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1:52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1

本文以学科研修组织者的角度,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入手,提出了以“项目化自主研修”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常规研修的有效补充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引发更多对提升音乐教师研修有效性的思考。

一、“项目化自主研修”的主要内涵

所谓项目化自主研修,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情况和发展需求,选取一个研修专题项目,明确目标,在个人专业发展内驱力的促进下,立足课堂教学,自觉主动地进行研修活动。

根据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项目可以是器乐课、歌唱课、欣赏课等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舞蹈教学、合唱教学等特色拓展课的教学研究;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评价、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等的专题研究;对小学某个年级、学段的教学实例进行研究;或是音乐教师专业特色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方向研究等。

这种研修强调教师的主体实践,强调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借鉴、思考,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有具体的目标、途径和实践载体,以提升教师落实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实施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必要技术支持。在落实自主研修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研修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获得主动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策略

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过程中,研修的具体组织者――教研员,需要从诸多成功的专业成长案例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引导教师思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从研修过程中得到什么?并指导教师在自主研修时必须把握好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

音乐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就是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同一单元或课时的课题在教学平行班中,作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记录、对比课堂实践的反馈效果,记录有效教学设计与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从公式化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并且通过在学科集体研修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扩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策略。

2.“微格剖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对比研究项目

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传递手段,使各具特色的、不同理念、不同侧重且丰富的中外音乐教学法呈现在音乐教师们面前。在上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同一个教学环节时,许多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对作品的理解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微格剖析式”教学法的对比实践中,不同教师将自己对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课堂实践运用情况,用录像剪辑的手段,以微格形式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大家通过网络共享微格录像,进行对比剖析“同一环节的教学,哪些教学方法用得巧妙,能有效引导学生?巧妙在哪里?哪些不适用?操作的背后是怎样的理念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系统、整体的思考。体悟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有科学的理念,并且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紧密联系。

3.“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

“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是利用便捷的家用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教学研究。如:某教师自行选择三年级作为重点研究的年级,此年级有六个平行班。教师用同一教学内容在给第一个班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上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在手提电脑上接一个小型摄像头,用“拍拍”等软件,拍摄下教学过程;课后通过回放观测,并参照音乐课标和学科集体研修中教学的指导意见,进行自我评课,记录课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用“修订”格式工具进行修改;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再次课堂记录,并做同样的自我评课与反思改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务安排、反思修改进展等情况,灵活地选择录像记录的次数。一般六个平行班,以前、中、后三次记录为佳。

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持续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能够积累最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材料,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研究的过程,能直接提升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并且,建立在这种认真实践与自我主动反思基础上的专家点评,会进一步促进教师内化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

“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为宜,也可以说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研修。如:选择“歌唱教学”作为研究项目的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中的同一课题分别备课,并各自先行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执教和改进;然后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组(通常以四人左右为宜)现场研讨,各组的现场研讨过程一般需要四个课时。第一节课由一名教师执教自己的实践课;第二节课组员一起评课、修改教学设计;第三节课可由另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并结合大家的修改意见,在另一个平行班执教,同时,听课教师边听课边进行进一步思考;第四节课由剩下的教师针对自己听课中产生的新的思考,进行片段教学。小组现场研讨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教师拍摄录像课,参加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

实践中的即时体悟是最真切、印象最深刻的。“即时实践式”提倡快速、高效分享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使教师保持思维的活跃兴奋状态,并通过即时的课堂实践进行现场反思、改进,提高教师的剖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即时实践对教师常规课的教学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关注经验的积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很好的专业能力锻炼和提升过程。

5.“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

“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是针对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提升需要而进行的。首先是根据本区音乐教育和师资基础的实际情况,集合来自市级的学科重点培训和专家培训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大的研修资源库;然后,请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分享培训中的资源。如:在区级音乐研修过程中,和大家分享由专家提供的美国合唱教学系列视频中具启发性的精选片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解析,引发大家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将完整的视频发在学科网上,做到资源共享;同时,针对美国合唱教学视频中呈现的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安排进行区级合唱教学专题研讨与展示,请进行合唱项目研究的各位教师,以现场课和录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科教师在研修活动后的持续专业学习,发挥优质资源的实效。

6.“生活积累式”的音乐特色课程开发项目

有些成熟型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生活积累式”的特色课程项目,即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音乐之外的爱好与特长,充分挖掘和应用音乐教学中的可用素材,为建设自己的校本特色音乐课程服务。如:某位音乐教师,喜欢旅行、喜欢摄影,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会有意地寻找当地的音乐等艺术素材,并用自己的摄像机、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些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处理,编制成校本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资源的补充。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中,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并在教师丰厚了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体现了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的价值。

7.“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

今天的互联网,使英语基础好的音乐教师,采集与借鉴国际音乐教学的信息变得非常方便。“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正是鼓励拥有语言专长的教师,关注并收集国际音乐教学研究与活动的动态,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侧重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应用,则可以此作为国际音乐教学比较研究的项目主题,或通过网站与国外有相关研究的音乐教师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了解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实践。这一自主研修的过程将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专业潜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创新专业发展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开展“项目化自主研修”的途径与策略还可以有很多,它为不同研修需要和愿景的教师提供了自主专业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时也引发了以教师研修活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三、对自主音乐研修活动的再思考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那么,面向音乐教师的研修工作也要“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音乐研修需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一方面,音乐研修活动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愿景,在明确学科总体研修的方向的同时,引导教师增强参与研修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研修主体性,真正提升研修的参与度。同时,音乐研修活动需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智慧,并使每一位教师有应用的机会和动力,让“实践”这个最好的老师推动教师的成长。

2.音乐研修需要创新提效

1)提倡灵活规划与实施。音乐研修活动应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丰富研修机制、组织形式等,以减少教师参加研修过程中的路途、时间等方面的额外消耗和负担,提升研修活动的效率。

2)提倡激趣开放式的研修引领。不能仅拘泥于课本的内容研讨,需要激发教师对音乐艺术各领域信息的兴趣,为教师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适应不同教师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3)提倡课堂、团队统整研修。音乐研修活动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领域中展开,不能仅局限于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应为音乐教师在各自学校开展校园音乐特色建设提供专业方向与能力的引领,以及专家支持,帮助教师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提升音乐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4)提倡多元化发展引领。音乐研修活动要针对不同研修项目,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使其感受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增强研修的信心和动力。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2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是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三个方面,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大力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特别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定教育培养方案,在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总体思想指导下,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重新审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专业提出了人才需求挑战,我们就必须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学环节,建立四年一贯的师范教育教学制度,构建由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组成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新课程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制定的课程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高师院校也就必须总结自身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不足,从教学观念、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评价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师。

有关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各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都研究制定了各自相应的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自在课程设置上的调整,都在于提高免费师范生的价值,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到的各项技能。尤其是根据我国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出了解高中新课程、理解高中新课程、有能力教好高中新课程的高素质本科毕业生。

二、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关于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学分都在50学分左右。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占4/5(36-40学分左右),通识教育选修课占1/5(8—10学分左右)。

通识教育的课程是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从思想政治、外语、体育、信息技术、国防教育等方面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通识教育必修课的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外语综合能力培训》、《文献检索》。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领域中精选课程内容,优化组合供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多元性和广博性,为学生的自主选择留下了空间。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以学生学习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为目标,包括跨学科或学科门类的相关基础课程和本学科基础课程两部分,其课程设置、学时、学分都根据各学校的情况研究制定,学科基础课程原则上都在前两年开设,属于必修课程。

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基础性知识而设定的,各专业开设都在两门以上相关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照加强学科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面向的原则,为各专业方向设置的共同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要强调基础性。

三、专业教育课程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能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素质的最初构建和发展趋势。因此,培养模式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化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执教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

在本科学习阶段,使学生学习并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及音乐艺术发展的动向状态,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四年一贯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制度。

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其中学科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专业课程中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在70一8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占2/3左右,专业课程选修课学分占1/3左右。

1、专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对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的培养上,应加强师范性与教育性,体现为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培养基础师资的目的,鼓励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到相对落后地区长期执教,使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及培养目标更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依据。

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和方法高等音乐师范人才的培养,在坚持严格专业化训练的同时,兼顾我国不同地区师资水平差异造成的生源专业起点不同的特殊情况,进行学科专业方向学习的灵活调整,以综合能力为基础培养音乐人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教育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到实际工作岗位后却不会教音乐,不懂教育规律与方法,不能把已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所以,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2)加强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自主化

在课程设置中,实现必修课程的学科化、选修课程特色化。精选必修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增加选修课门类,整合单项课程,课程形式多样化,使学生获得不同门类的基本学分,达到知识结构的均衡合理。

(3)在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拓展

学生除了学习必修的专业课程以外,可以根据未来从教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进行学科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兴趣和发展需要,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条件,选修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在乐器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有家乡地方特色的乐器进行专业化学习,回到家乡可以带领学生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4)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促进由学年学分制到完全学分制的过渡。

2、学科专业教育的课程要求

(1)在必修课程设置中,全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和反映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例如,在专业主干课程的钢琴技能课中,加入歌曲伴奏能力的训练。在声乐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加入自弹自唱技能训练,这些都为适应未来的教师工作、提高执教能力奠定了基础。

(2)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构建由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组成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到中小学为期半年的教育教学实习制度。

通过观看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等,讲解教学环节和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去实地观摩教学。不定期的请专家到学校举行专业讲座,请大师到学校讲授大师课,提高专业水平。

(3)加强与基层教育现状的信息交流,积极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师范生免费培养教育特色。

四、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1、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艺术修养。课程包括古典诗词鉴赏、艺术概论等。

2、本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提高音乐基础理论水平,提高音乐基本素质。课程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曲式与作品分析、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复调音乐、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

3、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为声乐、钢琴(演奏与伴奏)、器乐技能训练(中国乐器、外国乐器)、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等。不同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研究制定了各自相应的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到的各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招生考试科目中,通常有声乐、器乐、视唱练耳三门课程。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后,除了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学习外,在专业必修科目中,主要的精力也都放在了声乐、器乐的学习上。声乐、钢琴、器乐课程的学时也是较其他必修课程中最多的,大多开课为6个学期。根据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应大力加强《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学习。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与音乐活动中,合唱指挥的应用尤为常见,在本科学习阶段加强合唱指挥的学习,加强组织合唱排练的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钢琴专业学习中,还应培养学生为器乐和声乐伴奏的能力培养。在钢琴专业课程中加入歌曲伴奏,并加入即兴伴奏能力的训练,为的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因地制宜的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在乐器技能训练课程中,学生通过对民族乐器或西洋乐器的学习,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为未来的音乐教学拓展奠定了基础。

4、音乐教育专业限定选修课有:合奏与指挥、小型乐队编配、戏曲音乐概论、形体与舞蹈编导基础、歌曲写作与改编、音乐美学基础、音乐MIDI制作、交响乐队技能训练、民族乐队技能训练、合唱技能训练、合唱合奏基础训练等。这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在1—8学期都从不同学期开始进行。理论课程的开课学期可以在第一学期,并且学时较短。技能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学时可从第二学期开始,持续到第八学期。

5、专业任意选修课: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学概论、民族音乐学、音乐评论、音乐编辑、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法、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重唱与表演唱、声乐教学法、朗诵与正音、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钢琴教学法、中外管弦乐器演奏、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管弦乐器教学法、室内乐、戏剧表演与名作赏析、戏曲与说唱音乐、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电影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戏剧名作鉴赏、中国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专业外语文献导读、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地方戏曲赏析、音乐剧表演与创编、意大利语音等。可根据各自院校的不同教学条件与要求做相应的设置和调整。

五、教师教育与实践

1、公共必修课的设置;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

2、学科必修课:学科教学论(音乐)、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等。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3

自21世纪初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以来,有关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基地,高校音乐教育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升。音乐史是历史学与音乐学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音乐史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中国音乐发展的线索,阐明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提供必要的音乐历史知识。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音乐史也是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作品和音乐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表格数据统计法,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编排情况,提出了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接轨的教学思路。文章分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对接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中小学音乐教材如何实现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概述

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美育的主要教学材料之一,为了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它具有教育科学的一般属性。表1总结了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编排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中,内容主要设计声乐演唱、声乐欣赏及器乐作品。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

表1 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

二、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对接

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情怀在不断加深,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史的教育应该跟上学生学龄变化情况逐步融入到教学中。音乐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在音乐教材中都有所关联,教材集中展示音乐课程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相应地要有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与之相适应。

从目前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要按照教育科学一般规律那样,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技能的提高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原则。其次,在音乐教材的编排上应具有符合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独特之处。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史教育是本科必修课之一,其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具体到教学方式,“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的强迫性?”等问题却长期困扰着音乐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教材编排上就应该循序渐进的开展音乐史教育,让学生对艺术、对历史、对音乐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

三、结语

分析表明,高校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和理论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更加注重音乐声乐及教材,这往往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本身的意义和情怀。总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结合区域、教学、学生情况等循序渐进的在教材编排中注入音乐史的阅读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底蕴,一方面与高校音乐教育接轨,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音乐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姜霞。

参考文献:

[1]杜永寿.中小学音乐教材论[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Harley M A.Space and spatia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music:History and analysis,ideas and implementations[D].McGill University,1994.

[3]Cornelius S,Natvig M.Teaching Music Appreciation:A Cultural Approach[J].Journal of Music History Pedagogy,2013,(01).

[4].浅析中国音乐史教学[J].大众文艺,2013,(11).

[5]段永慧,柴广育.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6]吴海萱.初探湘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范元玲.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4

分析培养出具有优秀的音乐专业知识以及音乐教育相关知识,热爱音乐事业,能够胜任音乐教学、科研、编辑、表演等各类音乐相关工作的高级音乐学人才,是所有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中音乐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目标就是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及《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目前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结合其培养目标重新进行规划,且各学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制定不同的办学理念,提高本校音乐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而保证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新时代音乐学专业人才。具体可以在本校的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环节,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或在相关新闻媒体、艺术团等部门从事音乐工作,借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结合学生各自的实际专长及个人兴趣分小组进行选修课的学习,以便培养出各有所长的专业人才。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革新路径

结合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现状及培养目标,笔者对其课程设置的革新工作做了如下四大方面的构想:

(一)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音乐学专业主要负责为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因此,在进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以便为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比如可以将外国乐器与中国乐器的课程合二为一,并且增设舞蹈相关课程;还可以增设一批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兴趣进行选择,例如可以增设有关音乐分析、音乐创作的精深课程,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

(二)完善配套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配套教材的修订方案尚未完成,在这方面教育部需要参考相关专家的建议,尽快完善修订。教材的修订必须要重视对人才培养目标及理念的把握,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专业基础情况等精心进行选编。总之,音乐学专业的教材必须要在涵盖所有专业必备知识的同时,保证知识结构规划合理,以便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材内容,循序渐进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程《中国民族音乐》中,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音乐学专业的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合理选择补充性教材,例如可以增设《音乐作品分析》二级科目,让学生按个人兴趣及水平自由选择一些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汇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教学演示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重视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音乐专业品种全面、教学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必须要对本校音乐学专业的所有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并结合学校实际适当吸收新鲜血液,以便能够打造一支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等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开展工作:其一,要组织本专业教师定期去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考察,以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性思考;其二,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要加强联系,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其三,学校要按照教师的不同水平等分层次对之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或交流,在国际交流中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不断完善本校的相关设置;最后,各高校要建立相关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为各自的课程设置提供足够的选择资源。

(四)教学方法的革新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5

分析培养出具有优秀的音乐专业知识以及音乐教育相关知识,热爱音乐事业,能够胜任音乐教学、科研、编辑、表演等各类音乐相关工作的高级音乐学人才,是所有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中音乐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目标就是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及《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目前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结合其培养目标重新进行规划,且各学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制定不同的办学理念,提高本校音乐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而保证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新时代音乐学专业人才。具体可以在本校的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环节,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或在相关新闻媒体、艺术团等部门从事音乐工作,借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结合学生各自的实际专长及个人兴趣分小组进行选修课的学习,以便培养出各有所长的专业人才。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革新路径

结合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现状及培养目标,笔者对其课程设置的革新工作做了如下四大方面的构想:

(一)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音乐学专业主要负责为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因此,在进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以便为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比如可以将外国乐器与中国乐器的课程合二为一,并且增设舞蹈相关课程;还可以增设一批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兴趣进行选择,例如可以增设有关音乐分析、音乐创作的精深课程,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

(二)完善配套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配套教材的修订方案尚未完成,在这方面教育部需要参考相关专家的建议,尽快完善修订。教材的修订必须要重视对人才培养目标及理念的把握,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专业基础情况等精心进行选编。总之,音乐学专业的教材必须要在涵盖所有专业必备知识的同时,保证知识结构规划合理,以便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材内容,循序渐进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程《中国民族音乐》中,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音乐学专业的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合理选择补充性教材,例如可以增设《音乐作品分析》二级科目,让学生按个人兴趣及水平自由选择一些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汇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教学演示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重视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音乐专业品种全面、教学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必须要对本校音乐学专业的所有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并结合学校实际适当吸收新鲜血液,以便能够打造一支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等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开展工作:其一,要组织本专业教师定期去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考察,以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性思考;其二,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要加强联系,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其三,学校要按照教师的不同水平等分层次对之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或交流,在国际交流中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不断完善本校的相关设置;最后,各高校要建立相关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为各自的课程设置提供足够的选择资源。

(四)教学方法的革新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6

云南是世界上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积累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历史音频文献,特别是云南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厅、广播电视厅、云南艺术学院等部门和单位都集中保存了大量历史音频文献,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予以妥善、完整地数字化保存,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也必将对整理、传播文化遗产起到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一)音频修复项目研究为各方人员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2011年,云南艺术学院正式启动珍贵历史音频修复项目,在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研究项目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为音乐专业人员、社会历史研究人员、文化历史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欣赏的平台。首先,项目组已修复并数字化保存珍贵历史音频资料100套。项目组在保留原有介质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音频采集与修复技术,对一些珍贵的、使用胶木制作的戏曲资料和音乐老唱片资料进行修复,累计修复时长为100小时;对一些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磁带音响资料也进行了修复和调整,总时长为100小时以上。经过修复的唱片和磁带资料,从声学角度来讲,频响带宽由一般100hz~3Khz,扩展到70hz~6Khz以上;爆点噪声下降6dB;持续高频噪声下降3dB;背景低频噪声下降8~9dB。从听觉角度来说,所有唱片和磁带的音质明显得到改善,音声清晰度得到较大提升,已基本接近当代人的音响审美感。其次,项目组建立了“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项目组在前期修复过程中,不仅整理并筛选出第一批急需抢救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目录,且根据已修复好的音频资料,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专门向专业技术人员开放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该文献资料库主要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唱公司为云南歌手录制的一些老唱片,如黄虹录制的老唱片《弥渡山歌》[4]《小河淌水》以及中唱公司录制的民族器乐曲《大寨红花遍地开》等。文献资料库的管理系统对已经过数字化采集和进行过音频信号降噪、修复、输出的各种云南民族文化音乐资料音频文件提供主要信息编目、整理及存储等功能,同时对已存储的数字化音频资料进行综合利用,采用网上试听和下载格式[5],对访问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第三,交流平台的搭建。项目组修复珍贵历史音频资料和建立“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除了传承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以外,还在于为各行各业人员提供一个可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当代,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云技术等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打破传统音乐交流的模式。以往欣赏音乐只能亲临现场或者购买唱片、CD等,想要聆听老版或绝版唱片也有诸多不易,尤其是想要欣赏云南音乐历史上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及歌唱家的演唱等更为困难。而现代通过网络链接,各地专业技术人员、音乐教师、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随时可以登录资料库查找所需音频资料,选择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专业音乐人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对音乐的欣赏、研讨、创作、制作等全方位的合作;音乐历史研究者尤其是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人员,则更需要这个平台来获取自己所需。可以说,这种为音乐的交流与合作而搭建的平台,不仅有助于将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推而广之,大大促进人们对云南珍贵历史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还将加强不同学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极大地提高民族音乐交流的范围和水平。

(二)“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的拟定珍贵历史音频修复,目的在于再现历史,原汁原味地向听众展示以往音乐作品的特点、歌唱家的演唱风格以及不同的民族风情。因此,历史音频修复对于修复后的音频资料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是经过修复后的音频和原有音响资料是否一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目前国家对于音频修复标准并没有确切规定,业行会也较少涉及,散见于报端及各行会网站的多为一些音响标准、建筑声学标准以及噪声标准等,而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6]及《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等书中也未找到相关规定。因此,在没有可借鉴的局面下,此次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根据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7]、语言声学[8]、心理声学[9]及音乐声学测试[10]等,初步拟定出“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的拟定不同于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进行的类似研究,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古琴音乐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数字文献,它提供的是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项目侧重的是音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贵州大学“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与研究中心”则关注的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而云南艺术学院项目组着重研究了“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该标准草案对修复后的音响资料在频响带宽、爆点噪声下降、持续高频噪声下降以及背景低频噪声下降等声学评价指标上都有确切的规定。例如在使用频响带宽评价修复后的音频资料时,主要从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是否忠实地呈现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等方面来进行。可以说,“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将结束目前修复技术和修复成果无据可依的现状,也将对规范未来音频修复产品的鉴定和认证起到积极作用。当然,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也将在专家及同行的努力下不断更新。

(三)音频修复项目研究对人才的培养此次研究中,共吸收了5位本科生和两位研究生参与初步的修复工作。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不同专业,不仅有音乐学院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音乐学(民族音乐和音乐美学方向)的学生,还有影视学院录音工艺及声音制作专业及美术学院艺术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参与。此外,为保障研究的顺利实施,项目组还专门聘请了声学专业教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师作为指导,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帮助项目组草拟“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从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专业学习结合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结合创新实验”的综合研究项目仅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是多专业、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障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目前,项目组的7名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修复技术。此外,项目组除了培养出已具备基本修复技术的学生外,还建设完成了一个具备基本的声学测量分析仪器、专业录音话筒、音频采集卡、监听音响、监听耳机、64路数码调音台、乐器录音的专用话筒、录音机、CD播放机、老式留声机以及高性能的计算机等音频输入和输出设备的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使老旧音响资料得到完整保存,还将形成一个服务云南及全国的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产业基地以及专业音频修复人员的培养基地。

二、特色研究项目对加快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

“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云南艺术学院与云南省科技厅合作的一个特色研究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我院学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高等学校办学特色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其最核心的体现还是在学科建设上。从某种意义上看,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在国内外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那么要想在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则需拥有一批具备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也就是特色学科的生成、凝练与强化,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特色项目的研究和建设既是特色学科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又是特色学科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辩证统一。即特色学科支撑特色项目,特色项目又推动特色学科的发展,特色学科与特色项目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云南艺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来看,学习民间并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是其办学特色,音乐与舞蹈学既是云南艺术学院的特色学科又是优先发展的学科,那么树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的理念,设计“独树一帜、人无我有”的加快学科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应该说,“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第一,特色研究项目有利于特色学科地位的提升。特色学科与特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二者良好的互动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共同发展。特色研究项目可以进一步提高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培养质量。例如特色项目可以吸引一部分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借此培育一批科研水平高的教师组成学术团队,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第二,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特色学科产学研结合。当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的职能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科研。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更多的被赋予了服务当地经济的职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音频修复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音乐与舞蹈学特色学科与音像出版业的产学研结合。以往,云南的音像出版业空守着巨大的音乐资源,却苦于没有技术优势得不到开发,使许多弥足珍贵的音响资料随着年代和时间的侵蚀,濒临消亡,而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技术和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的建立将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更加开放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为云南音像出版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形成一个产、学、研一条龙的合理、优化的产业模式。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7

一、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扩招

有些地方师范院校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扩招,把扩招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而与扩招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却捉襟见肘。某些地方高师音乐院系每年招生四五百人,由于没有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设备,一些本应采用小课上的技巧课却变成了几十人一起上的大课,这样的培养方式严重偏离了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二)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有些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上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办学思想和目标模糊不清,忽视教师职业信念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三)重理论轻实践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技能,在这一前提下应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大通病。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要想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

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只有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才能确定正确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音乐院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突出自身教学特点,加强实践环节。地方师范院校大多是和偏重实践教学的专科学校或与其他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都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和传统。然而有的学校由于盲目扩招、攀比,在一定程度上丢掉了这些传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地方高师音乐院系应多开设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或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如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每月举行一次专业汇报演出,观众和演员都是本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锻炼的机会。教学能力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最初是在学生的教育实习中获得的。目前音乐教育实多安排在大四阶段,时间大约4―6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形成独立教学的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高师音乐院系必须建立科学的实习机制,增加教育实习的机会,延长实习时间。从大二开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定期的专业汇报演出,还要进行教育实习。这种实习活动同样是在班内开展,每周1―2学时,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课,每人讲10―20分钟,内容可以是大学阶段所学的,也可以是中小学音乐教材上的。在校外,学校应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特别是应与基础音乐教育薄弱的农村中小学“联姻”,开展助教活动。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每学期有1―2周的时间到各级中小学进行音乐助教活动,户籍在农村的学生可回到所在的村小学实习。只有保证充分的实习时间,才能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一定的独立教学能力。

2.突出为地方服务的特点。为地方服务是地方高师音乐院系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根据地方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据笔者对商丘市中小学的调查,音乐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音乐师资缺乏,有近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担任音乐课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音乐课的内容仅以唱歌为主,甚至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即使是专职音乐教师,也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现象,很难胜任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面对这些问题地方高师要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在培养层次上,地方高师音乐院系除了本科外,还要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招生对象上,主要应招收那些自愿服务农村的农村学生,实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政策;作为激励,国家和地方高师要出台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优先安排就业等,逐步解决农村音乐教学师资短缺的问题。

3.加强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规化意识和就业指导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成败。很多学生在大学低年级时没有就业压力,学习不努力,直到毕业找工作时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但为时已晚。学校和学生在这方面都有责任,都缺乏理智的思考,特别是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意识。虽然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机构,但很多都形同虚设。高校应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教育,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特别是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笔者曾对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8名音教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过一次就业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理由是:农村条件艰苦,环境差,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农村音乐教师严重匮乏,急需大量的音乐人才,而多数学生却不愿意到农村去。这是个矛盾,是需要学校、学生及社会有关部门来共同解决的。

(二)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

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学生对学业课程的修读来完成。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调整课程结构。现行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通常是由“公共基础课”、“教育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四部分组成。在搭建这样的课程体系时,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的课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下面以我校四年制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进行分析。在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总学时为2448学时(另有7周教育实习,不占总学时),其中,公共必修课864学时,占总学时的35.3%,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08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形势与政策36学时,军事理论36学时,体育144学时,大学英语288学时,大学语文36学时,大学计算机基础72学时;教育必修课占6.6%;专业必修课占38.2%;选修课占19.9%,其中专业任选课占总学时的5.9%,公共任选课占总学时的2.9%。上述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以下不合理性: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的比重过大,达35.3%;在公共必修课中4门公共政治课所占学时过高,达252学时,占总学时的10.3%;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所占学时比重太低,只占5.9%和2.9%,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更多的科目进行学习;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偏少。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如下改革:①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把4门公共政治课整合成“思想品德与思想素质教育专题”一门课,由原来的252学时缩减为14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由原来的10.3%,下降为5.9%。②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③增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的时间。④在教学法课程中应增加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新理念、新动向的理解和把握。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内容改革要与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面等方面考虑。改革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要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如钢琴教学,前两年主要是打基础,练习“钢琴基础教程”1―4册,后两年主要以钢琴伴奏为主,突出实用性。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声音自然条件的好坏,学习2―4年不等。教师除了教授声乐技能外,还要强调音乐常识(歌曲的词、曲作者及其生活背景和主要代表作等)的教学。“合唱指挥”是一门每位学生都应掌握的非常实用的技能,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指挥实践能力和合唱训练能力的培养。“和声”应突出“和声应用”,教学内容要有异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对于“复调”,应在具备基本复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小合唱、小乐队曲中复调写作技术和分析实际应用的内容为主。而“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材主要是以介绍西方器乐作品为主,且难度较大,不适合地方高师学生使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民族性和声乐性。

其次,注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教材的编写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力求体现基础性和实践性,注重理论知识的准确与系统,强调基本训练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地方高师所使用的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不适合。主要表现在专业音院的教材居多,难度太大;有些整合的教材适合学生使用,但对教师的要求太高。所以,在教材建设方面应根据课标的精神对现行教材进行选择和增删,或自行编写部分教材。在自编教材时,要认真研究地方中小学的实际需要及地方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要把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融入其中,设计编写出具有不同理论侧重点、知识侧重点、能力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第三,肩负传承地方音乐的重任。实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共识。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音乐,地方高师应加强民族、乡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中突出区域特色。以商丘市为例,商丘不但是河南豫剧“豫东调”的中心,而且还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剧种“四平调”的发源地。这个年轻的剧种,由于种种原因,现已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此外,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二夹弦”剧种,其生存空间正日渐萎缩。作为地方高师的商丘师范学院有传承地方传统音乐的任务,学校可联合相关部门对这些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进行发掘和保护。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地方音乐选修课”,聘请地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地方剧种或音乐传人走进课堂。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地方音乐,而且能够将地方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曹垂龙.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财经类两年制高职培养模式的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07,(4).

[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1.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8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启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1)研究前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

(2)研究中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交流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学校和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

(3)研究后期主要任务是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在没有外来特定支持条件下能独立实施课程,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活动持续化。

3.总结阶段(200.7~2004.9)

全面总结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提炼研究成果。

(二)预期效果

1.阶段及周期实验报告。

2.新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3.全员培训经验总结。

4.课题评价经验总结。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9

本次调查,采取访问调查的方式,从201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以“国培计划——小学音乐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样本,访问并记录了60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现状、培训现状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具体调查如下。

1.培训教师的基本情况

(1)学历情况。接受访问的60名教师中,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教师为9人,占总人数的15%,全日制专科学历的教师为11人,占总人数的18%,中专学历的教师为8人,占总人数的13%,包括电大、函授、自考等非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教师为28人,占总人数的47%,非全日制专科学历的教师为4人,占总人数的7%。(见表1)

(2)年龄结构。60名教师中,24~30岁12人,占总人数的20%;31~40岁45人,占总人数的75%;41~50岁3人,占总人数的5%。(见表2)

(3)专、兼职情况。60名教师中专职音乐教师有39人,占总人数的65%;兼职音乐教师21人,占总人数的35%。(见表3)

2.教学现状

受访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缺憾,具体情况如下:

(1)教学理念。教师们认为上音乐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更多的音乐知识,因此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是以音乐为本体,而是以音乐为载体进行素质教育。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对此,很多老师认识不足。

(2)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90%的教师以弹唱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为主,使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简单,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受欢迎的程度不高。

(3)教学效果。由于受访教师对新课标认识得不够深入,知识层面普遍较为狭窄,专业业务能力较为薄弱,特别是兼职教师,之前没有进行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加之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致使教学内容相对贫乏,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实施能力欠缺,因此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训情况

在接受访问的60名教师中,有85%的教师之前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而97%的教师希望今后多进行此类提升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训,100%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对此次培训的期望值很高。

(1)培训内容的模块设置。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共分为五个模块。受访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较高,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见表4)

(2)培训方式的模块设置。考虑到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教学方式落后等特殊性,本次培训精心设计了培训目标和内容,通过专家讲座和教学实战观摩来促进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的提升,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见表5)

二、 河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

1.培训政策具有倾向性

当前,河北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虽然从农村小学以及上一级主管部门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忽视音乐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要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经访问调查,与主干课教师培训相比,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受关注的程度比较低,参训机会和经费的支出比较少。

2.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

现今,河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都由上一级培训单位或高等学校来负责。因为对农村小学音乐实际教学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制定培训目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时往往忽视城乡差异,以自身为中心,使培训缺乏针对性。

3.培训课程参与性不够

在培训中,大部分课程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乏台下听课教师的参与,听课教师以“听”为主,缺少与讲课教师的互动。

4.培训缺乏实效性

由于广大农村小学缺少专用的音乐教室、现代化的音乐教学设备,培训教师素质又有待提高,音乐教师经过培训后,由于个人及硬件条件的制约,很难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造成培训缺乏实效性。

三、 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工作的建议

1.相关部门应转变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鼓励在职教师接受培训

应加强对农村小学及上一级主管部门的督导、管理,使他们真正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全面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并支持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

2.培训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

相关部门应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培训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块。

3.培训理念新颖,培训方式安排合理,培训内容形式多样

在培训中体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注重农村音乐教师的参与感。“教”的方式从“讲授为主”,转化为“参与式活动”为主;“学”的方式从“听讲”为主,转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的活动为主。依据农村教师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形式多样,层层递进。这样既开阔了农村教师的学术视野,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4.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教师队伍,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定期培训,提升这些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培训教师所学习到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能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潘健.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问题与抉择.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10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小学音乐国培研修总结例11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