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的人才。但是,国贸专业教育在我国开展比较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很多的企业都力争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贸易,这就意味着当今社会需要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技能与技巧、熟悉国际经济贸易法规、精通跨境电子商务的国贸专业实用型人才。然而,国贸专业办学环境也因社会的需求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趋势,积极提升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及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社会对国贸专业的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服务贸易、文化贸易、金融贸易的全球化也因此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形式、渠道、秩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国易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调整国贸人才的培养方式,调整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化、多样化国贸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贸易形势。

一、国内外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我国国内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需要学生通过该专业的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成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成为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或者成为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际能力,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然而,美国商学院并没有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只是在介绍专业内容中有所涉及。如马歇尔商学院全球管理专业简介中提到:此专业是为那些“今后打算在跨国公司中就业的学生”开设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分析能力;斯特恩商学院对其国际商务专业的介绍是“使学生具有独立调查、客观思考问题、分析信息和作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并能熟悉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有关概念、方式和原则”,强调学生的经济和政策分析能力;沃顿商学院认为从其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具备进行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并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强调学生的适应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国贸专业教育在模式上大体一致,各个高等院校自身的办校特点没有在国贸专业得到体现;同时,国内院校虽然为国贸专业的学生设置了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但是却限制了学生们今后的自由发展。而在国贸教育方面完善的美国,各院校既体现了院校的特点,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特长,也能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

二、我国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在的高等院校国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形式化,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教育方面的培养,经过院校4年教育的学生可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已经达到本科学士学位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在入社会后还需要再学习才能符合社会需要,这等于是资源的浪费。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方向模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应用理论基础知识从事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科。这一学科重点强调的就是“应用型”人才,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如今,很多院校都模糊了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课程中系统地按照别的院校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培养,脱离了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这样的科研式的培养,改变了专业对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都重理论、轻实践,虽然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但是,作为应届毕业生,国贸专业的学生都希望踏入社会后能直接进入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避免重新再“学习”。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是更多地偏向于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就使得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造成每年社会都急需要大量的国贸应用型人才但却招聘不到,而国贸应届生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最后出现很多学生从事的岗位都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现象。

(三)院校教师实践课指导质量不高

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很多的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而是在学校毕业后直接留校教学。尽管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翻阅和研究国贸的应用软件和实习就业指导书,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实习和校内实训,但是,这样的实习指导方式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并不会按部就班地将教学软件的课程教授给学生,他们会将其情景化,同时组织学生模拟国际贸易的情景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最终实现学生毕业后与对口专业“无缝对接”。

(四)校外实习基地不完善

与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国贸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但是如今国贸专业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不长,只是在近几年中小型外贸公司发展迅速,这些企业很难一次性接受每年大量的国贸实习生。二是外贸公司不可能让实习生接触到如客户、货源等核心商业机密,很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做的都是打杂之类的活,根本不能受到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三是很多外贸相关单位如海关、外管局、商检局都是国家核心机关,只能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参观,不能得到实际的指导意见和实践机会。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特点

二战之后德国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就是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它是一种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所谓的“双元制”是企业和国内各个高校同时参与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人才的培训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实现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相互融合。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院校和企业联合教育

进入“双元制”院校的学生要经过企业和院校的共同招生,即学生拥有两个身份,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院校的学生。院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为企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二)根据企业需求岗位设置课程

企业和院校对市场的变化和岗位涉及技能进行分析,制定符合需要的课程体系。其中,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企业在教学方面则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教育部分,即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双元制”教育培养的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三)教学师资实行“双元”化

德国“双元制”教育教师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理论教师隶属国家编制,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并且需要拥有两年的教育经验。实训教师是企业的员工,但需要是专业的技校毕业并且拥有两年的上岗工作经验,之后通过国家统一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考试,符合教师资格条例的才可以担任。

四、国贸专业教育改革建议

高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尽快融入社会工作中。针对当下国贸专业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国贸专业人才需要应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国贸专业人才应具备战略性思维。针对这一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各高校应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市场的多元化、对外贸易行业分工的细化等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使学生真正意义能够跨文化交流,在国际市场上体现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国贸专业是一个重视实践的专业,就目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市场和企业需要设置、构建理论和实践培养模式,增加实践课程学分,采取多种模拟国际市场情形方式以加大实践力度。

(三)构建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触和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再根据这些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引进企业开发实践生产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时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解决方案教授给学生,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教授学生要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获取知识。同时,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从外贸企业引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员工在校内兼任教师,在这种稳定的师资队伍的教导下,让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

外贸专业论文例9

经教育部批准的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于2000年正式颁布实施。《大纲》明确地描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各校根据《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本校的教学计划,开设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然而英语专业大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一届不如一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在上海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左右具备在外企工作的技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将对跨国公司以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产生严重影响。四年大学,许多人都是虚度青春,毕业时找工作才发现自己的知识面是那么的窄,自己的综合能力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与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息息相关。本文拟谈论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1.高校英语专业选修课开设现状

以下是某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概况表(表1和表2)。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该校英语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有四类。专业技能选修课、专业知识选修课、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且不看专业技能选修课和专业知识选修课,先看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从学时分配(共306学时)和学时比例(共10%)看出专业课程多,相关课程少,选修课程欠实用。尽管这样,表一还是说明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选修课程数据依据和条件。然而,从表二的课程设置片段中,我们却清楚地看出选修的公共课程大多都是最基础的课程,也就是大学生常说的“不用老师教,也可以学会”的课程。选修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大多是政治与文化,真正实在实用的课程并不多见。有一门作者认为比较醒目的学生很需要的课程却排在最后的位置。笔者在长期分管教学工作中了解到,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因素,在不少高校英语专业中,这些所谓的选修课并非真正的选修都是根据师资情况指定开设的。可想可知,排在课程设置表中的最后一门选修课《国际贸易实务》往往在实际的课表中榜上无名。于是便出现了所开设的选修课教学效果不好,而学生感兴趣而且又实用的课程却没有被选上,从而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窄,就业机率低的现象。

2.就业难折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缺憾

以上所说的这些原因都是外在表现的,其内在的原因是教师及学生没有以正确、认真的态度对待选修课。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的不多,学习动机模糊,学习劲头不强,学习态度不积极。这对于还处在学习、吸收知识的大学生来说是危险的。外在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而内在因素又作用于外在因素,如此的恶性循环,选修课也只能是混学分的工具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现实实用,与英语专业息息相关。英语专业的学生自然地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关注英语,关注世界贸易,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就业趋势,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

3.开设选修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意义

开设选修课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多元化,使之成为一个综合性人才,而非单一人才,适应市场需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选修课是大学中塑造人才不可忽视的力量。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除了专业以外,面对的大部分是选修课,它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设计自己未来道路的平台,实现了对自己设计的可操作性,所以,选修课开设是否得当以及教学方式是否成功,对大学的人才锻造及对大学本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那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包括那些内容呢?该门课程属于是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且是利用研究的结果如何实际应用的理论;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而且是其他所有经济类专业的必选课程。它包括:国际贸易概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鼓励和限制出口的措施、贸易条约与协定、关税与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及集团的对外贸易、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贸易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人才,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经济学相关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国际贸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工具,面对实际问题有清晰的分析思路,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学生熟悉中国以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政策;在教学中结合地缘特征,联系地方实际,掌握中国周边国家基本状况,熟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内容等等。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无论将来大学生在哪个行业或领域工作,如果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否则我们的工作无从着手,或者相关的领域不能拓展。退一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恐怕连每天几乎都会有的关于国际贸易的新闻报道都看不懂。国际贸易知识无处不在。没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就会处处碰壁,甚至会出洋相。譬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学过国际贸易学就未必真正认识以下英语:GATT,NTBs, PTA, EC, BRICs,IMF, IBRD,EU等等。可见,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的可行性

1.与时俱进,学生欢迎

英语专业只是一个工具专业,真正能够把英语学的精通的人,即使是英语专业的人也是不多的。即使通过了英语专业8级,口语和写作都不理想的也大有人在。在就业时大多只能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其原因就是,因为知识面太窄。除了基础的语言文学知识,其他实用的专业知识却是空白。有调查证明:英语特长+其他专业的就业前景好。比如英语+对外汉语,这样可以教外国人汉语,出国或者留在国内发展都不错;英语+计算机,可以参与文曲星或者金山词霸之类的软件编程输入;如果在本专业内求发展,那么若基本功扎实汉语又好,当翻译也不错;最常见的是英语+贸易,去外企就业,那自然要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有所了解。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学课程就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国际贸易的国际化,而一国参加国际分工进而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国际贸易,所以学习国际贸易学课程,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加固专业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国际化视野,增强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现实经贸活动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社会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顺应时代需要,自然广泛地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选择。

2.高校专业多,师资能共享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出品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曾公布,我国超过60%的高校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最多,超过80%的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据介绍,这份评估报告首次对667所中国大学(不包含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192个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每一专业排行榜都详细列出了开设该专业的大学个数,该数据可体现某一专业的热门程度和竞争态势。统计显示,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高校开设,其次是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分别有526和407所高校开设。四至十名的专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有384所高校开设;艺术设计,有382所高校开设;会计学,有382所高校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有370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有367所高校开设;市场营销,有361所高校开设;工商管理,有356所高校开设。高校丰富的专业为专业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有英语专业的学校,大多都会有国际贸易学专业或相近专业。这为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提供了师资保证。其实也可以“走出去”,通过英语专业的教师外出进修或报考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生脱产学习,在本专业教师中培养《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师资。还可以“请进来”,聘请校外国际贸易学专家来举办相关讲座。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校网页为学生提供自学辅导。

3.课程设置有归属,教学计划有保障

根据英语专业《大纲》培养目标要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不仅可以开设为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也可以开设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它既可以列入公共选修课程,也可以列入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2~3学时。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一学期每周2学时的教学时间是完全足够的。由于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又需要一定相关知识为基础,最佳开设学期应该第四或第五学期。这样,学生选择积极性高,学习干劲足,学习效果有保证。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选修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社,2000.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摘要)[Z].

[3]崔晓明.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和改革建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8).

外贸专业论文例10

虽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峻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在2010年后扭转颓势保持向上的增长趋势。2014年,进出口总额更是突破了26万亿元大关。在此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以及贸易方式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对外贸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是校级特色专业,2013年该专业获得安徽省“振兴计划”的支持。在近年来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期望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1.1 “面向市场”的原则

面向市场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相应外贸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当前,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迅速,服务外包方兴未艾,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文化贸易日益活跃。中小外贸企业需要外贸人才一专多能。服务外包的发展则意味着外贸人才要熟悉服务外包的业务流程。跨境电商的兴起要求外贸人才熟悉各种跨境电商平台的具体操作。文化贸易的活跃则要求外贸人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熟悉文化贸易的流程。面向市场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中,响应市场上的这行变化。

1.2 “个性发展”原则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个性发展原则要求,一方面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考虑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要压缩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并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选修课要体现课源多、知识面广的特点。

1.3 “合作办学”原则

地方高校大多面临办学资源不足的约束,合作办学则是突破这一约束的合理选择。合作办学的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中,要突破现有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资源优势。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专家,扩充教师队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完成毕业实习等;通过校校合作实现师资共享,教学软件等资源互用等;通过校地、校协合作,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等。

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规格

根据相关调查,当前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能力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突出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业务实操能力,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过硬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1-4]结合当前外贸行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将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规格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2.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

外贸企业希望应用型外贸人才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方面。具体而言,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职业素养;还需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开朗的心态。具体而言,综合能力课细分为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

2.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两大方面。理论知识方面,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具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预测国际国内经贸形势,初步具备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需要熟悉外贸业商务电函、文书处理方法,能灵活运用外语进行经济贸易活动;还要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初步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应用能力方面,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能正确操作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能适应报关、制单、跟单等外贸具体工作要求;具备互联网贸易拓展能力。若将上述能力进行整合,则专业能力可以归纳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2.3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拓展能力要求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大学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熟悉创业的有关政策,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就业竞争力强的人才,因此应用型大学生需要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此外,应用型大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分析表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拓展能力可以概括为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根据上述对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能力规格的具体分析,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能力结构图

3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迎合人才能力规格的需要。根据上述对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能力规格的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三大平台和若干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结构体系图

3.1 理论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理论教学平台由四大模块构成,分别是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主干课模块和专业专长课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和“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开朗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并逐步具备英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

学科基础课模块开设专业认知能力开设“专业导论”、“经济应用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经济法”、“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和基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专业主干课模块开设“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学会正确操作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帮助学生熟悉外贸业商务电函、文书处理方法,学会灵活运用外语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专业专长课模块开设两个方向:网络贸易方向和金融投资方向。网络贸易方向开设“国际服务贸易”、“网上零售”、“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技术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地理”、“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国际工程承包”等课程。网络贸易方向的设置是为了适应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了解各种跨境电商平台,学会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金融投资方向开设“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期货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金融投资方向的开设是为了迎合我国金融市场开发和金融行业大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些方向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掌握货币金融、证券期货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规,为今后从事金融投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3.2 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由课程实验模块、课外实践模块和集中实训模块三部分构成。课内实验模块包含两面公共基础课程、五门专业主干课程和四门专业专长课程。两门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具备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能力。五门专业主干课程分别是“SPSS软件应用”、“国际结算实训”、“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训”和“报关实务实训”,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能适应报关、制单、跟单等外贸具体工作要求。四门专业专长课程分别是网络贸易方向的“网上零售实训”和“跨境电子商务实训”,以及金融投资方向的“商业银行经营实训”和“证券投资实训”。

课外实践模块主要有“创业策划与实战”、“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与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程,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集中实训模块包含“军事训练”、“专业认知实习”、“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3.3 素质拓展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素质拓展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和双学位辅修专业模块四部分。

文化素质模块开设“大学生科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劳动素养”以及不同学科的选修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价值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的养成。

社会实践活动模块包含“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课程或活动。该模块所开课程是为了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主要开始“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实践课程,目的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其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有85.8%的外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确认会优先录取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1]因此,特别在此模块中开设了“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课程。

双学位辅修专业模块主要是鼓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辅修外语地位学位,一方面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扩宽就业面向。

3.4 课程结构比例

按照能力结构进行划分,综合能力平台课程学时合计为772,占总学时的32.5%,学分合计为56.5,占总学分的34%;专业能力平台课程学时合计为1601,占总学时的67.5%,学分合计为105.5,占总学分的63.6%;能力拓展平台占总学分的2.4%。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来划分,理论课课时总数是1989,学分总计为117,分别占总学时的83.8%,总学分的70.5%;实践课课时总数为384,学分总计为49,分别占总学时的16.2%,总学分的29.5%。从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构成来看,必修课总课时为1933,学分合计为129.5,分别占总学时的81.5%,总学分的78%;选修课总课时为440,学分合计为36.5,分别占总学时的18.5%,总学分的22%。

4 未来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方向

4.1 构建“经管一体、外贸专长”式的课程体系

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将会带来外贸公司的微型化甚至个体化。这些小微企业或个体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往往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外贸人才既要能从事外销、制单、跟单等具体业务,还要具备综合管理能力。这意味着,未来学校需要培养具体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出众的“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构建“经管一体、外贸专长”式的课程体系将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

4.2 构建“订单式”课程体系

随着对外贸易向纵深方向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一般的综合素质和外贸业务能力外,还需要具有相关行业的具体知识。然而,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和办学济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开设设计各行各业产品知识的课程。校企合作、校协合作构建“订单式”课程体系也不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晶晶.外贸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52-54.

外贸专业论文例11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