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30 21:33:11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1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紧紧围绕发展闽西现代林业、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的目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建设森林公园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仅龙岩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人家等旅游场所接待的游客就达200多万人次,直接收入达2.5亿多元。2012年初,福建省林业厅批复同意龙岩市设立永定仙岽森林公园,这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地区知名度,解决地方劳动就业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永定仙岽森林公园发展条件

仙岽森林公园地处永定县东南部的仙岽国有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5'~116°56',北纬24°22'~24°37′,面积2054.7hm2,分为仙岽和漳溪2个片区,森林覆盖率达80.3%。其中,公园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条件优越:

1.1 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独特

公园地处博平岭支脉,为汀江一级支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湿润温和。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蝶舞花间、鸟鸣枝头,是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的后花园。公园内山高木秀,怪石嶙峋,现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有海拔1150~1530m的高山草甸、高山植物园、永定“杉木王”、“偷天蛤蟆”、“仙人指路”、“杨漳飞瀑”等天然景观;有藏传佛教般的仙洞神庙、神似革命圣地——古田会议旧址的大湖洞古寺等人文历史景观。此外,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就在主景区仙洞山脚下,观赏自然美景之余,又可体验土楼民俗文化,是建设游览、休闲、观赏、健身疗养、科普教育等多功能风景区理想场所,是客家土楼旅游格局的必要补充。

1.2 具备良好的森林植被、动物资源

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中亚热带原始阔叶林,植物种类繁多,有206科、1886种,野生动物有67个科、240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天然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闽楠、香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二级重点保护25种,如云豹、黑麂、穿山甲、蟒、锦鸡等。

1.3 交通便利,发展条件优越

公园与永定县城相距40km,距双永高速公路15km,土楼旅游公路直通公园山下,交通极为便利。公园区域界线明确,山林权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具备《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规定的开发条件,符合《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要求。

2 促进仙岽森林公园发展对策

2.1 百年大计,规划先行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森林公园要与时俱进,实现科学永续发展,应当根据公园的自然人文优势,通过旅游市场SWOT分析,设计出符合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又具有进一步发展提升空间的总体规划。因此,如何促进仙岽森林公园的发展最基本和最系统的工作应当是根据公园的资源禀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秉承“天人合一、和谐天成”的理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挖掘森林生态文化内涵,突出森林公园发展差异性

森林公园具备大面积的森林面积,富集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集中,能够为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服务。而森林文化又与森林公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森林文化通过森林公园的各种设施、景观表达出来,并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森林公园的健康永续发展,应当积极挖掘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找准目标市场,创立独具特色的“品牌”,保证森林公园的不断发展。首先,应当在仙岽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时,创新思路,结合仙岽森林公园自然特点和人文情趣,挖掘其文化内涵,创立一种市场认可的,大众偏爱的特色森林公园品牌,并对该品牌进行包装、推广。如可以利用仙岽森林公园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资源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资源优势,建设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景点解说点或者科普长廊等基础设施,打造成仙岽森林公园独特的森林科普教育品牌,在为人们提供了解森林、认识森林、探索森林、保护森林良好场所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公园的自身发展。

其次,结合仙岽森林公园内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高山草甸、高山植物园、永定“杉木王”、“偷天蛤蟆”、“仙人指路”、“杨漳飞瀑”等天然景观。藏传佛教般的仙洞神庙、神似革命圣地——古田会议旧址的大湖洞古寺等人文历史景观,及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等独特的景观优势,应当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态品牌文化推广宣传手段,积极集中举办相应的宣传推广活动,并结合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及当地的民俗风俗习惯,开展踏青、休闲垂钓、探险登山、红色旅游、追忆先祖、重走先辈足迹等活动,不断扩大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培育起森林公园独特的旅游品牌,进一步拓展森林旅游市场,促进森林公园的快速发展。

第三,研发整合健康养生产业,促进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转型发展。仙岽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中亚热带原始阔叶林,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是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的后花园,因此,仙岽森林公园应当利用公园内丰富的植被覆盖优势,学习吸收国内外最新的休闲养生相关理论与成功典型,研发整合休闲养生等健康促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的旅游品位和内涵。仙岽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0.3%,可见公园的空气质量是非常优越的,空气的负离子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保健作用,因而,在仙岽森林公园建设中,应当积极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如森林氧吧景点,结合森林中的林木、清泉、山石、溪涧、瀑布等景观,开发出以空气负离子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包,培育出一套健康、养生、休闲的自然生态品牌。

2.3 保持和维护好森林公园自然野趣

仙岽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地貌、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优势,应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持其森林景观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在景区内建设的观光辅助设施应当考虑到景观的承载能力,尽量不建或者少建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尽量保护景观的自然氛围和野趣,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吴文玉,李喜喜,郭燕妮.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林产工业,2011(38)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2

2.1产品设计原则上海市森林旅游产品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可持续发展。上海城市森林主要由路网、水网组成的生态廊道以及郊区大型片林构成,其发展空间受国家土地管理宏观政策及耕地最低保有量指标的制约,因此城市森林旅游开发建设应坚持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产品价值,打造一批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要求的可持续性森林旅游项目,实现生态可持续性、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和旅游经济可持续性,达到“一地多用、一林多能”的目的。

(2)产品创新。借助上海特大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集中的特点,促进森林商务会议旅游的发展,提高专业化产品和多样,满足森林旅游业对不同行业的需要。突出城市居民休闲与体验基本层次,兼顾生态专门层次,着力项目创意与产品创新,把握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拓展产品创新的空间,提高森林旅游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3)增强主题形象。遵循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以优化景观结构、完善分区功能为目的,提炼上海市“一岛、一山、一水、一岸”的主题形象,在保证森林景观生态整体性的基础上,突出分区特色和优势,产生空间异质分异,展示各区域空间森林生态及文化魅力。

(4)拓展文化内涵。上海作为一个兼容并蓄的城市,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氛围日渐浓郁,森林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此为平台,展现多元文化的主题[2]。按照森林美学原理和自然、社会、艺术审美的要求,实施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创造和体现产品的意境美,丰富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

2.2产品体系功能上海市森林旅游产品体系功能的设计必须把握四个层面:

(1)需求层面—休闲功能和体验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在游憩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已不仅仅停留在观光游赏层面,而是追求一种深度休闲的体验。深度休闲体验的获得与游憩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组织游客培栽生态林木,选取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逐步养护一片游客生态林区,吸引回头客人。为此,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在内容上应特别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强化,高起点规划设计具有休闲一体验功能的观光、度假旅游项目。

(2)特征层面—观光功能和生态教育功能。森林旅游产品具有大众观光基本层次和生态旅游专门层次,城市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当按照森林观光和森林生态两大功能来规划设计,并以森林观光功能为主,满足多数森林旅游者的需求,辅之以具有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教育功能的专题旅游产品,达到兼具大众产品和高端产品,引导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和生态效益。

(3)内涵层面—统筹生态与文化功能。将生态伦理注入森林旅游产品,强化森林旅游产品的生态教育作用和文化底蕴,突出森林旅游产品的自然性,将自然生态利用与文化生态利用相结合,丰富森林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使旅游者通过森林旅游活动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回归自然、森林游憩中,感受自然生态审美情趣,得到文化熏陶与体验,进而促进和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自觉性。

(4)特色层面—体现分工功能和整合资源功能。在主题形象的引导下,根据资源特色、类型分布密集度、地理背景、行政区划和交通条件,结合地质地貌、森林植被、水文、人文脉络等特征,分区设计主体功能,产生空间分异,做到各区功能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在一起。同时以森林为中心,规划设计并打造整体区域和各分区的个性品牌。

2.3产品功能设计

根据上海市森林旅游资源分布和自然文化资源特征,将上海市森林旅游空间格局划分为“一岛四区”的五大森林旅游产品功能区[3],并依据产品设计的四项原则和产品体系功能的四个层面,在整体主题形象主导下,按照功能分区设计分工较为鲜明的森林旅游产品。

2.3.1“一岛”——崇明国际生态旅游岛

把崇明三岛建设成为以森林休闲度假旅游主导的世界著名生态岛和乡村旅游观光岛。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主题:森林、湿地生态,沙洲地貌。重点旅游产品:野生鸟类生物多样性科考、滩涂湿地体验、森林生态观光。一般旅游产品:生物多样性科普及夏令营、度假疗养、文化生态观光、滩涂民俗文化观光。支撑景点:①现状—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东平森林公园、明珠湖、西沙湿地、地质公园等,②规划—陈家镇入岛生态林(春之花森林公园)、竖新镇森林公园(夏之艳森林公园)、港东路森林公园(秋之色森林公园)、明珠湖森林公园(冬之韵森林公园)及横沙生态片林等。#p#分页标题#e#

2.3.2“四区”——市郊四大旅游区

(1)西部山水森林游憩度假区包括青浦区、松江区、闵行区的区域范围,打造以淀山湖和黄浦江为中心,江南水乡文化为灵魂的林水一体森林旅游空间,以佘山、辰山为中心的低山森林休闲保健旅游空间,拓展上海作为未来世界著名森林旅游城市的功能空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主题:水乡风情,山林景致。重点旅游产品:湖泊及湿地公园生态观光,山地森林观光及动植物科考,江南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一般旅游产品:户外爬山运动,青少年科普及夏令营,度假疗养。支撑景点:①现状—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辰山植物园、青青旅游世界、东方绿舟、大观园、淀山湖湿地公园等,②规划—朱家角拦路港(森泰)生态片林(以水生植物与森林景观交融为特色,体现水乡风情的森林公园)、练塘泖河(大唐)生态片林(结合陈云故乡和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建设以红色旅游、古镇风貌为特色的森林公园)、黄浦江水源涵养林(以黄浦江母亲河在上海境内的源头为背景,以展示江南水与民俗、水源与上海的起源、水运与上海城市的发展进程等,建设水文化为主题的森林旅游区)、浦江森林公园(以航天科普为主题,开展森林休闲、森林观光的旅游活动)。

(2)南部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森林旅游区包括金山区和奉贤区的区域范围,在杭州湾北岸重点打造富有特色滨海森林旅游区和乡村森林旅游区。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主题:海滩景观,乡村原野。重点旅游产品:滨海休闲度假,海岛生物多样性科考,农家体验,会议商务。一般旅游产品:近自然森林生态观光,海鲜餐饮。支撑景点:①现状—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海湾旅游区、申隆生态园、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等,②规划—奉贤现代农业园区片林(建成城郊休闲型森林旅游点)、申亚泰日片林(营建野生动物的休养生息乐园)、金山(干巷)片林(以名人典故等文化内涵为灵魂,建设与历史文化、乡土风情结合的森林公园)及廊下水源涵养林(农家乡野与森林养生相结合休闲观光园)等。

(3)东部商务游乐度假森林区包括浦东新区的区域范围,重点打造二大板块:一是以迪士尼为核心的国际森林旅游度假区板块,二是海港森林休闲度假板块。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主题:游乐天地,商务胜景。重点旅游产品:滴水湖森林商务休闲,迪斯尼森林游乐度假,农家蔬果观赏采摘,鲜花港景观。一般旅游产品:农家餐饮,鲜花采购,东海大桥海景观光。支撑景点:①现状—滨江森林公园、浦东野生动物园、上海鲜花港、世纪公园、滨海森林公园等,②规划—川沙新镇片林(迪斯尼国际游乐区)、大团、芦潮港桃园、南汇现代农业园区及临港滴水湖森林商务区等。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3

二是启动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片、清溪片)二期项目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森林保育以及文化建设三个项目,开展森林消防系统、游客安全保障系统、道路工程、供电工程、林相改造工程等建设。尽快启动凤岗南门山、清溪山水天地等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协助相关镇做好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三是继续抓好旗峰城市公园林相改造。按照《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工程(第二期)作业设计》规划,实施第二期林相改造面积54.36公顷,幼林抚育145.37公顷,白蚁防治91.01公顷,建设消防灌溉系统6.17公里。

四是大力开展森林文化宣传教育,继续做好森林文化调研,挖掘森林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森林文化载体建设,全力打造森林文化品牌。

(二)着力抓好森林公园绿道建设

要尽快完成省立绿道网大岭山森林公园支线剩余4.4公里段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市级绿道56.5公里(其中大岭山森林公园30公里,大屏嶂森林公园26.5公里),对已建成的绿道网进行逐步完善,开发沿线更多优质景点,积极开展多元化群众性体育休闲运动,确保绿道网建设成效,充分发挥绿道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

(三)着力抓好春季植树造林绿化

一要抓好营造林工程。继续实施水源涵养林林相改造1576.91公顷,计划种植乡土阔叶树146.12万株,幼林抚育2037.1公顷,营建农田林网111.12公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79.68公里。

二要抓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认真组织做好“3·12”植树节前后的宣传发动,进一步推动绿地林木认建认养活动,切实抓好大岭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同沙生态公园以及银瓶山森林公园等5个市级义务植树基地的植树规划和备耕工作,周密筹划市几套班子义务植树活动。

三要抓好农村绿化美化。计划市财政投入195万元,继续在全市50个村(社区)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创建活动,大力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

(四)着力抓好森林资源保护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4

中图分类号 TU98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54-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方便,游人开始热衷于对城市周边的山林野趣的寻觅。城郊森林公园是一种生态型郊野公园,可实现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

1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及景观现状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位于惠安县中部,地跨涂寨、螺阳、张坂3个镇,东临文峰村的东园、大宅,西至五音村的前崎坑、后崎坑,南到洋厝、后曾,北到正兜、桥透,地理坐标:东经118°47′00″~118°50′00″,北纬24°56′00″~24°58′30″,东西长3.8 km,南北宽6.4 km,森林公园建设总面积达1 103.35 hm2。公园属山地、丘陵,花岗岩地貌型的山地生态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是一处极具开发潜力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胜地。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山水交融特色景观为依托,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导,以文笔山文笔峰的文脉及周边区域的森林、湖水、寺庙、妙石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在体现民族风格上,突出闽南地方文化特色,集森林休闲、瞻仰、观光、朝圣为一体的城郊型省级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现已经开辟的主要景点有文笔瞻仰、九峰朝觐、五音休闲、文物观光等。但森林公园的旅游目前尚处于粗放无序状态,游客以零星散客为主,尚缺乏知名度。管理上尚缺乏统一机构,许多有价值的景观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 文笔山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存在的不足

随着惠安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作为城郊森林公园,在生态景观建设、文化旅游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公园内原有丰富的森林景观类型大多已经演替为人工次生林;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森林公园的进一步拓展。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形式单一

森林公园景观中园路布局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存在因开挖山体或大量填方形成的山体,不符合生态要求。此外,相配套的水、电、吃、住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2.2 景点缺乏优化,景观功能缺乏定位

根据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将森林公园划分为文笔山文化瞻仰区、九峰森林休闲区、五音妙石观赏区、南坂温馨游乐区、文物古迹观光专线4个景区和1条文物古迹观光专线。随着公园区位性质的变化,因立地条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公园功能定位和综合性质的改变,各个景点缺乏最优化的利用和开发,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3 公园植物单一,森林景观单调

惠安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湿润多雨,四季常青,十分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其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即亚热带雨林),由于历史原因,现有林分总体质量不高,多为由马尾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人工林或次生林,阔叶绿化树种比较少,林下植被也比较单一,季相缺乏变化,森林层次感比较差。常年以绿色为基调,缺少观叶、观花等观赏树种,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4 公园水体景观单一

园区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有惠女水库干渠道、林辋溪与蔗潭溪。水库、山围塘有数个,其中竹田坑水库、互助水库较大。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互助水库、竹田坑水库的堤坝进行除险加固,对两大溪流进行整治,但工程轻于水库整体生态景观建设。

2.5 对景观建设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深

目前,许多人对生B文化建设的认知偏颇,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抓不到位。虽然有的古迹遗址被毁,但遗迹尚存,如将其修复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人文景观。另外,科普生态教育等生态文化产品也欠丰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 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为指导思想,以文笔山森林景观提升为目标。工程立足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林地现状及“保护文笔山历史风貌特征”的原则,将文笔山打造成“四季皆绿、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系统。

3.1 公园功能定位

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公园突出了以保护、改造和利用现有森林景观为主,开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辅以少量人工造景的规划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始终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色彩常绿与落叶的搭配,挖掘绿色生态、宗教朝觐文化,增加水利工程景观、休闲农业园区等。

3.2 基础设施工程的生态化改造

一是园路布局与生态修复。园路选址和形式设计,需依山就势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构建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设计时要考虑人流的分布、集散和疏导,同时又要将其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防火道路和防火隔离带。森林公园内主干道按照道路边坡设计应采用生态化、森林化,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在满足边坡稳定、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将绿化与防护相互结合,对不同类型边坡进行生态修复,边坡绿化一般用灌木护坡较佳。二是公共设施改造。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增添环保、节能的生态设施。可以在森林公园的广场、路边、休闲地等适当处摆放仿树桩式垃圾桶;有人性化的公共设施的更应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可以在重要景点增设部分残疾人活动设施。

3.3 发掘公园的文化内涵

文笔山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公园内已有许多具代表性的古代、现代文化建筑,如文笔峰、九峰寺、安固石亭、蓝飞鹤烈士纪念碑等,将它们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增进森林生态文化的科普教育宣传,增加科普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公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可增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垂钓区、生态植物园、水上游乐园。同时,开发广大文艺艺术爱好者、艺术家的写生、创作基地等,形成形式多样的文化宣教基地。

3.4 水体景观提升

利用溪渠纵横交错、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在沿溪两岸及水库周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提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与水环境亲密接触的场所设施。沿溪绿化树种,以香樟、重阳木、柳树、桂花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双夹槐、红花继木、大王龙船花等灌木和毛杜鹃、鸭脚木、金边假连翘、百喜草等草本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生态群落,给当地居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

3.5 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

文笔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是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的重要体现。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按照“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3.5.1 多样性。根据公园功能分区和不同景区建设主题,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藤草、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安固石亭和纪念碑是重要文化景点,树种选择考虑以乔木树种和球冠状的灌木配植[1]。

3.5.2 自然性。森林生态之美贵在自然性,近自然的植物群落设计要求采用“见缝插针”自然式混植。尽量保护好原有天然阔叶树,尤其在立地l件极差或岩石地、稀疏林地,采用自然式配置地被植物和灌木,利于形成自然绿化景观[2]。

3.5.3 文化性。榕树枝干壮实,傲然挺立,不畏寒暑,象征着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惠安人精神,是惠安城市的灵魂和个性。文笔山森林公园拥有一定量的、有价值的亟待挖掘的人文景观,公园内的文笔峰、灵瑞山、九峰寺、安固石亭等广植榕树,形成崇榕文化[3]。

3.5.4 乡土性。根据文笔峰建设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岩石地的原生态地域特色,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树种为主基调。公园内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桉树等等,杂灌比较多。在保留原有主要植被的前提下,通过间伐或斑块改造,种植观赏价值比较高的地带性植被以及当地乡土树种,例如桂花、大花紫薇、槐树、枫香等等,进行林相改造[4]。

3.6 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

3.6.1 生态园林的维护。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植物的种植、造型、修剪,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培训[5]。

3.6.2 实施生态型的植保。根据生态学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用或尽量少用化学农药,采取措施保护各种有益生物,发挥生物防治作用[6]。并根据苗木的生长特点,合理配置树种,合理计算栽植密度,增强林木的抗虫能力。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7]。

3.6.3 生态园林的宣传和参与。通过图片展览、科教普及、媒体宣传等,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也可以让社区参与当中,并分享其中的利益,不断提高公众爱绿、护绿意识,掌握并调整生态的进展和影响[8-10]。

4 结语

文笔山森林公园的实施有利于于进一步优化惠安县森林生态景观,改善投资环境,协调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直接以人为主体进行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5 参考文献

[1] 王韧.福鼎市大洋山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78-281.

[2] 廖思平.百丈峰森林公园景观现状及保护提升对策[J].现代园艺,2014(19):73-74.

[3] 尹承勇,王之颖.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保护及提升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3(2):32-35.

[4] 独军.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小陇山麦积部级森林公园为例[J].甘肃林业科技,2012(2):60-64.

[5] 程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9(4):90-91.

[6] 杨贤均,邓云叶,申学成.武冈云山森林公园硬质景观规划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210-12211.

[7] 唐文煜.规范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景观资源对策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6(4):95-97.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5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管理和在森林公园内旅游观光、生产经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森林公园管理工作,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区、县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所属森林公园管理工作。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负责森林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计划、建设、规划、国土、环保、水利、科技、文化、公安、工商、旅游等部门,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森林公园的建设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公园建设纳入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规划,作为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资金实行多渠道筹集、分级管理,接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同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生态保护和管理经费列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园旅游、经营及附属设施项目资金由经营单位筹集。

第六条森林公园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森林覆盖率不低于80%;

(二)面积不少于么200公顷;

(三)土地山林权属清楚、界线明确;

(四)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森林公园按国家规定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环境质量及旅游开发条件等标准,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和区、县级。

第八条设立森林公园,由兴建单位向拟建森林公园所在地的区、县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部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上报审批;市级森林公园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区、县级森林公园由所在地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九条申请设立森林公园,应当提供森林风景资源、环境质量及旅游开发条件等内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资料。

第十条森林公园的撤销、分立、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调整范围,必须经区、县级市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格的单位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坚持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自然景观,体现地方特色。

第十二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区域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基本情况;

(二)森林风景资源及其特点;

(三)环境影响评价;

(四)总体布局及功能区划;

(五)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培育管理措施及景区规划与建设条件;

(六)组织机构、人员编制方案;

(七)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工程项目及其投资概算和效益评估;

(八)设计图纸及附件等。

第十三条部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上报审批。市级和区、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分别由市和区、县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四条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定点和设计,应当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必须报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建设项目报批程序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禁止建设损害森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工程设施。

第十五条森林公园管理机构依法保护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做好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第十六条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科学的林分改造,逐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林木、植被,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藤草相结合多样性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提高游览观光价值和综合功能。

第十七条因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征用森林公园内林地的,用地单位应当提出申请,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八条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经营收费项目和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后实施。

第十九条严格控制森林公园内的经营活动。进入森林公园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服从其管理。

进入森林公园的交通工具,应当按照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规定的路线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

第二十条森林公园内交通设施、游乐设施及危险地段的安全保护设施,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危险地段应当设置警示标志。

第二十一条森林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毁林开垦、开矿、采石、取土;

(二)排放超标准的废水、废气、废渣;

(三)损毁景区的花草树木及设施设备;

(四)擅自填堵自然水系;

(五)伤害或擅自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六)采集濒危、珍稀野生植物;

(七)在游览区内乱丢垃圾;

(八)在禁火区吸烟、用火、焚烧香烛;

(九)燃放烟花爆竹;

(十)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罚款;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经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擅自进园从事经营活动,或不在指定地点、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交通工具不按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规定的线路行驶或不在指定的地点停放的,处以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损毁景区的花草树木及设施设备的,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四)在游览区内乱丢垃圾的,处以50元罚款;

(五)在禁火区内吸烟的,处以50元罚款;

(六)在禁火区内焚烧香烛、用火,尚未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七)燃放烟花爆竹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6

[3] 广东省林业局.《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EB/OL].

.http:///index.php?controller=front&action=view&id=10013308

[4] 但新球. 公园规划中环境容量的测算与应用―以湖南大庸天门山森林公园规划为例[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4, (4):56-59.

[5] Gunn C A . Tourism Planning. NewYork, Crane,Russak, 1979.

[6] Getz D. Models in tourism planning toword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1986, 7 (1): 21-32.

[7] 刘秀晨. 法海寺森林公园规划. 中国园林, 1988, (4): 9-12.

[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 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9]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10] 国家环境保护局,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3095 - 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S]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1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3838 -2002,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S ]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2]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15618 - 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S] .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13] 中共东莞市委,东莞人民政府.东莞年鉴,2011.

[14] 广东省统计局.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EB/OL]. 2011-05-11. http:///tjgb/t20110511_83329.htm.

作者简介:

曾焕忱(1963- ),男,广东人,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7

城区、农村、农户三位一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特色明显的森林生态系统是金清镇发展重中之重。创建之初,金清镇委托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路桥区金清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确立了“四带成环,六轴连贯,绿脉织网,片林隔离,公园均布,庭院嵌绿”的总体布局。将“森林城镇”创建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纳入镇对村年度考核,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

在城区,金清镇以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了公共休闲绿地,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在全面梳理原有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对沿河公园、人民广场公园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积极实施增绿补绿工作,新建镇西公园,坚持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灌木和草坪为补充,改善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和空间结构,使城镇公园绿地形成三维空间景观,实现了95%以上的居民出门平均500米有公园休闲绿地的目标。同时,动员建成区的村建设绿化小花园,建成黄金海岸、先锋小区、花园新村三个绿化小花园。目前,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为10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5.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5平方米。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8

具备较强环保意识并且期望从旅游活动中学到知识的旅游者不断增加,这使得生态旅游这种有益的旅游方式逐渐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1]。森林资源凭借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热门区域。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景观作为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的观赏、休闲等方面的活动[2],笔者认为那么森林生态旅游即是在森林旅游的基础上突出在旅游开发、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生态理念宣传和生态文化教育。由于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大多数由林场转型而来,面临着经营方式的巨大转变,因此景区旅游规划应当首先明确发展总体思路,准确进行旅游定位,以此指导景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的分析,旨在探讨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总体思路,为生态旅游景区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案例参考。

一.国内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982 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1982年至今的30年间,我国森林公园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分布遍及31个省(区、市),拥有部级、省级和县(市)级不同级别,总数近2800处、总面积超1700万公顷、年接待游客4.6亿多人次的一项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独立事业,在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传播森林生态文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2006—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超过 10.66亿人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7%,以门票为主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 690 亿元,创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57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 28%。有123处森林公园的年游客人数超 50万人次,46 处超 100万人次。有201 处森林公园年旅游收入超1000 万元,34处超亿元。国家林业局统计,森林旅游产业使全国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

2011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4.68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达 376.42亿元,全国森林公园年提供就业岗位64万个,社会综合旅游收入测算超过3000亿元。中国国家林业局表示,力争到2015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到3000处,森林旅游人数达到5亿人次,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到600亿元人民币,社会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规划总面积2000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800处,规划面积1 300万 hm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森林旅游事业正在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森林旅游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期,同时也是森林产业面临艰巨转型发展的时期,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转型,实现森林产业现代化。文章将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探索森林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如何明确发展总体思路,进行准确定位。

二.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

旅游区位于宁明县中部,距县城约20km。宁明县属于崇左市管辖,地处桂西南边陲,背靠南宁、崇左两大中心城市,左右连接东兴、凭祥两大边陲重镇,面向越南及东南亚各国,具有沿边、沿河、沿铁、沿高速公路的优势,是连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合部和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南友高速公路、湘桂铁路及南凭322国道穿境而过,距首府南宁180km、距边陲重镇凭祥市38km,交通便利。宁明县的边贸经济和边境旅游发达,属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区划布局中的桂西经济区,属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中的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和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位于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总体框架的东西黄金旅游带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宁明爱店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为本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二)资源条件

项目区旅游资源丰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和评价标准,对派阳山林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划分,可分为7个主类,15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46个主要资源单体,包括派阳山、西施浣纱瀑布等丰富的地文景观,原生态植被水源林、桐棉松林、老八角林、桫椤、金花茶等独特的生物景观,以及桐棉种源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八角种质基因库、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等林业科普设施。

对项目区旅游资源从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进行定量打分评价,结果旅游区资源总体得分85分,整体上属四级旅游资源。其中五级景点1个:桐棉松林;四级景点1个:八角林;三级景点12个:派阳山、元宝桃花岛、西施浣纱瀑布、米老牌、金花茶、南街沟溪谷、鸿鸪水库、桐棉种源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桐棉种源马尾松人工母树林、八角种质基因库、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八角鸡等。项目区以山地森林,溪谷景观为总体特征。旅游资源呈现出“雄、碧、茂、幽”的特征。“雄”是指旅游区山体的雄伟浑厚,主峰派阳山山体浑厚险峻,连绵数里;“碧”是指水之碧,由岩缝、洞穴汩汩涌出的淙淙细流汇成道道流水从山涧蜿蜒而下,潭池清澈碧绿;“茂”是指森林茂密,是旅游区的主体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幽”是指溪谷之幽,林间之幽。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其独特的林业科普资源,使派阳山成为开展观光、度假、科普旅游的理想之地。

三.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构架——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1.发挥区域联动作用。旅游区旅游资源质量优良,将其纳入区域旅游资源大系统中更能成就其旅游价值。从宏观尺度上,通过三大特色性资源(森林植被、溪谷景观和优良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策划,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内容,将旅游区纳入崇左市的区域旅游环境中,显示和强化其森林溪谷和生态环境的特色。从中观尺度上,旅游区所在的宁明县拥有花山壁画、花山温泉、骆越古寨、蝴蝶谷等多处旅游资源,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县域的黄金旅游线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旅游区则是该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补充。因此应加强区域联动,加强区域重要景点的建设力度,加强整体线路的营销和品牌联合打造,通过资源整合、特色品牌塑造以及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将宁明县做大做强,以整个区域发展带动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

2.策划以森林溪谷生态观光游览、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文化体验为主的特色游憩产品。充分发挥旅游区山林溪谷的特点,策划规模不大但新鲜有趣的森林生态休闲活动,营造别致高雅、富有文化韵味的森林生态休闲活动场所,辅以丰富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打造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3.以食、住、娱为主的旅游要素吸引物化开发。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具有森林生态文化特色的“饮食”、“娱乐”、“交通”、“住宿设施”和“商品”在作为旅游要素利用的同时,强化它的特色,使其同时成为很好的旅游吸引物。

(二)文化内涵——人地关系主线的旅游展示和利用

文化是灵魂,人地关系文化主线的渗透将使旅游区形成区别于周边景区,尤其是其它休闲度假区的独有特色。旅游区所在的派阳山林场地始建于1955年,是广西唯一与越南接壤的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大型国有林场,总面积149万亩,曾一度为东南亚最大的林场。后经区、地、县多次划界调整,自1979年4月起隶属自治区林业厅直接管辖至今。是优质大红八角的中心产区和马尾松优良种源地之一,被列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具有积淀深厚的林业生产文化和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旅游区山、水、林风景优美,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因此,我们可以将旅游区规划以“林业生产文化”、“森林生态文化”为文化主线,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展示和利用,让有可能在休闲游览中了解林场生产、体验林场职工生活,感受森林生态文化,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特殊性卖点(USP)分析

以森林溪谷、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为基础,着力打造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形象,并将建设旅游区与国有林场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作为发展旅游区所在林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强绿色产业与旅游的结合,策划绿色产业观光、绿色产品购买与品尝、生态休闲度假等活动。打造以“回归自然生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生态旅游地,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休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对旅游区人地关系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与展示,主要旅游利用途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区与区域内外相关景点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线路组织和品牌的共同打造,二是将森林生态文化内涵注入到休闲游憩产品中,包括森林生态文化环境的营造、森林文化参与性旅游项目的策划等。

四.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发展定位

(一)旅游区性质定位

旅游区性质定位为:以旅游区清柔的溪谷景观、秀丽的森林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森林生态休闲”为主题,以打造森林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特色,以森林溪谷观光游览、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林业科普教育示范为主要功能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二)主题形象与功能定位

综合对规划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对比、旅游形象现状调查等分析,结合新的旅游发展要求,将规划区的旅游形象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其整体旅游形象理念可以定位为:“八角松风林飘香,湖光丽景绿派阳”、“派阳山——山地避暑休闲胜地”。主体功能为生态游览观光、生态休闲度假;附属功能为生态科普教育。

(三)旅游产品定位

1.森林溪谷观光游览产品

森林生态观光游、森林溪谷亲水游、康体森林游等。

2.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主要是森林滨水休闲度假游项目。

3.森林生态文化体验产品

林场生活体验游、森林户外拓展运动、森林科普考察等。

4.林业科普展示产品

林业科普、教学实习基地。

五.总结

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在确定总体发展思路时应当首先发挥区域联动作用,联合周边景区,共享客源,共同营销;其次要挖掘文化内涵及特殊性卖点,形成自身特色,以此区分于其他类似景区,然后根据自身资源特色进行正确的发展定位,注重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的创新性;最后应当掌握旅游发展的趋势,分析市场发展方向,注重森林体验类产品、度假类产品和知识型产品的开发策划。

参考文献: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9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

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

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10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例11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

。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

,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