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3:19

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1

我区位于省西北部,盆地北缘,是全州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循环经济试验区重要的工业园区之一。境内山高水净,风光独特,雪峰、冰川、残丘、盐湖、戈壁、沙海、绿洲等苍茫突兀,雄伟神奇,胜景妙趣,诱人忘返,心旷神怡。这种以高寒、干旱为特征的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色形成鲜明对照。“”期间,工行委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资金3.2亿元,新建了人民路改造、景观游园、东西河道治理、集中供热二期、城镇绿化、城镇道路带建等27个重点项目,整体改善了城镇形象,进一步提升城镇品位。年成功承办了州第五届那达慕大会暨第七届“孟赫嘎拉”文化节,当年实现旅游收入1420万元。区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物资供应、通讯保障、餐饮娱乐等基本健全,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三产”硬件设施普遍提升,“三产”服务水平全面提高。镇现有宾馆6家,10余家拥有标准间的招待所;有近百家饭店、餐馆;有30家汽修商户,大多数汽车配件在新建的汽配城中均有现货,大大提高我区的接待能力,基本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保障条件。

二、当前实施的重点工作

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区与外界的信息不够通畅,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手段和措施较为薄弱,旅游吸引力尚显不足。目前,通往各景区的道路状况等基础设施较差,景点的可进入性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和客源市场的开发。因此,我区从三个重点环节入手,逐步解决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西部旅游不断升温,“大美”和州内“中国”、“中国盐湖城”等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我区处在新疆、敦煌等黄金旅游路线中段,我们将精心规划旅游景点与敦煌、湖、丝绸南路之旅等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德令哈、格尔木的精品旅游线路“打包”,发展捆绑式旅游,逐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区的一个新兴产业,进而实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更好的向外宣传我区,更好的推介资源和项目,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将通过“青洽会”、“杭推会”、“激情穿越——汽车摩托车集结赛”和“可鲁克湖蟹文化旅游节”等平台宣传我区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外宣传推介我区的旅游资源,提高景点的知名度。通过继续举办“大华杯”摄影大赛这一途径,进一步展示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勤劳淳朴的人文风情,提升地区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二)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我们将采取市场手段,通过政府引导和多元投入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和民间各方广泛参与投入的机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我们建议省、州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有实力的财团和企业来我区投资旅游,壮大我区旅游业。

(三)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以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旅游重点项目之一的大温泉开发项目为龙头,助推其他多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区的旅游开发格局。我们将重点抓好大头羊煤业公司大温泉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3500万元,预计分三个步骤建设。一是在温泉出露地建成集温泉治疗、娱乐和高山观光于一体原生态温泉洗浴中心;二是将泉水引入镇区内,建设集游泳、氧吧、餐饮和娱乐于为一体的游泳馆;三是配套建设温泉宾馆和水疗中心,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场所。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的几处自然景点只有当地群众和外地零星散客游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产业还处于待开发阶段。目前,我区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二是旅游项目尚未立项;三是旅游招商引资工作进度缓慢;四是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商品研发滞后。

四、今后旅游事业发展的设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区将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培育,着力抓好温泉、南八仙雅丹地貌自然风光等旅游景点的开发,争取建成六大景区,形成旅游产业。

一是温泉—达肯达坂山红旗峰雪山景区。大温泉位于镇北方的达肯达坂山南坡温泉沟内,距镇8.5公里,泉出露地海拔高度3630米,是地区唯一的一处高热温泉。达肯达坂山最高峰—红旗峰有现代冰川发育,终年白雪皑皑、千姿百态,海拔高度为5742米,距温泉沟地理距离约在10公里左右,登山难度不大,适合初级登山爱好者作为训练使用;山沟内有岩羊、羚羊、雪鸡、野牦牛、野驴、雪豹等野生动物栖息,山顶上可在天气良好的状况下远眺到格尔木南边的昆仑山脉,遥看南八仙雅丹地貌群。此区域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由于过去在宣传和开发上没有深入,景点依旧单一,结合目前国内外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可把温泉与红旗峰雪山横向联合进行综合开发。将达肯达坂山红旗峰开发为观雪山景点、加上登山、探险、徒步穿越,山沟看野生动物作为点缀,大温泉作为登山大本营及休闲场地,势必会增加这一景点的可游性、新奇性。

二是小湖景区。小湖地处大镇西南方向,距离大镇约20公里,位于215国道旁,新老315线均沿湖边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小湖区域有悠久的历史意义,其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确定才奠定了青藏高原人类最古老的历史年代,而湖内众多的鸟类也为其增添了不少观赏性,同时湖西边的小草原被215国道环绕,此区域完全可以从绿草山开始沿新315线而下,环湖而行至湖南小旧石器遗址,至215国道交汇点后向北而行,到一棵树道班处湖边观鸟,随后继续沿215线向北,看整个小草原被215线环绕,也可在草原骑马驰骋,尽享高原草原的魅力。

三是大湖景区。大湖地处大镇西南,与小湖相隔一座绿梁山,约10公里左右。湖北、东、南均有大片草原,是大地区牧民的夏季草场,目前又在湖南湿地内发现有约20余只黑颈鹤在此落脚,此处距215线约5公里、大镇12公里内,途径数座半月形沙丘,部分沙丘之间有草原相隔,与湖西边的绿梁山相互映照,有较强的可视性,很适合摄影爱好者,也可借鉴国内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经验,增设沙板滑沙、观鸟、骑骆驼等项目,以此来增强这片区域的可游性。同时在湖畔草原上建设民族账房风情园,与景点捆绑开发,会给游客带来无尽的乐趣。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2

关键词:

文化旅游;商丘古城;产业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商丘是中国旅游活动的发祥地,在旅游史上是浓重的一笔。然而,今日的商丘旅游业却困难重重,对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的贡献很有限,游客来源单一,数量不足。从客观的自然资源来看,这里是豫东平原,没有风景如画的山水风光,也没有奇特的地质地貌等。但是,商丘却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各种人类文明文化的遗迹众多,有些还是独特的。因此,作为中国旅游活动发祥地的商丘如果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必须紧紧抓住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旅游事业。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文化和旅游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旅游本身是为了欣赏和体验异地的文化,在异地文化的哺育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发现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文化就是旅游的根本所在,如果天下文化同一,我们就没有必要外出旅游了,也就失去了外出游玩的动力。然而,在现代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文化和旅游却发生了分离,形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成了贩卖的商品,越来越庸俗化、破落化,旅游成了吃喝玩乐的代名词。[1]文化不再被敬重,仅仅为了“到此一游”,我来过,我又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旅游成了仅仅能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带来物质享受的事物,它的精神需要慢慢在消退。如此一来,旅游的意义终将失去,人们也会失去旅游的兴趣,使旅游变成一种十分疲劳却一无所获的行为。这既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也会对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提出来的,在他们看来,文化旅游应该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旅游理念,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历史故事和历史遗产,体验别家的文化文明的生活和思想方式。[2]这一概念和观念一经提出,便产生了重大反响。使人们再次思考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问题,或者说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人们确认:“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旅游和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3]因此,实现两者的融合,对两者的发展都有好处,是两者未来发展的应由之路。其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天然具有耦合性。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支撑下,可以使其内涵得到丰富,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品质升级。从实践来看,文化在旅游上不是一个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它带来的主要是门票收入,这种收入是非常有限的,也难以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难以带动周围居民收入的增长。但是文化却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甚至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该市原本旅游资源乏力,在自然资源上,既没有奇山,也没有秀水,只是北方平原上的一个城市,种着和其他北方城市一样的农作物。但是,它有历史和文化,曾是七朝古都,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北宋曾定都于此。开封就以宋文化为主体,重建和修复一系列承载着宋文化的古代建筑,开封府、大相国寺、包公祠、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等,成功开辟了自己的旅游业。在2016年春节,其旅游业非常红火,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以至于其市长感慨,好像中国人都去开封过年了。旅游产业是不能没有文化的。连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的云台山风景区也都在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文化意义。“竹林七贤”“太极文化”“宗教名山”“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墓”等都被发掘出来。文化可以给旅游注入生命内涵,使人和旅游景区融为一体,在旅游中思考人自身,反省人自身,从而可以得到耳目之娱之外的收获,也会使人们多次重返,成为“回头客”。同时,文化产业如果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可以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经济支持,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挥更大的价值。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形势看好。并且其成本不像其他产业那么高,但收益却超过其他产业,而且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到其他地方去旅游,感受异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另一种生活式样。有了旅游业的收入,文化遗址、文明遗迹等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增加新的文化设施。

二、商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商丘地处河南省东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距今约有5000年的文明史。正因如此,商丘在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拥有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行走在商丘,处处可以感受到人类文化文明创造的“痕迹”,从远古时期直到近代,绵延不绝。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商丘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从文化的精神类型来看,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这里汇聚了火文化、商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木兰文化、黄河文化、音乐文化、戏曲文化、根文化、运河文化、书院文化等,应有尽有,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浓缩版。因此,商丘是一个文化大市。但是,商丘却不是一个文化旅游强市,其文化中的旅游和旅游中的文化都有不足,两者没有深度融合,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一,商丘文化旅游缺少一个标志性符号。如前所述,无论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精神文化遗产来看,商丘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众多,具有多样性和缤纷性。然而,这么多的文化资源中,哪一种是商丘文化旅游的标志,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商丘商文化很独特,商丘是商业、商品、商人的发源地,是华商之都。但是定位成商文化却有自己的困境。一方面,商丘的商业并不发达,经济不强,难以支撑起一个“模范商业城市”的称号;另一方面,商业文化难以把握其历史性,商业往往和追逐利润相关联,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商业在历史上和文化结合不强,难以凸显出文化的历史性。火文化虽然在商丘文化中也比较独特,但开发价值有限,操作性不强,除了“钻木取火”,很难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儒释道宗教文化,商丘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其寺庙等在国内知名度不够,难以“叫响”。其他文化也都有自己的文化产业困境。以至于媒体上对商丘文化旅游的称谓出现多种,如“商文化”“殷商文化”“豫东平原文化”商宋文化”等。[4]

第二,商丘文化旅游中旅游产业服务支撑乏力。从整体来看,商丘文化旅游还主要处于“看景”阶段,走马观花,看完即走,所以来商丘的游客多是短途游,以半日游和一日游为主。其游客来源以商丘市以及周边市县居民为主。商丘市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商丘市南,包括古城、燧皇陵、商祖殿、宋国故城、张巡祠等。这些地方住宿、饮食、购物、交通、休闲娱乐均发展滞后。内部及周围没有成规模的酒店、饮食文化长廊、购物中心、娱乐休闲中心,交通也很不便,甚至晚上出租车都不愿意过去。这就导致人们在此看景,还要去别处住宿、饮食、购物和休闲娱乐等。即使以整个商丘市的服务业来看,游客也难以享受到满意的旅游服务。调查显示,游客对商丘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不高。[5]

第三,商丘文化旅游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缺少整合。商丘文化景点基本上都是分散经营、各自管理。城墙城楼、应天书院、归德府文庙、张巡祠、燧皇陵、商祖殿等,每到一处都要购买门票,给人的感觉这些文化资源就是为了卖门票的,门票收入是商丘文化旅游的主要收入来源,严重制约了商丘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真正经济价值、收入来源在于服务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比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缺少整合和集聚就难以做大做强。

第四,商丘文化旅游缺少深度发掘。目前商丘文化旅游主要局限于对一些古代遗址的重建和修复。但对其深层意义发掘不够。文化旅游主要不在景上,而在文化上,必须让游客通过看景,体会到其深度文化。文化的意义在于对人的一种自觉和注解,也即认识我们自身。每一种文化,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理解人、诠释人。以商丘古城为例,它就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含有对人的深刻诠释。它又名“八卦城”:外圆内方,代表天人合一;城内街道呈棋盘式布局,共有93条街道,9为“极阳”之数,3寓意圆满和谐;东西南北四城门,南北相对,东西相错,体现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如果仅仅是游客在城内浏览一圈,没有导游讲解、没有大屏幕展示等,人们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这是五百年前的城墙,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真幸运。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商丘文化旅游缺少人才支撑,既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旅游从业者文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商丘未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基于前述,笔者建议,在未来发展中,商丘文化旅游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提炼出自己的文化产业标志和品牌。旅游产业和任何服务行业一样,也需要自己的品牌,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标志。旅游产业若想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标志,使人们在想体验某种文化旅游服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以文化旅游定位的城市商丘,当然应当在自己文化资源中提炼出自己的品牌和标志。如前所述,商丘文化旅游中这一点还没有实现。笔者认为,商丘文化资源中最吸引人的、最独特的是古城文化,其古城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商丘古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商丘古城曾荣获“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排行榜”第1名。商丘在古城资源上,除了现有保存完整的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归德古城外,在古城周围还层压着古宋国都城、秦汉睢阳城、隋唐宋城以及北宋南京城等。借助这些旅游资源,商丘可以打造“中国古城博物馆”,让人们不出商丘,就可以完全领略中国古城文化。

第二,在商丘文化旅游产业带,即商丘古城、燧皇陵、商祖殿、宋国故城、张巡祠等附近,开发建设旅游服务产业带,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购物服务等。使游客在此既可以领略商丘悠久深邃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尽享舒适便捷的住宿、商丘独特的美食;在旅游中既可以实现休闲放松的效果,同时还能买到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特产以及其他各种优质商品。这样的规划具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大大拉长商丘文化旅游的产业服务链,增加文化旅游的附加值;二是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使游客享受到优质的旅游服务资源,甚至带来“回头游”;三是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此的深度融合,还可以带动周围居民的产业开发,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缓解很多农村问题,比如“三留守”问题,周围居民在家就可以实现致富的愿望。

第三,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建立文化旅游集聚模式。如前所述,商丘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分散经营、各自管理为主,导致难以做大做强。商丘在文化旅游上完全可以采取集聚发展模式,充分整合资源,实行规模发展,互相支撑和合作。从内部来说,完全可以把古城旅游区、燧皇陵旅游区、商祖殿旅游区、宋国故城旅游区等联结起来,变成一个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一票通”,各景区之间开通便利的旅游观光车;还有商丘市区的这些文化资源也可以和永城芒砀山文物旅游景区整合起来,建立一票通、通班车等系统,实现对于非自驾游的便利。从外部来说,商丘应该实现和周围相关旅游城市的合作,比如优惠共享、市民待遇,这样对这些城市的居民以及来此旅游的游客都会有吸引力。当然,这些城市之间也可以互相扶持,相互宣传。比如开封、洛阳、安阳、许昌、平遥、枣庄等,这些景区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甚至都以文化旅游为主,但是其文化特点和风格却相异,可以实现互补。

第四,建立文化旅游的人才队伍。商丘在教育方面也不是一个强市,虽然其境内坐落有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学院、商丘工学院三所本科院校,但层次不够,至今都没有实现硕士授权点的突破,引进人才不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相匹配。商丘可以专设一个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比如“商丘历史文化研究院”,从事对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宣传推广、召开相关学术会议等,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引进。一个地方的文化层次是由该地方的教育科研层次支撑的,一个以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主导的城市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

总之,商丘在开发文化旅游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文化资源丰富且又独特。在文化旅游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商丘应该抓住机会,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对旅游的底蕴支撑,旅游对文化保护开发的经济支撑,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者:葛宇宁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侯菊英.抵制旅游低俗文化之风的对策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5-289.

[2][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67.

[3]卜伟.浅谈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商贸,2010(4):124-125.

[4]朱智慧.商丘商宋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5-57.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3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一般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中,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同时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这些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都得以体现。

二. 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http://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很少部分的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很多的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二)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Www.133229.COm有些院校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但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很多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三)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高校间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三.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一)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顾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一些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景区、酒店、旅游规划公司与旅行社实践合作,担任管理咨询顾问或者是见习经理。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旅游的学术年会交流或者是论坛研讨,积极和旅游理论前沿的领域接轨。

(二)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在那些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大部分高校的学生80%来自于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竞争实际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缩小或者是放大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的放大型专业定位那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长时间与远距离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就比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比如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三)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4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 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 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5

一、从威海旅游业看国内旅游业的现状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威海旅游发展迅速。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各种新式建筑、星级宾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旅游人数稳步增加,旅游业已成为威海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其他一系列产业的兴起。但是从威海旅游部门了解到,由于旅游的种类不是很多,只是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所以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于游览购物很多,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这也是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我国国内旅游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还没有达到享受型的服务。有的地方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等硬件设施的不完善,观光旅游的人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像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国内旅游热点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由于交通的限制,我国居民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条件的改观,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高涨。我们可以从旅游业的现状预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也将逐渐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旅游消费结构也将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这从人们出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就可以看出来:现在人们出门旅游乘车带空调、坐软卧,有的甚至乘坐飞机往返。

2、由于硬件设施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就是说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

3、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内陆人憧憬大海的辽阔,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人们的旅游区域将扩大。

4、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延伸。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们和国外的联系越来越多。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发达的交通,到国外旅游已不在是一个梦。例如近几年中国旅游者到越南、缅甸、前苏联人数日益增长。

5、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它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地位摆不正。由于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因而全国各地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放在国际旅游上,一方面是热点人满为患,一方面是温冷点的高档设施的闲置浪费,造成“高级宾馆无人住,国内游客无处住”。国内旅游业长期从属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国内旅游者需求的设施建设,缺乏计划和实际指导,统计资料不全,国内旅游业除了旅游收入和人数的统计,其他方面还是空白。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也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

2、旅游法规不健全,经营秩序混乱,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国内旅游者“花钱买罪受”,被宰被骗,屡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

3、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步伐。这主要体现在交通和旅游经典的规划发面。还有诸如国内旅游的饮食业、饭店比重太小,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经营国内旅游的旅行社发展速度过慢;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人才匮乏,教育落后等问题。

四、健康、顺利发展旅游业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

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2、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

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如果没有“一盘棋”的观念,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使这些部门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3、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服务条件。

(1)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把旅游交通与一般性交通区别开,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

(2)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盲目性。

(3)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加快二三类旅行社的发展速度。

(4)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统一国内旅游业的有关的统计口径,加强预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5

〔2〕 吴国清·中国旅游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

〔3〕 向三久·旅游管理法规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

〔4〕 钟海生,郭英之·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6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6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素有“陇上江南”美称。陇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区域内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区集古、红、绿三色资源于一体,其中国家4A级风景区多处,在2009年3月该区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区”,同年4月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陇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甘肃省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资源与自然景观,是目前中国乃至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的部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甘肃省的西双版纳”视拍摄基地。诸如大河坝、红土河、梅子园、云屏山等自然景区林木葱郁、层峦叠翠、瀑布飞流,被人们称为“陇上小九寨”。

礼县大堡山秦公陵园,位于礼县城东13公里处。系开国君主秦襄公或其子秦文公的陵墓。该区域被专家一致认为是《史记 秦本纪》中秦人先祖大骆、非子所居住的“西犬丘”及早期秦都邑、西周秦人的中心活动区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县的铁楼白马人文化遗产,被历史学家称为“研究古代白马人的活化石”。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山寨里每年正月人们都要带上香柏、龙达,走出山寨,敬奉神灵。“池歌昼”充分展现了白马藏族的能歌善舞,“池歌昼”又称 “鬼面子”是白马人从先族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民族舞蹈和传统祭祀活动。

武都高山剧是陇南特有的剧种,因其发源于并流行与武都区西北的高山地区,故得名“高山戏”或称高山剧,高山戏一般在春节期间随同社会演唱。影子腔又叫“灯调”式梅花腔,是甘肃乃至全国特有的剧种之一。唱腔即慷慨激昂,苍劲悲壮,细腻柔和,悠扬婉转。

宕昌哈达铺革命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并在此补充给养,休整部队,因此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加油站”。1985年正式建立了哈达铺红军长征遗址管理所。在视察陇南时亲笔题词“哈达铺纪念馆”,2001年正式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陇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一)旅游的经济意识不强

目前,在绿色资源方兴未艾之时,大多数地方对于旅游经济的认识都比较到位甚至超前,但陇南地处偏远的山区,教育发展较滞后,人们对旅游经济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对该区的旅游资源资源的宣传与保护力度不够。经调查,有63﹪的人不知道宕昌哈达铺长征纪念馆,有31﹪的人不知道武都万象洞;也有41﹪的人不知道成县西狭……而目前,九寨沟风景区已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国家5A级景区”、“部级地质公园”等多项桂冠。其实,九寨沟县是于2007年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这些桂冠与荣誉的背后,持续不断地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二)交通不便是陇南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陇南地区尚有212国道经过文县、武都、宕昌,而徽县、成县、西和之间仅有省道相连,康县、两当、礼县之间仅有县级公路,虽然两当和徽县间有宝成铁路经过,但只是几个小站,因此,交通的不便给游客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也为陇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便是制约陇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三)基础设施滞后

旅游基础设施是保障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地方经济的滞后导致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过少。宕唱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内没有路标、指示牌、停车场,周围很少有高档饭店、旅社等;武都万象洞位于半山腰,周围只有一个公交车站;而成县西狭也很少有服务场所。景区先现代化调查和阻碍因素调查表

目前阻碍您到陇南景区游览的原因表1

缺乏基础设施 认为景区设施重要否

57.1%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50﹪ 25﹪ 18﹪

可见,基础设施的滞后阻碍陇南旅游的发展。

(四)地区间合作不够紧密、景区间衔接不够

缺乏统一的管理运行组织机构,地区间各自为政,合作力度不够。致使景区规模及路线设置受限。以一日游居多,过夜游较少,没有形成统一的集群旅游。现行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创新和改革不足。旅游资源分属于多个系统和部门。缺乏整体考虑和统一规划。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旅游服务人员缺口大。服务水平较低,旅游管理不完善。

三、陇南市旅游业发展对策及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加大旅游业资金投入

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将发展旅游业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保领导力量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发展资金到位、市场运行到位。推动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将旅游发展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争取国债资金和省以上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发展。顺着“十二五”规划的春风,陇南市政府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划,特别是把旅游业的发展提在了前列。同时,在陇南市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在资金、管理、保护等方面进行支持和指引,充分运用政府职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和进步。

陇南市2012年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投资见下表2(单位:亿元)

白龙江

文化区 先秦文化区 西峡文化区 官鹅沟 仇池国遗址

5.06 31 1.6 2.6 3.8

(二)加大交通及基础设设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旅游畅通工程,一是在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海高速(陇南段)的同时,争取早日建设成武高速、十天高速(陇南段)平凉—陇南铁路和陇南支线机场。二是早日促成道路联网工程,加快建设哈达铺— 腊子口,武都—九寨沟,碧口—阳坝,徽县—略阳等公路联网,提高公路等级。三是加快景区道路建设,并设置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交通标牌标识。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适度发展,合理布局,功能齐全,突出特色,提高档次”的建设方针。加强具有“陇上江南”特色的餐饮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三)“三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

在陇南,既有当年红军长征时宕昌哈达铺的停留,又有武都万象洞的云园秀美,还有西和仇池吉园的古老文化遗址。让人在领悟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又沉浸于当年红军长征时的传奇,发觉当年古仇池的历史文明。这“三色”旅游资源的结合,对陇南旅游发展具有很大作用。据调查,人们旅游时首选的景区分类表3

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 历史遗迹

69﹪ 34﹪ 9﹪

(四)加强旅游宣传与地区间合作

树立和巩固“陇上江南”旅游形象和品牌,加强周边省市县及重点目标市场宣传,并不断开拓新市场。融入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做好九寨沟过境旅游宣传、在主要公路入口设置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并做好各级报刊、电视台旅游专栏、专题节目宣传。加强区域间合作,充分发挥甘陕川毗邻十市州和关中——天水直接辐射区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增信相互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共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差异大为增加,促进该区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7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境,旅游资源丰富,自我国改革开发开始,旅游业就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是在近些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表现出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2014年云南旅游业总收入2665亿元,同比增长量26.3%,2015年云南旅游业总收入3281.79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3.09%,增长速度下降3.11个百分点。根据有关经济学家预测,云南旅游产业在未来5年内,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将呈现出大幅度下滑。因此,必须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云南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止2015年年底,云南省各类旅游企业已经突破1万余家,固定资产超过400亿元,服务范围覆盖包括国家5A级景区在内的500多处旅游景点,星级旅游酒店600多家,旅行社450多家。同时,昆明至国内航线基本全线开通,更是开通了昆明至大理、丽江旅游铁路专线,至今已经初步形成涵盖交通、旅行、购物为一体的云南旅游综合产业。

2.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旅游业在云南省的地位有着独特的作用,云南作为我国西南边境省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发展落后,旅游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较为突出,同样也有助于促进云南经济结构的调整。2000年,云南省经济结构在我国较为落后,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7.2:24.9:27.9,但是在2年后就已经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市场制度体系。

3.旅游总量持续增长

从2000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峰期,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也给与更多关注,2000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33901万美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1.43万美元,此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量,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4124.14万美元,旅游外汇收入1006.83万美元,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29902.15万美元(人民币3281.79亿元)。2015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2000年的15.6倍,平均年增长率260%。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体系过于单一

综观云南省旅游景点,基本上所有的5A景区以及部级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是以名胜古迹为主,尤其是大理古城、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古城(重建中),都是古城特色,其次则是以西双版纳等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特色以及以鸡足山、三塔寺为首的宗教文化。这些旅游景点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区分度较小,缺少精品旅游,同时,云南省缺乏主题文化乐园,这就使得喜欢追求挑战性的游客很少光顾云南。此外,以雨崩为代表的热带雨林原始村落文化开发度较低,宣传不足,使得云南旅游体系过于单一,后续动力不足。

2.城乡旅游一体化旅游开发落后

当前,云南省旅游主要集中在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主要的城区,农村旅游开发缓慢,如上文提到的雨崩等特色农村旅游地还有很多,但是由于交通道路以及宣传不到位,这些农村旅游、农业观光和民俗旅游发展不足,无法为当地经济带来增益。

3.旅游智能化服务落后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一体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制胜法宝,云南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旅游业发展的脚步明显不适应。例如,从各大搜索引擎搜索云南旅游景区情况,更多的是以旅行社为主的企业进行的宣传,而云南当地的旅游景区缺乏官方网站,政府部门也缺乏相应的宣传措施。此外,新兴的微博、微信平台更没有被应用在云南旅游业宣传中。

同时,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中,云南智能化旅游服务建设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例如酒店、停车场的只能预订等。

三、对策建议

自旅游业在我国全面兴起以来,云南就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崇圣寺三塔、热带植物园等均是我国一流旅游景点的代表,不仅环境优美,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气息。然而,云南旅游业总收入与四川、浙江等旅游大省地相比(浙江省2013年旅游总收入5536亿元,四川省2013年旅游总收入为3877.4亿元),仍然较为落后,这就制约了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步伐。要想真正实现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打造云南旅游强省,必须结合云南旅游发展现状,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丰富旅游体系

云南省当前旅游景点基本上以民族特色、观光、休闲、生态为主,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个性化、体验化需求越来越多,云南省当前旅游产品开始逐渐表现出一定的体系不完善的特点。本文建议,云南旅游开发首先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和人文特色优势,以休闲类旅游为重点,打造精良的观光旅游,同时兼顾健康运动、会展商务、自驾旅游,新建大型娱乐项目,逐渐形成以观光为核心,以健康休闲以及娱乐体验为两翼的旅游体系。全面提升云南省旅游产业经济地位。

2.加快城乡旅游一体化

云南旅游多数集中在城镇,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都属于较为集中的旅游区域,而其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则相对开发不足。为此,云南在集中开发城镇旅游的同时应当注重对近郊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和民俗旅游,全面推动云南旅游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云南特色旅游路线,开发除-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线路外的多元化线路,实现全省旅游业的均衡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智能化服务

旅游智能化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综观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多年,智能化发展水平一直与旅游业发展的脚步不相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满足程度低。因此,云南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充分认识智能化旅游服务能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加强平台建设,实现旅游服务的转型升级。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云南省应当尽快将信息化服务应用于酒店、交通、停车等服务上,促进云南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议云南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3(7):408.

[2]杨粤文.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刍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23-24.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8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法定节假日的增加,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观念在发生转变,需求在不断扩大。旅游业在不断进入成熟阶段的过程中,促使相关产业为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竞争力。2014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33800亿元,比2013年提高14.8%。但与世界比较,不论是占第三产业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还有着很大的空间与潜力,所以有必要找出发展较慢的原因,提出对策。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因范围的模糊性和统计测量的困难性,导致旅游业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取的定义为: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游览服务的行业。广义上这个行业中除了直接从事旅游业的部门外,还包括那些与其相关的各行各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下面结合表1分析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表1 2009-2013年我国旅游业几大指标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部门数据,经各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一)从入境总人数看

不论是入境总人数,还是港澳台同胞来内地旅游,总人数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2013年由某些原因来内地旅游的人数都比上一年减少,但是总的来说,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国内旅游总人数在不断增加

其中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数较为稳定在10亿人次左右,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总人数的增加。

(三)从星级饭店看

国内旅游星级饭店的总数在降低,但是其营业额在逐年增加。说明国家在规范整治星级酒店数量上有一定成效,星级饭店营业额的增加,有一部分也是随着旅游人数增加而带来的。

(四)从旅行社规模来看

目前我国的旅行社数量依然在保持着快速增长,一方面显示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火热,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各旅行社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旅行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整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加大政府规范管理难度,也让部分旅行社为了追求利益,开始打球,引发社会矛盾。

(五)从旅游教育培训看

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教育先有增长的趋势,但目前又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表明,我国对旅游的教育正在趋于专业性,让那些旅游教育还比较弱的院校取消旅游这门课程,集中到旅游教育水平较高的院校。从在职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总次数看,也在逐年增加,说明,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满足不同游客需求,让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能为游客提高更加高品质的服务。

此外,中国旅游业为迎合国际发展潮流,也不断的在传统自然景观上创新,加入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情况看,旅游业依然稳定保持着7%的年均增长率,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更加趋于专业化,趋于成熟、理性阶段。相关主体的服务项目在不断的创新,更加到位更加专业。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者需求多元化:目前不仅限于对纯自然景观的需求,更多的是转向更具有知识性、人文性、休闲娱乐性转变。旅游消费者分散化:去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跨度增大,职业种类增多,连选择出游的时间也更加多样,游客会避免假日高峰,分散错峰出行。第二,旅游目的地选择个性化:由之前热衷于A级风景区转向可能不知名的小镇,体验独特的趣味。

正因为旅游业的较高增速,以及带来的较高的经济收入,使得有的地区也竞相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甚至有的已经脱离了它自身实际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出现几点不利因素:

(一)部分旅游资源未做到科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造成资源浪费;

(二)部分旅游区内交通不便利,不适合老年人、儿童的游览观光,景区内环保、电力、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三)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提供的专业导游服务水平有差异,前不久还出现云南女导游骂游客事件,凸显出具有多语种、高技能且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才匮乏;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旅行社因数量众多,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下,开始打价格战,进而影响到品牌形象。降价吸引更多的游客报他们旅行社,但是因为过低的跟团价格,减少了导游从旅行社获得的提成,从而影响到导游为游客只提供简单的服务,进而影响到广大游客的利益。

三、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几点对策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还不到5%,相对其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低。但正因为,我国旅游业以它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必要去解决现阶段影响发展的因素,使其稳定、高效、可持续的贡献于国民经济。

针对旅游发展现状中提到的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出现的几点问题,进行如下几点建议。首先各旅游区政府一定要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其的操作程度,加大市场自身资源配置的职能,让市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实行旅游开发,旅游创新,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盲目开发、过度开发,进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然后要规范市场运作机制,避免出现过低的团购价格,规范旅行社的定价,避免低价竞争印发市场混乱。同时,加大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考核。让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优质的服务,产生良性循环。为了让旅游业为GDP的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不断健全政策扶持,不断规范市场操作,不断完善各种设施的同时,最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

在政策上,将旅游资源较好的地区,大力支持使其成为支柱产业,品牌象征;对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要做到科学结合实际,不盲目开发;对旅游效益减弱的地区,努力扶持,进行创新,增加项目种类,加大形象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参观游玩,重新激活当地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红杰,李均立.海南省旅游收入对GDP贡献的线性回归分析[J].管理观察,2009,(4):168-169.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9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河南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旅游业的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近几年,河南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关联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围绕“食、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制品、饮食保健等关联产业正在崛起,以河南省旅游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型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旅游业作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发挥出显著作用。

(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河南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200余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89处。龙门、少林寺、黄河游览区等一大批老景点得到了治理,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开封清明上河园、鲁山、石人山、白云山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全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洛、安新、郑漯等高速公路现已开通: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积极开展了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活动,郑州已第一批入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河南已经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个。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树立河南良好的旅游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品牌战略开始启动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树立河南旅游名牌,尽快把旅游业建成全省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围绕提高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抓重点、创名牌”的形象工程。组织开展了“河南人游河南”、“中国人游河南”、“外国人游河南”等系列活动,通过在河南电视台开辟“黄金30分旅游”栏目。以及新闻媒体对河南旅游进行重点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宣传了河南旅游品牌,提高了河南知名度。

(四)旅游市场管理得到改善

1996年河南省8届人大第21次会议颁布了《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和i999年省政府先后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旅行社管理方面。国内首次试行了违规积分淘汰制。按照“四统一”的标准实行经营证制度,大大规范了旅行社经营秩序。

二、河南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省旅游业2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因起步晚、基础差,旅游产业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的现代旅游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应地,河南省对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空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河南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

(一)旅游业规模化、集中度低

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集中度偏低,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情况,众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进行恶性价格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在总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利润率却不断下降。在旅游行业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企业资产关系分散,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这种旅游产业规模不经济,先导行业不够突出,导致了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不佳。

(二)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差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中表现是旅游交通运力不足,突出表现在航线少、航班少,火车客运超负荷运行,旅游集散城市火车起点车次不足;区域内公路特别是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多:水上旅游航线还停留在设施陈旧、航速缓慢的较低水平。这种交通状况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和旅游景区的交通不便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综合接待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河南省许多地方都只在旅游吸引物上下功夫,靠景点来吸引顾客,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河南众多的旅游产品还仅仅停留在观光的表面上,观光旅游几乎占了70%左右,未形成集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专项型旅游地开发还未真正起步。大多数老旅游地产品结构单一而不成体系,产品组合缺乏深度、广度及长度。

3、缺乏世界级和部级的旅游精品线路。虽然河南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也多姿多彩。旅游景点、景区数量众多,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极少,知名景区、景点比例小。郑东新区和洛南新区开发拉大了城市框架。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正在形成,但都市文化还不鲜明:“清明上河图”、“木兰诗篇”、“河洛风”等旅游精品工程推出后,虽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但还没有唱响全国舞台。目前对外推出的精品线路只,有郑汁洛这条文物古迹游线路。虽然这条线路荟萃了河南文物古迹的精华,但对于大多数现代旅游者来说。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尽管河南省旅游商品品种较多,但缺少向外宣传促销的拳头产品。具有河南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除钧瓷、唐三彩、南阳玉雕、信阳毛尖、双汇肉制品等为数不多的品种外,大多数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不高,商品缺乏精心设计和策划,未能反映河南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许多只是具有地方性影响,尚未真正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系列旅游商品。多数商品包装粗糙,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品牌形象模糊,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不强,难以激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4、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旅游企业之间和旅游企业、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上各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产生“逆淘汰”现象。要防止该现象的出现,就应该通过市场来传递优质产品的信息,使消费者掌握充足的信息。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其中有很多是全国之最、世界之最,但其中除了少林寺等少数景点知名度较高外,其余几乎没人知道。尽管河南也有针对性的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但是影响力都比较低,主

要由于促销方式落后,规模小、投入少。而海南、云南这两个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就投入过几个亿的宣传费用。面对旅游市场的变化,河南也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增强宣传力度。

(三)旅游业的产业化组织水平低

旅游行业之间尤其是旅行社与其他旅游行业之间未建立广泛的联盟合作机制,导致组团游客所占的比重较低。目前金省组团游客仅占12.1%。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综合服务水平低,不能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导致旅游业收入中门票收入所占比重过高,整个行业经济效益偏低。景区景点多孤立经营与发展,未形成景区景点之间龙头带动、线路联动、联合营销、共同发展的局面。

(四)旅游业时空发展的不平衡较为明显

从空间上看,全省景区景点主要集中于沿黄一线和豫西、豫北,而豫东、豫南地区的旅游景观建设明显滞后。从时间上看,旅游高峰期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总接待量的比重偏高。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一天的游客量动辄上万,在一些景区,两个黄金周的游客量之和能占到景区全年接待量的50%以上。这种状况导致高峰期人满为患,旅游资源及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安全受到威胁,而旅游淡季则又出现设施闲置和浪费。这种时空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河南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旅游环境保护与破坏并存

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必须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溶为一体,必须以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为前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河南省部分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与建设。这种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高耗式的经营也为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三、河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

国家已经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旅游业必将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从整个旅游业发展来看,河南未来旅游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河南省内旅游将成为热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作为精神和物质消费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发生,并向高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普遍产生了旅游动机,尤其是省内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省内旅游消费将不断升温,发展潜力巨大。

(二)郑沛洛沿黄河“三点一线”将成为重要看点

“三点”指的是洛阳、郑州、开封3个重点旅游城市,“一线”指的是黄河沿线。黄河之滨,史迹斑斑,群星璀璨。“三点一线”既是人们最喜欢的旅游线路,也是推动河南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地区。据了解:有关方面已经决定将这“三点一线”作为河南旅游精品工程建设的重点,以郑州、开封、洛阳为旅游中心,辐射全省177个旅游景区,带动全省187个旅游项目建设。

(三)旅游方式趋于多样化

为了自我爱好、自我娱乐、丰富情感,人们外出旅游时,已不再局限于单位游、集体游和对人文景观的观光。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已经逐渐为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替代。旅游项目正朝着人性化、多样化的方面发展,集参与、冒险、观光、疗养、商务为一体的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和方式应运而生。人们将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旅游方式,不受约束的单独出行将成为时尚。

(四)管理法制化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10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25-04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台阶,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河南省旅游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全省 GDP 增长速度。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提出“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

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面临向旅游强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摸底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河南省旅游产业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丰沛,但同质性高;旅游企业发展良好,但关联度差;旅游产业成绩喜人但结构不均衡。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基底分析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北部为太行山余脉,西部为秦岭余脉,南部为大别山,中南部自西北向东南横亘800 里的伏牛山,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河南分属四大流域,北部为海河流域,中部为黄河流域,西南为长江流域,东南为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发源地,素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地理条件优越,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因此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绚丽的自然旅游资源。河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被利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对具有代表性且获得部级称号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归纳(见下页表1、表2)。

河南省赋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各市(县)城乡地质结构、地理容貌和工农业经济各具地方特色,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社会旅游资源。根据2004年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共登记旅游资源单体39 802个,涉及8个主类、28个亚类、171个基本类型。其中,洛阳市河南省旅游资源最为发达的城市,其次是新乡和焦作,安阳、郑州、平顶山、南阳处于第三阶梯,鹤壁、济源、三门峡、开封、许昌、驻马店以及信阳处于第四阶梯,濮阳、商丘、周口和漯河处于第五阶梯。这些条件都为河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旅游资源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河南省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唯一性较弱,多数旅游资源与周边邻近省份、尤其是本省内同质性较高,带来了开发方向的雷同,是各地区形成恶性竞争主因。河南旅游资源虽然丰富而独特,但就目前开发状况而言,许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内涵挖掘较浅,产业链条短且不完善,旅游业态较为单一。

二、河南省旅游企业发展分析

据可得统计数字显示,在2008―2012年期间,旅行社数量呈现稳定缓慢增长的态势,从业人数在逐渐递减,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利润率呈现不规律变动。而星级酒店总数、客房数量及床位数在逐年递减,行业整体收入基本变化不大,出租率在逐年下降,连续五年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但2009年为这几年的最高值,随后三年在逐步提升。

此外,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显示河南省截止到 2012 年底共有 A 级景区251家,其中 2A 级景区 45 家,3A 级景区 109 家,4A 级景区89 家,5A 景区 8 家。截至目前其中 5A 景区数量 9 家,2014年4月国家旅游局公示今年入选的4A级景区名单中河南省为15家,河南省高级别旅游景区增速表现迅猛。

对河南省旅游企业在全省的分布统计可以发现,河南省各地市间旅游资源同质性较高,在资源导向的理念下,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发展处于被动的局面。从而形成地区间旅游产业布局同构严重,导致无序竞争而带来的内耗现象,缺乏相应的良性带动。

三、河南省旅游产业规模分析

自改革开放,中国旅游业进入大发展之后,河南省旅游发展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89年的起步阶段;1990―1999年的发展阶段;2000年到现在的转型升级阶段。

截止到目前,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国内旅游在全国名列前茅,接待规模及旅游收入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入境旅游发展稍嫌滞后,处于全国下游偏上的位置。河南省旅游发展在接待人次上,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人数,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现出良好的势头。

(一)国内旅游发展分析

由表7可知,最近五年河南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在稳步快速增长,2010年接待规模达到2008年的1.81倍,而接待国内游客收入则是2.12倍,说明在国内旅游接待方面,河南省旅游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河南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本省人口的小范围流动就能形成较大的旅游客流量,但多是本省人在本省的旅游,表8显示了2008―2012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的客源结构。通过表格数据计算可知,2008―2012年河南省接待省内游客人数占国内游客的比例分别为:57.43%、66.23%、64.84%、71.04%、70%,五年平均值达到66.76%,呈现出典型的“四六结构”,省内游客在国内客流量中占有绝对比重。河南地处中原,交通枢纽地位明显,过境火车车次、飞机架次众多,国内旅游一日游发展迅猛,2008―2012年来河南省省内游客一日游平均占到67.3%,连续五年省内一日游游客比重分别为:57.44%、63.33%、64.85%、71.04、70%,与整体国内游省内游客比重相一致,一日游客流量也呈现出相同的“四六结构”。而一日游游客占接待国内游客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2.21%、20.17%、25.84%、36.47%、38%,该比例过高并逐年增长,说明国内游客在河南逗留时间短,除主体客源是省内人口的因素外,快速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为河南省旅游业在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也方便了客人的离开。在旅游收入方面,2008―2012年省内游客花费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65.79%,说明省内游客旅游花费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地理距离近、游览时间短、文化同源,省内游客在本省的旅游消费进步空间不大,如何吸引外省游客在河南旅游消费的增长,已成为未来河南省扩大旅游收入、引起国民经济循环与流转的关键所在。

(二)入境旅游发展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入境的外国游客与入境的港澳台同胞呈现出“二八结构”,但是一些非沿海省市,例如陕西、重庆等都呈现出“倒二八结构”,表8统计了2008―2012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客源结构。

2008―2012年外国游客平均比重为63.82%,港澳台游客平均比重为36.18%,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四六结构”。外国游客比重在这五年分别为:65.08%、65.76%、65.44%、61.97%、62.24%。相对全国来说,河南入境旅游客流总量澳台游客比重过高,外国游客总量少、比重小,入境旅游创汇能力不足。

由表9可知,在外国游客构成中,以亚洲周边邻国客源为主,所占比重平均为45.03%,最高值达到47.34%;美洲客源所占比重平均为9.6%,最高值达到10.62%;欧洲客源所占比重平均为18.16%,最高值达到19.62%;大洋洲客源所占比重为2.3%,最高值为2.56%。此结果说明,亚洲是河南省第一大客源市场,而在 13个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中,亚洲、欧洲游客比重较大;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明显,德国、菲律宾、台湾和澳大利亚一直处于最佳状态,法国与泰国市场呈现良性增长状态,而结合其国民人口及整体出游率衡量英国客源选择河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表现较差。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河南省旅游产业在最近几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存在规模扩张而内涵增长不足的弊端,旅游企业单体发展良好但产业联动性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功能,旅游产业链条短、经济收入来源狭窄。在未来发展中,河南省应转变发展思路,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升游客消费水平;拉长与充实旅游产业链条,加快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注重对省外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强区域客源市场的开拓与吸引;加大力度吸引海外客源,丰富旅游消费内海,调整旅游产业的收入结构。从而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9-2013)[K].

旅游业发展现状例11

一、工业旅游的相关含义阐述

(一)工业旅游的定义

工业旅游是我国近几年才开始的一项旅游活动,其主要是指将工业生产过程、发展现状和成就、内部管理和员工生活、企业文化等作为旅游资源,并基于此进行旅游开发活动。工业旅游能够让游客直观的了解到工厂成产的现状和工厂发展史,在获得相应工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给所有游客提供必要的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了购物、观光、科普等多个方面的旅游活动。

(二)工业旅游的特征

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来说,工业旅游具有一些特征,认清这些特征以后,才能够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工业旅游资源。首先,工业旅游的知识层次比较高。工业类企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来说,工业旅游具有更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其次,工业旅游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工业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其旅游资源不能转移。多数工业旅游都是直接以工业企业作为核心旅游资源的,因此工业旅游的开展就必须考虑工业企业的周边环境、影响力、知名度等因素。最后,工业旅游具有多方面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旅游。其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门票收入,还能够倾销相关产品和纪念品,同时还可以在旅游群体中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此外,工业旅游的重游率非常低。工业旅游本身就是利用游客对于工业产品的好奇心产生吸引力,但当游客好奇心得到满足了以后,基本上就不会再次前往旅游。

(三)发展工业旅游的意义

首先,发展工业旅游能够面向社会传输一些工业技术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各类工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促进当地工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其次,发展工业旅游是符合“旅游+”相关理念的,能够大大拓宽当地的旅游类型和种类,并且还能够将各类旅游资源很好的综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发展工业旅游是对传统旅游业的拓展,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各地传统旅游资源所受到的压力。最后,工业旅游能够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收益。一方面,工业旅游能够让企业重视自身的废弃资源,并积极进行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工业旅游能够让企业的产业链跟旅游行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核心业务向着第三产业发展,并基于市场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利于企业在市场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

二、辽宁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

辽宁鞍山钢铁厂发展工业旅游由来已久,最早是在1998年的时候,一批德国的游客来到鞍山,参观了鞍钢蒸汽机车以后表示非常高兴,并认为鞍山钢铁厂发展工业旅游将会吸引到一大批德国游客。而在1999年的时候,上海宝钢集团展开工业旅游的消息传到了鞍山钢铁厂,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注意。特别是当时鞍山市及周边区域的学生、军人、老人等集体组织去鞍山钢铁厂参观,使得工业旅游的开展变成了现实。因此,在1999年10月的时候,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旅游路线被开发出来,并成立了钢花旅行社来专门服务于鞍山工业长的旅游活动。

目前,鞍山钢铁厂的参观旅游路线主要有两大类,即半日旅游路线和一日旅游路线。其中半日旅游为“大孤山铁矿-炼铁厂-二炼钢厂-热轧带钢厂”;一日旅游为“大孤山铁矿-齐矿调军台选矿厂-烧结厂-炼铁厂-二炼钢厂-热轧带钢厂”。在旅游类型方面,目前鞍山钢铁厂主要还是以参观旅游为主,面向外界展示当前的领先科技产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工业遗产。

三、辽宁鞍山钢铁厂发展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鞍山钢铁厂属于老工业基地之一

辽宁省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重工业基地,而鞍山钢铁厂则属于这些老工业基地之一。鞍山钢铁厂建立与1916年,是我国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并且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重组,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具有生产优势的钢铁企业。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鞍山钢铁厂经历了多次世界性的技术革新,留有上个世纪的经典工业产品遗产,同时也能够展示目前顶尖的钢铁技术。因此,对于比其他企业来说,鞍山钢铁厂开展工业旅游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

2.区位交通等优势比较显著

鞍山钢铁厂作为一家实体企业,对于周边交通的需求非常大,在多年的发展中,周边交通网络铺设已经比较完善。近几年来,鞍山市越来越有成为沈大黄金经济带中心的趋势,加快了周边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沈大高速公路直接穿过市区,周边还有沈海高速公路、丹a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铁路方面也有哈大高铁、沈大铁路等。很多前往沈阳的铁路线都开通了鞍山站,特别是2013年盘营高铁的开通,使得鞍山市达到其他大城市的时间大大减少,交通更为便捷。

(二)劣势分析

1.旅游发展层次较低

虽然说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已经发展了较长的时间,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其主要的旅游形式还是参观旅游。参观旅游是传统风景旅游项目中最基础的旅游形式,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已经不再具备竞争力。虽然工业旅游资源跟传统山水风景有很大差异,但是仅仅开发参观旅游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游客需求的。当前游客参与旅游活动更想获得良好的体验,而参观旅游形式中游客与旅游产品的互动性非常低,难以吸引游客的兴趣。

2.旅游服务意识不高

鞍山钢铁厂本身就不是服务行业这类第三产业,因此对于现代服务营销意识的认识还不深。很多管理者仅仅将工业旅游作为宣传企业产品、营造市场品牌的工具,而没有真正把工业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业务之一。这种认识使得很多管理者根本不重视工业旅游开展的质量,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基层服务人员也没有体现出良好的服务意识,最终使得游客的实际旅游体验过低。在这种背景下,鞍山钢铁厂很难在市场中打响工业旅游的品牌。

(三)机遇分析

1.“旅游+”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旅游+”相关理念是近几年来才提出的,主要是因为传统旅游发展出现瓶颈以后,一些专家和旅游企业高层开始呼吁使用“旅游+”将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一方面能够增强旅游行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突破旅游行业内部同质化现象明显的困境,使得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而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则是将工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了一起,正好契合了“旅游+”相关理念,是顺应当前市场潮流的旅游形式。

2.“东北振兴”等战略的提出

在上个世纪,由于东北三省还属于我国重工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因此当地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在新世纪以来,工业行业的发展持续疲软,使得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打击。这个时候,我国提出了“东北振兴”等战略,旨在保护东北三省的老工业基地。而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发展也符合了“东北振兴”的战略,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面貌,并且取得良好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鞍山钢铁厂在新世纪的发展。

(四)挑战分析

1.技术发展缓慢带来的竞争挑战

我国的钢铁行业相关技术对比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工业旅游是将工业跟旅游行业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技术层面的缺失使得鞍山钢铁厂在国际工业旅游环境中很难取得优势。事实上,工业旅游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具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这些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其旅游吸引力,才能保障工业旅游健康发展。因此,对于鞍山钢铁厂来说,在以后的发展中能不能革新自身技术,使技术变成旅游吸引力所在,将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2.客源市场带来的挑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工业旅游发展层次都不高,客源市场基本上要靠跟高校合作等方式,旅游散客数量相对较少。在这种背景下,工业旅游的规模就难以壮大。虽然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相对于其他小型工厂来说更为健全,但是客源市场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总结

总体来说,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并且还得到了相关战略和政策的支持,但是其目前的发展层次不高,实际发展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在近多年来一直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发展困境。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四、辽宁鞍山钢铁厂发展工业旅游的问题

(一)旅游意识不明确

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虽然发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在长期发展中公司业务经营的中心还是钢材生产,旅游只是一种辅产业。这也使得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在多年发展中不受重视,高层管理者认为工业旅游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用管好企业的钢铁业务就行了。这也说明了鞍山钢铁厂高层管理者旅游意识不明确,没有真正看到工业旅游的内涵。

(二)旅游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开发缺乏相应的特色,很多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在表面上看都是差不多的,比如产品展览、厂房参观等。这种同质化现象的突出也使得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国内市场并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跟我国其他钢铁企业相比,鞍山钢铁厂在文化底蕴、历史传承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但是其工业旅游的发展还缺乏在这方面的挖掘。

(三)游客旅游体验不佳

鞍山钢铁厂的核心旅游资源还是钢铁生产环境和过程,在工业旅游开发中,旅游策划者将实际的钢铁生产直观的展示在旅游者面前。但参与工业旅游的很多游客对于钢铁生产的了解程度并不深,甚至一些游客完全不懂钢铁生产的诸多流程。因此鞍山钢铁厂的这种旅游开发模式使得游客在参观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企业炼钢科技的先进程度,也就无法获得较强的旅游体验。

(四)旅游知名度过低

目前鞍山钢铁厂的知名度已经比较高,在东北三省乃至我国都有较强的影响力。但是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却没有收到关注,很多人都不知道鞍山钢铁厂具有工业旅游项目,不利于其工业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知名度过低的背景下,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更难开发自身的客源群体。

五、辽宁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旅游+”相关理念发展工业旅游

在目前的旅游市场背景下,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坚持“旅游+”相关理念,真正重视旅游行业。具体到实际上就是,将旅游业务作为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在开展旅游活动中重视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旅游质量,将旅游开发和企业的生产业务结合在一起,利用旅游来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团队前往鞍山钢铁厂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从而给鞍山钢铁厂的发展提出技术支持。

(二)突出钢铁厂的特色,展开文化旅游和科普旅游

鞍山钢铁厂对于东北三省乃至我国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全套钢铁生产技术的企业来说,拥有了太多历史文化气息。特别是鞍山钢铁厂本身在东北地区就有很强的历史地位,因此应该发挥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情怀,吸引那些具有共同回忆的老年群体参与工业旅游。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也应该突出鞍山钢铁厂的历史成就,让老一辈和新一辈都直观感受到鞍山钢铁厂在长久发展以来的成就,从而积极展开文化旅游和科普旅游。在这之中,旅游活动的展开要加大游客的体验度,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工业产品,而不再限于口头讲解。另一方面,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对比其他方式的旅游本身就存在科技优势,因此应该突出这个方面的特色,在旅游路线中设置一些电脑触摸屏,放置一些企业的发展进程供游客游览,或者是开发一些语音介绍的小型机器人进行旅游信息讲解,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处于高科技氛围。

(三)优化旅游内容和环境

鉴于目前很多游客本身在钢铁生产相关知识等方面的欠缺,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在下一步发展中应该尽可能降低旅游内容中的专业钢铁知识,保证参与工业旅游的每一个游客都能够深入了解钢铁技术。在这方面,鞍山钢铁厂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投影技术、模拟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将钢铁生产的过程直观的展示出来,从而拉近钢铁生产技术和普通游客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鞍山钢铁厂还应该配备相当数量的讲解人员,在旅游过程中面对普通游客讲解钢铁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游客对钢铁旅游的兴趣。

(四)增强旅游宣传力度

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在宣传上的不足,使得其难以在我国市场中打响自己的品牌。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鞍山钢铁厂一方面还应该加大与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类旅游,并利用高校渠道对自身进行品牌宣传。另一方面,鞍山钢铁厂还应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互联网渠道进行旅游宣传,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实际来讲,鞍山钢铁厂可以跟一些大型的旅游网站合作,在这些平_中建立鞍山钢铁厂工业旅游的专项板块,对全国各地的网民持续产生吸引力,从而增强自身在国内市场中的知名度。在这之中,鞍山钢铁厂一定要注意维护工业旅游在互联网中的形象,做好网络公关,避免在网络上形成负面口碑。其次,除了网络途径以外,鞍山钢铁厂还可以跟各个旅游企业之间进行深入的合作。特别是鞍山钢铁厂的工业旅游本身就文明国外,在很早的时候就吸引了德国人前来旅游。因此,可以跟那些拥有国外旅游资源的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吸引一些德国、美国等工业比较发达的旅游群体,在促进工业旅游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技术交流。