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师语文论文

高师语文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3:11

高师语文论文

高师语文论文例1

在他们的课堂,学生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绚丽的色彩,教师的课堂智慧在学生的不凡表现中展露无遗。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敢于表达,老师善于引导,师生互动更为积极和有效的良性循环。名师,他知道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端架子,不摆谱子,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倾听,他不是高高在上,他能俯身倾听并且面带微笑,他是课堂上最忠实的听众,无论话语者是聪慧还是迟钝,表达是流畅还是结巴,他都能找到你的闪光点,让你明白前进的方向。因此,他是优秀的园丁,他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信赖的种子,让学生勇敢而自信的面对课堂。老师的戏谑之词也充斥了善意,学生会回报以最自然的哄堂大笑。

二、高中语文名师是出色的导演,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演员”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色生香”

学生有思想,但很多时候需要外界的诱因激发,教师要在合适时候循循善诱,让他们思维活跃又能步入正轨。讨论时热烈而不走题,思考时静谧而不沉闷。记得在《记念刘和珍君》,一句从主人公入手,就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一切分,文章的层次轻而易举地划分了出来,在《荷塘月色》中,学生如此套用,散文的思路也非常明晰。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分别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代表之间再决雌雄,教师适当点评,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挑刺,真理是越辩越明。一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课上的风光需要课下的踏实努力。学生也能从中收获友谊、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就,在课堂上能展现更好地自己。

三、高中语文名师的课堂一定是有趣而真实的,热闹过后,沉淀的是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堂看似热闹的课后,学生只记住了插曲,忘了主旋律,肯定是失败的课堂。热闹的课堂背后,从来只有那么几个主角,有人从未登场,有人自始至终都是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也终究是失败的。名师的课堂是真实的,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真实的课堂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最朴实的、浓厚的“语文味”。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也被人为改造地五花八门,有的变得过于理性,语文味淡化了,变成了政治课了。其实语文课讲究的就是一种文学氛围,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字,去关照语言文字,再三品味,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共鸣震颤的快乐过程。这种语文课堂,才会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境界,丰富文化底蕴,启迪人生智慧。名师的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这种快乐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感受。“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现实。在名师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中,在同学高潮迭起的笑声中,在知识不断被明晰,情感不断被渗透的过程中,一堂课就这样悄然而逝,教师和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高师语文论文例2

从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材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为重点,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与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师范专业的教育重点在实践内容,今天的师范高专学生,就是明天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应用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适应教学的实际需求。显然,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

(二)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师尚未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单一,没有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才能在有效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无法实现对学生兴趣的吸引,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以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授课,缺乏必要的互动与沟通,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较高的个人文化修养,才能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师在专业能力与个人修养上都有待提高,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项目教学法在师范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入动力与活力

基于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致使中国式教学课堂的弊端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实施了教育改革,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自身实施环节的设置,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弊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推进教材的更新,落实课改的全面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这就促使当前教材编写工作者认识到形势的变化,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教改的要求,也是教育的需求。

(三)丰富学习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擅长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遗忘,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被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学习方法,学生能在以自身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在互助学习的方式下有效掌握知识,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师范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社会实践内容

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将社会实践内容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明确项目的目标,选取贴合生活实际的、具有真实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具备语文教学的能力,这种职业素养的具备是重点教学目标,也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以对联鉴赏为教学项目,布置任务,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划分,使其在课余时间搜集能够突出家乡特色的对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联进行鉴赏。

(二)创设情境,实现项目任务的有效设置

教师在明确实施项目教学法目标的基础上,需要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创设情境,进而将知识还原于生活与实践,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在项目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以求职应聘信函书写与面试为教学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掌握应聘书书写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相面试,不仅使学生适应了应聘的流程与环境,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三)实现项目资源的丰富性,确保项目资源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首先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搜集整合项目资料,使学生高效完成项目。在搜集与项目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犹如大海捞针,需要从信息中整合出有效的部分,以支撑项目的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因此,教师需要“随时充电”,以提升能力。同时,项目资源的选取需要考虑是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通过师生以及师生的良好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选取资源的过程中,要秉持互动性、实践性。

高师语文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6-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提高中学教师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师是中学语文教育施行的主体,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力量。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那么,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目前制约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问题

1.1教法陈旧

语文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实践教学中,虽然教材是新的,但教师观念是旧的,教法也是旧的。有的教师只能是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生搬硬套,教不活,化不开,不能有效的扩展和深化语文知识,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设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1.2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不够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素质。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

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上,课堂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地灌输,只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语言实践,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要一些教师存在知识面窄,缺乏基本功,知识老化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中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

2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座右铭。教师要塑造他人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语文首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会对许多中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群体。反之,一个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作用。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爱岗和无私奉献;其次是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为学生着想;最后是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师必须诚实守信,忠于职守,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2.2具有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首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素养,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理论、写作学等。你有一桶水,才能给人一滴水。其次,还有具备良好的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如教法理论、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科研能力等。除此还有其他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也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所必须具有的。

3 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措施

3.1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育人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职责。要做到为人师表,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又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心中要有“德高为范”的思想, 提倡乐教奉献,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要坚持用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中学语文教师的头脑。我们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为人梯,严格要求自己,将道德品质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力争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成果。我们要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师德水平,为中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才能和智慧。

3.2加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要作出长远规划,并对各个学校的落实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创造良好再教育机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送语文青年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或培训。

经常组织参加兄弟学校的的交流与和合作,以促进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各大学,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育。多派青年教师出去进修、学习,尤其要出国去培训,在英语国家感受,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历史、社会。可以是短期培训,也可以是脱产进修。让青年教师掌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因为青年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

对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作出长远规划,提出要求,并对落实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创造良好再教育机会,有计划的选送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或培训。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和立项研究等途径,以促进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3.3引进竞争机制

目前中学语文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教师职业的“终身制”,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建立竞争机制,教师通过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由岗位决定职位和各种待遇。调动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岗位上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激发语文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与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新时期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一个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人。这既是新课程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的。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虹.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J].语文学刊,2006(04).

[2]刘祥高.初中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9(12).

高师语文论文例4

中国经济正致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教育也亟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须着力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在此大背景下,高职语文教改可从三方面作准确定位,努力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

教育,是为更好地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造福于个人和社会的一种服务手段。相比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用的职业后备军,尤其注重培养人如何做事、如何把事做好的能力。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彰显鲜明的职业属性,渗透职业元素,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如果学生在校所学脱离实际,知而无能,毕业时空有文凭,即便进了职场也难为业界所用。

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务实致用的人才、强化学生从职能力为目标,否弃偏重系统理论和学科体系的旧模式,切实改进教学。高职语文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对职业属性、职业元素的认知度。当我们说“文学是人学”时,我们不应该让文学同“社会人”和“职业人”这新的“人学”产生隔膜。在正确认识语文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职业元素,为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当好“人文向导”。学生需要早日了解未来的工作世界,接触“职业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传播先进文化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求真、爱美、向善,愿意投身职业劳动,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既符合社会的需要,也能奠定青年学子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在高职语文教材中有计划地选编一些反映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报告文学,以及今后职业岗位、职业活动中常见常用的说明文、应用文,或在讲解传统名篇时自然地融入职业元素,都是可行之举。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的职业能力以及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就可成为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一基点上突出学语用文同职业生涯的关系,有助于高职语文教师提升正确的教学理念,依托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特性,渗透鲜活的时代气息,使学业、专业和职业有机融通,让语文教学更加焕发出具有现代特征的生命活力。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有一位高职院的教授,为了获得职教改革的底层体验,曾隐姓埋名学技术,通过职业考核,拿到了一级工的职业证书。此例说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生存能力,让他们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从底层开始的,不倦不懈地努力,尔后才能有优秀的创新人才涌现。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是同自己所在院校的发展以及莘莘学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务实地从此岸到达彼岸,即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准职业人”,然后才有望把他培养成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人”和“职业人”。我们要在这样的认识基点上,提出对高职语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高要求。

高职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在教书育人的细节上,其宗旨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和就业能力服务,为造就合格的职业后备军提供必要的人文支撑。高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注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内涵之间的契合点,还须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跨界融合”的路径。教师不仅要有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素养,还应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并增进对所在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认知,丰富自己胜任专业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优化自己的“双师”素质,使自己投身高职语文教改能有宽厚的基础和高远的空间。

因此,对于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师来说,他要了解自己所在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的设置情况,具备自己所教班级学生专业的知识背景,有条件的还要深入与学生将来就业有关的领域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切实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找到企业岗位工作与语文学科的衔接点,发现企业用人机制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真正做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能满足职业岗位的所需、所用,由此找到新一轮语文教改的方向,拓宽用“文”之地。

在提升综合人文素养方面,语文教师要在传统的中文基础上,建构新的人文知识圈。不可照本宣科,而是要能甄选古今中外各类文章、文献与文本,从中吸纳文化精萃,因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开放性建构的智慧。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教学范畴内,是“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意蕴和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野)。”[3]其基本要义就是“明确文章教育和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4]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高职语文教学则以语文能力和职场应用为要旨。在从知识到职场应用能力的转化中,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即文本特性)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好比我们想利用木料做器物,必须先了解它的质地、纹理、特性,尔后才能量材而用,恰到好处。对文本(教学内容)同样如此。笔者在教园林大师陈从周《说园》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从园林山水要接近自然的角度领会园林的妙处,继而领悟叠山理水所造成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学生对园林、园艺美的感觉深化了,课堂教学就远比一般的说文解字、段意归纳和结构分析要奏效。如把先生所言“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的真谛,引申到寻找文本的“山脉和水源”,发现文本中“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关系,甚至延伸到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应用于职场生存和发展的人生智慧方面,学生听课就从入耳、入脑到入心,衍生效果明显。由此体会到,教师有人文素养垫底,透彻地把握文本的特性和核心内质,随时调动自己的悟性,就能巧妙地融入职业元素,水到而渠成。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有鲜明的辨别力。”[4]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从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示范,联想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问题,学者们称其为“软实力”,实际上这是有着互动作用的职业教育硬道理。在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这方面,高职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在其接受职前教育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对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在评价所聘毕业生的知识、态度时都基本满意,但“对毕业生的情商、社会交际能力、职业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及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也都有较一致的认识。”[5]所以我们的教育理念应从知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进而提高到人格本位的认识水平。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单靠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得通过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来实现。语文教师能否成为学生效仿的“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典范,我们本身的人文素养和日常职业表现十分重要。教师爱生、学生尊师是校园人际交往的本真体现。在课堂上听到某学生过生日,我会以亲切的笑容和拥抱表示我由衷的祝贺。新年前夕,我所教班级要与邻班展开校园辩论赛,他们来邀请时,我尽管心脏不适,但还是抱病坚持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前往郊区学院赛场,听辩论,作评点,返回家时已是夜里十点半。我践行人文教育从小处做起,使学生受到“身教言教”的双重启迪,自己也倍感快慰。我想,今天他们在学校受教育,将来到职业岗位上敬业乐业,关爱服务对象也就有了个先期的榜样。这看来是超出课本之外的,却是符合教学良知、和谐天性的情理的。

三、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高职语文教改中,教师要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更要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现在的高职教育强调任务引领、情境创设、师生互动、按工作流程设置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主要适合专业类的课堂教学,不应全都套用于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不能表面化,重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教师在其中起引领作用。对高职语文课来说,就是把握文本的特性,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围绕文本的核心内涵设置几个中心问题,在能融入职业元素和思想人文精华处悉心调制,又娓娓讲述(口语表达为主,黑板粉笔辅之,PPT也是辅佐),尽量以一种最能贴近学生接受心理和思维习惯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让他们愿意徜徉在字里行间,吸取其散发的滋养。由于高职学生偏重形象思维,学习时重以感性印象和声情动作去把握,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宜用语言技巧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得体的形象、动态教学法施教,即使遇到抽象的问题也要力求解析得形象化,通过生动讲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使其产生认同。比如我教《冯谖客孟尝君》,就在准确把握文本特性的前提下改进教法,从处理现代职场关系的角度解读这篇传统课文,借以启迪当代青年理解冯谖成功的人生智慧,走好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再如对费孝通《乡土本色》这类社会学文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以及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别,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当今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把握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将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当今时代,学生身处一个信息驳杂、声光色交互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他们的阅读、写作和学习、交往方式全然不同以往。语文中听、说、读,写的场景、对象和时效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读”,不只是看纸质书,触目皆是视觉影像、电子书刊;短信、电邮、博客和微博等形式的出现,使“写”变得随性灵便。当传播媒介和载体发生变化,多媒体网络技术随时可把外界信息引入课堂时,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建立一种贴近学生接受习惯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是教师在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素养。

当然,语文教学改革是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实质性追求,而不是以多媒体手段替代口语表述作为首要标志。运用电子课件是为了让学生看得更直观,授受双方都能进入状态,而不是让教师当电子教案一页页地读。如果喧宾夺主,养成离了多媒体就无法上课的习惯,会比不用它更可怕。教学方法的生动活力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师应对自己讲述的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把握,使之成为其心智的一部分。成竹在胸,自能游刃有余。有人说,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但“有意味的形式”本身已经具备了内涵,内涵就是“有意味”,如果体会不到有意味的形式,或者只能把捉意味很少的形式,明明几句话就可讲清楚的问题,却用繁复的语言去表述,再额外加上些由教师导演的所谓“热烈讨论”,让人一时眼花缭乱。此类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看似学得轻松自在,实则并未有互动,而是变相“放羊”。如果教师不能传授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不能教会他们把握事物的规律,培养独立的思维品格和“由知导行”的能力,不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等他们毕业走出校门,仍然无法真正独立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教改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同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以及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修炼联系在一起,最终都要以学生的成长、成熟和成才为“逻辑落点”。

(作者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注 释

[1]吴启迪:《〈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高师语文论文例5

教材是语文知识载体,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交流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老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过。从这一点上,教师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让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教师还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力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教师应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阅读视野。

语文老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2)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要做认真的指导。(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好习惯等。

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也是一个促进。

三、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一个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应该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有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好学生行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以及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高师语文论文例6

[作者简介]李华平(1971- ),男,湖南郴州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学和高职文秘专业教学工作;黄玲青(1967- ),女,湖南永兴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文秘教学与高等教育管理。(湖南 郴州 4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8BZC02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052-02

一、高职教育对教师的普遍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一种类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具有其他类型不可替代的特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现阶段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整体特质。

教师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资源。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特质创新同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相连。一方面,任何一项类型特色创新,只有依赖于全体教师的观念认同和行动参与,才能得到贯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其关键环节就是必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里所说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包含观念和技术两个层面。观念层面指符合职业教育内在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敬业精神,技术层面指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技能及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教学能力首先应体现为教学思想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并且努力按照要求来规范教学行为,其次才是教学技能与素质。

二、高职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定位

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空前发展,高职教改包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仍然令人担忧。许多高职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大学生对语文这类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存在偏见。受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片面地认为学生来学校是来学专业技术的,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要尽可能少开、甚至可以不开,将语文教学高度边缘化,甚至有取消的倾向。在这种偏见的误导下,一些学生也错误地认为学文化课“没用”,还是学好专业实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定位不准。有些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

鉴于此,高职院校和高职语文教师都应对语文教学予以正确的定位。就学校而言,要正确认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内涵。高职教育应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指专业操作技能和其他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如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和挑战意识、自我实现意识,等等。另外,学校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应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因此,学校不能只片面强调教学的实用性,而应该既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又兼顾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在这些方面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就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的功能,具体做到:切合专业需求,切实加强语文运用能力的训练;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服务;把道德、法制、诚信、敬业、团队、创新、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三、高职语文教学教师的突破

1.把握高职教育特点,把自己打造成“双师型”、科研型教师。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教学的教师,不应仅仅是该领域的研究者、教育专家,还应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双证书”制的实现,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后盾。如果教师自己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或技能不高超,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同时还应具备深厚的学科学识,及较强的相应技术领域的科研能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如果教师是相应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就能够以科研促进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其教学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向“双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转变,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高职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必须切合专业实际,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预期和动机需求,激发其学习动力。各专业实际岗位究竟需要何种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要求学生“应会”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先掌握,甚至要更高一层。为此,语文教师同样要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到社会第一线学习实践,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语文应用项目开发等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训教学素材,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培养、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

2.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创新教法和模式。应该说,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不仅是改革,甚至是革命,要有全新的目标和全新的方法。

第一,全新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先会说后会写,以说、写为主,兼顾听、读。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够用的。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说、写、听、读”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上来,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语文教师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就让他们认识到语文课不仅可以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学到其他学科无法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以后人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第二,全新的课程群。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分布和专业需求,打破原有课程结构,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全新的、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群。这个课程群应以“技能为主,人文为辅”为原则,以说写训练为主干课程,以艺术欣赏、社交礼仪、中外思想史、中外历史、科学技术史等为选修课程,还可以根据专业特殊需求,开设书法课、口语课、辩论课,等等。从而做到在课程开设层面,满足学生毕业求职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从学习动机和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用的”、符合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第三,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逐字逐句逐段深挖掘、透分析,似乎教师不讲解就不是在上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做的效果其实很差。要改变“一人言”“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应通过精心策划,运用有意留白、重点阐述、举一反三、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方式,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一是以用为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老师成为“隐身人”,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要设计仿真情境使学生“真说”“真写”,使学生想说就能说得适宜,想写就能写得适宜。具体而言,“说”的训练是“我口说我心”,即说自己之想说,首先解决说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讲究言语规范,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写”的训练是“写自己之应写”,同样是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讲究“动笔有方圆”,解决方法和写作范式等怎么写的问题。当然,语文教学还有其他方面,但具体到高职教育,应该围绕技能形成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语文教学自然应以语言技能的形成为目标,以此来培训学生。语文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交谈、谈判、发言、演说、朗读、朗诵、书法、实用文体写作、科技文体写作等,以上项目均应最大限度地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使用现代技术。当代青年多数是在音像文化的影响下长大,天生亲近音像作品,为此,高职语文教学应多用课件,多用音像,以增加趣味性和情景性。三是重新设定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控制方法。新方法应以高职语文诸技能为主,面试读说,笔试写作,设定学分,随学随结,不获该项学分者不得毕业。

3.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我。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分支越来越细,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产生时间差。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面临着逐年加大的“知识废旧率”,停滞不前就会落后于时代,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研究能力,不断关注和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内容,不断更新知识,并内化为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与职业实际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当不断推陈出新。高职语文教师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知识积累,有自己的专业方向。继续教育应该是教师知识的更新、研究技能的提高、专业领域的拓展。作为教育者,高职语文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应不同于受教育者,应具有更强的自制力和自学力,应更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自己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应更有计划性和执行力。

4.树立高职语文教师的良好形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技术,受教育者的敬业精神与其所学的职业技能同样重要,优良的品德能使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增强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除专业知识外,高职语文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多领域知识的接触和掌握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完善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高职语文教师还要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发掘与发展个性潜能和优势,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素质良好、全面发展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教学特色的高职教师,从而树立起高职语文教师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高师语文论文例7

关键词:教师;创新素质;培养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基础课程,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渠道,它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想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提。

一、在职业动机上,创新性教育要求教师从职业性型转为事业型。“教师创新素质”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自觉产生的积极改变教育教学现状的创新思想和欲望,以及解决教育教学课题时所表现出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的能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创新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前提。富有创新性的教师,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为教育事业而甘愿奉献一切的责任感,这种积极性 、事业性和责任感又被称之为职业理想。只有具备崇高职业理想,创新性教师才会不囿于现成的经验结论、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敢于突破老的框框和另辟蹊径,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宽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进而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更要把它作为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而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二、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创新性教育要求教师从单一型转为复合型。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传统及由此形成的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高等师范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高校语文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意识薄弱、知识结构能力趋向单一的缺陷。

教师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多元的、科学的、合理的结构知识、必须从只注重书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变为吸纳开放、多元、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和系统的。所谓立体的就是说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精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系统的方法论的知识等。所谓动态的,即教师的知识需要开放性,注意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所谓系统的,就是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以一、两个学科为中心的、知识面辐射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序的分层的体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性教师要从之中单项灌输转为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从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转变为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品质养成的个性教育教学目的观;学生素质的发展应该是有序的,而在现实教育中,由于从某种功利出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发展的各个侧面被“肢解”开来,以至于出现“半个人”的现象,更谈不上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塑造健全人格,知识创新精神的动力。

其次,把课堂教授和灵活多样、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新时代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的需求,把课程的战略重点,从知识的传授是上,转移到学生创新性素质的培养、训练上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运用生动的语言、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亲力亲为的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拥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探索,从而加深印象、或得体验、形成能力技巧,并从中积淀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行为需要智慧、知识、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要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在充分尊重个人自主性的前提下,在最大限度满足了个人的个性、志向与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展现出来。语文教学要开展记述、复述、描写、演讲等能力的培养,这当中当然有分析、综合、归纳、分类、思考、抓要点、抓重点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这门课程又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在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思维品质。如鲁迅先生的笔锋犀利,字字句句都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就是一个名字,也别有深意。在《药》一文中提到了夏瑜和华老拴这两个人,初一看,“华、夏”仅仅是两个十分普通的姓,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进一步考虑时,就会发现,这两个姓合作一处,变成了华夏民族的代名词,这两家人的悲剧也正是当时华夏民族的悲剧,暗喻其中。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否善于区分次要的和主要的问题抓住本质,是否看问题全面而又不失细节考究,都是思维深刻性的个体差异,也反映了作为个体的思维品质。

四、在思维形式和工作方法上创新性教师要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能力结构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教师掌握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并由此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它有助于客服和纠正教师头脑中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狭隘经验,形成适应神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的教育观念。

然而,在一些高校,普遍缺乏科研氛围,这就阻碍了教师科研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手段,更缺乏科研的意识,他们直接面对丰富多彩的实践中的许多好的教育经验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加上授课任务重,科研与教学任务之间投入时间、精力分配的矛盾、长时效益和短时效益的矛盾等,高校语文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主动性不强,从而阻碍了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在外部环境上,培养创新性教师要求封闭、保守型转为开放、和谐型。

系统论认为,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围环境和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生存的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密切地影响着教师个体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外部环境——学校来说,应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教师自我教育的内驱力、不断改革教师培训制度,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首先,学校管理中的评价制度应趋于科学合理,不能制约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学校管理方式应民主化,学校工作环境是否令人愉快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第三,纠正对教师培训上认识和操作的偏差,将以往补偿教育、提高教育为主的的继续教育改革成为规范的职前、职后、培训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体系。学校的管理应努力加强校园的整体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协作、宽松、和谐的大学校园,求实、求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和学术氛围。通过有力的评估和实践的锻炼,培养和造就教师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罗树桦、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俞学明、、钟祖荣。刘文明著:《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高师语文论文例8

一、仪表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就必须先让他们喜欢上你这个语文教师。教师的仪表具有较强的外显性,最易为学生所感知,并由此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自身的仪表要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榜样,才有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一个教师无论多忙,一定要干净、整洁、端庄、和蔼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绝不能蓬头垢面或者袒胸露背地面对学生。依据教师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男青年教师宜穿轻松、休闲的服装,颜色不要太夸张,让学生易接近;女青年教师应该多穿红色、绿色、黄色衣服,让学生觉得你朝气蓬勃;成年男女教师可以多穿咖啡色和黑色衣服,使学生觉得你端庄大方、稳重、可亲可敬。实践证明,教师的衣着仪表足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方式和对教师本人的态度。教师美好的形态,能够增强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教师高尚文明的仪表风度,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又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的首要条件。

二、情感美

做任何事情,如果投入情感地去做,效果会完全不同,比如做一道菜,如果那是厨师精心地,十分有情感地为客人做的菜,想必一定比经过一般工序做的菜来得可口。同样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教师投入自己的情感去教,融入爱于其中,效果一定会更好。况且,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实在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尤其需要用美好的情感去滋润。语文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像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一般,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样,教书才会成为我们的事业,而不只是职业。我们对事业的这种热情,才会引发我们的专研之心,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揣摩,使我们的创造更加完善,创作出的艺术品更趋于完美。这种热情,最终将升华为一种责任心,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有情感才会有爱,才会有快乐,让我们所做的一切变得心甘情愿,并继续产生着源源不绝的动力。作为语文老师,对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实在是非同小可。语文在各门功课中是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涉及情感、生活的内容要比其他功课多得多,可以说除了班主任之外。语文老师对学生是最有影响力的。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也许听不懂数、理、化,也许对英语也全然陌生,但至少他会听懂语文,看得懂汉字,所以在语文课上,他不得不参与,在这种被动、被迫中,也就造就了主动接受与感受。他也许同样不喜欢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但语文与他的生活如此亲密,他想要逃避都做不到。何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互通的,天长日久,教师的爱,学生是可以感受到的,哪怕他一时半刻感悟不到,甚至还产生误解,但在他的有生之年,我相信,他终有感悟的一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因此,教师应将教学常识竭力以情感化,做到身教于情、导之以行。

三、语言美

语文学科是学习基础语言的学科,语言美对语文教师尤其重要。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教学之路。因此,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美。那么如何塑造教学语言美呢?

首先,语言的美是语言机智、幽默、得体地有机运用,这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现代的学生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当年,幽默的钱玄同教授在北师大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时,就能利用幽默的语言对话作为例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其实,讲究课堂语言的幽默之美,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并不断刺激其旺盛的学习热情。由于在语言上不断变换刺激,还有助于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庄于谐。”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其次,语言的美也是情感的运用。语言之美,情化知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体验到强烈的审美愉悦,并在有一点独特的感受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与人谈谈这种体会的欲望,这就是审美情感的交流功能。教师的语言美还需要各种情感的运用,讲授不同感彩的课文时应运用不同的情感语言感染学生,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细胞、学习兴趣和交流的欲望,有效地引导其展开想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教师的语调而变化。

四、手段美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教学郦道元《三峡》一文,在介绍三峡美丽、壮观的风光时让学生看录像,使他们真正的领略山之奇: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水之急:江水在群山中七拐八弯,左冲右撞;船之险: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同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的境界,陶醉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审美的目的。又如教学《钱塘潮》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江面上涨潮的时候,波涛汹涌澎湃的奇妙景象,亲耳听到“雷霆万钧”声响。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起来就饶有兴趣。

五、组织美

高师语文论文例9

高校辅导员教育行为的基本思路

高校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言行、决策及由此产生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和反思,捕捉和改正动态知识网络社会下的不足之处。

(一)发现问题。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辅导员需要去了解新问题,解决新情况,富有语言艺术色彩的谈心和交流,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设身处地地想同学之所想,有助于提前发现学生中的潜在问题与威胁,从而使辅导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辅导员的监控调控和应变能力。

(二)预测问题。通过现代的信息渠道收集学生各方面心理动态的信息,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学生个体的性格、爱好、能力等个性特征,对学生在得到肯定、鼓励后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转变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分析和假设。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懂得取舍哪些情况是可以举例并告知引以为戒的,哪些是必须忽略避而不谈的。尽量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点尽最大可能与新时代的学生保持一致,时刻反思自己的思维观点、表情态度、谈话方式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三)分析问题。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每一次谈话过后,辅导员都要对自己的言谈进行理性分析和反思,分析问题的过程相当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因为辅导员工作是不断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做好每一次的谈话记录等同于与同学进行了第二次重复的谈话。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其过程,扬长避短,不断丰富和补充实践服务管理经验。

提高高校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途径

(一)辅导员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提升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的基本保障。辅导员有着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只有人格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提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提升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的基本保障。辅导员人格的自我完善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是认知结构层次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是业务素质的提升与完善。

1、认知结构层次的自我完善。辅导员对时代特点和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思维和观念,所以要不断地进行资源互补和经验交流,通过经验交流会、辅导员培训等途径提升辅导员的对认知结构的优化,以利于充实辅导员的语言内涵,掌握说话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高师语文论文例10

一、建构了以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为主线的结构体系

蒋伯潜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毕业后历任中学、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教务主任及上海大厦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立师范专科中文系教授兼主任等职。1940年,他在上海大厦中学担任中学国文教学法一科的教学时,把自己近20年来的国文教学经验,作了系统的整理。《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正是他以授课讲义为基础编写而成。在本书的自序里,他明确了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参阅时贤所著国文教学法,大抵偏重于教学原理,陈义甚高”,“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力求其切合于实际情形,冀稍有助于同学诸君将来之应用”。①针对实际,强调实用,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贯串本书的主线。

所谓针对实际就是针对当时学生学习国文的实际与教师教国文的实际状况。1936年,阮真先生曾经就中学生国文程度做过抽样调查和统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初中毕业,白话文通顺者约占13.73%,尚有86.27%的未通。高中毕业,大约文言能通者(白话亦通)占10%;能作文言而未通者(白话有通有不通)占20%;作白话文大致通顺者50%;作白话仍未通顺者20%。很明显,这离国文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蒋伯潜也认为:“现在中学生国文程度之一般的低落,几已成为大众公认的无可讳饰的事实。”②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于1941年出版,时距语文独立设科已近30年,之后,读经废止,中学教材里开始有语体文,教材由原来需熟读整部古书,开始成为零碎文章的选集。从小学开始就重讲授和造句、作文,中学竟完全不再使用熟读成诵的教学方式,完全重讲,不重读了。他站在时展的高度,客观辩证的去分析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学教学水平低下的原因。他认为:“科举时期不求甚解的死读,即使完全成诵,于国文也没有多大的好处”,“科举时期,也有许多白首而不通文理的老童生”。③因此他认为:“中学生国文程度的低落,其原因,不在乎上述种种,而在于国文教育自身。”“教学的目的,教师的素养,课内讲读的教材和教法,习作的指导和批改,各种课外工作的指导,教师的进修,都应平心静气地逐一加以检讨,以求改进。”④

该书分五个部分: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课内讲读、习作批改、课外指导、国文教师的进修。绪论主要论述了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这是本书的纲,第二、第三、第四部分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各个方面。每一部分再根据内容需要,逐层按教学要点和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条分缕析地加以说明。不但解释应当如何教学,授人以渔,还兼及为什么这样教学的原因,让人知其所以然。这几部分实际上也是作为国文教师教学素养的具体的实施。在这几部分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现身说法,展现出一位国文教师的丰富经验与极高素养。余论部分主要谈到国文教师的进修,照应绪论的相关内容,紧扣国文教师素养这一主线。

二、明确了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内容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的现象和规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何教,二是教什么,三是怎样教,四是什么人教。其目的是达到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效率。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素养,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目标是要培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只有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它们的目标都是指向人的培养。这是语文教育的宗旨,也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核心价值。

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就是从“什么人教”这一问题入手,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写的《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就针对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问题指出:“他们所以如此,大概由于对国文教学的认识差一点,可是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素养,首先必须搞清楚“为何教学”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蒋氏《中学国文教学法》开宗明义,首先就论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正、副目的说。

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的目的有二:

(一)正目的――国文一科所特具的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对于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

(二)副目的――国文科与其他学科同具的教学目的,又可分为两项:

(甲)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的流变。

(乙)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

在70年前,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能达到如此高度,其表达之精准,见解之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是文字语言的运用之训练”,是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宗旨,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之所在。能将“能运用,能了解”放在第一位,紧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宗旨,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在世纪之交有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中,有许多文章在论述语文课程性质中往往从自己的学术专业的角度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应该说大都没有达到蒋伯潜先生这种认识的高度。2011版《全日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中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与蒋氏观点达到了高度吻合。

文学作品欣赏是语文教学目的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蒋伯潜认为:“用文字记录表达所闻见、所经历、所感想的言语、事物、情感、思想,而能艺术化,便有供人欣赏的价值,这就是‘文学的技巧’。教中学生国文,不能希望他们的作品都有文学的技巧,有供人欣赏的价值;可是欣赏别人作品的能力,是应当养成的。”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又提出了与“素养”相关的“养成”这一概念。“养成”如果从字面来看具有“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之意,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欣赏力,不能靠“传授”,不能靠“训练”,也不能仅靠“培养”,而需要逐渐的“养成”。这既包括外在的教育,同时还须内在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历、心理与理解力。

针对当时颁布的课程标准把“了解我国固有文化”列为国文教学目的之一,蒋伯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教学本国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的正目的;在国文科,只能作为一种副目的。而且‘文化’一词,所包甚广,国文科所能使学生了解者,不过其一部分,关于学术文学流变的一部分而已”。⑥这种辩证的观点,很值得玩味,扬语言抑文化或扬文化抑语言都是片面的,文化学习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的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心灵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这与道德教育同样是一个道理。教育不能空讲大道理,要言传身教,注重践行。他认为:“道德重在笃行实践,修养须从身体力行中下功夫。”⑦朱自清先生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反对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都放到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他提出语文学科的双重目的: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技能;发展思想,涵养情感。朱自清认为:“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原则上,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分轻重,但在理论上,我们须以前者为重要的。”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的主次关系,与蒋氏的正副目的说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在国文教学副目的中,蒋伯潜提出了“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这应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要害,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的任务,在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在教学论辨文时,固然可以收到相当的效果;其实,即是文字的校勘训诂,名物事实的考证,习作的指导批改等,都可藉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如果能辨认是非、长短,并且推而广之,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慎思明辨,审别其曲直、邪正、轻重,就不致盲从曲解,而误入歧途了。”⑧长期以来,多部语文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接提思辨能力的培养,虽然也有些高素质的教师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索,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的教育过多强调统一要求,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一个缺乏思辨能力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失去思想的独立性,缺乏思想的独立性,也就不可能有思想的创造力,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软肋,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按照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学目标有具体要求,但一个时期教学目标有它的特定性、时代性,而且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语文课程教学论既有阐释课程标准的义务,同时,它也有对课程标准语焉不祥或不准确的表述有补充、完善的责任。这也是优秀的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的历史价值所在。蒋伯潜的主副目的说也是借鉴前人的相关表述形式,但在内容上又极具创新性。

高师语文论文例11

问题的提出思辨力①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核心技能,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1]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思维能力与教学相结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缺乏思辨能力。

(一)学生的思辨能力缺乏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的现象:不善于进行透彻有力的口语说理;写作主题不突出,观点不明确,缺乏综合推理能力等。[2]外语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缺乏,总体成就比其它专业逊色,很少出现杰出人才。[3]

(二)教师高层次的思维意识和能力不高

1.记忆型教学文化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现状是长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4]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这是教师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高所致。如果学生在“思维型教学文化”;中成长,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意识地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贯彻在学科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定会得到较好训练,但这需教师具备较高的思辨意识和能力。

2.薄弱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2001年全国311所大学14239位大学英语教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仅736篇,每所大学约2.4篇,每位教师约0.02篇。[5]2009年本课题组成员对河北省12所高校英专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发现,61.4%的受试认为从事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评职称;“经常”;和“偶尔”;对科研中的理论或实践问题进行质疑或反思的教师人数总和不到50%。高层次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外语专业科研相对其他学科薄弱,说明英语教师整体思辨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