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6:59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1

德国TUIS互助网络

1982年,在德国化工协会(VCI)带领下,130多家化工企业联合联邦政府的相关机构,共同建立了TUIS(运输事故信息支持)网络。该网络覆盖德国全境,并延伸到周边德语系国家,依靠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化工企业消防队、相关专家(化学专家、毒理专家、生态学专家等)和应急资源,向德国全境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品运输事故提供援助。

当发生化学事故时,应警察、消防队和公众的请求,TUIS网络会积极提供救援支持,包括远程信息支持、派专家现场指导和救援队伍支援等活动。

TUIS网络应急响应服务

TUIS网络提供的应急响应服务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电话咨询服务,又细分为一级a,提供当地语言的电话服务,一级b,提供专业化学品信息技术支持的电话服务;二级,赴现场指导和建议;三级,现场技术支持和协助。

TUIS网络的一级服务,可针对专业问题提供解答和建议,如:事故现场如何处置,如何控制事故,怎样打捞储罐,产品对环境有何影响,产品对人和动物有何影响等。

当TUIS提供二、三级现场服务时,TUIS的应急响应人员作为现场的专家和顾问,在事故现场代表德国化工协会履行职责。TUIS通常都会与政府公共应急服务等多部门共同合作,来应对事故现场的救援、处置和清理工作。

TUIS网络不但提供化学运输事故援助,还提供一般化学事故信息支持,可为运输(铁路、公路、航道)、生产设施或仓库中的危险物料的事故和意外事故提供协助。

TUIS向公共应急服务部门提供免费的支持和协助,而对于因到现场指导或救援队伍出动所产生的消耗和费用,将由事故责任方的保险公司承担。

巴斯夫与TUIS网络

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 SE)(以下简称“巴斯夫”)是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巴斯夫产品涵盖化学品、塑料、特性产品、作物保护产品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等。巴斯夫总部位于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建有世界上工厂面积最大的化学产品基地。

巴斯夫作为德国化工行业的领军巨头,具有化学品应急救援的丰富经验,其分支公司和救援队伍遍布德国各地,救援网络成熟,装备精良,因此TUIS网络主要依托于该公司的救援网络。

巴斯夫总部应急响应中心

巴斯夫总部应急响应中心,即TUIS的核心运行机构,承担TUIS的日常运行、应急指令下达和信息传递等重要任务。巴斯夫总部应急响应中心位于德国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的厂区消防队内,承担着巴斯夫整个路德维希港化工区的消防应急、安全保卫和环境监控等多项任务。该消防队同时也是巴斯夫在德国最大的消防队,配有各种类别和级别的消防、救护和特勤车辆,装备先进,管理高效。

该应急响应中心作为德国化学品运输事故TUIS互助网络的运行中枢,每天24 h接听和处理来自国内以及欧洲ICE计划(即“国际化学品环境”计划)成员国的应急电话,全年无休。

通常情况下,应急响应中心会根据事故发生地和企业国别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流程来处理这些电话(见表1)。

应急响应中心汇集了TUIS网络的各种应急资源,包括:化学品安全信息数据库、救援队伍、救援装备、应急物资、地图数据库、建筑和管线数据库、专家库、各种类型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及公共应急服务等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另外还有ICE计划各成员国应急中心的联系方式,以便于随时应对紧急事故的发生。

应急中心的应急响应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有着丰富的接处警经验,具备德语和英语能力的职员,擅长应对各类化学品运输事故,熟知各种化学品特性和应急处置方法,并且能够很好地引导来电者如何在事故现场进行有效应对。对于每一个事故电话,应急中心都会有全程的录音和详细文档记录。

欧洲ICE计划

德国TUIS互助网络计划周密,运行高效,为欧洲各国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整个欧洲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发展。1991年,欧洲化工企业联盟(CEFIC)启动了 “ICE计划”,旨在联合欧洲各国化工企业,制定统一的化学品安全监管规则,建立整个欧洲的运输事故应急救援网络,并规范欧洲各国的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标准。

ICE计划由欧洲各成员国的国家ICE计划彼此联合起来组成,在整个欧洲为跨越国境的化学品运输提供应急协助。目前,已经有18个国家加入了ICE计划并建立了对应的应急互助网络。

ICE计划主要目标是:针对化工公司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在各成员国内建立类似德国TUIS系统,由本国的化工企业联合救援队伍、专家和装备形成的覆盖全国的应急救援互助网络;在各成员国内建立部级的应急响应中心,提供有人值守的每周7天24小时服务,员工能够说当地语言和英语,至少提供一级电话咨询应急服务;编写应急响应处置卡。

应急响应处置卡(ERIC)作为ICE各成员国通用的信息卡,由欧洲化学工业和社会公共应急服务机构的专家组编写,有多语言版本,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瑞典语等,给受过专业培训的应急响应人员提供事故现场30 min内的应急处置信息。在化学事故现场,应急人员能够通过应急响应处置卡上的UN编号(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HIN编号(危险品识别码)、EAC代码(应急行动代码)和产品名称等字段快速、准确地识别化学品信息,并告知应急响应中心。

对我国的启示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2

*年主要工作目标是:事故救援方面:增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加强对事故救援的现场指导和资源协调调度,进一步提高事故救援整体效果。应急预案方面:进一步健全覆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科学有效”的预案体系;加强预案管理,强化预案演练,提高预案质量,发挥预案作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省、市(地)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建设,实现所有省(区、市)建立应急指挥机构、70%的市(地)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各级应急指挥机构间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部际协调应急机制,建立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体系建设方面:矿山、危险化学品部级基地项目立项,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项目、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法制建设方面:贯彻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积极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条例相配套的法规、标准体系。

*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共47项):

一、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制定推进方案,交流工作经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建设,*年实现所有省(区、市)和70%的市(地)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重点县和重点企业设有专门机构。

2.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地)级应急指挥机构间以及国家、省、市(地)级应急指挥机构与企业应急指挥机构和国家救援基地、骨干救援队伍间的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健全信息传递和通报机制,切实做到指挥有力、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施救有效。

3.理顺和建立部级应急救援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责权统一、有利管理、有利指挥、有利施救的体制机制;强化基地人才储备、技术储备、装备储备、培训演练等功能,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协调联动能力;制定国家投入形成的矿山、危化品基地资产管理办法,以资产管理为纽带,强化基地的各项管理工作,提升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4.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部门协调机制,对有关部门之间应急协调配合的内容和程序做出具体规定,充分发挥相互间的协调功能,加强信息通报、工作交流、情况沟通和支持合作,增强合力,协同应对事故灾难。同时,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充分发挥联络员的作用。

5.建立完善安全监管部门与气象、海洋、地震等相关部门协同应对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预报、预警、预防和救援机制;加强值守应急,及时掌握重特大险情信息和情况,及时发出预警通知,为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处置事故灾难提供保障。

6.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与矿山等专业中心的工作机制。

7.加强医疗救护与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建立矿山事故、化学事故医疗救护网络,形成快速响应、相互补充、协同作战的医疗救护体系。

二、加强预案管理,提升预案质量,完善预案体系

1.通过落实责任、逐级推动、典型引路和示范指导等措施,进一步健全针对各类事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科学有效”的预案体系;推广预案管理典型经验,深化预案管理。

2.加强预案的报备、审查和协调工作,贯彻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有关规定,提高应急预案质量,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3.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预案评审标准,规范预案管理程序,完善预案管理系统,建立健全预案数据库,提高预案管理水平。

4.加强预案宣传、培训,编制预案简明手册和预案管理教程,使各级应急管理监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真正了解预案、掌握预案。努力推进预案常态化管理。

5.按照“突出重点、不求大求全,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应急演练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工作经验和教训,推广好的经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适时修订预案。切实通过演练,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公众的目的,以提高应急救援的协调配合和处置能力,提高救援效果,减少因盲目施救扩大事故。

三、落实“*”规划,推动科技进步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1.明确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抓紧部级矿山、危化、排水基地立项和建设工作;组织对57个部级基地进行中期评估;组织编制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同时,各地及基地所在企业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搞好配套建设,全面提高区域作战能力。加强项目管理、实行法人负责制,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与速度,实现建设目标。

2.各地及骨干救援队伍所在的企业,要加强本地本单位骨干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骨干救援队伍的建设标准,按照体系建设规划提出骨干队伍规划意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加快步伐、早日达标。

3.加强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组织编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编制《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重点解决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问题。以市级应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为依托,加快推进国家、省、市(地)三级安全生产应急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优化整合资源,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4.按照《“*”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针对煤矿瓦斯事故救援和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的特点,选择部级救援基地,制定建设标准,启动两个方面救援基地示范项目建设。

5.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升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水平。

四、围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总体工作部署,进一步搞好事故救援和预防工作

1.进一步做好事故救援工作。要做到快响应、早出动,强化组织指挥,依靠专家决策,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有力有效施救,尽力减少损失。要加强事故救援指导协调工作,对较大以上事故要跟踪了解救援情况,根据救援需要及时协调调动资源和派员赶赴现场指导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隐患治理年”的总体部署,组织各类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和特殊作用,积极投入到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当中,除参加本企业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外,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配合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到服务范围内的企业参与排查治理隐患。

3.制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办法》,明确应急救援队伍参与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的职责;选择重点区域,在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重要岗位和关键部位的监测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基础上,实现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互联互通,在监测监控基础上建立预警体系。

4.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工作的通知(安委办[*]1号)文件精神,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积极参与自然灾害隐患排查、除险加固和隐患治理工作。

5.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工作机制,赋予其职责,明确检查内容、标准、程序和奖惩制度,推进应急救援队伍紧紧围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装备保障、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等重点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

6.积极参与各类安全检查和督查,在检查督查中注意发现总结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工作;积极参加事故调查,在调查中了解有关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

五、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1.在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培训班中增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内容,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面向社会和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普及,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职责和义务。

2.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出台的相关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和促进;开展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学习宣贯,在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体现应急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3.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和制度建设,着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调研起草工作,研究制定《国家矿山救援基地建设标准》、《国家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建设标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管理办法》、《国家投入的应急救援资产管理办法》等与条例相配套的应急管理法规和标准。制定和完善应急管理地方性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

4.组织开展对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明确应急管理责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落实应急管理物资装备、开展应急培训演练等方面情况的专项检查督查,通过检查督查,促进工作。

5.会同有关部门着手调研制定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护队员劳动保障制度、政府应急准备金制度、企业救援队伍提供社会服务、预防性检查等相关工作经济补偿办法和企业、社会物资用于应急救援的补偿办法等应急管理有关经济政策,为应急管理工作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6.贯彻落实《突出事件应对法》和《安全生产法》有关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申请建立应急救援奖励基金,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激励机制。

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整体水平

1.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和“两个负责制”,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监督,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总体工作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推进。

2.掌握社会应急资源,以市级应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为依托,建立健全各种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专家库、事故救援案例库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数据库、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及重大危险源数据库,为有效开展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强各级应急指挥机构业务建设,提高指挥协调能力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3.建立事故救援正反两方面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评估工作制度。及时对参与救援的每起事故尤其是较大以上事故的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定期对事故救援工作进行汇总分析;组织对矿山、危化、海上搜救、隧道施工等事故救援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通过总结、分析和评估,找出规律和特点,注重用经验指导工作,用教训推动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做好年度事故救援工作总结评估和事故趋势分析工作。

4.强化应急救援队伍资质管理,做好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工作。通过资质认定,促进素质提高;出台和完善标准,推进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提升各类救援队伍尤其是中小队伍的标准化水平。

5.推动矿山和危化等高危行业的企业按要求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各地在工业园区和企业集中地区建立专业救援队伍,与部级基地和骨干队伍共同形成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组织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与没有专职队伍的危化品企业签订救援服务协议,确保一旦发生事故,都有救援保障。

6.努力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镇、进村屯、进企业、进学校;落实基层乡(镇)、村和中小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职责,确保有人管,又会管、管得好。

7.办好第七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选拔优秀救援队伍参加第六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先进经验,提高我国矿山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七、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1.拓宽宣教渠道,创新宣教形式,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办好应急指挥中心网站和《安全生产应急工作动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开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刊、专版、专栏和摄制专题节目,编印知识读本、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普及应急救援知识。

2.以宣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结合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各种媒体集中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立法背景、主要制度;分层次举办《突发事件应对法》研讨班、讲座会。

3.认真搜集总结和宣传报道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发挥典型引路和典型示范作用。

4.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完善应急救援培训大纲,组织编写应急救援培训教材,分级分类开展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和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人员、救援队伍指挥员培训,组织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骨干力量赴发达国家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队伍自身建设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内涵,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易发期”我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特点,认真探寻和把握规律,强化理论创新,指导工作实践,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原则为统领,不断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2.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理论武装,提高理论和政治思想水平;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实践锻炼,提高业务素质。

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抓好制度落实,形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4.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忧患意识、执行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养成勤勉敬业、雷厉风行、尊重科学、敢打硬仗的作风。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3

1.督促各乡镇安办、各生产经营单位加快组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齐人员,配备装备,保障好工作经费。形成县、乡(镇)、企业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积极推动大中型高危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专兼职应急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应急管理人员,推动中小型企业落实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抓好国务院安委﹝2013﹞8号、川安委﹝2013﹞6号、川安监﹝2013﹞36号等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督促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完善事故应急处置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各乡镇、各行业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分级指导配合制度、总结与评估制度、应急处置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落实制度,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化水平。

3.建立部门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和信息报送以及应急救援资源调动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应急联动,确保事故救援响应快速、应对科学、保障有力。

4.建立并规范事故信息和预警信息接报处置程序,加强应急值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做好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预警预报和防范应对工作。加快推进建设安全生产预警信息平台。督促大中型企业和高危行业企业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做好各类事故及预警信息处置和统计报告等工作。

5、抓好省、市、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按照规划任务分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规划明

确目标任务、建设项目等完成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动规划落实。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6.加快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加大对市矿山救护队的装备投入,提高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水平和救援能力,从队伍建设、装备建设、队伍管理、训练培训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救援队伍的应急响应和事故抢险处置能力。

7.推动高危行业企业组建专(兼)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或者配备专职应急救援人员。依托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企业组建辅助应急救援队伍。督促不具备单独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与市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援协议或与邻近企业联合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8.按照“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组织引导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针对本企业和服务范围内的企业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各类隐患,并配合企业尽快治理消除隐患。

三、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9.制定应急平台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本局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推动各乡镇安办和高危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县、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应急平台作用。进一步开展社会应急资源普查,不断充实县、乡(镇)和高危行业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资源、专家、队伍、装备、典型案例和应急预案数据库,掌握和利用社会各类应急资源,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

10.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报备制度。指导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和备案工作,做好企业预案与政府、行业部门预案之间的衔接,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企业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报备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应急救援、应急预案评审专家库。

11.指导企业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和演练实施方案,指导督促高危企业、人员密集场所、中小学校等,按规定开展应急预案综合演练、专项演练或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突出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和自救互救能力等环节,强化现场处置方案和重点岗位部位的演练,不断提升岗位人员的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12.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报送、统计分析、事故救援总结评估、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等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科学化水平。

13.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和备案、应急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应急机构建设、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等情况。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培训和演练,加大应急投入,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装备和设施。

四、做好安全生产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4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致灾因素增多,各类事故灾害多发,社会矛盾集中,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状特征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分地区、分部门、分灾种”的防灾减灾体系已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公共安全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在加强灾害综合管理方面首次提出要加强灾害的管控能力,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中指出“完成改革发展的任务,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加强公共安全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冰雪灾害、洪涝灾害,特别是2010年又连续发生了“4•14”玉树大地震,“8•8”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7•16”大连油库火灾,“11•15”上海高层建筑特大火灾等灾害事故。反思这些灾害事故的发生及抢险救援的实践,借鉴国外消防及应急救援发展经验,深感我国现行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现行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的四大弊端

1.不利于各级政府防灾减灾作用的发挥

(1)消防监督机构作为政府的第二层职能机构,缺乏权威性,无法有效监督制约消防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消防专业规划的制订和落实不力。建设规划和土地部门在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消防及应急基础设施规划,即使政府出台了消防专业规划,由于不能有效监督,最终难以较好落实。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视消防规划而不见,随意更改规划,占用规划的消防站用地、消防车道、消防给水设施,或变更安全布局和防火间距。

当消防部门察觉时为时已晚,造成城市特别是乡、村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应急通道不足,不能有效进行灭火救援。如某省会城市1998年就由专家论证、政府批准出台了该市消防专业规划,规划中要修建21个消防站2个特勤站,以达到30个站的规模。而在之后的若干年里,工业园区和房地产开发如雨后春笋,消防队站却一个未增加,造成该市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队站建设的先天不足。

这种情况正是由现行体制造成的。政府各部门和分管领导没有好的协调制约机制,各自为政、政出多门。

二是消防监督检查和灭火救援是属地管理,但对辖区内有些级别高于消防监督管理机构的单位或特殊企事业单位,难以实施有效的消防监督检查和灭火预案制定,对一些涉及到群众生活切身利益,但又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和建筑物难以实施消防行政处罚,导致对这些单位情况不明,一旦发生火灾,往往贻误灭火战机。

三是消防装备和业务经费不能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常态投入。出了事或消防部门要一点投入一点,没有长效投入机制。

四是消防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缺乏有效监管。我国消防产品生产由质监部门负责,流通由工商部门负责,使用由消防部门负责,这种机制大有漏洞,等不合格产品到了使用单位,消防部门在检查中发现为时已晚。消防应急救援装备、车辆国外进口的价格昂贵,国内产品由于研发、生产、使用脱节,缺乏有效监管,质量难以保证。形成了经济发达地方清一色进口装备车辆,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连国产的也配备不起,各地消防应急救援部队装备五花八门的局面,消防应急救援部队在训练、执勤备战及灭火救援中难以实现统一训练标准、统一作战指挥和有效协作配合。

(2)应急救援队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政府应急办形同虚设,不能实施统一协调指挥,缺乏预防和预警机制。日本沙林毒气事件后,我国各地消防部队相继建立了消防特勤队。随着近年来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洪涝、冰雪、疫情、矿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及重特大火灾等的不断发生,国家要求各地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也应运而生。国家有国际救援队、地震救援队,还有各部门、各行业的专业救援队。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应急救援人员50余万,分散于多个部门和行业,网络化程度很低。这种分地区、分部门、分行业、分灾种、分兵种建立的应急救援体系,存在功能单一重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尤其是各类未经专业训练的民办救援队,存在装备简陋、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救援效率低等弊端。如“4•14”玉树地震和“8•8”舟曲泥石流灾害,有国家国际救援队、国家地震救援队、公安消防救援队、政府部门、地方各单位临时组建的各类救援队,还有、武警等等,致使在狭小的地域内人满车满为患。这些救援队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沟通协作。加之没有片区的协作划分,地域和气候的差异,有些低海拔省份来的救援人员由于气候不适应,根本没有战斗力。由于没有“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协调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很多浪费。政府应急办不具有常态预测、预警和部署预防的功能,也不具备权威性,不能协调各方、不能紧急调配抢险救援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所以形同虚设。而以消防部队为主干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虽然是常备部队,但难以有效地协调配置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救灾资源,发挥其他部门的作用,形成协同作战,发挥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2.消防应急救援力量严重不足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吴翠云建议,大幅增加公安消防现役部队编制并提供资料显示。

法国共有25.6万名消防员,占总人口数的0.4%;美国共有109万名消防员,占总人口数的0.368%;德国共有官方消防员15.9万多人,占总人口数的0.193%;俄罗斯共有27万名消防员,占总人口数的0.188%。我国现有现役消防队员16万余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2%,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此,一方面由于警力不足,造成许多消防监督和灭火救援的空白点;另一方面,遇有重大型活动时,又要抽调大批警力,开展“群众运动式”的排查整治和“死看死守”的消防安保工作。而且这种“群众运动式”的排查整治治标不治本,一阵风过去,社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消防部门顾此失彼。上海“11•15”火灾的发生正是这种结果。

大规模发展多种形式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在当前我国时机还不成熟。主要是公民素质和保障机制跟不上,因而这些民办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不仅不稳定,战斗力也不强,各地的合同制等消防队伍已日益暴露出不少问题。

其今后的发展应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逐步推进。

3.消防应急救援院校数量极少

目前全国只有一所高等消防专业学院,还是边防、消防、警卫三支现役部队合一的,一所消防初级指挥学校,一所消防士官学校,还有一个消防警官训练基地。由于投入不足,教育训练内容落后于部队建设和社会发展,一些引领时代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器材不能先于部队和社会单位走进院校。消防院校数量匮乏,不仅消防部队指挥员、消防监督员和战斗员缺乏良好的培训,更无法开展对社会单位消防管理人员、特殊岗位人员消防安全资格的培训。

4.现役消防应急救援部队照搬军队兵役制度

现役消防部队士兵(义务兵、士官)和指挥员、消防监督员的服役年限是按军队士兵和军官的服役年限执行的,服役时间短,流动频繁,难以保留人才和积累经验。

常常是经验并不丰富的指挥员带着一帮毫无实战经验的“童子军”在战斗。消防监督执法人员也因流动过快,容易造成一个地区社会单位消防监管的疏漏和执法不严格。同时,由于完全照搬军队体制,又受公安机关领导,在条令条例等管理和教育训练法规的执行上,既不能完全按军队条令条例办,又没有适合于消防部队实际的条令法规,有时还要执行警察的有关条规,结果什么也执行不好,正规化程度始终提升不起来。另外,由于是武警序列的现役军人体制,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的方向

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国内外都是先起源于民办消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引起国家和政府重视。近代以来,走上了以官办为主、民办为辅,由单独的防灭火到对各类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特别是以抢救生命为主的救援主线上来,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防及应急救援工作已成为显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文明城市的标志型工程。目前世界各国的消防机构都是多功能化的,不只承担单一功能的消防任务。

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都建立了包括应急救援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以消防为主干的应急救援队伍、资源保障、联动机制等方面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普遍承担了防灭火、建筑物垮塌、地震、洪水、化学危险品泄漏、爆炸、交通事故以及空难救援等多种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任务和医疗救护、救助等社会服务工作。这些国家消防应急救援出动中灭火占出动总数的10%左右,应急救援出动占出动总数的90%。纵观国际社会,政府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组织机构、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完善的应急救援预警预案等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共安全救援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实践已充分证明这种应急救援机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借鉴国际二百多年来消防及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先进经验,我国必须大力推进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

1.整合资源

可在国务院设直属机构(社会抢险救援部、公共安全部或民事安全部),把全国森林、矿山救护、地震、建筑物垮塌、水上救援、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品泄漏的处置等属于公共安全方面的应急救援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建立包括行动指挥、日常监督管理、专业救援、战勤保障等统一的、严密的管理和指挥体系,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全国消防救援工作的立法、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指挥全国性的消防及应急救援工作和国际救援。建立以消防现役部队为主的专业化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省(直辖市)仍设总队,市(地)设支队(下设大、中队)。并在全国分区域建立消防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救援机动支队,直属中央公共安全部门领导。

一是使全国有一个专门部门经常性地通盘考虑社会各种灾害的预防、预警和救援工作,使国家对这项工作有统一的规划和指挥,不至于发生政出多门、顾此失彼或互不相关、各自为政的现象。如法国民事安全部门对核、化学、森林、地铁等特殊火灾和事故有预防和救援的责任,但同时又有权利协调这些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共同做好这些灾害的预防和救援工作。

二是在防灾救灾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应能集中统一使用,又能考虑方方面面的需要,统筹安排。例如:法国为扑救森林火灾和其他紧急救援的需要,在全国统一建了20个直升机基地和一个扑救森林火灾的专用飞机基地,由法国民事安全总局直接指挥。全国建立的9个大区性的消防救援中心和4个急救行动支队,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点。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重复投入或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的弊端。

三是公共安全部门从上到下,承担整个社会的防灾救灾工作,大到扑救森林火灾、地震、洪水灾害救援,小到对一个病人的救援,时时刻刻为社会大众排忧解难,在安定社会、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的消防救援队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威信日益提高,深受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爱戴。

如法国民安部队和其他军队一样参加国家阅兵式,群众每每会给予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美国“9•11”事件中,消防员的牺牲奉献为全社会所赞颂。

四是建立由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直接领导的公共安全体系,有利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作用的发挥。公共安全以属地管理为主,同时中央政府在宏观上调控,通过立法,对全国公共安全工作的主要方面,如公共安全部门及应急救援队伍的机构、编制、职能、经费、人事制度和业务工作方面的灾害救援,防火安全检查,城市消防应急规划及落实,建筑防火规范,各类防火标准的制定和落实,消防产品的研发和检测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可以作出具体详细的法律规定,使一些相互交叉的重大问题得到统一处理,把社会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之常态化,并可以通过在全国建立的区域的消防救援中心和各省消防应急机构及时了解全国防灾预警及救灾情况,以便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和制定重大决策。可以通过这两层机构代表国家及时协调组织本区域内消防救援行动,中央的指挥中心又能协调指挥各大区域之间的消防救援行动。尤其是由国家建立的机动部队,一旦发生重大灾害,随时可以调集到任何一个地方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开展救援。

2.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全国从上到下的公共安全机构,既接受上一级业务部门指导,又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工作。并由公共安全(消防及应急救援)、警察、民政、环保、地震、农业、林业、机械装备、质监、安检、化工、医疗、卫生、教育、交通、铁道、电力、燃油燃气、通信等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安全委员会(安委会)亦可称专家委员会,由国务院、省、市领导负责,使公共安全工作真正摆到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换届和例会制度,由公共安全部门的负责人召集或主持,研究处理各地发生的公共安全和消防抢险救援重大问题,提出修改法律的意见,定期不定期检查全国或本地区的安全情况,并提出意见。省、市、区(县)安委会还应当负责城市消防安全规划和重要建构筑物的消防审核。对城市规划和重要建筑审核有裁决权和监督落实权。各级安委会由政府各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消防及应急救援工作,才能真正形成联动机制。

3.实行现役部队为主其他队伍为补充的体制

一是大力加强现役消防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国际上有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以现役制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为主。实践证明,现役消防应急救援部队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布点广泛、快速反应、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经过“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其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可改革现役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实行不同于军队的义务兵役制和士官及警官相结合的体制,延长服役期限以保持相对稳定。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后,志愿留队的经考核转为士官,然后逐级考核晋级,可以一直工作到45岁。警官服役年限上尉以下为45岁、少校48岁、中校52岁、上校55岁、大校58岁,少将以上为60岁以上,但都必须考核合格。参照发展中国家消防员和总人口比例,大幅提高我国现役消防应急救援部队编制员额,特别是落后贫困地区,政府无力建消防站的由国家投资建设并给予现役编制员额。参考军队有关条令条例,制定适合于消防应急救援部队的条令法规。狠抓部队军事化、正规化管理,努力实现“五统”(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四性”(从教育训练上培养部队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不断提高战斗力水平,为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是国家给予地方职业制队员编制,基层可招收有技术专长和高学历的人员作为职业制队员,授予衔级(衔级标志与现役一样,但从颜色上进行区分),职业消防人员一般工作到52岁,文职和授衔的指挥人员可以工作到60岁,消防部队现役官兵干满年限,经考核合格可转为职业制,以解决现役官兵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保留业务骨干和人才。

三是在经济发达且人口素质较高的地区,可组建志愿者消防队伍。只要有志于消防事业,不计报酬,年龄18至35岁的公民符合消防员条件,即可入队。政府根据其工作或出警时间给予适当补贴,志愿消防队员的招收训练和日常管理由现役大队负责。

4.兴办学校或教育培训基地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建立高中级消防应急救援指挥员、消防监督员、士官、社会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及特种行业职工岗位消防安全资格、公民消防知识技能等的培训基地。实行消防及应急救援队员资格证制度。

5.扶持科研生产企业

高等院校和国家的主要生产企业要有科研部门,承担科研任务,部队(用户)需要什么,科研部门就研究什么,厂家就生产什么。科研、生产与部队(用户)紧密结合。建立生产、流通、使用中的消防产品的监督机制,确保消防产品质量,不断开发研制和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消防产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

结束语

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其改革方向不仅要适合中国国情,也要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科学合理的经验和做法。要秉持科学精神,通过“客观的证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争议、实践的检验”等环节,找准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提出解决制约消防工作和应急救援体制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切实解决当前消防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中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讲形象不讲成本、各自为政、失衡无序、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等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和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出访考察情况汇编[M].北京:迈领国际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2008.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X4,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80-03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常住居民明显增多。随着燃气用户的不断增多,供气区域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带逐步扩展,管网设施增多{1},同时原有燃气管网逐年腐蚀老化,抢修频次增高,对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目前集团公司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应急救援装备不足,没有完整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与政府应急平台、公安110、消防119、医疗120的应急联动也没有形成完整机制,达不到应急救援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

本文拟结合燃气特性和行业特点,参照同行业先进经验和办法,针对下属各燃气公司现状,进行太原煤气化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规划研究。研究成果对公司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燃气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燃气的安全正常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现状

目前,集团公司下属各燃气分公司分布在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分别为太原天然气公司、晋中燃气公司、临汾燃气公司。公司之间地域跨度大,应急救援管理相对较为困难,应急救援工作由各燃气公司各自承担,无法在集团公司层面做到资源优化、统一协调、信息共享,没有形成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

1.应急救援队伍。各燃气分公司依托各自的管线所、管理站、职能部门建立应急抢险小组,承担各自属地内的应急救援任务,应急救援人员兼职日常维检修工作。其中管线所抢险小组负责户外管网的应急救援工作,管理站(营业所)抢险小组负责户内燃气设施的应急救援工作。

(1)应急救援力量。随着燃气用户的增多和管网的腐蚀老化,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相对薄弱,已无法满足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太原天然气公司管线所位于城北胜利街,无法满足城南的应急救援要求;二是晋中燃气公司现有应急救援队伍可以满足晋中市区户外管线的应急救援工作,但只有1个营业所,无法满足市区所有居民用户的户内应急救援工作要求;三是临汾燃气公司仅有1支管线所应急救援队伍,无法同时应对2起以上突发事故。

(2)应急救援人员。

一是数量不足。太原、晋中、临汾3个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人数分别为32、13和18,均存在应急救援人员不足问题。

二是年龄结构老化。太原煤气公司应急救援人员平均年龄41岁,晋中燃气平均年龄46岁,临汾燃气平均年龄较小,31岁(详见图1)。

三是学历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由图2可知,三家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人员大部分均为高中、中专学历。其中:太原煤气公司大专以上学历13人,占41%;晋中燃气公司大专学历仅1人;临汾燃气公司大专学历3人,占17%。

2.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太原天然气公司有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网GPS巡检系统,应用于生产、巡检、应急救援中,但信息系统不完整,存在系统未及时更新升级、管网资料短缺等问题。

晋中燃气公司有管网GPS巡检系统,应用于日常巡检、维检修中,但是系统资料中缺少大学城区域的管网资料。

临汾燃气公司目前尚无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集团公司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未与各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及时准确地获知各燃气公司的管网及设施运行状态。

3.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各燃气公司的应急救援装备均存在抢险车辆、大型机械设备短缺的问题及装备老化、物资储备种类不全等问题。

二、构建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原则

由于燃气事故种类繁多,情况复杂{2},突发性强,覆盖面广,应急救援活动又涉及到从高层管理到基层人员各个层次,从公安、医疗、消防到环保、交通等不同领域,从宣传、教育到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种行动,这都给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建设完整统一的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3}:

1.预防性。预防是任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预防不仅在于要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还应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就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活动。

2.统筹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涉及各级人员、各个部门及相关领域,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他们各自的职责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

3.节约性。根据危险源分布、事故类型以及相关的交通、消防、医疗等条件,以现有的各种应急资源为基础,本着节约的原则,对应急救援体系进行补充完善,避免资源浪费。

4.先进性。根据各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及时引进国内外成熟、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保证应急救援体系与时俱进。

5.实效性。任何应急救援体系都应以能够实现及时、快速、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本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现状和该体系的构建原则,参考国内其他燃气公司的经验{4},分别对本公司燃气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行近期和远景规划。

三、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近期规划

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分别从集团公司、各燃气公司两个层面,从应急救援机构、队伍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燃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应急救援机构建设。集团公司成立应急救援管理机构,负责燃气应急救援全面指挥和协调工作,制定与完善应急预案{5}{6},审核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和各燃气公司的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到位,组织事故调查。设专人专管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改变目前各燃气分公司各自为政的现状,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各燃夤司成立各自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负责本公司应急救援全面指挥,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动,执行应急救援指令,制定技术措施和抢险方案,组织事故调查等。

(2)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各燃气公司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阶段增加应急救援人员和装备配置,达到接警后8min出警,30min内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要求。

应急救援机构与队伍设置见图3。

一是户外中低压管线应急救援队伍。太原天然气公司在城南储配站或罗城高中压调压站设立1个城南管线所,下设1个燃气应急救援抢险队(包括2个应急抢险组),负责太原市长风大街、长风西大街以南地区燃气抢险工作。

临汾燃气公司管线所增设2个应急救援抢险班,实行应急救援轮班制。

二是户内燃气设施应急救援队伍。太原天然气公司组建1个工营事团站应急救援抢险队(包括2个应急救援小组)。

晋中燃气公司在晋中市北部增设1个营业所,设立应急服务点。

三是高压、次高压管线应急救援队伍。各燃气分公司均没有抢修高压燃气管道的技术、装备与人员,一旦发生燃气泄漏,不能对其有效快速抢修。因此,建议集团公司与有高压燃气管道应急救援资质的企业签订应急抢修协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2.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设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救援装备及物资储备充足,建立科学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调运机制,确保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能够快速、及时供应到位。

结合公司应急救援现状,建设相应的燃气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各燃气分公司应急救援小组在现有基础上配置装备,达到标准要求。

3.应急救援平台体系建设。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是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燃气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的建设,需在集团公司和各燃气分公司均构建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并实现各燃气分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系统信息共享,实现集团公司对全公司所有燃气管网设施的实时监测、监控、预警等功能,保障燃气事故的预防预警、抢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系统{7}包括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气量管理系统、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监控系统)和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等。

(1)应急救援平台功能简介。

GIS系统。利用GIS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空间定位搜索、查询功能、空间模拟等功能,能够直观有效地对管网及设施进行定位、搜索、查询。

管网GPS巡检系统。可在GIS系统基础上,实时获取燃气管网设施周围环境变量参数,对巡检工作实行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包括对巡检员、应急抢险车等进行定位、导航、行驶路线监控、呼叫指挥,实时监控巡检员的巡检轨迹,对巡检员反馈的各种数据进行自动处理,指挥巡检员处理巡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自动统计巡检员的工作情况等。

气量管理系统。是对气量合同、气量采购、气量销售、气量库存、气量结算等方面的业务进行管理的系统,可实时监测、计算管网进气量、管道压力、燃气销售量等参数,实现气量科学合理的调配。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可在GIS系统基础上,借助遥感等技术,对现场设备进行监控,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各类信号报警等功能。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是对管网设施基于风险的预防性管理系统,可根据监测、检测等数据,对影响城市管道完整性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对燃气管网进行风险评价与适应性评估,达到事前预控的目的。

(2)建设内容。各燃气公司在现有系统基础上进行相应升级与完善。具体建设工作如下:

太原天然气公司。对现有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进行升级,完善管网设施资料。并对管网设施进行普查,将传感器、阀门等设施更换为电动遥测遥控型号,对SCADA系统进行逐步完善与应用。

晋中燃气公司。对现有管网GPS巡检系统进行完善,将大学城管网设施资料录入系统。同时,对管网设施进行普查和更换,建设GIS系统和SCADA系统。

临汾燃气公司。搭建前述应急救援平台各系统。

集团公司。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机构在各自相应权限范围内,实现与集团公司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的系统共享,形成集团公司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

另外,各燃气公司应急救援机构与当地政府应急平台、公安110、消防119、医疗120实行联动机制,互联互通。

(3)建设安排。对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在2017年底前全部建设完成,具体安排见表1。

四、燃气应急救援体系远景规划

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年轻化的燃气应急救援队伍,从集团公司应急救援大队、中队到现场应急救援小队,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应急救援机构、信息传递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配置,制定应急救援工作制度和协调指挥程序,强化应急管理。

集团公司建立燃气应急救援大队,下设5个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分别为直属应急救援中队、太原应急救援中队、太原城南应急救援中队、晋中应急救援中队和临汾应急救援中队),每个中队由4个应急救援小队组成。

(1)燃气应急救援大队。在拆迁的工厂区划出30亩建立燃气应急救援大队(参照太原天然气公司管线所用地面积),设有办公楼、车库、材料库、食堂、澡堂、值班室、训练场地等。

应急救援大队与集团公司调度中心共享应急救援信息平台,主要负责燃气应急救援全面指挥和协调工作,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动,下达应急救援指令,审核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到位,组织事故调查。

(2)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在工厂区、程家村管线所、近期规划中的城南管线所、晋中市、临汾市设立5个燃气应急救援中队,负责各属地范围内应急救援的全面指挥,执行应急救援指令,制定技术措施和抢险方案,组织事故调查。

太原城南应急救援中队与设置在程家村管线所的太原应急救援中队以迎泽大街为界,分别承担太原市城南(包括西山地区)、城北的燃气应急救援任务,直属应急救援中队负责集团公司高压管网、设施的应急救援工作以及对其它中队的支援任务等。晋中燃气公司应急救援中队和临汾燃气应急救援中队分别承担晋中市与临汾市燃气管网及设施的应急救援任务。

(3)应急救援小队。每个应急救援中队设置4个应急救援小队,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场实际操作。

2.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根据燃气应急救援队伍的规划,建设相应的燃气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

3.应急救援平台体系建设。在集团公司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建设GIS系统、管网GPS巡检系统、SCADA系统的基础上,在集团公司调度室或燃气管理部建设气量管理系统和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并与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信息共享。在应急救援中队调度室,可对相应属地范围内的系统进行操作,服从应急救援大队调度室的命令。

五、结语

目前,太原煤气化公司存在燃气应急救援力量薄弱、装备不足、信息平台不完善等问题。按照本文的近期与远景规划,通过优化应急救援队伍,构建信息平台,配置相应的装备与物资储备,最终即可形成分区划块、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指挥、迅速、科学、有序的燃气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能力。

注释:

{1}蒋宏,周以良.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城市安全应急系统[J].城市燃气,2006(1):18-20

{2}王超.城市燃气管道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J].民营科技,2014(11):49

{3}牛伟伟.城市燃气管道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W,2012

{4}王继武.重庆燃气集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25):156-158

{5}王厅.城市燃气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技术问题[J].山西建筑,2012,38(2):267-269

{6}韩振华.城市燃气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技术问题探讨[J].城市燃气,2006(7):19-24

{7}夏广溢.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协论坛,2012(4):61-62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6

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到年,建立完善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指挥机制。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公安各警种密切协同、其他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有效联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显著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救援财政预算经费得到落实,应急救援装备配置基本满足灾害事故处置需要,消防通信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队建设基本完成,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建成使用。

二、指挥体系

(一)组织指挥。

1.建立以市公安局消防大队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市应急救援大队依托市公安局消防大队组建。应急救援大队的主要领导由市公安局消防大队主官担任,受省应急救援总队领导。

2.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矿山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3.日常应急救援行动由市应急救援大队组织实施,重大灾害事故在政府统一指挥下实施。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市公安机关各警种、社会其他联动部门及单位协同作战时,由市政府统一组织指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相关救援行动;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市公安机关其他警种联合作战时,由市公安机关领导实行统一指挥;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独立作战时,由省应急救援总队、大队组织指挥;当发生核生化、海上船舶火灾和人员搜救、公共卫生事件、矿难等特殊灾害事故时,由本系统组织指挥及协调工作,市消防部队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协同作战。

(二)联动响应。

1.根据省灾害事故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实施两级响应:一级为跨市县救援,由省公安厅、省应急办和应急救援总队响应,同时报省政府和公安部;二级为市区域内救援,由市公安局、应急办和应急救援大队响应,同时报省公安厅和应急救援总队。

2.市政府在保持原有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将各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纳入统一调度、指挥体系,确保第一时间同时响应,参与处置灾害事故,并将应急设备制造企业和应急物资储备单位纳入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形成政府、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响应。

3.在处置重大灾害事故时,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市政府统一指挥下同时联动响应,牵头做好现场协调工作。公安机关各警种加强协同配合,市消防部队负责现场救援处置,交警负责实施交通管制,特警、派出所民警负责警戒和维护治安、信通和装财部门负责现场救援行动的警务保障,公安网监、宣传部门要掌握舆情,及时信息,加强舆论引导。

4.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相关部门建立本级指挥中心或值班室,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与各级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确保第一时间接警,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调集专业力量处置。

三、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一)加快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年下半年,组建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年底前,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完成与综合应急救援总队及各市县支、大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网络建设。同时,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同步规划石梅湾和新市区消防队站。

(二)加快推进神州半岛消防站建设。

年上半年,完成神州半岛消防站营房建设、装备配备等工作,并投入使用。

(三)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1.加强合同制消防队建设。根据省政府《百镇建设计划》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在仍未组建消防队的和乐镇和石梅湾开发区建立政府合同制消防队,每个合同制消防队不少于20人,消防执勤车辆不少于1辆。合同制消防队的值班备勤、训练生活和执勤战斗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财政保障。

2.加强企业专(兼)职消防队建设。按照《消防法》规定,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要求,在兴隆、神州半岛、石梅湾、日月湾、山钦湾等区域星级酒店,其他大型企业和农场建立或完善企业专(兼)职消防队。到年底,全市企业需完成专(兼)职消防队建设,队员达到达200人。

3.加强义务(志愿)消防队建设。重点在和乐、万隆社区、山根立岭、各农场以及城镇社区、农村村委会、弱势群体居住地等地区建立义务(志愿)消防队伍,做到有固定队址、有队员、有执勤装备、有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年全市义务(志愿)消防队员达到500人。同时依托保安、民兵、治安联防等组织,发展消防安保队伍,完善组织机构,配备必要装备,强化消防培训。依托共青团及各类志愿者组织,建立志愿都应急救援力量,协助应急救援工作。

(四)加强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矿山、海事、林业、人防、燃气、电力、铁路、石化、医疗卫生、环保、市政、水务、地震、供水、通信等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本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专业装备,承担本系统、本行业的应急救援工作,协同市公安消防队做好应急救援工作;要加强日常管理,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开展训练和联合实战演练工作。

(五)加强应急救援预案、训练与演练。

1.依据全市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制定我市总体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各区域协同作战和灾害事故类型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大的灾害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达场增援。各区域要结合当地灾害事故特点,制定本级应急救援类型预案。

2.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要加强日常训练和管理,针对辖区灾害事故类型和特点开展专业化训练,大力推进基地化、模拟化、实战化训练,不断提高战斗力。从年起,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大型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指挥调度、应急响应、协同作战能力。

(六)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

年起,建立由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专家库,成立应急救援专家组,建立完善专家联席会议、专家会诊、信息互通、业务咨询以及重大救援遂行出动等工作制度。应急救援专家组要参与应急救援的分析研判,提供决策建议,确保应急救援工作能够得到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应急救援保障

(一)装备物资保障。

1.年前,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车辆、个人防护装备、特种防护装备和器材要达到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同时结合每年的装备器材耗损等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个人基本防护装备配备率和备份均达到100%,满足公安消防队执勤战斗的需要。

2.按照“分级承担、分类保障、警地联储”的原则,建立装备物资保障机制。年,依托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中队建立灭火剂储备站,作为政府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年底前,全面完成应急救援、生活、装备、物资等方面的保障。整合社会资源,完善资源共用、紧急调用、机动运输等应急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市政、防汛、交通、地震、林业等相关部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实行动态储备、应急筹措,构架多点型战备物资储备保障网络,实现应急救援和综合保障一体化。

(二)通信保障。

依托省灭火救援指挥中心和市公安消防指挥系统,建立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年,完成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援指挥网络,实现与矿山、海事、林业、人防、燃气、电力、铁路、民航、石化、医疗卫生等部门的有线无线互联互通。

(三)经费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省公安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交通厅《关于印发<关于省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琼公通291号)有关规定,落实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相关经费、重点解决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合同制消防队伍的装备器材、训练演练等所需经费。财政部门要根据省财政厅、省公安厅《关于印发<武警省消防部队消防业务经费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琼财行219号),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在保证达标的基础上,根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工作任务和建设需要,结合财力可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将消防队站营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财政基础建设计划予以安排。

(四)加快训练基地建设。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7

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领导重视,多方努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多年来,在党中央、市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市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市家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和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务院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以"一案三制"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队伍建设、装备建设,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从2003年年底开始,在市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市家有关部门完成了9个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和22个事故灾难类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全部实施。全市31个市(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有关部门针对本地危险行业和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若干个关于安全生产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大部分市(地)和一些县(市、区)安全生产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为规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安全监管总局组织部分中央企业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行了研讨、交流,组织制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编印了企业应急预案范本。市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市(区、市)也加强了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许多地方将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列入了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中将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必查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开展。

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集中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了应急预案编制步伐。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化工企业和市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及神华集团、一汽集团、宝钢集团、武钢集团、中铝集团等企业在编制集团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其下属的各级企业和单位也都编制了相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高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绝大部分都制定了相关类别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全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一是以市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为核心,由安全监管总局(市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与市务院有关部门和市级人民政府共同构成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和领导决策层。

二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的协调指挥执行机构逐步建立起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由安全监管总局管理的市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安全监管总局(市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的领导下,具体履行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按照市家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协调、指挥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同时,安全监管总局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职能也交由市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履行。市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设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有18个市(区、市)建立了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初步形成了市家、市级和企业三级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其它一些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也逐步建立了起来并不断强化。如公安消防、道路交通、海上搜救、核工业、铁路、民航、电力等行业和领域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日趋完善,特别是海上搜救、铁路、民航等方面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近年又进行了调整和加强。

三是地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逐步建立。北京、某、山西、山东、河南、吉林、安徽、贵州、重庆、四川等15个市(区、市)在安全监管局内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其中山东、河南、重庆等8个市(区、市)还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有关的专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四川、北京、天津等地的部分市(地)、县(市、区)也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四是以市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中枢,横向联合消防、海上搜救、铁路、民航、核工业、电力、旅游、特种设备和医疗救护等9个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纵向联合地方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直接管理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初步构成了市部级层面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体系框架。部委层面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也已初步建立了起来。

五是一些大中型企业设立了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机构。如中石化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公司健全了上下各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南航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现场小组"、"基地"和"外站"等四个工作区域,利用各公司和各个海内外营业部(办事处)的人力、设备资源,实施应急处置。市家电网公司成立了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规定各级电,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网调度机构是电网事故处理的指挥中心。中海油总公司成立了应急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资源协调行动组、公共关系法律组、后勤支持保障组、资金保障组。其他行业的一些企业如中市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市核工业集团公司等单位,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三)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和应急救援体系规划制定及实施工作步伐加快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已报市务院法制办,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草案经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后,已修改成稿。与此同时,还下发了《安全监管总局重特大事故信息报送及处置程序》、《矿山救援队伍资质认定管理规定》、《矿山救护培训办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工作办法》等规章制度和《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报告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工作情况总结有关事项的通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一些标准和《矿山救援规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安全检查指导意见》等一些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公安消防、道路和水上交通、核工业、建设、铁路、民航、特种设备、电力等一些行业主管部门也了一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部门规章。

地方性应急救援法规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广东、浙江、山东、某、河南等市(区、市)在出台的相关法规、规章中,包含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相关内容。重庆、广西、湖南、黑龙江、天津、上海等市(区、市)政府对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作了专门规定。尤其是重庆市,先后制定颁发了《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条例》、《应急救援监管工作条例》等6项地方性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法规体系。一些中央企业也建立了配套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按照《市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精神,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编制了《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在《规划方案》中初步规划了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到2010年的建设目标,以及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

该方案经市务院领导同志原则同意后,我们又提出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已经纳入了《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并列入了市家《市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一五"市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中。目前,市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矿山应急救援体系项目、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项目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系统项目等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上报立项。交通部、公安部等一些部门也做了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交通部的"十一五"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体系建设规划已经进入立项程序。大部分市(区、市)也结合本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做了相应的建设规划,有的已纳入当地市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北京、某、山西等地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一些项目已开始启动。

(四)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演练、培训工作逐步开展

在事故预防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注重发挥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应急知识培训等工作,并将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工作纳入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安全监管总局每年组织全市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对服务范围内的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不仅使应急救援人员熟悉了救援环境,而且排查了隐患。2005年以来,全市矿山救护队开展预防性检查57677队次,启封火区1471处,排放瓦斯21516处,震动性放炮707处。

在应急演练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规模、形式的演练(习)。如北京市2005年7月组织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以消防为主的综合演习。今年2月,四川市在成都组织了由5个区域大队、200余名队员参加的应急救援综合演习,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到会观摩了演习。今年6月,湖南市局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全市矿山应急救援演习和比武。交通部近几年每年都组织大型海上搜救联合演习,陆海空联合作战,还邀请韩市、日本、东盟以及香港特区水上搜救力量参加。消防领域各种层次、类型的演习更是不计其数。市防科工委组织了核电厂事故应急模拟演习。安全监管总局在组织全市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的基础上,组织矿山救护队参加市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既开阔了矿山救护队员的视野,学到了别市的先进经验,也锻炼了队伍能力,提高了技术素质。今年市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由我市承办,9月15日将在河南市平顶山市举行,现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

一些企业也特别重视演练工作。如中石化集团公司内部自2004年以来共举行各层次的应急预案演练150余次。军工系统各大公司及所属企业共组织应急救援演练569次,参加人数45000多人。全市矿山救护队去年以来组织反风演习1108处,高温浓烟训练5262队次,综合演习29229队次。

在培训方面,安全监管总局在安全生产的有关培训中增设了应急管理的内容;制定了矿山救护三级培训大纲,组织开展了矿山救护队大中队指挥员培训(自去年以来已培训1237人);与美市矿山安全局合作开展了矿山应急救援教师及救护队员培训;组织应急管理人员、矿山救援重点装备操作和维护保养人员、矿山救援指挥员赴澳大利亚、南非、波兰等市进行了专项培训等。公安消防、海上搜救、建设、质检等方面和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及大中型企业也都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应急救援培训工作。如华能集团公司去年以来先后举办6期应急救援培训班,近500人参加了培训。

(五)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由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有了一定规模,总人数已达25万多人。

矿山方面:按市家、区域、地方和矿山企业四级,建立了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目前全市已建有14个市家级区域矿山救援基地、71个救援大队、449个救援中队、1445个救援小队,救援人员约1.43万人。

危险化学品方面:主要依靠大型企业消防队和公安消防特勤队伍进行应急救援。此外,在全市按区域组建了8个化学应急救援抢救中心,负责化学事故的医疗抢救。中石化、中石油和部分氯碱化工等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消防)队伍,总人数约8万人。

消防方面:按照"部队建制、地方事权"的原则,在公安机关设立专业消防队伍,目前全市共有现役消防队员约12万人;石油化工等企业的非现役专职消防队伍约8万人;一些地方县(市)、乡(镇)政府组建的民办消防队约1.5万人,总共21万多人。

水上搜救方面:已初步建立了以海上搜救与救捞为主的水上应急救援队伍,在沿海及长江、黑龙江设有264个站点,船艇446艘,飞机11架,签订使用合同租用飞机7架,分布6个站点,应急救援队伍人数10000多人。

铁路方面:形成了按铁路局设置的应急救援队伍。各铁路局在规定地点设特等、一等救援列车,在无救援列车的二等以上车站或较大中间站设事故救援队,现有人数4300多人。

民航方面:形成了以民航空管系统为主体的指挥协调和搜寻救援队伍及以机场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地面救援队伍,全市现有民航公安警察、空中警察、消防队员和医疗救护人员约7000人。

核安全方面:已建成市家、核电厂所在市份、核电基地三级应急救援组织,现有各类救援专业技术人员约70人。

电力方面:建立了由市家、地方电力调度机构和电力企业及重要用户构成的全市电力安全应急救援协调指挥体系,在各发电、供电和送变电企业内部设立了1000多支专职应急救援队伍。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重视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抓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如公安消防部队,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业务训练,加强作风建设,使部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一支调得动、救得好、打得赢的专业救援部队。交通部海上搜救队伍认真按照交通部党组关于"建立一支人员精练、技术精湛、装备精良,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的要求,大力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搞好"评、比、选、树"活动,开展技术业务培训和实战演习,提高了队伍素质,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些大型煤炭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矿山救援队伍建设,使煤矿救护队这支特殊队伍在煤矿事故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特殊作用。一些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严格要求、严明纪律、严细训练,使石化企业以内部消防队伍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养成了良好的作风,实战能力不断增强,为企业内外的应急救援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类应急救援机构也在主管部门、单位的领导下,从提高战斗力的大目标出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狠抓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了队伍素质,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使这些专业队伍在应对事故灾难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六)应急投入逐步加大,救援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从企业层面看,大部分高危行业企业围绕提高装备水平和救援能力,建立了应急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如中石化集团公司每年从安全生产保证金中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补充更新救护设施和装备,今年又另外投入6000万元建立了西部和川东北地区两个应急救援中心。神华集团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淮南矿业集团公司规定应急资金专款专用,不许挪用,应急救援物资实行储备制度。特别是神华集团公司近几年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应急救援装备和设施的投入。淮南矿业集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矿山救护队进行武装,对救援装备予以改善。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设立了应急救援预备金,用于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处置工作。中航科工集团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划出一定资金用于应急救援物资准备、抢险救援、善后处理及恢复生产。中市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近两年在应急救援方面投入1263万元,更新了一批救援装备。由于企业自身加大了投入和市家的支持,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尤其是重点煤矿和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救援装备水平有所提升。从部门层面看,各部门也加大了自身的投入。如交通部在市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去年以来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2架进口直升机和多艘高质量、多功能船舶用于海上救援工作。公安消防近几年的特勤装备投入已达30余亿元,整体装备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从市家层面看,仅对矿山救援方面,继2002年市家投资1.14亿元,为全市86支矿山救护队伍配备了部分装备之后,2004年又以市债资金下达了7703万元的投资计划,目前第一批5009.22万元的628台(套)装备已到位,第二批749.9万元,共计57台(套)的装备年底前可到货投入使用。从地方层面看,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投入。如广东市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列入了本市市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工作。四川市政府今年划拨了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全市矿山救护队的救护装备,在市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按照1:1的比例,地(市)、企业也配套投入了装备资金。山东市创新矿山救援投入机制,自2003年实行救护技术有偿服务以来,吸纳资金1600万元,用于扩充矿山应急救援装备。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大了应急投入,使应急救援装备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七)应急救援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于精心有力组织指挥、专家支持参与决策、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救援队伍英勇奋战、企业员工自救互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去年以来,我市矿山救护队伍参加矿山事故抢险5017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6814人,其中2292人获救生还;水上救援队伍对2467起事故进行了救援,抢救遇险人员27644人,使26304人获救;公安消防队伍扑救火灾12.2万起,参加危险化学品泄露、交通事故、爆炸事故、倒塌事故等各类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9.6万次,抢救和疏散遇险人员12.5万余人,抢救和保护财产价值450亿元。电力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救援队伍利用最短时间成功地处置了多起大面积停电事故,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其他各行业、领域及各地、各单位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上述成绩充分表明,我市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各类事故灾难实施及时施救、科学施救、有序施救、安全施救,卓有成效地减少了事故起数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化解了一部分重特大事故险情,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除其它因素外,也是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战线的同志们的努力分不开的。在我们取得的成绩里面,也凝聚着广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战员的心血和汗水,有些甚至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他们对党、对祖市、对社会、对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党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二、认清形势,增强信心,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目标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党中央、市务院的要求,与全市人民的期盼,与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的挑战相比,各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一是预案管理工作的某些方面还不适应。截至目前,预案体系仍不完善: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制定预案;有的制定了预案但不规范、不完整、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预案没有形成体系,上下脱节、不对应;有的企业预案与政府和部门预案不衔接;还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没有认真对预案进行宣传和演练,有关人员对预案内容不熟悉,对预案也未检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且也没有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

二是体制和队伍素质、力量方面有些还不适应。主要是:矿山和危化品事故医疗救护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全市仍有多数市(区、市)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虽然有部分市(区、市)安全监管部门或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设立了应急办、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但职责权限不清、体制也很不顺、工作不够协调,且人员编制不足、经费没有保障,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地市以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几乎空白,应急管理职责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有些生产经营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按规定建立救援队伍或未与专业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甚至有些削弱了以前形成的救援队伍力量,如全市各类企业的非现役消防队伍已经由原有的14万人减少到目前的84093人。无论是市家还是某些行业和领域,普遍缺少能够应对规模大、难度大而又复杂事故的跨区域作战的应急救援骨干队伍,没有组建起更加优势的兵力和精锐部队、形成很强的区域综合作战能力。因此,发生重特大事故往往从路途遥远的地方调集队伍和装备,人员到达和装备到位时间长,有时又受人员素质和装备条件限制,救援时效不佳。尤其是现有一些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中,指战员新人多,思想不稳定,作风不过硬,业务不熟悉,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特别是要求很高的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

三是工作机制和信息化水平不适应。现有的安全生产应急资源,如消防、矿山、化学品、海上搜救与打捞等应急救援力量,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协调手段,资源分割、信息不畅,面对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故灾难,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协同应对。除个别行业外,整体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化信息系统没有建立起来。指挥通讯信息手段和装备落后,大部分行业、领域应急协调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仍然只有传统的电话、传真和普通移动电话,缺少专门的应急通讯装备,且没有形成网络,不利于灵敏反应、快速响应、有力指挥和有效施救。

四是法制建设不适应。尽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有些进展,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依然滞后,制约了工作的更好开展。法律层面,由于历史的局限,《安全生产法》仅对应急救援个别方面作了原则性规定,尚有许多方面没有体现;法规层面,仅有少数规范行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单行法规,如《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还有少数行业安全管理的单行法律、法规中对应急救援的某些方面做了规定,如《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目前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统一、明确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行业标准层面问题更为突出。在对现有法规、规章、标准的执行方面,有些也很不到位。

五是投入和装备水平还很不适应。尽管在这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装备有所改善,但企业和一些地方、部门的应急投入仍很不足,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较低、技术落后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是从矿山救援装备来看,先进的、大型的装备缺口较大,全市矿山救护队的技术装备普遍落后老化,半数以上的救护队还在使用负压氧气呼吸器,本应报废的救护车辆还在使用;市家级区域矿山救援基地所在企业对救护队装备的投入还只能满足救护队伍的基本装备要求,很难形成应对特别重大或复杂事故及承担跨企业、跨区域救援任务的能力;市家投资配备的少量先进装备,远不能适应矿山应急救援的整体需要,特别是在处理矿井突水事故、对具有爆炸危险性灾区探测和实施救援、抢救井下被困人员、遇险人员搜寻等方面缺乏关键性技术装备,实战能力不强。二是企业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的装备配置主要是应对厂内化学品事故,而经常参加社会相关事故的救援,应急救援能力不足。许多企业救援队伍存在装备老化、超期服役等问题。如大连化工集团的救援装备非常陈旧,6台消防车有5台是80年代的产品,早已过报废期,但因企业无力更新,仍在超期服役。原市家经贸委建立的8个危险化学品应急抢救中心,由于多年没有装备投资,应急医疗抢救的装备和器材一直没有更新换代,医疗条件也很差。三是即使是管理正规、力量较强的消防队伍,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据公安消防部门统计,全市地市级以上城市消防队欠账50%,市政消火栓欠账21%,消防通信欠账34%,消防部队应配备各类器材装备欠账17.7%,县城及建制镇的欠账更多。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在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不但影响了救援效果,而且还扩大和次生了事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这25起事故,原本只有41人遇险,但由于上述原因和施救不当,造成59名参加救援人员牺牲。

此外,从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来看,居高不下的事故总量对应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2003年以前,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上升态势。虽然经过努力,近年来事故有所减少,但总量仍然过大。2005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分别达717938起、127089人。今年以来,尽管形势进一步趋向好转,但依然严峻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1-8月27日,各类伤亡事故累计达429385起,死亡68811人;部分行业和领域重特大事故呈上升势头。可以说,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伴随着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展开,如果我们的救援队伍素质高,救援装备水平高,加之救助及时、救助有力,就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反之就没有效果甚至扩大事故。这就给我们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存在上述这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以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难以更加有力、有效地应对事故灾难,难以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克服困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好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全面提高素质、提高能力、提高战斗力,去迎接新的挑战,力求有更大的作为。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受到党中央、市务院的高度重视。2003年7月,总书记和总理在全市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加快包括事故灾难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去年7月,市务院召开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华建敏市务委员对包括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市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包括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加以明确。今年,市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包括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7月上旬,市务院再次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应急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最近,市务院又向全市人大提交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等等。所有这些重大举措,进一步表明了党和市家对加强应急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的坚强决心,也为我们做好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关注、支持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之前面已经讲到的,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一定要正确地判断形势,充分看到有利条件,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乘势而上,百折不挠,奋发进取,超常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综合措施,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党中央、市务院和安全监管总局的总体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市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市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有关应急预案,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加强。形成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的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市家、市、市(地)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市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信息平台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切实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

市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总理、华建敏市务委员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安全监管总局将要下发的《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李毅中局长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认真深入地学习贯彻,深刻地领会精神实质,全面扎实地抓好落实,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而努力。

(一)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当前,我市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能否有效应对、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已成为衡量检验我们政府、部门和单位行政及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事故灾难是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之一,它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伤亡事故频发,既造成许多家庭的不幸,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增加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乃至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我市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粗放的、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度增加,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加重了安全生产的压力。加之一些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能解决,我们仍处在事故"易发期"。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整体应急管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做好事故灾难的预防与应对工作,是法律赋予我们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在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大环境中,如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队伍、装备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法制,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预防、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大课题。各级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及其它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落实行政和部门首长负责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领导和监督管理。要从"一案三制"入手,加强管理,理顺体制,健全机构,明晰职责,落实任务;要统筹规划,调整优化,强力推动,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队伍、装备建设的步伐;要加强协调配合,努力构建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工作机制;要经常分析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制定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要促进"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新格局的尽快形成。

(二)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不断完善预案体系

按照市务院提出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急预案体系的要求,我们要抓好以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为主的预案制定完善工作。一是各地要突出工作重点,尽快组织指导高危行业企业和其它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抓紧开展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类型及其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分门别类制定应急预案;存在多个重特大危险源时,要针对每个重特大危险源,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现场应急预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活动和作业岗位,要制定专门的预案或岗位应急措施。应急预案要健全、要成体系,从总公司(集团公司、总厂)到子公司、分公司直至基层,都要形成上下对应、相互衔接、完善健全的预案体系。要提高预案的质量,切实保证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预案的备案工作。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主动将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报各级安全监管机构或有关部门备案。安全监管等部门也要做好工作,加强协调,搞好生产经营单位预案与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相互衔接。三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市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制修订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同时,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的监督管理。经过努力,要在2007年实现预案覆盖率100%的目标。

要抓好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立足企业内部,一些行业企业也要面向周边群众和社会公众。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引导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认真、经常地进行。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让企业各方面人员尤其是岗位操作人员及有关群众了解预案内容,懂得应急程序,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应急能力。生产经营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对预案进行演练,安全监管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定期开展联合演习。通过演练(习)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提高能力。要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法规标准修订情况,及时修改预案。

(三)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要依据《市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依托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资源,抓紧建设市家、区域骨干和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并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形成以168个专业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和771个骨干专业队伍为中坚力量,以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

1.要抓紧建设市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基地。目前,公安消防、水上搜救、核工业、民航、铁路等行业和领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力量,提高能力,建议上述部门和市家其它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专业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强化。

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高危行业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我们已编制了《市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项目建议书》、《市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市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在矿山救援方面,重点建设23个市家级矿山救援基地、11个市家级矿山排水基地、100个骨干矿山应急救援队伍、1个市家级矿山医疗救护中心、18个市家级矿山医疗救护基地和24支矿山医疗救护骨干队伍、6个矿山救援技术研究和培训中心。通过加强、补充人员和装备,尤其是针对重特大矿山事故救援的需要,补充人员定位、灭火、排水、井下通信和快速钻进、掘进、清障等特种设备,武装好重点基地,提高应对矿山重特大复杂事故的能力。危险化学品救援方面,在依托几大石油、石化和其他大型化工企业应急资源的基础上,市家将给予适当投入,重点建设20个市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16个市家级危化品应急医疗抢救中心、154个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和1个技术咨询机构。同时,要在市家级应急救援基地的基础上,再分别强化6个矿山救援基地和6个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增强技术、装备、培训和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救援作战能力,承担各大区矿山和危化品方面复杂、难险事故灾难的救援任务和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

上述这些建设内容,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上下一起行动,地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形成合力,全力抓好。

2.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都要把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作为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在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尽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责,理顺关系,落实任务。与此同时,要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市家、市(区、市)和市(地)三级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安全生产任务重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各地一定要按照市家的统一部署和本次会议的要求,抓紧工作,尽快组建,并落实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条件。到2008年底,要完成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的组建工作,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3.要抓紧抓好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的统一要求,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应急救援系统建设规划,加强与所在市(区、市)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列入当地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或在地方政府应急能力建设整体规划中通盘考虑,并尽快付诸实施。各有关部门也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

应急救援体系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搞好上下对接,依托大中型企业,不另铺摊子,避免重复建设。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期分批,抓紧建设,尽快投入运行。

4.要加强基层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都要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组织。大中型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储存单位,以及具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并与专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企业的救援队伍既要为企业服务,也要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要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逐步延伸到社区、乡镇、村屯,形成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的网络。

5.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尽快建设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市家(部门)、市(区、市)、市(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都要抓紧建设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信息平台,并要做到上下级部门之间、同级相关部门之间、部门与当地企业之间、应急机构与救援队伍之间信息平台系统的有效对接,为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应急响应和协调指挥创造条件。

在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同时,还要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有力、有效、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工作机制。

(四)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1.做好相关工作,促进《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尽早出台,以统一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保证和促进事故统计、应急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同时,要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的制定,力求将其列入2006年立法计划,尽早颁布实施。

2.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要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无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标准为重点,对现有安全生产市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清理,组织制(修)订一批急需的安全生产标准。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应抓紧本地区、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抓紧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要根据工作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部门和地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和规章,以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4.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努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标准。

5.抓好执法工作。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其他部门都要认真执法,做好即将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贯实施准备和各项执法工作,依法依规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管监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落实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使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到位。

(五)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内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根本保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都要进一步重视队伍建设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抓好组织建设。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专业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对现有队伍加以充实;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现有各行业、领域部门专业救援队伍的力量;坚持边建基地、边建机构、边建队伍,大力充实加强市家级尤其是市家级区域性大基地救援队伍的力量;落实人员编制,选配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到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机构工作。二是要大力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广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认真学习理论,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有益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打牢思想政治基础。三是要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树立安全责任、危机、服务、执行和效率意识,培养和发扬尊重科学、不畏艰险、雷厉风行、甘于奉献、敢打硬仗的作风。要特别注重在战斗实践中锤炼队伍。四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训练。今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对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要经常开展各种方式的培训、技术交流、救援竞赛比武和实战演习,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组织他们分期分批到市外考察学习,以不断丰富他们的管理和救援经验、知识,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水平。五是要抓典型、选样板、树标兵,大力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予以表彰奖励,以弘扬正气。六是要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尤其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他们的福利待遇和抚恤等问题。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机构要按照上述要求,努力搞好自身建设。经过努力,真正建立起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善战斗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尤其是第一线的救援队伍。

(六)要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装备能力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是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尤其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市务院和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需要政府负担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应急信息系统等项目建设。尤其要将市家投入与地方资金、企业投入集中使用,共同配套建设好市家级应急救援基地和地方自己的救援力量。请市家各有关部门也抓紧出台和完善政策,采取措施,争取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对本部门专业救援队伍和本行业的其他救援机构进行武装。

企业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也是应急投入的主体,必须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的投入,特别是在救援装备、救援队伍工作条件、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隐患整改等方面,要确保资金到位。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按规定提取和合理使用安全费用,力求多向应急救援方面倾斜。安全监管、煤矿监察和其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尤其是应急投入方面的监督。

要深化改革,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等方面的投入。

要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开发、推广使用先进的救援手段、装备;要引进高、精、尖的救援装备,淘汰落后的、安全保障能力低、救援效果差的装备、设施;要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提高救援装备的科技含量,以适应事故救援尤其是复杂、难险事故救援工作的需要。

(七)要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首先立足于防范事故的发生。要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角度,着重做好事故预警、加强预防性安全检查、搞好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

一是要加强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建立预警制度,加强事故灾难预测预警工作,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研究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

二是要坚持"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的工作机制,组织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其它救援队伍参与企业的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危险源监控以及应急知识培训等工作。各类救援队伍一定要把参与事故预防工作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之一,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三是要解决当前信息报告中迟报、漏报、瞒报等问题。市务院办公厅和安全监管总局对信息报告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要与气象、水利、市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衔接,对重特大事故灾难信息、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和灾难可能导致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掌握、及时上报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好应对、防范和处置工作。

四是要强化现场救援工作。发生事故的单位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抢救,控制险情,减少损失。事故现场救援必须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严密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的现场组织指挥机构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快速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其他救援力量,调集救援物资与装备,科学制定抢救方案,精心有力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做到及时施救、有序施救、科学施救、安全施救、有效施救。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搞好联合作战,充分发挥好作用,给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五是要做好善后处置和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以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八)要加强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规划,编好教材,组织好各类专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班,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和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分类培训。要在各类安全培训课程中增加应急管理培训课程,在各种安全培训班中增加应急管理培训内容。要组织好各层次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单位也可以组织业务骨干赴发达市家进行比较系统的应急理论、技术和业务培训。尤其要加大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救援队员的培训力度。

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应急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编制预案简本、科普读本、影像资料、知识问答、典型案例分析和举办讲座、论坛、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墙报、宣传栏、安全教育馆等多种媒体,利用"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各种机会,宣传搞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各种应急预案和其它安全生产及应急方面的内容,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强化企业员工乃至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应对事故灾难的意识和能力。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8

关键词: 突水事故;快速救援;应急方案

Key words: water inrush accident;rapid rescue;emergency plan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95-02

0 引言

矿山水灾害是煤矿建设和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如图1所示。矿井突水被淹后,救援的首要任务是实施快速、可靠、高效的排水,为对矿井工人的施救争取更多的时间。因此分析影响快速救援的主要因素,提高救援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影响突水事故救援的主要因素与选型

2010年3月28日13时40分左右,山西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透水地点位于碟子沟项目部20101工作面回风巷800米处,当班作业的153名矿工被困井下。透水的井口标高+856米,水淹标高+580米。透水时矿井通风、供电、排水设施均不完善。现场救援见图1。

通过对此次突水救援的过程分析,就应急救援的技术和装备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1 排水泵的选型和安装 矿井的特殊条件决定排水选用的潜水泵应该具有大功率、大流量、易安装、高可靠性的特性。排水泵的主要参数包括扬程、流量和功率,在使用时需根据矿井的突水量大小、现有排水的条件和安装设备巷道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漂浮式接力泵可以实现排水和移泵同时进行,提高排水效率,如图2所示。

1.2 排水管道的选择和安装 在这次救援排水中,管道的选择有两种方案:1)选择6寸的无缝钢管,法兰盘连接。2)选择耐压3.5MPa、DN150、6m长一根的软管,软管重量轻,安装速度快。应急排水管道的选择必须具有重量轻、方便安装、更换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救援中节省更多的时间,减少损失,提高救援的效率。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法兰盘连接的无缝钢管、高、低压橡胶或金属软管以及快接式玻璃钢管等,如表1所示。

1.3 其它辅助设备的安装 辅助设备主要包括:动力电缆、控制开关、接线盒、变压器、闸阀等。辅助设备应同现场、井下工作设备以及电泵相适应,并且具有高的安全性。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完善原有的应急救援设备,形成统一的、完整的、配套的救援设备体系。并且适时演练,使得整体协调、高效快速的实施救援。

1.4 排水系统的安全、可持续运行 在救援的过程中要保证各种安全措施:设备运输安装和连续运行的安全保证(水泵的堵塞、电源漏电、管道水击等)、救援工人的身心健康、保证井下被困工人的自救生活需求以及对救援上来的矿工的治疗保证等几个方面。只有安全措施保证到位,才能有效的、连续的施工救人,提高救援的效率。

2 对今后应急救援发展方向的建议

在矿井事故发生以后,要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保证应急指挥系统的协调统一,同时分析与评估矿难所产生的风险,针对现场灾害的实际情况、根据应急预案对应急救援设备进行规划管理、完善、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施工方案等具体应急措施,如图3所示。

2.1 建立协调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 煤矿应急指挥系统可以和各种社会资源、专家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信息库,使得煤矿水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做出反应,同时能及时得到需要的救治抢险物资和各个方面专家的指导,使得水灾害救治工作效率提升。

2.2 实施科学的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和方案。建立流程如图4所示。

2.3 对应急救援设备的规划管理 应急救援设备大概包括:应急排水设备、报警通讯设备、井下自救护设备、现场照明和动力设备以及救护医疗设备等。矿井应急部门应该对各种应急救援设备进行合理的、整体的规划管理,这样可以减少运输和安装设备的时间,提高救援的效率。

2.4 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施工方案 在矿井应急排水中,现场施工主要包括电泵、管道、电缆、闸阀、支撑架、固定架等的安装,在应急救援施工方案中应该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法,做到快速、便捷、高效的施工。

3 总结

本文深入分析了矿井突水时影响快速救援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排水泵、管道、辅助设备的选型和安装以及排水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对今后矿井应急救援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涉及到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预案、设备和施工方案等几个方向。希望通过对现有应急救援方案的改进,能够提高救援的效率,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9

(二)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执法检查。开展以规章制度建立、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培训演练、队伍建设、应急装备配备、救护协议签订等情况为重点的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属地监管,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内容,加大惩处力度,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上半年,组织全省开展应急管理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处一批非法违法典型并向社会公示,形成有力震慑。下半年,组织部分市州应急管理部门、执法队伍开展互查互检活动,研究应急管理工作执法指导意见,统一应急管理执法工作标准。结合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网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重大隐患排查、暗查暗访活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各项应急管理法规制度要求。

(三)强化理论研究,完善应急管理政策措施。协助国家局组织调研与论证,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的立法审议保障工作,努力建设与之配套的工作规章和业务标准。争取各级政府应急办的支持,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列入本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教学内容。组织探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形成研究成果,适时召开研讨交流会,指导工作实践。

(四)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安委〔2013〕8号)精神,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协调、救援实施和组织管理,严防次生衍生事故发生,确保应急救援到位。完善应急值守和应急救援信息跟踪报送制度,全面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规定,不断改进应急准备工作。

(五)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布局与建设。加强与消防部门的协调合作,依托各级消防力量,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布局与建设方案。争取政策、资金扶持,补充救援装备,提供技术支撑,协助消防队伍有效应对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生产安全事故。

(六)加强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参照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和办法,督导武钢矿业公司启动大型救援装备配套项目建设,指导武钢矿业公司矿山救护队组织人员培训,年内基本形成应急救援战斗力。开展矿山救护队建设调研,研究资质认定取消后矿山救护队管理办法。开展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工作,提升救护队正规化水平、装备水平和实战能力。按照建设标准,督促地方、企业进一步健全现有矿山救护队建设,扶持困难企业矿山救护队建设。

(七)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素质。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队伍技能培训、学习交流和交叉检查活动,提高救援人员履职能力。督促指导企业将安全生产应急知识教育列入生产经营单位基本培训计划,强化员工安全生产应急意识,提高岗位应急能力。

(八)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和预防性安全检查。组织引导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发挥技术优势,对本企业和服务范围内企业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重点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重要部位、关键环节隐患排查,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努力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九)加强预案管理。认真执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总局17号令)、《____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法组织全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和备案管理,健全预案体系,提高预案质量。升级应急预案网上报备系统,保障备案工作正常运行。

(十)修订应急预案。继续宣贯《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以下简称《导则》),分类指导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导则》要求修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强化与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预案的衔接,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要求,指导市(州)及部分县(市、区)安监部门修订部门应急预案。继续推进预案

的“四化”工作。(十一)推动现场处置方案普及工作。在总体预案、专项预案较为完善的生产经营单位,着力推动生产班组、站点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的拟制及论证工作,将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化解在基层,避免事故升级及发生次生事故。巩固试点成果,在矿山、油气储运行业(领域),推广重要岗位现场处置方案。

(十二)强化行政许可中的预案管理工作。配合行政许可部门,将预案备案登记表作为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依法进行管理,强化对取证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

(十三)抓好应急救援演练。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全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重点督导人员密集场所、中小学校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年内组织1次省级应急救援演练,督促各市、县组织1-2次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指导企业开展专项应急演练,突出抓好重要岗位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十四)推进基层应急力量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等经济功能区的应急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应急工作,总结试点县市经验的基础上,将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植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化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以下基层自治组织在宣传教育及信息联络、隐患排查治理、非法违法行为初期处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五)完善预警联动机制。执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信息报送和分析评估制度,强化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沟通机制和应急救援快速协调机制,落实中南六省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的合作内容,深化与卫生、公安、地震、气象、环保、电力等部门的预警和联动,协调好各级安监应急管理部门与政府应急部门、企业及专业救援队伍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10

简要搜索百度百科,我们可知,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公共机构在某些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解决、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科学措施解决这些突发事件,从而确保公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并一定计划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管理活动。

而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当然,应急志愿服务是针对突发事件基于爱心、责任、道义、信念和良知,通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无私服务[1]。两者的关系十分特殊。而这样的应急志愿服务本身就比普通社会志愿服务的要求更高,因而需要专业化人才、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的应急志愿服务激励、培训机制,因此认真学习并研究应急志愿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项跨时代课题。

1.各国应急志愿服务的现状

1.1 德国

1.1.1 简介

德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完整应急管理系统的国家之一,有着庞大的救援组织、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井井有条的机制运行模式,可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处理。

1.1.2 特点

1.1.2.1 知识与技能专业化

建立在应急救援任务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德国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具有很完善的救援知识和技能。而在更为精细划分职能时,德国是按照灾种的不同来进行明确的分工的[2]。

在消防部门中,消防部门主要承担防火灭火、交通事故、动物保护、自然环境救助及其他灾害的救援,除此之外还要参与国际救援。同样,在技术救援协会中,因为技术救援协会的主要职能是防止救援失败和救援力量不足,提供各项技术支持,所以按照突发事件的不同和救援任务的不同,技术救援协会成立了各种不同的技术救援小组,包括政府救援队、电力通讯后勤保障队、水灾队、技术分队等其他队伍。五大志愿者救援组织是通过协议与政府合作的组织,它的特殊性是因为这样的救援组织是在消防部门的协调下,分别根据自身的救援专长参与灾难救援。

1.1.2.2 参与广泛性

德国有非常广泛和庞大的专业化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这样的志愿者队伍为德国政府节约了很多的人工成本,也弥补了德国在职业救助力量上的不足。据统计,在德国现今的约8200万人口中,就有180万志愿者是具有系统专业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并且,其中还有130万名志愿者在国家各地消防部门中承担着救火、救灾和救护任务;大概也有8万名技术救援志愿者在联邦应急救援机构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而在民间救援组织中,有近50万名专业志愿者常年参与救援行动,他们随时听候政府号召和差遣[4]。

1.1.2.3 分布网格化

德国的志愿者队伍和民间的应急救援组织都是按照网格化设置分布在德国的各个城市和农村地区。这样的网格化分布确保了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队伍的快速救援。

在德国,由于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在5万到10万人的城市和乡镇都会设立专业的志愿消防队,因而在整个德国有将近1500个志愿者消防站,这些消防站按照网格化分布于各社区。当接到突发事件的救援指令后,这些志愿者消防队按照规定,必须在10分钟内赶到灾害现场[5]。作为专业的技术救援协会的总部是设在波恩的,在总部之下设立了8个邦级分部、66个区级分部、668个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站。由于他们的技术装备是标准化配备的,外加这些志愿者们培训出来了接近于条件反射的快速反应,几分钟内他们就能组织完毕并到达灾害现场实施有计划的救援,这使得德国突发事件救援成效尤为突出,并且受灾程度通常都很小,不会造成过多的损失。

1.2 美国

1.2.1 简介

现今美国的联邦志愿服务计划是按照责任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是由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联合主办并管理,而另一类是由由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分别主办并管理。在紧急服务计划之下,又可以划分出许多的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救援团队。同德国相比,美国更为显著的特色是注重于法律制度的制定,实现了有关突发事件的法律体系的完善。

1.2.2 特点

1.2.2.1 证书发行严格化、全方面法律体系[5]

就如此之多的支援者的救援知识水平和能力而言,因为美国一向严格要求医疗保健、建筑师和工程师等职业从业人士具有执照和证书,而这些需要执照和证书的职业很多是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因而应急救援者的能力与水平得到了保证。同时,光靠个人的知识水平无法支撑起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运作,美国法律一方面对应急志愿者实行实名认证和许可,严格制定了各种方针政策来确保应急志愿服务的妥善运行,另一方面保护合格应急志愿者的权利。

1.2.2.2 公民观念不同、自发参与救援

在美国,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社区或者说整个地区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公民角色扩张。就是说,在未经动员的情况下,自发的就会有大量社会公众赶到事发现场,参与应急活动。起初,此类自发救援行动带来了许多困扰,类比我国汶川地震期间,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但是美国政府在2002 年4月制定了管理自发志愿者行动的初步建议和行动步骤。紧随其后在2003年全国救灾志愿组织联盟(NVOAD)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继续这项工作并拟定了自l志愿者管理的全国性的原则和合作操作理念。因而,公民的参与有了可行性的法律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应急救援效

率[6]。

1.3 英国

1.3.1 简介

同德国和美国相比,英国应急志愿服务的开展都是以应急管理机制为前提的。由于应急体系是由国内紧急事务秘书处(CCS)负责总协调,所以英国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较高。

1.3.2 特点

1.3.2.1 应急服务的二重分类

在英国,应急服务分为两种即一般服务与特殊服务。其中,一般应急服务是由各个地方政府组织或应急志愿者组织的;而特殊的应急服务则由中央组件与推动,而地方政府协调参与与管理的。

但是如果当有大范围、危害重大的公共危机发生时,应急级别和救援方案会由国内紧急事务秘书处(CCS)进行会议快速决定;随后CCS再联系各个应急志愿组织,分配任务;而应急志愿组织在接到上级通知后,会通过各个层级组织的领导者来继续向下通知并把2各处自愿参加此次救援的应急志愿者集中到一起来参与服务。像英国红十字会在每处都有地方性应急小组,这些地方性应急小组可和其它各处小组联络,相互调动资源来参与解决各种突发事件。

1.3.2.2 应急志愿资源雄厚

英国公民自救能力比较强,而且志愿者的数量庞大、志愿者资源也十分丰富。此种良性状态的形成是由于非政府组织在英国的规范性发展以及及时对于应急志愿组织多次参与公众事件处理和社会建设服务的经验总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本地居民在专业应急服务人员到达前成为第一反应人,第一反应人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对突发事件最有影响的,所以英国公民的主动救援值得学习。

1.3.2.3 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在针对应急志愿服务方面为了规范政府与行为,英国在1998年的《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一直坚持应急志愿组织是相对独立的,这样有利于弱化政府对志愿组织的干预和控制,给志愿组织留下更多的独立空间,更好的保持伙伴式的框架合作。

1.3.2.4 充分的法律保障

为了让应急志愿者在参与救援时有更好的保障,英国政府、应急机构和应急志愿组织三方不断强化应急志愿者的法律背景。

1.4 日本

1.4.1 简介

日本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岛常年有地震、暴风雨等灾害袭击,也正是在这样的多灾害情况下,日本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加强对应急志愿者管理的重要性并创立了救灾志愿者服务中心,使得日本的应急志愿管理逐渐变得组织化、纪律化,这也让日本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

1.4.2 特点

1.4.2.1 至关重要的救灾志愿者中心

日本创立的救灾志愿者服务中心,是协同和组织志愿的关键枢纽组织,使得日本的应急志愿管理逐渐变得组织化、纪律化,在招募新志愿者、管理新老志愿者以及协调分配志愿者等活动变得更为快速和高效。而救灾志愿者中心不仅仅只是一个协调机制,它还是一个综合性的总枢纽机制,成功的解决了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增加一个救灾志愿者服务中心其实也是可行的方法。因为它可以设置一个解决日常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分支机构;同时也可以临时成立突发事件快速救灾的辅助机构,就地快速召集、救援专门人员,从而实现对某些突发事件的解决。

1.4.2.2 基础骨架性的成员招募

日本对应急志愿者的招募是针对不同的需求有不同形式。其中一种类似于医生护士等,都需要经过资格认证并确认按期考核才能成为专业的志愿者。另外一种是一般工作志愿者的招募,由于这类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在日本政府提出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即可成为志愿工作者。同时,灾害志愿者中心与受灾现场联系之后会更具受灾情况和志愿者分布情况,及时安排招募新志愿者。定期,灾害志愿者中心也会对原有志愿者的生活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的更进与记录,确保实现对各地志愿者的协调与管理。在获取了应急志愿者的信息之后,灾害志愿者中心毁在网站和社区等地向全社会申请。志愿者在看到的信息后结合自身情况,向灾害志愿者中心提出报名申请并参与救援。同时,关于救灾用品的准备方面,志愿者们还可根据自己所接受的分工的不同提前准备好。另外的一般工作的应急志愿者,则会根据各自情况接受不同层次救灾技能的应急培训,例如:某些从未涉及救援的志愿者不会轻易安排他去参与救援,需要进行一个基础的系统培训之后才能通知他去参与救援,而相比一个已经接受过基础培训的志愿者在受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安排其参与救援。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所有的志愿者,日本政府都要求其必须购买人身保险,这种行为也是保障应急志愿者的权益的一种方法。

1.4.2.3 血肉相关性的分类管理

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重创之下,能够井然有序的工作是高效实现救助的良好外在表现。因此,如何对应急志愿者实施最为合适的组织管理是极其重要。日本在应急志愿者的组织上,根据志愿者招募计划的分类仍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团体为单位参与灾害救助的,另一类则是不属于任何社会组织,以个人为单位参与救助的。而对于不属于任何组织的应急志愿者必须根据受灾地区组建临时救灾组织,而且志愿者转换到其他工作地区之后,则组织关系同样发生变换,即志愿者又要加入另一地区的临时救援组织之中。同时,日本政府强调:一旦情况特殊或者有特殊需要,所有的志愿者都要优先前往调动组织的部门报到,听候调遣,决不允许擅自行动。灾害志愿者中心在与各救援单位保持沟通和联系,时刻关注前方在人力物力上的需求,实现了对志愿者的一个良好的调控作用。虽然中心并没有权利参与调配、指挥政府相关性救援队伍(国民防卫队等),却能够为其提供及时的救援的信息,因而在相互关联的情况下,实现了很好的分类管理。另外,救灾志愿者中心引进了应急志愿者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与抢险队和消防队、国民自卫队共享志愿者信息。这同样也是日本高效救援能力的关键助力,值得我国学习。

2.我国应急志愿管理的问题[9]

2.1 身份不明

在中国,一个“尴尬”情况就是应急志愿服务并不是一个官方性质的服务,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应急志愿者身份十分的不明确。同时,正因为身份的不明确,法律地位以及相应的一些法律权利都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明确的责和有效的救援,这是我国应急志愿管理中最严重的也是最显著的问题。政府在没有明确认定志愿者法律身份的同时,就不会考虑到一些相关志愿者遇难和补偿、慰问的问题,即一系列和志愿者相关的个人权利和人身安全与名誉无法得以确定。

2.2 分布不均

从东方之星的沉船事件即可看出,相应的抢险救济器械都是经过运输才能到达遇险地点,在时间上,这样的运输工作会降低救援的成功率,因而“就地原则”无法实现。虽然,我国人口数量极大,志愿者数量总体也较多,但相对忠诚稳定的志愿者数量偏少。我国志愿者的职业构成上多为青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等原因,会导致志愿意向的削弱和志愿积极性的丧失。按照区域划分,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志愿者数量相对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志愿者数量相对不足,稳定的志愿者数量就更为稀少了,这样的不均衡分布实则是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高效开展带来一定阻碍的,或许值得改进。

2.3 参与盲目[9]

我国大多数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盲目性,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从报纸和新闻媒体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志愿者热情积极主动参与但是还有一些志愿者会受周边群体压力和政治动员,消极、被动参与到抢险救灾工作中。但由于,一部分志愿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不过关,导致了救灾过程中受伤和转变为遇难者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样的盲目参与也给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影响。

2.4 法律缺失

直至今年,我国仍然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律或行政法规,虽然已有 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 个市先后制定了有关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大都避开实质性的问题,缺乏执行力和实效性。2017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在该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这一措施针对应急志愿服务立法领域里制度不完备,缺乏程序性、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或许有一定的改善。

3.我国应急志愿管理的展望

3.1 志愿服务响应运行机制必须建立

在我国建立一个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志愿服务多级响应联动机制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明确应急领导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应急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合作,提升应急领导力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突发事件,要善于制定完善细致的应急预案,并通过演习实现对各种可能现象的完善解决。

3.2 应急意识必须提高[10]

上文中,提及了关于美国公民角色扩张的问题,这样的公民应急和自救意识值得深思。因此,我国应该在把应急志愿队伍专业化的基础上,更多的培训具有专业应急常识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应急志愿者,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普及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意识,如:在高校、社区、新闻媒体中不断提及应急自救的知识等等,同时还可以定期派遣应急志愿者到各个地区进行解说和演讲突发事件自救措施等等。

3.3 应急志愿者在宣传、培训和管理等环节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并非时刻都会出现。因而在平时,我国各志愿服务机构应该做好物资储备的工作以防止突发事件来袭无法提供完善的物资支持。我国应建立起以长效服务为主的管理机制,通过把应急志愿服务纳入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地志愿者在不同应急志愿服务中的不同作用,明确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响应、教育管理、考核解散等多个阶段中政府和应急志愿组织的角色和作用,让志愿者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发挥发挥独特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应急能力,注重公民应急素质的培训。

3.4 志愿服务进行法律规范和安全保障

由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应急志愿者的组织管理,使组织管理有法可依。另外,志愿者的权利需要得到关注。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对于应急志愿者的权利保护相当的注重,这样的高度关注提高了志愿者参与志愿行动的积极性。作为参考我觉得我国可以通过公开筹措资金提供专业化保障的方法来维护应急志愿者的权利。同时,我国政府也需要设立专门针对应急志愿服务相关个人的赔偿保险,为应急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的人生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4.结论

21世纪的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现实社会中存在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严峻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急需得到政府的重视。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种种措施的实施,绝大多数关键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和调整,例如机制的完善和法制的改进等。应急志愿服务的完善还需要不断和时代的接轨,而现今能做的只有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仝鹏.国内外企业应急管理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56-157.

[2]吴秀强.当代应急管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张网成.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 (6):26-32.

[4]郑建锋,陈杰.地震应急救援中志愿服务的管理与完善[J].人民论坛社会民[6]高艳蓉.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社会民生,2015(7):158-160.

[5]宋劲松,王宏伟.美国应急志愿者管理制度及其经验借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4):34-40.

[6]赵富强,张红,陈耘.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的管理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649-653.

[7]苑海华.我国应急志愿者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李民昌.提高政府履行应急管理职能的能力[J].政府应急管理考量,2015(9):22-24.

应急救援协会工作计划例11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4月下旬完善并印发了《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松应急委办〔2020〕4号),同时督促各乡镇、各行业、各单位制定全县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规划。实施“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为构架的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完成《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修订。全县已形成由1个总体预案,18个专项预案和多个部门预案构成的“1+18+N”应急预案体系。在各行业领域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全面遏制较大以上事故。规范全县综合防灾减灾统筹协调运行机制,明确自然灾害事权划分和防灾减灾主体责任。

(二)健全智慧应急体系,提升科技信息化能力。

1.建设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县融媒体中心推进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在建设,构建全县联动的大应急数据与联动生态体系。

2.建设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物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装备管理、应急重点工程避难设施、医疗卫生、运输资源、通讯保障和应急资料等业务管理,建立全面、真实的应急资源动态数据库,辅助应急资源配置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为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的分析、配置提供数据基础,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3.推广应用应急广播。全县122个村(社区)已经开通了应急广播建设项目(应急广播具有直通最基层、直达最末梢、广播内容可管可控可监测,及时安全、灵活高效,出击主动、受众明确的特点和优势)。组安装了报警设备,确保预警信息及时高效。

(三)健全指挥调度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1.建设应急指挥场所。正在推进建设全县应急指挥中心工作。

2.建立健全指挥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努力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和统一实施);确保做到“六个第一”(第一时间果断作出先期处置;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如实报告情况;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依法查处造谣生事者并向社会公开揭露曝光;第一时间疏散、掌控现场)。消防救援大队抢险救援共15次。投入资金190万元充实专业救援设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成功处置了“4·30”镇江关镇五里堡村山体 hh↑↑洪泥石流灾害和“11·12”道路交通事故第一时间赶往受灾现场了应急抢险,进行查灾、核灾、统计灾情等相关工作,开展受灾群众安抚工作。“11·12”道路交通事故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多个工作组,及时对遇难者家属进行抚慰和善后工作。++速战速决净资产

3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制定了全县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根据相关规范和要求,明确应急响应层次与响应级别,细化分级响应程序,做到分级负责、快速响应;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属地责任,加强对地方应对处置工作的指导,做到上下级响应无缝对接,应急响应科学、高效运转。

4.建立会商研判机制。优化应急联动机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风险防范、管行业必须管应急救援”的原则,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职能和行业部门专业优势,明确“防、减、抗、救”的责任链条,细化了各相关部门在风险隐患防范治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工作职责。健全了各级各类灾害事故会商研判制度,明确牵头部门,定期组织风险和形势分析预判,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扎实做好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预测预判,做好先期防范处置工作。2020年6月4日上午,经请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组长杨兴荣同志,县应急管理局召集21个成员单位,在应急管理局会议室召开基层治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联席会议。

5..规范信息报送流程。根据《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规程》《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问责追责办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归口管理部门,杜绝多头接收和报送,确保信息同一口子进出,实现向上和对外信息的时间、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数据完全一致,避免造成社会负面影响而导致工作上被动。对灾害信息报送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不担当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追责。上报突发事件信息8期。

(四)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升救援作战能力。

1.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我县调整完善了县应急委员会,下设18个专项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优化、统筹我县应急能力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反映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规范灾害现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强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统筹使用和调配,发挥两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抢险救援中的骨干作用。严格执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员准入和退出相关规定(政府专职消防员参照执行),严把入口关,分期分批招录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员和政府专职消防员,落实消防救援队伍相关职业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充足、稳定、退转有序、保障有力。推动军地应急体系衔接融洽,进一步完善落实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组建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地方专业灭火队),实现军地联建、联训、联勤。在重点地区组建“轻骑兵”前突小队和志愿消防速报员队伍,解决“断电、断路、无信号、恶劣天气”条件下灾情信息“突不进去,传不出来”等问题。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加强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应急装备投入。组建“6+1”模式的综合应急救援和森林草原专业扑火队伍,建成183人的专业救援队伍、140人的林业扑火队、104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83人的应急专家。储备应急装备40余种,应急救援大型机械储备285(台、辆),应急救援通讯设备对讲机280部、卫星电话30部。积极开展室内、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建130个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1.8万平方米。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了布局均衡、远近结合、覆盖面广、设施配套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基本满足全县7.33万人应急避难需求。

2.推进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开展应急战略合作,与省内能力突出、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空中救援队伍、技术支撑队伍、工程监理队伍和通信、电力保障队伍分片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逐步补齐我县在抢险救援、空中营救、危化品处置、环保、勘察设计、应急排查、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短板。督促、指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生产经营单位结合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机关单位青壮年为主体,建立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3.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和消防救援大队为基础,推进县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重点景区为中心,建立医疗、山地救援、避难场所、物资储备等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县域应急物资综合备灾仓库1个,面积4000平方米,物资存放功能分区。全县共设置19个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临时避难场所122个。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健全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物资统计、管理及调用制度建设,增加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升级改造县级物资储备库2个、乡镇物资储备库17个,储备了帐篷等十多种应急救灾物资,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了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效能,确保了救灾物资供应。

4.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以实现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为目标,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切实提高各级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利用基层护林(草)员、地灾监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综治网格员等力量,确保每个村组(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灾情统计报送和开展灾情核查评估的网格化灾害信息员队伍,拓宽灾害信息来源,提前感知灾害风险。

5.建立区域应急保障机制。依托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场所和现有机场,分片区规划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和航空救援中心,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效驰援;按照应急厅统一安排,启动直升机起降点建设,补齐灾害救援的空中短板,扩大航空救援覆盖面;引进航空救援力量参与森林草原灭火、城市灭火、医疗救护、人员搜救、航空巡护、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针对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和灾害多发期,组织开展特定区域空中巡查。

6.健全电力、交通、通讯应急保障机制。依托国家电网,配备移动式、便携式发电装备,为应急救援提供电力保障。依托交通运输(公路)部门和辖区内重点工程施工项目企业,动态掌握交通保通保畅机具,并配备必备的应急指挥车辆,为应急救援提供交通保障。依托移动、电信、联通和铁塔等通信运营企业,配备前端移动通讯卫星电话23部,为应急救援提供通讯保障。

(五)健全减灾救灾体系,提升防灾抗灾能力。

1.强化全民宣传教育。利用各类新兴媒体,大力普及公共安全、自救互救、防灾减灾避灾知识,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各类活动发放宣传手册65000余册,宣传袋16000个,宣传围裙18000张。现场解答群众提问共2500余条。

2.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相邻县、乡(镇)与乡(镇)安全生产、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制度,定期召开联防联控联席会议,推进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完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提前预警、互通信息,应急联动。

3.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健全救灾物资、民生保障物资储备体系,扩大储备库(点)覆盖范围,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储备类型,丰富储备种类,提升应急抢险救援和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公路、航空等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提高救灾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保障方案),健全完善了救灾物资补库、储备、调拨、紧急采购等制度和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立了社会物资、运输工具和设施装备等大型抢险救援装备购买服务、租赁和临时征用保障机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建立自然灾害感知网络与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持续增强气象灾害、山洪地质灾害、地震监测、森林火灾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主要江河堤防建设、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成堤防护岸14公里,治理中小河流12公里;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12570万元,搬迁安置受威胁农户40余户、近140人,实施地灾治理工程58处、排危除险28处,建立专群结合监测99处。建立功能先进的现代化气象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效能。

4.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强化部门协作,结合全县自然灾害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利用现有场所,加快推进专常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补充完善避难场所电力、医疗、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六)健全队伍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1.扎实推进专题培训。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国际救灾日”为契机,充分依托主流媒体、行业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深入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技能培训和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公开课”等活动、防灾减灾系列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等活动。督促124家企业开展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培训。开展了“6·16”施家堡乡山洪泥石流灾害综合应急演练、“4·27”川主寺镇岷江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大演练等多次应急演练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实战演练,全民应急意识、安全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升救援队伍作战能力。加强专业队伍日常训练、演练,针对全灾种分类开展体能和专业知识训练,建成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7月在林业局由县人武部和我局联合组织全县民兵100余人进行了培训。8月在川主寺消防站对“6+1”队伍进行集训,11月70人的专业队伍在川主寺消防站集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七)健全安全生产体系,提升安全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