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17:32

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例1

学科:数学

第一章;有理数

第2小节

第1课时

累计

课时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审批领导:

授课时间:

1.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

2.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了解什么是集合。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难点: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标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法制渗透

中考链接

在中考中常以综合题型来考查本知识点

一、激趣导入

1、“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那么一定是负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一个数可能是正数,负数或零.

2、引入负数后,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试举几例.

正整数,如1,2,3,…;

零,0;

负整数,如-1,-2,-3,…;

正分数,如,,,,3.62,…;

负分数,如-0.5,,,-0.36,….

我们学过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为分数.

二、预习分享

采用教师抽查或小组互查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

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怎么分类?

三、合作探究

探究1:有理数的概念

学生讨论:整数包括哪些数?分数包括哪些数?

教师点评: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探究2:有理数的分类

学生讨论:你认为有理数应怎样分类?

教师点评:

(1)按定义有理数可以怎样分类?(2)按性质有理数可以怎样分类?

注意: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明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概念;分类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题

·

[投影3]例

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

-17,22/7,

-3/5,3,0.107,

-63%

,0.

四、目标检测

[基础题]

1.有理数中,是整数而不是正数的是

;是负数而不是整数的是

.

[能力提高题]

2.把下列各数放在相应的集合中.

10,-0.72,-2,0,-98,25,8/3,6.3%,3.14.

[探索拓展题]

3.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3,3,0,50%,-0.3.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自然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有理数及其分类

六、巩固目标

作业:课本P14

第1题

七、安排下节预习

预习课本P7~9“1.2.2

数轴”并回答:1.数轴的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有理数教案例2

我觉得新教材更能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能更好的体现大纲的要求。比如,让学生通过数轴探求物体的两次运动的结果,让学生认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这个过程学生自己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他们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他们既能发现又能解决问题,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就是这种能力。

二教学前的思考

有理数这一章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章,对于所有的新生来说,这是他们的新起点,这一章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学习这门功课的信心和态度。所以,本章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也就是说,每一节课必须让绝大多数学生能轻松掌握,不能为了赶进度,一定要夯实基础,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很难”。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章是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起始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奠基部分,这一部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后面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今后实数的学习!包括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2.主要内容:书上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理数的概念,另一部分是有理数的运算我个人认为可分为三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包括正负数的认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比较大小),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有理数的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3.知识结构:

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正数

负数

数轴

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比较大小

相反数

绝对值

有理数

4.课程学习的目标: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是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5.本章的重点:有理数的运算,其中以有理数加法和乘法中符号法则尤为重要。在小学里,我们只有在运算是才会见到括号,而现在,我们学习负数时,很多时候用把负数括起来,比如:-(-5)、-|+3|、15+(-9)等,由于符号更加复杂了,学生在很多时候容易弄混淆,如:-|-5|=-5很多学生却等于5。

本章的难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学习的关键:数轴的掌握,绝对值的理解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6.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本章的数学方法主要有:

①数形结合思想。本章数与形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基本支撑点——数轴。有了数轴这个基础,数与形就联系起来了,就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了。利用数轴规定有理数的顺序,既直观又涵盖了有理数比较大小的各种情况,书上16面有这样的规定:在数轴上表示,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利用数轴分析物体运动的实例,可以非常直观地获得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从而引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引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有了数轴,上述内容就能够清楚地呈现。

比如教材上12面的第1、2题和17面的第2题: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15,-3/8,0,0.15,-30,-12.8,22/5,+20,-60

②分类讨论的思想。本章中关于有理数的分类,就利用了这一思想。

如: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零正数

负整数负整数

有理数有理数零

正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数

负分数负分数

③对立统一的思想。由于本章引入了负数,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使加与减、乘与除统一起来,在小学数学中,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都是对立的,现在则不同了,所以,在这章中,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思想方法的教育。如:在进行有理数减法学习时让学生观察4-(-3)=7和4+(+3)=7由此可得4-(-3)=4+(+3),让学生理解减法是可以化成加法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减法法则。

④转化的思想。本章中,通过“绝对值”的概念和符号法则,把有理数的运算转化为非负有理数(即小学学过的算术)的运算来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它的引入不仅解决了有理数的运算问题,而且对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6.教学建议:

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到数与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

②搞好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还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

③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速要稍慢。

④适当练习。

⑤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⑤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7.几点思考:

①对于负数、有理数的认识,强调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感受、和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②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降低了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强调以三步为主,降低了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

③本章在有理数概念的教学中,有理数的运算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如认识大数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境,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数感,光年和纳米就是理解大数和小数的实际背景。

8.典型例题的处理:

教材第23面例4,图文并茂,我采用多媒体展现题目,既省时间,学生又能清晰了解题意。书中第一种解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出来,第二种解法由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计算小结,让他们能通过小组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四中考回顾

1.同位素的半衰期表示衰变一半样品所需要的时间,镭—226的半衰期约为1600年,16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有理数教案例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24-01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尝试寻求一些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教学难点化整为零、逐一击破、精讲精练,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彻底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吃透,注重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以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衔接;其次,教师要尽量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再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基本上与教师备课的充分性、课堂魅力、吸引力成正比。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精彩,学生做了多少题,而是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

(2)学生学习思路的转变。课改不仅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然而,许多学生习惯了“拿来主义”,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发挥想象力、课下复习巩固,从多方面将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慢慢消化掉。

二、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起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和生活分离开来,而是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如果单纯地教数学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提不起兴趣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用数学指导和服务生活。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集合”为案例,提出问题并予以说明。

问题一:你能说出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吗?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刚开始很不解,觉得没有任何难度,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还是有同学回答。生1:我在小组里、小组在班级里、班级包括在年级内、年级归学校管。生2:我是小组里的一员、我是班级里的一员、我是年级里的一员,我是学校里的一员。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第一个同学的回答有问题,他没有说明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原来简单的问题也是可能回答错误的。

问题二:刚才第一个同学回答的问题错在哪儿了?生3: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师:我们不能忽略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可以给要研究的对象起一个名称叫“元素”。这样,就自然地引进了元素的概念。

问题三:如果把每一个同学都当作元素的话,那么我们的班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生4:把我们放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师:我们发现班级是由元素构成的,我们可以给班级起一个名称叫“集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元素一般用小写的拉丁字母 a、b、c……来表示,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那么元素和集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5:元素属于集合。师:我们引M表示属于的符号“∈”,如果把某个同学记作a,把小组集合记作A的话,就可以表示为a∈A。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属于符号。师:在问题一中我们把小组、班级、年级、学校分别记作A、B、C、D的话,同学a与A、B、C、D的关系你能表示吗?生6:a∈A、a∈B、a∈C、a∈D。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的左右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6:左边的元素属于右边的集合,集合中不止一个元素。在探究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以后,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问题引导探究。问题一:我们班大个子能否构成一个集合?教师通过问题一说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问题二:一个同学能否在班级这个集合中出现两次?教师通过问题二说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问题三:班级这个集合中的几个同学换一下座位,构成的集合与换座位前一样吗?教师通过问题三说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

此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自身融入到问题中去,问题与学生本身非常贴近,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像抛绣球一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比直接灌输的方法获取知识要容易得多,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学生真正参与了,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结束语

总之,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要看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是否都是有效问题。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参与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理数教案例4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练习。

1.1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运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2教学重难点

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师:这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4人一组进行回顾梳理知识。

教师反馈并把学生整理的知识用展示仪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知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生交流并完成教师提前设计的表格,见表1。

师:请同学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有关圆柱和圆锥有哪些计算公式呢?

生边说师边完成板书,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复习并非只是重复昨天的知识。本环节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之后,再通过交流、对比、补充,异中求同,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实现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内化理解拓展应用

师:刚才我们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那么大家掌握得怎么样?现在小博士出题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现在我们来闯第一关。

3.1基本练习

3.1.1复习知识

出示表1,说明要求,让学生计算并填在表格里。学生口述结果,教师板书填写。

3.1.2应用题(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 cm2,底面积半径是2 cm,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m3?

(2)把一个底面周长为80 m的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圆柱体增加112 m2。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 dm,把它截成4段相等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18.84 dm2。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综合应用本单元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2判断题

(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并且有无数条。()

(2)如果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则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缩小2倍,它的体积不变。()

(4)一个圆柱体直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5)圆柱体的体积和它的容积一样大。()

(6)圆柱的高是3 cm,与它等底、等体积的圆锥体高是9 cm。()

(7)圆锥体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

(8)一个圆柱体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大。()

(9)圆柱的高是6 cm,和它体积相等,底面半径相等的圆锥的高是18 cm。()

(10)圆锥体的体积总是比圆柱体的体积小。()

3.3选择题

(1)一个圆柱形水桶的容积()体积。

A.相等B.大于

C.小于D.无法确定

(2)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2 cm,高是3 cm,则体积是()dm3。

A.37.68B.0.03768

C.12.56D.0.01256

(3)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是37.68 cm,高是2 cm,它的体积是()。

A.74.36 cm3B.226.08 cm3

C.76.36 cm3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 dm,表面积为()dm2。

A.36B.216

C.72D.108

(5)一个圆锥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和体积相等,圆锥体的高是9 dm,圆柱体的高是()。

A.3 dmB.27 dm

C.9 dmD.34 dm

(6)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它们的体积比是1∶4,已知圆柱的高是8 cm,那么圆锥的高是()。

A.2 cmB.6 cm

C.18 cmD.5 cm

(7)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可以装水多少L?就是求它的()。

A.表面积B.体积

C.容积D.既可以说体积也可以说容积

(8)把一个圆柱形木棒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原圆柱形木棒体积的()。

A.1/3B.1/2

C.2/3D.3/4

(9)两个圆锥体的高相等,甲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乙圆锥体底面半径的2倍。那么甲圆锥体的体积是乙圆锥体体积的()。

A.2倍 B.4倍

C.6倍D.8倍

(10)一个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B.3

C.4D.8

师: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学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请看最后一关。

4实践与拓展

(1)某工厂买来一块长3 m,宽2 m的铁皮准备做一个烟囱,(接头处忽略不计),①请你设计一下烟囱的形状,你能设计几种款式?②需要的铁皮相等吗?③它们一次排烟的体积各是多少?④如果你是厂长,你会选择哪种款式的烟囱?为什么?

(2)用这块铁皮做成水桶,你会选择哪种款式?为什么?给这个水桶配个底,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3)一个养鱼专业户用这个圆柱形水桶存了一些鱼,你能算出这些鱼的体积吗?如果是放入布做的玩具鱼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5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认为该给自己的学习表现打多少分?

(3)这节课你对哪位同学的表现感到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和梳理,不仅要让学生回故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还要给学生提出质疑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及时自我反思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评价他人发言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有理数教案例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42-05

所谓学案,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学案教学为传统数学教学方式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效改善了数学教学、教材教案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局面。教师的教学,则由直接的工作变成间接的工作。为了真正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中心的地位,教师要像乐队指挥、球队教练那样,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真正地参与活动过程。为此,许多数学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学案教学改革,真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再次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符合课改理念的学案教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它既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又是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数学学案教学为何受到如此关注?有何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将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数学学案概念、教学模式、学案类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数学学案相关概念的梳理界定

通过期刊网检索和相关资料查询,目前国内外相关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数学学案内涵的界定,二是数学学案特点的分析,三是数学学案构成要素的思考,四是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五是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案例分析,六是数学学案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数学学案的内涵。

(1)学案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对学案一词给出了自己的界定,虽然所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但对学案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创编的供学生自学、探究、研讨、练习、梳理、总结的文字资料嗍。学案,是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是指由教师集体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简言之,学案即学习材料。

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为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简言之,学案即学习方案。

由此可见,学案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层面的,无论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或是一种学习方案,亦或是一种学习案例,它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学案是教材的深度理解与加工器。学案不仅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所以它是对教材进行的深度加工。其二,学案是教师的教学方向与指挥棒。虽然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决定了学案知识的呈现方式,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总指挥,教师要有计划地调控教学方向。其三,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向导与路线图。学生按照学案规定的路线开展学习,在学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寻求知识养成的捷径。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百科全书大词典》、《教育大词典》等工具性书籍并未给“学案”以确切的定义,实际上,“学案”一词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由“教案”衍生而来的。有的学者认为“教案”突出“教”,侧重“学会”;而“学案”突出“学”,侧重于“会学”。有的学者认为教案是“封闭”的,是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教学方案;而学案是“开放”的,是学生如何学习的剧本,主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有的学者从设计理念、角度和针对性出发,认为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案的使用者是教师个人,是针对教师教学而设计的,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接受知识的“跑道”,主要体现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环节;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自主发展的“通道”,主要体现了课前、课中及课后完整的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教案与学案的主要差异有以下三点:(1)教学理念不同。教案往往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学案的教学理念更为自主、开放和创造。(2)使用主体不同。教案的使用主体是教师,而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导学方案。(3)教学环节不同。教案环节的设置以教师构思为主,主要应用于课堂授课环节;学案环节的设置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为出发点,同时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实际上,讨论教案与学案的不同,并非要割裂两者,或区分伯仲,“存异”是为了“求同”,教案与学案不可避免存在许多共性与交叉点。不管使用教案还是学案,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 数学学案的特点。

基于对学案内涵的理解,专家学者们对学案的特点,即学案设计的原则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详见表1)。

学者们对学案的每一种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都是学案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充分反映了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每种学案原则可能也适用于其它一些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学案本身所凸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案的导向性。学案有明确的指向性,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学案学习目标、内容、问题的一一展开,不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引导性呈现,更是学生在知识不同学习阶段有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学案层层递进的导向性特征明显。

(2)学案的探究性。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案的编写就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教学探究的成果;学案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进行探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案如何与其它教辅资料、课后作业配套使用,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3)学案的灵动性。教师教无定法,但学生学有可依;

教师机动灵活,且学生灵感闪烁。学案在学习内容上是开放的,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学案呈现方式;学生学习学案的方法也是灵动的,可以将学案单独作为教材使用,或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料,或作为练习题皆可,一切都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定;学案不仅在课堂上使用,在课前、课后的其它时间也可以使用。

(4)学案的发展性。在学案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使用学案进行主动、操作性学习的同时,不仅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

学者们在编制数学学案时,对学案的构成要素即结构进行了如下探讨。有学者从“学案”的内容出发,认为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师生互动的设计、梯度训练题、推荐作业七个部分㈣。有学者从学案的内涵出发,认为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测评与资源链接。有学者认为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学习小结、推荐作业。

思考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不仅能够为学案编制提供编写框架,而且能够更好地设计数学学案的内容。笔者认为,无论哪种结构的数学学案,它都立足于两类要素,一是教师“导”的要素。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数学能力的洞察、数学交流的培养、数学评价的养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数学相关背景知识的梳理等。二是学生“探”的要素。包括:数学知识的嵌入和理解、数学活动的参与和领悟、数学问题的解决和迁移,以及数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所有这些要素融合于一体,并得到有机调控,才能真正发挥学案的完整性、有效性。

二、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

1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溯源。

在了解学案内涵的同时,我们也对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溯源,发现以下理论给学案教学、学习以很大的启发。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结构的相关材料,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去发现问题的结构和规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旧。我们认为,充满启发性的数学学案,就是这样一种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学习材料。

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鲁姆的“掌握学习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㈣等都为学案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让数学学案素材的呈现问题化,学案的设计面向所有学生,并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弗莱雷的“提问教学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都启发数学学案的教学交流对话的主体转向学生,重视让每位学生自发投入学案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事实、概念、命题、定理等数学知识的有意义学习。

2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许多教学理论都给学案教学以很大的启发,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的数学学案教学模式都充分践行着教与学相统一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阶段:导向、导学、导练、升华阶段。有学者从高中数学学案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为:问题探索、讨论交流、揭示本质、知识整理、巩固练习。

有学者认为,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依案自学、讨论创新、总结检测,并认为这种模式改变了数学知识的传授途径,建立了教材、教案与学案的相互补充与协调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综上,每种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有国内外许多科学合理的理论作为基础。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性发展等。数学学案教学同样遵循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实现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和谐发展。

三、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案例分析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学案“题型”进行分类,另一种是根据学案“课型”来分类。根据学案题目类型,可以分为填空式、选择式、表格式、问题式、习题式、辩误式、例题式旧。实际上,在一份学案中往往涉及到几种题型的相互组合。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案类型来进行案例分析。

1 概念课学案设计。

数学概念课学案的设计需关注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联系,并建立概念与实际情景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类,弄清概念的外延。例如《有理数的概念》,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2):

2 命题定理课学案设计。

命题定理课学案的设计需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命题、定理学习的必要性,并能够通过尝试、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究定理的形成过程,学会用定理解决其它数学问题。例如《探索勾股定理》,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3):

3 公式法则课学案设计。

公式法则课学案的设计要让学生能推导法则,能举例说明公式法则的意义,能判断使用公式法则的时机,并会利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同时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由此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相乘》,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4):

4 解题课学案设计。

解题课学案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能应用相应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并能体会此种解题方法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解题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二次函数的应用》,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5):

5 专题复习课学案设计。

专题复习课学案的设计要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想解决一类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发现此类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正确利用数学方法解决某类问题。例如《几何图形中的分类讨论》,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6):

四、数学学案教学效果的价值体现

数学学案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究竟能够给数学教学带来怎样的实效呢?为此,我国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不仅有各个实验班的点上的研究,还有各个实验学校甚至是一类学校层面的研究,实验研究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浙江金华一中1997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学案教学法”,采用诱导式、开放式、技能式教学程序,运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探究学案与学生学习成绩、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很快大面积推广,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08年,乌丹三中制定了“示案自学、分组讨论、点拨引导、达标训练、反馈小结”五步走的学案教学方案,经过

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广西南宁沙井镇小学教师编写的《小学数学新学案》主要包括:学习准备、导学指路、学习巩固、创新舞台、学习寄语,学案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模式优于一般教学模式,且对农村小学中年级以上数学教学同样适用。

另外,还有苏州唯亭学校、北京第一七一中学、潍坊中学、浮桥中学等都以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学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均证明了数学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数学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体现:

1 有助于转变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发展。

2 有利于完善和优化教师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学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也能够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完善和优化学案教学方法。

3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和学习理论。

就当前数学教学实际而言,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学习理论,对我们进一步掌握学案的内涵、作用、学生能力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数学学案教学研究的方向展望

综合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专家学者们对数学学案的研究涉及面相当广泛,但更多的是实验的组织与成果论述,在调查与实证研究方面仍有许多困惑与不足。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以数学学案教学为主线,将理论线(内涵、原则、模式等),实验线(问卷、实验、访谈等),教材线(案例、方案、体系等)三位一体进行整合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思考、有效整合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与教学模式。

研究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研究不仅着眼于数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学案教学,研究“外显”的解题活动类型的数学学案,也关注“内隐”的创造性思维建构类型的学案,如数感、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

数学学案教学的模式科学合理、动态发展。虽然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课堂操作程序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由无数个数学教学和学习环节构成,主旨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研究应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学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教学方法等。

2 量化研究、质性探究数学学案教学与学生知识养成、能力发展的关系。

目前,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调查研究多集中于一个学校的几个班级,样本较小,且研究结果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质性化研究也几乎没有。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层面的量化研究,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层面的质性研究。

开展量化研究,探究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数学三大知识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掌握程度。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确定问卷内容,以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库数据,按照所需调研的内容进行遴选和统计。

开展质性研究,聚焦学生能力维度:数感、符号感、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不同的能力维度有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以解答题为主设计问卷内容,以质性探究的形式展开调研,制定评价标准,划定知识层次、能力维度,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学习能力。

3 探究、剖析数学学案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有理数教案例6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主要工作对象,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完整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学档案将以电子文件出现,但却没有对应的系统的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涵义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教学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通过互联网进行联机检索和阅读,实现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

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点

1.便捷实现多种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

电子档案可同时将文字、声音、影像等内容集成保存, 并可借助计算机实现任意组合编辑,极大增加了档案的编辑性、可读性、可视性,丰富了档案的内容。

2.信息存储容量大

电子档案体积小但存储容量大。一张CD-ROM光盘可存储650 Mb,相当于30万汉字的图书1000册、35万张A4打印纸上的文字信息或10万张图形信息。

3.便捷实现检索浏览

电子文献由于具有全文数据库的结构和相应的按自身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通过数据库、检索软件等技术,借助某些关键词,能够便捷的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方便了用户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免除了翻阅、查找实体档案的繁琐。在教学档案管理网络平台上,档案管理人员还可通过网络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提供利用;利用者亦可以足不出户地远程访问档案材料,网上下载档案信息, 或远距离、高速度的传输,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提高了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可被多人在不同地域同时访问、浏览、下载,同一份电子档案可同时为不同的用户服务,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三、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档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档案业务管理,又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受高校现行人事制度的影响,目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年龄偏大,计算机操作能力一般,习惯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编研模式。而在信息社会,档案的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已呈多元化发展,一些必备的技能如数据存储和压缩技术、档案信息组织技术、检索技术等还不为多数人熟练应用,更不用说网络环境下教学档案的安全性问题了。

2.缺少工作标准、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

档案材料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机械性”对教学档案电子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高校的教务工作更多受制于购买的教学管理软件,加上很多高校有自己的特殊的实际管理情况,因此个性化修改之后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计算机软件及其有关设备硬件差异,这些不足和差异都影响着电子数据的规范性和共享性,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四、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1.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

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工作的主体,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来从事教学档案管理。

2.开发教务档案管理平台系统,实施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强归档的标准化建设是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各高校都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并实现了教学管理软件辅助管理,这为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教学软件和数据库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数据和材料,这为教学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打下良好的数字基础,便于实现密集存储和快速检索;以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又为教学档案的网内和网际共享、传递打下了良好的交流基础,这些都为教学档案的维护、网内共享、公开和查询,特别是数据进一步发掘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条件。

3. 尽快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加强档案安全管理

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尤为重要。校档案馆和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要结合《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尽快出台数字化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标准和规章,特别是网站建设和管理标准、档案管理软件设计标准、数据库录入规范、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标准等,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实现对教学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

数字化档案给教学档案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补充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外,还要加大设备和技术投入,结合存贮介质使用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等多种安全防范手段,积极对“病毒”和“黑客”等行为,确保档案的保密和安全。实现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可控性,以及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4.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工作质量检查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第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网络平台和工作规范建立起来以后,高校应根据积极实施管理纠偏。 并且基于网络进行的检查更为便捷,各个部门根据管理权限只要检查自己管理的模块数据库中的档案就可,这样可有效减少收储遗漏,更便捷的考核二级学院的工作质量。

五、结语

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数字化教学档案建立起来以后,可以通过对立档单位工作流程在线监督进一步提高原始数据归档质量,便捷实现档案资源在网上的、传递、检索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更好的服务和保障教学工作。

有理数教案例7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应用层出不穷,它也为基教档案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大量地被电子化、数字化,这给基教档案管理既带来了机遇,也相应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为基教档案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转变契机;另一方面,传统的基教档案管理也已很难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带来的冲击,从而促使基教档案管理从单纯关注档案实体逐步转移到关注数字化档案管理下所有存储的信息和数据,管理模式也会随之产生很多新的改变和创新。可以预见的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应用会为基教档案管理开启新的活力,提高基教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数字化管理正日趋成为基教档案管理的最终手段,也是对传统的基教档案管理模式的新的延伸和发展。

一、传统模式下的基教档案管理局限性

传统模式下的基教档案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一般是应用手工收集材料并保存材料,管理人员把要存档的材料(文件、书报、物品等)分门别类归集一起,然后存放到档案室中。这种档案管理方式一直沿袭至今。传统模式的档案管理侧重点是在收集、保存、编册、编纂目录,并要求存档材料必须完整,对借阅者来说也相对复杂,不能使更多人同时使用,利用率受到很大局限。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模式下的基教档案管理存在着不小的局限性:

(一)管理档案人员工作量繁重

基教单位担负着培养一批又一批未来的希望之星的重任,档案材料的进出频繁且来源多样,有新的教改政策,人员的职称评定、流动,教学资料的备案等,整理收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时为了达到材料的完整性,还要加派人力去催办、审查、核对才可进行存档前的编目编册,管理档案人员工作量繁重,根本无暇进行服务上的创新。

(二)存档物占据了极大的空间,有的已快到达极限

有些基教单位的档案材料经过几十年的日积月累,数量巨大,存储的空间已达到了极限。如此不堪重负也令管理者束手无策,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很早就遇到了瓶颈,进行变革已刻不容缓。

(三)档案应用困难

过去传统的借阅档案者必须先填写一份申请表,批复后借阅者必须到档案管理现场等待管理档案人员从大堆的文件材料中找出借阅者要的材料,费时费力。虽然当时也有一些目录检索等工具可以使用,但还是要花费借阅者和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如碰到所借阅的材料先期已借出,就无法满足后来者的借阅要求,更不要说在家里、外地查阅档案了,阻碍了基教单位与共建单位的信息互访、交流。

(四)档案存档安全性较差

由于传统档案来源大多为实物,多数为纸质的文件、记录等,极易被虫蛀、回潮发霉、鼠咬,也难防火情、水灾、偷盗。如果被损坏的是独此一物则损失惨重甚至灭绝。所以改变传统的存档方式迫在眉睫。

二、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利用使基教档案得到了重生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利用到基教档案管理中已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事物进行了数据化模式的处理,通过大数据对积累的数据进行组织评价、传递和应用、创新,产生了极大的价值。作为智慧城市一体化之一的基教档案管理信息集成服务,它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的一部分。政府通过它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决策。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和基础、各地各类档案馆(室)是海量信息的“集聚地”,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成服务,是档案工作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由此,利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让基教档案管理得到了重生,也让过去根本无暇顾及创新服务的管理者腾出手来利用大数据的海量信息处理结果应用到服务的创新上。

(一)信息化、数字化的基教档案管理需要知识管理

大数据时代的基教档案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其职能的根本转变在于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让有关科室、责任人进行及时的借阅、参考,从而最快速度地实行决策。

(二)信息化、数字化的应用是对基教档案管理新的改革

信息化、数字化的应用,把原来纸质的、实物的材料都以数字化的模式呈现,它使使用者更快地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必要地改进,极大地服务了基教一线的人员工作。例如:过去考评某一阶段基教单位内德育工作开展有无提高,往往只能通过座谈会等会议记录后比对基教档案管理内原有的德育评价存档材料而评判;现在应用大数据先行输入历年内德育评判结果,再输入当下的数据后,就可以一目了然地评判此阶段基教德育教改成果。

图1

(三)数据化基教档案管理技术支持

图2

数据化基教档案管理模式,是一个有限开放的信息化平台,为基教教育各个方面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数据,所以要确保大数据的传输、归纳、收集,就必须确保内部信息交流网络系统平台的安全,通过安全的内部平台系统让资源达到共享。例如某基教特级老师的专题公开课:

A)在没有数字化前的2次,借阅资料的人数是上升的,但随后下降,主要原因是借阅不便。

B)到了后期,大数据数字化档案平台开放后查阅人数又有了新的变化,急剧升高,原因是借阅方便,网络化了。

三、信息化时代下基教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被重新挖掘

信息化时代利用大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基教档案的管理的服务功能,并且被不断重新挖掘,在不断强化基教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它的智能化程度。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基教档案的实时共享,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档案材料给予基教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剖析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不难看到信息化时代下的大数据应用对基教档案的管理进行了大变革,重新挖掘了基教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大数据下的基教档案信息集成虽然是建立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但它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它为查找档案的人员提供了以下便利:

(一)集成检索服务

基教档案材料经过档案检索系统的集成,使原来数量庞大、内容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经集成检索系统集中、获取、整合、材料处理后,形成统一的检索结果,并按用户需要的方式呈现出来。

由于大数据下的基数档案集成检索服务提供了直观的比对,从而使基教教育工作者在新一届的学生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在二元一次方程课题上加大教改的力度,从而提高教改质量。

(二)“一站式”集成服务也必将更多地应用在基教档案管理中

基教档案管理不仅仅只有集成检索服务功能,它在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必将向更深层次的“一站式”集成服务发展。“一站式”集成服务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环境的技术基础上,将相关档案信息从不同信息源排列出来,并经过有效组织和整理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借助于网络技术和应用者的支持,从而使利用者“一步到位”得到整合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和范围的档案利用需求。

利用“一站式”集成服务功能,以上述图的基教教案为例。同一年级(初二年级)学生考同一张试卷,不同学校的考试合格率也可以直观地显示在查阅者面前,比对的结果一目了然,从而使教授者从主观到客观上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为今后的教改工作树立了坚实的信念。

四、采用大数据应用的基教档案管理工作安全服务

大数据应用的基教档案管理工作也势必要考虑到信息服务的安全性,在建设基教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时,就要某些条例进行控制,根据基教档案的类型以及查阅者的类型赋予其可以查阅档案文件相关条例的权限,尽最大可能在保证基教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不同级别查阅者的需求。在特定的条件下加载安全控制功能等手段,既要服务好查阅基教档案的客户,又要维护好大数据应用下的基教档案库安全。

总之,基教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下应用大数据是必然趋势,它从单纯的档案管理逐步走向知识管理,大数据下的基教档案管理焕发出新的能量,正服务于我们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基教教育事业中。它通过“应用”使基教档案有了能力,再通过“创新”使基教档案从而为基教档案工作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尔维恩,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9.

有理数教案例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79-03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新的实施细则中明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人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评估实施细则的出台,将状态数据采集平立出来,用真实的数据来反映学院运行现状,通过状态数据采集来观测高职院校管理是否规范,这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常态管理手段。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成为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原则和要求

(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原则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是院校实现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院内涵发展需要;是建立以院校为核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了解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窗口,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的要求

1.目标明确。各高职院校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尽快应用好、管理好、建设好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根据各自院校的特点,进一步开发完善、优化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逐步实施面向社会开放;最终实现满足评估的需要,满足教职员工的需要,满足学院领导的需要,满足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需要,满足学生家长的需要,满足社会相关各方的需要。

2.健全机制。各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工作和奖惩制度,建立从数据来源和教育一线岗位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填报的运行机制;建立数据信息采集层层负责责任制,明确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每条数据信息的具体责任人,建立奖惩办法,纳入各部门考核,并落实到学院的各个部门,做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所有数据信息的来源,均是数据信息发生人或数据信息的发生地,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3.落实到位。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新评估方案》的具体要求,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列为学院办学的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的工作,并将各项具体工作加以落实。

4.加强培训。各高职院校应组织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并领会相关文件精神,使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宣传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全院教职员工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二、教学档案管理与状态数据采集之间的关系

教学档案是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佐证,新的评估实施细则中现场考察只有一天,专家组深入分析学院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数据的“奇异点”,核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数据和内涵建设现状。每年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都要上报教育行政部门,数据采集流程和教学档案的积累与管理是直接影响到采集平台数据可靠性的主要因素。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以教学档案为佐证,教学档案中的各项材料都将直接影响到采集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效地将数据采集和教学档案工作结合在一起,以状态数据采集平的要求来规范教学档案的范围、分类,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教学档案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在此基础上规划好,利用好,管理好,将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教学发展内涵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三、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集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状态数据采集过程对教学档案的建设有导向性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每年一次,信息采集的即时性对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填报项目每年都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与以往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的范围、时限都有不同,按平常以往都是按年度整理,而数据采集平台是以学年度为时限的。同时数据采集的即时性也强化了教学档案的原始性。

(二)状态数据采集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的原始性

教学档案建设管理与数据采集平台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具有原始性,教学档案的建设都是要用原始的档案材料来反映教学质量,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同样也是要用原始数据来填写平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来源都由原始教学档案来体现。

(三)状态数据采集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的即时性

在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中制订了“三纳入、四同步”的管理原则,也就体现了教学档案原始材料的即时归档。将教学档案的建设工作要纳入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制度的管理,检查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与教学材料同步,按要求完成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工作。

(四)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集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的真实性

数据平台采集数据的要求是通过采集的数据来反映学校的运行情况的真实数据,而教学档案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他的真实性。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时候有现场考查,专业家组除了看、听现实情况外,还要通过审阅教学原始档案还体现数据的真实性,来分析学院的过去和现状。随着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各种教学档案的逐渐形成,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真实信息资源,是教学单位的原始材料基础,是教学过程的转化物。

四、基于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教学档案管理方法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记录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凭证,客观地记录了各项教学工作,包括每学期教师所任课程的教课记录、指导学生学习的情况记录、学生成绩的评定记录,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资料等,利用状态数据采集的即时性,将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授课的形式等得到即时的整理,都可以用文字或照片的形式及时的其进行存档,为各学院各项评估提供了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学档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从思想上认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学院制度的相关制度,积极配合学院教学档案工作的开展,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一)完善和制定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科学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对加强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有着重大意义。学院现已制订了相关的教学档案的管理办法以及指导性意见,教学档案的建设也在逐步的规范当中,将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是设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的工作,纳入教学日常工作。根据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原则和要求,还应完善、健全教学档案的指导性意见,对教学档案内涵和目录建设进行细化,并对教学档案的管理办法进行细化和修订,制订相应具体的考核办法。教学档案的管理应明确各级教学单位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各教学单位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参与教学活动的全体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规定时限和要求完成教学档案的归档工作。还应有其他相应的管理手段为补充,如通过宣传教学档案归档的重要性,使教职工和学生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参加这项工作。促进教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与数据采集相结合,加强教学档案知识的相关培训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报采集的信息量大,填报的要求严格,系统性强,数据填报流动性大。因此在每年的填报准备时期都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把握平台的新变化和各表间的关联性及年际数据的延续性。与此同时,加强教学档案知识的培训,加深对教学档案的性质、价值作用的认识,提高档案建设的内涵,两者合一使他们明确填报数据和收集、整理档案的要求,既把握了教学档案的原始性,又提高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进来,把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思想都形成文字材料,积累成经验。

(三)参照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立教学档案索引目录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第二轮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参照数据采集平台使教学档案工作能够有效地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根据第二轮评估指标体系中的22个关键要素,建立教学档案的索引目录。要求各级教学单位根据教学档案索引进行分类,有效的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工作。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师资科档案的根目录下可分为校内专业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等四个子目录,各教学系部可以对教师个人教学档案进行细化,按采集平台的细分项分类有序存放,方便查找与使用。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四)加强对教学档案的检查与质量的评估

加强对教学档案的检查与质量的评估,应当将教学档案建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各教学领导应对此事高度重视,并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分、量化,研究并制订教学单位教学档案的管理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质量的好坏在于制度的落实,制度是管理的重要保障,是管理的基础。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去年下发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各级教学部门也在逐步规范部门教学档案,在每学期末对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按参考目录进行检查。下一步,将制订《学院教学档案工作质量评价办法》,来确保教学档案的归档率和档案质量。教学档案收集整理与教学过程、评价一样重要,而且评价结果将直接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将部门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纳入学院的目标考核当中,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对各教学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并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有显著成效的,利用率高的在学院进行表彰。

(五)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促进档案基层工作业务的开展,为推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来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为建设数字校园服务。在此基础上,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已推行无纸化办公,各种保存档案资源的设备也不断增加,使档案的形式不仅限于文字档案,更加丰富档案的存档形式,也更加生动。

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状态采集工作的常态化,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与日常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规范教学档案管理,促进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和教学档案的利用,确保教学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其为教学档案建设工作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提高教学档案资料的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教学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能够更好地为学院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新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工作浅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

有理数教案例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用于专业教育。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及观念培养上,案例教学的效果排名第一, 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

我国的高职教育近年来高速发展,其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和以案例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但高职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没有体现以应用型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它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高职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作出一些简单探讨。

1 高职数学案例教学法

1.1 高职数学案例教学要素分析

(1)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数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事先弄清楚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课前选择合适案例;二是策划并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讨论的全过程。教师必须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有意识得引导学生去朝既定的目标探寻案例情景蕴藏的各种知识和思想方法,并关注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三是及时更新案例,使案例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够真正反映专业学习和学生认知的实际需求。(2)学生的角色定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但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且是一个有效的倾听者,还是一个优秀的表达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案例,收集信息;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虚心聆听,分享经验;认真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3)案例的选择要求。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案例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性特征,能力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另外案例的选用与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一定的要求。

1.2 高职数学案例教学方法

高职数学案例教学并不象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使用自如、彻底。高职数学案例教学从根源上讲,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流程一致,若拔高一个高度,又可与数学建模活动相一致。其一般流程为:“案例准备阶段――分析阶段――讨论阶段――总结阶段”。

总结归纳阶段引导评价调控研究资料提出问题阶段引入案例解决问题交流讨论探究问题阅读问题问题表征案例实施阶段:案例教学的流程。

但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数学概念的教学引入。用一个典型案例导引出数学概念,关注概念产生的起源与专业背景,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不再是那么生硬的直接塞给学生,而是自然流畅、直观的呈现。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案例渗透数学史,有利于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数学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符合认知规律。用多个案例从多个知识背景下说明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反复强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原理简单化,一般的结论特殊化。(3)彰显数学应用的广泛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克服数学畏惧心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高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以数学建模为主要内容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技巧,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 高职数学案例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案例教学并不适合一切人和所有的教学内容。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2.1 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阶段高职数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引进案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案例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系统性差。目前案例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仍旧是一种尝试,适合教学的数学案例资源匮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编制数学案例,所以很难在数学教学中全面应用案例。(2)目前高职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质难以满足案例教学需求。考量我国的高职数学案例教学现状,一方面是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是对教师必要的案例教学技能的培训并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教师掌握的案例教学的技能和经验需提高。(3)案例教学的时间与效益不一定成正比。(4)案例教学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描述,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2 高职数学案例教学局限的主要对策

有理数教案例10

一、任职教育教学档案管理需求分析

(一)任职教育教学档案特点

任职教育以岗位任职能力需求为牵引,施训对象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施训周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施训模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任职教育施训教学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方法创新,常运用案例式、研讨式、想定式、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理实一体化等多种创新教学方式。因此,任职教育教学档案产生周期短、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种类广、参考价值高、收集范围大,这对教学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任职教育教学档案管理问题

教学档案管理是任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教学单位设有档案管理员,负责教学档案的收集、保存、汇编、装订等工作,目前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归档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由于某些教学活动组织参与者档案管理意识不高,教学档案选取范围不准确,教学档案归档不及时,教学档案内容不统一,档案格式标准,会造成档案遗漏、遗失、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档案完整性、实时性、可信性。二是档案管理工作任务量大、效率低。任职教育教学档案产生的源泉多,大多院校教学档案保存采用临时案卷和定期案卷形式,临时案卷主要收集平时产生教学档案,实时的放置在文件盒内。待学期或学年结束再进行档案选取、目录编排、装订封存等工作后转为定期案卷。档案员进行档案收集和整理时,持续周期时间长,档案筛选、补交、修改工作多,部门间档案管理协同程度低,一个档案可能存在多种格式和重复收集等问题,给档案提供者和管理员带来很多费时费力工作。三是不满足数字化建设要求。目前大多院校教学档案存档采用纸质版,纸质文档在打印、排版、装订、保存、借阅等过程存在诸多不便,而且若在教学评价、教学监察或和各种评比竞赛活动中需要提供教学档案电子版,则需要对纸质版进行扫描、拍照、图像处理等,过程极其繁琐。随着院校数字校园推广使用与大型教学活动数字化程度普及,传统教学纸质档案已经不能满足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需求。

(三)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广大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者对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开发了不同技术类型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解决了教学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存储、档案检索、数据处理、系统构建、网络化应用等问题。这些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教学档案管理中的产生、收集、录入、筛选等工作量大的部分由人工完成,没有融入到管理系统中,不能满足数字化档案管理自动化、简洁化、系统化的要求。

二、教学档案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

在教学档案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各职能部门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传承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条不可分割的管理链,各阶段的管理是管理链中的一环,越是前端的环节,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越强,它不但要管理好本环节,还要全面系统地为下一环节的管理着想,直至末端环节。而下一环节则须承袭上一环节的原则和设想,根据本环节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功能制定更有效的更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只有如此,一环扣一环地延续下去才能达到周期内管理目标的最大化。

(二)教学档案全寿命周期系统

教学档案全寿命管理系统是指覆盖档案产生、筛选、收集、编存、修改、流转、删除等全寿命过程,以高质量档案内容和高效化管理模式为目标的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全寿命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流程中包含了档案全寿命周期前段的建立文档、档案判断、档案录入等环节,这些环节在由系统引导用户进行,也就是用户建立文档时就已经纳入到了档案管理流程,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系统教学文档产生、收集、录入等工作脱离系统单独进行工作繁杂的问题。

三、教学档案全寿命管理系统设计

(一)系统设计思想

1.全寿命管理流程优化采用全寿命流程化处理设计,对教学档案全寿命周期中的“产生、分类、编号、传递、编排、借阅”等环节,基于流程管理方式进行协同优化,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中人为操作的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不协同问题,保证了档案质量,提高档案管理效率。2.编程易实现、操作简单构建与实现采用B/S互联网架构,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开发系统与ASP.NRT网络设计系统编程实现,人机交互界面良好,操作方式简单,用户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系统进行教学文档的编写、收发、查阅等基本办公处理,档案收集、目录编排、数据处理等复杂环节则系统自动进行。3.数字化推广实用性好建立了一种全面、全员、网络化教学档案收集、共享、传递途径,满足各部门档案管理及使用要求。同时,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也可以嵌入到数字校园系统中去,推广实用性好。

(二)系统功能设计

教学档案全寿命管理系统主要有文档编写、档案判断、档案保存、档案管理、档案流传五大功能。文档编写主要通过嵌入各类办公应用程序应用,建立或上传各类格式的教学文档;档案判断主要是依照各部门出台的档案归档标准,对所建立、上传、接收的文档进行是否属于教学档案,如果不是则建立文档先保存在文档库,如果是则需进一步判断属于哪类教学档案;档案保存主要是在建立在档案分类后,由系统根据档案类别和日期,依据数据库和检索要求进行文件编号和命名后保存到档案数据库;档案管理主要是修改档案内容、分类,生成档案目录,档案管理员还可以对档案进行删除;档案流传主要是系统不同用户之间进行档案传递、接收。

(三)用户与职能设计

系统用户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普通用户,主要职能是进行教学档案初步判断,建立新档案,编排本人档案,接收他人档案,查阅部门档案等,但普通用户没有删除档案权限;第二类是档案员用户,档案员用户除了具有普通用户所有权限与职能外,还承担着对被普通用户筛除掉的非档案的文档进行再次判断与选取。另外,管理员具有删除更改部门所有档案的权限。

四、教学档案全寿命管理流程优化

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全寿命周期所包含工作主要有建立档案、档案保存、档案编辑、档案传递、档案删除等工作,系统采用“全员参与、协同合作、优化流程、自动处理”设计思路,根据不同用户职责规划系统功能模块,优化不同功能模块之间处理流程,保证教学档案收集范围大、归档专业强、管理自动化、使用效率高。所有教学文档在建立时必须先进行教学档案判定,若属于教学档案进行档案编号、保存、数据生产等流程化处理,从档案收集信息源头上保证了教学档案的完整性;普通用户与档案员双重筛选档案模式,从收集信息范围上保证了教学档案的标准性;基于数据库管理技术、互联网访问技术的设计,人人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系统进行档案编写、查阅、传递、管理,从信息使用途径上,保证了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系统功能框架与处理流程图设计如图4所示。系统进行档案建立、档案管理、档案传阅的工作流程如下

(一)档案建立流程

系统进行档案建立时主要进行的工作有建立文档、档案判断、档案分类、档案编号、入库保存。

(二)档案管理流程

档案管理主要进行的工作分为普通用户和档案员有两种,普通用户进行的主要工作有档案修改、档案查询、目录生成,档案员进行的主要工作有档案修改、档案查询、目录生成,同时还有可以进行档案删除以及对系统普通文档库档案再次档案判断选取。

(三)档案传阅流程

档案传阅流程主要包含档案传递和档案接收两部分工作,

五、档案全寿命管理系统使用制度

(一)用户端使用控制

院校机关出台系统使用管理规定,强制要求所有教学活动参与者必须通过该系统进行教学文档处理。信息管理部门则对办公计算机进行office等办公软件的限制使用,同时视情将该系统融入到数字校园管理系统中,培养用户的良好使用习惯,避免脱离档案管理系统处理教学文档现象发生。

(二)制定档案参考标准

院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制订出各部门教学档案收集范围、档案格式等标准,为用户在进行档案选取和档案编制提供指导,提高档案质量。

(三)定期组织档案数据评比

定期组织对各部门系统档案系统数据进行公示与评比,重点是档案内容、用户使用、档案数量、查阅次数等方面内容,配套相关奖惩制度,提高全员档案管理规范化、自觉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张莉雅.高等学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潘虹.加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档案建设的思考[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6).

[3]姜雪.我国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现状与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2013(1).

[4]张锐.基于B/S结构的教学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

有理数教案例11

一、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现状分析

1.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现状尽管在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高校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化都已经成为现实,学生的选课、各类人员对教师的评价、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录入与查询等过程都是在网上直接完成,教师的授课计划、科研成果的统计等都要求上交的是电子版。但是,高校的人事、教学、科研等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相对独立,彼此互不兼容。结果就是,教师的各类档案数据是分别存于不同的系统中,对利用与保管都存在不方便之处。即使对教师的同类档案来说,也基本处于多级分散的保管模式。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是多部门多级的分散管理体制,从而在相关档案的收集与保管方式上也形成了多级多部门的分散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档案,一部分由院(系或科室)级的教学与科研秘书处分别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如教师的授课课程档案、教师每年的科研成果等数据;一部分则由相关职能部门(即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等)在其职能活动过程中直接收集形成。若干年后或每年,院(系或科室)级单位会将相关档案上交主管部门或学校档案馆,各主管部门(即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等)若干年后也会再转交学校档案馆。在利用方面,基本上只是在考核或评定职称等过程时才有利用活动产生,而且各部门的档案,只是对部分管理级的用户开放;档案馆尽管对学校用户全面开放,但是有所限制,比如有的要收费,有的有时间限制,而且其收录的档案本身不太齐全,尤其是科研档案,多数根本就没有建。所以,每到考核或评定职称时,上到相关职能部门,下到教师个人,都分别忙于重新组织、查找相关资料,而相关的信息系统,比如教学档案、科研档案、档案馆等系统都无法提供全面、准确、完整的相关材料。本人曾对熟悉的几所高校做过一些调研,对教师的档案管理模式基本类似上述的分散与多级保管方式,在其利用方面基本没有主动的作为。2.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管理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没有形成对教师的所有档案数据统一归档与专门管理的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由于没有形成对教师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的文档进行统一归档专门保管的制度,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高校教师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使得高校教师档案的统一管理与开发利用极为不便。现实中,高校档案馆很少真正有综合的教师档案这一类。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档案、科研档案、人事档案采取的是分部门且多级的管理模式。即使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教学档案管理这一块,也是多级的分散保管,而且也基本没有做到电子文档的一体化管理。(2)分散多级保管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因为各部门之间数据管理模式不同,数据结构不一致,移交档案馆的过程中有个格式转换问题,格式转换本身就是资源浪费,同时还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3)分散多级的保管模式导致高校教师档案的利用率较低。高校有关人事、教学、科研等部门及其二级管理部门的信息保管主要为本部门的管理活动服务,一般不对外,而档案馆的档案收集又有时滞而且不全。所以,用户使用教师档案信息很不方便,教师档案的利用率一直比较低。(4)分散多级的保管模式不利于高校教师档案知识资源价值的整体发挥。现行的分散多级保管模式导致对高校教师档案资源的整体构建与管理进行的研究也很少,尽管找出几篇有关资源整合与一体化管理方面论文,但都只是研究教学档案或人事档案的文档一体化管理,而教师的业务档案是包括多方面的。分散保管的教师档案是不便于对档案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即对档案的深入整序的,同时也不利于对人才的整体评估与认识。因为只有集中统一保管的教师档案才能体现出个人或某部门甚至学校的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与进展过程。总之,高校教师档案的分散多级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组织内知识的融合、共享、创新与传播,不利于其知识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教师综合一体化管理

1.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如前所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分散多级的保管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改进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数字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与利用。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师个人各类文档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即通过制定标准、统一的建档与归档制度,将教师个人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文档数据集中统一保管,以方便利用;其二,教师各类业务文件的制作、形成到归档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是指依托校园网及相关信息管理技术,对教师的各类业务档案文件的形成过程实施全程控制,然后直接经网络鉴定、上传、归档、入库,实现教师业务档案的全程电子化管理,做到从各类文件的初级制作(包括教师个人或各级管理部门)到审批、传达、实施、归档等过程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以减少中间过程的重复劳动及数据的丢失;其三,教师个人综合档案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共享与利用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指依托校园网及相关技术与制度,实现在高校内部的某些范围内对高校教师个人档案数据的共享与开发利用。实现途径应该是开发出能一体化管理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及各类业务档案数据的综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用户应涵盖形成档案并可能利用档案的一般教师、学生、各级职能管理部门与各级研究部门等,但共享与利用的权限或范围可依用户身份不同而专门制定。2.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现方略实现并达到上述三个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既要有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保障,也要有具体技术方案的支持,还要有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及其管理人员与教师个人的积极配合。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构建一个统一、相对规范的信息管理平台与管理制度。其实施要点包括:首先,要制定对高校教师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统一建档、系统保管的专门档案管理制度,这是实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第一步。其次,综合运用数据库系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组织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开发高校教师综合文档管理信息系统。从现实层面上来说,高校教师的各类档案应该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已有信息系统中,其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应该还比较高,比如教学信息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档案有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等等。所以,实施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关键措施是要在各子系统(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基础上,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即能一体化管理高校教师个人及其各类业务文档的综合文档管理信息系统。这一过程可由高校指定相关管理部门(如高校档案馆或图书馆)与有软件开发能力的信息公司合作完成,开发的关键技术是系统集成技术与数据库系统技术。系统的开发过程必须在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库系统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数据构成(包括教师个人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数据)及各类文档的形成过程,分析并规划系统的整体构成及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结构,进而建构系统统一的数据库数据模型并实现系统的统一规划,最终完成系统的集成及其相关软件的开发、调试、实现等。该系统应该具备: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统一保管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及其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的各类档案数据的功能;有完备的档案检索功能,既包括对个人各类档案数据的分别检索功能,也包括对某教师所有档案数据的综合检索功能,还包括对某个时段某类档案或某部门某类档案等的统计检索功能(可以针对考核或人才评估等的具体要求设定)等;有严格的用户类型及其权限管理措施。最后,在考虑档案数据的特定保护需求的情况下,在数据库的设计阶段,充分运用数据库保护技术与原理,设计并规划系统各类文档数据的全程控制以及数据的安全保密与数据共享的平衡控制机制。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许多方面,此处主要是指:一是通过数据模型设计阶段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等三个基本要素的统一设计,实现对整个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一控制的机制,最终实施对各类教师业务文档的全称控制;二是通过对系统各类用户及其权限的统一规划、管理,形成对系统档案数据的安全与完整性的统一控制,最终实现系统档案数据保管的保密要求与共享利用的平衡。其中第一方面的控制,主要由软件开发者与数据库管理员共同设计完成,相关内容的论述将在后续文章中完成,此处重点谈谈第二方面的控制。第一,针对各类教师业务档案的形成过程,明确各类参与建档、保管甚至利用档案的系统用户类型(包括教师本人,各院的教学与科研秘书,各职能部门的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等);第二,明确各类用户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包括要完成的相关数据的上传、鉴定、归档等过程任务等;第三,运用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措施,对各类用户进行统一的权限控制与管理。包括对系统用户的名称与密码的统一管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系统用户的身份识别(以保证系统用户的合法性),对进入系统的所有合法用户的审计与跟踪(以保证合法用户对系统数据的合理使用)等;第四,在上述措施下,还要制定针对档案保管、查询、借阅等过程的具体限定措施,以实现系统内各类用户对权限范围内相关数据的共享与利用。

单位:熊志云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